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已整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已整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已整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已整理)

判断

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科学”×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6、马克思主义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综合。×

7、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理论比实践更重要。×

8、马克思主义应是与时俱进的,对于已经发展了160多年后的今天已难以适应了。×

9、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办事就能保证时时成功,事事成功,不犯任何错误。×

10、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家的事,与我们的生活很遥远。×

2、发展就是运动,运动就是发展。×

3、矛盾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

4、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

5、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6、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不存在静止的状态。×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有机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8、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因此,人人都有哲学。×

9、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10、同一事物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联系的。×

1、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2、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所以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时候还应该遵循规律的客观性。√

4、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5、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6、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7、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8、真理与谬误之间,如同冰炭之不可同炉。×

9、人对世界的认识就像镜子映照他物。×

10、真理有时是相对的,有时是绝对的;有的真理是相对的,有的真理是绝对的。√

1、时势造英雄。√

2、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3、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4、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杠。√

5、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6、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8、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0、社会意识一定依赖于社会存在。√

1、资本积累最终否定了资本主义本身。√

2、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3、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4、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5、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6、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7、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8、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9、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10、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1、资本输入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改变了资本主义即将灭亡的宿命。×

3、资本主义的出现是一种历史退步。×

4、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5、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6、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地走到垄断。√

7、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生产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8、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是单方面的,与生产力这些没有关系。×

9、资本主义的只是一个过渡性生产方式。×

10、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1、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因此在各项工作中都要把效益摆在第一位。×

2、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现在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此外,再没有第二条道路。√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而下降。×

4、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这种条件下,就要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5、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

6.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7. 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直接思想来源。√

8.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是康德。×

9. 从无产者诞生的那一天开始,无产阶级就形成了。×

10.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完成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论证。√

1、马克思说:共产主义=人道主义+自然主义。√

2、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3、科学的社会主义源自空想社会主义,故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区别。×

4、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5、三大差别自产生就开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6、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根本体现。√

7、“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之间没有关系。×

8、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起点。√

10、资本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不可超越的发展阶段。×

单选

1、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态度应是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于C.它始终根植于实践和科学的土壤中

5、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取得了伟大的科学成就,这是因为他们D.自觉不自觉地在科学研究中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则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7、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B.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C.无产阶级作为独立阶级走上政治舞台

9、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D.伟大发现

10、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2、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A.理论联系实际

1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是D.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15、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6、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D.唯物史观

17、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8、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19、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

20、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C.既坚持又发展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C.实践性

3、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这种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

4、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C.运动

6、《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7、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属于A.唯物主义观点

8、1958年,我们认为麻雀吃粮食,于是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加以消灭。后来,我们认识到麻雀在消灭害虫方面贡献很大,便把它从“四害”中解放出来,并列为保护动物。1958年,我们消灭麻雀的错误,从哲学上看是没有做到A.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9、“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10、中共十七大报告既充分肯定了十六大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又实事求是地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为前者是主流,后者是支流。这是用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

11、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A.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

12、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杀盗非杀人”,这些说法的错误在于割裂了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13、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多元论观点

1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C.矛盾的特殊性

1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7、唐代诗人杜牧诗中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C.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18、“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段话表明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19、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0、对于同一棵古树,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和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

异表明B.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真理具有相对性

2、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3、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A.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4、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5、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C.教条主义的错误

6、实践的客体是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7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8、“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9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0、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B.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1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3、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知觉

14、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16、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17 .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19、“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2、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反映()的历史观B.宿命论

4、人类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C、生产关系

5、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7、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工具的状况

8、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 .经济范畴

9、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0、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A.经济条件

1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12、杰出人物的产生是C.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14、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是C.社会形态的更替

15、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这说明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6、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指D.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17、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评价的客观标准是人们的行为C.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1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19、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0、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商品是B. 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二重性是C.价值和使用价值

3、劳动二重性是指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4、下列说法是错误的是A.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C.生产剩余价值

6、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的是B.生产集中

7、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是C. 分工和交换8、剩余价值来源于A. 工人的剩余劳动

9、可变资本是C. 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支付的货币

10、剩余价值率是B.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1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B. 延长工作日长度

12、生产价格是价值的C. 转化形式

13、剩余价值是由()创造的D.不变资本

14、在工作日的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A.相对剩余价值

15、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B.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16、资本流通的目的是D.实现价值增值

17、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18、垄断资本在经济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19、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20、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1、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根本目的是A.获得高额利润和利息

2、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起来,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是C金融资本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高的产物,是( )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4、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B.资本全球化

5、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停滞两种趋势并存的根源在于A.资本主义私有制

6、垄断统治使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尖锐化,其中最主要的是D.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日趋深化

7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B.有利益一致之处,也有矛盾和争夺

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 )阶段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9、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的根本目的在于C.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这阐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D.实质

11、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张的主要形式是A.资本输出和跨国公司

12、( )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C.法人资本所有制

13、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动因是B.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及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

14、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说到底就是D.国家经济利益的竞争

15、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 )的迅速发展,促进了( ) B.社会生产力、社会进步

1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

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的爆发正是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7、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C.尚需长期的过程

18、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生产的物质财富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增长仅6倍,但占世界人口20%的少数富国与一批穷国,其占有社会财富的比例差距,则从1960年的30∶1扩大到1997年的74∶1。在当今190余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真正称得上是发达国家的也不过20多个,而最不发达的49个国家基本上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000年人均GDP 最高的日本等5国与最低的莫桑比克等5国相差315倍。这些数据说明当今经济全球化D.带来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两极分化的世界性

19、在1979年,美国最富的20%的人的收入,比最穷的20%的人高出3.5倍;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这个差距已经扩大到9倍。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4年8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2004年美国经济状况良好、就业机会增多,但是美国贫困人口仍然比2003年增加了110万,达到3700万人,占总人口的12.7%。这是美国贫困人口连续第四年出现增长。这些数据说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B资本主义国家贫富两极分化继续存在和扩大

20、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一般都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管理能力,享有优厚的薪金和职务津贴、企业董事所得利润等,与企业的资本所有者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他们在企业中控制企业决策,组织和指挥生产,控制人事调动,处理劳资纠纷,因而具有控制企业的实际权力。这说明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A阶级、阶层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1、以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和闵采尔的“千载太平之国”为主要代表的属哪个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A.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C.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3、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4、()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B.《共产党宣言》

5、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6、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7、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贡献是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8、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C.列宁

9、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10、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A.两大阵营的形成

11、两极终结的标志是B.苏联解体

12、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13、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14、下面哪项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模式D.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15、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标志是A.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6、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B.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17、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经济斗争

18、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1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0、( )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C.改革

1、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的是A. 马克思

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是C.实现共产主义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剖析( )中阐发展望未来社会的B.资本主义的矛盾中

4、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D.各尽其能,按需分配

5、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战争不复存在的原因是D.阶级与阶级斗争的消灭

6、国家的消灭指的是C.政治国家的消灭

7、因阶级消灭、国家消亡和三大差别消除,就有了A.社会关系实现高度和谐

8、( )是能提高劳动者能力和创造性B.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

9、未来社会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完全取决于C.人们在其中生活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10、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D.生活的第一需要

11、共产主义里的分工是D.生产者全面发展的分工

12、下列提法正确的是B. 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13、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14、“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15、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A. 两种不同的状态

16、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D.消灭利益差别

17、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B.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18、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19、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江泽民所说的“远大理想”是指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0、自由王国是指人们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多选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这说明下列哪些观点是正确的A.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C.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D.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2、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3、马克思主义A.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B.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D.即使在今天,也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4、马克思主义的内容A.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诸多领域B.包括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C.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6、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这些优秀成果包括A.德国古典哲学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7、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并发现了A.历史唯物主义D.剩余价值学说

8、马克思当选为“千年思想家”第一人,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A.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B.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9、下列对马克思主义特征认识正确的是A.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的观点B.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D.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革命性

10、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所写的党纲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和党纲的名称是B.共产主义同盟D.《共产党宣言》

11、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的有: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

1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B.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13、学习马克思主义,说到底,就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观”是管总的,它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的行为轨迹。因此A.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B.不断提高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C.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14、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这是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B.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15、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A.辩证唯物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B.实践性C.科学性

1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A.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8、如果从它的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A.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B.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19、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2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存在就是被感知

2、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可能导致B.庸俗唯物主义C.激变论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4、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C.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D.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哲学观点的依据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A.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B.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C.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6、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B.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物质范畴是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7、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B.包含和被包含的统一D.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8、选出下列物质运动的正确的担当者B.分子是热运动的担当者C.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担当者D.人脑是思维运动的担当者

9、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B.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0、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要认识到东西部的发展差距是由于一些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原因造成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西部面貌,需要几代人长期艰苦努力,决不能一蹴而就。这是因为B.没有一定的量变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11、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D.“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12、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是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1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4、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A.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B.要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C.要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D.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15、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哪两类现象A.物质现象D.精神现象

1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17、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

18、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A.取其精华,弃其糟粕C.批判地继承D.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19、某山村小镇自20 世纪70 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20、“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D.画饼不能充饥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B.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

辩证发展过程

2、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B.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C.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B.真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4、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就是要A.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C.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D.改造自己的思想

5、“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体现着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6、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9、“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0、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1、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A.生而知之(孔子)B.不虑而知(孟子)C.不行而知(老子)

12、“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3、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14、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15、实践之所以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是因为B. 坚持实践的观点就是坚持唯物论C. 实践成功证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正确的D. 在实践面前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16、“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A.主张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17、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19、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20、爱因斯坦1939年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曾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意外的是,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悍然将原子弹用于战争。这对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这段材料蕴涵的哲学原理是B.真理和价值有不一致的一面D.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之中,最终由实践检验

1、把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是因为B.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C.人口增长过快会影响经济建设的速度D.人口增长过快会影响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2、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A.农业社会C.工业社会D.信息社会

3、在我国现阶段要正确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必须A.大力发展生产力C.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科学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其中有A.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B.变革人们生活方式的功能C.对社会进

行科学管理的功能D.在一定程度上变革社会关系的功能

5、下列各项影响个人价值实现的有A.个人的主观条件B.个人的社会实践D.社会的需要

6、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D.改革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7、人生价值表现在A.个人对社会的贡献B.社会对个人贡献的尊重和满足D.个人向社会索取等量的贡献

8、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9、18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10、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11、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1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13、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D.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14,“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15、“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16、“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17、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18、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B.历史分析方法D.阶级分析方法

19、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这说明了A.没有创新我们就失去了追求真知的可能C.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D.创新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

2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1、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B.商品的社会属性C.交换价值的基础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

3、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主要的职能是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4、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5、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6、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7、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8、影响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有A.商品价值的变化C.供求关系的变化D.平均利润率的变化

9、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10、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11、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

12、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C.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D.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13、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1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D.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劳动的比重相对减少了

15、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D.创造出剩余价值

1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18、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D.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19、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可以A.促进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C.使生产力的诸因素更有效结合D.提高劳动生产率

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B. 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C. 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D. 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有哪些基本形式A.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B.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C.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2、跨国公司又叫A.多国公司B.国际公司

3、垄断资本向全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A.借贷资本输出D.生产资本输出

4、经济全球化的多样性包括A.生产的全球化B.贸易的全球化C.金融的全球化D.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5、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层、阶级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A.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B.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6、法人资本所有制有哪两种形式B.机关法人资本所有制C.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

7、下列哪些制度是资本家为缓和劳资关系而制定的制度A.职工参与决策B.签订劳动合同C.终身雇佣

8、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A.科学技术的进步B.跨国公司的发展C.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D.生产力的发展

9、国家参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哪些B.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营企业C.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D.国家直接管理私营企业

10、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输出出现的新的特点是A.资本流向从原来的主要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发展为多方向输出B.国家资本输出日益成为占重要地位的资本输出形式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所谓“援助”的方式进行

11、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的“三大手段”是A.公开市场业务C.存款准备金率D.再贴现利率

12、跨国公司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形式,是国际直接投资的载体,主要作用有A.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B.在世界范围内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C.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13、资本输入对发展中国家起了一定积极作用,它们有A.提供了发展所需的资金B.优化了产业结构C.扩大了出口

14、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便具有哪些特征A.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B.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15、经济全球化产生了哪些消极的后果A.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B.环境恶化了C.国家内部面临

治理危机D.各国都对他国产生了依赖

16、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的优越性有A.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提出了天赋人权的思想C.提高了世界科学水平

17、资本主义制度不会短期内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有A.任何社会制度都有相对稳定性B.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C.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

18、以下表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的有A.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B.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D.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

19、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B.在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方面,推行经济民主,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C.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级、阶层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D.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20、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A.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根本改变C.资本主义国家贫富两极分化继续存在和扩大D.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没有变

1、下列属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的有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B.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D.建立人民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多样性的特点的原因有A.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B.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C.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3、下面那些因素决定了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A.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B.社会主义社会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发展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D.社会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4、下面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有B.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C.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D.有利于促进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

5、下面哪些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A.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B.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结统一的党C.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有坚强纪律和战斗精神的党D.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是B.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C.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谱写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篇章D.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7、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有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B.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规律

8、下列有关无产阶级专政的说法正确的有A.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B.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先进的新型国家政权C.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D.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要消灭剥削、消除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9、下列有关社会主义民主正确说法的有A.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B.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C.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D.建设高度的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10、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A.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C.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D.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11、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是B.暴力C.和平

12、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是A.巴黎工人起义D.巴黎公社

13、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的时期是A.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B.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C.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D.由新经济政策时期转变为稳定时期

14、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端有A.集中过多B.管得过死C.否定市场的作用D.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1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B.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C.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D.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16、《共产党宣言》发表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A.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B.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C.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树立了一面旗帜

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A.打破了资本主义体系在世界上的独霸局面B.有力地支援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斗争,加速了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C.为战后世界和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D.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证明社会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

18、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化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基于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正确认识的有A.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B.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C.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D.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0、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A.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D.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们当代大学生应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B.我们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2、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C.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D.能否正确遇见未来的基本前提

3、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的A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C.运用科学的方法D.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

4、什么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B.产品极大丰富D.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5、共产主义是A.科学的理论C.未来的社会形态D.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

6、下面属于“三大差别”的是B.工业与农业C.城市与乡村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7、国家消亡的未来社会将是A.人类第一次作为统一的社会而存在和发展C.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为统一的世界历史D.人们高度自觉且自我管理

8、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C.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D.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

9、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揭示了A.社会主义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C.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D.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

10、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B.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1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A. 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12、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3、马克思和思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有B.工业和农业的差别C.城市与乡村的差别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14、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其理由是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15、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实现A.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B.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C. 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 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16、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B.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C.人们摆脱了自然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D.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17、下列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有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18、下列选项属于人类解放含义的有C.从自然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D. 从社会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19、人的全面发展是指A.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C. 个人潜力和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0、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的科学方法,概括起来说就是( )和( )的方法。A.辩证

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

2018年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更新题库

一、判断题(要求:只判断正误)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错误) 2. 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理论联系实际。(正确) 3.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正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错误) 5. 世界统一于物质。(正确) 6.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概念——判断——推理(错误) 二、简答题 1.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答:(1)物质决定意识,意思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人工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可能突破人类的限制而产生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3)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2. 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真理是绝对的,是针对它的客观性而言.真理有客观的特性,它的追求完全符合事实,这就是真理绝对的一面。 (2)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难以确保自己的认识完全符合客观事实,由此会产生真理的相对性。 (3)对有限数量的人在有限的时空里,认识的真理是有一定相对性的,但是放到无限的时空有无限智慧的凝结,又可以使人类不断接近绝对的真理。 (4)认识到真理有绝对性,是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因为我们需要真理,正是源自它的客观性造成的绝对性. 认识到真理的相对性,说明我们还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因为我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不断补充新的认识来加强它,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新时代的呼唤。 3. 结合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如高铁、大飞机以及"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等,谈谈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答:(1)科学技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中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使得社会有如此大的变革。 (2)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

马原选择题(按章节)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当代自然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4.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 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 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职业卫生考试试题含答案判断选择

、判断题 1.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采样时间一般为 15min ,最高容许浓度的采样时间一般不低于 (X ) 2. 工作场所空气中的苯、甲苯、二甲苯可用微孔滤膜采集。 (X ) 3.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2012 年版 )》将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程度分为轻微、 一般、严重。 ( X ) 4. 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多台同类生产设备时, 1-10 台设置 1 个采样点 ;10 台以上, 至 少设置 2 个采样点。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在流动的范围内,一般每 20 米设置 1 个采样点。 ( X ) 5. 事故性监测应监测至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低于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时为止。 ( X ) 6. 为保证车间内良好的通风和自然换气, 使用有机溶剂的工作场所不宜过于狭窄, 厂房的高度 应不低于,人均面积不少于,人均占有容积不小于 15 m3为宜。(V ) 7. 作业场所使用有毒物品的生产经营单位, 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办 理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 ( V ) 8. 职业危害申报工作实行分级属地管理。 ( V ) 9.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每年申报一次。 ( V ) 10. 对接触职业危害的从业人员,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 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从业人员。 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生产经营单位 及从业人员共同承担。 ( X ) 11. 工业企业选址应避开自然疫源地,对因建设工程需要不能避开的,不需采取相应的措施。 ( X ) 12. 在同一工业区内布置不同卫生特征的工业企业时,宜避免不同有害因素产生交叉污染就可 以。 ( X ) 1 3 . 《职业病目录》中,尘肺指包含矽肺及金属尘肺在内的 13 种尘肺。 ( V ) 14.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有毒物品作业。 中 规定煤矿井下采掘作业地点气象条件适用于煤矿井下采掘作业, 作业。 ( V ) 16. 有可能泄漏液态剧毒物质的高风险作业场所,应专设泄险区等应急设 17. 煤矿采煤司机及助手作业时粉尘采样点应布置在距工人操作处下风侧 18. 特殊高温作业,热辐射强度应小于 700W/m2 ,室内气温不应超过 19. 噪声与振动较大的生产设备应安装在单层厂房或多层厂房的底层。 20. 某企业有男职工 900 人,其中管理人员 80人,劳动者 820 人。管理人 员的工作制度为长 白班,劳动者工作制度实行四班三运转,则该企业最少应设置的厕所男蹲位数为 14 个。 ( X ) 21.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在评价阶段应完成的工作是: 工程分析、 职业卫生调查、 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性定量分析与评价。 ( X ) 22. 噪声聋属于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 V ) 23《. 告知卡》 是针对某一职业病危害因素, 告知劳动者危害后果及其防护措施的提示卡。 ( V ) 24. 粉尘采样位置选择在接近操作岗位的呼吸带高度。 ( V ) 25. 煤矿井下凿岩工采样位置设在距工作面 3-6m 的回风侧。 ( V ) 26. 国家标准中规定的粉尘分散度的测定方法包括滤膜溶解法和沉降法。 ( V ) 27. 焦磷酸重量法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时,焦磷酸溶解硅酸盐时的温度不得超过 200 °C o ( X ) 15min ( V ) 也适用于其他矿井下的采掘 ( V ) 。施 ( V ) 26 C 。 ( X ) ( V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有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A ) A.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B.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D.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 2、商品是:( D ) A.一切物品 B.一切有用的物品 C.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D.用来交换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3、商品的二因素是:( B ) 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使用价值和价值 C.价值和交换价值 D.价值和价格 4、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A ) A.使用价值构成 B.交换价值构成 C.价值构成 D.货币构成 5、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D )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6、商品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 D ) A.一般人类劳动 B.抽象劳动 C.具体劳动 D.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7、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是生产商品的:( C ) A.劳动 B.时间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8、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是生产商品的:( D ) A.劳动 B.时间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9、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 D ) A.脑力劳动 B.各种形式不同的劳动 C.体力劳动 D.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0、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 ) 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 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有价值

11、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 )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12、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D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不可能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1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C )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1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B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D ) A.两种劳动 B.两次劳动 C.两个过程的劳动 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16、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D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然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17、商品价值量取决于:( D ) A.货币量 B.使用价值的量 C.商品的有用程度 D.生产商品的劳动量 18、商品价值量是由:( D ) A.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 B.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9、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是:( D )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马原选择题库全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l、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木观点和基木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一、辨析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4)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5)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无关系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2)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主要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

统计学原理第七版李洁明-课后选择判断题习题及答案

) 统计学原理第七版李洁明-课后选择判断题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有三种含义,其基础是()。 (1)统计学(2)统计活动(3)统计方法(4)统计资料 2.一个统计总体()。 (1)只能有一个标志(2)只能有一个指标(3)可以有多个标志(4)可以有多个指标3.下列变量中,()属于离散变量。 (1)一包谷物的重量(2)一个轴承的直径(3)在过去一个月中平均每个销售代表接触的期望客户数(4)一个地区接受失业补助的人数 < 4.某班学生数学考试成绩分别为65分、71分、80分和87分,这四个数字是()。(1)指标(2)标志(3)变量(4)标志值 5.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1)员工年龄(2)员工性别(3)员工体重(4)员工工资 6.现要了解某机床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该企业的产量和利润是() (1)连续变量(2)离散变量(3)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 (4)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

7.劳动生产率是() | (1)动态指标(2)质量指标(3)流量指标(4)强度指标 8.统计规律性主要是通过运用()方法经整理、分析后得出的结论(1)统计分组法(2)大量观察法(3)综合指标法(4)统计推断法 9.()是统计的基础功能。 (1)管理功能(2)咨询功能(3)信息功能(4)监督功能 10.()是统计的根本准则,是统计的生命线。 (1)真实性(2)及时性(3)总体性(4)连续性 11.构成统计总体的必要条件是() 《 (1)差异性(2)综合性(3)社会性(4)同质性 12.数理统计学的奠基人是()。 (1)威廉·配第(2)阿亨瓦尔(3)凯特勒(4)恩格尔 13.统计研究的数量必须是()。 (1)抽象的量(2)具体的量(3)连续不断的量(4)可直接相加的量14.最早使用统计学这一学术用语的是() (1)政治算术学派(2)社会统计学派(3)国势学派(4)数理统计学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辨析题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 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6.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 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16.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 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在政治上要求自由平等,民主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人类走到了资本主义,而只有资本主义,凭借城市的文化,才使

化工原理上册试题库(选择-填空-判断)带答案

化工原理试题库(上册) 第一章流体流动 一、选择题 1. 连续操作时,物料衡算通式中的过程积累量GA为( A )。 A.零 B.正数 C.负数 D.任意值 2. 热量衡算中,物料的焓为相对值,通常规定( A )的焓为零。 A.0℃液体 B.0℃气体 C.100℃液体 D.100℃气体 3. 流体阻力的表现,下列阐述错误的是( D )。 A.阻力越大,静压强下降就越大 B.流体的粘度越大,阻力越大 C.流体的流动状况是产生流体阻力的根本原因 D.流体的内摩擦力在流体激烈流动时不存在 4. 压强的具有专门名称的国际单位是Pa,用基本单位表示是( C )。 A.atm B.mmHg C.Kg/m.s2 D.N/m2 5. 水在直管中流动,现保持流量不变,增大管径,则流速( B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6. 对可压缩流体,满足( C )条件时,才能应用柏努力方程求解。 A. )%(20ppp121 B. )%(01ppp12 1 C. )%(20ppp121 D. )%(01ppp1

1 7. 判断流体的流动类型用( C )准数。 A.欧拉 B.施伍德 C.雷诺 D.努塞尔特 8. 流体在圆形直管中滞流流动时的速度分布曲线为( B )。 A.直线 B.抛物线 C.双曲线 D.椭圆线9. 增大流体的流量,则在孔板流量计的孔板前后形成的压强差( A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10. 流体在管内流动时的摩擦系数与( B )有关。 A.雷诺准数和绝对粗糙度 B. 雷诺准数和相对粗糙度 C.欧拉准数和绝对粗糙度 D. 欧拉准数和相对粗糙度 11. 测速管测量得到的速度是流体( C )速度。 A.在管壁处 B.在管中心 C.瞬时 D.平均 12. 在层流流动中,若流体的总流率不变,则规格相同的两根管子串联时的压降为并联时的( C )倍。 A. 2; B. 6; C. 4; D. 1。 13. 流体在长为3m、高为2m的矩形管道内流动,则该矩形管道的当量直径为( C )。 A. 1.2m; B. 0.6m; C. 2.4m; D. 4.8m 2 14. 流体在长为2m、高为1m的矩形管道内流动,则该矩形管道的当量直径为( A )。 A. 1.33m; B. 2.66m; C. 0.33m; D. 0.66m。 15. 流体在内管外径为25mm,外管内径为70mm的环隙流道内流动,则该环隙流道的当量直径为( D )。 A. 25mm; B. 70mm; C. 95mm; D. 45mm。 16. 当流体在园管内流动时,管中心流速最大,滞流时的平均速度与管中心的最大流速的关系为( C ) A. u =3/2.umax B. u =0.8 umax C. u =1/2. umax D u =0.75 umax 17. 判断流体流动类型的准数为( A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题库

21、只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才能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1、答:错误。(3分)(1)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对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和外国的,应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而不是彻底否定。(3分)(2)借口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在理论上是否定一切,从而否定发展的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中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崇洋媚外思想。(2分) 2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2、答:错误。(3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1分)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分) 2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也成了商品。 23、答:错误。(3分)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劳动力的使用,能够成为商品的只能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3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向工人购买的是劳动力。(2分) 21、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错误。(3分)唯物主义一般都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认为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3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一般会否认这种能动性。(2分) 22、人的现实本质是由他/她的选择决定的。错误。(3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体系。(3分)人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的限制,所以人的选择并不能决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2分) 23、剩余价值不产生在流通领域中。正确。(3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3分)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但可以实现剩余价值。(2分) 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错误。(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且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不能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相混同。(2) 22、真理没有阶级性。正确。(3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3分)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2分) 2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错误。(3分)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乃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

浙大马原题库120道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世界上各种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B 世界上某些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规律 C 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D 人们的思维方法及其发展规律2.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 对思维与存在是否联系的不同回答 B 对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 C 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D 对思维与存在是否运动发展的不同回答3.“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A 唯心主义的命题 B 客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C 主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D 朴素唯心主义的命题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方法是 A 认真学习教材 B 理论联系实际 C 认真学习马列哲学原著 D 更多地讨论一些理论问题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实在性 B 矛盾性 C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 D 可知性 6.时间的特点是 A 多维性 B 一维性 C 二维性 D 三维性 7.事物成为客体的首要前提是 A 客观性 B 对象性 C 社会性 D 历史性 8.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 物质 B 实践 C 规律 D 自然 9.发展的实质是 A 运动 B 变化 C 质变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现实性是指 A 合乎必然性的现存事物 B 当前存在的一切事物 C 当前存在的某些事物 D 那些偶然的存在 11.本质是 A 那些可以认识的东西 B 那些经常出现的东西 C 那些与人的认识相一致的东西 D 那些与必然性、规律同等程度的东西1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 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D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13.区分质变与量变的根本标志是 A 事物的变化是否特别明显 B 事物变化的量是否特别大 C 事物的变化是否特别强力 D 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 14.认识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 A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 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15.唯物主义认识论最基本的观点是 A 实践论的观点 B 真理论的观点 C 相对论的观点 D 反映论的观点1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生产关系 B 生产方式 C 自然环境 D 人口因素17.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A 国家政权 B 政治思想 C 法律思想 D 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

辨析题题库: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所以哲学也人人都有。 错误。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自发地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世界观,但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区分。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贝克莱)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坚持可知论,而另一部分唯心主义者(如休谟)则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坚持不可知论。 3、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观点。因为在这里,存在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物质的话,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存在是指精神的话,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与它的物质性。 4、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错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与具体实物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把物质归结为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混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生产方式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5、大脑分泌思想,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错误。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65页最后一段“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主观映像。” 6、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错误。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不能以出现的先后作为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7、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错误。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映,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8、唯物主义都倡导能动的反映论。 错误。264页4-7行 9、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错误。就具体认识过程而言,人们的认识能力收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但按其本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来说,人类思维是至上的,完全能够认识无限着的客观世界。(290页)在特定实践活动中,可用于实现目的中介或者手段都是有限的。但同时,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对实践既定目的超越是永无只止境的。(81页) 10、既然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那就没有必要提倡认真读书,接受间接经验。 错误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的必要性。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人类认识总体而言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其绝大部分知识来源于间接经验,任何人都不必要也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在你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则是直接经验。所以,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来自于实践的,但接受直接经验的同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 11、有用即真理。(不做要求) 错误。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观念和行为对人有用的效果,认为概念、思想、理论是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这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真理论。(P286) 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成为历史的“剧作者”。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但其作用的发挥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脱离人民群众,历史人物将一事无成。

选择题及判断题答案

课程名:机械设计基础题型单项选择题、判断题 考核点:机械设计基础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一、单项选择题:(从给出的A、B、C、D中选一个答案) 1铰链四杆机构的压力角是指在不计摩擦情况下连杆作用于上的力与该力作用点速度间所夹的锐角。 A.主动件 B,从动件 C.机架 D.连架杆 *2平面四杆机构中,是否存在死点,取决于是否与连杆共线。 A,主动件 B.从动件 C.机架 D.摇杆 *3.以曲柄为原动件的对心曲柄滑块机构的行程速比系数K 。 A大于l . B.小于l, C.等于l D.等于2 4 在设计铰链四杆机构时,应使最小传动角。 A.尽可能小一些 B.尽可能大一些 C.为0°° 5.曲柄滑块机构可以看成是由通过用移动副取代转动副演化而成的。 A.正切机构 B.摆动导杆机构 C.曲柄摇杆机构D双摇杆机构 6.与连杆机构相比,凸轮机构最大的缺点是。 A.惯性力难以平衡 B,点、线接触,易磨损 C.设计较为复杂 D.不能实现间歇运动 7.与其他机构相比,凸轮机构最大的优点是。 A,可实现各种预期的运动规律 B,便于润滑 C.制造方便,易获得较高的精度 D.从动件的行程可较大 . 8.下述几种运动规律中,既会产生刚性冲击,用于低速场合。 A.等速运动规律 B.简谐运动规律(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 C,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

9.对心直动尖顶推杆盘形凸轮机构的推程压力角超过许用值时,可采用 措施来解决。 A.增大基圆半径B改用滚子推杆C改变凸轮转向 10.我国规定渐开线标准直齿轮在分度圆上的压力角为。 ° B,0°°° 11 渐开线在基圆上的压力角为。 ° B,0°°° 12渐开线标准齿轮是指m、α、h a*、c*均为标准值,且分度圆齿厚齿槽宽的齿轮。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D.小于且等于 13一对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要正确啮合,它们的必须相等。 A.直径 B.宽度 C.齿数 D,模数 14 齿数大于42,压力角=20°的正常齿渐开线标准直齿外齿轮,其齿根圆基圆。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小于且等于 15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重合度是实际啮合线段与的比值。 A.齿距 B.基圆齿距 C.齿厚 D.齿槽宽 *16 用标准齿条型刀具加工ha*=1、α=20°的渐开线标准直齿轮时,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为 *17正变位齿轮的分度圆齿厚标准齿轮的分度圆齿厚。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小于且等于 *18负变位齿轮的分度圆齿槽宽标准齿轮的分度圆齿槽宽。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D.小于且等于 . 19斜齿圆柱齿轮的标准模数和标准压力角在上。 A.端面 B,轴面 C.主平面 D.法面 20渐开线直齿锥齿轮的当量齿数z V其实际齿数z。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马原期末选择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 考试时间50分钟,50道题。每题2分。1-40单项选择,40-50判断正误。(注:去除多项选择)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客体是(D) A.观念本身 B.人的意志的产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 D.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196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教皇为伽利略公开平凡,这说明(D) A.谬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真理 B.真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 ) 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 C.研究历史资料 D.参加社会实践。 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5.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思想家,名列榜首的是(A) A.马克思 B.爱恩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 A.自然界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7.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C) A.理性为万物的本原 B.数为万物的始基 C.水是万物的本原 D.精神是世界万物之源。 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B) A.资本家节余 B.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C.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 D.用暴力剥夺小生产者和他国劳动人民。 9.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C) A.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B.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 C.跨国公司的发展 D.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社会化 10.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在(B) A.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1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劳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B) A.劳动过程 B.价值增殖过程 C.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D.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 13.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4.G—W…P…W’—G’是(A) A.货币资本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循环 C.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D.流通资本循环公式 15.我国制定2020年远景规划的依据是(D) A.现实的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 D.现实性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事物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D)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B.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C.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D.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和简答题(绪论~第四章,辨析题有答案)

绪论辨析题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这种说法不对 这种说法表面上强调继承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不对。马克思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但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之后又在中国实现。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辨析题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这一观点是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