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概论》复习笔记---第二次考试

《学前教育概论》复习笔记---第二次考试
《学前教育概论》复习笔记---第二次考试

第一章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一、1816年,英国欧文在苏格兰创办了一所幼儿学校,这是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二、1837年,德国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创办幼儿教育机构,1840年命名为“儿童花园”,成为幼儿园专用词汇。

三、对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教育家有:夸美纽斯、卢梭、福禄贝尔、杜威、蒙台梭利等。

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理想学制------“母育学校”------(著有《母育学校》)。

母育学校学制:从出生的0岁到儿童的24岁青年,共分4级,每级6年。第一级为母育学校,0---5岁;第二级为小学,6---12岁;第三极为拉丁学校,12---18岁;第四级为大学18---24岁。

《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夸美纽斯认为:学前教育应当在家庭中进行,家庭就是母育学校,母亲就是母育学校教师。母育学校是为儿童以后所要学习的一切奠定基础的,此时期所要接受应当是简易的实物课程。

母育学校指的是学前家庭教育,没有主张公共的、社会化的学前教育。

夸美纽斯的主要著作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等。

五、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教育主张都体现在《爱弥儿》中。

卢梭对教育的第一个贡献首先是“儿童的发现”:1、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他独特的生活;2、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期的存在并非单纯地为成年生活作准备,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第二个贡献是强调教育应当尊重自然,反对拔苗助长。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儿童善良的本性,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发展一致起来。

卢梭将教育分为4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0---5岁,以身体养护为主,应当父亲为教师,母亲为保姆。教育的第一要事,就是注意儿童的健康,凡妨害身体发育、限制儿童心灵自由、违反儿童天性的,不管什么事物,都要避免。反对在这一阶段进行识字和道德教育。

第二阶段:5---12岁,注意体育、经验、感官的教育。这阶段不能进行理智教育,尤其不要强迫儿童阅读书籍。

第三阶段:12---15岁,注重知识的教育;

第四阶段,从15---20岁,着重道德、宗教及情感的教育。

卢梭的“否定教育”:

卢梭认为对年幼儿童进行教育,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儿童善良的本性,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

来。在直接授予知识前让知识工具的器官美化,以恰当的感性练习为理性知识开路的教育,称之为否定教育。

否定教育不是无所事事,并非是不要教育。

六、福禄贝尔,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著有《人的教育》。

1、幼儿园的任务:发展儿童的体格,锻炼儿童的外部感觉器官,使儿童认识人与自然,并在游戏、娱乐和天真活泼的活动中为升入小学做好准备。

2、幼儿教育的途径:使用游戏、作业和练习。

3、“恩物”和“作业体系”:

“恩物”是指幼儿园里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

4、伟大贡献: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人;明确提出幼儿园的任务;建立了游戏的理论体系;制作了一系列的玩具;提出了一套作业体系和教育方法;培养了不少幼儿园教师。

七、杜威,美国教育家,在芝加哥大学创立了杜威学校,著有《我的教育信条》、《儿童与课程》、《学校与社会》。

1、提出了“儿童中心论”------教育的中心应该由学科上转移到儿童那里,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围绕儿童而组织。

2、“教育即都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应该以儿童的本能、能力为起点,让儿童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儿童的本能、能力的生长是通过经验的不断改组、改造而实现;儿童本能的成长、发展及经验的改造过程表现为社会性的活动就是生活。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3、“做中学”------杜威提倡的“作业”就是从做事情中获得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教师指导教学时,应努力使教材“心理化”,使其成为儿童经验的一部分,通过对现有经验的不断改造,最终使儿童掌握有组织体系的真理。

八、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1907年开办了“儿童之家”。

1、“精神胚胎期”她认为,人类有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母体里完成的“生理胚胎期”,另一个是在母体里尚未完成的“精神胚胎期”,它具有一种生长的本能,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能力与鉴别能力。也就是她所说的“有吸收力的精神”。儿童不自觉地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物交互作用,从而获得各种经验与文化印象,也就是说,儿童有一种自动成长的冲动。

2、“成长敏感期”她认为儿童的成长有各种敏感期,在发展过程中也经过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心理的倾向性和可能性显示出来,过了特定的时期其敏感性则会消失。

0---5岁是感觉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2月---8岁是语言敏感期;0---6岁是动作的敏感期;

3、蒙台梭利设计了“蒙台梭利”教具。

九、简述近代、现代、当代学前教育的推进情况。

1、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

经济发展的要求---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学前教育的产生---苏杭地方纺织业的发展必须解放妇女作为劳动力。

社会发展的要求---要求向西方学习,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鸦片战争促使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倡向西方学习。

外来因素的影响---西方传教士积极倡导幼儿教育---艾儒略和高一志的《西学凡》和《童幼教育》向中国介绍幼儿教育。1903年,清政府命令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在全国正式颁行。

2、现代、当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中儿童观和教育观的触动---进步人士对旧文化进行批判,涉及了旧儿童观和旧教育观,其中以鲁迅以《我们怎样做父亲》、《狂人日记》等文章对封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深刻的控诉和批判;杜威在华进行讲演,提倡“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提倡以儿童为中心,对当时的旧教育是进行批判。

学前教育科学化和本土化的努力。

1925年陈鹤琴、张宗霖在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试验,产生课程中心制的幼教课程模式,俗称单元教学法。并与1928年起草了《幼稚园课程标准》并向全国颁布实施。

1926年张雪门编订了《中国北方幼稚园课程大纲》并于1936年出版《幼稚教育新论》。

1926年陶行知提倡幼儿教育的平民化运动。

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是幼儿园,确立了幼儿园教育制度。

80年代开始,南京北京的学者对“幼儿园综合教育”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幼儿教育课程应该体现“综合性”,具体体现为教育内容的综合、教育手段的综合、教育过程的综合。三层次的综合指主题活动的综合、一日活动的综合、个别活动的综合,对学前教育有重要影响。

1987年全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在长沙师范学院合办了《学前教育研究》,是学前教育的理论刊物,为学前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新成果的面世提供舞台。

改革开放以来,素质教育思潮对学前教育也有重要的影响。

十、《癸卯学制》

分为三段七级:初等教育13年,含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

中等教育5年,中学堂一级;

高等教育11--12年,高等学堂(大学预科)3年,分科大学3--4年,通儒院5年;

是我国第一个在全国颁行的学制,第一次以国家学制的形式,将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确定了下来。

第二章儿童与教育

1、“自然---使然”问题:

“人何以为人”这一问题被称为“自然---使然”问题。“自然”指人的天性,“使然”指后来由环境、教育、文化等外部因素造成的性格、知识等。

“自然---使然”问题又可以称之为“先天---后天”问题、“天赋---经验”问题、“遗传---环境”问题。

普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包括教育与文化等)两种势力交互作用和共同决定的。

2、园丁说:

内容:把儿童比作种子或花木,把教师比作园丁,取譬种植,探讨儿童教育的规律,指出儿童的发展有自身的自然规律,有一个由内向外表达的过程。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发展,应当重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证明:格塞尔---孪生子爬梯实验;布勒---阿尔巴尼亚婴儿实验;

局限:儿童比种子或者花木要复杂很多,教师的工作比园丁的工作也复杂得多。所以取譬种植并不能揭示教育的全部内涵。

*******杜威、维果茨基、蒙台梭利:

儿童发展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自然发展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由外向内、使外部文化变为内在精神的过程。

3、儿童教育:尊重儿童的本能

A、儿童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本能。在儿童的活动不至于影响自身健康和他人权利的情况下,成人应当尊重儿童自发的游戏,荒唐的梦想,尊重儿童反映自己发展特点的创作主题和创作方式,尊重儿童反映自己本性的生活需要,并通过游戏、文学作品、艺术创作等活动适当满足儿童的这些自然需要。

B、尊重儿童的本能,这是一种提倡的原则,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具体贯彻原则时应当注意适当有度。并不是一味无条件满足。本能的满足应当注意遵循“中行”、“中道”、“中庸”的思想。不能“过”,也不要“不及”。

4、儿童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A、洛伦兹的“习性学”中的“关键期”(敏感期)思想:指在个体发育中的某个时期,动物对某种环境的影响特别敏感,而且该类型的环境影响会对这一时期发展的方向及进程发挥重大作用。当这一时期结束后或者尚未到来之前,该种类型的影响可能不起作用,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从中可以提出假设------教育依赖于儿童成熟的水平,儿童尚未达到某种成熟时便进行难度明显高于这一水平的教育活动,这是不适宜的;其次,大年龄儿童学小年龄儿童应学的东西不一定那么容易学到,而且也不容易掌握得那么好。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和兽孩发展研究前后证明了这一假设。哈佛大学的费歇尔教授提出了“成长与发展的非线性动态模式”不但证明了皮亚杰的思想,而且进一步揭示了行为上的不当刺激所导致的短期变化,会对人的整体成长系统产生弥散性影响,使整体发展脱离平衡状态,并且在接受不当刺激的那个领域,产生较为低下的发展水平。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决定

第一、发展决定教育。儿童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教育所应当采取的内容和方式,教育是由发展制约着、决定着的,或者说,教育从属于发展。

第二、教育又创造着发展。没有教育,儿童就只能成为一个纯粹的生物体而存在。发展是由教育制约的、决定的、创造的。

第三、教育所创造的发展必然遵循着儿童发展的“必经途径”。创造过程立根于发展,创造结果符合发展的自然进程。

5、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速率。

对于一个主体来说,从一个阶段到下一阶段的过渡存在一个不快不慢的最佳速率,这一速率恰恰是大自然规定的速率,这一速率亦是儿童发展的一种客观规律。

这一速率是由大脑等神经生理系统发育中相应阶段过渡的速率决定的。

6、教学的“大纲”应该符合儿童的“大纲”------维果茨基《学前教学与发展》

A、自发型教学:三岁前儿童的教学的特点是,儿童“按照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儿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的次序,其所延续时间的长短,不是由母亲的教学大纲所决定的,而是由儿童从其周围的环境中吸取的东西所决定的。母亲的大纲同儿童的大纲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B、反应型教学:就是儿童自己的大纲与教学的大纲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他认为成人或教师的大纲如果偏离了儿童自己的大纲,是断然难以实现的,分科教学和超前教育便违背了儿童自己的大纲。

C、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发展,应当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观点同维果茨基的理论是共通的。

D、荣格和深层心理学认为:儿童早期的心理是一种无意识心理;无意识比意识更丰富、更宝贵。

7、福禄贝尔被人称之为幼儿园之父。

8、瑞吉欧---爱米利亚学区的“方案教学”------完美地体现了“教学的大纲“应当符合”儿童的大纲“的这一精神。

A、教师应当尊重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应当尊重儿童自发的探索活动;

B、教育的内容不再由教师一方单独抉择,而是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与儿童一起编制儿童的活动“方案”。

评价:这是一种偏重于自发型一侧的自发---反应型的教学,真正地保障了教育内容的大纲与儿童发展的大纲的一致性。

第三章家庭、社区与学前教育

1、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A、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程的基础和起点:形成儿童最初的早期经验和最初的主观能动性,这将成为其后个性发展的主观基础和出发点,是学校教育的助手,也是社会教育的示波器。

B、家庭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是儿童认识世界、进入社会的通道和桥梁。

C、家庭教育是儿童身心健康的保证。智力的发展同情感的发展遵循着“循序渐进”“适度良效”“用进废退”的规律。

D、家庭教育是儿童性格雏形形成的关键。

2、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

A、社会文化教育------直接影响人的社会化进程。

B、家庭结构因素------家庭中的代际关系的组合形式,包括核心、联合、主干、单亲、隔代家庭等。功能的变化是经济中心向情感中心并重。

C、家庭经济和物质条件因素。

斯坦利.米尔格雷姆的感觉超负荷理论(1970):

认为噪音或拥挤度过大时,个体会体验到刺激量超负担,使人不安、紧张、中断注意力、拒绝接受过多智能刺激,干扰正常学习与工作,对于复杂作业负面影响更大,还可能使人情感冷漠,抑制社会交往和助人行为等。

单亲家庭容易出现的问题:家长容易心理失衡,给子女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

家庭教育活动遭削弱,个别家长的期望值反而不切实际升高,甚至用不健康的教育方法损害子女心灵;

有些单亲家庭家长惧怕社会舆论压力,拒绝学校与社区的关怀,禁止子女与同伴、邻居交往,干涉限制孩子参加学校、班级活动和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大大削弱了协同教育的力量和作用。

D、家长因素------父母观念、亲子关系和父母教养行为以及父母本身的语言、行为习惯、性格、态度等都会通过潜移默化影响子女的抱负、志向、交往、择友、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3、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方式方法:个别方式、集体方式

A、个别方式:家庭访问、个别交谈、家教咨询、家庭练习本、电话或书信往来;

B、集体方式: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家长座谈会或经验交流会、家长学校和科学育儿教育会,专题辨析会、家长开放日,活动日制度、宣传栏,展览台,黑板报和陈列室等等。

4、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地域性、实用性、综合性、双向性;

第四章托幼机构的环境和设备

1、托幼环境的重要性

A、儿童生活的保障;

B、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C、激发智力潜能;

D、锻炼环境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萌发爱护创造周围环境的意识;

2、园舍基地的选择要求:A、远离污染源,满足有关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

B、方便家长接送,避免交通干扰。

C、日照充足、场地干燥、排水通畅、环境优美。

D、能为建筑功能分区、出入口、室外游戏场地的布置提供必要条件。

******每班应有不小于60平米的游戏场地。

3、环境设备的配置原则:A、实用经济;

B、卫生和安全;

C、全面多样;

D、动态性和参与性;

***环境的创设,应根据教育的需求不断变化。

***环境创设应教师幼儿共同参与,不能由成人包办代替。

E、可持续发展性;

第五章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

1、幼儿园或托儿所都是借助物质的、制度的、人际的三种环境因素来表示存在的基础与形态的。

2、师幼互动的内涵:指专门发生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内部的、教师与孩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

评价:是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因素。

可以分为教师与全班幼儿园的互动、教师与小组幼儿的互动、教师与个体幼儿的互动。

3、师幼互动行为发生的条件:

客观:教师与孩子必须同时在场,即教师与幼儿同时处在信息传递与接收的范围之内,借以保证互动中一方的行为不需要中介环节就可以被另一方接收到。

主观:教师与孩子的行为中,至少要有一个相互指向性的行为。

4、师幼互动行为的构成要素:

可以分为外显要素和内隐要素。

外显要素:师幼互动行为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一些内容。涉及互动行为的主体、主体的行为、行为的类别、性质、结果等。

A、施动者与受动者:师幼互动行为参与主体的称谓;开启互动的一方称之为施动者,另一方称之为受动者。

B、施动行为与反馈行为:具体互动行为的初级分类;

施动行为就是由施动者发出、指向受动者的行为;反馈行为是指受动者在接收到施动者发出的行为以后做出的恢复性行为。

C、互动行为的性质:施动行为与反馈行为的概括性特征。

行为实现的方式:言语型行为:指以语言交往为主的行为;

非言语型的行为:主要以目光、表情、动作等方式来传递信息的行为;

教师表现出来的情感特征:正向情感------和蔼、亲切、友好、喜爱的倾向。

负向情感------不满、厌恶、恼怒、愤恨的倾向。

中性情感------情感色彩平淡,没有明显的正向和负向特征。

幼儿指向教师的行为中所伴随的情感特征:

进取---幼儿的施动行为反馈中带有明显的大胆、不畏惧教师的情感特征。

畏惧---在行为中表现出明显的紧张、胆怯、害怕教师的情感特征。

平和---幼儿的行为中没有明显的情感的倾向,语气和神态都处于比较平静的状态。

D、师幼互动行为的主题与结果---施动行为目的标定为师幼互动行为的主题;反馈行为取向称为互动行为的结果。

内隐要素:是指伴随着教师与幼儿的外显行为而进行的行为主体的内部心理活动与过程。

A、场景界定:活动中的教师与幼儿对当下所处的地点、场合的认知和判断。

B、角色认知:师幼互动中的主体对自己以及对方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和理解。

师:教育者(纪律约束者、规范传递者、生活照顾者、活动组织者、行为评估者、纠纷的调节者)

生:受教育者(知识、技能、规范的接受者)、非教育者(信息交流着、玩伴等)。

C、行为期待:教师及幼儿对自己与对方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行为所具有的具体期望,是互动行为在心理上的预演。

5、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A、制度的规定------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对师幼互动模式特点产生导向性影响。

非对称性相依型人际互动:由教师根据既定的、明确的计划掌握互动行为方向与速度的人际互动模式。

B、主体的建构------直接体现在教师与幼儿之间每一个具体的互动行为,都有教师与幼儿个人的印记。

C、文化的安排------价值观念(文化的核心)与互动行为中文化价值的取向有关。

6、师幼相互作用中的控制问题

A、对幼儿的控制问题------必须处理好教育者控制的范围、控制的度、控制的弹性以及控制与激发问题。

B、教师的自控问题------控制日常言行、控制情绪、控制教学语言等。

C、教师为什么要自控:

a、幼儿教育的过程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在教的环节上,课程涉及面广泛,各种课程之间有异质性,活动的方式多样化。

b、在教的环节,幼儿所学的内容广泛,不局限于教师有意的言传身教,外在的各类事物和现象都能成为学习材料。

C、在认知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情感活动。教师的情绪情感及表达方式对互动过程有重要影响,不但影响幼儿情绪,而且影

响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要特别的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6、理想的师幼互动形态

A、关于平视

福禄贝尔------儿童是成人教化的对象---教师指向孩子的行为中体现出更多的母性色彩。

蒙台梭利------儿童是成人的父亲---教师要向儿童学习,做儿童的仆人,让儿童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展心智。

B、平视:教师应站在和幼儿水平的位置上去看孩子的世界,去理解儿童最为自然的、真实的想法,去体会儿童经历的是

什么,这些经历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什么意义,而不是想当然地从成人角度、按照成人世界的标准去判断儿童

行为的合理性。

支架教学:教师在与幼儿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应该使自己以给儿童“搭架者”的身份出现,帮助儿童完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特点:教学的进程是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排的;

教师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是作为孩子的辅助者而非指导者的身份与他们进行行为往来的;

第六章学前儿童体育

1、体育的概念:是身体教育的简称,包括卫生、体操、各种竞技和娱乐游戏。

2、体育的功能:

A、体育是儿童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条件,直接目的是培育和发展身体自身。

B、可以促进大脑的生长和发育,而且影响智力发展。

身体运动可以有效的刺激大脑皮层,增加大脑皮质的厚度,提高脑细胞活动的强度、灵活性、均衡性以及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建立多种复杂的神经联系,适当的运动还能使脑细胞获得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大脑中枢控制能力的发展是动作发展的生物学基础,动作的发展为大脑皮层提供了丰富的刺激。

神经中枢控制能力的发展同身体的发展一样遵循:“由首及尾”、“由近及远”的定律。

美.克罗韦尔:动作是智力大厦的砖瓦。皮亚杰认为:儿童最初的智慧就是感觉运动智慧,感觉运动智慧是由一系列具体的动作构成的;较高级的智慧思维也是具体动作的内化。(P128)

C、学前体育可以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和人格的发展。

学前期是自我概念的重要发展时期。个人体验以及外部对他的态度和评价决定将来形成怎样的自我概念,这将成为以后个性发展的基础。

早期经验会影响人格的成长,从而会影响人的一生:排泄训练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身体运动都伴随着意志、情绪、认知等心理因素。

3、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

身体的生长发育是可以预期的顺序进行的,严格地受到时间的制约。

生长:构成身体的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以及细胞间质的增加,表现在整体体形的增长和体重增加。-----量的发展。

发育: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还包括心理和行为的改变。---质的变化。

生长发育的时期:

第一时期:出生到后2周岁,生长占优势,功能分化少。

第二时期:学前儿童到成人期。一为青春期之前,生长发育慢。

二为青春期,生长发育突增,人生第二次生长高峰,表现为身高和体重的快速增长,身体的结构和功能也发生突出的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的时期。

第三时期:成人期,绝大部分组织、器官的生长只局限于对磨损、消退和废弃组织的修复以及更新的代偿性生长,以及疾病后的康复。

第四时期:老年期,各种机能逐渐衰退。

生长发育的规律:

由头至尾原则:生长发育是由上及下进行的。

由近及远原则:生长发育的方向是由近处到远处进行。

4、学前儿童体育的实施:

一、为学前儿童保育保健------基本内容------包括生活护理和心理保健;

二、为学前儿童身体锻炼------积极内容;

生活护理的内容:

优美、自然、丰富的环境;

符合卫生要求的生活设施;

丰富的营养;

充足的睡眠;

合适的衣着;

防病治病;

安全;

心理保健的内容:

应当有营养丰富的食物,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睡眠;

应当有一个安全的家庭生活;

有漂亮的御寒衣服,珍爱的玩具,游戏的伙伴;

有适当的表现自我的机会。

成人应当使学前儿童避免高度的情绪紧张或情感危机;

在教育机构中生活的时间会超过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

保证学前儿童适当的社会交往机会。

身体锻炼:也叫身体练习,是身体锻炼的基本手段。具体包括如下几种。

基本动作的练习;

基本体操的练习;

体育游戏;

运动器械的练习;

身体锻炼的原则:

尊重学前儿童生理生长发育的水平为前提------防止体育锻炼的小学化和成人化;

学前儿童体育应当多采用游戏形式------珍视儿童的自发游戏;观察、发现、总结和提升儿童游戏;

5、幼儿健康教育

A、幼儿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

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同时培养幼儿活泼、开朗、勇敢、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

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健康常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自我保护的初步意识和能力;

B、健康教育和体育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体育实际上包括指向身体的一切教育活动。健康教育是内含于体育中的,是体育概念的下位概念。

幼儿健康教育应当以体育理论为依托,是学前体育的一部分,身体锻炼也纳入幼儿健康教育研究的范围。

以健康概念为中心探讨幼小儿童的体育问题,丰富了健康教育的领域。

第七章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1、语言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A、儿童的语言发展、思维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和谐统一的,语言的发展极大地影响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

B、语言是儿童社会化的心理工具。帮助儿童发展对外部世界、对他人和自己的认识,导致社会化的正常发展。

C、语言是人的重要能力之一。人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是人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

2、儿童语言发展阶段学说------儿童语言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A、李宇明------声音发展、被动语言交际阶段、特殊语言交际阶段、目标口语发展阶段、成熟语言阶段

B、罗杰.布朗------“MLU”方法(量化意义的平均语句长度来区分语言发展阶段)

前结构阶段(0--2岁)、------能感知有意义的信息

简单结构阶段(2--4岁)、------获得简单的语言结构能力

合成结构阶段(4--6岁)、------获得将两个简单结构按照不同的方式合成更高级结构的能力

嵌置结构阶段(4--6岁)------跨越儿童学前后期和学龄初期。

对儿童进行语言教育,必须遵循年龄发展的阶段性规律、遵循年龄特点,同时还要考虑其他影响儿童语言学习的因素。

2、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A、机械主义强化论------布龙菲尔德和斯金纳: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语言能力来自一系列“刺激---反应”,是经强化而形成的习惯;儿童学说话就是对环境或成人话语所给予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果反应正确,他就从成人那里得到物质的或口头的奖励,使反应得到强化而形成语言习惯。

忽视了儿童语言所表现的创造性,同时也不能解释儿童对语法规则的敏感性,不能解释语言获得“关键期”的存在。

B、理性主义的内在论------乔姆斯基。认为儿童有天生一套“语言习得装置(LAD)”,语法规则不是根据输入的语言材料归纳出来的,而是由LAD中的普遍语法规则转换来的。

忽视语用对语言能力的反作用,忽视后天的因素、教育的影响。

C、儿童语言功能理论------韩礼德。认为语言与典型的社会环境有密切联系,并受其影响,提出了社会符号学学说。而且还探讨了语言的功能问题。

他认为语言的用途有: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调节人之间的关系,表达某种感情。

他认为语言的作用有:工具功能:说明“我要”的功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控制功能:如:照我说的做;

交往功能:如“我和你”;

个人的功能:如宣布“我来了”;

启发功能:如:“告诉我为什么”;---发现环境,认识客观世界

想象功能:如“让我们假装”;---发展为讲故事

信息功能:如:“我要告诉你什么”;---交流信息

特点:重视语言的意义不重形式,强调语言的用途,强调重视语言运用,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学习语言。

3、语言获得发展理论的发展趋势

20世纪语言发展可以归纳为形态---句法---语义---语用。

重视语言的社会性因素;

重视语言与认知的关系;

重视儿童的主动性;

重视语义与语用;

4、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

A、语言教育整合观

美.卡洛---乌尔福克认为:应该将儿童语言学习视为一个整合的系统,语言学习系统包括:

语言代码范畴,包括语音、语素、句法、语义、语用;

语言内容认知范畴,包括符号化、表征、概念化、记忆、知觉、感觉;

语言表达范畴,包括说、写、语言制作、理解和言语感知;

交际环境范畴,包括内部交往的需要、愿望与外部的刺激和强化;

强调儿童的语言是以整合方式获得,在发展过程中语言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脱离其他方面的

发展进行语言教育,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进行语言教育要多种方法结合。

B、完整语言教育观

认为语言是一个群体中成员之间交往的工具,语言是表达的最佳方式;

语言是思维和学习的工具,语言直接介入学习过程;

语言是社会和个人共同发明的,创造语言是为了同周围世界相交流;

语言发展过程中,形式在功能之后,语言始于功能,然后才有适应功能的形式;

儿童学习语言是从整体到部分,整体比部分更重要。

C、重视交往能力的培养

对儿童进行语言教育应重视日常交往,即通过日常交往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并以培养日常交往能力为目标。通过文学作品教学等方式方法来提高儿童语言交际的水平。

英.赫德森认为,语言模型依次为父母---同龄人---成年人。

D、叙事性智能理论与语言教育文学化倾向

美.布鲁纳---儿童叙事性智能理论:

认为儿童具有一种叙事结构的智能,把周围环境看作是有生命、有联系和有故事的世界。认为语言教育应该选择

适当的文学作品,开展饶有趣味的文学活动来达到目的,弥补语言经验不足,使儿童掌握语言形式(语音、语

汇)和语言运用,并促进儿童情感、认知、社会化等共同发展。

儿歌的作用:

提高儿童学习语言的愿望;

幼儿在反复吟唱浅近简单的儿歌中,不断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得到心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感,培养最初的

美感。

形成语言符号系统。

语言连贯性的发展是儿童语言能力和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

正音。

E、语言教育寓于活动和游戏之中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活动的组织形式来帮助幼儿学习语言,让儿童在活动、游戏等具体的情境中学习高频率出现的语言。

F、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幼儿语言教育应重视语言环境的作用。

创造良好的环境,特别重要的是为儿童创造情绪良好的环境,良好的情绪是儿童顺利学习语言的保证。

创造良好的环境,要为儿童创造交往的机会。

创造良好的环境,要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环境。

5、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A、家庭中的语言教育

家庭环境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环境,在儿童的语言获得过程中,父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庭语言教育要巩固强化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发挥家庭环境在语言学习中的独特优势,与幼儿园语言教育在教育内容上相互补充,在教育观念上保持一致,以保证教育效果。

要避免一些误区:盲目推崇识字教育---克服幼儿教育成人化的影响。

B、计算机辅助语言教育

满足儿童不同的需要,是实施个别化教学的得力助手。

提高语言学习效果,动画、声音相互配合,具有多通道功能。

刺激儿童学习兴趣,计算机可以模拟自然环境和多种情境。

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

第八章学前儿童认知教育

认知(狭义):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即思维的过程------认知心理学的理解。

认知(广义):指人的认识能力(智力),也指认识的过程(思维),还指认识的结果(知识

1、智力的本质:

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把大量的信息组织为有意义系统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指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斯皮尔曼(1904):提出智力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组成。

卡特尔:一般性因素可以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那些受生理因素所支配、随神经系统成熟而提高的因素,如:记忆广度、空间知觉能力等,代表一种生物性的潜能,相对来说不依赖与教育。晶体智力则是通过社会文化经验,也就是经过教育培养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言语理解能力)。

吉尔福特:三维结构理论。认为智力的结构包含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度。其中内容包括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五个因素;操作包括认知、短时与长时记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和评价5个因素;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转化、蕴含和应用六个因素。这样就得到180种不同的结合。

斯滕伯格(1985):智力由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构成。元成分负责对认知活动的调控,操作成分负责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知识获得成分负责提取或收集信息。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具有七种能力: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格智力等等。由于遗传和后天训练等原因,个体可能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发展比其他人要好的多。但是,每一个正常的个体,只要他能获得机会,都可能使其每一种智力获得某种程度的发展。

当代脑科学研究证明:1、人类智力的物质基础的人脑,是进化的产物。2、智力的复杂性,根源于脑的复杂性。3、认知是大脑成熟的结果,是大脑进化的产物,认知活动有生物性的基础。

2、认知的个别差异:遗传仅仅提供了认知发展的可能性,现实的发展则决定于外部环境。

A、某种遗传基因决定了个体在认知上的差异,但很难说这是一种“优劣之分”

B、人智力的基因型可能是天生的,但表现可能是千差万别。

所以:

人在个体出生之初,就已经表现出认知发展的潜在差异性;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还表现出更明显的现实差异性。

既有认知风格的差异,还有能力的高低,发展速度的差异。

3、智力开发与认知发展

承认后天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是对儿童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文化背景和个体的生活经验,都极大地影响了儿童的认知发展。

A、文化背景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多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那么教师的工作是一种有意识的影响,好的教育能扬长避短。

B、能通过“智力开发”来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但影响的好坏、大小却因人、因时、因方式而异。

C、智力开发只有在适当的时机才能对认知的自发发展过程产生促进作用。

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A、教学能够而且应该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学最重要的时机就是儿童“尚处在成熟阶段然而还未达到成熟地步”的时候。

B、教学只是在一定的时期能促进智力的发展。

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A、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不是人能决定和改变的。------强调儿童认知发展的自发性。

B、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整体和一般的过程,不是某些具体的知识技能的累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认知结构通过自身的平衡化过程所产生的变化。认知的发展就是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认知结构不同于任何具体的知识,它是一种一般性的、制约具体知识的获得的机制。------亦即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相关的。

C、教育不应该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而应该从属于儿童的发展阶段。教育也不应该立足于促进儿童的发展阶段,而应该让儿童以他们能够的方式认识世界。

评价:

儿童的发展有自发性、主动性、尊重儿童的主体性;

立足于儿童现有的发展阶段,适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节奏,维持认知的整体和谐。

6、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A、注重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作具体、精细的描述和解释。

B、用多元的观点解释认知发展,将总的认知活动视为形形色色的个别认知过程的集合,这些过程不一定遵循相同的规律。

C、儿童的认知结构同成人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在完善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

D、儿童之所以不能解决某些问题,是因为他们不具有解决问题所必须的认知策略。

E、认知心理学的教育主张集中于儿童认知策略的培养,目的在于帮助儿童解决具体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促进其认知的发展。

7、儿童的智力开发问题

A、智力发展的好坏问题

费希尔的发展理论------“皮亚杰”效应:

儿童的发展是若干个领域的整合,这些领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时保持着平衡的状态。如果对期中某个领域施加刺激(强化训练),尽管在短期内能够引起儿童在该领域的进步,但是破坏了整体的平衡,使整体的发展脱离平衡状态,产生某种弥撒性效应。原先受到刺激的领域,最终也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从智力开发的角度来看,学前儿童的认知教育应该是一种立足于整体发展的教育,而不是某种特殊技能的训练。

让儿童在生活中接触大自然、大社会,正是一种广泛意义的认知教育。

B、智力发展的快慢问题

在教给儿童各种知识的同时,必须兼顾这些影响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取代原有的天真。

童年那些“不成熟”的思想蕴含巨大价值,让儿童亲身体验到认知冲突,转化为认知冲动,总之,他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基础。

第九章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

1、社会性教育的含义

广义含义: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性。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并同其他社会关系有密切的关联。

由出生时所处的既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家庭出生、籍贯、居住地区)所获得的先赋社会性。

通过自身活动继承、学习、创造而获得的特性,称为后赋社会性。

狭义含义:由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人交往、在他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的心理特性。它们使个体能够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正常地与别人交往,接受别人的影响,也反过来影响别人,在努力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

中积极地影响和改造周围环境。

2、社会性教育的意义

A、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不仅构成了儿童成长的社会条件、儿童心理的发展内容,也是个体发展的强烈的本能需

要。人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教育。

B、社会性教育是全世界学前教育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欧美等国家要求纠正偏重智能发展的倾向,转向儿童的全面发

展,特别是重视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C、社会性教育对于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教育来说更加重要和迫切,是当前学前教育改革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3、社会认知的教育:

概念:指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人(他人和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内容:包括对他人和群体的认知、对社会环境、社会现象的认知和对社会规范、规则的认知三个方面。

对他人和群体的认知和教育

A、学前儿童对他人和群体的认知往往是从辨别他人的外形特征和外部行为表现开始的,发现他人的装束、发式、性别、高

矮或者能力和自己的不同,知道他人的称呼和仿效其行为,最后才把他人看作是各种各样的、有独立性格的人,把其他群体和自己所属的群体区分开来。

社会性客体和非社会性客体的区别:

稳定性与变动性:社会性客体比物质客体(岩石、书、茶杯)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更大的变化,常常导致学前儿童理解概念的不准确。

明显的外在特点与神秘的内在活动:社会性客体有很多内在的深层的心理活动,对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学前儿童很难体会。

自我中心的态度:学前儿童处于自我中心主义阶段,对于社会性客体的反映常产生偏差。

B、塞尔曼认为:角色采择在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

角色采择(香茨):

角色采择表现为一个过程,是一个人依据我们关于人类行为的一般知识,结合从直接情景中获取的具体信息,对在一定情境中突出的角色特性的意义作出猜测的过程。

被人们比喻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要求个人摆脱自我中心、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在对他人作出推断或计划个人行动时,把他人的观点或视角考虑在内。

学前儿童角色承担或者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阶段包括:

3---6岁:自我中心或未分化阶段。表现:只知道自己的观点,意识不到别人的观点。-------处自我中心阶段,无观点采择能力。

6---8岁:主观的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表现:认识到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但时常被当前情景的知觉所支配,不能以他人的观点来评判自己的行为,很难接受和考虑别人的观点。 -------不能理解他人动机,不会

推论别人内心想法。

C、怎样促进儿童进行认知他人和群体的教育?--------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提供幼儿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交往的机会,扩大其视野。

让儿童比较和描述他人的外形特征。

启发儿童从自身体验引申到他人同样的体验。

通过询问、调查同伴中不同的意见、爱好、兴趣、理解别人与自己有不同的观点、情感、态度,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

组织儿童交流和讨论有分歧的观点,探讨如何协调不一致的观点,达到相互考虑和接受对方的合理建议。

参与不同群体的有意义的活动,加深对这些群体的认识。

对社会环境、社会现象的认知和教育。

A、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应有不同的选材;

B、教育的重点不在于知识量的多少而在于认知过程中给予幼儿的社会情感体验的深度,要着力培养幼儿正确的社会态度。

C、选择社会现象应以正面为主。

D、充分运用故事、儿歌、诗歌、情境表演、游戏或艺术手段等,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幼儿介绍社会现象,或让幼儿表达感受。

E、紧密结合社会重大事件和全民性的节日活动,增强社会环境教育的力度。

对儿童进行社会环境和社会现象的教育,必须把认识、情感与行为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社会规范与规则的认知和教育

社会规范的分类:

A、基本道德准则:可以作出对与错、善与恶判断的规则;可以保障个人权利,资源的公平分配、尊重他人的福利和

相互守信等密切关联,是不可改变的、带有普遍性的,不同文化、国家和社会都可以适用的。

B、习俗规则:社会系统内部约定俗成的统一的行为规则,对社会互动起结构性作用。这些规则带着情境性的、相对

的、可改变的、受组织机构和权威控制的影响,常见的有企业规章、学校纪律、村民公约、公园守则、馆舍制度

等。

C、谨慎规则:在年幼儿童活动范围内,成人为防止意外,保证安全、舒适和身心健康起见,会共同制定或提出一些

要求儿童遵守的规则等等。谨慎规则适用于对儿童身心发展可能产生消极后果的行为。是权威人物针对青少年儿

童的年龄特征,因时因地确定的,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D、带情境性、临时性规则:如家规、居民公约、户外运动场地的器械使用规则等等,涉及的人数和使用范围较小,

个别差异较大,随机性更强。

对儿童进行社会规范教育,其目的决不是让儿童机械地记忆一些条文,或单纯地顺从权威人物的行为要求,而是使规则内化,其实质是把成人的行为要求纳入主体的认知结构体系,成为主体占优势的价值观念或行为习惯。

内化的过程(阶段):

a、被动顺从成人的要求---行动上暂时能做到,但内心的自我中心状态尚未改变。

b、理解规则意义和后果,不断自觉调节个体愿望与遵守规则之间的矛盾,在行为训练中受到良性强化,产生愉快的

体验。

c、通过模仿、认同和观察学习,体验到执行规则和违反规则的不同结果,出现认识和情感上的一致。能运用规则评价

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怎样对儿童进行规则教育?

A、认真研究制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本园实际的行为规则体系;

B、规则的数量不宜过多,表述清楚、明确,便于记忆,易于执行;

C、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要及时讲评,指明效果与范例,经常表扬、鼓励符合规则的言行,肯定儿童的进步和规则对

集体生活的益处。

D、教师和家长取得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加强个别辅导,从实际出发落实规则要求,避免家园脱节增加幼儿的心理负

担;

4、社会性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A、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情感发展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对社会性行为的导向、维持、调节、监控的动力。

羞耻感、怜悯感和虔敬感是社会性发展最主要的原始因素。

羞耻感------是人与低级自然界的绝对差别之所在,决定着人与物质本性的伦理关系,表明人羞于物质本性对自己的统治,羞于自己对物质本性的屈从而体现出的人的尊严。

怜悯感------是人伦关系的根基,它是主体相应地感觉到他人的痛苦或需要,由于同情心而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程度的联合。

虔敬感------对一种特殊的、被视为崇高的、既不感觉到羞耻、也不能加以怜悯的、应当加以崇敬的形象的道德关系。由爱、服从、强烈的依赖、恐惧、敬重感,由感激过去的幸福和期望未来的幸福的情感,还有其他的要素所组成。

社会性微笑是婴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开端,而母婴依赖则是婴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鲍尔贝(1968)的依恋发展过程说:

无分化期(0~~2,3月)------社会反应没有分化。

低分化期(3~~6,7月)------对熟悉面孔出现再认与识别行为,社会反应逐渐指向母亲,对母亲能主动微笑、喃喃自语、视线追随、抓握求抱,对熟人和陌生人同样保持友好反应。

依恋关系明确期(6~~18月)------对特定个体的依恋真正确立,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所依恋对象的亲近与接触。注意保持亲密关系,更加仔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亲人的要求。

伙伴关系发展期(2岁以后)------2岁后,随着语言、动作能力的迅速发展,幼儿交往范围扩大。这时幼儿与母亲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关系,即“伙伴关系”。能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推测母亲行为,运用种种行为影响母亲,力求亲

子之间达到最近。社会反应具有合作性质。

安思沃斯------依恋模式说:

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占到10%

B型:安全型依恋占到70%

C型:焦虑------抗拒型依恋占到20%

B、移情与同情感、羞耻感、罪错感

移情:又称为“情感移入”,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情感共鸣反应。

费希巴赫夫妇:

辨别和命名别人的情绪状态;将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并懂得从别人的观点看待事物;分享别人的情绪反应。

霍夫曼(1976):

同情感------来自对他人情感的共鸣和移入;

羞耻感------来自别人的评价,是别人语言引起的,伴随对别人意见和情感的敏感性;

罪错感------是自我评价引起的,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伤害了别人,以明显的认知成分帮助人提高社会责任感,促进

心理的成熟。

C、社会性情感的培养与教育

1、创设亲切、尊重、理解、和谐的情感氛围和安全、卫生、整洁有序,备有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的物质环境,是进行情

感教育的基础。

2、社会性情感的教育目标是:

a、保持积极愉快的心情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b、乐于与人交往,热情参加集体活动;

c、能用适当的语言、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要求,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用合理的方法宣泄消极情

感;

d、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和需要,对他人的情感变化有敏感性,能与别人分享欢乐和同情、安慰和帮助别

人去解决困难与痛苦,在学习、游戏活动中等考虑和接受别人不同的意见、建议;

e、会正确运用礼貌用语,掌握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和周围的人或者群体建立良好的关系。

f、形成对父母、家人、对老师、同伴、对家乡、祖国和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如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对老

师、父母的敬爱感,对同伴有合群感、同情感,对周围环境、物质用品有惜物感,厌恶破坏自然、浪费物品的行

为。

3、社会性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a、根据教育目标,强化情感体验,有计划地选择、设计符合幼儿特点的、有明确主题的集体教育活动;

b、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精神需要,集中组织一个时期进行专门性情感训练活动,如移情能力训练、同伴交往能

力训练、去自我中心化教育系列活动、角色扮演训练活动。

c、在教学、游戏、劳动、散步、娱乐等各项活动中,进行分散的、渗透性的情感教育;

d、日常生活中,随机地、因人而异的进行社会性情感教育;

D、同伴关系和社会地位不利儿童的矫正研究

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之间的共同活动或相互关系。

皮亚杰说:同伴关系是道德成熟的脊梁。------是演练未来社会生活实践的现实领地,是锻炼造就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能力的最重要的课堂。

同伴交往的发展

a、6个月:社交行为的第一步,能注视同伴并对其微笑或发声,这是单方面发起的、极短暂的接触。

b、10个月---1岁:简单的应答性质的同伴交往。

同伴间的游戏

哈维斯(1980)的社会游戏层次说:

a、不相关的平行游戏:各玩各的,没有目光接触和其他社会行为。

b、有共同关系焦点的平行游戏:有时作目光注视或谈话。

c、简单的社会性游戏:参与相似或相同的活动,发出交往信息。

d、有共同目的的互补、互惠性游戏:通过相互理解、安慰、帮助和交谈。

e、实质性的互补、互惠性游戏:是层次3和层次4的合并,采纳对方意见,不断改进共同的活动。

幼儿的友谊

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是建立在共同兴趣、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的持久的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幼儿选择同伴时,多数无明确目的,容易受交往机会、共同兴趣、对己有利和教师评价的影响。(特点)

社会测量法(同伴提名法)------划分同伴群体中儿童的社交地位类型的方法

如何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

a、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不断丰富交往经验;

b、在丰富多样的兴趣活动中让每个幼儿充分表现其才能,让其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和别人、和集体在一起的愉快心情,

增强其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和自我调控的能力

c、有针对性地对“被拒绝儿”“被忽视儿”进行家庭访问,了解亲子交往经验,争取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重

视对幼儿社会交往的指导。

d、采取专门的训练措施提高其社会交往技能:

教导法------选取日常交往中友好、不友好的具体事例通过讨论、分析,使幼儿真正理解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

角色转换------培养移情能力,帮助幼儿站在他人的角度去体验自己的行为后果,理解对方的情感。

创设情境------在假设情境中,让幼儿分别处于不同角色、不同情境,练习使用积极的行为方式。

及时强化------随时注意幼儿的友好行为表现,给予表扬、鼓励。

对被忽视儿的矫正方法(刘晶波)

a、给予表现才能和选择决策的机会,注意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和自主精神,委托其承担力所能及的任务,提高自信心。

b、教师热爱幼儿,鼓励幼儿,寻找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获得积极的评价。

c、发现被忽视儿不敢尝试有难度的动作时,耐心鼓励其不怕困难和失败,多给与个别辅导与练习时间,或暂时降

低要求,在实践中分步前进,使他们获得胜利完成的喜悦。

d、密切联系家长,齐心协力帮助幼儿消除退缩行为,增强同伴交往的积极性。

E、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社会性能力的培养

亲社会行为:亲善行为或利社会行为。所有与攻击、侵犯等消极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仁慈、分享、帮助、合作等。美国心理学家巴特尔(1976)分为:

回报行为------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为报答他人好处而发出的亲社会性行为。

补偿行为------弥补自己使别人蒙受的损失而产生的补过行为。

利他行为------毫无利己动机,完全处于道德感的、甚至是自我牺牲的助人行为。

实现亲社会性行为,不仅需要熟悉社会规范,掌握移情能力,还需要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拉德------迈茨:社会技能训练模式:

掌握技能概念。

促进技能完成,从训练情境迁移到真实情境。

实现技能的保持和概括化。

斯皮瓦克---舒尔:解决人际认知问题训练法

社会认知---理解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预料各种后果---决定采用最佳办法如何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a、给予幼儿更多的自我决策的条件与机会;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doc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好 范文网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第一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第二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心得第三篇:中小学读书笔记格式范例第四篇:《音乐理论》读书笔记第五篇:音乐读书笔记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鲍七小学 戴晓和 这个很荣幸的参加了领雁工程中小学教师培训,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有很多深刻的体会。而我今天要写的读后感,就是在培训上推荐的一本书 《中小学音乐教育》,它是一本综合性的音乐期刊,它包括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等等丰富的内容。其中的文章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谈谈读后的感想。 一、以兴趣激发参与

我从事的是音乐教学 二、以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调动参与 目前,大部分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但有些时候还难免存在着机械式填鸭的做法,公式化的教学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感受不到参与和思考的乐趣,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在音乐课堂上,视唱练习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一直头疼的问题,毕竟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乐理知识,所以对于这块的教学,我想应该要重点抓。之前看过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他们习惯的做法是先进行辅助的节奏练习,告知学生们歌曲中的重难点,这样做的优点是能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歌曲,但缺点是学生预先知道教学重点,很难活跃起来,甚至没有兴趣。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想办法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 收集整理)学生发现、解决能力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三、以评价肯定参与 音乐课堂上对学生恰当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弱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所以,我觉得结合以上三点来力求创把自己的教学提上一个台阶,而且要有创新,并且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教育教学人生观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

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教育的德育观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命运)【圣才出

第五章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命运 5.1 复习笔记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1.人类社会正面临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时代 (1)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同人类社会所处的时代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①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是指人类活动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认为,应当遵循唯物史观来确定划分时代的标准:一个是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另一个是生产关系的性质和阶级力量的对比。 a.科技和生产力的水平集中体现在生产工具上。以生产工具为标志,可以把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机器时代。机器时代又分为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和生产力有了更新的发展。以原子能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为标志,人类社会科技的发展进入了原子时代。 c.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使用为标志,人类社会科技的发展又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不仅能使人免除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能部分地取代人的脑力劳动。 d.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在美国问世。激光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人类社会正在由电子时代迈向光子时代。 e.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导体研究获得发展,使金属材料的电阻在特定温度条件

下消失,具有超级导电功能。这种新技术使一些物理学家预言未来将是超导时代。 f.90年代以来,纳米技术获得大发展。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的极小量度,如果金属、陶瓷等各种物质材料都纳米化,那么未来将是纳米时代。 g.化学工业的发展已经使一种薄膜的生产成为可能,可用充气的方法使它膨胀起来充当屋顶,未来的建筑很可能就是这种薄膜建筑。因此有的化学家预言未来是薄膜时代。 h.天文学家根据航天技术的发展预言未来是航天时代。天文学家已经在设计未来太空站和月球的生产生活点,预计把人类送上太空和月球从事生产和生活。他们还预计未来要使火星地球化。 i.地理学家预言未来是大洋时代。在大洋时代,人类所需产品的一个重要来源将是大洋。海洋技术的发展可以给人们提供吃、穿、用等多方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产品。 j.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时代、生物工程时代。生物遗传工程将改变动植物的品种,创造人类所需要的新的生物品种,大大提高农牧业的经济效益。生物工程还将用细菌的蛋白质来制造生物集成电路,用生物的蛋白体来取代硅片作为集成电路中的芯片,制造出超微电路的有机电子计算机。 上述种种说法,都是各个门类的科学家从各自门类的角度预测现在已经到来和将要到来的新时代。综合起来看,人类社会正面临一个以信息化为先导的科学技术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时代。 ②科技全方位大发展,是指以往的科技革命主要限于某一学科领域。当今时代新的科技革命遍及自然科学六大领域,所以是全方位的科技革命。这种全方位的新科技革命,不是单科独进,而是各科齐头并进,并驾齐驱,互相交叉,彼此融合。 ③科技加速度大发展,是指科技的发展后浪赶前浪,一日千里,速度倍增,突飞猛进。

小学语文听课笔记记录-参考模板

小学语文听课笔记记录 老师讲故事:宋朝皇帝赵佶“万绿丛中一点红”提问:皇帝为什么连声叫好? 板书:12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导入新课) 2. 观看录像《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3. 自选方式朗读课文“个别,小组” 4. 启发式提问(弄清事情起因和结果,激起学生好奇心) 5. 学生提问题,自然过渡到“过程” 6. 重点分析三位徒弟画骆驼的过程 板书:画多许多小骆驼 许多骆驼头 两只山谷走(以少代多) 7. 用“虽然……但是……”句式评三个徒弟的画 8. 猜猜“大徒弟、二徒弟会对小徒弟说什么话?”(角色扮演) 评: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学会换位思考,有利于加强对人物之间关系和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梁老师抓住这一点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很好! 9. 让两位学生站起来读ppt上的故事“踏花归来马蹄香” 提问:你知道这幅画妙在何处? 10. 老师读故事:“深山藏古寺”,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画中情景 提问:皇帝会喜欢哪一幅画? 给四幅画分别起名 评析: 杨老师具有独特人格魅力,是因为她脸上和善的笑容给人带来的无尽亲和力。她是个善于调

控课堂的老师。整堂课气氛很活跃,学生很配合很投入。

教师用宋朝皇帝赵佶“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故事导出新课。该故事与课文中画骆驼的故事类比,立意都是“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很自然地导出课文题目。 该课最大的亮点是多媒体的使用。教师课前收集了很多材料,做了精心的准备。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前,让学生观看课文录像,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感观认识,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样做限制了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否在学生阅读课文后观看效果会更好呢? 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有良好的教师语言艺术。“我觉得你说得特别好,只是声音再大一点。”既指出了学生的不足,又不伤害学生自尊心。 整堂课的总体设计是故事连故事,进行师生互动,积极,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但我认为连续四个相似的故事,没有必要,反而缩短了课文的学习时间,显得喧宾夺主。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一学期地震概论模拟试题二

2008-9第一学期地震概论模拟试题二 一、填空 1.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分界面时,一般情况下在界面上将产生波的和。 2.只有当表层介质的横波速度下层介质的横波速度才能出现勒夫面波,与体波不同,它的速度还与相关,这种特征称为地震波的。 3.当震中距较小时,天然地震的P波垂直向初动方向一般呈分布,而爆破P波垂直向初动方向一般。 4.我国曾成功地预报了地震。 5.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发明了。 二、名词解释①地震基本参数②烈度③震级 三、问答题 ①试阐述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的分布特征与形成原因。 ②当只测得四个台站的P到时,何种条件下能够确定震源的位置和发震时刻,何种条件下不能确定,为什么? ③有人说某地区按照抗8级地震设防,正确吗?为什么? ④如何识别震相? 四、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 假设地球完全均匀,半径为R,P波速度为V0,若震源和出射点间的地心夹角为θ,P波走时为T。问:①当震源深度为0时,T=?②当震源深度为h时,T=? 补充:判断 1、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间发生5.1级地震,昆山的震级为4级。(错) 2、减轻地震灾害的唯一措施是地震预报。(错) 3、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错) 4、地震预报是由地震专家发布的。(错) 5、地震发生时,尽可能把门打开。(Yes) 6、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Yes) 7、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抗震能力越强,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少。(错) 8、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感到颠动很轻,只有晃动,可以判断地震离我们比较远。(Yes) 9、地幔由固态物质组成,地核由液态物质组成。(错) 10、在上地幔中,地震波速度由浅到深一直都是逐渐加快的。(错) 答案一、填空 1.反射、折射 2.小于、波的频率、频散 3.四象限(正负相间)、均向上 4.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 5.张衡、候风地动仪 二、名词解释 1.地震基本参数:也称地震的三要素,即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震级)。 2.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 3.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三、问答(要点) 1.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欧亚地震带),除了沿着大陆边缘或贯穿大陆的两个地震带外,在大洋中还有延伸非常长的地震带,沿着大洋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教师读书笔记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教师读书笔记 通过对《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的学习,我感到受益极深,下面是XX精心为您整理的“”,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 1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 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教学理念需要不断实践 阅读学习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这本书之后,我感触颇深。 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学

生,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书中提到的使用于日常教学中的媒体教学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给他们以产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学习也变得主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从中懂得了教学媒体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更好的驾驭。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很清楚的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体会。而好的板书也可以让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教育理论中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我们自身都颇有重要意义。常言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我们更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 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 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精品文档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教育技术的内容应该是如何利用技术来进行教育,从而使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是技术与教学,学习等之间的关系。 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以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育理论基础,技术理论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矗教育不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谓理论基础也就是辅助教育技术产生的其他理论。它不同于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则是教育技术本身的理论,是教育技术所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它应该包括基于媒体的学习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多媒体技术(这是前台技术,其中包含了非线性编辑等数字时代的教育电视技术)、数据库技术(这是后台技术,其中不仅包括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技术,还包括图书情报信息专业的数据库技术,而且必须从教育资源建设的角度将这两方面技术整合起来)、通讯技术(包括天网、地网和人机通讯技术),将这三大技术基础整合起来的是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各种复杂技术要想在教育中广泛采用,必须人性化、“傻瓜化”,也就是智能化。教育技术学的主要艺术基础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口才与文才是传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艺术基础)、数字视觉艺术、数字听觉艺术(后两者是多媒体在教学和社会中广泛采用后,对教师和学生的新要求),将这三大艺术基础整合起来,尚未引起教育技术学专 1 / 5 精品文档 业的足够重视,而且缺乏一个相应的概念,笔者认为可以称其为数字文化艺术。数字文化艺术不仅应该成为现实与未来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而且应该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有的艺术素养。

上面分别是教育技术的教育基础理论,技术基础理论和艺术基础理论。他们都是教育技术应该研究的内容。从更深层次上说,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的结合就形成了教育技术观。 以前,我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上一直局限在很狭隘的范围内。认为技术就是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这种应用是就是利用技术来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完全没有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对象。我们过多地强调-教育技术是作为一门交叉的学科,从而理论上从教育学搬来,技术就是媒体的直接应用。致使教育技术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教育技术如何在教育中有效的应用,媒体和学习教学等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才应该是我们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教育技术在教育学理论和技术支撑的同时还有自己的规律。我们恰恰却忽略了这种规律的研究。这正是技术科学与教育科学的切合点所在,也是教育技术得以存在的依据。从而使教育技术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育技术发展还不成熟,我们对它的认识和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它的理论也都是套用其他学科的理论,自己的 2 / 5 精品文档 理论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评价是教育技术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我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不断加强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研究和对它本身理论体系的构建。这对于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必须的。 教育技术的内容应该是如何利用技术来进行教育,从而使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是技术与教学,学习等之间的关系。 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以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育理论基础,技术理论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矗教育不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谓理论基础也就是辅助教育技术产生的其他理论。它不同于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则是教育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教师听课笔记评课记录(第二学期11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教师听课笔记评课记 录(第二学期11次) 《雷雨》听课札记 3月6日; 地点:湖小三楼; 主题:新生代教师课堂比武 1、给“雨”字组词。 2、听“雨”声。 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雨声;蛙声;雨声很大…… 师: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 生:倾盆大雨。 师:若给这段声音起一个名字可以是—— 生:雷雨。 生:夜雨。 师:为什么? 生:青蛙白天不怎么叫,鸟叫声也不大。所以我认为是“夜雨”。 【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不同的学生听同一段声音,他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里老师对学生的答案——“夜雨”,没有直接进行否定,多问了一个为什么。而学生的回答也的确言之有理,生成得精彩。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独特感悟”的尊重。】 3、初读课文。 师:知道雷雨时的景象是怎么样的吗?翻开课本读课文。(出示阅读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4、检查字、词。 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

师:谁来给大家秀一下。(点名读;开小火车读;齐读) 【评:我个人是很反对这些时髦的、网络气息很浓的新词汇进入我们课堂的。什么“PK”、“晕”、“wo靠”、像这里的“秀”等等。一则,学生对老师你这样的“新鲜词”理解吗,知道你再说什么吗;再则,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很容易受到影响,老师在课堂上一说,学生在课后动不动就会从嘴里冒出这样的词来,自己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若听到了感觉总不是怎么舒服。】 师:看到红颜色的字了吗?你用什么办法把它认识了,记住了? ——学“乱”时,不要跟“刮”混淆。 生:“压”是“厂”把“土”压下来了。 师:“垂”字怎么说? 生:“睡”去掉“目”字旁。 师:知道笔顺吗?跟老师书空。 “垂下”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边出现了?课文当中是怎么写出的?谁来说一说?谁来说一说?谁来说一说?① 看动画,说“垂下”的意思。(蜘蛛爬下的速度很快) 【评:在讲解“垂下”这个词语的过程中,不论是老师的解释,还是动画演示,“垂下”的意思都偏向于数学上“垂直”的概念。而语文中的“垂”不同于数学中的“垂”,你能说“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垂下”是“柳丝成直角地垂下来”的?所以,老师在教学这个词语时,犯了一个概念混淆的错误。】 请生读相关语句。师范读。 师:蜘蛛的心情怎样? 生:着急。生:害怕。 师:读课文,找找是什么原因? 师:为什么蜘蛛那么地着急,那么地害怕,那么地慌张,那么地……?为什么?② 【评: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是要精心组织过的,要简洁明了,指向性强。上面①②两句话,执教老师在教学中的确是这样说的。第①句,一连问了3个问题,说了3个“谁来说一说”,给学生也好,听课的老师也好,感觉都是模糊、罗嗦、重复。第②句一连说了四五个“那么地”,感觉有些重复,混乱。一堂课听下来,这样的语句还是比较多的。】

地震概论习题及答案

第2章习题答案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有何关系? 2、划分烈度的依据是什么? 3、什么是基本地震烈度、研究基本烈度有什么意义? 4、简述我国基本地震烈度状态,并分析我国地震危险性,说明抗震烈度的意义。 5、什么是抗震烈度? 6、利用地震烈度知识,解释分析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震灾情况。 二、填空题 1、1883年,第一个烈度表是由_罗西、__弗瑞尔_____制定,分___七____级。 2震级和烈度的含义不同。震级是衡量地震__能量大小_的级别。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__越大_ ___。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是指某地区受地震影响的__强弱或破坏程度__。破坏越严重,烈度就越大。 3、防震减灾三大体系是_监测预报、震害防御_和应急救援。 4、抗震设防目标总概括是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5、上网查寻《我国主要城市设防烈度》,查找你的家乡是_____ ___、当地的设防烈度为,基本烈度为____ __。 6、划分不同烈度地区的线称为等烈度线,简称等震线。正常情况下,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离的增加而递减。通常等震线是封闭的。 7、某地区基本烈度是6度,在该地区建水库、大坝设防烈度应为7度、建小学校防烈度应为__6度___。 三、选择题 1、在地震灾情分析,怎样定量描述各地方人对地震感受不同,建筑物破坏程度?(B ) A 用震级 B 用地震烈度 C 用发震时间段 D 用本区地质构造条件 2、中国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发布施行时间是( B ) A、1956年 B 1990年 C 1977年 3、反映某地区地震风险用(C )衡量 A震级 B 烈度 C 基本烈度D抗震设防烈度 4、反映某建筑物质量用( D )衡量 A震级 B 烈度 C 基本烈度D抗震设防烈度 一、填空题 1、密度,弹性性质 2、一致,垂直 3、逆进椭圆 4、东西向,南北向,垂直向 5、震中距,地震波走时 二、选择题 1、C; 2、B; 3、C; 4、A; 5、A 第4章习题答案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四篇)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四篇) 小学教师读书心得(一):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推荐》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推荐,在原先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状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

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此刻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小学教师读书心得(二):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向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向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小学语文 教师》。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学语文教师》就是我的挚友。我和它的相识其实很平淡无奇,当我初为教师时,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准备,其中有一项就

教育理论著作读书笔记

杜威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影响。《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其中闪烁着教育改革思想的光芒,成为一本国际性的教育名著。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通过“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这三大经典命题来阐述知与行的关系,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鲜明地体现为涵盖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教学所设计的重要方面的“从做中学”原则,故此,人们普遍将杜威与“从做中学”相链接。可以说,“从做中学”理论成为了杜威标志性的教育思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一、对杜威“从做中学”理论的基本理解通过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对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理解。 1.“从做中学”的涵义。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各种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的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它涉及各种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1]因此,杜威的“从做中学”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活动和科学探究三层基本涵义。 2.“从做中学”的合理性依据。 (1)“从做中学”是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杜威在《民-主主义与育》中,把儿童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说教学是“连续重建的工作,应从儿童现有的经验进入有组织的真理研究的阶段”。他认为儿童由4至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由8到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在这第二阶段中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开始学习间接的知识,但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第三阶段为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间,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儿童不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是从“从做中学”开始的。 (2)“从做中学”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杜威认为生长中的儿童的主要兴趣是活动,对于儿童来说最初的知识就是做事或工作的能力。因此,杜威认为“从做中学”可以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从做中学”能促使儿童用一切的力量和情感去从事他们所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所真正需要的思维方式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做,如何去寻求。所以在学校中必须让儿童既要保持愉快又要保持忙碌,所以需要让儿童从课桌边解放出来,让他们有事可“做”。 (3)“从做中学”表现儿童的天然冲动。杜威认为儿童具有天然的或天赋的冲动,天生就要做事、就要工作。这种冲动来自于儿童的本能,是无法压制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举了一个儿童搭积木的例子:儿童从事搭积木的活动,尽管他希望积木不要倒塌并且叠的越高越好,但是积木突然倒塌了,他还是会愿意重新开始再搭建。这就表现了儿童无法压制的强烈的做事冲动。杜威认为如果抓住儿童的这个冲动加以引导和发展,满足儿童的天然冲动并让儿童从事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这将是儿童一生受益的转折点。 3.“从做中学”的实现途径。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从做中学”的前提。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传统的教育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考博笔记-内部资料-考博参考书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考博笔记-内部资料-考博参考书一、专业的设置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每年招收博士生12人,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专业。 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下设六个方向,分别是王伟光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探索;韩庆祥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研究;牛先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运用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下设薛广洲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问题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下设贾建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以及马克思人的学说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下设胡振良的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国外社会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下设戴焰军的执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以及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张晓燕的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研究;宋福范的执政党意识形态研究以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李俊伟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以及政治教化与社会认同研究。 一共有10位博导,其中王伟光导师是外聘的博导,只能招收一个博士生,其他导师最多可以带两个博士生。本部一共有19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分类非常的全面和齐全。 二、导师介绍 王伟光(兼岗),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职务:常务副院长。

韩庆祥,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央党校,职务: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部主任。 牛先锋,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职务: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 薛广洲,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贾建芳,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职务:中国化教研室主任。 胡振良,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职务:国际工人运动史教研室主任。 戴焰军,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党的建设教研部。 张晓燕,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党的建设教研部。 宋福范,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职务: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 李俊伟,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职务: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副主任。 三、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马列著作选编》(哲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3、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二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庞元正、董德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精华版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一): 听课记录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秋日私语》的乐曲声中播放秋天的画面,并谈话导入。 (二)巩固字词,感知全文 1、出示课件,巩固字词,我将它们按必须的规律、特点排列为三行。 如:第一行出示生字:凉爽。让学生用心记住易错字爽的笔顺,先写四个小X,再写一个人字托住他. 2、教师范读全文,让学生听后找找每个自然段作者是用哪一句话写出了他对秋雨的印象?并用横线画下来。抽生汇报。 (三)品读课文,感悟体验 由于第二自然段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颜色,是课文浓重的一笔,因此我将着力点放在了学习第二自然段,层层推进指导学生的读。 如:理解中心词五彩缤纷。先请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描述颜色的词语找出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把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之后追问..(这样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进行潜力培养,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赏析美句,重点指导。学生先自己练读喜欢的句子。之后抽生个别读,相机指导 3、学习第三段 4、学习第四段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五彩缤纷丰收 11、秋天的雨香甜好闻 (钥匙)传递信息欢乐 听课评析 这堂课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反映了课文的主要资料,脉络清楚,丰收和快乐两个词语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二): 听课记录 一、激情,情境导入 师:这天我们学的课文里面也有一个艾滋病患者。患者的名字叫德诺,他才十岁。德诺找到了他生命的药方了吗?让我们一齐走进课文《生命的药方》(出示课题) 二、通读,初次感悟 问题找到生命的药方了吗?从哪儿读明白的?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通顺流利。 1、检查生字词:指名读抽读齐读 ①读准字音 ②读懂词语 2、想想课文中找到的生命的药方是什么? 3、交流 板书:快乐、友情 生命的药方指的就是友情。你是怎样明白的?从谁的话中能够看出生命的药方指的是快乐和友情?是德诺的妈妈,哦,是那位不幸的母亲,为我们揭开了生命的药方的真谛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走进德诺,感受孤独 2、德诺的妈妈为什么说德诺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文中去找到答案。 3、反馈,随机学习。 德诺十岁那年因为输血(xu)不幸染上了艾滋病,伙伴们全都躲着他。 (1)指名读。 (2)从哪个词中体会到了他十分孤独,十分无助?(全都躲) (3)这些伙伴在德诺染上艾滋病之前是如何和他相处的? 听课评析 艾滋病是透过血液等传播,跟艾滋病患者一齐吃吃饭、握握手是不会被传染的。其实,有许多像德诺这样染上艾滋病的人,需要大家的关心,支持,老师期望同学们都能像艾迪一样给那些需要帮忙的人关心和爱护,让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完美。

小学英语教学法读书笔记

小学英语教学法读书笔 记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小学英语教学法》读书笔记 《小学英语教学法》一书中指出,小学生学习外语具有模仿力强,记忆力好,勇于开口等特点和优越条件,对今后进一步学好英语,培养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将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应该放在其语言技能的培养上,而不是放在单纯的语言知识上,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获得英语的一些感性知识;打下较好的语音基础,学习一定量的词汇,接触一定量的日常交际用语,从而具有以听说能力为主的初步交际能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要搞好英语的教与学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小学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直观性,实践性使小学生爱学,会学,主动学.小学英语教学法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不是会讲英语的人就能教好英语.我们不仅要具有坚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必须学习有关英语教学的理论,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歌谣,充满童趣,合辙压韵,琅琅上口,迎合了少年儿童的心理与口味.简笔画,一种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直观教学手段,它运用最简单的线条和平面形概括地勾画出物象的主要特征,用笔简练,形象简洁,应用简便.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化解教学难点,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并能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运用歌曲和音乐学习语言也是外语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用教唱英语歌曲的方法把儿童引入英语 的广阔殿堂,无疑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它具有以下作用:激发学习下去;提高学习效益;完善学习品质;充实文化知识等.我们可以从各类儿童英语教科书中选择一些旋律较熟,唱词简单适合的歌曲等.当然还可以自己在学生

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经典摘录

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经典摘录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摘抄 1、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智育在整个教育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智育的目的是什么?为数不少的教育者认为传授知识是智育的全部内容,或者至少是主要目的,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而这种片面的认识,正是"唯知识论,唯分数论,的畸形智育得以泛滥的原因之一,智育当然离不开知识传授,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智育的真正目的。 2、著名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__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在"学会认知时指出,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以个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该每个人学会

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的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与理解,认识和发现。 3、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知识更多的是经验,因此,那时智育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就是传授知识,让经验一代代传下去,但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信息时代,学生在学校学的大多数知识今后直接被派上用场的可能性很小,虽然仍有一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有用的,但从总体上来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与学习知识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4、这种智育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却剥夺了学生精神发展的权利,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曾经说过,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之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心智活动.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二年级语文听课记录总结

二年级语文听课记录总结 听课就是教师进行再培训的一种有效方式,就是实现自 我提升的直接途径。首先明确听课不就是完成任务,而就是 我要去学习,特别就是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教学技巧、更 要去瞧,去借鉴,每个人都有她独到之处,只要您踏下心来去 发现,就会有收获。接下来小编为您带来二年级语文听课记 录总结,希望对您有帮助。 篇一:听课记录检查总结本学期11月15日,教导处对本学期的听课记录本进行了检查;现将检查结果反馈如下: 总体检查良好,绝大多数老师能认真听课,并及时做好 听课记录,大部分教师听课记录书写工整,字迹清楚,填写认真,规范,数量足,质量高。大多数教师的听课记录质量非常高,在记录的同时都注重各个环节的反思与整体授课的反 思。所有年级的任课教师都能及时保质保量的把听课笔记上交到教务处接受检查。 但在检查的过程中,也发现部分教师在书写的听课记录 的教程中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有部分教师字迹太草,书写不认真。 有个别教师存在抄袭现象。 许多老师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听课,虽然教师的听课次 数都达到了要求,但听课的效果却没有得到真实的显现。

一份好的听课记录具有保存与借鉴的意义。如何记录: 第一、记录精妙之处。一堂课四十分钟,执教者行云流水,听课者却不必面面俱到。有位哲人曾说,世上最聪明的人就是那些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并能学习别人长处,最终使自己成为有长处的人。 第二、记录不足之处。听课教师应该有个人的瞧法与见解,有甄别能力,这既就是自己学习探讨的需要,也就是帮助她人提高教学水平的要求。我们应当将其记录下来,课后回顾、梳理与剖析。 第三、记录疑问之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别人的授课,自己持不同瞧法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出来,用以反思、商榷与询问。同时最好也写下自己在以前的课堂中就是如何处理这个环节以及这样处理的原因。 第四、记录感悟之处。听课者在听课的过程中要随时记下当时感想、感悟与收获,这不仅利于课后评课、交流,更有利于为进行自主反思提供鲜活的素材,同时也为日后写文章积累第一手资料。 希望各位任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认真编写教案的同时,挤时间深入班级听课,并认真做好评课工作,真正把新课程理念最终落实到课堂中,从而提升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胡集小学 篇二:听课记录检查小结本次检查总体良好,绝大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及历年试题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 绪论 一、地球科学概况 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 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 3、C.S.H: 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 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 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 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 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 二、宇宙演化 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 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 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 三、太阳系 1、行星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 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 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 (1).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 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 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 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 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 灾变说和爆发说 新星云说 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 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 ——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 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 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 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 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130次伤亡巨大的地震中95%以上伤亡由建筑倒塌造成。 4、地球物理学包含固体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包含地震学 5、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的发生、地震波的传播及地球内部构造的一门科学 6、地震的成因:中国——阴阳论古希腊——气动说日本——地震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