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牧区的藏族饮食文化石渠藏餐

高寒牧区的藏族饮食文化石渠藏餐
高寒牧区的藏族饮食文化石渠藏餐

高寒牧区的藏族饮食文化-石渠藏餐

标题:高寒牧区的藏族饮食文化-石渠藏餐

石渠地处高寒牧区,为四川省内藏区县份之一。境内居民达6.5万人,98%以上

为藏族。

传统习俗和自然环境使县境内的饮食文化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因而石渠藏餐在整个藏

区都享有较高的声誉,被誉为“石渠四绝”之一(其他三绝为石渠歌舞、石渠帐篷、石

渠服饰)。

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和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密切联系,藏族谚语:有草原必有牛羊,有

牛羊必有奶油。这句谚语道出了石渠藏餐独特的高原风格。在石渠,人们的主食为奶制

品、糌粑、牛羊肉、人参果等;饮料则以酥油茶、奶茶为主,农区还有青稞酒。这和石

渠的自然环境以及物产资源分不开的。

石渠的自然环境及物产资源

一、石渠的地理环境

石渠地处青藏高原南部,是青藏高原主体的一部分。全境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高原宽

谷剥蚀地貌。全县可划分为二个地貌类型区。

(一)北部丘状高原——高平原区,

位于石渠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包括温波、阿日扎、尼嘎、宜牛、德荣马、呷依

等广大

地区,面积22900.6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91.09%,本地区地势高亢,海拔一般为39

00——4800米之间,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以丘状高原和高平原为主,

地表和缓

起伏,古夷平面保存完整,岭谷高差数十米至数百米,谷宽可达千米以至十数公里,是

境内主要牧业区。

(二)、南部金沙江高山峡谷区

位于石渠县南部,包括真达、奔达、正科、洛须、麻嘎五乡(镇),面积为2240.33平方

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8.91%。本区地势高峻,主峰达5118米,许多山峰在5000米左右

,地貌类型主要为中山、高山。岭谷高差悬殊,一般在200——300米以上,

河谷深切狭

窄,两岸直立,形成雄伟壮观的峰谷,呈现明显的立体自然特征,且因地形封闭,焚风

效应显著,多形成干旱河谷,是境内主要的农牧林业区。

二、石渠的气候特征

地貌特征使石渠地域辽阔,地高天寒,光、热、水资源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了明显的差异

,石渠主要人口分布在下述地域。

(一)、金沙江河谷寒温带半农半牧区

本区是县境内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年大于0℃的积温在1800℃——2300℃

之间,年均

温度为3.0℃——5.0℃,年降水量430.0——650.0毫米,年总太阳辐射量140——150千

卡/平方厘米,具有夏季湿润、冬季干燥的特点。

(二)、雅砻江流域亚寒带纯牧区

本区包括东区、中区、西区海拔3800——4700米范围内的广大地域和洛须区海拔3900—

—4700米范围内的地域,大于0℃积温一般在1200℃——1500℃之间,年均温度-7.0℃

——

2℃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5.5℃——11.0℃,最冷月平均气温-9.0℃——18.0℃,

年总降水量390——770毫米,年总太阳辐射量为150——170千卡/平方厘

米,无绝对无霜

期,冷季漫长,暖季较短,无明显四季之分。

三、石渠的物产资源

石渠县地处川西北高原,自然环境复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栽培驯养,形成了

各种适应高原环境的高原特有物种,为石渠县农牧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一)、植物资源

1、牧草种类

该县共有草地214399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28%。草地总面积中,可利用草地190

8342.8公顷,占全县县草地资源的87%,占甘孜州草地资源总面积的23.78%,占四川省草

地资源面积的15.33%,人均占有天然草地资源30.54公顷,大大高于全省乃至

全国,主要

的牧草品种有垂穗披碱草、老芒麦、鹅观草等20余种。

2、草地类型

境内草地资源类型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由低到高依次为亚高山草旬草地、高山草

甸草地、高寒沼泽草地、高寒草丘沼泽草地、亚高山灌丛草甸草地、高山灌丛草甸草地

共7类17组33型,包括天然草地6个地类和1个人工草地类。

3、草地、产量

全县草地年产鲜草量为14605.2万担,可利用鲜草总产量8585.8万担,平均

每公顷草产量

3832.5公斤,平均每公顷可利用鲜草产量2250公斤。

4、农作物

本县种植业主要集中分布在洛须、正科、麻嘎、奔达、真达五乡镇。粮食作物主要有青

稞、冬麦、豌豆、胡豆等。蔬菜类有洋芋、萝卜、莲花白、卷心大白菜、莴笋、小白菜

、菠菜、葱、大蒜等。饲草类有元根、箭舌豌豆、聚合草、燕麦、穗披碱草及其他引进

牧草品种。

(二)、动物资源

境内饲养动物有牦牛、黄牛、马、驴、藏系绵羊、藏猪等。大部分都是高原特有的藏系

畜种,普遍具有耐高寒、耐粗饲、抗逆性强,适应石渠特殊的自然环境,是本县畜牧业

得以维持和发展的畜种资源。这些畜种原始品种特性强,是宝贵的高原物种基因库。

牦牛是高原特有畜种,善翻高山,履冰雪,被誉为“高原之舟”,是牧民的重要运输工

具,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境内牦牛98%属草地型牦牛,2%属谷地型牦牛。199

7年全县有牦牛31.72万头。

藏系绵羊为粗毛羊中的原始品种。1997年全县有31.6万头,是仅次于牦牛的优势畜种。

石渠的饮食

一、饮食结构:

由于地环境、气候条件及动植物资源的差异,石渠的半农半牧区及纯牧区在饮食结构上

就有了一些差异。

在金沙江河谷寒温带半农半牧区,植物性食物中,主要是糌粑。蔬菜有豌豆、胡豆、洋

芋、萝卜、莲花白、卷心大白菜、莴笋

、小白菜、菠菜。动物性食品中,主要是牛羊肉

以及奶制品。奶制品多为牛奶所制的酥油、奶渣。饮品主要有酥油茶,酸奶、奶茶,青

稞酒。故半农半牧区的饮食构成有主有次,趋于多样化,较讲究主副食搭配。

在雅砻江流域亚寒带纯牧区,与半农半牧区不同的是,其植物性食品仍占主要地位,这

之中又以糌粑为主。动物性食品居次席,这里主要是牦牛肉、血肠及其奶产品为主。饮

品与半农半牧区相比,都喜好酥油茶,奶茶,但对酒的选择上不同,牧区主要饮用一些

高度白酒,这是基于酒的原料在牧区不能生产,也是牧民为适应其酷寒的气候的选择吧

。与半农半牧区来说,其饮食构成相对单一些。

此外,还有一种特色食品为人参果,这是一种高原野生植物蕨麻的一种,俗称人参果,

藏语称其为“卓玛”,形如花生仁,在春秋季可采挖,人参果遍布石渠境内。二、饮食方式:

(一)、主要食品制作和食用方式:糌粑是青稞炒熟后成面粉,可以根据喜好加上茶、

酥油、糖。食用方式有三种,一种是将糌粑面放在碗中加适量酥油、奶渣(爱吃甜的要

放些白糖),然后不断用手搓揉直到搓匀压平,倒上酥油茶即可食,称为“舔卡底”,

这种食法一般作为早餐。另一种食法是将糌粑放入碗中后倒入大量茶水,搅成稀状食用

,也有的将糌粑放入骨头汤中,加入肉、蔬菜之类,称为“突巴”,常在晚上食用。还

有一种是将糌粑面放在碗中加上适当的酥油茶,用手不断转动,将其搅拌均匀,直到能

捏成团或条状(称为“粑”或“达热”)食用。

常见奶制品多为牛奶所制的酥油、奶渣。酸奶是牛奶加热后发酵而成的块状的酸性奶酪

,是藏民族食物中之佳品,还有清热抗病之功效。其吃法很多,可用糌粑、人参果等搅

和而吃,也可净吃。冬季如牧房中能吃上酸奶者,表示该家很富有。奶渣是将牛奶加入

少量的酸奶搅拌煮开,发酵后将沉淀物与水分离晒干而成,干湿程度视其个人的喜好而

定。奶渣一般与糌粑混合而吃。

制作、食用牛羊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风干肉,即将宰杀后新鲜牛羊肉切成条状,

晒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让其自然风干,即可去掉水分,能保持鲜味,一般是头年12月底

做,来年2、3月食用。风干肉酥松可口,风味独特。另一种是砣砣肉,将新鲜

牛羊肉带

骨切成大块,放入倒有冷水的锅中,加上适量的盐,煮八成熟,然后取出,用藏刀切割

下来食用。砣砣肉鲜嫩可口,营养丰富。

人参果可烹调成多种多样的食品。人参果传说能延年益寿,是藏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食品。是招待贵宾的

上等佳肴。人参果煮熟后,盛在碗里,倒上酥油汤和白糖搅合而吃

,藏语称为“卓玛玛扣”;也有的把煮熟的人参果放在酸奶里搅合而食,称“雪卓”。

另一种吃法是把人参果磨成面粉后,当糌粑吃,称为“卓糌”。也有的把磨成的粉与酥

油、白糖奶渣搅和在一起,精心制作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并在上面画上各种表示吉祥的

图案,如“拥忠”、“布巴”等,并在图案的四周倒上酥油汤,待凝固后,摆在藏桌上

,既美观,又可口,一般称这种食品为“土”。

血肠从外观看酷似汉族的香肠。不同的是:肠衣是牛肠,里面灌的是拌有盐、花椒等佐

料的牛血和碎牛肉,因牛血占多数,所以称血肠。将灌好的血肠放进锅里,煮片刻捞上

来即可食用。这种血肠营养价值较高,咸淡适口,不油不腻,香气扑鼻。制作血肠的季

节是每年宰牛之时。也有人把当年宰牛的牛血灌进大肠里,然后与碎肉一起装入牛肚里

冰冻,待来年开春时制作血肠。

酥油茶的制作和食用。饮茶是牧民的一大嗜好,饮用的茶叶主要是云南、四川内地制造

的砖茶或条茶,经熬煮后加入少量食盐即可饮用。在茶水中放入一小块酥油后便成为最

简单的酥油茶。由于酥油放入滚热的茶水中即溶化并浮在茶水表面,因此,饮茶时需将

嘴边的酥油轻轻吹开,使少量酥油随茶水慢慢进入口中。真正的酥油茶是用特制的酥油

茶筒制成的。方法是先将滚烫的带盐茶水倒入筒中,再放入适量酥油、糌粑,然后用长

柄活塞上下反复搅动几十次,茶水和酥油即融合成香喷喷的酥油茶。

奶茶是在熬好的清茶里加入鲜牛奶熬制而成,其茶的浓淡与加入牛奶的多少及火候都有

讲究,它是牧民家中的上等饮品

青稞酒产于农区,其制作方法是将青稞煮熟后拌上藏酒曲,盛入罐内保温发酵,三天后

搀入冷开水继续使其保温,次日即成,藏族人民称这种饮料为“穷”。与汉族的“醪糟

水”相似。而青稞酒则是将发酵后的酒糟倒入大铜锅里,中间搁接酒的土罐,然后用石

板盖严蒸煮,酒便滴入灌内。青稞酒香甜可口,不仅是节日期间招待佳宾的自制“饮料

”,老年人也可用来补养身体。

(二)、饮食礼仪:进食前先用敬神的碗碟盛满食物,供奉在神像前,完毕方能进食。

饮茶的习惯为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客人的茶杯总要添满,告辞时要将茶一饮而尽。

饮青稞酒时先用无名指醮出杯中酒,洒向天空或大地以表祭祀神灵后,才能饮用。客人

进主人家要“三口一杯”,即先喝一口,再添满,一直喝到三口,第三次添满的酒要满

杯喝干,以后就可坐下慢慢喝。

三、饮食

餐具

石渠藏餐因受传袭千年的游牧生产方式影响,其生活习俗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游牧生活

习俗。在牧区盛传着一句谚语:“一顶帐篷几口锅,赶着牛羊四处奔波。”这说明生活

习俗为适应生存、生产环境,具有巨大的对应性。石渠藏餐所需餐具极少,这就是独特

的游牧生产、生活环境决定的。最常用的餐具为碗、藏刀、平锅。

游牧生活使藏民族每人身上都携带一只碗,一般揣在怀中,用以喝茶、捏制糌粑、盛食

之需。碗在以前一般为木碗镶银而成,现多为磁碗。尤为独特的是藏餐进食一般

都用手

和舌直接取食,不需借助其它筷子和叉子等。

生存环境和生活习俗使藏民族每人身上都佩带有一把藏刀。在高原生活,藏刀具有生产

工具和生活餐具双重功能。藏餐主食中多为牛羊肉制品,这就使藏民族形成佩刀的习俗

,用藏刀切割食物。久之,藏刀不但具有生产、生活所需,还具有装饰之美誉。

平锅一般用于熬茶(汤)之用,多为铝(铜)制品,平底。游牧生产、生活使藏民族在

简陋恶劣的环境中生活具有极强的适应力。一般游牧之处,皆可以拾取牛粪为燃料,立

石为桩,支锅于上,熬茶煮肉皆可。

藏族的饮食文化介绍

藏族的饮食文化介绍 藏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主要居住在我国的四川、西藏、云南、青海等地的雪山和草原上,那里的气温经常达到零下几度。在这样的天气中,他们吃什么呢? 根据日常食俗,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劳动强度强度较大时会有日食四餐、五餐甚至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糍粑为主食。在牧区,除糍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糍粑时,要班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糍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使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糍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可以食用。 一些地区还经常食用“祖玛”、“炸果子”等。“祖玛”是藏语,是青藏高原野生蕨麻的一种,俗称人参果,像大花生仁一样,春、秋两季可采挖,常用作藏族名菜的作料。炸果子是一种面食,和面加糖,

捏成条状用酥油炸成。他们喜欢和喝小麦、牛骨、牛肉、青稞熬成的粥。“推”是藏族群众喜爱的食品,用酥油、红糖和奶渣制成有点像抹了奶油的鸡蛋。藏族老乡还有做大饼的习俗,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可达100甚至125千克,作为馈赠亲友和长途旅行时用。云南迪庆的藏族把土豆、粑粑、蒸馍作为主食。 藏族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猪肉为主。藏族吃肉讲究新鲜,宰牛羊宰杀后,立即将骨肉下锅,用猛火炖煮,加入作料,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最佳。牛、羊血则加碎灌入肠中,加工成血肠。有些地区的藏族人将猪肉制成猪膘,便于保存。四川的藏族割下猪的瘦肉,风干后缝合成方形,制成琵琶肉,食用时用刀一圈圈切下,加入调料,蒸熟即食,色泽蜡黄,鲜而不腻。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垂涎三尺了呢?其实这不仅是美味,更蕴含著我国藏族的传统饮食文化。 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国的饮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内容简介: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 基本情况概述 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天宝物丰,地杰人灵,山奇水丽,味美食精,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又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说。 四川的粮食以稻米为主,其次是小麦、玉米、红苕(即甘薯)、豆类、青稞、荞麦、洋芋(马铃薯)等。家畜以猪为大宗,其次是牛、羊、兔等。家禽鸡、鸭饲养量大。蔬菜四季不断,调味品应有尽有。油料作物以油菜籽为主,还有芝麻、白苏。水果以柑桔为代表,另有甘蔗、荔枝、雪梨、柿子、苹果等。 最能说明四川饮食文化特点的,莫过于川菜。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早已名传遐迩。其特点是:味多、味广、味厚、味浓。其基本味是咸、甜、麻、辣、酸。用这5个基本味调配出的复合味型有23个:家常味、鱼香味、麻辣味、怪味、椒麻味、酸辣味、糊辣味、红油味、咸鲜味、蒜泥味、姜汁味、麻酱味、酱香味、烟香味、荔枝味、五香味、香糟味、糖醋味、甜香味、陈皮味、芥末味、咸甜味、椒盐味等。 川菜的烹调方法至少有50多种,即炒(生炒、熟炒、小炒、软炒、贴锅炒、沙炒、盐炒、油炒)、爆、熘(鲜熘、炸熘)、干煸、煎、锅贴、炸(清炸、软炸、酥炸、浸炸、油淋)、炝、烘、氽、烫、冲、炖、煮、烧(红烧、白烧、葱烧、酱烧、家常烧、生饶、熟烧、干烧)、软、烩、焖、煨、蒸(清蒸、旱蒸、粉蒸)、烤、炸收、卤、拌、泡、渍、糟醉、冻等。 川菜的用料十分讲究。比如用辣椒,有鲜红辣椒、鲜青辣椒、青紫辣椒、干红辣椒、油炸湖辣椒、泡鱼辣椒、辣椒面、辣椒油、泡红辣椒、糊辣椒、辣椒豆瓣、莽海椒等,各有各的用途,任你选择。又如花椒,有茂汶的大红袍花椒、北川的子母花椒、汉源花椒等多种,用法又分整花椒、刀口花椒、花椒油、花椒面、花椒水、油作花椒等,各具特色。酱油有白、红、咸、甜之分,或调味,或增色,或提鲜,各有侧重,马虎不得。 川菜的季节变化明显,夏秋季清淡不腻,冬春季浓香肥美。每餐的菜肴也讲究搭配,先上浓味、厚味,后上淡味、清味,让食者吃时味美,吃后口爽。 川菜宴席的档次多,能适应不同层次和场合的需要。著名的高档席是:燕窝席、鱼翅席、海参席、熊掌席、烧烤席、鲍鱼席、裙边席、鱿鱼席、鱼肚席、鱼皮席等。这些席面豪华、阔绰,讲究摆设,注重质量。以杂烩为“头菜”的席面叫杂烩席(这里的杂烩无残汤剩菜之意),注重实惠,不尚浮华。此等宴席属于中等,常用作寿宴、喜宴。再次一等的是风味席,多巴蜀特色菜,味美价廉,可用于招待远方来客。田席,因摆于田间院坝上而得名,是农村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一、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分布的基本现状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不是以行政区划来划分的,而是从历史形成的饮食特点这一角度来讲的。人类在维持生命和举行节日庆典时,渗透进自然、社会、厉史因素而升华形成了饮食文化,包括饮食惯制、饮食结构、饮食口味、饮食器具和烹调方式等。徐珂在《清稗类钞》中云:“食品之有专嗜者焉,食性不同,由于习尚也。兹举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饮食界也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说法。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菜已有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南方菜和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菜的区分。各区域的饮食都以一定的历史文化为依托,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长期发展起来。各个圈域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没有绝对的界限,呈现出一定的辐射状和层次性。 二、形成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1、经济条件局限。这是形成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性的最根本原因。在远古时代,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运输和通讯手段都十分匮乏和落后,人们的生产活动往往局限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内,食料的来源多为就地材。 地区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文化的封闭性也造成生活习惯的承袭性而久之成为习这种习俗。 2、地理环境差异。我国疆域范围内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地形,高原、盆地、丘陵、湖泊、海域、江河、山区等等,不同地形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影响着人们饮食风格的形成。基本上以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青藏高原东缘为分界线,此线以北、以西区域的饮食结构以动物脂肪蛋白质型为主,以南以东区域以植物淀粉型为主。积年累月,各饮食圈就以各地的食料为基础,发展起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另一方面,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人们的口味也各不相同。北方天气干燥,易出汗,因此菜肴多偏咸;西部以盐碱性黄土地为主,为平衡生理酸碱度而多喜食醋;蜀湘地带湿气重,因而人多食辣。 3、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崇拜习性也影响到当地居民对食料的选择和食用方法。从原始的宗教信仰和某些仪式演变出不少食俗。 4、心理因素影响。另外形成地域饮食文化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心理

藏族的饮食文化礼仪文档

2020 藏族的饮食文化礼仪文档Document Writing

藏族的饮食文化礼仪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社会组 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 字材料,是传达和贯彻方针和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措施,指示答 复问题,知道,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藏族的饮食文化礼仪:主食和节日活动 藏族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常食用的乳制品有酸奶和奶渣。主饮品以酥油茶为主,辅之以清茶、奶茶。节日时饮青稞酒,几乎不饮白酒,啤酒在城镇较为流行。一般日饮5次茶,即早茶、上午茶、中午茶、晚茶、睡前茶。夏季或农牧忙的时节,也会吃4顿饭。喝早茶时抓点糌粑,加上些细奶渣;中午抓糌粑,外加酸奶、肉丁汤或手抓肉;晚上大多食各种粥。 藏族人非常好客,客人的时候,或节日、宗教活动、结婚、赛马,在牧区甚至春天听到第一声鸟呜、第一次春雷等场合,人们都会尽可能丰盛的家宴一次。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的饮食已是极为丰富。 糌粑曾是藏族的主食,形似内地的炒面,原料以青棵为主。做法是选好青稞或豌豆、燕麦后淘净,晾干,炒熟,磨成面粉,磨好后称为糌粑面,磨得越细越好。吃糌粑时,根据各自爱好,还可以放些奶渣或白糖,然后加酥油茶或清茶,中指按逆时针方

向反复揉拌均匀,再用手捏成团状,直接用手往口里送。也有用青稞酒调糌粑的,做出的“粑”甘甜醇香,别有风味。 藏族同胞以肉食为主,农牧区的蔬菜、水果很少,所缺的维生素多由茶叶来补充。酥油茶其味道浓厚,可以压住酥油、牛奶的膻味。酥油茶的主要原料是酥油、牛奶和盐。将这些原料放入酥油桶,再将茶水煮至呈红色后倒入,搅动使其充分交融后,一桶喷香的酥油茶就制成了。酥油茶必须倒入一把大壶,并放在微火上保温。酥油茶营养丰富,喝习惯了就会觉得醇香美味。按藏家规矩,饮用酥油茶需用细瓷小碗,主人给你倒上的酥油茶走时最好喝尽,否则就是对主人的不尊重。你不想再喝了,只须将茶碗用手掌盖住就行了。 藏族的饮食文化礼仪:主食特色 众所周知,牛羊肉是草原牧民擅长烹饪的食物,其中手抓羊肉色、香、味、形具全。手抓羊肉一般选用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杀,剥皮入锅,开锅后立即捞出。火候以开锅肉为宜,肉赤膘白,肥而不膻,吃起来又鲜又嫩,十分可口。餐具只用藏刀,将羊肉割下后手抓食用,所以称为手抓羊肉。食用时十分有趣,羊尾和胸叉是献给最珍贵的客人;未来女婿第一次登门,未来的岳父、岳母一定要敬一段羊脖子,颈椎骨节相连的羊脖子很难将肉吃尽,但藏族青年不会被难倒,能吃得好象骨头上从来没长肉似的,只有这样才被认为是有本领的好女婿,所以在草原上流传着“羊脖子考女婿”的习俗。 酸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将牛奶煮沸,倒入木桶,加少

高寒牧区的藏族饮食文化石渠藏餐

高寒牧区的藏族饮食文化-石渠藏餐 标题:高寒牧区的藏族饮食文化-石渠藏餐 石渠地处高寒牧区,为四川省内藏区县份之一。境内居民达6.5万人,98%以上 为藏族。 传统习俗和自然环境使县境内的饮食文化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因而石渠藏餐在整个藏 区都享有较高的声誉,被誉为“石渠四绝”之一(其他三绝为石渠歌舞、石渠帐篷、石 渠服饰)。 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和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密切联系,藏族谚语:有草原必有牛羊,有 牛羊必有奶油。这句谚语道出了石渠藏餐独特的高原风格。在石渠,人们的主食为奶制 品、糌粑、牛羊肉、人参果等;饮料则以酥油茶、奶茶为主,农区还有青稞酒。这和石 渠的自然环境以及物产资源分不开的。 石渠的自然环境及物产资源 一、石渠的地理环境 石渠地处青藏高原南部,是青藏高原主体的一部分。全境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高原宽 谷剥蚀地貌。全县可划分为二个地貌类型区。 (一)北部丘状高原——高平原区, 位于石渠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包括温波、阿日扎、尼嘎、宜牛、德荣马、呷依

等广大 地区,面积22900.6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91.09%,本地区地势高亢,海拔一般为39 00——4800米之间,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以丘状高原和高平原为主, 地表和缓 起伏,古夷平面保存完整,岭谷高差数十米至数百米,谷宽可达千米以至十数公里,是 境内主要牧业区。 (二)、南部金沙江高山峡谷区 位于石渠县南部,包括真达、奔达、正科、洛须、麻嘎五乡(镇),面积为2240.33平方 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8.91%。本区地势高峻,主峰达5118米,许多山峰在5000米左右 ,地貌类型主要为中山、高山。岭谷高差悬殊,一般在200——300米以上, 河谷深切狭 窄,两岸直立,形成雄伟壮观的峰谷,呈现明显的立体自然特征,且因地形封闭,焚风 效应显著,多形成干旱河谷,是境内主要的农牧林业区。 二、石渠的气候特征 地貌特征使石渠地域辽阔,地高天寒,光、热、水资源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了明显的差异 ,石渠主要人口分布在下述地域。 (一)、金沙江河谷寒温带半农半牧区 本区是县境内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年大于0℃的积温在1800℃——2300℃

藏族的饮食文化

藏族的饮食文化 六.一班刘纯武 藏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主要居住在我国的四川、西藏、云南、青海等地的雪山和草原上,那里的气温经常达到零下几度。在这样的天气中,他们吃什么呢? 根据日常食俗,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劳动强度强度较大时会有日食四餐、五餐甚至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糍粑为主食。在牧区,除糍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糍粑时,要班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糍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使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糍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可以食用。 一些地区还经常食用“祖玛”、“炸果子”等。“祖玛”是藏语,是青藏高原野生蕨麻的一种,俗称人参果,像大花生仁一样,春、秋两季可采挖,常用作藏族名菜的作料。炸果子是一种面食,和面加糖,捏成条状用酥油炸成。他们喜欢和喝小麦、牛骨、牛肉、青稞熬成的粥。“推”是藏族群众喜爱的食品,用酥油、红糖和奶渣制成有点像抹了奶油的鸡蛋。藏族老乡还有做大饼的习俗,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可达100甚至125千克,作为馈赠亲友和长途旅行时用。云南迪庆的藏族把土豆、粑粑、蒸馍作为主食。 藏族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猪肉为主。藏族吃肉讲究新鲜,宰牛羊宰杀后,立即将骨肉下锅,用猛火炖煮,加入作料,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最佳。牛、羊血则加碎灌入肠中,加工成血肠。有些地区的藏族人将猪肉制成猪膘,便于保存。四川的藏

族割下猪的瘦肉,风干后缝合成方形,制成琵琶肉,食用时用刀一圈圈切下,加入调料,蒸熟即食,色泽蜡黄,鲜而不腻。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垂涎三尺了呢?其实这不仅是美味,更蕴含著我国藏族的传统饮食文化。

南北饮食文化差异及其原因

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 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 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西南北饮食文化2008-12-04 17:48 分类: 文化字号: 大大中中小小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域宽广,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自走入高中校们,我们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了解到身边的文化与地理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学习了自然地理环

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后,这让我们想更进一步的探究由地域差异引起的文化差异.因此,我们选择了一种诱人的文化------吃,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其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各个地区别具风格。下面我们将从中国饮食文化的总体特征、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南西北饮食文化 一、我国饮食的总体特征: (1)、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起步较早,发展也很快。 早在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等较为先进的储器或饮器问世后,人们能较为方便地煮、调拌和收藏食物,饮食习惯便进人了烹调阶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夏商时代已经有王者"十二鼎食"之说。汉代时已经发展形成并充分掌握了炖、炒、煎、煮、酱、腊、炙等烹调方法,并外传到中亚、西亚和东南亚。封建时期每个朝代的宫廷御膳,都代表了当时的饮食最高水平。可见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又相当丰富。 (2)、我国的饮食结构复杂多样,以五谷为主食者为最多。 因为我国广大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尤其是东部广大平原地区适宜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大多地区习惯于早、中、晚一日三餐 (3)、我国的饮食调制方式各样 烹、妙、煮、炸、煎、涮、炖等,加之丰富的佐料大葱、香菜、蒜、醋等,使我国的饮食和菜肴花样繁多,色香味俱全。这是西方型饮食所不能比的。 二、各具特色的东西南北饮食文化: 下面我们以南方的海南,东部的上海,西部的新疆,东北的哈尔滨为例进行介绍: 1、独具风格的海南饮食:

藏族人饮食习惯

藏族人饮食习惯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傣族的饮食习惯 傣族人自古以来就居住在江河之畔,那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宜于种植水稻和多种经济作物。以糯米为主食,山珍野味乃至一些小动物及鱼、虾、猪牛肉是他们的主要烹饪原料。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吕有助于消化。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从傣族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看出,傣族人饮食习惯非常好,几乎什么食物都吃,除以糯米作为主食外,各种动物、昆虫、水产、植物均是他们的食用对象。但总结起来,傣族人的饮食主要包括四味:酸辣苦臭。 汉族的饮食习惯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汉族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中外饮食文化差异

中外饮食文化差异 点击:1726 时间:2009-04-14 09:03:14 来源: 作者: 【大中小】 中国的菜式更注重味道,西方的菜式更注重营养,如中国菜多用炖的方式,虽然味道好,但是丧失了大部分的营养;西方多生吃各类蔬果,营养好但味道不佳。 研究的结果分析西方菜式和中国的菜式各有优缺点。 中西方饮食的差异 (1)饺子篇 中国人每逢春节的时候,桌上一盘热腾腾的饺子是少不了的,而外国人与中国人一样在春节时也吃饺子,但是他们的做法与吃法都具特色,独具匠心。饺子在中国以猪肉或韭菜为馅,皮是由面粉与鸡蛋混合制成的。饺子的外形像月芽,它可以蒸、煮、煎、炸等,而蒸饺中国人喜欢用姜醋醮着吃。意大利饺子馅与中国的大异,干酪、洋葱、蛋黄是主料,有时也加一些菠菜、牛肉;另外还有一种是以鸡肉、干酪做主料,主要调料有黄油、洋葱、柠檬皮、豆蔻。他们包铰子是把面压成一长条、一勺勺放好馅,在面的边缘沾上水,再用同样的一条面片合在一起压好,然后用刀一一切开。煮饺子的方法则与中国一样。 (2)茶道篇 茶道,中国的国粹之一,在中国源远流长。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茶道被推广到西方各国,其中在英国最为风靡。茶道在英国英国人在生活上最大的享受,莫如在起床前倚枕喝上一杯热茶。英国人还别出心裁地把茶会作为聚会的重要形式之一。茶会不但比宴会节约,也实惠文雅的多。英国人请人赴茶会时会发出一张别致含蓄的贴子。英国茶会上有规矩:面包点心自取,但茶壶始终由女主人掌握。除了茶壶之外,还备有一罐开水,女主人给每个客人倒茶时,都会先问一下“是浓是淡”,如答后者,她就在倒茶时,兑上点开水,放糖之前,也先问一声“您要几块?”以显对客人的尊重,但切记英国茶会上没有埋头吃点心或捧杯牛奶饮。谈话是活动的中心。在茶会上,客人们既要表现机智风趣,又忌讳说教卖弄,主人们要使场上始终保持热烈融洽的气氛,因此,茶会也可算是最能使人觉得风流倜傥,又是训练外交官的极好场地。中国茶道中国人饮茶强调“清雅”,他们极少像英国人那样在茶内添加糖块,中国人特讲究茶与茶杯的搭配,喝茶时,有时用拳头大小的茶杯,有时则是瓶盖大小的,层出不穷。中国人极少办茶会,即使有,也是主人亲自给客人斟茶。但从不像英国人那样先满足客人的条件需求,他们大多只让客人品尝自己亲手泡的茶,以显示其茶道功底。 (3)咖啡篇 热情洋溢意大利咖啡的特色,表现在它的英文名字上,就是一个快字,作得快不超过十秒钟,喝得也快,因为只有两三口。一般意大利人起床第一件事马上煮一杯咖啡,意大利人平均一天要喝上二十杯咖啡。温和理智中国式中国人喝咖啡不像意大利人那么热情如火,也不像法国人那么浪漫似水,中国人喝咖啡,喝得理智和温和,正像一板一眼的民族性格一样。中国人在家煮咖啡,大多使用简便的热咖啡,此外,咖啡在中国的普及率远不如西方国家。总结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

高寒牧区生态足迹

高寒牧区生态足迹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两屏三带”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影响到青藏高原本身,甚至深刻影响到全国的生态安全。 自从1987年《我们的未来》发表以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已逐渐为世界各国所接受。作为可持续评价方法之一———生态足迹法,自1993年由加拿大生态学家Rees和他的学生Wachernagel[1-3]提出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应用于从全球到各个不同区域的时空尺度研究。总体来看,在空间尺度上,从最初注重全球尺度到注重区域尺度(国家尺度、省区尺度和地方尺度);在时间尺度上,从单纯的静态断面研究延伸到长时间序列研究;在部门尺度上,从最初的一般生态足迹研究,拓展到水资源、食物消费模式、家庭收入、消费支出、旅游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绿色大学、国际贸易、项目、土地规划、荒漠化等方面,内容越来越丰富;在研究方法上,一方面,表现为对初始模型的不断修正和改进,另一方面,表现为延伸与渗透,将生态足迹分析法与其它能反映社会经济的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相结合。尤其是是近10a来,生态足迹研究进展神速。ThomasWiedmann等[4]提出将货币投入产出分析和现有国家生态足迹账户(NFA)相结合的方法,改进了原有的生态足迹和物流分析法,建立了生态足迹和物流方法与经济活动间的联系,反应了

产业间依存关系对环境产生的间接影响。 由于生态足迹模型本身是一个静态指标,得出的结论都是瞬时性的,而它所要反映的经济社会系统随时处在动态变化之中。Wackernagel.M[5]、C.Monfreda[6]、JustinKitzes[7]等通过解决计算生态足迹时间序列时暴露的概念问题,给出的改进方法增强了生态足迹结果的清晰性、有效性和可靠性。V.Niccolucci等另僻蹊径,提出立体生态足迹概念模型(3DEF)(threedimensionalEcologicalFootprintmodel),该模型有两个相关的尺度:表面积和高度,并指出该模型能更好地解释人类自然资本存量和资源流动的需求之间的差异[8-10]。ThomasWiedmann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生态足迹,并且探讨了增强当前国家生态足迹分析的效用和强度。ShengZhao等应用能值分析理论对生态足迹的计算进行了改进,称为能值足迹法[11]。Hanley.N等以苏格兰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配合绿色净国内生产、环境空间、净主要生产力、持续经济福利指数、真实储蓄等指标,测度与评价了苏格兰发展的可持续性[12]。KurtK把生态足迹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从全球碳循环系统与能量价值角度出发,构建了生态附加价值的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复合模型[13]。国内外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法、供需平衡法、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法、状态空间法和系统动力法等。石月珍认为由于区域面积、区域人口和区域生态足迹总量的不同,仅仅取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研究 研究时间:201110–201201年 年级:高一年级 指导老师:周聃 组长:郭姝含 课题成员:刘珺佩、肖雨荷、周思瑶、 上官知立、贺迎欢、陈彦、 刘斯琪、郭姝含、杨文婷 结题时间:2012.2

摘要:饮食文化是社会活动的缩影,体现了人们的社交理念。了解中西方饮食差异,对发扬各自饮食文化的特点及促进其融合有着积极作用,对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为切入点,从饮食观念及习惯和对象、烹饪的随意与规范、用餐方式及餐具以及用餐礼仪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差异、下午茶的由来、各宗教的饮食习惯 正文 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研究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各方面差异的比较分析 1.饮食观念及习惯和对象: 饮食观念的差异: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饮食习惯的差异:从烹饪过程来看,中国人爱加醋、姜、蒜、葱辣椒等佐料,可以杀菌、消脂、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作用。西方人虽佐料单调,可也不乏优点,他们烹饪时不爱放味精,因为味精含钠,摄入过量有损健康;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西方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食用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们含较多的防腐剂和色素等化学品,均对身体不利。中国人炒菜时多用大火,因而油烟多,加上多不注意厨房的通风设备;而西方人不爱用大火炝锅,且厨房通风条件相当注意。因而烹饪人员及家庭主妇中患肺癌率中国人明显高于西方人。 从饮食结构上看,中国人每天进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虽每天进食大量蛋白质,但肠胃功能却因进食纤维素太少而受到影响,因此消化系统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过中国;中国人喜爱粗粮,而西方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而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中国人爱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此外每天还摄入大量黄油。怪不得美国人心血管发病率特别高:中国城乡居民都喜爱豆浆、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而西方人却往往“敬而远之”;中国人尤其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的居民爱食猪肝、肠、肺等动物的内脏,西方人则无此爱好。动物内脏含有大量的胆固醇,不宜多食;清蒸食品营养物破坏较少。西方人喜清蒸食品(营养物破坏较少),而中国则偏爱热炒(营养物破坏较多)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6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

藏族饮食 藏族的饮食习惯有什么特点

[键入文字] 藏族饮食藏族的饮食习惯有什么特点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汉语:炒面)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便于保存。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 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作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 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此外也饮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维生素不足,帮助消化。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肠,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奶发酵后制成。酥油茶 1

(完整版)西藏饮食特点

西藏饮食特点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这里海拔高,空气稀溥,降水量少,日照充足,风速大,由于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构成了西藏人民独特的膳食习惯。糌粑、酥油茶、甜茶、牛羊肉、青稞酒等便成了他们的传统食品。 青稞:青稞又称稞大麦、元麦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的主要原料,把青稞炒过后磨成面用酥油拌着吃。人们也将青稞与豌豆掺合制作糌粑。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拉萨的主要饭店,成为招待中外宾客的重要食品,在宗教节日中,藏族人民还要抛撒糌粑,以示祝福。 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在牧区一般不食蔬菜,饮食单调,从单一的饮食结构来说,牧区乃至整个西藏都属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区。众所周知牛羊肉热量很高,这有助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们抵御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习惯,若到一些牧民或农区家中,你会看到挂到屋内或帐篷内的风干的牛羊肉,你若去这些人家作客,主人会拿出风干的牛羊肉叫你品尝,这种风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尝得到。 饮料:各种饮料是构成藏族群众营养食品不可缺少的东西。藏族的饮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酥油茶除与主食糌粑同时食用外,也当作每日食用的饮料。酥油茶与甜茶分别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叶、盐、白糖制成,酥油茶与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传统。无论你走进牧民的帐篷,还是农民的泥土小屋,或走亲访友,主人总会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请你品尝。藏胞出远门,亲友前来送别会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敬上一碗酥油茶,祝远行者逢凶化吉,一路顺风。藏族的另一种饮料棗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制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人民在过节前都要酿造大量的青稞酒。从藏历四月到八月,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和非传统节日,宗教节日和非宗教节日,拉萨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绿茵的草地上,三五成群,搭起各种色彩的帐篷,一边喝着青稞酒,一边尽情歌舞,显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 --重要风味美食 酥油茶、节目食品卡色、青裸米糌粑等。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饮食文化来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系别: 专业班级: : 学号:

摘要:2010年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容、烹调方法以及方式等方面。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相互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趋势。本文主要以通过世博会这一美食盛会为契机,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而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世博会;饮食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世博会在持续六个月的精彩运营后,完美的落下帷幕,其出色的餐饮服务无疑是精彩的一笔。世博会也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游客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这给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世界博览会是各种新思想、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人们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饮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营养知识,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西方饮食业也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和精华,充实了新的容。总之,中西方餐饮不论是从饮食意义烹饪过程饮食习惯还是饮食方式等各方面,都将赋予新的丰富而独特的饮食 文化涵。 一、世博会饮食情况 世博会不仅是一次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博览会,而且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在这里,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许多国外游客来到世博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像日本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等许多国家馆备有餐厅,包括横跨几的各类美食,从日本顶级大厨带来的日本料理到法国馆提供的正宗法式浪漫大餐。为了能更好地展现美食的世界风味,除了快餐的洋品牌引进外,餐饮中心里还专门设立了世界风味美食区,由法国、土耳其、日本、东南亚等诸国的美食构成。世博快餐包括了十多家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快餐品牌,从汉堡炸鸡到馄饨面条,各种口味供人

简析西藏的饮食文化

简析西藏的饮食文化 摘要:饮食文化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现代社会的人越来越能吃也越来越会吃。在学习完面点课程后,更是对饮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本身是徽州人,虽说并不比外地人多了解徽菜多少,但始终觉得没什么特别的,更有原因是写徽菜的人很多。于是我将眼光瞄向了西藏,这个特别的地方让我十分向往,而它也拥有着让人十分喜爱的美食。西藏有着一切在我们认为很独特的东西,它的饮食文化也是我们必然要了解的。 关键词:西藏;特别;饮食文化 关于西藏,你有多少了解?我们大家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西藏在许多人的心中是个神秘而又遥远的地方,虽然大家总渴望去那里看一看那里美丽的景色,尝一尝那里美味的食物,但高原缺氧以及路途的风险让很多人打了退堂鼓。西藏她有着神奇的自然风光,有着独特的宗教文化还有着淳朴的民俗民风,她在我国的旅游市场上算得上是一朵奇葩。去不了西藏真是叫人遗憾。不能去西藏绝对是件叫人遗憾的事。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到西藏走一走也确实是让人十分向往的。其实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旅游者并不去那环境恶劣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西藏其实并不那么遥远。西藏人民拥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但是什么原因让它这么特别呢?谁都知道西藏地区的海拔很高,平均在4000米以上,在高原上空气是十分稀薄的,而且气压又低,在西藏地区空气中的含氧量是很少的,但是那里的日照时间比较长,太阳辐射也比较强,风的速度又很大,于是特殊的饮食文化在这种条件下成长了。 藏餐是西藏的传统饮食,藏餐也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品种繁多。五十年代后期是藏餐的基本形成时期,独特的中华民族特色让人想探究,它主要的特色是分为了主食、菜肴还有汤三大类。藏餐的原料选择在肉食上是以牛肉、羊肉、猪肉、还有鸡肉为主,蔬菜种类不多,主要以土豆、萝卜等为主。饮食以米、面、青稞为主。独特的气候是藏族人民的饮食中重油,他们十分喜欢酸酸辣辣的味道,香料也是少不了的,又香又酥又脆再带点甜的食物他们最抗拒不了了。在藏餐中常用烹饪方法有烤、炸、煎、煮等。藏族人民传统的待客大餐有奶茶、酸奶、米饭、灌汤包子、手抓羊肉、大烩菜等等,如果你去西藏就有口福了。 一、藏餐的主食 1、糌粑:其实就是汉族人说的炒面,在藏族糌粑的地位就像米饭在我们汉族人的地位,是一天不吃就难受的主食。糌粑它包括了很多藏族食物的特点,有香香的酥油味以及酸酸脆脆的曲拉的味道还有甜甜的糖的味道。糌粑很有营养,因为发热量大,特别适合高寒地区的藏族人民食用,它可以提供人们足够的能量而且糌粑带着很方便,藏民们出门,带一点糌粑、酥油、茶再加上锅,就能解决吃饭的问题了。糌粑的主要原料是青稞和豌豆,只要将它们炒熟在磨成细细的面就好了。至于吃的方法,主要是用酥油茶或者青稞酒拌着吃,一般要捏成小团子好入口。 2、酥油: 知道黄油吗?酥油它类似黄油,是藏民们从牛奶和羊奶中提炼出来的。牦牛酥油是藏区人民的最爱,它的颜色是新鲜的黄色,冬季的则呈淡黄色,它的味道非常香甜,吃起来的口感也非常棒。藏区还有羊酥油,它的颜色是白色的,但它的光泽、味道、口感、还有营养方面都没有牛酥油的好。吃酥油有着很多的好处,肠胃不好的人吃酥油可以养胃,身体不好的人吃酥油可以增强营养。打酥油茶喝是藏民们主要食用酥油的方法当然你也也可放入糍粑调着吃。逢年过节的时候要炸果子,酥油也是少不了的。酥油的作用在藏区不仅仅是食用,它也可以作为燃料来使用。一定程度上,它还有着药用价值。西藏地区因为地理原因饮食结构上是比较单一的,酥油能补充人体多方面的需要。 3、手抓羊肉: 它的历史已经很久了,因为以前的人是用手抓着吃才有了这个名字。你

人教版八下地理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

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 一、基础知识训练 1.有“高原之舟”之称的牦牛生活在() A. 南方地区 B. 北方地区 C. 青藏地区 D. 西北地区 2.青藏地区的农作物一般贮藏器官特别发达,单株生产力高。如春小麦单产为985 千克/亩,萝卜、黄瓜一个重达10~15千克,马铃薯一个重0.5~1千克。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西藏夏季气温较低,作物各发育阶段无抑制性高温影响,光合作用日进程无“午睡”现象,有机物累积多②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的累积摇③光照强,有利于光合作用④地势高,有利于有机物的累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青藏地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 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B.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C.河谷地区气温较高 D.河谷地区人口稠密 4.青藏地区的农作物一般分布在() A. 河谷地带 B. 绿洲C山腰D丘陵 5.青藏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 A. 水稻、小麦 B. 小麦、青稞 C. 水稻、青稞 D. 小麦、玉米 6.藏族人民的主食是() A. 馒头 B. 糌粑C、米饭D、粽子 这里有湛蓝的天空,绵延的雪山,无边的草原,成群的牦牛,虔诚的喇嘛,同时这里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 A. 肥沃的冲积平原 B. 山间盆地 C. 水源较好的绿洲地区 D. 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 8.该地区农作物单产量高的自然原因是() A. 二氧化碳浓度高 B. 气温高 C.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D. 降水量适中 9.下列关于青藏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青藏地区以种植业为主,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B. 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气温越高。青藏地区比西北地区纬度低,所以夏季的气温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