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2

第一章:导论

1.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相互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2.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的是态度与信念,从众与独立,爱与恨。

3.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观点:

(1)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

(2)我们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些时候是很危险的

(3)态度塑造行为

(4)社会影响塑造行为

(5)性格倾向塑造行为

(6)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学行为

(7)对他人的感受和做出的行为有时候是积极的,有时候则是消极的

4.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渴望彼此之间建立关联,渴望归属感,渴望获得他人良好的评价。

5.你永远无法预言某一个人将会如何行事,但却可以对人的一般行为做出精确的判断。个体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

6.事后聪明总比先见之明来得容易。所以“一流的理论做预测,二流的理论下禁令,三流的理论进行事后解释”。

7.相关性无法清楚解释因果关系。

8.社会心理学家会尽可能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探寻因果关系。(12月11日)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9.焦点效应和透明度错觉意味着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但实际上注意到我们的人要比我们认为的少。

10.人不是完全客观的,而是会做出带有自利色彩的社会判断。所以“责任都是别人的,而功劳全是自己的。”

11.当信息和自我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12.我们把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并思考自己为何不同。我们的生活大部分都是围绕社会比较而进行的。

13.要预测你的未来,就应该思考自己的过去。

14.当一种感觉存在的时候,他们感到它好像永远不会离开;当它离开了以后,他们感到它好像从为来过;当它再回来时,他们感觉它好像从未离开。

15.当动物和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16.高自尊有利于培养主动、乐观和愉快的感觉,而低自尊在抑郁等种种行为过失方面面临更多的风险。

17.自尊的威胁会发生于朋友之间,因为朋友的成功可能比陌生人的成功更有威胁。

18.相对于客观行为维度,主观行为维度会引发更为强烈的自我服务偏见,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觉得或者相信自己在多数主观的和令人向往的特质上强于一般人。

19.大部分人觉得自己比周围普通人更聪明、更英俊、更没有偏见。当有人超过自己时,人们则倾向于把对方看成天才。

20.盲目乐观:大多数夫妇都憧憬着能与爱人白头偕老,实际上,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半数的

婚姻以失败而告终。

21.我们并不是客观地看待事物,而是总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事物。

22.自我服务归因,自我恭维的比较,盲目乐观,以及认为自己缺点的虚假普遍性,所有这些倾向是导致自我服务偏见的根源。

23.别人的过错在我们眼前,我们的过错在自己背后。

24.人们有时候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恰恰是害怕失败而进行的自我保护。(12月13日)




第三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25.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想到性。男性喜欢把女人亲密的行为归结为温柔的性挑逗。

26.正常的和预料中的行为只能让我们了解一个人很有限的一面,而其不寻常的行为则能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这个人。

27.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这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28.在实际生活中,那些有权势的人常常会主动提起一个话题并控制话题的内容,这往往会使其下属我、过高的估计他们的知识和能力。

29.人总是主观的。

30.一旦你形成了某种信念,它就会影响你对其他所有相关信息的知觉。

31.一旦人们为错误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那么就很难让他们否定这条错误的信息。

32.积极的记忆构建可以美化我们的回忆。

33.我们的先入为主会强烈地影响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记忆。

34.反事实思维的一个例子就是:获得铜牌往往比获得银牌更让人快乐。

35.反事实思维是构成我们幸运感的基础,所以如果刚刚好逃避了一场灾难,我们就很容易想象到它的负面情景,并感谢自己的“好运气”。

36.事实上,绝大部分人对已做成的事情的悔恨比对没有做成的事情的悔恨要小。——最常见的悔恨是当初未能更严肃的对待自己的学业。

37.我们经常因为别人受到奖励而感到自己受惩罚,却因为惩罚别人而感到自己瘦了奖励。

38.情绪会渗入我们的思维,影响我们的判断。

39.敌意几乎总是招致敌意。(12月18日)



第四章 行为和态度




40.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他做什么样的事就是什么样的人。

41.一个人的态度和其行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一致。

42.我们通常强调态度影响行为,而实际上态度和行为是互相支持的。

43.当我们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我们可能觉得很虚假,但很快我们会适应,并有与这个角色相一致的态度、做出与这个角色相类似的行为。

44.如果把一个好苹果放进一个劣质的筒里,它也会很快腐烂。

45.我们在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的看法时,有时会按照听众的喜好来修饰我们的讲话内容。

46.登门槛现象非常普遍,所以在我们答应一个小要

求前,要仔细考虑下后果是什么。

47.道德行为,特别是主动选择而非被迫做出时,会影响道德思维。

48.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并不因为别人对自己好而喜欢他们,而是因为喜欢他们才对他们好。

49.如果我们觉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话,我们的态度就会依从行为。所以,强制、强迫下的行为远不会比自觉、自愿的行为更有效、持续更久。

50.一旦做出决定,它就会长出支撑自我的双腿。

51.想要养成某种习惯,那就去付诸行动。要不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避而远之。要想改变一个习惯,那就去做点别的事来取代它。(12月30日)





第五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52.亲密关系的发展往往由处于较高地位的人控制。

53.我们的行为不仅仅取决于社会情景,也受我们自己倾向性的影响。并不是每个人都以相同的方式应对压力。

54.社会能够让那些被赋予较低社会地位的人接受并相信自己的地位,这是社会最大的成功——同时也是最大的失败。

55.角色互换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每个人都能重新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感受。而后在考虑自己的观点,就会增进双方之间互相的理解。

56.从总体上说,女性比男性更重视亲密关系,女性间的友谊更亲密、愉悦并且容易维持;在女性的不同声音里,包含有真正的关怀。她们更容易“共情”(empathy),更容易感同身受。这也许因为她们具有更强的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57.在以男性为观众的言情剧中,女性通常未婚且充满欲望。在以女性为主要市场的浪漫小说中,一个温柔的男性总是会全身心地爱上自己的心上人。

58.主要的文化影响并不是父母直接带来的,而是同伴。(12月30日)



第六章 从众


59.社会带来的压力是我们道德价值的重要支柱。

60.权威会强使公众服从,但私底下的接纳却是另一回事。

61.对邪恶的听之任之常常会使之日积月累,尽管自己不是有意识的做恶。

62.拖延同样是对自我伤害的无意识的放任。

63.内心的残忍会导致行动的残忍。

64.从众会收到群体特征的影响。当面临意见一致的、三个或更多个有吸引力的、地位高的人时,人们最容易从众。如果个体是在公众场合做出反应并且没有事先做出承诺,那么人们也最容易从众。

65.当我们与异性相处时,我们会对自己的性别更敏感。

66.与群体偏离太远,我们会感到不舒服,但是我们也不想与其他人太一致。

67.我们喜欢感受独特性,喜欢自己控制生活,但是我们同时也是社会动物,具有归属的基本需要。从众不全是坏,也不全是好,作为个体,我们需要平衡自己的独立性需要和依恋需要,私密

性和公共性,个体和社会的同一。(12月31日)



第七章 说服



68.说服无处不在,当我们认可它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教育”。

69.任何有效的宣传都必须限制在很少的几个点上,并且不断重复,直到每个成员都理解为止。

70.如果听众认为传达者并不是在努力说服自己,这是传达者的可信赖度会更高。同样,我们会认为那些站在自己利益对立面的说话者是真诚的。

71.当一个人说话速度比较快时,他的可靠度会提高。

72.我们倾向于相信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

73.当信息与好心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会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74.如果存在一个可信、不容忽视的信息来源,那么一个与信息接收者差异很大的立场会引发最大程度的观点改变。

75.如果你的听众已经了解或有机会了解对立的观点,你应该进行双方面的论证。

76.首因效应——最先出现的信息最具有说服力。第一印象很重要啊!

77.近因效应——对当前事件的记忆总会比过去事件更深刻一些。

78.对我们来说,最主要的影响不是来自传媒,而是我们和他人之间的接触。

79.难度较大的信息以文字方式呈现是最具说服力,而简单的信息则以影像呈现时效果最佳。

80.强有力的说服是依靠对行为承诺的强调,运用有效的说服原则,以及将人们孤立在思想同化的团体当中而达成的。(1月7日)


第八章 群体影响


81.他人在场,会促进简单行为的完成,也会阻碍复杂行为的完成。即在他人面前时,你会收到激励而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得更好,然而在同一情景下,你原本觉得困难的事情就会显得更不可能实现了。

82.在团体协作中,如果个人的努力收到评价,产生了评价忧虑,就会唤起社会助长,相反如果个人的努力未被评估,没有评价忧虑话,就会导致社会懈怠。

83.群体能产生一种兴奋感,在某些群体情境中,人们更可能抛弃道德约束而顺从与群体规范。

84.匿名性使人们的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更容易对情景线索做出回应,无论这条线索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85.讨论通常可以强化群体成员的平均倾向,这就是群体极化。

86.群体思维的原因:无懈可击的错觉、对群体道义的无可置疑、合理化、对对手的刻板印象、从众压力、自我审查、一致同意错觉,心理防御。

87.友情并不会滋生群体思维。

88.如果能有机会在决策中发言,人们会对决策结果表现更积极。

89.当少数派具有一致性并且自信地坚持自己的观点时,当多数派中开始有人叛离时,少数派是最具影响力的。

90.有时精神层面的真诚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与心灵的健康。

9

1.从群体的正在扩大货放任自流的倾向出发,群体可以是非常非常好的,也可以是非常非常坏的。所以我们最好能明知而有母的地选择影响群体。(1月10日)


第九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92.偏见: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93.所谓天堂,是一个有着美国式的房屋,中国食物,英国警察,德国汽车和法国艺术的地方;所谓地狱,是一个有着日本式的房屋,中国警察,英国食物,德国艺术和法国汽车的地方。

94.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歧视是一种负面行为。歧视行为的根源往往源于偏见态度。

95.男子所有的追求同样也是女子的追求,在说有人之中,女子只是较弱小的男子。

96.女性首要的特质是令人愉快的,主要是因为她们(被认为)如此地可爱。(男性)被认为在主题特点(才干、支配性)上优于女性,这些主体特点被视为是男性在有偿工作,尤其是男性主宰的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97.要记住一条原则: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滋生了偏见。

98.偏见一旦为自己找到理由,它就会从容不迫。

99.憎恨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这是人类的本性。

100.偏见起源于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其他社会原因,包括我们习得的价值观和态度。

101.人们倾向于积极地描述自己的群体,以便能够积极地评价自己。

102.不好(不和谐)的想法和情感往往经久不衰。打破这种偏见习惯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03.挫折滋生敌意,人们有时候会将这种敌意发泄到替罪羊身上。

104.人们之所以对社会不公漠不关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关心正义,而是他们的眼里看不到不公正。(1月12日)


第十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105.神经系统、基因、生物化学因素对某些人在面对冲突、挑衅时会不会做出攻击行为都有重要的影响。

106.挫折-攻击理论: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但由于对反对和惩罚的畏惧,人们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进行攻击,因此攻击驱力可能会被转移。

107.当不幸看上去不可避免时,人们可以耐心地承受;一旦人们感受到他们可以摆脱这些不幸,它们就变得令人无法承受了。

108.什么情况下人们会攻击他人?诱发因素包括厌恶事件、唤醒、媒体和群体氛围。

109.电视表现了相当多的暴力,观看暴力节目会导致攻击行为增长。

110.很多攻击行为是群体发生的。激怒个体的情境同样可能激怒群体。
111.与宣泄假设相反,发泄攻击更多地引发攻击的产生,而非减少进一步的攻击。(1月13日)



第十一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112.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需要——与他人建立持续而亲密

关系的需要。当我们有所归属时——当我们感到被一种亲密的关系所支持时——我们会更加健康和快乐。

113.对孩子和养育者而言,社会性依恋促进了它们的共存。如果毫无理由地将它们分开,养育者和孩子都会感到恐惧,直至重新团圆。

114.对人们而言,之所以有丰富的思想和多彩的情绪,正是因为那些真实的和想象的亲密关系,如果有一个能提供精神支持、可相互信赖的伴侣,我们就会感到被接纳和被赞许;坠入情网,人们会感到抑制不住的愉悦。

115.暴力产生的因素:暴躁的脾气加上社会排斥。

116.尽管也可能诱发敌意,但接近性更容易产生喜欢。

117.为什么接近性会诱发喜欢呢?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易得性。

118.是什么孕育着喜欢和爱情呢——接近性、外表吸引力、相似性和被喜爱的感觉。

119.外貌很重要,它是一种财富。

120.整体上来说,女人倾向于因性格而爱上男人,男人则倾向於因外表而爱上女人。

121.人们选择朋友,尤其是在选择终身伴侣的时候,通常倾向于选择那些不仅在智力上,而且在外表吸引力上方面都能与自己匹配的人。这就是匹配现象。

122.外表吸引力会产生错觉:美的就是好的。

123.有吸引力的人和无吸引力的人,他们之间的微小差异很可能来自自我欲言的实现。

124.情人眼里出西施:当一个女孩爱一个男孩时,她就会觉得他的外表越来越有吸引力,而且人们爱的越热烈,他们就越不觉得任何其他异性吸引人了。

125.相似产生喜欢。如果你喜欢自己,就会更有可能与一个同样喜欢你的人结为伴侣。

126.不相似导致不喜欢,所以如何教育人们去尊重和欣赏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真实一大挑战。

127.喜欢通常时相互的。接近性和吸引力影响我们最初为谁所吸引,而相似性会影响长期的吸引。一个人喜欢他人的程度,可以反过来预测对方喜欢自己的程度。

128.破坏性行为对亲密关系的伤害程度要比建设性行为的寸进作用更大,即冷酷的言辞比甜言蜜语能持续更长的时间。

129.一个不好的名声比一个好名声更容易获得,并且更难以摆脱。

130.糟糕的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好的健康状态所增加的快乐。

131.要让所爱的人满意很难,但伤害所爱的人却很容易。

132.当关系向更加亲密的方向发展时,真诚变得更为重要——我们不再一味努力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而是开始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对方,哪怕有些方面令人生厌……如果两人真心喜欢对方,如果他们能在对方面前表露自己的积极和消极情绪,而不是总“友善”地对待对方,那么他们将持久地拥有更满意更富有激

情的关系。

133.那些相互理想化的伴侣过得最开心,他们看待伴侣的态度甚至比伴侣看待自己的态度更加积极。

134.真诚对营造两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很重要,但假定对方时天性善良的也同样重要。

135.我们喜欢被人喜欢和被人所爱,因此,喜欢常常都是相互的。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136.爱情的三种形式:情欲之爱——充满自我展露的浪漫激情的爱;游戏之爱——视爱情为无需负责的游戏;友谊之爱——如友谊般的感情。

137.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加注重友谊中的亲密感,也会更多地关心她们的伴侣,男性则比女性更多地想到恋爱中的嬉戏以及性的方面。

138.在最完美的感情关系中,最初的浪漫兴奋会逐渐成为更加稳定、更加温情的关系状态,这就是伴侣之爱。

139.从婴儿到老年,依恋都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安全的依恋会使婚姻持久,生活美满。

140.符合下列条件的夫妇通常不会离婚:20岁以后结婚;都在稳定的双亲家庭里长大;结婚之前谈了很长时间的恋爱;接受过良好且相似的教育;有稳定的收入;居住在小城镇或农场;结婚之前没有同居或怀孕过;彼此之间有虔诚的承诺。

141.“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并非只能出现在童话里,如果将其变为现实,那么幸福一定时基于爱情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所产生的相互感情的不同构造。渴望激情永存或亲密关系不受挑战的伴侣一定会感到失望——我们必须致力于不断地理解、创造和重建我们的爱情关系。关系是一个建筑物,如果没有得到维持和改善,就会随着时间而衰退,我们不能简单地期望爱情关系会像建筑物那样保持自身的稳定。我们有责任去创造我们爱情关系的最佳状态。(1月16日)




第十二章 利他:帮助他人



142.爱能拯救人——不论是施予爱的人还是得到爱的人。

143.帮助行为能提升我们的自我价值感。

144.别说谎,不然你会生活在内疚里。

145.内疚促使人们坦白、道歉、帮助、避免再犯错误,它还使人们更敏感并使亲密关系能够更持久。

146.快乐的人更乐于帮助别人。.

147.两种驱动利他主义的社会规范:互惠规范和社会责任规范。

148.互惠规范:对于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应该施以帮助,而不是伤害。

149.社会责任规范:人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要考虑以后的交换。

150.女性不仅在特定情景下能获得更多帮助,她们也更多的寻求帮助。(1月20日)






第十三章 冲突与和解





151.在非零和博弈中,冲突的双方得到的利益和损失之和并不一定为零。双方可能都赢,也可能都输。

152.小团体更容易合作。

153.能

够减少社会困境危害的方法:确立法规以限制利己行为;将群体分为较小的单位;让人们能够充分的沟通;改变激励机制使合作能得到更多的回报;倡导利他的行为规范。

154.双方对方的误解常常具有令人吃惊的一致性,他们都会美化自己和丑化对方,这就是镜像知觉。

155.当人们认为他们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冲突常常会爆发。

156.化敌为友的四个建议:接触、合作、沟通、调和。

157.有时,冲突的气氛太紧张了,以至于实质性的沟通变得完全不可能,这种情况下,某一方的一些小小的和解行动可以引发回报性的和解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