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x1213数学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

sx1213数学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
sx1213数学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

专题13 数学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我们只能就少量学科的少数典型问题予以介绍。

从历史上看,虽然人类在最初的社会活动中就需要简单的数学知识,如丈量土地、计算收成、商品交换、税收、摊派徭役、军队的后勤补给、政府的行政支出等,但是真正在人文、社会科学中明确地使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却是很晚的事情,其中以经济学最早,其标志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 ,1623—1687)死后出版的著作《政治算术》(1690)。配第的工作与另一位英国学者格朗特(John Graunt?,1620──1674)的工作一起构成了在经济学史与统计学史上影响十分深远的政治算术学派的开端。除经济学之外,19世纪中后期在少数历史学(主要是经济史)著作中也开始使用简单的数学(主要是统计学)方法,同一时期,一些数学家和语言学家提出在语言学的研究中可以使用数学方法,并运用一些简单的数学(主要是统计学)方法进行了少量实际研究。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中明确使用数学方法就基本上都是本世纪以来的事了。

数学方法进入人文、社会科学虽晚,但一旦进入,便逐渐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并且逐渐加快了相应学科数学化的进程。1971年 2月,美国哈佛大学的卡尔·多伊奇 (K.Deutsch ) 和他的两个同事在美国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其中列举了1900—1965年间在世界范围内社会科学方面的62项重大成就,按照他们的选择标准,包括:心理学13项,经济学12项,政治学11项,数学11项,社会学 7项,哲学、逻辑和科学史 5项,人类学 3项。其中,政治学的11项中包括了列宁的“一党领导下的革命理论”、“一党制的苏维埃国家”,毛泽东的“农民、游击队和政府”这样三项;经济学中包括了苏联克拉申等人的“中央计划经济”;心理学中包括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这表明上述所列社会科学的重大成就确实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在这62项成就中,数学化的定量研究占 2/3 ,在1930年以后作出的重大成就中,定量研究占 5/6 ,这表明了当代社会科学向数学化、定量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一、数学与经济学

目前,在传统的社会科学领域中,?经济学是最成功地实现数学化的学科,成就令人瞩目。自1969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超过2/3的获奖者是由于在经济学领域运用数学方法获得重大突破而获奖的。正如现代数学大师、数理经济学家冯·诺伊曼所料,经济现象最复杂,它要用的数学理论也最高深,因为越是抽象的数学工具越适于分析实际上十分复杂的事物。微积分学、集合论、拓扑学、实凸分析以及概率论,在研究和表达经济理论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很多数学家惊讶地发现,极其抽象的拓扑学最有用的地方竟是在经济学领域。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产生了包括数理经济学、经济计量学、经济控制论、经济预测、经济信息等分支的数量经济学科群,以致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当代的经济学实际上已成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

现代数理经济学研究数学概念和数学技巧对经济,特别是对经济理论的各种应用,例如最优经济效果、利益协调和最优价格的确定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为经济计量学、管理科学、经济控制论提供模型框架、结构和基础理论。其中一些基本问题是从经济学中提出的,但深入研究则是从数学的角度进行的。数理经济学是主要进行定性分析的理论经济学。它研究最优经济效果、利益协调和最优价格的确定这些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为经济计量学、管理科学、经济控制论提供模型框架、结构和基础理论,可以说是经济学的基础之基础。其核心内容之一是用一种规范化的方法研究瓦尔拉斯(M.E.L.Walras,1834—1910)创立的一般均衡理论,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集合论、群论、拓扑学,其学术文献完全是公理化的,从一套公设、假定、定义出发,导出一个严谨的公理化体系。在数理经济学中,一般经济均衡理论一直是活跃的前沿研究课题。自1969年开始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已有多位经济学家因在这一领域的建树而获奖。

数理经济学的重要成果之一是证明了只要偏好满足完全性、自反性、传递性和连续性这四条公

理,就存在表达这一偏好的效用函数,并且这样的效用函数是连续的。这一函数的存在性是美籍法裔经济学家德布勒(Garard Debreu )于1964年最终证明的。

投入-产出分析法。在现代经济中,投入-产出分析法是研究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并可用以说明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关联。1936年,Wassily Leontief(列昂杰夫,1905—苏 -美)《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创立投入 -产出分析法,用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研究经济结构,进行经济前景预测和制订经济计划。他的模型是矩阵结构的一种线性模型,在概念上非常简单而又足够精细,对实际制订计划很有帮助。1973年他因此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我们社会中的每个人对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偏好。由于信息获取的差别和利益的矛盾,我们每个人的偏好一般不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如何把有差别的个人偏好汇集成一个最终的社会偏好,就成为至关重要的社会选择问题了。在现代民主社会中,社会选择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即投票表决和市场机制 (货币投票) 。依据人们的常识,设X是全体备选对象构成的集合,x、y、z 是其中的元素,社会选择的方法理应满足如下条件:

公理1:完全性。对X中的任意两个备选对象 x和 y,必有 x≥y 或 y≥x .即X中任意两个元素都是可以排序的。

公理2:传递性。对任意x、y、z∈X,x≥y,y≥z ====> x≥z.

条件1:广泛性。自由赋序。个人对备选方案的所有逻辑上可能的偏好排序都是许可的。

条件2:一致性。弱 Pareto 原则。若社会所有成员都认为一种备选方案优于另一种,那么社会即应同样如此认为。

条件3:对无关备选对象的独立性。当人们对两个备选对象进行评价时,社会根据大家对它们的态度就能决定,不必牵涉到对其他备选对象的评价。比如,原来有两名候选人,现在又添加一名候选人,则人们对原来两名候选人的偏好序不应受新添候选人的影响。

条件4:非独裁性。不应使单个人的偏好总是自动地成为社会偏好,而不管其他人的偏好与他是如何地不同。

上述条件似乎是那样自然而合情合理,以致人们常把它们当成社会选择方法应该满足的不言而喻的公理。但是,阿罗却证明,不存在任何一种社会选择方法能同时满足上述两条公理和四个条件。这就是著名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亦称“独裁定理”。

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分配紧缺的资源,使它在既充满相互竞争、要求又无法满足的情况下能够达到目的。如何运用数学的工具来分析“什么是最佳方案”的问题,是经济学理论的一个焦点。经济学家们一直在应用数学上各种技巧探讨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微积分学、集合论、拓扑学、实凸分析以及概率论,在用数学方式来表达经济理论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福利经济学试图在平衡条件下确定对产品与服务作最佳的分配。著名的帕累托定理规定,当至少有一个人生活得更好而没有一个人生活得更差时,这种分配就可以被认为比原来的分配更优。这里用到了对策论:在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对策中,如果一个人赢,就会有另外的人输,输赢总量恰好相抵,就是“零和对策”;如果人人都赢,而没有人输,就是“非零和对策”。福利经济学就是要利用非零和对策理论。

二、数学与政治科学

(1)冲突与合作策略

各种冲突、对抗、竞争广泛存在于政治、商业、军事、体育比赛等各项事务之中。对策论是运筹学的重要分支,最早研究的问题是对抗或竞争中的各方所应采取的策略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并给出策略优劣的分析。研究方法是: 先构造出所论冲突的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方法加以分析、比较、计算,根据所得结果对原来所论冲突作出相应的解释。对策论诞生于1927年,由大数学家冯·诺伊曼创立。冯·诺伊曼认识到经济与政治中的某些决策条件在数学上与某些策略对策等价。所以从

分析这些对策中所学到的东西可以直接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决策。

一个典型问题是1948年《美国数学月刊》提出的。甲、乙、丙三人参加一个掷镖游戏,每人各持一气球,只要气球不破,就可以继续参赛,优胜者属于唯一保持气球完好的参赛者。每轮投掷中参赛者都以抽签决定掷镖顺序,然后依次投掷一支飞镖。已知甲的命中率为80%; 乙的命中率为60%; 丙的命中率为40%。每位参赛者应采用什么策略?

囚徒悖论是美国数学家 R.D. 卢斯和 H. 莱法于1952年共同提出的。他们在所著《博弈与决策》一书中指出,居于同一间牢房内的两名囚徒之间的关系可能有三种选择:一是双方都选择合作,则双方均可获得一定的赏格和好处; 二是如果一方选择合作,而另一方选择进攻,则进攻者的赏格将大大增加,而选择合作者将受到惨重的惩罚;三是双方都选择进攻,则双方都要受到惩罚。总之,在上述三种情况中,并不存在对谁特别有利的策略,也可称之为解这个问题的三条规则。它本来是从赌博、下棋之类的实际活动中提炼出来的简单道理。当它一旦形成某种理论的数学模型之后,便具有更加广阔深远的现实意义了。

设甲、乙二人为同一案件的两名罪犯,他们被隔离并被告知:如果他们都招供,可得到较轻的判处,如每人监禁 5年(5,5);如果一人招供而另一人顽抗,前者因立功而只判 3个月监禁,后者则受到10年监禁的加倍惩罚(0.25,10)或(10,0.25);如果二人均不招供,则由于缺乏证据只能各判处 1年监禁的轻刑(1,1)。从总体上看,如果甲乙二人能相互合作,共同顽抗,就能争取到各判一年监禁的最佳结果。但是,对于他们中的任何一人而言,无论对方是否招供,自己招供似乎都是最佳选择;而当双方都这样考虑时,他们只能获得每人监禁 5年的结果。

乙的策略

┌---┬----┬-----┐

││招供│顽抗│

甲├---┼----┼-----┤

的│招供│5,5│ 0.25,10 │

策├---┼----┼-----┤

略│顽抗│10,0.25│1,1│

└---┴----┴-----┘

(2)名额分配中的难题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各种分配问题极为常见,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形建立合理的分配原则受到经济学家、政治学家、法学家当然还有数学家等的共同关注,而名额分配则是其中十分典型的一类,有关的实质性内容早在18世纪就开始被美国的一些政治家们认真地加以讨论了。美国宪法第一条第二款规定:每个州派往众议院的代表人数应与本州人口成比例。美国现有50个州,各州的人口数量之间又没有整数倍,在一个特定规模的众议院,每个州的理想代表人数是按该州人口与总人口的比率乘众议院总成员数得出的。这个理想数字可能是个分数,而各州的代表名额却必须是整数,于是就需要有一套分配代表名额的合理方法。在美国建国初期,一些著名政治家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法。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的方法是:开始时先给每个州一个代表数,与其理想的代表的整数部分相等,舍弃其分数部分。换言之,如果佛蒙特州理想的代表人数为 3.62 ,它就有 3个代表。在这个基础分配的代表人数上计算出代表总数,如果总数没有达到众议院要求的人数,就取那些舍弃了的最大分数值的州的代表进众议院。1975年,《美国数学月刊》刊登了迈克尔·巴林斯基和 H. 佩顿·扬的文章“按比例分配的定额法”,其中根据汉密尔顿的按比例分配方法虚构了一个例子,揭示出按照上述看似合理的分配方法将会导致的荒谬结果。

(3)公平的选举是可能的吗?

1986年,荷兰数学家施达灵(Mike Staring)在题为“委员会选举的两个悖论”的文章中给出了如下悖论:

一个众所周知的选举程序允许每个选民拥有与委员会中有待补充的缺额同等数量的投票权。这种被普遍使用的、用以处理两次相继选举的空缺的程序,可能导致某些奇怪的现象,即“扩大委员会悖论”: 一个候选人可以被选进一个由 N个成员组成的委员会,而当这个委员会由 N+1 个成员组成时他却未必能够当选。事实上, N人委员会与 N+1 人委员会的成员可能毫无关系。

当委员会的一个已当选的成员在两次相继的选举期间退出了,就可能发生第二个现象。通常,在发生这样的事情时并不进行实际的选举,而是简单地指定在上一次选举时票数仅次于最后一名当选者的候选人入选。这似乎是合理的,但是,由此将会导致“离任委员悖论”: 在有一名已当选的委员退出委员会(因此,他也不再是候选人)时指定第一次选举时票数仅次于最后一名当选者的候选人当选的程序,可能将产生一个这样的委员会,它与如果选民有机会再次投票而将产生的委员会毫无关系。

那么,能否设计这样一种社会选择规则,它可以应用于一切环境条件而不会产生上述那样的悖论呢?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指出,不论怎样精心设计,都不可能找到这种规则。换言之,当我们把一些现实的政治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模型,并用严格的逻辑论证工具进行推演后就会发现: 一个绝对公正合理,使各方面都感到满意的政治模式是不存在的。

(4)政治系统研究

本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出现了许多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或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研究各种政治系统的论著。

数学方法在合理地设计各种政治系统并保证其正常运作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致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寻求合理的民主控制方法、建立有效的政治协商机制本质上是一个很困难的纯数学问题。

三、数学与管理科学

在当代管理科学中,正越来越多地使用着各种数学方法,其中运筹学方法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尤为突出。运筹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进行作战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其中的理论和方法在战后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民用领域,成为一门主要运用数学和计算机等方法为决策优化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①排队论。各种排队现象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几乎随处可以遇到,有的是有形的,如商店里顾客排队等待购物;病人在医院候诊;汽车在加油站等待加油;进入机场上空的飞机等候降落。有的是无形的,如计算机网络的用户等待使用某资源;用户在家中等待电视修理工上门服务。排队论又称随机服务系统理论,起源于1909年丹麦工程师埃尔朗 (A.K.?Erlang ) 对电话系统排队问题的研究。现代排队论是通过对各种服务系统在排队等待现象中概率特性的分析,解决应配备多少服务设施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同时又使服务成本最低,从而实现服务系统最优设计与最优控制的一门学科。它既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应用概率十分活跃的一个分支。

②数学规划。数学规划是研究在变量 x=(x1,x2,…,x n)受到某些条件约束时,如何求出一个x*,使某个(或几个)给定的函数在x*处取极小(或极大)值的一门学科。在生产实际和现代管理中,许多问题可以转化为数学规划问题来处理,一般是要在有限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约束条件下,求出使目标达到极值 (例如利润最大、成本最小等) 的资源分配方案。根据问题的性质以及处理方法的不同,数学规划又分为许多不同的分支,例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组合规划(组合最优化)、参数规划、随机规划、动态规划、多目标规划、几何规划、分数规划、半无限规划、模糊规划等。线性规划最早是苏联数学家康托洛维奇于1939年提出的。

③库存论 (存贮论) 。储备一批物品 (或商品) 以供未来使用或销售,这在工业生产、商业管理和军事作战等领域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工厂原料或零备件的短缺会造成停产;武器储备不足将导致战斗失利;?商店缺少某种商品不仅要损失营业额,还可能因此而损害声誉,失去更多潜在的顾客;医院缺少药品,医生将无法治病,由此带来的信誉损失可能更为严重;等等。总之,为了保

障各类系统的正常运行,储备一批必要的物资,不断补充库存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一般来说,并非库存的物品越多就越好,因为保持不必要的过高库存量不仅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还要增加库存管理费用。而且,由于保存物资过多造成物资库存时间延长也会使被保存物资失效和变质,从而造成损失。因此,以研究合理的库存量,何时补充库存以及补充多少数量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的存贮管理和存贮方针就应运而生,这就是库存论。

④决策分析。在现代管理中,决策占有重要地位。决策分析的作用是为复杂的和结果不确定的决策问题提供旨在改善决策过程的、合乎逻辑的、系统的分析方法,为决策者提供最有效的或满意的决策及其可能结果的分析,供作决策时参考。例如投资方向与规模;股票;工程上马;政策实施 (如人口,教育,科技) ;治疗方案;外交姿态;军事行动等。

除运筹学外,管理科学中应用的数学方法还有很多,例如,图论中的有向图理论可以用来解决复杂的调度问题。

推销员问题(货郎担问题)。中国邮递员问题。

四、数学与保险学

保险数学是研究有关保险制度和保险经营管理的数理技术的一门应用数学,是把数学模型成功地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情形。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一些保险学者就开始尝试用数学方法研究保险问题了。19世纪以来,以生命表与利率计算为中心,确立了人寿保险(简称寿险,亦称生命保险)的古典模型,推动了保险数学的发展。

保险学中要考虑的许多基本问题都需要运用数学方法得到解答,例如,对各种风险的估计,不仅涉及实际的统计资料,还需要运用一整套相应的数学计算方法;此外,如果投保人面临以一定概率分布的财产损失的危险,他最多愿意出多少钱来购买保险,从而避免财产的较大程度的损失? 这个问题不论对投保人还是对保险公司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其解答当然需要合理的数学计算。

保险的理赔支付是否正确,对保险经营有重大影响。给付太少会使业务增长遭受影响,给付太多会使保费收入不胜负荷,太多与太少皆非所宜。正确的理赔只能以合理的计算为基础,而合理的计算又必须以数学上所认定的风险稳定性定理为基础。

五、数学与历史科学

1.在历史科学中使用数学方法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①数学方法的运用正在极大地影响着历史学家观察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运用文献资料的方法,影响着他们对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以及分析这些资料的方向、内容和着眼点。因此,数学方法的运用为历史研究开辟了许多过去不为人重视或不曾很好利用的历史资料新领域。②数学方法的运用使历史学趋于严谨、精确。它不仅使研究课题、基本论点、论证过程以及研究结果的表述更加清晰、准确,而且对于研究结果的检验也有重要意义。③然而,运用数学方法最重要的意义看来在于,它有可能解决使用习惯的、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所无法解决的某些难题。数学方法的运用使历史学研究的对象从传统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政治史向以大众和过程为主体的总体史或综合史的转移成为可能,并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2.在历史研究中使用数学方法的基本步骤和方式。

①筛选研究对象,准确地确定研究目的。②力求运用使研究对象能转化为数量形式的方式来表述将要研究的课题。③提出明确的针对该课题的工作假设。④收集对于回答具体提出的问题以及对于验证已提出的假设所必需的材料。⑤运用所收集到的材料验证已提出的假设。若材料推翻了有关假设,对问题的研究便到此为止。若不愿停止,可以提出其他解释,然后收集相应的材料并重新验证假设。

3.历史科学中数量化方法的特点。

①使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地收集与利用史料,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可以处理大量情报资料和

分析多变量现象。②统计分析。③构造数学模型。

以统计学为主要基础并在不断发展的计量史学至少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了。

在第一阶段,历史研究只与统计学有初步的接触,占统治地位的是用统计方法处理新发现的材料,最初主要是由于经济史的发展。经济史如果不是要成为奇闻轶事的汇编,就必须研究大量现象(通过利用以前未研究过的原始资料),而那就需要计量方法。这种方法首先被应用于物价(结果不甚显著)和人口统计资料(其结果在科学上引起较大兴趣)。从19世纪中叶起,欧洲各国至少有数十位历史学家把注意力集中在统计研究和数字资料的解释上面。19世纪末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统计学和历史研究之间关系的研究,历史统计学的概念也在那个时期产生。当时许多历史学家担忧历史学会因此而丧失个性,他们尚未充分认识到,定量研究的结果只有通过定性分析才能融成一幅历史进程的图画。这种定性分析根据的是一种有着广阔视野的、经过充分验证的社会发展理论。

计量史学第二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是多方面的进展,主要是为定量分析找到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在政治经济领域),通过扩大相关计算扩大这种分析的范围,并且尝试性地把数值研究结果运用于没有大量出现的集合事实,甚至个别事件的发生性解释与因果性解释,即努力为社会和政治历史,以及为传统上作定性分析的历史学科的其他分支打下定量基础。这一阶段为历史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合法地位,但仍未能提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令人满意的联系。然而它促进了关于统计资料考证的发展,并使各种资料的区别成为可能(并且结果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出版物,诸如松德关税登记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计量史学进入第三阶段,即综合阶段。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础由于各学科之间,尤其是历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不断合作而得到改善。对于在历史学中运用精确度量的必要性的认识变得很普通,这显然并非意味着大规模地越出了平均数、相对数等的基本计算之外,尽管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各种相关度量,回归系数,集中度量,趋势计算,以及数理统计原理(代表抽样,显著性检定等)。在这一阶段,由于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开发新的原始资料,在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的历史研究的局限。

在今天,尽管不少历史学家对于运用数学方法的前景仍感困惑,但是大部分历史学家争论的问题已不是“是否有必要运用数学”,而是“应该在什么方面以及怎样更好地运用数学”。

六、数学与语言学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许多数学家和语言学家进行了用数学方法研究语言学问题的实践,获得了许多重要结果。本世纪中叶电子计算机刚刚发明,人们就开始了用计算机进行机器翻译的尝试,从而需要对构词法和句法进行分析研究,数学方法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这些研究向精确化、算法化的方向发展。此后,对计算机高级程序语言的研究,对语音的自动合成与分析的研究,以及文字识别计算的进展,都大大促进了数学和语言学的结合,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数理语言学。

数理语言学用数学方法研究语言现象,并加以定量化和形式化的描述,既研究自然语言,也研究各种人工语言 (如计算机语言) ,包括三个主要分支: ①统计语言学,或称计量语言学,主要工作是应用统计程序来处理语言资料,如统计语言单位(音素、字母或词汇项)的出现频率;研究作者的文体风格(计算风格学);在比较语言学中采用数学公式,衡量各种语言的相关程度;在历史语言学中确定不同时期语言发展的特征;从信息论观点分析语言信息的传输过程,等等。②代数语言学,或称形式语言学,对传统的语言学概念进行严格的逻辑分析,借助数学和逻辑学方法提出精确的语言模型,运用形式模型对语言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描写,把语言学(或它的某个方面)改造成为现代科学的演绎系统,使之适于用计算机处理。③算法语言学,它把语言看作由一系列层次组成,各层次本身都有一定的结构形式,各层次之间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它把底层(如音位,词序,形式语句)结构作为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来处理,通常采用图论中的树形图作为分析表达工具,以便从表面的语言现象中挖掘出它的潜在本质,以解决一些形式语言学难以解决的问题。数理语言学中

使用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理逻辑、集合论、图论、信息论方法、公理化方法、数学模型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等一系列数学理论与方法,取得了许多出人意料而又令人叹服的研究结果。

计算风格学的一些应用:《红楼梦》研究。萧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谁是“联邦主义者”?莎士比亚研究。

七、数学与军事科学

军事运筹学是应用各种数学方法来描述与分析军事作战及有关行动,寻求最优决策的一门学科。早期的运筹学研究就是从解决军事问题开始的。1914年,英国工程师 F.W. 兰彻斯特 (Lanchester) 发表了关头古代冷兵器战斗和近代枪炮战斗数学模型的论文,第一次用微分方程分析数量优势与战斗胜负的关系,定量地论证了集中兵力原则的正确性。他所建立的战斗损耗方程被称为兰彻斯特方程,一直受到军事理论家的重视和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初步尝试了概率统计方法在军事问题中的运用。二次大战期间,军事运筹学正式建立,最初主要研究火力运用理论和目标搜索理论,其奠基性著作是战后出版的、美国物理学家、数学家 P.M.?莫尔斯 (Morse ) 和 G.E. 金博尔(Kimball ) 的《运筹学方法》 (1951)。在当代,军事运筹学主要研究以下四类问题: 军队日常管理;作战指挥运筹;武器装备发展;国防战略决策。这些问题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而数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远远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水平,常常是至关重要的。在当代,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及迅速发展,数学理论与方法在军事运筹与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军事运筹中数量化、精密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将大批人员和物资调运到位,只用了短短一个月时间,正是由于他们运用了运筹学和最优化理论。目前,数学理论与方法在军事运筹中已有多方面的应用,结合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现代科学技术,分析与描述客观系统,以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它们的产生、发展和运用标志着军事运筹从传统的经验与定性的阶段上升到现代科学分析论证与定量计算的阶段。例如:

统计分析方法。任何军事行动都蕴含着反映其发展变化过程的内在数据,将它们收集起来,去伪存真,加以分析,往往能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统计分析方法就是借助数字、概算、图表等形式,对军事现象中的数量、质量的关系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收集积累的各种数据,力求客观准确,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方法已获得了广泛而有效的应用。

概率方法。战争中充满了偶然性,从一两件事情上我们也许不能看出什么。例如用导弹攻击舰艇,如果只打一发,结果只有击中与击不中两种。经过成百上千次发射实验,就会发现其中有某种规律,即在某种条件下使用某种导弹,其命中率是基本稳定的。指挥官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可以用来指导作战行动。

数学规划方法。用数学规划方法处理问题,其目的一般是要在有限的资源 (人力、物力、财力) 约束条件下,求出使目标达到极值 (例如利润最大、成本最小等) 的资源分配方案。数学规划中最突出的领域是线性规划。在战争中,战斗队形的合理展开,供应和后勤的及时提供,军事设施与装备的完整配套等问题都可以使用线性规划方法求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苏联军队都在实战中应用过有关方法和结果。

对策分析方法。对策论是用数学理论研究有利害冲突的局中人在竞争中如何选择最优策略的运筹学分支。在军事行动中,普遍存在着具有对抗性质的对策现象。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对抗双方都千方百计地隐蔽自己的真实意图,一般来说,双方都需要在对对手行动策略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确定自己的策略。对策分析恰好适应这种要求,从数量上分析各种可能的对策结局,选取最合理的行动方案,做到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从其轻,从而以最小代价夺取整体上的胜利。基本方法是: 先构造出所论冲突的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方法加以分析、比较、计算,必要时编制计算机程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古代兵书与实战中就开始运用对策思想。而使用数学工具对对策行为进行全面深入的科学分析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才实现的。

计算机作战模拟。现代军事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了数学中的蒙特卡罗方法,例如,用蒙特卡罗

方法可以建立战斗的概率模型,从而可以在实战前对作战双方的军事实力、政治、经济、地理、气象等因素进行模拟,但这些因素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如果在计算机上进行“战斗”模拟,计算机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把一个很长的战斗过程模拟下来,告诉我们可能的结果。这样,军事指挥人员就可以进行成千上万次的战斗模拟,从中选择对自己一方最有利又最稳妥的作战方案,赢得战争的胜利。这相当于用计算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现在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采用这种模拟方法,并在实际战役中取得了成功。

将战术的基本规律抽象出来,用数学方法演绎出一套理论和战术原则,形成了数理战术学。它运用数学方法对作战过程中最本质的内容作抽象的描述与处理,例如将双方指挥员看作“理智的”即都为实现各自的最大利益而努力,将作战目的抽象为目标函数,将交战和伤亡过程用微分方程、差分方程和随机过程的方式加以描述,从而建立起公理化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演绎。

主要参考文献

(美)M.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张祖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美)K.C.Cole,《数学与头脑相遇的地方》,丘宏义译,长春出版社,2004

张祖贵,《数学与人类文化发展》,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齐民友,《数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齐民友,《世纪之交话数学》,进入21世纪的科学技术丛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胡作玄,《数学与社会》,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丁石孙,张祖贵,《数学与教育》,《数学·我们·数学》丛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刘兼主编,《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第二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中篇第5节数学与现代社会)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03(第一章社会发展与数学课程改革)(美)P.Hoffman,《阿基米德的报复》,尘土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美)丹尼尔·贝尔,《当代西方社会科学》,范岱年、裘辉、彭家礼、易克信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英)理查德·斯通,《社会科学中的数学和其他论文》,楼克明等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

史树中,《数学与金融》,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史树中,《诺贝尔经济学奖与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何其祥编著,《投入产出分析》,科学出版社,1999

(美)K.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钱晓敏、孟岳良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美)J.M.布坎南、G.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陈光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美)F.卢卡斯主编,《政治及有关模型》,王国秋、刘德铭译,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美)莫顿·A·卡普兰,《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薄智跃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 盛立人编著,《生活中的数学——管理必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

盛立人、胡卫群、肖箭、杨明辉、蒋华松编著,《社会科学中的数学》,科学出版社,2006 王晓军等编著,《保险精算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苏)米罗诺夫、斯捷潘诺夫,《历史学家与数学》,黄立弗、夏安平、苏戎安译,华夏出版社,1990

(英)罗德里克·弗拉德,《计量史学方法导论》,王小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冯志伟,《数学与语言》,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美)莫尔斯、金博尔,《运筹学方法》,吴沧浦译, 科学出版社,1988 张最良等,《军事运筹学》,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中学生报答案

第六单元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专题一自然环境 二、读图分析 1.大部分位于东、北半球大部分在北温带,有小部分分别位于热带和北寒带2.(1)北冰洋位于北面太平洋位于东面印度洋位于南面 (2)欧洲位于西北方北美洲位于东北方非洲位于西南方大洋洲位于南面 三、学习导航 1.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 与北美洲:白令海峡与非洲:苏伊士运河与大洋洲:海洋 2.(1)面积最大;所跨的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大。 3.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和中亚。 4.(1)东亚;除中国外,还有日本、朝鲜、韩国、蒙古(2)是北亚中国的北方;中亚位于西北方;西亚位于西方;南亚位于西南方;东南亚位于南方。 5.(1)略(2)略(3)亚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势高耸,四周地势较为低下。6.(1)地势东西低,中间高。(2)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7.鄂毕河、叶尼塞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湄公河注入太平洋;恒河、印度河注入印度洋这些河流受亚洲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势特点影响,呈放射状分布。 8.(1)3个9种(2)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北亚、中亚以及东亚的西部和北部、西亚的东部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3)受海陆位置的影响,亚欧大陆东部季风气候极为显著。(4)纬度位置不同(5)海陆位置不同 9.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10.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广泛分布。11.一般说来,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少,降水也少,如果降水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常受夏季风的影响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14.(1)A阿拉伯半岛B印度半岛C中南半岛 (2)①黄河②长江③湄公河④恒河⑤印度河⑥额毕河⑦叶尼塞河⑧勒拿河⑨黑龙江(3)1阿尔泰山 2昆仑山3喜马拉雅山 (4)4青藏高原5蒙古高原6帕米尔高原7伊朗高原8德干高原9中西伯利亚高原(5)10西西伯利亚平原11东北平原12华北平原13恒河平原14印度河平原 (6)依据是地势的高低决定河流的流向,河流受地势的影响由高出流向地处。图中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 15.(1)①亚热带和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④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一年分旱雨两季⑤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⑥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⑦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多雨 (2)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和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3)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A 纬度因素 (4)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C D 海陆因素 (5)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中国古今26位著名数学家的故事[001]

中国古今26位著名数学家的故事 1.赵爽,三国时期东吴的数学家。曾注《周髀算经》,《周髀算经注》 中有一篇《勾股圆方图注》全文五百余字,并附有数幅插图(已失传),这篇注文简练地总结了东汉时期勾股算术的重要成果,最早给出并证明了有关勾股弦三边及其和、差关系的二十多个命题,他的证明主要是依据几何图形面积的换算关系。 2.朱世杰(公元1300年前后)朱世杰数学代表作有《算学启蒙》(1299) 和《四元玉鉴》(1303)。 3.祖暅,祖冲之之子,同其父祖冲之一起圆满解决了球面积的计算问 题,得到正确的体积公式。现行教材中著名的“祖暅原理”,在公元五世纪可谓祖暅对世界杰出的贡献。 4.祖冲之(429-500),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 家。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5.杨辉,字谦光,钱塘(今杭州)人,中国古代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 生平履历不详。(一)主要著述 《详解九章算法》,《日用算法》,《乘除通变本末》,《田亩比类乘除捷法》,《续古摘奇算法》,其中后三种为杨辉后期所著,一般称之为《杨辉算法》。 6.熊庆来(1893—1969),字迪之,云南弥勒人,他是中国近代数学研 究和教育的奠基人。 7.许宝騄(19l0.9.10一1970.12.18)是中国数学家,生卒于北京.许宝騄是中国概率统计领域内享有国际声誉的第一位数学家。他的主要工作是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两个方面。 8.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编写了著名的《农政全书》。《几何原本》是我国最早第一部自拉丁文译来的数学著作还有《数理精蕴》。 9.吴学谋是中国数学家,生于广西柳州。 10.汪莱(1768一1813),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参两算经》的最早的数学作品。1796一1798年,汪莱先后与自己的同乡好友巴树谷、江玉讨论数学,完成《弧三角形》和《勾股形》两部书稿。1789年,巴树谷将此两书合为一帙刊行,取名《衡斋算学》,这就是汪莱数学著作的最早刊本。

中国最著名的五大数学家介绍

中国最著名的五大数学家 第一位:华罗庚 自学成材的天才数学家,中国近代 数学的开创人!在众多数学家里华罗 庚无疑是天分最为突出的一位! 华罗 庚通过自学而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他是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 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 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 的中都做出卓越贡献。在这些数学领域他或是创始人或是开拓者! 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如华引理、华不等式、华算子与华方法。另外华罗庚还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简称“华杯赛”)就是为了纪念和学习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

现代微分几何的开拓者,曾获数学界 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他对整体微分几 何的卓越贡献,影响着半个多世纪的数学 发展。他创办主持的三大数学研究所,造 就了一批承前启后的数学家。 在微分几何领域有诸多贡献,如以他命名 的“陈空间”,“陈示性类”,“陈纤维从”。 一位数学家说“陈省身就是现代微分几何。”这是对他的最好评价!

世界著名微分几何学家,射影微分几何学派的开拓者,40、50年代开始研究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60年代又研究高维空间共轭网理论,70年代以来在中国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计算几何!为中国数学走向现代化做出巨大贡献! 第四位:陈景润 华罗庚的学生!数论学家,歌德巴赫猜想专家!离解决歌德巴赫猜想即“1+1”问题,最近的人,证明了“1+2”陈景润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那就是歌德巴赫猜想,他也一直只专注于这个领域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迄今为止,歌德巴赫猜想依然是世界级难题!众多数学家认为用现有数学理论系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除非出现新的数学观念,新的数学理论系统!

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

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学科,其发展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其中包括圆周率、割圆术、十进位制计数法、算经十书、勾股定理、杨辉三角和剁积术、珠算等。我想就着这几项谈谈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 一:圆周率。古今中外,许多人致力于圆周率的研究与计算。为了计算出圆周率的越来越好的近似值,一代代的数学家为这个神秘的数贡献了无数的时间与心血。十九世纪前,圆周率的计算进展相当缓慢。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中有“径一而周三”的记载,认为圆周率是常数。? 我国数学家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时只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就求得π的近似值,也得出精确到两位小数的π值,他的方法被后人称为割圆术。他用割圆术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92边形,得出π≈根号10。? 汉朝时,张衡得出π的平方除以16等于5/8,即π等于10的开方。虽然这个值不太准确,但它简单易理解,所以也在亚洲风行了一阵。?王蕃发现了另一个圆周率值,这就是3.156,但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求出来的? 南北朝时代着名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π值,给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还得到两个近似分数值,密率355/113和约率22/7。他的辉煌成就比欧洲至少早了1000年。其中的密率在西方直到1573才由德国人奥托得到,1625年发表于荷兰工程师安托尼斯的着作中,欧洲不知道是祖冲之先知道密率的,将密率错误的称之为安托尼斯率。 二、割圆术。3世纪中期,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首创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建立了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所谓割圆术,就是不断倍增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求出圆周长的方法。?中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开始,一直是取“周三径一”(即圆周周长与直径的比率为三比一)的数值来进行有关圆的计算。但用这个数值进行计算的结果,往往误差很大。正如刘徽所说,用“周三径一”计算出来的圆周长,实际上不是圆的周长而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其数值要比实际的圆周长小得多。东汉的张衡不满足于这个结果,他从研究圆与它的外切正方形的关系着手得到圆周率。这个数值比“周三径一”要好些,但刘徽认为其计算出来的圆周长必然要大于实际的圆周长,也不精确。刘徽以极限思想为指导,提出用“割圆术”来求圆周率,既大胆创新,又严密论证,从而为圆周率的计算指出了一条科学的道路。 三、十进位制计数法。十进位制记数法在我国原始社会就已经形成,完成于奴隶社会初期的商代,到商代已发展为完整的十进制系统,并且有了“十”、“百”、“千”、“万”等专用的大数名称。1899年从河南安阳发掘出来的象形文字,是大约3000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其中载有许多数字记录,最大的数目字是3万。如有一片甲骨上刻着“八日辛亥允戈伐二千六百五十六人。”(八日辛亥那天的战争中,消灭了敌方2656人)。这段文字说明我国在公元前1600年,已经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这种记数法中,没有形成零的概念和零号,但由于引入了几个表示数位的特殊的数字如十、百、千、万等.能确切地表示出任何自然数,因而也是相当成功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历代稍有变革,但基本框架则一直延用至今。 四、《算经十书》。《算经十书》是指汉、唐一千多年间的十部着名的数学着作,他们曾经是隋唐时代国子监算学科的教科书。十部书的名称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五经算术》、《辑古算经》、《缀术》。其中阐明“盖天说”的《周髀算经》,被人们认为是流传下来的中国最古老的既谈天体又谈数学的天文历着作。其中提到大禹治水时所应用的数学知识,成为现存文献中提到最早使用勾股定理的例

七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必考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必考题及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颤.抖(zhàn)奠.基(diàn) 弥.高(mí)零乱不堪.(kān) B.深邃.(suì) 函.寄(hán) 磐.石(pán)义愤填膺.(yīng) C.踌躇.(chú) 下颔.(hàn) 含蓄.(xù)目不窥.园(guǐ) D.荒谬.(miù) 匀称.(chèng) 独裁.(cái)小心翼.翼(yì)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轻捷云宵鉴赏人声鼎沸 B.感概绽开争执疲倦不堪 C.悔恨激荡奥秘花团锦簇 D.拼凑企盼寻觅小心冀冀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演讲赛场上,选手们信心十足,夸夸其谈 ....,精彩的表现令观众由衷地赞叹。 B.当代中学生无时无刻 ....都要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敢于向困难挑战。 C.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 ....,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D.在“语文主题阅读”活动中,同学们煞费心机 ....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B.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是可以预期的。 C.不仅议论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 D.《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5、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B.我那坚如磐石的信念被震开了一道细微的裂痕。

C.看着身边熟悉的风景,我仿佛回到了久违的故乡。 D.骤雨过后,荷叶上留下一颗颗珍珠。 6、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 ②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阴如墨。 ③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 ④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的生气。 ⑤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 ⑥空中还飘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层湿漉漉、静悄悄青黛色雾霭。A.③①②④⑤⑥ B.②④⑤⑥①③ C.③①⑤⑥②④ D.⑤⑥③①②④ 7、默写句子。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____________________,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3)_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4)____________________,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5)我们登上顶峰眺望远景,大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之感,大家纷纷拍照留影。(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填空) (6)《游山西村》于写景中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诗人心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

中国当代著名数学家介绍

中国当代著名数学家介绍 1.国际著名数学大师,沃尔夫数学奖得主,陈省身 1931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34军获硕士学位.1934年去汉堡大学从Blaschke学习.1937年回国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年到1945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初赴美,旋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60年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79年退休成为名誉教授,仍继续任教到1984年.1981年到1984年任新建的伯克利数学研究所所长,其后任名誉所长。陈省身的主要工作领域是微分几何学及其相关分支.还在积分几何,射影微分几何,极小子流形,网几何学,全曲率与各种浸入理论,外微分形式与偏微分方程等诸多领域有开拓性的贡献.陈省身本有极多荣誉,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1)及国家科学奖章(1975),伦敦皇家学会国外会员(1985),法国科学院国外院士’(1989),中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等。荣获1983/1984年度Wolf奖,及1983年度美国科学会Steele奖中的终身成就奖. 2.享有国际盛誉的大数学家,新中国数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奠基人,华罗庚 华罗庚是一位人生经历传奇的数学家,早年辍学,1930年因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庆来的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学习和工作,在杨武之指引下,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年开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数理化学部委员和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席团委员等职。还担任过多届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此外,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他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华罗庚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他共发表专著与学术论文近三百篇。华罗庚还根据中国实情与国际潮流,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研制。他身体力行,亲自去二十七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长达二十年之久,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3.仅次于哥德尔的逻辑数学大师,王浩 1943年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毕业。1945年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哲学部毕业。194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0~1951年在瑞士联邦工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51~1953年任哈佛大学助理教授。1954~1961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作第二套洛克讲座讲演,又任逻辑及数理哲学高级教职。1961~1967 年任哈佛大学教授。1967年后任美国洛克斐勒大学教授,主持逻辑研究室工作。1985年兼任中国北京大学名誉教授。1986年兼任中国清华大学名誉教授。50年代初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后又被选为不列颠科学院外国院士,美籍华裔数学家、逻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哲学家。 4.著名数学家力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林家翘 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1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3 年起先后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教授、学院教授、荣誉退休教授。林家翘教授曾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Timoshenko奖,美国国家科学院应用数学和数值分析奖,美国物理学会流体力学奖。他是美国国家文理学院院士(1951),美国国

中国著名当代数学家介绍 (2)

中国著名当代数学家介绍 1.国际著名数学大师,沃尔夫数学奖得主,陈省身 1931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34军获硕士学位.1934年去汉堡大学从Blaschke 学习.1937年回国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年到1945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初赴美,旋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60年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79年退休成为名誉教授,仍继续任教到1984年.1981年到1984年任新建的伯克利数学研究所所长,其后任名誉所长。陈省身的主要工作领域是微分几何学及其相关分支.还在积分几何,射影微分几何,极小子流形,网几何学,全曲率与各种浸入理论,外微分形式与偏微分方程等诸多领域有开拓性的贡献.陈省身本有极多荣誉,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1)及国家科学奖章(1975),伦敦皇家学会国外会员(1985),法国科学院国外院士’(1989),中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等。荣获1983/1984年度Wolf 奖,及1983年度美国科学会Steele奖中的终身成就奖. 2.享有国际盛誉的大数学家,新中国数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奠基人华罗庚 华罗庚是一位人生经历传奇的数学家,早年辍学,1930年因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庆来的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学习和工作,在杨武之指引下,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年开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数理化学部委员和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席团委员等职。还担任过多届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此外,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他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华罗庚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他共发表专著与学术论文近三百篇。华罗庚还根据中国实情与国际潮流,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研制。他身体力行,亲自去二十七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长达二十年之久,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3.仅次于哥德尔的逻辑数学大师,王浩 1943年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毕业。1945年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哲学部毕业。194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0~1951年在瑞士联邦工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51~1953年任哈佛大学助理教授。1954~1961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作第二套洛克讲座讲演,又任逻辑及数理哲学高级教职。1961~1967 年任哈佛大学教授。1967年后任美国洛克斐勒大学教授,主持逻辑研究室工作。1985年兼任中国北京大学名誉教授。1986年兼任中国清华大学名誉教授。50年代初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后又被选为不列颠科学院外国院士,美籍华

最新中国古代数学家成就及其贡献

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三国后期魏国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也是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其生卒年月、生平事迹,史书上很少记载。据有限史料推测,他是魏晋时代山东邹平人。终生未做官。他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之初,共有246个问题的解法.在许多方面:如解联立方程,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运算,几何图形的体积面积计算等,都属于世界先进之列,但因解法比较原始,缺乏必要的证明,而刘徽则对此均作了补充证明.在这些证明中,显示了他在多方面的创造性的贡献.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在代数方面,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几何方面,提出了"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3.14的结果.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可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 《海岛算经》一书中,刘徽精心选编了九个测量问题,这些题目的创造性、复杂性和富有代表性,都在当时为西方所瞩目. 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我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 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祖冲之(公元429年─公元500年) 祖冲之(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生于未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在数学方面,他写了《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可惜后来失传了。祖冲之还和儿子祖暅一起圆满地利用「牟合方盖」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球体积公式。在机械学方面,他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等。此外,对音乐也研究。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

当代中学生报化学答案

当代中学生报化学答案

当代中学生报化学答案 【篇一:【泄露天机】《当代中学生报》2015年全国卷高考押题化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txt>一、选择题部分 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小苏打可用作糕点的膨化剂b.二氧化硫可用作食品的漂白剂 c.px(对二甲苯)是生成塑料、聚酯纤维和薄膜的主要原料d.pm2.5指数是雾霾天气监测中的重要指标1.b 【解析】b不正确,so2有毒,不能用作食品漂白2.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cuo、mgo、na2o2均属于碱性氧化物b.盐酸、醋酸、苯酚均属于强电解质c.co2、ccl4、蛋白质均属于有机物d.液氯、晶体硅、臭氧均属于单质2.d c.cl、br、i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所以途径Ⅱ吸收的热量按cl、br、i的顺序依次增多 d.途径Ⅰ生成hcl放出的热量比生成hbr的多,说明hcl 比hbr 稳定 答案:c 【答案】c 【解析】a项,若发生加成反应,溶液酸性变化不明显;若发生取代反应,溶液酸性增强,。b项,滴加铁氰化钾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含有fecl2。c项,乙酸也能与钠反应产生气体,错误。d项,先产生黄色沉淀,证明ksp(agi)<ksp(agcl)。

----+ 【解析】a不正确,只有酸性条件下,i才能还原io3, 5i+io3+6h=3i2+3h2o,生成的单质碘遇淀粉变蓝。 6. 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少量h2 b.用图2所示装置用标准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测 定盐酸的浓度c.用图3所示装置制取少量cl2 d.用图4所示装置确定导线中有电流通过及并确定电流方向【答案】a 【解析】a正确,装置和原理均正确且同时起到随关随停的效果;b 不正确,氢氧化钠溶液应盛放在碱式滴定管中;c不正确,稀盐酸与二氧化锰不反应,应该用浓盐酸;d不正确,缺少盐桥,没有形成闭合回路。7.下列图示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答案】a 【解析】a项,通过盐桥构成锌、铜原电池,锌为负极,铜为正极,正确。b项,在空气中蒸发氯化铁溶液得到氢氧化铁、氧化铁,错误。c项,常温下,铁与水不反应,需要在高温下反应,错误。d项,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饱和氯化铵溶液收集氨气,可以排煤油收集氨气,错误。故答案选a。 8.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答案:a 解析:b项,电解食盐水制氯气和氢气时应以惰性电极作阳极,c项,除去no2中的no应通入适量o2,d项,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时需要加热。 9.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数学《当代中学生报》

《当代中学生报》2014年高考泄露天机 数学 一、选择题 1、已知集合{ }{ } 2 2,0,1(2)x M y y x N x y g x x ==>==-,则M N 为( )、 (A )(1,2) (B )),1(+∞ (C )),2[+∞ (D )),1[+∞ 2、设i 是虚数单位,若复数z 满足32zi i =-,则z =( )、 (A )32z i =+ (B )23z i =- (C )23z i =-- (D )23z i =-+ 3、命题“对任意x R ∈,均有2250x x ≤-+”的否定为( )、 (A )对任意x R ∈,均有2250x x ≥-+ (B )对任意x R ?,均有2 250x x ≤-+ (C )存在x R ∈,使得2250x x >-+ (D )存在x R ?,使得2 250x x >-+ 4、甲校有3600名学生,乙校有5400名学生,丙校有1800名学生,为统计三校学生某方面的情况,计划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一个容量为90人的样本,则应在这三校分别抽取学生( )、 (A )30人,30人,30人 (B )30人,50人,10人 (C )20人,30人,40人 (D )30人,45人,15人 5、函数sin ln sin x x y x x -?? = ?+?? 的图象大致是( ) 6、设函数()3sin(2)cos(2)f x x x ??=+++(||)2 π ?<,且其图象关于直线0x =对 称,则( )、 (A )()y 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π,且在(0,)2 π 上为增函数 (B )()y 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π,且在(0,)2 π 上为减函数 (C )()y 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 2π,且在(0,)4π 上为增函数 (D )()y 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2π,且在(0,)4 π 上为减函数 7、 已知一个三棱柱,其底面是正三角形,且侧棱与底面垂直,一个体积为43 π 的球体与棱柱的所有面均相切,那么这个三棱柱的表面积是( )

中国著名数学家生平事迹及卓著贡献

中国著名数学家生平事迹及卓著贡献 陈景润 个人履历 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André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 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 发表研究论文70 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著作 《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 《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哥德巴赫猜想》 荣誉 陈景润在解析数论的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任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人物生平 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 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 1965年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74年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 1979年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1979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1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1984年4月27日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诱发帕金森氏综合症。 1996年3月19日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家庭:妻:由昆(1951- ) 子:陈由伟( 1981年12月生) 华罗庚(中科院院士、数学家) 人物简介

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地处亚洲东部,濒太平洋西岸。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在黄河中下游产生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前2033-前1562),共经历十三世、十六王。其后又有奴隶制国家商(前562年—1066年,共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和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共历约二百五十七年,传十一世、十二王﹞。随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03年-前221年),春秋后期,中国文明进入封建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制国家──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在以后的时间里,中国封建文明在秦帝国的封建体制的基础不断完善地持续发展,经历了统一强盛的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帝国、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战乱频仍与分裂的三国时期(公元208年-公元280年)、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与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统治的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与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18年)。到了公元581年,由隋再次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一统的隋朝(公元581—618年),接着经历了强大富庶文化繁荣的大唐王朝(公元618年—907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与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蒙古族建立的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的疆域最大的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朝灭亡后,汉族人在华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明王朝于17世纪中为少数民族女真族(满族)建立的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所代替。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现代民主国家。 中国文明与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文明一样,都是古老的农耕文明,但与其他文明截然不同,它其持续发展两千余年之久,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文明十分注重社会事务的管理,强调实际与经验,关心人和自然的和谐与人伦社会的秩序,儒家思想作为调解社会矛盾、维系这一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一、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共有13个独立符号,记数用合文书写,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算筹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用算筹记数,有纵、横两种方式:表示一个多位数字时,采用十进位值制,各位值的数目从左到右排列,纵横相间﹝法则是: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并以空位表示零。算筹为加、减、乘、除等运算建立起良好的条件。 筹算直到十五世纪元朝末年才逐渐为珠算所取代,中国古代数学就是在筹算的基础上取得其辉煌成就的。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战国时期,齐国人着的《考工记》汇总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规范,包含了一些测量的内容,并涉及到一些几何知识,例如角的概念。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例如:「圆,一中同长也」、「平,同高也」等等。墨家还给出有穷和无穷的定义。《庄子》记载了惠施等人的名家学说和桓团、公孙龙等辩者提出的论题,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例如「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这些许多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但这种重视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的新思想未能得到很好的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有答案)

第一学期期末初三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7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0分) (一)默写(15分) 1.当年万里觅封侯,。(《诉衷情》) 2.,此日中流自在行。(《观书有感(其二)》) 3.,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一狼洞其中,。(《狼》) 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6—7题(4分)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6.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曲作者为元代杂剧家白朴 B.本曲题目为“天净沙·秋” C.本曲被誉为“秋思之祖” D.本曲被视为“元人小令最佳” 7.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本曲通过对十二种景物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作者情感变化过程。 B.本曲描写景物既有动景又有静景,可谓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 本曲描写景物由远及近,通过视角的变化,多层次地铺排秋意。 D. 本曲一扫传统诗词悲秋格局,展现了秋日璀璨斑斓的丰富色调。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9分)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本文作者是时期著名诗人。(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文主要从桃花源的、物质富足、等来表现其美好。(4分)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平简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平简介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便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右腿残疾。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筛选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为以后矩阵几何学等,作下了基点。 ■早年学习时期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身高1.65米,父亲华瑞栋,开一间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华罗庚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40岁得子,夫妻俩把儿子看成掌上明珠,为了给儿子祝福,一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扣住了他。华罗庚因此得名。他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便深深爱上了数学。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老师说,这是《孙子算经》中一道有名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当时华罗庚并未学过《孙子算经>>,他是用如下妙法思考的:“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余数都是二,此数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余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数。”华罗庚不承认自己是天才。 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乾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得写……” 那时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得抱着书不放。

2020—2021学年度高二英语阶段性检测(含答案)

2020—2021学年度高二英语阶段性检测 第Ⅰ卷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40分) 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 Now it is time to go out to explore foreign lands and experience the different beaches that the world has to offer. Anse Sourced’ Argent, Seychelles--With beautiful pale pink sand, clear blue waters, and rock formations that have been shaped by waves and time, this beach’s beauty is enough to land itself on the cover of a travel magazine. And it is one of the most photographed baeches in the world. And don’t worry about any waves as the shores and shallow waters are protected by a nearby reef(礁). Maldives--Maldives is an island nation off the coast of Sri Lanka and one of the lowest nations of the world, Enjoy the soft sandy beaches, coconut-bearing palm trees, and a diverse sea life that surrounds you. But due to coral dying and rising sea levels, Maldives is expected to sink within the next 10 years. Freedom Beach, Thailand--Privacy(隐私) isn’t always so easy to find at a beach, but Freedom Beach in Thailand provides a much less crowded, more relaxing location to spend your time. With swimming, snorkeling(浮潜), and beach-side refreshments(点心,茶点), you are able to have the vacation that you deserve! Its neighboring beach, Patong, can get a little crowded and a bit crazy with the large number of tourists present, so escape via water taxi to enjoy yourself and a much cleaner shore. Matira Beach, Bara Bora--The island's economy is driven by tourism, so you know that all of the locals want you to have a great time and come back soon with all of your friends. With a beach like Matira, that sounds like a great idea! You may recognize the island from Couples Retreat. Remember all of the over-the-water bungalows(平房) that were in the movie? Those were actually first produced at the beach and are standard features for resorts(度假胜地). 1.What is Anse Sourced’ Argent famous for? A. Its travel magazines B. Its beautiful coral reef C. Its picture-like scenery D. Its dangerous waves 2.What can we know about Maldives? A. It is an island nation under the sea surface B. It may disappear in 100 years C. It shares the same coast with Sri Lanka D. It lies at the lowest altitude of the world 3.What is Freedom Beach described as according to the text? A. One where privacy is hard to find B. One whose shore is bigger than Patong’s C. One where visitors can enjoy private space D. One where visitors can land on the coral reefs 4.What can we learn about Matira Beach from the tex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