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导学案教师版

林导学案教师版
林导学案教师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二课时

一篇农民起义的悲壮史诗,一曲农民起义的雄浑颂歌。

【学习目标】

1、体会文章构思、细节描写的精妙;

2、通过文章情节、细节描写等把握林冲的性格特点;

3、理解林冲形象的社会意义,领悟小说主题。

【问题探究】

1、全文按情节发展可分为哪几个环节,划分并给出小标题。

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引子,第1段):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作用: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点明林冲和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林、李亲密关系,埋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

第二部分(开端,第2~5段):陆虞侯密谋害林冲。

矛盾的展开:林冲刺配沧州后,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新的冲突正在酝酿。文章没有平铺直叙,而是设置悬念,没有交代来酒店的是什么人,而是通过李小二夫妻的观察,写出来人的鬼鬼祟祟,说话偷偷摸摸,手段卑鄙阴险。再写林冲根据李小二提供有关来人的身材、相貌、年龄等分析断定是陆谦,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此后林冲买刀寻敌,矛盾进一步激化。

第三部分( 发展,6-9 节):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接管草料场——交割——沽酒。

本段是由陆谦的谋害到林冲杀人报仇的过渡,表面看,紧张形势缓和下来,实际上,事态正按照陆谦的预谋发展。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后文埋下伏笔。

第四部分( 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三个自然段::破庙借宿——偶听真情——报仇雪恨。

林冲性格变化的转折点,与前文照应,让陆谦等人通过对话把阴谋的主使者、原因、内容、执行经过,不打自招作了全盘交代,促使林冲性格发生根本转变。

2、林冲刺配沧州,邂逅李小二,从言谈中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状况?在情节安排上这部分起什么作用?

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3、林冲得知陆虞侯密谋之后采取了怎样的行动?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状况和性格特征?

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4、陆虞侯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哪些细节表现了他的随遇而安思想?

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酒途经

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5、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说说你对“逼上梁山”中“逼”字的理解?

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逼”。高俅一步一步逼,逼到野猪林,逼到草料场的火海。林冲则能忍则忍,忍过了东岳庙,忍过了野猪林,退缩到了山神庙里。等他知道再忍便是葬身火海时,他如梦方醒,面对“逼”,“忍”不是办法,唯有“反”才能生存。

而且本文双线并进,明线-----林冲刺配沧洲后的遭遇与反抗;暗线-----反动统治者设计陷害林冲。副线推动主线发展,鲜明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官逼民反。两条线索通过茶酒店、点视厅、草料场、山神庙等几个场景,由连接到交织,最后汇合到一起。

6、思考: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林冲本来是北宋京城80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这就决定了他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满足现状,缺少反抗精神。像他这样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而且被逼迫起来反抗自己的阶级,那么,在同样黑暗、腐败的封建社会里,那些被压在最底层的百姓是怎么个活法?那么,走投无路,揭竿而起的人又何止林冲一个?所以我们说,林冲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

这一文学形象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二是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

7 、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

雪。课文有三处对风雪进行直接描写。

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

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选题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③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这两处的两个“紧”字,就把一场越下越大的雪,描写得非常清楚。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问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写林冲则神庙里,“先取下毡签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

8、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二是推动情节发展。第一点,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第二点,情节的发展与风雪密不可分。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等等,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9、作品中多次提到“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烘托了人物怎样的情感?是怎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1)“向火”

(2)“将火炭盖了”

(3)“恐怕火盆内……火种被雪水浸灭了”

(4)“草料场火起”

由星星之火逐渐蔓延,如同林冲心中的怒火,顿时从心头熊熊燃起,情节逐

渐推进,矛盾逐步激化,最后直达高潮。

课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三课时)

诗人西川说:“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只有一个人是我深爱的。这个人就是林冲。林冲大概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唯一一个孤独者的形象。······他在草料

场中高喊好大雪时,透露出无限的苍凉感。”那个雪夜,林冲彻底地无路可走,一个官宦子弟的理想破灭了。那之后的林冲,不再是体会感情的人,他成为一个真正的武士。

【学习目标】

1、运用圈画点评法品读细节描写并理解其作用;

2.读写结合,专注细节,提高写作能力

一【知识链接】何谓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二【温故知新】在你的实际生活中或者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精彩的细节至今让你记忆犹新?请举例说明

三【金圣叹点评读书法】

四【精读课文·品析鉴赏】

1运用圈点勾画法,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细节描写,并作点评,小组交流总结,细节描写好在何处?有何作用?

2小组展示,重点赏析:

(1)、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

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2)、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

门。”林冲一个人“掇”得动一块大石头吗?怎么陆虞侯三人却推不开呢?这个细节真实吗?

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3)林冲有刀枪不离身的特点。

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4)有关方向位置的细节,沧州城东十五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与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

看似随意,实际上对情节发展非常重要。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3学生自主总结细节描写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五【赏析经典】:经典作品的经典细节,学生品读,理论联系实际(见课件)

六【牛刀小试】在你身边肯定也有很多让你记忆深刻的细节,这些细节或带给你感动,或带给你惊喜,或带给你痛苦…………现在请用你的生花妙笔写出来,我们一起来品评交流

1学生写片段,

2展示作品

3小组讨论修改,再次展示作品,体会如何写出好的细节

七总结:

导学案12(教师版—有答案)

第一章静电场第二讲库仑定律 基本要求 1.知道库仑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会用库仑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了解点电荷的概念,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理想模型方法。 发展要求了解库仑扭秤实验及其所蕴含的设计思想。 说明 1.利用库仑定律公式求解静力学问题,只限于所受各力在同一直线上或可运 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解的情形。 2.利用库仑定律公式与其他动力学规律求解力学与电学综合的问题,只要求所受各力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形。 三、课标定位: 1.通过演示实验,定性了解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大小与电荷量的多少以及电荷之间距离 大小的关系. 2.明确点电荷是个理想模型.知道带电体简化为点电荷的条件,感悟科学研究中建立 理想模型的重要意义. 3.知道库仑定律的文字表述及其公式表述,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 规律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4.了解库仑扭秤实验. 四、自主学习: (一)、库仑定律 1.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 与它们的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公式:F=k q1q2 r2,其中,叫做静电力常量. 3.适用条件:(1) ;(2) . 4.点电荷:当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自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至带电体的、 大小及电荷分布状况对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这样的带电体就可以看成 带电的点,叫做点电荷 温馨提示点电荷是理想化模型,只有在忽略了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对研究的问题没有 影响时,即可视为点电荷.点电荷的电量等于带电体的电量. (二)、库仑的实验 1.库仑扭秤实验是通过比较静电力F大小的.实验结果发现静电力F与 距离r的成反比. 2.库仑在实验中为研究F与q的关系,采用的是用两个的金属小球电荷量的方法,发现F与q1和q2的成正比. (三)、静电力叠加原理 对于两个以上的点电荷,两个电荷间的作用力不受其他电荷影响.其中每一个点电荷 所受的总的静电力,等于其他点电荷分别单独存在时对该点电荷的作用力的. 五、核心要点突破(名师解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导学案及答案

师说 《师说》导学学案(一) 高一语文编写人:赵成审稿人:高一语文组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重点】 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 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 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 2.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pán)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 【学习过程】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乐.师()阿谀.()郯.子()苌.弘()

(完整版)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及答案

《林黛玉进贾府》(2011.1.14) 学习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基本内容。 2.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充分认识贾府的特点。 3.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及因此而形成的不同个性化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 把握人物的性格,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在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绔”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 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后30回作者已基本上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于世,后来终于失落,这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到了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2.背景资料

B2U1导学案(教师版)

必修2 导学案 Unit 1 Cultural relics Class:____________ No: _____ Group:____________ Name:______________ Part 1 Words and Expressions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预习案:I. 练读词汇表、听录音跟读。 II. 熟背词汇拓展表。 2.练习案:堂上使用或课后作业,熟读熟记。 【学习目标】 1.熟读掌握本单元词汇表,并记住适当的拓展词汇。 2.对本单元的词汇熟练运用。 3.能够在课文阅读中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预习案】 一.单词填空:

1. As is known, the Great wall is one of the wonders (奇迹) of the world. 2. In the accident, only two people survived (存活) at last. 3. The building is specially designed (设计) for the homeless people. 4. The furniture (家具) in your room looks new at the first sight. 5. Enough evidence (证据) can help him a lot in the court. 6. Most of scholars agree that the first dynasty (朝代) of China was the Xia about 2100 to 1600 BC. 7. I have some doubt (怀疑) whether they will come here on time. 8. He removed (移开) his trousers and I found the wound. 9. Haven’t you seen through (识破) he had enough treasure (财宝) by cheating? 10.The fancy (奇特的) style attracted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11. The policemen searched (搜寻)the mountain for the missing boy but didn’t find him. 12. Beside the entrance (入口) to the church, turn right. 13. We’d better check on the game in the local (当地的) paper. 14. I had a very nice reception (接待) last night with some beautiful flowers. 15. Many rich women are fond of the expensive jewels. (珠宝) 16. She was always there at half past eight, having an informal (非正式的,随意的) talk with the children. 17. The two boats sank (下沉) together into the sea. 18.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will debate (辩论) the issue today. 19. Eyewitnesses (目击者) say the police then opened fire on the crowd. 20. The society is celebrating (庆祝) its tenth anniversary this year. 5. Do you know when they can finish the decoration of the bathroom? (decorate) 6. The queen thought that her jewel was of great value and it’s invaluable, but actually it’s a fake one and it’s valueless. (value) 7. It’s evident that he was guilty with so much evidence. (evident) 8. Three children are removed from the school for persistent bad behavior. There are various events leading the removal of the president. (remove) 9. Please don’t ask me to select what I love, for I will be so annoyed at the selection. (select) 10. Without doubt, he was badly injured in the race, and it’s doubtful that he’ll ever walk again. (doubt) Part 2 Language Points in Reading 1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预习部分:I. 精读课文,互译文中的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 II. 记下自己的疑问,以备堂上讨论,释疑。 2.探究部分:堂上完成。 3.练习部分:堂上或课后完成。 【学习目标】 1.熟读掌握Reading 1中出现的语言点,温故知新。

(完整版)学生师说导学案答案

《师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韩愈及其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闻、无、师、道、贻、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 3、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能力目标: 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 1、理解本文所论述的教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的态度。 2、学会向别人请教问题,学会与别人合作探究问题,培养尊师重教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难点】 学习正反对比论证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激疑法 【教学课时】3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1、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还有有《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等。 2、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4、写作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示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 【学习目标】 1.熟悉写作背景,了解前五回对《红楼梦》全书的序幕作用。 2.通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双环描写,培养学生鉴赏古典小说细节的能力。 3. 欣赏人物形象,学习小说中优秀的人物描写技巧。 4.通过相关材料加深对人物形象整体的了解,达到对小说主旨的基本掌握。 【学习重点】 欣赏人物形象,学习小说中优秀的人物描写技巧。以赏析王熙凤、林黛玉和贾宝玉为重点,了解人物描写技巧。 【学前导引】 众所周知,曹雪芹的《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以及吴承恩的《西游记》被称为中国四大名著,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精神瑰宝。其中曹雪芹的《红楼梦》成就最高,那么这部小说的过人之处究竟在哪里?为什么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奇书呢?现在我们就借《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一探其中的玄机。 【曹雪芹:生于繁华,终于落没】 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袭江宁织造官职。曾祖母还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曹颙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 “我也曾金马玉堂,我也曾瓦灶绳床。你笑我名门落魄,一腔惆怅,怎知我看透了天上人间,事态炎凉。南山藏傲骨,偾事写群芳,字字皆血泪,十年不寻常。身前身后漫评量,君试看真真切切虚虚幻幻,啼啼笑笑的千古文章,千古文章。” 曹雪芹与贾宝玉的一生都是盛极而衰,不由引出曹雪芹是否就是贾宝玉的原型之问。 【书稿之谜】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无从知晓,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而后30回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于世。到了18世纪末,高颚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为什么高鹗可以续写后40回呢? 【全书序幕】 小说的前五回,可说是小说的纲目,对小说的情节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第一回是开篇: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点明主人公的身份) 木石前盟讲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使其久延岁月,并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顽石下世之时,绛珠仙草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便是林黛玉。因为这段缘分,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像在那里见过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曾见过的。(情缘的开始) 第二回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贾府人物关系,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宁府宁国公贾演——贾代化——堂舅父贾敬——堂表兄贾珍四表妹贾惜春 荣府荣国公贾源——外祖父贾代善、外祖母史太君(即贾母)——大舅父贾赦、大舅母邢夫人——表兄贾链、表嫂王熙凤二姐贾迎春二舅父贾政、二舅母王夫人——表兄贾珠表嫂李纨大表姐贾元春表兄贾宝玉三表妹贾探春母亲贾敏、父亲林如海——林黛玉。 第三回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贾府,并介绍贾府中的主要人物。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

book3m1教师版导学案

Book 3 Module 1 Europe Words across boot continental face range landmark gallery situated symbol located architect project sculpture birthplace civilization ancient opposite sign agreement whereabouts govern head representative parliament region geographical feature produce 1.横过;穿过 2.长筒靴;皮靴 3. 大陆的;大洲的 4.面对;面向 5.山脉 6.标志性建筑 7.美术馆;画廊 8.坐落(某处)的;位于(某处)的 9.象征;符号 10.位于 11.建筑师 12.计划;项目;工程 13.雕刻;泥塑 14.发源地 15.文明 16.古代的 17.在…对面 18.签署 19.协议;契约 20.在哪里 21.统治;治理 22. 代表 23.国会;议会 24.地区;区域 25.地区;区域 26.地里的 27.特点 28.产品;农产品 第一课时 Introduction and Function Step 1 Lead-in How many continents/Oceans are there in the world?—seven (four) What are they? —Asia—Europe—Africa-- (North/South) America -- Oceania -- Antarctica --the Arctic Ocean (北冰)the Atlantic Ocean(大西洋)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 the Indian Ocean (印度洋) Step 2 Ask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map and tell us what they can see

《师说》导学案(教用)

课题: 《师说》(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知识链接: 1、文体简介: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其中,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在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马说》。 2、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务。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3、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一、自主学习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乐师()阿谀()郯子()苌弘()老聃()经传()贻笑大方() 2.诵读下列句子,将句中停顿用/划出: ①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⑤其出人也/远矣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二)课文鉴赏: 1.速读课文,找出每段论断性的句子(明确提出关于从师的观点的句子)写在下面: ①之学者必有师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圣人无常师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

第七单元教师版版导学案

春我开口,我表达。我 交流,我收获! 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勾画重要字词及疑难语句。 2、以“话题”引领“阅读”,以“阅读”感悟“话题”,以“思考与实践”加深“阅读”。 第一学时预习案 学习目标: 1. 依据【学法指导】通读本单元两篇小说及单元话题,自定单元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2.感知课文,整理疑惑; 3.了解作家作品; 4.字词等基础知识积累。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一、通读本单元课文《山羊特拉兹》、《礼拜二午睡时刻》及单元话题“情感”,定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定目标、明重点: 通读本单元内容后,你认为学习本单元应该掌握: 1、体会作品的内容与主题 2、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不同处理 3、考察小说的情感因素及其作品内容、题旨的关系 4、了解现代小说的情感现状 5、了解加西亚·马尔克斯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其中,需要重点把握的是: 1、体会作品的内容与主题 2、考察小说的情感因素及其作品内容、题旨的关系 二、课前预习导读 1、个性化阅读: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小说的读后感受。(内容主题方面) 《山羊特拉兹》 《礼拜二午睡时刻》 2、谈谈你的发现。(写法方面)

发展学 生 个 性, 追 求教育品质! 高 二语文 《山羊特拉兹》 《礼拜二午睡时刻》 三、预习调查发现 写出质疑,小组长将质疑收集归纳。(小组长整理本组其他同学的质疑,要将问题分类归纳,梳理) 1、 2、 3、 4、 5、 四、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艾萨克·什维斯·辛格(1904—1991),美国著名犹太作家,1978年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辛格生于当时在沙俄统治下的波兰。1943年他加入了美国国籍。辛格一生出版了九部长篇小说、十部短篇小说集、 两部剧本、十六本儿童故事集。曾先后两次荣获美国图书奖,辛格被 称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傻瓜吉姆佩尔》《卢布林的魔法师》《庄园》《冤家,一个爱情故事》《萧莎》,课文是他的一则童话。 1978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因为他有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普遍处境。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哥伦比亚作家,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揉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师说导学案(教师)

《师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说”得文体知识及韩愈在文学史上得地位。 2、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得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得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得论证方法。 4、背诵全文。 重难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并掌握正反对比论证得方法。 2、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得论述与本文得思想意义。 一、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得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得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与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得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得观点。她得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得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得文体从矫揉造作得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得基础,因此后世尊她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二、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与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得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得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得背景,从柳宗元得《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就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就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得现实意义。 翻译柳宗元得话: 三、题目解说 “说”就是一种议论文得文体。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与解说,因而对这些文体,都可按“解说……得道理”来理解。本文就是阐述韩愈关于从师学习问题得见解,“师说”,意思就是说说从师学习得道理。 四、整体感知课文 1、认真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句读.( ) 或不.焉( ) 官盛则近谀.( ) 郯.子( ) 师襄.( ) 苌.弘( ) 老聃.( ) 李氏子蟠.( ) 六艺经传.( )作《师说》以贻.之( ) 2、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精读课文 1、第一段 (1)翻译课文第一段 古之学者 ..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必有师。师者,所以 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 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 ....贵无.贱,无.长无.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就是故无 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及答案

《林黛玉进贾府》() 学习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基本内容。 2.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充分认识贾府的特点。 3.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及因此而形成的不同个性化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 把握人物的性格,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 相关链接 ( 1.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在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绔”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 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后30回作者已基本上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于世,后来终于失落,这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到了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2.背景资料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

《祝福》教案 【导入设计】 人物的塑造,鲁迅先生可谓高手而且还有高论:画人物,最有效的莫过于画他的眼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位高手是怎样通过画眼睛来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识记:作者、作品等相关文学常识。 二、理解: 1.梳理文章情节结构; 2.初步了解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3.认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迫害。 【使用说明】 1.10分钟课前独立完成导学案.2.20分钟讨论、交流、质疑,老师点拔.3.10分钟当堂训练.4.5分钟巩固、记诵、小结. 【预习热身】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呐喊》收录了他自1918至1922年间所写的《故乡》《社戏》《孔乙己》《药》《阿Q 正传》等14篇作品,此时的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录了写自1924年至1925年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11篇小说,这些作品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2、写作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3、文学常识 (1)、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四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4、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补充: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越加保守、僵化、反动。此时理学出现了,主张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师、传、道”等文言实词;学习“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梳理归纳本文的通假字“受、不”、古今异义词“学者、所以、 众人、小学、从而、不必、古文”等;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 4、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从师学习的现实意义;培养终身学习的学习观。 【教学重难点】第二段的对比论证手法及其作用 【学法指导】1、诵读法2、点拨法3、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介绍作家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 3、研读第1自然段。 【自主预习】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韩愈(768 ―― 824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 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

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 “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优秀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一) 课时目标 1.了解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2.了解作者及《红楼梦》。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4.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环境描写。 课时重点 1.阅读课文,正音释词。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3.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 课时难点 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 学法指导 朗读·讨论·点拨 知识链接 1.曹雪芹与《红楼梦》 曹雪芹(约1715―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历康熙、

雍正、乾隆三朝。他出身于贵族世家,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颙等祖孙三代人,相继连任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雍正继位后,开展了一场凶残的斗争,排除异己,其父因牵连了进去,在雍正五年被革职抄家,曹家从此衰落。到了乾隆初年,曹家似乎又遭到一次更大的祸变,从此就一败涂地了。 曹雪芹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苦。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稿,就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还不到五十岁,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他的未完稿题名《石头记》,基本稿只有八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的。 2.写作背景 《红楼梦》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康乾盛世”。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隐藏着重重的危机。当时政治腐朽,封建剥削加剧,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统治阶级内部也分朋树党,争权谋位。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与罪恶,揭示了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促织》导学案(教师版)

厚德树人 博学经世 1 高二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版) 主编人:郑国清 审核人: 黄静群 定稿日:2017. 2 《促织》 【课题】 《促织》(粤教版教材《选修5》) 【课型】 本文属于短篇小说阅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蒲松龄及其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学习鉴赏古代短篇文言小说,能读懂原文,把握情节、人物,领会主旨,赏析技巧。 3.从课文学习中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中皇帝荒淫无度、官贪吏虐、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增强对历史的认识能力与批判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言作品,目的只在“文”“道”两端。从“文”的角度说,是掌握文言文这一承载了丰富文化遗产的语言工具;从“道”的角度说,掌握这一语言工具又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了解古代社会和古代文化本身。因此,通解文字及从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两方面来解读作品,是学习的重点。对文中“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两个超现实的离奇情节的理解和评价,以及对蒲氏自身文末议论的分析判断,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品读法、讲授法 【教学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聊斋主题曲 蒲松龄的自勉诗(科举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介绍 蒲松龄( 1640~ 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

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在贫苦的生活中长大。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自小羡慕功名,醉心科举。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他一生科场失意,生活困顿,又久处乡野,亲眼目睹官绅贪赃枉法,残害人民,心中郁闷不平,于是“假借狐鬼,摹成一书,以抒孤债”,这就是《聊斋志异》的写作目的。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志异》:其中“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以婚姻爱情、批判科举、揭露黑暗现实为题材,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聊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前朝的故事或用幻化的鬼狐花妖事,来揭露当时的社会的黑暗社会现实,批露的锋芒直指当朝最高统治者——天子。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艺术特色,则诚如鲁迅先生说的:“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之状,如在目前”。情节委婉曲折,布局巧妙,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善于叙事。 补充:蒲松龄路旁搜奇 蒲松龄在乡里居住的时候,不流于世俗,性格尤其奇怪放诞,以做村里的小孩的老师来养 活自己.他作<聊斋志异>的时候,每天早晨,拿一个大磁罐,里面放着苦茶,又准备了一包烟草,放在过往人多的大路旁.地上放上芦席,坐在上面,烟叶和茶放在身旁.见行人走过,一定强拉 着他跟他说话,随他知道什么,谈论些稀奇古怪的事.(行人)渴了蒲松龄就让他喝茶,或者给他奉上烟,一定让他畅快地谈论才罢.偶然听说了一件事,回去之后加工润色.这样过了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了,所以笔法非常绝妙.。 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写鬼写妖”,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杰出贡献;“入骨三分”,则高度概括了他创作的特色和卓越成就。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名篇《促织》。 三、基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昂其直/而高其直(直,通“值”,价值、价格) 2.而翁归(而,通“尔”,你的) 3.手裁举(裁,通“才”,刚刚) 4.虫跃去尺有咫(有,通“又”) 2 厚德树人博学经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