中日关系小论文

中日关系小论文
中日关系小论文

浅议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前言: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时代,各国更积极探讨所处地区的合作,期望形成竞合态势。中日两国作为亚洲两大经济政治强国,中日关系的走向对亚洲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格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甚至对世界的经济发展也形成较大的影响。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进入了政冷经热的一个时期。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中国民众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键字:中日关系历史现状将来曲折发展

正文:

一、中日关系的过去

从过去到近代,在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史上穿插着两个词:交流与战争,两国之间的关系在不断的变幻曲折中发展着。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早在汉代就开始了交往。到唐朝时,中、日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空前的盛况,中日两国官方和民间的交流不断,谱写许许多多友好交流的佳话。到了近代这种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遭到了破坏。1871年,是中日关系史学者公认的中日古代关系史和近代关系史的分期界限。这一年,日本和中国清朝政府签订了《清日修好条规》。这是自徐福东渡日本两千多年来中日关系史上两国政府间的第一部条约,建立了近代国家正式外交关系。但是,随后发生了日本出兵台湾,开始侵略中国的历史。20年后的又发动甲午战争,之后更是发生了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三省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全面侵华的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8月日本战败,在70年的时间里,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严重的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是中日关系上一段不幸的历史。

二、关于中日关系的现状

回顾过去,中日交往源远流长,只是在近代以来有了一段惨痛的历史,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日两国领导人,从世界大趋势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利益出发,于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共同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又于1978年8月签订了《中日友好条约》,这是2200年中日关系史上第一部和平友好条约,高屋建瓴,标志着开辟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7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

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两国还需要改善之间的政治关系。

三、中日关系展望

自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经过近三十年的各代领导人的坚持与努力,中国经济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经济增长一直处于良好的上升趋势。中国经济以北京为中心形成了华北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形成长三角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经济带等三大经济空间地带,区域一体化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群和经济活动集中地带,由此中国的经济空间地带对东亚区域经济具备有力的整合能力,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在飞速发展的经济基础上,中国政治从“法治”到“德治”,中国政府也将建设目标从“建设一个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中国政治愈来愈具备亲和力、恢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仁、和、礼、义”等核心价值,讲究和而不同,共同发展的精神,这种亲和的态度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欢迎。在世界政治的舞台上,中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肯定。中国文化作为五千年文明的延续,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世界各地人民所接触,中国文化以和谐、文明、礼义吸引了现代世界各国人民。中国正崛起于世界之林。对于中国的崛起,日本媒体多次用到“中国威胁论”。并且希望从经济政策调整上来限制日本企业在华的投资,但中国崛起的步伐和速度是无法阻挡的。对于这个事实,日本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否则只是在中日关系上再次添加阴影。

展望未来,在中日关系这个问题上,日本政府应该改变多年来的回避或者迟疑的态度,应该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来修补中日关系,使两国间能达到和谐合作。如果一味地坚持错误的外交方针,企图在历史问题上蒙混过关,这对日益强大的中国来说是不可接受与谅解的,处于发展态势中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具备信心,在经济上完全可以通过与世界上其它国家合作来达到双赢。但中国这一具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却是日本经济的一个重要市场。面对这样的事实,日本政府应该更为务实,采取切实的措施来寻求中日合作的基础。当然,作为一个军国主义国家,日本可能并不会立即转变态度与思想,这样,中日关系在一定时期内还会不时出现紧张局面,但战争或重大冲突应该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解决方案,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敢于不顾一切地与华宣战,而中国寻求的是和平发展,共赢方式。

参考文献:

1.《1978—2008的中日关系史》步平东京大学出版会2008年

2.中日历史问题译丛中日关系 (日) 毛里和子著;徐显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

3.冷战后的中日关系史李建民著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4.近六十年来的中日关系张健甫著生活书店 1938.04

5.当代中日关系四十年:1949-1989 杨正光主编时事出版社 1993.08

6.蒋总统秘录:中日关系八十年之言日本产经新闻古屋奎二著中央日报社1982.09

7.中日关系文献论考 / 汪向荣著出版:长沙岳麓书院, 1985

8.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从国际大局看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者王缉思 2008年第11期

9.从世界的发展看中日关系的未来--《现代国际关系》1986年04期

中日关系论文1500字左右

论中日关系发展 在21世纪,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一、70年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回顾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为标志,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二十六年来,中日两国之间虽出现过冲突,但从总体上看,两国关系还是以友好与合作为主的。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82年,中国总理访问日本,提出了发展中日关系“三原则”; 1987年9月日本众参两院通过《进一步增进日中友好关系的决议案》。当然,80年代中日之间也存在摩擦: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把“侵略”改成“进入”,中国政府曾对此提出强烈抗议;198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其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1996年,日本自民党还把“实现首相和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和“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写入该党众议院选举公约。80年代以来,中日之间的摩擦与冲突有所增多,但两国政府为了两国的长远利益,多次表示重视发展中日关系。 二、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几个问题 1.历史认识问题是处理中日关系的一个原则性问题。战后日本对历史问题认识的不足, 导致中日政治关系的反复, 不利于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 2. 日本在历史上曾经对台湾实行过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至今仍有着浓重的“台湾情结”。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和日美同盟的巩固,日本出于战略现实利益的考虑,对台湾问题越来越关切,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中有日益突出之势。台湾问题成为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3.近几年,在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争执。去年,两国因钓鱼岛归属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军事矛盾,双方互不相让,也引起两国以及世界人民的关注。中国境内频繁出现抵制日货的行为,两国关系也仿佛到了冰点。 以上三个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经贸摩擦问题、经援政治化问题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要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关键在日本自身。希望日本政府能够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真正放弃否认和歪曲历史的企图,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扫清障碍。 三、对中日关系展望 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正是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使两国之间不能不产生相互合作的必要与可能。这种合作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是现实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是彼此需要的而不是一相情愿的。也正因为如

中日关系发展趋势

浅谈中日关系未来走向 专业: 13 级临床医学 姓名:岳阳 学号: 2135113848

摘要 中日两国于 1972 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现在,中日双方把中日关系定位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和平与发展;历史认识;平等互利;睦邻友好 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目前,中日关系已成为发展最快、交流最广、受重视程度最高的双边关系之一。但勿庸讳言,在中日两国多年来的交往中,也出现了与“友好、合作”这一主流不协调的支流。它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为了使中日关系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些消极因素进行探讨,以便寻得解决的办法。 (一)历史认识问题 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的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仅在 90 年代以来,日本一部分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就足以令人义 愤填膺。而且回想起侵华日军在我国南京市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惨无人道地杀害了 30 多万无辜的中国人民,对这一铁的事实,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竟说,这是“中国人捏造的谎言”(1990年 11 月 10 日)。日本法务大臣永野茂门于 1994 年 5 月 3 日会见《每日新闻》记者时也有类似的言论。他们的这些狡辩虽然遭到了日本朝野人士的广泛批评,但由此也可见日本极少数人歪曲 历史已到了不顾事实、指鹿为马的地步。 1994 年 8 月 12 日,日本环境厅长官樱井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日本并非想发动侵略战争而进行了过去那场战争。”他还说:“与其说侵略战争,毋宁说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托它的福从欧洲的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不应当只认为日本坏”。这种颠倒黑白的诡辩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试问:既然日本不想发动侵略战争,为何要向国外派遣军队 ?日本侵略军仅在南京一地就屠杀了 30 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民,难道这就是日本给中国带来的“福”吗?难道中国人民还要因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 机电学院1408503班赵禹1140850304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在享受日本商品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又对于日本人气的牙根痒痒。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首先是面对历史的态度。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日本没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反而擅自修改历史教科室,忽略日本侵华的历史事件,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对中日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再者是钓鱼岛问题。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厚非的主权。日美安全合作问题也是影响中日关系的原因之一。日美强化安全合作的新体制就位后,对我国造成相对威胁。中国至今通过各种去到多次表明严重关切和有关立场。当然,作为我们东北永远的痛,日本遗弃在东北的化学武器也是很大的问题问题,日本再侵华期间,违反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造成中国军民中毒身亡。日军战败后将大量化学武器就地掩埋遗弃。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十几个省市发现大量化学武器。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中国政府提出交涉,要求日本政府解决这一问题。但目前为止日本的反应实在难以让人满意。 近年来,为迎合美国干爹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与美国推动军事一体化,构筑导弹防御系统,进行以干预钓鱼岛和台海局势为目的的军事演习,无异于是在公然威胁中国,而中国则并没有相应地威胁日本。日本不时表现出冷战思维,试图在中国周围构筑一堵意识形态围墙。日本对“战略互惠”的态度是否真诚,也将在战略对话中得到彻底验证。 未来中日关系的基本样式,将是发展共同利益和调整相互矛盾的统筹兼顾。其最低目标是力争维护和发展合作大于竞争、共同利益大于相互矛盾的局面,理想目标则是构筑战略和解与合作的双边框架。日本决策层能否摒弃对华冷战思维和围堵战略?这将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另外,两国政界的友好意愿、经贸界的双赢合作以及舆论界的正面呼应,也将对此番中日关系上升势头的方向与速度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近来安倍首相少有的表示将在明年二战结束七十周年之际将在讲话中正式反省侵略,虽然可能是是对于明年大选的宣传与作秀,但无论如何这总归是一个友好的信号吧 中日两国应坚持安倍上次访华时达成的“消除政治障碍”的共识,提升安全对话与军事交流的档次,缓解乃至解决领土与海域问题,开展大型经济项目合作。另外,中日还应共同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在朝核等地区热点问题上坚持劝和促谈的立场,推动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强化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在解决环境、贫困等问题加强双边与多边合作,在更广泛的国际问题上加强政策协调。 我们必须看到,目前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民众感情和舆论氛围还是相对脆弱的。正因如此,应当对刚刚出现的回升势头倍加珍惜和维护。而我们当下大学生,更应该客观的看待中日关系,理性看待中日关系。我们青年一代需要的是理智的是非辨别能力,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日本人。爱国不一定要徴战沙场,不一定要血染大地,抵制日货是爱国,学习日文也是爱国,其实每个为自己理想奋斗的中

中日关系 论文

立足长远,携手并进 ——读《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战后、特别是中日邦交恢复以来表述中日关系时使用频度很高的一个关键词,这一八字词组表达了中日两国摆脱历史问题的纠缠、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的美好愿望。 但从战后到今天,中日关系一直起伏不定。刘昌明教授曾在《国际先驱导报》这样评价中日关系:“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这一段话被认为是评价中日关系复杂性的经典语录,同时,也向我们昭示了中日关系发展的挑战性和艰巨性。 在中日关系这一课题上,我们似乎总是过多的强调日本对我们曾经造成的伤害以及日本对历史的不负责任态度。我们的目光总是聚焦在日本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右翼组织发行了扭曲历史的教科书,日本人否认南京大屠杀等等。却很少去关注日本民间对中国的看法及日本国内对中日关系的看法,这便使我们的研究有时候容易情绪化而导致有失客观,实际上也不利于我们对日本和对中日关系的研究。 毛里和子教授是日本的中国研究专家,在其《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这本书中,毛里和子教授对中日关系进行了结构性的分析,将中日两国的强弱对比和发展状况作为确定中日关系结构的依据,把战后的中日关系从结构上分为五个时期:“ ①,1949~1971年,冷战中的对立时期; ②,1972年以后,80年代的战略友好时期; ③,80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稳定与发展时期; ④,90年代后半期到2004年,结构性变动时期; ⑤,2005年“反日游行“以后的时期。” 我个人认为,这个五个阶段,以中日邦交正常化为界限,又可以分为冷战中的对立时期和邦交正常化以后的时期。 一、冷战中的对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毫不犹豫地一执行“一边倒”政策,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时期,按照本书的说法,“中国的党的层面也好,政府层面也好,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对日方针或措施方案。” 但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确立了持续至今的对日大原则——“两分法”:“一,把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人民区分开(侵略中国的责任在当时的日本政府,日本人民没有责任);二,把日本政府中决定政策的元凶和一般官员区分开,把罪大恶极与一般错误区分开。”两分法确立了中国政府对日本的态度,在“两分法”确立之后,中国进一步制定了最初的对日政策,即“邦交正常化的四个阶段的初期构想”:“①为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在日本设立30规模的常驻代表机构;②推进与日本民间贸易企业的贸易协议;③缔结政府许可的民间通商协定;④缔结互不侵犯友好协定。” 在这一对日政策确立后,中国开始比较积极地推动中日关系发展,包括推荐双边的贸易(主要是民间贸易)、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等等。但由于受到冷战这一大的国际环境影响,中日在政治上始终不能向前迈进,仅仅停留在相互友好试探的阶段。而在经济上,由于中国坚持“政经不分离原则”,而日本坚持“政经分离”原则,中日的双边贸易业仅仅停留在民间贸易上。 我个人认为,在这个时期,中日双方的对立关系实属迫不得已。日本在政治上紧随美国,中国在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的路线,虽然双方进行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双边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及未来展望

浅谈中日关系及未来展望 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我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 目前,中日关系已成为发展最快、交流最广、受重视程度最高的双边关系之一。但勿庸讳言,在中日两国二十六年来的交往中,也出现了与“友好、合作”这一主流不协调的支流。它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为了使中日关系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些消极因素进行探讨,以便寻得解决的办法。 (一)历史认识问题 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台湾问题 从历史上看,日本曾通过武力吞并台湾并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1972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时,日本政府就明确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日本力图介入台湾问题和南沙诸岛的争端,众所周知,台湾及南沙诸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地把台湾海峡列入日美安全合作范围,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干涉,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决不能接受的。 (三)钓鱼岛问题 在钓鱼岛的归属这一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分歧。但从大局出发,20年前缔结和平友好条约时,两国领导人都同意将这一问题留待以后解决。1978年10月25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同福田首相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日本记者提问时说:“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我们的后代会比我们更聪明,将来总能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但多年来,日本时常有一些右翼分子在钓鱼岛问题上进行挑衅。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成员一行7人乘船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1997年5月6日,日本国会议员西村真悟在冲绳县一名议员及两名摄影师的陪同下登上钓鱼岛。5

浅谈中日关系论文

浅谈中日关系 摘要:当今中日关系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日本邻邦的地理位置,和他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强势态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但无论是哪一种关系,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何看待并处理好中日关系,已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目中的共同疑问…… 关键词:中日;关系;和谐;战略 现阶段,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不仅是两国政治家,而且是两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这几个方面看待和处理好了中日问题,便会使得我国人民在看待和处理当前我国与日本关系的发展局势方面,有更为清醒和明晰的认识,从而,在与自身相联系的国家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加理智的选择。 一、要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前提。“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这样的理解中日关系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队立”。“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中日关系,从历史角度来

军事理论——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 班级:20144184 学号:2014418306 姓名:刘思琪 提要: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最近江泽民主席访日时,中日双方把中日关系定位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关键词:和平与发展历史认识平等互利睦邻友好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首先是历史的认知问题。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日本不顾历史,擅自修改历史教科室,忽略日本侵华的历史事件,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对中日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第二个是台湾问题。中方关于日台关系的立场是明确的,坚决反对进行各种形式的官方往来,坚持一个中国,并要求日方承诺台湾不包括再日美安全合作范围之内。再者是钓鱼岛问题。钓鱼岛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和台湾一样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厚非的主权。日美安全合作问题也是其中之一。日美强化安全合作的新体制就位后,对我国造成相对威胁。中国至今通过各种去到多次表明严重关切和有关立场。第五个问题是赔偿问题。日本曾明确表示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责任并对此深刻反省。在此前提下,我国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六是日本遗弃再华北的化学武器问题,日本再侵华期间,违反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造成中国军民中毒身亡。日军战败后将大量化学武器就地掩埋遗弃。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十几个省市发现大量化学武器。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中国政府提出交涉,要求日本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目前,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就如何尽快销毁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具体事宜进行磋商。近来,中日政治氛围刚刚回暖,却又接连传来令人感到丝丝凉意的消息。中日首脑会晤和外长会谈余音未消,安倍首相和麻生外相回过头来就分别在国内演讲和出访途中一路渲染“中国威胁论”,扬言要建立日美澳印“价值观联盟”和欧亚大陆“自由与繁荣之弧”,不厌其烦地反对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还要与美国大搞针对中国的一系列军事演习。这些都充分显示出,日本对中国

形势与政策论文__论中日关系

大学生必修课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中日关系 1、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中国对日政策的发展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刻,在这一时期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进行现代化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日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和依赖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对日本影响很大。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应,就近取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本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同美,俄那种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相比,也无法与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图在最有前途的亚太地区扩大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既是日本的主要资源供应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场。日本企图从政治上“担负起稳定亚太地区的使命”。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日本加强了亚太外交,积极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尤其在经济上大大增加对亚太“热点”地区的投资。加强经济合作。 2、中日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双边关系的发展 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间的互访增多,中日经济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合作的加强。文化的交流等都促进了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 新的历史条件下潜在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倾向 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显著发展,总体来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发展是顺利的,都给双方带来了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摩擦,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 政治上,主要上是日本如何对待过去的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这是中日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经济上,大多是业务问题:一是两国由于体制的不同,在契约的观念,市场开放程度,交涉权限等方面产生的差异,二是随着歼击机往来的扩大,引起的贸易不平衡。三是在技术合作方面,日本企业严密控制先进技术的出口和转让,采取卖产品不卖设备,卖设备不卖技术的做法,这不能满足中国在技术引进方面的要求。 a.史教科书事件 日本为了替军国主义者发动的战争开脱罪责,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引起了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强烈反对。

近代中日关系论文_靖国神社与中日关系

靖国神社与中日关系 参拜靖国神社不论在任何时间都会有严重的政治后果。靖国神社可以说是评判当代中日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因为日本议员是否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对中国态度的一种明示。日本政要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日本政府的态度。这是历史历史遗留并且短时间内不可能会消除的中日矛盾,与现在日趋白热化的钓鱼岛问题争锋有着共同点和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当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在2012年10月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是激化了中日乃至日本与整个亚太地区的矛盾。 靖国神社位于日本东京。该神社供奉了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军国侵略主义战死的军人及军属。其政治地位是由于靖国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一直由日本军方专门管理,是国家神道的象征;在二战后,遵循政教分离原则,改组为宗教法人。 所谓靖国神社问题的本质和由来,是由于靖国的祭祀对象包括了东条英机(日本战时首相),土肥原贤二(陆军大将,策划建立伪满洲国)和松井石根(曾任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南京大屠杀首恶)在内的14名甲级战犯在内的一众非正义战争的阵亡者。可以说,靖国神社供奉的都是为非正义战争而战死的日本军人,这些非正义的战争在历史上都是日本政府,日本天皇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侵略其他国家,去杀害和破坏其他国家的和平和无辜的人民的战争,使得该神社被东亚各国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由于这些原因,日本首相或者日本议员参拜靖国神社引起日本国内的争议和邻国的强烈反对。 过去,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邻国人民的感情,对于中日关系来说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症结。在靖国神社的参拜问题上,日本一些政客和官员总是强调日本文化与习俗的特殊性,日中两国的生死观不同。他们将人活着时所做过的事在死后都归为可以原谅,因为所谓的日本人的生死观是认为“人亡不究魂之过”。其说辞是:中国人认为如果生前做坏事,死后应遭唾骂,例如杭州岳庙前谋害岳飞的奸臣秦桧跪像。而在日本文化习俗中亡灵是不分善恶的。他们还列举日本人曾为足利时代的逆贼楠木正成等人建立神社,为入侵的元朝军队将士立碑,为日俄战争中战死的俄军将领立碑等等,日本前防卫厅长官瓦力等人宣扬,日本的观念是“死者不鞭尸,不挖墓”。更加让中国人民心寒的是,他甚至认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是包含了日本所有文化、传统、习俗的国家应有状态。从广义上讲,可以说是日本文化。日本人承认灵魂的存在,与慰灵和镇魂相伴而生”;“在靖国神社祭祀英灵,是根据日本古来习俗——祖灵信仰、御灵信仰,已成为日本文化”;“为战死将士慰灵表彰是世界各国共同的礼仪”;“作为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理所当然”。 这种说法,完全可以说是诡辩。不仅是对中国在日本侵略战争中死去的无辜民众的不尊重,而且是对日本帝国曾经与纳粹德国一起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史实,毫无对侵略战争的反省之意。这样的做法不仅无助于增进国际理解,反而会更加的损害日本的国际形象,甚至使人感到日本传统文化就是军国主义文化。 靖国神社是供奉的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被军国主义所利用的国家神道的产物,而非日本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当时的日本政府竟然谎称,神道不是宗教而是日本自古以来的习俗,迫使所有日本人都来尊崇。日本政府甚至在对幼儿从小的教育中有意的模糊概念,将二战中亚洲战争上日本作为纳粹,作为绝对非正义的一方的事实扭曲。不仅不痛改前非,反而有意无意地继承了当年的军国主义邪说,用所谓日本文化特殊论来为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辩解。 日本在历史上的各种侵略行动,造成了很多国家民族的苦难。但是站在日本的角度上来说,侵略别的国家正是对于日本处于经济工业大力发展时最重要的一部分,这是对于日本和日本民族、民众来说非常有利的事,毕竟日本是一个岛国,发展本身就受自然资源的限制,所以对外的侵略就成了一个宣泄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式。再加上最近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安倍晋三企图修改日本宪法第96条的事件,无论中美还是世界各国,包括日本内部,都心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之我见(学生自写)

中日关系之我见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这是有很多的原因的。 首先是历史上的战争问题。1931年,日本悍然对我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重大伤害,使中国人对其至今仍旧存有较大的仇恨心理。 其次是历史的认知问题。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日本不顾历史,擅自修改历史教科书,不承认自己在二点中犯下的巨大罪行,这是对中国尊严的又一侵犯。这是不可原谅的。 再者是钓鱼岛问题。钓鱼岛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和台湾一样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非议的主权。但日本不顾这一史实,屡次觊觎我国领土,使中日关系再次受到重大的挑战。 第四是日本遗弃再华北的化学武器问题,日本再侵华期间,违反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造成中国军民中毒身亡。日军战败后将大量化学武器就地掩埋遗弃。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十几个省市发现大量化学武器。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中国政府提出交涉,要求日本政府解决这一问题。但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 近几年来,中日关系一直是扰乱我国人民的群众的一个心病。不久前日本单方面提出的“购岛问题”以及后续发展更是深深地挑战了一把中国人民的底线,给本就因为参拜靖国神社、东海油气纠纷等问题而趋冷的日中两国关系再次坡上一瓢冷水,使中日关系日趋紧张。 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但这不是中国可以被欺侮的理由。日本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我国的底线,就是因为我国一直以来软弱的对外态势,以及我国一直以来对“和好”的中日两国关系所做的各种努力。但这些却只被作为我国政府“软弱可欺”的理由。进而从更大方面地挑衅我国的承受能力。就算不能有效地从地大物博的中国以及“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的中国政府身上撕下一块肉来,也能够恶心一下自己的邻居。 个人以为“中日友好”是可以的,但那只是在那个日本会和你友好的前提下才是正确的。如果不顾对象地乱搞“X X 友好”只会是一片好心被人当成驴肝肺了。当然更悲剧的情况则是如东郭先生一般对一只对自身怀揣恶意的“狼”讲友

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摘要: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这几年,中日双方谋求把中日关系发展定位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键字:中日关系、和平与发展、历史认识、历史问题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 在新旧世纪转换之际,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一、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 中日关系从东汉起就有外交关系,卑弥呼朝贡、倭王赞朝贡。公元646年——1868年日本开始了“唐化”全面学习我华夏文明先后13次派遣遣唐使,大量派遣留学生。从那时起,日本就开始效仿中国改革,学习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茶道……中日关系开始长时间友好的发展,直到元朝,忽必烈二度入侵日本,中日关系恶化。到明朝,两国关系更加恶化。日本倭寇入侵我国沿海地区,扰乱人民的生活。两国经历几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平壤战争、闲山岛海战、蔚山之战、露梁海战。清朝后,日本对中国侵略更加明显。1894年8月1日,日本对中国宣战,甲午战争正式开始。这次战争是由于日本用武力侵占朝鲜,并于7月偷袭中国海陆军而引起的。1895年4月17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等条约《马关条约》。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署《辛丑条约》,日本也是该条约的主谋者。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既支持革命党也支持清王朝,图谋分裂中国。后来,日本又对中国提出《二十一条》。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三省。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艰苦抗战。侵华日军于1937年

近代史,论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 背景:在参观完中国国家博物馆系列展出——复兴之路后,日军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所到之处杀伤抢掠的图片依然历历在目,馆内所陈列的文物,油画不仅仅是带给了人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人心灵上的震撼和感悟。返校之后,遂决定进一步了解和深入的探讨一下中日关系,纠正自己对历史的错误认识,弥补对中日历史的盲点。下文主要从从中日关系发展史、中日关系的现状和中日关系的症结三个方面来谈中日关系。 恩恩怨怨——中日关系发展史 “发展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这句话告诉我们,研究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离不开对中日关系史的考察。中日两国由于地缘相近,不管愿意与否,同处于一个对各自发展发展有至关影响的利益互动体中。因此,探求与总结二千余年中日关系发展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对于21世纪中日关系建立良性互动模式、选择最佳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中国南北朝时期,大和国统一日本,中日之间形成朝贡关系,隋唐盛世,日本屡派“遣唐使”大举学习中国文化,但到了13世纪上半期,倭寇开始侵略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沿海地区,长达300多年。此时中国正处明朝,与日关系分分合合,明太祖还曾绝日本贸易,严海禁,派兵剿御倭寇,看来中国人对日本的坏印象是由“倭寇”这一侵掠形象慢慢积累加深的。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日本的国力日渐强盛。然而日本内部矛盾激化,日本政府为安定内部,决定转内征为外征,把士气转向国外,他们很自然的把目光转向中国,开始推行向中国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开始对中国血腥的侵略史。日军所到之处烧伤抢掠,其中就有惨无人道的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细菌战等等,迫使腐朽的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日辽南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另一种手段,通过条约对清政府进行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渗透。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清政府不断的割让土地,赔偿白银,转让自主权。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1945年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战争结束后,中日关系僵硬,直至1972年9月25日,田角中荣首相访华,中日量过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日关系实现邦交正常化。2000年10月,朱镕基总理访日。2001年10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华,对日本侵华历史表示反省和道歉。2007年12月,日相安倍晋三访华,中日关系“破冰”。2007年4月11日至13日,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中日关系“融冰”。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相福田康夫访问中国,中日关系“迎春”。2008年5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乘专机抵达日本东京羽田机场,开始对日本进行为期五天的国事访问。 日本首相访华——中日关系将何去何从 12月25日到26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上任以来首次访华,距2012年还有短短数天,明年中日关系将正式进入不惑之年。《论语·为政》中说,“四十而不惑”,不惑是指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孔子又说:“智者不惑。”未来中日关系发展要达到“不惑”,需要中日双方增进互信与沟通,并为之贡献更多智慧。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迅速发展,贸易总额从最初的年约11亿美元扩大到约3000亿美元;人员往来也从当时的年约1万人次增加到约540万人次,两国经贸往来、人员往来日益密切,经济依存度不断深化。然而,中日关系并非一直高歌猛进。尤其最近几年,中国崛起势头强劲,并在2010年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日本,终结了日本长达42年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中日关系出现微妙变化。 去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致使中日关系跌入低谷。野田佳彦上台后深化美日同盟,极

中日关系 论文

中日关系论文 一.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中国对日政策的发展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刻,在这一时期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进行现代化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日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和依赖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对日本影响很大。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应,就近取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本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同美,俄那种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相比,也无法与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图在最有前途的亚太地区扩大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既是日本的主要资源供应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场。日本企图从政治上“担负起稳定亚太地区的使命”。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日本加强了亚太外交,积极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尤其在经济上大大增加对亚太“热点”地区的投资。加强经济合作。 二.中日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双边关系的发展 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间的互访增多,中日经济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合作的加强。文化的交流等都促进了中日关系的良

好发展。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潜在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倾向 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显著发展,总体来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发展是顺利的,都给双方带来了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摩擦,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 政治上,主要上是日本如何对待过去的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这是中日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经济上,大多是业务问题:一是两国由于体制的不同,在契约的观念,市场开放程度,交涉权限等方面产生的差异,二是随着歼击机往来的扩大,引起的贸易不平衡。三是在技术合作方面,日本企业严密控制先进技术的出口和转让,采取卖产品不卖设备,卖设备不卖技术的做法,这不能满足中国在技术引进方面的要求。 1.史教科书事件 日本为了替军国主义者发动的战争开脱罪责,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引起了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强烈反对。 篡改侵华史,美化军国主义不仅违反了《中日联合声明》的精神和原则。否定了日本政府就侵华战争向中国人民所表示的深刻反省,而且关系到中日友好合作的前途,因此,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愤慨。中国人民用确凿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教科书问题的实质是日本能否正确对待过去那段历史,这是中日关系中重大原则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日本有关方面在这次教科书上始终未能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浅谈当前中日关系

浅谈当前中日关系 摘要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键字人民关系历史合作日本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7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二、中日关系的症结 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中日两国在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

中日关系论文

河北省政工干部硕士研究生班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论中日关系 年级:2012级 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号: 姓名:董金莲 授课时间:2013.07.14-.07.16 授课教师:李云霞 评阅教师:

内容摘要:了解和关心中日关系的人都知道,近年来,中日两国之间出现了奇特的“一冷一热”现象: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陷入了少有的冷淡期,两国不仅高层往来少,两国国民对对方缺乏亲近感的人数也大幅增长;与“政治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红红火火,可以说进入了历史上最紧密时期。在两国的经济合作中,日本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受益企业群体,多年来,中国市场为这些企业提供了越来越重要的发展空间。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日本这些企业在中日政治关系中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当两国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几乎听不到这些企业的声音。 关键词:中日关系历史问题;合作;冲突;发展

论中日关系 一、中日关系现状 中日之间其实存有友好的基石:一是两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具有亲和性;二是作为邻国,互相之间有确立安全保障的需要;三是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下,作为贸易对方国和伙伴,共同繁荣的需要。 (一)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改善了自朝鲜战争以来中美两国间相互敌视的状态,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场政治大地震。其中,震动最大的当属中国的东邻日本。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急速转弯,一向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日本政府顿感措手不及。为使自己不落后于美国,日本政府在尼克松访华后便秘密委托东京都知事美浓部在访华时给周恩来总理捎信,表示佐藤首相“要求亲自访华”,当即被周恩来以“佐藤政府说了不做”为由拒绝,并宣布中日谈判不以佐藤为对象。1972年6月17日,佐藤荣作内阁被迫下台。7月7日,田中角荣内阁登场。7月17日,以郝中士为团长的中国农业农民代表团抵达日本,时任外交部亚洲司日本处处长的陈抗临时客串这个农民代表团副团长。陈抗一到东京,即来到位于涩谷惠比寿三町目的备忘录贸易办事处驻东京联络处,向孙平化和萧向前传达了周总理有关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要指示。周总理的指示是:“田中内阁要加紧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值得欢迎,毛主席对我说,应该采取积极态度。……日方能来中国谈就好,谈得成也好,谈不成也好,总之现在到了火候,要抓紧。”周总理还指示孙平化和萧向前要抓住时机,争取会见田中角荣首相和大平正芳外相,向田中转达周总理本人对他的访华邀请,以实现田中首相访华,商谈中日邦交正常化问题。此前一天,周总理在会见日本社会党副委员长、众议员佐佐木更三时进一步提出“如果现任首相、外相或其他大臣来华谈恢复邦交问题,北京机场准备向他们开放。”履新之初,田中角荣便把促成中日邦交正常化作为自己任期内的重要目标。上任当天,田中发表讲话说:“在动荡的世界形势下,应该加速实现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邦交正常化,强有力地开展和平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翌年1月互设大使馆。(二)中日关系发展 1978年8月12日,两国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双方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正式访日,中日两国发表了《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2006年10月8日至9日,安倍晋三首相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中日双方发表联合新闻公报。2008年5月15日晚21时30分,由日本外务省、海上保安厅派出赴成都参加抗震救灾的国际紧急救援队,一行31人。这是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后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外国专业救援队,也是新中国自成立以来首次在特大自然灾难后接受外国专业人员救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中国政府

中日关系综述论文集

《近代史研究》(1979—2004)刊物所发中日关系及抗日战争文章目录: 蒋杰:百团大战问题探讨,1979—1。 章伯锋:关于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反动集团的几次妥协投降活动,1979—2。 编辑部:朱德、吴玉章致李根源关于百团大战问题的信,1980—2。 王晓秋:黄遵宪《日本国志》初探,1980—3。 董必武: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情况,1980—3。 索世晖:百团大战应充分肯定,1980—3。 易显石:略论美国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1980—3。 潘国琪:关于秋瑾两次东渡日本的时间,1980—4。 沈予:日本东方会议和田中义一内阁对华政策——评《田中奏折》伪造说,1981—1。余绳武:关于第三次日俄密约,1981—4。 肖一平、郭德宏: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1981—4 黄纪莲:沙俄在日本对华“二十一条”交涉中的态度,1982—1。 谭译、王驹:一九二七年东北临江官民的拒日设领斗争,1982—1。 编辑部:周恩来的一篇重要佚文《新四军皖南部队被围歼真象》,1982—1。 张涛:关于《新四军皖南部队被围歼真象》一文的说明,1982—1。 陈廉:抗战初期华北我军战略方针探讨,1982—1。 吕万和:甲午海城之役与日本的军事冒险主义,1982—2。 董谦、林谷良: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经济背景初探,1982—2。 刘伯承:一二九师参加百团大战第一战役的总结报告,1982—2。 李达:磨擦与反磨擦的斗争,1982—2。 余子道:日伪在沦陷区的“清乡”活动,1982—2。 戚其章:英人泰莱《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质疑,1982—3。 吴根梁:日本土肥原机关的“吴佩孚工作”及其破产,1982—3。 邵云瑞、李文荣:关于“何梅协定”的几个问题,1982—3。 米庆余:对《袁世凯的帝制计划与二十一条》一文的质疑,1983—1。 沈予:评九一八事变起因的“外部压力”说,1983—1。 傅曾:南京大屠杀与日本军国主义,1983—2。 蔡德金: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的前前后后,1983—2。 刘凤珠: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田代死因质疑,1983—2。 何理: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关系,1983—3。 郑新如:关于《新四军皖南部队被围歼真象》一文写作情况的调查,1983—3。 孙克复:论甲午牛庄之战,1983—4。 沈寂:陈独秀第一次留日考,1983—4。 袁旭:关于平型关战斗的评价问题,1983—4。 张扬: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1983—4。 陈廉:抗战时期我军建立敌后根据地的战略部署,1984—1。 黄慰慈、许肖生:华侨对祖国抗战的贡献,1984—2。 何理:论抗日游击战争及其历史地位,1984—3。 戚其章:建国以来中日甲午战争研究述评,1984—4。 王益:一九三五年德国对“调解”中日关系的态度,1984—5。 夏良才:关于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起“倒清拥李”的密谋事件,1984—6。 孟繁宗、高景生、谢文:九一八事变时的沈阳东大营,1984—6。 陈廉:北方局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198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