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蛋白血症与药物不良反应

低蛋白血症与药物不良反应
低蛋白血症与药物不良反应

低蛋白血症与药物不良反应

摘要】低蛋白血症病人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尤其对于蛋白结合率高,安全范

围小的药物。本文通过对低蛋白血症与药物不良反应关系的分析,提醒医务人员

在使用此类药物时,要注意补充蛋白质及调整药物的剂量,尽可能减少药品不良

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低蛋白血症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发生的与药物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为什么有些人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而有些人不会发生?这与个体差异有关。对于蛋白

结合率高的药物,低蛋白血症病人最易发生A型不良反应。

药物进入血循环后,不同程度地与血浆成分结合(主要为白蛋白和酸性糖蛋白)成为结合型

药物,而只有未结合部分的药物即游离型才能向各组织分布,与靶器官的一定受体或作用点

结合而产生药物效应,因此药物作用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游离型药物的浓度,当游离型药浓度

低时,产生的药理作用弱,游离型药物浓度高时,产生的药理作用强,过强的药理作用同时

会引起A型药物不良反应。

正常人体内血浆蛋白的多少,不会影响游离型药物的浓度,

但对于低蛋白血症的病人,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减少,游离型药物增多,尤其对于蛋白结合率高,药理作用强,安全范围小的药物,最易发生A型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出现严重后果。正常情况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从而形成一种缓慢释放机制,而低

蛋白血症时,这种平衡被打破,正常的药量使游离型药物增加,同时药物的半衰期缩短,使

药理作用忽强忽弱,影响疗效。低蛋白血症,使血药浓度与药物疗效的相关性发生改变,影

响对治疗效果的预测。

例如:患者,男,77岁,以咳嗽呼吸困难为主诉入院,诊断为肺部感染。患者脑梗死病史

10a,糖尿病病史20a,长期卧床,不能进食。给予海舒必(头孢哌酮+舒巴坦)4g,2次/d

静滴。第1d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后连续3d,用药开始即出现面部、颈部发红,躯干皮肤

发红。完善检查后,血清总蛋白为52g/L,白蛋白为23g/L,第5d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先滴注

白蛋白10g/d,再给予海舒必2g静滴,未在发生皮肤发红现象。分析:此患者长期卧床,不

能进食,面容消瘦,营养缺乏,造成低蛋白血症。头孢哌酮的蛋白结合率为70%-93.5%。舒

巴坦的蛋白结合率为38%。头孢哌酮的蛋白结合率高,患者的血浆蛋白低,给予正常的剂量,有限的蛋白与药物结合,使游离型的头孢哌酮增多。本身抗菌药物的作用主要针对病原菌,

如果药物浓度过高,就会对人体产生某些作用,表现出它的不良反应。

在肝脏疾病时,肝脏合成蛋白能力降低,会出现低蛋白血症,使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游离型药物增加,有些药物同时伴有肝清除率降低,使药物的毒性大大增加,如氨茶碱、强

的松龙、苯妥英、地西泮等。变化较大的药物如甲磺丁脲,游离型药

物可增加115%,奎尼丁可增加300%,保泰松可增加400%,虽然这些药物的使用机会较少,但它提示我们在使用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时,一定要注意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另外,肾功能障碍时,蛋白丢失增多;胸水、腹水的病人,蛋白丢失较多;低渗性脱水、营

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合、甲亢、恶性肿瘤、长期腹泻、慢性传染病、慢性活动性

肝炎、风湿病、胰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皮肤大面积烧伤、胃肠道出血的病人都

存在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在应用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时,如磺胺类、抗凝类、强心苷类、抗风湿类、β- 受体阻滞药、抗癫痫药、某些抗生素、降糖药、钙离子拮抗剂等,均应补充足

量的蛋白或降低药物的用量,从而有效地干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