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绿色建筑评价的思考

关于绿色建筑评价的思考
关于绿色建筑评价的思考

第36卷第6期2002年11月

浙 江 大 学 学 报(工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U 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

V o l .36N o .6N ov .

2002

收稿日期:20022102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资助项目(95638210).

作者简介:王竹(1960-),男,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E 2m ail :H eyongw l @sohu .com

关于绿色建筑评价的思考

王 竹,贺 勇,魏 秦,王 玲

(浙江大学建筑系,浙江杭州310027)

摘 要:针对绿色建筑体系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面对的新问题,迫切需要建立绿色建筑评价工具作为实施运作的技术支撑,使共同参与营建全过程的多层次合作者形成共识.目前相关的一些评价体系已被借鉴,但并不完全适用于建筑营建中的相关因素和实践活动.在建构绿色建筑评价工具中对所涉及到的评价界定、评价目的、结构框架、评价范围、操作指标、量化评分等几个关键问题必须把握.最终指出:评价工具对即将使用它和以它为终极目的行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认为“评价工具”同时也应该是“设计工具”;对评价工具的设置应精简,把握住那些重要的因素,并使其层次条理化;在运用中应体现出客观性和再评性,以及同一对象的不同评价人应该产生接近的评估结果,最终建构符合自身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TU 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3X (2002)0620659205

Study on evaluation tool of green settlem en t

W AN G Zhu ,H E Yong ,W E I Q in ,W AN G L ing

(D ep art m ent of A rch itectu re ,Z hej iang U niversity ,H ang z hou 310027,Ch ina )

Abstract :W ith the new issues pu t fo r w ard by the Green A rch itectu re system ,a h igh ly com p licated sys 2tem atic p ro ject ,it is i m perative to estab lish an evaluati on too l as the techn ical suppo rt of p ractical opera 2ti on .so that it can help to b ring con sen su s fo r co 2op erato rs invo lved in the w ho le con structi on p rocess and at m u lti 2level

.Som e app raisal m ethods p ropo sed at p resen t are no t very su itab le fo r p ractical activity and relevan t asp ects of Green A rch itectu re .In the p rocess of m ak ing the Green A rch itectu re evaluati on too l ,it is a m u st to grasp several key issues ,such as the evaluati on defin iti on ,goal ,fram ew o rk ,scop e ,operati on index ,quan tity sco re ,etc .In additi on ,the evaluati on too l m u st set up clear targets fo r its u sers ,and also as a design too l ,it m u st be concise and clear .In p ractical op erati on ,it shou ld be ob jective and can be re 2p eated ,and differen t peop le shou ld get app rox i m ate resu lts fo r the sam e ob ject .T hu s ,the su itab le Green A rch itectu re evaluati on system can be estalished .

Key words :su stainab le developm en t ;green settlem en t ;evaluati on too l

1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评价

架构绿色建筑体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

程,要实现这一工程,不仅需要环境工程师和建筑师

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和手段,还需要决策者、

管理机构、社区组织、业主和使用者都具备环境意识,共同参与营建的全过程.这种多层次合作关系的介入,需要在整个程序中确立一个明确的建筑环境评价结果,形成共识,使其贯彻始终.因而,绿色建筑体系迫切需要现代科学评价方法作为实施运作的技

术支撑.

目前一些相关的评价体系已被借鉴,如生命周期分析、生态数据库、生态模型及其他信息系统、评判方法等.而这一类的环境评价方法主要是基于环境学家的角度,并非从建筑的角度研究分析,并不完全适用于建筑营建中的相关因素和实践活动.尤其是数据采集困难,模型制作复杂,可操作性低,要耗费专业人员大量时间与精力,所以建筑师与使用者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评价工具.这一评价工具应当同时考虑生态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生物学与非生物学、社会与经济等多因素,还应涉及建筑环境综合评判中各种构成要素的质量标准.如:建筑性态、使用方式、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等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营造等等.所以,对绿色建筑的评价是对其环境认识的一种全新的概念.

2 绿色建筑评价界定

人工环境的营造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可以从不同层次划分为全球的、地区的、社区的以及室内的环境.并且,评价还涉及到其他一些重要方面的因子,如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物理环境的影响(如噪音和气候)以及意识形态的内容(如景观、审美)等,而这些因子可能很难确定评价指标或者很难用一种清晰的因果关系来表达.

绿色建筑评价是针对这一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规划设计、实施建设、管理使用等全过程的系统化、模型化、数量化,是一种定性问题的定量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为此首先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对所研究的问题要有明确的认识,如问题的范围、所包含的因子、以及因子之间的关系.还要明确研究是在怎样的一种前提下进行的,并且初始阶段所做的相关选择也必须弄清楚.

评价方法的选择牵联着其他一些基本决定,如研究目标、边界、范围的设定.特别是在开始阶段,应该抓住系统中的关键因子进行评判,忽略不重要的细节.否则将增加评价体系的复杂性,而不易把握其实质.

(2)以往的建筑体系目标往往定位在功能使用上,在营造使用舒适的同时,常造成生态环境的质量下降.而在绿色建筑体系下的建筑现象发生过程中,需要衡量每个行动是否符合总目标,并对各个措施进行评价.因此,由于营造和使用期内的环境影响问

题,不仅需要决策部门和建筑师在决策设计和营造阶段通过设计途径与技术措施解决,还需要管理部门和使用者改变传统的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确定相关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协调行动的基点,建立一套“绿色建筑”语言,加强对环境重要性的认同.在设计阶段为了改善生态的环境质量,需要确立一套新的环境评价标准,来指导和限定使用者的行为.

(3)在建筑活动中一切有利害关系的不同层级的群体应该参与评定,而这些参加者及群体往往不会在评价中意见一致.在评价过程中反复论证评价指标,以求达到共识,最终的评价是建立在综合意见基础上的,这就使得评价结果有了更大的可信度和可操作性.绿色建筑的评价是由环境因素、社会价值、经济技术等多方面考虑并征求专家群意见综合得出的,这就将评价带入了分析与定量中,使评价更具科学性与准确性.

3 评价目的

3.1 可持续发展的运行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理想化的状态,它不仅包括环境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到社会、经济和人类活动的一切方面,以及人与人之间、国家之间、代际之间的不平等性等等.绿色建筑如果不考虑这些广泛的文脉因素,是毫无意义的,这一评价体系应该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脉络当中.另外,在“可持续的环境”下的一些评价需要深入而透彻地了解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以确保人类的建设活动是在全球生态系统可维持自身平衡的范围内(虽然要彻底弄清这一问题是非常困难的).

鉴于上述情况,目前的一些评价方法都是旨在检测建筑在环境运行中相对于以前改进的程度.而且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单体建筑的改进最终能减小环境负荷与资源消耗而达到环境议程所要求的目标.所以更多地强调对于单栋建筑运行状况的评价,比较它们相对于同一区域的类似的一般建筑的改进情况.

3.2 评价体系的设计工具

对于评价一个已建成建筑的方法称为“评价工具”.而有许多专家认为这个评价工具同时也应是“设计工具”.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同样一个工具或方法既是评价工具,又是设计工具.也就是说,评价工具中必须增加什么内容和界定,才能使之在设计中作为有用的工具.这就需要从评价框架结构的范式转换来考虑.

066浙 江 大 学 学 报(工学版) 第36卷 

一般建筑环境评价中必须具有对建筑的运行提供一个全面的和客观评价的能力,而设计则应具备以下三个主要功能:

(1)确定环境目标,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设计战略与途径给出指导性建议.

(2)在设计阶段就能够迅速地决策采用一项方案后的环境受益状态.

(3)与其他设计因子和准则的关联.

在进行评价中需要关于该建筑的大量信息,但在设计阶段往往又不可能简单得到,以在设计工具的总体原则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1)能够使得决策部门、设计小组和营造商认识和把握住环境中最重要的问题,而不是一些次要的、复杂的问题,否则只会使人们的思维更加混乱.

(2)需要高度的条理化、精炼化,而且应具备:

——设计阶段的评价能够影响到设计结果的发展,并进行两者之间的比较.

——易于早期评分,以便于设计人员或业主做出及时调整.

3.3 应用的普适性

绿色建筑评价应该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它们必须是客观的,是真实可靠的;第二,它们必须要对那些建筑的拥有者有较大的吸引力,使他们看到关于环境方面的指标能得到较积极的效果.

4 建立评价结构框架

评价体系的级次结构是各元素之间相互隶属关系和重要性的测度.根据对系统的分析,将所含的因子分系统、分层次地构成一个完善、有机的层次结构,各种因子的次序、位置关系、权重程序、量化指标等可一目了然.

4.1 建构框架

绿色建筑评价的总目标与指导思想应适用任何地区的建筑,如果该核心被把握的话,则能为发展特定地区、特定建筑类型的评价方法提供一个精晰的起点.

(1)在开始建构评价框架时,不宜采用太复杂的方法,但应包含“核心尺度”内的关键因子.适当减少工作的范围可以更深入地思考某些特定的问题,也因此得到及时的、更有用的反馈,从而可对具体程序作深入、透彻的分析与评判.

(2)操作因子应以既有的资料与数据为基础,这样在评价阶段可以比较轻松地直接利用,或借助适当工具就可进行操作.

(3)建立一套通用的计算方法或指导原则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在更大范围适用.同时,应考虑一些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的参量,适用于不同的尺度.如研究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应该放在全球的范围来考虑;而研究土地利用,则应在区域或社区范围内考虑.

(4)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应涉及到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在建筑营造与使用过程中,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主要是通过调整用能模式来减少对空气、土地和水的污染,提高环境的质量;

——自然资源的谨慎使用.通过提供耐用和可调整的建筑,适应使用的改变,选用具有良好环境品质的材料和产品;鼓励适当的循环使用;提倡建筑的重复使用;鼓励土地的高效使用,以及水的节约和复用等;

——取得建筑的发展应确保所有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论是当代人还是后代人;

——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提供高品质的建成环境和室内环境,保障使用者的舒适度与健康度;

——减少设备系统初始投资和长期运作费用;

——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靠.

4.2 操作运行范围

绿色建筑评价的结构应建立在以下几个层面上:资源利用、生态负荷、室内环境质量、营造过程、建筑寿命、文脉等.其中,资源利用和生态负荷是定义一个绿色建筑的前提.尽管室内环境也是一个很主要的方面,但是它们达到一个什么尺度才能算“绿色”,则很难确定.

基地位置的选择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关系,从总体环境的观点来考虑是十分重要的,其舒适性与服务设施的接近程度,针对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一个有孩子的家庭希望有供孩子活动的室内外场所和托儿所,附近有停车场.而一个没有孩子的家庭也许会重视文体活动设施.这些问题影响到一座特定建筑的资源消耗、生态负荷问题.这些评价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反映出用于交通工具的能量与单纯用于建设和维持建筑上的能量相比相差很大.如果所作的决策中没有考虑到用于交通工具上的能量消耗,那么会导致对环境的不良后果.而这些因素在设计中能否被控制则取决于其在评价工具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

(1)评价建筑环境影响与社会环境影响的差别.

166

 第6期王竹,等:关于绿色建筑评价的思考

(2)定义一个评价工具的适用范围和目的,以及一个建筑的特定边界.

4.3 种类与尺度

评价的组成因子越详细,在操作运行中就越复杂、越困难.所以非常有必要界定区域的主要特点和建筑的类型.

4.4 层级

绿色建筑的评价工具在层级上可分为四个层级:操作范围、操作种类、操作因子、操作亚因子.

评价方法的层级划分可以使一个建筑的评价运行在不同的层级上详细展开.例如,如果不先全面分析能量消耗、土地、水、材料等分项要评价资源使用情况是不可能的.所以绿色建筑评价工具只有先在亚因子的层面上展开,才有可能上升到高一个层级.

5 绿色建筑评价范围

有关绿色建筑评价范围所涉及的因子和亚因子是巨大的,如果要制定一个设计导则或进行综合的评价,必须要对这些范围进行分析和概括.一个评价方法的关键特征就是其复杂和简便之间的平衡,而同时又易于应用.

5.1 构成因子

在一个评价体系中,如果对因子和亚因子都进行评价的话,将化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有可能无法把握整体评价的判断.所以评价工具,特别是它的输入模型应该精简,把握住那些重要的问题.删除那些仅仅是涉及到,而不是重要的问题.

评价因子和亚因子可以划分为关键和非关键.关键因子和亚因子划分一旦明确下来,那么它们应该在系统内有一个相当长的稳定时间而保持不变.如果某些因子与所要评价的特定区域或具体案例的建设没有关系的话,那么应该认为该因子不可采用.

5.2 指标数据的收集

绿色建筑评价依靠大量的指标数据,包括以下几方面:

?相关因子的规则与标准;

?相关因子运行的主要特征;

?相关因子运行指标;

?描述建筑设计特点、材料等的一些基本数据.

通常,使用者在数据收集过程中会遇到以下一些问题:

?使用者往往认为输入模型需要过多的数据,但经常会有一些数据与评价关系并不太大;

?绿色建筑模型所需要的一些数据无法得到;

?所需要的数据可能将来自于建筑使用周期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但它对于一个特定的操作使用者在一次时间内难以得到.

以上所述说明了绿色建筑评价工具的输入模型应该达到相当的精简与适用性.

5.3 定性和定量评判

绿色建筑评价工具的一个很重要特征就是它比以往的建筑评价方法涵盖的内容更为广泛.以往的方法只包括那些客观的、科学认可的和可以被验证的问题.如果要增加一些目前还较难准确定义的操作领域,则在评价上还需要更多地采用定性描述的方式.

对于定性和定量评价的份量应该具有相等的程度,如果具体操作中难以达到的话,则最好排除量化评价,而依靠描述性的评价.

一些定性打分指标非常模糊,它们不能作为量化评价的一部分,但可以做为描述评价的一部分. 5.4 参照建筑

这是通过设定参照建筑来形成一个操作评判的基准点.参照建筑在比较中与所要营建的建筑有相同的尺度和类型,并处于同一地区.这个参照建筑可以定义为通过应用操作过程的建筑类型和地区的营建基准点.

6 操作指标

绿色建筑评价的准则就是要对操作指标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和恰当的阐述.在评价过程中以下问题表现比较突出:

6.1 室内环境

一些评价指标与室内环境标准有关,并具体到一个建筑内部的个别空间区域.例如:日光的质量和数量与方向有关;热环境与是否接近窗户有关,对于一个建筑的环境评价方法要求为整个建筑制定完整而特定的操作准则.然而,每个室内结果有直接或间接的不同,因为操作是由个别的区域和空间组成.目前还没有一种确切的方法,使评价者能够收集到所有可以有代表的和有意义的整个建筑操作水准和其后的评分.为使评价更接近客观和全面,有时可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空间区域作为建筑评价的基础.

6.2 材料的数量

在评价过程中许多指标数据存在于具体建筑材料的环境特性中,但往往过于复杂,甚至不可能操作.简单地说,为了获得一个简便的评定废旧材料构成因子以及系统,或去评价一些高耗费循环材料的

266浙 江 大 学 学 报(工学版) 第36卷 

利用指标,使用成堆的资料和要素将会误导,并会在获取数据过程中产生相当困难.若仅仅以较少材料或整体建筑概括的环境因素来衡量,则不可能形成一个既简单又全面的评价结果.因此,环境准则应该基于操作使用人员筛选出的具有明确研究的目标材料后,再进行数据的收集加以评判,并且计算出营建建筑中的废弃材料占全部材料的百分比,以及高耗费循环材料所占的百分比,以便预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6.3 具体的能耗

具体的能耗评价在整个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尽管通过收集建筑的组成材料、元素和整体的具体用能来体现建筑环境的总耗能指标,但为了得到具体的耗能分析要进行大量得不偿失的努力.另外,也缺乏足够的综合能源指标,以强调在不同建筑材料和元素中的特性.

6.4 空气中的排放物

在以往的评价工具中,一般做法是将空气中的排放物的指标集中于一个表格之中,通过分析,可将结果整理成具体的释放物指标(如:CO2、氮气、氧化硫等).反馈显示应返回综合性的操作指标之中,并可综合使用现存数据库的指标以及生命周期评价的结果.并通过可行的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

7 量化评分

一般的评价过程可分为两个部分:

(1)对单个的因子或亚因子评判计分;

(2)对获得一个为了操作具有指导性的总体指标进行计算和权重评判.

7.1 获取分数

对所有的分值应有统一的标准,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并给出上下临界值(如在-2~5定分).评价是建立在环境允许度的基础上,同时考虑需达到某一水平的困难度,以及费用问题.不同标准的评判分值都与评价的目的有关,依据整体标准指标的提高而作适当调整.

在适应基本的评分系统过程中,理想的“零点”指标在普通的操作中应该调整来适应地区性的实践.使用者不应该降低其指标,而应尽可能加强,也许目前理想指标在某些地区还不可能实现,但在保持现有水平的同时,可为这些地区设定发展的目标.

7.2 权重

评价的权重是一种机制,通过它可以在适用的范围内减少大量操作因子到低限,并可把握因子数量增加.这种权重虽然是一个主观性的过程,但在评价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它融合了评价因子或亚因子的重要程度(往往以它对人类健康或对环境影响的形式来表达)和获取它的困难度(获取一个具体的指标的难度应该反映在其基准点——零点,如果非常困难,基准点则应设置在一个更易接受的水平上).

在评价系统中权重的程度应建立在每个因子或亚因子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重要性的基础上.困难度可以在制定基准点的过程中反映出来,为那些很复杂的实际营建制定更“容易”的基准点,并以零点指标和增长分数来体现.

8 结 论

(1)评价方法对即将使用它和以它为终极目的的行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2)前期做辅助设计工具和做后期建筑评价工具之间一定要有所区别.

(3)评价方法的设置一定不能要求过高,不能低估在得到输入数据完全评价的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和困难度.

(4)在关键的评价结果和次要的结果之间必须有明确的界限.

(5)如果要发展一种评价方法,必须有足够的建议和措施来应对结构中因素的变化.

(6)在使用中必须体现出两个基本的要求:客观性和再评性,同一对象的不同评价人应该产生接近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119-126.

Green Settlem ent R esearch Center,X i’an U niversity of

A rch itecture&T echno logy.Green Arch itecture[M].

Beijing:Ch ina P lanning P ress,1999.119-126.

366

 第6期王竹,等:关于绿色建筑评价的思考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版发布实施公告来源:中国房地产报发布时间:2014年06月09日 14:41 作者:焦玲玲 绿色建筑进入2.0时代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焦玲玲北京报道 已经施行8年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工作正式完成。 5月27日,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挂出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公告”:现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0378-2014,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同时废止。 “锤子总算是落地啦。”、“谁有新标准?”、“求电子版终稿。”一时间圈内人士一下子活跃起来。一位消息灵通人士称,“6月中下旬才有纸质版,电子版目前搞不到”。 据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自2011年9月开始修编,2013年3月送审报批,至今历时两年半,这个用来衡量国内建筑绿色化的标尺才获得又一次“校准”,也标志着中国的绿色建筑开始进入2.0时代。 千呼万唤始出来 国家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自2006年首次发布实施以来,有效指导了我国绿色建筑实践工作。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评出绿色建筑标识项目1446个,绿色建筑面积达到1.6亿平方米。在不久前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主要指标显示,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将由2012年的2%增加到2020年的50%。

“但随着绿色建筑各项工作的逐步推进,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各行业、各类别建筑践行绿色理念的需求不断提出,该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绿色建筑实践及评价工作的需要。”这是2011年启动标准修编时官方做出的修编说明。2011年9月28日,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在此之后,直到2013年3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才送审报批,之后业界多次传出正式颁布时间,有人曾预测标准会在“2014年正式实施”,但迟迟未见出台。 历经周折的绿色建筑新国标修订显示出国家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重视的同时,另外一个背景就是国内绿色建筑经过8年的“野蛮生长”之后,出现的问题也不少。 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杨榕在几天前的一次绿色建筑技术交流会上用“几重几轻”概括了当前绿色建筑发展中的几个问题,其中的一点就是目前绿色建筑重视技术材料的单项运用,对于技术整合尤其是与建筑功能的结合运用不足。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与业内多位人士交流现行国标时,有人甚至直言,当前绿色建筑标准中采用的条数计数法无形中在引导绿色建筑技术堆砌,“我用了哪些技术就打勾,然后加起来,做了几项就可以得一星,然后再增加几项,就可以拿二星级标识,然后是三星级标识”。 获取标识难度加大 5月24日,也就是在新国标颁布公告的3天前,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有幸听取了新国标修订组成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林波荣关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版)》的解读报告。 据悉,新标准主要在“定位与原则”和“评价方法”上做了调整。新国标将标准适用范围由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和旅馆建筑,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明确将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在节地、节能、节材、节水、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体现了绿色建筑的全过程控制,“施工管理”一级指标在运行标识阶段参评。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字体:大中小】2010-09-01 11:12:43 来源:中国天气网 目前全球对建筑“绿色”与否的评估标准主要有: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建筑评级体系”(LEEDTM),英国的建筑科研组织(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BRE)“环境评价法”(BREEAM),日本的CASBEE体系等。其中以LEEDTM标准体系为最完善,是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 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最具有影响力。 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评级体系 为了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实践,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建立了一套自愿性的国家标准LEED (Leadershipin Energyand Environmental Design-领导型的能源与环境设计),该体系用于开发高性能的可持续性 建筑,进行绿色建筑的评级。简而言之,LEED是设计、建造和世界上最好最环保建筑的一套先进体系,整个项目包 括培训、专业人员认可、提供资源支持和进行建筑性能的第三方认证等多方面的内容。 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 为了推动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2006年6月1日,原建设部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第一次为“绿色建筑”贴上了标签。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以《标准》为基础,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住宅建筑)或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通过这六类指标将建筑划分为一星至三星3个等级。 为加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出通知,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明确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有效期为3年。 通知明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具体组织实施等管理工作和 三星级绿色建筑的评价工作。委托具备条件的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开展所辖地区一星级和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 标识工作。 通知指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其中,“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对处于规划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对其进行评价标识, 标识有效期为2年。“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对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 法》对其进行评价标识,标识有效期为3年。 从LEED看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任何一套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特别是一些推荐性的评估体系,都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如果这些基本的问题无法得到很好地解决, 那么这套体系最终不可能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实施: 第一个问题就是开发商如何受益? 也就是如何让得到绿色认证的建筑得到更高的估值,这会给开发商带来最直接的利益。当然这是针对那些不仅仅是想"打绿色牌",炒作绿色的发展商,而是一些脚踏实地的,具有前瞻性的开发商。因为我们目前所讲的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建造完之后的给一个认证,而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一、编制背景 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及《建设部关于建设领域资源节约今明两年重点工作的安排意见》(建科[2005]98号)中均提出了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的要求,并提出了编制《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标准的具体要求。 二、编制原则 1、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 2、重点突出“四节”与环保要求。 3、体现过程控制。 4、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5、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编制情况 根据建设部建标标函[2005]63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国家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中心、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城市建设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编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借鉴国外同类标准,进行了专题分析研究,召开了专家研讨会,开展了《标准》试评工作,经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四、标准简介 《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

解读2019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解读2019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9年第61号公告,8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新标准”作为规范和引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根本性技术标准,自2006年第一版发布以来,历经十多年的“3版2修”,此次修订之后的“新标准”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与2014版相比,《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修订的主要内容变化。 变化一 重新定义“绿色建筑” 原定义 新定义 2.0.1绿色建筑: 影响 新版绿色建筑定义更关注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建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变化二 评价技术指标体系重视“以人为本” 原版指标评价 从“四节一环保”以及施工管理、运营管理框架打分。 新版指标评价 2.0.2 绿色性能

影响 从“以人为本的”建筑性能出发,转变“开发者“视角为“使用者”视角,从百姓视角来设计,以增进建筑使用者对于绿色建筑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变化三 拓展“绿色建材”的内涵 新标准 2.0.5 绿色建材:在全寿命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7.2.18:选用绿色建材,评价总分值为12分。 影响 材料生产者可以针对上述定义,发掘创新材料的价值,在项目应用中带来“加分“。 变化四 评价方式和阶段的变化 原标准 绿色建筑的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设计评价应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运行评价应在建筑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新标准 3.1.2:绿色建筑评价应在建筑工程竣工后进行,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可进行预评价。 影响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5年新规)

1 1 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2 术语 2.0.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5再生水reclaimed water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6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7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0.8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3 3 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1.1绿色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该栋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 3.1.2绿色建筑的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设计评价应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运行评价应在建筑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新国标 GB50738-2014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四稿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修订建议稿) 二○一四年九月

3 基本规定 3.1.1 绿色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该栋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条文说明扩展】 对于建筑群或其中多栋建筑为评价对象的情况,要求参评建筑在位置上互相毗邻(不得出现孤岛现象),且功能、权属、技术体系上均一致。例如,住区中普通结构体系和PC 结构体系不能混报;某些双塔建筑中办公塔楼与酒店塔楼不宜混报。但在单栋建筑,还是允许其中有多种功能。 对于系统性、整体性指标,要进行总体评价,运行评价时单栋建筑内部分区域作为评价对象的情况也应照此执行。 3.2.2 【条文说明扩展】 《标准》中,允许在设计评价进行预评的条文共10条,第9章施工管理包括第9.1.4、 9.2.6、9.2.7、9.2.12、9.2.13条,第10章运营管理包括第10.1.2、10.1.5、10.2.7、10.2.8、 10.2.12条。 3.2.4~3.2.8 【条文说明扩展】 在确定所有控制项(设计评价不含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部分)的评定结果均为满足的前提之下,分值计算及分级步骤如下: 1、分别计算各类指标中适用于项目的评分项总分值和实际得分值。某类指标中适用于特定项目的评分项总分值,有可能就是100分;也有可能在扣除一些条文的不参评分数后,小于100分。而该项目的评分项实际得分值,必然是小于或等于该类指标适用于本项目的评分项总分值。各类指标的评分项总分值和实际得分值均为不大于100分的自然数。 2、分别计算各类指标评分项得分Q i(不含加分项附加得分Q8)。分别将各类指标的评分项实际得分值除以该类的评分项总分值再乘以100分,计算得到该类指标评分项得分Q i。对于各类指标评分项得分Q i,要求对小数部分四舍五入,简化为一个不大于100分的自然数。 3、判断各类指标评分项得分Q i(不含加分项附加得分Q8)是否达到40分。对于设计评价,不计算、判断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两部分的评分项得分Q6和Q7。如不满足要求,则不必继续后续步骤。 4、计算加分项附加得分Q8。需要注意的是,不再考虑不参评情况。而且,根据《标准》第11.1.2条,当Q8超过10分时也取为10分。因此,Q8是一个不大于10分的自然数。 5、选取评分项权重值w i。按照项目评价阶段和建筑类型,查《标准》表3.2.7确定。对于同时具有居住和公共功能的单体建筑,权重值取值按《标准》表3.2.7注2计算;对于包含少量配套公建的住宅小区或居住区项目,权重值按居住建筑取值。 6、计算绿色建筑评价总得分∑Q。将分别计算得到的各类指标评分项得分Q i,及对应的权重值w i,按《标准》式3.2.7计算得到绿色建筑评价总得分∑Q。同样,∑Q也要对小数部分四舍五入,简化为一个不大于110分的自然数。如∑Q没有达到50分,则不必继续后续步骤。 7、确定绿色建筑等级。根据∑Q,对照《标准》第3.2.8条所列50分、60分、80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 介绍 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一、概述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的定义: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 ,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即“四节” )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方米,预计到 400 多亿平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在我国发展绿色建 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编制原则 1、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 2、重点突出“四节”与环保要求。 3、体现过程控制。

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1 总则 (2) 1.1 基本规定 (2) 1.2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2)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2) 4 住宅建筑 (2) 4.1 节地与室外环境 (2) 4.2 节能与能源利用 (9) 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3) 4.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7) 4.5 室内环境质量 (22) 4.6 运营管理 (25) 4.6.1 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 (25) 4.6.2 住宅水、电、燃气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 (25) 5 公共建筑 (29) 5.1 节地与室外环境 (29) 5.2 节能与能源利用 (32) 5.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37) 5.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40) 5.5 室内环境质量 (43) 5.6 运营管理 (46)

1总则 1.1基本规定 1.1.1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绿色建筑评价、评奖与标识工作提供更明确的技术依据,更好地实行《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J32/TJ76-2009(以下简称《标准》),制定本细则。 1.1.2本细则依照《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编制,适用于指导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评审、指导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及运行管理。 1.1.3按照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评价内容判定得分情况和达标情况。根据达标情况评定星级,进行绿色建筑评价。 1.2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1.2.1进行绿色建筑评价,应先审查是否满足控制项的要求。参评的控制项全部满足要求,则通过初审。 1.2.2对一般项、优选项进行达标判定,判定结果分为:是、否、不参评三种。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分为两个等级。 1.2.3当某条文要求不适应该建筑所在地气候与建筑类型等条件时,该条文可不作为参评项,参评的总项数相应减少,等级划分时对项数的要求可按比例调整确定。 2术语 注:见《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J32/TJ76-2009。 3基本规定 注:见《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J32/TJ76-2009。 4住宅建筑 4.1节地与室外环境 控制项 4.1.1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在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减少用于场地平整所带来的建设投资,减少施工工程量,避免因场地建设对原有生态环境与景观的破坏。场地内有价值的树木、

建科函[2009]235号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

关于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的通知 建科函[2009]235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交通委、建设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进一步规范和细化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我部根据评价标识工作实际情况,组织有关单位对《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进行了完善,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九年九月二十四日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九年九月

说明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颁布以来,对指导绿色建筑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把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使细则更加完善,使绿色建筑评价更加严谨、准确,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更加具有权威性,我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委托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等单位共同编写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其中“节地与室外环境”部分由张播、刘燕辉、陈蔚镇、许荷等负责完成;“节能与能源利用”部分由杨建荣、李晓锋、曹阳、陆俊俊、冯莹莹等负责完成;“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部分由曾捷、赵锂、李建琳、吕石磊等负责完成;“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部分由王昌兴、韩继红、姜兆黎、赵平、冯跃等负责完成;“室内环境质量”部分由林波荣、燕翔、谭华等负责完成,“运营管理”部分由王占友等负责完成。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宋凌、李宏军、马欣伯参与了组织管理及编写工作。 此外,在2009年度首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评审过程中,许多专家对编写补充说明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他们分别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我们对参与编写的所有人员一并表示感谢。 二〇〇九年九月

绿色建筑节能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节能评价 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 介绍 自 6月1日起施行。 一、概述 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中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即“四节”)与环境保护,

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中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中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编制原则 1、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 2、重点突出“四节”与环保要求。 3、体现过程控制。 4、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5、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标准简介 《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介绍 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一、概述 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即“四节”)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_50378评分表模板

绿色建筑预评估 预评估结果 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要求对本项目进行预评估.经评估,控制项全部达标,评分项得分分,达到一星级绿色住宅建筑。评估结果如下表。 评价内容理论 满分 实际 满分 评价 得分 折算 得分 分项 权重 计算值总得分 一星级 要求得分 节地与室外环境100 0.21 节能与能源利用100 0.24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100 0.2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100 0.17 室内环境质量100 0.18 13.2预评估表 节地与室外环境 类别条文 自评 得分 适用 得分 控制项4 .1. 1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 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符合要求4. 1. 2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 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符合要求4.1. 3 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符合要求 评分项4 . 2 . 1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评价总分值为19 分。对居住建筑,根据其人均居住用地指标按表4.2.1-1的规则评分;对公共建筑,根据其容积率按表4. 2. 1-2的规则评分。 5 表 4.2.1-1 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评分规则 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标A (m2) 3层及以下4?6 层7?12 层13?18 层19层以上得分 35 < A ≤ 4123 < A ≤ 2622 < A ≤ 2420 < A ≤ 2211 < A ≤ 1315 A ≤ 3 5 A ≤ 3 5 A ≤ 22 A ≤ 20 A ≤ 11 19 表 4. 2.1 - 2 公共建筑容积率评分规则 容积率R得分 0.5 ≤ R< 0. 8 5 0.8 ≤ R< 1.510 1.5 ≤ R< 3.515 R ≥ 3. 519 4 . 2 . 2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4 1 居住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文章来源:居家环保网文章作者:王博关键词:室内空气环境标准 1 总则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并正确处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 术语 绿色建筑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热岛强度 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主要指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可以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城市中某地温度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本标准采用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热岛强度 T hi (居住区室外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即 8 : 00 ~ 18 : 00 之间的气温差别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 可再生能源 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非传统水源 指不同于传统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

可再利用材料 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可再循环材料 指已经无法进行再利用的产品通过改变其物质形态,生产成为另一种材料,使其加入物质的多次循环利用过程中的材料。 3 基本规定 基本要求 本标准着重评价与绿色建筑性能有关的内容,实施本标准时,尚应符合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有关标准。 应以节约和适用的原则确定建筑标准。 绿色建筑的建设应对规划设计、施工与竣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 绿色建筑建设应选用质量合格并符合使用要求的材料和产品,严禁使用国家或地方管理部门禁止、限制和淘汰的材料和产品。 绿色建筑评价与等级划分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住宅建筑)或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 绿色建筑的评价原则上以住区或公共建筑为对象,也可以单栋住宅为对象进行评价。评价单栋住宅时,凡涉及室外环境的指标,以该栋住宅所处住区环境的评价结果为准。 对新建、扩建与改建的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的评价,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绿色建筑评价的必备条件应为全部满足本标准第四章住宅建筑或第五章公共建筑中控制项要求。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等级按表、表确定。 表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住宅建筑)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组二〇〇五年十月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说明 一、编制背景 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

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2页word

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EvaI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建设部建标标函E2005]63号(关于请组织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的函)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 本标准是为贯彻落实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的要求,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 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对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并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国家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中心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城市建设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有为韩继红曾捷杨建荣方天培汪维王静霞秦佑国毛志兵马眷荣陈立叶青徐文龙林海燕郎四维程志军 安宇张蓓红范宏武王玮华林波荣赵平于震平郭兴芳涂英时刘景立 目次 1总则 (1) 2术语 (2) 3基本规定 (3) 3.1基本要求 (3) 3.2评价与等级划分 (3) 4住宅建筑 (5) 4.1节地与室外环境 (5) 4.2节能与能源利用 (6) 4.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7) 4.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8) 4.5室内环境质量 (9) 4.6运营管理 (11) 5公共建筑 (12) 5.1节地与室外环境 (12) 5.2节能与能源利用 (1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细则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前言 为了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受建设部科技司委托,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依柯尔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 编写《技术细则》的目的是,为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加规范的具体指导,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原则,为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评审提供更加详细的评判依据,从三个层面推进绿色建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创新。 《技术细则》的编写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绿色建筑的实践,特别是自2005年3月“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以来的实践,还借鉴了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发展绿色建筑的成功经验。其内容既有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面,也有与国际绿色建筑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一面,具有比较强的适应性的同时又有比较好的先进性。这是《技术细则》的特点。 参加《技术细则》编写的人员,有的参加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写,有的参加过绿色建筑建设活动,有的参加过系统的研究工作。这样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专家学者群体,是编写《技术细则》十分宝贵的前提条件。随着绿色建筑实践活动的拓展,这个群体正在发展,正在壮大,正是中国绿色建筑的基石。 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 依柯尔绿色建筑研究中心 二OO七年六月 1 总则 1.1 基本规定 1.1.1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绿色建筑评价、评奖与标识工作提供更明确的技术依据,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以下简称《标准》),制定本细则。 1.1.2 本细则依照《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编制,适用于指导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评审和指导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及运行管理。 1.1.3按照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评价内容判定得分情况和达标情况。根据达标情况评定星级,进行绿色建筑评价;根据得分情况,区分同一星级绿色建筑的相对水平,用于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和工程项目评审。 1.2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1.2.1进行绿色建筑评价,应先审查是否满足控制项的要求。参评的控制项全部满足要求,则通过初审。 1.2.2对一般项、优选项,进行达标判定,判定结果分为是、否、不参评三种。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分为三个等级。 1.2.3当某条文要求不适应该建筑所在地区、气候与建筑类型等条件时,该条文可不作为参评项,参评的总项数相应减少,等级划分时对项数的要求可按原比例调整确定。 1.3 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 1.3.1进行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应先审查是否满足控制项的要求。参评的控制项全部满足要求,则通过初审。 1.3.2为细分绿色建筑的相对差异,在控制项达标的情况下,按本细则的要求进行评分。根据设定的分值,按满足要求的情况评分,逐项评分并汇总各类指标的得分。

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新版绿色建筑评价 标准 1 2020年4月19日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 核心提示:1 总则 1.0.1 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 1 总则 1.0.1 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 2 2020年4月19日

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 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 热岛强度 heat island 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3 2020年4月19日

2.0.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经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5 再生水 reclaimed water 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6 非传统水源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4 2020年4月19日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 (运行使用部分)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九年九月

说明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颁布以来,对指导绿色建筑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把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使细则更加完善,使绿色建筑评价更加严谨、准确,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更加具有权威性,我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委托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等单位共同编写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其中“节地与室外环境”部分由张播、刘燕辉、陈蔚镇、许荷等负责完成;“节能与能源利用”部分由杨建荣、李晓锋、曹阳、陆俊俊、冯莹莹等负责完成;“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部分由曾捷、赵锂、李建琳、吕石磊等负责完成;“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部分由王昌兴、韩继红、姜兆黎、赵平、冯跃等负责完成;“室内环境质量”部分由林波荣、燕翔、谭华等负责完成,“运营管理”部分由王占友等负责完成。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宋凌、李宏军、马欣伯参与了组织管理及编写工作。 此外,在2009年度首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评审过程中,许多专家对编写补充说明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他们分别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我们对参与编写的所有人员一并表示感谢。 二〇〇九年九月

目录 1.总则 (1) 2.术语 (1) 3.基本规定 (1) 4.住宅建筑(补充说明的条文) (2) 4.1 节地与室外环境 (2) 4.2 节能与能源利用 (3) 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3) 4.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5) 5. 公共建筑(补充说明的条文) (8) 5.1 节地与室外环境 (8) 5.2 节能与能源利用 (8) 5.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9) 5.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0) 5.5 室内环境质量 (11) 附表一绿色建筑(运行使用阶段)评价要求补充说明 (住宅建筑) (13) 附表二绿色建筑(运行使用阶段)评价要求补充说明 (公共建筑) (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