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组织学》讲义

《公共组织学》讲义
《公共组织学》讲义

《公共组织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一)组织与公共组织

1、组织的定义:组织是人们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按照特定的结构方式和活动规律结合起来的开放性的、动态的人类共同体。它是包括组织成员、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组织行为和组织环境等基本要素在内的稳定的和不稳定的人类组合系统。

2、公共组织的含义:广义的公共组织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为目的的组织。狭义的公共组织仅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以及具有行政授权的社会组织。可从不同的角度理解:(1)静态的公共组织结构。(2)动态的公共组织过程。(3)生态的公共组织环境。(4)心态的公共组织意识。

3、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1)组织人员;(2)物质因素;(3)职能目标;(4)机构设置;

(5)职位设置;(6)权责划分;(7)法制规范;(8)技术和信息。

4、公共组织的分类:

(1)以组织目标分:互益性组织、营利性组织、服务性组织、公益性组织。

(2)以所拥有的公共权力的强制性大小划分:强制型公共组织、半强制型公共组织、非强制型公共组织。

(3)我国:中国共产党组织、人民政协组织、国家权

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

5、公共组织的特征:

(1)公共性;(2)政治性;(3)法治性;(4)权威性;(5)广泛性;(6)独占性。

6、公共组织的功能:(1)公共组织是公共管理的主体。(2)公共组织是公共管理人员的归属。(3)公共组织是公共管理的支点。

(二)公共组织的研究途径

1、管理途径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公共组织的:一是从管理功能及过程来考察公共组织,从组织活动的程序和技术上来界定公共组织;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效率成为公共组织的主要价值。

2、政治途径:(1)多元主义;(2)自主性(3)与立法机构的联系(4)分权

3、法律途径:(1)独立性(2)委员会形式(3)替代性争端解决

4、政策途径:(1)公共治理构成一个在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之间不断循环的政策周期。

(2)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是不可分的。

(3)分权的政策执行比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更有

效。

(4)政策周期主要是政治过程,而不是管理效率。

(5)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网络比科层组织效

率更高。

5、文化途径:从文化途径来研究公共组织,强调人的主观方面的改变。

6、网络途径

(三)公共组织学的研究视阈

1、公共组织学的学科定位:行政组织学是公共组织学的分支学科。行政组织学包含于公共组织学之中。公共组织学包含于公共管理学,行政组织学包含于行政管理学。

2、公共组织学的发展前景:(1)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是公共组织学兴起的根源。(2)要实现公共组织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必须对公共组织进行系统研究。

第二章公共组织理论

(一)前管理学时期的组织管理思想

1、中国古代的组织管理思想

(1)国家管理方面:①孔子:德治与王道;②韩非:法治与霸道;③荀子:礼法相济与王霸相杂。

(2)组织管理方面:①《周礼》:六官三百六十职;②《尚书》:管理者不能越权。

(3)人事管理方面:①《墨子·尚贤》:贤者举而上之;

②孔子:礼仪之国;③《管子》:德以合人,人以德使。

(4)军队管理方面:①姜尚:爱军、赏罚分明、赏罚结合;②《孙子兵法》:国事为重、将为国辅、视卒如子、以法治军、知者必胜、谋略取胜。

2、外国古代的组织管理思想

(1)《圣经》曾记载了西方最早的组织管理思想。

(2)古代埃及设立宰相职务,从而把神权和世俗权力区分开来。

(3)欧洲中世纪的教会管理。

3、近代西方的组织管理思想

(1)在管理职能、管理原则的研究方面:①亚当·斯密的《国富论》;②塞缪尔·纽曼的《政治经济学原理》;③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④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的《工业经济学原理》。

(2)军事理论家、数学家、思想家以及厂长、经理对具体的管理技术和方法的探讨。

(二)古典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弗里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科学管理之父”)

主要观点:(1)制定标准定额。(2)挑选一流的工人。(3)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4)实行新的奖励制度。(5)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

2、一般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管理理论之父”)

主要观点:(1)企业基本活动:①技术活动;②商业活动;③财务活动;④安全活动;⑤会计活动;⑥管理活动;管理五项职能:组织内行政人员所从事的计划、组织、指挥、

协调和控制活动。(2)组织管理十四条原则:①劳动分工。

②权力与责任。③纪律。④统一指挥。⑤统一领导。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⑦人员的报酬。⑧集中。⑨等级系列。⑩秩序。⑾公平。⑿人员的稳定。⒀首创精神。⒁团结精神。

3、科层组织理论(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

主要观点:(1)权威的类型:①卡里斯玛型权威;②传统权威;③法定权威。(2)官僚制组织的基本特征:①实现劳动分工。②各种公职或职位按权力等级严密组织起来,形成指挥体系。③通过正式考试成绩或在培训中取得的技术资格来挑选组织的所有成员。④实行任命制。⑤公职人员须是专职的,有固定薪金保证。⑥职务活动是私人事务以外的事情,受规则和制度制约。(3)官僚制组织的结构:①专门化的权限和任务。②职位按照“层级制”原则组织。③官员的选任以专业技术资格为标准,可在不同的专业化分工和层级进行职业升迁。

(三)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

1、人际关系学说(乔治?梅奥):(1)“社会人”。(2)“非正式组织”。(3)管理职能。

2、需要层次理论(提出者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人的需要按其重要程度和产生的先后顺序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人首先产生最低层次的需要,当

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依次要求高层次的需要;人的需要带有发展的、动态的性质;管理人员须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要,研究调动积极性问题,开展具体管理活动。

3、双因素理论(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1)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能防止职工产生不满情绪。(2)激励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的,保健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的。

4、期望理论(美国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1)通过考查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并选择合适的行为,以达到最终奖酬目标。(2)用公式表示为:M=E×V(式中的M是“激励力量”,E是“期望值”,V是“效价”)。

5、X理论—Y理论(美国行为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1)X理论:①多数人天生懒惰,逃避工作。②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心甘情愿受别人的指导。③多数人的个人目标是与组织的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工作。④多数人工作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⑤能够自己鼓励自己和克制感情冲动的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2)Y理论:①一般人都是勤奋的。②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方法。③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④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组织中问题的创造性。⑤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

的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

(四)系统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

1、组织协作理论(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1)社会的各种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系统。(2)非正式组织对于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3)正式组织的基本要素:成员的协作意愿、组织的共同目标和组织内的信息交流。(4)权威接受理论。(5)组织平衡论。(6)经理人员的职能。

2、决策组织理论(美国的赫伯特?西蒙):(1)组织决策论;(2)组织目标论;(3)组织设计论。

3、系统组织理论(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塔尔科特?帕森斯) :(1)从系统观点出发,认为企业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共同合作的各个要素(子系统)所组成的为达到一定目标(既有组织的目标,又有其成员的个人目标)组成的系统。(2)组织系统模式的子系统:①目标与价值分系统;②技术分系统;③社会心理分系统;④结构分系统;⑤管理分系统。

4、生态组织理论:(1)最早提出借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公共行政问题的学者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2)里格斯运用“物理学光谱分析”和“结构功能分析法”,提出了三种行政组织模式并阐述了它们的功能。

5、权变组织理论(英国的伍德沃德等人):权变理论强调,管理者的实际工作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条件,认为环境变化同管理对策之间存在着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

(五)当代组织理论

1、目标管理理论(美国著名企业管理专家德鲁克)

需要遵循以下三个步骤:(1)制定目标。(2)实施目标。(3)评价目标。

2、全面质量管理理论:(1)对全体员工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教育。(2)明确顾客需求,搞清楚什么样的产品是让用户满意的产品。(3)建立明确的质量基准和质量测评制度和激励机制。(4)改变质检人员“挑问题者”的角色,消除他们同开发者之间的隔阂和对立。(5)建立一套明确一致的解决问题的方法。(6)把质量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全体员工中培育主人翁意识和敬业精神。(7)建立质量小组,加强团队工作中的培训。

3、绩效管理理论

(1)绩效管理的理论方法体系主要有:关键业绩指标法(KPI)和平衡计分卡法(BSC)。

(2)绩效管理具体包括如下四个环节:绩效计划、管理绩效、绩效考核、奖励绩效。

4、学习型组织理论(美国学者彼得?圣吉)

组织学习的方式:(1)能够系统地解决问题。(2)注重试验。(3)从自己过去的经验中学习。(4)向他人学习。(5)在组织内部实现充分的知识共享。

5、网络组织理论

(1)广义网络组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的实体

为迅速提供产品和服务,在一定时间内结成动态联盟,从而以强大的结构成本优势和机动性,完成单个组织难以承担的功能。

(2)狭义的网络组织定义在组织特征方面比较理想化,强调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达成一种完全松散、平等的组织形态。

(3)网络组织的特点:①组织边界模糊。②高度的流动性和灵活性。③并行作业,共享各成员的核心能力。④高协作成本。⑤蕴涵高风险。

(4)从网络组织的构建和运作看,有两个重要因素:①合作关系;②运作平台的网络。

(六)行政组织理论

1、传统公共行政学组织理论

(1)威尔逊提出了行政学赖以成立的前提,即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

(2)古德诺对威尔逊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使“政治与行政不同”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3)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把威尔逊的思想变成了可以实施的制度性方案。

(4)怀特为行政组织理论的发展提供如下基本框架:①行政组织体制。②行政责任与权力的分配。③优良行政组织的标准。

2、新公共行政学组织理论(瓦尔多、弗雷德里克森等):(1)

新公共行政学认为,传统公共行政学对组织问题的研究存在的不足在于:一是只注重研究行政组织本身,强调公共组织的内部动力;二是理论上太空洞。(2)新公共行政学认为在公共行政组织中,存在着以下四种基本的运作过程:①分配过程②整合过程③边际交换过程④社会情感过程。

3、新公共管理组织理论:政府应该是一个为公众服务的机构;公众作为为政府提供税收的“纳税人”,是政府的顾客,理应享受政府提供的良好服务,公共部门有义务提高服务质量。为了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效率,政府有必要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

4、马克思主义组织理论

第三章公共组织结构

(一)公共组织结构概述

1、公共组织结构的概念

(1)组织结构是指社会组织中建立起来的各种部门机构之间,以及以部门机构为依托的组织成员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关系的结合方式,是表现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是执行管理和经营任务的体制。

(2)公共组织结构,就是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及其组合方式。

2、公共组织结构的基础:(1)组织层次与管理幅度是公共组织结构的两个基本范畴,二者共同构成公共组织结构的基

础。前者构成组织的纵向结构,后者则指组织的横向结构,纵横结合,构成组织的完整结构。(2)按照管理幅度和组织层次的相关关系,就可以形成两种组织结构:直式结构和扁平结构。

3、 公共组织结构的本质:(1)公共组织结构实质上就是

公共组织内部之间相对稳定关系的一种模式,它既表现为静态的组织结构,又体现在动态的组织活动中。(2)公共组织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纵向层次结构、横向部门结构和组织管理体制等三种因素。

4、 公共组织结构的功能:(1)整合功能。(2)沟通功能。

(3)激励功能。(4)效率功能。

1、直线制组织结

2、职能制组织结

3、直线参谋制组

4、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5、事业部制组织

结构

6、矩阵制组织结

(三)新型公共组织结构的类型

常规委员会制组织结

董事会制组织结构

理事会制组织结构

基金会制组织结构

2、 团队型组织结构:(1)团队型组织结构,是运用团队

作为协调组织活动的主要方式所形成的组织结构模式。

(2)组织内的团队依其目标、存在的目的和工作性质来分类,通常可分为:①问题解决型团队。②自我管理型团队。③多功能型团队

3、 虚拟型组织结构

虚拟组织,是指一个组织通过承包合同等方式,把组织内部的一些业务交给外部的不同专业组织去完成,而总部只保留为数有限的核心员工,其主要职责就是制定政策以及协调各承包商的关系的一种组织形式。

4、网络型组织结构

具特征如下:(1)中间管理层的缩减以至取消。(2)管

理幅度增宽。(3)公共组织绩效的改进。

5、任务型组织结构

1)单一任务型组织

2)多元任务型组织

(3)延展任务型组织

(四)公共组织设计

1、公共组织设计:就是公共组织依据一定的理论和原则对公共组织结构及其功能进行规划和确立的过程,它是通过对公共组织的各个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协调各个机构、部门之间职能,以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目标。

2、公共组织设计的原则:(1)职能目标原则(2)完整统一原则(3)精简高效原则(4)法制原则(5)职、权、责一致原则(6)人本原则

3、公共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1)组织环境因素(2)组织战略因素(3)组织规模因素(4)组织技术因素(5)权力体制因素

(1)基本职能设计Array(2)关键职能设计

(3)职能分解

(1)按照公共管理的职

(2)按照管理的环节划

(3)按照服务的对象划分部门

(4)按照地区划分部门

管理幅度与组织层次设计

职权设计

管理规范设计

第四章公共组织人员

(一)公共组织人员是指由公共部门管理的,由公共财政支付其报酬的,与政府的关系是由法律调节的,谋求公共利益,对社会和公众负责,并为国民服务的所有公职人员。分析:(1)公共组织人员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2)公共组织人员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3)公共组织人员具有双重身份。(二)公共组织人员的职业特征

(1)在于这种职业的公共性。

服务于全社会的。

(3)在于这一职业的政治性和权威性特征。

2、公共管理的从业要求体现为法律要求和道德要求两个方

面。

3、公共组织人员的职务:(1)职务,是指组织通过成文的

法律、规章或不成文的习惯等对组织中某一工作岗位任职者

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约定。(2)公共组织人员的职务所产生

的权利义务,不是由公共组织和公共组织人员双方协商,而

是“法定”的。(3)公共组织人员的职务在不同的国家区

别标准不同。

4、公共组织人员的责任职业责任

职务责任

(三)公共组织人员的职业素质

1、公共组织人员的政治立场:服从国家意志,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2、公共组织人员的职业能力: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部分。基本能力主要包括:(1)基本管理能力。(2)管理决策能力。(3)管理调节能力。(4)处理事务的能力。(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公共组织人员的文化信念

(1)公共组织人员的文化信念是社会文化在公共管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形式,它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2)公共组织人员的文化信念是在社会文化基础上,在公共组织人员的具体公共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对公共组织人员及其公共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3)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形成公共组织人员良好的文化信念的条件。

4、公共组织人员的道德修养

公共组织人员道德修养的途径有两条:即自律和他律。(四)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概念的引入及意义

“人力资源”概念的引入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成组织中最具有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要素。这有别于传统人事管理中将人视为机器

的附属物的观点。把人力当成资本,就会将工作的重点放到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上。

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的新特征

(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将人本身看作资源,能够给组织带来巨大投资回报率和效益。

(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将组织中的工作人员视为“社会人”。

(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强调的是人力资源使用和开发并重。

(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容大大地丰富了。

第一,基本因素——价

第二,实际因素——现实的激励因素。

第三,偶发因素。

第五章公共组织环境

(一)公共组织环境概述

1、公共组织环境的概念:公共组织环境是所有能够直接或间接对公共组织存在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内外客观因素的总和。(1)公共组织外部环境边界的确定应该以公共组织为中心,它是处于公共组织界线之外的因素或条件。(2)从微观上看,任何一个公共组织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系统,它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构成了公共组织的内部

环境。

2、公共组织环境的类型

(1)从总体范围、规模和层次上分: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2)按照环境的内容和性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类。

(3)从管辖区域上分: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

(4)按照环境对公共组织的作用效果:良性环境(有利环境)和恶性环境(不利环境)。

(5)按照人体器官对环境的感知程度: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

(1)公共组织环境要素的复杂性。

(2)公共组织环境与公共组织之间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3)公共组织环境的具体性和差异性。

(二)公共组织环境分析

1、组织环境分析的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或系统学派)的崛起

(2)企业组织环境类型及演变的一般理论

(3)法赫和纳那亚南于1986年提出了宏观环境的分析方法

(4)里格斯系统运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行政组织与

环境的互动关系,区分了三种主要的行政组织模式

2、公共组织的内部环境分析

(1)公共组织的内部环境又称公共组织的内部条件,是指处于公共组织边界以内(即公共组织内部)、构成公共组织并使公共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因素与各因素之间关系的总和。

(2)分类:①物质性的内部环境,②非物质性的内部环境。

3、公共组织的外部环境分析

(1)公共组织的外部环境又称公共组织的外部条件,是指处于公共组织边界以外(即公共组织周围)、直接或间接地对其施加各种影响的所有因素的总称。

(2)分类:①政治环境,②经济环境,③文化环境,④技术环境,⑤公共舆论环境。

(三)公共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1)稳定的环境是公共组织发挥正常功能的前提。

(2)环境是公共组织生存和发

(3)环境制约着公共组织的活动方向和内容。

(4)环境对管理过程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2、公共组织对环境的改造

两种基本形态:积极型和消极型。

(四)公共组织环境管理

1、公共组织环境管理概述

(1)内部策略:领域的选择、招募、环境扫描、缓冲、平抑、配给、地域分散等。

(2)外部策略:刊登广告、订立合约、增选或吸收新人、联合及游说等。

2、公共关系管理(目的: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1)公共组织的公众信息管理。

(2)公共组织的公众舆论管理。

(3)公共组织的公众关系管理。

(4)公共组织的公众形象管理。

3、非正式组织管理的要点:(1)承认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必然性。(2)认识和利用非正式组织的活动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特点。(3)认清非正式组织的利弊,兴利除弊。

4、机关环境管理:(1)机关空间管理(2)办公机具的安置

(3)照明环境的控制(4)颜色环境的控制(5)微气候环境控制(6)噪声控制。

第六章 公共组织过程

(一)公共组织过程概述

1、公共组织过程的含义

公共组织过程的基本内容是公共组织决策、公共组织执行和公共组织监督。

(1)公共组织决策是公共组织过程的起点,既是公共组织执行的依据,也是公共组织监督的依据。

(2)公共组织执行则是公共组织决策得以成为客观现实的必要手段。

(3)公共组织监督是确保公共组织执行不偏离公共组织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

①公共组织过程决定公共组织目

标的实现。

②公共组织过程影响公共权力配

③公共组织过程影响组织结构设置格局。

④公共组织过程决定组织运行效

率。

⑤公共组织过程促进组织廉政建

设。

(二)公共组织决策过程

1、公共组织决策概述

公共组织决策是指公共组织依据既定政策和法律,就公共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并选择解决方案的活动。

国家公共组织决策、地方公共组织决策

公共组织学论文

公共组织学结业论文 大庆市“大庆志愿者协会”的 运行现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民间慈善组织在教育、医疗卫生、扶贫、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分担政府责任、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的重要主体。本文以大庆志愿者协会的运行现状为依据,采用实证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如缺乏对组织发展的战略规划、志愿者行动的激励机制不足、沟通机制不完善、渠道不畅通、社会关系网络狭小等。同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建议,引进战略管理、科学进行目标定位、扩宽收入来源,实现经费筹资多元化、加强组织制度化能力建设。 关键词:第三部门,大庆志愿者协会,运行现状,问题,对策 引言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荡,也为第三部门扩展了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社团组织数量急剧增加、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志愿者活动的蓬勃兴起都稀释了第三部门的新气象。然而点部门在实际的运行中也问题重重、困难重重。笔者曾经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大庆志愿者协会的暑期活动,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协会的发展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民间慈善组织在教育、医疗卫生、扶贫、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分担政府责任、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的重要主体。然而,民间非营利组织在运行中却遭遇种种瓶颈,除了惯常认为的资金人才缺乏、公信力不足等组织运营的基本条件外,其自身的组织架构存在弊端、组织机制僵化、缺乏战略思考、社会会活动能力有限等对组织长足发展更有影响的问题。 1、扩大大庆志愿者协会的影响范围,使其成为当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公益品牌。 2、完善大庆志愿者协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为其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为其他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提供有利借鉴,使公益组织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公共组织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主要来自前两章,这次的题型是两个名词一起辨析的,需要解释和辨析两者关系。二,简答题。三,案例分析2个。一个是课堂内的关于组织结构的,有小王和小李的。另一个是群众关系和基层建设。四,论述题2个,一个是非正式组织,另一个是服务型政府 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并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公共组织的含义: 广义的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为目的的组织。不仅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而且还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学校、医院、教会、军队和政党等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 狭义的公共组织仅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以及具有行政授权的社会组织。 行政组织: 行政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各种为达到共同目的而负有执行性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推进政务、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机关体系,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 组织的分类: 1、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将组织分为两大类: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2、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服从程度、上级对下级权力运用的关系,即组织中权威产生的基础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类,将组织分为强制性、功利性和规范性组织。 3、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划分为互利组织、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和公益组织四类。 4、依据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以及组织的性质可以把组织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群众、宗教组织。 例外原则: 泰罗提出的例外原则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交给下级管理人员负责,只保留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 非正式组织:

公共经济学结课论文范文

公共经济学结课论文范文 其它经济学论文:公共经济学结课论文 欢迎来到站,今天本站为大家提供了公共经济学结课论文,希望朋友们读后有所收获! 随着中国房价的不断攀升,中国的广大百姓已很难承受高房价的压力,这就不得不让他们联合起来向政府进行一定程度的施压行为,他们所在利益集团主要包括:①普通获益者集团:过去的研究证明,这个集团非常大,其中有一般干部、一般工人、农民、职工等。②利益相对受损集团:这个利益受损集团不是由各个年龄段的人员组成的,它主要是由 45 岁以上年龄的人组成的,包括下岗职工,或已经出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但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等。这部分人群中,女工多、年龄大、再就业能力较低。现阶段大学毕业生有很大部分在这一集团。③社会底层集团:底层社会不仅仅是城市居民,还有很大部分是从农村到城市来的流动人口、民工群体。如进城的农民工,他们没有享受到城里劳动者的同等待遇,劳动权益得不到保护。还有是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而我国现行住房政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主要有:大部分国企的上层人士,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住房困难的人民大众所组成的利益集团则采取游说方式促进政府对房价的调整。在中国的游说形式主要包括: 1、争取出席有关部门专门组织的立法或者行政政策意见听取的座谈会; 2、针对决策者个人及其接近者的交往与意见表达活动,这一形式所占比重较大; 3、利用权威媒体与权威信息收集机构提供高层领导可以阅看的内参文件; 4、利用知名专家与民意代表在两会或者其他场合发表个人意见,尤其借助于媒体压力引起决策部门注意。我国为获得良好住房条件的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决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个人关系络即利用家族血缘、同学情谊、老乡情结和其它社会关系等为纽带,直接接触相关决策者。他们有时会通过正式的制度管道(如报告制度) ,将本集团的利益诉求输入地方政府决策中,但更多地则是通过非正式的形式(家族血缘、同学、老乡或私人情谊) ,直接接触相关决策者,表达其特定利

公共组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德国社会学家() A、法约尔 B、马克斯〃韦伯 C、古立克 D、厄威克 2.公共组织的纵向结构形成公共组织的() A、部门制 B、"条块"制 C、职能制 D、层级制 3.目前各国的行政组织大多采用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A、直线式 B、直线职能式 C、矩阵式 D、事业部式 4.公共组织中正式组织的特点有() A、领导者自然形成 B、成员相对固定 C、自发地建立 D、自发地分工 5.我国行政组织建立坚持因事设位、因事择人,这即是坚持() A、职能原则 B、服务原则 C、统一原则 D、系统原则 6.“阻力虽然较小一些,但是不能触及公共组织内的根本性问题,而且时间缓慢,零打零碎,收效不是很大。”评价的是哪一个类型的变革方式?() A、突变式变革 B、渐进式变革 C、计划式变革 D、混合式变革7.公共组织外部环境诸方面中最基本的是() A、政治环境 B、法律环境 C、文化环境 D、经济环境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明公共组织() A、人员的重要性 B、经费的重要性 C、行政目标的重要性 D、物资设备的重要性 9.公共组织结构中最基本的细胞、最基本的要素是()。 A、职位 B、职能 C、单位 D、部门 10.注重于对已发生的错误进行检查改进属于()。 A.事前控制 B.过程控制 C.事后控制 D.直接控制 11.为适应西部大开发的形势,某局长决定用公费为局里副科级以上干部配备手机,有人提出这违背有关的规定,该局长却说这是“例外原则”。你认为该局长这样做()。 A.正确的,符合用权的例外原则 B.错误的,是对例外原则的曲解 C.符合例外原则,但不符合民主原则 D.B和C 12.我国政府中有人事、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的设臵,设臵这些部门的基本标准和方法是()。 A.按职能设计 B.按行业设计 C.接服务对象设计 D.按重要性设计

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课程考核说明 一、总体说明 (一)考核对象 公共管理学课程是国家开放大学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教育管理专业(本科)的必修课程。4学分、课内72学时。公共管理学是研究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是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突破了原有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界线的一门新型学科。它具有科际整合的特点,是将当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分析、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融合到公共管理之中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凡参加该专业学习的人员,均要参加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 (二)考核方式及记分方法 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分为100分,平时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30%,包括完成纸质作业册中的4次作业等,形成性考核成绩按百分计算,然后按3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期末终结性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0%,期末考试为大论文撰写形式,大论文按百分计算,然后按7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课程考核总成绩60分为及格。本考核说明启用时间为2015春季。 参加本课程基于网络考核改革试点的学生,其考核形式为百分之百形考,包括两次阶段性练习、案例分析、大论文等形式。具体样题及计分方式详见“公共管理学课程基于网络考核改革试点方案”(2015版)。 (三)考核依据 本考核说明是根据国家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教学大纲》、文字教材《公共管理学概论》(第三版)(周晓红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第3版)拟定的,考试命题以本考核说明为依据。 (四)形成性考核的形式及要求 形成性考核是本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本人能够监控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习情况,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保证学习质量。形成性考核的总成绩占总考核成绩的30%。考核内容包括:1.依据学习目标和教师的要求,认真阅读文字教材,并形成读书笔记。2.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4次作业(详见作业册)。3.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和本课程组织的网上讨论。 建议记分标准为:作业1--3占作业册总成绩的90%(按100分计算),即:每次作业30分,共90分。作业4占作业册总成绩的10%,即10分。作业1—3中每一次的综合练习、小组讨论和读书笔记的计分比例可大致为3:2:1。此计分标准仅供教师参考,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 (五)终结性考核的形式及要求

安全标准化培训试题及答案

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 部门: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我国消防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我国职业病防治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3.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毒害、腐蚀性、放射性等危险性质。 4.危险化学品按危险性分为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等八类。 5.燃烧的三要素是可燃物、助燃物、着火点。 6.灭火的方法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抑制法。 7.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呼吸道、皮肤、消化道。 8.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执行安全设施与生产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9.事故调查的“四不放过”原则是指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周围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10.“三违”是指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 11.化工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12.安全色中红色表示禁止;黄色表示警告;蓝色表示指令;绿色表示提示。 13.灭火器压力表指针处于绿色区域时表示可以正常使用。 14.当发生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时,应该往上风向转移。 15.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必须取得特种作业资格证,方可上岗。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正确的在括号呢打“√”,否定的打“×”。) 1.任何人发现火灾时,都应当立即报警。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严禁谎报火警。(√) 2.违法使用明火作业或者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违反禁令,吸烟、使用明火的;可以警告、罚款或十日以下拘留。(√) 3.因醉酒导致伤亡的,可以认定为工伤。(×) 4.实行劳动保护就是保护劳动生产力。(√) 5.能引起火灾爆炸的主要火源有明火、摩擦、撞击、电气火花、静电火花、点击火花等。(√)

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政府公共关系论文

-191- 教育教学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 2010年第5期renliziyuanguanli 公共政策学是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解决重大社会公共问题为目标,旨在探讨政策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二战后,政策科学首先在美国兴起并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成为当代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为使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了解政策科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政策科学过程方法,使公共政策学课程更加适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围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加强公共政策学课程的建设,充实土地政策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 公共政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公共政策是一种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相联系的悠久的历史现象,作为公共权力、公共职能和公共责任的伴生物,自从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产生起,公共政策事实上就一直伴随着人类活动,是最古老的人类社会现象之一[1]。国外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公共政策作出了不同的界定。公共政策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哈罗德?D ?拉斯维尔(H.D. Lasswell)和亚伯拉罕?卡普兰(A. Kaplan)认为:公共政策是一项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D .Easton)认为,公共政策就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政策科学研究者托马斯?R ?戴伊(T. R. Dye)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选择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行为。决策理论研究者詹姆斯?E ?安德森(J. E. A n de r s on )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我国的政策科学是在80年代以后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1992年,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成立,标志着政策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得到国内许多人的认可和重视,这极大地推动了政策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加快了政策科学在我国的学科化步伐。综合国内外不同学者的观点来讲,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机构在其职能范围内,在对社会发展状况作出基本判断的基础上,按照某种能够获得公众认可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中选择出来的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行之有效的法令、策略和办法的总称[2]。 90年代之后,我国一些高校相继开设了政策科学的相关课程,建立了以“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为名的科研教学机构,在未被列入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之内的情况下,一些高校在其他专业名目下,招收了以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政策分析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为政策科学培养人才。党校系统和行政学院系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党政部门工作的需要,也在党政干部培训中开设了部分政策科学 的课程[3]。目前,全国大多数院校都已开设了政策科学的相关课程,一部分高校在政治学、行政学或其他专业范围内招收政策科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总的来说,近年来我国政策科学的教学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促进我国政策科学的学科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从教学角度来看,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导论、政策系统篇、政策过程篇和政策分析方法篇四大部分。(1)导论:主要讨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包括政策科学的兴起,政策科学的“范式”,即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范围和方法,以及中国政策科学学科的建构等主题。(2)政策系统篇:这一部分包括政策与政策系统、政策行动者、公共决策体制和公共政策工具四个主题,涉及公共政策的内容与实质,政策系统的构成及其划分,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政策行动者以及思想库,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中外公共决策体制的比较,现代公共决策方式,各种类型的政策工具等内容。(3)政策过程篇:这一部分包括政策过程的概念框架、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与监控、政策终结和政策周期等五个主题,涉及政策过程研究的各种途径,政策过程的各个基本阶段,中西方政策过程的差别,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基本经验等内容。(4)政策分析方法篇:这部分内容涉及政策分析的过程及步骤,政策分析的各种模式、方法和技术。包括政策分析过程的基本框架、政策分析过程各种常用的方法、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公共政策的伦理学分析、系统分析方法和创造性思维方法等内容。最后是对这门课程进行提纲挈领的总结,讨论如何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问题。 2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对公共政策学课程提出的客观要求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要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突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显著增强。国内不同大学根据其特色,分别制订了适合本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综合起来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 设的需要,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土地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受过土地规划、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等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与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研究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4]。 基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结合土地科学学科领域的研究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公共政策范式的发展过程,包括政策所遵循的基本理论、价值原则、决策方式、实施手段等内容,这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土地管理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根据这一决策,2003年以来,中央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5]。但由于土地宏观调控是一项全新的举措,其运作机制和理论框架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上的不成熟,给实践操作带来了一定困难。首先,如何建构一个比较系统的土地宏观调控理论体系,要回答土地宏观调控中的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土地政策为什么能够参与宏观调控;二是土地政策如何参与宏观调控;三是土地政策如何更有效地参与宏观调控。在此基础上,提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运作机理和操作模式以及提高土地调控有效性的具体路径,从而构筑比较系统完整的土地调控理论体系。 其次,如何创造性地解决土地宏观调控中的诸多理论难题,包括土地调控的理论框架、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传导机制、操作模式、土地政策与其他政策之间的搭配应用等都是当前理论界面临的难题,尤其是土地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相互配合应用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策略等。 再次,实践中在研究土地调控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宏观调控的形势和要求,提出土地政策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的应用路径和措施等一系列实用性较强的土地调控政策措施。 3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性很强,要根据公共政策学课程特点,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整体素 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实践探讨 邵战林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摘要】结合公共政策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大纲的授课要求,在综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探讨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讲授公共政策学的重点内容,灵活运用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学习与讨论交流、模拟实践、参与课题等自主学习、实践实习有机结合,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公共政策学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C 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191-02

公共组织概述

1.1 公共组织概述 “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组织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不是全部也是大多数社会任务是在一个组织里和由一个组织完成的。” ——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 1.1.1 公共组织的内涵与特征 1.什么是组织? 1873年英国哲学家斯兵塞第一个把它延伸运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 “组织”一词才有了社会学的含义,即“人为组织”.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摩根(Gareth Morgan)在1986年出版的《组织的形象》一书中对组织运用了不同的比喻: 组织机器论 组织生态论 组织大脑论 组织文化论 组织政治论 组织心狱论 组织动态论 组织统治论 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2、什么是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及其活动对现代人的重要性。 “公共性”的涵义与标准 “公共性”的涵义与标准 公共性是公共组织的根本属性,明确公共性的含义是研究公共组织的前提。 哈贝马斯的有关“公共性”的思想。 公式领域:他所定义的公共领域就是一个介于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之间的中间地带,它是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由对话组成、旨在形成公共理性精神、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运作工具的批判空间。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否形成的标准,在于由个人意见所形成的公共舆论对共同事务的影响力的有无。 本来意义上的公共性是一种民主原则,这倒不是因为有了公共性,每个人一般都能平等的机会表过其个人倾向、愿望和信念——即意见;只有当这些个人意见通过公众批判而变成公众舆论(opinion publique)时,公共性才能实现。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公共组织的界定 罗森布鲁姆等:一个基于合作而成的公共团体;其范围涵盖了行政、议会、司法三个政府部门与相关组织;在公共政策的制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而是政治过程的组成部分;与民营

【完整版】公共管理学论文:论我国乡镇治理问题研究

论我国乡镇治理问题研究 我最近在看有关我国乡镇治理问题研究的书籍,了解了好多相关知识。了解这些人际沟通障碍因素对调节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对我的学习内容作一下归纳总结,与大家共勉。 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经被党中央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解决好乡村治理问题。县和乡镇两级政府是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对推动和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乡镇政府作为农村政权末梢,处于体制冲突和矛盾焦点之中。因此,乡镇政府如何与县级政府实现合理科学的角色定位,如何适应新的历史挑战,对于我国实现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乡镇政府体制创新动因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乡镇政府与县级政府关系定位;二是乡镇政府所直接面临的农村新形势和挑战。因此,本文将重点从乡镇政府的角度,来分析研究乡镇与县级政府的合理科学定位,以及乡镇政府应对挑战的体制创新。 乡镇政府是农村基层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代表国家直接面向广大农村社会生活的实际,肩负着极其繁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任务。乡镇政府的工作涉及到农村社会的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农村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乡镇政府的工作得到贯彻执行。因此,乡镇政府的状况对农村的稳定与发展有重大影响。正确、充分、有效地发挥乡镇政府的职能以及加强乡镇政府自身的规范管理,是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一环。 改革近三十年来,我国农村行政环境已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对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客观要求;经过几次改革调整,目前乡镇政府职能体系仍存在许多问题,迫 切需要加快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搞好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应根据适应原则、整体原则、配套原则进行,围绕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模式与内容展开,通过制定并落实相应的转变措施促使乡镇政府职能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我国农村行政环境变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确立的政府职能体系及其内容,随着 时间的推移和它赖以产生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必然会出现与现实环境不相适应的状况。这就需要适时地、不间断地调整和转换政府职能,使政府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我国农村自1978年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发展,其行政环境已发生前所未

公共关系学论文【最新版】

公共关系学论文 摘要:公共关系现象的存在由来已久,反映在教育领域中,最初以课程的形式进入学校。学校公共关系就是学校科学地运用双向信息传播沟通的手段,在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学校发展创造人和环境的艺术。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校对象内容 1学校公共关系的源起及发展 公共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作为一门学科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至今百年历史。现代公共关系发源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从理论形态看,公共关系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或管理哲学,其核心是任何组织必须打破利益关系上的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在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建立起有利于发展的环境。 公共关系反映在教育中,最初以课程的形式进入学校。1924年,美国学者伯纳斯首先在纽约大学开设公共关系课程。20世纪80年代,美国已有300多所大学开设了公共关系专业课程。1985年以后,我国许多大学也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传播系设立我国第一个公共关系本科专业。此后,中山大学、复旦大学

等开始招收公共关系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这标志着我国公共关系教育工作步入系统化和制度化的教育阶段。学校公共关系,是这样定义的:“就是学校科学地运用双向信息传播沟通的手段,在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学校发展创造人和环境的艺术。” 2学校的公众对象及学校公共关系的内容 公众,是指那些有共同目的、共同利益、相近的意识形态的人们。这些人松散的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就成为公众。学校的公众对象就是具有上述特征并与学校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人们。 学校的公众对象可以按多种特征来分类。按对象的重要性可以分为首要公众、次要公众和边缘公众。首要公众的利害关系最大,最需要学校方面下功夫做好工作。按主体地位可以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内部公众是指学校内部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其与学校联系最为密切;外部公众则是指学校外部的、与学校工作发生种种联系并产生影响的那些公众。 根据公众对象的分类,学校公共关系包括以下内容: 2.1对教职工的公共关系

安全生产标准化讲义材料

安全质量标准化综述:2页 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宗旨就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努力构建和谐的安全生产环境。以隐患排查治理为基础,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身安全健康,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好的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根据集团公司、装备公司以及省市安监部门的要求,我们今天安排了专题授课,授课的主题就是:安全质量标准化。2页 机械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历史背景35页安全生产标准化,早在我国80年代就有了这项活动。当时不少机械制造企业,为了使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使企业安全管理真正地落实到实处,并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开展了这项工作。较早开展的有机械部属企业。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贸易全球化,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如何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降低运营成本,减少风险,提高效益,一直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如何控制或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职业危害,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这些都是我国企业与发达先进工业国家相比必须面对的问题。 ●为了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使工矿企业(如煤矿、危险化学品、金属非金属矿山、烟花爆竹、冶金、机械)等安全生产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在形式、要求、基本内容、考评办法等方面相对一致。 ●国家安监总局制定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2010 )。2010年4月15日发布,2010年6月1日实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孙华山2010年4月15日作重要讲话,并针对下一步贯彻该基本规范答记者。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骆琳局长在《中国安全生产报》刊登了《理念新了、管理强了、基础实了》37页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39页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出的要求明确、具体,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能够更好地引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二是有利于进一步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安全生产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出的各项规定,尤其是关于教育培训和职业健康的规定,可以更好地保障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 三是有利于推动企业提升本质安全。 安全生产标准化明确提出了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的要求,依据安全技术标准检查企业的安全设备和安全设施作为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必须的工作措施,这将有效的提升企业运用安全生产技术的水平,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什么是安全质量标准化63页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定义 他是对以往安全生产管理的继承和拓展;同时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对企业就是: 1、从基础管理入手,通过制定各种规程、运行程序、组织机构和职责等安全生产标准,将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安全生产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既有明确目标和任务,又能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

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2篇

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2篇 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新公共管理模式下职业技能改进探究 1职业技能培训将面临的挑战 (一)不能单纯的以传统视角来看待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职业培训教育的市场氛围中,绝大多是是采取机构和学院签订合同形成委托代理关系。从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角度思考,作为委托代理的这种合约形式,双方应当在法律层面是权利义务责任对等。但是,现阶段的传统思维模式中,职业培训机构和学生仍然处在从属关系的层面,其消费者的个人属性没有得到有效的法律权利保护。职业培训机构往往从传统管理模式出发,主要通过授课式的管理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并不会考虑到学员是否学会,是否达到合同中所要求的水平。 (二)教学的市场必然会在近年面对严重的“买方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愈发提高,职业培训机构的成果产出将被完全的市场化和商品化。而现在很多职业培训学校并没有从市场出发,其教育产品已经落后于时代,甚至学院学习的知识已经在互联网大潮下被淘汰,长此已久教育产品的落后必然会冲击培训教育机构的活力与升级,职业培训机构自然实力也会不断减弱。我国人口最高峰的一代将会面对职业教育,全国各大职业培训机构将会面对强大的“买方市场”,职业培训机构的竞争将会从地区

性的竞争向寡头竞争逐渐发展。因此,职业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必须认识到市场的残酷性,和自然选择的优胜劣汰,认真对待新公共管理模式之下的“买方市场”。 (三)二本、三本院校等优势地位教育机构进入职业培训市场 随着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到来,国家教育部将会在开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上再次进行严格限制。同时,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国家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调整、开设职业培训机构。而在近几年,职业培训机构必然会面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大批二本、三本院校的改革要求,届时将会有大量处于优势资源地位的本科院校进入职业技术培训的领域。因此,在政府政策还没有放开前,职业培训机构必须要认真做好打一场硬仗的准备。 2新公共管理模式下职业技能培训的改进对策 (一)增强职业教育行政的灵活性 新公共管理模式下将政府治理与市场经济互相融合,从市场角度将各种私人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引进到公共部门。现阶段,很多职业培训机构多为政府背景支持的传统教育机构,其特性在于沿用的是体制化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发挥出市场经济下的充分灵活性和竞争力。因此,职业培训机构应当数理新公共管理模式的“以人为本”思想,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将学员是否能够获得知识、是否将知识转化成可操作性作为切入点,认真考评每一个学员在离开培训机构的时候其所获得的技能培训是否能获得市场的合理估价。 (二)强化市场引导和消费者导向 新公共管理是行政管理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其主要前提质

安全生产标准化培训资料

安全生产标准化培训资料 主要内容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定义和意义 二、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内容和相关评定标准(简介) 三、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目标 四、上海市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组织工作 五、上海市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管理工作要点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定义和意义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定义 (AQ/T9006--2010) 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意义 (国安委【2011】4号) 1、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必要途径; 2、是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的长效制度; 3、是政府实施安全生产分类指导、分级监管的重要依据; 4、是有效防范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 二、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内容和相关评定标准(简介)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基本内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AQ/T9006,2010) 1、目标;2、组织机构和职责;3、安全生产投入;4、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5、培训教育;6、生产设备设施;7、作业安全;8、隐患排查和治理;9、重

大危险源监控;10、职业健康;11、应急救援;12、事故报告调查处理;13、绩效评定持续改进。 (二)相关评定标准 1、《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是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主要依据之一。 该标准适用于工矿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以及对标准化工作的咨询、服务和评审;其他企业和生产经营单位可参照执行。 有关行业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应满足本标准的要求;已经制定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优先适用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 2、国家总局为了规范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行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申请、外部评审及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监督审核等相关工作。制定了《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评分细则》。 该“评分细则”是我们此次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开展工作重要依据 3、评定标准使用原则。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分为:一级企业、二级企业和三级企业。 一级企业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审核公告;二级企业由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监管部门审核公告;三级企业由所在地设区安全监管部门审核公告。 4、上海市对“评定标准”的明确 (沪安监管监一【2011】168号) 为了保证评定标准的统一性和评定结果的可比性,总局已制订的评定标准,各单位可直接采用; 对于总局尚未制订评定标准的领域,原则上采用《全国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

公共伦理学结业论文

食品安全问题的伦理思考 华科MPA4班吴传森 【摘要】近年来,恶性食品安全事故接连不断,折射出食品安全领域的诸多问题,其中的食品安全伦理因素更加值得人们反思。为确保食品安全,除了需要运用法律规范、制度约束和舆论监督等措施外,更需要企业增强经营道德,同时也迫切需要提升社会、监管部门的社会责任意识,从公共伦理角度来重新审视和构建食品安全伦理。本文从食品安全的案例出发,阐述了食品安全伦理的概念,分析了食品安全问题伦理缺失的现状和原因,进而提出构建食品安全伦理的对策。 【关键词】食品安全;伦理;社会责任;对策 今年3月初,上海市民发现,黄浦江上不断漂来死猪。在黄浦江上游横潦泾段,有人发现,这个一级水源保护地,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猪的浮尸占据。而上海市自来水厂的取水口,就在不远处。从3月8日起,上海市成立了专门的打捞小组,在黄浦江上开始拉网式搜索,工作人员拿着钩杆,分布在每个水流滞缓的港汊里寻找猪的尸体。两天后的3月10日,捞起死猪1200余头。而这,仅是一个开头。又过了两天,至3月12日下午3时,打捞死猪数量接近6000头。这个数字足够让饮用黄浦江水的上海人感到惊骇【1】。随着“死猪事件”不断发酵,H7N9疫情也接踵而来。人们又一次在食品安全面前感到茫然。多年来,劣质奶粉、毒大米、毒豆芽、瘦肉精、朔化剂等一系列危害老百姓生命安全的有害食品屡见不鲜,这不仅仅关系到社会大众的个人安危,更是关系到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伦理现状分析和构建设完善的根本。 食品安全伦理,是以道德约束的由内而外的自律作为依据,对食品生产和销售链条等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人员进行伦理判断,其手段主要是道德约束,有别于法律的强制力实施或他律。包括企业社会责任、行政伦理、政策伦理、生态伦理、知情伦理等方面。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类活动与决策的过程中,有关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由于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可能使食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等伦理关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伦理缺失现象,称为食品安全伦理缺失。食品安全伦理一旦缺失,就会危及公共健康。食品安全的公共利益得不到保障,就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2019年公共管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19年公共管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 公共管理是运用公共权力,为实现公共利益,对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2. 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基本理由。 3. 依据公共政策的从属关系,一般可分为、 和具体政策。 4. 政策评估会受到的不确定性、政策效果的多样性、 的阻滞性、政策问题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 5. 在西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存在着四种基本制度,即、 集体谈判制度和弱势群体保护制度。 6. 公共财政管理是政府对、分配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预算会计、政府审计等内容。 7. 管理信息系统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即、、信息管理者、信息使用者。 8. 公共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表现于行政监督权、、审计、 等职能的发挥。 9.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价值,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家对论证的基础之上的。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公共行 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始建于()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 2. 政府失效理论对人的本质和行业的假设是() A.社会人 B.经济人 C.自由人 D.复杂人 3.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来源于它的() A.合理性 B.合法性 C.操作性 D.强制性 4. 矩阵式组织结构是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组织结构形式。 A.职能式结构 B.直线式结构 C.扁平式结构 D.直线-----职能式结构 5. 19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在文官制度上也盛行着()。 A.政党分肥制 B.恩赐官职制 C.公务员制度 D.事务官制 6. 18世纪英国某种经济学家()在他某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中对政府财政管理范围和职能进行了限定。 A.威廉·配第 B.马歇尔 C.亚当·斯密 D.洛克

安全生产标准化培训试卷

安全生产标准化培训试卷 姓名:部门及岗位:分数: 一、填空题:(88分,共44空,每空2分) 1、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所需的、、、 、和等。 2、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遵循“、、 ”的方针。 3、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采用“、、、 ”动态循环的模式。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行企业、的方式。 4、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分为、,为最高、 5、企业应每年至少对、、 、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6、新入厂(公司)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 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7、企业隐患排查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 、、和活动。 8、隐患治理措施包括:、、、和。 9、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应急设施,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并进行经常性的 、、,确保其完好、可靠。 10、事故调查应查明事故发生的、、、 情况及等。 简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 1、什么是安全生产标准化?

2、什么是安全绩效? 安全生产标准化培训试卷答案 一、填空题: 1、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所需的技术、人员、资金、设备设施、材料和方法等。 2、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 3、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采用“策划、实施、 检查、改进”动态循环的模式。 4、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行企业自评、外审 的方式。 5、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 6、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标准规范 7、新入厂(矿)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厂级、部门级、班组级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8、企业隐患排查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 9、隐患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 10、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应急设施,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并进行经常性的 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可靠。 11、事故调查应查明事故发生的时间、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等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安全生产标准化? 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2、什么是安全绩效? 根据安全生产目标,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取得的可测量结果。

公共组织学课程论文

天津农学院 课程论文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课程名称公共组织学 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1005034208 系别经济管理系 专业班级 2010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班 成绩评定 .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正在对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人事管理方式提出挑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制度和模式的转变成为改革的一个重大部分,而目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此,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为指导,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成为中国公共部门人事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世界范围内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兴起,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因此,分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依此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十分重要。只有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才能确保我国公共部门的高效运转。 2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概述 2.1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公共部门为了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实现公共利益,而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规定,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进行的规划、获取、维持、开发、激励、评估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和过程。 2.2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2.2.1利益取向的公共性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允许谋求其部门的自身利益,公共管理包括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为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2.2.2管理行为的政治性 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公共部门掌握社会公共权力,在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中起关键性作用,所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性色彩。 2.2.3管理层级的复杂性 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公共部门,是一个纵横交错、层级节制的庞大的组织结构体系,这就决定了公共部门在人事管理权限的划分、人力资源的获取、配置、使用等方面都具有与私人部门所不可比拟的复杂性。 2.2.4绩效评估的困难性 公共部门的产出是公共物品,大多数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特点,无需通过市场就可以消费,并且难以量化,难以确定个人在其中的贡献份额,因此对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进行绩效评估就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困难。 2.2.5法律规制的严格性 公共权力具有两重性,既可以用来实现公共利益,也可以用来谋取个人私利。因此必须以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加以严格的规范,在各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