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案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案

第一章教师职业的概述

第一节职业与教师职业

一、职业

(一)职业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二)职业是社会对人的角色安排

(三)职业是人自我实现的途径

二、教师职业

(一)教师职业是一种富有个性角色特征的职业

1、教师角色具有自主性

2、教师角色具有多样性和发展性

3、教师角色具有个体创造性

4、教师角色具有人格化特征

5、教师角色具有弥散性和模糊性

(二)教师职业是一种具有特殊社会作用的职业

1、教师职业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是其他职业不可取代的

2、教师职业对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也有独特的贡献

3、教师职业对人的成长发展也起着独特的作用

(三)教师职业是一种正在迈向专业化的职业

第二节教师职业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教师职业道德发展

(一)先秦时期教师职业道德

1、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

2、春秋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

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教师职业道德

(二)秦汉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

(三)唐宋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

1、唐宋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特征

2、唐宋时期的教育家论述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

(四)元明清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

1、元明清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特征

2、元明清时期教育家论述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

三、中国近现代教师职业道德

(一)中国近现代教师职业道德

1、中国近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特征

2、中国近代教育家论述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

一、国外古代教师职业道德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

1、斯巴达教和雅典教育

2、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家论述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二)中世纪封建时代的教师职业道德

1、中世纪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

2、中世纪时期的教育家论述教师职业道德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

1、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特点

2、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论述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

二、外国近代教师职业道德

(一)西方近代教师职业道德特点

(二)西文近代教育家论述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

三、现代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概况

(一)苏联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概况

(二)美国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概况

(三)日本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概况

(四)联邦德国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状况

第三节教师职业的特点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与职业道德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更具有全面性,先进性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空间更具有广泛性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深度和时间更具深远性

(四)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结果不产生直接的功利效益

(五)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条件对劳动者心理品质有更高的要求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功能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功能

1、教育功能

2、调节功能

3、促进功能

4、行业保护功能

第四节师范生从教能力培养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职业道德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与“学生为本”

1、“以学生为本”的内涵

(1)以“学生为本”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

(2)“以学生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

(3)“以学生为本”是一种教育的方法论

2、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以学生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

1、尊重学生

2、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感情投入

二、教师专业化与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化的必要组成部分

(二)教师专业化中的教师职业道德

1、职业认同与责任感

2、自我发展

3、自我反思

4、创新能力

5、合作精神

第二章教师道德的概述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内涵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教师职业道德

(一)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推动作用;

2、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

(二)主体性的教师职业道德

(三)多元和谐的教师职业道德:理想主义价值观与现社主义价值观的整合;

1、现想主义的教师价值观

2、现实主义的教师价值观

3、两种价值观的整合

二、信息化与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性的教师职业道德

(一)信息化与学习型社会中的教育服务者

(二)服务性的教师职业道德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

一、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的规章制度

1、加强已建立的师德方面的规章制度的贯彻和落实

2、尽快加强师德方面的制度建设

二、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切实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待遇

1、提高经济收入

2、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

3、提高教师的职业待遇

三、为师德水平的提升,创建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1、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软环境建设

2、加大社会舆论的力度

3、深入开展群众性师德建设活动

4、实行人性化的学校管理体制,为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空间

5、强化师德形成的机制建设,为师德修养提供机制上的保证

(1)完善监督机制

(2)建立德行代价补偿机制

(3)进一步深化用人制度的改革

第三节师范生应具备的中华民族传统师德

一、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有必要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1、教师劳动的目的主要是完成社会赋予的责任——对青少年的培养。

2、是由教师劳动的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

3、由劳动的过程协作和集体特点所决定。

4、由教师劳动成果的滞后性所决定。

二、提升教师自我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1、勤于学习

2、培养情感

3、磨练意志

4、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

5、克己内省

三、案例分析(P248)

第四节教师职业审美

一、职业理想及特征

(一)职业理想的含义

职业理想,就是体现着一定社会的职业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是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在职业劳动者个体意识及社会意识中的集中反映。职业理想分三个层次:初级――目的是为了过日子;

中级――目的是为了施展个人才智;

高级――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承担社会义务。

对于同一个人,其工作目的完全可以是谋求生存、发展个性和承担社会义务三者共存。

(二)职业理想及特征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领域中的向往和追求,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职业理想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职业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范围内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第二,职业理想具有客观性和积极性。职业理想是从职业道德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并在职业道德实践中得到实现。

第三,职业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职业理想是在职业道德实践中产生的,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二、职业理想的作用

1、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目标。

2、职业理想是职业劳动者重要的精神支柱。

3、职业理想是职业劳动者成就事业的强大推动力。

4、职业理想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教师的职业理想与实现

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职业理想表现为教师的:事业心、职业责任感、工作积极性。在教师职业的选择问题上,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把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正确对待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3、正确看待教师工作的苦与乐

做一名优秀教师是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体现了教师道德要求的本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热爱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献身教育事业;4、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5、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第五节德育教育与师范生的专业成长

职业态度—指人们如何看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是否认同和追求职业岗位所联系的社

会价值。

把教师作为事业的态度应体现在:

1、树立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基础

2、追求以人为本塑造美好心灵的职业理想—动力

3、培养不求功利、对祖国和社会未来发展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保障

第六节学习和实践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以高尚的师德、超人的才气、深厚的学养为基础升华而成的具有感召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

1、教师的人格魅力最主要的两点:

一是认真严肃,敬业爱生的教育精神;二是宽广厚实,多才多艺的学养才能。

2、教师风貌的魅力表现:

一是庄重严肃的工作作风;二是亲切和蔼的态度。

3、教师风貌的作用:

一是树立威信;二是示范作用。

德高为范、为人师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二、衣着整洁、语言规范健康

三、礼貌待人、作风正派

四、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中的重要范畴

第一节教育爱

一、师爱的内涵

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职业情感,也是人民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教师对学生

的爱,是非血缘关系的爱;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职业情感,它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源于对教育对象的深切理解和期望;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释放和表达;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普遍、持久而高尚的爱;是师德的灵魂。

师爱除了是教师的一种道德素质外,还是一种能力:创造爱的环境的能力、把握爱的分寸的能力、引导学生敏于感受、正确理解、善于表达爱的能力等。

二、师爱的意义

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是教师的天职。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师爱的表达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做到爱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不教而教”。

爱成了维系师生间教育的纽带。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爱融合于师生实际交往中,它实在、具体、可感,简而言之,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与宽容学生、关心学生。

(一)尊重学生

尊重,是爱的最高境界。新世纪的教师要树立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在教育中,教师应首先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意识。

师生相互尊重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渗透于其语言、行为和态度中:一是尊重学生的需要,二是尊重学生的人性。

1、尊重学生的需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研究人的需要将其排列为7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尊重学生的人性

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规定性,它的提出旨在与神性与动物性相区别,相信人具有区别于二者的某种根本属性。

人性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抽象综合系统,构成要素有: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理性层面、人的德性层面、人的社会层面。

尊重学生的人性要关注学生的:

自然属性,就是要重视人的生理和心理本能需要。我们在考虑自我本能需求时,要兼顾人之为人的意义。

理性:理性是思维着的知性;人高贵于其他万物之处就在于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对象”,有理性作引导,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的意志,能“根据理性原则而具有理性的生活”。

理性派生出知性和主体性

(1)知性:即追求知识和聪慧、占有能力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2)主体性:人文主义学派将“自我”作为一个人特性感和为人感的引力中心,认为只有人才能感知、组建构自己有实际意义的外部世界。人的发展过程是自我由外在化转向内在化。进而向整合化与现实化发展的过程。

(3)德性:德性人性论将德性作为人之为人的本质。

(4)社会性:主体性的发展、人的类生命的升华,不仅使人开始关照类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在类的存在中理解和认识类的各种关系,借以明晰类的自我意识及其生存发展。进而将社会性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后本质。

(二)信任学生

一是信任学生的能力

二是信任学生的人品

(三)宽容学生

一是理解学生是对学生宽容的认知基础。

二是同情学生是宽容学生的情感基础。

教育就是引领人们从狡隘走向广阔的过程。教师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

气度恢弘,就是让自己的心智不那么闭锁,头脑不那么固执,思想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和珍视个性,尽可能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尽可能地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案例分析:

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孪生兄弟,都是14岁,正在学校读书。他们家离学校比较远,家长给他们配了一辆轻型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让他们开车上学、回家。这兄弟俩由于晚上贪玩,好睡懒觉,经常迟到,虽经多次批评,还是我行我素。

有一天上午考试,尽管老师事先警告他们不许迟到,但他们因在路上玩耍,还是迟到了30分钟。老师查问原因,他们谎称汽车在路上爆胎,到维修店补胎误了时间。老师半信半疑,但没有发作,让他们进教室后就悄悄到车库检查他们的汽车,发现四个轮胎都蒙着厚厚的灰尘,没有被拆卸的痕迹。很明显,补胎是他们编出来的谎话。

请问:假设你是杰克兄弟俩的老师,你将怎么处理?其中主要的方式如下:

中国式:一是当面进行严肃批评,责令写出检讨;二是取消他们参加当年各种先进评比的资格;三是报告家长。

美国式:幽他一默——对兄弟俩说:“假设今天上午不是考试而是吃冰淇淋和热狗,你们的车就不会在路上爆胎。”

日本式:把兄弟俩分开询问,对坦白者给予赞扬奖励,对坚持谎言者严厉处罚。

英国式:小事一件,置之不理。

韩国式:把真相告诉家长和全体学生,请家长对孩子严加监督,让全班学生讨论,引以为戒。新加坡式:让他们自己打自己的嘴巴10下。

俄罗斯式:给兄弟俩讲一个关于说谎有害的故事,然后再问他们:近来有没有说过谎?

埃及式:让他们向真主写信,向真主叙述事情的真相。

巴西式:半年内不准他们在学校踢足球。

以色列式:提出三个问题,让兄弟俩分别在两个地方同时作答。三个问题是:a.你们的汽车爆的是哪个胎?b.你们在哪个维修店补胎?c.你们付了多少补胎费?

(四)关心学生

一是从内心深处关心学生,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使其勇敢、自信地学习和生活。

二是引导学生制定克服困难的具体策略并实施它,实实在在帮助学生。

第二节教育良心

一教师的教育理想

1、教育要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

2、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全面发展;

3、要使每个学生获得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教师的教育价值

1、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

2、以大众教育为本:强调教育公平,强高让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三、教师的教育境界

1、教师的教育境界体现在人生追求上;

2、教师的教育境界体现在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上;

3、教师的教育境界最终要落实在教育活动中。

第三节教育威信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以高尚的师德、超人的才气、深厚的学养为基础升华而成的具有感召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

1、教师的人格魅力最主要的两点:

一是认真严肃,敬业爱生的教育精神;二是宽广厚实,多才多艺的学养才能。

2、教师风貌的魅力表现:

一是庄重严肃的工作作风;二是亲切和蔼的态度。

3、教师风貌的作用:

一是树立威信;二是示范作用。

德高为范、为人师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二、衣着整洁、语言规范健康

三、礼貌待人、作风正派

四、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第四节教师的公正

一、公正的内涵

作为一种道德意识概念,公正是指人的一种高尚道德境界,即为人处事公平正直,没有偏私。

二、公正的意义

教师作为人之模范,对于具有向师性的学生来讲,具有一定模仿和导向价值,从公正教师身上学会学到公正的品质。教师公正能使学生体验到公正对自己、对他人、对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益处,有益于他们公正品格的形成,并能激发学生为公正而奋斗。

三、教师公正意识的践行

1、客观地、合情合理地对待学生

2、准确理解学生的需要是公正对待学生的前提

3、全面客观的认识有利于公正评价

4、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

教育教学中,碰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学生,男的、女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俊的、丑的,成绩好的、差的,然而这些学生在有些老师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往往是成绩好的,“一俊遮百丑”。成绩差的往往是一无是处。这是教育中的不平等,或称之为教育歧视。

人的性格存在差异,人的智力因素也存在差异,人的非智力因素存在更大的差异。如果承认差异,正视问题,就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强求一般,必须成绩优异。“人性本善、本恶”之争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是要认同的,那就是教育的影响力。教育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让孩子自主地学习,完成文明的进化过程,如果做不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不可能完成教育的任务的。作为教师是要善待“问题”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学生是平等的,既不存在特殊的好,也不存在特殊的差。如果说一定存在不平等的话,有问题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弱势群体,不管承认不承认,教育的不平等和教育歧视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有必要强调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善待有问题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爱护、关心、帮助每一位学生。让教师真正成为全体学生的贴心人,让师爱成为教育的润滑剂、催化剂和黏合剂。师爱是一名教师真心“对教育事业的挚爱”,真情“对学生无比的关爱”的融合,是值得每一位教师用一生的心血去追求的。她作为教育的纽带,架起了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维系着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

第四章爱国守法

第一节热爱祖国是教师献身教育的思想基础

一、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

1、教育活动的道德性决定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必要性;

2、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教育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1)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

(2)教育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3)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影响学校的工作效率。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与问题

1、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2、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1)职业倦怠,缺乏工作热情

(2)从教不廉,价值取向功利化

(3)缺乏合作,团队意识不强

(4)道德失范,只教书不育人

第二节热爱祖国使教师获得无穷的内驱力和创造力

一、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

1、教育活动的道德性决定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必要性;

2、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教育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1)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

(2)教育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3)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影响学校的工作效率。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与问题

1、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2、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1)职业倦怠,缺乏工作热情

(2)从教不廉,价值取向功利化

(3)缺乏合作,团队意识不强

(4)道德失范,只教书不育人

第三节教师热爱祖国要具体体现在热爱教育事业上

一、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

1、教育活动的道德性决定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必要性;

2、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教育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1)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

(2)教育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3)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影响学校的工作效率。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与问题

1、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2、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1)职业倦怠,缺乏工作热情

(2)从教不廉,价值取向功利化

(3)缺乏合作,团队意识不强

(4)道德失范,只教书不育人

第四节依法执教是师德修养的底线要求

一、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

1、教育活动的道德性决定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必要性;

2、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教育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1)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

(2)教育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3)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影响学校的工作效率。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与问题

1、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2、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1)职业倦怠,缺乏工作热情

(2)从教不廉,价值取向功利化

(3)缺乏合作,团队意识不强

(4)道德失范,只教书不育人

第五章爱岗与敬业

第一节教育需要敬业

一、敬业精神的内涵

敬业的理念

敬业,就是尊敬、尊崇自己的职业。只有将自己的职业视为自己的生命信仰,才真正掌握了敬业的本质。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工作,把工作作为自己的使命,正当地获取财富,实现自

我职业发展的人,才称得上掌握了敬业理念的人。

敬业精神既有实际行为的一面,表现为积极投入事业、勤奋努力工作、尽职尽责地服务理念,同时又体现为一种人生价值观。它是行为和价值的统一或者说是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统一。

二、敬业精神的具体内容

(1)服务意识

(2)竞争与协作意识

(3)创新意识

(4)奉献意识

三、敬业精神的社会价值

(1)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基础与核心,是职业道德建设的落脚点

(2)敬业精神是社会协调发展的纽带桥梁,是整合社会资源的关节点

(3)敬业精神是巩固文化成果的现实支撑,是社会风气改善的切入点

四、敬业精神的时代发展意义

敬业精神的特征:时代性、主体性、公众示范性、社会交往性。

敬业精神的时代发展意义:提倡敬业精神,有利于社会结构的有序化协调发展;提倡敬业精神,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前提。

五、敬业精神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客观要求

教师的敬业精神就是对自己所从事专业工作发自内心的体认和崇敬。

(1)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教师的敬业精神

(2)敬业精神永恒的教师才是一个新世纪合格的教师

(3)敬业精神永恒的教师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第一,受教育者的心理的现状迫切需要教师们的无私奉献,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第二,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永远求索和创新,完全地把知识奉献给学生。

受教育者的心理的现状

1、渴求知识与厌学情绪的矛盾

2、择业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传统的道德伦理观与现代的道德伦理观的矛盾

4、享受与创业之间的矛盾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采取:一是传统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相结合。主张在无私奉献的前提下,索取自己的劳动报酬,倡导奉献精神、公仆精神,弘扬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二是树立市场经济的法制观念和以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等态度才能在竞争中取胜的观念。三是加强对学生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帮助学生们从科学理论高度把握人生价值的实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节从眼前的岗位和工作做起

一、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

1、教育活动的道德性决定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必要性;

2、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教育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1)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

(2)教育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3)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影响学校的工作效率。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与问题

1、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2、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1)职业倦怠,缺乏工作热情

(2)从教不廉,价值取向功利化

(3)缺乏合作,团队意识不强

(4)道德失范,只教书不育人

第六章关爱学生

第一节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一、师爱的内涵

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职业情感,也是人民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非血缘关系的爱;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职业情感,它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源于对教育对象的深切理解和期望;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释放和表达;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普遍、持久而高尚的爱;是师德的灵魂。

师爱除了是教师的一种道德素质外,还是一种能力:创造爱的环境的能力、把握爱的分寸的能力、引导学生敏于感受、正确理解、善于表达爱的能力等。

二、师爱的意义

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是教师的天职。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师爱的表达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做到爱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不教而教”。

爱成了维系师生间教育的纽带。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爱融合于师生实际交往中,它实在、具体、可感,简而言之,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与宽容学生、关心学生。

第二节宽容与公正是教师关爱学生的表现形式

一、公正的内涵

作为一种道德意识概念,公正是指人的一种高尚道德境界,即为人处事公平正直,没有偏私。

二、公正的意义

教师作为人之模范,对于具有向师性的学生来讲,具有一定模仿和导向价值,从公正教师身上学会学到公正的品质。教师公正能使学生体验到公正对自己、对他人、对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益处,有益于他们公正品格的形成,并能激发学生为公正而奋斗。

三、教师公正意识的践行

1、客观地、合情合理地对待学生

2、准确理解学生的需要是公正对待学生的前提

3、全面客观的认识有利于公正评价

4、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

教育教学中,碰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学生,男的、女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俊的、丑的,成绩好的、差的,然而这些学生在有些老师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往往是成绩好的,“一俊遮百丑”。成绩差的往往是一无是处。这是教育中的不平等,或称之为教育歧视。

人的性格存在差异,人的智力因素也存在差异,人的非智力因素存在更大的差异。如果承认差异,正视问题,就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强求一般,必须成绩优异。“人性本善、本恶”之争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是要认同的,那就是教育的影响力。教育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让孩子自主地学习,完成文明的进化过程,如果做不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不可能完成教育的任务的。作为教师是要善待“问题”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学生是平等的,既不存在特殊的好,也不存在特殊的差。如果说一定存在不平等的话,有问题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弱势群体,不管承认不承认,教育的不平等和教育歧视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有必要强调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善待有问题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爱护、关心、帮助每一位学生。让教师真正成为全体学生的贴心人,让师爱成为教育的润滑剂、催化剂和黏合剂。师爱是一名教师真心“对教育事业的挚爱”,真情“对学生无比的关爱”的融合,是值得每一位教师用一生的心血去追求的。她作为教育的纽带,架起了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维系着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