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效果对比.

英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效果对比.
英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效果对比.

英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效果对比

内容提要:英国20世纪80—9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本文对英国经济改革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英国经济改革减少了政府管制,增加了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度,提高了资本形成的效率,增强了经济竞争力;福利改革以“工作”为政策导向,激发了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双方的积极性,人均劳动力投入提高是英国经济产出增长,缩小与主要竞争对手差距的实质原因。如何引领英国经济尽快走出低速增长区,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率,将是新一届工党政府制定经济政策重点关注的目标。关键词:英国,市场化改革,自由度,福利改革回顾20世纪80—90年代的世界经济,可以看到世界各地不同性质的经济体系都不同程度地掀起了“市场化改革”的浪潮。市场化改革的中心内容是赋予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价格决定中的主导作用,减少政府行政力量对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过度和不当的干预。世界上各主要经济体都在80年代初期相继放松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允许资本投资自由流动;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对原有的国有企业进行了产权改革,将大部分国营企业私有化;为鼓励企业家发挥创业精神,发达国家普遍降低了高收入阶层的边际税率;运用立法和经济手段为经济体系创造更加富有弹性的劳动合同和工资谈判制度。我们知道,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经济增长表现差强人意,在OECD成员国家中经济排名大幅下降以至沦为末流。1979年,英国人均CDP值为15202美元,在列入统计的13个的最发达OECD国家中名列第12位,远远落后于英国的传统竞争对手德国和法国,也落后于其他一些欧盟成员国家。为了改变经济积弱局面,重回富国经济排名表前列,自1979年至今,英国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英国经济改革与其他国家改革的不同之处在于改革决心最大、行动最彻底,从撒切尔时代到布莱尔时期,经济政策都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而制定。撒切尔执政时代所进行的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措施有:把国有企业私有化、出售公共住房;制定法律削弱工会力量,弱化工资刚性;在保留福利国家制度的前提下,发展私人部门福利计划,制定经济激励政策刺激工作人口选择私人部门养老金计划;降低失业人口在失业期间的待遇,鼓励人们积极寻找工作。随后的梅杰政府经济政策基本上是“萧规曹随”,把撒切尔时期没有私有化的许多大的、有一定行业垄断性的企业如铁路等出售给私人部门;为增加劳动力市场弹性,进一步废除了“工资理事会”(Wage Councils)组织。布莱尔工党执政后,继续推进市场化导向的改革,鼓励雇员自主创业,为他们在创业期间提供税收优惠;进一步深化福利制度改革,建立以鼓励工作为核心的福利体系;在金融政策领域,布莱尔政府把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从原隶属于财政部的体制中独立出来,赋予它独立的货币政策裁量权,从此,英格兰银行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专业眼光来判断经济形势的冷热度,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由于国内对英国20多年来改革过程研究文献较多,本文不再赘述改革的具体进程,而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经济改革取得的成效上,试图通过与其他OECD国家经济指标的比较分析,研究英国经济改革对提升经济竞争力和提高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所起的重要作用。一、经济自由度显著改善,市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英国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最早开始工业革命和实现工业化。19世纪末到20世纪20—30年代,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产生于英国经济沃土的古典经济理论遭遇了空前危机,逐渐失去了指导经济实践的权威性。历史

的巧合在于以国家干预为主要政策手段的凯恩斯主义同样产生于英国,经过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罗斯福新政”检验后,凯恩斯主义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流经济学。二战后,英国工党长期执政,凯恩斯主义干预理论得到充分运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功能受到了很大限制,英国经济体系烙下了政府干预的深刻印记。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冲击和“滞胀”现象充分暴露了政府对

经济过度干预的恶劣后果。最终,还“无形之手”神奇魅力的呼声改变了英国政治格局,1979年撒切尔政府上台开始了英国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改革历程。在撒切尔改革以前的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的自由度在发达国家中排名很低,在弗雷泽研究所1970年和1975年的自由度指数评价中(见表1),英国的排名分别为第16和第17位;到了1980年,英国取消外汇管制实现了资本项目自由化,它的经济自由度排名也随之上升到第13位。随后的20

年,英国的排名快速提升,到1999年,英国在OECD国家中经济自由化程度仅仅低于新西兰,超出美国经济的自由度,排名第2;2002年英国与美国、新西兰并列第3,但值得注意的是,前两位香港和新加坡都是小规模经济体,英国

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能够获得如此好的自由度排名,说明其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无论是经济自由度的绝对得分还是其变化幅度都是非常显著的,这表明英国近年来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导向就是推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增加经济体系的自由度。弗雷泽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总体来看,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泛英语国家的经济自由度较高,而北欧和欧盟成员中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自由度较低。1970年到1975年间,大部分国家(美国除外)的经济自由度指数都有显著下降,这反映了当时世界各国政府面对石油危机冲击而采取的控制通货膨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于经济自由。当时美国采取了强制措施控制工资和物价上升,而其他国家多采取集体合同的形式来缓解工资上升压力。但各发达国家1980年到1999年间的经济自由度有了普遍提高。

表1 FII经济自由度评分:英国与其他OECD国家(1970—1999)

国别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1999

1980-1999变化值

2002

英国

64

63

66

79

84

87

88

22

82

[排名]

[19]

[13]

[15]

[5]

[2]

[2]

[2]

[2]

[3]

主要对比国家

德国

80

73

77

77

81

80

80

3

73

法国

72

60

63

63

76

79

75

12

68

美国

77

80

84

85

88

87

87

3

82 注:高分值表明高自由度,参加排名的国家为22个,本表为节略表。资料来源:Fraser Institute,Economic Freedom of The World 2001 Annual Report,Economic Freedom of The World 2004 Annual Report.

Website:www.fraserinstitute.ca 弗雷泽研究所通过对七个方面的考察

得出各国的自由度综合指数,这七个方面分别是:政府支出的规模;货币政策

和物价的稳定性;国际汇兑和对外贸易的管制;货币替代的情况;经济结构和

市场作用;法律机构和收入产权保护;资本和金融市场汇兑的自由度。其中后

三项反映的是国内市场自由度,英国的表现也是非常突出(见表2),80年代初

排名在中下游,到90年代末则攀升到最上层,超越了它在欧洲的大部分竞争对手。这说明英国在还市场自由的政策改革上取得了实效,实现了市场配置资源

的政策目标。表 2 英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市场自由度指标(1980—1999) 国别

经济结构和市场功能运用

法律结构和私有产权保护

资本和金融市场自由度

简单平均值

变化值

1980

1999

1980

1999

1980

1999

1980

1999

1980-1999

英国

33

77

82

99

81

100

65

92

27

[排名]

[13]

[3]

[14]

[1]

[7]

C1]

[9J

[3]

[4]

主要对比国家

德国

43

49

91

99

76

81

70

76

6

法国

35

47

79

86

71

81

62

71

9

美国

53

81

100

98

92

93

82

91

9 注:高分值表明高自由度,参加排名的国家共22个,本表为节略表。本三项指标在FII综合指标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4.2%(经济结构和市场功能运用)、16.6%(法律结构和私有产权保护)、17.2%(资本和金融市场自由度)。资料来源:Fraser Institute,Economic Free dom of the World 2001 Annual Report. 二、要素市场运行环境改善,经济竞争力提高除了从总体上考察20年来英国经济改革的成果,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比较英国与其他OECD国家在要素市场方面的变化特点,考察英国经济体系市场化建设的效果。

1.产品市场为了评估各国对商业运行调控的广度和深度,1988年OECD组织在成员国中开展了内容广泛的有关经济管制的调查,该项调查结果形成了一个关于 OECD国家的产品市场管制的最综合、最详细的数据库,被称为OECD管制数据库(OECD regulatory data base)。该数据库是一个“原料性”的数据库,可以从各个侧面进行加工分析,尼可利提(Nicoletti)等人于2000年用该数据库提出了评价产品市场的两大指标,即内向型管制和外向型管制。所谓内向型管制包括政府对产业的控制、创业的障碍和国内市场的管制等;而外向型管制是指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方面的管制。这两项的得分高,说明该国家对

产品市场存在较大的管制范围和管制深度。表3反映的是OECD国家产品市场的管制度指数。我们可以看到英国的内向型管制指数和整个产品市场的管制指数在OECD国家中是最低的,是管制较少的国家;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管制程度比英国要高一些,属于有限管制的经济;像意大利、挪威和希腊等国的管制指数就非常高,属于管制程度较深的经济。表3 英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产品市场的管制指数(根据OECD管制数据库,2000年)

国别

内向型管制

外向型管制

政府控制

创业障碍管理管制

供销管制

合计

贸易与投资管制

产品市场管制

合计

(1)

(2)

(3)

(4)

(5)

(6)

(7)

英国

55

48

50

60

50

43

50

[排名]

[1]

[1]

[1]

[1]

[1]

[1]

[1]

主要对比国家

德国

176

210

270

190

54

140

法国

263

273

310

230

270

103

210

美国

85

126

70

100

110

87

100

其他发达国家澳大利亚

126

113

110

130

120

43

90

奥地利

211

160

160

210

118

54

140

比利时

278

255

300

240

270

63

加拿大129 80

90 110 100 215 150 丹麦246 132 110 230 190 54 140 芬兰268 193 220 210 230 63 170 希腊387 166 200 310 270 132 220 意大利392 274 300 350 330 49 230 日本129 233

140 180 102 150 荷兰228 141 150 210 180 54 140 挪威319 133 140 270 220 215 220 新西兰166 121 150 140 140 95 130 葡萄牙283 146 150 250 210 107 170 西班牙259 177 230 210 220 68

瑞典

151

180

200

130

170

84

140

瑞士

208

224

260

190

220

132

180 资料来源:Nicoletti,Scarpetta,and Boylaud,op.cit,2000. 尼可利提等人在2001年还利用OECD管制数据库分析了OECD成员国从 1990到1996年间经济管制的变化情况。他们发现,在整个90年代,OECD 各成员国都不同程度地放松了对经济的管制,其中英国的表现更加引人注目,步伐更大,超过了美、德、法等其他国家。1990年,英国的产品市场自由度排名是第7位,到了1996年,英国的排名急速提升到第1位。因此可见,英国经济的自由化改革不仅限于撒切尔时代,而是80到90年代各届政府一贯的经济政策。2.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比较特殊的市场,它与经济发展、经济运行状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度主要指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机构组织的强弱度,如工会化的广度和性质、雇主联合会的性质、国家管制措施等。这些影响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和均衡的要素存在着很大的国别间差别。一些经济学家根据这些组织的不同性质比较了各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他们发展出一套对各国工资议定组织和雇员保护立法进行打分的方法来估算各国劳动力市场的工会化密度(union density)和集合工资谈判的覆盖率(collective bargaining coverage)。表4是经济学家对OECD国家20世纪80—90年代工资谈判情况的研究结果,在本表中所得分值越高,表明通过集体谈判确定工资的比例越高,反之,则意味着分散化确定工资的比例越高。分散化确定工资比例越高,意味着工资确定过程中的市场化程度越高。本表中所反映的英国工资确定模式是分散化(市场化)方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表4反映了英国工资确定模式从80年代到90年代的发展变化,英国进行其他经济改革的同时,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确定模式逐步从非市场化的集体确定制过渡到市场化的分散确定制。而有些国家却走过了一条相反的道路,如荷兰、意大利等国,他们在此期间从较市场化的确定方式走向了较集中化的确定方式(见表4的最后一栏)。表4 发达国家工资确定的集中与分散指数(分值高:集中度高)

国别

80年代

90年代

80-90年代早期

中期

后期

的变化

79

81

84

84

86

86

88

90

91

95

(1-3)

澳大利亚10

9

3

3

10

8

4

7

2,1988+,1 奥地利

16

15

16

15

17

16

17

10

18

17

3

比利时

8

9

15

9

6

10

10

11

2

加拿大1

5

5

3

2

5

1

2

3

1

丹麦13

12

13

10

11

12

14

14

17

3

芬兰12

12

14

10

10

8

13

11

17

3->2

5

3

2

18

5

3

7

3

7

11

2

德国

9

8

11

10

16

15

12

6

12

14

3

意大利

3

1

6

6

4

1

5

4

6

7

1,1992+,3 日本

6

3

18

8

14

4

9

11

1

荷兰

7

10

12

15

15

9

11

5

15

11

2,1988+,3 新西兰

11

3

7

4

9

3

3

2,1991+,1 挪威

15

14

17

17

13

11

16

8

17

17

3

瑞典

14

12

18

13

13

15

7

16

17

3->2

瑞士

7

7

10

12

3

9

13

11

英国

4

2

10

6

6

2

6

2

5

3

2->1

美国

2

5

4

3

1

7

2

1

1

3

1 注:(1)1984和1986年分别有两次评估。(2)变化值为1-3,1

为分散化确定模式,3为集中化确定模式,“1988+,1991+”等为确定模式的变化年份。资料来源:OECD Employment Outlook,July 1997. 3.资本形成的效率微观经济自由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资本形成效率,而对资本形成效率又有各种不同的研究侧面。本文主要比较的是在相关国家货币资本已经形成的前提下,其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和对资本提供者的保护程度等方面。资本转化为投资时,通常需开办新的公司,因此,比较各国开办新公司的成本高低是比较一国资本形成效率的直观方法。另外,对出资者权利的保护更是关系到资本形成效率的重要问题。2000年,简可夫(Djankov)等人对OECD国家开办新公司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他们考察了有关公司开办的三项指标:政府所需要的程序、满足这些程序所需要的时间、为满足这些直接或间接程序所需要支付的成本(以成本占人均 GDP的比例来衡量)。在英国开办一个新公司需要走7个程序,花费11天时间,最后支付成本为人均GDP的0.56%。而要在奥地利开办一个新公司,需要走12个程序,花费154天,最后支付费用高达该国人均GDP的45.45%。如果比较开办新公司最后要花费的成本,英国的相对成本最低。拉波特(La Porta)等人对公司资本提供者(所有者和贷款人)权利保护方面的研究,也使我们看到英国在这方面表现很突出。从总体上讲,OECD国家对投资者和贷款人的权利保护都有一套完善的立法,只是各国的侧重有所不同而已。但是,由于保护立法各不相同的侧重影响到企业价值,因此,对资本的有效形成和投资有很大影响。英国对资本提供者的权利保护也在OECD国家中排在前列。英国所进行的市场化、自由化改革成果充分体现在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上。经济竞争力反映的是一国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对该国中期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由于国际上对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主要依据各国现时的实际经济表现,因此一个国家经济自由度的排名与经济竞争力的排名有一定差异。在国际经济竞争力排名中,那些经济管制比较严的国家如日本、德国、瑞士及北欧国家,比那些经济自由度较高的泛英语国家得分要高。1990年,日本、瑞士、德国的经济竞争力指数比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高。根据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以下简称GCR),英国无论是在国家经济结构可能带来的经济增长潜力排名,还是目前经济要素为现实经济所带来活力的排名都处在OECD成员国家中的前列(分别列第7和第8位)。当然,与经济自由度排名相比,英国经济竞争力的排名不太突出。为什么英国经济自由度排名较高而体现出的经济竞争力却落后于不少管制较多的国家呢?问题恐怕与英国在提供公共财政服务方面表现得较弱有关。比照同时期各国基础设施和教育方面的排名,英国大大落后于其他OECD国家,在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上的排名为第17位,而在教育上的排名更低至第20位。虽然经济学家现在无法定量分析该两个要素对GDP贡献率的大小,但一致公认这两个要素对经济增长表现有重大影响。三 GDP增长率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全面改善英国经济改革是否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我们可以从经济改革前后的产出变化中找到答案。特别是比较英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人均GDP的发展趋势变化,就可以基本上看出英国改革的效果。之所以选择人均GDP是因为:第一,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市场化改革通常能够增加经济产出;第二,有关人均GDP和劳动力投入这两项指标的统计数据比较丰富,涵盖较长的历史阶段,便于分析英国经济表现的变化过程;第三,其他一些宏观经济指标,如失业率等,与人均劳动力投入有着高度的相关性;第四,人均GDP是进行国际间比较最常用的指标,许多政策制定者经常监测该指标并修正

经济政策来提高人均经济产出。美国劳动统计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BLS)对13个最发达国家 1960—2000年间的人均GDP进行了连续的统计(见表5),从1960到1979年英国的相对人均产出下降趋势明显,从相当于美国人均产出的74%下降到68%。 1960年,英国的人均GDP与西德的水平相当,比法国高15%。但在1979年,英国的人均GDP却比同期的西德低15%,比法国低12%。英国在最发达国家中的排名也从第3位下降到第12位。但在80年代和90年代,英国的经济表现良好,与美国相比,人均GDP只有轻微的下滑(从1979年相当于美国的68%下滑到1999的66%),与德、法相比有略微的上升。但英国的排名没变,仍然是第12位。表5 英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实际人均GDP值(1960—1998,美国为100)

国别

绝对数额(美元)

相当于美国(%)

1960

1979

1998

1960

1979

1998

英国

9,974

15,202

21,502

74

68

66

排名

3

12

12

主要竞争对手

西德

9,842

17,769

24,868

73

80

77

法国

8,546

17,064

22,255

64

77

69

美国

13,414

22,254

32,413

100

100

100 注:(1)GDP值按1998年价格水平以美元计。(2)汇率按购买力平价换算。(3)将美国的人均GDP值设定为100。资料来源: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2000. 从本表中很难看到英国经济在80年代后与主要竞争对手对比发生了什么变化,除了与美国相比,英国的相对下降幅度比德、法小之外,该表似乎没有反映出英国经济改革对提高经济产出的积极效应,是不是改革的措施没有什么用处,英国的经济仍处在相对下降之中呢?要得到准确的答案还需要将人均GDP增长率进一步细分,分析隐含在人均GDP内部的因素。 1.人均GDP增长率的细分人均GDP增长率是衡量一国经济产出的重要指标,但众所周知,任一时期的GDP都是由当时的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尚不具备劳动技能的少年儿童、已退休的劳动者是不参与GDP创造的。经济改革措施对经济产出发生作用和产生影响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人口中的工作人群,他们的行为以及在经济组织中的效率才是影响人均GDP增长率的核心因素。因此,可以把人均GDP指标再进一步细化,用GDP除以工作人口来代替全部人口,这样得出的工作人口人均GDP增长率能够更真实地体现各国的经济增长能力。在1960—1979年间,英国经济增长率表现落后于其他几个主要经济竞争对手(美国除外),但在1980—1999年间,英国工作人口人均GDP增长率明显超过其他主要国家。从两个时期的趋势变化值来看,除美国外的其他各国,均呈现出人均GDP增长率下降的发展趋势,但英国下降的幅度明显比其他竞争对手小(见表6)。这说明英国1979年后实行的经济改革有效地提升了经济增长能力。表6 实际GDP增长率及其构成

国别

人均GDP增长率

GDP/劳动力投入

人均劳动力投入

1979前

1979后

变化

1979前

1979后

变化

1979前

1979后

变化

A:以劳动力人数计算的劳动力投入

英国2.32 2.03 -0.29 2.50 1.76 -0.74 -0.18 0.27 0.45 (0.09) (0.09) (0.12) (0.07) (0.07) (0.10) (0.07) (0.07) (0.10) 西德2.95 1.19 -1.76 3.67 1.55 -2.12 -0.72 -0.35 0.36 (0.10) (0.10) (0.14) (0.07) (0.07) (0.10) (0.07) (0.07) (0.10) 法国3.34 1.27 -2.07 3.66 1.76

-0.32 -0.49 -0.16 (0.09) (0.09) (0.12) (0.08) (0.08) (0.12) (0.04) (0.04) (0.05) 意大利3.66 1.49 -2.17 4.56 1.99 -2.56 -0.90 -0.50 0.39 (0.10) (0.10) (0.14) (0.15) (0.15) (0.21) (0.07) (0.07) (0.10) 美国1.84 1.98

0.14

1.56 1.49 -0.08 0.28 0.50 0.21 (0.13) (0.12)

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11年11月09日14:30 来源:《新财经·上半月》2011年第6期作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4 王扬 摘要:通过分析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对企业的放开管理政策和先进的创新技术等,使她能较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为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比较坚固的社会基础,为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及政府管理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借鉴 德国是欧洲经济发展的领头军,世界经济强国之一。能取得今天的强国地位与其在财政、金融、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管理领域的有效调控,以及所选择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是分不开的。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市场经济+国家干预+社会保障”,是以国家干预为补充和以社会保障为特征来发展的市场经济,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 一、德国市场经济模式及宏观管理特色 (一)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征 首先,德国宏观调控的重点放在保证市场自由与有效性上,该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即凡是市场经济能自行调节的,都应让市场去解决,国家只在市场失灵的地方进行干预。 其次,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兼顾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平,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强调和重视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又认为“私有因素存在弊端”,通过制定政治措施使社会公平。 再者,德国的企业制度独具特色,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有着充分的生产和经营决策的自主权,政府基本上不具体干预企业。企业管理方面,建立“共同决策”制度,工会代表参加大企业的董事会,本企业职工持有企业股份。 (二)德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宏观经济学重要概念及指标解读

宏观经济学重要概念及指标解读 一、从经济总量指标数据透视宏观经济 1.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 的基础性的总量指标;我国2012年GDP总额约为52万亿元 人民币,同比增长7.8%。 2.经济增长率:反映一国经济是膨胀还是萧条,对经济走势把握 得更直接、明了。 3.消费率、储蓄率: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和储蓄比重的重 要指标;近20多年来,世界平均消费率约为77%,目前我国 社会最终消费率约为50%左右,居民储蓄率较高。 4.外汇储备:对于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 债务,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谨慎的外汇储备水平应为该国 3-6个月的进口额,2010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 元,独占全球外汇储备的30%。 5.社会总供给: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提供给市场的最终使用 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能力;一般认为社会总供给的变动区间与 GDP的增长区间应保持一致。 6.社会总需求:是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反映了社会经 济运行的状况,是宏观经济状态的晴雨表;社会总需求保持 8%-10%的增长率,我国GDP才能保持8%-10%的经济增长率。

7.财政收入: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是实现国家职能的 财力保证;2012年我国的财政收入为11.7万亿元人民币,占 GDP的23%,增长12.8%,其中,中央财政收入5.6万亿元, 增长9.4%,地方财政收入6.1万亿元,增长16.2%,财政收入 中的税收收入10万亿元,增长12.1%。 8.财政支出:是一国政府调控国民经济的核心工具之一;2012 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2.6万亿元,增长15.1%;中央财政 支出6.4万亿元。 9.工业增加值:能够很好地反映生产单位或部门对GDP的贡献, 它的增长速度可以折射出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工业增加值一 般比GDP增长快3%-5%。 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观察国家居民生活状况、城乡均衡发 展、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水平、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 变动趋势等的重要依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区间在 15%-20%之间。 11.全社会发、用电量、货运量:是经济冷暖的风向标,国民经济 运行的先行指标;全社会发电量、用电量、货运量要保持一定 增幅。 二、从经济运行指标数据透视宏观经济 12.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像“晴雨表”或“报警器”那样对国民经 济运行发挥监测和预警的作用;我国预警指数编制中将经济运 行的状态分为5个级别,“红灯”表示经济过热,“黄灯”表示

中韩经济发展政策的对比

中韩经济发展政策的对比 摘要:跨入21世纪,面临着经济知识化和经济全球化洪流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将进入大调整、大转折、大变化、大发展时期。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已进入全面、快速工业化阶段;但也存在不少困难问题,集中表现为明显的、多侧面的二元现象。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进行超长期预测,到2050年,中国GDP总量可能达到15万亿左右,人均约为10万元,经济总规模居世界各国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是这一系列的发展与变化,我们不能固守原有的经济政策,也要学会去参考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学会融合他国的国情与现实的发展。本文是以中韩两国进行对比。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局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韩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是如此。虽然没有形成正式的经济合作关系,但是各国民间交流却越来越多,表现在经济上,两国之间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关系越来越紧密。下面就两国之间的国情及政策来进一步对比中韩经济。参考韩国的政策,来发展我国的经济。 一、中韩两国的现有国情: 韩国5000万人口,半岛国家,基本无资源,农业自给率不到1/3,依靠美国保证国家安全以及国际资源供应生命线,依靠日本提供核心技术,依靠中国提供产品销售市场。 核心竞争力: 1。国民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2。产业链逐渐升级已形成一定规模 劣势: 1。国土狭小资源贫瘠 2。少子化影响逐步严重 对策: 1。继续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提升产业链高度 2。鼓励生育 中国:13.4亿人口,大陆型半沿海国家,人均资源水平不高,农业自给率95%,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WTO贸易框架,50%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需要进口,依靠引进欧美日韩台的投资和技术,销售市场为欧美,但对日韩东南亚却为逆差。 核心竞争力: 1。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相对廉价,国内能源价格由国家控制在低水平以作出口补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能力强。 2。农业自给率高,受国际价格影响较小。 劣势: 1。国家太大被西方认定为终极竞争者,处处围堵

2007-2008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大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学院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大纲 (答案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 1、提出超越遏制战略的美国总统是(D ) A,里根B,卡特C,尼克松D,老布什 2、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D ) A,贸易自由化B,外汇自由化C,世界贸易组织D,跨国公司3、中日两国正式建交是在( C ) A,1971年B,1949年C,1972年D,1978年 4、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全球战略是( C ) A,遏制战略B,超越遏制战略 C,参与和扩展战略D,和平战略 5、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是(B ) A,英国B,法国C,加拿大D,日本 6、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D ) A,1972年B,1949年C,1978年D,1971年7、联合国安理会现有理事国为(D ) A,16个B,10个C,5个D,15个 8、美国最早提出遏制战略、有“遏制理论之父”之称的是(B ) A,基辛格B,乔治·凯南C,布热津斯基D,杜勒斯9、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D) A,国际贸易组织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关贸总协定 10、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日本首相是(A ) A,中曾根康弘B,田中角荣C,小渊惠三D,细川护熙11、两极格局终止、苏联解体是在(C ) A,1989年B,1990年C,1991年D,1992年 12、中美正式建交时的美国政府是(C ) A,尼克松政府B,福特政府C,卡特政府D,老布什政府13、欧盟的前身是(A ) A,欧洲经济共同体B,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欧洲共同体D,欧洲煤钢共同体 14、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的地点是在(D ) A,新德里B,开罗C,万隆D,贝尔格莱德 15、田中角荣内阁对日本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提出了(B) A,“全方位外交”方针B,“多边自主”方针 C,“西方一员”方针D,“等距离”方针 16、最终结束越南战争的美国总统是( A ) A,尼克松B,约翰逊C,卡特D,肯尼迪 17、国际旧秩序的最主要特征是( C ) A,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困B,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 C,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D,穷国越来越穷,富国越来越富 18、标志冷战正式开始是( C ) 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B,凯南的八千字电报 C,杜鲁门主义的提出D,朝鲜战争的爆发 19、“新东方政策”首创者是( A ) A,勃兰特B,施密特C,科尔D,施罗德 20、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是(B ) A,加强南南合作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C,推动南北对话D,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 21、宣告建立欧洲联盟的条约是( C ) A,布鲁塞尔条约B,罗马条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D,阿姆斯特丹条约 22、美国首次把人权作为外交政策核心的是( C ) A,克林顿政府B,肯尼迪政府 C,卡特政府D,艾森豪威尔政府 23、日本经济出现高速增长、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 D ) A,1974—1 985 B, 1986-1990 C, 1952-1955 D, 1956-1973 24、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 C ) A,“中间地带”理论 B,“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C,“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25、为维护自己的国防独立,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的国家是( C ) A,法国B,德国C,英国D,比利时

英国海洋经济发展情况介绍

英国海洋经济发展介绍 一、英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英国海洋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1.国际与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1)国际宏观经济环境 2019年以来,全球宏观经济整体上呈疲弱态势。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进一步放缓,多数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也出现放慢迹象。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发布的调查显示,自2010年初到2019年12月底的这十年间,是美国从未出现经济衰退的首个十年纪录。分领域看,世界工业增长缓慢,贸易表现低迷,众多不稳定因素加剧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面临加大的下行压力。 (2)国内宏观经济环境 2019年以来,英国经济继续受“脱欧”所累,尤其是“无协议脱欧”

风险,严重扰乱商业决策,导致经济增长波动巨大,面临衰退风险。英国国家统计局2019年1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10月英国经济环比增幅为0。“脱欧”长期悬而未决严重拖累英国经济,导致生产率增长乏力、投资低迷。 图1为2000~2019年英国GDP变动情况。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与“脱欧”相关的不确定性影响,英国经济增速大幅放缓。自2018年以来,英国商业投资下降,实际收入增长疲弱抑制了消费,英国公共债务一直保持在GDP的85%以上。然而,由于持续的财政整顿,政府财政赤字在15年内首次降至GDP的2%以下,通货膨胀率下降。尽管增长适度,但就业率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失业人数占劳动人口的3.8%,预计到2020年和2021年将分别上升至4.8%和4.4%。 图1 英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状况(2000~2019年) (3)国际经济布局与博弈

2019年8月,韩国和英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两国还商定在协定生效两年内再次启动谈判,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水平发展到更高层次。韩英自由贸易协定将促进开放、自由的双边贸易,进而助推两国实现共同繁荣。 2019年11月,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特别峰会上,正式通过此前与英国达成的“脱欧”协议。“脱欧”协议规定,英国需向欧盟支付总额约390亿英镑,在2020年3月英国正式“脱欧”后设置为期21个月的过渡期,其间英国仍继续留在欧洲共同市场与欧盟关税同盟,享受贸易零关税待遇。 2.海洋经济政策与法制环境 在海洋产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英国海洋政策也不断发展完善,进一步为海洋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2019年,英国发布了《2050年海事报告》,概述了一系列短中期和长期的海洋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有2025年实现英国船舶注册全数字化,2030年在英国港口建立一个创新中心,以及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海洋经济相关行业的培训和技能发展,这些都将大大促进英国海运业的发展。 3.海洋资源与科技环境分析 英国是一个群岛国家,水产资源十分丰富。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加上海洋暖流的作用,内河航运发展优势明显。英国有曲折绵长的海岸线,这使英国不仅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近海潮汐能、波浪能等可再生资源也十分丰富,为其大力发展海洋可再

剖析韩国主导型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

剖析韩国主导型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 韩国作为后发国家,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这对于许多在贫困中挣扎、渴望发展的后发国家来说,无疑增强了获得成功的自信。韩国经济模式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强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推动落后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经济赶超。 虽然围绕韩国政府主导型模式存在不同的看法,特别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韩国政府主导型模式越发受到质疑与攻击,有人甚至将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归结为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但是在经济赶超过程中政府主导型模式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遵从“华盛顿共识”所设计的发展道路,推行现代化进程,普遍没有获得预想的发展结果,甚至大部分国家以失败告终以后,国家、政府在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背景 权威主义政体 ———政府主导型模式形成的政治基础一个经济落后、社会秩序混乱,外部压力很大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必须实现政治稳定。而没有制度化和缺乏稳定的民主政治框架所带来的政治竞争会急剧削弱后发国家的能力,不利于经济的恢复

与发展。鉴于很多后发国家在长期殖民历史中,缺乏民主政治的基础,加之经济基础大部分都极其脆弱,在独立后的政治实践中,大部分国家出于维护政治稳定的需要选择了权威主义政治体制。在韩国,权威主义政治体制成了维护政治稳定的最好手段,依靠强势的权威主义政权带来的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广泛的政府干预,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韩国的经验来看,战后持续的权威主义政体在维护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中确实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毁灭性的内战和随后的政治动荡之后,从1961年起,韩国经历了长达32年的军人集权统治,而这一时期也正是韩国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这个时期政策和体制变化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权威并且高度集权的政府。正是这个政府维持了政治和社会的高度稳定,并把加快经济的增长作为首要目标。权威主义政府依靠强制力使得提出的目标和政策没有遇到严重的和有组织的反对,能够比较顺利地制定和实施政策,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而这些对民主制的政府来说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韩国权威主义政体对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主要作用和影响在于: 1.能提供秩序、纪律和稳定,解决了韩国实现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稳定,发展无从谈起,虽然这种稳定是基于强权高压控制下的稳定。战后初期韩国在制度建设上很薄弱,选举、政治运动和民主的协商会引起混乱和不稳定,要

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第五章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1、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是全球性的。 2、对于中国来说,中美关系是重中之重。 第一节当代美国经济 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美国为什么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历史短,没有封建的包袱,因此思想不受束缚,创新能力强。 200多年的历史中就发生过两场战争,不打内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能源多,地大物博。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战争中获利最大的国家。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的经济霸主,为美国称霸世界提供了实力基础。 冷战时期美国始终保持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但其经济发展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战后初期是美国经济的调整发展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 第三次技术革命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局面。经济危机、美元危机、能源危机 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增长。 里根经济学 ●紧缩性货币政策 ●削减福利开支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对企业大幅减税 老布什时期,美国经济开始疲软,美国经济面临着迫在眉睫的调整与改革。

二、美国经济的调整与改革 克林顿时期 第四次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 克林顿政府采取的措施: 1.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干预。 2.压缩政府津贴,削弱国防开支,增加税收 3.加速发展信息产业 4.积极拓展对外贸易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周期。 一高三低:低赤字、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和高增长率 小布什时期 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迹象 小布什采取的措施: 对内经济政策:通过减税和降息,力图扩大就业和投资,推动经济恢复和增长。 对外经济政策:美国政府放弃了强势美元政策,连续贬值,促进了出口,缩小了贸易逆差。 三、美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 第一,美国经济始终在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循环往复。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 2000年美国信息产业和股市两个泡沫相继破灭 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 第二,财政和金融政策摇摆不定。 扩张性财政政策:即以财政赤字加大投入,创造就业机会,拉动消费上升,刺激经济增长。金融政策:通过提高或降低利率,控制或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 美国经济四大难以根除的经济疾患。 一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二是国债连年攀升。 三是个人储蓄增长有限。 四是贸易逆差。 第三,贫富两极分化难以消除,社会问题愈益严重。 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2007年3月爆发的次贷危机,是上述美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集中爆发。 次贷危机是房地产泡沫破灭而导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美国财政金融政策、经济结构和社会贫富悬殊等深层次矛盾,表明美国的经济调整与改革只能部分地改进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却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

韩国经济概况(2010年1月)——中国商务部

一、韩经济发展历程回顾 1948年韩建国后不久,朝鲜战争爆发,韩经历了三年战争洗礼,经济遭受沉重打击。战争结束后,其经济主要依赖美国的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 60年代韩经济开始起步,以第1个“5年经济发展计划”为标志,韩开始工业化进程。此时,韩政府开始实施以促进出口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为促进出口,韩将韩元贬值100%,并将多元汇率体系转为单一汇率体系。当时劳动力成本较低,出口主要以轻工业产品为主,进口中粮食占较大比重。采取措施扩大出口同时,韩还制定了《外国资本促进法》,鼓励外资流入。外资在当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1962年外资在韩国内投资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3%。 70年代,韩开始着力促进重化工业的发展。1973年韩公布并开始实施“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大量投资向重化工行业倾斜。这一时期是韩造船、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工业的萌芽期,也是韩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的时期。重化工业的发展对经济拉动效果十分明显,1972-1978年韩GDP年均增长10.8%,重化工产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亦由72年的21%上升至78年的35%。同期,韩发起了著名的“新农村运动”,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80年代韩经济开始自由化并开始着手进行结构调整。70年代的过度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韩政府要求大企业进行合并重组,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汽车、重机械制造、冶炼、造船和海外工程建设领域。这一措施促使韩产生了一批大财阀加深了这些大企业集团的市场垄断。同时,韩开始银行业私有化,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障碍,金融服务开始逐步走向多样和成熟。这一时期韩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亦有所放宽,1984年修改了《吸引外资法》,取消了对外资持股比率和利润汇出等的限制,对外资的审批亦转向NEGATIVE系统。 90年代是韩经济逐步融入世界化进程的时期。90年代经济区域化蔚然成风,新的国际贸易体制逐步形成。韩积极参与乌拉圭回合谈判并于1995 年成为WTO创始国之一,1995年韩人均收入首超1万美元,1996年韩加入OECD,标志着韩正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同期韩还先后加入了APEC、ASEM等国际组织。 1997年韩发生金融危机。80年代以来的过度经济扩张过程中,韩积累了大量外债,外债在GDP中所占比重快速增长,1994年已接近GDP的25%,其中,短期外债所占比重极高,1996年曾高达58%,而韩本身外汇储备并不充足。大企业为实现自身快速发展不惜大举借贷进行投资,导致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企业财务结构十分脆弱。据统计,1997年前韩企业平均负债率超过400%,30家大企业的平均负债更高达518%。此外,在金融危机发生的前一年即1996年,韩贸易收支状况较差,韩宝钢铁、起亚汽车等若干大企业又相继破产,更加重了韩整体的经济脆弱程度。 1997年10月,东南亚金融风暴爆发,韩国股市随之暴跌,韩元汇率急剧下跌。截至11月21日,韩外汇储备几乎耗之殆尽。韩政府迫不得已向IMF申请了135亿美元的紧急贷款援助,暂时渡过了这场危机。 危机过后,韩政府根据与IMF达成的协议,开始对其经济进行改革,主要着眼于提高宏观经济的稳定性。通过在公共领域、企业领域、金融领域、劳动力领域进行大幅度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迅速地摆脱了金融危机的阴影,提前偿还了IMF借款,外汇储备大幅增加,1997年韩外汇储备仅为38亿美元。截至2009年底,韩外汇储备额为2699.9亿美元,较上年增加了687.7亿美元。 二、韩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韩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GDP年均增长8.6%曾保持了30年。经过40多年的努力,韩已经从一个极为贫穷的农业国一跃成为GDP居世界第11位、外贸总额居世界第12

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大学生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题型: 一、选择(20题*2分=40分) 二、名词解释(5题*4分=20分) 三、简答(4题*5分=20分) 四、论述(2题*10分=20分) 第一章 第一节日本国概况 一、日本“万岛之国” 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 行政区分:都、道、府、县 二、日本的民族宗教状况 1.神道教 神道教没有教祖、没有教义、没有戒律,甚至没有所谓的入教仪式。所有的日本人自出生起就作为神灵的子孙,自动进入神教,而所有外国人都不能为神道所接纳。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为了巩固王权,将神道教尊为国教,被称为“国家神道”,成为明治政府教导百姓忠贞爱国、誓死效忠天皇的工具。 神道教至今依然是日本人民最为崇信的宗教,它构成了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诚心尊奉的道德、情操、礼仪,形成了日本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事物的基本看法。 2.佛教 第二节影响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的因素 题目:日本的地理环境对日本心理的影响? 1.特点: 万岛之国、山多坡陡、平原狭小、“地灾”频生 一、地缘因素 (一)海洋因素 精神。 3.海洋为日本带来的挑战与福祉 ①渔业资源②自然能源③填海造陆扩展空间 (二)大陆因素 4.大陆文化 日本进入弥生时代后明显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不仅输入大陆的物质文明,并开始导入大陆的精神文明。 日本文化既具有海洋文化的独有特点,同时又深受大陆文明的影响。 二、文化因素 (一)日本的文化特点(名词解释、选择、简答、论述)

1.“岛国意识”(名词解释) (1)形成 ①特殊地理环境: 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频繁的地震、海啸、台风和贫乏的资源,使身处在孤岛之中的日本人有与生俱来的危机感,即“岛国意识”,也有学者将其比喻为“乘船意识”,在狭小的生存空间里,人们相互照应,同舟共济。 ②种族的单一: 日本民族构成的相对单一性,客观上加强了日本集体主义意识。 (2)特点 ①强烈的危机感 ②排外与学习精神的矛盾结合 ③自卑与优越感的矛盾结合 ④团结与坚强 (3)町人根性问题:实力主义 日本的“岛国意识” 义,其外在表现就是无原则性和注重实用性。受町人固有的重商和经济至上思想的影响,日本人形成了多元价值观,不承认唯一正确的思想体系。 2.“皇国史观” (1)定义 神道教与政治的结合诞生了日本的“皇国史观”,这种观点宣扬的是:日本天皇家族属于神统,是神的子孙,是日本至高无上的君主。同样地,大和民族是天孙民族,相较于世界上其他民族而言是至尊无比的民族。 “皇国史观”的核心就是把日本说成是“神的国家”; 大和民族是由神选定的民族,都是天照大神的子孙; 天皇是活在现世人间的神,是国家一切的中心; “八纮一宇”是最高理想,以天皇的名义统一世界,是走向人类恒久和平的大道; 日本民族所进行的战争,是为完成历史的使命而进行的”圣战”,将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说成是“自存自卫”和“解放亚洲”的“正义之战”; 将为侵略战争卖命身亡者视为“为国捐躯的英灵”。 (2)体现 明治天皇在1871年发布的“敕语”就是宣述这些观念。当时这些观念表现为国家组织的核心及对于日本国民爱国心的号召。《大日本帝国宪法》体现了皇国史观。 (区分两个宪法) (3)发展 二战后,“皇国史观”这种军国主义历史观,在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民主改革中已被否定。 美苏冷战时期,战后日本的“皇国史观”又蠢蠢欲动,并结合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制造事端。1988年,在长崎市议会召开的例会上,共产党员柴田朴向本岛市长提出“天皇有战争责任”,后遭枪击。“皇国史观”在日本的影响力依然无法低估。 3.集团意识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习题――08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第八章俄罗斯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后最早出现的地区经济集团是() A、经济互助委员会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东盟 D、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A 2、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 ) A、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发生的 B、美国战胜苏联的结果 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 D、多极格局已在旧格局中发育成熟 答案:C 3、提出“三和路线”的苏共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B 4、苏联解体的时间是( ) A、1990年12月 B、1991年8 C、1991年12月 D、1992年2月 答案:C 5、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所推行的政治路线是() A、公开性、民主化和多元化 B、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C、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D、全面完善社会主义 答案:C 6、俄罗斯与欧盟主要国家发展关系中倡导的是:( ) A、一致抗美 B、逐渐取消北约 C、共建大欧洲 D、领导欧洲 答案:C 7、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是在()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B、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C、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后 D、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答案:D 8、“八一九事件”爆发的直接动因是() A、车臣武装叛乱分子的分裂活动。 B、签署新联盟条约 C、波罗的海三国宣告独立 D、总统大选 答案:C 9、苏联东欧剧变后初期,东欧中亚国家对外政策的普遍特点是实行了() A、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政策” B、“亲西方一边倒”外交政策 C、全方位外交政策 D、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答案:B 10、俄罗斯、波兰、捷克等多数东欧中亚国家开始经济转型时采用的主要方式是() A、渐进式转型方式 B、激进的“休克疗法”方式 C、混合式转型方式 D、全面私有化的形式 答案:B 11、导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的主要原因是( ) A、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B、1955年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 C、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1954年越南人民开展抗法战争 答案:B 12、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的态势是( ) A、苏联采取攻势,美国处于守势 B、美苏互有攻守 C、美国采取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D、美苏关系全面缓和 答案:A 13、以下重要事件中直接导致雅尔塔体系瓦解的有( ) A、苏联全面改革 B、两德统一 C、欧洲联盟建立 D、美国提出“超越遏制”战略 答案:B 14、提出“三和路线”的苏共领导人是( )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政策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政策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综合国力严重下降,经历了长期经济衰退和政治动荡。但是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的重要国家,它幅员辽阔,资源丰富,2000年普京当政,使俄罗斯逐步实现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在当今世界中发挥着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存在下来的主要国家继承了前苏联的经济、政治、军事。 在经济上,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76.23%的国土,52%的人口,50%以上的自然资源,60%以上的综合经济能力。据有关资料显示:俄罗斯已探明的资源储量约占世界资源总量的21%,居世界首位。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资源完全自给的国家。俄罗斯自然资源总价值约为300万亿美元。(据俄学者披露,美国已探明自然资源储量价值10万亿美元;中国为5万亿美元,西欧为2.5万亿美元) 在政治上,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政治大国地位,继承了前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接替了前苏联建立的与140多个国家的外交关系,将前苏所有驻外机构改为俄罗斯外交机构,继承了前苏联签订的1.6万多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国际条约和双边条约。 在军事上,俄罗斯获得前苏联75%的军队,80%的战略核力量,50%的武器装备,70%的军工生产企业。在前苏联13个军区中,俄罗斯控制和接管了8个半军区。 在普京上任之前,经过前几任总统的努力,俄罗斯已实现市场主

体多元化,市场价格全面放开,基本实现企业经济活动自由化,对外经济活动的国家垄断已经废除,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各项经济制度如产权制度、财政制度、税收制度、银行体系、社会分配制度等均已按照市场经济原则重新构建,政府管理经济职能已经转换。 但俄罗斯市场经济还只是初始形态,市场体系发育尚不完善,市场机制未能有效运转,市场秩序不健全,经济体制尚存缺陷。 普京选为总统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第一任期的经济政策是: 提出“强国富民”思想,使政府工作中心向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转变。 将市场经济和民主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现实相结合,渐进地、逐步地、审慎地进行改革。 干预和规范市场经济运行。强调政府领导和干预经济的重要性,强调国家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转方面的重要作用。 进行经济结构改革。引导经济结构合理化。 实行市场机制与国家刺激相结合的投资政策。 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 建立有效的财政金融体系。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重组银行系统,改善经营,优化银行资产质量,加强央行监管职能。 调整对外经济发展战略,政府为出口提供担保,抵制国际市场的歧视行为,争取尽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韩国经济

从1962年起,政府连续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每个计划的内容都与当时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指导原则相一致,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产业重点,且保持相互之间的连续性。经济开发五年计划是韩国经济发展计划的主体,是韩国产业发展的总纲,涵盖了各个时期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战略。 韩国能在30年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后迅速走出低谷,引起了全球密切关注。韩国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即“政府”这个主体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韩国产业发展现状 1、韩国产业发展历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产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 韩国经济发展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政府基于本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实行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战略,重点发展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韩国抓住美、日等发达国家60年代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有利时机,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低、劳动力素质高等优势,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使韩国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 重化工业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是韩国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转变和不断深化的过程,重化工业取得迅速发展。韩国重化工业发展之初是为了实现资本设备的进口替代,但随着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产业迅速发展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以及70年代中后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和贸易保护加强,发展中国家价格竞争使韩国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产品出口受限,韩国急需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导向局面。韩国利用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向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开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 韩国政府主导的重化工业发展到1980年完成了预定目标,重化工业在制造业中比重上升到50%以上。 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迈进 进入80年代后,韩国出口面临三大挑战: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高涨;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日趋激烈;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差距缩小。因此,韩国政府对传统重化产业进行技术升级,形成出口主力产业。同时对精细化工、精密仪器、计算机、电子机械、航空航天等战略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并将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积极发展的产业。 90年代以来韩国将信息产业作为新的发展重点,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韩国信息通信部资料显示,1998~2001年韩国IT产业附加值的年均增长率达16.4%,远高于同期4.0%的经济增长率。IT业占GDP的比重也从1997年的8.6%增长到2000年的12.3 %。韩国国内制造业企业出现向服务业转移的趋势。

俄罗斯政治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趋势

俄罗斯政治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趋势——评《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与对外战略选 择》 陈兆德 2011-02-04 10:18:31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6期 苏联在1991年解体后,俄罗斯作为原来最大的加盟共和国在国际社会以独立国家的身份成了其合法的继承国,并仍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10多年来,俄罗斯社会经历了激烈的社会动荡和社会转型。现在,俄罗斯已逐步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但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矛盾还很多:俄罗斯现行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早已确立,但政治转型过程尚未完成,政治民主、政治效率和政治秩序的目标还未实现;俄罗斯务实外交的方略已渐趋形成,但仍有一些制约的因素不利于其大国外交的实施。因此,对俄罗斯的政治发展与对外战略进行跟踪研究就十分必要。加之俄罗斯是地跨欧亚的政治大国,又是我们最大的邻国,而且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俄两国具有大致类似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政治模式,研究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及其经验教训,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范建中等同志撰写、时事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的《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与对外战略选择》一书(以下简称《当代俄罗斯》),以大量的历史事实,深入的理论分析,阐述了俄罗斯政治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趋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当代俄罗斯政治走向的好书,值得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国际政治教研工作和外事工作的人们认真读—读。 重点突出显主题。这是本书的一个鲜明特点。《当代俄罗斯》一书没有泛泛研究俄罗斯的全貌,而是着重研究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趋势。在

宏观经济形势基本指标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基本指标分析报告 一、中国国民生产总值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挣脱发展束缚,多种所有制经济、各种新生事物和机制的引入,使中国经济生机盎然。继1986年GDP首次突破1万亿元之后,1991年突破了2万亿元。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之后,中国经济骤然升温。从1993年开始,GDP每年上一个万亿元台阶。到1997年,中国GDP已达74462.6亿元。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GDP已初具规模的中国,凭借多年的经济积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仍然保持了7%至8%的经济增长。2002年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03年,中国经济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GDP达到116694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 “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他介绍,我国消费主要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大类。1978年至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后年平均增长8.8%,相对同期 GDP9.8%的增速仍然滞后。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的三大需求发展不平衡,投资和出口增长快,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使得消费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2000年-2008年,投资和净出口同比增速分别比消费快7.2和24个百分点。 年份 GDP(亿元) GDP指数 GDP增长率人均GDP(元/人) 1991 21781.5 307.6 9.2% 1893 1992 26923.5 351.4 14.2% 2311 1993 35333.9 400.4 14.0% 2998

1994 48197.9 452.8 13.1% 4044 1995 60793.7 502.3 10.9% 5046 1996 71176.6 552.6 10.0% 5846 1997 78973.0 603.9 9.3% 6420 1998 84402.3 651.2 7.8% 6796 1999 89677.1 700.9 7.6% 7159 2000 99214.6 759.9 8.4% 7858 2001 109655.2 823.0 8.3% 8622 2002 120332.7 897.8 9.1% 9398 2003 135822.8 987.8 10.0% 10542 2004 159878.3 1087.4 10.1% 12336 2005 183867.9 1200.8 10.4% 14103 2006 210871.0 1334.0 11.1% 16084 2007 257306 13.0% 2008 300670 9.0% 二、上证综合指数 上证综合指数又称上证综指或沪综指,全称是“上海证券综合指数”。该指数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的,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全部股票为计算范围,以发行量为权数的综合指数,反映了上海证券交易市场的总体走势。 上证综合指数是最早发布的指数,是以上证所挂牌上市的全部股票为计算范围,以发行量为权数的加权综合股价指数。这一指数自1991年7月15日起开始实时发布,基日定为1990年12月19日,基日指数定为100点。 新上证综指发布以2005年12月30日为基日,以当日所有样本股票的市价总值为基期,基点为1000点。新上证综指简称“新综指”,指数代码为000017。“新综指”当前由沪市所有G股组成。此后,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股票在方案实施后的第二个交易日纳入指数。指数以总股本加权计算。

2015年宏观经济分析

2014年宏观经济预测 财经传媒1班第二组 组员及分工: 111601103李春霞(从消费及政策导向分析) 111601106李哲(从消费、进出口贸易方面分析) 111601115叶爱华(从CPI角度分析) 111601116余飞婷(从就业方面分析) 111601123李其敏(从房价方面分析) 111601125邹兰(从房价、证券市场方面分析) 111601133陈美娟(从GDP方面分析) 111601140袁媛哲(图表搜集、文字整合、从汇率、就业、股市方向分析) 111601145邹醒军(从消费、政策导向方面分析)

总括: 从经济周期自身的运行规律来看。周期性力量对经济拖累的势能,在2013年前后就已经被消耗的差不多了。从2002年以来,宏观经济大致走完了3轮短周期,第一轮大致从2001年4季度开始至2005年的2季度,约44个月;第二轮自2005年2季度至2008年4季度,约43个月;第三轮从2009年1季度开始,可能在2012年3季度工业增加值最低达到8.9%的时点附近已经结束,持续时间约46个月。历史规律显示,宏观经济运行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特征,我国的短周期大致在3至4年的时长。东方证券大胆的假设,2013年开始,新一轮的经济短周期已经逐步具备周期性向上反弹的动力。 ●国际——2014年全球经济将跨越2013年谷底,首次出现金融危机以来的同步复苏,美国 增长稳健,欧元区边际改善显著,安倍经济学效果显现,东南亚经济反弹,金砖国家企稳。 但多数国家经济增速仍低于潜在水平,“宽货币、稳财政”将是促增长的政策组合。增长差异和美联储量化宽松减量将带来资本流动逆转和强势美元,印度、印尼等经常账户赤字大的新兴经济体风险再次暴露,但韩国和台湾因经济增长较好、经常账户长期保持高盈余、信贷增长有限,预计所受冲击不大。 ●消费——由于内需扩张的惯性和全球复苏对出口的帮助,我们将明年GDP增长预测从7.4% 上调至7.6%。预计消费的贡献显著上升,投资的贡献下降;通胀小幅上升,名义GDP增速反弹约1个百分点。 ●投资——在经历了近四年的疲弱市场之后,对A股在2014年的走势变得乐观。预计上证 指数有望实现约20%的年度收益。对于投资标的,许多帮助价值实现的制度性包括周期性催化剂正在悄然发生,它们使得很多蓝筹国企成为价值投资,甚至成长投资的理想标的。 另一方面,在中国经济转型继续的背景下,2014年主题投资仍将活跃。 ●出口——中国常年的贸易顺差是不可持续的,到2014年和2015年很有可能出现几百亿美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 一、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一)俄罗斯经济是原苏联经济的主体 俄罗斯经济占原苏联经济的比重(%): 国民生产总值占70% ; 石油产量占90.9% ; 发电量占62.5%; 经济综合能力占60% ; 天然气占77.3%; 煤产量占55.4% (二)俄罗斯的激进经济改革 一是实行生产资料的私有化 把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二是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盖达尔激进经济改革的内容; 盖达尔激进经济改革的内容; 全面紧缩银根; 大规模私有化 激进改革的严重后果: 首先,体制转轨成效甚微 1999年俄罗斯工人生活状况与上年相比: 货币工资下降24.8% ; 实际工资下降35.9% ; 失业率12.5% ; 贫困线以下35.3% 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展 一是出现了多种经济并存的所有制格局 二是某些市场经济的要素正在逐步形成 三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四是经济形势也出现了一些好转的迹象 通货膨胀率下降(Bieudo) (三)俄罗斯经济政策调整趋向 俄罗斯经济政策调整: 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 权有化趋向长期化; 制订“发展预算”努力刺激投资和生产; 加强社会保障; 坚持扶持和刺激本国工农业生产的方针 二、俄罗斯的政治体制 (一)俄罗斯政治体制的特征 俄罗斯政体 俄罗斯已经建立一个介于美国和法国之间的政治制度,总统拥有很大权力,同时增强议会职能,实行三权分立。 俄罗斯政治体制结构: 总统制; 两院制; 联邦制; 多党制 总统制: 总统制是俄罗斯新政权体制的核心。新宪法不仅明确规定了总统制的政体,而且特别强调了总统的权力和地位。 多党制: 早在1990年,俄罗斯就开始实行多党制,但当时并未得到宪法认可,新宪法则明确承认了多党制原则。新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多党制的发展和完善。 普京上任: 1999年8月9日,叶利钦提名国家安全局局长普京为新总理和自己的接班人,8月16日普京正式就任俄罗斯总理。 二、俄罗斯的外交战略 (一)叶利钦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