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贫血的护理.pdf

小儿贫血的护理.pdf
小儿贫血的护理.pdf

小儿贫血

一、小儿贫血概述

1、贫血的定义:

指末梢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2、诊断标准:

W H O:6月~6岁H B<110g/L;6~14岁<120g/L;

我国小儿血液学会:新生儿<145g/L;1~4个月<90g/L;4~6个月<100g/L。

3、贫血的程度:

H B(g/L)R B C(×1012)

轻度:120~903-4

中度:90~602-3

重度:60~301-2

极重:<30<1

4、贫血的分类:

(1)病因分类:

1)红细胞生成不足:

缺乏造血物质:缺铁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障。

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生理性贫血。

2)失血性:

急性失血性贫血:外伤性失血。

慢性失血性贫血:溃疡病、钩虫病、肠息肉。

3)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G-6-P D缺陷症、地中海贫血。

红细胞外在因素: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

(2)形态分类:(书表P136)

大细胞性、正细胞性、单纯小细胞性、小细胞低色素性。

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 D A)

是由于体内储存铁缺乏引起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此种贫血遍及全球,以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四病”之一。

【病因】

以下原因可单独或同时存在。

1.先天性储铁不足:

早产儿、双胎、胎儿失血、孕母患缺铁性贫血可致胎儿储存铁减少。

2.铁摄入不足:

食物铁供应不足是导致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单纯牛乳、人乳、谷类等低铁食品未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喂养婴儿,和年长儿偏食常致缺铁。

3.生长发育快:

婴儿期、青春期的儿童生长发育快,早产儿生长发育更快,其铁需量相对增多,易发生缺铁。

4.丢失过多和(或)吸收减少:

正常婴儿每日排铁量比成人多。

用未经加热的鲜牛奶喂养婴儿、肠息肉、膈疝、钩虫病常因慢性小量肠出血,致铁丢失过多。

慢性腹泻、反复感染可减少铁的吸收,增加铁消耗,影响铁利用。【临床表现】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2岁最多。缓慢起病。

2、皮肤粘膜苍白:

以唇、口腔粘膜、甲床最明显,呈进行性加重。

3、心血管系统症状:

不爱活动,活动后气促、心悸;心率增快、心脏扩大或心力衰竭。

4、神经系统症状:

烦躁、注意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智能多较同龄儿低;年长儿童可诉头昏、耳鸣。

5、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异食癖(如喜吃泥土、煤渣)。重者出现口腔炎、舌乳头萎缩、吸收不良综合征。

6、髓外造血表现:

肝、脾、淋巴结肿大。

7、其它表现:

头发枯黄、倦怠乏力、反甲。患儿易患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红细胞↓、血红蛋白↓↓;

血涂片红细胞体积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心淡区扩大。

2、骨髓象:

幼红细胞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不主。胞浆发育落后于胞核。

3、血生化:

血清铁减低(<10.7u m o l/L。

总铁结合力增高(>62.7u m o l/L)。

血清铁蛋白减少(<12u g/L)。

红细胞游离原卟琳增高(>0.9u m o l/L)。

【治疗原则】

根治本病的关键是去除病因。

治疗本病的特效药是铁剂。

严重贫血,血红蛋白低于70g/L者,可多次少量输注浓缩红细胞,以尽快纠正贫血症状。

【护理评估】

1.病史:

2.身心状况检查:

3.辅助检查:

【常见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铁供应不足、吸收不良、丢失过多或消耗增加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

4.知识缺乏

【护理目标】

1.患儿的活动耐力逐步提高。

2.家长及年长患儿能叙述致病原因,并能主动配合治疗,纠正

贫血的护理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低限,以血红蛋白浓度较为重要。贫血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贫血的诊断标准及分类特点如下描述: 一、诊断标准 依据我国的标准,血红蛋白测定值: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其红细胞比容分别低于0.42、0.37,可诊断为贫血。 贫血的诊断标准及程度 男性女性孕妇 贫血 Hb<120g/L Hb<110g/L Hb<100g/L 极重度 Hb<30g/L 重度 Hb30~59g/L 中度 Hb60~89g/L 轻度 Hb90~120g/L 关于小儿贫血的国内诊断标准是: 出生后10天内的新生儿血红蛋白(Hb)<145g/L;10天~3月的婴儿因“生理性贫血”等因素影响,贫血的标准很难确定,建议暂以Hb<100g/L;3月~不足6岁Hb<110og/L;6~14岁Hb<120g/L为贫血。 二、分类 1.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 ①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 造血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 红系祖细胞: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衰引起的贫血。 ②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嘌呤和嘧啶代谢缺陷(巨幼细胞贫血)。 Hb合成缺陷:血红素合成缺陷(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合成缺陷(海洋性贫血)。

③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骨髓浸润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 ①内源性: 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酶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珠蛋白合成异常:镰形细胞贫血,其他血红蛋白病。 ②外源性: 机械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人造心脏瓣膜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化学、物理或微生物因素:化学毒物及药物性溶血,大面积烧伤,感染性溶血。 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增多:脾功能亢进。 (3)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2.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 贫血类型 MCV(fl) MCH(pg) 疾病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4 叶酸/B12缺乏症 部分骨髓再生障碍性贫血 正细胞性贫血 80~100 27~34 急性失血 溶血性贫血 部分骨髓再生障碍性贫血 继发性贫血 小细胞性贫血 <80 <26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血红蛋白病 缺铁性贫血 慢性炎症性贫血

儿科常见疾病饮食指导

目录 1、婴儿喂养 1 2、小儿喂养与膳食 3 3、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饮食指导 4 4、水痘患儿的饮食指导 4 5、麻疹患儿的饮食指导 4 6、细菌性痢疾 5 7、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饮食指导 5 8、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儿的饮食指导 6 9、过敏性紫癜患儿的饮食指导 6 10、病毒性肝炎患儿的饮食指导 7 11、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儿的饮食指导 7 12、儿童糖尿病的饮食指导 8

婴儿喂养 一、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最适宜的食物,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 1、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蛋白质、脂肪、糖的比例适当。 (1)蛋白质总量虽较少,但其中白蛋白多、酪蛋白少,故在胃内形成凝块小,易被消化吸收。 (2)脂肪含不饱和脂酸较多,供给丰富的必需脂酸。脂肪颗粒小,又含较多解酯酶,有利于消化吸收。 (3)乳糖量多,又以乙型乳糖为主,促进肠道乳酸杆菌生长。 (4)含微量元素如锌、铜、碘较多,尤其在初乳中,铁含量虽与牛乳相同,但其吸收率却高于牛乳5倍,故母乳喂养者贫血发生率低。 (5)钙磷比例适宜(2:1),易于吸收,较少发生低血钙症。 (6)含较多的消化酶,如淀粉酶、乳糖酶等,有助于消化。 2、母乳缓冲力小,对胃酸中和作用弱,有利于消化。母乳在胃内停留时间较牛奶为短。 3、母乳含优质蛋白质、必须氨基酸及乳糖较多,有利于婴儿脑的发育。人乳中的卵磷脂可作为乙酰胆碱前体,鞘磷脂可促进神经髓鞘形成,长链多非饱和脂酸可促进大脑细

胞增殖,乳糖有利于合成脑苷脂和糖蛋白,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此外人乳中尚有较多的生长调节因子,如牛磺酸,这些都是促进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因素。 4、母乳具有增进婴儿免疫力的作用。 5、乳量随小儿生长而增加,温度及吸乳速度也较合宜,几乎为无菌食品,直接喂哺手续简便,又十分经济。 6、母亲自己喂哺,对促进母子感情,密切观察小儿变化,随时照顾护理均有莫大好处。 7、对母亲也有利,产后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促其早日恢复,哺乳期推迟月经复潮,不宜怀孕,有利于计划生育。哺乳母亲也较少发生乳腺癌。 二、混合喂养。 三、人工喂养。 四、辅助食品的添加 原则:从少到多;由稀到稠;从细到粗;习惯一种食物后再加另一种,不能同时添加几种;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 小儿喂养与膳食 小儿的饮食应含有足够的能量与丰富的营养物质,以保证其生长发育及正常代谢所需,此外食物的性状和成分还须适合不同年龄小儿的消化吸收特点,以免引起消化和营养紊乱。

小儿贫血的健康行为指导

小儿贫血、佝偻病、腹泻的健康行为指导 1. 幼儿期:自1周岁后到满3周岁前为幼儿期。 2. 小儿计划免疫:是根据小儿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制定的免疫过程。通过有计划地使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过程。 3.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先天畸形。 4. 生理性贫血:出生后由于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降低;而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婴儿生长发育迅速,血循环量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3.0×10/L血红蛋白量降至11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 5. 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引起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大量血浆蛋白从尿中丢失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一种临床症后群,其特征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不同程度的浮肿。 6. 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称胎儿期,约40周。 7. 生长发育:又称成长发展,是小儿不同于成人的基本特点。生长是指小儿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成熟,为质的变化。生长发育两者紧密相关,不能截然分开,生长是发育的物质基础,而发育成熟又反映在生长的量的变化上。 8. 高危儿:指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 9. 人工喂养:指母亲因某种原因不能给婴儿不喂需以其他代乳品完全代替母乳喂养。

10.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标准是:新生儿期Hb<145g/L,1~4月Hb<90g/L,4~6月Hb<100g/L,6月~6岁 Hb<110g/L,6~14岁Hb<120g/L为贫血。 11. 婴儿期:自出生到满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 12. 小儿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教育活动使小儿建立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的活动,从而提高患儿的独立、勇敢、合作能力,促进患儿战胜疾病、恢复健康。 13. 法洛四联症:是婴儿期后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心是一组的复合畸形包括四种病理变化:1肺动脉狭窄2.室间隔缺损.3主动脉骑跨4右心室肥厚.以肺动脉狭窄最重要。 14.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5. 三高一低(肾综):是指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不同程度的浮肿。 16.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小儿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学科。 17. 早产儿:指胎龄≥28周至<37足周(196~259天)的活产婴儿。 18. 等渗性脱水:指水和电解质成比例地丢失。体液容量减少但渗透压变化不大,血清钠浓度仍在130~150mmol/L的正常范围。 19. 骨髓外造血:指当严重感染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易出现骨髓外造血.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可见幼稚红细胞或(和)幼稚粒细胞。

小儿营养不良健康教育及指导

小儿营养不良健康教育及指导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营养不良健康教育及保健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进行治疗的小儿营养不良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男62例,女50例,年龄分布为(3.8±2.3)岁,所有患儿均具有不同程度营养不良。针对患儿病情采取有针对性健康教育和保健措施。结果针对营养不良出现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对症治疗,补充合适营养剂。治疗结果显示痊愈患儿为80例,好转为22例。结论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保健措施可有效地保证小儿营养不良的治愈。 【关键词】小儿营养不良;健康教育;保健方法 小儿营养不良是指由于摄入食物的绝对量不足、吸收利用不足或消耗增加而使相对量不足,以致不能维持正常新陈代谢的一种病症。多发生于3岁以下的小儿。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于喂养不当及小儿本身疾病所致。如母乳不足、人工喂养方法不当使供给的蛋白质和(或)热量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或急慢性疾病或消化道畸形,造成摄入量不足,代谢、消耗增加,以及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利用障碍而造成营养不良[1]。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进行治疗的小儿营养不良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健康教育及指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进行治疗的小儿营养不良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男62例,女50例,年龄分布为(3.8± 2.3)岁,所有患儿均具有不同程度营养不良。 1.2方法针对患儿病情采取有针对性健康教育和保健措施。一旦发现幼儿营养不良,首先就是要找到致病的原因,如果是因为慢性消化不良所引起的,那就必须首先治疗好慢性消化不良;要注意给幼儿增加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蛋黄、豆浆、豆腐、青菜、水果等,在增加营养食品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小儿的消化能力,根据情况逐渐增加,不可操之过急;另外,还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适当的营养剂及药物治疗。 2结果 针对营养不良出现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对症治疗,补充合适营养剂。治疗结果显示痊愈患儿为80例,好转为22例。 3讨论 3.1病因小儿营养不良发生的原因:一是喂养不当,由于未及时添加辅食致小儿长期饮食单调、营养摄入不足及不良饮食习惯或偏食等,均可导致小儿营养不良;二是疾病影响,如慢性腹泻、肝病等导致消化吸收障碍[2]。唇裂、腭裂、幽门狭窄致营养摄入困难;急慢性传染病如麻疹、结核、寄生虫病等导致消耗过多;三是先天不足和生理功能低下等,如早产儿、双胎等,若后天喂养不当更易发病。临床表现: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体重不增或渐减,皮下脂肪变薄渐至消失,肌肉松弛,重度肌肉萎缩,心音低钝,脉搏减慢,血压偏低,凹陷性水肿。较重者精神不振,消瘦,不食,爱啼哭,嗜异食症及发育迟缓,易感染等。重症营养不良常易并发自发性低血糖。还常同时存在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和维生素A缺乏症。 3.2健康教育及指导(1)生活起居指导:①脾胃虚弱型患儿消瘦,烦躁,自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的护理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的护理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加红蛋白合成减少(hypochromia)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6个月至2岁的小儿最多见,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卫生部列为儿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病因】铁是构成血红蛋白必需的原料。任何引起体内铁缺乏的原因均可导致贫血1.先天储铁不足胎儿储存铁主要在胎儿期最后3个月从母体获得,故早产、双胎、孕母患缺铁性贫血等都可导致胎儿储存铁减少。 2.铁摄入不足食物铁供应不足是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人乳、牛乳、谷物中含铁量均低,如果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或年长儿偏食,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生长发育快婴儿期和青春期小儿生长发育迅速,早产儿生长发育更快,铁的需要量相对增加,易发生缺铁。小儿由于生长发育的需要,每须摄入的铁量相对较成人为多。 4.丢失过多正常婴儿每日排铁量相对较成人多,长期慢性失血亦可致铁缺乏。正常婴儿每天排泄铁量相对比成人多。每ml血约含0.5mg,长期慢性失血可致缺铁,如肠息肉、梅克尔憩室、膈疝、钩虫病等可致慢性失血,用不经加热处理的鲜牛奶喂养的婴儿可因对牛奶过敏而致肠出血(每天失血约0.7ml)。 5.吸收减少饮食搭配不合理可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腹泻、反复感

染可减少铁的吸收,增加铁消耗,影响铁利用 【发病机制】铁缺乏对造血及多种组织器官的功能均有影响。 1.对造血系统的影响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缺铁时血红素生成不足,进而血红蛋白合成也减少,导致新生的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不足,细胞质减少,细胞变小;而缺铁对细胞的分裂、增殖影响较小故红细胞数量减少程度不如血红蛋白减少明显,从而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的病理生理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①铁减少期(iron depletion,ID):此阶段体内储存铁已减少,但供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铁尚未减少;②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ron deficient erythropoiesis,IDE):此期储存铁进一步耗竭,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铁亦不足,但循环中血红蛋白的量尚未减少;③缺铁性贫血期(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此期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有一些非造血系统的症状 2.对其他系统的影响缺铁可影响肌红蛋白的合成,并可使多种含铁酶(如细胞色素酶单胺氧化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等)的活性减低。由于这些含铁酶与生物氧化组织呼吸、神经介质分解与合成有关,故铁缺乏时造成细胞功能紊乱,尤其是单胺氧化酶的活性降低,造成重要的神经介质如5-羟色胺、去甲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发生明显变化,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因而产生一些非造血系统的表现,如体力减弱、易疲劳、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和智力减低等。缺铁还可引起组织器官的异常,如口腔黏膜异常角化、舌炎胃酸分泌减少,脂肪吸收不良和反甲等。此外,缺铁还可

儿科专科护理常规-

儿科专科护理常规目录 l儿科常见疾病一般的护理常规 2.手足口病的护理常规 3.高热的护理常规 4.惊厥的护理常规 5.婴幼儿腹泻的护理常规 6.小儿肺炎的护理常规 7.婴幼儿哭闹的护理常规 8.肾病综合征的护理常规 9.小儿贫血的护理常规 10.小儿腹痛的护理常规 11.小儿营养不良的护理常规 12.小儿昏迷的护理常规 13.急性白血病的护理常规 14.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常规 15.小儿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的护理常规 16.小儿心功能不全的护理常规 17.小儿心肌炎的护理常规 18.小儿风湿热的护理常规

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 按入院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 保持病室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但避免直接对流。室温以18-22℃为宜,相对湿度以55%-65%为宜。 3. 按不同年龄与病种,感染和非感染疾病,分别安置病儿,防止院内感染。 4. 病情危重及急性病儿,须绝对卧床休息,注意更换体位;恢复期及慢性病者,可适当活动,但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5. 按医嘱给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并根据不同年龄及病种对饮食的特殊要求,协助营养食堂提高烹调技术,增进病儿食欲。正在断奶的婴儿,在住院期间应暂停断奶。 6. 凡入院24小时以内的病儿、新生儿、未成熟儿、危重病儿以及体温在38℃以上或36℃以下者,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其余病儿每天测体温二次。体温在39℃以上者经与医生联系后给物理或药物降温,低于36℃者应注意保暖。 7. 一般病儿每周测体重一次。 8. 保持床铺平整、干洁,注意皮肤护理。婴幼儿便后应洗净、擦干臀部并涂油,以防红臀。夏季每天洗澡1-2次,冬季每周一次。危重病儿应床上擦浴。 9. 饭前便后应洗手,培养病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0. 病儿所用面盆、毛巾,每日收回消毒一次,便盆每日清刷一次。 1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巡逻。遇有病情恶化,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作好计划护理或特别护理,并认真作好书面及床头交班。 12. 注意病儿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小儿贫血的护理

小儿贫血 一、小儿贫血概述 1、贫血的定义: 指末梢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2、诊断标准: W H O:6月~6岁H B<110g/L;6~14岁<120g/L; 我国小儿血液学会:新生儿<145g/L;1~4个月<90g/L;4~6个月<100g/L。 3、贫血的程度: H B(g/L)R B C(×1012) 轻度:120~903-4 中度:90~602-3 重度:60~301-2 极重:<30<1 4、贫血的分类: (1)病因分类: 1)红细胞生成不足: 缺乏造血物质:缺铁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障。 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生理性贫血。 2)失血性: 急性失血性贫血:外伤性失血。 慢性失血性贫血:溃疡病、钩虫病、肠息肉。 3)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G-6-P D缺陷症、地中海贫血。 红细胞外在因素: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 (2)形态分类:(书表P136) 大细胞性、正细胞性、单纯小细胞性、小细胞低色素性。 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 D A)

是由于体内储存铁缺乏引起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小细胞低色 素性贫血。此种贫血遍及全球,以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四病”之一。 【病因】 以下原因可单独或同时存在。 1.先天性储铁不足: 早产儿、双胎、胎儿失血、孕母患缺铁性贫血可致胎儿储存铁减少。 2.铁摄入不足: 食物铁供应不足是导致小儿缺铁性贫血的纯牛乳、人乳、谷类等低铁食品未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喂养婴儿,和年长儿偏食常致缺铁。 3.生长发育快: 婴儿期、青春期的儿童生长发育快,早产儿生长发育更快,其铁需量相对增多,易发生缺铁。 4.丢失过多和(或)吸收减少: 正常婴儿每日排铁量比成人多。 用未经加热的鲜牛奶喂养婴儿、肠息肉、膈疝、钩虫病常因慢性小量肠出血,致铁丢失过多。 慢性腹泻、反复感染可减少铁的吸收,增加铁消耗,影响铁利用。【临床表现】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2岁最多。缓慢起病。 2、皮肤粘膜苍白: 以唇、口腔粘膜、甲床最明显,呈进行性加重。 3、心血管系统症状: 不爱活动,活动后气促、心悸;心率增快、心脏扩大或心力衰竭。 4、神经系统症状: 烦躁、注意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智能多较同龄儿低;年长儿童可诉头昏、耳鸣。 5、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异食癖(如喜吃泥土、煤渣)。重者出现口腔炎、舌乳头萎缩、吸收不良综合征。 6、髓外造血表现: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对策及护理效果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对策及护理效果 发表时间:2018-06-25T11:59:37.24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4期作者:杨小琴[导读] 针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实施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纠正其贫血症状并改善患儿营养状况,该护理方案值得应用并推广。(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白银 730900)【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优选临床护理方案。方法:对照组患儿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实施针对性护理。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贫血纠正有效率是97.92%,对照组的贫血纠正有效率是81.25%;两组患儿干预前的各项营养指标差异不大(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营养指标改善效果显阿著好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营养性缺铁性贫 血患儿实施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纠正其贫血症状并改善患儿营养状况。【关键词】贫血;缺铁;护理;营养【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4-0260-01 贫血属于临床中比较多见的疾病,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在小儿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该疾病具有较强的隐匿性,患病后患儿的食欲下降,对其生长发育将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对该类疾病患儿给予积极的治疗干预,在此过程中还需要针对患儿采取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此来确保患儿贫血的纠正效果[1]。鉴于此,本次研究将针对小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优选临床护理方案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诊治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共计96例为研究样本,纳入标准:所有患儿经血象检查及病史诊断均确诊是营养性的缺铁性贫血,患儿年龄均小于7岁,且家属及患儿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利用随机抽样原则将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各组均48例,分别定义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男26例,女22例;患儿年龄6个月~6岁,平均年龄(3.2±0.4)岁。对照组:男24例,女24例;患儿年龄7个月~5岁,平均年龄(3.1±0.6)岁。两组患儿的一般常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实施分组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入院后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并进行日常饮食护理,确保营养科学摄入,以纠正贫血;观察组患儿在此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1)心理护理:首先要做好患儿及其家属心理工作,向其讲解该疾病可能引发的并发症,以及患病后的注意事项等,告知家长正确配合护理的重要性,确保患儿和家长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与护理;(2)生活护理:依据患儿病症情况合理安排患儿的活动,需注意避免患儿剧烈的活动,确保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安排专人陪护患儿,避免由于患儿严重哭闹而产生缺氧现象;(3)饮食护理:依据患儿年龄特点以及日常的饮食喜好等,科学的为患儿制定食谱,饮食中应以易消化、铁含量高以及高蛋白质与高维生素等食物为主,需要纠正患儿的偏食习惯,并积极提高患儿食欲。依据患儿年龄阶段特点等,适量增加含铁饮食比重,以确保患儿充分摄入铁元素。(4)药物护理:患儿服用铁剂药品治疗时,应该密切的关注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等,选择在两餐之间来服用铁剂,注意患儿口腔护理,避免发生口腔感染。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贫血纠正效果,显效:治疗1周之后患儿的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均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治疗1周之后患儿的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均有所增高,同时贫血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无效:患儿的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均未改善,贫血症状未得到缓解。比较两组患儿的各项营养指标水平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卡方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贫血纠正的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贫血纠正有效率是97.92%,对照组的贫血纠正有效率是81.25%,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两组资料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贫血纠正的效果对比[n(%)]

小儿贫血的心理护理

小儿贫血的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11-10-09T10:45:06.24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安宗芳 [导读] 通过上诉的心理护理,有思想负担的患儿均能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 安宗芳(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 014040) 心理护理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与重视。在多年的护理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如果能将心理护理恰到好处地用于临床工作,治疗效果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我科从1997 年8 月~1998 年10 月共收治贫血患儿15 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0 例,白血病5 例;年龄最大13 岁,最小3 岁。贫血是血液系统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由于各种脏器受到损害,贫血时组织与器官缺氧而产生一系列症状。表现在口唇、粘膜皮肤及面色苍白,病程长的患儿常有疲倦、营养低下,如不及时治疗和精神护理,可危及生命。 1 住院时的心理护理 病人入院后由于环境陌生,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总有一种孤独、无助的感觉,所有我们护理人员首先要主动与病人沟通,促进彼此了解,向病人介绍医院环境,病房设备及使用等注意事项,同时还要了解病人的病史、病情及心理、家庭、社会等有关情况,对病人的疑虑要耐心解释,尽量满足病人生活及心理上的需要。这样有利于减轻和消除病人的焦虑、无助的感觉,增加安全感、归宿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2 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 贫血患儿由于病程长,年长儿对疾病的治疗信心不足,讲一些客观理由,害怕打针、输液,有时拒绝治疗,我们多次去病房加以说服,主动和病人交谈,要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情来安慰病人,态度要和蔼、热情,在与病人交谈过程中,尽量避免病人所关注和敏感的话题,不对其病情妄加品论,以免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通过对贫血患儿的心理护理后,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增强对战胜疾病的信心。儿童患者心灵幼稚,依懒性强,特别是患儿长期慢性病久治不愈者,其心理尤为紧张、悲观,他们总想听到医护人员对自己病情的预测,心理负担重,认为该病是一种难治的病,整日闷闷不乐,对治疗影响极大。我们护理人员要多次和他们谈话,给予精神鼓励,讲解一些类似此病恢复的过程,介绍成功的病例,使患儿由被动治疗转为积极主动配合治疗。通过上诉的心理护理,有思想负担的患儿均能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 心理护理不仅反映了医护人员与疾病之间的特殊关系,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技术医学和药物治疗并不能代替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心理护理。 3 出院后的护理和注意事项 贫血患儿由于病程长,好转出院时我们应该告诉患儿家属注意患儿休息,少去公共场所,预防感冒,注意营养,给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按时服药,定期检查,如有殊变化尽快来医院治疗。

儿科护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3)

2016年度儿科护理学试题 学号姓名 (专业(类)日午考)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号一二三四五合分合分人复查人 应得 40 10 20 18 12 100 分 实得 分 评卷 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 .肺炎 B .喉炎 C .心肌炎 D .脑炎 E . 结核 2、急性肾炎患儿恢复上学的标准是 A .水肿消退,肉眼血尿消失 B .水肿消退,尿常规正常 C .尿常规正 常,血压正常 D .肉眼血尿消失,血沉正常 E .水肿消退,尿蛋白正常 3、肺炎患儿的护理措施是() A、疏通呼吸道 B、正确输氧 C、维持正常体温 D、以上都是 4、肺炎患儿的护理诊断不正确的是() A、活动无耐力 B、体液不足 C、清理呼吸道无效 D、体温过高 5、婴儿停用洋地黄药物的指征是() A、心率<120次/分 B、心率<100次/分 C、心率<80次/分 D心率<60次/分 6、不是肺炎并心衰的临床表现的是() A、两眼上翻,前囟门隆起 B、极度呼吸困难,烦躁 C、心率增快,>16-180次/分 D、肝脏增大 7、肺炎鼻导管给氧的方法是() A、氧流量0.5-1L/min,氧浓度不超过40% B、氧流量2-4L/min,氧浓度不超过50% C、氧流量4-6L/min,氧浓度不超过60% D、以上都不是 8、引起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 A .脑膜炎奈瑟菌 B .流感嗜血菌 C .肺炎链球菌 D .大肠埃希菌 E .铜绿假单胞菌 9、2岁内小儿心尖搏动的位置是() A、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锁骨中线外1~2cm处 B、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锁骨中线上初 C、胸骨左缘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外1~2cm D、胸骨左缘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0.5~1cm

一般儿科护理常规

儿科护理常规目录 l儿科常见疾病一般的护理常规 2.手足口病的护理常规 3.高热的护理常规 4.惊厥的护理常规 5.婴幼儿腹泻的护理常规 6.小儿肺炎的护理常规 7.婴幼儿哭闹的护理常规 8.肾病综合征的护理常规 9.小儿贫血的护理常规 10.小儿腹痛的护理常规 11.小儿营养不良的护理常规 12.小儿昏迷的护理常规 13.急性自血病的护理常规 14.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常规15.小儿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的护理常规16.小儿心功能不全的护理常规 17.小儿心肌炎的护理常规 18.小儿风湿热的护理常规

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按入院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病室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但避免直接对流。室温以18-22℃ 为宜,相对湿度以55%-65%为宜。 3.按不同年龄与病种,感染和非感染疾病,分别安置病儿,防止院内感染。 4.病情危重及急性病儿,须绝对卧床休息,注意更换体位;恢复期及慢性病 者,可适当活动,但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5.按医嘱给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并根据不同年龄及病种对饮食的特殊要 求,协助营养食堂提高烹调技术,增进病儿食欲。正在断奶的婴儿,在住院期间应暂停断奶。 6.凡入院24小时以内的病儿、新生儿、未成熟儿、危重病儿以及体温在38℃ 以上或36℃以下者,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其余病儿每天测体温二次。体温在39℃以上者经与医生联系后给物理或药物降温,低于36℃者应注意保暖。 7.一般病儿每周测体重一次。 8.保持床铺平整、干洁,注意皮肤护理。婴幼儿便后应洗净、擦干臀部并涂 油,以防红臀。夏季每天洗澡1-2次,冬季每周一次。危重病儿应床上擦浴。 9.饭前便后应洗手,培养病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0.病儿所用面盆、毛巾,每日收回消毒一次,便盆每日清刷一次。 1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巡逻。遇有病情恶化,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

小儿贫血护理常规

小儿贫血护理常规 定义:小儿贫血是儿科常见病,是指单位容积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者。我国小儿血液学会议暂定:新生儿Hb<90S/L,4—6个月<100S /L者为贫血。世界卫生组织定为:Hb值的低限6个月—6岁者为110s/L,海拔每升高1000米,Hb上升4%,低于此值称为贫血。贫血对儿童生长发育危害很大,是我国儿科工作者需要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 一、护理措施: 1、注意休息,适量运动:患儿病房应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根据活动耐力下降程度制定休息的方法和方式,活动强度及每次持续时间,同时注意观察病情,调整活动强度。 (1)对轻、中度贫血的患儿,不必严格限制日常活动,,注意其剧烈运动后易有疲劳表现,甚至头晕、目眩。故此类患儿生活应有规律,做适当运动。活动间歇令患JL休息。 (2)对易烦躁、激动的患几,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看护使保持安静,避免因烦躁而加重病情。(3)对重度贫血患儿,因贫血严重,血红蛋白明显减少造成组织缺氧,可有心悸,气短或活动后症状明显加重。应吸氧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荷,协助患儿日常生活。定时测心率。必要时静脉输注浓缩

红细胞。 2、应用铁剂的护理,应采取口服补铁,因其经济、安全、副作用小。选择易吸收的铁剂,最好是二价铁。剂量以元素铁计算,口服量为每日4—6me/kS,分2—3次口服.疗程2—6个月。服用铁剂时,应向家长说明几点注意事项:(1)由于铁剂对胃肠道的刺激,可引起胃肠不适、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故服用铁剂从小剂量开始并在两餐之间服用,可减轻反应。(2)铁剂最好与稀盐酸合剂、维生素C同服,有利于吸收。而与牛奶、茶水、钙片同服则影响其吸收。(3)服铁剂时可出现牙齿黑染,使用吸管服用可预防之。大便变黑色.是服用铁剂造成的,并非消化道出血,应向病人讲明白,使家长和患儿消除顾虑。铁剂应作臀部深部肌肉注射,以便吸收和减轻疼痛,避免硬结形成。注射右旋糖酐铁可有过敏现象,故首次注射应密切观察。(4)铁剂疗效观察:治疗有效,则3—4天后网织红细胞升高,7-10天达高峰,2—3周下降至正常。治疗约2周后,血红蛋白(Hb)相应增加,临床症状亦随之好转。 3、饮食护理: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1)主动向家长及年长患儿说明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 高铁质食品的道理,指出铁供给不足,是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又会造成小儿情绪改变、记忆力减退等,危害小儿身心健康。

小儿地中海贫血的护理

小儿地中海贫血的护理 定义 地中海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是由于一种或几种珠蛋白链的合成受到部分或完全抑制,导致血红蛋白成分组成异常,引起的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疾病分类 组成珠蛋白的肽链有4种,即α、β、γ、δ链,地中海贫血按照受累的氨基酸链来分类,通常将地中海贫血分为α、β、δβ和δ等4种类型,其中以α和β地中海贫血较为常见。 病因 本病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缺失或点突变所致,是合成血红蛋白的珠蛋白链减少或缺失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这种含有异常血红蛋白的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寿命缩短,可以提前被人体的肝脾等破坏,导致贫血甚至发育等异常。 地中海贫血的分型 α地中海贫血:根据造成病情的严重性将其分为4种类型:静止型、轻型、中间型、重型 β地中海贫血:根据造成病情的严重性分为3种类型:轻型地中海贫血、中间型地中海贫血、重型地中海贫血·· 地中海贫血的遗传 如果一个携带者(轻型地中海贫血)与一个非携带者婚配,通常他们的子女有一半的机率成为携带者,但都不会患上重型地中海贫血症,但是如果两个携带者婚配,每次怀孕有25%的可能性孩子是非携带者,50%的可能性孩子是携带者(轻型地中海贫血),还有25%的可能性孩子是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 临床表现(β地中海贫血) 1.轻型也被称作携带者状态,意思是指人体携带了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患者无症状或轻度贫血,脾不大或轻度大。这些人通常能正常生活,但可能有轻微的贫血症状,多在重型患者家族调查时被发现。 2中间型多于幼童期出现症状,其临床表现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中度贫血,脾脏轻或中度大,黄疽可有可无,骨骼改变较轻。 3.重型患儿出生时无症状,至3~12个月开始发病,呈慢性进行性贫血,面色苍白,肝脾大,发育不良,常有轻度黄疽,症状随年龄增长而日益明显。伴骨骼改变,首先发生于掌骨,以后为长骨和肋骨,最后为肋骨,形成特殊面容:表现为头颅变大、额部隆起、颧骨增高、鼻梁塌陷,两眼距增宽,、眼睑浮肿。患儿常并发气管炎或肺炎。当并发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时,因过多的铁沉着于心肌和其它脏器如肝、胰腺、脑垂体等而引起该脏器损害的相应症状,其中最严重的是心力衰竭,它是贫血和铁沉着造成心肌损害的结果,是导致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病如不治疗,多于5岁前死亡。 实验室诊断 轻型地中海贫血: 成熟红细胞有轻度形态改变,红细胞渗透脆胜正常或减低,血红蛋白电泳显示HbA2含(0.035~0.060),这是本型的特点。HbF含量正常 重型地中海贫血: 血液涂片表现为严重的小红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等, 可见泪滴型细胞,靶型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红细胞渗透脆性明显减低。HbF含量明显增高,大多>0.40,这是诊断重型β地贫的重要依据 疾病治疗 轻型地贫无需特殊治疗。中间型和重型地贫应采取下列一种或数种方法给予治疗。 1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和营养,积极预防感染。适当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 2 。 2 输血和去铁治疗此法在目前仍是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少量输注红细胞法仅适用于中间型α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一.概念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utritionalirondeficiencyanemia,NIDA)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严重危害小儿健康,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 二.病因及病机 (一).病因 1.先天储铁不足胎儿从母体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三个月最多,故早产、双胎或多胎、胎儿失血和孕母严重缺铁等均可使胎儿储铁减少。 2.铁摄人量不足这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人乳、牛乳、谷物中含铁量均低,如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生长发育因素婴儿期生长发育较快,5个月时和1岁时体重分别为出生时的2倍和3倍;随着体重增加,血容量也增加较快,1岁时血循环中的血红蛋白增加二倍;未成熟儿的体重及血红蛋白增加倍数更高;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则易致缺铁。 4.铁的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可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腹泻不仅铁的吸收不良,而且铁的排泄也增加。 5.铁的丢失过多正常婴儿每天排泄铁量相对比成人

多。每lml血约含铁0.5mg,长期慢性失血可致缺铁,如肠息肉、美克尔憩室、膈疝、钩虫病等可致慢性失血,用不经加热处理的鲜牛奶喂养的婴儿可因对牛奶过敏而致肠出血(每天失血约0.7m1)。 (二)发病机制 1、缺铁对血液系统的影响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缺铁时血红素生成不足,进而血红蛋白合成也减少,导致新生的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不足,细胞浆减少,细胞变小;而缺铁对细胞的分裂、增殖影响较小,故红细胞数量减少程度不如血红蛋白减少明显,从而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的病理生理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铁减少期(irondepletion,ID):此阶段体内储存铁已减少,但供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铁尚未减少;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rondeficienterythropoiesis,IDE):此期储存铁进一步耗竭,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铁亦不足,但循环中血红蛋白的量尚未减少;缺铁性贫血期(irondeficiencyanemia,IDA):此期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有一些非造血系统的症状。 2.缺铁对其他系统的影响。缺铁可影响肌红蛋白的合成,并可使多种含铁酶(如细胞色素酶、单胺氧化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等)的活性减低。由于这些含铁酶与生物氧化、组织呼吸、神经介质分解与合成有关,故铁缺乏时造成细胞功能紊乱,尤其是单胺氧化酶的活性降低,造成重要的神经介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发生明显变化,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因而产生一些非造血系统的表现,如体力减弱、易疲劳、表情淡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