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9:模块综合试卷(二)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9:模块综合试卷(二)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9:模块综合试卷(二)

模块综合试卷(二)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甲中血红蛋白异常

C.T细胞只分布于乙中

D.胰岛素、淋巴因子均可分布于丙中

[答案] D

[解析]分析图解,甲、乙、丙分别是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不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T细胞主要位于淋巴中,但也会随淋巴回流进入血浆中;各种激素、淋巴因子等均可以分布在甲、乙、丙三种成分中。

2.(2014·新课标Ⅱ,3)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答案] A

[解析]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血液运输的氧气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在毛细血管

的静脉端,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组织液进入血液被运输到肺经呼吸排出体外,因此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大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两者氧气的含量不相等,A 项错误;血浆可以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以回渗到血浆,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因此组织液处于不断生成与回流之中,并保持着动态平衡,B项正确;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C项正确;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吸收进入血浆,D项正确。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血红蛋白的含量

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答案] A

[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

4.经过灯光刺激与食物多次结合,建立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后,下列操作不能使该反射消退的是()

A.灯光刺激+食物B.仅食物

C.声音刺激+食物D.仅灯光刺激

[答案] A

[解析]条件反射如果不经常强化容易消退,该反射是由灯光刺激与食物多次结合形成的条件反射,继续用灯光刺激+食物可以强化该反射,而不会使该反射消退。

5.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

B.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C.降低环境中的Na+浓度,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会降低

D.引起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Na+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突触后膜内

[答案] A

[解析]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传出神经),没有经过神经中枢的处理,直接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项错误;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B项正确;降低环境中的Na+浓度,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会降低,C 项正确;引起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Na+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突触后膜内,D项正确。6.有关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高尔基体合成的蛋白质分子

B.通过胞吐的方式到达突触后膜

C.其受体是位于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

D.分解它的酶是位于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

[答案] C

[解析]神经递质一般指的是乙酰胆碱,属于非蛋白质类物质,并且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高尔基体只是对其进行加工;神经递质产生之后暂时储存在突触小泡中,通过胞吐的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受体相结合,作用完后,大部分神经递质被相应的酶分解,但这些酶并不是位于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

7.T细胞具有短期保护(效应T细胞)和长期保护(记忆T细胞)的分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效应T细胞

B.效应T细胞能与侵入细胞内的抗原结合,将其杀死

C.记忆T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产生抗体

D.记忆T细胞可以呈递抗原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答案] A

[解析]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通过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中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寄生的基础,因而被吞噬、消灭;记忆T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迅速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分泌抗体的是浆细胞;记忆T细胞不能呈递抗原和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8.如图为人和高等动物体内存在的甲状腺激素调节示意图。甲、乙、丙表示不同的器官,a、b、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说法分析正确的是()

A.器官甲、乙、丙分别是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B .激素a 的靶器官是乙,激素c 的靶细胞是甲、乙器官的细胞

C .器官丙在人体中具有调节血糖、生物节律等作用

D .在调节体温方面,激素c 和肾上腺素有拮抗作用

[答案] C

[解析] 器官甲、乙、丙分别是垂体、甲状腺、下丘脑,A 项错误;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乙,激素c(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甲、丙器官的细胞,B 项错误;器官丙(下丘脑)在人体中具有调节血糖、生物节律等作用,C 项正确;在调节体温方面,激素c(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有协同作用,D 项错误。

9.如图是下丘脑参与的性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GnRH 属于多肽类激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下丘脑――→GnRH 垂体――→促性腺激素性腺――→性激素

靶细胞

A .图示过程能反映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机制

B .GnRH 与性激素的特异性受体都位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C .为提高猪肉品质,传统方法是切除幼龄公猪睾丸(阉割),猪被阉割时,剧烈的痛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D .运动员如果服用过多的雄性激素,会造成自身腺体分泌的性激素减少

[答案] B

[解析] GnRH 的受体在细胞膜表面,性激素为固醇类物质,能进入细胞内,特异性受体位于细胞内,B 项错误。

10.下列有关人体内免疫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B .T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 细胞

C .动物体内的B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D .医生为病人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答案] C

[解析] 淋巴细胞有多种,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不都是记忆细胞,A 项错误;T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效应T 细胞,B 项错误;动物体内的B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C 项正确;医生为病人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特异性中和抗原毒素,D 项错误。

11.原尿中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浓度与血浆中的基本相同。原尿经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选择性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后形成尿液。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下图为肾小管及相关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

的是()

A.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低于组织液

B.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是既需要载体,又需要消耗A TP C.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是通过渗透作用进行的

D.如果原尿中葡萄糖未能被完全重吸收,尿量将会增加,原因是葡萄糖要溶解在水中才能排出

[答案] A

[解析]由“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可推测,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应高于组织液。

12.如图所示是特异性免疫的部分环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吞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具有特异性,T细胞能识别抗原

B.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

C .如图中T 细胞将进行增殖和分化,则图示属于细胞免疫

D .如图中T 细胞将呈递抗原,则图示属于体液免疫

[答案] A

[解析] T 细胞能特异性地识别抗原,而吞噬细胞能识别所有抗原,所以吞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不具有特异性,A 项错误;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具有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在非特异免疫中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B 项正确;由以上分析知,如题图中的T 细胞将进行增殖和分化,则图示属于细胞免疫,C 项正确;由以上分析知,如题图中的T 细胞将呈递抗原,则图示属于体液免疫,D 项正确。

13.市场上可见到发育不均匀(凹凸不均)的西瓜,若切开观察,可发现其凹侧的种子发育不良或未发育,这种现象可解释为( )

A .种子的发育需要果实来提供营养

B .发育着的种子里合成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C .无种子的子房绝对无法发育成果实

D .光照不均使生长素分布不均

[答案] B

[解析] 生长素作用之一是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而自然状态下,生长素来自于发育着的种子,这一作用原理常用于培育无子果实。

14.如图是植物体内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甲瓦龙酸―→?????

――→长日照GA ―→促进生长――→短日照ABA ―→诱导休眠 A .GA 与ABA 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B .GA 与ABA 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共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

C .GA 与ABA 的形成受光照的影响

D .GA 与ABA 在植物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含量往往相同

[答案] D

[解析] GA 与ABA 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A 项正确;GA 促进细胞生长,ABA 抑制细胞分裂,二者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共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B 项正确;甲瓦龙酸在长日照条件下形成赤霉素,在短日照条件下形成脱落酸,C 项正确;不同的植物激素在植物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含量往往不同,D 项错误。

15.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相同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 .图1中a 点和图3中e 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 点对应

C .图1中b 点和图3中f 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 点对应

D .图1、2、3中的b 、c 、f 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答案] D

[解析] 图1、2、3都是“S ”型增长,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A

项正确;图1中a 点、图2中的c 点和图3中e 点对应种群数量为K 2

,增长速率最快,B 项正确;图1、2、3中的b 、d 、f 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种群增长率为0,C 项正确,D 项错误。

1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一块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

C.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应采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

D.群落的垂直结构可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答案] B

17.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C.同种生物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D.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不同水层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 C

[解析]种群的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A项错误;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只能用取样器取样法,B项错误;同种生物幼年与成年的食性不同,可能处于不同营养级,C项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种群间的关系,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属于同一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D项错误。

18.(2016·海南,2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答案] D

[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不包括无机环境。

19.在某人工饲养的线虫种群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不能产生成熟精子的突变型雄虫。有学者分别观察了一定数量的野生型雄虫与突变型雄虫的存活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断中最合理的是()

A.能否产生成熟精子对雄性线虫存活率有一定影响

B.该线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在第15~20天时线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野生型雄虫比突变型雄虫的平均寿命长

[答案] A

[解析]由图可知,不能产生成熟精子的突变型雄虫在10天后存活率较野生型雄虫高,A项正确;在此研究中只有该线虫的雄性个体,不能构成一个种群,B项错误;在此研究中,线虫只有死亡率,没有出生率,C项错误;据图分析,野生型雄虫比突变型雄虫的平均寿命短,D项错误。

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A.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田鼠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C.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

[答案] B

[解析]防治稻田害虫,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而不能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A项错误;田鼠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B项正确;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由于水稻和杂草都属于第一营养级,所以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不变,C项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不可能都对捕食者有利,有的对被捕食者有利,D项错误。

21.下列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

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答案] A

[解析]生产者包括植物、蓝藻和化能自养型细菌,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腐生真菌、腐生动物,而原核生物包括各种细菌和蓝藻,据图仔细分析比较三个概念的相互关系,可推知A 正确。

22.有一食物网如图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1 kJ的能量,至少需要丙的能量为()

A.550 kJ B.500 kJ C.400 kJ D.100 kJ

[答案] A

[解析]经丙→丁→己→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 kJ,则需要丙的能量为0.5÷(10%)3=500(kJ),经丙→戊→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 kJ,则需要丙的能量为0.5÷(10%)2=50(kJ),则至少需要丙的能量为500+50=550(kJ)。

23.(2016·全国乙,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 B

[解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可通过细胞呼吸进入无机环境;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二者均具有各自的规律,A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可反复利用,B错误;“退耕还林、还草”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体现了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C正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保持其相对稳定,D正确。

24.下表是有机物从植物传递到植食性动物鳞翅目幼虫过程中能量流动的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从植物流入鳞翅目幼虫的能量是419 J

B.食物中的能量有约15%用于幼虫自身的生长

C.鳞翅目幼虫从第一营养级获取的能量有一部分以呼吸作用中热能的形式散失,因此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不可循环的

D.鳞翅目幼虫摄入419 J的能量,第一营养级至少需同化1 047.5 J的能量

[答案] A

[解析]从植物流入鳞翅目幼虫的能量是419-209.5=209.5 J,A项错误;食物中用于幼虫自身的生长的能量占62.9÷419≈15%,B项正确;能量流动是不可循环的,因为能量有一部分以呼吸作用中热能的形式散失了,C项正确;鳞翅目幼虫摄入419 J的食物至少需要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419-209.5)÷20%=1 047.5 J,D项正确。

25.下图表示某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由于饲养猪、鸡延长了食物链,最终使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B.蝇蛆和蚯蚓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可促进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

C.合理使用农家肥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增加大气中CO2浓度,利于葡萄和蔬菜增产

D.该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提高

[答案] A

[解析]该生态系统由于饲养猪、鸡延长了食物链,并使营养结构更复杂,该生态系统能量能多级利用,虽没有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但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最终使人获得的能量增多,A项错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蝇蛆和蚯蚓,促进了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B项正确;合理使用农家肥,不仅能提供无机盐,还能提供二氧化碳,增强光合作用效率,从而提高葡萄和蔬菜的产量,C项正确;该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提

高,但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6.(12分)研究发现胰岛中含有A、B、D、D1、pp等多种细胞,仅有两种细胞参与血糖调节。如图是血糖调节过程的图解,甲和丙是胰岛内与血糖调节有关的两种细胞,它们产生的激素a、b通过过程①、②作用于靶器官,起到调节血糖浓度的作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丙的名称是____________,高血糖刺激细胞丙产生激素a,激素a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2)激素a与激素b通过________作用来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在血糖调节过程中,激素b的作用结果又反过来影响细胞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3)激素b随体液运输到________,但最终在肝脏处发挥作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种糖尿病由图中丙细胞损伤引起,患者血液中含有抗丙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从免疫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糖尿病属于________病,丙细胞的损伤是由______________(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所致。

[答案](1)胰岛B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2)拮抗(负)反馈调节(3)全身肝脏细胞膜表面有激素b的受体(合理即可)(4)自身免疫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解析](1)高血糖刺激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2)激素a与激素b分别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它们通过拮抗作用来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结果又反过来影响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被称为(负)反馈调节。(3)激素随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能与其对应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4)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攻击自身的胰岛B细胞引起的疾病应属于自身免疫病,抗体和效应T细胞分别属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范畴。

27.(6分)有人认为胃黏膜可分泌胃泌素,该物质能影响胃液的分泌。请完成如下探究实验。

(1)主要实验材料和用品:小鼠若干只,0.9%生理盐水,胃黏膜液。

(2)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

①把生长发育相同的健康小鼠分成数量相等的A、B两组;

②A组静脉注射适量一定浓度的胃黏膜液,B组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收集并记录小鼠胃液的分泌情况。

(4)实验结果预测

①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设成立;

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设不成立。

[答案](2)胃泌素能促进胃液的分泌(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②等量的0.9%生理盐水

(4)①A组胃液分泌量明显比B组多②A组胃液分泌量与B组相当

28.(10分)青鲜素能抑制植物细胞生长与分裂从而抑制发芽,被用于蔬菜和水果的保鲜;对青鲜素毒害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如图甲。乙烯促进离层区(如图乙)细胞合成和分泌酶X,酶X 能够水解离层区细胞的细胞壁导致叶柄脱落;叶柄离层区细胞两侧(近基端和远基端)的生长素浓度与叶片脱落关系如图丙。请回答:

(1)细胞分裂素能促进____________,促进萌发,可用于收获后农产品的储藏保鲜。

(2)根据图甲可知,浓度____________以下,青鲜素几乎没有毒性。

(3)根据酶X的生理作用分析,它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图丙可知,当远基端生长素浓度______________近基端生长素浓度时,叶柄脱落。已知生长素在叶柄内是从远基端向近基端进行主动运输,结合对图丙的分析,可推测叶柄内生长素的运输对乙烯合成具有________作用。

[答案](1)细胞分裂(2)30 mg/L(3)纤维素酶、果胶酶(4)小于或等于促进

[解析](1)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2)由甲图可知,当青鲜素浓度低于30 mg/L时,细胞变异率为0,说明当青鲜素浓度低于30 mg/L时对细胞是无毒性的。(3)由“酶X能够水解离层区细胞的细胞壁导致叶柄脱落”可推知,酶X可能是纤维素酶和果胶酶。(4)由丙图可知,当远基端生长素浓度小于或等于近基端生长素浓度时,叶柄脱落。生长素由远基端向近基端主动运输,说明近基端生长素浓度大于远基端,这种情况下叶柄脱落,而乙烯可促进细胞分泌酶X,从而促进叶柄脱落,由此可推测叶柄内生长素的运输对乙烯合成具有促进作用。

29.(12分)乔木树种馨香木兰是云南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研究人员为探讨馨香木兰种群的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1)为调查馨香木兰所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本研究中调查乔木层和灌木层时最小样方面积为5 m×5 m,而调查草本层时最小样方面积为1 m×1 m,可见设计最小样方面积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表为馨香木兰所处的A、B、C三个群落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

由上表可以看出,三个群落中________的丰富度最高。在三个群落的垂直结构中,丰富度最高的是________层,推测是由于其中不仅有相应的种类,还含有一定数量的________幼树,因而其种类和个体数都较丰富。

(3)科研人员调查了三种群落中的馨香木兰的植株胸径(胸径的大小可表示植株的树龄大小),绘制成下图。

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________的变化趋势,但需结合生物的生存环境具体分析。由图可以看出,馨香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型。虽然现在馨香木兰有丰富的幼树,但难以进一步发育为优势种。其原因可能是幼树耐荫蔽,在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下能生长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树木对光照的需求加大,在与其他阔叶乔木的________中不占优势,从而生长受阻。

[答案](1)保证在最小面积内基本上能反映组成群落的物种数量情况(合理即可)

(2)A群落灌木乔木(3)种群数量增长竞争

[解析](1)依题意“调查乔木层和灌木层时最小样方面积为5 m×5 m,而调查草本层时最小样方面积为1 m×1 m”,可见选取样方的大小依植物类型而定,设计最小样方面积的原则是保证在最小面积内基本上能反映组成群落的物种数量情况。

(2)表中数据显示,三个群落中A群落的丰富度最高。表中三个群落中最大的数据均对应的是各个群落的灌木层,所以,在三个群落的垂直结构中,丰富度最高的是灌木层,推测是由于其中不仅有相应的种类,还含有一定数量的乔木幼树,因而其种类和个体数都较丰富。

(3)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图示显示,馨香木兰植株的个体数随着胸径的增大而减小,胸径的大小可表示植株的树龄大小,因此馨香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幼年的个体多,老年的个体少,属于增长型。馨香木兰植株与其他阔叶乔木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30.(10分)某池塘中有浮游植物a、b和浮游动物c、d四个优势种群,其中c、d均能以a、b 为食,且d又可以以c为食。回答下列问题:

(1)c种群和d种群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由a、b、c、d四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中,d属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

(3)大量捕捞种群c使其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d的环境容纳量将________,理由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池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捕食和竞争(2)二、三(3)增加c的数量减少,能量由a流向d,减少了能量损耗(4)低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解析](1)由于c、d均能以a、b为食,说明c、d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又由于d又可以以c 为食,说明c、d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2)由a、b、c、d四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中,d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3)由于c、d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大量捕捞种群c使其数量减少,则能量由a流向d,减少了能量损耗,所以短时间内d的环境容纳量将增加。

(4)由于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所以其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抵抗力稳定性低。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6】(含答案)

【课堂新坐标】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课时作业16 新人 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 1.(2018·长沙高二检测)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解析】物质循环是指的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的循环。 【答案】 A 2.(2018·周口高二期末)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既能使CO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 A.分解者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D.绿色植物

【解析】CO2进入生物群落可通过光合作用,CO2释放到大气中是通过呼吸作用,所以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的是绿色植物。 【答案】 D 3.(2018·长春高二期末)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是与下列哪项结合在一起的( )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 C.水循环D.能量流动 【解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答案】 D 4.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的生理作用和重要环节分别是( ) ①蒸腾作用②光合作用③呼吸作用④生产者⑤消费者⑥分解者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 【解析】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生理作用: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流入生物群落;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27:1.2.1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解释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解释 一、选择题 1.下面不属于孟德尔遗传实验成功原因的是( ) A .选择了山柳菊作为实验材料 B .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成功后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C .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D .设计了测交实验对假设进行验证 2.孟德尔认为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 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是( ) A .YR ∶Yr =1∶1 B .YR ∶yr =1∶1 C .R ∶r =1∶1 D .Y ∶R ∶r =2∶1∶1 3.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 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F 1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 B .F 1产生基因型YR 的卵和基因型YR 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 C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 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可能自由组合 D .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 和基因型为yr 的比例为1∶1 4.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下图中的( ) AaBb ――→① 1AB ∶1Ab ∶1aB ∶1ab ――→② 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 子代9种基因型 ――→④ 4种表现型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有人种了100株番茄,它们都是同一植株的后代,发现其中有37株为红果、短毛叶;19株为红果、无毛叶;18株为红果、长毛叶;12株为黄果、短毛叶;7株为黄果、长毛叶;7株为黄果、无毛叶。根据以上结果,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亲本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 B .亲本性状为红果、长毛叶 C .子代(F 1)群体中的基因型有9种 D .子代(F 1)群体中的纯合子占1/4 6.在F 2中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四种表现类型,其比例为9∶3∶3∶1。与此无关的解释是( ) A .F 1产生了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 .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 C .F 1的四种雌、雄配子自由组合 D .必须有足量的F 2个体 7.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和矮秆易感病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独立遗传。现用显性纯合子高秆抗病小麦和矮秆易感病小麦杂交得F 1,F 1自交或测交,预期结果不正确的是( )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第4章 第1节

第四章第1节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解析]样方法中接近于正方形的区域采用五点取样法,长方形的区域采用等距取样法;古树木数量较少,一般采用实地计数的方法,蛇的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获得的调查数据是一个近似值,而不是一个精确值;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害虫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2.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二孩政策”于2016年元旦正式实施,下列有关“二孩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可适当缓解目前我国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衡 B.可适当提高我国人口出生率,减缓人口老龄化趋势 C.可适当改变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 D.可适当降低我国人口死亡率 [解析]“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并没有降低死亡率。 3.(北京卷)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 驱走大蚂蚁增加70 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 驱走大蚂蚁减少2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18:4.1.1 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第12课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1.有3个核酸分子,经分析共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4条多核苷酸链,它们的组成是() A.一个DNA分子,两个RNA分子 B.两个DNA分子,一个RNA分子 C.三个DNA分子 D.三个RNA分子 [解析]3个核酸分子共有5种碱基,这说明在这3个核酸分子当中,既有DNA 又有RNA,所以C和D不正确。由题意可知3个核酸分子共有4条多核苷酸链,5种碱基,8种核苷酸,则最多只有一个DNA分子。 [答案] A 2.在人体中由A、T、C三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有() A.2种 B.4种 C.5种 D.8种 [解析]碱基A可形成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苷酸两种,碱基C也可以形成两种核苷酸,T只能形成脱氧核苷酸。所以A、T、C共可参与构成5种核苷酸。[答案] C 3.下列关于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些生物中的RNA具有催化功能 B.转运RNA上的碱基只有三个 C.mRNA与tRNA在核糖体上发生配对

D.RNA也可以作为某些生物的遗传物质 [解析]tRNA是运载氨基酸的工具,是RNA中的一种,与其他种类RNA一样,是单链结构,属于生物大分子,并非只有三个碱基,tRNA在某些部分配对并扭曲成双螺旋状,它的平面形状如三叶草的叶形,其中有三个碱基与mRNA 上的密码子配对,称为反密码子。 [答案] B 4.如图所示为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必需的两种物质(甲、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遗传信息位于甲上 B.乙由三个碱基组成 C.甲的合成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 D.乙可以转运多种氨基酸 [解析]由图可知,甲为mRNA,遗传信息位于DNA上,A错误;乙为tRNA,tRNA是由一条单链的RNA通过折叠形成的,由多个碱基组成,B错误;mRNA 是在RNA聚合酶催化作用下,由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C正确;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D错误。 [答案] C 5.如图为细胞核中某真核细胞基因进行转录过程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时作业1:第3课 老人与海

第3课老人与海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一项是() A.鲭.鲨(jīnɡ) 下颚.(è) 脊鳍.(qí) 嗜.杀(shì) B.吞噬.(shì) 桅杆.(ɡǎn) 攥.住(zuàn) 攮.(rǎnɡ) C.黏.液(nián) 蹂躏 ..(róu lìn) 戳.进去(chuō) 舵.把(duò) D.残骸.(hài) 拽.掉(zhuài) 祷.告(dǎo) 撬.开(qiào) [答案] C [解析]A项“鲭”读qīnɡ。B项“杆”读ɡān,“攮”读nǎnɡ。D项“骸”读hái。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海水给它的尾巴扑打得白浪涛天,绳一拉紧,它的身子四分之三都脱出了水面,那绳不住地抖动,然后突然断了。 B.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于是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戮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C.它们已经蹿到船头跟前去咬那条死鱼,一忽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扑上来,一忽儿一涌而上。D.另一条鲨鱼用它裂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然后飞快地游到船跟前,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 [答案] D [解析]A项涛—滔。B项戮—戳。C项涌—拥。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鲭鲨又钻进水里去,嗅出了________,开始顺着船和鱼所走的航线游来。 (2)这种鱼天生地要吃海里的一切鱼,它们游得那么快,身子那么________,战斗的武器那么好,________于没有别的任何的敌手。

(3)短棍落下的当儿,他觉得好像碰到了一块________的橡皮,同时他也感觉到打在铁硬的骨头 上。 A.踪迹强劲以至坚忍 B.踪影强劲以致坚韧 C.踪影强健以致坚忍 D.踪迹强健以至坚韧 [答案] D [解析](1)句,“踪迹”和“踪影”,都有“行踪”的意思,但“踪影”一般指视觉,前有“嗅”字,应用“踪迹”。(2)句,“强劲”和“强健”都有“刚强”的意思,“强劲”强调的是力量有力,“强健”一般与身体相搭配,前面有“身子”,应用“强健”。“以至”与“以致”都有导致某种结果的意思,“以至”,指达到某种程度,“以致”指达到某种不好的结果,文中应用“以至”。(3)句,“坚忍”和“坚韧”,都有“坚强”的意思,“坚忍”强调的是“能忍耐”,“坚韧”强调的是“有韧性”,应用“坚韧”。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观众对在惊悚片《绣花鞋》中扮演“鬼妈妈”的林心如是普遍叫好:“表演极具突破、入木 三分,让人不寒而栗 ....,而其中温情的部分又让人大为感动。” B.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上,固然有着我们监管不力等因素,但这不代表着那些洋企业就可以 获得超国民待遇,为所欲为 ....。 C.人们无节制地滥用自然资源,再加上其他许许多多的因素,我们的地球母亲已经遍体鳞 ...伤.,甚至奄奄一息。 D.澳大利亚一名男子3月9日下午遭到4米长鳄鱼袭击,经过15分钟噩梦般赤手空拳 ....的搏斗后,终于得到附近居民的援助而幸运脱险。 [答案] B [解析]A项不寒而栗: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B项为所欲为: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含贬义。不能用来形容企业。C项遍体鳞伤:满身都是像鱼鳞一样密集的创伤,形容伤势非常重。D项赤手空拳:形容两手空空,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东西。 5.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老人桑地亚哥正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的写照。 B.风吹向空寂的海面,一个孤独的老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漂泊在茫茫的海面上,活像个一场激战后的勇士。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19:3.3 DNA的复制

DNA分子的复制 1. 关于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双链DNA分子中,含氮碱基与脱氧核糖的数目相等 B. 在DNA分子的一条链中,相邻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 C. 解旋时需要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和解旋酶的作用 D. DNA分子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和边解旋边复制 2. 将蚕豆根尖细胞放在含有32P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中期时(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及染色体变异),发现某条染色体的一条染色单体内只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有放射性,则其姐妹染色单体内含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的条数是( ) A. O B. l C. 2 D. 4 3. 真核细胞DNA分子的复制( ) A. 可在细胞核和核糖体上进行 B. 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作为模板 C. 以4种游离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 D. 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催化 4.细菌在15N培养基中繁殖数代后,使细菌DNA的含氮碱基皆含有15N,然后再移入14N培养基中培养,抽取亲代及子代的DNA经高速离心分离,①~⑤为可能的结果,下列不可能出现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5. 下列实验使用和同位素标记法的有几项() ①卡尔文发现卡尔文循环 ②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③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半保留复制假说,大肠杆菌繁殖实验证实了该假说 ④鲁宾和卡门证实光合作用中的氧气自于水 ⑤赫尔希和蔡斯发现DNA是遗传物质 A. 两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6.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将一个未标记的噬菌体在此细菌中培养9小时,经检测共产生了64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子代噬菌体内DNA的合成原料来自于细菌 B.噬菌体繁殖一代的时间约为1.0小时 C.子代噬菌体的所有物质都具有放射性 D.子代噬菌体不含32P个体与含32P个体的比例为1:31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摩尔根通过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 艾弗里提出的有关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没有得到科学家的一致公认 C.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 8. 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和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分子中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的基本骨架 B. 科学家利用“假说-演绎法”证实DNA是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的 C. DNA复制时,DNA聚合酶可催化两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 D.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为DNA复制机制的阐明奠定了基础 9. DNA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的,如果放射性完全标记的1个双链DNA分子在无放射性标记的溶液中复制两次,那么所产生的4个DNA分子的特点是() A.部分DNA分子含有放射性 B.全部DNA分子含有放射性 C.所有分子的一条链含有放射性 D.所有分子的两条链都没有放射性 10. 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DNA由5 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20%,将其置于只含31P的环境中复制3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DNA分子中含有氢键的数目为1.3×104个 B.复制过程需要2.4×104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之比为1∶7

地理作业本必修三【高中新课程作业本地理必修1答案】

地理作业本必修三【高中新课程作业本地 理必修1答案】 高中新课程作业本地理必修1 向国生向国生第四节水循环和 洋流1.D 2.(1)蒸发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水汽输送蒸腾下 渗降水(2)地表径流、下渗、蒸发、降水。 3.C 4.D 5.A 6.(1)①⑤②⑥(2)日本暖流西风漂流(3)寒暖(4) 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基地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 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 洋环流呈长逆时针方向流动。7.(1)略(2)低A处沿岸有寒流经过,并等受冬季风的影响,B处为沿岸有暖流经过(3)处在千岛寒 流仍处和日本暖流的交汇处沿岸为上升流(4)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同时沿岸又有寒流流往(5)北大西洋暖流8.在山区,由于流水的侵蚀造成了沟谷、峡谷等地貌,在河流长江流域地区,河流带来的河水大量沉积,形成了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等 地貌。例如,华北平原的形成就是汾河、海河等河川带来的泥沙堆积 而成的。9.航线①利用了东北信风西南风和加那利寒流,一路顺风顺流;航线②利用了亲潮东北信风和北赤道暖流,一路顺风顺流;航线 ③利用了借助于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洋流,一路顺风顺流。单元练习 1.A 2.C 3.B 4.A 5.B 6.C 7.B 8.C 9.B 10.B 11.A 12.B 13.D 14.B 15.A 16.A 17.C 18.B 19.A 20.B 21.A 22.C 23.A 24.C 25.B26.(1)A (2)冷锋(3)冷锋过境,当地屡受 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晴天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易出现霜冻。(4)烟气进一步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起到防冻作用。27.(1)水汽输送地表径流(2)E (3)向斜背斜山岭 谷地背斜尾端受张力作用,容易被外力侵蚀28.(1)热力环流(2)右左(3)几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而后开始发热,空气膨胀上升, 低处形成低气压,高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气温较低,空气冷却下沉,低处形成高气压,高处形成低气压。这样,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 的差异,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因此纸片A向右偏动,纸片B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作业本:第4章 基础排查训练(四)

基础排查训练(四) [第4章] 一、判断题 (1)tRNA、rRNA和mRNA都是基因转录的产物。() (2)mRNA上有多少个密码子就有多少个tRNA与之对应。() (3)基因的转录需要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参与。() (4)翻译过程中tRNA和运载的氨基酸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结合。() (5)亲子代遗传信息的表达均是通过翻译过程实现的。() (6)朊病毒是通过细胞分裂的方式来繁殖的。() (7)线粒体中基因的遗传不满足孟德尔遗传定律。() (8)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9)tRNA的反密码子携带了决定氨基酸序列的遗传信息。() (10)不同密码子编码同种氨基酸可增强密码的容错性。() (11)一种性状只能由一种基因控制。() (12)乳酸菌的遗传信息传递都发生在生物大分子间。() (13)HIV的遗传信息传递中只有A与U的配对,不存在A与T的配对。() (14)细胞只要含有某种酶的基因,就会有相应的酶合成。() (15)DNA中的遗传信息可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6)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 分子,转录的mRNA 分子的碱基数是n/2个。() 二、选择题 ?大肠杆菌的某生命活动中具有下列图示的碱基配对行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X链—A—T—C—G— |||| Y链—U—A—G—C— 图J4-1 ①表示DNA复制过程 ②图中共有5种碱基

③表示DNA转录过程 ④图中共有8种核苷酸 ⑤图中的A代表同一种核苷酸 ⑥若X链中的碱基改变,则密码子一定改变 ⑦若Y链中的碱基改变,则氨基酸一定改变 A.③④⑤⑦ B.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⑦ D.①③⑤⑥ ?[2017·成都龙泉二中高二月考]图J4-2是高等生物多聚核糖体合成肽链的过程,有关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图J4-2 A.该图表示翻译过程,图中核糖体从左向右移动 B.多聚核糖体合成的多条肽链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上互不相同 C.若合成某条肽链时脱去了100个水分子,则该肽链中至少含有102个氧原子 D.细胞中核糖体越多,合成一条肽链所需时间越短 ?图J4-3为中心法则部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图J4-3 A.过程1、2一般发生在RNA病毒体内 B.过程1、3、5一般发生在肿瘤病毒的体内 C.过程2、3、4发生在具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 D.过程1~5不可能同时发生在同一个细胞内 ?下列有关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的遗传信息只存在于DNA分子中 B.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C.原核生物的DNA上不存在密码子,密码子只存在于mRNA上 D.正常生物细胞内,既能发生DNA转录形成RNA,也能发生RNA逆转录形成DNA ?如图J4-4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20:1.1.1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 1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 A.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 由F2中出现的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 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 D. 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比接近1:2:1 2 豌豆和小麦的高茎对矮茎均为显性.将纯种的高茎和矮茎豌豆间行种植,另将纯种的高茎和矮茎小麦间行种植.自然状态下,从矮茎植株上获得的F1的性状是() A. 豌豆和小麦均有高茎和矮茎 B. 豌豆均为矮茎,小麦有高茎和矮茎 C. 豌豆和小麦的性状分离比均为3:1 D. 小麦均为矮茎,豌豆有高茎和矮茎 3 关于“分离定律”的揭示和验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说-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B. 孟德尔在实验数据处理中运用了统计学方法,使得遗传学研究从定量研究上升到定性研究 C. 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的结果推测出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个数,从而验证其假说的正确与否 D.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利用现代生物学手段---花药离体培养也可直接证明“分离定律” 4 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实验过程中孟德尔运用了杂交实验法和假说-演绎法 B. 用闭花传粉的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C. “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孟德尔提出假说的主要内容之一 D. 孟德尔提出的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5 下列关于性状显隐性或纯合子与杂合子判断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只有甲→-甲为显性性状 B. 甲×甲--→甲+乙-→乙为隐性性状

高中生物经典【必修三】能量流动单选作业题

作业题 姓名: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科学家发现,深海冷泉生态系统(最深可达9000多米)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极高的生物密度等特点,其能量的输入主要依靠()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动物的同化作用 C.原核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前足较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由此得不出的结论是() 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 B.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这种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C.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类型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3.某湖泊的水中以及小鱼、大鱼、鱼鹰体内的DDT含量分别为3×10-12、5×10-7、2×10-5、2.5×10-5单位。这种现象称为: A.富营养化B.环境污染C.生物放大D.食物链 4.下列叙述与下图所示模型不相符的是() A.若x表示种群数量,则①可以代表出生率或迁入率 B.若x表示环境中的碳元素,则①可能代表光合作用 C.若x表示捕食链中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则①代表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 D.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①可能代表物种丰富度 5.下列与生态系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寄生生物的存在会影响被寄生生物的生存,从而降低生物多样性 B.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用于生物自身有机物的合成 C.森林植物分层分布,下层光照较弱,生长于下层的植物定向变异为喜阴植物D.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既发生在生物之间,也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6.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部是生产者的一组是() A.海带、梨树、酵母菌B.蘑菇、水绵、洋葱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同步作业16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学业达标练……… 1.央视一则报道称,孕妇防辐射服不仅不能防辐射,反而会聚集辐射。辐射对人体危害很大,可能导致基因变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都是由辐射引起的 B.环境引发的变异可能为可遗传变异 C.辐射能导致人体遗传物质发生定向变异 D.基因突变可能造成某个基因的缺失 [答案] B [解析]引起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A项错误;如果环境引发了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改变,就成了可遗传的变异,B项正确;辐射能导致人体遗传物质发生不定向改变,C项错误;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内部分子结构的改变,不会导致某个基因的缺失,D项错误。 2.下列细胞中最不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的是() A.正在分裂的蛙红细胞 B.人神经细胞 C.正在分裂的精原细胞 D.豌豆根尖的分生区细胞 [答案] B

[解析]人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分裂,DNA不进行复制,不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3.依据中心法则,若基因发生突变后,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变,则该基因的变化是() A.基因发生断裂 B.基因发生多个碱基增添 C.基因发生碱基替换 D.基因发生多个碱基缺失 [答案] C [解析]A项,基因发生断裂会造成合成的蛋白质氨基酸数目变少,故错误;B项,基因发生多个碱基增添,一般会造成合成的蛋白质氨基酸数目增多,也有可能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合成的蛋白质氨基酸数目减少,两种情况下氨基酸序列均会改变,故错误;C项,基因发生碱基替换,因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相应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可能不变,故正确;D项,基因发生多个碱基缺失,相应的蛋白质氨基酸数目一般会减少,故错误。 4.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后基因位置关系没有改变 B.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一定不能遗传给后代 C.基因突变大多是有害的,无法作为进化的原材料 D.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的位置 [答案] A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安徽卷)课时作业2

高中英语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制作整理) 课时作业(二)Using LanguageⅠ.单词拼写 1.My mother often________(提醒)me to study hard. 2.You can't take photographs here without________(许可). 3.________(原谅)me,but I didn't mean to hurt you. 4.You must________(道歉)to your parents for being so rude. 5.________(显然),the students a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subject. 6.He took a deep________(呼吸),and began to climb the stairs. 7.It seems that children often receive too many birthday________(礼物). 8.He was really brave enough to save the________(溺水的)boy from the rough sea. 9.The girl said she would not________(嫁给)anyone who couldn't run faster than her. 10.My friend is honest and I'm sure he'll keep his________(诺言). Ⅱ.单项填空 1.In our childhood,we were often ________by Grandma to pay attention to our table manners. A.demanded B.reminded C.allowed D.hoped 2.(2013·凤阳高一月考)Once he________to do something,he will never change his mind. A.sets up B.sets down C.sets out D.sets off 3.(2013·定远高一期末)Zhang Ning is taking notes of the grammatical rules in class,and she________English for a year. A.is studying B.will study C.studies D.has been studying 4.I have been waiting for him for a long time.But he hasn't ________.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26:4.2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对点强化] 强化点1中心法则 1.1983年科学家证实,引起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下列能正确表示HIV感染人体过程的“遗传信息流”示意图是() [解析]HIV是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DNA,该DNA又和人体细胞核内的DNA整合在一起,整合后的HIV的DNA分子在人体细胞又可以复制,还可以转录出RNA,并以RNA为模板翻译成病毒的蛋白质。 [答案] D 2.下列关于如图所示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③④⑥在动植物细胞中都不可能发生 B.①③过程的产物相同,催化的酶也相同 C.①②进行的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⑤进行的场所为核糖体 D.①②⑤所需的原料分别为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解析]①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③过程需要特定的逆转录酶,故B 选项错误。 [答案] B

3.遗传信息从RNA→RNA途径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下列能够发生该传递途径的生物是() A.烟草 B.烟草花叶病毒 C.噬菌体 D.大肠杆菌 [解析]由RNA→RNA说明发生了RNA的复制,该过程只发生在RNA病毒中。烟草、噬菌体以及大肠杆菌都是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其遗传信息是通过DNA→RNA→蛋白质途径传递的。 [答案] B 4.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过程。下列有关中心法则的说法错误的是() A.a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b和c在细胞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能发生 B.c过程中mRNA上所含有的密码子均能在tRNA上找到与其相对应的反密码子 C.逆转录病毒的RNA在宿主细胞内须通过d、b、c过程才能最终合成蛋白质 D.细胞中的基因通过b、c过程合成的蛋白质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的性状[解析]a、b、c、d、e分别表示DNA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和RNA复制,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转录和翻译发生在细胞整个生命过程中,A正确;终止密码子没有与之对应的反密码子,也就没有相对应的tRNA,B错误;逆转录病毒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先经逆转录合成DNA,再利用宿主细胞中的原料经转录和翻译过程最终合成蛋白质,C正确;b和c为基因表达,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间接影响生物性状,还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影响生物的性状,D正确。 [答案] B 5.《科技日报》报道,科学家近日发现一种动物能否被驯化并和人类很好相处,取决于这种动物的“驯化基因”。在生物体中,基因控制性状表现的主要途径

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生物必修三答案

1~5 BBAAD 6~8ADC 9(1)被HIV感染的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相应抗体(2)被感染转录被转录蛋白质外 壳RHA和蛋白质外壳新的HIV 单元练习 1~5DDBDD 6~10DCDCD 11~15DAACB 16~20ACDBA 21(1)抗原抗体(2)免疫(3)康复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有可以杀死SARS病毒 的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2(1)寄生(2)a c (3)多而快(4)体液细胞(5)已获得免疫(已产 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3(1)①较快地产生更多的对抗芽疱杆菌毒素的抗体②主动转运(2)①对照实验原则 ②对未经免疫接种的绵羊同时注射等量毒性极强的炭疽芽疱杆菌③未经免疫接种的绵阳 全部死亡。 第四章 第一节 l. B 2.出生个体数总个体数大于计划生育 3.(1)增长衰退 (2)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4.两性l∶l 5.空间 或面积种群动态6.A 7.D 8.C 9、A 11(1)D (2)B、C (3)C (4) 增长稳定甲 第二节 1.无限无限很慢越来越快 J 2.A 3.A 4.有 限有限 S 环境容纳量 K 5.加速 K/2 减速在K值上下波 动 6.D 7.A 8.B 9.D 10.B 11.B 12.⑴①时间④曲线图(或表格) (2)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l. C 2.A 3.出生率死亡率环境容纳量周期性非周 期性 4.气候食物疾病寄生捕食气候温度湿 度 5.D 6.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 7、调节优势雄鸟资源8、下降增加上升9~12BABD 13①周期性波动②非周期性波动③外源性调节因素④内源性调节因素

1~5BDADD 6~10BACCC 11、(1)N=(M*n)/m (2)144 高(3)8/9(32/36)(4)2.5:1 12(1)1605 (3)见下图“J”形 13(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养较少(4)葡萄糖溶度较低,营养物质较少(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培养后期的样液应稀释后在计算 第五章 第二节 1~5CDDCB 6~8DAD 9(1)垂直①④②③(2)阳光湿度(3)时间 第四节 1、D 2、C 3、B 4、250~800mm 5、D 6、不足150mm 大于 7、C

生物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1章 章末检测 Word版含解析

第1章章末检测 对应学生用书P9 时间: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哪项不属于豌豆适合作遗传学实验材料的理由()

A.豌豆属于闭花受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B.豌豆具有多对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C.一株豌豆一次可以产生很多后代 D.豌豆的花属于单性花,容易操作 [答案] D [解析]豌豆的花属于两性花,且是严格的闭花受粉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豌豆具有多对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豌豆一次可以产生许多后代,便于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2.下列有关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群同种生物个体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可有4种不同的交配类型 B.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2的表现型比为3∶1 C.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显性)小麦,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自交 D.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 [答案] C [解析]在一个生物群体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可有6种不同的交配类型,A错误;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1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B错误;鉴别一棵显性性状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植物常用自交法,简便易行,还可保留纯合子,C正确;测交可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而不是数量,D错误。 3.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植物个体自交,双显性子代中含隐性基因的个体占() A.1/16 B.8/9 C.9/16 D.1/2 [答案] B [解析]依据自由组合定律,双显性子代的基因型为A_B_,所占比例为9/16,其中只有AABB不含隐性基因,在双显性子代中所占比例为1/9,则双显性子代中

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三(安徽卷)课时作业3

课时作业(三)Sea Stories & Communication Workshop Ⅰ.单词拼写 1.Some customs have________(幸存)from earlier times. 2.Jennie made a great effort to________(恢复正常)herself. 3.The child knocked into a table and started________(尖声大叫). 4.The sun was ________(下沉)in the west. 5.I ________(辨认出)her by her red hair yesterday. 6.What is the ________(反义词)of heavy? 7.When I was sleeping last night a ________(可怕的)noise woke me up. 8.The empty boat was ________(漂,浮)on the sea. 9.The thunderstorm ________(令人感到恐惧)the child just now. 10.The soldier ________(逃跑)from the enemy's prison. Ⅱ.单项填空 1.After the earthquake,the little girl had a look of ________ on her face. A.horror B.terrible C.horrible D.honour 2.In no sense________heart after the earthquake. A.will people lose B.will people lose their C.people will lose D.people will lose their 3.The children went home from the grammar school,their lessons ________ for the day. A.finishing B.finished C.had finished D.were finished 4. Don't speak ________ —one at a time. A.all at once B.all once C.just for once D.once in a while 5.She ________ Japanese when she was in Japan.Now she can speak it freely. A.picked out B.made out C.made up D.picked up 6.He managed to escape________the burning car.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30:2.2 基因在染色体上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萨顿推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的理由() A.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B.每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 C.受精卵中成对的基因和染色体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 D.配子中只含有成对基因和染色体中的一个 2.摩尔根的重要贡献是() A.首先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总结了遗传学上的三大定律 C.用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首先提出了“基因”一词 3.下面是科学家探究基因本质的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及结论,正确的是() 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运用类比推理,提出基因分离定律 B.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运用假说——演绎法,推测基因在染色体上C.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自由组合定律 D.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运用同位素标记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4.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行为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 C.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 D.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的组合的种类也越多 5.如图表示果蝇的一个细胞,其中数字表示染色体,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染色体情况上看,该果蝇只能形成一种配子 B.e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雄个体中出现的概率相等 C.形成配子时基因A、a与D、d之间自由组合 D.只考虑3、4与7、8两对染色体时,该个体能形成四种配子,并且配子数量不相等6.如图表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生物必修三答案

第三节 1~5 BBAAD 6~8ADC 9(1)被HIV感染的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相应抗体(2)被感染转录被转录蛋白质外壳RHA和蛋白质外壳新的HIV 单元练习 1~5DDBDD 6~10DCDCD 11~15DAACB 16~20ACDBA 21(1)抗原抗体(2)免疫(3)康复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有可以杀死SARS病毒的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2(1)寄生(2)a c (3)多而快(4)体液细胞(5)已获得免疫(已产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3(1)①较快地产生更多的对抗芽疱杆菌毒素的抗体②主动转运(2)①对照实验原则②对未经免疫接种的绵羊同时注射等量毒性极强的炭疽芽疱杆菌③未经免疫接种的绵阳全部死亡。 第四章 第一节 l. B 2.出生个体数总个体数大于计划生育 3.(1)增长衰退 (2)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4.两性l∶l 5.空间或面积种群动态 6.A 7.D 8.C 9、A 11(1)D (2)B、C (3)C (4) 增长稳定甲 第二节 1.无限无限很慢越来越快 J 2.A 3.A 4.有限有限 S 环境容纳量 K 5.加速 K/2 减速在K值上下波 动 6.D 7.A 8.B 9.D 10.B 11.B 12.⑴①时间④曲线图(或表格) (2)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l. C 2.A 3.出生率死亡率环境容纳量周期性非周期性4.气候食物疾病寄生捕食气候温度湿度 5.D 6.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 7、调节优势雄鸟资源8、下降增加上升9~12BABD 13①周期性波动②非周期性波动③外源性调节因素④内源性调节因素 单元练习

1~5BDADD 6~10BACCC 11、(1)N=(M*n)/m (2)144 高(3)8/9(32/36)(4)2.5:1 12(1)1605 (3)见下图“J”形 13(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养较少(4)葡萄糖溶度较低,营养物质较少(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培养后期的样液应稀释后在计算 第五章 第二节 1~5CDDCB 6~8DAD 9(1)垂直①④②③(2)阳光湿度(3)时间 第四节 1、D 2、C 3、B 4、250~800mm 5、D 6、不足150mm 大于 7、C

超级资源(共24套119页)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 课后作业汇总

超级资源(共24套119页)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课后作业汇总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总分:71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下列各对性状中, 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狗的长毛和卷毛 B.棉花的掌状叶和鸡脚叶

C.玉米叶梢的紫色和叶片的绿色 D.豌豆的高茎和蚕豆的矮茎 2.“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F2出现了“3∶1”推测, 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 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 比例接近1∶1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 则F2中三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 3.狗的卷毛(A)对直毛(a)是显性, 判断一只卷毛狗是否是纯合体, 最好选用与它交配的狗是() A.纯种卷毛 B.直毛 C.杂种卷毛 D.A.B.C都对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纯合体自交的后代是纯合体 B.杂合体自交的后代是杂合体 C.两种纯合体杂交其后代仍是纯合体 D.杂合体杂交的后代全是杂合体 5.杂合子高茎豌豆自交, 后代中已有16株为高茎, 第17株还是高茎的可能性是()A.0 B.25% C.75% D.50% 6.将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 逐代自交3次, 在F3代是纯合子的比例为()A.1/8 B.7/8 C.7/16 D.9/16 7.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 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 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 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 ) 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 3/4呈蓝黑色, 1/4呈红褐色 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 一半呈蓝黑色, 一半呈红褐色 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 一半呈蓝黑色, 一半呈红褐色 8.下列四组交配中, 能验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的一组是() A.AA×AaB.Aa×aaC.Aa×AaD.AA×aa 9.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的个体杂交产生的F1进行自交, 那么F2中的纯合子占F2中个体数的() A.25%B.50%C.75%D.100% 10.基因分离定律表明, 杂合子() A.不能稳定遗传, 自交后代有性状分离 B.不能稳定遗传, 自交后代无性状分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