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思维研究的理论方法

论创新思维研究的理论方法
论创新思维研究的理论方法

论创新思维研究的理论方法

2010年12月

第6期(总第109期)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J¨urna]IShandorlgAdministratiI}rlInstitute&Shandong((momicManagementPerson nelInstlhfle

Dec.201O

N().6Ser.No.109

论创新思维研究的理论方法

李岩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山东青岛266510)

摘要:创新思维以创新为基本特征,是个体的一种综合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的研究需要以辩证唯物

主义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做指导,从客观实际出发,在总结概括创新活动的大量事实基础上,提出创新思维的规

律性认识.逻辑作为A-4~'1由已知进入未知,获得对世界新认识的思维工具,对创新思维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

路径指导.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创新思雏;对立统一规律;逻辑

中国分类号:B80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154(2010)06—0113—03 DO1:10.3969/J.ISSN.1008—3154.2010.06.034 OnTheoreticalMethodsinStudyofInnovativeThinking

LIYan

(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handong266510,China)

Abstract:hmovativethinkingistheindividuals'comprehensivethinkingability,thestudyofi nnovativethink—

ingneedtoinsistOiltheguidingofphilosoplficalviewsofdialecticalmaterialism,onlyinthis waycanthestudyofin—novativethinkinginboththeoryandpracticehasasolidfoundationandthecorrectorientation. Logicasthethinking toolswhichhelppeoplefromtheknownintotheunknownandgainnewunderstandingofthew orldprovidethestudyof

innovativethinkingbasicrouteguidance.

Keywords:DialecticalMaterialism;InnovativeThinking;LawofOppositionandUnify;Lo gic

根据思维能否产生创造性成果和客观社会作用,我们一

般可将思维分为两种类型:常规思维和创新思维.对于创新

思维,目前尚未有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对其我们可以从两

个方面把握:一方面,它是能够产生创造性社会后果或成果

的思维;另一方面,它是在思维方法,形式,过程本身富有独

创性的思维.基于以上理解,我们可以把创新思维定义为:

切能够发现新事实,新规律,提出新观点,新理论,以新的

方式解决问题,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产品的思维活动和过

程.对于创新思维的研究必然要涉及本体论,认识论,思维

本质,范畴学说等带有根本性的何题.哲学作为一门关于自

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对创新思维的研究

具有指导意义.创新思维研究中的根本性问题,只能由哲学

来问答,而创新思维研究的成果,也将使哲学对思维的研究

在内容上更为丰富和深入.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渊源

从哲学的角度,可以把创新思维看作是对客观事物普遍

联系中的某种特定联系的反映.辩证法是用联系的,发展

的,全面的观点认识世界的理论和方法.唯物辩证法作为辩

证法发展的最高形态,其中关于客观事物的多样性,联系性

和变动性等原理,是创新思维的客观依据和理论基础.只有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指导,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研究

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正确的导向.

客观事物的多样性,是指世界的具体物质形态是元限多

样的,客观事物都有自身质的规定性.不论是宇观天体,还

是宏观和微观的事物,不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不论是自然

的物质形态,还是人类社会,不论是天然的物质形态,还是人

工合成的物质形态,不仅其横向结构上无限多样,千差万别,

而且纵向过程也是如此.事物无穷多,事物的属性总体上也

无穷多,因而事物及属性之间电就发生了无穷多的联系.事

物的联系性,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

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

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

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

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

来的画面".当思维反映任何一种联系时,都可能产生一种

解决问题的联想;而当思维发散性多向思考时,也就是对网

络上各种方向不同联系的反映,为思维中的转化,重组,提供

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春蕾计划"项目(2009AZZ141)

收稿日期:2010—10—12

作者简介:李岩(1977一),女,辽宁营口人,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哲学,逻辑学,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ll3一

XUEBA0

2010年】2月

第6期(总第109期)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J+~ttrn+dShl1ltIlII,^'{rTllTltnl1ll"1Il+stit1]t+~~,hamhmy,}("f_f.I|,,IⅢ1"gllrrltpfr'rITI[Tl~tihltP

I)In2O】O

N0.6Scr.No.109

了客观的可能性客观事物不但具_仃多洋性ff】联系性,还具

有变动性事物的变动性,是指事物在发展中的年々化f(.变

异事物的卡fI互联系包含事物的f}]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

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

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世界就是在

事物的不断更新,不断变动中向前发展的.创新思维正是以

客观世界的不断更新变动为客观依据,在创新过程中寻找破

旧立新的种种契机和方法,从而创造出种种新事物,新方法,

以推进客观世界的发展进程.

总之,唯物辩证法为创新思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中关于事物的多样性,联系性和变动性的理论,为创新思

维提供了无穷多的机会.当人面对解决问题的需要时,要改

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运用新的思考方法,提出新设想,必然要

了解事物存在的各种相互关系,展开联想,寻找解决问题的

新视角,新联系,新思路.创新本质上就是对事物间联系的

重新组合.

二,对立统一规律的思维准则

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

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

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zJ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

是矛盾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对立统一

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

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创新思维的运行只有以

对立统一规律为指导,才能全面,深刻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必

然联系创新思维的整个运行系统,正是从问题即事物的矛盾开始,实现思维的发散性性与收敛性,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结合,走到解决矛盾产生新事物的对立统一过程.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综合性思维过程,其中发散性思维与

收敛性思维的辩证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在思维中的运用.从方向上看,思维可分为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和不

同的关系去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多思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在知识的创新探索中,它犹如在思维天地中纵目高瞻,扫描八方,从多方位,多层次寻找目标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计谋和方略.发散性思维具有多向思维,侧向思维,反向思维几种主要形式.收敛性思维是与发

散性思维相反相成的过程,是指把发散思维所产生的众多方案和结果,集中于某一主攻方向,从中找到一种相对最佳的方案和结果.收敛性思维本身并不创新,但它对已经设计出来的方案,会按严格的程序进行审查,比较,以确定其对目标实现的利弊.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各有短长,在创新思维中互为补充,形成人们知识创新所遵循的思维路径.如果只有思维的无限发散,而无聚合收敛,尽管可以爆发出大量思维的创新火花,但由于不能围绕目标凝聚起来,进而无法形成攻克难题,进行知识创新的集中思维力量.如果只有思维的收敛过程,而无发散性探索,就不能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知识创新设计,只沿着单一的路径进行思考,就会忽视许多新的领域,从而阻碍知识的创新.总之,发散性

1l4一

XUEBA0

思维探索到-一定程度后,就要运用收敛性思维进行整删,通过比较,寻找最佳疗案.然后,继续在新的前提下再进行发

散性探索,进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再进行收敛性思维.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

提出发,坚持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和反映论原则,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解释了思维和存在, 主观和客观在认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阐明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为创新思维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基础.

人的实践活动决定了思维的创造性.实践是认识的基

础和来源,它是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相互联系的中介和桥梁. 认识是从属于实践的,我们不能脱离实践而空谈人的能动反映.旧唯物主义完全不懂实践的改造和创造的特质,脱离了实践,这样对事物,对现实的认识就只能是被动的,机械的, 直观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认为在实践中,人们一方面把客观世界改造成观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观念的把握;另一方面,又将观念的东西转变成客观的存在,即按照人的观念改变原来世界的存在,使观念对象化和外化,实现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在这个过程中,对世界无论是观念的把握还是实践的把握,都充满刨造性.其一,人们对物质世界进行观念地把握,就是人脑把物

质的东西改造成为观念的东西."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实践创造性的一种表现.其二,人们对物质世界进行实践地把握,也就是观念对象化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照搬的过程, 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简单的说,实践具有创造性,决定

了以实践为根源的思维活动的创造性.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人所特有

的能动性的充分体现.人的能动性是万事万物中最高级最复杂的活动,可以"创造人类存在的一切条件".人不仅能

够区分可能性与现实性,而且能够在对于可能性的认识中逐

步实现现实性,在现实中不断探寻新的可能性,在现实和可

能之间一步~步地开辟新的活动空问,使世界以对象化的方

式呈现出来.由于唯心主义不懂得实践对人的认识的决定

性意义,所以唯心主义只能抽象地去发展意识的能动性.而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发挥出来的人

的能动性,是具体的,是一种巨大的创造力量.这种创造性

归根结底是同思维富有自由的本性即自身具有一种内在的

否定性是分不开的.思维的自由为创薪提供了机理和广阔

的天地,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

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创新思维的最根本要求在于出

"新",它的本质就在对现有认识和事物的超越.总之,人的

意识,思维和认识具有创造客观世界的功能,是根源于马克

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

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过程之中有创新,人的意识可以依据

主体的需要和价值取向对对象进行改造,重构,创造世界.

四,逻辑理论的路径指导

2010年12月

第6期(总第109期)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j『lⅢ1『JfS1HⅢlIlTlgAflf1lstTI1¨IIIstilute&1.…rIlJT1g(-(1Ⅲ,mi(',1cIrlftg,. ,emetll}'PrfIr1『lf1Institute

Dec.2010

N0.6Ser.No.1o9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l是告

诉人们如何运用思维工具进行彳丁效推理和论证的科学.逻

辑学所揭示的是:人的思维活动如何在准确而恰当地运用慨

念进行判断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各种关系,进行由此及

彼台乎逻辑的推理,以获得一个必然为真的结论,或耆依据

各种或然联系的规律,求得一个或然率较高的结论.这些功

能无疑体现了逻辑是人们由已知进入未知,获得对世界新认

识的思维工具,它本身就充满了创造性,具有创新意义.可

见,人类精神财富中一切科学的结论,都是逻辑推导的结果.

任何抽象的理性思维,如果其中没有逻辑,ti三就没有规律可循.而创新思维,不管它是从哪一个起点开始,其运行全过

程的思路必定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系统,否则,不是整个思维

呈现出杂乱无章或一盘散沙,就是思路受阻,中途天折.创

新思维与逻辑不但不对立,而且逻辑天然就是创新思维的主

导力量.发散思维必须有选择和推导,才能找到新思路.想

像和灵感cf土不是孤立空灵的东西,它只有在前后关联的思路中才能发挥其突然的激发作用.没有逻辑思维的准备,灵感

无从产生;没有逻辑思维的推导,灵感也只能停留在灵感.

从思维形态分析,创新思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逻

辑思维为主的,主要形式有逻辑推理和假说,其中逻辑推理

又包括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二是以非逻辑为主

的,主要形式有直觉,灵感,想象等.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

基础,是指按照_-一定的逻辑结卡勾形式和逻辑规律进行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形成,方案

的选择是逻辑思维在起主要作用.非逻辑思维则是创新思

维的一个突破点,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种飞跃,是指不按固

定的逻辑规则去模式化,程式化的思维.创新思维过程中逻

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统一,为人们进行知识创新提供了思

维起点.逻辑思维在提高人类认识水平,指导人类实践,保

证人类思维的确定性,严密性,提高人类思维效率等方面的

作用是突出的,但由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是以固定的范畴

揭示思维的确定性,反映事物相对稳定的状态,常常容易忽

视对象的偶然性,机遇性和选择性.客观事物瞬息万变,人

们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判断往往是多维的有时

甚至只能是模糊的.同时在新的环境和思维创新的前沿,可资利用的思维成果和信息往往少得可怜,在这种创新活动背景下,仅靠逻辑思维是难以胜任的,需要非逻辑思维在其山穷水尽时创造性地另辟新径.非逻辑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发展和补充,它以一定的逻辑思维为指引和调控,所得出的新奇结论和创造发明也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加工与验证,否则,就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知识.

逻辑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主导力量还可以从创新思维

活动的阶段得到验证.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任何创新思维过程都经历以下四1,阶段:(1)准备阶段,主要是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搜集各f1}J有关资料.(2)孕育阶段,根据已有理论和对所搜集资料的整理,分昕,对问题作试探性解决(3)豁朗阶段,创新思维的关踺阶段,是在上一阶段酝酿

成熟的基础上,突然出现灵感,产生直觉,顿悟到解决问题的答案.(4)验证阶段,主要运用逻辑方法和实验手段,对所取

得的成果进行严格检验和证实,以辨明真伪,并使之更加完善.在上述创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和第四阶段,人们主要是发挥左脑的语言和逻辑思维功能,分析资料,确立研究工作的出发点,检验假设并将结果系统化.而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则需要充分发挥右脑的直觉,灵感和想象等非逻辑思维功能,以产生新思想,新观念.两者是相互协调,相互转化

的.创新思维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达到知识创新目标的.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做为思维元素的心理的东西是一些记号和有一定明晰程度的意象,它们可以由我'随意的'再生和组合.……这种组织活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它进行在可以传达给别人的,由文字或别的记号建立起来的任何逻辑结构之前."这里所说的"意象"是"心理的东西",而"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它的"组合活动",然后

通过"逻辑结构"传达出来.旨在强调心理因素与逻辑的结

合.可见,创新思维的研究要揭示其中的逻辑思维是怎样进

行的,逻辑结构如何:缺少必要的逻辑知识,要深入把握创

新思维的本质及全貌是难以想象的.

总之,对创新思维的研究,我『『]应加强理论依据与方法

的探讨.要深入考察创新思维的哲学方法,重视逻辑科学与

逻辑思维的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观念层面的认识,而且

对于推进国家创新这一系统工程的实施电具有一卜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9.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1.30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

[5]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182.

(编辑:胥秀芳)

115一

XUEBAO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