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的四种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中的四种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中的四种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中的四种空间距离

篇一: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空间距离

人与人之间有着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界限,这就是个人领域的意识。因此根据空间距离不同,也可以推断出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一般说来,交际中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亲密距离

亲密距离在45厘米以内,属于私下情境。多用于情侣,也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知心朋友间。两位成年男子一般不采用此距离,但两位女性知己间往往喜欢以这种距离交往。亲密距离属于很敏感的领域,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轻易采用这种距离。

2.私人距离

私人距离一般在45~120厘米之间,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易接触到对方身体,这一距离对讨论个人问题是很合适的,一般的朋友交谈多采用这一距离。

3.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大约在120~360厘米之间,属于礼节上较为正式的交往关系。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谈,在小型招待会上,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离。

4.公共距离

公共距离指大于360厘米的空间距离,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在商务活动中,根据其活动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和保持合适的距离是极为重要的。

篇二: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2、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

持这种程度的距离。一次,一个外交会谈座位的安排出现了疏忽,在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没有放增加距离的茶几。结果,客人自始至

终都尽量靠到沙发外侧扶手上,且身体也不得不常常后仰。可见,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需要有不同的人际距离。距离与情境和关系不相对应,会明显导致人出现心理不适感。

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在社交距离范围内,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也要适当提高声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触。如果谈话者得不到对方目光的支持,他(或她)会有强烈的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这时,相互间的目光接触已是交谈中不可缺免的感情交流形式了。

4、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

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显然,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

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2、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 英尺)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

人际交往关系中的距离 保持适当的距离

人际交往关系中的距离保持适当的距离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人际交往关系中的距离,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人际交往关系中的距离 1、亲密距离 0-0.5米为亲密距离。这是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以及至爱亲朋之间的交往距离。亲密距离又可分为近位和远位两种。 近位亲密距离在0-15厘米之间。这是一个“亲密无间”的距离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人们可以尽情地表现爱抚、安慰、保护等多种亲密情感。在这个空间内,人们可以彼此肌肤相触,能直接感受到对方的体温和气息。恋人之间极希望处于这样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双方都会感到幸福和快慰。远位亲密距离大约在15-50厘米之间。这是一个可以肩并肩、手挽手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谈论私事,说悄悄话。 在公众场合,只有至爱亲朋才能进入亲密距离这一空间。在大庭广众面前,除了客观上十分拥挤的场合以外,一般异性之间是绝不应进入这一空间的,否则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即使因拥挤而被迫进入这一空间,也应尽量避免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及对方,更不能将目光死盯在对方的身上。 2、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 英尺)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 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一次,一个外交会谈座位的安排出现了疏忽,在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没有放增加距离的茶几。结果,客人自始至终都尽量靠到沙发外侧扶手上,且身体也不得不常常后仰。可见,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需要有不同的人际距离。距离与情境和关系不相对应,会明显导致人出现心理不适感。 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在社交距离范围内,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也要适当提高声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触。如果谈话者得不到对方目光的支持,他(或她)会有强烈的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这时,相互间的目光接触已是交谈中不可缺免的感情交流形式了。 4、公众距离 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

人际交往的距离1

人际交往的距离 人类学教授霍尔博士将交往中的距离领域划分为四种类型: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每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1)亲密距离:6英寸~18英寸之间(15厘米~44厘米)15厘米以内,是最亲密区间,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息。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44厘米以内,在异性,只限于恋人、夫妻等之间,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亲密距离”是指两人的身体能很容易接触到的一种距离,甚至是“亲密无间”。这一距离多用于情人或夫妻间的谈情说爱,也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之间。这种距离能使一方感受到另一方身体的气息,并能很容易产生皮肤接触而给人以某种快适感。两位成年男性交往时,由于特定的心理因素作用,一般不采用这种距离。而女性知己往往喜欢这样近距离地相处。这个距离是每个人都很敏感的领域,因而交往时要特别小心这种距离。倘若你忽视了这一距离的灵敏性,无意间与一个交往不深或不熟识的异性形成了“亲密距离”,往往会被误解,弄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不愉快来。人们熟悉的“办公室性骚扰”就发生在这一人际空间。(2)私人距离:1.5英尺~4英尺之间(46厘米~122厘米)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私人距离”是指比“亲密距离”稍远一点的距离,一般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通常朋友间的交谈多采用这个距离。在社交场合,某些人为了向对方表示特殊的亲近感也会有意采用这样的距离。(3)社交距离:4英尺~12英尺(1.2米~3.7米)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公事上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社交距离”的范围规定比较灵活,近可相距两三步,相当于两张办公桌的距离;远可相距五六步或更远些。通常用于与个人关系不大的人员交往。例如在小型招待会上,隔几步远与没有过多交往的认识者打招呼或简单寒暄几句便离开。这一距离对双方没有过多的约束力,表示不想多作交谈。(4)公众距离:12英尺~25英尺(3.7米~7.6米)“公共距离”一般指公共场合中演讲者与台下听众,教室里老师对学生,舞台上演员与观众的距离。这是约束感最弱的距离。值得注意的是,这四类距离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动态变化,即交往双方间距离会发生缩短或拉开,这种变化本身也是一种“语言”,而且是社交中最应注意的“语言”。我们应该学会从这种距离变化中窥见对方的心理变化,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向,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是进一步深谈,还是适时告辞。总之,我们在人际交往时应注意对方对于距离变化的敏感度,以便取得良好的交往效果。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 笑天 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亲密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

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人际交往和谐的因素_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有哪些_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

人际交往和谐的因素_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有哪些_人际交往的四 种距离 人际交往和谐的因素 人际交往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一种体现。人在社会中生存与生活总是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赏识与理解、尊重。人际交往和谐应该怎么做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人际交往和谐的3个因素。 1、正确认识自我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怎样克服心理障碍,能否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是保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前提。但当局者迷。并非人人都能真正做到自知,自我认知失调是导致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应全面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了解长处和短处,并对自己作出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价,防止因评价过高而变得自负,或因评价过低而陷入自卑。要努力让自己树立我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这一观念,悦纳自我,能以积极的状态面对学习与生活。人际交往和谐的因素_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有哪些_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人际交往和谐的因素_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有哪些_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 2、主动与人交往 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自己能否为他人所接受,也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是个休适应环境与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形成丰富人格的基本途径,具有沟通信息、相互激励、产生合力、形成互补、调节情感、保障身心健康等多种功能。所以,要鼓励自己主动与他人交往,不逃避、不孤守,积极把自我融入群体,在生活中学会处理人际冲突,学会宽容、体谅、尊重、以诚待人。如果能在广泛交往的基础上拥有几位良知益友,无疑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是有裨益的。 3、理性控制情绪 生活不能万事如意,挫折在所难免。一旦遇到挫折,很多人都会产手愤怒、焦虑、苦恼、悲伤、痛苦等消极的情绪,影响其正常工作、学习与生活。这时,应善于用理智控制强烈的感情,不要冲动,一方面要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钻牛角尖;另一方面要进行心理换位,想想:我是对方会怎么办? 或某某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在思考的过程中令自己冷静下来,并按理智的判断去采取行动,避免一时冲动后又产生后悔、自责等消极情绪。 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有哪些 经过相应的调查发现,在日常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不健康,那么很难拥有和谐并且友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掌握,现在就从女人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我们来认识一下。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家庭,没有谁可以脱离这个家庭而自己一个#from 人际交往和谐的因素_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有哪些_人际

社交距离

编辑本段一、空间距离 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的关系、心里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霍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研究,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1) 亲密接触(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 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2) 私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 45-120)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3) 礼貌距离(social distance 120-360)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4) 一般距离(public distance 360-750) 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听演出等。从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距离。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的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是会凑的很近,而对俄罗斯人来说意大利人交谈是过于靠近,拉美人交谈时几乎贴身。更有趣的是英国人与意大利人交谈时,意大利人不停的“进攻”,英国人不断的“撤退”。实际上他们交谈时都只不过是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实际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个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薄弱。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人的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的缘故,西方人看中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而东方人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空间的观念是立体的,不仅包括领域的大小距离,包含领域的高度。“拉开距离”具有保持身份的威严的功能,而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权利的一种方式。法庭、教堂、礼堂、会议厅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间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以表现优越感与从属关系。在中国,长辈和领导面朝南坐,在西方则坐在椭圆桌子头的位置,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运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固定模式,从而构成无数文化差异,让空间的使用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 编辑本段二、目光注视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交往对象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近代西班牙哲学奥塔加在《人与众人》一书中说:“每一次注释都说出了注视者的心路历程。”中国古代成语有“画龙点睛”之说,人类男女之间有眉目传情之举。从莎士比亚的“仿佛他眼睛里锁藏着整个灵魂”,到音乐摇滚的“不要说,你的眼睛已经告诉了我”,都说明目光注视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功能。“眼睛是透露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人的一切情绪、情感、和态度的变化,都可从眼睛里显示出来。几乎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能够和感情交流都依靠过眼光,某些文化所特有传播实践也体现在目光接触的运用之中。两个阿拉伯人在一起交流时会用非常热情的目光凝视对方,因为他们认为双目是个人存在的钥匙。如果从美国文化角度来看,这种目光是不适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这种长时间凝视常常是同性恋的亚文化群使用的非语言代码的一部分。有教养的英国男子认为直接凝视且与之交往的人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而瑞典人在交谈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数多于英国人。法国人则特别欣赏一种鉴赏似的注视,这种眼光看人是就传达了一种非语言信号: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从内心底欣赏你的美,所以法国男子在公共场合对妇女士的凝视是人们公认的一种文化准则。同本人与人交谈是的目光一般落在对方的颈部,而对方的脸部和双眼要在自己眼帘的外缘,他们认为眼对眼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中国人则对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原因是“羞耻感"文化的影响,“非礼勿视”。而在西方这个世界文化的大熔炉里,人人都锻炼得眼界开阔喜欢大大方方地表白自己,敢于毫不遮掩地宣泄情感,她们往往会因为异性受到自己的吸引力而感到受庞,但不若惊。目光的礼节、各种凝视行为及目光在交际中的功能放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其含义复杂,规定繁多,需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比较,从而促进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编辑本段三、身体接触 正像语言和姿势可以传递人们的情感信息一样,身体与他人的接触在交际中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信息。婴

交际礼仪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a36286075.html,)/礼仪范文/交际礼仪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

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2、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端。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3、社交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一次,一个外交会谈座位的安排出现了疏忽,在两个并列的

人际交往中的四种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中的四种空间距离 篇一: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空间距离 人与人之间有着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界限,这就是个人领域的意识。因此根据空间距离不同,也可以推断出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一般说来,交际中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亲密距离 亲密距离在45厘米以内,属于私下情境。多用于情侣,也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知心朋友间。两位成年男子一般不采用此距离,但两位女性知己间往往喜欢以这种距离交往。亲密距离属于很敏感的领域,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轻易采用这种距离。 2.私人距离 私人距离一般在45~120厘米之间,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易接触到对方身体,这一距离对讨论个人问题是很合适的,一般的朋友交谈多采用这一距离。 3.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大约在120~360厘米之间,属于礼节上较为正式的交往关系。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谈,在小型招待会上,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离。 4.公共距离

公共距离指大于360厘米的空间距离,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在商务活动中,根据其活动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和保持合适的距离是极为重要的。 篇二: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 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一、个人空间的概念 定义:个人空间指在个人环境内有个人自由,即环境隐私性,它表示个体需要控制自身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质与量。 举例:我们有些话是可以对一般同学说的,有些话是可以对父母说的,还有一些话是指对挚友说的。除此之外,人们都希望在自己心灵深处有一块留给自己的地方,在此,人们可以自我发泄,自我思考,自我评价。这样一种私间、KTV包房等,目的就是为了使互不相识的顾客相互隔离;写字楼里各自为政的隔离小间,一家人在一套房子里有各自的房间,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互相干扰,个人可以轻松自在地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二、个人空间的功能 心理学家认为个人空间可以提供自我两大重要功能: (一)增进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有赖于个人有能力掌握与他人接触的层次,需要在人我之间设定界限。个人空间能赋予我们自我才能感、个人自由感与环境互动的自我权。、 (二)提供独处机会 个人空间使我们有独处机会,借此我们可以整理信息、调适情绪,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在社会压迫下的从众行为,具有面具效应。换言之,社会鼓励个人依照社会赞许方式行事,却可能与个人自己的想法与感情相违。例如,男人在家人面

前必须显得坚强能干,以示一家之主;一位领导干部会认为必须维护其家庭生活和谐的形象,才能稳住官位。但过分从众于社会角色的扮演,又可能面临自我失落的危机,个人会感到丧失了自己的感情与经验,只是不断迁就他人。所以个人空间可使个人易于保持自我肯定感,可协助个人界定或重新界定自己,适度控制社会互动。 现代生活中信息的超载可能是使人们感到紧张不安的源泉,人们经常显得忙忙碌碌,而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自己。因此,独处的机会往往很难得而且为人们所珍惜,独自散步,静坐或者 三、人际距离 人们常常用控制个人空间的大小来控制和他人的互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当陌生人距离自己过近时,我们常常感到一种紧张、恐慌、或不适感。人类学家霍尔(E.Hall)指出:人们似乎需要在自己和他人之间维持某种距离和物理空间。一些学者将此称为“身体缓冲区”(bodoy buffer zone)。个体把这个空间看作是自我空间的一部分,在这个界限之外的物体则被认为是环境的一部分。 人们根据所接触的对象来选择人际距离或身体缓冲区。霍尔认为,至少存在四种人际距离类型。 人们的互动发生的四个距离 亲密距离-15-46厘米个人距离-46-76厘米社交距离-122-365厘米公共距离- 365厘米以上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_1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

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2、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端。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3、社交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一次,一个外交会谈座位的安排出现了疏忽,在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没有放增加距离的茶几。结果,客人自始至终都尽量靠到

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 常见的四种社交礼仪距离

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常见的四种社交礼仪距离 下文为大家整理了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希望可以帮到您哦! 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常见的四种社交礼仪距离 1、亲密距离 0~0.5米为亲密距离。这是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以及至爱亲朋之间的交往距离。亲密距离又可分为近位和远位两种。 近位亲密距离在0~15米之间。这是一个“亲密无间”的距离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人们可以尽情地表现爱抚、安慰、保护等多种亲密情感。在这个空间内,人们可以彼此肌肤相触,能直接感受到对方的体温和气息。恋人之间极希望处于这样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双方都会感到幸福和快慰。远位亲密距离大约在15~50厘米之间。这是一个可以肩并肩、手挽手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谈论私事,说悄悄话。 在公众场合,只有至爱亲朋才能进入亲密距离这一空间。在大庭广众面前,除了客观上十分拥挤的场合以外,一般异性之间是绝不应进入这一空间的,否则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即使因拥挤而被迫进入这一空间,也应尽量避免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及对方,更不能将目光死盯在对方的身上。 2、社交距离 0.5~1.5米为社交距离。在这一距离,双方都把手伸直,还可能相互触及。由于这一距离有较大开放性,亲密朋友、熟人可随意进入这一区域。 3、礼仪距离 1.5~3米为礼仪距离,人们在这一距离时可以打招呼,如“刘总,好久不见”。这是商业活动、国事活动等正式社交场合所采用的距离。采用这一距离主要在于体现交往的正式性和庄重性。在一些领导人、企业老板的办公室里,其办公桌的宽度在2米以上,设计这一宽度目的之一就在于领导者与下属谈话时可显示出距离与威严。 4、公共距离 3米之外为公共距离,处于这一距离的双方只需要点头致意即可,如果大声喊话,是有失礼仪的。 握手礼仪 握手礼是在一切交际场合最常使用、适应范围最广泛的见面致意礼节。它表示致意、亲近、友好、寒暄、道别、祝贺、感谢、慰问等多种含义,从握手中,往往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情绪和意向,还可以推断一个人的性格和感情。有时握手比语言更充满情感。 (一)握手礼行使的场合 迎接客人到来时; 当你被介绍与人认识时; 久别重逢时; 社交场合突遇熟人时; 拜访告辞时; 送别客人时; 别人向自己祝贺、赠礼时; 拜托别人时; 别人帮助自己时,等等。 (二)握手礼行使的规则 行握手礼时有先后次序之分。握手的先后次序主要是为了尊重对方的需要。其次序主要根据握手人双方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和各种条件来确定。

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主要分以下几种 一、空间距离 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的关系、心里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霍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研究,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 (1) 亲密接触(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 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 (2) 私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 45-120)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3) 礼貌距离(social distance 120-360)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 (4) 一般距离(public distance 360-750) 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听演出等。 从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距离。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的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是会凑的很近,而对俄罗斯人来说意大利人交谈是过于靠近,拉美人交谈时几乎贴身。更有趣的是英国人与意大利人交谈时,意大利人不停的“进攻”,英国人不断的“撤退”。实际上他们交谈时都只不过是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实际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个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薄弱。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人的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的缘故,西方人看中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而东方人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空间的观念是立体的,不仅包括领域的大小距离,包含领域的高度。“拉开距离”具有保持身份的威严的功能,而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权利的一种方式。法庭、教堂、礼堂、会议厅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间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以表现优越感与从属关系。在中国,长辈和领导面朝南坐,在西方则坐在椭圆桌子头的位置,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运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固定模式,从而构成无数文化差异,让空间的使用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 二、目光注视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交往对象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近代西班牙哲学奥塔加在《人与众人》一书中说:“每一次注释都说出了注视者的心路历程。”中国古代成语有“画龙点睛”之说,人类男女之间有眉目传情之举。从莎士比亚的“仿佛他眼睛里

人际交往中的四种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中的四种空间距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空间距离 人与人之间有着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界限,这就是个人领域的意识。因此根据空间距离不同,也可以推断出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一般说来,交际中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亲密距离 亲密距离在45厘米以内,属于私下情境。多用于情侣,也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知心朋友间。两位成年男子一般不采用此距离,但两位女性知己间往往喜欢以这种距离交往。亲密距离属于很敏感的领域,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轻易采用这种距离。 2.私人距离 私人距离一般在45~120

厘米之间,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易接触到对方身体,这一距离对讨论个人问题是很合适的,一般的朋友交谈多采用这一距离。 3.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大约在120~360厘米之间,属于礼节上较为正式的交往关系。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谈,在小型招待会上,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离。 4.公共距离 公共距离指大于360厘米的空间距离,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在商务活动中,根据其活动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和保持合适的距离是极为重要的。 篇二: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

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

人际交往中的四种空间距离

[标签:标题] 篇一: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空间距离 人与人之间有着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界限,这就是个人领域的意识。因此根据空间距离不同,也可以推断出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一般说来,交际中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亲密距离 亲密距离在45厘米以内,属于私下情境。多用于情侣,也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知心朋友间。两位成年男子一般不采用此距离,但两位女性知己间往往喜欢以这种距离交往。亲密距离属于很敏感的领域,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轻易采用这种距离。 2.私人距离 私人距离一般在45~120厘米之间,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易接触到对方身体,这一距离对讨论个人问题是很合适的,一般的朋友交谈多采用这一距离。3.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大约在120~360厘米之间,属于礼节上较为正式的交往关系。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谈,在小型招待会上,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离。4.公共距离 公共距离指大于360厘米的空间距离,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在商务活动中,根据其活动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和保持合适的距离是极为重要的。 篇二: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2、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

人际交往空间距离效应

---------------------------------------------------------------范文最新推荐------------------------------------------------------ 人际交往空间距离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 1 / 10

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在社交距离范围内,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也要适当提高声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触。如果谈话者得不到对方目光的支持,他(或她)会有强烈的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这时,相互间的目光接触已是交谈中不可缺免的感情交流形式了。 显然,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因此,人们在交往时,选择正确的距离

人际交往关系中的距离 保持适当的距离

在人际关系中保持适当的距离 人际关系中的距离 1.亲密距离 0-0.5m是亲密距离。这是恋人、夫妇、父母、孩子和爱人之间的距离。亲密距离可以分为近距离和远距离。 近距离在0-15厘米之间。这是一个“亲密”的距离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充分表达各种亲密的感觉,如爱抚、舒适和保护。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触摸对方的皮肤,直接感受对方的体温和呼吸。恋人们非常希望在这样的空间里。在这样的空间里,双方都会感到幸福和宽慰。远距离亲密距离约为15-50厘米。这是一个人们可以肩并肩、手牵手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谈论私事,窃窃私语。 在公共场合,只有爱人才能进入亲密距离的空间。在公众面前,除了客观拥挤的场合,异性永远不应该进入这个空间,否则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即使由于拥挤而被迫进入这个空间,一个人也应该尽量避免身体的任何部分接触到另一个,更不用说保持眼睛盯着另一个了。 2.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距离的适度限制,也是较少直接身体接触。个人距离从1.5到2.5英尺(46到76厘米)不等,这正好适合握手和交谈。这是与熟人交流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段距离将构成对他人的侵犯。个人距离从2.5到4英尺(76到122厘米)不等。任何朋友或熟人都可以自由进入这个空间,然而,在正常情况下,更和谐的熟人之间的距离更接近远距离的近(2.5英尺)端,而陌生人之间的交谈更接近远距离的远(4英尺)端。 在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和个人距离通常用于非正式的社交场合,而社交距离则用于正式的社交场合。 3.社交距离 这已经超越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反映了一种更正式的社交或礼仪关系。它的大致范围是4 ~ 7英尺(1.2 ~ 2.1米)。一般来说,人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中保持这种距离。有一次,外交会议的座位安排出现了疏忽。没有茶几来增加两个平行的单人沙发之间的距离。因此,客人从头到尾尽可能靠在沙发外面的扶手上,不得不经常向后靠。显然,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关系需要不同的人际距离。距离与情境和关系不相符,这显然会导致心理不适。 社交距离从7英尺到12英尺(2.1米到3.7米)不等,显示出更正式的关系。公司经理经常使用一张又大又宽的桌子,把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定距离的地方,这样他们在与来访者交谈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