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

1.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强化

B.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社会政局动荡

D.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下面是嘉峪关晋墓葬的一组壁画。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男耕女织

B.小农自给自足

C.曲辕犁的推广

D.注重精耕细作

3.当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技术耕作的场景时,我们知道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A.神话传说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汉朝时期

D.唐朝时期

4.解放前,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解放前我国: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D.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5.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纴”,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重农政策长期推行阻碍农业生产发展②人口增长的压力③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6.传说中“制耒耜,教民农作”的神农氏,他在中国传说中的诸“圣王”中有着显赫地位。这说明了

A.远古时代人们缺乏科学常识,盲目崇拜英雄人物

B.远古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C.他的贡献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圣王”

D.他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开创者

7.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如贞观年间,泽州(今县)刺史长以“前刺史长贵、士达并占境膏腴之田数十倾,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这说明唐朝均田制

A.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松动

B.通过授田把小农固定在土地上

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D.平均分配土地以缩小贫富差距

8.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

9.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

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

10.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此现象主要反映了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B.古代农业生产中已出现租佃关系

C.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农民的人身依附性增强

11.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12.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A.封闭性

B.分散性

C.连续性

D.脆弱性

二、综合题:共4题每题13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沂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牛郎织女传说”纪念邮戳

材料二今农夫……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

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以偿责者。

——(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湖熟,天下足。”——陆游《文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牛郎织女传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怎样的生活状况?晁错认为应当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两宋时期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以前农业耕作,惟恃木器、石器、蚌器、人力。……在牛犁耕作未出现以前,此种以手持木器或木石结合的器具刺土起土,"并用耒耜而耦耕"的方法,是使用时间极长的普通耕作方式。……宋朝叶梦得说:"古耕而不犁,后世变为犁法。耦用人,耕用牛。"至春秋战国之世,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江南地区人稠地狭的情况,在明清时期已十分严重。……而在这一过程中,牛耕也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如何的先进,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在传统中国,人是最宝贵的,养人是不计成本的,相比之下,养牛却要计算成本,《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三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1) 根据材料一,如何理解春秋战国时期"耕用牛犁"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农业中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分析这种现象对农业发展造成了哪些影响。

(3) 材料三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于是为发卒万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颜(山名)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向下流)以绝商颜,东至山领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

——《汉书》

材料二上(汉武帝)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于是上以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湛白马玉璧,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

——《汉书》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采用了怎样的引水办法?

(2) 综合两则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兴修的水利工程的功能。

(3) 请评价这两项水利工程。

16.(2013?省实验中学期末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以偿责者矣。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北宋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80%。

材料三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煦《租核?推原》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土地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劳动者“卖田宅鬻子”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土地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现象出现的政策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明清经济发展的危害。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器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逐步形成,井田制瓦解;经济的变化导致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争霸社会动乱;经济政治的变化导致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D符合题意。

【备注】无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解题时紧扣“犁地、耙地、耱地、播种”等关键词,可以判断当时比较注重精耕细作,故选择D项。A、B、C三项均在材料无体现,排除。【备注】无

3.B

【解析】无

【备注】无

4.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农经济的理解。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所以选D。

【备注】无

5.D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重农政策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排除含①的选项。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也阻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故④的说法是正确的,所以本题选D项。

【备注】无

6.B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知识的再现能力。中国传说的“圣王”中,神农氏有显赫的地位,有“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反映了农业的先行者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B项符合题意,正确;A、C、D三项均排除。

【备注】无

7.C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均田制。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见,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泽州刺史据此对前刺史占田数十顷弹劾并追夺,可见唐朝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故选C。依据唐朝均田制规定,土地不得买卖,故A项错误;B、D两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备注】无

8.C

【解析】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以家庭为单位反映的是其封闭性、分散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说明的是其

落后性。题中四个选项都是小农经济的弱点,而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小农经济受到外界冲击吋脆弱的一面。

【备注】无

9.D

【解析】从材料中“但求一熟偿逋债”可知,农民债务沉重,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能导致这一状况。

【备注】无

10.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材料提及在此时田地种植中出现“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可见租佃关系出现,B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展示的是农民种田的事件,出现在封建社会,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雇佣关系出现的特征是计日受值,C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租佃关系的出现,不能体现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D项排除。【备注】无

1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由材料“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得知这是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所以选A项。

【备注】无

12.D

【解析】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缺点。材料反映小农经济建立之后,自耕农得不到及时的赈贷,在遇到自然灾害时束手无策,遭受破产的景象。这反映了小农经济极其脆弱的缺点,答案为D项。

【备注】无

13.(1)牛郎织女传说体现我国人民祈求幸福爱情的愿望;体现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说明我国人民自古以来重视农耕等。(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生活状况:贫困穷苦,赋税繁重。解决办法:重农贵粟。

(3)变化:北宋时期朝廷的财政收入依赖东南地区,太湖流域已经成为重要的粮仓;说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理解。第(1)问,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答题。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材料从反面阐述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第(3)问,陆游是南宋诗人,故其所言“故都”指,材料三从财政收入、粮仓两方面证明两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的史实。

【备注】无

14.(1)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耕牛的使用节省了人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2) 原因: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养牛成本较高。

影响:不利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加剧了小农经济的分散、落后,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3) 观点一:赞同,中国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

系较轻。

观点二:不赞同,中国小农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

【解析】无

【备注】无

15.(1)井渠法或凿井穿渠法。

(2) 灌溉、减轻水患。

(3) 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减轻自然灾害。

【解析】无

【备注】无

16.(1)土地制度: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原因:天灾、苛政、高利贷盘剥。(2)方式:租佃经营。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发展。

(3)原因:“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危害:使手工业生产缺乏国市场和资金;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所列举的现象即可得出其为小农经济,据此作答;第二小问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勤苦如此”“水旱之灾”“急政暴赋”等进行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二中的“多实行定额地租”来推理回答;第二小问要根据明清时期的土地状况和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三中的“莫不志在良田”来分析;第二小问要从这一现象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的消极影响方面来回答。

【备注】【思路拓展】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较为发达,且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工商业、思想、科技等的发展。因此,学生在复习时要从农耕经济对维持国社会秩序、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等角度总结其积极作用,同时还要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来分析其消极作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