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劳-邓肯社会地位获得模型的本土化

布劳-邓肯社会地位获得模型的本土化——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2003

布劳-邓肯社会地位获得模型描述了以下五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父亲的教育程度

2、父亲的职业地位

3、儿子的教育程度

4、儿子的初职地位

5、儿子的当前职业地位;

地位获得模型描述了两个方面的作用,即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对于个人地位的影响。如果先赋因素大于自致因素的作用,说明该社会结构处于较封闭的状态,反之处于较开放的状态。布劳邓肯认为农业社会的个人职业地位获得,先赋因素作用大于自致因素;工业社会自致因素的作用,大于先赋因素的作用。因而,相对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较为开放。

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3中,对这一模型进行了本土化测量。其一:在社会经济地位的测量上考虑了“单位地位”的概念;其二:在获得性社会地位上,除了教育以外,还增加了政治团体的变量(如党员身份);其三:在社会地位流动中,考虑了社会网络的机制;其四:增加了地区、户籍的结构制约变量。这四个方面的调整使广大研究人员对社会流动研究的普适性问题进行检验。(《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中国实践》,边燕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不平等,社会分层,社会流动是社会学分析的重要主题,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与社会分工,阶级分析与分层研究,构成了研究社会不平等的两个传统。 第一节社会不平等 一、什么是社会不平等 关于什么产社会不平等,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回答,对社会不平等持广义意见者认为:社会不平等即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法国社会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是这种意见的代表。他认为人类存在着两种不平等,一种是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如年龄,健康,体力以及智慧等方面的差别,另一种是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如某些人通过损害别人而得以享受的各种特权,对社会不平等持狭义意见者认为:社会不平等指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如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差别,都属于等级差别。 二、社会不平等的相关概念 (一)性别和年龄 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男性和女性不仅存在基因,荷尔蒙,生理结构等差异,且存在着行为,智力和个性上的差异,男女在各方面的差别达50种以上,一般而言,男女差别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女性胜于男性,2、在视觉,平衡觉能力方面,女性不如男性,3、在逻辑思维,数学能力方面,男性较高于女性,4、在触觉方面,女性一般比男性敏感,反应更快,5、竞争性,好胜性和合群方面,男性明显优于女生,6、在忘记和观察方面,男性较女性逊色。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别,更多地是一种社会性别上的差别,带有社会建构和父权制压迫的特别,因此,审视性别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意味着在知识生产的问题上,要通过对社会性别这一变量的强调和分析,使被边缘化的众多女性问题浮出水面,改变社会学中以男性及相关议题为唯一的正统议题的局面。 年龄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生命过程,是一种先赋地位。年龄也是判断一个人的地位与角色的重要依据,依据一个人的年龄而确定的地位,称为年龄地位,对占据某年龄地位的人行为期望,称为年龄角色,年龄地位与其社会地位一样,构成了大部分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的基础。(二)种姓,种族和等级 种姓或种姓制度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集团的社会

《学做工》读书笔记

中央民族大学 读书笔记 读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 —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 中国江苏苏州独墅湖图书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句带有强烈偏见色彩的俗语,在东方世界的中国,世代流传,经久不衰。自古至今,大多数底层阶级的后代继承了父辈的辛苦,而上层阶级则富者恒富。东方世界关于阶层代际流动的观察,与西方学者威利斯的社会结构再生产的观点不谋而合。 保罗·威利斯(Paul Willis),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1977年的作品《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更被誉为是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威利斯秉着多学科后学科时代的精神,基于扎实的田野工作,进行了批判性民族志的实践。 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学做工》正是一部田野调查式的民族志著作,由保罗·威利斯在三年的时间里,通过密集的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描绘了汉默镇的孩子们在1972年到1975年间的一连串故事,以及后续12位主人公的最终命运。 威利斯本人也来自于工人家庭,理解这个阶层的文化及困扰,其论点和论据充满原生阶层感同身受的说服力。时至今日,《学做工》中的许多社会现象,在中国表现得淋漓尽致。毋须置疑,中国逐渐出现社会流动性减弱的问题,绝大多数工人阶级的子弟选择了子承父业,再次成为工人阶级。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选择。工人阶级群体,比如中国的农民工群体,存在着一种“自我诅咒”效应。这从文化上限制了他们后代的向上流动,鲤鱼跳龙门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 在校园中,总有一批大哥,他们蔑视规则,成绩极差,喜欢飙脏话和打架,却因此成为校园里的传奇人物。学校是极权制度,学生们行为受到压迫,大哥们的反权威行为与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反抗构成响应。调查显示,这些大哥们大多出自工人阶级家庭,具有反抗权威的习惯。这些习惯,往往来自于他们的原生家庭的文化传承。他们的父辈因为各种压力,习惯了在日常生活中反抗——说粗话,捉弄他人,破坏规章制度,嘲弄权威……他们喜欢迟到早退,消极怠工,以显示自己的时间自己主宰,抵消了必须按时上班带来的不快。他们嘲笑纯理论,认为实践出真知。他们没意识到,这些束缚他们自己向上提升的性格缺陷,被悄然复制到他们孩子的身上。相比之下,中产阶级,比如现在中国城市居民,由于靠文凭获得社会地位,所以保持了对书本知识的敬畏。他们不因为其没有实用价值,便否认其社会价值。他们更愿意投资更多在孩子们的学习上,所以他们的孩子学习成绩总是更好。比如,在西安市,2016年的高中分数线比农村地区高了100分。这反映了城市家庭更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 工人阶级的孩子从原生家庭习得了反抗权威的文化,他们在学校应该怎样去反抗呢?因为学习不好,拿得出手的便只有拳头和派头。他们拉帮结派,惹事生非,以便书呆子们臣服和恐惧。他们外表时尚,努力模仿影视剧的硬汉气质,并通过与漂亮女孩交往,让“书呆子”们羡慕有加。这些派头需要钱,所以他们经常需要利用假期去社

教育公平的基本理论

, 公平 1 公平的界定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公平是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公正是指 “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 或“泛指地位相等”。1 公平作为一个含有价值判断的“规范性概念”,比平等、均等更抽象,更具道德意味、 伦理性和历史性。2 其他参考文献: 万光侠:《公平范畴的社会哲学审视》,《探索》,2001 年第 1 期。 夏文斌:《建立社会主义公平观》,《北京大学学报》,1999 年第 2 期。 2 公平的层次 第一,权利公平;第二,机会公平;第三,规则公平;第四,效率公平;第五,分配 公平;第六,社会保障公平。3 3.公平的属性 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 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 消除持久巩固,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衰落。”4 教育公平理论的发展 国内: 孔子:有教无类 国外: - 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教育也隐含了民主教育的思想:柏拉图提出的实施初等义务教育观 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通过法律保证自由民的教育权利。 - 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人人都应该知道关于人的一切事项”。 - 18 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经在一些西方国家转为立法措施。 - 马克思在 1886 年提出“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一个公民的‘真正利益’”。 的教育平等性含义。5 1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第 2 版 2 杨东平:《教育公平的理论及在我国的实践》,《东方文化》,2000 年第 6 期。 3 肖玉明:《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光明日报》 2005 年 5 月 1 日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8 卷,人民出版社 1964 年版,第 610 页。

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

童星张海波: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 进入专题:社会分层 ●童星张海波 一、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社会学永恒的话题 在所有的社会中,人们一生下来就面对着不平等,即缺少平等的途径以得到社会所提供的满足欲望的物品(戴维·波普诺,1999 :239) 。因此,在所有的社会中,都如同地质结构一样,存在着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即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社会学永恒的话题。自社会学的经典时代起,就形成了马克思和韦伯两种传统,此后,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就从未脱离西方主流社会学的视线。(注1)在国内学界,社会分层研究也是方兴未艾,其态势正如边燕杰(1999) 所言,“制度转型时期的社会分层研究成为近年来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与社会分层一样,社会和谐(注2)也引起了各个时期有责任感的社会学家们的关注,探讨大致在以下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各个独立行动的个人是如何结合成社会的,这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有野心的理论家总是试图架通微观与宏观之间的桥梁,近年影响较大的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便是这样的一种学术努力;二是有矛盾的社会冲突是如何整合的,这是社会学的重大理论问题,功能主义与冲突论便是对此问题截然相反的理论回应;三是社会分层之后如何实现社会整合,中间(阶级) 阶层(注3)研究或许能够回答这一问题。 作为一个本土化概念,“社会和谐”的提出实质上是一种发展观的转变。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观最初的形态是经济发展观,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社会发展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到20 世纪70年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观取代了片面的经济发展观;80 年代以后出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把人看作是最高的发展目标;几乎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观问世,它强调人类应该在发展的同时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发展机会与后代人的发展机会平等(童星,2005 :179 - 205) 。在国内,2002 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3 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4 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有这些都是对“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延续与深入,都体现了对社会发展的日益重视。郑杭生(2003) 认为社会和谐是一种新型现代性,符合当代社会进展的趋势,其关键在于要在政策上为弱势群体提供制度性保障。社会分层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和每一种社会形态当中都无法避免,且会导致不平等。(注4)因此,就有必要消减由社会分层带来的不平等,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社会各阶层和各群体之间应该保持互惠互利的关系;各阶层和各群体应该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报;社会各阶层和各群体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梁丽萍,2004) 。 我国社会正进入一个高风险时期,整个社会的安全、和谐运行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表明,我国的社会分层呈倒“丁”字型,社会关系处于一种很强的张力中,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社会矛盾比较容易激化,社会问题和社会危机比较容易发生,并将导致整个社会的结构紧张(李强,2005 ;孙立平,2003 :1 —19) 。近年来所讲的社会结构的“断裂”,基本上也是同一涵义。由中国人民大学编撰出版的《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3、2004 和2005 年的年度主题词分别是“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走向更加安全的社会”和“走向更加和谐的社会”。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下文将在第三个层面上讨论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分层之后如何实现社会和谐?

教育公平的基本理论

公平 1公平的界定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公平是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公正是指“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或“泛指地位相等”。1 公平作为一个含有价值判断的“规范性概念”,比平等、均等更抽象,更具道德意味、伦理性和历史性。2 其他参考文献: 万光侠:《公平范畴的社会哲学审视》,《探索》,2001 年第1 期。 夏文斌:《建立社会主义公平观》,《北京大学学报》,1999 年第2 期。 2公平的层次 第一,权利公平;第二,机会公平;第三,规则公平;第四,效率公平;第五,分配公平;第六,社会保障公平。3 3.公平的属性 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持久巩固,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衰落。”4 教育公平理论的发展 国内: 孔子:有教无类 国外: -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教育也隐含了民主教育的思想:柏拉图提出的实施初等义务教育观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通过法律保证自由民的教育权利。 -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人人都应该知道关于人的一切事项”。 -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经在一些西方国家转为立法措施。 -马克思在1886年提出“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一个公民的‘真正利益’”。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版 2杨东平:《教育公平的理论及在我国的实践》,《东方文化》,2000 年第6 期。 3肖玉明:《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光明日报》,2005 年5 月1 日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 卷,人民出版社1964 年版,第610 页。

职业地位获得研究评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319183178.html, 职业地位获得研究评述 作者:彭贤杰罗瑾琏徐朔 来源:《职教论坛》2012年第30期 摘要:对“职业地位获得”这个学术研究热点进行了简单的历史回溯,归纳了近些年来相关问题研究的主题,对三个存在争议的主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个人的见解,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职业地位获得;社会资本;文献评述 作者简介:彭贤杰(1977-),女,山东日照人,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讲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罗瑾琏(1962-),女,湖南湘潭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徐朔(1958-),男,上海市人,同济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与成长路径研究”(编号:10JZD0045-2),主持人:罗瑾琏;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网络与团队创造力的多阶段循环演化机制研究”(编号:71072025),主持人:罗瑾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0-0011-03 一、职业地位获得定义及发展 职业地位获得是指:人们对能为之带来一定资源的某一职业位置的获取,它包括职业领域中职业位置的取得和流动。求职或在某一职位等级阶梯上的升迁,都可以看作是职业地位获得的过程。 关于“职业地位获得”的研究,目前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外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领域围绕该问题展开了不同主题的讨论和研究,也形成了各自领域中的独特的见解,既有共识又有争议。职业地位获得在社会学中的研究始于1967年布劳和邓肯( Blau & Duncan)做的一项关于“先赋因素”和“后致因素”对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研究。他们在《美国职业结构》一文中通过路径分析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影响个人职业地位获得的主要是个人教育水平等后致性因素。该“地位获得模型”在当时的美国引起很大的反响。费瑟曼、西威尔和赖特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成为该领域的积极研究者,他们不断的用实证的方法完善和发展这一古典理论模型[1]。但自从上世纪70年代起社会学领域的另一股力量——以格拉诺维、林南等为代表的社会关系的研究学者,先后提出的“弱关系力量”的假设、社会资源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观点提出了一种用于研究职业地位获得的新的视角。至今为止,这些理论已经被管理学、

家庭社会资本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机理

家庭社会资本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机理(《教育学术月刊》2012 年第4期) 摘要:家庭社会资本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和资源配置方式对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家庭社会资本一般由地位结构、认知、关系维度构成,其对大学生就业发生作用的空间和根源是由于教育筛选功能失效、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及就业交易费用的存在,其影响大学生就业是通过人情网、信息桥和价值观等途径。 关键词:家庭社会资本维度;大学生就业;运作空间;影响途径 作者简介:郑茂雄,男,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公共管理(广东广州510091)。 就业作为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的一个必经途径,不仅是大学毕业生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必然选择,对于许多来自较低阶层家庭的大学生而言,更是改变家庭命运、避免贫困及职业的“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获得就业机会、提升就业质量是大学生挤入社会“精英群体”的主要方式。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2011年大学毕业生达660万;同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原因,也由于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教育质量与社会需求的不一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就业机会、一份好的工作,获得较好的社会生活质量,越来越艰难。为此,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下,大学生除了比拼人力资本,同时还尽可能地在比拼社会资本,尤其是不断挖掘家庭社会资本。相关调查显示,影响就业的个人因素依次为实际能力(97.1%)、社会关系(79.5%)、所学专业(76.4%)、学习成绩(72.7%)、学校或教师的评价(65.9%)、家庭背景(55.9%)和送礼买人情(50.3%)[1]。 为什么很多具有相同人力资本存量的个体和组织在同样的就业环境中,就业情况和收入方面差异如此巨大,职业发展机遇也大相径庭呢?原因就是社会资本的不同,社会资本自诞生以来,以其在解释诸多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方面的强大说服力,开始在大学生就业、个人在劳动力市场的收入提高和职位晋升方面获得广泛认同和应用。在职业地位获得研究中,最有影响的是布劳一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他们具体分析了先赋地位(以父母的地位为操作尺度)和自致地位(指个体经后天努力获得的角色地位,如教育、工作经历等)对个人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2]格兰诺维特(M·Granovetter) 与布劳和邓肯有所不同,他注重从动态视角去看待劳动力市场的配置问题。在对人们求职及职业流动过程的研究中,格兰诺维特将社会网络与求职和职业流动联系起来,并提出由于社会关系网络嵌入人们求职和职业流动过程之中,因而关系通常会发挥信息桥的作用,解决了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求职者更容易获得新的工作。[3]边燕杰和格兰诺维特一样,也非常关注关系网络在社会中的作用,不同的是,边燕杰运用1988年天津市的调查数据,检验了与格兰诺维特相反的“强关系”理论假设。他的研究结果显示,弱关系提供信息桥、强关系提供人情的关系。[4]林南将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本联系起来,认为社会关系网络涵盖了多种社会资源,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社会资源,因而关系网络也就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本,成为影响社会结构和个人行动的重要力量。林南认为社会资本有如下的功能:一是促进了信息的流动;二是社会关系人可以对代理人(如组织的招募者或管理者)施加影响,这些代理人在有关行动者的决定(如雇佣或提升)

【精选】中国人社会地位的获得

张翼:中国人社会地位的获得 ———阶级继承和代内流动 abstract :Depending on the data of The Changing of China's Social Structure in 2001 ,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attainment of Chinese social statu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by linear regression and logistical regression. The paper finds that : ( 1) the Chinese society is becoming opening instead of blocking out ; the achieved factors are much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e ascribed ; but some boundaries of classes need to be opened , such as Hukou system ,etc. (2) in the factors of the achieved , educational capital is becoming more important ; (3) the attainment of social status for sons and daughters are all affected by their families class origin instead of only sons.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定位 社会学阶层继承和地位获得的研究范式,源起于先赋性与后致性理论。基于此,社会分层学家提出的操作性假设是: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在等级有序的阶层结构中获得的社会位置, 主要由阶级出身和家庭背景所决定,这个社会就是封闭型社会(或传统型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子女主要继承着父亲的阶级位置,阶级继承是社会成员获得社会地位的主要形式;如果大多 数社会成员的阶层位置主要取决于自己后天的努力(如自己学习得到的受教育水平和技术技能等) ,这个社会就是开放型社会(或现代型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子女的社会地位主要由自己努力取得的人力资本所决定,代内流动是社会成员获得社会地位的主要形式(家庭背景对子 女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教育”这个中介变量上) 。正如许多社会学家已经认识到的那样,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在自己历史的具体时点上,都不可能处于完全封闭或完全开放的两极,而可能介于这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 对这一理论的定性研究给出过经典分析的社会学家很多,但对定量研究做出实质性贡献的社会学家,当首推美国的布劳与邓肯。他们在1967 年出版的《美国的职业结构》一书中,以“16 岁时父亲的职业地位”、“父亲的受教育水平”为先赋性变量(继承性因素) ,以被访问者(年龄在20-64 岁的男性,N =20700) 获得的“受教育水平”、“初职职业地位”和“目前职业地位”为自获性变量(后致性因素) ,并以邓肯发明的社会经济指数量化了父亲与被访问者本人的职业地位,以路径分析递归模型计算了各个先赋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对个人“目前职业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家庭背景(父亲的职业与受教育水平) 给美国男性的职业地位获得以显著作用,但在比较了先赋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作用力的强弱后,他们解释说,美国是一个相当开放的社会———因为在决定美国在职男性社会地位获得的因素中,由个人努力所达到的“受教育水平”要比来自于“父亲职业地位”的作用更强。基于此,布劳和邓肯将他们的研究结论

开胸验肺事件社会学分析参考Word

“开胸验肺”事件的社会学分析 摘要:轰动一时的开胸验肺事件将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又一次推到了社会舆论报道的风口浪尖,农民工张海超的维权行为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真实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正是因为农民工群体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处于弱势地位导致了他们的不公平。在这些不公平的背后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职业地位所起的作用。本文正是以社会学视角中职业分层这一概念作为分析的出发点,对职业与社会不公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开胸验肺职业分层社会不公平 一.事件回顾 河南农民工张海超2004年6月到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上班,先后从事过杂工、破碎、开压力机等有害工作。工作3年多后,他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尘肺,但企业拒绝为其提供相关资料,在向上级主管部门多次投诉后他得以被鉴定,郑州职业病防治所却为其作出了“肺结核”的诊断。为寻求真相,这位28岁的年轻人只好到郑大一附院,不顾医生劝阻铁心“开胸验肺”,以此悲壮之举揭穿了谎言。 开胸验肺事件始末 2007年10月份,X胸片显示张海超双肺有阴影;此后经多家医院检查,诊断其患有尘肺病。 2009年1月,北京多家医院确诊其为尘肺病。 2009年5月25日,郑州职业病防治所的诊断结果为“无尘肺0+期(医学观察)合并肺结核”。 2009年6月,张海超主动爬上手术台“开胸验肺”。 2009年7月15日,媒体介入报道。

2009年7月23日,郑州市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否认公司有责任。 2009年7月24日,卫生部督导组介入。 2009年7月27日,确诊张海超为三期尘肺病。河南省新密市劳动局认定为工伤,张海超已开始申请伤残鉴定。 2009年7月28日,河南省卫生厅追究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新密市卫生防疫站等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郑州市委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决定。 2009年8月,河南省卫生厅通报批评诊断出张海超

在人们讨论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时候

在人们讨论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布劳-邓肯模型。1967年,布劳(Peter M. Blau)和邓肯(Oliver D. Duncan)合作出版了一本书,叫做《美国人的职业结构》(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在这本书中,两位出色的社会学家讨论了社会成员是如何获得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在分析中他们使用了个人的教育、成就动机、父亲的 收入和教育背景等变量,认为主要是这些变量影响了社会成员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换句话说,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地位获得取决于两类因素,即家庭环境和个人的努力。 另一个与之相关的、讨论社会结构的重要视角就是直接考察社会资源的分配机制。赖特(Erick O. Wright)在1994年出版的《询问不平等》(Interrogating Inequality)一书中提出,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取决于绝对资源和相对资源的分配状态和分配过程 绝对资源如有形资产相对资源如社会地位和权力。运用这两组变量的交叉,赖特建构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社会。四种类型都将不平等归结为社会资源分配的基本关系,这就是剥夺-被剥夺关系。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稍有差异的是,在这些新马克思学术理论中,剥夺-被剥夺关系不仅限于劳力的买卖,也包括其它社会资源,任何资源分配关系都可以用剥夺-被剥夺关系来进行解释。简单地说,社会成员的地位获得取决于社会资源分配本身,而与社会成员没有什么关系。 两种视角虽然分别着眼于与社会结构相关的不同维度,而且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美国社会乃至西方社会的结构机制,但是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却都有重要的缺陷。我在拙作《中国大陆社会分层状况的变化》中曾经指出,在西方社会学家讨论社会分层的时候,他们有三个重要的隐含前提条件,即所有的社会结构变动都是建立在法理统治、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的。对他们而言,这三个条件是常量,不是变量。他们首先假定了这三个条件不变,然后才来探讨其他因素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布劳-邓肯模型和赖特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西方社会的结构机制。

亲子绘本阅读中互动情况调查研究

亲子绘本阅读中互动情况调查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的国家就己经将早期亲子阅读看作是教育的重要发展项目。他们以立法的形式和推行国家阅读项目的形式促进每一位父母成为婴幼儿阅读的支持者。如英国的“阅读起步走”、美国的《卓越阅读法案》《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德国阅读基金会举行的阅读起跑线项目、意大利的“生而为读计划”、以色列“安息日”形成的全民阅读潮、新西兰将早期阅读纳入康复方案、日本建立大量儿童图书馆并定期举办专项活动…… 绘本也称图画书,是用语言符号和视觉图片共同叙述故事情节的图书类型。图画作为书内容的重要部分,对故事叙述的完整性起关键作用。我国以北京、杭州、深圳、苏州、台湾等大城市相继开展特色阅读绘本馆、依托图书馆、公益组织、教育机构、出版社开展的阅读活动等深受婴幼儿和家长的欢迎,掀起了全国的早期亲子阅读热潮。 儿童绘本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欧洲。1658年,夸美纽斯编写出版的《世界图绘》是西方世界第一本有插画的儿童书。儿童书的出版标志着人们儿童观的全新改观。2003年法国马赛尔·毛斯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出版,被认为是现代绘本的开端,从此绘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法国埃米尔·涂尔干绘本理论进行研究,辩证地论述“图”与“文”的关系。图画书的图画和文字既互相限定,又互相补充,是两种不同艺术传达形式的奇妙组合,图和文在图画书中协同运作。Paul Willis将此理论进一步系统化,认为图片也在进行着“讲”故事,图片是儿童文学表达方式的重要媒介。该理论更突出绘本中图片

的重要性。通过绘本定义和发展过程可以发现绘本的设计和内容基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是对儿童心智发展的重视,同时也为探索亲子阅读的方法提供了视角,即结合绘本特点和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进行。 20世纪90年代绘本在中国开始盛行。陈宝生认为对儿童绘本而言,图画非常重要,必须注重图画之间的关联与连贯日。范晓光则探讨了儿童绘本创编的整个骨架与轮廓,阐述优秀的儿童绘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视觉语言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图画的妙处体现在哪里,并为读者提供了挑选好绘本的方法。鲁洁站在母亲的角色视角,对亲子阅读过程中的提问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母亲应该多进行一些开放式问题的提问,帮助儿童阅读的同时扩展思维”。他认为开放式问题是家长的最好选择,这样可以扩展儿童思维和想象力。李卓认为亲子阅读是儿童绘本书最好的阅读方式,强调亲子阅读中互动对建立和谐亲密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作用,提倡父母和孩子一起制作绘本,既是对绘本内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也是增强亲子关系有利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方长春阐述了绘本在亲子阅读中的价值、应用途径、绘本的教学价值以及绘本在教学中的实施条件。 我国原创绘本自2003年创设“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以来,经过五届评审,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在全民致力于推广儿童阅读与亲子阅读活动中,亲子阅读正逐步走进广大家庭之中。 参考文献 [1][法]埃米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法]马赛尔·毛斯.社会学与人类学[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最新 家庭背景中母亲对子代教育获得和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精品

家庭背景中母亲对子代教育获得和社会 地位获得的影响 以父母为表征的家庭背景对人们的获得和职业地位及经济收入有着深刻影响。中国“拼爹”现象的再现既体现了中国社会仍然是一个男权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也体现了长辈的社会地位对子女社会地位的巨大影响。[1]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分工的细化,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当中,并向“男权”社会提出挑战。教育职责向家庭延伸的趋势使得子代的培养以及教育更多地依赖于母亲的因素。“教育拼妈”和父亲在子代教育中的缺席使我们不能忽视,在中国社会经历巨大转型、中国阶层结构重新得以形塑的背后,家庭背景中母亲的因素究竟对中国的教育再生产以及阶层再生产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这无疑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假设 (一)研究背景 1.地位获取模型中女性变量的演变 布劳和邓肯在1967年出版的《美国职业结构》一书中,采用递归式(recursive)路径分析(path analysis)方法,分析了个人在代际(父子)和代内的垂直社会流动中受到先赋性(ascribed)因素和后致性(achieved)因素影响的问题。他们根据有关地位获得的理论假设,以先赋性因素(16岁时父亲的职业地位、教育程度)和自致性因素(年龄在20~64岁的男性,N=20700,被访者的“受教育水平”“初职职业地位”和“目前职业地位”)为自变量,以个人在社会流动中所获得的社会经济地位(职业地位)为因变量,建立同时考虑影响个人地位获得的先赋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的统计模型。该模型结果表明,以父亲的职业地位和教育程度为代表的先赋性因素,对个人当前职业地位变化的解释水平约占影响强度的20%,而后致性因素约占46%,剩余部分是模型未涉及因素的影响。该模型提出的时代背景决定了该研究将关注点聚焦于美国男性与其父亲之间的职业地位继承关系,从而导致了女性的缺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女性缺场的客观因素是二战后提倡妇女回归家庭,较少女性参加工作。[2] 1960年代末,以塞维尔、豪泽为代表的威斯康辛学派则在批评地位获得模型的基础 上建立了社会心理模型,强调将社会心理因素(个人智能、努力程度、父母学校鼓励等变量)作为中介调节的外生变量纳入模型,从而形成威斯康辛地位获取模型。这个模型不仅包括了母亲的影响,而且把自变量从仅仅包括社会结构因素扩展到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变量也从5个增加到8个。这些变量包括职业和教育抱负(educational/occupational aspirations)、智能(mental ability)以及有显著影响的其他人,包括母亲、兄妹、教师(significant others' influence)等等。虽然这个模型考虑到母亲的影响,但调查的受访者仍然是清一色的男性。[1]Gold-Thrope曾一度捍卫女性在阶级结构中的地位,主张应当将女性在阶级地位定义为等同于她丈夫的阶级地位。他认为,由于每个家庭成员并不能拥有同等的家庭资源、机会和生活选择,因此,用一家之主(一般是男性)的阶级地位来代表其他成员的地位是不合理的。[3]戴维斯(Nancy J.Davis)和罗宾森(Robert V.Robinson)通过对NORCGSS和GSS 1974~1994年数据中的已婚并双双就业的夫妇进行分析发现:在双收入夫妻中,妻子们一方相对于丈夫更重视其在社会阶层地位的贡献。在大多数家庭需要双收入来平衡收支或者支持理想生活的国家,以及妻子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参与维持家庭经济状况的国家,从丈夫单方面的信息不再足以理解美国夫与妻的阶层身份。[4]此外,伦纳德(Leonard)在其扩展的地位获取模型中也加入了女性。贝勒(Emily Beller)打破传统的社会流动研究中仅以父亲特质来代表家庭背景,而主张将家庭背景定义为父亲和母亲的社会地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六章阶级和阶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六章阶级和阶层与社会流动) 第六章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阶级与阶层 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 阶层就是由经济地位或社会特征相似的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包括阶级内的分层和阶级外部的分层 一、马克思的阶级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是最具决定意义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决定了人们的基本社会地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分为两大阶级: 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劳动力 无产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马克思对阶级的分析: 阶级关系的实质是“剥削“,资本家无偿占有了生产剩余价值 以“剥削“为核心,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形成了利益对抗关系,阶级斗争成为推动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 阶级作为一个历史现象,最终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走向消亡。阶级的消亡意味着社会不平等的消灭 二、对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评析 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 韦伯认为,财产所有权对于成员阶级位置有重要意义,但市场交换领域的权力关系才是阶级关系的决定因素 韦伯认为,阶级,主要是指因在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中获取经济利益(占有财物与获得收入)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生活机会的群体。(阶级状况归根结底取决于市场状况) 阶级行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动,是旨在获得市场中的商品和服务的行动 拓展:韦伯财富-声望-权利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韦伯的分层理论既强调经济因素,同时也强调政治和社会因素。它主张从财富、权力、声望3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分层和不平等问题 财富地位,依据可以折算的货币量

浅析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程论文 题目:浅析当前农村社会 流动的动力机制 二〇一七年五月

目录 一、社会流动理论综述 (4) 1.推拉理论 (4) 2.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 (5) 3.地位获得模型 (5) 二、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状况综述 (5) 三、中国农村社会流动发展状况 (6) 1.向上流动的趋势十分明显,但也受到阻隔 (7) 2.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水平流动加快 (7) 3.向下流动状况时有发生 (8) 四、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发展趋势 (8) 1.教育对农村社会流动的影响逐渐加强 (9) 2.农村青年成为社会流动的主体 (9) 3.农村社会流动中主要以精英流出为主 (9) 五、限制农村社会流动的制度排斥与再生产机制 (10) 1.限制农村社会流动的制度排斥机制及作用路径 (10) 2.限制农村社会流动的再生产机制及作用路径 (11)

浅析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 社会流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所在。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流动率比较高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学术界,最先对社会流动展开大规模研究的是人口学和经济学,但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到20 世纪20年代社会结构和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流动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组。面对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国内社会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社会流动的热潮。 一、社会流动理论综述 社会流动研究的创始人是索罗金,他在1927年发表了《社会流动》这本著作,从而也开创了社会流动概念的先河。在索罗金的著作中,社会流动可以被理解为个人或社会对象或价值,被人类活动创造的或修改的任何变化,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任何转变。 在当今社会学界对于社会流动的定义为: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社会学中所强调的社会流动是区别于人口学所研究的“人口流动”和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流动”,因为人口学和劳动经济学所强调的是人口迁移的空间属性,即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迁移。而在这里社会流动指的是阶层流动,是从一个社会阶层流向 另一个社会阶层的变动过程。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社会流动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社会学中 最常见的划分有三种,即根据流动的向度将社会流动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水平流动是 阶层内部的位置转移,垂直流动是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垂直流动还可分为向上流动和向下 流动。除此,根据流动是否为代内,将社会流动分为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代际流动是与上一代地位的比较,而代内流动是一个人一生中地位的升降变化,是以自己最初的位置为基础比较。根据流动的原因,又将社会流动分为结构性流动与自由流动。所谓结构性流动就是由于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从而产生流动;而自由流动多是由于社会成员自身的 原因造成的流动,这也可以称为非结构性社会流动。社会流动的目的就是要解释个人是如何 分配到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中去的,即社会分层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在学术界中,解释社会流动的理论不是很多,主要有推拉理论,帕累托的精英循环论和布劳—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等理论。 1.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拉文斯坦在19世纪80年代提出的“迁移法则”,当时拉文斯坦已提出了这一理论的基本框架。到了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者李(Everett.SLee) 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迁移理论,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研究人口流动 和移民的最有影响的“推拉理论”这一理论就是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

高校毕业生初职获得:基于地位获得模型的经验分析

高校毕业生初职获得:基于地位获得模型的经验分析 高玉玲 【摘要】从通用地位和体制性地位两个方面,依照职业类型和单位类型指标,本文对高校毕业生初职地位的影响因素与开放性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的代际流动呈现出开放性和封闭性并存的特征;家庭背景优势能够跨越劳动力市场分割,在两类地位指标中得到传承;社会关系虽然会影响初职地位,但却不是家庭地位传承的机制。%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eterminants influencing college graduates' social status attainment presented by prestige of the first job in labor market after graduation, in both general status and systematic status approach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dicators for occupational prestige. Case study sampled in H municipality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of our sample is both open and stagnant. The advantage of family background can across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with facilitat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s.. Although social relations influence the status of first job, it doesn't act as the mediator of family status. 【期刊名称】《教育与经济》 【年(卷),期】2014(000)005 【总页数】9页(P31-39) 【关键词】代际流动;高校毕业生;初职;地位获得 【作者】高玉玲

当代中国居民收入影响的模型分析

当代中国居民收入影响的模型分析 05级社会学系李旋05356062 【论文摘要】近来年,“和谐社会”的思想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囊括了经济、政治、生态、社会等全方位发展的理念。但其中最主要的仍然是社会的和谐,而社会的和谐无可否认是必须建立在收入分配均衡的基础上的。本文正是一篇旨在探讨影响当今中国居民收入因素的文章。本文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利用2003CGSS(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项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选取“先赋性与后致性”两组不同的参数变量,其中,教育程度、年龄、政治面貌是代表后致性的三个因素,父亲的教育程度、父亲的政治面貌是代表先致性的两个指标,参考明瑟方程建立研究中国居民收入模式的通径模型。通过本文研究,我们发现: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居民收入的决定性因素;收入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倒U 型的发展趋势;政治面貌对收入呈现弱相关性影响;代际传承仍然是影响子代收入的重要因素。基于以上各因素对收入影响力的显著度分析,本研究最终得出中国处于“偏开放性社会”的基本判断。 【Abstract】In the recent years, the "harmonious society" has been carried out step by step in Chinese society.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a full concept including economic, political, ecolog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 balanced distributing system of incom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This article is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which impact the income most in today's Chinese society. We make use of the data of 2003 CGSS to carry on statistics analytical by Metered method. We set education, age, political feature to be the acquired factors, and father's level of education, political feature to be the congenital factors. We then compare these factors to make a conclusion that which group impacts the Chinese society most. According this research, we find: the level of education is the decisive factor which influences residents' income; with the growth of age, the income trends to be pour the U type; The political feature presents weak relativity influence to the income; Family background still influence the income of new gen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zing above, we set a conclusion that China is an open society in social mobility. 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