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思维探究(23)相交线和平行线(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思维探究(23)相交线和平行线(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思维探究(23)相交线和平行线(含答案)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叙拉古,11岁时在被称为“智慧之都”的希腊中心亚历山大城学习,他博阅群书,钻研《几何原本》.阿基米德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杠杆原理,又用几何演绎方法推出许多杠杆命题,并给出严格的证明,其中就有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是兼数学家与力学家的伟大学者,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 23.相交线与平行线 解读课标

在我们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图形,它们为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直觉源泉,相交线与平行线随处可见,它们构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它们的性质和位置关系是认识和学习其他图形性质的基础. 相交线与平行线都与角相关:两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我们还可以用角之间的关系来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

与平行线相关的问题一般都是平行线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有以下两方面应用: 1.角的计算与证明;

2.两直线位置关系的确定. 问题解决

例1 如图,已知AB DE ∥,90ABC ∠=?,140CDE ∠=?,则BCD ∠=__________.

试一试 ABC ∠、CDE ∠、BCD ∠表面上看很难联系起来,过C 点作CF DE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例2 如图,AB CD EF GH ∥∥∥,AE DG ∥,点C 在AE 上,点F 在DG 上,设与α∠相等的角的个数为m (不包括α∠本身),与β∠互补的角的个数为n ,若αβ≠,则m n +的值是( ). A .8 B .9 C .10 D .11

试一试 略

例3 如图,已知12∠=∠,C D ∠=∠,求证:A F ∠=∠.

试一试 从角出发,导出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再推出新的角的关系,新的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是解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例4 如图,AB 、CD 是两根钉在木板上的平行木条,将一根橡皮筋固定在A 、C 两点,点E 是橡皮筋上一点,拽动E 点将橡皮筋拉紧后,请你探索A ∠、C ∠、AEC ∠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D

A

B

C

E

α

βF E

C B

A H G

D 2

1

F

E C

B

A

D

D A

B

C

E

试一试 这是一道结论开放的探究性问题,由于E 点位置的不确定性,可引起对E 点不同位置的分类讨论(如夹在AB 、CD 之间或之外、内折或外折等),这是解本例的关键. 例5 平面上有7条不同的直线,如果其中任何三条直线都不共点.

(1)你能画出各直线之间的交点个数为n 的图形吗?其中n 分别为6,12,15.

(2)请尽可能多地画出各直线之间的交点个数不同的图形,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分析与解 设7条直线交点的个数为n ,则021n ≤≤.(为什么?)

(1)如图①,得到的交点个数为6个;如图②,得到的交点个数为21个;如图③、④,得到的交点个数分别为12、15.

(2)n 的大小直接取决于7条直线中互相平行的直线的数量,因为7条直线中可能有: 一组平行线(2条;3条;4条;5条;6条;7条);

二组平行线(2条,2条;2条,3条;2条,4条;2条,5条;3条,3条;3条,4条); 三组平行线(2条,2条,2条;2条,2条,3条); 没有平行线,

所以当我们探求本题的完整的答案时,可以分为上述四种情况,分别加以研究. 实际上本题的答案共有15个,即

0n =,6,8,10,12,14,15,15,16,17,18,18,19,20,21,其中重复数字表示交点 个数相等但图形不同的答案.

平移变换

例6 平面上有六条两两不平行的直线,试证:在所有的交角中,至少有一个角小于31?.

分析 把平面上的直线平行移动,则移动后的直线所成的角与移动前的直线所成的角是相等的,这样,我们就可将所有的直线移动后,使它们相交于同一点,此时,情况就相对简单得多.

证明 在平面上任取一点O ,过O 点分别作这6条直线的平行线1'l ,2'l ,3'l ,4'l ,5'l ,6'l ,则由平行线的特性,知1'l ,2'l ,3'l ,4'l ,5'l ,6'l 之间互成的角与原来的6条直线1l ,2l ,3l ,4l ,5l ,6l 之间互成的角相等.

现在我们考虑1'l ,2'l ,…,6'l 的情况,我们只考察1'l 与2'l ,2'l 与3'l ,…,5'l 与6'l ,6'l 与1'l 所成的角,由图不难发现这6个角成一个平角,即这6个角的和为180?.

假设这6个角没有一个小于31?,则这6个角都大于或等于31?,从而这6个角的和至少为316186??=?,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6个角中至少有一个小于31?,不妨设1'l 与2'l 所成的角小于31?,则原来的直线1l 与2l 所成的角也必小于31?. 数学冲浪 知识技能广场

1.如图,用一吸管吸吮易拉罐内的饮料时,吸管与易拉罐上部夹角174∠=?,那么吸管与易拉罐下部夹角2∠=________度.

图①

图②

图③

图④

l 2

l 1l 3

l 4

l 5l 6

O

l 6'

l 5'l 4'

l 3'

l 1'

l 2'

2.如图,已知AE BD ∥,1130∠=?,230∠=?,则C ∠=________.

3.将直尺与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方式叠放在一起,在图中标记的角中,与1∠互余的角是_______.

4.如图,AD EG BC ∥∥,AC EF ∥,则图中与1∠相等的角(不含1∠)有______个;若150∠=?,则AHG ∠=

________.

5.在A 、B 两座工厂之间要修建一条笔直的公路,从A 地测得B 地的走向是南偏东52?,现A 、B 两地要同时开工,若干天后,公路准确对接,则B 地所修公路的走向应该是( ). A .北偏西52? B .南偏东52? C .西偏北52? D .北偏西38?

6.如图,直线l m ∥,将含有45?角的三角板ABC 的直角顶点C 放在直线m 上,若125∠=?,则2∠的度数为( ).

A .20?

B .25?

C .30?

D .35?

7.如图,已知AB CD ∥,那么A C AEC ∠+∠+∠=( ).

A .360?

B .270?

C .200?

D .180?

2

1

2

1

D

A

B

C

E

1

23

4

56

1F E C

B

A H

G

D 2

1m l

C

B

A

D A B

C

E

8.如图,D 、G 是ABC △中AB 边上的任意两点,DE BC ∥,GH DC ∥,则图中相等的角共有( ). A .4对 B .5对 C .6对 D .7对

9.如图,已知FC AB DE ∥∥,::2:3:4D B α∠∠=,求α、D ∠、B ∠的度数.

10.如图,已知12BFM ∠=∠+∠,求证:AB CD ∥.

思维方法天地

11.如图,l m ∥,长方形ABCD 的顶点B 在直线m 上,则α∠=_________.

12.如图,已知AB CD ∥,120ABE ∠=?,35DCE ∠=?,则BEC ∠=__________.

13.某人在练车场上练习驾驶汽车,两次拐弯后的行驶方向与原来的方向相反,则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是________.①第一次向左拐40?,第二次向右拐40?;②第一次向右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③第一次向右拐70?,第二次向左拐110?;④第一次向左拐70?,第二次向左拐110?.

14.已知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其中一个角为40?,则另一个角的度数为_________. 15.如图,CD BE ∥,则231∠+∠-∠的度数等于( ). A .90? B .120? C .150? D .180?

D G A

B

C

E

α

D

A

B

C E

F

21D

G

M

N A

B

C

E

F

65°

m

l

α

C

A

D

D

A

B

C

E

16.如图,已知AB CD ∥,BF 平分ABE ∠,且BF DE ∥,则ABE ∠与D ∠的关系是( ). A .3ABE D ∠=∠ B .180ABE D ∠+∠=? C .90ABE D ∠-∠=? D .2ABE D ∠=∠

17.探照灯、锅形天线、汽车灯以及其他很多灯具都与抛物线形状有关,如图所示是一探照灯灯碗的纵剖

面,从位于O 点的灯泡发出的两束光线OB 、OC 经灯碗反射后平行射出,如果图中ABO α∠=,

DCO β∠=,则BOC ∠的度数为( ).

A .180αβ?--

B .αβ+

C .()1

2

αβ+ D .()90βα?-

18.如图,两直线AB 、CD 平行,则123456∠+∠+∠+∠+∠+∠=( ). A .630? B .720? C .800? D .900?

19.已知AB CD ∥,90AEC ∠=?.

(1)如图①,当CE 平分ACD ∠时,求证:AE 平分BAC ∠;

(2)如图②,移动直角顶点E ,使MCE ECD ∠=∠,求证:2BAE MCG ∠=∠.

20.如图,已知CD EF ∥,12ABC ∠+∠=∠,求证:AB GF ∥.

321

C A D

D A

B

C

E

F

G H

E F D A

B

C

1

2345

6

E C B

A

D

图①D

G

M A

B

C E 图②

应用探究乐园 21.(1)如图①,12MA NA ∥,则12A A ∠+∠=_________. 如图②,13MA NA ∥,则123A A A ∠+∠+∠=___________.

如图③,14MA NA ∥,则1234A A A A ∠+∠+∠+∠=___________.

如图④,15MA NA ∥,则12345A A A A A ∠+∠+∠+∠+∠=___________.

从上述结论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在图②,图③,图④中选一个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⑤,1n MA NA ∥,则123n A A A A ∠+∠+∠++∠=______________.

(3)利用上述结论解决问题:如图已知AB CD ∥,ABE ∠和CDE ∠的平分线相交于F ,

140E ∠=?,求BFD ∠的度数.

22.实验证明,平面镜反射光线的规律是: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和被反射出的光线与平面镜所夹的锐角相等.

(1)如图,一束光线m 射到平面镜a 上,被a 反射到平面镜b 上,又被b 反射,若被b 反射出的光线n 与光线m 平行,且150∠=?,则2∠=_________,3∠=________.

(2)在(1)中,若155∠=?,则3∠=_______;若140∠=?,则3∠=________; (3)由(1)、(2),请你猜想:当两平面镜a 、b 的夹角3∠=________时,可以使任何射到平面镜a 上的光线m ,经过平面镜a 、b 的两次反射后,入射光线m 与反射光线n 平行.请说明理由.

21

D

G

A

B

E F

A 2

A 1

N

M

图①

A 3

A 2

A 1

M

N

图②

A 4

A 3

A 2

A 1

N

M

图③

A 5

A 4

A 3

A 2

A 1

N

M

图④

N

M

A 1

A 2A 3A 4

A 5A 6

A n

图⑤

D

A

B

C

E

F

3

2

1

b n

m

相交线与平行线 问题解决

例1 80BCF ABC ∠=∠=?,18040DCF CDE ∠=?-∠=?,40BCD BCF DCF ∠=∠-∠=?, 例2 D

例3 先证BD CE ∥,再证DF BC ∥.

例4 如图,可分别得到下列关系(证法同①) ①AEC A C ∠=∠+∠;②360AEC A C ∠+∠+∠=?; ③AEC C A ∠=∠-∠;④AEC A C ∠=∠-∠ ⑤AEC A C ∠=∠-∠;⑥AEC C A ∠=∠-∠.

数学冲浪

1. 106?

2.20?

3.2∠、3∠、4∠

4.5;130?

5.A

6.A

7.A

8.D

9.72α=?,108D ∠=?,144B ∠=?

10.略 11.25? 12.95? 13.④ 14.40?或140? 15.D 16.D 17.B 18.D 19.(1)略;(2)证法较多,如过E 点作EF AB ∥或作MCG ∠平分线CH 等.

20.作CK FG ∥,延长GF 、CD 交于H 点,则12180BCK ∠+∠+∠=?,因12ABC ∠+∠=∠,故180ABC BCK ∠+∠=?,即CK AB ∥,AB GF ∥. 21.(1)180?,360?,540?,720? (2)()1180n -?

(3)过F 点作FG AB ∥,则AB FG CD ∥∥.

则()1

2

BFD ABE CDE ∠=∠+∠,又360ABE CDE E ∠+∠+∠=?,得220ABE CDE ∠+∠=?,故110BFD ∠=?.

22.(1)100?;90? (2)90?;90? (3)90?证明略.

D A

B

C

E

D

A

B C

E

D

A B C

E

D A B C

E

D

A

B C

E

D

A B C

E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相交线与平行线)基础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相交线与平行 线)基础练习 试卷简介:全卷共5道题,分值100分,测试时间30分钟。主要考察了大家对平行线的判定以及性质的掌握情况 一、单选题(共5道,每道20分) 1.如图,∠1=∠A,则下列结论一定成立的是() A.AB//FD B.ED//AC C.∠B=∠1 D.∠3=∠1 答案:B 解题思路:解:由∠1=∠A,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DE∥AC故选B. 易错点:不能够准确的找准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2.如图2,直线a与直线b互相平行,则的值是 ( ) A.30 B.20 C.50 D.60 答案:B 解题思路:解:由a∥b知x=30,因为3y+x=180,可得y=50,所以=20故选B 易错点:同学们不能够根据平行的到x,y的值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平行线的性质

3.如图3,直线l1//l2,则∠α=() A.100° B.110° C.120° D.130° 答案:D 解题思路:解:由l1//l2得,∠1=180°-110°=70°,所以70°+60°=130°故选D. 易错点:找不对同旁内角去转移角度。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平行线的性质 4.如图4,AB//CD,∠BAE=120°,∠DCE=30°,则∠AEC=() A.90° B.150° C.75° D.60° 答案:A 解题思路:过E做EF∥AB,则∠BAE+∠AEF=180°,所以∠AEF=60°,EF∥CD,所以

∠FEC=∠C=30°,所以∠AEC=90° 易错点:同学不能够把这些条件通过做平行线集中 试题难度:四颗星知识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5.如图5,∠ABC=∠ADC,BF、DE分别平分∠ABC与∠ADC,∠1=∠3.下列正确的结论有()个. ①DE//BF;②AB//CD;③∠1=∠2;④∠A=∠C. A.1 B.2 C.3 D.4 答案:D 解题思路:由∠1=∠3得,DE∥BF,由∠2=∠ADF,∠1=∠ABC,∠ADF=∠ABC的, ∠1=∠2=∠3,所以AB∥CD,所以∠A+∠ADF=∠C+∠ABC,所以∠A=∠C 易错点:不能够利用角平分线怎么利用。 试题难度:四颗星知识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相交线与平行线专题总结(含答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专题总结 一、知识点填空 1. 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_____________. 2. 对顶角的性质可概括为: 3. 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就称这两条直线相 互_______. 4. 垂线的性质:⑴过一点______________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⑵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在线段中, 5.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 6.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八个角,在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角中:⑴如 果两个角分别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方,并且都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侧,具有这种 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 ;⑵如果两个角都在两直线之间,并且分别 在第三条直线的两侧,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_ ;⑶如果两 个角都在两直线之间,但它们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一旁,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 角叫做_______________. 7.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___________.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的位置关系只有________与_________两种. 8.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______.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平行线的判定:⑴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 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_______ . 11. 平行线的性质:⑴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 ⑵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_______.命题由________和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题常可以写成“如 果……那么……”的形式,这时“如果”后接的部分是 ,“那么” 后接的部分是_________. 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像这样的命题 叫做___________.如果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像这样的命题 叫做___________.定理都是真命题. 13.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图形,图形的这种移动,叫 做平移变换,简称_______.图形平移的方向不一定是水平的. 14. 平移的性质:⑴把一个图形整体平移得到的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与大小完 全___ ___.⑵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 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_________________. 二:典型题型训练 15. 如图,,8,6,10,BC AC CB cm AC cm AB cm ⊥===那 么点A 到BC 的距离是_____,点B 到AC 的距离是 _______,点A 、B 两点的距离是_____,点C 到AB 的距离是________. 16. 设a 、b 、c 为平面上三条不同直线,若//,//a b b c ,则a 与c 的位置关系是 _________;若,a b b c ⊥⊥,则a 与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若//a b ,

七年级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 培优复习(附详细答案)

A 七年级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 培优复习 例题精讲 例1.如图(1),直线a 与b 平行,∠1=(3x+70)°,∠2=(5x+22)°, 求∠3的度数。 解:∵ a ∥b , ∴ ∠3=∠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1+∠3=∠2+∠4=180°(平角的定义) ∴ ∠1=∠2 (等式性质) 则 3x+70=5x+22 解得x=24 即∠1=142° ∴ ∠3=180°-∠1=38° 图(1) 评注:建立角度之间的关系,即建立方程(组),是几何计算常用的方法。 例2.已知:如图(2), AB ∥EF ∥CD ,EG 平分∠BEF ,∠B+∠BED+∠D =192°, ∠B -∠D=24°,求∠GEF 的度数。 解:∵AB ∥EF ∥CD ∴∠B=∠BEF ,∠DEF=∠D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BED+∠D =192°(已知) 即∠B+∠BEF+∠DEF+∠D=192° ∴2(∠B+∠D )=192°(等量代换) 则∠B+∠D=96°(等式性质) ∵∠B -∠D=24°(已知) 图(2) ∴∠B=60°(等式性质) 即∠BEF=60°(等量代换) ∵EG 平分∠BEF (已知) ∴∠GEF= 2 1 ∠BEF=30°(角平分线定义) 例3.如图(3),已知AB ∥CD ,且∠B=40°,∠D=70°,求∠DEB 的度数。 解:过E 作EF ∥AB ∵ AB ∥CD (已知) ∴ EF ∥CD (平行公理) ∴ ∠BEF=∠B=40° ∠DEF=∠D=7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DEB=∠DEF -∠BEF ∴ ∠DEB =∠D -∠B=30° 评注:证明或解有关直线平行的问题时,如果不构成“三线八角”,则应添出辅助线。 图(3) 例4.平面上n 条直线两两相交且无3条或3条以上直线共点,有多少个不同交点? 解:2条直线产生1个交点, G

初中七年级数学 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1)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如图所示,(1)如果∠1= ,那么AB ∥EF ;(2)如果∠1= ,那么DF ∥AC ; (3)如果∠DEC+ =180°,那么DE ∥BC. 2. 如图所示,若AB ∥DC ,∠1=39°,∠C 和∠D 互余,则∠D= ,∠B= . 3.如图所示,直线a 、b 与直线c 相交,给出下列条件:①∠1=∠2; ② ∠3=∠6; ③∠4+∠7=180°; ④∠5+∠3=180°,其中能判断a ∥b 的是 (填序号) 4.把命题“等角的余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是 . 5.如图,已知AB ∥CD ,直线FE 分别交AB 、CD 于点E 、F ,EG 平分∠BEF ,若∠1=50°,则∠2的度数为 . 6.如图所示,△ABC 是△DEF 经过平移得到的,若AD=4㎝,则BE= ㎝,CF= ㎝;若点M 为AB 的中点,点N 为DE 中点,则MN= ㎝;若∠B=73°,则∠E= . 7.如图所示,将△ABC 向右上角平移后得到△A ′B ′C ′,那么图中相等的线段有 ,平行的线段有 . 8.如图所示,已知AB ∥CD ∥EF ,则∠x 、∠y 、∠z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9.在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若有且只有两条直线平行,则它们( ) A.没有交点 只有一个交点 有两个交点 有三个交点 10.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①有三个角都相等; ② 有一对对顶角互补; ③有一个角是直角; ④有一对邻补角相等,其中能判定这两条直线垂直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1.如图所示,已知AD ∥BC ,则下列结论:①∠1=∠2; ②∠2=∠3; ③ ∠6=∠8; ④∠5=∠8;⑤∠2=∠4,其中一定正确的是( ) A. ②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 12.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因为∠A+∠ADC=180°,所以AB ∥CD B.因为AB ∥CD ,所以∠ABC+∠C=180° F B F E C A C /B /A /C B A D B A 1题图 2题图 3题图 G 21F E D C B A 5题图 6题图 7题图 8题图

相交线与平行线难题汇编附答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难题汇编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直线 a ∥b ∥c ,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直线 b 上,若∠1=30°,则∠2 等于( ) A .40° B .60° C .50° D .70°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1324==∠∠,∠∠,再根据直角三角板的性质得341290+=+=?∠∠∠∠,即可求出∠2的度数. 【详解】 ∵a ∥b ∥c ∴1324==∠∠,∠∠ ∵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直线 b 上 ∴341290+=+=?∠∠∠∠ ∵∠1=30° ∴290160=?-=?∠∠ 故答案为:B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和三角板的角度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三角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如图,不能判断12//l l 的条件是( ) A .13∠=∠ B .24180∠+∠=? C .45∠=∠ D .23∠∠=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结合图形对选项一一分析,排除错误答案. 【详解】 A 、∠1=∠3正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 、∠2+∠4=180°正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C 、∠4=∠5正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D 、∠2=∠3错误,它们不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故不能推断两直线平行. 故选:D . 【点睛】 此题考查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各性质定义. 3.如图,直线a ∥b ,直线c 分别交a ,b 于点A ,C ,∠BAC 的平分线交直线b 于点D ,若∠1=50°,则∠2的度数是( ) A .50° B .70° C .80° D .110°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AD=∠1,再根据AD 是∠BAC 的平分线,进而可得∠BAC 的度数,再根据补角定义可得答案. 【详解】 因为a ∥b , 所以∠1=∠BAD=50°, 因为AD 是∠BAC 的平分线, 所以∠BAC=2∠BAD=100°, 所以∠2=180°-∠BAC=180°-100°=80°.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平行线的性质,解题关键是掌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4.如图,下列能判定AB ∥CD 的条件有几个( ) (1)12∠=∠ (2)34∠=∠(3)5B ∠=∠ (4)180B BCD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提高题

1.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形中, ∠1 和 ∠2 是同位角的是( ) ③ 2.如右图所示,点 E 在 AC 的延长线上,下列条件中能判断 AB // CD ( ) .. ..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提高题 一、选择题: ... 1 1 1 1 2 2 2 2 ① ② ④ A. ②③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④ ... A. ∠3 = ∠4 B. ∠1 = ∠2 B 1 3 D C. ∠D = ∠DCE D. ∠D + ∠ACD = 180 ο A 4 2 C E 3.一学员练习驾驶汽车,两次拐弯后,行驶的方向与原来的方向相同,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是( ) A. 第一次向左拐 30ο ,第二次向右拐 30ο C. 第一次向右拐 50ο ,第二次向右拐130ο B. 第一次向右拐 50ο ,第二次向左拐130ο D. 第一次向左拐 50ο ,第二次向左拐130ο 4.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 同位角相等,但内错角不相等 B. 同位角不相等,但同旁内角互补 C. 内错角相等,且同旁内角不互补 D. 同位角相等,且同旁内角互补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个数是( )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3)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平行两种。 (4)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5)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图形的平移是指把图形沿水平方向移动。 B. 平移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没有发生改变。 C.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一个真命题。 D. “直角都相等”是一个假命题。 7.如右图, A B // CD ,且 ∠A = 25ο ,∠C = 45ο ,则 ∠E 的度数是( ) A B E A. 60ο B. 70ο C. 110ο D. 80ο C D 8.如右图所示,已知 AC ⊥ BC , CD ⊥ AB ,垂足分别是 C 、 D ,那 C

相交线和平行线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

七年级相交线与平行线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①同位角相等②对顶角相等 ③等角的补角相等④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A . 1, B. 2, C. 3, D. 4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B.过一点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C.和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 D.在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3. 下列图中∠1和∠2是同位角的是() A. ⑴、⑵、⑶, B. ⑵、⑶、⑷, C. ⑶、⑷、⑸, D. ⑴、⑵、⑸ 4. 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150°,那么这个角的余角的度数是( ) A.30° B.60° C.90° D.120° 5. 下列语句中,是对顶角的语句为( ) A.有公共顶点并且相等的两个角 B.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 C.顶点相对的两个角 D.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 6.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内错角相等 B.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C.三条直线相交,必产生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7. 两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的平分线( ) A.互相重合 B.互相平行 C.互相垂直 D.无法确定 8.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 为旋转。下列图案中,不能由一个图形通过旋转而构成的是()9. 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构成的对顶角共有() A、3对 B、4对 C、5对 D、6对 10. 如图,已知AB∥CD∥EF,BC∥AD,AC平分∠BAD,那么图中与∠AGE相 等的角有( )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11. 如图6,BO平分∠ABC,CO平分∠ACB,且MN∥BC,设AB=12,BC= 24,AC=18,则△AMN的周长为()。 A、30 B、36 C、42 D、18 12. 如图,若AB∥CD,则∠A、∠E、∠D之间的关系是( ) A.∠A+∠E+∠D=180° B.∠A-∠E+∠D=180° C.∠A+∠E-∠D=180° D.∠A+∠E+∠D=270° 二、填空题 13. 一个角的余角是30o,则这个角的补角是 . 14. 一个角与它的补角之差是20o,则这个角的大小是 . 15. 时钟指向3时30分时,这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锐角是 . 16. 如图②,∠1 = 82o,∠2 = 98o,∠3 = 80o,则∠4 = 度. 17. 如图③,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AB⊥CD,OG平分∠AOE,∠FOD = 28o,则∠BOE = 度,∠AOG = 度. 18. 如图④,AB∥CD,∠BAE = 120o,∠DCE = 30o,则∠AEC = 度. 19. 把一张长方形纸条按图⑤中,那样折叠后,若得到∠AOB′= 70o,则∠OGC = . 20. 如图⑦,正方形ABCD中,M在DC上,且BM = 10,N是AC上一动点,则 DN + MN的最小值为 . 21. 如图所示,当半径为30cm的转动轮转过的角度为120 时,则传送带上的物体 A平移的距离为cm 。 22. 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AD∥BC,BC>AD,∠B与∠C互余,将AB, CD分别平移到图中EF和EG的位置,则△EFG为三角形,若AD=2cm, BC=8cm,则FG = 。 23. 如图9,如果∠1=40°,∠2=100°,那么∠3的同位角等于,∠3的内

人教版七年级下相交线与平行线典型例题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专题复习 【知识要点】 1.两直线相交 2.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3.对顶角 (1)定义: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或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不相邻的两个角叫对顶角) 。 (2)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4.垂直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90°那么这两条线互相垂直。 5.垂线性质: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②垂线段最短。 6.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平行”用符号“∥”表示,如直线a,b 是平行线,可记作“a∥b” 7.平行公理及推论 (1)平行公理: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注: (1)平行公理中的“有且只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存在性;二是唯一性。 (2)平行具有传递性,即如果a∥b,b∥c,则a∥c。 8.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平行。 9.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在同一平面内)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在同一平面内)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在同一平面内) 10.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在同一平面内)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在同一平面内)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同一平面内) (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补充: (5)平行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 (6)在同一平面内 ......,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11.平移的定义及特征 定义:将一个图形向某个方向平行移动,叫做图形的平移。 特征:①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②平移前与平移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 【典型例题】 考点一: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对顶角的性质,垂直的定义,垂线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性质与平行公理的区别等 例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对顶角相等; (2)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3)邻补角互补; (4)互补的角是邻补角; (5)同位角相等; (6)内错角相等; (7)同旁内角互补;

初一:“相交线与平行线”解题方法与技巧

精锐教育名师大讲堂讲义 初一数学 “相交线与平行线”解题方法与技巧 ● 学习要求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理解邻补角与补角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对顶角的性质. 2.知道垂线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会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会用尺规画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知道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通过观察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相交所成角的特征,归纳并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4.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平行线的性质,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知道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描述这两条平行线相对位置的量。 5.会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及有关基本事实进行说理,初步养成言必有据的习惯,初步感知形式推理的规则和过程。 ● 方法点拨 ● 考点1:邻补交、对顶角的概念性质 1. 如图1,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过点O 作射线OE ,则图中的邻补角一共有( ) A .3对 B .4对 C .5对 D .6对 2.如图2,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叠在一起,使直角顶点重合于点O ,则AOB DOC ∠+∠= _________ . 3.三条直线两两相交于同一点时,对顶角有m 对,交于不同三点时,对顶角有n 对,则m 与n 的关系是( ) A .m = n ; B .m >n ; C .m <n ; D .m + n = 10. 4.下面四个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图形的个数是( ) A .0 B .1 C .2 D .3 12 1 2 1 2 1 2 考点2:垂线与斜线概念性质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B .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一定相交; C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D .直线c 外一点A 与直线c 上各点连接而成的所有线段中,最短线段的长是3cm ,则 (图1) (图2)

难点突破“相交线与平行线(提高)”压轴题50道(含详细解析)

难点突破“相交线与平行线(提高)”压轴题50道(含详细解析) 1.如图,//AD BC ,D ABC ∠=∠, 点E 是边DC 上一点,连接AE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H .点F 是边AB 上一点.使得FBE FEB ∠=∠,作FEH ∠的角平分线EG 交BH 于点G ,若100DEH ∠=?,则BEG ∠的度数为( ) A .30? B .40? C .50? D .60? 2.如图,已知//AB CD ,CE 、BE 的交点为E ,现作如下操作: 第一次操作,分别作ABE ∠和DCE ∠的平分线,交点为1E , 第二次操作,分别作1ABE ∠和1DCE ∠的平分线,交点为2E , 第三次操作,分别作2ABE ∠和2DCE ∠的平分线,交点为3E ,?, 第n 次操作,分别作1n ABE -∠和1n DCE -∠的平分线,交点为n E . 若1n E ∠=度,那BEC ∠等于 度 3.如图,//AB CD ,CF 平分DCG ∠,GE 平分CGB ∠交FC 的延长线于点E ,若34E ∠=?,则B ∠的度数为 . 4.如图,直线//a b ,A 是直线a 上一点,D 、E 分别是直线b 上的点,C 是AE 上一点,80ACD ∠=?,//EG CD 交AD 于G ,F 是GE 上一点使FGC FCG ∠=∠, 作CB 平分ACF ∠,

则BCG ∠= . 5.如图,已知//AB 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点A 、C ,CH 平分ACD ∠,点G 为 CD 上一点,连接HA 、HG ,HC 平分AHG ∠,若42AHG ∠=?,180HGD EAB ∠+∠=?, 则ACD ∠的度数是 ?. 6.如图,直线//MN PQ ,点A 在直线MN 与PQ 之间,点B 在直线MN 上,连结AB .ABM ∠的平分线BC 交PQ 于点C ,连结AC ,过点A 作AD PQ ⊥交PQ 于点D ,作A F A B ⊥交PQ 于点F ,AE 平分DAF ∠交PQ 于点E ,若45CAE ∠=?,5 2ACB DAE ∠=∠,则ACD ∠的度 数是 . 7.探究:如图①,////AB CD EF ,试说明BCF B F ∠=∠+∠.下面给出了这道题的解题过程,请在下列解答中,填上适当的理由. 解: //AB CD , (已知) 1B ∴∠=∠.( ) 同理可证,2F ∠=∠. 12BCF ∠=∠+∠, BCF B F ∴∠=∠+∠.( ) 应用:如图②,//AB CD ,点F 在AB 、CD 之间,FE 与AB 交于点M ,FG 与CD 交于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相交线和平行线

七年级相交线和平行线专题 学习目标: 1、了解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辨别对顶角与邻补角,培养识图的能力。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4.了解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事实的作用和意义,并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1、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四种判定方法,并初步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2、初步学会简单的论证和推理,认识几何证明的必要性和证明过程的严密性。 学习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公理的概括与定理的推导 学习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定理形成过程中的逻辑推理及其书面表达。 知识网络和知识点: 对顶角的概念 邻补角的概念 相交线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互补 【知识点1】对顶角定义1: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但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知识点2】邻补角定义1: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邻补角定义2:邻补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直线与端点在这条直线上的一条射线组成的两个角。 【知识点3】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互补。 注意:邻补角是互补的一种特殊的情况,数量上,位置上有一条。【知识点4】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c P b a 4321 c b a 21垂线的定义:交角为90° 垂线 垂线的画法:利用三角板 垂线的性质:垂线段最短 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的长 【知识点5】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知识点6】性质1 :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知识点7】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知识点8】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 【知识点9】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直线a 与b 平行,记作 a ∥b 。 注意:⑴平行线特指在同一平面内的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条直线,特殊在这 两条直线没有交点。 ⑵今后遇到线段、射线平行时,特指线段、射线所在直线平行。 【知识点10】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相交;(2)平行。 【知识点11】①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②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第一条性质:共同点:都是“有且只有一 条直线”,这表明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存在并且是唯一的;不同点:平行公理中所过的“一点”要在已知直线外,两垂线性质中对“一点”没有限制,可在直线上,也可在直线外. 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即,若b ∥a ,c ∥a ,则b ∥c 。 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 两条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 两条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 这两条直线平行。 ∵∠2+∠4=180°(已知) ∴a ∥b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 (2) 判定方法4: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即,若a ⊥b ,a ⊥c,则b ∥c D C B A

人教版初一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与习题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1、在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与平行。 2、互为邻补角: (1)定义:如果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且有一个公共顶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2)性质:从位置看:互为邻角;从数量看:互为补角; 3、互为对顶角: (1)定义:如果两个角有有一个公共顶点且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2)性质:对顶角相等 垂直 4、垂直: (1)定义: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当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它们交点叫做垂足。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2)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3)表示方法:用符号“⊥”表示垂直。 5、任何一个“定义”既可以做判定,又可以做性质。 6、垂线是一条直线,垂线段是垂线的一部分。 7、垂线段的性质: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8、区分: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 “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是“两点间的距离”的一种特殊情况。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9、内错角的定义:两个角都在截线的两侧,都在被截直线之间。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10、同位角的定义:两个角都在截线的同侧,都在被截直线的同一方。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11、同旁内角的定义:两个角都在截线的同侧,都在被截直线之间。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相交线、平行线 12、截线与被截直线的定义:截线就是截断两条同一方向直线的直线,被截直线就是被截线所截断的两条同一方向的直线。 13、相交线的定义:在平面内有一个公共交点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数 学 教 案 年级: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教案:相交线与平行线姓名:

数学教案(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1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 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 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知识结构图 相交线 相交线垂线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平行线 平行线及其判定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命题、定理 平移 一、相交线: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 1.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 角,互为邻补角。如:∠1、∠2。 2.对顶角: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条边,分 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 互为对顶角。如:∠1、∠3。 3.对顶角相等。 二、垂线 1.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垂线: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3.垂足: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垂足。 4.垂线特点: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连接直

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8个角。 1.同位角:在两条直线的上方,又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位角。 如:∠1和∠5。 2.内错角:在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两侧,具有这 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内错角。如:∠3和∠5。 3.同旁内角:在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 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如:∠3和∠6。 四、平行线 (一)平行线 1.平行:两条直线不相交。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互为平行线。a∥b(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平行公理推论: ①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②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二)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平行线的性质 1.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相交线与平行线:经典专题训练及答案

专题训练: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如果两个角的一边在同一直线上,另一边互相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的关系是( )。 A.相等 B.互补 C.相等或互补 D.相等且互补 2.已知∠AOB=30°,又自∠AOB 的顶点O 引射线OC ,若∠AOC : ∠AOB=4 : 3 ,那么∠BOC 等于( )。 A.10° B. 40° C.70° D. 10°或70° 3.一个角等于它的补角的5倍,那么这个角的补角的余角是( )。 A.30° B.60° C.45° D.以上答案都不对 4.用一副三角板可以作出大于0°而小于180°的角的个数( )。 A . 5个 B .10个 C . 11个 D .以上都不对 5.在平面上画出四条直线,交点的个数最多应该是( ) A.4个 B . 5个 C . 6个 D . 8个 6.已知三条直线a,b,c ,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 ) A.如果a ∥b,b ∥c,那么a ∥c B .如果a ⊥b,b ⊥c,那么a ⊥c C .如果a ⊥b,b ⊥c,那么a ∥c D .如果a ⊥b,a ∥c,那么b ⊥c 7.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8个角中,有一个角的度数已知, 则( )。 A.只能求出其余3个角的度数 B.能求出其余5个角的度数 C .只能求出其余6个角的度数 D. 能求出其余7个角的度数 8.若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对同位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B.一对内错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C .一对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D .一对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9.在同一平面内互不重合的三条直线,它们的交点个数是( )。 A .可能是0个,1个,2个 B .可能是0个,2个,3个 C .可能是0个,1个,2个或3个 D .可能是1个或3个 10.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B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是平行线; C .点到直线的垂线段,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下列关于对顶角的说法: (1)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2)对顶角相等 (3)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 (4)不是对顶角不相等 其中正确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12.如果∠α与∠β是邻补角,且∠α> ∠β,那么∠β的余角是( )。 A .12 (∠α±∠β) B . 12 ∠α C . 12 (∠α-∠β) D .不能确定

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专题复习

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专题复习 类型一 相交线与平行线中利用方程思想求角度 ◆1.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AOC =60°,OE 把∠BOD 分成两部分,若∠BOE ∶∠EOD =1∶2,则∠AOE 的度数为( ) A .180° B .160° C .140° D .120° 2.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过点O 作两条射线OM ,ON ,且∠AOM =∠CON =90°. (1)若OC 平分∠AOM ,求∠AOD 的度数; (2)若∠1=∠BOC ,求∠AOC 和∠MOD 的度数.【方法14②】14 类型二 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3.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是__________.

4.已知∠α和∠β两边分别平行,且∠α=x,∠β=4x-30°,则∠α=________. 5.★如图,点D为射线CB上一点,且不与点B,C重合,DE∥AB交直线AC于点E,DF∥AC交直线AB于点F.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猜想∠EDF与∠BAC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类型三 平移中利用转化思想求周长或面积 ◆ 6.某数学兴趣小组开展动手操作活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种图形,现计划用铁丝按照图形制作相应的造型,则所用铁丝的长度关系是【方法16】B A.甲种方案所用铁丝最长 B.乙种方案所用铁丝最长 C.丙种方案所用铁丝最长 D.三种方案所用铁丝一样长

7.如图,在长为50m,宽为30m的长方形土地上,有纵横交错的几条小路,宽均为1m,其他部分均种植花草.则种植花草的面积是________. 8.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C=4cm,BC=3cm,将三角形ABC 沿AB方向向右平移得到三角形DEF,若AE=8cm,DB=2cm. (1)求三角形ABC向右平移的距离AD的长; (2)求四边形AEFC的周长. 9.(湘潭县期末)如图,已知三角形ABC的面积为16,BC的长为8,现将三角形ABC 沿BC向右平移m个单位到三角形A′B′C′的位置.若四边形ABB′A′的面积为32,求m的值. 类型四 建立平行线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 10.如图是一架婴儿车的示意图,其中AB∥CD,∠1=110°,∠3=40°,那么∠2的

七年级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平面内,点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分为两种:①点在线上②点在线外 同一平面内,两条或多条不重合的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①相交②平行 一、相交线 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反之,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交点,则这两条直线相交。) 两条直线相交,产生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 邻补角:两角共一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邻补角互补。要注意区分互为邻补角与互为补角的异同。 对顶角:两角共顶点,一角两边分别为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对顶角相等。 注:①、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对顶角相等。反过来亦成立。 ②、表述邻补角、对顶角时,要注意相对性,即“互为”,要讲清谁是谁的邻补角或对顶角。例如: 判断对错:因为∠ABC +∠DBC = 180°,所以∠DBC是邻补角。() 相等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2、垂直是两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注意:两直线垂直,是互相垂直,即:若线a垂直线b,则线b垂直线a 。 垂足: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叫垂足。垂直时,一定要用直角符号表示出来。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注:这一点可以在已知直线上,也可以在已知直线外) 3、点到直线的距离。 垂线段:过线外一点,作已知线的垂线,这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垂线段。 垂线与垂线段:垂线是一条直线,而垂线段是一条线段,是垂线的一部分。 垂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或说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这点到直线的距离。注:距离指的是垂线段的长度,而不是这条垂线段的本身。所以,如果在判断时,若没有“长度”两字,则是错误的。

(完整版)相交线与平行线考点及题型总结

相交线与平行线考点及题型总结 第一节 相交线 一、知识要点: (一)当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相交时,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只有一个交点;一种是有两个交点,即两条 直线平行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还有一种是三个交点,即三条直线两两相交。 (二)余角、补角、对顶角 1、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并且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4、互为余角的有关性质:①∠1+∠2=90°,则∠1、∠2互余;反过来,若∠1,∠2互余,则∠1+∠2=90°;②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如果∠l 十∠2=90°,∠1+∠ 3=90°,则∠2=∠3. 5、互为补角的有关性质:①若∠A +∠B =180°,则∠A 、∠B 互补;反过来,若∠A 、∠B 互补,则∠A +∠B =180°.②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如果∠A +∠C =180°,∠A +∠B =180°,则∠B =∠C . 6、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三)垂直: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是垂直,两条直线交角成90 。 1、经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垂线,有且只有一条; 2、点到直线上各点的距离中,垂线段最短。 (四)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产生两个交点,形成了八个角(不可分的): 1、同位角: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它们在直线AB,CD 的同侧,在第三条直线EF 的同旁(即位置相同),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2、内错角: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它们在直线AB,CD 之间,在第三条直线EF 的两旁(即位置交错),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3、同旁内角: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它们在直线AB,CD 之间,在第三条直线EF 的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二、题型分析: 题型一:列方程求角 例1: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 2 1 少20°.则这个角为 ( ) A 、30° B 、40° C 、60° D 、75° 答案:B 分析:若设这个角为x ,则这个角的余角是90°-x ,补角是180°-x ,于是构造出方程即可求解 求解:设这个角为x ,则这个角的余角是90°-x ,补角是180°-x .则根据题意, 得 2 1 (180°-x )-(90°-x )=20° ; 解得:x =40°. 故应选B . 说明:处理有关互为余角与互为补角的问题,除了要弄清楚它们的概念,通常情况下还要引进 未知数,构造方程求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