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疾病研究报告

脑血栓疾病研究报告
脑血栓疾病研究报告

脑血栓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血栓性脑梗死

所属部位:头部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脑外科

病症体征:排尿障碍,轻瘫,偏盲,偏身肌张力障碍,意识障碍

疾病介绍:

什么是脑血栓?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故而临床上又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或血栓性脑梗死

症状体征:

脑血栓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有个脑血栓症状的介绍:

1.呈突然起病,常开始于一侧上肢,然后在数小时或一、二天内其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进行性累及该侧肢体的其他部分。

2.多数不伴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较大动脉闭塞后数日内发生的继发性脑水肿可使症状恶化并导致意识障碍,严重脑水肿还可引起致命性的颅内结构移位(脑疝)的危险。

3.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最易受累,出现对侧偏瘫(程度严重)、偏侧麻木(感觉丧失)、同向偏盲,主侧半球(通常为左侧)受累时可表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时则发生失用症。

4.颈内动脉:可引起同侧眼失明,其他症状常常与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闭塞后出现的症状体征难于鉴别。

5.大脑前动脉:不常见,一侧可引起对侧偏瘫(下肢重,上肢轻)、强握反射及尿失禁。双侧受累时可引起情感淡漠、意识模糊,偶可出现缄默状态及痉挛性截瘫。

6.大脑后动脉:可有同侧偏盲、对侧偏身感觉丧失、自发的丘脑性疼痛、或突然发生不自主的偏身抽搐症;优势半球受累时可见失读症。

7.椎-基底动脉:眼球运动麻痹、瞳孔异常、四肢瘫痪、进食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化验检查:

脑血栓要做什么检查?以下就是有个脑血栓的检查介绍:

脑电图:两侧不对称,病灶侧呈慢波、波幅低及慢的节律。

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狭窄、闭塞及病灶周围异常血管等。

脑超声波:病后24小时可见中线波向对侧移位。

CT扫描:梗塞部位血管分布区域出现吸收值降低的低密度区。

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体外血栓长度增加。

鉴别诊断:

脑血栓的诊断方法有哪些?脑血栓的诊断主要与脑出血、脑栓塞及颅内占位

病变鉴别。

1、脑出血:脑梗死有时颇似小量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但活动中起病、病情进展快、高血压史常提示脑出血,CT检查可以确诊(表1)。

2、脑栓塞:起病急骤,局灶性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常有心源性栓

子来源,如风心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合并心

房纤颤等,常见大脑中动脉栓塞引起大面积脑梗死,导致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常伴痫性发作。

3、颅内占位病变:颅内肿瘤、硬膜下血肿和脑脓肿可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等局灶性体征,颅内压增高征象不明显时易与脑梗死混淆,须提高警惕,CT

或MRI检查可以确诊。

并发症:

脑血栓的并发症有哪些?脑血栓可并发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褥疮、抑

郁症和焦虑反应。

1.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主要并发症之一。重症卧床患者常合并肺部感染。

2.上消化道出血:是脑血管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即应激性溃疡。发生机制

为下视丘和脑干病变所致,现在认为与视丘下前部、后部、灰白结节及延髓内

迷走神经核有关。自主神经中枢在视丘下部,但其高级中枢在额叶眶面、海马

回及边缘系统,消化道出血的机制与上述部位原发或继发的病灶有关。

3.褥疮:主要是躯体长期不变动体位,而致局部皮肤及组织受到压迫时间过

长而发生缺血、坏死的一系列表现。脑血管病患者,由于高龄患者较多,肢体

瘫痪,长期卧床,活动不便,容易对于骨隆起等部位压迫,使局部组织缺血及

缺氧。

4.脑血管病后抑郁症和焦虑反应:脑血管病后抑郁是脑血管病较为常见的情

感障碍,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

治疗用药:

脑血栓的治疗方法

脑血栓应尽早及时地治疗,这对于降低死亡率、减轻后遗症、促进功能恢复有着重要意义。急性期的治疗原则是改善脑循环、防治脑水肿、治疗合并症。

脑血栓的药物治疗

血管扩张剂:烟酸200~300MG或盐酸罂粟碱60~90MG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中静滴,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

降颅压药:发病初3天,20%甘露醇250毫升快速静滴,每6~8小时1次。

抗血小板聚集剂:潘生丁50MG合并阿斯匹林600MG,每日3次口服。

有条件者可作动脉吻合术。

脑血栓的中医治疗

活血化淤治疗和芳香开窍门治疗,中成药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是二次研发成功的药物;也可用中成药丹参注射液,12毫升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静滴。而输液治疗还得谨遵医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