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期末考试美学复习资料.pdf

(完整word版)期末考试美学复习资料.pdf
(完整word版)期末考试美学复习资料.pdf

一、绪论

基本概念: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三方

面。

基本知识: 1 、1750 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专著《aesthetik 》第一卷出版,标志

着美学学科的诞生。因此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2 、在汉语中,“美”字的本义有三种解释:一是“羊大为美”,二是“羊人为美”,三是头上戴羽毛装饰的舞人形象。 3 、孔子对《韶》乐评价时提出“尽美尽善”的观点。 4 、孟子提出“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的观点。

5 、墨子提出“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6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了“什么是美”的著名命题。

7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等重要命题。

基本理论: 1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性质问题的理论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美学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美、美感和美的创造三个方面的问题。美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即包括美、美感和美的创造问题的学科。

2 、关于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的理论观点:①美学与哲学的关系。美学是从哲学母体中诞生的学科,故隶属于哲学,与哲学有密切的关系。哲学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美学研究起着指导作用;美学中的许多基本问题,往往会涉及到哲学基本原理,有的就是哲学问题在美学中的具体体现。但是,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应该成为哲学的附庸。②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由于美与善关系密切,因而研究“美”的美学与研究“善”的伦理学也有密切关系。同样,美与善有区别,因而美学与伦理学也是有严格区别的。我们既不赞成割断美学与伦理学的联系,也不赞成把美学与伦理学机械等同起来。③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因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因而美学与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即美学研究要借用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来研究审美心理问题。心理学中也包括了审美心理研究。但是,

美学与心理学毕竟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区别很大。④美学与艺术理论的关系。因为艺术是人类最重要的审美对象,它既是艺术理论的研究对象,也是美学的研究对象,所以美学与艺术理论有密切的关系。从黑格尔以来,西方美学都很重视艺术的研究,甚至分不清美学与艺术理论的差别。应该看到,美学为艺术理论提供理论指导,艺术理论中也确实包含着许多美学

问题,但是,美学只研究艺术中的审美问题,而不是像艺术理论那样研究艺术的所有问题,

两者有明显区别。

二、美的本质与特性

基本概念: 1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客体进行创造和观赏的人,包括创美之

人和赏美之人,也叫创美主体和赏美主体。

2 、审美客体:也叫审美对象,指在审美活动中,由审美主体所创造和观赏的事物,包括自

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3 、审美活动:指由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创美活动和赏美活动。它是人类活动之一。从实质看,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即审美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审美文化语境中进行的,

而且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审美观念的制约。

4 、美:在教材中,“美”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审美客体的简称,即审美对象之美;二是审美

主体的具体感受,即美感之美。从实质看,在审美活动中,“美”既是审美客体的特性,也是

审美主体的感受和评价;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两者的统一。

基本知识: 1 、在美学史上,出现了几种影响较大的美本质学说,分别是“美在形式”说、“美在理念”说、“美在典型”说、“美在关系”说、“美在生活”说等。

2 、“美在形式”说,是由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倡的、

3 、“美在理念”说,是由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

4 、“美在关系”说,是由法国启蒙主义者狄德罗提出的

5 、“美在生活”说,是俄国十九世纪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

6 、美的特性是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新颖性。

基本理论: 1 、美学史上几种主要的美本质观点:①美在形式说: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

派提出的美本质观点。认为,美的事物与不美的事物相比较,就在于它具有均衡、对称、比

例、和谐和圆形等形式。因此,美的本质与事物的形式有关,即美在形式。②美在理念说:

这是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美本质观点。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即美的事物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感性的外观形象,二是理念;前者是事物的形式,后者是事物的内容,也是事物的实质。理念通过感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事物美的本质。所以,美在理念。

③美在典型说: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西方美学家提出的美本质观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画家在创作时应“从许多人物形象中把那些最美的部分提炼出来,从而使所创造的

整个形象显得极其美丽。”因而美是从许多事物中概括出来的一种典型形态,即美在典型。

二是我国现代美学家蔡仪先生提出的美本质观点。他在《新美学》一书中认为“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④美在关系说: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

家狄德罗提出的美本质观点。认为“任何事物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不美。是否美,

全在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在此关系中是美的,在彼关系中不一定美。因此,美在关系。⑤美是生活说:是俄国十九世纪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

提出的美本质观点。认为,美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凡是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东西,凡

是符合人类生活要求的东西,或者使人们想起生活的东西,都是美的。一句话,美是生活。

2 、关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的美本质观点:①观点来源。这一观点来源于黑格

尔和马克思。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著名观点。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著名观点。由此可见,用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力量”去取代黑格尔的“理念”,就可得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的观点。其实,“感性显现”也是“对象化”。②什么是人类的本质力量?简单地说,人的本质力量

就是求真、向善和爱美的社会实践力量。所谓求真,就是认识事物的真实面貌,认识客观真

理和规律,以便使人类的活动能够在顺应客观规律的实践中获得成功和自由,从而使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合规律性;所谓向善,就是人类在求真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并从中获得实际的合法的利益,从而使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合目的性;所谓爱美,就是人类在求真向善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审美趣味、审美挂念和审美理想来改造世界,从而美化自然美化社会美化艺术美化自身。因此,人类在求真、向善和爱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

来的力量,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它不仅与动物的力量有本质的区别,而且与人的非本质力量即以假恶丑为特征的社会实践力量也有本质的区别。③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为什么是美

的本质?因为人类的全部事实证明,从实用走向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最好概括。所以,

人类再做任何一件事时,不仅要考虑实用,而且还要考虑审美。还可以从自古以来的衣食住

行的历史变迁中得到证明。人类不仅要将自己爱美的意识,通过高超的技巧,感性显现在物质产品中,也会感性显现在精神产品中,尤其是艺术作品中。因此那些显现着人的本质力量

的感性产品,诸如自然的、社会的还是艺术的,便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人类在这些对象身

上,不仅看到事物的美,也看到人的自身的美。所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就是指

客观对象上体现了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价值。所以,凡是具有真善美价值的,或者说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食物,就是美的。

3 、关于美的特性的观点:“美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审美对象之上,也可以说是审美对象的特点,主要包括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和新颖性四个方面。所谓形象性,是说凡是审美对象

都是形象的具体的存在,是审美主体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比如我们说花是美的,但这花一定是具体的花,而不是抽象的花。所谓感染性,是指审美对象通过它的美丽的形象,使

审美主体受到诱惑和感染。具体说是形色感于目,声音感于耳,气味感于鼻,使审美主体的

欲望受到诱惑,心灵得到愉悦。美的感染性既表现在内容上,又表现在形式上,又表现在两

者统一中。所谓社会性,是指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是由社会规定的。从理论看,审美对象之

所以美,是由于它的感性显现着人的本质力量。而人的本质力量,即社会的本质力量最终是由社会决定的。因此任何审美对象必然具有社会性,也就是说它的审美价值是由社会所决定。

首先是他对社会生活的依赖,其次是它受社会价值观的制约。比如“环肥燕瘦”“三寸金莲”为什么美,原因就在于其社会性方面。所谓新颖性,是指审美对象的新鲜感而言。由于受“喜新厌旧”的审美心理规律制约,审美对象需要不断更新,才能对审美主体产生感染性。从审

美主体看,创新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感性显现在审美对象上,就必然又新颖性。

4 、关于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问题:①美的相对性:从审美对象看,是美的相对性;从审美

主体看,是美的差异性。这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里主要谈谈美的相对性。所谓美的相对性,是指审美对象美不美、美的程度如何,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

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某审美对象与其他审美对象相比较,或不美了,或更美了。前者如邹忌,后者如杨玉环。二是某审美对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此时此地是美的,可到了

彼时彼地却不一定美了。比如摩天大楼置于大都市里和置于瘦西湖中是不一样的。三是某审

美对象与不同的审美主体所构成的审美关系中。如“三寸金莲”在古代被认为是美的,在现代人看来就不美了。②美的绝对性:从审美对象看,是美的客观性;从审美主体看,是美感的

共同性。这两者之间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里主要谈谈美的绝对性。所谓美的绝对性,

实际上是指美的客观性而言的。美表现在事物中,首先是客观存在。这一点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黄山之美,古今都以为美,外国人也以为美。总之,美的审美对象是客观的,

只要人们去面对它,观照它,就不得不承认它的美。这就是美的绝对性。③美既具有相对性,也具有绝对性,是两者的统一。一方面,美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中,美的相对性只有同绝对

性保持联系才能存在。另一方面,在相对美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事物的绝对美。相对美向着绝对美的方向不停前进发展着。

三、审美对象

基本概念: 1 、现实美:是指现实事物的美,是审美对象的两大基本形态之一。现实美包

括自然美与社会美,是美存在的基本领域是艺术美的源泉。

2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美,是审美对象之一。自然美是一种天然的美,但又具

有人化的内涵。

3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的美,是审美对象之一。社会美包括社会主体的美、社会活动的

美和社会产品的美。

4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审美对象之一。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美进行审美反映

和审美创造的产物。

5 、人体美:是指人的容貌和形体的美。人体美是介于自然美与社会美之间的特殊的审美对象。

6 、实用艺术:又称工艺美术,是介于实用与审美之间的特殊的艺术形态。实用艺术是实用物品审美化的产物,并兼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实用艺术包括建筑艺术和工艺品等。

7 、表演艺术:是通过演员表演的艺术。表演艺术要通过作者、演员和导演的多次创作才能

完成。表演艺术包括音乐、曲艺和舞蹈等。

8 、造型艺术:是运用物质材料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包括书法、绘画和雕塑等。

9 、语言艺术:又称文学,或称想象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媒介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和反映生

活的艺术。语言艺术包括口头文学、书面文学和网络文学等,语言艺术的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

10 、综合艺术:是指综合了语言、表演、造型和实用等多种媒介的艺术形态,包括戏剧电

影和电视等。

基本知识: 1 、现实美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 2 、人的美包括人体美与心灵美 3 、人体美介于自然美和社会美之间 4 、艺术美主要包括实用艺术、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

5 、实用艺术是介于实用与审美之间的特殊艺术形态,具有实用和审美两种功能。

6 、审美对象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大形态。

基本理论: 1 、社会美的基本特点有三个方面:首先,社会美来源于社会实践,与人的社

会实践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社会美依附于社会实践,与一定的社会功利密切联系。

再次,社会美存在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之中,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密切联系、因此,社会美具有实践性、功利性和时代性的基本特征。

2 、自然美的基本特点有三个方面:其一,自然性。自然美虽是对人而言的,获得一定的“人化”意义,从而显示出美的价值来。但是,自然美首先表现为它的自然性。比如清风明月的

美,就在于清风明月本身。它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人工制造的。所以,自然美贵在自然。

其二,形式美。在多数情况下,自然美的内容显得比较隐约、模糊,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相

反,自然美的形式却比较突出、清晰。自然美的色彩、声音、线条、形状、质地等构成的形

式美,是美感产生的主要源泉。其三、多面性。自然物丰富的多面性,以及与人关系的多样

性,使自然美具有了多面性。如月亮的阴、晴、圆、缺,具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又如桃花,

或有艳丽之美,或有轻薄之丑。

3 、艺术美的本质表现在以下三点:其一,艺术美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从客观性来看,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审美反映;艺术美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而存在的;艺术美的创作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来完成的。有了这三点,艺术美便有了“客观性”的性质。从主观性来看,艺术美总是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在主观的艺术加工过程中表现了艺术家的审美情

趣和审美理想。其二,艺术美是一般性与个别性的统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是艺术美的重要

标志。而艺术典型,比如林黛玉,既是一个性格独特的个别美的的形象,又是表现了封建社

会多愁善感型的女性的一般美形象,是两者的完美统一。其三,艺术美的内容与形式的

统一。艺术美既不同于侧重于内容的社会美,又不同于侧重于形式的自然美,一般来说,它

要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4 自然的人化:这是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著名观点。所谓“自然的人化”,是指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将“自然”的东西变成属于人的东西的过程。一般来说,

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社会实践作用于自然的人化,一是人的意识作用于自然的人化。

四、审美范畴

基本概念: 1 、审美范畴:是人们在长期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

现象的一些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种类概念。主要有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丑等。

2 、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

物质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

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2 、崇高:是一种审美范畴。从审美对象看,它是在内容与形式中所形成的不和谐的美;从

审美主体看,它是由恐惧转向愉悦,由惊赞转向振奋的美感。崇高存在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之中。

2 、悲剧:又称悲、悲剧性,是一种审美范畴。从审美对象看,它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

而且其正义、善良和弱小的一方往往遭受挫折以致毁灭;从审美主体看,它能令人产生同情、怜悯和悲哀的美感。

3 、滑稽:又称喜、喜剧、喜剧性,是一种审美范畴。滑稽的审美特点,是引发人们在恶的

渺小空虚和善的优越的对照中,看到自身的胜利和威力,引起一种对于对象轻蔑嘲笑的审美

愉悦。

4 、优美:是一种审美范畴。优美的审美特征是和谐。从审美对象看,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统一;从审美主体看,有一种宁静、和谐的愉悦心态。优美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相对

平衡的状态;从美感上看,优美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感受;从形式上看,优美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基本知识: 1 、“崇高”这一范畴,最早是古罗马时期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书提出

的。

2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悲剧,渊源于古希腊人的酒神颂歌。“悲剧之父”是埃斯库罗斯。

3 、“喜剧”一词,在希腊语中是由“载歌载舞的欢乐行列”和“诗篇”两词构成。

4 、在艺术中,滑稽的典型形态主要有喜剧、漫画、相声、小品之类。

5 、社会生活中的优美偏重于内容,自然中的优美则偏重于形式。

基本理论

1 、崇高的本质、特点及表现领域:

从本质上看,崇高是审美对象在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之间对立、冲突中所显示出来的动态美,或者说是一种不和谐的美。

从特点看,自然崇高显现为外在形式的粗犷、严峻、生糙、丑陋;社会崇高表现为承受挫折、摧残的惨痛;艺术崇高则兼有自然崇高和社会崇高两者的形式特点。

从表现领域看,自然界的崇高有雄伟的泰山,浩渺的沧海,苍茫的草原等;社会的崇高诸如

卫国战争、高尚的人格等;艺术的崇高诸如刘邦的《大风歌》、李白的《蜀道难》等。

2 、崇高与悲剧的关系问题:

崇高与悲剧都是在矛盾冲突中所显示出来的美,都是一种不和谐的美,所以两者在审美方面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在崇高型的悲剧中,诸如《刘胡兰》《江姐》等,既是崇高中的悲剧,

又是悲剧中的崇高,两者是相通相合的。但是崇高与悲剧本质上是区别的,崇高以对象

的大、高、壮、多为特点,引起主体的敬仰、崇拜和赞叹;悲剧以对象的弱、小、痛苦和失

败为特点,引起主体的同情、怜悯和悲哀。崇高必须以善为基础,而悲剧则不然,它可以是

善的悲剧,还可以是中性的悲剧,如“小人物”的悲剧。

3 、美感具有广狭两种含义:

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的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

及审美感受。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

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等所共

同组成的意识系统。

论述: 1 、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说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不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由是:

第一,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

第二,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2 、美学史上关于崇高与优美有哪些主要理论?

答:( 一) 关于崇高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

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的是朗吉弩斯。康德:

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认为崇高有两种类型,即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席勒:主要从艺术的角度来论述崇高的实质。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人论”思想,肯定了崇高缘于人的内在情感的说法,同时又同意席勒关于美和崇高应存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的观

点。利奥塔德:立足于后现代理论的视野,对崇高进行阐释。

( 二) 关于优美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对优美的探讨是随着对崇高的探讨不断明

晰起来的。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优美与美划上等号;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

球形和圆形;柏拉图认为,优美是能够“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是单整、纯粹、绝对的美;亚氏:“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古罗马的西塞罗提出两种美:秀美、威严。

3 、优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和谐。 1 )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优美与崇高相反,

它没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而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是一个已经实现统一的形象实体,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 2 )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

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善有机的结合。 3 )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轻盈、绚美、柔媚、安静、秀雅、圆润、

舒缓、清新等品格。

4 、简述崇高的特征。

答: 1 )在外形上,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2 )在威力上,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

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 3 )在心理反应上,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4 )在精神效应上,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力量,引人赞叹,

催人奋进。

5 、“环肥燕瘦之美”说明了什么?

答: 1 )“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十分典型地揭示了女性美的历史变化。这是我国古代

形容美女不同体态的一句成语。环肥是指唐代美女杨玉环,她体态丰腴,却有令人销魂之美。燕瘦是指汉代一位名叫赵飞燕的艺妓,她虽身材苗条,但也很美。 2 )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体的美与其他的美一样,与一定的时代风尚有关,唐代以胖为美,汉代却以瘦为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这在服饰打扮上尤为明显。这既

使生活显得更加丰富多彩,也使美的问题显得更加复杂。 3 )人体的美在胖与瘦之间确实

存在着一个可塑的空间,但这个空间又不是无边无际的,它存在一定的度,一是不能违背生理发展的规律性,二是不能违背人生活动的目的性。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片面地追求胖或瘦,超过了一定的度,只能走向美的反面。

6 、什么是美学?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1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与人文学科中的其

他学科,如哲学、文艺学、伦理学、心理学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们又各有自己的

研究领域,美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 2 )美学只与人类有关,因为只有人才会审美,动物是与美无缘的。因此,研究审美现象的美学,离不开对人的研究,即使在研究作为

审美对象的美的事物时,也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来加以研究的,而不是与人无关。 3 )美学与人生价值有关,因为美学要研究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及其相互关系,这些问题都与人生价值有关,因此,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7 、简述美和美的东西的区别。

答: 1 )美的东西千差万别,各有特点,但任何美的东西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

明其他东西的美。美是从各样美的东西中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 2 )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某一件东西当它与人处在这一特定关系时,它是美的;当它处在另一种关系时,可能变成另一种美或甚至不美了。美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3 )美的东西不仅漫无边际,而且还会自相矛盾。同一件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美却是固定的、绝对的。

4 )美不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而不能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

5 )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

成为美。

8 、简述美感与美的关系。

答: 1 )美感的产生,必须以具有一定审美属性的美的对象的存在为前提,美感是对美的

反映,是人的主观对美的一种感受、体验、对照、欣赏和评价。美是客观的,美感却是主观

的。没有美,美感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或者说,当你面临美的对象,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也不能产生美感。从这个角度来说,美感又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由于时代、

民族、阶级以及个人的个性和文化素养等的不同,面对同一个对象,各人对美的感受也往往不尽相同。 2 )美是人创造的。美的不断创造和变迁,既有对象的客观原因,也有主体的

主观原因。美感就是创造美的主观因素之一。一个没有美感能力的人,他也就不能创造美。

一个时代的美,总是与该时代的人的美感能力连在一起的。

9、壮美、阳刚之美是否等同与崇高?为什么?

答:有人把西方美学中的崇高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阳刚机械等同,这是很不妥当的:(1)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中

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它以内容与形式间的不和谐不统一为基本特点。(2)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在西方是与资产阶级的革命相联系的,因而在酝酿社会变革的近代才出现。在这之前例如古罗马时期朗吉弩斯所论的崇高,仅是一种文章的崇高体;中国古典美学属于近代之前的古典美。(3)我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阳刚之美实际上大都指的是文章风格以及个人品格等方面的特点;这种壮美的格调仍以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为特点,而不是指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内涵。

10、真善美的关系如何?

①真善美是人类社会所具有的三大价值。真,是指各个物种本身的自然状况及其内在的客官

规律性。人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使自己的实践活动同客观世界的必然性相吻合。因此,凡是美的事物,一般来说,首先应当是真的,

是蕴涵和符合客观规律性的。善,就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用或有益于人类的功利

价值,在通常情况下,凡是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事物都不可能是美的。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善是美的灵魂,违背了善,也就失去了美,②美不能离开真与善,不能违背真

与善,这只是真善美关系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美又有自身特有的规定性,不能与真善简

单等同,更不能以真善加以取代。只有当真善以具体的感性形态呈现出来,它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具有美的价值。③总之,真善美是客观对象对于人和社会的客观价值,它们各有自身

独特的内容,不能相互取代,但三者在实践过程中却可以而且应该得到统一。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灵魂,如果把这种符合规律的真与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善,通过具体而光辉的形象表现出来,这个形象就是美的了。所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正是指客观对象的感性形象体现了真与善相统一的审美价值而言的。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可以看成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实践过程中所累积的成果与财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