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

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
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

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

贾旭东 谭新辉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中国目前的管理学研究过于重视定量研究,忽视定性研究,更缺乏规范的定性研究方法论指导,这一缺陷制约着研究水平的提升。针对这一状况,在较系统地介绍经典扎根理论的历史、发展及操作程序的基础上,以著名的霍桑实验为例剖析了经典扎根理论的精髓——“扎根精神”,以期推动该方法论在中国管理研究中的运用。

关键词:中国情境;管理学研究方法论;定性研究;经典扎根理论;扎根精神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4X(2010)05-0656-10

The Actual Value of the C lassical Grounded Theory and Its Spirit to

China Management Research JIA Xudong T AN Xinhui (Lanzhou U niv ersity ,Lanzhou,China)

Abstract :T he current management research in China fo cuses too m uch on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ignores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especially lacks of the guide o f no rmative qualitative metho dolo gies,and this deficiency restricts the pro motion of research level.Based o n this,the article intro duces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the operation methods of the Classical Grounded T heo ry sy stematically ,and takes the famous Haw tho rne Exper im ent as an ex ample to analyze the essence of the Classical Grounded Theory ,which is the Gro unded Spir it ,in or der to improv 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olog y to the manag ement r esearch in China.

Key words :contex t of China;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olog y;qualitative r esearch;classical gr ounded theor y ;gro unded spirit

收稿日期:2009-10-16

基金项目:兰州大学“中央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资助项目”(09L ZU JBWZY 012)

如何构建基于中国情境的管理理论,发展管理学的中国学派,为管理知识的创造和创新做出中国人自己的贡献,已经成为海内外管理学者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2008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的第1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上,管理学界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以科学的精神运用国际主流学界认同的方法论来提出和研究管理问题,展开中国情境下的管理学研究是创建中国管理学最重要的前提。

扎根理论是一种越来越为国际主流学界认同和关注,有助于构建中国管理理论的方法论,但由于历史沿革及其自身传播的原因,国内学界对扎根理论的认识不够全面且误解颇多,尤其对其原始版本——经典扎根理论了解不多,严重影响了这一定性研究方法论在管理学研究

中的应用和普及。鉴于此,本文拟较系统地介绍该方法论及其思想,以期引起我国管理学界的充分重视,推动该方法论在构建中国管理理论中的运用。

1 中国管理学研究的重大挑战及方法论缺陷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管理学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目前,国内管理学的学科框架已基本形成,培养出了大批专业管理人才,但中国管理理论的构建尚面临着方法论的巨大挑战。1.1 建构基于中国情境管理理论的共识与挑战

管理研究的理论问题应来自于具体的管理情境,在此基础上运用规范的方法进行理论研

?

656?

第7卷第5期2010年5月 管 理 学 报Chinese Jo ur nal o f M anag ement Vo l.7N o.5

M ay 2010

究,才有可能构建具有不同程度普适性的、科学的管理理论,并运用该理论解决管理实践问题。这既符合管理学的本质特征,为管理学的发展历史所证明,也被近年来中国本土企业对西方管理理论“水土不服”的现象所证实。由此,发展中国本土的管理理论已经成为我国管理学者的共识。对当代中国管理学者而言,“研究中国情景嵌入和中国情景依赖的管理科学是中国管理学界的责任”[1],“真正要弘扬‘本土研究’,应该是用严格的国际规范,来发展以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能够解释中国企业现象的理论,以构成中国管理学对普世的管理理论的贡献”[2]。郭重庆[1]在总结中国管理学发展前20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20年中国管理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中国现代管理学,将管理学中国化。

由于管理学在我国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存在严重的“经济学泛化、管理学弱化”问题[3],“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缺乏深厚的学术积淀,在学术研究的经验和学术成果的数量积累、研究的原创性、研究手段与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3],“特别是研究方法的不规范,导致相当部分的研究成果不能得到国际认可”[3]。由此,“方法论的缺失从根本上制约着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4]。

1.2 中国管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主要特点与缺陷

从研究方法论上来看,目前中国管理学研究的重要特点是:重视定量研究,忽视定性研究,而定性研究中又非常缺乏对国际主流学界认同的规范方法论的运用。据谭劲松[2]的分析,这与中国管理学院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有关。“中国的管理学院从历史渊源和学术传统考察,基本上可以分为3类,源于原计划经济时期的财经院校传统的,源于工科院校传统的,以及源于经济学传统的”。其中,受其学术传统的影响,源于工科院校及经济学传统的管理学者们对定量研究有着“天然”的偏好。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管理学研究必须运用数学模型或严密的数学推理和演绎,只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科学的。他们运用自然科学的范式去研究本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管理学,使得运用定量研究方法俨然成为中国管理学研究的主流。在这样的方法论偏好影响下,管理学者们越来越缺少对管理中情境因素的关注,对管理活动中人的要素的关切,管理学研究越来越有了沦为一种数学游戏的危险。特别是近年来,包括大堆复杂的数学公式及模型,而研究结论却没有任何理论贡献的管理学研究论文屡见不鲜,李海舰[5]称之为“吃糖模式”:“采用高深、优美的数学模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证明了生活中的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即‘糖是甜的’。”

笔者认为,目前学界这种过于偏重定量研究的倾向也与缺乏规范的定性研究方法论有关。一方面,“目前的一些研究仍然单纯采用所谓‘思辨’的方法”[3],由此形成的结论往往经不起推敲,研究过程更无法追溯和检验,让人感觉得出结论的过程基本属于“拍脑袋”。另一方面,学界对定性研究也存在某些误解,认为它是可以随意进行的,主观性较强,并非科学的方法。相比之下,由于“定量研究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它的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高,逻辑推理严谨,能够对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精确分析,结论也更为客观和科学”[6],故其得到学者们的偏爱也就不足为奇了。

1.3 构建中国管理理论亟需开展规范的定性研究

目前,社会科学中常用的量化实证研究方法来源于POPPER和LA KAT OS等学者的科学实证主义思想。但国际学界已经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了量化研究的局限性:其理论假说的提出是基于已有的理论,如果对一全新的或现有理论难以解释的社会现象强行提出假说,则很难发现新的理论问题,也难以避免因研究者先入为主的主观认识使研究方案设计、数据分析乃至导出结论的过程出现偏差,或在数据收集中因主观因素而忽略现实中的重要信息,错过真正的问题。另外,由于定量研究是通过对事物可量化要素及其相关关系的测量、计算与分析来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因而用其来直接研究复杂且动态的管理问题与现象就比较困难。

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尤其是北美,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开始由以往仅重视定量研究方法转而对“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 ch) 方法给予同样的重视。

实际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各有其优势和缺陷,各自适用于不同的研究问题和情境,两者并不排斥,而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定量研究科学、严谨的优点不容否认,“定量研究通过构建并检验理论假设,在预测变量之间的相关或因果关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7]。但由于中国的管理环境与西方有很大差异,如果根据基于西方国家文化背景而建立的管理理论来提

?

657

?

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贾旭东 谭新辉

也称“质化研究”或“质的研究”,虽与常用的“定性研究”

概念是否同义尚有争论,但目前学界多将二者等同,因此,本文也

将其视为同义并采用“定性研究”一词。

出假设,则这些假设就可能脱离中国的具体情境,使研究者忽视现有理论框架之外的本土现象和特殊问题。由此,要开展高水平的中国管理研究,定量研究方法有其天然的局限性。

定性研究“是一种归纳式的理论研究,有利于基于具体情景的社会科学理论的构建”[8]。“定性研究是以后实证主义为主要哲学基础,在自然情境下通过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系统互动,并且综合运用多角化技术对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进行广泛深入探索的一种研究活动”[7]。相对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的优势在于构建对社会现象深入透彻的理解和解释[7]。

由此,在基于中国情境的管理理论建构工作中,尤其是在中国管理研究的初期阶段,在发展概念和构建理论的时候要采用归纳法,定性研究是必要且适宜的研究工具[9]。此外,定性研究是在理论和文献匮乏的领域里进行理论构筑工作的有效手段,这些方法尤其适合在中国背景下创建新的理论[10]。

在诸多定性研究方法论之中,究竟哪种更有可能为管理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呢?——经典扎根理论应当是最佳的选择,这是由经典扎根理论的方法论特点所决定的: 经典扎根理论具有强烈的后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方法论色彩,尤其重视采取证伪、相关验证等可操作性较强的程序和手段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其严谨的技术和方法使得研究能够进行过程追溯和重复检验,使得研究过程更加科学,弥补了一般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不可追溯,研究结论难以检验的缺陷; 经典扎根理论在三大扎根理论学派中尤其重视研究者立场和视角的客观性,强调研究者进入研究情境一定要摒弃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完全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炼概念和构建理论,这使得经典扎根理论研究的客观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证,从而避免了定性研究方法经常为人所诟病的主观性太强的弊端;经典扎根理论的核心精神是一种理论来源于实践的学术精神,即后文将阐述的“扎根精神”,这是经典扎根理论的方法论精髓。这种精神是当今中国管理研究中亟需提倡的,只有抱着这样的精神进行中国本土管理现象的考察和研究,才有可能构建出基于中国情境的管理理论,为增进人类的管理知识做出中国人的贡献。

2 经典扎根理论的产生、发展与争论扎根理论产生于社会学领域,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GLASER[11]和哥伦比亚大学的ST RAU SS在1967年提出。在目前的文献中,扎根理论还有很多不同的译法,如,基本理论、草根理论、实基理论、植基理论和立基理论等。在长期的发展与历史沿革中,扎根理论出现了三大派别,在扎根理论学者之间也引发了长期的争论。

2.1 扎根理论的产生与意义

1967年,GLAS ER等[11]的经典著作《扎根理论的发现》出版,宣告了扎根理论的诞生。从该著作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扎根理论的提出是为了回答在社会研究中,如何能系统性地获得与分析资料以发现理论,保证其符合实际情境并能提供相关的预测、说明、解释与应用。简单地说,扎根理论就是由资料中发现理论的方法论[11]。由此,扎根理论从产生之日开始就明确了其使命,即“经由质化方法来建立理论”[12]。

此后,这2位作者及其合作者不断对扎根理论进行发展和完善,发表了一系列著作[13~16],使扎根理论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方法论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扎根理论更试图融合归纳与演绎2种研究路径,兼顾对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的处理,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论。如ST RAU SS在其于1987及1990年出版的2本著作中指出,扎根理论研究是一面搜集资料、一面检验的连续循环过程,在此程序中已经蕴含着检验手续[17]。

通过扎根理论规范、严谨的研究程序所构建的理论牢牢扎根于经验数据,而且其研究能够被追溯检查,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实现重复检验,使理论构建成为一个科学的过程,提高了信度和解释力,克服了一般定性研究缺乏规范的方法论支持,研究过程难以追溯和检验,得出的结论说服力不强的问题。由此,扎根理论被认为是定性研究中最科学的方法论,其方法也被认为是社会学五大传统研究方法中最适于进行理论建构的方法(其他4种方法为传记研究、现象研究、民族志和案例研究),被誉为“定性革命”的先声[18]。

扎根理论方法论的创立和发展被认为是定性研究的重大突破[8],“自此往后,只要是定性研究,几乎都会运用到扎根理论的基本原则或具体操作程序”[19]。扎根理论首先被应用于社会学研究[20],之后逐渐扩散到护理学、教育学、宗教学和管理学等领域。

2.2 扎根理论的主要流派与争论

1990年,著名的学术著作出版商Sage出版

?

658

?

管理学报第7卷第5期2010年5月

了ST RAU SS等[15]的《定性研究基础:扎根理论程序与技术》一书。该书对推动扎根理论的普及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人们将该书中提出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奉为圭臬,在各学科的研究中大量使用。然而,该书介绍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已经不是1967年所创建的扎根理论的原始版本了,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方法,如维度化(dimensionalizing)、主轴编码(axial coding)和条件矩阵(conditional matrix)等。GLASER 认为,这些概念和方法已经背离了扎根理论方法论最可贵的精神——不先入为主地构想问题、范畴和假设来强制选择资料和形成理论,而是完全让数据中蕴含的社会规律自然涌现。扎根理论发展史上最大的争论就此产生。GLASER[16]开始撰文,逐章批判此书中提出的观点和方法,最终写成了《扎根理论分析基础》一书于1992年出版。自此以后,这2位学者的学术立场彻底决裂。

此后,曾在ST RAU SS指导下于1973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的CHA RM AZ[21,22]也对扎根理论进行了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扎根理论方法体系,被称之为建构型扎根理论(T he Constructivist's Approach to Grounded T heory)。CHARM A Z 认为,扎根理论必须从其实证主义源头那里继续发展,把过去20年来由建构主义者所提出的很多方法和问题融入进来,使其成为一种更加细致和更具反思性的研究方法。GLASER[23]对CHA RM AZ的观点也不认同,并撰文予以反驳。

自此,扎根理论形成了3个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相同的版本:GLASER与ST RAU SS最初提出的扎根理论原始版本,即本文介绍的经典扎根理论;ST RA USS和CORBIN的程序化扎根理论;CHARM A Z的建构型扎根理论。正是由于以上三大流派间的争论,扎根理论方法论被称为社会科学中使用最为广泛却误解最深的研究方法论之一[18,24,25]。

经典扎根理论学者以目前仍健在的GLASER为代表(ST RAU SS已于1996年去世)。1992年以来,GLA SER以每1~3年就出版一本新专著的速度不断推出新的著作[16,23,26~31],继续对经典扎根理论进行完善和提升,而他对目前流传最广的程序化扎根理论的批评也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如EA VES[32]认为:“在现有的众多关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文献中,绝大部分是被认为违背和脱离原始版本的”;M ELIA[33]指出,ST RAU SS和CORBIN 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已经变得“相当程序化和过于公式化”。

3 经典扎根理论简介与讨论

迄今为止,ST RAU SS和CORBIN提出的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是扎根理论三大流派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支,尤其是在中国。这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其出版商——Sage优秀的发行传播能力,以及国立台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徐宗国[34]对该书出色的翻译工作(经典扎根理论诸多著作至今尚无任何中文译本)。

最近几年,包括扎根理论在内的质化研究方法得到了国际主流管理学界的逐步重视[24],而国内有关扎根理论的文献还不多,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研究的文献则更少。现有文献在教育学领域最多,管理学领域的文献数量虽有所增加但仍屈指可数。由于传播广泛、学界了解较多,因而在国内现有讨论扎根理论的几乎所有文献中介绍的都是ST RAU SS和CORBIN的版本[19,35~37],而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献则无一例外地运用了这一版本[38~44],可见该方法的影响力之大,但也同时表明,我国学术界对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鉴于其他2个版本的扎根理论方法已有大量介绍或译著出版,因而本文仅介绍经典扎根理论,以使学界对该方法论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3.1 经典扎根理论方法论的核心理念与适用范围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论,经典扎根理论最核心的理念和精神是,强调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理论的形成都是一个自然涌现的过程。“即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也就是说,研究者在没有获得确实的证据之前,绝不能先入为主,绝不能从主观想象、推测和臆断出发,而必须深入到被研究的人群中间去看他们怎样做,听他们怎样说,对他们的说法和做法加以描述和分析,再据此提出假设或理论”[6]。

“研究问题应当从研究参与者中产生”[16],“强调通过对不断涌现的数据保持充分的注意力,以便使研究者保持开放的头脑来对待研究对象所关注的问题”[21],“如果研究问题的定义是从研究者本身的专业兴趣着手的话,那就违背了扎根理论的目的——‘形成一个与研究对象本身相关的、棘手的、可以解释行为模式的理论’”[13]。

?

659

?

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贾旭东 谭新辉

由此,经典扎根理论最核心和最根本的方法论原则是避免研究者任何主观的、先入为主的假定,让研究问题和最终的理论成果从社会过程及对其进行的研究过程中自然涌现。GLASER之所以猛烈抨击ST RA U SS和CORBIN,就是认为他们的扎根理论方法由于过于程序化而背离了这一扎根理论的根本原则。

同时,经典扎根理论强调,其研究目的和适用范围是对社会过程的分析。GLA SER[16]指出,经典扎根理论所关注的重点是对抽象问题及其(社会)过程的研究,并非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等描述性研究那样针对个人、团体和组织等社会单元。经典扎根理论“对社会过程分析的关注是对现实存在但不易于注意到的行为模式进行概念化”[23]。这里所说的“基本社会过程可以分为2种:基本社会心理过程和基本社会结构过程,后者有助于在社会结构中存在的基本社会心理过程的运作”[45]。

3.2 经典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特色

(1)不断比较 不断比较贯穿于经典扎根理论研究的全程,也是所有派别扎根理论共同遵循的核心方法,因而扎根理论也被称为“不断比较的方法”[11]。经典扎根理论认为,理论的形成源于数据分析过程中数据对数据、概念对概念或范畴对范畴的比较,概念和范畴在比较中出现,通过更多的比较显示出其特征,“这就是问题的全部”[16]。

不断比较是指,资料搜集和资料分析是交互进行的,即获得数据后立即进行数据分析和编码,从中产生新的概念和范畴,并与已经形成的概念、范畴或关系进行比较,据此进行新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数据分析者不断比较的过程分为4个步骤:事件与事件、概念与更多事件、概念与概念、外部比较(譬如轶事、故事和文献)”[13]。这种比较的方法与量化实证研究存在明显的区别,后者在研究中往往把资料搜集和资料分析截然分开。

资料搜集与分析伴随着整个经典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直至达到理论饱和,即新的数据中再没有新的概念、范畴或关系出现,在研究中抽象出的概念或范畴已经足以涵盖研究者所获得的数据乃至新的数据。

(2)数据的丰富化和多元化 经典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认为“一切皆为数据”[28],在实质研究领域,任何涉及研究者的一切,都可以当作数据来不断进行比较,从而形成概念并最终发掘其中所涉及的模式[27]。这意味着,经典扎根理论已经将定性研究数据分析对象和理论建构素材的范围扩大到了极限。这里的数据既包括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一切客观资料,如研究对象的观点、有关研究对象的图片和音像、其历史信息或个人经历、访谈记录、调查数据和现有文献等,也包括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认知和思考。

(3)文献回顾延迟进行 经典扎根理论“并不排斥文献研究,但为避免已有文献对研究者先入为主的主观影响,当概念化的数据分析完成之后,相关领域里的文献才会被回顾和比较”[21],而且,在经典扎根理论的视野里,文献也是数据,因而“研究者可以建立和阐述他们从现有文献中所得到的假设,让它们变成数据的一部分,然后与现实中出现的社会现象不断进行比较”[27]。这样的文献回顾方式是经典扎根理论核心理念的又一体现,即研究者在进入研究情境时一定要放下定见,带着一颗“无知”的心灵,真正从社会现实和实践中提升出理论。

3.3 经典扎根理论的研究程序

经典扎根理论研究是一个动态的研究过程,有非常规范的研究步骤和方法,又要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动态的调整。根据GLASER的相关论著,笔者将经典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产生研究问题、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理论构建,见图1。

(1)产生研究问题 经典扎根理论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与其他研究方法论最大的差异之一体现在其研究问题的产生阶段。其他的研究方法论大都通过对现有文献的阅读和回顾来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而提出研究问题,而经典扎根理论却强调研究问题的自然涌现,即研究者在研究之初要带着对某方面问题的笼统、模糊的兴趣进入研究情境,在对情境的观察和情境中不同主体的互动中自然地发现和提出研究问题。

(2)数据收集 研究问题产生后就要选择研究样本。经典扎根理论在样本选择上也与量化的假设检验实证研究大不相同。后者往往根据理论演绎提出研究假设,再据此进行随机抽样,更多地从研究信度角度考虑如何确保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因而在研究设计时,研究者要确定抽样的总体、样本和详细的抽样方案等一系列问题。经典扎根理论的抽样方式为理论性抽样,即由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概念、范畴或理论指导研究者进行下一步研究的抽样和资料的采集,“这个数据收集过程由正在形成的实质或

?

660

?

管理学报第7卷第5期2010年5月

图1 经典扎根理论研究程序示意图

形式理论所控制”[13],因而在研究设计时很难将抽样对象和数据来源具体化。换言之,在数据收集的最初阶段,研究者往往采取的是目的性抽样,即选择具有足够典型性的样本进行初步的研究,再根据研究的进展来决定下一步的抽样对象。

在经典扎根理论研究中,访谈是非常重要的数据收集方法,这有助于从研究参与者中产生研究问题和理论[16]。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应保持一种参与者的姿态,关注访谈对象所关心的问题,避免任何先入为主的引导和提示,多使用开放性问题,鼓励访谈对象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以谈心的方式完成访谈。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要将重要信息记录下来,整个过程更像绘画而不是拍照。

经典扎根理论非常强调研究者在访谈结束后及时整理资料,做研究笔记(memo,或译为“备忘录”)。每天做研究笔记有助于研究者深入理解数据并激发理论思考,而且研究笔记本身也是重要的数据来源,往往能够提高概念化水平及引导理论的发展。

(3)数据处理:实质性编码 在完成初步的数据收集后,研究者要及时通过实质性编码来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这是构建理论的关键和基础环节,又包括开放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两大步骤。“编码,在经典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中,是指通过对事件之间和事件与概念的不断比较,从而促成更多的范畴、特征的形成及对数据的概念化”[16]。经典扎根理论强调在不断比较中进行数据的概念化和抽象化工作,而非出于解释性目的的关键词提取。

开放性编码是指对数据进行逐行编码将其逐层概念化和抽象化,通过不断比较把数据及抽象出的概念打破、揉碎并重新综合。在此过程中,研究者并没有任何事先设想的编码——他必须完全保持开放的态度[16]。

选择性编码是在出现了核心范畴之后,由研究者确定的,只对那些可以和核心范畴产生足够重要关联的数据所进行的编码。在这一阶段,“核心范畴变成了进一步数据收集和理论性抽样的指导”[13]。核心范畴是在开放性编码中自然涌现的,其主要特征有: 核心性,即这样的变量应尽可能多地与其他数据及其属性相关联; 解释力,即能够解释大部分研究对象的行为模式;频繁重现性,即这样的变量是经常出现的;!易于与其他变量产生联系并具有意义。

如果核心范畴没有达到理论饱和,则研究者就要继续进行理论性抽样,或重复上述步骤,或再次进行选择性编码,直到饱和为止,因而“这种编码比逐行编码更具概念特征”[13]。在核心范畴达到理论饱和后,研究就转入了理论构建阶段。

(4)理论构建:理论性编码 经典扎根理论研究的理论构建工作主要通过理论性编码来完成,即将在实质性编码中形成的概念或范畴组织起来以构建理论。GLASER[27]指出,理论性编码是指概念化实质性编码所形成的概念或范畴间隐含的相互关系,如并列、因果和递进等。“它们是自然涌现的,穿插于被破碎的事件之中,形成概念,然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它们提供理论形成的模式,在编码、写备忘录(研究笔记),特别是在手工整理备忘录(研究笔记)的时候自

?

661

?

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贾旭东 谭新辉

然涌现”。

手工整理研究笔记是完成理论性编码的核心工作。此时,研究过程中写下的研究笔记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那些将数据和核心范畴进行概念化连接的理论性笔记类的研究笔记,而手工整理研究笔记就是要把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概念和范畴聚集起来,进行概念化综合以形成完整的理论。如通过理论性编码发现理论无法饱和,则研究者有可能需要追溯整个研究历程,或者从出发点开始重新进行理论性抽样,或者再次进行选择性编码,以重新补充新的数据,实现理论的饱和。

最后,研究者要进行文献回顾,即将初步构建的理论与已有的文献进行不断比较以发现和补充已有概念、范畴及理论的不足。当通过与文献的不断比较也不能产生新的概念与范畴时,理论就达到了饱和,此时,经典扎根理论研究的理论构建工作宣告完成。

在研究程序上,经典扎根理论与程序化扎根理论的最大差异在于编码过程。前者的编码过程分为实质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2个步骤,而后者分为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3个步骤。名称的差异并不重要,关键是程序化扎根理论的3级编码过于程序化,虽便于操作但人为地使研究者将理论构建的方向和形式导向为寻找概念和范畴间的因果关系,而不是以开放的心灵,去发现更为丰富的理论形态,这是2种扎根理论最大的分歧所在。

笔者更加认同GLA SER的观点,原因有二: 扎根理论整体属于后实证主义范式方法论,而经典扎根理论则更加接近实证主义,增加了研究的科学性; GLASER认为,对一个全新的现象或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时,研究问题应当从研究情境中产生,而且不应预设任何理论前提及预想任何理论形态,以避免研究者的主观影响,影响扎根于现实的理论的自然产生,否则就将失去扎根理论作为研究方法论的扎根现实的学术精神。

3.4 对经典扎根理论的讨论

3.4.1 对初学者运用经典扎根理论的讨论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在定性研究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已经得到学界广泛的认同,但在应用方面却仍有一些不同观点和认识,最常见的观点就是认为扎根理论操作难度较高,因而将其归为“高级研究方法”,认为不适宜初学者学习和运用。如牛美丽[46]认为:“在所有的经验研究方法中,扎根理论可能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方法,……,扎根理论对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修养二者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严格来讲,扎根理论并不适合初学者”。

经典扎根理论非常重视研究者的理论敏感性,GLA SER[13]专门出版了一本专著《理论敏感性》来论述这一由他提出的概念。所谓理论敏感性是指研究者“从数据中提炼出概念,然后找出这些概念间的关系并形成规范的理论模型的能力”。实质上就是研究者透过事物的表象来发现其本质、挖掘其深层次内涵并将其上升为理论的能力。理论敏感性的高低是研究者学术素质的体现,决定了他是否有可能在科学研究中做出知识贡献。这种学术素质不仅对扎根理论研究至关重要,在其他定性研究乃至定量研究中也同样重要,只有具备高度理论敏感性的学者才有可能从人们熟视无睹、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由此,人们认为扎根理论不适于初学者的主要理由是,初学者缺乏理论敏感性,难以运用扎根理论方法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但笔者以为,理论敏感性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研究工作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运用经典扎根理论进行研究恰恰是培养和提高初学者理论敏感性的最佳方法和手段:首先,其扎根实际的学术精神要求初学者深入情境进行研究,从而避免了社会科学研究中闭门造车的研究倾向,有助于使初学者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理论营养,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高理论敏感性;其次,其规范的研究程序使初学者的理论概括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不断提升。在经典扎根理论研究中,丰富的原始数据及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都能被完整保存,其编码过程也能够被追溯,并进行重新比较和检验,因而使初学者可以对原始数据进行反复编码和比较,其理论敏感性就会在这样从现实到理论的不断比较和抽象化、概念化的理论思考中得到提升。

鉴于此,社会科学研究的入门者不但不应将经典扎根理论视为所谓的“高级研究方法”而对其敬而远之,反而应当把它作为一种基本的学术训练手段,从扎根实践的研究中提高自身的理论敏感性,在研究中学习研究,其研究能力才能获得逐步提高。

3.4.2 经典扎根理论与其他定性研究方法的关系

经典扎根理论与其他定性研究方法既有联

?

662

?

管理学报第7卷第5期2010年5月

系又有不同,囿于篇幅,本文只能将经典扎根理论与几种主要的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简要的比较。

(1)经典扎根理论与案例研究 经典扎根理论与案例研究方法关系最为密切,也常使初学者困惑。笔者认为,二者既关系密切又大不相同:其相近之处在于,运用经典扎根理论也要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这与案例研究方法非常相似,而且经典扎根理论是一种“不断比较”的方法,需要在不同案例之间进行比较,这与多案例比较研究非常类似,但是,经典扎根理论一再强调自己是一种方法论而非仅仅是研究方法,即便从经典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来看,也与案例研究有诸多差异: 经典扎根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构建理论,这一点非常明确,而案例研究方法既可用于构建理论也可用于验证理论; 经典扎根理论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完善的资料分析技术,而案例研究方法虽然有时也会采用文本分析等类似的技术,但却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严格的操作程序和过程,其技术和方法的运用更多取决于研究者个人的把握;

虽对所研究案例的典型性要求相似,但经典扎根理论只有在研究刚开始时是根据研究计划选取案例的,即进行目的性抽样,而以后的案例都完全根据研究过程中的发现及数据分析的结果来选取,即进行理论性抽样,这与案例研究方法在研究设计时就选定案例有根本的不同;!对经典扎根理论来说,一切都是数据,因而其数据类型极其多样,数据来源极其广泛,不一定仅来源于案例,而案例研究方法的数据则一定来源于所研究的案例。

(2)经典扎根理论与田野研究 笔者认为,扎根理论就是一种田野研究,因为其核心精神是一致的,都强调深入田野即深入情境的研究。田野研究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了定性与定量在内更多的研究方法,而其研究目的也多种多样,不一定必须以建构理论为导向。换言之,扎根理论可以被理解为田野研究的一种,只不过其目的是通过规范的田野研究方法和程序构建理论。

(3)经典扎根理论与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也是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在深入情境地观察和描述研究对象方面,叙事研究与经典扎根理论有相同之处,但叙事研究的目的更多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和情境的“深描(thick descr iption)”来提高人们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认识,或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解释性理解,不一定要从中构建理论,这与扎根理论又大不相同。

3.4.3 经典扎根理论的不足

无疑,经典扎根理论是一种优秀的定性研究方法论,但任何方法论都有其不足之处,经典扎根理论也不例外。

经典扎根理论要求理论构建一定要扎根于研究情境,特别强调研究者在进入研究情境时以及研究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高度的客观性,避免任何主观的干扰,这使得经典扎根理论的科学性大大提高,而且,相对其他定性研究方法,经典扎根理论的确具有较高的客观性,这一点也毋庸置疑。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任何研究者都难以保证绝对的客观,即便在其进入研究情境时能做到不先入为主,但其脑海中也绝非一片空白,其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生活经验必然反映在其思维中,使其在观察和研究客观世界时抱有各种各样的主观认识。另外,资料的编码过程也难以完全保证客观,不同的研究者对同样的数据进行编码很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概括出不同的概念乃至构建出不同的理论,这既与研究者理论敏感性的高低有关,也与研究者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生活经验有关,绝对客观是不存在的。

很显然,高度重视和强调客观却又难以完全避免主观的影响,这是经典扎根理论最大的困扰,也为其带来了最大的不足:运用该研究方法较难进行团队合作,在研究中,如果由不同的研究者分别进行数据处理则难度很大。由于理论敏感性不同,对数据的理解不一,编码过程将受到多个研究者的主观影响而更加无法保证客观,得到的概念和范畴可能大不相同,最终理论的构建也可能面临极大的困难。鉴于此,笔者认为,在运用经典扎根理论进行中国管理问题研究的过程中,也有必要对其方法本身进行完善和创新。

4 从霍桑实验看在中国管理学研究中运用经典扎根理论的意义和前景

虽然在方法和操作层面有很多争论,也有一些不足,但这些都无法掩盖经典扎根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定性研究方法论的优势以及对中国管理研究的适用性,其精髓就在于它所蕴含的那种扎根现实、理论源于实践的学术精神。笔者将这种精神命名为:“扎根精神”。能够最深刻、最生动地诠释这种“扎根精神”的是管理发展史上最著名的研究之一——霍桑实验。

?

663

?

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贾旭东 谭新辉

霍桑实验是从1924年开始,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针对工人工作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一系列研究,历时8年,共分4个阶段。第1阶段为历时近3年的照明实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效率理论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因素,于是研究者根据该理论提出了实验假设: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提高生产效率。2年多的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显著影响,研究者对此茫然无措。

从1927年起,以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为首的研究团队接手该研究,开始了霍桑实验的第2阶段——历时2年多的福利实验。实验目的是按照当时已有的理论来验证福利待遇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实验发现,福利待遇的高低和产量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此时,研究小组根据已有理论提出的假设全部被现实数据所否定,这说明,原有的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眼前的现实,实验再次陷入困境。

按照计划,实验的第3阶段是对工人的访谈,原计划是要工人回答有关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等方面的问题,但访谈在进行过程中却出现了意外:工人对研究小组预设的问题根本不感兴趣,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与调查者预想的完全不同。

幸亏梅奥及时果断地做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调整,即废止原有访谈计划,进行完全开放的访谈:不规定访谈内容,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30分钟延长到1~1.5小时,研究者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意见和思想。正是这一意外情况的出现和研究方式的调整挽救了霍桑实验,更使之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梅奥从中发现了“人际关系”这一影响工人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由此,使第4阶段的群体实验也获得了圆满成功——梅奥又发现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从而圆满完成了历时8年的霍桑实验,突破了原有理论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人”假设,后来在此次实验的基础上开创了管理的人际关系学派和行为科学理论,被称为管理发展史上继泰勒科学管理思想之后的又一里程碑。

纵观霍桑实验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在研究第3阶段放弃先入为主的前提假设,以开放式访谈倾听当事者的心声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正是通过这种研究方式,新的研究问题得以自然出现,并激发了研究者的理论思考,才有了重大理论发现。虽然当时扎根理论还远未诞生,但梅奥在霍桑实验中研究方法的调整却暗合了“扎根精神”——让研究问题和理论自然涌现。由此,霍桑实验的成功充分证明,经典扎根理论有助于在新的情境下发现新的研究问题,并做出新的理论贡献,正是弥补当前中国管理学研究中方法论缺陷的一剂良药。

总之,经典扎根理论在中国管理学研究中的运用有助于帮助发现中国管理情境中新的问题或新的现象,得出真正扎根中国实际的理论成果;其强调概念化和抽象化的方法有利于挖掘出管理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建构规范的理论;其规范的研究步骤和方法正是缺乏规范的定性研究方法论指导的我国管理研究所迫切需要的,必将为我国的管理学研究带来新的突破;经典扎根理论能够有效提高研究者的理论敏感性,有助于提高我国管理学界的研究水平。由此,在管理学研究中大力推广和运用经典扎根理论对中国管理学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管理学者如能充分掌握和运用该方法进行基于中国情境的管理学研究必将为人类的管理知识积累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重庆.中国管理学界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J].管

理学报,2008,5(3):320~322.

[2]谭劲松.关于中国管理学科定位的讨论[J].管理世

界,2006(2):71~79.

[3]谭劲松.关于中国管理学科发展的讨论[J].管理世

界,2007(1):81~91.

[4]薛求知,朱吉庆.科学与人文:管理学研究方法论的分

歧与融合[J].学术研究,2006(7):5~11.

[5]李海舰.学术论文的规范与创新[J].经济学家茶座,

2006(2):45~56.

[6]王京生,王争艳,陈会昌.对定性研究的重新评价[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46~50.

[7]牛美丽.公共行政学观照下的定性研究方法[J].中山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6~79.

[8]张梦中,霍哲M.定性研究方法总论[J].中国行政管

理,2001(11):39~42.

[9]徐淑英,刘忠明.中国企业管理的前沿研究[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许德音,周长辉.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J].

管理世界,2004(5):76~87.

[11]GL A SER B G,ST RA U SS A.T he Discov ery of

Gr ounded T heor y:Str ategies fo r Q ualitative

Resear ch[M].Chicago:A ldine,1967.

[12]ST RA U SS A,CO RBIN J.Gr o unded T heo ry in

Pr actice[M].T housand O aks,CA:Sag e,1997.

?

664

?

管理学报第7卷第5期2010年5月

[13]GL A SER B G.T heo ret ical Sensitiv ity[M].M ill

V alley,CA:Socio lo g y Pr ess,1978.

[14]ST RA U SS A.Q 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M].N ew Yo rk:Cambr idge U niv ersit y Pr ess,1987.

[15]ST RA U SS A,CORBIN J.Basics o f Q ualitative

Research:Gr ounded T heor y Pr ocedur es and T echniques[M].N ew bur y Par k,CA:Sag e,1990. [16]GL A SER B.Ba sics o f Gr ounded T heor y A nalysis

[M].M ill V alley,CA:So ciolog y P ress,1992. [17]徐宗国.扎根理论研究法——渊源,原则,技术与涵

义[J].香港社会科学学报,1994(4):194~221. [18]DEN ZIN Y,L IN CO L N S.Hand Boo k o f Q ualitative

Research[M].T housand O aks,CA:Sag e,1994. [19]冯生尧,谢瑶妮.扎根理论:一种新颖的质化研究方

法[J].现代教育论丛,2001(6):51~53.

[20]GL A SER B,ST RA U SS A.T ime fo r D ying[M].

Chicago:A ldine,1968.

[21]CHA RM A Z K.Gr ounded T heor y[M]//SM IT H J

A,HA RR E R,L A N GEN HOV E L.Ret hinking

M etho ds in Psycho lo gy.Lo ndo n:Sag e,1995:27~

49.

[22]CHA RM A Z K.Constr ucting G ro unded T heor y:A

Pr actical Guide T hro ug h Q ualitative Analysis[M].

T housand O aks,CA:Sag e Publicatio ns,2006. [23]GL A SER B G.Co nstr uctiv ist Gr ounded T heor y?

[J/O L].Fo rum:Q ua lit ativ e Social Research,2002,

3(3):A r t.12.http://nbnresolving.de/urn:nbn:

de:0114-fqs0203125.

[24]SU DDA BY R.F ro m the Editor s:W ha t Gr ounded

T heor y Is N ot[J].A cademy o f M anag ement Jo urnal,2006,49(4):633~642.

[25]SHAH S K,CO RL EY K G.Building Better T heo r y

by Bridg ing the Q uantitat ive-Q ualit ativ e Div ide[J].

Jo urnal o f M ana gement St udies,2006,43(8):1825~1835.

[26]GL A SER B.G ro unded T heor y:1984-1994[M].M ill

V alley:Socio lo gy Pr ess,1995.

[27]GL A SER B G.Do ing G ro unded T heo ry:Issues and

Discussions[M].M ill V alley,CA:So cio lo gy Pr ess,

1998.

[28]GL A SER B G.T he Gr ounded T heor y P erspectiv e:

Conceptualization Contr ast ed w ith Descr iptio n[M].

M ill Valley,CA:Socio lo gy Pr ess,2001.

[29]GL A SER B G.T he Gr ounded T heo ry Per spective

II:Co nceptualizatio n Co ntrasted w ith Description [M].M ill V alley,CA:So ciolog y P ress,2003.[30]GL A SER B G.T he Gr ounded T heo ry Per spective

III:T heor etical Coding[M].M ill V alley:Socio log y

Pr ess,2005.

[31]GL A SER B G.Doing F or mal Gr ounded T heo ry:A

Pr oposal[M].M ill V alley:So ciolog y P ress,2007. [32]EA VES.A Sy nt hesis T echnique fo r Gr ounded

T heo ry D ata A nalysis[J].Jo urnal of A dv anced

N ur sing,2001,35(5):654~663.

[33]M EL IA K M.Rediscocer ing G laser[J].Q ualitative

Health R esear th,1996,6(3):368~378.

[34]斯特劳斯A,科宾J.质性研究概论[M].徐宗国,

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7.

[35]王锡苓.质性研究如何建构理论?——扎根理论及

其对传播研究的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4(3):76~80.

[36]李志刚.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

[J].东方论坛,2007(4):90~94.

[37]张敬伟,马东俊.扎根理论研究法与管理学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9(2):115~117.

[38]仓平,王素芬.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产业集群形成机

理研究——以同济大学建筑规划产业集群为例[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2):115~124.

[39]李志刚,李兴旺.蒙牛公司快速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

素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J].管理科

学,2006,19(3):2~7.

[40]任征,朱怀意,关涛,等.基于扎根理论的临时性组织

模型[J].阴山学刊,2005(5):106~109.

[41]韩炜.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战略定位探讨[J].现代

财经,2008(10):38~42.

[42]于建原,李清政.应用“扎根理论”对营销假说的验证

[J].财贸经济,2007(11):65~70.

[43]李志刚,王迎军.继承式裂变创业的扎根理论方法研

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2):68~72.

[44]邓文君.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旅游业人员跨文化敏

感性研究[D].浙江大学理学院,2006:1~98.

[45]GL A SER B,HO L T O N J.Basic So cial P ro cesses[J].

T he G ro unded T heo r y Rev iew,2005,4(3):1~27. [46]牛美丽.专栏导语[J].公共行政评论,2008(3):19~

22.

(编辑 张光辉)

通讯作者:贾旭东(1972~),男,河北隆尧人。兰州大学(兰州市 730000)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虚拟企业构建与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管理模式与组织变革。E-mail:jiaxudong@https://www.360docs.net/doc/a318577372.html,

?

665

?

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贾旭东 谭新辉

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 【摘要】绩效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行绩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绩效管理对于处于成熟期企业而言尤其重要,没有有效地绩效管理,组织和个人的绩效得不到持续提升,组织和个人就不能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的需要,最终将被市场淘汰。在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绩效管理日益受到经济管理人员的重视。从绩效管理思想的起源、绩效管理的概念,以及绩效管理系统三个方面,对绩效管理的发展和趋势进行了综述。从中可以看出,绩效管理经历了由单一的评估制度,逐步向系统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关键词】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的概念绩效管理模型经济竞争文献综述 对于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下我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绩效管理在一个组织中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指整个组织的绩效;二是指个人的绩效。对于绩效的含义,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最主要的观点有两种:一是从工作结果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解;二是从工作行为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解。因此我们主张应当从综合的角度出发。所谓绩效,就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并且能够被评价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其中工作业绩就是指工作的结果,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是工作的行为。 一、参考文献对绩效管理的理解和认识 2003年陈瑜编写的《DT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研究与设计》中以是以DT公司为研究对象。DT公司是一家由研究所转制形成的高科技上

市公司,本文的作者作为DT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同业界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合作,指导并实施了公司整个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有力地支撑了公司业绩的高速成长。作者所建立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以对DT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为主线,针对DT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在对企业现有的职位进行职位分析和职位评估并据此建立薪酬体系的基础上,分为部门、干部和员工三个不同的层面分别进行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并对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进行研究,构建了企业的基础激励框架。本论文的意义在于:通过综合运用绩效考核理论、技术与方法,根据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成功建立了适合于DT公司的绩效考核系统,并对体系的推行和实施进行了研究,为高科技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和借鉴。 2007年杨建奎编写的《国有大型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社会背景下,企业经营目标已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提升企业价值转变。经营绩效评价,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不仅是激励与约束的重要手段,而且已成为企业实施价值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绩效是企业价值增长的具体体现。从而对影响企业价值的三大策略,即价值源泉、价值动力和价值形象进行了系统剖析,归纳出影响这些策略的驱动因素,进而应用价值战略的思想构建了经营绩效评价模型。同时,在评价模型中嵌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使模型更加完善和体现我国国有大型企业的特征。以经营绩效评价模型为基础,以企业价值主体对价值的判断为依据,以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和

库存管理优化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库存,在供应链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具有存储、应变等作用。是供应商的结束和公司生产的开始,也是供应的节点,合理的解决库存问题,可以有效降低公司经营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管理效率。 为解决这些公司生产经营中一定会遇到的问题,就有必要进行合理科学的库存管理。李波、洪涛在《供应链管理》一书中说到库存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于把库存控制在合理水平,防止超储积压或不足,减少资金占用,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成本,以提高公司竞争力。 库存是每个公司都能遇到的管理问题,它对公司生产的连续性及公司的利润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一个公司来说,物资库存工作能否顺利地进行,对于降低公司产品成本、提高公司经济效益意义重大。作为一个大型公司,都会面临物资的采购和库存工作,如果处理得当,就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协调,将会导致物资积压,资金周转不灵,严重的还会使公司停工停产。公司对其物资管理供应体制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目的就是规范公司物资采购行为、降低采购成本、减少库存储备,一方面保障生产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提高公司整体的竞争能力。 不合理的库存管理具有这些表现为:低效的产品挑选、落后的沟通方式、昂贵的库存成本、不科学的采购成本、不合理的库存结构、过高的质量控制成本、过长的采购周期。由于库存的不合理,公司生产过程不够流畅、停工现象时有发生、工人积极性逐渐下降、销售机会容易错失。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收益进一步影响公司发展,也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 所以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公司的库存储备,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为将来的市场竞争站稳脚跟打下坚实的基础。 长期以来,学术界主要关注的是单级库存控制方面的研究,后来供应链管理理论横空出世,多级库存控制成为学者们争相研究的对象。1915年福特哈里斯通过运用数学模型对一定时期内储存成本和订货成本最低时进行分析计算得到的订货批量,提出了经济订货模型也就是非常著名的EOQ模型。这之后,随着国内外学者们对于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问题的不断研究,发现了很多存储管理问题也依次提出相应解决办法,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最终形成了库存理论。一开始的库存理论模型仅仅是对单个公司的库存最优化。分别建立了不允许缺货,生产时间短;生产需要时间, 不允许缺货;允许缺货,生产时间短;市场占据时间,允许缺货;

长征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长征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胜利不止是历史的转折点同时它给我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观念开放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认真理解和领会长征精神,更要将其继承和弘扬,形成新的长征精神。 一、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动力,才能激励红军将士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 二、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途中,红军在党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无不表现出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精神品质。集体主义思想反对一切“个人至上”、“个人中心”和“个人神圣”的个人主义理论。它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真正体现,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先公后私,顾全大局。也就是说,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大学生们懂得自我价值只有在与他人、集体、社会发展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否则,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高考作文写作:新材料作文“中国精神”写作指导(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

高考作文写作:新材料作文“中国精神”写作指导(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精神”包括人们常说的爱国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内涵,这种精神鲜明地体现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孙中山等人的作品中。而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中国精神也让曾沉迷于“画梦”的现代派诗人何其芳奔赴延安,写下“我把我当作一个兵士“弄潮诗人”康白情在“和平的春里”看到饿绿了眼的穷人和野火”;让“雨巷诗人”戴望舒不再歌咏个人的悲欢离合,而唱出了民族的觉醒、群众的感情。 近期出版的新书《中国精神读本》收录了自1839年到改革开放一百四十年来,一百多名政治家、文学家、革命家的代表作。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这些作品都曾经影响了时代,照耀了历史的天空,很多篇目至今仍是我们前行的指路明灯。 你读过哪些能够反映“中国精神”的作品?请选择其中的一部书或一篇诗文,结合材料内容和自身体会,写一篇推介性的文章,说明推荐的理由,为践行“中国精神”鼓与呼。 写作指导 作文材料中提到的“中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材料总共两句话,各为一层。第一层首先诠释概念,“中国精神”的内涵有材料中的“爱国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考生可以任选三项中的一项或多项立意,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如为国为民等,但是不可偏离“中国精神”。在诠释概念之后,材料举出具体人物为例,意在引导考生回忆并思考这些伟人的作品,让思考有一个落脚点,不至于临时手足无措。但在注重限制性的同时也强调开放性,所以并不直接点出具体著作或篇章,以免考生先入为主,不做深思,形成“千人一书”“千人一文”“千文一诗”的局面。 第二层侧重描述一些著作者(三位诗人)思想转变的历程,这也体现了国学大师钱穆的看法,即“中国精神”在承平盛世往往不太彰显,反倒是在危难乱世,它“更为壮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对比研究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摘要】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需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商业模和战略的动态变化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在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何,这是本文的关注重点。本文从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纷繁复杂的研究框架中选取了现阶段更受关注的四点——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商业模式转型、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以及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为论述重点,对国内外的研究做出梳理 【关键词】管理者认知商业模式战略转型多元化 一.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 尚航标、李卫宁和蓝海林(2013)给管理认知做出了如下定义:管理认知是企业战略决策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所用到的一种知识结构。管理认知通过提供信息搜寻功能、信息解释功能和行动逻辑功能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并决定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在过去的20年中,管理者和组织认知(MOC,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cognition)在战略管理研究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Walsh,1995;Huff,2005;杨迤等,2007;Kaplan,2011)。SuchetaNadkarni and Pamelas.Barr(2008)将管理认知划分为注意焦点(attention focus)和环境—战略因果逻辑(environment-strategy casual logics)。其中注意焦点是指高层管理者对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主观认知程度,这些认知受一个(或多个)领域的观念的支配,而忽视其他领域。Daft and Weick (1984)认为关于环境与战略之间因果关系有两种不同的逻辑方式,一种是环境驱动模式(environment-driven)所代表的确定逻辑(deterministic logics),一种是解释驱动模式(interpretation-driven)所代表的前摄逻辑(proactive logics)。在环境驱动模式中,高管认为环境决定战略,因为高管所感知的环境是确定的、剧烈的、可测量以及有决定因素的,他们先了解那个环境的需要继而提出反应战略。在解释驱动模型中,高管根据战略来确定环境,因为高管所面对的环境是更不确定和更难分析的。武亚军(2013)将MOC的研究领域归纳为三个:一是行为决策理论研究,它关注认知偏见、简化原则等在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及调整;二是认知地图和认知结构研究,它主要关注管理者的认知方法;三是认知结构与战略管理过程的联系,包括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武亚军运用认知地图和扎根方法对华为公司领导人任正非进行分析,发现了“战略框架式思考”和“悖论整合”两个典型认知模式,在中国转型发展的复杂动态环境下,任正非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有价值、稀缺、难模仿、难替代等特征,是华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来源。 管理者认知在企业战略形成、推进及转型等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达成了一致。Tushman & Romanelli (1985)指出,高管的变革与继任是克服转型障碍的重要机制。Tushman等(1985)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的下滑并不能直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而是否存在新任管理者是关键的调节因素。Loasby(2002)认为,企业成长阶段演进及相应的组织变革,都与企业管理者对未来变革和成长机会的认知变化发生直接关系。Yokota & Mitsuhashi(2008)的研究发现,新任管理者是否可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取决于其是否可以改变战略决策的过程;高管的变更与继任并不是触发战略转型的充分条件,只有当高管变更后管理者价值观和利益偏好发生改变时,战略转型才会实施。在国内,薛有志等也认为管理者的认知过程是形成战略的组织因素中必不可少的动态要素;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将优化高管团队构成和改善经营者战略思维作为提升企业战略决策能力的关键;尚航标黄培伦(2010)在对万和集团的案例研究中提出了有限理性视角下企业管理者认知对企业竞争优势

【推荐】大数据文献综述

信息资源管理文献综述题目: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资源管理系别:信息与工程学院 班级:2015级信本1班 姓名: 学号:1506101015

任课教师: 2017年6月 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资源管理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日益普遍,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爆炸性增长的“大数据”时代,在我们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简言之,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就是大数据技术,这也是一个企业所需要必备的技术。“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地别提及与使用,我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就拿百度地图来说,我们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无偿的贡献了我们的“行踪”,比如说我们的上班地点,我们的家庭住址,甚至是我们的出行方式他们也可以知道,但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我们每个人在互联网进入大数据时代,都将是透明性的存在。各种数据都在迅速膨胀并变大,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加以合理的运用。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

目录 前言:大数据泛指大规模、超大规模的数据集,因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而倍受关注,但传统方法无法进行有效分析和处理.《华尔街日报》将大数据时代、智能化生产和无线网络革命称为引领未来繁荣的大技术变革.“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指出大数据为新财富,价值堪比 石油.因此,目前世界各国纷纷将开发利用大数据作为夺取新一轮竞 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当前大数据分析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数据日趋庞大,无论是入

库和查询,都出现性能瓶颈;用户的应用和分析结果呈整合趋势,对 实时性和响应时间要求越来越高;使用的模型越来越复杂,计算量指 数级上升;传统技能和处理方法无法应对大数据挑战. 正文: 大数据概念 大数据定义 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则简单明了:大数据是指利用常用软件工具捕获、管理和处理数据所耗时间超过可容忍时间的数据集。也就是说大数据是一个体量特别大,数据类别特别大的数据集,并且这样的数据集无法用传统数据库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 大数据来源 1)来自人类活动:人们通过社会网络、互联网、健康、金融、经济、交通等活动过程所产生的各类数据,包括微博、病人医疗记录、文字、图形、视频等 信息. 2)来自计算机:各类计算机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以文件、数据库、多媒体等形式存在,也包括审计、日志等自动生成的信息. 3)来自物理世界:各类数字设备、科学实验与观察所采集的数据.如摄像头所不断产生的数字信号,医疗物联网不断产生的人的各项特征值,气象业 务系统采集设备所收集的海量数据等 传统数据库和大数据的比较 现有数据处理技术大多采用数据库管理技术,从数据库到大数据,看似一个简单的技术升级,但仔细考察不难发现两者存在一些本质上区别。传统数据库时

库存管理文献综述

库存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21世纪是供应链竞争的世纪,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价格差异化优势逐渐减小,在提供同等产品或者服务下,降低库存成本却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传统的库存管理策略,报童问题,基本经济订货模型等六个方面对库存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库存管理的创新点,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库存管理;文献综述;创新点 库存管理研究现状 (一)库存管理策略 基于传统的库存管理VMI,CMI和JMI的基础上,提出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式,并从物质需求的特性、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供应链主体之间的地位的不平等,借鉴博弈论的思想,来处理主体之间的博弈和利润分享问题,借鉴商业信用方法给库存管理又提出了新的视觉,改进了传统的的库存管理策略。2011年洪芳华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需求特性分析的物质分类方法,将具有相似需求规律的物质分为一类,通过针对不同物流的分类来设计各个子类的库存管理策略矩阵。构建动态多级库存管理模型,实现即时根据需求的变化调整库存的定额将作为以后的研究方向。2011年赵道致等人,针对普遍存在的供应链下游零售商较上游供应商强势的状况,探讨VMI的演化机理问题,分别建立了传统库存模式与VMI模式下具有强势零售商的供应链模型,得到不同库存策略下的零售商和供应商的支付矩阵,在此基础上借助双种群演化博弈方法,分别从短期和长期的稳定均衡进行分析,指出在零售商谈判能力很强的供应链环境下,利润分享模式显然不是合适的解决方法,借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VMI 模式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2012年赵道致等人,从VMI模式可能引发的信息泄露问题入手,对具有信息优势的强势零售商选择库存模式的过程建立动态博弈模型,研究市场需求波动率对库存模式的选择和信息泄露有直接影响,为强势零售商选择库存管理模型提供理论依据。2011年,柏庆国等人将传统库存模型进行扩展,研究了带运输时间的易变质产品的二级供应链库存模型,考虑两种特殊情形:(1)当制造商将生产的产品运输给下游分销商时,在运输过程中只考虑其产品变质的影响,证明了问题最优策略的唯一性(2)当假设制造商和下游分销商的需求为常数时,证明了此情形存在唯一的最优解。2012年,孙莹等人,考虑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需求方构成的联合库存管理,并将缺货成本纳入库存成本中,建立成本分析模型,并将节约的成本视为剩余收益,基于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模型对剩余收益进行分配。后续研究将针对一对多,多对一以及多对多供应链联合库存模式下的成本问题,需要寻求其他的合作博弈的方法解决收益分摊的问题。2013年王小斌考虑到需求为模糊变量的情况下,在对两级的供应链,采用供应商寄售库存(VMCI)方式,这种方式对零售商有利,但未必对供应商有利,最后设计了基于数量柔性和转移支付的激励契约实现两者之间的完美协调。2013年,彭建强对流行的JIT库存管理策略、VMI库存管理策略、JMI库存管理策略、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各自的优缺点,指出前三种方法关注于库存的局部优化,最后一种策略是基于供应链总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而提出的包括中心化多级库存管理和分布式库存管理。 2011年,贾涛等人研究了部分延期付款条件下的联合库存决策,将利用供

心得体会: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最新)

心得体会: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最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平凡历程中,形成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精神资源。这些精神资源不仅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而且形成一些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具体形态。比如,在革命时期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三大战役精神等;在建设时期有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在改革时期有小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等。 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精神”这个响亮的概念,对于我们进一步打开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此,我们就可以在“中国精神”的框架内解放思想,开展多方面的研究。比如我们可以提出“中国革命精神”“中国改革精神”等等。这样,我们

就能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全过程中出现的精神资源进行系统的研究了。 中国革命精神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具有独一无二的丰富内涵和崇高地位,它不仅是历史的起点,更是逻辑的起点。如果不研究“中国革命精神”,就不能真正弄清楚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智慧。何为“中国革命精神”?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实践中产生的,反映革命的性质、体现革命者品格的精神。它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可以从多方面去研究概括。大体说来,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还应加上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军民一致的鱼水之情等。 那么,进入新时代,中国革命精神是否具有当代价值?如何看待中国革命精神在今天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依据? 首先,中国革命精神作为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将随着这一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只要这个事业在继续发展,这个精神就会继续存在并发挥自己的作用。中国革命事业的实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这个事业正在大力推进之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向着共产主

关于工作价值观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工作价值观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对企业职工和管理人员工作价值观人口学特征的问卷调查现实:员工工作价值观与性别、年龄、职位和受教育程度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并且员工工作价值观水平随年龄、职位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这一结论表明:企业应根据员工新时期工作价值观极其个体差异调整以往管理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工作价值观、个体差异、因素分析、企业管理 一、工作价值观的基本论述 工作价值观是西方国家近20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但有很深的渊源。自马克思·韦伯(Max Weber,1930)和理查德·托尼(Richard Tawney ,1926)的著作发表以来,工作价值观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Weber曾在其组织理论中提出,人的信仰、传统习惯和道德观念等思想因素也是行为的一种重要的内在驱力,并冠以“传统的权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组织手段。我国传统哲学也主张从工作价值观的角度来进行管理,例如儒家思想极力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崇尚绝对忠诚与服从的品德,提倡克己敬业等,可以视为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工作价值观。现代西方工作价值观研究大致可分为三大分支:结构研究、相关研究和文化差异。 工作价值观是与工作有关的目标,是个人内在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性或属性,可以代表一个人想从工作中获得其渴望的东西。因此工作价值观指的是个人对一般工作的态度,而非对某一特定工作的态度,且是通过社会化过程逐渐积累而成的(Wollack,1971)。另外国内学者吴聪贤(1983)将工作价值观定义为“员工针对某一特定工作所反映的价值倾向、工作所具有的意义,以及工作中所关系的规范、道德伦理与行为准则”。由此可知,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于工作价值观的定义,仍难以界定。 工作价值观,是要在管理工作中通过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去引导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向积极、健康的方向转变,改善员工的心态,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公认的工作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即核心工作价值观、辅助核心工作价值观、全面(且不断完善)的工作价值观,具体又指对工作的认识、明示好的标准和不好的表现、对错误的处理原则。 二、影响工作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影响工作价值观的因素很多,像员工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位等。另一方面,工作本身的性质、年薪等,也会对工作价值观产生影响。学者Jan 与Romie(2004)更进一步指出,工作价值观也会受到经济变动的影响,在经济衰退时,员工对于马斯洛层次理论的较低需求会提升,但较高需求反而会下降。 以性别来说,性别与工作价值观呈显著相关关系,女性较男性的工作投入为低。性别是工作价值观的区分变量。男性较女性偏重于外在价值,重视名利和社会地位的工作;女性职工偏重于内在价值,较重视人际互动,安全感和工作条件。因为男女两性在传统文化上有不同的认同,通常女性性别社会化角色造成工作投入比男性低。此外,女性双重角色的负荷也造成较低的工作投入。研究发现女性

文献综述(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_)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文献综述 计师111 1113012008 韩瑶 摘要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已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入开来,无论是在商业,工业还是政府部门都早已普及,如今就连教育行业也把计算机应用到各个方面的工作中,本次毕业设计就是把计算机应用到学校学生信息管理中的范例。 关键字学生信息管理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 一引言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Stud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以下简称SIMS,是针对学校人事处的大量业务处理工作而开发的管理软件,是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它是一个教育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它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能有效的帮助学校和老师掌握学生的情况,为学生提供成绩跟课程方面的查询。在传统模式下利用人工进行学生信息管理,存在着较多的缺点,如:效率底,保密性差,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更不便于查找,更新,维护等。诸如这些情况,令学校管理者对学生的信息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 使用日趋成熟的计算机技术来代替传统的人工模式,来实现学生信息的现代化管理,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易修改、可靠性高、存储量大、数据处理快捷、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便于打印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学校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用计算机制作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功能强大的Internet网及时的向学生的家长传递该生在校的最新成绩,有助于学校与家长的信息互动,为更好地把握学校的教育方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开发这样一套管理软件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 二管理信息系统 (一)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一个由管理人员和计算机组成的用以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科学的系统性边缘科学。 管理信息系统的物理组成:

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专业:会计学 课程名称:财务管理理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任课教师:刘静 开课时间:2014年9月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财务战略是整个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维持企业经营的正常运转以及提高资金运转效率的主要动力,在企业各个发展周期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随着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选择以及其与企业盈利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都引起了相关人士的关注。如何发挥企业财务战略在其整个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为企业的长远以及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是企业财务战略在多年研究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借以对企业财务战略相关研究的梳理,进一步不断的深入财务战略在企业各个层面的作用,不断突破财务战略对现有企业发展的影响力,促进企业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企业发展财务战略环境 一.财务战略研究的发展历程 关于企业财务战略的发展渊源是随着企业战略发展而来,基于对企业战略的不断重视以及企业战略中财务分析的重要作用,财务战略才得以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被不断的细化和研究。 美国学者Ansoff 教授(1976)首次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之后,企业战略在企业大局发展中的作用不断的被研究界关注,在之后的14年,Tom Copeland (1990)学者再次指出,公司财务和战略伴随公司管理的不断发展已经在思维和行为上不断的得以融合和发展。[1]在此之后,西方学术界开始了对企业战略中财务战略的研究,财务战略在企业战略中发挥的作用不断的被提到了新的研究层面,关于财务战略的定义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完善。E.F.Harrison 与C.H.John (1985)等在《组织战略管理》一书中将财务战略定义为“企业为配合其发展与竞争战略的实施而须提供的资本结构与资金的计划”[2],。J.A.Pearce和R.B.Robinson(1988)在其《战略管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财务策略”的概念,并指出企业财务策略包括资金筹集、资金分配(投资)与分红、营运资金管理三大方面[3]。我国学者杨学义, 武笑坷(2009)指出,广义的财务战略包括资金的筹集战略和所筹资金的管理战略, 狭义的财务战略仅指筹资战略, 包括资本结构、筹资来源和股利分配等政策。[4]之后随着对财务战略定义的越来越广泛

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文献综述

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文献综述 本文从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管理会计的起源、管理会计在当前企业中的应用现状、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不足的原因、发挥管理会计职能的建议五个方面展开综述。 标签:管理会计企业作用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文件指出“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下同)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工作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财政改革的重要方向;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价值创造力已经成为企业的内在需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财政部门顺时应势,大力发展管理会计。……推动会计人才上水平、会计工作上层次、会计事业上台阶。” 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会计的辅助核算与监督,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财务会计是“外部报告会计”,而管理会计是被称为“内部报告会计”,是指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它是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式、方法,通过确认、计量、归集、编制与解释,传递一系列工作,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决策和控制、考核的一种管理活动。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两大分支,它们既相互协调统一,又相互制约发展。据了解,在美国90%以上财务岗位是管理会计,而在中国恰恰相反,管理会计岗位不到10%,专家预言,未来十年中国传统会计岗位削减80%,管理会计岗位上升至2/3以上比例。管理会计在我国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已经为它在企业中的应用打好了一定的基础,人才素质的普遍提高更是为中小企业运用管理会计架起了桥梁。 一、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 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正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管理会计的核心理念中,价值的创造与维护是最为重要的两点。基于此,管理会计是企业的战略、业务、财务一体化最有效的工具。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以使用价值为基础的价值管理。从实質上讲,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管理体现经济效益角度看,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价值运动;从实践角度看,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作业管理和价值管理的复合。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从财务会计单纯的核算扩展到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有机地结合起来。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预算)、控制、评价职能在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中发挥作用,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仓库管理系统的分析与实现【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仓库管理系统的分析与实现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激发员工的创造行、工作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已经成为关系企业兴衰的重要因素,人才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公正、公平、合理”的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是社会对库存管理系统有了更高的需求;同时由于个人电脑的普及,数据库技术、客户/服务器技术,特别是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发展,使的三代库存管理系统的出现才成为必然。库存管理系统的特点是从物品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物品相关的数据统一管理起来,形成了集成的信息源。有好的用户界面,强有力的报表生成工具、分析工具和信息的共享使得物品管理人员得以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集中精力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物品规划和政策。 企业的库存物资管理往往是很复杂、很繁琐的。由于所掌握的物资种类众多,订货、管理、发放的渠道各有差异,各个企业之间的管理体制不尽相同,各类统计报表繁多,因此仓库的库存管理必须编制一套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计算机化操作,而且必须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 根据当前的企业管理体制,一般的库存管理系统,总是根据所掌握的物资类别,相应分成几个科室来进行物资的计划,订货,核销托收,验收入库,根据企业各个部门的需求来发送物资设备,并随时按期进行库存盘点,作台帐,根据企业领导和自身管理的需要按月、季度、年度进行统计分析,产生相应报表。为了加强关键物资、设备的管理,要定期掌握其储备,消耗情况,根据计划定额和实际纤毫定额的比较,进行定额管理,使得资金使用合理,物资设备的储备最佳。 一个完整的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系统应包括采购计划管理,合同收托管理、仓库库存管理、定额管理、统计管理、财务管理等模块。其中仓库的库存管理是整个物资供应管理系统的核心。因此有必要开发一套独立的库存管理系统来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而所使用的这套库存管理系统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核心,此系统必须可以用来控制合理的库存费用、适时适量的库存数量,使企业生产活动效率最大化 2)VMI概念综述 在黎红(2009)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VMI 的机遇及对策分析》中提到,所谓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是一种以用户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

论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论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陇东报正宁县山河镇政府张羽丽 古往今来,精神是天地万物之精气,作为人乃人之神志;作为党或团体就是一股浩然正气。党有了精神,就能凛立于天地之间,万众敬仰,处于不败之地,若失去精神,则萎靡不振,威信不举,势将颓坍。 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凝聚着13亿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坚定着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激励着人们不断克服前进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同心同德,艰苦奋斗,胜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新长征。 长征精神就是共产党的一股浩然正气。这种精神是当年广大中国工农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升华,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民族风采。这种精神星火相传,培养和造就了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伟大作用。这就是历史对现实的影响,现实对历史的反思。历史昭示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只要有这样的民族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长征精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理想、信念是一面旗帜,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它促使人们不怕艰难险阻,锲而不舍,百折不回。始终不渝地追求,是共产党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在长征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广大工农红军指导员就是通过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促使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舍生取义,艰苦奋斗,勇于战斗,坚定信念。回顾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办成了许多大事,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今天我们站在新世纪的潮头,更应该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长征精神,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坚定自信心和必胜心升华这种精神境界,众志成城,奋发图强,为党为人民不畏艰苦,不怕困难,努力工作,与时俱进,进一步积聚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的强大动力。 长征精神是强国富民的法宝。发扬长征精神就是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是巩固政权、强国富民的一大法宝。在艰苦的条件下,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奉献的精神,在富裕条件下也应该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党的优良作风是一种精神力量,在

第二十四讲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第二十四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民族凝聚功能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全面了解这些功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促进今天的新文化建设。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的功能。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正因为如此,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之时,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外侮;而每当内乱出现之时,人们往往又可以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础上,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变分为合,化乱为治,这些,都是与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人们的滋养分不开的。 我们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还滋养出了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坚持和而不同的矛盾统一观,反对片面求同或乱斗一气;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把家庭邻里的和谐、国家的统一看做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文化传统,对于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对于我们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曾经起了十分重要的聚合作用。 自西周以来,作为一种理性自觉,大一统观念便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春秋》大一统”是人人皆知的名言。作为中国传统精英文化主流的诸子百家学说,尽管各是其说,有的甚至形同水火,但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使天下“定于一”的思想方向上,却有共识,可谓相反相成。这种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

实际上是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精神熏陶的结果,是它的折射。不仅如此,“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还成为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这种大一统观念,经过儒法两家从不同思维路向的论证,特别是经过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而带来的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实践,逐渐转化为民族文化深层社会心理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思维定势,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硪,也是它的思想核心。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没有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存在,没有它的感召力量,就没有真正的民族凝聚力。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还是增强并推动民族凝聚力更新的精神力量: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民族凝聚力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则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因此,不同时代民族凝聚力的内容会有所变化,或增强,或减弱,或者更新自己的形态。因此,人们就必须用不断更新、不断充实的文化基本精神去充实、改铸民族凝聚力,丰富它的内涵,增强它的力量,推动它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形态,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精神激励功能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还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功能。 如前所述,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影响广泛、促进社会发展

浅谈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文献综述及启示

姓名蒋雯露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行政管理(体育)0801 学号3080101676

浅谈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文献综述及启示 摘要:经营战略的理论是高度发达和广泛传播。企业世界有坏战略的例子。影响每个战略家的贡献的因素是人脑。洞察从关于行为的经济用于解释做在企业世界和有害投资决定的坏决定特别是做。我们的脑子被编程使一种感受过分自信。脑子是特别过分自信的它的能力做准确估计。精神会计弥漫保守和合理的公司会议室。现状偏心、反感到损失和捐赠作用对恶劣的战略决定贡献。停住可以是为战略家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特别当它是成为的问题停住到过去时,停住可以是危险的。人们倾向于过高估计其他分享他们的意图、信仰和经验是错误公众舆论作用的程度。错误公众舆论经常带领战略家俯视重要威胁对他们的公司和坚持以被注定的战略。 一:文献翻译:Hidden flaws in strategy 错误公众舆论罐头洞察从关于行为的经济解释为什么好董事支持坏战略?在几乎40年以后,经营战略的理论是高度发达和广泛传播。作早期工作在工作在院旁边例如迈克尔E。搬运工和亨利Mintzberg在好战略建立了富有的文学。多数高级主管在它的原则被训练了,并且大公司有他们自己熟练的战略部门。企业世界遗骸的乱丢以坏战略的例子。为什么?当非常技术是可利用的时,什么使首席执行官后面他们?有缺陷的分析,过份志向,贪婪,并且其他公司恶习是可能的原因,但是这篇文章不试图探索所有。相反,它看影响每个战略家的一个贡献的因素:人脑。脑子是一种精采器官。科学家通过脑子映射的技术揭露更多它的内在工作, [1]对它令人惊讶的能力的我们的理解增加。但脑子不是我们有时想象的合理的计算机。在千年它的演变期间,它开发了捷径、简单化、偏心和基本的坏习惯。有些在非洲的savannas也许帮助早期人生存(“如果它看似角马,并且所有的人追逐它,它必须是午餐”),但他们今天制造问题为我们。相等地,某些脑子的缺点也许起因于教育和社会化而不是自然。但什么起因,脑子可以是一个欺骗的指南为合理决定做。脑子的不适当的这些涵义严谨地学习了由社会学家和特别由关于行为的经济学家,发现部下的假定在现代经济-人之后作为纯粹合理的经济决定制作商-不堆积反对证据。作为大多数理论基盘经营战略从微观经济学合理的世界获得,所有战略家应该是对关于行为的经济感兴趣。洞察从关于行为的经济用于解释坏决定做在企业世界的, [2]和有害投资决定特别是做。一些私有产权企业成功地改造他们的投资过程抵制关于行为的经济预言的偏心。同样,关于行为的经济比所有热门股技巧被申请了于个人财务, [3]从而提供一条更加容易的路线给挣金钱。然而,领域没有渗入了战略公式化每日世界。 这篇文章打算帮助通过突出最好解释坏战略的有些例子的八 [4]洞察矫正那个遗漏从关于行为的经济。每洞察说明可能画我们到错误结论并且增加打赌的风险在坏战略的一个共同的缺点。所有例子来自我熟悉的一个领域-欧洲金融服务-,但相等地好那些可能从所有产业被拣掉。几个例子来自dot-come时代,一个特别富有的期间为坏战略的学生。但不要犯错误认为这是unrepeatable战略疯狂时代。关于行为的经济告诉我们在90年代末期被犯的错误确切地是类错误我们的脑子被编程做-和再大概做。八大缺点: 缺点1 :过分自信我们的脑子被编程使我们感受过分自信。这也可以是一件好事; 例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