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

昆明市“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昆明市农业局

2015年10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基础 (3)

第一节农业经济总量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3)

第二节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4)

第三节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新突破 (5)

第四节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5)

第五节科技进步和机械化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6)

第六节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开创新局面 (7)

第七节农村能源和农业生态环保建设取得新进展 (7)

第二章问题与机遇 (10)

第一节问题与挑战 (10)

一、发展空间和资源环境约束日渐加大 (10)

二、农业投入不足 (11)

三、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尚待统筹 (11)

四、农产品市场体系功能不完善 (11)

五、农业多样性功能深度拓展有待加强 (12)

六、劳动力素质不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12)

七、农业“走出去”步伐缓慢 (13)

第二节优势与机遇 (13)

一、突出优势 (14)

二、战略机遇 (15)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18)

第一节指导思想 (18)

第二节发展定位 (18)

第三节发展原则 (21)

第四节发展目标 (22)

一、总体目标 (22)

二、发展指标 (22)

第五节功能定位 (25)

第四章空间布局 (27)

第一节三区 (27)

第二节一带 (30)

第五章优势产业及区域布局 (32)

第一节优质粮食 (32)

第二节特色烟草 (34)

第三节特色蔬菜 (35)

第四节品牌花卉 (37)

第五节特色林果 (39)

第六节特色生物种植业 (40)

第七节山地牧业 (41)

第八节淡水渔业 (43)

第九节农产品加工 (44)

第六章重点任务 (47)

第一节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47)

一、强化耕地保护 (47)

二、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48)

三、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 (48)

第二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49)

第三节建设现代农业发展载体 (50)

一、发展农村综合体 (50)

二、加快推进都市农庄建设 (50)

三、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51)

四、打造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51)

第四节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 (52)

一、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52)

二、强化人才保障 (53)

第五节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54)

一、加快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55)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55)

三、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 (55)

四、健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控体系........... (56)

五、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56)

第六节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57)

一、着力推广农业信息应用 (58)

二、着力加快“互联网+农业”发展 (58)

第七节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59)

第八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60)

第九节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61)

第七章保障措施 (63)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63)

第二节完善农业政策 (63)

一、完善财政政策 (64)

二、创新金融支持政策 (64)

三、完善土地政策 (64)

第三节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65)

一、增加财政投入 (65)

二、鼓励金融资金投入 (66)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66)

四、搭建融资平台 (66)

五、建立政策性农业风险保障资金 (66)

第四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67)

一、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流转工作. 67

二、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村房屋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67)

三、推进农民股份合作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67)

四、建立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68)

五、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68)

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68)

附图一:“三区”空间布局图 (70)

附图二:“一带”空间布局图 (71)

附表:昆明市“十三五”农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表 (72)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昆明加快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战略机遇期,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着眼于世人对健康生活的新需求、对高品质农产品的新期待,结合昆明市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优势,根据省、市党委、政府关于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部署,编制《昆明市“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依据省、市关于推进“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进行编制,主要包括《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意见》、《关于加快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的意见》、《云南省“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云南省昆明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规划(2009—2020)》,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产业强市战略推进“8185”产业培育提升计划的意见》、《关于加大农村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等。

《规划》紧紧围绕推动昆明高原特色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保持农民持续增收、建设美丽繁荣农村的新任务,全面分析了农业发展外部条件和内部动因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全面把握农业发展面临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所带来的新机遇,努力增创高原特色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科学谋划“十三五”昆明农业全面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蓝图。《规划》是推进昆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性文件,也是实施农业重点工程和具体产业项目的基本依据。

《规划》范围:昆明现辖六区一市七县区域,即五华、盘龙、西山、官渡、呈贡、东川六区、安宁市和晋宁、富民、宜良、石林、禄劝、寻甸、嵩明七县的空间范围。

《规划》期限:基期为2015年,规划期为2016年至2020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昆明市依托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充分利用交通物流便利、科研力量富集、资本实力雄厚、市场支撑有力的优势,成功克服连续干旱、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等负面影响,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步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全市农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经营效益、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功能拓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技术水平、农业产业发展能力等均有长足进步。“十二五”时期是昆明市农业改革发展非常活跃的五年,是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的五年,为“十三五”时期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农业经济总量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2015年,昆明市农业总产值、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在全省的占比均保持在10%左右,位居全省各州市前列。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330亿,比2010年增加130亿元,年均增长6.5%;农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比2010年增加80亿元,年均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现价)以上,比2010年增加5200元,年均增长12%。不含滇中区201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现价)以上。

第二节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产品安全保供为方向,以增强农业发展动力为重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十二五”期间,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高原粮仓不断夯实,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5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二是特色经作快速发展,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45万亩,产量285万吨,产值45.6亿元,较2010年的30.6亿元增长49%;花卉园艺种植面积21万亩,鲜切花产量48亿枝,花卉园艺产值50.5亿元,较2010年的35.8亿元增长41%;烤烟种植48.5万亩,收购烟叶141万担,烟农收入21.35亿元,较2010年的13.16亿元,增长62.2%;水果种植面积40.3万亩,产量28.6万吨,产值6.1亿元,较2010年的5.2亿元增长17.3%;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生物种植面积12.4万亩,产值3亿元,较2010年的1.9亿元增长57.9%。三是山地牧业发展迅速,畜牧业产值121.51亿元,较2010年的75.03亿元增长61.96%。四是淡水渔业发展取得新进展,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74万吨,较2010年的4.39万吨减少14.8%;渔业经济总产值31.38亿元(行业数),较2010年的11.5亿元增长172.9%;五是高效林业发展功能拓展,发展速度加快,林业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较2010年的49亿元增长104%。六是开放农业加快发展,2015年农

产品出口额达到10亿美元,较2010年的7.4亿美元增长35.1%。

第三节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新突破

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5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06:1,较“十一五”末提高了76%;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45家,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2600个;布局都市农庄150多座。截至2015年,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 114家,产品244个,云南名牌农产品47个;云南名牌(农业类)39家、涉农昆明市名牌62家、昆明知名商标35个。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监测制度已初步建立,畜(奶)产品、兽药、饲料市检测机构已通过双认证。建成“昆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平台”,逐步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信息化、工作网络化、管理科学化。昆明作为全省农产品加工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第四节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二五”期间,结合国家、省重点工程,昆明市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投入15.25亿元,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174.17万亩。完成各类水利投资134.2亿元,是“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利投资47亿元的2.82倍,完成“十二

五”规划投资107.1亿元的126%。其中:争取到中央资金31.98亿元,省级资金15.87亿元。安排市级资金22.65亿元,县级和群众自筹54.95亿元。一大批项目的实施,新增水库总库容1.4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2.4亿立方米。解决58.5万人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建成“五小水利”工程19.37万件(其中:小水窖15.01万件)。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7240千瓦。全市14个县(市、区)均建立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50平方公里。全市累计建成各类水库820座、蓄水工程总库容27.88亿立方米,实施了1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由“十一五”末的0.5提高到0.52。

第五节科技进步和机械化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推进现代农业展示中心等农业科技展示培训平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畜禽水产健康养殖等实用技术覆盖率明显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010年的53%提高到2015年的58%,高出全省5个百分点。201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1%,比“十一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农机总动力达到318万千瓦,是“十一五”末的1.2倍。科技进步和农机装备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的支撑作用明显提高。充分利用昆明市农业大专院校集

中、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健全、科技资源富集优势,作为全省农业科技研发和转化中心的地位继续增强。

第六节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开创新局面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十八大之后,昆明市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顺应农民向城镇转移新趋势,积极突破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2015年,土地流转面积达到97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47%,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等涉农财产权利的确权登记颁证,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四权”,确立了林农经营主体地位,林权流转交易日趋活跃。林权抵押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大。林地生产力得到释放。强化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农转城”工作,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创新基层管理服务,改善乡村治理机制。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为全市高原特色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开创了新局面。

第七节农村能源和农业生态环保建设取得新进展

昆明市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工作之一,确定了建设高原湖滨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争创

“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生态城市”为重点,以“促统筹、调结构、增工程、抓管理”为着力点,统筹滇池流域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拓展创新环境综合管理手段,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在滇池流域周边实行了“四退三还”、全面禁种禁养,加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力度,促进水域生态修复,完成全市农业污染源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工作,实施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项目、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项目和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控制项目,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十二五”期间,全市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达19150口,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45942台,完成节能改灶推广90218眼,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20座。IPM、测土配方项目的实施,有效控制了农业投入品,为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开展,对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做好了物质准备。在农村清洁能源大量推广使用,生态农业逐步开展的同时,相关的周边环境(特别是水环境)也得到了相应的保护。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和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取得初步成效。

专栏1:“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2010年2015年年均增长(%)农业总产值(亿元) 200 330 6.5

农业增加值(亿元)120 200 6.3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5800 11000 12

粮食产量(万吨)108 127 [17.6]

蔬菜产值(亿元)30.6 45.6 [49]

花卉园艺产值(亿元)35.8 50.5 [41]

烟农收入(亿元)13.16 21.35 [62.2]

水果产值(亿元) 5.2 6.1 [17.3]

畜牧业产值(亿元)75.03 121.51 10.1

水产品产值(亿元) 4.39 3.74 [-14.8]

林业综合产值(亿元)49 100 [104]

农产品出口额(亿美元)7.4 10 35.1 注:1.[]内为五年累计数;

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数按2015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第二章问题与机遇

第一节问题与挑战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昆明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在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与发达省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情况一样,昆明同样面临着一系列外部挑战。

一、发展空间和资源环境约束日渐加大

随着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行政区划调整、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昆明市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持续减少,据统计滇池流域“四退三还”禁种禁养等政策的实施,滇池沿湖退田退塘面积64644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征占用农(林)业用地规模呈扩大趋势。水资源约束不断加剧,昆明地处长江、珠江、红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6.44亿立方米,仅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3%。滇池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立方米,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30,水资源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农业投入不足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一产比重进一步降低(2015年昆明市一产仅占5%),导致财政对农业投入相对降低。2011年、2012年、2013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依次为53.86亿元、23.16亿元、14.54亿元(其中有统计方式变化的影响),下降趋势明显。农民人均农业资本的减少也是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昆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部分农民“农转城”后,纷纷进入二、三产业,所获得的土地补偿多数用于住房、汽车等生活消费,造成了农业再生产投入减少,客观上造成单个农民资本拥有量的减少。

三、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尚待统筹

昆明市高原特色都市型农业推进不平衡的特征明显,形成主城区、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板块与北部山区板块的巨大分野。前两个板块集中了全市大部分农业投资,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农产品加工率和商品率程度较高,农产品博览和流通体系比较健全。北部山区板块是昆明“大农村、大山区、大贫困”的集中区域,具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良好的自然资源环境,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业化经营层次低、综合生产能力不高的特征明显。二者在农业经济发展上形成“两张皮”,各自优势没有很好的结合。

四、农产品市场体系功能不完善

虽然昆明市已经初步构建了大型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电子商务平台共同发展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但是距离以功能

集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绿色便捷的农产品零售市场为基础,以高效规范的电子商务等新型市场为发展方向,有形和无形市场相结合、产地和销地市场相匹配的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调配、电子结算、研发中心、信息中心、物流配送的功能设施还不完备,仓储和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仍然不足。市场布局与城市规划、管理存在脱节情况,市场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农产品电子商务刚起步,品牌推广、社会认同、冷链物流配送等诸多环节尚待完善。

五、农业多样性功能深度拓展有待加强

从生产功能来看,昆明市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偏低,产品产出水平较低,高端精细化农产品生产明显不足,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从生活功能来看,农业生活功能的挖掘主要集中在休闲农业旅游上,科教、文化、体验、娱乐、养生与健康等方面的功能开发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从生态功能来看,昆明自然景观生态资源、农田生态功能的开发还有待继续。

六、劳动力素质不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以资本、信息、技术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其信息化、知识化、智能化等特点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昆明都市型现代农业一方面面临着高素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而有效供给大量减少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农户兼业化、留守劳动力女

性化和老龄化等短期难以克服的问题。随着昆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青壮年劳动力逐步转向二、三产业,农业劳动力逐年减少。而且,还面临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素质整体偏低、农技推广人员专业知识更新不足、研究型人才和农业经营人才匮乏的窘境。

七、农业“走出去”步伐缓慢

全球农业产业分工深入发展,融入全球农业一体化是昆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花卉、蔬菜等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效益,适度进口农产品弥补了农业资源要素的不足。同时昆明市本身对农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生产成本的持续上升,使农产品出口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2010年至2015年,农产品出口比重由21%下降到17%,下降4个百分点。而周边玉溪市、曲靖市外向型农业发展较快,出口活跃。作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农产品出口额的下降,说明昆明融入农业国际分工、从全球范围统筹全市农业发展的战略考量不足。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竞争力。

第二节优势与机遇

面对问题和挑战,同时昆明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也具有诸多战胜不利因素的优势和机遇。

一、突出优势

(一)区位优势突出。昆明农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作为省会城市,昆明地处滇中经济圈核心区。该区域农业发展资本要素雄厚,交通条件便捷,且是重要的物流集散地。昆明国际地缘优势突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毗邻,且交通便捷,尤其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更为昆明市的高原特色农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二)自然资源丰富。昆明市地处云南省滇中地区,年平均气温15.1℃,年温差小、日照差大,干湿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立体气候十分明显。日照年平均时数2448.7小时,无霜期约227天,年平均降雨量1035㎜,适宜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农作物种植,具有许多早熟、晚熟的独特品种和资源。许多从省外引进的中熟品种,经在昆明地区栽培后能表现出早熟性状。大部分农作物可反季种植或周年种植。一些地方的优良种质资源也为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坚实的育种基础。

(三)产业基础良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质量效益为目标,昆明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合理规划农业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农业产业体系架构发展比较完善,为昆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设施农业、园区农业稳步推进,农业集约高效生产前景明朗;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