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昆虫文化论文

中国昆虫文化论文
中国昆虫文化论文

中国的昆虫文化

[摘要]本文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虫文化现象。有关昆虫的物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昆虫的食用、昆虫的药用、昆虫的养殖、虫害的防治等方面;有关昆虫的精神文化层面主要由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昆虫与文学、昆虫与绘画、昆虫的崇拜、昆虫与民俗等构成。

[关键词]昆虫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现象

[目录]

一、物质文化方面

(一)昆虫的食用

(二)昆虫的药用

(三)昆虫的养殖

1.蚕的养殖

2.白蜡虫的养殖

3.蜜蜂的养殖

(四)虫害的防治

二、精神文化方面

(一)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

(二)昆虫与文学

(三)昆虫与绘画

(四)昆虫的崇拜

(五)昆虫与民俗

1.斗蟋蟀

2.养鸣虫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昆虫是一种比人类资格更老的生物,它早在三亿四千万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进入全盛期也已有七千多万年。人类的祖先在与自然界中的昆虫发生联系,在实践中发明或发现对昆虫资源的利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昆虫除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关联外,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精神生活、民俗活动等方面,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昆虫文化现象,本文对此进行概述。

一、物质文化方面

昆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入人们的文化生活最早应该是发生在物质领域,是对昆虫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昆虫的食用

据古代传说早期先民过着“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1]等饮血茹毛的艰苦生活,这里就应当包括对昆虫的食用。在殷周时期昆虫就是当时上层人享用的食品。《周礼?天官》有“祭祀,……蚳以授醢人”、“腵修蚳醢”的记载,“蚳”是指蚁卵,“蚳醢”是指用蚁卵制成的蚁子酱,说明周代已有昆虫食品蚁子酱。《周礼》还记载蝉和蜂是当时帝王宴席的美味。自此之后,昆虫则是历代人美食的佳品。汉魏六朝时除仍食蚁、蝉外,还食用蝗、桂蠹、绀蝶和蛴螬等。《汉书?南粤王传》记载当时南粤王赵佗的贡品就有桂蠹,唐代人颜师古称“此虫食桂,故味辛,而渍之以蜜食也。”蛴螬即地蚕,白色,甚肥嫩,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称其可“杂猪蹄作羹”。唐宋时人还食用蟠虫、天虾等昆虫。元明时期食蚕蛹、蜻蜓、蝗虫等,元吴瑞《食用本草》称“缫丝后蛹子,今人食之,呼小蜂儿。”《云南志》载“澜沧、蒲蛮诸地,凡土蜂、蜻蛉、蚱蜢之类,无不食之也。”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对明清之际昆虫的食用记载甚为详尽,中有蜜虎、龙虱、洋虫、棕虫等。清蒲松龄《农桑经》记载当时山东人食用豆虫的习俗,“豆虫大,捉之可净,又可熬油。法以虫掐头,

掐尽绿水,入釜少投水,烧之炸之,久则清油浮出。每虫一升可得油四两,皮焦亦可食。”由上所见,人食用昆虫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古人食用昆虫的方法大多是油炸、煎炒、蒸煮等法。现代人食用昆虫多种多样,山东河北人食用油壳螂、河北人还食用蝇蛆,徐淮地区人则食用蝉、蝗虫、蝈蝈等,云南傣族人盛行食竹虫。云南哈尼人有一道著名的菜,叫“肉芽”,其制作的方法是把新鲜猪肉挂在野外,听任苍蝇在上面产卵,不久,就出现密密麻麻的又白又嫩的蝇蛆。用竹竿敲击,使蛆虫纷纷堕落,收集起来用油炸或碳火烧都可,有特别的香味。随着食虫热的兴起,现今人食用昆虫的种类更多,诸如蚂蚁、白蚁、螳螂、蝴蝶、蛆虫、天蚕蛾、象鼻虫、蟋蟀、蜈蚣等,共约500余种。这些昆虫都是高蛋白、高营养的食品和保健品。蝗虫、黄粉虫、土元等已开始人工饲养,供食用或饲料,是新开发的蛋白质来源。(二)昆虫的药用

我国古代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昆虫具有药用价值,可以入药治病。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就记录了22种昆虫药物,如石蜜、蜂子、蜜蜡、螵蛸、蚱蝉、白僵蚕、石蚕、蝼蛄、莹火等。陶宏景《名医别录》较《神农本草经》增加了白蜡虫、原蚕、土蜂、蜻蛉等9种昆虫药品。集大成者则是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本草纲目》,它是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李时珍在书中共收药品1892种,比前人新增374种,其中昆虫类就占106种,谓之“虫部”。并将其分成卵生、化生、湿生类型,每种昆虫皆分释名、集解、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对每一味昆虫药物的名称由来,前人的各种观点、药性及主治功能等各方面予以详细论述。直至现代许多昆虫仍是中医治病疗疾的良药。

(三)昆虫的养殖

蚕、白蜡虫、蜜蜂等都是重要的资源昆虫,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养殖利用历史,但以蚕的价值最大、影响力最强,构成了我国古代昆虫文化的重要方面。

1.蚕的养殖

我国古代的蚕桑业十分发达,养蚕历史十分悠久,很早就形成了体系完整的蚕桑文化。根据考古发掘,1926年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一个半割蚕茧,1958年在距今约四千八百年左右的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丝制品出土,[2]山西芮城西王村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陶蛹,陕西神木石峁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玉蚕,河北正定南杨庄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陶蚕蛹,[3]河南荥阳青台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的丝织物[4]。表明当时不但养蚕,且丝织技术也达一定水平。因此可以推断,我国古代的养蚕始于时期当在五千年以前。殷墟甲骨文中已经大量出现蚕、丝等象形文字。被现今学者认为是夏王朝历史书的《夏小正》中有三月“妾子始蚕”的记述[5]。《诗经?国风?七月》则是描写当时蚕农采桑养蚕、制成丝织品的情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从诗中可看出养蚕业已经成为女性的专业。《韩非子?内储》说:“妇人拾蚕而渔者握鳣,利之所在,则忘其所恶。”也可说明。由于蚕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蚕的价值一开始就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丝织品成为统治阶层的专享品,所以蚕在古代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养蚕,这是古代养蚕业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古代的蚕农们在实践中注重对蚕性的观察,不断总结和探索养蚕技术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赫的成就,中国古代的农书及相关文献都有极为详尽的载记。晋张华《博物志》中有“蚕三化先孕而交,不交者亦产子;子后为蚕,皆无眉目,易伤,收采亦薄”的记述,就是当时人对蚕性的观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则对以前的养蚕技术进行了总结,在其卷五“种桑柘”中辑录了前人的养蚕之法,详细地介绍了养蚕的方法及操作技术,包括选种、暖室、温度、卫生、喂食、照明、防雨等,极尽合理。《齐民要术》还收录了《永嘉记》中用低温冷藏培育八辈蚕(亦称八代蚕)的技术,破坏了蚕种的滞育机能,使蚕可以在一年之内连续繁殖多代。以上说明了我国在五世纪末就

已经掌握了蚕的一些自然习性和规律,使用土法解决了现代科学技术才能解决的多化性蚕孵育方法的问题。唐代以后的养蚕技术有较大的发展,达到了理论和技术的系统化、规范化,并有一系列养蚕专著的出现。宋代有秦观《蚕书》、陈旉《农书》,元代有司农司《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清代的《授时通考》,等等,这些大型农书系统总结了当时的养蚕技术,对蚕种的选育、制种、给桑饲养、蚕病防治、养蚕工具、禁忌等都有详尽的论述,对当时及以后的养蚕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白蜡虫的养殖

白蜡虫的分泌物——白蜡是古代主要的制蜡原料。我国用蜡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晋陶弘景《名医别录》中有虫白蜡的利用记载。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邠州、郡州、谅州、唐林州贡赋中有白蜡,说明唐代就有人工养殖白蜡虫。但文献中最早记载是南宋末年的周密《癸辛杂识》,其载:“江浙之地,旧无白蜡。十余年间,有道人自淮间带来求售。状如小芡实,价以升计。其法以盆桎(桎字未详),树叶类茱萸叶,生水旁,可扦而活,三年成大树。每以芒种前,以黄布作小曩,贮虫十余枚,遍挂之树间。至五月则每一子出虫数百,遗白粪于枝梗间,此即白蜡,则不复见矣。至八月中始剥而取之,用沸汤煎之,即成蜡矣(其法与煎黄蜡同)。有遗子于树枝间,初甚细,至来春则渐大,收其子如前法散育之。或闻细叶冬青亦克用。其利甚溥,与育蚕之利相上下。白蜡之价比黄蜡高数倍也。”[6]明清时期的书籍记载白蜡虫者渐多,明汪机《本草录编》、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等,对白蜡虫的寄主植物、产地、虫的生态和习性、采蜡和制蜡的过程,都作了详尽的记述。现今西南地区仍是我国白蜡的主产区,但以四川品质最优,产量最高,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故有“川蜡”或“川白蜡”之称。

3.蜜蜂的养殖

养殖蜜蜂是取蜂蜜,中国养殖蜜蜂的历史悠久。《诗经?周颂?小毖》中“莫予荓蜂,自求辛螫”就包括有蜜蜂,文献中最早提及蜜蜂是《山海经?中次六经》,其载:“平逢之山……有神人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惟蜂蜜之庐。”晋郭璞注:“言群蜂之所舍集,蜜赤蜂名。”清郝懿行疏:“赤疑亦字之譌,……作蜜者即呼蜜蜂,故曰蜜赤蜂名。”说明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和养殖蜂蜜了。晋代张华《博物志》有养蜂方法的明确记载,其曰:“远方诸山蜜蜡处。以木为器,中开小孔,以蜜蜡涂器内外令遍。春月蜂将生育时,捕取三两头著器中。蜂飞去,寻将伴来。经日渐益。遂持器归。”[7]是最早记述人工养殖蜜蜂的文献。宋初养蜂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王禹偁《小畜集》卷十四则有蜜蜂蜂群繁殖情况的记载,“商于兔和寺多蜂。寺僧为余言之,事甚具。予因问:‘蜂之有王,其状若何?’曰:‘其色青苍。差大于常蜂耳’。问:‘胡以服其众?’曰:‘王无毒,不识其他’。问‘王之所处?’曰:‘窠之始营,必造一台。其大如栗,俗谓之王台。王居其上。且生子其中,或三或五,不常其数。王之子尽复为王矣,岁分其族而去。山甿患蜂之分也,以棘刺关于王台,则王之子尽死而蜂不折矣。’又曰:‘蜂之分也,或团如罂,或铺如扇,拥其王而去。王之所在,蜂不敢螫。失其王,则溃乱不可响迩。凡取其蜜不可多,多则蜂饥而不蕃。又不可少,少则蜂堕(惰)而不作’。”[8]元初鲁明善《农桑辑要》卷七“蜜蜂”、元末明初刘基《郁离子》卷上“灵邱丈人”、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清郝懿行《蜂衙小记》等,都有蜜蜂养殖技术的系统记载。现今,养蜂业仍是我国农村一项重要的传统副业。

(四)虫害的防治

中国是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农业大国,古代农业生产除受到风雨雷电和干旱等天灾的威胁外,还受到各种昆虫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甚至绝收,因此历代均重视对农作物害虫的防治。我国从《春秋》始,历代的史书都对虫灾有详细的记载。在诸种农业害虫中尤以蝗虫最为著名、危害最巨,所以灭蝗在古代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殷商时期就有蝗灾的出

现,殷墟甲骨卜辞中有不少有关蝗灾的内容,如“癸酉贞:不至?”,“乙酉卜,宾贞:大爯?”等,当时是通过祷告神灵和火烤的方法来消除蝗灾。《诗经》中多次提及蝗虫等害虫,如《小雅?大田》有“去其螟螣,及其蝥贼,无害我田稚”句,《大雅?桑柔》有“降此蝥贼,稼穑卒痒”句,螟、螣、蝥、贼都是危害农作物的昆虫。《尔雅》云:“食苗心,螟;食叶,蟘;食节,贼;食根,蝥。”“蟘”是“螣”的异写,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谓“螣,蝗也。”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蝗虫是食叶害虫,且有相应的防治方法。《春秋》记虫灾始自鲁隐公五年,终至哀公十三年,共发生十五次,其中有十次是蝗灾。所以历代统治者非常重视治理蝗灾。《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四百余年中发生蝗灾六十四次,对蝗灾发生的时间、地区及发生的规模及危害情况都有详细的描写,说明当时人们对蝗灾的重视程度之高。《汉书?平帝纪》载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流亡……谴使者捕蝗,民捕蝗诣吏,以石斗受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人工捕蝗的实例。东汉王充《论衡》中则较为详尽技术了汉代的治蝗方法。唐代治蝗最为著名是唐李隆基开元年间宰相姚崇的捕蝗术,姚崇针对山东蝗灾上书唐玄宗提出治蝗对策,采用掘沟捕蝗、火诱扑杀的方法,仅在山东汴州就捕蝗达十四万石的辉煌战绩。宋代皇帝多次颁布捕蝗诏令,《熙宁诏》(公元1075年)是最早的治虫法规。历代朝廷均加以效仿,清代的捕蝗法令最齐备,规定了对官员的奖惩措施。古代人很注重捕蝗术的发明和使用。唐代以前多采用烧火引诱、捕击、掘沟等方法捕杀,宋代实现了捕蝗术的进步,发明了掘种之法,就是挖掘蝗卵或捕灭幼蝗。南宋人董煟《救荒活民书》对宋代及以前的捕蝗术进行了总结,记载了许多捕蝗方法,将捕蝗技术系统化,详尽介绍了捕蝗的时间、工具和方法,该书还记录保存了最早的捕蝗术手册“捕蝗法”。明代记载捕蝗术最详者是明末著名农学家徐光启《除蝗疏》,主要分“蝗灾之时”、“蝗生之地”、“蝗生之处”、“昔人治蝗之法”、“先事消弭之法”、“除蝗办法”、“后事剪除之法”、“备蝗之法”等内容。清代有关捕蝗术的著作甚多,如陈芳生《捕蝗考》、俞森《捕蝗集要》、陆曾禹《捕蝗必览》、王勋《扑蝻历效》、陈仅《捕蝗汇编》、顾彦《治蝗全法》、陈崇砥《治蝗书》,等等,都对清代的捕蝗实践发挥了指导作用,对蝗虫的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的认识更为科学和准确。

二、精神文化方面转

昆虫自古还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生活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构成了昆虫的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古代中国人在长期利用昆虫资源的实践中,深受万物有灵论观念的影响,产生了有关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晋干宝《搜神记》载“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韁而去,径至父所。父见马惊喜,因取而乘之。马望所自来悲鸣不已。父曰:‘此马无事如此,我家得无有故乎?’急乘以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厚加刍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輙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必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门,且莫出入。’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蹙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为妇耶!招此屠剥,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邻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告其父,父还求索已出失之。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績于树上,其茧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姓兢种之,今世所养是也。言桑蚕者,是古蚕之余类也。”[9] 这就是马头娘(即蚕神)的神话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碟则是一则流传极广的神化传说故事,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寄托了人们对自由的爱情婚姻的向往。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则记述了一书生因醉入梦的大槐安国,乃是大槐树下的一蚁穴的梦化故事。《山海经?中山经》还记有司蜂之神“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

是为螫虫,实唯蜂蜜之庐。”可见蜂神其状如人。《庄子?齐物论》记载了庄周梦中化蝶的故事。上述神话与传说故事,表明了古代人们对昆虫的崇敬之情,基于宗教之信仰而加以崇拜之。

(二)昆虫与文学昆虫自古就是古代文学描述的重要题材,尤其是诗词歌赋中的咏颂昆虫的作品数量极多,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风格,是整个古代文学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多处描述昆虫,《国风?豳风?七月》有“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户,九月蟋蟀入我床下”诗句就提及三种昆虫,此外“螓首蛾眉”、“蚕月条桑”、“蜎蜎者蠋”等,都是描写昆虫的著名诗句。开创了古代咏颂昆虫的先河。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咏物诗后,昆虫作为独立的咏颂题材受到历代文人们的喜爱,成为他们托虫言志、以虫寓情的对象,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咏虫诗赋,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大类别。古代人咏颂最多的是莹火虫、蝉、蝴蝶等昆虫。

莹火虫因其夜晚闪亮的莹光引得人们无限的遐想,是古代诗赋里出现较多的题材。梁简文帝《咏莹》诗:“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腾空类星陨,拂树若花生。屏神疑火照,帘似夜珠明。逢君拾光彩,不吝此身倾。”描述了莹火虫的明亮、灿烂,歌颂了莹火虫的无私献身精神。初唐诗坛四杰之一骆宾王的《莹火赋》借写莹火虫自况:“况乘时而变,合气而生。虽造化之万殊,亦昆虫之一物。应节不愆,信也;与物不竞,仁也;逢昏不昧,智也;避日不明,义也;临危不惧,勇也。事沿情而动兴,理顺物而多怀。感而赋之,聊以自广云尔。”作者以莹火虫之“五德”颂扬信、仁、智、义、勇的人格规范。作者从飞莹流空的自然现象中感悟到“彼翩翩之弱,尚骄翼而凌空;何微生之多踬,独宛颈以触笼”的人生艰难,发出“如过隙兮已矣,同奔电兮忽焉”的感叹,但作者认为仍要学习莹火虫的“倘余辉之可照,庶寒灰之重燃”的精神。

蝉因其具有“饮露而不食”和明亮的嘶鸣声之特性,受到了古代文人推崇,写下了大量的咏蝉诗赋,表现作者的与世无争、与人无求、洁身自好、自由而独立之人生境界。曹植《蝉赋》赋蝉之“与众物而无求”、“漱朝露之清流”清高特征。陆云《寒蝉赋》则赋“吸朝华之坠露,含烟熅以夕餐”,傅玄《蝉赋》赋“缘长枝而仰视兮,及渥露之朝零”,都是将蝉视为“清流”之象征而赋赞。傅玄《蝉赋》还颂蝉有“泊无为而自得兮,聆商风而和鸣。声嚖嚖以清和兮,遥自托乎兰林。嗟群吟以近唱兮,似箫管之余音。清激畅于遐迩兮,时感君之丹心”的精神,其实正是其自身精神之追求。初唐诗人骆宾王在狱中听到秋蝉的鸣叫,不禁悲愤难已,于是抱着“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的心情,自比秋蝉,写下了著名的《在狱咏蝉》诗,其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句,真切地勾画出诗人自己宛如“咽露哀蝉”般的魂魄。唐李商隐《闻蝉》诗:“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也举家清。”诗人借蝉之特性暗喻自己的清高境界。唐贾岛《病蝉》诗则把蝉表现为受难者的形象,“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折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晴。黄雀兼鸢鸟,俱怀害尔情。”诗人借以病蝉的形象来象征官场失意的文人。唐罗邺《蝉》诗:“才入新秋百感生,就中蝉鸣最堪惊。能催时节凋双鬓,愁到江山听一声。”司空曙《新蝉》诗:“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难令万感生。”是诗人听到蝉声而顿生美人迟暮、人生苦短的心理体现。

蝴蝶是昆虫中最美丽的,它那轻盈的体态、姣好的容貌、翩翩的舞姿,常常引得历代诗人的情思和无限暇想。梁简文帝《咏蛱蝶》有“复此从风蝶,双双花上飞。寄语相知者,同心终莫为”句,郑元佑《花蝶谣》有“痴娥眼娇错惊顾,解裙戏扑沾零露。折钗搔首笑相语,阿谁芳心同栩栩”句,贾蓬莱《咏蝶》的“薄翅凝香粉,新衣染媚黄。风流谁得似,两两宿花房”诗,都是诗人从蝴蝶双飞起舞景象中引发的联想,将其视为爱情的象征。

此外,蟋蟀、蚕、蝗虫、蚊、蝇、蜂、蜻蜓等昆虫也是古代文人表现的题材。

(三)昆虫与绘画昆虫入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物上,就发现有蝉

纹,有的与实物十分相像,是写实的手法;有的则加以变形,形成蝉形的几何图案。这些蝉纹主要是用于装饰。这时期还出现了很多蝉形的玉器,被作为佩戴饰物和殉葬品。秦汉时期的服饰、壁画中,昆虫的形象极为常见。魏晋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而有系统的昆虫画《尔雅图》,是晋郭璞绘制的,但这只是当时人作为理解文字内容的附图,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绘画之作。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山水画和花鸟画萌发与形成时期,昆虫入画越发增多。南朝宋顾景秀首创蝉雀,有《蝉雀麻纸图》传世。陆探微亦有《蝉雀图》,见于《历代名画记》。初唐善画昆虫的高手有阎玄静,主要善画蝇、蝶、蜂、蝉。唐代画昆虫最著名的皇亲贵族是滕王李元婴,史载其“善丹青,长蜂蝶”,有作品《蛱蝶图》传世。五代著名画家黄筌《写生珍禽图》,平列各种雀草虫,有蜂、蝉、蟋蟀、飞蝗、蚱蜢、天牛等昆虫,个个逼真,栩栩如生,极精细准确,用色浓淡相宜。同代的徐熙也是画昆虫的高手名家。宋代山水花鸟画家甚众,以草虫名于时者有徐崇嗣、易元吉、崔白、赵昌等。易元吉所画花鸟蜂蝶,动辄精奥,时称徐熙后第一人。赵昌所作蝴蝶造型严谨,设色雅致,局部描绘细腻,尤其蝶须画得极有动感,看似简单,实为匠心独具,有《蛱蝶图》、《四喜图》存世。明代出现了许多花鸟草虫的画家,清王蓍《画草虫浅说?画法源流》称:“明之孙隆、王乾、陆元厚、韩方、朱先,俱为花卉中兼善名手。草虫之外,更有蜂蝶,代有名流。”其他画家吕纪、边文进、石田翁等,亦善草虫。清代康熙间的恽南田专绘花竹草虫,简洁精致,设色明丽,天机物趣,毕集豪端。华岩、钱纶画花鸟草虫,风神简古,点染如生。清代的《芥子园画传》是一部影响很大的画谱,介绍了蛱蝶、蜂、蛾、蝉、蜻蜓、豆娘、螽斯、蚱蜢、蟋蟀、飞蜓、蚂蚱、络纬、螳螂、牵牛等14种昆虫,仅用笔勾绘出草虫的基本形态,虽用笔简单,却形神兼备,表现了明清画家的高超技艺。该书还总结了历代绘画草虫的经验和理论,提出了画昆虫的法则,出现了昆虫“画法”、“画诀”等理论技法,被视为后世学画者临摹的入门书。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所画昆虫极多,常见的有蝴蝶、蜜蜂、蜻蜓、蟋蟀、螳螂、细腰蜂、纺织娘、蚕、蝈蝈、飞蛾等。《群蝶》、《豆角蟋蟀》、《藤萝蜜蜂》、《蜻蜓》、《贝叶蝉》等都是其重要的作品。

(四)昆虫的崇拜中国古代很早就存在着对生物和无生物的崇拜意识,在昆虫身上也有反映。最著名的则是对蚕神的崇拜。

中国很早就有崇拜蚕神的史实,早在殷周时期就存在祭祀蚕神的习俗,殷墟甲骨卜辞就有不少与蚕神有关,如“卜蚕王吉”、“贞元示五牛,蚕示三牛。十三月”、“蚕示三宰”等,说明当时祭蚕神时要用牛羊三只至二十只,有时还用活人祭奠。《周礼》有“中春,诏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以为祭服”的记载,《礼记?祭统》也载:“是故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天子、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蚕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是说在每年的一定时间内,天子诸侯都要亲自耕作,后妃则要到公桑蚕室去植桑养蚕。是为了表达对先农、蚕神的崇拜之情。但当时祭祀蚕神是用“少牢(一羊一豚)之礼”,《后汉书?礼仪志》有“是月,皇后帅公卿诸侯夫人蚕。祠先蚕,礼以少牢”的记述。先蚕是指始蚕之人,亦即蚕神。

蚕神的形象十分奇特,民间传说为一年轻女子,身上披着马皮,且与身子连为一体。唐人孙颜《原化传拾遗》之“蚕女”云:“今冢在什邡、绵竹、德阳三县界,每岁祈蚕者,四方云集,皆获灵应。宫观诸化塑女子之像,披马皮,谓之马头娘,以祈蚕桑焉。”这种形象可从先秦文献《山海经?海外北经》得到印证,其曰:“欧丝之野,在大蹱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所不同是把蚕变成人的形象。先秦思想家荀子《蚕赋》中有“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的赋句,当来自民间的传说。马头娘(蚕神)极受民间崇拜,清光绪《嘉兴府志》载浙江嘉兴地区崇拜蚕神“吴兴掌故所称马头娘,今佛寺中亦有塑像,妇饰而乘马,称马鸣王菩萨,乡人多祀之。”清光绪《桐乡县志》卷七引当地人李廷辉《蚕桑词》有“绿遍郊原是女桑,村村竞赛马头娘。去年舟泊嘉兴道,曾记蚕词赋

六章”诗描述祭祀蚕神之况。

蚕神在古代的史书中有记载。南朝刘昭注《后汉书?礼仪志上》“蚕神”称:“汉旧仪曰,春桑生而皇后视桑于苑中。蚕室养蚕千薄以上。祠以中牢羊豕。今蚕神曰,凡二神。群臣妾从桑,还献于茧观。皆赐从桑者乐。皇后自行凡蚕丝絮织室以作祭服。祭服者,冕服也。天地宗庙,群臣五时之服。其皇帝得以作缕缝衣,得以作中絮而已。置蚕官,令丞诸天下官皆诣蚕室亦妇人从事,故旧有东西织室作法。晋后祠先蚕,先蚕坛高一丈,方二丈,为四出陛,陛广五尺,在采桑坛之东南。”是说菀窳妇人和寓氏公主二人为蚕神。《路史后纪》载:“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宋刘恕《通鉴外纪》亦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说黄帝的妻子嫘祖是先蚕。但在元代以后的民间则将三者合为一体,居中为嫘祖,左右分别是菀窳妇人、寓氏公主,都被视为蚕神而崇拜之。据《清史稿》载,清代祭祀先蚕的礼仪要持续数日,先于蚕坛由皇后拜先蚕之神位,行六肃、三跪、三拜之礼,从祀妃嫔在坛下跪拜。第二天,再行躬桑礼,由专人向皇后进筐、钩,内官们扬彩旗、鸣金鼓、歌采桑辞,乐声中,皇后于桑畦北正中开始,东西三采。妃嫔公主各五采,命妇九采。采下的桑叶由蚕母跪接,授蚕妇拿去养蚕。蚕结茧后,蚕母、蚕妇从中选取上好的蚕茧献上,择吉日,皇后到蚕坛后的织室行治茧礼,缫三盆,交于蚕妇,至此,祭礼才宣告结束。今北京北海公园中还留存有明朝所建的先蚕坛,坛为方形,径四丈,高四尺,四出陛,坛东为采桑台,广三丈二尺,高四尺,三出陛,观桑台前为桑园,三面树桑柘,有具服殿、茧馆、织室、亲蚕殿等。后为浴蚕池,池北为后殿,宫左右为蚕妇浴蚕河。南北有二木桥,南桥之东为先蚕殿,其左为蚕署,北桥东为蚕所。周垣为一百六十丈,尺中建筑均用绿琉璃瓦,意通蚕桑。此外,中南海丰泽园、西安门内万寿宫西南等处曾建有先蚕坛。

(五)昆虫与民俗千百年来昆虫与中国人的民俗活动也发生了重要关联,体现了昆虫文化的民俗功能。斗蟋蟀和畜养鸣虫则是极有趣味和吸引力的民俗活动,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1.斗蟋蟀斗蟋蟀是一项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在中国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顾文荐在《负暄杂录?禽虫善斗》中称:“禽虫之微,善于格斗。见于书传者,唐明皇生于己酉而好斗鸡,置鸡坊、鸡场,见之《东城父老传》。斗蛩亦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篓而畜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其来远矣。”蛩是蟋蟀异名,是对斗蟋蟀的最早记载。南宋末年的奸相贾似道在《促织论》中也有“盖自唐帝以来以迄于今,于凡王孙公子,至于庶人、富足豪杰,无不雅爱珍重之”的说法。可见当时不仅用斗蟋蟀游戏取乐,还用斗蟋蟀进行赌博活动。宋代斗蟋蟀之风日盛,陆佃《尔雅翼》载蟋蟀:“好吟于土石砖甓之下,尤好斗,胜辄矜鸣。”南宋词人姜夔《咏蟋蟀》词序言:“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二三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说明蟋蟀在当时价钱之高。南宋末年奸相贾似道酷爱斗蟋蟀,因斗蟋蟀而误国,后人戏称“蟋蟀宰相”,还写就了我国古代第一部蟋蟀著作《促织经》,书分二卷,分论赋、论形、论色、决胜、论养、论斗、论病等,对蟋蟀进行了详尽系统的论述,展示了当时人们斗蟋蟀的水平。由此可见在宋代斗蟋蟀已经形成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形态,而后逐渐被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明代斗蟋蟀之风更为兴盛,就连皇帝也酷好此戏。《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载:“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简直达到了玩物误国的程度。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曾以明宣德朝皇帝斗蟋蟀之戏的真实故事为题材,写成小说《促织》,描写主人公成名一家围绕进贡蟋蟀而发生的悲剧故事,揭露了皇帝的喜乐造成的严重社会问题。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京城人无论城乡妇幼皆以斗蟋蟀为乐。明袁宏道就曾著文描述游历京城时所看到的情景:“京师人至七八月,家家皆养促织。余每至郊野,见健夫小儿群聚草间,侧耳往来,面貌兀兀,若

有所失者。至于溷厕污垣之中,一闻其声,踊身疾趋,如馋猫见鼠。瓦盆泥罐,遍市井皆是。不论老幼男女,皆引斗以为乐。”[10]

明代还出现了许多研究蟋蟀的著作,如周履靖《促织经》、袁宏道《促织志》、刘侗《促织志》等,对提高当时斗玩蟋蟀的技艺发挥了重要作用。清代满人入关后,斗玩蟋蟀之风不减。文人玩蟋蟀注重于情趣,借此陶冶性情,抒发情感;市井之民则在于赌博。清人陈扶谣著《花镜》记杭州、南京人斗玩蟋蟀曰:“每至白露,开场者大书报条于市,某处秋色可观。此际不论贵贱,老幼咸集。初至斗所,凡有持促织而往者,各纳之于比笼,相其身等、色等,方盒而纳乎官斗处,两家亲认定己之促织,然后纳银作采,多寡随便。更有旁赌者与台丁,亦各出采。若促织胜,主胜;促织负,主负。胜者鼓翅长鸣,以报其主,即将小红旗一面,插于比笼上,负者输银。其斗也,亦有数般巧处。或斗口,或斗间。斗口者勇也,斗间者智也。斗间者俄而斗口,敌弱也。斗口者俄而斗间,敌强也。”清顾禄《清嘉录》记苏州人斗玩蟋蟀的情景:“大小相若,铢两适均,然后开册。斗时有执草引敌者,曰芡草。两造认色,或红或绿,曰标头。台下观者即以台上之胜负为输赢,谓之贴标。斗分筹码,谓之花。花,假名也。以制钱一百二十文为一花,一花至百花、千花不等,凭两家议定,胜者得彩,不胜者输金,无词费也。”清代北京仍盛行斗蟋蟀,据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都人好畜蟋蟀,秋日贮以精瓷盆盂,赌斗角胜,有价值数十金者,为市易之。”传说清末慈嬉太后也喜好斗玩蟋蟀,光绪年间每年都要住进颐和园,在重阳节这天开赌斗蟋蟀。斗蟋蟀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民俗活动,近一二十年间又有红火的发展,京津沪杭地区都建立有专门的场所,有的还成立蟋蟀研究会,斗蟋蟀这一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得到了延续。

2.养鸣虫畜养鸣虫(善于鸣叫的昆虫)也是古代一种民间的精神娱乐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最迟不晚于唐天宝年间。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提贮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也。”宋陶谷《清异录》也载唐代的长安城里有人养鸣蝉取乐,“唐时京城游手,夏月采蝉货之,唱曰:‘只卖青林乐!’妇人小儿争买,以笼悬窗户间,亦有验其声长短为胜负者,谓之仙虫社。”宋代人开始畜养鸣虫莎鸡(即纺织娘),新安人罗愿《尔雅翼》对此有“莎鸡振羽作声,其状头小而羽大,有青褐两种。率以六月振羽作声,连夜札札不止。其声如纺丝之声,故一名络纬。今俗人谓之络丝娘,盖其鸣时又正当络丝之候,故《豳诗》云‘六月刹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也。寒则渐近人。今小儿夜也亦养之,听其声。能食瓜苋之属。”明代鸣虫的畜养活动十分活跃,上至皇公贵族,下至贫穷百姓,都以畜养为乐。明袁宏道《促织志》论斗蟋蟀时提及到京城人畜养鸣虫蝈蝈时说:“有一种似蚱蜢而身肥大,京师人谓之聒聒,亦捕养之;南人谓之纺织娘。食丝瓜花及瓜穰,音声与促织相似,而清越过之。余尝畜二笼,挂之檐间,露下凄声彻夜,酸楚异常,俗耳为之一清。少时读书杜庄,晞发松林景象,如在目前,自以为蛙吹鹤唳不能及也。”表明当时北京人对畜养鸣虫的兴趣之高。明末湖北麻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书中还详细记载了明代人畜养各种鸣虫的特征、习性及饲养方法。清代玩养鸣虫之风更盛,市民的玩兴不减。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乾隆朝京城人的养虫风俗,有“少年子弟好畜秋虫,曰蛞蛞,乃蝼蛄之别名。……此虫夏鸣于郊原,秋日携来,笼悬窗牖,以佐蝉琴蛙鼓。能度三秋,以雕作葫芦,银镶牙嵌,贮而怀之,食之嫩黄豆芽、鲜红萝卜。偶于稠人广众之中,清韵自胸前突出,非同四壁蛩声助人叹息,而悠然自得之甚”的载述。清时在江南地区也兴盛畜养鸣虫,顾禄《清嘉录》记云:“秋深笼养蝈蝈,俗呼为‘叫哥哥’,听鸣声以为玩。藏怀中,或饲以丹砂,则过冬不僵。笼刳干葫芦为之,金镶玉盖,雕刻精致。虫自北来,薰风乍拂已千筐百筥集于吴城矣。”可见当时捕捉、繁殖、出售鸣虫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北方的鸣虫已长途贩运至南方售卖。清代人畜养的鸣虫种类有油葫芦、蛐蛐儿、蝈蝈、金钟儿、纺织娘等。鸣虫畜养这一具有千年历史的民俗娱乐活动在现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养虫听叫仍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昆虫与人类 论文

昆 虫 资 源 的 价 值 与 利 用 院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昆虫资源的价值与利用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历史文献与现代报道,结合现代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做了初步的分析,最终得出昆虫分布广、历史悠久、数量大,与人类关系密切,既给人们带来很大麻烦,造成巨大损失,同时又给人类以帮助,带来巨大财富。人类需更好地认识、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的昆虫资源,为产生、生活服务。 关键词 昆虫资源有益性有害性论述 正文 一、工业用昆虫 昆虫每年为人类生产大量工业原料,如蚕丝、白蜡、五倍子、紫胶、洋红、蜂产品等。 我国是养蚕最早的国家,每年生产大量蚕丝,有家蚕、柞蚕、蓖麻蚕、天蚕;我国生丝出口约占国际生丝贸易额的90%,丝绸占40%。蚕丝用于丝绸工业、医用材料等方面。 白蜡是白蜡虫雄虫的分泌物,具有广泛的用途,可作布匹、纸张、器皿的磨光之用,可作科学模型、药丸的外壳等,金沙江下游云、贵、重庆接壤的高山地区是白蜡虫最适宜生产基地。五倍子是五倍子蚜虫在盐肤木上产生的虫瘿,含大量鞣酚,是制革,染料的重要原料。紫胶是紫胶虫的产物,可作油漆,唱片等用品,产于南方各省区。 洋红是胭脂虫中提取出的染料。蜜蜂分泌的蜂蜡可制化妆品、地蜡、复写纸、蜡笔,蜂蜜、蜂胶、蜂毒、蜂花粉和蜂王浆用于医药工业等。 二、药用昆虫 药用昆虫作为一类传统中药材资源,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历史。据文献记载,我国已知可供药用的昆虫超过300种,常用的40多种,如蚕蛹、蜜蜂、五倍子虫、冬虫夏草、土鳖虫、桑螵蛸、蝉蜕、螳螂、芫青、蝼蛄、蚂蚁等。在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以昆虫为材料的中成药有26个品种,占全部275种中成药的9.46%。列入《中药志》的昆虫药有

浅谈昆虫与人类社会

浅谈昆虫与人类社会 会计一班刘明夫学号:201341906122 【摘要】 昆虫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类群,其作为一类特殊的生物群体,具有种类多,种群数量大,繁衍十分迅速等特点。同样生活在地球这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中,昆虫与人类社会存在诸多联系,人类从古代就对昆虫世界的种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加以研究。近代,随着科技等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昆虫记昆虫的价值更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分析,昆虫学研究也由此衍生出其他分支。昆虫与人类社会究竟应该相处呢?诚然,在和谐理念下,昆虫与人类社会三、昆虫价值分析 昆虫是经过长期进化而演化而来的一类特殊的生物,昆虫的许多具有社会性特征,称之为社会昆虫;通过对昆虫生殖方式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生殖繁殖的 规律。昆虫的拟态、保护色等可为生物进化和演替等研究提供有益的材料;仿生学、医药科学、食用昆虫……昆虫具有很高的科学意义和经济社会价值,在产业化方面更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昆虫仿生学是研究如何模仿昆虫的结构和功能,来制造设备或物件以造福人类的一门科学。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昆虫发展出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具有特殊构造和功能的器官系统,它们有各自的生存技巧,有些技巧连人类都自叹不如。如:蝴蝶,有人把它称作“昆虫界的西施”,它利用翅膀花纹的色彩斑斓作为一种伪装。科学家通过了对蝴蝶的研究,为军事、航天、生活等带来了极大的裨益。 医药昆虫,随着对昆虫类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药用昆虫的不少新作用、新用途。药用昆虫是指昆虫虫体或其产物可直接用来治疗疾病的昆虫,是中医中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科学的进步,特别是昆虫学、生物化学、营养学、药剂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发展,为人类向广度及深度开发昆虫资源提供了条件由于昆虫种类繁多,不少昆虫的药用价值尚未被发现,因此昆虫在开发新药源方面极具潜力,应努力发掘。根据昆虫的亲缘关系,从药用昆虫的近缘发掘新药源是一个重要的、可行的方法,如北虫草的开发利用及斑蝥素资源动物的成功寻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此外,还有食用昆虫,诸如:中华稻蝗、蛴螬、家蝇、黄粉虫…;工业原料昆虫——家蚕、五倍子蚜、白蜡蚧、紫胶蚧…;传粉昆虫——蜾蠃、蜜蜂、熊蜂、蝇、凤蝶、芫菁…;文化昆虫——观赏、发音、发光、争斗昆虫…等等。昆虫的科学、经济和社会价值等待着人类去发现、认识和创造,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是一座神秘的知识和资源宝库! 四、促进昆虫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在传统观念中,昆虫令人讨厌,给人类带来疾病,与人类争夺赖以生存的粮食,破坏森林、破坏生态环境,在地球上扮演极不光彩的角色。甚至于说:人类一直在和昆虫作斗争,在消灭、控制、管理昆虫到可持续控制的控制。诚然,人类控制昆虫的理念在不断进步,但将昆虫视为有害生物的理念基本没有发生改变。人类绞尽脑汁的与昆虫较量,为了控制害虫而滥用化学农药,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人类与昆虫的关系需要重新认识,对昆虫的观念和策略要进行反思和调整。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昆虫之于人类,一直都扮演着两方面的作用。首先,昆虫的有害方面(一)、危害栽培植物及其产品:农业害虫、林业害虫、其它果、蔬、花卉…(二)、传播植物病害:如叶蝉、飞虱、蚜虫…(三)、危害人、畜健康:1.直接危害——蚊、蚤、臭虫、体虱;蜂、蚁、隐翅甲2.间

昆虫与文化

昆虫与文化 吴思鹏,化学科学与技术系,化学教育1班,161001410020 摘要: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那个各样的昆虫,它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着我们,那就是它们特有的昆虫文化。本文从物质文化方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虫文化现象。有关昆虫的物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昆虫的食用文化、昆虫的药用文化、昆虫与节日、昆虫与地名、蝴蝶文化、昆虫与人类。 一:前言 在漫长的长河中,昆虫是一种比人类资格更老的生物,它早在三亿四千万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进入全盛期也已有七千多万年。 二:正文 (一)昆虫研究。 据统计,2003年10月,中国已记录了79444种昆虫,中国昆虫种类按保守的估计也在15 1 由于昆虫具有蛋白质含量高、蛋白纤维少、营养成分易被人体吸收、繁殖世代短、繁殖指数高、适于工厂化生产、资源丰富等特点,而成为理想的亟待开发的食物资源。实际上,早在1980年的第五届拉丁美洲营养学家和饮食学家代表大会上,就提出为了补充人类食品不足,应该把昆虫作为食品的来源的一部分。 昆虫可以生吃,油炸,煎等,但是人们最常见的是油炸。 1【图文中国昆虫记】赵力2004年p14

据古代传说早期先民过着“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如其毛”2等饮血如毛的艰苦生活,这里就应当包括对昆虫的食用。在殷周时期昆虫就是当时上层人享用的食品。唐宋时人还食虫等昆虫。元明时期食蚕蛹、蜻蜓、蝗虫等,元吴瑞《食用本草》称“缫丝后蛹子,今人食之,呼小蜂儿。”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对明清之际昆虫的食用记载甚为详尽,中有蜜虎、棕虫。”由上所见,人食用昆虫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随着食虫热的兴起,现今人食用昆虫的种类更多,诸如蚂蚁、白蚁、螳螂、蝴蝶、蜈蚣等。这些昆虫都是高蛋白、高营养的食品和保健品。蝗虫、黄粉虫、土元等已开始人工饲养,供食用或饲料,是新开发的蛋白质来源。 (三)昆虫的药用。 我国古代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昆虫具有药用价值,可以入药治病。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就记录了22种昆虫药物,如蜜蜂、蚱蝉、石蚕、蝼蛄、萤火虫等。陶宏景《名医别录》较《神农本草经》增加了原蚕、土蜂、等昆虫药品。集大成者则是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本草纲目》,它是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对每一味昆虫药物的名称由来,前人的各种观点、药性及主治功能等各方面予以详细论述。直至现代许多昆虫仍是中医治病疗疾的良药。 活蜂蜇刺法治风湿病。蜜蜂、胡风和马蜂等蜂类的蜂毒含有药理活性很高的物质。可以用来治疗风湿病。 (四)昆虫与节日。 中国昆虫文化历史悠久、沉积深厚的内涵丰富,是一块值得开垦的处女地。对我国昆虫文化记载最早的是《诗经》,40多处提到昆虫,涉及20多种昆虫。最早将我国昆虫文化史料集中在一起的是唐代的欧阳询,在公元641年编撰的《艺文类聚》中收集了蚕、蝉、蝶、蛾、蝗等的诗、赋、赞等。历代不乏有关昆虫的史诗集、书集、史集等。其中清代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的禽虫典部分对中国古人关于常见昆虫文化记载的最为丰富。中国现代昆虫学家中第一位发表昆虫文化学论文者是尤其伟,1935年对“蝗神”进行了考证。次后昆虫分类学家刘淦芝(1950,1952)分别对中国“蝉”文化和“蚕”文化进行了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国昆虫文化的研究掀起了高潮,中外昆虫学家、民俗学、文学家纷纷对文化昆虫学开始关注。如杨集昆、周尧等。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文化昆虫学取得了更多的成果。发表了一些高质量的文章和出版物。这些成果标志中国文化昆虫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与昆虫有关的节日: 咒百虫:安徽一带汉族妇女。 蚂螂节:贵州布依族的传统节日。 蝗虫:被古人奉为神虫. 扫虫节:浙江宁波正月十三。 供蚕神:大年初一。 蚕日:四川,农历初八。3 蝴蝶会:云南大理白族农历四月十五日举行,是传统的游乐社交节目之一。 吃虫节:贵州仡佬族每年农历六月初二举行。 送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天气渐寒,人们要祭祖送寒衣。 2【食用本草】元吴瑞 3【课堂内容】刘佳妮中国文化昆虫节日

昆虫文化与欣赏学习心得

昆虫文化与欣赏学习体会 通过一个学期的“昆虫文化与欣赏”课的学习以及老师精彩的讲解,我对昆虫世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深刻理解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好。昆虫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几乎分布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昆虫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相关,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昆虫世界的自然之美,它的精彩神奇令人陶醉。以前对昆虫都不太了解,而且也不清楚昆虫,总认为昆虫很多都是有害的,但是经过此次选修课,学习到了很多昆虫的知识,了解昆虫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在一般人眼中,昆虫与文化似乎是两条不着边际的平行线,很少会有人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然而,昆虫与文化却是紧密相连的,我们谓之为“昆虫文化”。或许,有人会感到疑惑,小小的昆虫能有什么样的文化,能对我们人类产生多大的影响。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稍作留意,就会发现昆虫文化随处可见。无论在文化艺术、还是民俗风情方面,都可以看到昆虫的踪影,如昆虫邮票、昆虫钱币、昆虫食品、昆虫书画、昆虫文字、昆虫节日等等。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民族众多的国度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昆虫文化。有些昆虫不仅可以食用,而且还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我国养蚕历史悠久,在古代“丝绸之路”中,丝绸有着很好的美誉,这得益于蚕丝的运用。在现实社会中,昆虫不仅还可以用作食物,还可以用做医药,许多药如:僵蚕,九香虫,蜜蜂,冬虫夏草等既是可以治疗某些疾病,还可以对人生体进行滋补。蜂蜜在很多人群很流行,老人小孩都很爱

喝,不仅是因为它的滋润爽口,也缘于它的滋补作用,而且在国内外也有很多人提取蜂毒来治疗人体的风湿等疾病。 昆虫不仅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为文学艺术创作充当素材,也出现在传说中,寄予着美好的期望。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唐代王维所写的。杜牧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等等。人们经常看到,蝴蝶总是成双成对地飞舞在花丛、田野,因此人们常以蝴蝶双飞赞美人间的爱情之美好。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故事最终以二人化蝶双飞而成为千古绝唱。曾令多少人,在赞美与同情之中,对二人的亡魂双双化作蝴蝶飞向美好爱情艳慕不已。 俗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常用来比喻小事不注意会造成大乱子。然而,在昆虫的世界的蚂蚁也是充满神奇色彩。通过老师播放关于蚂蚁的视频,我对蚂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人们的世界观里,蚂蚁是弱小的,但是在昆虫的世界里,它们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片中的行军蚁没有固定的巢穴,不断地迁移,习惯于在行动中发现猎物。他们每天都在不断的行军,发现猎物,吃掉和搬运猎物。晚上,行军蚁就互相咬在一块,形成一个巨大的蚂蚁团,抱在一块休息。工蚁在外圈,兵蚁和小蚂蚁被围在里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它们的下一代。行军蚁行动非常迅速。虽然每一只行军蚁都非常小,一滴水就可以就可以将它冲走或者淹死,但是它们合起来的力量太大了,没有什么东西能将它们挡住。这无疑向我们展示了团结的力量。但是,当它们进攻白蚁的巢穴之时,它们既是那么的勇猛,又是那么的无奈。一

昆虫文化课有关答案

1.昆虫纲中具有孵卵护幼习性的昆虫有哪些? 蠼螋,负子蝽 2.拟态;是指昆虫在形状,颜色,斑纹,姿态或行为等方面模仿环境中的他种生物、同类的其他个体或非生物体,以躲避天敌的现象。 假死性;是指昆虫受到惊扰时,身体卷缩,停止活动,或从停留处跌落下来呈假死状态,稍停片刻即恢复正常而离去的现象。 伪装;隐蔽我方和欺骗、迷惑敌方而采取的各种隐真示假的措施昆虫的伪装有保护色、警戒色、和模拟色以及拟态等等 3.昆虫纲成虫期的基本特征: (1) 体躯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3体段。 (2) 头部有1对触角和3对口器附肢,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是感觉和取食中心。 (3) 胸部有3对胸足,一般还有2对翅,是运动中心。 (4) 腹部含有大部份的内脏和生殖系统,是代谢和生殖中心。 (5)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变态。 4.猫蝶图;祝老年人健康长寿 瓜蝶图;代表了多子多孙健康长寿 5.昆虫纲中国家一级保护昆虫;中华蛩蠊,金斑喙凤蝶 中国的国蝶;是金斑喙凤蝶 6.昆虫纲分为两大亚纲;无翅亚纲,有翅亚纲 原尾目双尾目弹尾目缨尾目 重舌目蜉蝣目缨翅目蜻蜓目同翅目祯翅目半翅目蜚蠊目广翅目螳螂目 蛇蛉目直翅目脉翅目竹节虫目鞘翅目蛩蠊目捻翅目等翅目长翅目纺足目 毛翅目缺翅目鳞翅目革翅目双翅目啮虫目蚤目食毛目膜翅目虱目 7.详细阐述食用昆虫的营养价值 食用昆昆虫不仅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物质如钾、钠、磷、铁、钙等各种盐类的含量也很丰富,还有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根据资料分析,每100毫升的昆虫血浆含有游离氨基酸24.4~34.4毫克,远远高出人血浆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昆虫体内的蛋白质含量也极高,烤干的蝉含有72%的蛋白质,黄蜂含有81%的蛋白质,白蚁体内的蛋白质比牛肉还高,100克白蚁能产生500卡热量,100克牛网却只能产生龙活虎30卡热量。 虫的营养价值昆虫学家和营养学家已认识到历史上人们把昆虫作为食物,不仅是出于补充能量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其饮食营养平衡价值和含有的丰富的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大量的营养分析结果表明,食用昆虫含有丰富的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是一种良好的动物蛋白质来源食用昆虫虫体粗蛋白含量较高,一般是其干重的31%~72%,超过一般畜禽、鱼蛋的蛋白质含量。食用昆虫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如苏氨酸、缬氨酸、赖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其中大多数指标达到或超过FAO/WHO标准值。食用昆虫的氨基酸不仅含量丰富,而且组成合理,是一优质蛋白质源。食用昆

昆虫文化

摘要:利用昆虫或其他产品为原料作为饮料:蜂蜜在很多人群众多很流行,老人小孩都很爱喝,在爱喝的同时还可以对胃和其他器官进行护理。我国在3000多年前就有养蜂的习惯,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蜜蜂也是授粉昆虫,所以对农业也有很好的促进。我国不仅是养蜂,食用蜂蜜最多的国家,也是饲养蜂蜜最多的国家,大约拥有600多万箱蜂群。而且在国内外也有很多人提取蜂毒来治疗人体的风湿等疾病。所以,发展昆虫业是很好的一项事业。 关键词:昆虫,文化,艺术 以前对昆虫都不太了解,而且也不清楚昆虫,总认为昆虫很多都是有害的,但是经过此次选修课,学习到了很多昆虫的知识,了解昆虫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特别是昆虫与文化方面的知识。 在常人眼中,昆虫与文化使者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世界,很少有人会将二者联系起来。然而,正从前对是这小小之虫堂而皇之地做起了“文化使者”。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稍作留意,就会发现昆虫文化随处可见。无论在文化艺术、还是民俗风情方面,均可以捕捉到昆虫的踪影。如昆虫邮票、昆虫钱币、昆虫食品、昆虫书画、昆虫工艺品及服饰、昆虫文字、民俗风情中的昆虫、昆虫节日、昆虫鸣声文化等等,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度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昆虫文化。昆虫的营养价值: 昆虫是人类向自然界摄取蛋白质的途径之一,据记载:从古时,在人民生活困难的时候,就主要使用昆虫。目前在世界贫穷的国家:如非洲,尼泊尔,埃塞俄比亚等均以昆虫和草根为生,昆虫已成为他们的重要摄取脂肪,蛋白质的途径。从营养价值来看,昆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干虫体的含量高达百分之30~百分之70而且由20多种重要氨基酸组成,含有人体与动物无法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和儿童必须的2种氨基酸,干的蝉含有百分之72,蚂蚁含百分之42,黄蜂含百分之81蟋蟀含百分之65,并且昆虫还含有丰富的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水。其脂肪中百分之85为软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酸,所以易被人体所吸收。 丰富的食用昆虫资源: 由于昆虫数量多,繁殖多,可以在残酷的环境下生存,所以即使大量捕捉也很难造成生态破坏,并且很多国家的养虫业很发达。我国蚕业,蝗虫资源都很丰富,并且有些地方也有使用它们的习惯。我国曾多次向外国出口蝗虫,蚕蛹等~~~~国外也以开办:苍蝇工厂,蚯蚓工厂等,利用其产卵多,生命力强等特点向大众提供大量蛋白质。 全世界约有3000种昆虫可以食用,我国约有800种。由于昆虫的食物转换率高,食用3kg植物蛋白可以换1kg昆虫蛋白,而牛需要8kg植物蛋白才可以换1kg动物蛋白,羊则10kg植物蛋白才可以换1kg动物蛋白.所以因为昆虫繁殖快,数量多,生命力强等特点,昆虫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使用昆虫的利用情况: 在现实社会中,昆虫不仅还可以用作食物,还可以用做医药,许多药如:僵蚕,九香虫,蝉蜕,龙凤,冬虫夏草等既是可以治疗某些疾病,还可以对人生体进行滋补。 在古代,昆虫就在人们的食谱上曾有过重要的地位,至今,很多国家还保留着这些习惯。墨西哥的外号叫“昆虫之乡”,有370多种昆虫可以作为佳肴,列入品牌的有60多种,所以墨西哥每年因这个原因吸引了世界很多游客。 利用昆虫或其他产品为原料作为饮料: 蜂蜜在很多人群众多很流行,老人小孩都很爱喝,在爱喝的同时还可以对胃和其他器官进行护理。我国在3000多年前就有养蜂的习惯,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蜜蜂也是授粉昆虫,所以对农业也有很好的促进。我国不仅是养蜂,食用蜂蜜最多的国家,也是饲养蜂蜜最多的国家,大约拥有600多万箱蜂群。而且在国内外也有很多人提取蜂毒来治疗人体的风湿等疾病。 所以,发展昆虫业是很好的一项事业。

《观赏昆虫学》课程论文

《观赏昆虫学》课程论文 昆虫学(观赏昆虫学)的鉴赏及学习心得 摘要:本文是我对昆虫学这门课程的所学及相关资料的览括,希望通过我的疏略研究能对昆虫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扩充自己知识面的同时,也对自己本学期所获得认知做一个较为详细的小结。全文主要围绕昆虫资源的特征及其利用价值等内容,向我们展示了昆虫学在人类科学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对昆虫学的前景作了宏观的展望。 关键词:观赏昆虫、观赏昆虫学、感想、昆虫资源、采集昆虫 在我国,对于昆虫的研究及观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已有了蓄养蟋蟀、听鸣观斗的活动。而历代文人墨客也似乎对这些小虫有着特别的偏爱,吟诗作画常以昆虫为对象,留下不少传世佳作。人们以虫寄情,以情赏虫,充分展现了中华氏族特有的浪漫与博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虫文化。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活动日趋丰富多彩,观赏昆虫这一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鉴于此,我们尝试将民间观赏昆虫的经验总结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写成本文,目的是使大家对观赏昆虫有个基本了解,并通过观赏昆虫的活动增加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奇妙。 一、昆虫及观赏昆虫的定义 (一)什么是昆虫 我们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似乎那些很微小的小动物都可以叫做昆虫。其实

在没有上这门课之前,我对这个问题也是模棱两可,那么究竟什么是昆虫呢? 昆虫和其它生物一样,有着自己的特殊位置。它在动物界中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昆虫纲。湖南观赏昆虫据调查和查阅有关文献,共统计88种,隶属于11个目。它首先具有节肢动物的特征。 它们的身体是由一系列的体节组成的,外面是含有几丁质的外骨胳,一些体节上长有成对的分节附肢,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神经索组成,心脏位于消化道的背面,体腔血腔合二为一。除了这些特点外,昆虫还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它们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包括一对触角、三对口器附肢及单、复眼等;胸部是运动的中心,具有三对足,多数还有两对翅;腹部是生殖中心,生殖系统及大部分内脏包含于腹中。昆虫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从卵发育成性成熟的昆虫,需要经过一系列显著的内、外部体态上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变态。只有具备以上特点的才是昆虫。 (二)观赏昆虫的定义 观赏昆虫是指能够美化人们生活,有益于身心健康并且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昆虫。包括那些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形态奇特、鸣声动听、好斗成性或会发萤光的各种昆虫。如蝶类、鸣虫类及某些色彩形态美丽的甲虫。观赏昆虫是“资源昆虫”中的一类。 二、观赏昆虫的历史与文化 中华民族具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可谓中国文化的根基所在,地理和历史学家陈正祥认为,中国文化基本上是农耕文化。西北农业大学邹德秀教授认为,中国农业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沉积,丰富的内涵和辉煌的成就,是一块值得开垦的处女地。害虫防治与益虫利用是农事活动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中国昆虫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如治蝗文化与蚕桑文化便是典型例子。昆虫文化源于人类与昆虫共存的活动中。 昆虫作为自然界的一员,数冤占动物界已知种类的三分之二,按分布几乎遍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查历史已有三亿年之久;而人类的出现仅仅有300万年。昆虫不仅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而且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休戚相关。从文字到

昆虫与人类(选修论文)

浅谈昆虫资源对人类的价值及其开发利用 所面临的问题 摘要:昆虫是动物界中无脊椎动物的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动物,所有生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群,昆虫分布广、历史悠久、数量大、易饲养、很多是植食性、廉价、是深具潜力急待开发的可再生资源。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与现代报道,结合现代自然与社会环境对药用昆虫、食用昆虫、饲用昆虫、天敌昆虫、工业用昆虫、文化昆虫这六种主要的昆虫对人类的价值进行分析,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的昆虫资源。 关键词:药用价值;营养价值;开发利用;资源;产业化;面临问题; 正文 在种类繁多的昆虫中,从对人类的价值层面来说,昆虫主要用于医药、食用、饲用、农业上害虫的消灭、工业原料的提炼等。这些昆虫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试验的再三验证,能被人们所利用的昆虫种数越来越多,它们对于人类的正常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一、药用昆虫 药用昆虫作为一类传统中药材资源,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历史。《神农本草经》列出的虫药有29种,明代名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将虫药扩充到106种,到目前为止,我国中医的药用昆虫达300种之多,常用的40多种,如蚕蛹、蜜蜂、五倍子虫、冬虫夏草、土鳖虫、桑螵蛸、蝉蜕、螳螂、芫青、蝼蛄、蚂蚁等。 昆虫虫体或其产物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点,尤其昆虫脂肪中含不饱和脂肪酸,久食不易引起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而且有调节肾功能、抗肿瘤、增强免疫力和抗衰老等保健功能。如九香虫可补肾助阳、温中行气,桑螵蛸可补肾助阳、固精缩尿,土元可破血逐瘀、续筋接骨,蚕蛹可益脾补虚、除烦止渴。

昆虫文化与欣赏论文

昆虫文化与欣赏 :XXX 学号:XXXX 班级:XXXX 摘要:本文从昆虫资源、昆虫文化、昆虫艺术、昆虫科学、昆虫发展史几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昆虫资源主要从材料资源、药物资源、生态资源、蛋白资源、生态资源等几方面进行论述;昆虫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昆虫艺术包括:昆虫建筑与地名、昆虫国画、昆虫邮票、昆虫钱币等不同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昆虫资源、昆虫文化、昆虫艺术、昆虫科学、昆虫发展史 在漫长的长河中,昆虫是一种比人类资格更老的生物,它早在三亿四千万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进入全盛期也已有七千多万年。人类的祖先在与界中的昆虫发生联系,在实践中发明或发现对昆虫资源的利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随着人类的不断,昆虫除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关联外,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精神生活、民俗活动等方面,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昆虫文化现象。 一、昆虫资源 昆虫资源是指昆虫产物(分泌物、排泄物、含物等)或昆虫体本身可作为人类资源利用,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种群数量具有资源特征的一类昆虫。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将给昆虫利用带来前所未有的促进和发展。 1:材料资源 昆虫产物及昆虫体作为工业原料和生物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昆虫产物,如:紫胶、白蜡、五倍子、胭脂红等在军工、化工、医药、食品工业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资源昆虫育种技术将取得突破性进展,紫胶、白蜡、五倍子、胭脂红等昆虫产品经过育种技术和加工技术的改造,将产生出更多的新产品,开发出更广阔的新用途。 昆虫作为生物材料的应用围很广,昆虫是一座巨大的几丁质资源库,昆虫身体中的主要结构组成是几丁质,几丁质是一种糖蛋白,几丁质—蛋白质复合物的研究,以及它在昆虫体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可能使几丁质作为人造皮肤等生物材料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初步应用于临床。作为一种特殊的糖蛋白,几丁质在医学上还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昆虫体还含有丰富的脂肪,这些脂肪类物质可以作为高级化妆品,高级润滑油,甚至利用高新技术大规模地工厂化生产昆虫,提取特殊的工业油料已不是不可能实现的。 昆虫体的一些特殊性质的酶、激素、色素、蛋白质都可能通过生物技术,如:细胞离体培育、克隆技术、基因导入等,实现工厂化生产,得到医学或其它特殊目的的产物。 昆虫种类丰富,形态多姿多彩,蝴蝶,萤火虫,甲虫等都是宝贵的生物资源,除工艺品外,蝴蝶,甲虫的翅(鞘翅)都是难得的生物材料可以在工业和医学上应用。萤火虫产生的荧光有很重要的价值,日本已通过基因工程,将发光基因导入家蚕体已获成功。

昆虫文化论文

趣味昆虫学对我的启示 ----昆虫与人类社会论文 【摘要】昆虫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类群,其作为一类特殊的生物群体,具有种类多,种群数量大,繁衍十分迅速等特点。同样生活在地球这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中,昆虫与人类社会存在诸多联系,人类从古代就对昆虫世界的种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加以研究。近代,随着科技等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昆虫记昆虫的价值更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分析,昆虫学研究也由此衍生出其他分支。昆虫与人类社会究竟应该相处呢?诚然,在和谐理念下,昆虫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相处将是必然趋势。 【关键词】昆虫昆虫学研究人类社会和谐 【正文】一、关于昆虫与昆虫研究 昆虫 (insect) ,属于昆虫纲的小型节肢动物。其基本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两对翅膀三对足,头上两根感觉须,里头是肉外是骨”。昆虫是动物界中无脊椎动物的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动物。 昆虫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群体,迄今为止,人类发现和定名的僧无何磊大概有180万—240万中,其中植物、除昆虫外的动物、微生物等大约有80万种,昆虫种类有100万—160万种,占地球上已知生物种类的2/3以上。据专家估计,地球上的昆虫种类有3000万—5000万种。昆虫不仅种类多,而且种群数量大,生长繁殖迅速,生态适应性广,几乎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发现昆虫。昆虫的一生形态可谓是诸多变化,是遍布全球的家族。 昆虫学是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昆虫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昆虫为研究对象,阐明其生命活动的各种规律,并研究其防治和利用的科学。200多年来,随着该学科研究的深入及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许多分支。这些分支可归为五大类。 从事昆虫研究的人则一般被称作昆虫学家(Entomologist)。遍及全球的昆虫学家对昆虫进行观察、收集、饲养和试验,他们所进行的研究涵盖了整个生物学规律的范畴,包括进化、生态学、行为学、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方面。

观赏昆虫学课程感想

观赏昆虫学课程感想 摘要:本论文主要是我对观赏昆虫和观赏昆虫学课程内容的介绍以及我对于观赏昆虫学课程的感想。同时也简要介绍了观赏昆虫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观赏昆虫、观赏昆虫学、感想、昆虫资源、昆虫分类 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晟多的动物,已知种类约达100多万种。虽然在农林业生产、人类的卫生健康及日常生活等方面会遇到昆虫所带来的麻烦,甚至重大损失,井成为人类必须防治的对象。但是,这类昆虫在庞大的昆虫“家族”中只是极少数,而绝大多数昆虫无损于人类利益,它们只是自然界中生息繁衍的一类动物,在生态系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是缤纷多姿的大自然的重要构建者。 一、观赏昆虫的定义 凡能给人以美感,可供赏玩、娱乐以增添生活情趣、有益身心健康的昆虫都可称为观赏昆虫。 昆虫的种类繁多,不同的昆虫具有不同的形态和行为习性,以致构成一个纷繁复杂、形色十分丰富的昆虫世界,无疑,其中具有观赏、娱乐价值的种类甚多。诸如花间彩蝶飞舞,树上秋蝉鸣唱,夏夜萤光与群星争辉等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在“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靖蜒款款飞”、“风轻粉蝶喜,花暖蜜蜂喧”(杜甫),“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蝶立上头”(杨万里)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诗句中,昆虫大显身手。“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愿做蝴蝶比募双飞的爱情故事更是在我国民间流传至今带给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二、观赏昆虫的历史与文化 中华民族具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可谓中国文化的根基所在,地理和历史学家陈正祥认为,中国文化基本上是农耕文化。西北农业大学邹德秀教授认为,中国农业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沉积,丰富的内涵和辉煌的成就,是一块值得开垦的处女地。害虫防治与益虫利用是农事活动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中国昆虫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如治蝗文化与蚕桑文化便是典型例子。昆虫文化源于人类与昆虫共存的活动中。

论中国的昆虫文化(一)

论中国的昆虫文化(一) 摘要]本文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虫文化现象。有关昆虫的物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昆虫的食用、昆虫的药用、昆虫的养殖、虫害的防治等方面;有关昆虫的精神文化层面主要由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昆虫与文学、昆虫与绘画、昆虫的崇拜、昆虫与民俗等构成。 关键词]昆虫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现象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昆虫是一种比人类资格更老的生物,它早在三亿四千万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进入全盛期也已有七千多万年。人类的祖先在与自然界中的昆虫发生联系,在实践中发明或发现对昆虫资源的利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昆虫除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关联外,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精神生活、民俗活动等方面,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昆虫文化现象,本文对此进行概述。 一、物质文化方面 昆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入人们的文化生活最早应该是发生在物质领域,是对昆虫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昆虫的食用据古代传说早期先民过着“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1]等饮血茹毛的艰苦生活,这里就应当包括对昆虫的食用。在殷周时期昆虫就是当时上层人享用的食品。《周礼.天官》有“祭祀,……蚳以授醢人”、“腵修蚳醢”的记载,“蚳”是指蚁卵,“蚳醢”是指用蚁卵制成的蚁子酱,说明周代已有昆虫食品蚁子酱。《周礼》还记载蝉和蜂是当时帝王宴席的美味。自此之后,昆虫则是历代人美食的佳品。汉魏六朝时除仍食蚁、蝉外,还食用蝗、桂蠹、绀蝶和蛴螬等。《汉书.南粤王传》记载当时南粤王赵佗的贡品就有桂蠹,唐代人颜师古称“此虫食桂,故味辛,而渍之以蜜食也。”蛴螬即地蚕,白色,甚肥嫩,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称其可“杂猪蹄作羹”。唐宋时人还食用蟠虫、天虾等昆虫。元明时期食蚕蛹、蜻蜓、蝗虫等,元吴瑞《食用本草》称“缫丝后蛹子,今人食之,呼小蜂儿。”《云南志》载“澜沧、蒲蛮诸地,凡土蜂、蜻蛉、蚱蜢之类,无不食之也。”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对明清之际昆虫的食用记载甚为详尽,中有蜜虎、龙虱、洋虫、棕虫等。清蒲松龄《农桑经》记载当时山东人食用豆虫的习俗,“豆虫大,捉之可净,又可熬油。法以虫掐头,掐尽绿水,入釜少投水,烧之炸之,久则清油浮出。每虫一升可得油四两,皮焦亦可食。”由上所见,人食用昆虫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古人食用昆虫的方法大多是油炸、煎炒、蒸煮等法。现代人食用昆虫多种多样,山东河北人食用油壳螂、河北人还食用蝇蛆,徐淮地区人则食用蝉、蝗虫、蝈蝈等,云南傣族人盛行食竹虫。云南哈尼人有一道著名的菜,叫“肉芽”,其制作的方法是把新鲜猪肉挂在野外,听任苍蝇在上面产卵,不久,就出现密密麻麻的又白又嫩的蝇蛆。用竹竿敲击,使蛆虫纷纷堕落,收集起来用油炸或碳火烧都可,有特别的香味。随着食虫热的兴起,现今人食用昆虫的种类更多,诸如蚂蚁、白蚁、螳螂、蝴蝶、蛆虫、天蚕蛾、象鼻虫、蟋蟀、蜈蚣等,共约500余种。这些昆虫都是高蛋白、高营养的食品和保健品。蝗虫、黄粉虫、土元等已开始人工饲养,供食用或饲料,是新开发的蛋白质来源。 (二)昆虫的药用我国古代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昆虫具有药用价值,可以入药治病。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就记录了22种昆虫药物,如石蜜、蜂子、蜜蜡、螵蛸、蚱蝉、白僵蚕、石蚕、蝼蛄、莹火等。陶宏景《名医别录》较《神农本草经》增加了白蜡虫、原蚕、土蜂、蜻蛉等9种昆虫药品。集大成者则是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本草纲目》,它是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李时珍在书中共收药品1892种,比前人新增374种,其中昆虫类就占106种,谓之“虫部”。并将其分成卵生、化生、湿生类型,每种昆虫皆分释名、集解、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对每一味昆虫药物的名称由来,前人的各种观点、药性及主治功能等各方面予以详细论述。直至现代许多昆虫仍是中医治病疗疾的良药。

食用昆虫

食用昆虫 ——昆虫与人类 一.食用昆虫的历史与传统 (一)、世界各地民间食用昆虫习俗 大洋洲土著人的图腾中有许多是昆虫,因为昆虫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食物。昆虫是非洲土著人喜食的种类,有白蚁、蝗虫等,据1995年国际红十字会调查,发现仍有数百万非洲人靠昆虫和植物根为生。蟋蟀是非洲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及博茨瓦纳居民的佳肴。欧洲居民习惯吃蝗虫、金龟子、蚂蚁等昆虫,北美印地安人喜食蝗虫。中美洲人常以“蛾子饼”作为主食。 墨西哥素有“食虫之乡”的美誉,食用的昆虫多达370余种,“红烩龙舌兰蚜虫”、“墨西哥鱼子酱”和“蚂蚁菜”是3种最为脍炙人口的佳肴。在亚洲,俾格米人把一年中的两个月份以昆虫命名:“蝎盛产月”和“蜂蜜丰收月”。 日本人喜食蝗虫、蜂幼虫、蜂蛹、蚕蛹以及毛翅目昆虫的幼虫和若虫。“油炸蝗虫”在泰国身价百倍,甚至泰国政府在1983年明文规定,对危害作物的蝗虫只能人工捕捉,严禁喷药杀虫。 巴基斯坦人喜欢吃飞蛾,埃及人特别爱吃有花纹的甲虫,阿拉伯人则把蝗虫、蝎子和螳螂当作美食。

(二)、我国民间食用昆虫习俗 我国的食虫历史早在3000年前的《尔雅》、《周礼》和《礼记》中就记载了蚁、蝉和蜂3种昆虫加工后供皇帝祭祀和宴饮之用。自古以来我国各地各族人民即有用不同种类昆虫作为食品的风俗习惯。北方人喜食蝗虫、蚕蛹、蝉和豆天蛾幼虫;江浙一带人们爱吃蚕蛹;福建、两广一带捕食龙虱;台湾同胞最爱吃“香酥蟋蟀”;湘西人对炸马蜂幼虫感兴趣。在云南省,食用昆虫为全省各民族普遍的习俗,而且早已形成了极有民族特色的食虫文化,食用的种类和方法也丰富多样,仅烹调的方法就有13大类。并且贵州的仡佬族,广西东兰县长江、金谷一带的壮族和云南新平县境内的哈尼族人民都举行各自不同的“吃虫节”,到时家家户户餐桌上总少不了油炸蝗虫、腌酸蚱蜢、甜炒蝶蛹、蚜米泥鳅、油炸蚂蚱等别有风味的昆虫菜肴。 (三)、我国昆虫入药历史 用昆虫及其产物治疗各种疾病, 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 历代医学家在以昆虫入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出版了50 多部与本草有关的的书籍, 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国两千多年前的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收录了21 种虫类药, 名医别灵中收录了30 种,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扩充到74 种, 清代的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又补充了25 种。本草中除了记载昆虫的药性外, 有的还对其形态及生物学特性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如天牛,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它的描述就比较全面. 民间多用天牛治疗经

昆虫与人类

人类与昆虫感想 以前从来没有去了解昆虫,认为昆虫就是那么一微不足道的生物体,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丝毫的影响,他们存不存在对人类的生存没有一丁点的关系。少了它们不少,多了也无所谓,可是,自从学习了人类与昆虫这门课,我的观念要转变了,昆虫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昆虫的出现,无疑是生物构成的需要,正是有了它们,生物世界才会更加的丰富多彩,从而更是增添了人类世界的多姿多彩! 还没有上课之前,总是觉得这门课会很无聊,可是经过这两节课,我发现它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无聊。老师丰富的上课经验和渊博的知识以及那神奇的视频表演,使我感觉这应该会很有趣。我开始灌输着昆虫这一生物体,我了解到昆虫的种类和数量极多,分布很广,昆虫是地球生物中最丰富和多样化的种类,昆虫的世界是那样的美妙。在昆虫的世界里,有着与人类社会不一样的精彩,那是属于它们之间的奥妙,上课视频中的精彩应该只是昆虫家族美妙世界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的神奇之处我还没有认识到。也许以前的我根本不会多一秒的停留在昆虫这个名词中,可是现在的我将会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这一生物体,去感知着生物的奇妙,去了解它们的精彩! 昆虫与人类关系密不可分。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可以体现在多方面,例如:昆虫与疾病、昆虫与农业、昆虫与工业、昆虫与环境等,这更是进一步说明了昆虫与人类密不可分。有些人认为人类是至高无上的,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可以牺牲一切其它生物的利益甚至是它们的生命。人类把昆虫逐渐赶出它们的家园,并在那里建立起了城市,建起了工厂。但实际上人类只是地球上成员的一体,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牺牲昆虫类的存在,昆虫对人类的生存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人类与昆成应该是和谐相处的。 从课堂上和视频中,我进一步了解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道理。在地球上,无不存在竞争这一观念,只有强者才适应我们生存的家园。很多昆虫为了自己和自己家人的生存,需要不同方面与别人竞争,要想获得最终的胜利,你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然而,昆虫家族就是那样在竞争中生存着,我们人类与应该认识到这种危机感,我们要想方设法能力是自己变得更强,不然我们最终会在人类社会中淘汰! 现在刚开始接触这门课,有很多东西都是全新的概念,需要自己去找知识了解。人类与昆虫,也许现在不知道这之间会有着怎样的巧妙的联系,但是我相信随着逐渐的学习,它们之间的奥妙会有意外的惊喜。 软件学院 20130340603 陈启

昆虫论文

重阳斑蛾 【姓名】:倪小涛【学号】:080303102【指导老师】:刘春红【课程】奇特的昆虫世界【专业】:服装设计081班 参考文献:《中国近代植物与昆虫文献史料汇编》、《昆虫知识》摘要: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于加拿大,上个世纪90年代作为观赏性植物从加拿大引进,繁殖力强,传播速度快,是一种恶性杂草,被称为生态杀手 由于兴趣原因这学期我选了奇特昆虫世界这门课程—感觉受益匪浅—老师通过vcr和ppt跟我们一起环游在奇特的昆虫世界里面—比如-螽蟖、蟋蟀、蝼蛄、蝗虫蜉蝣---这些我都比较喜欢。尤其是重阳斑蛾更使我情有独钟-下面就让我给你们讲述关于重阳斑蛾来历和防治措施: 重阳斑蛾(Hista rhodope nigrinus Jordan),隶属于鳞翅目,缰翅亚目,异角部,斑蛾科。近年来可能由于生物链被破坏而大规模地出现危害重阳木。该虫幼虫食用重阳木上的叶片,已造成较严重的虫灾,如重阳木叶片全部被吃光。虽然重阳木不是什么粮食或经济植物,但是被啃食尽叶片的重阳木有碍观瞻,影响市容。重阳斑蛾作为我市土生土长的物种,目前已使用的防治方法仅有喷洒农药这一种。其实,消灭它的方法有很多,如害虫不育性法,雌雄间性法,引进天敌法(如鸟类、捕食性昆虫)等。 重阳斑蛾很容易辨认。成虫飞行能力较差,速度慢,易受风力影响,甚至徒手即可捉到;翅膀透明,由黑色鳞粉覆盖,腹部红色并有黑色的斑纹及点。雄虫翅膀基部有金属蓝色色块,腹部较小,飞行能力较雌虫强些,可能是因为雄虫需要通过飞行来觅偶的缘故,多在重阳木附近盘旋,寻找雌虫进行交配以繁衍后代。雌虫因腹部装有受精或未受精的卵而较大,可以轻易地辨认出来,在等待交配时受精只会慢爬,同时释放一种臭物,对人体没有威胁。 重阳斑蛾幼虫活动自由,体圆柱形头下口式,气门小,圆形;身体桔红色,并有黑色条纹及点(气孔)。茧黄褐色,多建造在居民楼墙壁直角处,其以卵过冬,另一说幼虫藏匿在重阳木树皮中越冬。幼虫防御手段有两种,第一种是吐丝,在盛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 摘要:中国古代昆虫文化,就属于这样一种文化现象。昆虫文化,它虽然没有哲学那样深奥,不像文学那样富于光彩,但它深深扎根于民间,表现在平凡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以自己的质朴特色,同样深刻地传达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民俗意识和审美观念,凝聚着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内涵和社会内容。本文主要探求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昆虫与文学、昆虫与绘画、昆虫的崇拜、昆虫与民俗等方面的内容。 前言:世界各地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昆虫是一种比人类资格更老的生物,它早在三亿四千万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进入全盛期也已有七千多万年。人类的祖先在与自然界中的昆虫发生联系,在实践中发明或发现对昆虫资源的利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昆虫除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关联外,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精神生活、民俗活动等方面,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昆虫文化现象。民俗风情千差万别,而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集居着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更是丰富多彩,其中的虫文化也别具一格。 (一)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 古代中国人在长期利用昆虫资源的实践中,深受万物有灵论观念的影响,产生了有关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晋干宝《搜神记》记载马头娘(即蚕神)的神话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碟则是一则流传极广的神化传说故事,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寄托了人们对自由的爱情婚姻的向往。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则记述了一书生因醉入梦的大槐安国,乃是大槐树下的一蚁穴的梦化故事。《庄子》记载了庄周梦中化蝶的故事。上述神话与传说故事,表明了古代人们对昆虫的崇敬之情,基于宗教之信仰而加以崇拜之。 (二)昆虫与文学 昆虫自古就是古代文学描述的重要题材,尤其是诗词歌赋中的咏颂昆虫的作品数量极多,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风格,是整个古代文学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多处描述昆虫,此外“螓首蛾眉”、“蚕月条桑”、“蜎蜎者蠋”等,都是描写昆虫的著名诗句。开创了古代咏颂昆虫的先河。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咏物诗后,昆虫作为独立的咏颂题材受到历代文人们的喜爱,成为他们托虫言志、以虫寓情的对象,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咏虫诗赋,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大类别。古代人咏颂最多的是莹火虫、蝉、蝴蝶等昆虫。 (三)昆虫与绘画昆虫入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物上,就发现有蝉纹,有的与实物十分相像,是写实的手法;有的则加以变形,形成蝉形的几何图案。这些蝉纹主要是用于装饰。这时期还出现了很多蝉形的玉器,被作为佩戴饰物和殉葬品。秦汉时期的服饰、壁画中,昆虫的形象极为常见。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所画昆虫极多,常见的有蝴蝶、蜜蜂、蜻蜓、蟋蟀、螳螂、细腰蜂、纺织娘、蚕、蝈蝈、飞蛾等。《群蝶》、《豆角蟋蟀》、《藤萝蜜蜂》、《蜻蜓》、《贝叶蝉》等都是其重要的作品。 (四)昆虫的崇拜中国古代很早就存在着对生物和无生物的崇拜意识,在昆虫身上也有反映。最著名的则是对蚕神的崇拜。 中国很早就有崇拜蚕神的史实,早在殷周时期就存在祭祀蚕神的习俗,殷墟甲骨卜辞就有不少与蚕神有关,如“卜蚕王吉”、“贞元示五牛,蚕示三牛。十三月”、“蚕示三宰”等,说明当时祭蚕神时要用牛羊三只至二十只,有时还用活人祭奠。先秦思想家荀子《蚕赋》中有“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的赋句,当来自民间的传说。马头娘(蚕神)极受民间崇拜,清光绪《嘉兴府志》载浙江嘉兴地区崇拜蚕神“吴兴掌故所称马头娘,今佛寺中亦有塑像,妇饰而乘马,称马鸣王菩萨,乡人多祀之。”清光绪《桐乡县志》卷七引当地人李廷辉《蚕桑词》有“绿遍郊原是女桑,村村竞赛马头娘。去年舟泊嘉兴道,曾记蚕词赋六章”诗描述祭祀蚕神之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