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U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MICU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MICU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MICU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一、成立护理质量监督小组:

组长:李云科质控安全员:邓春红

成员:邓春红、肖敏智、庞群英、黄丽芬、蔡丽碧、张怀雁

二、质量安全管理方法:

1、质量安全监督小组成员对所负责的监管内容进行监督管理。

2、每月向组长进行书面总结汇报,递交总结报告一份。报告内容包括:①存在的问题;②导致的后果;③分析问题发生原因;④提出整改方案;⑤跟踪改进效果。

3、护理组长根据各成员的总结内容每月组织全科护士进行反馈。

三、质量安全管理内容:

㈠危重病人护理质量管理

责任人:邓春红协管人:黄丽芬

监管“2009年成人ICU专科护理十大安全质量目标”落实情况。管道安全标准:

1.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留置各种管道的目的、作用和保护方法,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2.对于可在X射线下显像的管道,如气管插管、鼻胃管、中心静脉置管等,应结合X射线判断其位置是否正确。

3.各种管道固定必须严格按照护理规范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固定方式,保证管道的放置处于安全位置,每班记录有关管道(如气管插管、鼻胃管等)外露刻度。

4.各种管道必须有清晰的标识,在离管道入口10-15CM处,注明管道的名称和日期(用不脱色的油笔写在3M纸质胶布上)。

5.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导致的污染机会。如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6.烦躁患者做好保护性约束(比如手套式),防止患者无意识地拔除管道。特别烦躁的患者应报告医生,与医生共同评估,可能发生意外拔管的患者应给予适当镇静,并做好应急处理准备。

7.保证管道的接头连接紧密,保持管道通畅,固定合理、安全,每班要有记录。

静脉治疗标准:

1.建立专业的静脉治疗小组。对导管插入和护理的人员进行培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2.触摸、插入、更换或包扎血管内导管前、后,均要洗手或手消毒。

3.插管或更换导管的覆盖敷料,包括插孔及管口的外表消毒,均要戴无菌手套,采取正确的无菌技术。

4.置管和局部换药时的皮肤消毒剂宜选择1-2%碘酊、碘酒或酒精,消毒后让消毒剂自然风干,使皮肤上的细菌被杀灭。

5.选用透明半渗透性聚氨酯贴膜(例如3M透明敷料系列产品)保护

穿刺点,每周更换2次敷料,变湿、松动或受到污染,应及时更换。如果覆盖膜出汗较多患者、高温季节、穿刺点有出血或者渗出等情况,应该首选无菌纱布敷料,常规2天更换一次,受到污染,应及时更换。

6.增加导管的管腔数量会增加感染的危险性,如有可能,尽可能使用单腔导管。

7.导管使用过程中,保持系统密闭。

8.中心静脉导管通常不需常规更换,当导管不再需要时,应立即拔除,一旦发生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应及时拔除导管。

人工气道管理标准:

1.严格执行手卫生。

2.机械通气患者如果没有体位改变的禁忌症,应予抬高床头30-45°,避免镇静时间过长和程度过深,避免误吸,尽早撤机,以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3.重视气管插管病人的口腔护理,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方法和工具,每班口腔护理一次。

4.按需吸痰。机械通气的患者应通过各种指标及时评估气道内是否有分泌物,包括听诊呼吸音,患者是否能有效咳嗽,气道内可否见到分泌物。在容量控制机械通气时气道峰压增加,压力控制机械通气时潮气量减少时,需要考虑气道分泌物增加引起,应通过气道吸引确保分泌物的充分清除。

5.常规监测人工气道的气囊压力,高容低压套囊压力在

25cmH2O-30cmH2O之间,预防并发症。

6.机械通气时在管路中常规应用气道湿化装置,不推荐在吸痰前常规进行气道内生理盐水湿化。加热型湿化器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

7.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倾倒在带盖容器内,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

8.每天进行拔管评估,尽早拔除气管插管。

吸痰安全管理标准:

1.根据患者出现咳嗽、听诊有湿啰音、气道压力升高、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指征,按需吸痰,减少不必要的操作。

2.吸痰操作要求:压力成人1

3.3kPa~20.0kPa (100mmHg~150mmHg),小儿不超过13.3kPa (100 mmHg),吸痰时间≤15S。

3.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约2分钟)。吸痰后观察血氧饱和度等变化。

4.吸痰后要进行肺部听诊,判断是否吸净痰液。若有痰液,隔3~5min,待血氧饱和度回升后再吸。

5.气道内滴湿化液不应常规使用,可使用人工鼻、加热湿化器进行湿化。

6.如使用开放式吸痰,吸痰管应一次性使用。口腔吸痰管和人工气道吸痰管要分开。

7.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心率、心律、血压、氧饱和度等情况。

8.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标准:

1.医院/科室制定有关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的指引,实施安全转运。

2.使用《危重症患者转运护理记录单》,评估危重症患者情况和转运的风险性,采取安全有效的转运方式和措施,使患者安全顺利转运到目的地。

3.转运前告知患者/家属转运的目的、方法、可能出现的不适与并发症,取得理解与配合。必要时签署知情同意书。

4.确定转入科室是否做好迎接准备。

5.运送人员是有经验并受过相关训练,能在转运途中观察病情,具备紧急救治能力。

危重患者保护性约束安全标准:

1.向家属解释保护性约束的原因、必要性、方法及约束产生的不良后果,签订《约束患者知情同意书》。

2.使用《约束护理单》,评估患者年龄、意识、活动能力、心理状态,以及需要约束部位皮肤和四肢循环状况,选择合适的约束工具及约束方法。

3.使用约束带时,使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约束带下垫软衬垫,松紧以能伸进一手指为宜。

4.患者被约束期间应至少2h解除约束带一次,时间为15~30 min。每隔15~30 min观察并检查约束带的松紧,观察局部皮肤的颜色和血液循环情况。

预防与减少危重症患者压疮发生标准:

1.危重症患者转入ICU时使用《压疮风险评估单》正确评估压疮风险,病情稳定时每隔7天重新评估一次。病情变化及时评估。并做好交接班。

2.根据压疮分险评估的结果,选择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体位转变、减少局部的摩擦力和剪切力、局部减压、皮肤的及时清洁等。高危患者采取重点预防措施,并跟踪预防效果。

3.发生压疮或带入压疮使用《压疮(伤口)护理单》,正确评估伤口及记录护理措施和效果。

4.根据压疮分级情况以及处理措施的效果,及时申请压疮护理会诊,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负责。

5.建立压疮风险及上报制度。

6.由护理组长或护长指导压疮的预防及处理。

7.患者转出ICU,由当班护理组长重新评估,责任护士根据评估结果完成护理记录,并向病房护士做好交接班。护理组长在《压疮(伤口)护理单》记录效果评价。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安全标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