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的调查报告

关于东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的调查报告
关于东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的调查报告

关于东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的调查报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东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的调查研究课题组负责人:高一五班董文浩、孟圆

课题组成员:高一五班董文浩、孟圆、李颖、刘思佳、张凯、马小茜

课题指导老师:王昌丽宁强

内容摘要:如今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你有想过出国吗在跨国际文化的社交活动中,你有没有因不懂西方的餐桌礼仪而尴尬过呢东西方饮食文

化、餐桌礼仪到底有什么差异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关键词:东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差异

第一部分: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来源

在现代社会,各国交流日益频繁,国际化趋势加强,导致东西方文化不断地交融。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成为了跨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了解中西方在饮食文化、餐桌礼仪上的差异,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对于一些外语学习者来说,可以增加其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

三、课题的研究计划

1、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

2、课题进程的安排

3、课题任务分工

董文浩:确定调查研究对象及报告整理

孟圆:确定调查研究对象及报告整理

李颖:资料整理与筛选

刘思佳:资料整理与筛选

张凯:发送调查问卷

马小茜:发送调查问卷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计划与实施

第一天:我组人员共六人就课题研究对象进行讨论,由董文浩和孟圆提出课题为“东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全体复议,确定调查研究对象。

第二天:

(上午)经讨论认为需要发送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于是确定由全组人员集体构思调查问卷。

(下午)本组人员拿调查问卷询问专业人员寻求建议,最终打印制成调查问卷。

以下为调查问卷内容:

1:你更喜欢中餐还是西餐

中餐()西餐()

2:你认为哪一种饮食更为健康

中餐()西餐()

3:你喜欢尝试外国料理吗

经常尝试()偶尔几次()从来没有()

4:假如你到一家西餐馆吃饭,认为下列哪些会与平常有差别(可多选)座次安排()上菜顺序()饭菜内容()餐厅装饰()5:你认为中西方文化在哪些方面有差异(可多选)

风格()饮食内容()餐桌礼仪()用餐习惯()其它(可补充)

6:处理好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非常必要的

非常必要()看个人情况而定()根本没有必要()

7:你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的差异了解多少

比较全面()了解片面()没了解过()

8:你认为本调查问卷有什么不足的

第三天:

(上午)由本组的马小茜和张凯同学到莲花广场发送调查问卷。

(下午)由本组全体成员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汇总和调查研究分析。

共发送调查问卷 300份实收调查问卷 240份

以下为调查结果:

第四天:全体成员上网搜寻资料,由刘思佳和李颖同学进行筛选与汇总

第五天:全体成员研究并讨论并总结几天来的成果

第六天:制成研究报告。

第三部分:课题研究的成果

内容摘要

①中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产生差异的原因

饮食文化:首先从客观上分析,东西方地域不同,当地大的气候类型不同,西方的饮食文化,餐桌礼仪大都是从欧洲传来的。在欧洲那里的气候海洋性明显,又由于所处的地方平原广布,有利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使当地草原广布,牧草丰富,继而导致了畜牧业的发展,多猪牛羊等食用性牲畜,因此在西方多以肉类为主食,以麦制的面包为辅。而在东方,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多山地丘陵,有平原的地方季风性气候又不能使其成为草原,但这雨热同期的

气候却适宜种植业的发展,正因为这导致在中国古代农耕的主要劳动力牛一直

很少被杀了作为食物,双重原因倒是中国主食是以面食为主,肉食为辅。这是

食材上的差异。

餐桌礼仪:导致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西方不同

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中国的儒、道、佛家中都有体现,儒家的传

统思想主要强调“仁、义、礼、智、信”;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清净无为”;佛

家则主张“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圆融无碍”。这就使得中国的餐桌礼仪有着

“谦让”的意思。与此相反的是,西方文化是一种“罪恶感”的文化,他们信奉上帝创

造了人。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人与人之间的界线十分明确,不允许

互相干涉。西方这种个人主义文化造就了西方餐桌礼仪之不共享一盘食物的原则。而中

国人爱好和平和宁静,生活在林木间,故在餐饮中使用廉价的筷子作为餐具。而筷子也

可以体现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意识。西方人喜欢殖民侵略,故在餐饮中使用刀叉类的金属

制品。刀叉也可体现西方人个人意识,以及贵族的生活。

二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的思维更多的是综合的、整体性的,具

有感性的直觉的思维传统,同时又具有中国式的中庸思维,这种思想的实质是

要调和甚至是取消用极端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国人的心理偏向重综合而短于逻

辑分析,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宏观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西方国家则强调分析的、局部的逻辑推理思维,并强调事物的自身特性,以科学为思维的标准,这

种思维模式在现实世界呈现出多维性,同时在西方国家,始终把个人的价值放

在重要的位置,突出个人主义至上的原则。

②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表现

1. 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是关

注的重点不同,即“营养”和“美味”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在西方国家, 饮

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 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 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

忽视味道。他们拒绝使用味精,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的产品; 生吃的

蔬菜, 不仅包括西红柿、生菜, 甚至是洋白菜、西兰花。因而他们的“色拉”

有如一盘饲料, 使我们难以下咽。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也知道

蔬菜爆炒加热后会丢失一部分维生素, 生吃则避免丢失, 可还是宁愿选择前者, 因为习惯使然, 更是因为味道确实好多了。

2. 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在中国, 民间有句俗话: “民以食为天, 食以味为先”, 味道是烹调的最

高准则。在中国人的眼里, “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 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

吃饱了, 还要吃, 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

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 这种超负荷的

饮食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 重视以饮食

来养生滋补, 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 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

破坏, 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 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

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 制作菜肴,但相

比起来, 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 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 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

之类食品的。另外, 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 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 使其毫无创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 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 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 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 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 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 都毫无变化。

4. 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和合”与“分别”的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 鱼就是鱼, 牛排就是牛排, 纵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 这体现了西方重分别”的社会文化。这种重分别的社会文化同样体现在用餐方式上。西方人奉行的是分餐制, 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 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5. 向往和谐的中国人重和合与整体

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 上讲究“和乐”、“唱和”, 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 希望国家实现“政通人和”。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 而当一切美好的事物凑集在一起时, 我们将其称誉为“珠联璧合”。而这种“和合”的思想体现在烹饪上就反映为“味调和”。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中国人把菜称之为“烹调”, 美味的产生, 在于调和。因此中国人烹调不是“1 + 1 = 2”那么简单, 而是应该等于“3”甚至更多。总之, 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 当然, 这些差异都有相对性, 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的互补与兼容。今天, 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肯德基等西方的舶来饮食, 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

③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表现

第一,从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中看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从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礼仪的差异。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国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

打招呼。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第三,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离身体最近的,正对领带;餐布一角压在大盘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盘叠在大盘之上;大盘左侧放手巾;左前侧放小碗,小瓷汤勺放在碗内;右前侧放置酒杯;右侧放筷子。西餐中的餐具,它的用餐顺序是有外向内的,所以,他的摆放也是有外向内的。它是根据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顺序精心排列起来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盘(或汤盘),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汤匙也放在食盘右边。食盘上方,放着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水杯)。而餐巾叠放啤酒杯(水杯)里或放在食盘里。面包盘放在左手,上面的黄油刀横摆在盘里,刀刃一面要向着自已。正餐的刀叉数目要和菜的道数相等,按上菜顺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内,用餐时按顺序由外向中间排着用,依次是吃开胃菜用的、吃鱼用的、吃肉用的比较正式的餐会中,餐巾是布做的。另外,要注意高档的餐厅餐巾往往叠得很漂亮,有的还系上小缎带。注意,别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脸。

第四,从进餐时的礼节看差异。

一般中国人吃饭也很有讲究。首先在进餐时,要先请客人,若站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其次,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另外,如果你口里在嚼着东西,切记,不要说话,以免喷出饭粒,造成尴尬。相反,西方人,一般是每个人一个盘子,就不存在夹菜的问题,但是他们一般不喜欢,吃东西的时候说话,所以吃东西时尽量的不说话的,只有在吃甜点的时候,可以聊一些,轻松地话题。只是,一般西餐的餐具很复杂,如果弄错了餐具也是件很丢人的事情。一般的餐具使用是这样的:菜盘两边如摆放了几副刀叉,应先用最外边的。第一道菜吃完,侍者会将菜盘与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如果有几把不同大小的刀叉匙,则用途不同。谨记“整齐、清洁和保持安静”三项原则便可无往而不利。

第四部分:课题研究反思和建议

由于不同的文化渊源与内涵,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西方的人们形成了有各自特点的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在跨国际文化的交流中,对于掌握

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东西方的饮食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我们没法说哪更好,因为两种文化的产生都是有各自的原因的,我们所需要的只是相互学习,如果在上升一个高度的话,那就是希望我们的中华文化能够不断的去粗取精,取百家之长来不断的发展自己。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并认真学好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

2:无论自己身处在哪,都要尊重那里的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做一个有修养,规范的人

感谢所有参加本次活动的成员,所有参加调查问卷的群众,所有给予建议和帮助的老师以及相关人员。

导师评语:

同学们经过大量的深入调查,进一步对中西方饮食文化与餐桌礼仪进行比较,丰富了同学们的视野,进一步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如果能将这一结题报告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加以运用,将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我们了解到餐桌上的差异后对于向西方出口餐桌用品也将会有很好的帮助,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生产一些农副产品提供给对方,也进口一些在西方国家生产成本较低的产品,更好的进行互补。至于餐桌礼仪,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中国的儒、道、佛家中都有体现,西方文化却是一种“罪恶感”的文化,他们信奉上帝创造了人。思维方式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对于我们在与西方人接触或出外旅行的餐桌上,不至于制造太多的尴尬,还要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的优秀品质。

主要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表现

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即“营养”和“美味”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在西方国家, 饮食大

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 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 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他们拒绝使用味精,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的产品; 生吃的蔬菜, 不仅包括西红柿、生菜, 甚至是洋白菜、西兰花。因而他们的“色拉”有如一盘饲料, 使我们难以下咽。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也知道蔬菜爆

炒加热后会丢失一部分维生素, 生吃则避免丢失, 可还是宁愿选择前者, 因为习惯使然, 更是因为味道确实好多了。

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在中国, 民间有句俗话: “民以食为天, 食以味为先”, 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在中国人的眼里, “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 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 还要吃, 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 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 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 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 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 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2:百度百科:

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 上讲究“和乐”、“唱和”, 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 希望国家实现“政通人和”。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 而当一切美好的事物凑集在一起时, 我们将其称誉为“珠联璧合”。而这种“和合”的思想体现在烹饪上就反映为“味调和”。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中国人把菜称之为“烹调”, 美味的产生, 在于调和。因此中国人烹调不是“1 + 1 = 2”那么简单, 而是应该等于“3”甚至更多。总之, 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 当然, 这些差异都有相对性, 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的互补与兼容。今天, 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肯德基等西方的舶来饮食, 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

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国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

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