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11

8、【193221】(简答题)简述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中国新闻理论研究的状况。

【答案】第一,新闻理论努力突破原有惯性思维,正在建构新闻专业主义架构。第二,新闻法治研究经久不衰。第三,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研究成为关注的话题。第四,广播电视研究高涨,但缺乏学术理论支撑。第五,新媒体研究高涨,但研究层次有待提升。

9、【193222】(简答题)简述中国出现新闻理论的两个起点。

【答案】中国新闻理论有两个起点,一是梁启超的政治新闻理论。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他把新闻理论视为"术"和"器",引进西方新闻理论主要服务于政治斗争。这篇文章标志着中国政治新闻理论传统的开始。

另一个学术新闻理论,即职业新闻理论,引进者徐宝璜,他是中国最早在美国学习新闻学的留学生之一。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任他为北京大学任教授。蔡支持他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亲自兼任会长。1918年10月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标志着中国学术新闻学的开始,也是中国大学新闻教育的开端。

17、【193223】(论述题)我国"文革"时期的所谓"新闻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

【答案】①新闻事业不仅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而且进一步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即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的工具。将"一言堂"推到了极端。②宣传毛泽东思想是新闻工作的根本任务,而且这个"毛泽东思想"只是毛本人错误的一面。思想上形成绝对专制。③新闻媒介要把深入持久的大批判作为基本的内容和工作方式。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成为解决思想分歧的普遍方式。④工人、贫下中农要到新闻单位担任领导工作,"打破知识分子成堆的状况"。在工作体制上愚味统治文明。【适当扩展】51、【193224】(简答题)简述新闻价值实现如何被打上三种折扣。

【答案】①相当多的宣传性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②传媒为自身利益而不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

③由传媒的工作周期带来的对新闻价值实现的折扣。前两种情形可以通过改进工作使之遵循新闻价值规律,第三种往往不可避免。【不要求展开】

52、【193225】(简答题)请简述新闻与宣传的异同。

【答案】新闻与宣传由于都是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有交叉的地方。新闻中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宣传有时也需要以传播新闻的形式达到目的。但是两者一般情况下并不等同。

具体说来,有六方面的差异: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第三,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第四,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53、【193227】(简答题)试简述新闻的特性。

【答案】第一,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第二,强烈的时效要求。第三,新闻是能够公开传播的一类信息。第四,现代新闻业造就公众对新闻的同步、持续和互动型关注。【适当扩展】

54、【193228】(简答题)简答客观性原则在操作层面的一般要求。

【答案】①将事实与意见(包括价值判断)分开。②用中性词汇表述事实。③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给受众提供全面的信息,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要求适当扩展】

55、【193229】(简答题)简答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贯彻客观性原则的四条准则。

【答案】第一,质疑的精神。《新闻调查》的记者必须要有怀疑一切的介入态度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工作作风。第二,平衡的意识。《新闻调查》的记者,应该让事件中的冲突双方和不同的利益集团有同等的发言机会。第三,平等的视角。在《新闻调查》记者面前,只有被调查者这一相同的身份,没有尊卑贵贱之别。第四,平静的心态。《新闻调查》的记者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冲动,这会有助于你对事物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56、【193230】(简答题)举例简述"新闻真实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

【答案】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事实本身在发展,人对事实的认识也在发展,认识到什么程度,新闻才能真实到什么程度。马克思把这一新闻真实特点概括为"有机的报纸运动"。

57、【193231】(简答题)什么是"传媒假事件"?

【答案】传媒参与事实的发展进程或制造事实,然后报道该"事实",便是"传媒假事件"。传媒假事件的四个特征:A.消息来源与报道者重合。B.隐藏着传媒自身的公关,或记者的单纯职业主义动机。C.导演事件。D.提供的"真实"是暧昧的。这种由传媒建构的社会真实由于传媒的建构,已经存在,但它是传媒所掌控的"客观存在",是一种暧昧的社会真实。传媒不能参与事实的进程,只能客观地报道传媒以外发生的事实。

58、【193232】(简答题)为什么人们只保留、记忆对他有意义的那一部分信息?

【答案】人在一定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因而人对外部的感知,是选择性提取的结果。人在观察事物时由于选择性记忆和选择性找寻带来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会产生"万绿丛中一点红"效应。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新闻被接受和记忆。与人们接触的信息相比,有"价值"的信息是极少的一部分。个人只保留、记忆对他有意义的那一部分。比较中的接受。两个信息的比较中,人们本能地接受触及边界的、更新常态思维的信息。

59、【193234】(简答题)什么是"本质真实论"?

【答案】一种要求以先入为主的观点统率事实,进行新闻报道的"理论"。流行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它的要点有:现象可能是虚假的,只有本质才是真实的;事物的本质与它的主流是一致的,报道了主流即报道了事物的本质;真实性与无产阶级的党性、阶级性是一致的,只有体现党性和阶级性的报道才是真实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种"本质真实论",实质上是为造谣和强加于人开辟道路。

60、【193235】(简答题)为什么著名地点发生的事实一般具有新闻价值?

【答案】这是由于受众对著名地点的知悉而产生的关注意识,或对故土的依恋怀旧心理造成的。一件通常不具备新闻价值的事情,若发生在著名地点,就可能具有新闻价值,而在无名地方发生,便没有新闻价值。

79、【193236】(论述题)论影响新闻客观传播的四个无形的因素。

【答案】①记者在报道事实之前,其认识问题的方式和思维习惯已经存在了。②不少事实本身体现了一定的立场观点。③记者对事实的感觉和知觉具有相对性。④即使真诚地以客观的理念来报道,仍然难以让每位信息接受者都感到"客观"。【要求适当扩张】80、【193238】(论述题)为什么新闻与真相不是同一回事?

【答案】新闻突出的是事实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一面,相当程度上只是真相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尽管新闻是事实的一种反映,但是新闻≠真相。美国著名记者沃尔特?李普曼说:"新闻与真实并非同一回事,而且必须加以清楚地区分。新闻作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露隐藏的事实,确立其相互关系,描绘出人们可以在其中采取行动的现实画面。"

最具传播力的新闻,往往不是最复杂的新闻,而是被简化了的新闻。例如关于盛大体育赛事的报道:各类报纸中报道比赛的专刊、增刊、增页满天飞,电视热烈地直播火爆的比赛现场,广播对比赛的报道也是绵绵不绝,互联网上的报道更是铺天盖地,真是"信息爆炸"。

于是传媒报道给人的印象是,这段时间里除了体育赛事,没有其他值得报道与强调的事情了,所有的人都被传媒毫无商量余地假定为体育赛事关注者。其实不然。

81、【193239】(论述题)从新闻与科学工作性质三方面差异,论述如何尽可能真实地报道科学新闻。

【答案】①记者对科学事实的选择偏重于事实的轰动性和影响力,那么很可能发明一种营养液要比发现一种基本粒子更有新闻价

值。②科学的结论往往是不确定的和有许多附加条件的,但是新闻则要求被报道的内容是肯定(精确)和及时的,是就是,非就非。

③用叙述性和形象性为特征的新闻语言,来表达科学术语,注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扭曲。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记者与科学家之间充分的协商,作为主动方的记者有必要形成一套报道科学新闻的程序。报道中使用的大众化概念,需要经过当事科学家的认可(尽管这种认可有时对他们来说很无奈)。

82、【193240】(论述题)举例论证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

【答案】这一基本矛盾是: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任何报道都只能是对事实的一种简约的、一定程度上割断的、扬弃的、概括性质的报道,不可能完全将事实原原本本地展现。任何报道都只能是对事实的一种简约的、一定程度上割断的、扬弃的、概括性质的报道,不可能完全将事实原原本本地展现,即使电视新闻也是这样。一位法国学者写道:"我们可以稍稍夸张地说,50位机灵的游行者在电视上成功地露面5分钟,其政治效果不亚于一场50万人的大游行。"当然,这并不是说新闻就必然不真实,而是说,我们需要经过努力,才可能做到全面、客观地反映事实的"真实"。

83、【193241】(论述题)人为什么本能关注警惕性信息?

【答案】第一,源于遗传进化,了解偏差(deviance)情况可以保障个体的安全和有利于繁殖后代,因而这种偏好经由遗传因子代代相传,成为人(至少也是很多哺乳动物)的天性。第二,从文化的进化而言,家长教导小孩上学时小心过马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要远离坏人和毒品,其实是要小孩留心环境中的不良因素,让他们学习及内化这些价值,从而更能在环境中起保护自己的作用。所以说,不论是基于生理需要还是文化塑造,把偏差的事物(即坏消息)分辨出来,并以新闻的方式展现互诉,是人寻求信息时的本能表现。

84、【193243】(论述题)论述中西方历史上对"新闻"内涵理解的差异。

【答案】西方历史上的"新闻"就是指新鲜的故事,西方社会中新闻与宣传在多数时期是在两条线上各自的活动,没有形成牢固的新闻、宣传合一的传统。

在中国古代官方意识形态中,要求"文以载道",任何信息的传播都要"载道",即宣传官方的道统。新闻,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孔子语),要用于"明德",被看作社会教化的一部分。至今中国的新闻中含有较多的宣传色彩,历史的因素便在这里。【适当扩展】

85、【193244】(论述题)论述当代的"大众自我传播"与以往传统的大众传播的不同。

【答案】世界各地的新闻生产,过去大都是这样的模式:传播媒介以民族国家为影响范围,拥有庞大机构、专门技能和某种规范性斓骣,新闻由专职记着和编辑采集、写作(制作),然后以大众传播的方式刊播。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科技的发展,以民族国家为范围的专业新闻传播模式受到冲击。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兴起,使得讯息生产和传送成本大幅下 ,传统媒介面临如下新情况:公民记者和"自媒体"的出现、新生代媒介使用习惯转变、民众掌握大逯新闻原始材梓。新闻的主体不再只是专职的新闻工作者和传媒,普通人都可能是新闻的提供和制作者,只要他通过随身的"自媒体"发出新闻。

"工业现代"的背景之下,大众传播是一种资源强大、以点对面的新闻生产的工业化过程。但在信息时代,"大众自我传播"已经成为现实,例如各种web2.0的传播方式。工业流程式的采写制作,改变为为流动的、弹性的、个人化及互动的了。(例如微博的传播特征便是液态传播)

120、【193245】(简答题)简述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关于隐性采访的信条。

【答案】"无论如何,秘密调查都是一种欺骗。新闻不是欺骗的通行证,我们不能以目的的正当为由而不择手段。秘密调查不能用做一种常规的作法,也不能仅是为了增添报道的戏剧性而使用。"【不要求背,但要求能够说出大概意思】

121、【193246】(简答题)简述报刊"通上下"职能的提出的背景

【答案】这是梁启超提出的一项报纸的职能,1896年提出。他在《时务报》上发表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强调报刊的作用是"通上下"("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目的是为了说服光绪皇帝创办新报。其实传媒的基本职能是满足公众对新闻的需求,不是"通上下"。国家政权了解信息有专门的机构,不可能主要通过报刊来了解。

122、【193247】(简答题)简述传播学关于传播"四大功能"。

【答案】①对环境进行监测。②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③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④提供娱乐【适当扩张】

123、【193248】(简答题)简述关于传媒职能的两种不同方位的认识。

【答案】关于传媒是做什么的认识,存在两种不同方位的认识: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定位传媒;从新闻与政治意识形态关系角度定位传媒。【适当扩张】

124、【193250】(简答题)简述《论自由》一书的作者、出版背景和主要观点。

【答案】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又译~穆勒)著,1859年出版。1855年,英国废除了最主要的知识税--印花税。在直接限制新闻出版自由的法律被废除的情况下,衡量自由的标尺是什么?他对自由做进一步的理性思考。即要看多数人是否容忍少数人意见的存在和发表。如果多数人依仗自己的多数压制少数人发表意见,尽管已经没有法律限制新闻出版自由,这个社会仍然是不自由的社会。他认为,这时对自由的威胁不是来自政府,而是社会上多数人不能容忍非传统见解,以人数上的优势压制和整肃少数人。

125、【193251】(简答题)简述新闻出版自由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答案】新闻出版自由不是某个人想象出来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规模化的人权需求。在古代分散的农村社会,很少这种自由的需求,但当人群聚集为城市,工业革命兴起,出现自由的市场经济,人们必须能够自由交换意见才能生存和发展,因而人们对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要求得以提出。法律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立法,规定这种人权。1922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的发刊词,论述了这一要求的市场经济背景:"十余年来的中国,产业也开始发达了,人口也渐渐集中到都市了,因此,至少在沿海沿铁路交通便利的市民,若工人,若学生,若新闻记者,若著作家,若工商家,若政党,对于言论、集会、结社、出版、宗教信仰,这几项自由,已经是生活必需品,不是奢侈品了。"

126、【193252】(简答题)简述《大清报律》大体情形。

【答案】1908年3月有清王朝颁布,规定创办报刊实行注册登记制加保证金,但"专载学术、艺事、章程、图表及物价报告等项之汇报,免缴保押费。其宣讲白话等报,确系开通民智,由官鉴定,认为毋须预缴者,亦同。"同时,规定了样报在开印前送官衙,随时核查,这是检查制度的表现,但实际上没有实行。1911年1月修订时改为事后样报送官衙存档制。"禁载"除了现代新闻法的通常禁载内容以外,有关于"诋毁宫廷之语,淆乱政体之语"的非现代意识。除了样报送审(2年后删除)、禁载的部分内容,以及保证金制尚带有不够现代的色彩外,其他各项条款,基本是现代新闻法的特点。因而,该法是迄今我国历史上最现代化的新闻法。【不要求背该法的具体行文,但大意要知道】

127、【193253】(简答题)简述1912年"暂行报律冲突"。

【答案】1912年3月内务部颁布《中华民国暂行报律》,主要三条:注册登记、不得攻击共和国体例、更正制度。章太炎等人反对,通电"民主国本无报律"。这说明当时的革命文化人不懂得民主国家应该有新闻法治来保障新闻自由。孙中山随后发布大总统令,认为该报律有"补偏救弊之苦心",但未经过参议院议决而无效,"寻三章条文,或为出版法所必载,或为国宪所应稽,无取特立报律,反形裂缺。民国此后应否设立报律,……当俟国民议会决议"。孙中山实际上是主张新闻法治的,以一种和稀泥的方式解决了这一棘手的问题。【不要求背具体引文,但大意要能叙说】

128、【193254】(简答题)简述造成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答案】①体制转型。②商业利益。③行业内混岗。④记者工作过劳和人员流动率过高。【适度扩展】

156、【193256】(论述题)论述传媒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答案】资本主义国家传播的新闻,总体上会具有资本主义特有的观念;社会主义国家传播的新闻,总体上会具有社会主义特有

的观念。由于新闻政策的差异,前者所表露的意识形态痕迹,形式上是无组织的、自然状态的和多元的;后者所表露的意识形态痕迹较为明显,因为通常是有组织的、要求与中央权力组织的观点保持一致。并非所有具体的新闻都反映国家或阶级的意识形态,许多具体的新闻没有明显的阶级性,但是对一种制度下的新闻整体进行分析,能够看到明显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痕迹。【适当扩张】157、【193257】(论述题)论述传媒生产中的三种商品交换及关系。

【答案】第一种商品交换发生在新闻稿件的写作(制作)者与传媒之间,以稿费(外来稿件)或工资(媒介记者编辑的稿件)的形式支付新闻稿的"生产费用"(恩格斯语);第二种商品交换发生在传媒与受众之间,传媒将新闻稿件组织成报纸或节目版块,以较低的费用出售给受众(现在的网络已经实现了受众直接购买所需要的单条新闻或节目);第三种商品交换,是传媒将一小部分版面或时间作为商品出售给广告商,收取较高的费用。第三种交换所得,补偿第二种交换的差额(出售给受众时的低于生产费用的那一部分),以及第一次商品交换的付出费用。剩余的广告费,便是媒介出售报纸整体或节目版块所获得的利润。

158、【193258】(论述题)论述恩格斯关于"绝对的出版自由"的思想。

【答案】恩格斯将法治社会条件下的新闻出版自由,概括为"绝对的出版自由"。他写道:"在莱茵河地区,我们[指《新莱茵报》]却享有绝对的出版自由,并且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个自由。""我生平曾经有两次荣幸地为报纸撰稿[指《新莱茵报》和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报》]而完全得到了出版工作中所能有的两个最有利的条件:第一,绝对的出版自由……"这里的"绝对",是指行政当局不能直接查封报刊,报刊若违法,当事人可以起诉,通过法庭审理,决定其是否有罪。《新莱茵报》出版期间,有23起告它的新闻官司,但在法庭审理判决之前,任何人无权封闭报纸,报纸能够正常出版。其中2起官司在该报存在期间得到法庭审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到庭为报纸做了辩护,最终陪审团均宣布报纸无罪。

恩格斯认为法治社会的条件是:"一切自由的首要条件:一切公务人员在自己职务活动方面都应当在普通法庭上按照一般法律向每一个公民负责。"即法律平面人人平等,没有法外和法上的特权人。

在中国,"自由"一度被曲解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受任何限制;然后又以这种解释作为反对"自由"理由;同时,还用大众哲学关于任何事物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道理",强调:"从来没有绝对的出版自由"。哲学角度讲的"没有绝对"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不能直接用来所指具体问题,不然任何事物都可以套上"没有绝对"一句话,这是无意义的。法律是刚性的,法治意义上的人权规定是绝对的,如果是相对的话,就不是人权,而是当权者的恩赐了,想给就给,不想给就收回。

【不要求背恩格斯的原话,但要求能够叙说"绝对"是指什么,法治条件是指什么,能够举出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享有绝对的出版自由的情形】

159、【193259】(论述题)论述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

【答案】要点有四项:①新闻业享受"自由"同时必须担负"社会责任";②言论自由、信息自由是基本人权,而新闻自由(美国意义的)仅为传媒发行人的权利,所以对这种新闻自由的过分保护,并非符合个人和社会利益;③鼓励推行新闻自律,维护新闻的自由流通,以及意见表达的公正性;④建立新闻评议会,使受到新闻业伤害的个人、团体有申诉的机会。

阐述社会责任论的代表性著作是1848年形成的《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又称"哈钦斯报告"。【适当扩张】

160、【193261】(论述题)论述建国后的"国家诽谤"(革命大批判)的特点。

【答案】其特点是:①国家发动。不仅是消除肉体,而且还要消除被诽谤者的影响,即彻底毁掉他们的名誉。②媒介审判。通过各种传媒宣判被诽谤者是黑帮、叛徒、内奸、走资派等等。③有罪推定。④被诽谤者不可辩、不可诉(当时没有保护名誉的法律。保护名誉是历史的进步)。⑤批判的武器伴随武器的批判。在对被诽谤者进行精神批判的过程中,同时采用各种酷刑加以折磨,甚至批斗致死。⑥文人干政,诋毁政敌,把对方贬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要求至少举一个实例】

161、【193262】(论述题)论述国际社会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的大体内容。

【答案】第一,维护新闻自由,具有独立精神。第二,献身正义、人道,为公众利益服务。第三,恪守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等工作标准。第四,为新闻来源保密。第五,不诽谤、侮辱他人。第六,不侵犯公民的隐私权。第七,拒绝收取馈赠和贿赂,以及其他各种影响客观报道的酬谢。第八,不参与商业和广告活动。【适当扩展】

14、【115754】(名词解释)新闻理论

【答案】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新闻工作理念。新闻学是应用学科,新闻理论来自新闻实践,虽然有些地方显得抽象,但它是长期新闻工作的理性认识的积累。

15、【115755】(名词解释)王中(人物)

【答案】(1914-1994),为新中国新闻理论做出奠基性贡献的学者之一,抗战时期为中共山东地区多家党报的负责人,1949年5月随军南下在上海担任军管会新闻室军代表,接管上海的新闻出版机构,创办华东新闻学院,并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1956年发表《新闻学原理大纲》,1957年因此受到批判。1979年复任新闻系主任,发表《论新闻》、《论宣传》、《论传播工具》、《新闻学的第二课题》等论文,深刻影响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理论。

16、【115756】(名词解释)甘惜分(人物)

【答案】(1916-),新中国新闻理论早期的研究者之一。抗战时期曾任新华社绥蒙分社、晋绥总分社记者,解放后长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是1949年以来中国第一本新闻理论著作《新闻理论基础》的作者,该书1980年打字油印版,1982年铅印内部版,198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主要内容是对中共党报理论的总结。1987年写改革建议书《关于社会主义中国的新闻体制改革》,提出“一个方向,多种声音”,建议试办几家社会主义的民营报纸。

69、【115879】(名词解释)新闻

【答案】新闻是对新近客观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叙述。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70、【115882】(名词解释)“最大--最大策略”

【答案】一种宣传方式,既在你我双方的关系中,增加我的利益,同时也会增加你的利益。例如1948年“打到蒋介石,保卫土改成果”。

71、【115883】(名词解释)新闻价值

【答案】价值是一种效用(使用价值),新闻价值对接受者来说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一种特殊的即时性信息效用。它或满足对外部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单纯的获知、兴趣、认同感需要),或帮助自己对利益相关的事情(物质利益、情感需要、安全需要等等)作出决策。事实是客观的,这种判断是主观的,但必须建立在对客观事实认识的基础之上。新闻价值揭示的是一种实用意义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或评估,指引着新闻的内容。

72、【115884】(名词解释)人们关注新闻的三方面价值驱动

【答案】①人对异常事物的关注,出于本能(好奇,是对生命的回报)。②人对相关利益的关注(利益驱动)。③人对个人偏好的关注(兴趣所致)。对接受者来说,多数情况下对事实的新闻价值的认识,呈现为一种本能的感觉;少数情况下是一种主动寻求新闻时的内在标准。【不要求扩展】

73、【115886】(名词解释)“媒介世界”

【答案】众多的传媒造就了一种“媒介世界”,它应该来自“现实世界”,但并不与它等同。我们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在“媒介世界”里。传媒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只能照亮的几个点,而只有被传播的东西,才会被视为现实。传媒并非如一些人们所说的,是一面反映世界的镜子,按照世界本来的多样性反映社会现实。

74、【115887】(名词解释)体制性失实

【答案】由政治、经济价值观以及体制要求而造成的新闻失实。这种情形下的失,总体上实源于上级的要求而不是新闻从业者自身的责任。

75、【115888】(名词解释)新闻事实类型化

【答案】传播者选择某些故事而舍弃其他故事,将事实排入特定的叙事格式之中,或偏执于某个特定的角度来叙事,强调某些细节而舍弃其他细节。新闻的架构过程,就是把事实之碎片往一个的先定框架里填充。

76、【115890】(名词解释)“客观主义”(中国)

【答案】“客观主义”本来应该指提倡新闻要客观的一派人的主张,但这个概念从1948年起至80年代,是中国新闻学界一个批评性的概念。起因是1948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对人民日报关于华北人民救灾报道的批评。该文件将罗列事实报道负面事实,定义为“客观主义”。以后的报道,若罗列较多的事实,说明出现某种负面问题,这种报道便被扣上“客观主义”的帽子。这是一顶反面的政治帽子,目的是压制对社会负面问题的报道。20世纪90年代,客观性原则被我国新闻界接受,成为一种职业理念。

77、【115891】(名词解释)“有立场的客观性”

【答案】这是政治家的一种对所控制的新闻传播的一种较为开明的政治要求,但不是新闻职业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如果事实与原有立场不冲突或冲突不大,客观可以做到;如果事实本身不利于持有某种立场的人或集团,客观难以坚持,隐瞒和歪曲不可避免。刘少奇1956年5月说:新华社要成为世界性通讯社,新闻就必须是客观的,公正的,真实的,全面的,同时有立场。

78、【115892】(名词解释)“有闻必录”

【答案】“有闻必录”是我国早期报纸招徕生意的广告语言,我国曾有批判文章把“有闻必录”作为新闻客观性的内涵来解释,然后批判它如何不可能,目的是不承认客观性。这不是新闻客观性的内涵表述。诸如19世纪末上海报纸的自我宣传语言:“有闻必录,无言不详”、“有闻必录,无奇不搜”,意思不过是务求详尽、全面而已,广告语言不能当真。从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徐宝璜的《新闻学》开始,新闻学界就批评这句话是做不到的。从来没有新闻学者把“有闻必录”当作一个学术词汇。

145、【116110】(名词解释)“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

【答案】这里的“报纸”,是指党报。列宁1901年写道:“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的观点。斯大林后来把报刊的组织作用规定为报刊的基本作用,逻辑不通(报刊是精神组织,组织工作的主体是党政行政机构)。列宁当时是指《火星报》特殊情况下的建党作用,因为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中央领导机构被沙皇警察破获,机关报编辑部实际上替代中央领导机构。在党重建后,他没说过党报具有组织作用。

146、【116111】(名词解释)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答案】一种对传媒职能的认识。20世纪30年代在中共党报上出现。1957年毛泽东也说过同样的话。报纸是可以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的,但若把这种职能视为报纸的唯一和根本的职能,则是错误的。

147、【116114】(名词解释)“新闻就是政治性本身”

【答案】陆定一对法西斯主义新闻观的概括。他写道:“新闻就是‘政治性’之本身。……如果仔细一看,就知道这种说法不仅是不正确的,而且异常阴险,异常恶毒,竟是法西斯的‘新闻理论’基础。……既然‘新闻就是政治性本身’,凡是有政治性的都可以算新闻,那末,政治性的造谣、曲解、吹牛等等不是就可以取得新闻的资格了么?德意日法西斯‘新闻事业’专靠造谣吹牛吃饭,不靠报道事实吃饭,岂不也就振振有辞,有存在的资格了么?”

148、【116118】(名词解释)“喉舌论”

【答案】一种关于传媒功能的比喻。也就是充当某一政治、经济集团的传声筒,宣传该集团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这是一种单项的信息传播。党报一定意义上应该成为党的喉舌。但是这种比喻不够完善,还有比喻为“桥梁”、“导线”较为妥当,意味着存在双向传播。传媒的基本职能是通过传播新闻帮助人们监测环境的变化,可以执行党的喉舌的作用,但这不应该是唯一的职能。报道新闻要如胡锦涛所说,“按照新闻传播的规律办事”。

149、【116120】(名词解释)《论出版自由》

【答案】约翰?米尔顿著,1644年出版。该书通过批判书报检查制度,得出一个基本观点:在多元的信息中认识真理。他的观点直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夕被米拉波伯爵翻译成法文后,才得到普及。不过那时他看不起新闻纸,只认为书不能事先检查,而要自由出版。

150、【116121】(名词解释)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答案】1791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全文是:“国会不得通过建立尊奉某一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之法律;不得废止言论与出版自由;或限制人民集会、请愿、诉愿之自由。”它规定了信仰自由,言论与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这一美国宪法的内容,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不要求逐句背,但要求知道规定了三项自由权利】

151、【116122】(名词解释)新闻法治

【答案】“法治”的概念,英译Rule of law,指用法来治理政治,法在这里是主体的所有格,即依法而不是依政治领导人的主观意志办事,法治社会不会由于领导人的更迭而轻易改变法,“法治”是一种稳定的社会状态,隐含所有人都在法的治理之下。法治是人治的对立面,反对社会政治中的个人独裁,强调人民主权和法律治理,它以法律来防止“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发生;它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法律之外和法律之上的特权。新闻法治,即指在上述法治条件下对新闻传播业的管理,同时也指新闻传播业本身遵循法治的原则运作。

152、【116123】(名词解释)新闻法制

【答案】“法制”作为名词,即法律制度的简称,这是中性概念;但作为动词,它的英译是Rule by law,即通过法律进行统治,主语是统治者,指的是具体的统治者通过制定各种法律为其政治服务。这种“法制”带有制定者任性的性质,有可能出现“人治底下的法制”。新闻法制作为名词,是指关于新闻传播业的法律制度,作为动词,是指统治者通过指定一系列关于新闻传播业的法律法规来管理这个行业,但这种法制往往带有法律法规者制定者的主观随意性。

153、【116125】(名词解释)新闻职业道德

【答案】所谓新闻职业道德,就是新闻传播业的行业道德。传媒遵循一般的社会道德和本行业的专业标准,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我们常说的新闻职业道德的内容应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新闻传播职业领域的运用,即职业道德,诸如具有人性和尊重人格、不说谎等,即“什么不能做”的道德责任;另一部分是职业规范,即“应该如何做”的专业技术方面要求。

154、【116126】(名词解释)“有偿新闻”

【答案】有偿新闻是指一类没有新闻价值的广告新闻,它的产生过程是:传媒或记者接受贿赂,刊播没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冒充新闻,让受众在接受新闻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接受他们并不需要的信息内容。这与商品的假冒伪劣性质是一样的。新闻生产自然是有偿的(生产费用),但这里的“有偿”是指接受(或索取)贿赂做违背新闻职业规范的事情。

155、【116128】(名词解释)新闻自律

【答案】“自律”作为名词,是指职业道德和规范的成文条款,或公认的不成文惯例。作为动词的“自律”,即自我约束。这里的自我,除了个人对自己的约束外,新闻行业内的自律组织对行业内人的违规行为的处罚,也可以叫自律,即行业内的自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