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塔热泵技术在空调工程中的应用与分析

能源塔热泵技术在空调工程中的应用与分析
能源塔热泵技术在空调工程中的应用与分析

建筑工程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建筑工程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1 积极推广应用四新技术的措施 积极开发“四新”技术,确保企业宗旨的完美实现。 针对工程性质、规模、结构特点、技术复杂程度和施工条件等实际情况,制订项目应用新技术规划:a、粗直钢筋连接技术(电渣压力焊连接技术)。c、新型防水应用技术(高分子防水卷材)。d、新型模板应用技术(本工程采用胶合板防水模板)e、板面冷轧带肋钢筋应用技术。f、建筑节能与新型墙体应用。g、新型脚手架应用技术(脚手架采用悬挑脚手架)。h、计算机管理应用技术及统计技术应用技术。 组织新技术示范项目的攻关、优化,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加强领导,建立四新技术应用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到人,明确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责。项目新技术应用领导小组由公司总工程师、项目总工程师、项目施工技术部经理组成领导层,对科技目标的实现负责。 对照新技术应用方案真正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对该工程公司在人、财、物全力以赴,增添有关的设备,同时淘汰一部分消耗大、效益低、质量差、安全无保障的工艺、设备。 制定各新技术应用专题施工方案,并交公司技术质量部审核,在公司总工程师审批及监理工程师审批后执行。 加强队伍建设,培训一批技术骨干力量。公司将在机构设置上,向四新技术倾斜,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成立防水施工队,粗钢筋连接施工队,模板制作,安装专业等一列新技术应用施工专业队伍,并多层次,多渠道对有关领导、管理干部和工人进行技术教育和培训,确保持证上岗。 及时总结、对所使用的每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及时总结,遇到问题及时研究、请教,真正培养一批懂技术、会操作的新人。 我们将在项目上组织一个全面质量管理QC小组,解决施工中的难点问题,大胆革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用最小投入获得高质量的工程。 建立激励与制约机制,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在精神文明上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内涵,充分展现员工的价值空间,不断促进员工人生价值的自我完善,同时这也会促进员工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 坚持不懈的思想工作,使项目员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个人潜能,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奋发努力,精益求精。 2 清水砼施工技术与装饰质量

热泵在我国应用与发展

热泵在我国应用与发展 1、早期热泵的应用与发展阶段(1949年~1966年) 相对世界热泵的发展,我国热泵的研究工作起步约晚20~30年左右。但从中国情况来看,众所周知,旧中国的工业十分落后,根本谈不上热泵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建设新高潮的到来,热泵技术也开始引入中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天津大学的一些学者已经开始从事热泵的研究工作,1956年吕灿仁教授的“热泵及其在我国应用的前途”一文是我国热泵研究现存的最早文献,为我国热泵研究开了个好头。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在暖通空调中应用热泵。1960年同济大学吴沈钇教授发表了“简介热泵供暖并建议济南市试用热泵供暖”;1963年原华东建筑设计院与上海冷气机厂开始研制热泵式空调器;1965年上海冰箱厂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制热量为3720W的CKT—3A热泵型窗式空调器;1965年天津大学与天津冷气机厂研制成国内第一台水源热泵空调机组;1966年又与铁道部四方车辆研究所共同合作,进行干线客车的空气/空气热泵试验;1965年,由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徐邦裕教授、吴元炜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根据热泵理论首次提出应用辅助冷凝器作为恒温恒湿空调机组的二次加热器的新流程,这是世界首创的新流程;1966年与哈尔滨空调机厂共同开始研制利用制冷系统的冷凝废热作为空调二次加热的新型立柜式恒温恒湿热泵式空调机。 我国早期热泵经历了17年的发展历程,渡过一段漫长的起步发展阶段。其特点可归纳为:第一,对新中国而言,起步较早,起点高,某些研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第二,由于受当时工业基础薄弱,能源结构与价格的特殊性等因素的影响,热泵空调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始终很缓慢。第三,在学习外国基础上走创新之路,为我国今后的热泵研究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2、热泵应用与发展的断裂期(1966年~1977年) 1966年,随着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科技工作同全国各个领域一样遭受了空前的灾难。在此期间热泵的应用与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如: 1966年~1977年间没有一篇有关热泵方面的学术论文报导与正式出版过有关热泵的译作、著作等。 1966年~1977年间国内没有举办过一次有关热泵的学术研讨会,也没有参加过任何一次国际热泵学术会议,与世隔绝十余年。 1966年~1977年间,全国高校一律停课闹“革命”,根本谈不上搞热泵科研。但是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徐邦裕、吴元炜领导科研小组在1966~1969年期间在“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下,坚持了LHR20热泵机组的研制收尾工作,于1969年通过技术鉴定,这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唯一的一项热泵科研工作。而后,哈尔滨空调机厂开始小批量生产,首台机组安装在黑龙江省安达市总机修厂精加工车间,现场实测的运行效果完全达到20±1℃,60±10%的恒温恒湿的要求,这是我国第一例以热泵机组实现的恒温恒湿工程。 鉴于上述事实,将热泵在这个时期的应用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定为热泵应用与发展的断裂期,是名副其实的,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3、热泵应用与发展的全面复苏期(1978年~1988年) 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的国民经济重新走向发展之路,经济的发展为暖通空调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也为热泵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因此,热泵的发展在经历了断裂期之后于1978年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文献统计看,1988年又出现一个文献数量变化的转折点,故将1978年~1988年间定为我国热泵应用与发展的全面复苏期。 3.1 中国暖通空调制冷界开始了解国外热泵发展动态 与世隔绝十余年后,中国的热泵发展又迎来了新时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了解世界各国热泵

海水源热泵空调工程应用实例

1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青岛发电厂内,建筑共2层,一层为职工食 堂,二层为工会办公楼,层高均为4.5m,建筑面积2400m2,空调总面积为1871.5m2(不计算浴室面积)。此热泵空调系 统同时供应洗澡热水,按100m2 /d计。 一层为职工食堂,分就餐区和厨房灶间两部分,24h正常营业。厨房灶间由于有蒸汽锅等散热量较大的设施、设 备,冬季白天温度大约在26! ̄28!,需要制冷运行;晚上需要制热运行。二层为工会办公室、歌舞厅、健身活动室以及会议室,各自冷热温度需求不同,使用时间分散且不固定。 2空调设计参数 2.1室内空气设计参数 室内空气设计参数按照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选 取,其参数见表1。 表1室内空气设计参数表 2.2海水设计温度 青岛沿海海水温度水下5m处,冬夏海水温度变化不 大,因此本设计海水温度按照最低水位水下5m计算,其数 值夏季(7月"9月)25.2!;冬季(12月)6.39!,冬季(1月"2月) 3.74!。2.3空调负荷 1)夏季冷负荷:!L=231.5kW;冬季热负荷:!R=187.2kW。2)浴室热负荷: !R=273.5kW。3海水源热泵系统 3.1海水处理 海水中含有一些生物活性和高含量的固体粒子(砂子、 有机物质等),含盐量也很高。这些颗粒可能会在表面形成沉淀物,结果会增加生物活性以及微生物腐蚀的可能性。为了避免这些,在海水引入口安装一个机械过滤器来过滤掉这些颗粒,还要通过杀死细菌的方法减少生物活性。 3.2蒸发器 为了避免海水直接进入热泵机组,而对蒸发器产生腐蚀,该系统设计中我们引入了抗海水腐蚀的二级换热器,换热器采用钛板制作,其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二级闭式循环换热器设计 3.3海水管道设计 海水管道采用硬聚氯乙烯给水管材(U—PVC),海面下管道在海底开槽挖沟安装,陆地上管道直埋敷设。 4空调系统设计 为满足不同区域在同一时间对冷热的不同需求,该工程中在室内采用水—空气热泵机组,保证机组可以随时冷热切换,用“二管制”替代了“四管制”,从而节省了水管路的费用,而且方便运行管理。 每台热泵机组根据室内新风需求,在回风管道上引入适量的新风,新风入口装有电动调节阀,风阀的开启与关闭与热泵机组的风机连锁。 每台机组具有制冷、制热与通风功能,并且均配有室内控制器。过度季节,可根据实际需要制冷、制热或通风运行。 水系统为异程设计,每台水—— —空气机组进水管上装有过滤器,回水管上装有自动排气阀。每层水管路连接的第 二次网循环系统 蒸发器 二级闭式循环换热器 海水 ?¢ ?¢ ?¢ ?¢ ?¢ ?¢/? ?¢£¤/(%) ?¢/? ?¢£¤/?%? NC ?¢ 23~26 55~60 21~23 20~30 ? ?¢ 26~28 ? 21~23 ? ? ?¢£ 24~26 40~50 20~22 20~30 33~35 ?¢£ 25~27 40~50 18~20 20~30 34~36 工程建设与设计#$$%年第&期地源热泵专题 [作者简介]祁俊山(1972"),男,山东陵县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海水源热泵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海水源热泵空调工程应用实例 祁俊山1,薛越霞2 (1.青岛新天地环境保护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003; 2.青岛市环境监察支队,山东青岛266003) [摘要]通过目前国内建成的海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示范工程的实施,介绍海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工作原理、工程设计、运行参数、节能效益分析,为实施大型海水源热泵区域供热供冷提供理论和实践样板。 [关键词]海水源热泵;示范工程;系统设计;节能环保 [中图分类号]TU8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67(2005) 09-0012-02’#

新技术、新工艺应用

新技术、新工艺应用 1新技术应用的意义 工民建筑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装饰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急剧下滑。如何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改造传统产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本工程的施工中,我们将积极采用新技术,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工程科技含量,提高工程整体质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2技术先进性的应用 在本工程中我们将以工程的先进性为原则,在选择时考虑施工工艺,组织管理上体现先进性。 1、模板尽量采用工厂化、小型装配式钢模板材料施工。在工程中大量标准化模板构件施工。先进的工厂化成套模板施工与传统的手工制作为标志的生产方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稳定性高。装配式模板结构多采用优良模板配合钢管、槽钢支撑,其模板稳定性稳定性好,易于控制。 (2)外观质量稳定,精度高。 (3)缩短工期。一次配模和多次重复利用,可达到有效缩短施工总工期的目的。 2、采用激光测量仪进行测量作业,激光测量仪器具有操作简便、测量准确的特点。 激光水准仪能够发射一条醒目的激光水平线,减少传统放线误差。

3、计算机应用。通过对计算机及局域网络系统实施有效管理,保证施工资料的有效、准确、完整和查找方便。实现资料、信息的共享,同时实现本工程各施工过程及装饰效果的计算机演示,达到直观、动画、连续的幻灯片自动画演示效果,为创优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保证。例如在工程影像资料的收集上,我们将按照《公司声像档案管理规范》及《国家档案管理规范》用数码相机及时将施工进度过程中的图像资料完整的储存在电脑中,并及时传回传公司总部,以便公司的职能部门能随时掌握工程的进度以做出的相应的正确判断。

几种热泵的应用发展及技术特点分析

几种热泵的应用发展及技术特点分析 (家电英才网) 热泵作为提供热量的主要设备之一,以其对环境友善及节约能源等特点,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本文中。作用首先回顾了热泵的发展历史,介绍了热泵的种类、特点、使用场合及条件,对几种主要热泵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了热泵技术的研究进展、应用现状及相关新技术。 1热泵与制冷机 热泵是一种以冷凝器放出的热量对被调节环境进行供热的一种制冷系统。就热泵系统的热物理过程而言,从工作原理或热力学的角度看,它是制冷机的一种特殊使用型式。它与一般制冷机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使用的目的不同。热泵的目的在于制热,研究的着眼点是工质在系统高压侧通过换热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热量交换;制冷机的目的在于制冷或低温,研究的着眼点是工质在系统低压侧通过换热器与外界之间的换热; ②系统工作的温度区域不同。热泵是将环境温度作为低温热源,将被调节对象作为高温热源;制冷机则是将环境温度作为高温热源,将被调节对象作为低温热源。因而,当环境条件相当时,热泵系统的工作温度高于制冷系统的工作温度。 2热泵的由来及主要应用型式 2.1热泵的由来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9世纪初,人们对能否将热量从温度较低的介质“泵”送到温度较高的介质中这一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英国物理学家J.P.Joule提出了“通过改变可压缩流体的压力就能够使其温度发生变化”的原理。1854年,W.Thomson教授(即大家熟知的LordKelvin勋爵)发表论文,提出了热量倍增器(Heat Multiplier)的概念,首次描述了热泵的设想。 当时,热泵供暖的对象主要是民用,供暖需求总量小,特别是对由于采暖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尚没有足够的意识。人们采暖的方式主要是燃煤和木材,因而,热泵的发展长期明显滞后于制冷机的发展。 上世纪30年代,随着氟利昂制冷机的发展,热泵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二战以后,

水冷螺杆机组与水源热泵机组工程应用实例比较.

水冷螺杆机组与水源热泵机组工程应用实例比较 以下是某单位发电站办公楼中央空调的冷水螺杆机组与节能水源热泵冷热水机组的设计实例与应用上的理论对比: 广州惠州抽水蓄能电站指挥部大楼总建筑面积11000m2,建筑高度为6层,其功能分别为:宾馆、办公楼、会议中心。发电站稍低于建筑,可以利用自然高差供水或使用水泵直接从发电站中引用水源进能冷热源交换。 该项目设计空调冷负荷1800kW,空调热负荷600kW,同时使用系统数为0.9,选主机制冷量为810kw*2= 1620kw,选用电热锅炉480kw,宾馆部分生活热水负荷400kW。空调冷热负荷采用水冷螺杆机组两台/电热锅炉一台,冷冻水泵三台(两用一备),冷却水泵三台(两用一备),冷却塔一台,风柜21台,风机盘管180台。生活热水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一批。供冷运行能耗为:主机179*2kw+冷冻水泵22kw*2+冷却水泵30kw*2+冷却塔4kw+风柜21*2.2+风机盘管180*0.08kw=526.6kw。 供热运行能耗为:电锅炉480kw+冷冻水泵22kw*1+风柜21*2.2+风机盘管约180*0.08kw=562.6kw。 计算结果如下: ① 制冷工况:系统总制冷量:Q0=1620kW;系统总功率:Pi=526.6kW;系统制冷系数:Cop=3.08。 ② 热泵工况:系统总制热量:Qk=480kW;系统总功率:Pi=562.6kW;系统制热系数:Cop=0.85。 如果选用水源热泵机组,则选用水源热泵水机组wps230.1A,制冷量为861.5kw,输入功率116.2 kw, 制热量为880.9 kw,输入功率161.9 kw;冷冻冷却水泵均按螺杆机组方按选型。那么计算结果为供冷运行能耗为:主机116.2*2kw+冷冻水泵22kw*2+冷却水泵30kw*2+风柜21*2.2kw+风机盘管180*0.08kw=397kw。 供热运行能耗为(一台主机就可以提供热源):161.9*1kw+冷冻水泵22kw*2+冷却水泵30kw*2+风柜21*2.2kw+风机盘管180*0.08kw=326.5kw① 制冷工况:系统总制冷量:Q0=861.5*2=1723kW;系统总功率:Pi=397kW;系统制冷系数:Cop=4.34。 ② 热泵工况:系统总制热量:Qk=880.9kW;系统总功率:Pi=326.5kW;系统制热系数:Cop=2.69。 如果冷却水泵直接采用发电站的高位差做动力,那么就省去冷却水泵的输入功率,这时运行能耗比为: ① 制冷工况:系统总制冷量:Q0=861.5*2=1723kW;系统总功率:Pi=397kW-30*2kw=337kw;系统制冷系数:Cop=5.11。 ② 热泵工况:系统总制热量:Qk=880.9kW;系统总功率:Pi=326.5kW-30*2kw=266.5kw;系统制热系数:Cop=3.31。 同时,如果系统采用水源热水机组,还能为生活用热水提供足量的水源。节省了太阳能的初投初,又节省了大量的电能浪费。 水源热泵式中央空调是市场上最节能环保的中央空调系统之一。它具有供热、制冷、生活热水三联供的作用、无视觉污染、减少配电容量,减少资源浪费等特点,适用地区比较广[9]。近几年,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已经在我国得到了

电气工程新工艺新技术

第一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根据本工程的使用特点、质量、工期等方面的要求,我公司将采用以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达到为社会做到节能减排,为业主降低工程造价,为施工单位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 一、新技术的应用 1、现场配备2台以上计算机,完全实现工程全过程的微机跟踪管理、在资料管理、预决算、竣工文件等方面全面实现微机化负责各种施工技术资料的汇总、整理、建档工作和各种技术数据的分析工作,做到现场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2、运用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实现材料的购进、领用、库存、使用过程的全方位覆盖。 3、运用工厂化生产技术,保证成品半成品等产品加工精细、美观,从而确保工程质量更加稳定可靠,确保工程如期完成。 4、利用最新的环境监测技术,对所用材料及工地环境进行检测,确保各项指标完全合格。 二、新材料的应用 1、在砼及砂浆中采用掺加粉煤灰技术,可以减少水泥用量,增强砼的和易性,提高砼成型质量,水泥用量的减少可降低水化热的产生,减少砼内部及表面的裂缝产生,延长结构式的使用寿命。 三、新工艺的应用 1、角钢立柱及门柱采用工厂化加工、现场装配的施工方式。充分利用工厂设备先进、速度快、质量高、产品精度高、无环境污染、易于拼装的特点,进行现场装配流水化施工。

第十二部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遵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四新”成果,充分发挥科技在施工生产中的先导、保障作用。 一、从技术上保证进度 1、由项目部总工程师全面负责该项目的施工技术管理,项目经理部设置工程技术部,负责制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工艺,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以方案指导施工,防止出现返工现象而影响工期。 2、实行图纸会审制度, 在工程开工前己由总工程师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设计图纸会审,并及时向业主和监理工程师提出施工图纸、技术规范和其他技术文件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使工程能顺利进行。 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尽量压缩工序时间,安排好供需衔接,统一调度指挥,使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施工。 4、实行技术交底制度,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前认真做好详细的技术交底。 5、施工时采用计算机进行网络管理,确保关键线路上的工序按计划进行,若有滞后,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弥补。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应 满足工地管理的需要,符合业主统一的管理的规定。 二、推广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组织好施工生产 1、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群众性的QC小组活动,在施工中制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规划,超前探索和解决施工中的疑难问题,消除质量通病。 2、用现代化技术设备工程实施中,将运用高精度的仪器,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控制 施工的每个环节。 3、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 按照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的施工程序,精心组织流水线平行作业,控制每道工序,狠抓工序衔接,实行施工技术、测量、试验、计量技术资料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做到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管理标准相统一。 妥善保管好有关工程进度、质量检验、障碍物拆除以及所有影响本工程的原始记录和照片。

热泵技术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热泵技术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作者:乔凤杰, 徐砚, QIAO Feng-jie, XU Yan 作者单位: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30 刊名: 信息技术 英文刊名:INFORMATION TECHNOLOGY 年,卷(期):2011(2)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8条) 1.徐伟地源热泵技术发展策略和工程应用分析[期刊论文]-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8(01) 2.李元哲空气源热泵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建设科技 2010(04) 3.李景善空气源热泵蒸发器表面霜层生长特性试验研究[期刊论文]-制冷学报 2010(01) 4.GB 50366-200 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2005 5.温玮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概述[期刊论文]-福建建筑 2010(02) 6.刘慧海水热泵对海水温度影响分析[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01) 7.毛大庆城市循环经济建设中的污水热能资源开发与水资源再生一体化研究[期刊论文]-生态经济 2006(08) 8.郭敬红大庆地区应用污水源热泵的可行性分析[期刊论文]-制冷与空调 2008(0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张原.ZHANG Yuan热泵技术发展趋势探讨[期刊论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3) 2.胡连营.HU Lian-ying热泵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期刊论文]-可再生能源2007,25(1) 3.蔡泽宇热泵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与节能环保道路[期刊论文]-辽宁建材2008(6) 4.刘学飞.LIU Xue-fei热泵技术在火电厂节能中应用的探讨[期刊论文]-冶金动力2010(6) 5.刘恩海.何媛热泵技术及其发展与应用[期刊论文]-内江科技2009,30(2) 6.吕太.刘玲玲.LV Tai.LIU Ling-ling热泵技术回收电厂冷凝热供热方案研究[期刊论文]-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31(1) 7.杨蕾.汪南.朱冬生热泵技术及其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会议论文]-2008 8.于海泉热泵技术在萨南油田的应用[期刊论文]-油气田地面工程2006,25(3) 9.范亚云.夏朝凤.李军凯.韦小岿.宋洪川热泵技术在太阳能利用中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太阳能学报 2002,23(5) 10.李彬.张莉.曾立春.LI Bin.ZHANG Li.ZENG Li-chun现代空调中热泵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期刊论文]-包钢科技2009,35(2) 引证文献(1条) 1.刘凤丽海水源热泵项目排水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 2012(12)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a316761547.html,/Periodical_xxjs201102035.aspx

空气源热泵技术与应用

空气源热泵技术及其应用 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B132班游诚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前言 --------------------------------------------3 1.空气源热泵的简介 ----------------------------------4 1)概念 ----------------------------------------4 2)特点 ----------------------------------------4 3)发展历史 ----------------------------------------5 4)优点 ----------------------------------------6 5)工作原理 ----------------------------------------6 2.空气源热泵的应用 -----------------------------------9 1)空气源热泵在我国的应用 ------------------------9 2)空气源热泵的技术性分析 ------------------------9 3)空气源热泵的经济性分析 ------------------------10 4)空气源热泵的能量利用分析 ------------------------10 5)空气源热泵与能源价格的关系 ----------------------10 参考文献 -------------------------------------------11 word完美格式

江水源热泵的应用及设计研究现状

江水源热泵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1前言 江水具有很好的宏观热能特征,将其作为热泵冷热源为建筑物供暖供冷前景巨大,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也有一些应用案例。相比各类空气源热泵,江水源热泵能够获得更高的能效,并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长江流域处于夏热冬冷地区[1],冬夏季空调负荷较大。随着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系统必将普及,空调负荷必将大幅增长。水源热泵机组在冬季采集来自湖水、河水、地下水及地热尾水,甚至工业废水污水中的低品位热能供给室内取暖;在夏季则把室内的热量取山,释放到水中,制取冷水达到夏季空调供冷的目的。江水源热泵利用长江水作为系统的冷热源,效率高,且不需冷却塔和锅炉等设备,机房占用面积小,不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及热量,改善室内环境及城市环境。充分利用长江水资源不仪能够人幅度降低冬夏季空调能耗,而且降低电网及燃气的供应尖峰,达到高效、节能、环保的目的。本文还综述了该领域目前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2对江水作为冷热源的分析 由于江河水年四季温度变化较小,水量丰富稳定,是水源热泵良好的低位能源。长江、嘉陵江流经整个重庆主城区,常年年均水流量长江为8500m3/s,嘉陵江为2430m3/s,两江合流后为10930m3/s;冬(12-2月)夏(6-9月)季平均江水温度(水下0.5m处),冬季12.8℃,夏季23.5℃;冬夏季平均含砂量,夏季745mg/l,冬季30.6mg/l;嘉陵江夏季504mg/l,冬季5.34mg/l。 以嘉陵江冬季江水温度和大气温度的测量分析结果为例,见表1,得出冬季嘉陵江水温分布稳定,平均在9.2~13.1℃之间,且变化非常平稳,没有大的波动,最冷月平均水温8.8℃;而空气温度则存在较大的波动,月平均气温波动范围虽不大,在8.6~12.8℃,但日平均温度波动频繁,最低只有6.6℃,最高达17.7℃,分布极不稳定。通过测量得知,冬季水温沿深度方向呈递增的趋势,经分析,水面以下2~3m处水温已很接近。因此,江水用作空调冷热源在温度和稳定性方面都较空气有明显的优势。

热源塔热泵在夏热冬冷地区的应用

太阳能次生源热源塔热泵技术在夏热冬冷地区的应用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热源塔热泵研究中心刘秋克李念平成剑林 湖南秋克热源塔热泵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殷浪刘博城蔡继辉 摘要在研究国内外冷却塔采热热泵技术不适应我国南方夏热冬冷气候条件下运行的基础上,由国内QIUKE科技以6项中国发明专利和1项美国发明专利重新定位,以吸收和提升低温位热源为单位的设计制造定义为“太阳能次生源热源塔热泵”简称(热源塔热泵)。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受了五十年一遇的冰冻期,热源塔热泵经受了恶劣气候环境下严峻考验,供暖温度超过28℃。热源塔热泵堪称为百年空调重大突破,在全球属于发展初期应用较少,但确已顽强的生命力崛起被人类逐渐步接受。热源塔热泵在夏热冬冷地区与其它热泵空调和化石能源空调相比较,具有效率更高、使用限制条件比较少的特点。 关键词热源塔热泵、地源热泵、冷热源、太阳能次生源、可再生能源 引言 对于我国夏热冬冷地区舒适性空调,一般应满足夏季制冷和冬季供暖两种功能。在传统的建筑物中因气候因素和经济发展等原因,一般只需考虑夏季制冷问题。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促进工作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对空调的舒适度要求较高,需要满足建筑物冬季供暖的场所需求倍增。对于冬季供暖有需求的建筑物,如果设计仅仅考虑空调冷源问题,而不重视空调热源的选择采用电辅和化石能源,将造成冬季空调能源消耗过大,从而造成全年空调能耗偏高和终端用户高排碳污染环境。 在传统空调热源方案中,通常需分别设置冷源(制冷机)和热源(锅炉或电辅热)。由于用高温位的化石能源去生产中位热能,其存在能源效率很低和环境污染问题,所以空调热源的来源方式应逐步的由传统化石能源锅炉转化为应用太阳能次生源作为热泵的热源,能源效率高更加环保。 本文结合技术的起源和基本原理与工程实例,介绍一种在夏热冬冷地区综合经济性能比较突出的空调冷(热)源系统——太阳能次生源热源塔热泵空调技术。 1、能源来自太阳能次生源太阳能次生源广义的解释,太阳能以辐射能形式加热了地球表面,地球吸收了太阳能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热能存储与释能及质的转换,形成可再生利用的新能源均为太阳能次生源。能够用于建筑物冷热空调的太阳能次生源包括:地源热泵所用的热源、空气源热泵所用的热源和制冷所用的蒸发冷却(太阳能辐射给地球的热量反射给空气所形成的干湿球差才存在液体蒸发现象)等。其他例如风能、海洋能、气候变化等等都是来自太阳能次生源。 2、热源塔定义的起源以热源塔定位用作吸收低温位冷(热)源技术的起源可追溯到日本20世纪80年代,采用冷却塔加氯盐溶液曝气循环吸收空气中的低温位热源,日本取名为采热塔/加热塔,国内暖通会议取名为冷却塔采热,有的厂家也称之为能源塔。由于是冷却塔结构没有改变,存在溶液随时被稀释导致运行的不稳定和设备腐蚀及立体空间污染问题,在此基础上QIUKE科技重新定位确立正确的研发方向,以吸收低温位热源为单位的设计制造,定义为“热源塔”,2005年在全国科技网上招标。 2.1开式冷却塔即时吸收热源存在的问题采用冷却塔加氯盐溶液曝气循环吸收空气中的低温位热源,在工程实际应用中设备严重腐蚀、水质环境污染、立体空间环境空气污染严重。 2.1.1冷却塔取热效率低,冷却塔是以汽化蒸发潜热能为主构造的换热设备,用于冬季吸收显热能时即使放大冷却塔容量吨位来配置,显然也是换热面积不足传热温差大,溶液温度低导致热泵蒸发温度低,热泵供热性能下降。加之采用的热泵大温差传热,蒸发温度低,需要高浓度的氯盐类作为循环介质,曝气循环溶解氧增加加速氯盐对设备的腐蚀性。 2.1.2溶液浓度高不可再生利用,在低温高湿气候期持续时间长达90天,需要将稀释后溶液排放掉补充原液维持浓度,造成了河道水环境污染。氯盐类溶液飘雾污染腐蚀周围环境的钢结构。

热泵技术与应用

热泵技术方案 摘要:介绍了蒸汽压缩式热泵和吸收式热泵的原理、基本构成、工作过程及计算方法,结合工程应用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通过热泵回收低温余热是一项重要的节能措施,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1、背景 在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纺织、制药等行业的工艺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30~60℃的废热水,这些的低品位热源若不加以利用,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还会浪费大量能源。如果这些行业有工艺或采暖用热需求,可以配备热泵,回收利用工艺产生的废热,达到节能、减排、降耗的目的。 2、热泵原理 热泵技术是根据逆卡诺循环原理,将低温热源(如城市污水、各种废水、地下水等)中的低品位热能进行回收,转换为高品位热能的一种节能与环保性技术,利用这项技术的逆过程同时还可以达到制冷的目的。目前使用的热泵主要有蒸汽压缩式热泵和吸收式热泵两种。 2.1蒸汽压缩式热泵 (1)基本构成 蒸汽压缩式热泵主机主要有以下四大部分:压缩机、膨胀阀、蒸发器、冷凝器,同时还有过滤器、储水箱等辅助部件。 压缩式热泵采用电能驱动,通过制冷剂经压缩后状态的变化,把自然界的空气热能吸收,对冷水进行加热。 (2)工作过程 蒸汽压缩式热泵机组系统工作过程如下: ●处于低压液态循环工质(如氟利昂R22及R134a)经过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工质从低温热源吸收热量变成低温、低压蒸汽进入压缩机。 ●蒸汽工质经过压缩机压缩、升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汽排出压缩机。 ●蒸汽进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将从蒸发器中吸取的热量及压缩机做工所产生的那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水,使其温度提高。工质经过冷凝器放热后变成液态。 ●高压液体经过膨胀阀节流降压后,变成低压液体,低压液态工质再次进入蒸发器,由此不断循环工作。 整个过程就象是热量搬运一样将低温热源中的热量连续不断的搬运至高温热源(水)中去。

建筑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第一章拟采用的科学可行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等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措施 ·············· 第一节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 1. 推广要点 ············································································································ 2. 使用部位 ············································································································ 3. 施工要点 ············································································································第二节视频监控技术································································································ 1. 监控设备的选择: ································································································ 2. 监控设备的数量: ································································································ 3. 监控摄像头的安装方法: ······················································································· 4. 云台、解码器安装: ·····························································································第三节喷雾降尘技术································································································第四节木方接长技术································································································ 1. 工艺原理 ············································································································ 2. 工艺流程: ········································································································· 3. 操作要点 ············································································································ 4. 技术经济效益: ··································································································· 5. 生态环保社会效益 ································································································第五节计算机推广、应用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第六节活动式板式围墙·····························································································第七节混凝土地坪一次性成型技术·············································································· 1. 现浇混凝土板面一次成型的优点 ·············································································· 2. 现浇混凝土板面一次成型的技术措施 ········································································第八节智能数控弯箍机····························································································· 1. 技术要点 ············································································································ 2. 加工要点 ············································································································ 3. 应用实例 ············································································································第九节移动式雨水收集箱··························································································第十节可周转移动住房·····························································································

热泵技术及其应用的综述

热泵技术及其应用的综述 热泵机组由于其具有节能、环保及冷暖联供等优点,目前在国内广泛应用。本次收集了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年会资料集及论文集有关热泵技术及应用这方面的论文共207篇。在此作为一个专题研讨,供在座的各位教员和同学们参考。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一、空气源热泵 空气源(风冷)热泵目前的产品主要是家用热泵空调器、商用单元式热泵空调机组和热泵冷热水机组。热泵空调器已占到家用空调器销量的40~50%,年产量为400余万台。热泵冷热水机组自90年代初开始,在夏热冬冷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据不完全统计,该地区部分城市中央空调冷热源采用热泵冷热水机组的已占到 20~30%,而且应用范围继续扩大并有向此移动的趋势。 1、关于空气源热泵能耗评价问题 为了评价和比较热泵机组与其它冷暖设备的能耗,大约有30篇论文涉及此问题。介绍了适用于热泵机组能耗分析的理论与软件,根据空调冷负荷、室外干球温度、热泵出水温度等参数,采用温频数法,求解热泵供冷全年能耗。在求解热泵冬季能耗时,除考虑空调

热负荷、热泵出水温度、室外干球温度外,还把室外相对湿度(即温湿频数)考虑到热泵供热性能中,软件经工程实例计算,与实际耗能量有较好的吻合,为能耗评价提供了一种方法。 2、风冷热泵机组的选用 目前设计选用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常根据计算得到的冷热负荷,考虑同时使用系数及冷(热)量损耗系数后,按机组铭牌标定值选择机组台数。由于空气源热泵机组的产冷(热)量随室外参数的改变而变化,这种选择方法可能造成机组选得过大,造成浪费;或者选得过小,使供冷(热)量不足,达不到使用要求。为此建议采用空调的逐时冷热负荷和热泵机组的供热供冷能力的逐时变化曲线对照选择,会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3、热泵机组冬季除霜 空气源热泵冬季供热运行时,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当室外气温较低时,室外侧换热器翅片表面会结霜,(需要采取除霜措施)。根据有关文献摘录,经二年的现场跟踪测试,其结果是除霜损失约占热泵总能耗损失的10.2%,而由于除霜控制方法问题,大约27%的除霜功能是在翅片表面结霜不严重,不需要除霜的情况下进入除霜循环的。目前常用的一些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如发生多

新工艺新技术新应用

项目工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下面是建筑网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 **项目工程采取常规的施工技术、材料和工艺,将无法实现工程项目的综合目标,只有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推广应用和技术创新,方可优质高效地完成**项目项目,极其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的过程精品,完全实现设计风格和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结合本工程的设计特点,投标人将全过程、全方位广泛应用科技成果,计划将建设部推广的十项新技术全部应用到本工程的建设上。除此之外,投标人还将结合本工程的施工实践,努力探索新的施工技术,总结新的施工工艺,应用新的建筑材料。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内容,投标人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相关章节时,已有详细论述。本章将综其所述,予以摘要性的说明。 一、深基坑支护技术 本工程基础埋置深度很深,整个建筑物大部分结构处于地下,平均埋深约为26米,局部达到41米深,且地下水位较高,开挖12米后即遇上层潜水层,在20m以下是承压水层,且地下水渗透性强、流通性好,建筑物距人民大会堂和地铁仅100多米之遥。因此,护坡降水方案的成功与否是本工程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投标人拟采用混凝土灌注桩支护技术、地下连续墙技术、和土钉护坡技术和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技术等。投标人认为,通过上述综合技术的优化组合和合理应用,可确保**项目基础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上述综合技术还包括了以下内容: 1、旋挖钻机:由于地层多为砂卵石,采取常规的成孔方法比较困难。因此投标人采用旋挖钻机成孔,其施工速度是普通反循环钻机施工效率之七倍,特别是在砂 卵石层更具优越性,不需要循环泥浆,可使施工操作面整洁,具有很好的环保特点。 2、压力分层型锚杆:压力分层型锚杆是在一个锚固段内有多个承载体,在卵石层成孔困难,锚杆长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用压力分层型锚杆技术,可很好的解决承载力不足之问题,具有降低成本作用。 3、内支撑技术:为了保证台仓基坑在土方开挖时,不穿插进行锚杆施工,减少工期,同时可节省造价,所以采用内支撑法。在台仓四角采用钢支支撑,防止连续墙侧向位移, 达到基坑支护安全稳定之目的。. 4、深基坑承压水减压井和回灌井降水技术:在台仓范围采取深基坑承压水减压井和回灌井降水技术,能迅速有效地降低第二层承压水水头,为台仓内深基坑的开 挖和施工创造良好的条件,且比较经济。在歌剧院台仓基坑支护和开挖方案中, 投标人优先选择这一施工技术。 5、冻结法施工技术:该技术兼有封闭地下水与加固地层双重作用的特殊施工方法,冻结法在承压水深基坑维护施工中,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极为安全可靠,且对地层和环境污染很小,特别是卵石层进行冻结后冰冻层不会出现冻涨融沉现象,适合 歌剧院台仓的基坑支护和开挖,能有效地为施工创造条件。 6、压力灌浆:该技术同样兼有封闭地下水与加固地层双重作用的施工方法,在承压水深基坑维护施工中,同样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安全可靠性,适合歌剧院台仓 的基坑支护和开挖,能有效地为施工创造条件。 二、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本工程将全部使用预拌混凝土,广泛应用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无收缩(微膨胀)、防渗、防裂、和易性、易泵送性和稳定性好。在**项目工程使用高性能砼,建议采用超细矿粉和高效减水剂共用,可有效保证地下砼的抗渗、防裂、抗冻、抗碳化、抗盐、抗酸等要求,对增强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可泵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