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淋巴结肿大的诊断要点

头颈部淋巴结肿大的诊断要点
头颈部淋巴结肿大的诊断要点

人体上下约有800个淋巴结,分布于头颈部的淋巴结约有300个。

由于头颈部淋巴结非常丰富,因此头颈部、胸腹部恶性肿瘤均容易引起颈部淋巴结转移。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其CT表现各有差异。下面看看为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淋巴结转移的CT图像。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男,67岁,咽部异物感半年,咽部阻塞感、声嘶伴呼吸不畅半月,痰中带血4天。

影像表现:右侧梨状隐窝区可见软组织密度影,病变边界清晰,形态尚规则,平扫呈等密度,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病变部分沿喉咽后壁蔓延。骨质未见明显破坏。诊断:右下咽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病理确诊。鉴别:1.咽旁脓肿;2.喉癌

下咽癌是指原发于喉以外的咽喉或下咽部的恶性肿瘤。以鳞癌为主,腺癌及肉瘤很少见。多见于老年人,50~60岁为发病高峰。由于肿瘤位置比较隐蔽,一般不易发现。

临床表现主要:咽部异物感、咽喉部疼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颈部包块,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呼吸困难。

CT表现:

1.病变密度;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病变有明显不均匀强化。

2.梨状窝变窄或消失;主要表现在梨状窝前壁、侧壁或后壁明显增厚,杓会厌皱襞增厚,致梨状窝狭窄或消失。

3.咽后软组织增厚;咽后壁癌或环后癌主要表现在咽后壁或环后区增厚,杓-椎距或环-椎距明显增宽。

4.喉及邻近结构受累;肿瘤向周围侵犯,首先累及喉旁结构,声带受侵、增厚,喉旁间隙增宽、软组织肿块。

5.喉软骨破坏。

6.颈部淋巴结转移。

7.食管及其他结构受累。

与喉癌的鉴别:因两者发生部位接近,破坏喉软骨,均可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

1.发生部位:喉癌发生于喉腔黏膜,而下咽癌则是位于喉的两侧及后方。

2.声门移位旋转:声门上区喉癌位于会厌的侧面;而下咽癌则常位于梨状窝,向内侧可侵犯喉旁间隙,一般将声门向对侧推移、声门移位、旋转较明显。声门癌位于声带,声带增厚,声门裂不对称,一般没有声门推移或旋转的表现。

3.杓-椎距或环-椎距的改变:声门癌对环-椎距或杓-椎距无明显改变。下咽后壁或环后癌起源于喉的两侧(梨状窝)或后方(下咽后壁或环后壁),可造成环-椎距或杓-椎距增宽。梨状窝癌则易在黏膜下广泛侵犯至咽后壁或通过声门旋转、移位间接造成环-椎距或杓-椎距增宽。

4.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文献报道超过50%,而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为25%。

与咽后壁脓肿的鉴别:多见于小儿,一般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发热、畏寒、咽痛。由于咽后壁间隙解的限制,炎症初期局限于一侧间隙,内侧不通过中线,以后可侵袭对侧,CT平扫呈稍低密度,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部分脓腔内含有气体。

梨状隐窝癌

MRI平扫T1WI示左侧梨状窝中等信号肿块,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左颈部见淋巴结转移。影像诊断:梨状窝癌

图11~16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

右侧甲状腺乳头状癌

影像表现:右侧甲状腺前上部低密度肿块,境界不清,左侧甲状腺内亦可见多个小结节样低密度影,增强病灶呈中度强化,但显著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中侧颈部可见肿大淋巴结,内可见坏死。环状软骨、颈动脉鞘及胸锁乳突肌均无受累征像。

诊断:右侧甲状腺癌。

病理:右侧甲状腺乳头状癌。

要点:

1.左侧甲状腺上部低密度肿块影,呈不均匀强化;

2.右侧颈部可见肿大的淋巴结,中心坏死。

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为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大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临床多以偶然发现颈部肿块而就诊。

甲状腺癌多为不规则肿块,常侵及周围正常组织。增强扫描内部强化明显且不均匀。国内外普遍认为细颗粒钙化是诊断甲状腺癌特征性表现。

与甲状腺腺瘤鉴别,甲状腺瘤CT上为甲状腺实质内肿物,密度均匀,有包膜,少数瘤体内可有钙化。肿瘤较大时可出现囊变、出血或坏死。增强扫描瘤体可有强化,液化坏死区不强化。

与结节状甲状腺肿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表现为双侧甲状腺体积肿大,常多发低密度结节,少数单发,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伴囊性变及钙化(粗钙化多见);部分病变边缘模糊,可见壁结节(与正常腺体同步强化);腺体包膜连续,无周围侵犯及颈淋巴结转移。

颈部淋巴结结核

患者,21岁女性出现双侧颈部包块,有触痛。

影像表现:大团状颈部淋巴结,中央低密度代表坏死,伴有外周强化。肿大的淋巴结压迫邻近血管移位。坏死的淋巴结亦可融解成团。

诊断:颈部淋巴结结核。

淋巴结在CT上表现为中心性密度减低(非脂性)是不正常的,反应坏死或肿瘤侵犯,在成人常常被考虑为肿瘤性,除非被证实为其他。成人95%的瘰疬

性脓肿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而儿童,90%为非结核性的分枝杆菌所引起,如鸟胞内分枝杆菌(MAI)结核性淋巴结炎克雅氏单侧或双侧。

根据病变所处的不同时期,颈部淋巴结结核表现为不同的影像改变,结核性淋巴结炎可以是单侧(在成人达90%)或双侧,并且通常见于颈内淋巴结链(第2-4级)和脊髓副链(5a和5b)。

在早期,非坏死性的淋巴结炎无论在CT或MRI上都表现为均匀的信号强度和均一的强化。随着病变的进展,淋巴结出现坏死,CT上表现为特征性的中央低密度,代表坏死,伴有增厚的环状强化。外周的强化反应了炎性的淋巴结包膜的充血或淋巴结血供的增多。

MR影像上,在T1序列上中央坏死显示中度强度的信号,T2序列上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有强化。周边的肉芽组织,由于炎性的富血供和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导致在T2序列上显示为明显的高信号。肿大的淋巴结可能表现为多房状,表面粗糙,无论是影像上还是临床上都类似于转移性的病变。尽管有广泛性的坏死,但是邻近之脂肪间隙的渗透几乎没有,这可能可以帮助鉴别其他的炎性或恶性的淋巴结肿大。慢性或术后的淋巴有纤维化或钙化的成分,这在CT上可以很好的被鉴别。钙化也可以见于有NTM所引起的瘰疬.在MRI上,治疗后的淋巴结无论是T1或T2序列上都表现为均匀的低信号,而且没有强化。

病史:女17岁,发现颈部肿块2周,无症状。

诊断: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

Castleman病有许多名称,如巨大淋巴结增生、淋巴结错构瘤、良性巨淋巴瘤、血管滤泡淋巴组织增生、淋巴组织肿瘤样增生等,其病因至今不明,有3种观点:

①淋巴引流区一般性炎症或不明原因的特殊炎症;

②淋巴结错构瘤;

③淋巴细胞的间变性肿瘤。多数学者支持第一种观点。

最常发生于纵隔和肺门,也可见于全身任何部位,病灶位于胸部约占70%,颈部占14%,腹部及盆腔12%,腋窝2%。病理上分为两型: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前者多见。

局灶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主要CT特征:

①孤立性较大均质软组织肿块;

②增强早期呈显著均匀或不甚均匀强化,并呈持续性强化;

③一般无坏死、出血、囊变表现;

④病灶中央可伴有点状或分支状钙化。

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病理上多为浆细胞型,极少数为透明血管型。

多中心型浆细胞型Castleman病影像表现无明显特征性,主要表现为1组

或多组肿大淋巴结,直径往往小于局灶型Castleman病,密度均匀,增强后可

见中等程度强化。

颈部淋巴结的诊断标准:

1、大小

早期文献报道,颈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以最大径≥15 mm作为二腹肌周围及颌下淋巴结转移的诊断阈,最大径≥10 mm为其他颈区转移淋巴结的诊断阈,诊断准确率约为80%。近年研究表明,测量最大横径更为准确。对于上呼吸道、消化道鳞癌的颈深组及颈后三角区转移淋巴结,最大横径≥8 mm作为诊断阈更

为可靠,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67%和98.61%。甲状腺癌的转移淋巴结

较上呼吸道、消化道鳞癌小,最大横径为5~8 mm的淋巴结也应引起警惕,出现在气管食管沟区任何大小的淋巴结均应高度警惕为转移的可能。

2、密度和内部结构

肿瘤细胞取代淋巴结髓质正常结构或引起坏死,在增强扫描时显示为皮质不规则强化,对比之下,髓质内的不规则低密度区更为明显,皮质强化的形态、大小、厚度不一,是诊断转移瘤的可靠指征。对于已被确诊为头颈部鳞癌的患者,近期无颈部手术、急性感染或结核史,其肿大淋巴结出现边缘不规则强化、内部低密度坏死,可以明确诊断为淋巴结转移。

3、形态和数目

正常或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一般呈肾形,长径与短径之比近似于2。而恶性肿瘤的转移淋巴结多呈球形,长、短径相仿。

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在淋巴引流区有3个或以上相邻的淋巴结,即使每个淋巴结的最小径较小(介于5~8 mm之间),也应警惕有转移淋巴结的可能。

影像诊断学试题库

名词解释 空洞:空洞为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并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所形成。 肺淤血: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血液在肺内瘀滞,称为肺淤血。 横“S”征:是指右上肺中央型肺癌阻塞右上肺引起肺不张,X线表现为右上肺野肺门处肿 块与不涨呈横行S征象。 脑水肿:是指脑内水分增加、导致脑容积增大的病理现象,是脑组织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应。龛影:是指钡剂涂布的轮廓有局限性外突的影像,为消化性溃疡及肿瘤坏死性溃疡形成的腔壁凹陷,使钡剂充填滞留其内所致。轴位观溃疡呈火山口状。 克氏B线:是间质性肺水肿间隔线的其中一种,多位于两下肺野的外带,以肋膈角区多见, 短而直,一般不超过2cm,与胸膜相连并与其垂直。病理基础是小叶间隔水肿、增厚的结果。肿瘤骨:出现于病变骨和(或)软组织肿块内的由肿瘤细胞形成的骨质。 粘膜线征:良性溃疡的征象,为龛影口部一条宽1?2mm的光滑整齐的透明线。 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成为死骨。 脑积水:脑积水是因颅内疾病引起的脑脊液分泌过多或(和)循环、吸收障碍而致颅内脑脊 液存量增加。 问答题 1.原发性肝癌和肝血管瘤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表现如何?区别这两种病的关键点是什么? 一、原发性肝癌:肝内圆或卵圆形肿块,多为低密度。周围假包膜形成晕圈征,动态增强 CT扫描呈“速升速降”型时间一密度曲线。肿瘤内出现的静脉分流现象为特征性表现之一 门静脉癌栓在增强后为门静脉内的充盈缺损 二、肝血管瘤:平扫呈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灶,境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CT未见病变呈 “早出晚归”的特征性表现 三、区别这两种病的关键点:动态增强CT扫描:原发性肝癌呈“速升速降”型时间-密度 曲线,肝血管瘤呈“早出晚归”的特征性表现。 2.良、恶性胃溃疡的X线鉴别诊断 3?叙述肝硬化的CT表现 CT :①直接征象:形态学变化,可为全肝萎缩、变形,但更多的表现为部分肝叶萎缩而部 分肝叶代偿性增大,结果出现各肝叶大小比例失常;肝轮廓常凹凸不平;肝门、肝裂增宽; 密度变化,肝的脂肪变性、纤维组织增生及再生结节等因素,导致肝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 动脉期肝硬化结节可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多与其余肝实质强化一致。②间接征象:脾大,腹水,胃底与食管静脉曲张等门静脉高压征象;增强扫描及CTA可清楚显示这些部位增粗、 扭曲的侧支循环静脉;由于肝功能异常,常合并胆囊石及胆囊周围积液。 4.急性肺脓肿的X线、CT表现。 X线:病灶可单发或多发,多发者常见于血源性肺脓肿;病灶较早时呈肺内致密的团状影, 其后形成厚壁空洞,其内缘常较光整,底部常见气一液平面。①急性肺脓肿:由于脓肿周围

颈部淋巴结肿大怎么办

颈部淋巴结肿大怎么办 颈部淋巴结肿大治疗 通常来说,我们颈部的淋巴节要是肿大的话,我们正常会吃一下消炎药物,或者是打消炎针,就能好了。 这不算个什么问题。但如果肿大厉害的话,又长时间消炎治疗不愈,那就需要中药治疗了:一是避免它的进一步加重恶化,二是身体需要让它恢复功能,发挥它的免疫杀菌作用,增强体质。 中药可充分考虑。用化瘀散结、解毒消肿,针对疙瘩、肿块、炎症的中药丸来治。找得对了则会者不难。笔者深知中药魅力,亲眼目睹了大量淋巴结炎与淋巴结核等被中药治得很典型的病例,验证了祖国中医药的独特之处。 颈部淋巴结肿大临床表现 从临床表现来看,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是最大的,且无性别差异,持续时间较长,淋巴结较大。淋巴结核是常见的女性,疾病的长度是长。许多与淋巴结炎的年轻患者,平均病程短、小淋巴结。 恶性淋巴瘤男多于女,淋巴结肿大明显,常伴发热。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为多部位性,常有发热,平均病程较短。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菊池病)发病年龄小,伴高热,淋巴结肿痛明显。 颈部肿块诊断80%规律可作为诊断分析的参考:颈部非甲状腺瘤20%为炎症、畸形或其他非肿瘤性疾病;恶性肿瘤20%为颈部原

发肿瘤,80%为转移性肿瘤;转移性肿瘤20%来源于胸腹部脏器,80%来源于头颈部恶性肿瘤。转移性恶性肿瘤中,20%原发灶不明,80%可找到原发灶。 有很多因素会导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如病毒、某些化学物质、代谢产物、组织和异物等。组织学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表现是非常复杂的,这是一个良性和恶性淋巴结之间的交界性病变。如果不典型增生的淋巴组织,就需要注意观察恶性转化的倾向。 掌握淋巴结肿大的性质,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如患急、慢性炎症,淋巴结质地柔软,能活动,与周围组织和皮肤无黏连,有游离感,急性期有红、肿、热、痛等典型症状。 如患淋巴结核,早期淋巴结与皮肤和周围组织无黏连,病情加重后淋巴结可继续肿大,但一般不超过核桃大小,以后可黏连融合成片,发生液化,破溃,流出棕黄色脓液或干酪样物质。 癌肿所致淋巴结肿大多呈石头样的坚硬感,表面凹凸不平,与皮肤可黏连一起,无疼痛或压痛。如患淋巴性白血病,肿大的淋巴结一般能活动、不黏连、光滑、不硬、不痛,也不化脓破溃。 小儿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综合疗法治疗法 选取颈部淋巴结肿大患儿44例,均给予小柴胡颗粒和头孢氨苄颗粒口服治疗。结果,44例患者均随访2~6个月,平均4个月。痊愈34例,好转10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痊愈率为77.3%。因此,综合疗法治疗小儿颈部淋巴结肿大疗效显著。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预防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最新淋巴结肿大测量标准(精品收藏)

淋巴结肿大测量标准正常淋巴结CT表现为扁圆形,类圆形小结节,边缘光滑,内部密度均匀。 CT 以淋巴结大小为诊断基础.很多学者认为10mm 是正常淋巴结横断面最大直径的上限。测量最小径比最大径准确性更高(93%比90.4%). 颈部 标准:颈部Ⅰ~Ⅵ区以淋巴结最大横径≥15mm,纵隔(Ⅶ区)以淋巴结最大横径≥10mm为诊断标准。在CT扫描一旦发现气管食管沟内淋巴结即可确定为病变性淋巴结.(大多数学者以淋巴结的长径10~15mm为标准,亦有以淋巴结的短径8~10mm为标准者。) 若以较大径为诊断标准则可提高其特异性,但降低其敏感性,反之,若以较小径为诊断标准则可提高其敏感性、降低特异性,所以任何以大小作为诊断标准均有假阳性、假阴性可能。有学者提出不论淋巴结的大小,只要淋巴结内部密度有改变且边缘较清晰者均应判定为转移淋巴结。 胸部 纵隔上最重要的几处淋巴结:隆突下淋巴

结;右肺气管支气管淋巴结;气管前腔静脉后淋巴结;主动脉肺窗淋巴结;奇静脉弓淋巴结。 淋巴结直径≥15mm应“考虑”有病理意义,≤10mm可以“考虑”为正常,11—14mm者属于不能定性。 一般测量淋巴结的短径,5区及膈脚后区淋巴结以6mm作为诊断阈,其他各组均以10mm作为诊断阈。(纵隔内淋巴结长径>15mm,短径>10mm作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若纵隔淋巴结短径〈10mm,长径<11mm,95%为正常。若长径〉20mm大多为转移,一般测短径更准确。) 若淋巴结短径〉15mm ,或淋巴结融合或成簇小淋巴结;淋巴结肿大压迫喉返神经、侵犯周围血管、气管、胸上段食管,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均可确定为转移。 腹腔淋巴结 正常值 1、膈脚后淋巴结:<6mm 2、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10mm 3、直肠旁淋巴结:<10mm 4、腹腔其他部位淋巴结:〈15mm 国内标准:淋巴结最大直径≥10mm或中心坏死

颈部淋巴结的超声诊断

颈部淋巴结疾病的超声诊断特点 分布 正常的颈部淋巴结通常可在颌下、腮腺区、颈上区、颈后三角区发现。转移性的颈部淋巴结是位置特异性的。在已知原发瘤的患者,转移性淋巴结的分布有助于鉴别转移类型及帮助肿瘤分期。然而,如果原发瘤未知,已证实的转移性淋巴结的分布可为我们确定原发瘤提供线索。淋巴瘤和结核性的淋巴结肿大也有特定的分布。 大小 恶性淋巴结通常较大。但是,炎性的淋巴结也可和恶性淋巴结一样大。而且,转移性的淋巴结也可表现为较小的状态。因此,淋巴结的大小不能作为鉴别诊断的唯一标准。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当原发瘤明确的患者,当动态连续观察淋巴结呈持续性增大时,强烈提示为转移性淋巴结。而且,恶性淋巴结大小的连续变化在监测患者对于治疗的反应方面用处较大。 外形 恶性和结核性的肿大淋巴结通常呈圆形,短轴/长轴的比率大于或等于0.5,反应性的肿大淋巴结和正常的淋巴结通常较长或呈卵圆形。然而,有报道称正常的颌下淋巴结和腮腺区淋巴结在外形上也趋向于呈圆形。而且,恶性淋巴结在早期累及时会在外形上呈卵圆形。因此,淋巴结的形态应在诊断中被当作是单独的诊断标准。但是,淋巴结外周皮质异常增生表明淋巴结内部有局灶性的肿瘤浸润,是鉴别恶性淋巴结的一个有用的征象。

淋巴结边界 转移性和淋巴瘤的淋巴结有锐利的边缘,然而反应性和正常淋巴结的边界不甚锐利。恶性淋巴结中的锐利边缘被认为是由于肿瘤浸润及淋巴结周围脂肪沉积的减少,这增加了淋巴结和周围组织之间的声阻差。结核性的肿大淋巴结边缘不甚锐利清晰,这是淋巴结周边软组织水肿和发炎所致。根据我们的经验,边界清晰锐利在鉴别诊断中意义不大。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若已证实的恶性淋巴结出现边界不清的情况,则提示有被膜外浸润,对于评价患者的预后有所帮助。 淋巴结门回声 淋巴结门回声是大多数颈部淋巴结(86%)正常的声学特征,通常见于较大的淋巴结。在超声上,淋巴结门回声表现为与相邻软组织相延续。尽管转移性、淋巴瘤、结核性的肿大淋巴结没有淋巴结门回声,但它们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还是可以看到淋巴结门回声的。这主要是因为髓质淋巴窦并没有被充分破坏。因此,淋巴结门回声的存在与否不能成为诊断的单独标准。 回声 正常的、反应性的、淋巴瘤的和结核性的淋巴结与临近肌肉组织相比,其主要呈低回声。除了转移自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表现为高回声外,转移性的淋巴结通常呈低回声。因此,淋巴结的高回声是鉴别是否转移自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个有用征象。超声医生应当扫查甲状腺,看是否能找到原发瘤以确定诊断。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1.急性淋巴结炎:肿块有红、肿、热、痛。 2.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约0.5一1.0cm,质软。多数有明显的感染灶,且常为局限性淋巴结肿大,有疼痛及压痛,一般直径不超过2~3cm,抗炎治疗后会缩小。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长期存在而无变化的扁平淋巴结,多无重要意义。但无明显原因的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标志着全身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3.淋巴结结核:多低热,肿大淋巴结质较硬(纤维化或钙化)、表面不光滑,质地不均匀(干酪样变),或因干酪样坏死而呈囊性,或与皮肤粘连,活动度差 ,可破溃。常伴发肺结核。这类患者结核菌素实验和血中结核抗体阳性。确诊方法是多次、多部位地做淋巴结穿刺、涂片和活体组织检查,并找出结核原发病灶。 4.结节病 :多见于青少年及中年人,淋巴结多在2cm直径以内 ,质地一般较硬 ,不融合,不与皮肤粘连。常侵犯双侧肺门,呈放射状,临床上90%以上有肺的改变,伴有长期低热。全身淋巴结都可肿大,尤其是耳前后、颌下、气管旁。可有乏力、发热、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在临床上很难与恶性淋巴瘤鉴别。可有肝和(或)脾肿大,纵隔及浅表淋巴结常受侵犯而肿大。活动进展期可有白细胞减少、贫血、血沉增快。约有1/2左右的患者血清球蛋白部分增高,以IgG增高者多见,血浆白蛋白减少。血钙增高,血清尿酸增加,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ACE)活性在急性期增加(正常值为17.6-34u/ml),对诊断有参考意义,血清中白介素-2受体(IL-2R)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升高,对结节病的诊断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5.坏死性淋巴结炎:多为青壮年,骤起高烧持续不退,或持续低烧,常伴有上呼吸道症状,似流感样。肿大的淋巴结常有压痛,相互之间不融合。病理检查示淋巴结广泛凝固性坏死,周围有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本病可在1—2个月内自然缓解(自愈),预后良好 。 6.巨大淋巴结增生: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侵犯胸腔、纵隔及肺门与肺内。肿物切除后,症状消失。 7.淋巴结转移性癌:质地坚硬,无压痛,不活动。多见于鼻咽癌、肺癌及消化道肿瘤的转移. 8. 反应性淋巴结炎: 当机体受到创伤或疾病或外来异物抗原引起的应急反应后会导致反应性淋巴结炎。例如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品可引起机体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由普通化学药物引起者称药物热,如甲基多巴、异烟肼、苯妥英钠等各种疫苗;由生物制品引起者称血清病。这些都可以引起淋巴结肿大。 9. Castleman病:该病大多数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局灶型患者,病理学以透明血管型多见。肿大的淋巴结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结外组织病变较少;可单发或多个聚集,部分可融合。多中心型患者,发病高峰为50-60岁,女性多见。病理学主要为浆细胞型或混合型,常见临床表现为多发、分散的淋巴结肿大,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贫血、消瘦,体征上多伴有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可有贫血、血沉加快、球蛋白增高、多克隆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粒细胞增多和骨髓浆细胞比例增高等。其它少见的相关临床表现有:难治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狼疮抗凝物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学表现; 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肾脏表现;寻常天疱疮、皮肤色

淋巴结肿大(整理)

淋巴结肿大 ,类风湿因子( 蛋白(TP),蛋白电泳,血清球蛋白(G,GL0),催乳素(PR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碘(I),尿本周蛋白(BJP)。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正常人约有500-600个淋巴结淋巴结按其位置可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临床实际工作中所检查的淋巴结主要是浅表淋巴结深部淋巴结肿大早期多无表现需经过一些特殊检果如淋巴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才能发现正常淋巴结直径多在0.2~0.5㎝,常呈组群分布,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边,除颌下腹股沟腋下等处偶能触及1~2个外一般不易触及由于炎症或肿瘤等原因时可触及淋巴结肿大每一组群淋巴结收集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液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判断原发病灶的部位及性质有重要临订意义。 病因 感染 反应性增生

结节病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 淋巴结是机体的主要免疫器官其主要有如下三种功能 : 滤过与吞噬功能 收集相应区域的淋巴液经输入管进入淋巴结后首先在被膜下开放为被膜下窦再呈放谢状穿过皮质于淋巴结深部形成管腔扩大迂回并反复分支吻合的腔隙即淋巴结窦然后汇集成中央窦经输出管出淋巴结随淋巴液流经淋巴结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毒素细胞残屑等可在淋巴窦内过滤凝集和吞噬而被清除 免疫功能 在淋巴结输出液中的抗体及淋巴细胞比输入液中的多这是由于当机体受抗原刺激时淋巴结皮质浅层的B淋巴细胞分裂增殖经淋巴母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并向髓质聚集产生大量抗体皮质深层的T淋巴细胞可分化为效应T 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输出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造血功能 在某些情总值下如骨髓纤维化时脾脏及淋巴结都是髓外造血结构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因此甚至可以说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结发生机理 炎症性肿大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原虫蠕虫等引起急慢性淋巴结感染时淋巴结可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增生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浆细胞的浸润甚至发生坏死及肉芽肿形成使淋巴结增大伴疼痛急性淋

颈部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

颈部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 淋巴结作为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不仅可以接受抗原刺用。在正常情况下淋巴结较小,质软,直径多在0.5cm 以内,表面光激产生免疫应答反应,而且还具有过滤、增殖以及免疫作滑,与周围组织无黏连,也没有压痛。颈部淋巴结肿大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病症之近年来,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逐年增多,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发病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的普及应用,对诊断颈部淋巴结肿大性质的认识也逐渐有了明显的提高。探头频率5~12MHz。调整仪器最佳状态,嘱患者取平卧位,颈下垫枕,充分暴露颈部,头偏向健侧,沿颌下角、锁骨上角、枕后角及胸锁乳突肌前缘顺序,先行扇扫,在将探头直接放于病变处,进行全方位扫查,找到淋巴结后,常规检查并记录淋巴结部位、数目、大小、形态、淋巴门的类型、皮质的类型、内部结构、内部回声与周围有无浸润,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使仪器探测到最多的血流,观察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 【分类】可将病变的淋巴结血流分布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中央型:经过多切面扫查均显示,血流信号位于淋巴结中央,不汇入淋巴门部。 (2)边缘型:血流信号不来源于淋巴结门部,而是位于淋巴结边缘。 (3)淋巴门型:血流信号从淋巴门血管主干呈放射状分出或者血流信号沿淋巴门的高回声分布,则考虑为淋巴门型血管。 (4)混合型:通过彩超检查可明显发现,具有上述三种血流类型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如果淋巴结内彩色信号仅瞬间

出现,不能在扫查时持续出现,或者淋巴结内没有血流信号显示,则可判定该淋巴结无血流信号 【病因】 ①炎症:患者出现红、痛、热的特点,发病快,局部有压痛感或慢性者无压痛,常位于下颌下区。 ②结核: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由于病程较长,其肿大的淋巴结呈串状,无压痛,可活动,可互相粘连成团,呈干酪样坏死。 ③恶性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肿块无痛性,质硬,活动度差,呈进行性增大,而霍奇金淋巴瘤多为双侧性,伴有发热,以及肝、脾肿大,消瘦乏力等症状。 ④转移性恶性肿瘤:对于转移性恶性肿瘤来讲,其原发灶多位于头颈部,肿块逐渐增大,没有明显压痛感,质硬,活动度差,常为一侧性,严重者可伴有双侧受累。从临床表现上来看,淋巴结转移癌无性别差异,病程相对较长,淋巴结较大。淋巴结核以女性较为多见,病程也相对较长。淋巴结炎患者年龄相对较小,病程相对也比较短。恶性淋巴瘤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淋巴结肿大较为明显,常伴有发热反应。 【鉴别诊断】 【良性】肿大淋巴结形态大多呈长椭圆形,边界光滑、走行规则,以中央型为主,向边缘逐渐变细,无扭曲表现,淋巴结内部回声多呈髓质增宽、增强,皮质相对变窄,回声尚均匀,呈低回声,内部无液性改变。

《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

《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 一、课程介绍: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运用X线、CT、MRI等成像技术来研究人体组织器官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成像,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判断病变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诊断依据的一门学科。随着医学影像医学检查手段和方法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诊断学内容亦在不断丰富和更新,成为包括超声、X线、CT、MR、ECT、PET 和介入放射学等一门独立而成熟的临床学科。在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除反映国内、外医学影像学的现状和成熟的观点外,还兼顾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系统为主线,在每系统中均以总论、正常X线、CT、MR表现和基本病变的表现为主,适当地编入了部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学诊断,以保持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忌片面求新求深。 本课程讲授中,为适应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查阅外文文献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学习中还需讲授重要名词和术语的英文单词。 二、课程学习目标: 1、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2、熟练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范畴内的各项技术,掌握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原理 和疾病诊断合理方法的选择、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基础(包括常规放射学、CT、MR、超声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 3、能够运用影像学的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4、了解影像诊断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三、课程学习内容与安排 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要求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成像原理、检查技术,掌握各系统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诊断,了解本专业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按照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二大模块。 在理论课中按系统分为11个部分共78学时,实践课教学分为实验课、见习和实习3个部分。

影像诊断学

一.填空题 1.肠梗阻分为机械性,动力性,血运性。 2.影像检查肠梗阻主要目的是明确肠梗阻类型,位置和原因。 3.上消化道Ba餐造影常见胃形态有牛角型,瀑布型长钩型和钩型。 4.成人颅骨分为颅内板,外板和板障结构。 5.常见的肾脏对比剂回流方式有肾小管回流,肾窦回流,淋巴管回流,血液周围回流。 6.尿道外口向内分为舟状窝,海绵体,球部。 7.在颅脑侧位片上从前往后依次可见颅前凹,颅中凹,颅后凹依次呈梯状下降,蝶鞍位于颅中凹。 8.颅内压增高的基本X线征象有颅缝增宽,脑回压迹增多和蝶鞍的改变。 9.头颅副鼻窦有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其中华氏位主要显示上颌窦。柯氏位主要显示额窦。 二.名解 龛影:是由于胃肠道壁产生溃烂,达到一定深度,造影时被钡剂填充,当X线呈切线位投影时,形成一突出于腔外的钡斑影像。 A环:上升的下食管括约肌收缩形成的环。与其上方的食管蠕动无关。 B环:当胃食管前庭段上行时,因其上皮交界环位于膈上,管腔舒张时,显示为管腔边缘的隔状切迹,即食管胃环,或称B环。 黏膜纠集:表现为黏膜皱襞从四周向病变区集中,呈放射或车辐状。常因慢性溃疡性病变产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瘢痕收缩造成。 憩室:由于钡剂经过胃肠道管壁的薄弱区向外膨出形成的囊袋状影像,或是由于管腔外邻近组织病变的粘连、牵拉造成管壁全层向外突出的囊袋状影像,其内及附近的黏膜皱襞形态正常,称之为憩室。 环形征:当钡剂大部分通过后肿瘤上下方食管收缩,肿瘤处食管似被撑开,肿瘤周围钡剂环绕涂布,其上、下缘呈弓形或环形,称之为环形征。 枯枝征(软藤征):由于下端的阻塞或狭窄引起上段胆管全程扩张,胆总管直径超过1.1cm以上,胆总管到肝外周单管由大到小扩张形成~ 排泄尿路造影(IVP):因造影剂如范影葡萄胺等注入静脉后通过肾分泌、排泄两种途径来观察。 肾自截:肾结核随身体抵抗力增强,病变趋向好转,出现钙盐沉积,而发生局部钙化,甚至全肾钙化,这种改变称为~ 窦口鼻道复合体:指上颌窦自然开口,筛漏斗、半月裂孔和中鼻道,是额窦、上颌窦、前筛窦的共同引流通道。 胆脂瘤:为中耳乳突腔内的角化复层鳞状上皮团块,为非真性肿瘤。 膈壶腹:食管Ba剂造影,深吸气时,膈肌下降,食管裂孔收缩致膈肌上方4~5厘米长食管一过性膨大呈壶腹状。此膨大部分就是膈壶腹。 半月综合征:腔内龛影于切线位观察时横跨角切迹或胃小弯垂直部,显示为半月形,外缘平直,龛底不规则,周围有环题的溃疡性病变,提示溃疡为恶性。 跳越佂:由于炎症溃疡时消化道敏感性增加产生不规则的痉挛局部钡剂排空加快消化道显示不连续的现象。 Cushing综合:由于某些病因引起肾上腺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而形成一系列的临床综合症如向心性的肥胖依病因分为垂体性异位性和肾上腺性。 蜘蛛足征:多囊肾在IVP上表现为多个肾盏受压肾小盏受推压移位拉长或聚集呈蜘蛛包称球状蜘蛛足征。 充盈缺损:由于消化道内的占位性结构造影时其位置造影剂无法充填呈造影剂缺损的现象。 激惹征:受钡剂刺激病变消化管局部痉挛,排空加快,显示不清的现象,是炎症的溃疡活动的影像的表现。 三.问答题 1绞榨性肠梗阻的X线特征 答:小肠内扩张积气肠腔内积液假肿瘤症咖啡豆症多个小跨度蜷曲肠绊长液面

【完整升级版】影像诊断学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学备课笔记 专业: 班级: 教材: 备课教师: 诊断学基础 (放射诊断学部分) (目的要求) ●掌握X线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 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应用; ●掌握骨和关节、肺部的正常X线表现及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熟悉X线的特性、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X线检查方法及用途; ●熟悉心脏大血管、消化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 的X线检查方法。 ●了解心脏大血管、消化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 的基本X线表现及常见病变的X线表现。 ●了解CT、MRI、DSA的基本原理、图像特点、检查技术。了解介入 放射学的应用范围。 总论(2学时) 一、X线的产生 X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1895年11月3日发现的,故科学界 又称之伦琴射线。 X线是在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撞击钨(或钼)靶产生的一种 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X线装置主要包括X线管、变压器和控制器。 产生条件:1、自由活动的电子群 2、电子群以高速运行 3、电子群在高速运动时突然受阻 二、X线特性 X线波长范围:0.0006~50nm 诊断用波长范围:0.008~0.031 临床应用X线的特性有: 1、穿透性:与X线管管电压有关,管电压越高,产生X线波长越短,穿透能力越强,这是X线应用于临床的基础。 2、荧光效应:X线可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这是X线透视的基础。 3、感光效应:X线可使胶片感光,形成潜影,经过显影、定影处理后产生影像,这是X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效应:X线使人体电离的程度与吸收的X线量成正比例,这是X线防护和放射治疗的基础。 三、X线成像原理 X线广泛应用于医学主要是利用上述X线的特性及人体组织器官的密度差异,从而在荧光屏或胶片上显影,直接反应出人体正常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形态和病理生理的变化。 成像的三个条件: 1、X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 2、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必须存在密度和厚度差异; 3、胶片或荧光屏才能显示具有黑白对比和层次差异的X线。 四、X线图像的特点 1、密度: 物质密度: 单位体积中原子的数目,取决于组成物质的原子种类。 影像密度: X线照片上的黑与白,与物质密度是一致的,但还受厚度的影像。 2、自然对比在人体有些部位例如胸部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 自然存在的差异称自然对比。人体组织按照密度高低依次可分为

淋巴结超声诊断

淋巴结形似肾,由皮质髓质组成。 淋巴结的构造可因生理和病理情况不同而有所改变,与年龄、部位,有无病变等有 关

解剖区域 淋巴结大小 纵横比(L/T) 淋巴结边界 淋巴门 淋巴结皮质 淋巴结内部回声 辅助特征 与邻近血管关系 彩色血流显像及多谱勒

②淋巴结大小 ?在同一切面图上测量最大纵径L与横径T,横径比纵径更有价值。(图4-4-1) ?正常淋巴结横径上限为5-8mm,若以5mm为限,则敏感性较高而特异性下降;若以8mm 为限,则敏感性下降而特异性增高。 ?下颌下、上颈部淋巴结通常较其它部位的淋巴结要大,这可能与口腔经常发炎有关。 ?二腹肌区域淋巴结横径>8mm、或颈部其它区域淋巴结横径>7mm,都应考虑恶性淋巴结,特别要怀疑鼻咽喉部肿瘤。 ?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通常是纵横径均匀性增大。 ?转移性淋巴结一般都很大,然而感染性淋巴结可以和转移性淋巴结一般大小,也有较小的淋巴结内发生转移灶。 ?对已知原发肿瘤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发现相关部位淋巴结肿大,则高度提示淋巴结转移。 ③纵横比(L/T) ?又称淋巴结圆形指数,在同一切图上纵径L除以横径T,是诊断淋巴结肿大的主要指标。?良性淋巴结:多趋向于棱形、长椭圆形、长卵圆形,L/T≥2。(图4-4-2)但正常情况下,下颌下、腮腺淋巴趋向于圆形,95%的下颌下淋巴结,59%的腮腺淋巴结L/T≤2。 ?恶性淋巴结:形态趋向于圆形,(图4-4-3)但恶性淋巴结早期可能呈卵圆形。 ?L/T为1.5时,超声区分正常反应性淋巴结与病理性淋巴结的敏感性为71%,特异性为65%;L/T为2时,敏感性提高到81-95%,特异性提高到67-96%。 ④淋巴结边界

2019年《医学影像诊断学》试题库

---------------------------------------------------------------最新资料推荐------------------------------------------------------ 2019年《医学影像诊断学》试题库 2019 年《医学影像诊断学》试题库目录第一章总论第二 章神经系统第三章五官及颈部第四章呼吸系统第五 章循环系统第六章消化系统第七章泌尿系统第八 章生殖系统第九章乳腺、肾上腺及腹膜后肿瘤第十章骨、关 节和软组织第十一章介入放射学第一章总论一、单选 题(每题仅一个最佳答案) 1、X线在人体内的透过率从大到小,其 正确排列为() A、气体、液体及软组织、脂肪、骨 B、 骨、脂肪、液体及软组织、气体 C、脂肪、气体、液体及软组织、骨 D、骨、液体及软组织、脂肪、气体 E、气体、脂肪、液体及软组织、 骨2、X 线成像因素是()A、密度和厚度 B、T1 弛豫时间 C、T2 弛豫时间 D、流空效应 E、部分容积效应 3、指出与 X 线诊断 和治疗无关的特性()A、穿透性 B、衍射作用 C、荧光效应 D、摄影效应 E、电离效应 4、装有心脏起博器的病人 不能进行下列哪种检查()A、MRI B、CT C、X 线平片 D、SPECT E、PET 5、下列哪项不是 CT 扫描的适应证 () A、眼部外伤 B、眼眶内 异物 C、眼的先天性疾病 D、 1 / 2

近视眼 E、眼球及眶内肿物 6、下列造影不用碘剂的 是() A、动脉造影 B、 静脉造影C、逆行肾盂造影 D、脊髓造影 E、胃肠道常用的双对比造影 7、目前最 广泛应用于临床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子核是() A、1H 氢 B、19F 氟 C、 钠(23Na) D、磷(31P) E、其它8、MRI 成像参数有()A、T2 B、T1 C、流速 D、质子密度 E、以上全对 9、下列不属于数字化影 像的是()A、CT B、荧光摄影C、MRI D、DSA E、CR 10、PACS 中文意思是() A、 X 线成像设备 ...

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讨论分析完整版

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 例讨论分析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讨论分析 病例1 颈部淋巴结肿大伴间断发热 患者女性,49岁,颈部淋巴结肿大7年,间断发热9个月,自2000年起接受多次诊疗。 第一次诊疗过程 患者2000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血常规:白细胞(WBC)24.2×109/L,淋巴细胞66%,血红蛋白(Hb)142 g/L,血小板(PLT)160×109/L。查体:颈部、腋窝、腹股 沟淋巴结肿大;脾脏肋下 6 cm。辅助检查示纵隔腹腔淋巴结无明确肿大。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增生Ⅲ级,成熟淋巴细胞60.0%,原幼淋5.5%。免疫分型(末梢血):CD5+细胞 84.6%,CD19+ 细胞75.0%,CD23+细胞68.7%。颈淋巴结活检病理:淋巴结结构消失,代之以 弥漫浸润的小淋巴细胞(医科院肿瘤医院、同仁医院)。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系会诊: 淋巴结结构破坏,弥漫性小淋巴细胞增生,核小,胞浆少,未见典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核特点。免疫组化:CD20、CD45RO阳性。 诊断:小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CLL(但无典型CLL的核特点) 病例2患儿男8岁,左颈部淋巴结肿大20天.发热8天. 患儿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大约3*2cm.无触痛.伴阵咳,有白色痰.8 天前出现发热,37.5-39度,肿大淋巴结出现触痛,局部皮肤无红肿,咳嗽,无咽痛,无皮疹, 无盗汗,无明显消瘦,食欲差,大小便正常,在家静滴抗生素(具体不详)病情无好转,转上级 医院治疗.既往身体健康,否认结核接触史.查体:一般可,全身皮肤无皮疹,无出血点,左颈 部淋巴结肿大,压痛,咽红,扁桃体无肿大,肝肋下4.5cm.心肺听诊无异常.辅助检查:WBC 3.9×10 9/L 中性粒细胞 0.35淋巴0.62 见变形淋巴细胞0.07,血红蛋白,血小板正常, 血沉 22mm/h 尿常规正常,GPT101u/L(0-40).心肌酶 AST225u/L(0-40),LDH965u/L(71-

影像诊断学试题库答案选择题除外

填空题: 总论 呼吸系统 根据空洞得大小、形态不同可分为薄壁空洞、厚壁空洞、虫蚀样空洞。 支气管肺不张阻塞可导致肺不张,肺气肿阻塞可导致肺气肿。 支气管完全阻塞可导致肺不张,不完全阻塞可导致肺气肿。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得“三均匀”特点就是指病灶大小、密度、分布。 肺转移瘤以血行转移最为常见。 肺部得基本病变包括渗出性病变、增殖性病变、纤维性病变、钙化病变、肿块与空洞 与空腔。 临床上通常将直径等于或小于3cm得病灶称为结节,而将直径大于3cm得病灶称为为肿块。 根据肿瘤得发生部位,肺癌可分为3种类型,即中央型、周围型、弥漫型。 空气半月征为肺曲菌病得特征性表现。 循环系统 左前斜位上,心脏后下缘为左心室投影 法洛氏四联症就是由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室间隔缺损、右心室肥大四种畸 形组成。 消化系统 在一个CT层面上脾得长度不应超过 5 个肋单位。 小肝Ca通常就是指肝脏单个癌结节得最大直径小于 3 厘米。 心脏右前斜位食道吞钡时,可见主动脉、左主支气管及左心房压迫形成得三个压迹。 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典型X线表现为肠管内见阶梯状液平面。 骨关节系统 关节结核可分为骨型与滑膜型两种。滑膜型多见。 椎间盘突出按方向不同可分为后正中型、后外侧型、外侧型。 中枢神经系统 颈管矢状径小于10 mm为狭管,腰管矢状径小于15 mm为狭管。 硬膜外血肿得特征性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梭形高密度形。 椎管内肿瘤按生长部位可分为脊髓内肿瘤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与硬膜外肿瘤。 神经胶质瘤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与髓母细胞瘤。 脑膜瘤周围信号介于肿瘤与水肿之间低信号环,为肿瘤包膜。 垂体微腺瘤得诊断主要靠MRI,一般采用冠状面与矢状面薄层检查,直接征象就是T1WI 上见垂体内得低信号病灶,增强检查更为明确。 泌尿、生殖系统 输尿管有三个生理性狭窄区,即(输尿管与肾盂连接部)、(输尿管与骨盆缘处)、(输尿 管膀胱入口处)。 腹膜后间隙以(肾筋膜)为界分为三个部分,即(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与(肾旁 后间隙)。 前列腺得横径超过( 5、0cm)与(或)于(耻骨联合)上方2cm层面仍可显示前列腺,即可诊断前列腺增大。 X线平片检查时,能够显影得尿路结石称为(阳性结石),不能显示者称之为(阴性结 石)。 五官 (环甲后区)咽喉最狭窄得部分,位于甲状软骨后缘至环状软骨后上方之间。

淋巴结肿大测量标准

淋巴结肿大测量标准 正常淋巴结CT 表现为扁圆形,类圆形小结节,边缘光滑,内部密度均匀。 CT 以淋巴结大小为诊断基础。很多学者认为10mm 是正常淋巴结横断面最大直径的上限。测量最小径比最大径准确性更高(93%比90.4%)。 颈部 标准:颈部I?W区以淋巴结最大横径》15mm纵隔(叫区)以淋巴结最大横径》10mm为诊断标准。在CT扫描一旦发现气管食管沟内淋巴结即可确定为病变性淋巴结。(大多数学者以淋巴结的长径10?15mn为标准,亦有以淋巴结的短径8?10mm 为标准者。) 若以较大径为诊断标准则可提高其特异性,但降低其敏感性,反之,若以较小径为诊断标准则可提高其敏感性、降低特异性,所以任何以大小作为诊断标准均有假阳性、假阴性可能。有学者提出不论淋巴结的大小,只要淋巴结内部密度有改变且边缘较清晰者均应判定为转移淋巴结。

胸部 纵隔上最重要的几处淋巴结:隆突下淋巴结;右肺气管支气管淋巴结;气管前腔静脉后淋巴结;主动脉肺窗淋巴结;奇静脉弓淋巴结。 淋巴结直径》15mm应“考虑”有病理意义,w 10m m可以“考虑”为正常,11-14mm者属于不能定性。 一般测量淋巴结的短径,5区及膈脚后区淋巴结以6mm 作为诊断阈,其他各组均以10mm作为诊断阈。(纵隔内淋巴 结长径>15mm短径>10mn作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若纵 隔淋巴结短径<10mm长径<11mm 95%为正常。若长径>20mm 大多为转移,一般测短径更准确。) 若淋巴结短径>15m m ,或淋巴结融合或成簇小淋巴结;淋巴结肿大压迫喉返神经、侵犯周围血管、气管、胸上段食管, 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均可确定为转移。

颈部淋巴结肿大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鉴别分析

·短篇论著·颈部淋巴结肿大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 鉴别分析 徐京团 于龙华 陈秀慧 张宇虹 王敏 崔磊 感染、结核、淋巴瘤和癌症转移均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其定性诊断对确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6例132个颈部肿大淋巴结进行检测,根据其二维声像图及彩色血流特征探讨良恶性的诊断与鉴别。 一、资料与方法 1畅一般资料:选择2003年3月~2007年2月解放军第89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86例计132个颈部肿大淋巴结进行检测分析,男49例76个淋巴结,女37例56个淋巴结;年龄8~79岁,平均(43畅5±13)岁,均做手术或穿刺病理定性。其中反应性淋巴结(非特异性感染)36例52个;结核性(特异性感染)12例16个;淋巴瘤(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25例38个;转移性淋巴结癌13例26个。 2畅仪器与检查:应用PHILIPSHDI唱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线阵探头频率5~12MHz,患者平卧位,必要时头转向被检查侧对侧,充分暴露颈部,对病灶部位做连续滑行的纵切面和横切面扫查[1],每例患者只对其中1~2个具有相应病理类型及超声特征明显的淋巴结进行观测[2],包括淋巴结形态、纵横比(L/T)、内部回声及门结构与周围组织关系;脉冲多普勒(PWD)检测淋巴结内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小血流速度(Vmin)与阻力指数(RI)。 3畅统计学方法:多普勒血流参数采用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畅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32个肿大淋巴结中,反应性淋巴结52个,声像图表现为长椭圆形,包膜光滑,门结构清晰,纵横比多>2(80畅77%,42/52),结内回声呈均匀的弱回声,彩色血流示淋巴门型血供,RI<0畅6。结核性淋巴结16个,声像图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欠规整,常有融合集群分布,门结构消失,L/T<2(81畅25%,13/16),内部回声依病程不同而强弱不等,彩色血流示血流信号较弱,仅9个淋巴结探及周边性血流,RI>0畅6。淋巴瘤38个,声像图表现为类圆形,边界包膜光滑、规则,皮质区回声较弱,髓质区回声高,门结构清晰,L/T>2(72畅73%,16/22),彩色血流示淋巴门型血供呈放射状分布,RI>0畅6。转移性淋巴结癌26个,声像图呈圆形、不规则形或多个集群分布,内部回声较低,门结构消失,L/T<2(96畅15%,25/26),彩色血流示周边和(或)中央型血供,RI>0畅6(图1~8)。不同性质肿大淋巴结声像图特征见表1。 PWD血流检测结果显示,反应性淋巴结Vmax较低,RI<0畅6,属于低速低阻型血流,而结核性及恶性淋巴瘤(癌)Vmax较高,RI≥0畅7,属高阻型血流,四组疾病Vmax、Vmin、RI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畅05)。PWD检测结果见表2。 三、讨论 正常颈部淋巴结大约2~5mm,临床难以触及[3],且一旦触及即视为异常,正确鉴别其异常淋 表1 不同性质颈部肿大淋巴结声像图特征 病变分类个数形态纵横比(L/T)门结构内部回声周围解剖关系反应性淋巴结52椭圆形>2(80畅77%)清晰弱点状回声均质结构清楚结核性淋巴结16圆形或不规则形<2(81畅25%)消失依病程不同强弱不一结构紊乱淋巴瘤38类圆形>2(72畅73%)尚清晰皮质回声弱,髓质回声高结构清楚转移性淋巴结癌26圆形或不规则形<2(96畅15%)消失皮髓质回声均较低结构紊乱 作者单位:261021 山东潍坊,解放军第89医院特诊科 通讯作者:徐京团,Email:xujingtuan@sina.com

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讨论分析

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讨论分析 病例1 颈部淋巴结肿大伴间断发热 患者女性,49岁,颈部淋巴结肿大7年,间断发热9个月,自2000年起接受多次诊疗。 第一次诊疗过程 患者2000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血常规:白细胞(WBC)×109/L,淋巴细胞66%,血红蛋白(Hb)142 g/L,血小板(PLT)160×109/L。查体:颈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脾脏肋下6 cm。辅助检查示纵隔腹腔淋巴结无明确肿大。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增生Ⅲ级,成熟淋巴细胞%,原幼淋%。免疫分型(末梢血):CD5+细胞%,CD19+ 细胞%,CD23+细胞%。颈淋巴结活检病理:淋巴结结构消失,代之以弥漫浸润的小淋巴细胞(医科院肿瘤医院、同仁医院)。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系会诊:淋巴结结构破坏,弥漫性小淋巴细胞增生,核小,胞浆少,未见典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核特点。免疫组化:CD20、CD45RO阳性。 诊断:小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CLL(但无典型CLL的核特点) 病例2患儿男8岁,左颈部淋巴结肿大20天.发热8天. 患儿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大约3*2cm.无触痛.伴阵咳,有白色痰.8天前出现发热,度,肿大淋巴结出现触痛,局部皮肤无红肿,咳嗽,无咽痛,无皮疹,无盗汗,无明显消瘦,食欲差,大小便正常,在家静滴抗生素(具体不详)病情无好转,转上级医院治疗. 既往身体健康,否认结核接触史. 查体:一般可,全身皮肤无皮疹,无出血点,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压痛,咽红,扁桃体无肿大,肝肋下.心肺听诊无异常. 辅助检查:WBC ×10 9/L 中性粒细胞淋巴见变形淋巴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正常,血沉22mm/h 尿常规正常,GPT101u/L(0-40).心肌酶AST225u/L(0-40),LDH965u/L(71-570)CK-MB37u/L(0-15),HBD406u/L(70-220),其他检查正常.骨髓穿刺未见明显异常. 问题讨论:1本病例特点? 2为明确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诊断? 3鉴别诊断 答案:1病例特点--8岁男孩,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大约3*2cm.伴阵咳,有白色痰.8天出现发热,度,肝大,肝功异常,心肌酶异常,血常规白细胞偏低,可见异林血沉加快,其他正常,抗生素治疗效果差. 2为明确诊断需要进行淋巴结组织检查.本病例进一步做淋巴活检示:淋巴结弥漫型单核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增生,有吞噬核碎现象,病变符合坏死性淋巴结炎. 它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结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或者免疫反应有关.好发于年长儿,女性多见.为自限性疾病,预后多良好.抗生素治疗无效.其主要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常伴白血球减少.诊断依据主要为淋巴结活检. 鉴别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结核性淋巴结炎 一、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二诊断依据:

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实际分为两大类

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实际分为两大类淋巴结肿大是现在很常见的炎症疾病,一种是炎症引起的,另一种则是肿瘤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包括很多,通常会让患者伴有口腔感染,皮肤炎症,急性炎症,患者的头部等多个部位,也会出现反反复复的并发症,所以淋巴结肿大不管是发生在双侧还是单侧,都要做好提前的预防。 ★颈部淋巴结肿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炎症,另一类是肿瘤。炎症又分为一般炎症和特异性炎症。一般炎症包括急性淋巴结炎和慢性淋巴结炎。急性淋巴结炎常伴有口腔感染、头面部皮肤和上呼吸道感染感染等。 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局部皮肤充血、肿胀,化脓性

感染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对这一类淋巴结肿大,主要是抗感染治疗,如果出现局部化脓应切开排脓,同时积极治疗导致淋巴结感染肿大的原发灶。 慢性淋巴结炎是头颈部、口腔等慢性感染导致的、长期存在的淋巴结肿大,大多表现为无症状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有的可以有局部轻微压痛。 这种淋巴结在没有急性炎症时多为质软、活动的淋巴结,一旦因全身抵抗力下降,又转变为急性炎症,病情可以反复发作。慢性反应性增生的肿大淋巴结一般无需治疗,当出现急性感染时可按急性淋巴结炎治疗,反复发作者,应仔细寻找病因,进行合理的治疗,避免反复发作。 颈部特异性感染淋巴结炎最常见的是颈部淋巴结结核,常见于青壮年及儿童,常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肿大淋巴结可单发也可多发,缓慢增大,质地中等,无明显疼痛或触痛。当合并淋巴

结坏死时,可以出现淋巴结软化,但无红肿热痛等一般炎症表现。当合并化脓性感染时,其表现又与一般化脓性感染相似。颈部淋巴结核处理上以全身治疗为主,局部治疗为辅。当药物治疗不满意,局部又可以切除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是结核病灶清除术。合并化脓性感染时应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