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基础知识笔记

高一化学基础知识笔记
高一化学基础知识笔记

点燃 点燃 高温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笔记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①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H 2+O 2 === 2H 2O

②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H 2+CuO === Cu +H 2O

2、氧化还原反应:

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

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被还原

有化合价升高的物质被氧化 ①特征:有化合价升降,用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H 2+Cl 2

===2HCl (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②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偏移) 3、

4、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表示

⑴双线桥

①箭头由反应物中的变价元素指向生成物中的相应元素

②在线上标出“失m x ne-”或得“m x ne-”(m 表示变价院子个数,n 表示一个原子化合价的变化的数目,mn 为1时,省去不写)

⑵单线桥

①在反应物中,箭头由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指向化合价降低的元素

②在箭头上标出转移电子的总数

二、氧化剂、还原剂

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氧化剂是具有氧化性,使另一种物质被氧化而本身被还原,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即“得降还氧”(化剂)

还原剂是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剂

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同一种元素的化合价既升又降的反应叫歧化反应 根据方程式判断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前强后弱)

氧化剂+还原剂 == 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第二节离子反应

在化学反应中,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

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3、电解质的范围: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

4、非电解质的范围: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NH3

5、强弱电解质

①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完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盐、少数活泼金属氧化物HCl NaCl KOH H2SO4

②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部分金属氧化物、水CH3COOH NH3?H2O

导电能力的强弱用来判断溶液的浓稀的大小

6、电解质的电离

①强电解质的电离,完全电离,用“=”连接

②弱电解质的电离,部分电离,用“?”连接

③多元弱酸的电离(H的个数),分步电离,以第一步为主

④多远弱碱的电离,一步完成

强酸:H2SO4HNO3HCl HClO4HBr HI

强碱:NaOH KOH Ba(OH)2Ca(OH)2

二、离子反应

1、定义:在溶液中进行,至少有一种物质能写成离子形式的反应。

能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可溶性强电解质(即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凡含有Na+、k+、NH4+、NO3-、Cl-、SO42-六种离子的只有AgCl、BaSO4不容,不含以上六种离子的只有Ba(OH)2溶,其余均不溶,

微溶物:CaSO4、Ca(OH)2、MgCO3、Ag2SO4在反应物中作可溶(写成离子形式),在生成物中作沉淀(不写)。

2、离子反应的本质:反应物中有离子浓度减小

3、离子反应的表示方法——离子方程式

书写步骤:①正确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斌配平

②把可溶性强电解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③把等号两边相同的相同数目的离子消掉

4、中和反应的实质

①实质:酸中的H+与碱中的OH-结合生成H2O的反应,即H+ + OH- == H2O

点燃 ②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不仅表示一个反应,而且还能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5、属于离子反应的氧化还原反应

①在溶液中进行置换反应

②强氧化剂(如HNO 3、H 2SO 4、Fe 3+、Cl 2、Br 2、酸性KMnO 4溶液)与强还原剂(如Fe 2+、SO 2、SO 32-、I-、S 2-)之间的反应

注:可溶性碳酸盐与强酸反应都满足 2H ++CO 32- == H 2O +CO 2↑

所有的强酸、强碱之间的反应不生成沉淀的都满足H + + OH- == H 2O

离子共存:同组离子间,不能相互反应(即不能结合生成气体、水、沉淀、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第三节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的本质:

有新物质生成,同时有热效应的产生(即有吸热、放热现象)

二、反应热

1、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典例NH 4Cl 与Ba(OH)2?8H 2O 的反应。吸热反应主要体现在反应条件为“加热”“高温”的反应上

2、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包括物质的燃烧、金属与酸的反应、中和反应等),反应条件为“点燃”的一般为放热反应。

3、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①有适当过量的空气 ②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第二章 碱金属

锂(Li) 钠(Na) 钾(K) 铷(Rb) 铯(Cs) 钫(Fr)

第一节 钠

一、钠的性质

1、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质较软,密度比水小,熔点低于100℃

2、化学性质: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是活泼金属

⑴与非金属反应

①与氧气反应 在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 4Na +O 2 ==2Na 2O(白色固体)

在空气中燃烧2Na +O 2 === Na 2O 2(浅黄色固体)

②与氯气反应 2Na +Cl 2 == 2NaCl

③与硫反应 2Na +S==Na 2S (钠和硫的混合物可能发生爆炸)

浮:密度比水小

现象 熔:熔化成液态小球(熔点低,低于100℃)

⑵与水的反应 游:在水面上不停游动(有气体生成)

红:加酚酞试液的水变红(生成物显碱性)

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2Na +2H 2O == 2NaOH +H 2↑

离子方程式:

⑶与某些氧化物反应:4Na +3CO 2 == 2Na 2CO 3+C

注:钠与盐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 和H 2,然后看NaOH 是否与盐发生反应。

二、钠的存在与用途

1、元素的存在形态: 游离态(单质) 化合态(化合物或离子)

2、钠的存在:只能以化合态存在

点燃 点燃 点燃 3、钠的保存:少量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4、用途:①制取过氧化钠 ②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③用来还原某些贵重金属 ④用在电光源上

第二节 钠的化合物

一、钠的氧化物

1、氧化钠(Na 2O ):白色固体,是钠在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而得到的产物,能与水反应。氧化钠不稳定,能与氧气继续反应生成过氧化钠。

2、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是钠燃烧的产物,其化学性质有①与水反应:Na 2O 2+2H 2O==4NaOH +O 2 ②与CO 2反应:2Na 2O 2+2CO 2 == 2Na 2CO 3+O 2 ③有漂白性

用途:呼吸面具的供氧剂。

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1、碳酸钠:白色固体,常带有10个结晶水分子,为Na 2CO 3 ? 10H 2O ,易溶于水,其水溶液为碱性,俗名纯碱、苏打。

2、碳酸氢钠:白色细小晶体,易溶于水(但溶解性小于Na 2CO 3)

3、化学性质:①与酸反应 ②受热分解

③互换 Na 2CO 3 NaHCO 3 三、用途

1、Na 2CO 3:用于化工原料、造纸、制皂、纺织、制玻璃等

2、NaHCO 3:食品加工、发酵粉

第三节 碱金属元素

锂(Li) 钠(Na) 钾(K) 铷(Rb) 铯(Cs) 钫(Fr)

一、物理性质:

1、色态:均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金属

2、密度:按由上到下的规律排列,其密度遵循由小到大的趋势,但钾钠反常。

3、熔沸点:由上到下依次降低。

二、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的共同点:最外层电子数目均为1,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

2、原子结构的递变性:由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电子越易失去,还原性越强。

三、化学性质: 4Li +O 2 === 2Li 2O

与氧气发生反应 2Na +O 2 === Na 2O 2

1、与非金属反应 K +O 2 === KO 2(超氧化钾)

Rb 、Cs 氧原子的个数比越来越大 与Cl 2、S 反应只有一种产物

2、与水反应:Li 与水反应较平稳,而K 与水反应有可能爆炸,Rb 、Cs 遇水就爆炸,均生成强碱(LiOH 是弱碱)ROH

四、焰色反应

1、焰色反应:用于检验元素(化合物固体、溶液、单质)

通入CO 2、加少量酸

△(固体)、加NaOH (溶液)

2、Na为黄色,K为紫色(透过蓝钴玻璃)

3、钴玻璃的作用:滤去黄色排除Na 的干扰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定义:物质中所含一定数目“微粒集体”的多少物理量

微粒集体:0.012Kg12C中所含碳原子的数目(约为6.02x1023)

2、单位及符号:用“n”表示物质的量,单位:摩尔,用“mol”表示

3、用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时,必须用化学符号表示1mol O

4、阿伏伽德罗常数

1mol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约6.02x1023

符号:N A 单位:mol-1

“粒子集体”的微粒数=12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1mol的微粒数=阿伏伽德罗常值≈6.02x1023个

n=N∕N A

二、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当物质用摩尔为单位时,可定义为:1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2、表示符号:M表示摩尔质量单位:g∕mol

3、摩尔质量的数值;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值相同,但意义不同。

4、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N∕N A= n = m∕M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

一、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

1、微粒的大小

2、微粒的数目

3

气体体积受着温度和压强的影响:即温度越高,微粒间隙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大,微粒间隙越小,体积越小。

4、在同温同压下,相同数目的气体分子所占的体积相同(阿伏伽德罗定律)

即V1∕V2 = n1∕n2= N1∕N2 (适用同温同压下的气体)

二、气体的摩尔体积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若物质的量的摩尔单位,可单理解为: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

2、表示符号:用Vm表示单位为:L∕mol

3、摩尔体积的适用范围:①任何温度和压强下,气体都有一个对应的摩尔体积②在标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

4、物质的量与气体体积的关系:

n =V∕V m V=V m?n=( m∕M)?Vm

若标准状况下的气体:ρ= m∕V=M∕22.4

相对密度:d=ρ1∕ρ 2 = M1∕M2

第三节物质的浓度

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之理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组成:溶质(分子、离子、特定组合NaCl、K2CO

3、CuSO

4、NH3等)和溶剂

3、量的关系:①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克数为该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度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x100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占溶液总量的百分分数

W=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x100%

二、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1L溶液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

2、表示符号:用C表示单位为mol∕L

3、计算公式:C= n∕V n = V?ρ?W∕M

4、说明:①1L指溶液体积②物质的量浓度不受体积大小影响③溶质(可为分子、离子、特定组合)

三、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仪器: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

2、实验步骤:①仪器的洗涤和容量瓶的检漏②计算③称量④溶解(溶解水不能超过容量瓶容积的一半)⑤移液(降至室温后在进行)⑥洗涤烧杯(洗液注入容量瓶)⑦震荡⑧定容⑨摇匀⑩贴标签

注:容量瓶标有:温度、刻度线、容量(必须指明容积是多少)

四、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

1、溶质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

2、溶解度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

C= n∕V= (m∕M)∕m(aq )∕ρ)

3、已知物质的量浓度,求质量分数

W= m∕m(aq )x100%= n M∕m(aq )x100%= CVM∕m(aq)x100%

4、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稀释定律:溶质质量不变:m1w1 = m2w2

溶质物质的量不变:C1V1 = C2V2

第四章卤素

氟(F) 氯(Cl) 溴(Br) 碘(I) 砹(At)

第一节氯气

一、氯元素的结构和存在

1、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Cl

Cl—:Cl—

△∕光照 △∕光照 点燃 点燃 点燃 △ △∕光照

2、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只以化合态存在。常用35Cl 37Cl

3、常见化合价:―1(主要)、﹢1、﹢3、﹢5、﹢7

二、氯气的性质

氯气是由两个氯原子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Cl 2。(双原子分子有:H 2、N 2、O 2、F 2、Br 2、Cl 2、I 2)

双原子分子与物质的状态无关,并不是气体特有。

1、物理性质:

①色味态: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②密度:比空气的大 ③溶解性:V H 2O :V Cl 2 =1:2 ④特性:有毒,易液化(摩尔质量越大的气体越易液化)

2、化学性质: 具有强氧化性

①与金属反应:

Cu +Cl 2 === CuCl 2(棕黄色烟)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态小液滴

Fe +Cl 2 === FeCl 3(棕红色烟)

注:变价金属与氯气反应均生成高价产物

氯气与所有的金属反应都只显―1价

②与H 2反应:H 2+Cl 2 === 2HCl

现象:Ⅰ、苍白色火焰 Ⅱ、瓶口有白雾产生

注意:Ⅰ、纯净的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燃烧 Ⅱ、氢气、氯气混合(光气),在点燃或光照时会发生爆炸 Ⅲ、HCl 溶于水的盐酸 ③与水反应:Cl 2+H 2O ===== HCl +HClO (弱酸,比碳酸还若,不能是酸碱指示剂变色)

Cl 2的水溶液叫氯水,其成分为:

三分子:H 2O 、Cl 2、HClO

四离子:Cl ˉ、ClO ˉ、OH ˉ、H ﹢

氯水的变化 颜色变化:放置时颜色逐渐变浅,最后消失

成分变化:次氯酸不稳定,受热或见光分解2HClO====2HCl +O 2

弱酸性:HClO H ﹢+ClO ‐

不稳定性:HClO ==== HCl +O 2↑ 漂白性:能使多种有色物质褪色,也能消毒杀菌

强氧化性:能使S 2‐、SO32‐、I ‐、Fe 2﹢、Br ‐氧化 2+2NaOH = NaCl +NaClO +H 2O

Cl 2+2Ca(OH)2 = CaCl 2+Ca(ClO)2+2H 2O (生产漂白粉) Ca(ClO)2+CO 2+H 2O = CaCO 3↓+HClO

漂粉精的主要成分:CaCl 2 、Ca(ClO)2的混合物,有效成分:Ca(ClO)2

三、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制气→洗气→收集→尾气处理

1、制气:4HCl(浓)+MnO 2 == MnCl 2+2H 2O +Cl 2↑

16HCl(浓)+2KMnO 4 = 2MnCl 2+2KCl +5Cl 2↑

2、洗气:除HCl (排饱和食盐水),干燥(浓H 2SO 4)

3、收集: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l 2

检验Cl 2:用润湿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试纸变蓝

检验Cl ‐:先加HNO 3(除去CO32ˉ 等),再加AgNO 3有白色沉淀

4、尾气处理:用NaOH 溶液吸收

第二节卤族元素

氟(F) 氯(Cl) 溴(Br) 碘(I) 砹(At)

一、结构

1、原子结构:

2、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①相似性:最外层均为7个电子,易得1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X‐)②递变性:随电荷数增加,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二、物理性质的递变性:

1、颜色:由浅到深

2、溶解性:由大到小

3、熔沸点:由高到低

4、密度:由大到小

三、化学性质

1、单质氧化性:由强到弱。所有的单质中,氟单质的氧化性最强

2、与H2反应:非金属与H2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金属不能发生次反应)。气态氢化物是判断非金属性(元素性质)或氧化性(物质的性质)强弱的重要依据:

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容易生成

②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③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越强

3、与水的反应:2F2+2H2O = 4HF+O2

Cl2、Br2、I2:X2+H2O = HX+HXO

与碱反应:X2 + 2OH‐= X‐+ XO‐+ H2O

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氧化性强的单质+还原性强的卤离子=氧化性弱的单质+还原性弱的单质如:Cl2+2NaBr = 2NaCl+Br2

氟在溶液中不能发生置换反应。氟没有正价,只有-1价。所有非金属元素都有正价。

5、溴和碘的特性:

①溴:唯一呈液态的非金属,极易挥发,有强烈的刺激性,常在液溴中加入少量水,以减小挥发,保存在密封的玻璃瓶中(水封),不能用橡胶等作瓶塞或盛装,应为溴有腐蚀性。

②碘:易升华,I2使淀粉变蓝。

6、卤化银

AgF AgCl AgBr AgI

白色固体淡黄色固体黄色固体

+H2O== HF+ AgOH↓(白色沉淀,不稳定)

2O+ Ag2O↓(黑色沉淀)

第三节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1、理论依据:在化学方程式中

①各物质的质量之比= 摩尔质量与计量系数的成绩之比

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均有感光性(遇光分解)

②物质的量之比= 计量系数之比

③气体体积之比= 计量系数之比

2、上下同单位,左右成比例

3、解题步骤:

①写出与题目有关的方程式

②列出已知和未知项的量得关系

③列出对应的已知、未知数

④列比例、计算结果⑤答

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2、原子核(带正电)质子(1个质子带1

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中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因此原子质量约等于离子的质量。

3、原子的表示方法:

用AZ R表示一个原子(R表示元素符号,A 表示质量数,Z表示质子数)

4、两个关系式: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5、同位素: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或质子数相同,种子数不同的原子的互称)。

同素异形体:同一元素形成的不同的单质。

二、电子排布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①一个原子中没有能量完全相同的电子,能量低,离核近,根据能量不同形成以原子核为球心,电子与核之间距离为半径的同心体。

②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由里往外,依次为1、2 …7层,表示为:K、L、M、N、O、P、Q层。

③排布规律:

a、各电子层最多能排2n2个(n为1、2 …7)

b、最外层不能超过8个,次外层不能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c、电子总是由里往外排

2、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①原子结构示意图

(内外数目相等)

画法:

Ⅰ、理论基础:知道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

Ⅱ、第一第二列的画法,画比它少一个电子层的最后一种原子的结构,然后再其外面补上一层(层上有1—2个电子)

Ⅲ、第十三列及以后,直接按2n2画到列数的第三层,然后在由后面往前排

②离子结构示意图:

特点:最外层一定为稳定结构,且内外不相等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一、最外层电子数目

1、同周期(电子层数相同):1→8(失电子由易到难,得电子由难到易)

2、同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目相同

二、原子半径

1、同周期: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2、同主族:由上到下逐渐增大(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三、化合价

1、同周期:正价:+1→+7(氟无正价)

负价:‐4→‐1(金属无负价)

2、同主族:最高正价= 主族序数= 最外层电子数

负价= 最外层电子数―8

四、气态氢化物(只有非金属元素才能形成)

1、同周期:形成气态氢化物由难到易稳定性逐渐增强

2、同主族:由上到下,由易到难,稳定性由强到弱。

五、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1、同周期: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

2、同主族:碱性逐渐增强,酸性逐渐减弱

第三节元素周期表

一、定义:电子层数相同,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做到右排为行(也叫周期),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按电子层数的递增从上到下排成列(也叫族)而得到的表格叫元素周期表。发明者:门捷列夫

二、周期表的结构

一二三为短周期,排有元素分别为2、8、8种周期(七个周期)四五六为长周期,排有元素分别为18、18、32种

七为不完全周期,排有元素目前为26种

周期表主族:7个,分别表示为Ⅰ、Ⅱ、Ⅲ、Ⅳ、Ⅴ、Ⅵ、Ⅶ(A) 族(18列副族:7个,分别表示为Ⅰ、Ⅱ、Ⅲ、Ⅳ、Ⅴ、Ⅵ、Ⅶ(B)

共分16族) 零族:1个,即为稀有气体

Ⅷ族:第8、9、10三列合为一个族称为Ⅷ族

三、周表的分区

1、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左下方,其中左下角的钫(铯)金属性最强

2、非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右上方,其中右上角的(除稀有气体外)氟非金属性最强;

3、在金属、非金属的梯形分解线两边的元素,有两性(多数是半岛体)

第四节化学键

一、离子键

1、化学键: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主要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三种

2、离子化合物的形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然后通过静电引力结合在一起。

3、离子键:阴阳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

4、电子式:用“?”“×”表示离子最外层电子的图示

⑴表示原子或离子的电子式

①原子电荷数≦4的,本身本身没有成对电子(最外层为2 的除外)

②简单离子: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复杂阳离子和阴离子须用[ ] ,并在括号外标明所带电荷数

⑵化合物的电子式:原子个数少的写在中间,四周排上原子个数多的,相同的离子不能合写。

⑶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的过程

二、共价键

1、定义: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2、分类:①非极性键: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②极性键: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3、电子式的书写:①多原子单质②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③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的过程

非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合物称为共价化合物。

第六章氧族元素环境保护

第一节氧族元素

氧(O) 硫(S) 硒(Se) 碲(Te) 钋(Po)

一、氧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1、成员的名称、符号,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原子结构的异同,原子半径大小顺序

3、主要化合价:-2、+

4、+6

4、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稳定性顺序

H2O H2S H2Se H2Te

稳定性逐渐增强

5、最高价氧化物通式:RO3,对应的水化物通式:H2RO3,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氧族元素的非金属性比同周期的卤族元素弱,如:S < Cl

6、元素性质:由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二、臭氧

1、结构式、分子式、电子式

2、物理性质:在常温长压下,淡蓝色有特殊臭味的气体,密度比氧气的大

3、化学性质:①不稳定性:2O3? 3O2 ②强氧化性: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2KI+O3+H2O == I2+O2+2KOH Ag+O3 == Ag2O+O2 ③漂白性:其强氧化性使有色物质褪色,也能消毒杀菌

三、过氧化氢

1、结构式、分子式、电子式

2、物理性质:无色黏稠液体,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呈弱酸性。

3、化学性质:①不稳定:H2O2 == H2O+O2 ②弱酸性:③强氧化性:能够氧化Fe2+、I‐等④还原性:能被强氧化剂KMnO4(H+)等所氧化

4、用途:可用作氧化剂、漂白剂、消毒剂、脱氯剂、火箭燃料等

四、硫化氢

1、物理性质: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有剧毒,大气污染物,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①不稳定:H2S == H2+S ②可燃性:2H2S+3O2 == 2H2O+SO2(氧气充足,淡蓝色火焰) 2H2S+O2==2H2O+S (氧气不足) ③强还原性④二元弱酸,具有酸的通性。

第二节二氧化硫

一、性质

①色味态: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1、物理性质②溶解性:易溶于水1:40

③特性:易液化,是空气污染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

溶解性:NH3 > HCl > SO2 > Cl2> CO2> O2> N2、H2、CO

2、化学性质:

酸性氧化物:MgO、Na2O等

①氧化物的类型碱性氧化物:CO2、P2O5等

两性氧化物:Al2O3

不成盐氧化物:H2O、NO、CO、N2O

SO2+H2O == H2SO3 Array SO2+Na2O =Na2SO3只生成含氧酸盐

SO2+NaOH == Na2SO3+H2O

②还原性:2SO23SO3+H2O == H2SO4

H2SO4

标况下,SO3为无色晶体,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液体,也是酸性氧化物,硫酸的酸

酐,有很强的吸水性。

O 2 O 2 H 2O

H 2O H 2O 加足量HCl 加BaCl 2 △ △ ③氧化性:2H 2S +SO 2==2H 2O +3S ↓

④漂白性:化合漂白,SO 2与有色物质化合成无色不稳定的物质而褪色。但加热后又恢复原来的颜色。

HClO 、H 2O 2、O 3有漂白性(氧化漂白,很稳定)

Na 2O 2、Cl 2能漂白

吸附漂白:木炭、活性炭、Al(OH)3胶体

二、SO 2对环境的危害

1、酸雨: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

2、产生:硫的氧化物(SO 2),氮的氧化物(NO 2),在空气中通过转化后溶于水而形成。 SO 2 _______ SO 3 _______ H 2SO 4 NO 2 _______ HNO 3 NO _______ NO 2 _______ HNO 3

3、污染源:① SO 2:含硫矿物燃料的燃烧;化工厂排放的废水 ② 汽车尾气;含氮动植物残体的燃烧与分解

4、危害:① 直接破坏植被 ② 使水体酸化,水生物死之 ③ 使土壤酸化 ④ 加快建筑设施的腐蚀。

5、环境保护: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SO 2、NO 2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第三节 硫酸

一、物理性质

1、色味态:无色无味的油状液体

2、密度:98%的浓H 2SO 4,密度为:1.84g ∕mol ,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ol ∕L

3、溶解性: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4、特性:高沸点、强腐蚀

二、化学性质

1、稀H 2SO 4是二元强酸,具有酸的通性:与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碱、盐、指示剂等发生反应。

2、浓H 2SO 4的化学性质:

①吸水性(作干燥剂):能把物质中已“H 2O ”形式存在的水分子吸取出来,使自身浓度降低。可干燥的气体有:O 2、H 2、N 2、CO 2,不能干燥的气体有:NH 3、H 2S 、 HI 、HBr 。

②脱水性:把含H 、O 元素的物质中的H 、O 原子按2:1的比例从分子中断裂下来,形成水,而物质因脱水而碳化。

③强氧化性(稀H 2SO 4无):

Ⅰ、浓H 2SO 4(浓HNO 3)遇Fe 或Al 在常温下发生钝化;

Ⅱ、与金属不生成H 2而得到高价盐,体现出浓H 2SO 4的氧化性和酸性

2H 2SO 4(浓)+Cu == CuSO 4+SO 2↑+2H 2O ; Ⅲ、 与非金属C 、S 、P 反应只体现强氧化性2H 2SO 4(浓)+C==CO 2↑+SO 2↑+2H 2O ;

Ⅳ、与还原性化合物(H 2S 、FeO )的反应。

三、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待测液 以除以CO32‐SO32‐Ag ﹢等 有白色沉淀 注:①必须先加HCl 酸化,以防Ag ﹢干扰;

②不能用HNO 3、Ba(NO 3)2它们会使SO32‐氧化为SO42‐

③若加HCl 时有沉淀,则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加BaCl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点燃 高温 高温 点燃 点燃 第七章 碳族元素 无机非金属材料

第一节 碳族元素

一、碳族元素

1、成员:碳(C)、硅(Si)、锗(Ge)、锡(Sn)、铅(Pb)

2、结构的相似性、递变性:

相似性:最外层均为4个电子,化合价主要为:﹢2、﹢4

递变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减弱,非金属性减

弱。

3:性质递变规律的依据: ①生成难易:由易到难 RO

⑴氢化物 ②热稳定性:由上到下,逐渐减弱 ⑵氧化物 (RH 4) 由强到弱 ②RO 2(多为酸性氧化物) 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碱性强弱:

酸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逐渐减弱

二、碳及其化合物

①化合价的分标:“0”为中间价,所以单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但最稳定价为﹢4价,因此以还原性为主,最外层有4个电子,

1、碳单质 失都不容易,因此,碳单质有稳定性,主要形成共价化合物

②氧化性:C+2H 2 ==== CH 4 Ca+2C ==== CaC 2(离子化合物)

③还原性:C+O 2===CO 2 3C+2Fe 2O 3 === 4Fe+3CO 2↑

C+H 2O===CO ↑+ H 2↑

2、氧化物:

①CO 氧化性

还原性:比碳强,能与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和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3CO+Fe 2O 3 === 2Fe+3CO 2↑ CO+H 2O===CO 2↑+ H 2↑

无色无味气体,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可溶于

水(1:1)

②CO 2 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与水、与碱、与碱性氧化物发生

反应

特性:2Mg+CO 2===2MgO+C 4Na+3CO 2===2Na 2CO 3+C

3性。

4、碳酸盐:Na 2CO 3、NaHCO 3、CaCO 3、Ca(HCO 3)2 …..

第二节 硅和二氧化硅

一、硅(Si)

晶体硅: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的固体,熔沸点很高,硬度

1、物理性质 大,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无定形硅:黑色(深灰色的粉末固体)

2、存在:自然界中只有化合态,没有游离态

3、化学性质:

①还原性:Si+ O 2==SiO 2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与HF 反应:Si+4HF==SiF 4+2H 2↑

②常温下 与F 2反应:Si+F 2==SiF 4

与NaOH 溶液反应:Si+2NaOH+H 2O==Na 2SiO 3+2H 2↑

③有极弱的氧化性:Si+H 2===SiH 4(硅烷)

4、制取:SiO 2+C===2CO ↑+Si(粗硅)

二、二氧化硅

1、自然界中的存在:石英、水晶、玛瑙、硅石

与水反应(但SiO 2不能生成酸)

2、化学性质 ①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含氧酸盐 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②能与某些盐反应:SiO 2+Na 2CO 3===Na 2CO 3+CO 2↑

SiO 2+CaCO 3==CaSiO 3+CO 2↑

硅酸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化学是为H 2SiO 3,酸性比碳酸还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3、硅和二氧化硅的用途

硅:制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制合金——硅钢(导磁性) 二氧化硅:制光导纤维、制光学仪器、装饰品

第三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

能源、信息、材料为当今世界的三大支柱

一、硅酸盐材料

1、水泥

生产材料:黏土、石灰、石膏

主要成分:3CaO ?SiO 2 2CaO ?SiO 2 3CaO ?Al 2O 3

2、玻璃

生产原料:纯碱、石灰、石英

原理:SiO 2+Na 2CO 3===Na 2CO 3+CO 2↑

SiO 2+CaCO 3==CaSiO 3+CO 2↑

3、陶瓷

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特点:耐高温、抗腐蚀、高强度、具有生物、光学、电学特性

1、高温结构陶瓷

氧化铝(人造刚玉)Al 2O 3 氮化硅 Si 3N 4

2、光导纤维

最全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5篇

最全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5篇 高一化学很多同学的噩梦,知识点众多而且杂,对于高一的新生们很不友好,建议同学们通过总结知识点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 1.原子定义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3.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4.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5.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分子原子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

高一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 (一)由概念不清引起的误差 1.容量瓶的容量与溶液体积不一致。 例:用500mL容量瓶配制450mL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1.8g。分析:偏小。容量瓶只有一个刻度线,且实验室常用容量瓶的规格是固定的(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用500mL容量瓶只能配制50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以所需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应以500mL溶液计算,要称取2.0g氢氧化钠固体配制500mL溶液,再取出450mL溶液即可。 2.溶液中的溶质与其结晶水合物的不一致。 例:配制500mL0.1moL/L的硫酸铜溶液,需称取胆矾8.0g。分析:偏小。胆矾为CuSO4·5H2O,而硫酸铜溶液的溶质是CuSO4。配制上述溶液所需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应为12.5g,由于所称量的溶质质量偏小,所以溶液浓度偏小。 (二)由试剂纯度引起的误差 3.结晶水合物风化或失水。 例:用生石膏配制硫酸钙溶液时,所用生石膏已经部分失水。分析:偏大。失水的生石膏中结晶水含量减少,但仍用生石膏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使溶质硫酸钙的质量偏大,导致所配硫酸钙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大。 4.溶质中含有其他杂质。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固体中含有氧化钠杂质。分析:偏大。氧化钠固体在配制过程中遇水转变成氢氧化钠,31.0g氧化钠可与水反应生成 40.0g氢氧化钠,相当于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大,使结果偏大。 (三)由称量不正确引起的误差

5.称量过程中溶质吸收空气中成分。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烧杯中称量时间过长。分析:偏小。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使所称量的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小,导致其物质的量浓度偏小。所以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速度要快或放在称量瓶中称量。 6.称量错误操作。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天平的两个托盘上放两张质量相等的纸片。分析:偏小。在纸片上称量氢氧化钠,吸湿后的氢氧化钠会沾在纸片上,使溶质损失,浓度偏小。 7.天平砝码本身不标准。 例:天平砝码有锈蚀。分析:偏大。天平砝码锈蚀是因为少量铁被氧化为铁的氧化物,使砝码的质量增大,导致实际所称溶质的质量也随之偏大。若天平砝码有残缺,则所称溶质的质量就偏小。 8.称量时药品砝码位置互换。 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需称量溶质4.4g,称量时天平左盘放砝码,右盘放药品。分析:偏小。溶质的实际质量等于砝码质量4.0g减去游码质量0.4g,为3.6g。即相差两倍游码所示的质量。若称溶质的质量不需用游码时,物码反放则不影响称量物质的质量。 9.量筒不干燥。 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时,用没有干燥的量筒量取浓硫酸。分析:偏小。相当于稀释了浓硫酸,使所量取的溶质硫酸的物质的量偏小。 10.量筒洗涤。 例:用量筒量取浓硫酸倒入小烧杯后,用蒸馏水洗涤量筒并将洗涤液转移至小烧杯中。 分析:偏大。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量筒中的残留液是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化学不好的高中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只有将最基础的知识掌握好了,才能进一步有难度的知识。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化学必备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1、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燃烧,酸碱中和,活泼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 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Ba(OH)2?8H2O和NH4Cl的反应,灼热的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C、CO、H2还原CuO 2、各物理量之间的转化公式和推论

⑴微粒数目和物质的量:n==N / NA,N==nNA NA——阿伏加德罗常数。规定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为一摩尔,约为6.02×1023个,该数目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⑵物质的量和质量:n==m / M,m==nM ⑶对于气体,有如下重要公式 a、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n==V / Vm,V==nVm 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b、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V(A) / V(B) == n(A) / n(B) == N(A) / N(B) c、气体密度公式:ρ==M / Vm,ρ1/ρ2==M1 / M2 ⑷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关系 (对于溶液)a、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 C==n / V,n==CV b、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 C==(1000ρω) / M

3、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①计算:固体的质量或稀溶液的体积 ②称量:天平称量固体,量筒或滴定管量取液体(准确量取) ③溶解:在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 ④检漏: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两次) ⑤移液:冷却到室温,用玻璃棒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选定容积的容量瓶中 ⑥洗涤:将烧杯、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液全部转移至容量瓶中(少量多次) ⑦定容:加水至叶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处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最低点刚好与刻度线相切 ⑧摇匀:反复上下颠倒,摇匀,使得容量瓶中溶液浓度均匀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史上最全】---人教版

高一化学必修1知识点综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 ①最好不引入新的杂质; 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 ③实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 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下列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1)生成沉淀法(2)生成气体法(3)氧化还原法(4)正盐和与酸式盐相互转化法(5)利用物质的两性除去杂质(6)离子交换法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点、

目录 一、常见物质的俗名及成分 (3) 二、物质的状态和颜色 (4) 1.固体物质 (4) 2.液体物质 (4) 3.气体物质 (5) 三、特殊的物理性质 (5) 四、常见物质的重要用途 (6) 五、常用的除杂方法 (6) 六、常见的环境污染 (7) 七、化学方程式必须天天写 (8) (一)、金属元素的反应 (8) (二)、非金属元素的反应 (13) (三)、常见的化工反应 (16) (四)、有机反应 (17)

一、常见物质的俗名及成分 1.硫酸盐类 (1)皓矾:ZnSO4·7H2O (2)重晶石(钡餐):BaSO4 (3)绿矾:FeSO4·7H2O (4)芒硝:Na2SO4·10H2O (5)明矾:KAl(SO4)2·12H2O (6)蓝矾(胆矾):CuSO4·5H2O (7)熟石膏:2CaSO4·H2O 2.矿石类 (1)电石:CaC2 (2)磁铁矿石:Fe3O4 (3)赤铁矿石:Fe2O3 (4)石英:SiO2 (5)刚玉(蓝宝石,红宝石):Al2O3 3.气体类 (1)高炉煤气:CO、CO2等混合气体 (2)水煤气:CO、H2 (3)天然气(沼气):CH4 4.有机类 (1)福尔马林:35%~40%的HCHO水溶液 (2)蚁酸:HCOOH (3)尿素:CO(NH2)2 (4)氯仿:CHCl3 (5)甘油:CH2OH—CHOH—CH2OH (6)硬脂酸:C17H35COOH (7)软脂酸:C15H31COOH (8)油酸:C17H33COOH (9)肥皂:C17H35COONa (10)银氨溶液:Ag(NH3)2OH (11)葡萄糖:C6H12O6 (12)蔗糖:C12H22O11 (13)淀粉:(C6H10O5)n (14)石炭酸:苯酚 5.其他类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 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大全 [高一月考化学知识点]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大全[高一月考化学知识点] 不管各校有什么不同的进度,基本上不离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这几个模块。 其中重中之重还是物质的量这一块,重点在于概念的掌握。 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而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作为一个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桥梁,可以把各种物理量相连接 其中特别注意的是,在把气体体积和物质的量相连接的时候,用到的气体摩尔体积要特别强调条件,通常在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才是22.4L/mol,而非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不一定是22.4L/mol 另外还需要特别注意各个物理量的单位,物质的量的单位是mol,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气体摩尔体积的单位是L/mol,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 其中稍微拓展一下的是气体的阿伏伽德罗定律:同温同压同体积的气体粒子数也相同。 同时我们还在阿伏伽德罗常数这个地方见到过阿伏伽德罗这个人。那这个人呢,是科学史上最丑的科学家: 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是高中阶段新接触的两种反应类型。其中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就是发生了化合价的升降,而导致化合价升降的实质就是电子的得失或者偏移。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关键在于得失电子守恒。 而离子反应,因为初中的时候很多同学已经接触过电离的概念,所以在理解上相对比较

容易一些。主要掌握一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都能导电的化合物。特别注意电解质一定都是化合物,另外两个条件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二者只要有其一即可,相当于数学上的并集的关系。那化合物当中除了电解质就是非电解质了。 此外离子反应还有一个重点就是离子反应的书写,那么初学的时候同学们需要按照写、拆、删、查的步骤严格执行。 当然这三个模块一个月之内不会都学到,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进度,合理安排一下时间,把刚刚学到的知识巩固复习一下,一定能够给高中化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感谢您的阅读!

最新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一章 一、重点聚焦 1.混合物的分离原理和分离方法。 2.混合物分离方法的操作。 3.离子的检验及检验试剂的选择。 4.物质分离与提纯过程的简单设计。 5.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6.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7.有关物质的量、微观粒子数、质量、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之间转化的计算。 8.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二、知识网络 本章包括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两节内容,其知识框架可整理如下: 1.实验安全 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是避免或减少实验事故的前提,然后在实验中要注意五防,即防止火灾、防止爆炸、防止倒吸引起爆裂、防止有害气体污染空气、防止暴沸。2.实验中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1)创伤急救 用药棉或纱布把伤口清理干净,若有碎玻璃片要小心除去,用双氧水擦洗或涂红汞水,也可涂碘酒(红汞与碘酒不可同时使用),再用创可贴外敷。 (2)烫伤和烧伤的急救 可用药棉浸75%—95%的酒精轻涂伤处,也可用3%—5%的KMnO4溶液轻擦伤处到皮肤变棕色,再涂烫伤药膏。 (3)眼睛的化学灼伤 应立即用大量流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如为碱灼伤,再用20%的硼酸溶液淋洗;若为酸灼伤,则用3%的NaHCO3溶液淋洗。 (4)浓酸和浓碱等强腐蚀性药品使用时应特别小心,防止皮肤或衣物被腐蚀。如果酸(或碱)流在实验桌上,立即用NaHCO3溶液(或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洗,再用抹布擦干。如果只有少量酸或碱滴到实验桌上,立即用湿抹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抹布。 如果不慎将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用3%—5%的NaHCO3溶液冲洗。如果碱性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5)扑灭化学火灾注意事项 ①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的化学药品不能用水扑救。如钾、钠、钙粉、镁粉、铝粉、电石、PCl3、PCl5、过氧化钠、过氧化钡等着火。 ②比水密度小的有机溶剂,如苯、石油等烃类、醇、醚、酮、酯类等着火,不能用水扑灭,否则会扩大燃烧面积;比水密度大且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如CS2着火,可用水扑灭,也可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③反应器内的燃烧,如是敞口器皿可用石棉布盖灭。蒸馏加热时,如因冷凝效果不好,易燃蒸气在冷凝器顶端燃着,绝对不可用塞子或其他物件堵塞冷凝管口,应先停止加热,再行

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以及化学公式归纳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也是个杂乱的科目,知识点多,概念多,很多东西又很抽象,难以理解,给复习带来难度,下面为大家整理出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正在复习的学生们,帮助稍微梳理一下高中化学的重要知识点,但是总结的不是非常全面,希望能够谅解。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1.氢离子的氧化性属于酸的通性,即任何可溶性酸均有氧化性。 2.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有化学键结合。如:稀有气体。 3.不是所有的正四面体结构的物质键角为109。28,如:白磷。 5.电解质溶液导电,电解抛光,等都是化学变化。 6.常见气体溶解度大小:NH3.>HCL>SO2>H2S>CL2>CO2 7.相对分子质量相近且等电子数,分子的极性越强,熔点沸点越高。如:CO>N2 8.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如:氧气与臭氧的转化。 9.氟元素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F-是F元素能失去电子具有还原性。

10.HCL ,SO3,NH3的水溶液可以导电,但是非电解质。 11.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可以使离子化合物。如:NH4CL。12.ALCL3是共价化合物,熔化不能导电。 13.常见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失去电子顺序: F-

最新最全高中化学知识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部分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 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 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2–…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ˉ、CH3COOˉ

高一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三篇

高一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三篇 高一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一)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 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 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人教版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

(完整版)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全)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二、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①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C—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③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④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①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3Br2 + 6OH- == 5Br- + BrO3- + 3H2O或Br2 + 2OH- == Br- + BrO- + H2O ②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I-、Fe2+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OH(较慢)、—CHO的物质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但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Br-、I-、Fe2+ 3.与Na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COOH的有机物 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COOH的有机物反应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2气体。 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 (2)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的链端或支链上仍有呈酸性的—COOH和呈碱性的—NH2,故蛋白质仍能与碱和酸反应。 5.银镜反应的有机物 (1)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HO的物质: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等) (2)银氨溶液[Ag(NH3)2OH](多伦试剂)的配制: 向一定量2%的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刚刚产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消失。 (3)反应条件:碱性、水浴加热 .......酸性条件下,则有Ag(NH3)2+ + OH- + 3H+ == Ag+ + 2NH4+ + H2O而被破坏。 (4)实验现象:①反应液由澄清变成灰黑色浑浊;②试管内壁有银白色金属析出 (5)有关反应方程式:AgNO3 + NH3·H2O == AgOH↓ + NH4NO3AgOH + 2NH3·H2O == Ag(NH3)2OH + 2H2O 银镜反应的一般通式:RCHO + 2Ag(NH3)2OH 2 A g↓+ RCOONH4 + 3NH3 + H2O 【记忆诀窍】:1—水(盐)、2—银、3—氨 甲醛(相当于两个醛基):HCHO + 4Ag(NH3)2OH4Ag↓+ (NH4)2CO3 + 6NH3 + 2H2O 乙二醛:OHC-CHO + 4Ag(NH3)2OH4Ag↓+ (NH4)2C2O4 + 6NH3 + 2H2O 甲酸:HCOOH + 2 Ag(NH3)2OH 2 A g↓+ (NH4)2CO3 + 2NH3 + H2O 葡萄糖:(过量)CH2OH(CHOH)4CHO +2Ag(NH3)2OH2A g↓+CH2OH(CHOH)4COONH4+3NH3 + H2O (6)定量关系:—CHO~2Ag(NH)2OH~2 Ag HCHO~4Ag(NH)2OH~4 Ag 6.与新制Cu(OH)2悬浊液(斐林试剂)的反应 (1)有机物:羧酸(中和)、甲酸(先中和,但NaOH仍过量,后氧化)、醛、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甘油等多羟基化合物。 (2)斐林试剂的配制:向一定量10%的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2%的CuSO4溶液,得到蓝色絮状悬浊液(即斐林试剂)。 (3)反应条件:碱过量、加热煮沸 ........ (4)实验现象: ①若有机物只有官能团醛基(—CHO),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无变化,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②若有机物为多羟基 醛(如葡萄糖),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溶解变成绛蓝色溶液,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5)有关反应方程式:2NaOH + CuSO4 == Cu(OH)2↓+ Na2SO4 RCHO + 2Cu(OH)2RCOOH + Cu2O↓+ 2H2O HCHO + 4Cu(OH)2CO2 + 2Cu2O↓+ 5H2O OHC-CHO + 4Cu(OH)2HOOC-COOH + 2Cu2O↓+ 4H2O HCOOH + 2Cu(OH)2CO2 + Cu2O↓+ 3H2O CH2OH(CHOH)4CHO + 2Cu(OH)2CH2OH(CHOH)4COOH + Cu2O↓+ 2H2O (6)定量关系:—COOH~? Cu(OH)2~? Cu2+(酸使不溶性的碱溶解) —CHO~2Cu(OH)2~Cu2O HCHO~4Cu(OH)2~2Cu2O 7.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是:卤代烃、酯、糖类(单糖除外)、肽类(包括蛋白质)。 HX + NaOH == NaX + H2O (H)RCOOH + NaOH == (H)RCOONa + H2O RCOOH + NaOH == RCOONa + H2O 或 8.能跟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的是:酚类化合物。 9.能跟I2发生显色反应的是:淀粉。 10.能跟浓硝酸发生颜色反应的是:含苯环的天然蛋白质。 三、各类烃的代表物的结构、特性 类别烷烃烯烃炔烃苯及同系物 通式C n H2n+2(n≥1) C n H2n(n≥2) C n H2n-2(n≥2) C n H2n-6(n≥6)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梳理大全.doc

最新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梳理大全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 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 好习惯。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 1 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 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 (n) 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 摩尔 (mol): ,把含有 6.02 ,×1023 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 1 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 6.02 ,X1023mol-1 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 =,物质所含微粒数目 / 阿伏加德罗常数, n,=N/NA 5. 摩尔质量 (M)(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 单位: g/mol ,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 质量 . 6. 物质的量 =物质的质量 / 摩尔质量, ( ,n,=,m/M,) 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 (Vm)(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 尔体积 .(2) 单位: L/mol 2.物质的量 =气体的体积 / 气体摩尔体积 n=V/Vm 3.标准状况下 , , Vm,=,22.4 ,L/mol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 量,叫做溶质 B 的物质的浓度。 (2) 单位: mol/L(3) 物质的量浓度, =,溶质的物 质的量 / 溶液的体积, CB,=,nB/V 2.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 : 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 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 规定的体积 , 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 (2)主要操作 a. 检验是否漏水 . b. 配制溶液,1 计算 .2 称量 .3 溶解 .4 转移 .5 洗涤 .6 定容 .7 摇匀 8 贮存溶液,注意事项: 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 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 C(浓溶液 )?V( 浓溶液 ) , =C(稀溶液 )?V( 稀溶液 )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 2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高一必修2化学基础知识点

高一必修2化学基础知识点 高一必修2化学基础知识点之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a.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 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4、常见的放热反应: A.所有燃烧反应; B.中和反应; C.大多数化合反应; D.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 E.物质的缓慢氧化 5、常见的吸热反应: A.大多数分解反应; 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6、中和热:A.概念:稀的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molH2O(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B、中和热测定实验。 高一必修2化学基础知识点之化学能与电能 1、原电池: (1)_概念:(2)工作原理:a.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b.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关键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 a.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b.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 c.两电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 (4)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a.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 b.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 (5)金属活泼性的判断: a.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b.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 c.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 (6)原电池的电极反应:a.负极反应:X-ne=Xn-;b.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2、原电池的设计: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 A.负极为失电子的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B.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C.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1)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蚀 (2)金属腐蚀的防护: a.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如:不锈钢。

最新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三篇

最新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三篇 高一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的基础,如果基础没打好,以后的学习就会遇到很大的阻碍,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善于总结知识点,多加复习。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化学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物质的组成 从宏观的角度看,物质由元素组成;从微观的角度看,原子,分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物质组成的判断依据有: (1)根据有无固定的组成或有无固定的熔沸点可判断该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其中:油脂,高分子化合物,玻璃态物质及含有同种元素的不同同素异形体的物质均属于混合物。 (2)对于化合物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离子晶体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分子晶体是由分子构成的;原子晶体是由原子构成的。 (3)对于单质也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金属单质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分别由原子,分子构成。 2.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方法之一,物质分类的依据有多种,同一种物质可能分别属于不同的物质类别。 (2)物质的分类依据不同,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特别是氧化物的分类是物质分类的难点,要掌握此类知识,关键是明确其分类方法。 氧化物的分类比较复杂,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rO3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和NO2等。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为过氧化物(又称为盐型氧化物),Pb3O4和Fe3O4为混合型氧化物(一种复杂氧化物),Al2O3和ZnO为两性氧化物,Mn2O7为酸性氧化物。 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MgO)

最全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最全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为了方便高一的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化学知识,小编在这里整理了最全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化学(chemistry)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高一化学知识点包括:常考点高考题--阿伏加德罗常数、知识专项突破、阿伏加德罗定律、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要点、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法、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化学常见的几种计算技巧、书写离子方程式易忽视的几个因素、化学键与晶体结构专题、晶体专项练习、化学键专题、看不到离子符号的离子方程式、反应中的过量计算,多步反应的计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练习题、《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一定和不一定,一般和、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推断、8电子稳定结构专项练习、元素周期表有关问题。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过滤一帖、二低、三靠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体时,除去

液体中不溶性固体。(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 页 1 第 蒸发不断搅拌,有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灯,余热蒸发至干,可防过热而迸溅把稀溶液浓缩或把含固态溶质的溶液干,在蒸发皿进行蒸发 蒸馏①液体体积②加热方式③温度计水银球位置④冷却的水流方向⑤防液体暴沸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蒸馏烧瓶、酒精灯、温度计、冷凝管、接液管、锥形瓶) 萃取萃取剂: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②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③要易于挥发。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分液下层的液体从下端放出,上层从上口倒出把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的操作,与萃取配合使用的 过滤器上洗涤沉淀的操作向漏斗里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等水流完后,重复操作数次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用的仪器托盘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 主要步骤:⑴计算⑵称量(如是液体就用滴定管量取)⑶溶解(少量水,搅拌,注意冷却)⑷转液(容量瓶要先检漏,玻璃棒引流)⑸洗涤(洗涤液一并转移到容量瓶中)⑹振摇

高一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点

高一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点 高一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点汇总 1、金属钠投到硫酸铜溶液中的化学方程式: 2Na+2H2O=2NaOH+H2↑ CuSO4+2NaOH=Cu(OH)2↓+Na2SO4(先冒气泡再蓝色沉淀) 2、金属钠与盐酸的化学方程式:2Na+2HCl=2NaCl+H2↑ 3、氢氧化钠方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 Na2CO3+10H2O=Na2CO3·10H2O 4、金属钠放在空气的氧化:4Na+O2=2Na2O(银白色变暗) 5、金属钠在空气燃烧:2Na+O2=Na2O2Δ(生成淡黄色粉末) 6、过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7、过氧化钠与酸反应:2Na2O2+4HCl=4NaCl+2H2O+O2↑ 8、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 Na2O+H2O=2NaOH Na2O+CO2=Na2CO3 9、氧化钠与酸反应:Na2O+2HCl=2NaCl+H2O 10、氧化钠在空气中燃烧:2Na2O+O2=2Na2O2Δ

11、氯气与铁的反应方程式:2Fe+3Cl2=2FeCl3点燃(红棕色的烟) 12、氯气与铜的反应方程式:Cu+Cl2=CuCl2点燃(棕黄色的烟) 13、氯气与氢气的反应方程式:Cl2+H2=2HCl点燃(苍白色火焰,生成白雾) 14、氯气与钠单质的反应方程式:2Na+Cl2=2NaCl点燃(淡黄色 的烟) 15、工业制漂白粉: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为Ca(OH)2石灰乳) 16、氯气与水的方程式:Cl2+H2O=HCl+HClO 17、消毒、处理多余的氯气、制84消毒液: Cl2+2NaOH=NaClO+NaCl+H2O 18、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 2NaClO+CO2+H2O=2HClO+Na2CO3 NaClO+CO2+H2O=HClO+NaHCO3 19、漂白粉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20、次氯酸见光分解:2HClO=2HCl+O2↑光照 21、氯化铁通入沸水中制氢氧化铁胶体: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Δ 22、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 Na2CO3+2HCl(过)=2NaCl+CO2↑+H2O Na2CO3+HCl(少)=NaHCO3+NaCl 23、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 NaHCO3+HCl=NaCl+H2O+C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