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专业用)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是植物病理学的后续课课程和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先导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进一步深化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并且为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学习打好基础。为了便于组织教学,本课程分为《植物病理学原》、《植物病原学》二个子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二个子课程分别进行;在实践教学中二个子课程合并进行。

二、教学任务、要求和方法

本大纲根据课程在植物保护和植物病理学中的地位、任务和要求来制订;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大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能够掌握植物病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植物病原鉴定和植物病害诊断的正确方法。

采用理论教学实验课教学实习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上篇: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为2.0学分;总学时:40;理论教学28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

(一)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2学时目的:了解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研究领域、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史,弄清植物病害的概念、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本质区别。第一节植物病理学科

一、植物病理学的性质

二、研究内容: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植物病害发生的过程、植物病害的流行和测报、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病害的控制

第二节植物病害

一、植物病害概念

1.作物生态系统的产物

2.植物病害的概念:生物病原物与非生物病原物、病程、症状、经济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

三、植物病害的重要性:年损失占总产量的10%-15%,约为700亿美元。

第三节植物病理学简史

一、对植物病害的感知:远古至17世纪

二、植物病理学形成时代:18世纪至19世纪中

三、植物病理学发展时代:19世纪中至20世纪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病原物及其特性 2学时目的:了解引致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的种类、基本特性,弄清寄生性和致病性、致病性分化的概念

第一节植物病害病原物的主要类群

一、生物的主要类群: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菌物界、动物界、非细胞生物

二、病原物的主要类群

细胞生物:真菌、细菌、植原体、螺原体、线虫、原生动物、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

非细胞生物(分子生物):病毒、类病毒、拟病毒。

第二节病原物的基本特性

一、生物间的关系共生、.共栖、竞争、拮抗、捕食、寄生

二、病原物的寄生性:寄生性与腐生性、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类型--专性寄生物(活体营养生物)与非专性寄生物(死体营养生物)、寄生性的相对性、.病毒的“寄生性”问题寄主与寄主范围与转主寄生

三、病原物的致病性:毒力和侵袭力

四、寄生性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

五、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或致病性分化:种、变种、专化型、小种、菌系或株系、生物型、菌株

第三章植物病害的症状和诊断 2学时

目的;了解植物病害症状的类型和特点,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的要点和新病原物鉴定的柯赫氏法则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症状

一、症状的概念:内部症状和外部症状、病征与病状,症状的研究意义

二、病征的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颗粒状物、菌脓、菌块、线虫虫体、寄生性种子植物体

三、病状的类型:.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四、症状表现的复杂性

病原物与寄主的反应、.症状发展阶段不同表现不同症状、不同环境条件引起不同症状--隐症现象、复合感染与并发症、潜伏侵染植物病害的诊断

第三节植物病害的诊断

一、诊断的基本程序:田间调查、症状观察、显微镜检查、病原物分离培养、查对资料

二、实验室诊断:血清学诊断、噬菌体诊断、.理化诊断法、.单克隆抗体诊断法、生物学测定诊断法

三、侵染性病害诊断:分布特征、症状特点

第三节新病害的鉴定——柯赫氏法则:

第四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4学时

目的:了解植物病程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侵染循环各个环节对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和对病害控制的作用,植病系统中的病害三角与病害四角的区别、植病

系统的调控与植物病害控制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控制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节植物病程

一、接触期:接触前、接触前期、接触后期、影响因素

二、侵入期:侵入方式、.侵入途径(伤口侵入的机制与直接侵入的机制)、侵入时间、侵染剂量、影响侵入的因素

三、潜育期:特点、寄生关系类型(死体营养型、活体营养型)、吸取营养方式、寄生部位

(局部侵染、系统侵染)、潜育期经时、影响因素

四、发病期:特点、症状表现类型、影响发病期的因素

第二节侵染循环

一、初侵染和再侵染

二、病原物的越冬越夏:方式、场所(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土壤--土壤习居菌、土壤寄居菌,.病株残体、肥料)

三、病原物的传播:气流传播(方式、传播梯度效应、与病害防治的关系)、雨、水传播、生物介体传播、土壤和肥料、人为因素传播

第三节植病系统

一、自然生态系统的植物病害:病害三角、特点(某种寄主植物非大面积连续分布;植物种类(含寄主和非寄主)、病原物种类多样化;寄主与寄生物物竟天择适者生存;遵循生物种群演替规律

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植病系统:病害四角、干预方式、干预对象、干预结果

三、植病系统的调控——植物病害的生态防治:寄主遗传多样性,维持系统稳定性,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植病系统的复杂性——增加其它生物因子

第五章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生理学 4学时

目的:通过介绍病原物的致病生理机制、植物罹病后生理代谢的变化规律、植物抗病的生理生化机,制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过程中病原物与寄主在生理学方面的相互作用的概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植物免疫生理学、生理植物病理生理学和分子植物病理学奠定基础。

第一节病原物的致病生理

一、夺取寄主的生活物质

二、机械压力

三、酶

四、毒素:作用、植物受作用位点、寄主代谢变化、毒素类型

五、生长调节物质: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第二节植物罹病生理

1.呼吸作用的变化:表现、部位、变化原因、机制

2.光合作用:诱因

3.核酸和蛋白质代谢:含量变化、种类变化

4、酚类物质和相关酶--罹病植株产生抗病物质

5.水分生理:增强叶片蒸腾作用;减少蒸腾有毒物质积累;阻滞导管液流上升;细胞膜透性改变。

第三节植物抗病的生理机制

一、物理被动抗性机制:体表形态结构,木栓化组织与木质化组织,物质沉积,导管结构

二、化学被动抗性机制:天然抗菌物质、.溢泌物质、.酶类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酶抑制物含糖量等

三、物理主动抗性机制:细胞壁的改变、壁类似物质、胼胝质沉积、乳突、、愈伤组织、阻塞维管束

四、化学主动抗性机制: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保卫素、植物对病原菌毒素的解毒作用

病原物与寄主相互识别的生化物质

第六章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遗传学 4学时目的:介绍植物抗病性和病原物致病性的遗传、变异类型,病原物与寄主群体间互作遗传的基本概念和观点,使学生掌握有关病原物与寄主互作遗传的基本概念和观点为进一步学习利用抗性控制植物病害的原理和方法打下理论基础

第一节植物的抗病性及其遗传

一、抗病性的概念:现象、概念的相对性、.感病与抗病的相对性、可遗传特性

二、抗病性的类型

1.按植物病程的反应:避病、抗侵入、抗扩展、耐病、抗再侵染

2.按抗病机制:主动抗病、被动抗病

3.按遗传方式:主效基因抗性、微效基因抗性

4.对致病性分化的反应:小种专化抗性、非小种专化抗性

三、抗病性的遗传:主效基因抗性、微效基因抗性、.细胞质抗性遗传

第二节病原物的致病性变异和群体毒力

一、病原物致病性遗传

二、病原物致病性变异的途径:有性重组、突变、异核现、准性生殖、转化、转导

三、病原物群体的毒力:群体毒力、毒力频率、病原物小种的鉴定、.品种抗性丧失的本质

四、定向选择和稳定化选择

第三节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一、概念

二、概念的争议和解释

三、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理论的意义

第四节基因对基因假说

一、基因对基因假说

二、亚麻与亚麻锈菌的遗传互作试验

三、其他作物病害系统中基因对基因关系的证明

四、基因对基因关系的作用和意义

第七章、植物病害的流行和测报 4学时目的:通过植物病害计量方法、流行种类和规律、测报的方法原理的介绍,使学生明确植物病害的流行规律及因素分析的原理,掌握植物病害预测预报的基本理论根据和基本方法。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计量

1、植物病害计量目的

2、计量指标: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

3、严重度的计量:分级法。

4、病情指数计算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流行

一、病害流行的概念:群体学的观点、经济学的观点、流行学的观点

二、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单循环病害与多循环病害

流行学特点——病害种类、传播、越冬越夏、流行主导因素、寄主反应、环境影响、菌量积累、变化

三、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季节流行曲线

多循环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单循环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季节流行动态的数学模型

四、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年份间流行变化:年增长率的预测和分析

五、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时空关系、传播特点、传播距离类型、传播动力、田间分布

六、病害的流行因素:寄主与病原物的互作群体、外界环境条件、人的干扰

第三节植物病害的预测预报

一、预测预报的有关概念:预测、预报、预报量、预报因子、测报目的

二、预测的种类:流行程度预测、发生期预测、损失预测、经济损害水平、经济阈值、测报的时限

三、预测的依据:长期预测依据、中期预测依据、短期预测依据、测报因子的选择

四、预测方法:经验预测模型(综合分析预测、数理统计预测的多元回归分)、系统模拟预测模型

第八章植物病害的管理 6学时目的:通过植物病害管理概念及其措施的介绍,使学生明确植物病害控制的原理及方法,掌握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为今后学习农作物病害防治学提供理论基础。

第一节植物病害管理的原理

一、植物病害管理的概念及其发展:概念的沿革、病害管理的原则

二、植物病害管理的措施

第二节植物病害管理的措施

一、植物检疫1.植物检疫的意义:定义、目的、.任务、对象2.检疫措施:禁止进境,限制进境,调运检疫,产地检,国外引种检疫,携带物、邮寄、托运物检疫

二、农业防治:特点和意义、常用方法和防病原理(使用无病繁育材料、.建立合理栽培制度、保持田园卫生、加强栽培管理)

三、生物防治原理、特点、对象;作用:拮抗作用、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交互保护作用

四、物理防治:干热处理,热水、热空气,辐射

五、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原理,杀菌剂的作用方式,化学防治的主要方法,化学防治的特点

六、选用抗病品种:作用、对象、抗性鉴定方法、抗病育种的途径、抗病基因的合理利用

(二)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一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观察3学时

目的;通过实验的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植物病害症状类型的认识,同时了解植物病害症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一、观察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种病状的各种类型,解剖番茄青枯病病株观察维管束的病变状况;

二、观察粉状物、霉状物、锈状物、点状物、脓状物、块状物(菌核)等病征及特点;

三、录象演示《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四、观察和区分所列标本的病状或/和病征,观察稻白叶枯病叶的喷菌现象。

实验二培养基的制作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3学时

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培养基的制作方法,消毒、灭菌的原理和方法、病原菌分离、培养的基本方法。

一、PDA和NA培养基的制作方法和灭菌方法;

二、病原物分离场所的消毒与灭菌:

三、细菌或真菌的分离、培养。

实验三、四接种体的计数、接种和病程观察6学时

目的:通过实验掌握真菌、细菌接种体的计数方法,病原菌的接种技术;通过对植物病程的观察,进一步了解植物病程;完成实验二和本次实验,使学生可基本掌握柯赫氏法则的基本实验方法。

一、真菌的计数板计数法;

二、细菌接种体的配制和计数;

三、病菌的接种;

四、病程的观察和记载。

下篇:植物病原学

植物病原学为4.0学分

课程学时为80学时加1.5周教学实习。

学时分配:理论教学44学时;

实验教学33学时;

课堂讨论 3学时。

(一)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一节植物病原学的任务和研究内容

第二节植物病原学的发展简史

1.病原自生论到病原微生物学说的确立

2.植物病原物的类群和发现过程

3.植物非侵染性病原的性质及认定

第三节中国的植物病原学研究概况

第二章植物病原菌物

第一节菌物学概论(2学时)

1.现代生物系统从二界系统到八界系统

2.菌物作为真菌、卵菌和粘菌的统称是科学的界定

3.多界菌物系统组成

4.菌物中真菌界、假菌界和原生动物界的本质区别

5.菌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菌物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生态学(4学时)

1.菌物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2.菌物的营养和繁殖方式

3.菌物的遗传和变异

4.菌物的生活史和生活史类型

5.菌物的生存与环境关系

第三节菌物的分类和命名(2学时)

1.分类与鉴定的概念

2.分类的目的和方法

3.菌物的分类阶元

4.菌物的主要分类系统

5.菌物的命名

第四节原生动物界(1学时)

1.根肿菌门(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

2.其他能引起植物病害的原生动物

第五节假菌界(2学时)

1.粘网菌门(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

2.丝壶菌门(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

3.卵菌门(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

第六节真菌界:壶菌门(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1学时)

第七节真菌界:接合菌门(1学时)

1.毛菌纲(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

2.接合菌纲(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

第八节真菌界:子囊菌门(3学时)

1.子囊菌门真菌的一般性状

2.子囊菌的生活史

3.子囊菌的繁殖体和子实体

4.子囊菌的分类系统变动

5.主要植物病原类群(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

第九节真菌界:担子菌门(3学时)

1.担子菌门的一般性状

2.担子菌纲(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

3.冬孢菌纲(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

4.黑粉孢纲(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

第十节真菌界:有丝分裂孢真菌类(半知菌类)(3学时)

1.半知菌的一般性状

2.半知菌的分类系统变动

3.主要植物病原类群(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

第三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8学时)

第一节概述

1.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

2.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和主要植物病原类群

第二节能培养的常见植物病原细菌

1.形态学

2.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3.细菌的繁殖、遗传和变异

4.植物病原类群

(1).重要植物病原细菌:土壤杆菌属、欧氏杆菌属、假单胞杆菌属、棒杆菌属、黄单胞杆菌属(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 (2).其他植物病原细菌:嗜木质部菌属、泛生菌属、嗜酸菌属、布克菌属、节杆菌属、拉氏菌属、短小杆菌属、红球杆菌属、链霉菌属、芽孢杆菌属、根杆菌属、根单胞菌属

第三节难培养的原核生物

1.植物菌原体属(形态特征、生物学、主要病原种、致病和防治特点)

1.韧皮部杆菌属(形态特征、生物学、致病和防治特点)

2.木质部小菌属(形态特征、生物学、致病和防治特点)

3.螺原体属(形态特征、生物学、致病和防治特点)

第四节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

1.植物细菌性病害的诊断

2.植物难养细菌病害的诊断

第四章植物病原病毒和亚病毒(6学时)

第一节植物病原病毒

1.病毒的概念

2.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3.植物病毒的侵染、复制和转移

4.植物对病毒病的免疫性和抗病性

5.植物病毒的传播

6.植物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7.植物病毒的分类、鉴定和命名

8.植物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

第二节植物病原亚病毒

1.亚病毒的概念

2.类病毒(形态特征、生物学、致病、诊断和防治特点)

3.拟病毒(形态特征、生物学、致病、诊断和防治特点)

第五章植物病原线虫(4学时)

第一节植物线虫的形态和结构

第二节植物线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

第三节植物线虫的分类和鉴定

第四节植物线虫病害诊断和防治

第六章寄生性种子植物、地衣和寄生性藻类(2学时)

(二) 实验课教学内容

实验一.植物病原菌物的营养体和繁殖体类型观察

实验二.原生动物界和假菌界(卵菌纲水霉目)植物病原类型观察

实验三.假菌界(卵菌纲:霜霉目)植物病原类型观察

实验四.真菌界: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部分)植物病原类型观察

实验五.真菌界:子囊菌门植物病原类型观察

实验六.真菌界:担子菌门植物病原类型观察

实验七.真菌门:半知菌植物病原类型观察

实验八.真菌门:半知菌植物病原类型观察(续)

实验九.植物细菌性病害和病毒病症状(包括内含体)观察

实验十.植物病原线虫主要类群观察

实验十一.寄生性种子植物、地衣和藻类

四、教学实践内容

1.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2.植物病原物的分离的培养技术(菌物、细菌、线虫、细菌噬菌体)

3.植物病原细菌的生理生化性状测定

4.植物病原物玻片标本的制作

5.植物病原物标本的显微计测

五、成绩考核

普通植物病理学成绩由四部分组成:

(一) 实验实习报告,占20%;

(二) 实验操作和病原识别考试,占20%;(实验考不及格者要补考,补一次者成绩按10%计,补二次者成绩按5%计,三次及三次以上通过者不计成绩;试验成绩不及格和不补考者不准参加课程考试)

(三) 课堂讨论及提问,占10%;

(四) 试卷笔试,占50%.

(三) 课堂讨论及提问,占10%;

(四) 试卷笔试,占50%.

注:二门子课程分开计成绩。

名词解释植物病害流行

植物病害流行学名词解释 1, 植物病害流行:指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在一定的环境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且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2 稳态流行:指在某地区早已存在,年年或经常发生而波动不大的流行状态。 3 突发流行:是指在某地区以前没有,出现不久就迅速蔓延成灾的流行状态。 4 大区流行:指流行过程中自然传播很广的状态。也称泛洲流行或泛域流行。 5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6 系统理论定义:指相互依赖的若干事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 生态系统: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的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态学单元。 8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地区内,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按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生态系统。 9 植物病害系统定义:指由病原物和寄主植物两个种群通过寄生作用构成的开放的和动态的生态系统。 10 主导因素:在诸多病害流行因素中,往往有一种或几种起主要作用,被称为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11 垂直体系和水平体系。即系统中存在着特异性的互作或分化性互作,即为垂直体系,另一类无此互作,呈现出抗病性和致病表现的恒定等级,即为水平体系。 侵染链和侵染环 12 侵染链:侵染物体在寄主一个生长季节中,从一个寄主到另一个寄主的一系列传播。 13 已被侵染的寄主称为散布体,将被侵染的植物称为接受体,而侵染链中的各个环节称为侵染环。 14 侵染环,即指由一次侵染到下一次侵染之间各个阶段所组成的一个周期,为侵染链中的一个环节。 15 单年流行病: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菌量能不断积累、流行成灾的病害。又称多循环病害、复利病害。 16 积年流行病害:指病原物需要经过连续几年的菌量积累,才能流行成灾的病害。又称单循环病害、单利病害。 17 中间型”病害:有许多病害介于上述两类病害之间,或兼有上述两类病害的特点,故称之为中间型号病害,如油菜菌核病、土传丝核菌引起的水稻纹枯、小麦纹枯、玉米纹枯病等。 18 季节流行曲线:是病害在单一生长季节内病害流行动态的形象表示方式,因病原物致病性、品种抗性和环境因素而变。 19 这种先后出现的不同形态结构,流行学上称为状态。 20 速率:在侵染过程中,病原物从一个状态至下一个状态所需的时间的倒数称为发展速率。 21 传播单位:指病原物能被视觉识别和计数的传播和存活的结构。 22侵染单位:当传播单位与适宜的寄主植物部位接触,并给以适当的环境条件,传播单位就变成侵染单位。 23 侵入概率(侵入率):指病原物传播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侵入寄主的概率。 24 侵染概率(侵染几率):指病原物的一个传播体着落于寄主体表后,在一定条件下得以侵染成功,引致发病的概率。 25 一定数量的亲代病情在一日内传播侵染引致子代病情的概率,称为相对侵染概率或病害日传染率。 26 重叠侵染定义:在一个位点上就可以发生多次侵染。

植保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测试题

植保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测试题(试卷) 一.填空题 1.植物病害的病原按其不同的性质可分为二大类,即()和()。 2.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原因有()、()、()、()等。 3.植物病原生物主要包括()、()、()、()、()、()及()等。 4.生长在寄主细胞内的真菌,由()直接从()吸收养分;生长在寄主细胞间的真菌,则以()上产生的特殊结构——(),伸入细胞内吸取养分。 5.真菌具有维持其生长发育需要的( )和繁衍后代的( );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 6.真菌性病害的症状有()、()、()。 7.细菌中的生理小种一般称(),病毒中的生理小种称()。 8.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入的反应,依据其抗性的强弱,分别有()、()、()、()四种表现。 9.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二.单项选择题 ( )1.青枯病是属于植物病状中的______。

A.变色 B.斑点 C.萎焉 D.畸形 ( )2.在植物病害中,______ 引起的病害最多。 A.真菌 B.细菌 C.病毒 D.线虫 ( )3.在真菌生活史中,产生孢子数量最多的是______。 A.有性孢子 B.无性孢子 C.无法比较 ( )4.鉴定病毒病的可依据______。 A.植物的症状 B.植物的病征 C.寄主细胞内的内涵体 D.传染性 ( )5.过敏性坏死反应是典型的______。 A.避病 B.抗侵入 C.抗扩展 D.抗病 ( )6.金桔的气孔分布稀,数量少,中隙小,很少生溃肠病,这是由于金桔具有_____。 A.避病 B.抗侵入 C.抗扩展 D.抗病 ( )7._______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繁殖体产生,有利于病害流行。 A.高温高湿 B.适温高湿 C.适温低湿 D.低温低湿 ( )8.防止病原物侵染的有利时期是______。 A.接触期 B.侵入期 C.潜育期 D.发病期 ( )9.同一病害影响潜育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植物病害流行的病害流行的因素

植物病害的流行受到寄主植物群体、病原物群体、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诸方面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流行的强度和广度。 在诸多流行因素中最重要的有: 1、感病寄主植物存在感病寄主植物是流行的基本前提。感病的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都是广泛存在的。虽然人类已能通过抗病育种选育高度抗病的品种,但是现在所利用的主要是小种专化性抗病性,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因不加选择而逐渐失去了植物原有的非小种专化性抗病性,致使抗病品种的遗传基础狭窄,易因病原物群体致病性变化而丧失抗病性,沦为感病品种。 2、寄主植物大面积集中栽培农业规模经营和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往往在特定的地区大面积种植单一农作物甚至单一品种,从而特别有利于病害的传播和病原物增殖,常导致病害大流行。 3、具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物许多病原物群体内部有明显的致病性分化现象,具有强致病性的小种或菌株、毒株占据优势就有利于病害大流行。在种植寄主植物抗病品种时,病原物群体中具有匹配致病性(毒性)的类型将逐渐占据优势,使品种抗病性丧失,导致病害重新流行。 4、病原物数量巨大有些病原物能够大旦繁殖和有效传播,短期内能积累巨大菌量,有的抗逆性强,越冬或越夏存活率高,初浸染菌源数量较多,这些都是重要的流行因素。对于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传毒介休数量也是重要的流行因素。 5、有利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气象条件、土壤条件、栽培条件等。有利于流行的条件应能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且出现在病原物繁殖和侵染的关键时期。 气象因素能够影响病害在广大地区的流行,其中以温度、水分(包括湿度、雨量、雨日、雾和露)和日照最为重要。气象条件既影响病原物的繁殖、传播和侵入,又影响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不同类群的病原物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不同。例如,霜霉菌的孢子在水滴中才能萌发,而水滴对白粉菌的分生孢子的萌发不利。多雨的天气容易引起霜霉病的流行,而对白粉病却有抑制作用。 寄主植物在不适宜的条件下生长不良,抗病能力降低,可以加重病害流行。水稻抽穗前后遇低温阴雨天气,稻株组织柔嫩衰弱,易感染穗颈稻瘟病。同一环境因素常常既影响寄主,又影响病原物。例如,高湿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有利,这是因为一方面对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有利,另一方面又因增大马铃薯叶片细胞的膨压而使之趋于感病。 土壤因素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等,往往只影响病害在局部地区的流行。 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所采用的各种栽培管理措施,在不同情况下对病害发生有不同的作用,需要具体分析。栽培管理措施还可以通过改变上述各项流行因素而影响病害流行。 在诸多流行因素中,往往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起主要作用,被称为流行的主导因素。正确地确定主导因素,对于流行分析、病害预测和设计防治方案都有重要意义。 地区之间和年份之间主要流行因素和各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变动造成了病害流行的地区差异和年际波动。对于前者,按照病害流行程度和流行频率的差异可划分为病害常发区、易发区和偶发区。常发区是流行的最适宜区,易发区是病害流行的次适宜区,而偶发区为不适宜区,仅个别年份有一定程度的流行。病害流行的年际波动以气传和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最大,根据各年的流行程度和损失情况可划分为大流行、中度流行、轻度流行和不流行等类型。

常见20种植物病虫害

常见20种植物病虫害 1、叶片出现斑点或斑块 如果叶片的斑点或斑块起皱变褐,可能是缺水造成的。若斑部软化、呈黑褐色,可能是浇水过冷、水溅到叶片上、化学药品的伤害、日灼病或病虫造成的。若斑点湿润有水疱状或干燥而凹陷,这是病害造成的。有几种害虫能刺吸植物的叶片为害。 2、突然落叶 叶片没有褪色就萎蔫,突然脱落,往往是由于植物受到了突然的袭击,如温度骤然的大幅度升降,白天日照强度的急增,或强冷风的吹袭;土壤的过度干燥, 特别是木本植物更易落叶。 3、顶部叶片小而黄,严重时出现褐斑 喜酸性土植物和对钙质敏感的植物在北方浇含钙质多的水(硬水)和用含钙质比较多的培养土容易出现的现象。 4、叶片卷曲脱落 由于温度低,顶部喷水或吹冷风造成的。 5、叶片黄化脱落 偶尔有老叶片脱落是正常的。大量的叶片同时黄化脱落则表明浇水过多,室内温度骤然降低或局部冷空气对流所致。 6、叶片呆板无生气 可能是光线过强或红蜘蛛为害的结果。健壮的叶片积满灰尘,也会缺乏生气, 注意清洗。 7、叶片出现损伤性裂口和孔洞 通常原因是:宠物或人为的机械损伤(刚萌发的叶芽受伤)是昆虫为害。 8、花蕾脱落 导致叶片脱落的原因同样可以引起花蕾脱落。花蕾脱落最常见的原因是空气干燥、缺水、光照少、开花前盆的位置变动或昆虫为害。 9、花很快枯萎 最可能的原因是缺水、空气干燥、光线太弱或温度太高。 10、叶片萎缩 要么是土壤干燥,要么浇水太多或盆底排水孔堵塞,以至使根系腐烂。也可 能是阳光太强(特别是中午)、空气干燥、温度太高,根系长满盆或虫害。 11、新植株落叶 刚换盆,新购买的植物或植物从一房间移到另一环境稍有变化的房间,掉 1-2片叶子是正常的现象。注意换盆时用稍大一些的盆,买植物拿回家时要小心 保护植物渐渐从阴处移到明亮处,尽是减少对植物的刺激。 12、底部叶片干燥脱落 有三种原因:缺乏光照、温度过高或缺水。 13、植物生长缓慢或不生长

常见植物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课件资料

常见植物病虫害及防治 根据病虫害的性质和种类,将植物病害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病害及生理性病害等。植物虫害包括地下害虫、叶部害虫、枝干害虫和吸汁害虫。 一、真菌性病害 此类病害的病原是真菌,在植物病害中发生较为普遍。常见的种类有: (一)炭疽病类 1.症状 炭疽病是植物上最常见的一类病害。主要为害寄主的叶片和新梢,可以在花、果、茎、叶柄上发生。该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的典型症状是初期呈暗绿色,似水烫伤状,后期呈褐色至黑褪色,然后病部腐烂。慢性型的典型症状是病斑呈灰白色,其上生有呈轮纹状排列的黑小颗粒。 2.发病规律病原在寄主病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通过透光性差、植株长势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等条件有利其发生。不同的品种,其抗(耐)病性有差异。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的植株,提高抗病能力。不偏施氮肥。注意搞好排灌系统。 (3)结合修剪,及时剪除病叶和病枝,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 (4)发病初期施药防治。常用药剂有: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炭疽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二)叶斑病类 1.症状 叶斑病是植物病害虫最庞杂的类群,凡是叶部产生斑点的病害均可称为叶斑病。其主要症状是在植物的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形状多样、颜色多样的斑点或斑块。有些在病斑上还会出现黑色小点。如鱼尾葵叶斑病,杜鹃叶斑病、美人蕉叶斑病、君子兰叶斑病、苏铁白斑病、月季黑斑病等。 2.发病规律该病的病原在病残体或土中越冬。随风雨传播。多数在高温条件下发病重。雨水多、雾多、露水重、连作、过度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势弱均有利于发病。 3.防治措施 (1)及时清除病叶、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原。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进行轮作(温室内可换土),改进浇水方法,有条件者可采用滴灌,尽量避免对植株直接喷灌。保持通风透光。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

植物常见病害及特征

根腐病:病菌侵染部位:根部、茎基部、嫁接口、茎结处等。 生产中实际发生的病害有:腐皮镰孢菌根腐病、拟茎点霉根腐病、枯萎病、蔓枯病、白绢病、菌核病、疫病。 根腐病:其中腐皮镰孢菌根腐病是非嫁接黄瓜的主要根腐病种类,诊断特征一是地下茎基部腐烂,缢缩不明显;二是茎基部导管变褐色;三是茎基部后期导管变褐色,但不向上发展,即地上部茎的导管不变色。而拟茎点霉根腐病是当前嫁接黄瓜的主要根腐病种类。 镰刀菌枯萎病:黄瓜枯萎病又叫蔓割病、萎蔫病,属世界性病害,在我省各地都有发生,特别是保护地黄瓜,由于连年种植,土壤中菌量逐年积累增多,发病日趋严重。其诊断特征是病株呈萎蔫状;严重时剖开根、茎部导管,见到变黄褐色或黑褐色,其它病害没有此症状。 白绢病:被害部位主要发生在植株茎基部,在病部上面长有呈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呈辐射状,边缘明显,所以叫白绢病,同时还生有茶褐色的小菌核。 疫病:诊断特征为,茎基部软化缢缩、植株萎蔫枯死,但是,导管不变色,这点和枯萎病不同。枯萎病与黄瓜疫病的主要区别为,黄瓜枯萎病一般不为害叶片。有时叶脉发黄,成网纹状。为害叶片,开始呈水浸状,暗绿色小斑,后扩展为近圆形大病斑黄瓜枯萎病不为害瓜条,疫病为害瓜条,开

始水浸状凹陷,后皱缩软腐,表面生有灰白色霉状物;黄瓜枯萎病呈萎蔫,严重时枯死,疫病呈萎蔫,很快枯死;黄瓜枯萎病地上部茎基部纵裂,疫病地下茎基部软腐缢缩、腐烂;导管黄瓜枯萎病致使导管变黑褐色,疫病不变色。 黄瓜蔓枯病:黄瓜蔓枯病除为害黄瓜外,还能为害冬瓜、南瓜、西葫芦、甜瓜和西瓜等。黄瓜茎、叶都能被害。其诊断要点,一是叶子病斑大,呈半圆形或“V”字形,同时病斑上面长有许多小黑点;二是茎被害多发生于节部,病斑白色,有琥珀色胶质物流出,散生有大量的小黑点,严重时造成蔓枯。 菌核病属于土传真菌病害,塑料棚、温室或露地黄瓜均可发病,但以塑料棚黄瓜受害重,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被侵染。主要为害果实和茎蔓。

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病状类型病症类型 认识植物病害,首先会注意到它和健康植株不同的变化状态。如生了散黑穗病的麦株穗部被破坏变成黑粉;棉花枯萎病的病株叶片萎垂枯焦,或整株死亡;患玉米黑粉病的植株上长出了畸形肿大的痿瘤一一灰包”。这些能为我们的感官所察觉的异常变化状态,就是植物病害的症状 (symptom)。植物生病后一般都有症状表现出来,症状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通常只有在外部症状不够明显时,才解剖检验内部症状。 植物病害的症状由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病状和病征组成。 (一)病状及其类型 病状是患病植物本身在受到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后,由内及外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它反映了患病植物在病害发展过程中的内部变化,它是由致病因素(病原)持续地作用于受病植物体,发生异常的生理生化反应,致使植物细胞、组织逐渐发生病变,达到一定显著程度时而表现出来的。在观察植物病害时,可看到有两类显然不同的病状,一类只发生在植物器官的局部,同一器官上相同的病状之间,无发展的连续性,称之为点发性病状,如常见的斑点病;另一类病状的发生却不限于局部,可以从一个部位发展到另一部位,从一个器官发展到另一器官,以至整体发病,称之为散发性病状或系统性病状,如多种植物的枯萎病、谷子白发病、病毒病等。 根据内部病理变化阶性质,病状可以分为三类: 即坏死性病状、促进性病状和抑制性病状。坏死性病状是以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的死亡为特征,表现为枯斑、腐烂、焦枯等;促进性病状是植物的机体受到病原的刺激发生膨大或增生的病状;抑制性病状和前者相反,植株的生长发育部分或全部受到了抑制。这样的区分,只是就其主要方面而言的。许多病害经常是整体表现为抑制性病变,而在其局部则表现为促进性病变。 具体的病状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复合的特征,即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的总和。把各类病状按其主要特征予以归类,可分为若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专业用)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是植物病理学的后续课课程和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先导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进一步深化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并且为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学习打好基础。为了便于组织教学,本课程分为《植物病理学原》、《植物病原学》二个子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二个子课程分别进行;在实践教学中二个子课程合并进行。 二、教学任务、要求和方法 本大纲根据课程在植物保护和植物病理学中的地位、任务和要求来制订;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大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能够掌握植物病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植物病原鉴定和植物病害诊断的正确方法。 采用理论教学实验课教学实习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上篇: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为学分;总学时:40;理论教学28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 (一)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2学时 目的:了解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研究领域、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史,弄清植物病害的概念、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植物病理学科 一、植物病理学的性质 二、研究内容: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植物病害发生的过程、植物病害的流行和测报、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病害的控制 第二节植物病害 一、植物病害概念 1.作物生态系统的产物 2.植物病害的概念:生物病原物与非生物病原物、病程、症状、经济

植物病害流行学复习资料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病害流行:是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并在一定的环境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2.植物病害流行学:是研究植物群体发病规律、预测技术和防治理论的科学,又称植物流行病学 3.大区流行:则是指流行过程中自然传播很广的状态,也称为泛洲流行或泛域流行。 4.稳态流行:是指在某地区早已存在,年年或经常发生而波动不大的流行状态,也有“常发病”之称。 5.突发流行:是指在某地区以前没有,出现不久就迅速漫延成灾的流行状态。 6.病害流行主导因素:针对具体时间、地点的某一种或某一类病害,会有一些对病害流行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7.单年流行病害: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菌量能不断积累、流行成灾的病害。 8.积年流行病害:指病原物需要经连续几年的菌量积累,才能引起不同程度流行为害的病害。 9.一次传播:一般以日为时间单位,即一日内所引致的病害传播距离。 10.一代传播距离:即菌源开始传播后,在一个潜育期间内多批传播所造成的传播距离。 11. 普遍率:代表植物群体中病害发生的普遍程度,是将观测的单元

分成病、健两类,计算发病的植物单元数占调查单元总数的百分比。 12. 严重度:是指已发病单元发生病变的程度,通常用发病面积或体积占该单元总面积或总体积的百分比表示。如:瓜类霜霉病的严重度划分 13. 病情指数:是将普遍率和严重度结合起来,用一个数值全面反映植物群体发病程度。 14. 病害流行的预测:是指依据病害的流行规律,利用经验或系统模拟的方法估计一定时限之后病害的流行状态。 15. 植物病害流行风险分析:是植物病害流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植物病害流行与否、流行强度和严重程度、产量损失及其对生态、社会产生影响的各种风险的分析。 16.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是指外来有害生物或受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通过贸易、旅游等途径传入并造成危害的风险分析。限定性有害生物和非限定性有害生物。 17. 基因对基因假说:病原物致病性和寄主抗病性之间存在基因对基因的遗传学关系。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菌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寄主—寄生物(病原物)体系中,任何一方的每个基因,都只有在另一方面相对应的基因的作用下才能被鉴定出来。 18. 水平抗病性:当一个寄主品种抗病性是普遍一致地对病原物的所有小种的,我们称它是水平的;由微效基因控制,即是数量性状。 19. 垂直抗病性:当一个品种是抵抗一种病原物的某些小种而不抵抗

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汇编

目录 一.植物病害 (2) 1.植物病害对植物生理功能的影响 (2) 2.植物病害的原因 (2) 3.植物病害的类型 (2) 4.植物病害的症状 (3) 二.植物病原物 (3) 1.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3) 2.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3) 3.病害循环 (4) 三.植物病原真菌 (5) 1.真菌的分类 (5) 2.真菌的一般性状 (5) 3.真菌的繁殖 (5) 4.真菌病害的特点和诊断 (5) 三.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6) 1.病原细菌的形态结构 (6) 2.病原原核生物的侵染和传播 (6) 3.植物病原细菌的诊断 (6) 四.植物病原病毒 (6) 1.病毒的组成及形态 (6) 2.植物病毒的复制与增殖 (6) 3.植物病毒的传播 (7) 4.代表性植物病毒 (7) 五.植物病原线虫 (7) 1.植物线虫 (7) 2.植物病原线虫的习性及传播 (7) 3.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7) 4.主要的植物病原线虫 (7) 六.寄生性种子植物 (8) 1.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一般性状 (8) 2.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繁殖与传播 (8) 3.常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8)

一.植物病害 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植物就是发生了病害。 1.植物病害对植物生理功能的影响 (1)水分和矿物质的吸收与积累; (2)水分的输导; (3)光合作用; (4)养分的转移与运输; (5)生长与发育速度; (6)营养产物的积累与贮存; (7)营养产物的消化,水解与再利用。 2.植物病害的原因 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出病变的因素。 如: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异常; 不良的物理化学条件 由病原生物参与的“病害三角” 病原物: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其中病原真菌、病原细菌简称病原菌。它们都是寄生物,被寄生的植物叫寄主。也可惯称为寄主植物。 病害三角与病害四面体 病害三角:寄主植物病原环境 三角形的高度或面积代表病害严重度,各边的长度影响三 角形的面积。 病害四面体:农业生态系内除了寄主、病原物和环境外, 应加上人类干预这个重要因素,从而形成植病害四面体学 说。 3.植物病害的类型 (1)侵染性病害: 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传染性,所以称传染性病害。

常见植物病害

真菌学实验报告 20种病害的病原鉴定 姓名:张佳佳 专业:植物病理学 学号:09207006 2011年4月

1.小麦白粉病Wheat Powdery Mildew 危害症状: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病原特征: 学名:有性态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DC.) Speer. f.sp. tritici Marchal ,异名为Erysiphe graminis DC. f.sp. tritici Marchal,属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无性态为串珠状粉孢菌Oidium monilioides。 病原形态:菌丝体表寄生,蔓延于寄主表面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寄主营养。在与菌丝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10~20个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5~30×8~10(um),侵染力持续3~4天。病部产生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黑色球形,大小163~219um,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18~52根,内含子囊9~30个。子囊长圆形或卵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有时4个。子囊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单核,大小18.8~23×11.3~13.8(um)。子囊壳一般在小麦生长后期形成,成熟后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开裂,放射出子囊孢子。 2.小麦条锈病Wheat Stripe Rust 危害症状: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及穗部。小麦受害后,叶片表面出现褪绿斑,以后产生黄色疱状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的疱状冬孢子堆。条锈病夏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在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 小麦上三种锈病的症状有时容易混淆。田间诊断时,可根据“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加以区分。在幼苗叶片上夏孢子堆密集时,叶锈病与条锈病有时亦难以区分,但因条锈病有系统侵染,其孢子堆有多重轮生现象。 病原特征: 学名: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sp. tritici Eriks.,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病原形态:夏孢子堆长椭圆形,0.3~0.5mm×0.5~1mm,裸露后呈粉状,橙黄色。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32~40μm×22~29μm,孢子壁无色,壁厚1~2μm,内含物黄色,具6~16个发芽孔,排列不规则。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灰黑色。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36~68μm×12~20μm,顶

第三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专业用)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是植物病理学的后续课课程和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先导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进一步深化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并且为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学习打好基础。为了便于组织教学,本课程分为《植物病理学原》、《植物病原学》二个子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二个子课程分别进行;在实践教学中二个子课程合并进行。 二、教学任务、要求和方法 本大纲根据课程在植物保护和植物病理学中的地位、任务和要求来制订;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大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能够掌握植物病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植物病原鉴定和植物病害诊断的正确方法。 采用理论教学实验课教学实习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上篇: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为2.0学分;总学时:40;理论教学28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一)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目的:了解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研究领域、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史,弄清植物病害的概念、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植物病理学科

一、植物病理学的性质 二、研究内容: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植物病害发生的过程、植物病害的流行和测报、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病害的控制 第二节植物病害 一、植物病害概念 1.作物生态系统的产物 2.植物病害的概念:生物病原物与非生物病原物、病程、症状、经济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 三、植物病害的重要性:年损失占总产量的10%-15%,约为700亿美元。 第三节植物病理学简史 一、对植物病害的感知:远古至17世纪 二、植物病理学形成时代:18世纪至19世纪中 三、植物病理学发展时代:19世纪中至20世纪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病原物及其特性2学时 目的:了解引致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的种类、基本特性,弄清寄生性和致病性、致病性分化的概念 第一节植物病害病原物的主要类群 一、生物的主要类群: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菌物界、动物界、非细胞生物 二、病原物的主要类群 细胞生物:真菌、细菌、植原体、螺原体、线虫、原生动物、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 非细胞生物(分子生物):病毒、类病毒、拟病毒。 第二节病原物的基本特性 一、生物间的关系共生、.共栖、竞争、拮抗、捕食、寄生 二、病原物的寄生性:寄生性与腐生性、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类型--专性寄生物(活体营养生物)与非专性寄生物(死体营养生物)、寄生性的相对性、.病毒的“寄生性”问题寄主与寄主范围与转主寄生 三、病原物的致病性:毒力和侵袭力 四、寄生性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

(完整版)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常见植物病虫害及防治

常见植物病虫害及防治 根据病虫害的性质和种类,将植物病害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病害及生理性病害等。植物虫害包括地下害虫、叶部害虫、枝干害虫和吸汁害虫。 一、真菌性病害 此类病害的病原是真菌,在植物病害中发生较为普遍。常见的种类有: (一)炭疽病类 1.症状 炭疽病是植物上最常见的一类病害。主要为害寄主的叶片和新梢,可以在花、果、茎、叶柄上发生。该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的典型症状是初期呈暗绿色,似水烫伤状,后期呈褐色至黑褪色,然后病部腐烂。慢性型的典型症状是病斑呈灰白色,其上生有呈轮纹状排列的黑小颗粒。 2.发病规律病原在寄主病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通过透光性差、植株长势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等条件有利其发生。不同的品种,其抗(耐)病性有差异。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的植株,提高抗病能力。不偏施氮肥。注意搞好排灌系统。 (3)结合修剪,及时剪除病叶和病枝,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 (4)发病初期施药防治。常用药剂有: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炭疽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二)叶斑病类 1.症状 叶斑病是植物病害虫最庞杂的类群,凡是叶部产生斑点的病害均可称为叶斑病。其主要症状是在植物的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形状多样、颜色多样的斑点或斑块。有些在病斑上还会出现黑色小点。如鱼尾葵叶斑病,杜鹃叶斑病、美人蕉叶斑病、君子兰叶斑病、苏铁白斑病、月季黑斑病等。 2.发病规律该病的病原在病残体或土中越冬。随风雨传播。多数在高温条件下发病重。雨水多、雾多、露水重、连作、过度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势弱均有利于发病。 3.防治措施 (1)及时清除病叶、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原。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进行轮作(温室内可换土),改进浇水方法,有条件者可采用滴灌,尽量避免对植株直接喷灌。保持通风透光。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第三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专业用)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是植物病理学的后续课课程和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先导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进一步深化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并且为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学习打好基础。为了便于组织教学,本课程分为《植物病理学原》、《植物病原学》二个子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二个子课程分别进行;在实践教学中二个子课程合并进行。 二、教学任务、要求和方法 本大纲根据课程在植物保护和植物病理学中的地位、任务和要求来制订;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大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能够掌握植物病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植物病原鉴定和植物病害诊断的正确方法。 采用理论教学实验课教学实习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上篇: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为2.0 学分;总学时:40;理论教学28 学时;实验教学12 学时(一)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 2 学时目的:了解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研究领域、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史,弄清植物病害的概念、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植物病理学科 一、植物病理学的性质 二、研究内容: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植物病害发生的过程、植物病害的流行和测报、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相 互关系、植物病害的控制 第二节植物病害 一、植物病害概念 1.作物生态系统的产物 2.植物病害的概念:生物病原物与非生物病原物、病程、症状、经济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 三、植物病害的重要性:年损失占总产量的10%-15% ,约为700 亿美元。 第三节植物病理学简史 一、对植物病害的感知:远古至17 世纪 二、植物病理学形成时代:18 世纪至19 世纪中 三、植物病理学发展时代:19世纪中至20 世纪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病原物及其特性 2 学时目的:了解引致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的种类、基本特性,弄清寄生性和致病性、致病性分化的概念第一节植物病害病原物的主要类群

《植物病害流行学》

协同进化(co-evolution):寄生物的进化是紧跟着它们寄主进化的。反之,寄主的进化也受它们寄生物进化的某些影响。两种生物互相施加选择压力,使一方的进化部分地依靠另一方进化,这种相互关系称为协同进化。 侵染概率infection probability:又称侵染几率。指接触寄主感病部位的一个病原物传播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侵染成功,引起发病的概率。 侵染梯度(infection gradient):又称病害梯度(disease gradient)或传播梯度(gradient of spread),是指传播发病后,子代病害数量(或密度)随着与菌源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递减)的现象或状况。 重叠侵染:当寄主植物有限的侵染位点遇上大量的病原物接种体时,在一个发病的位点上,同时或先后遭受接种体不止一次的侵染,但最终只形成一个发病点,在这个发病点上即发生了重叠侵染。 遗传稳态(genetic homeostasis):当寄主—病原物系统在协同进化中建立的病害平衡状态因受到遗传因素或外界条件的干扰和破坏时,寄主—病原物系统可进行自我调节,仍保持或恢复平衡状态,生物群体这种使本身遗传组成保持平衡并抵制突然变化的倾向称为遗传稳态。 水平的抗病性(horizontai resistance):当一个品种的抗性是普遍一致地对病菌的所有小种的,这种抗性是水平的,不属于基因对基因系统,其抗性是催化作用和催化产物决定的。 侵染单位:当一个传播单位与一个适当的植物感病部位接触,并有适当的环境条件,使其侵染成功,这样一个传播单位就变成一个侵染单位。一个侵染单位占据一个侵染位点并可识别和计量。 垂直抗病性(Vertical resistance):当一个品种是抵抗一种病原物的某些小种而不抵抗其它小种,这种抗性是垂直的,也称专化性抗性,存在基因对基因的关系,是由蛋白质的聚合作用决定的。 ES(expect system):是一个(或一组)能在特定领域内,以人类专家水平去解决该领域中困难问题的计算机程序。广泛的ES应包括专家知识、统计模型、模拟模型集合为一体。IPM:它从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出发,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采用尽可能相互协调

最新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

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 一、植物病害的概念 植物受不良环境重要条件和病源的不断刺激,其新陈代谢受到持续的干扰,在生理上和组织结构上产生一系列变化,因而在组织解剖上和外部形态上表现“反常”的状态(即是病态),并在经济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称为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的重要特点就是植物和病源相互作用的持续性,即有一个病理变化的过程,伤害是特发的,没有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不能称之为病害。病害可分为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是不能传染的,其发生主要是二方面的因素:即不利的环境因素和植物本身对这些因素的反映。 侵染性病害:是可以传染的,主要是由其他生物寄主引起的,也可称之为寄主性病害,引起该病害的的生物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线虫、寄生种子植物等。其中真菌引致的病害约点整个植物病害的80%以上,而真菌中,半知菌这类的高等真菌又占整个真菌病害的80%以上。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一)、症状 变色:植物感病后,局部或整株失去正常的绿色。常见的有:褪绿和黄化、红叶、花叶和斑驳。 坏死:植物细胞和组织感病死亡,形成各样的病斑,是局部的。 常见的有:叶斑和叶枯、疮痂和溃疡、立枯和猝倒。

腐烂:植物组织细胞受到病原物的破坏和分解而成。植物任何部分都可发生。常见的有:软腐和干腐、流胶和流汁。 (腐烂和坏死区别是:腐烂是整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和消解,坏死则多少还保持原有组织和细胞轮廓) 萎蔫植物的叶片因缺水而下垂的现象。 畸形常见的有:簇生和丛生、矮缩和皱缩、卷叶和缩叶、瘤肿和徒长、叶变。 (叶变是指植物花器各部分转化为绿色叶状结构的症状)(二)类型 1、植物病原真菌 在真菌分类中,很多学者认为真菌是属于菌物界真菌门,真菌门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半知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五个亚门。较通俗的说法可以认为鞭毛菌亚门属低等真菌,半知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属高等真菌。 原核类—原核界(细菌等) 鞭毛菌亚门:营养体单细胞或没有隔膜的菌丝体,有性孢子为卵孢子,无性孢子为游动孢子,主要以水传播。 接合菌亚门:营养体是菌丝体,典型的没有隔膜,有性孢子是接合孢子,无性孢子是孢囊孢子,主要是以气流传播。 子囊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极少数是单细胞,有性孢子是子囊孢子,无性孢子为分生孢子,主要以气流传播。

《植物病害流行学》

侵染概率infection probability:又称侵染几率。指接触寄主感病部位的一个病原物传播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侵染成功,引起发病的概率。 侵染梯度(infection gradient):又称病害梯度(disease gradient)或传播梯度(gradient of spread),是指传播发病后,子代病害数量(或密度)随着与菌源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递减)的现象或状况。 重叠侵染:当寄主植物有限的侵染位点遇上大量的病原物接种体时,在一个发病的位点上,同时或先后遭受接种体不止一次的侵染,但最终只形成一个发病点,在这个发病点上即发生了重叠侵染。 遗传稳态(genetic homeostasis):当寄主—病原物系统在协同进化中建立的病害平衡状态因受到遗传因素或外界条件的干扰和破坏时,寄主—病原物系统可进行自我调节,仍保持或恢复平衡状态,生物群体这种使本身遗传组成保持平衡并抵制突然变化的倾向称为遗传稳态。 水平的抗病性(horizontai resistance):当一个品种的抗性是普遍一致地对病菌的所有小种的,这种抗性是水平的,不属于基因对基因系统,其抗性是催化作用和催化产物决定的。 侵染单位:当一个传播单位与一个适当的植物感病部位接触,并有适当的环境条件,使其侵染成功,这样一个传播单位就变成一个侵染单位。一个侵染单位占据一个侵染位点并可识别和计量。 垂直抗病性(Vertical resistance):当一个品种是抵抗一种病原物的某些小种而不抵抗其它小种,这种抗性是垂直的,也称专化性抗性,存在基因对基因的关系,是由蛋白质的聚合作用决定的。 ES(expect system):是一个(或一组)能在特定领域内,以人类专家水平去解决该领域中困难问题的计算机程序。广泛的ES应包括专家知识、统计模型、模拟模型集合为一体。IPM:它从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出发,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采用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并充分发挥自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并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EIL:经济损害水平相当于经济损害阈,是指造成经济损失的最低害虫种群密度(病害水平)。侵染链infection chain:由多个侵染环构成的链,是病原物传播体从一个寄主到另一个寄主的一系列传播。 系统分析system analysis :系统分析是一种研究方略,它能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对问题的充分调查,找出其目标和可行方案,并通过直觉和判断,对这些方案的结果进行比较,帮助决策者在复杂问题中作出最佳的决策。 稳定化选择(Stabilizing selection):和定向选择方向相反的选择压力叫稳定化选择。即在病原物同一位点上对无毒基因的选择优于毒性基因,不利于毒性基因突变,使之在后代中出现的频率下降。 单年流行病害(monoetic disease):是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菌量不断积累,流行成灾的病害。度量病害流行进展的时间尺度,一般以“天”为单位。 积年流行病害(polyetic disease):积年流行病害是指病原物需要经过连续几年的菌量积累,才能流行成灾的病害度量病害流行进展的时间尺度一般以“年”为单位。与单利病害(simple interest disease)同义。 微梯拂利亚效应(The Vertifolia Effect):植物抗病性是一种复合性状,水平抗性和垂直抗性是混合存在的,在培育垂抗品种的过程中丧失水平抗性。这种现象称为Vertifolia效应。突发流行(Explosive epidemic):某地区以前没有,出现不久就迅速漫延成灾的流行状态。

六种常见的植物病害

六种常见的植物病害 一、霜霉病 (一)症状 霜霉病是由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病害多生于病叶背面。 病状:坏死斑、少数萎蔫 病症:由气孔伸出的白色至紫灰色霉状物。 (二)菌属 霜霉菌都是寄生在植物上的专性寄生菌,属于为鞭毛菌亚门。 主要菌属及代表性病害如下。 1、霜霉属 形态特征:孢囊梗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尖锐。引起病害:板蓝根霜霉病、大豆霜霉病、白菜霜霉病、大黄霜霉病、延胡索霜霉病和附子霜霉病等。 2、假霜霉属 形态特征:孢囊梗主干单轴分枝,然后作2~3回不完全对称的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尖细。引起病害:啤酒花霜霉病、丝瓜霜霉病、黄瓜霜霉病等。 3、单轴霉属 形态特征:孢囊梗单轴直角分枝,末端平钝。引起病害:葡萄霜霉病、苍耳霜霉病等。 (三)发病规律 1、病原物越冬场所 (1)田间病株 如白菜霜霉病菌在北方以休眠菌丝体在采种株内越冬,第二年就在病株内继续生长发育。 (2)种子、其他繁殖材料 如洋葱霜霉病,病原物是在鳞茎内越冬,并且是第二年生长季节的初次侵染来源。 (3)病株残体 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 2、传播方式 霜霉菌主要靠气流或雨水传播,有的也可以靠介体昆虫或人为传播。 3、发病时期 北方一般6月即可发病,8~9月为发病高峰期。 4、发病条件 偏低温、高湿情况下容易发生。如田间种植过密、定植后浇水过早、过大、土壤湿度大、排水不良等容易发病;春未夏初或秋季连续阴雨天气最易发生。 5、侵入途径 真菌主要从自然孔口侵入,较少从伤口侵入。 6、病害类型 (1)局部性的侵染:产生点发性病斑,生长季中不断产生孢子囊频繁地再侵染,病害流行速度非常快。大多数霜霉病属这种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