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圆周运动教案

1圆周运动教案
1圆周运动教案

第二章 匀速圆周运动

1、圆周运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2、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思考如何比较圆周运动的快慢

2、 知道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快慢的方法,引出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线速度、角速度、转速、周期

3、 探究线速度、角速度、转速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辩证的思考问题。

【学习重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2、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3、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 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动画,引入圆周运动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圆周运动的例子

回顾如何来描述做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 引出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来描述运动的快慢。

那么如何来描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呢?有哪些方法

二、新课讲解

1、线速度 linear velocity

(1)定义:物体沿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s ?与所用时间t ?的比值叫做线速度

t s

v ??=

(2)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方向:沿切线的方向

(分析:在观点一中比较了在相同时间内两人转过的弧长。

投影:动画模拟在相同时间内的弧长

在学习直线运动时,曾用到类似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即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通过的位移长短,并由此引出“速度”这一概念。速度是用物体的位移比上通过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将比值法借鉴到圆周运动中,用弧长与时间的比值也可以用来比较圆周运动的快慢。)

(3)、匀速圆周运动

(1)定义:如果物体沿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这种运动叫匀速圆周运动

(2)特点: 1)线速度的大小恒定

2)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利用挂钟和手表针尖运动快慢之争得出:对于某一圆周运动,分析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半径转过的角度大小比较快慢

2、角速度

(1)定义:在圆周运动中,连接运动物体和圆心的半径转过的角度θ?与所用时间t ?的比值。 t ??=θ

ω

(2)单位:弧度每秒 rad/s 或 s-1

(分析:在观点二中两人在相同的时间内转过的角度相同。

投影:动画模拟在相同时间内的弧长

再次将比值法用于此处,用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转过的圆心角与时间的比值来比较物体绕圆心转动的快慢)

(讨论:除了角速度和线速度,还有没有可以比较圆周运动快慢的方法?由此过渡到转速和周期)

利用月与年的来历,比较月球绕地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快慢,得出对于某一圆周运动,分析物体转过一圈所用时间的多少比较快慢

3周期T ——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转过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周期

附加补充说明:

4转速n ——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三、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探究

(讨论:既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都是用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通过思考题总结得到:

角速度ω与周期T 的关系: 线速度v 与周期T 的关系 线速度v 与角速度ω的关系: r v ω=

T π

ω2=T

r

v π2=

四、实例分析得出两个得要结论:

例1:分析下图中,A、B两点的线速度有什么关系?

分析得到:主动轮通过皮带、链条、齿轮等带动从动轮的过程中,皮带(链条)上各点以及两轮边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例2:分析下列情况下,轮上各点的角速度有什么关系?

分析得到:同一轮上各点的角速度相同。

分析总结:

1)当v一定时,与r成反比

2)当一定时及v与r成正比

3)当r一定时,v与成正比

【课堂小结】

1、什么叫匀速圆周运动?

2、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哪几个?分别说明它们的含义及求解公式,他们间的联系。

2、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向心力的定义和方向,通过实例认识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及来源。

2、通过实验理解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初步掌握向心力的公式并可以进行计算。

3、知道向心加速度及其公式,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及向心加速度。

4、经历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形成过程的体验,大胆发表自己对有关问题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向心力理论分析到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素养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现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大胆分析及勇于探究的科学素养,以及尊重实验、实践的客观唯物精神。

【教学重点】

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实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实验探究向心的大小也是教学难点。通过简单实例及分组实验加强感知,突破难点。

【教具准备】

1、小球、细绳和光滑木板

2、向心力演示器16台。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欣赏视频:我国选手赵宏博和申雪在花样滑冰比赛中,以精彩表演获得金牌,为国争光。视频中申雪的运动可以近似看成什么运动?(学生回答:匀速圆周运动),其运动状态时刻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受到合外力)有力就会产生(加速度)。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合外力及加速度的特点。

二、学生实验引出向心力的定义

利用手中的小球、细线、光滑水平木板,构建一个简单的匀速圆周运动,让学生对小球进行受力,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特点:始终指向圆心,从而引出向心力的定义。

1、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始终指向圆心等效的力。

三、学生观察得到向心力的方向

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到向心力的方向时刻在变化,是一个变力但始终指向圆心而且和速度方向垂直。

向心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圆而且速度方向垂直

四、引导学生分析得到向心力的作用效果

因为向心力和速度方向始终垂直,所以向心力不做功,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只改变速度的方向,得到向心力的作用效果。

向心力的作用效果: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五、通过三个典型题目引导学生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对物体受力分析,说明向心力的来源。

物体随转盘一起匀速圆周运动物体随滚筒一起匀速圆周运动

向心力的来源:向心力可以由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它们的合力,或某个力的分力提供。

六、实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

提出问题:向心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用两个小链球实验,凭感觉粗略体验。学生经实验、讨论有了自己的看法后,自由发言。)

学生的猜想:向心力跟物体质量m、半径r、角速度ω有关。

(若学生说到v,可引导学生由公式v=ωr得出ω和v有重复的部分)

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它们的定量关系。学生可能猜想向心力与质量成正比,与半径成正比,与角速度成正比。老师先不要作出判断。

提问:实验时能否让三个量同时变。

学生:不行,应该保持其它量不变,使一个量变化即控制变量法。

实验装置:向心力演示器。

介绍构造:

讲解工作原理:小球向外压挡板,挡板对小球的反作用力指向转轴,提供了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两力大小相等,同时小球压挡板的力使挡板另一端压缩套在轴上的弹簧,弹簧被压缩的格数可以从标尺中读出,即显示了向心力大小。

演示操作:如何实现控制变量。

强调注意事项:

实验得出:

①F向心力与质量的关系:ω、r一定,取两球使m A=2m B观察:(学生读数)F A=2F B。

结论:向心力F∝m。

②F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m、ω一定,取两球使r A=2r B观察:(学生读数)F A=2F B。

结论:向心力F∝r。

③F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m、r一定,使ωA=2ωB观察:(学生读数)F A=4F B。

结论:向心力F∝ω2。

归纳: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知: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半径成正比,与角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但不能由一个实验、一个测量就得到一般

结论,实际上要进行多次测量,同时选取更精密的仪器,大量实验,但我们不可能一一去做。同学们刚才所做的实验得出:m、r、ω越大,F越大;若将实验稍加改进,如课本中所介绍的小实验,加一弹簧秤测出F,可粗略得出结论。我们还可以设计很多实验都能得出这一结论,说明这是一个带有共性的结论。测出m、r、ω的值,可知向心力大小为:F=mr ω2r。

向心力:F向心力=mω2r=mv2/r

我们知道合外力必然产生加速度,向心力实际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这个力产生的加速度是怎么样的呢?

七、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加速度

向心加速度

向心加速度大小:

/m=ω2r=v2/ r=ωv

a=F

向心力

附加推导:a=4π2r/T2=4π2rf2

提问:方向是怎么样的?

向心加速度的方向:与向心力同向,始终指向圆心

思考:匀速圆周运动是匀变速运动还是非匀变速运动?

学生:不是,因为加速度不恒定。方向时刻在改变。

板书: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描述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课堂小结】

1.知识内容:(见板书)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3.物理思想:先猜想后探究,从定性到定量。

3、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向心力是物体沿半径方向的合外力。

2、知道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

3、会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4、知道离心运动原因,了解离心运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防止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推理能力,明确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几个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

【教学重点】

1、掌握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公式及与圆周运动有关的几个公式

2、能用上述公式解决有关圆周运动的实例

【教学难点】

理解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向心力是由某几个力的合力提供的,而不是一种特殊的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向心力的求解公式有哪几个?

(2)如何求解向心加速度?

2、引入:本节课我们应用上述公式来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二、新课教学

1:关于向心力的来源。

(1)介绍:分析和解决匀速圆周运动的问题,首先是要把向心力的来源搞清楚。

2:说明:

a:向心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力;

b:任何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只要它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向心加速度,它就是物体所受的向心力;

c:不能认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除了受到另外物体的作用外,还要另外受到向心力。3.简介运用向心力公式的解题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确定它在哪个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找到圆心和半径。

(2)确定研究对象在某个位置所处的状态,进行具体的受力分析,分析哪些力提供了向心力。

(3)建立以向心方向为正方向的坐标,据向心力共式列方程。

(4)解方程,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讨论。

4、实例1:汽车过拱桥的问题

(1)放录像 展示汽车过拱桥的物理情景

(2)用CAI课件模拟:并出示文字说明,汽车在拱桥上以速度v前进,桥面的圆弧半径为R,求汽车过桥的最高点时对桥面的压力?

(3)a :选汽车为研究对象

b :对汽车进行受力分析:受到重力和桥对车的支持力

c :上述两个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且向心力方向向下

d :建立关系式:

r Q m F G F 2

1=-=向

r V m G F 2

1-=

e:又因支持力与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所以r V m G F 2

-=压 且

G F ?压

(4)说明:上述过程中汽车做的不是匀速圆周运动,我们仍使用了匀速圆周运动的公式,原因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对于变速圆周运动同样适用。

课堂练习1:

质量为M=1000kg 的汽车通过圆形拱形桥时的速率恒定,拱形桥的半径为R=10m 。 试求:(1)汽车最高点对拱形桥的压力为车重的一半时汽车的速度;

(2)汽车在最高点对拱形桥的压力为零时汽车的速率。

5、实例2:火车转弯

(1)介绍: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时,所受的合力等于0,那么当火车转弯时,我们说它做圆周运动,那么是什么力提供火车的向心力呢?

(2)放录像、火车转弯的情景

(3)用CAI 课件分析内外轨等高时向心力的来源。

a :此时火车车轮受三个力:重力、支持力、外轨对轮缘的弹力。

b :外轨对轮缘的弹力提供向心力。

c :由于该弹力是由轮缘和外轨的挤压产生的,且由于火车质量很大,故轮缘和外轨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大,易损害铁轨。

(4)介绍实际的弯道处的情况。

a :用录像资料展示实际的转弯处→外轨略高于内轨。

b :用CAI 课件展示此时火车的受力情况,并说明此时火车的支持力F N 的方向不再是竖直的,而是斜向弯道的内侧。

c :进一步用CAI 课件展示此时火车的受力示意图,并分析得到:此时支持里与重力的合力提供火车转弯所需的向心力。

d :强调说明:转弯处要选择内外轨适当的高度差,使转弯时所需的向心力完全由重力G 和支持里F N 来提供 这样外轨就不受轮缘的挤压了。

设铁路转弯处的圆弧半径为R ,h 为内外轨的高度差,d 为两轨道间的距离,火车以多大速度转弯,外轨与轮缘不相互挤压。

F 向=Gtg θ 当θ角很小时:

tg θ≈sin θ=h/L

∴F 向=Gh/L

再由F 向=mv 2/R,得

mv 2/R=Gh/L

则有:v=md GhR /=d ghR /

讨论:①当V 实=V 时,向心力完全由G 和N 的合力提供;

②当V 实>V 时,火车轮缘与外轨相互挤压;

③当V 实

6、实例3:旋转秋千

(1)观看录像,了解游乐园的旋转秋千

(2)分析受力,处理圆周运动问题

7、多媒体课件展示旋转的砂轮磨制刀具

(1)离心运动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就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这种运动叫做离心运动.

(2)对离心运动的理解

(1)离心运动的条件:

当产生向心力的合外力突然消失,物体便沿所在位置的切线方向飞出.

当产生向心力的合外力不完全消失,而只是小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沿切线和圆周之间的一条曲线运动,远离圆心而去.

(2)离心现象的本质——物体惯性的表现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由于本身有惯性,总是想沿着切线方向运动。只是由于向心力作用,使它不能沿切线方向飞出,而被限制着沿圆周运动.如果提供向心力的合外力突然消失,物体由于本身的惯性,将沿着切线方向运动,这也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必然结果.如果提供向心力的合外力减小,使它不足以将物体限制在圆周上,物体将做半径变大的圆周运动.此时,物体逐渐远离圆心,但“远离”不能理解为“背离”.做离心运动的物体并非沿半径方向飞出,而是运动半径越来越大.

(3)多媒体拓展生活中离心运动的利用

①离心干燥器 ②离心沉淀器

③洗衣机的脱水筒 ④用离心机把体温计的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内

离心运动的防止:

①车辆转弯时要限速

②转动的砂轮和飞轮要限速

四、小结

(1)如何分析圆周运动物体的受力与运动?

(2)圆周运动常见物理模型分析方法:骑车过拱桥旋转秋千等(3)离心运动及其防止和利用

五:作业:学案

高一物理匀速圆周运动教案

高一物理匀速圆周运动教案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2、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3、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 讲授、推理归纳法 导入新课 (1)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周,这样的运动是很常见的,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吗?(例:转动的电风扇上各点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等)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3、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1、匀速圆周运动 (1)用多媒体投影一个质点做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相等的弧长。 (2)并出示定义: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这种运动就叫匀速圆周运动。 (3)举例:通过放录像让学生感知:一个电风扇转动时,其上各点所做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都认为是匀速圆周运动。

(4)通过电脑模拟:两个物体都做圆周运动,但快慢不同,过渡引入下一问题。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 a:分析: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运动的时间t增大几倍,通过的弧长也增大几倍,所以对于某一匀速圆周运动而言,s与t的比值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b:线速度 1)线速度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 2)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3)线速度的大小 4)线速度的方向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 5)讨论: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

6)得到: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2)角速度 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出示阅读思考题 1)角速度是表示的物理量 2)角速度等于和的比值 3)角速度的单位是 c:说明:对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 d:强调角速度单位的写法rad/s 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案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 一、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五、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2.采取“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生根据教材上的“课前提示”进行预习 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导入新课】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但之前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那时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现沉闷、彷徨。那么,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振兴民族,就必须刷新国民的思想观念,重铸国魂。于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展开。它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 设计意图:引出对新文化运动的思考。 合作探究,剖析主题 【师生互动】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 1.背景: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袁世凯祭孔和祭天坛的图片资料。

高中物理第二章1圆周运动教案2教科版必修2

第一节圆周运动 教学准备: 1.摩天轮图片;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图片;“嫦娥一号”绕月的仿真模拟演示;表针针尖做匀速圆周运动视频. 2.两物体做圆周运动,比较运动快慢的课件. 3.发动机图片.

表达式: 的比值叫做角速度.用表达式:

教学流程图:

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反思: 一、注重以问题为主线;通过物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以哪个物体运动快为主要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总结归纳,解决实际问题. 二、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还是对问题的探究,都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并努力增大参与面. 三、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紧密联系生活的特点.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将生活实例理论化,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圆周运动的实例,可使学生充分动起来,找身边的圆周运动.最后又紧扣生活,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体现了物理学科的价值,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项选择题 1.假设人类登上火星后,在火星上进行了如下实验:在固定的半径为r的竖直光滑圆轨道内部,一小球恰好能做完整的圆周运动,小球在最高点的速度大小为v,如图所示。若已知火星的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则火星的质量为( ) A.B.C.D. 2.一匝由粗细均匀的同种导线绕成的矩形导线框固定不动,其中矩形区域存在磁场(未画出),磁场方向与线圈平面垂直,磁感应强度大小随时间均匀变化,,已知,,已知长度的电阻为,则导线框中的电流为 A.B. C.D. 3.如图所示,圆环形导体线圈a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在a的正上方固定一竖直螺线管b,二者轴线重合,螺线管与电源和滑动变阻器连接成如图所示的电路。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上滑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精品课程)上课讲义

岳麓版必修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高二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有进取心,富有激情,感情丰富,爱冲动,爱幻想。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取了“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设计环节】 1.介绍概况:《北大钟声》油画介绍 2.寻找背景:学生读1911——1915年大事年表,提炼信息,填写表格 3.探究内容: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4.讨论影响: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5.课堂小结:新课知识梳理和课堂小测 6.师生朗读,感悟历史 【课前准备】播放歌曲《兰花草》 《希望》(又名《兰花草》)作者: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导入新课】 教师:上课,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好! (展示图片:油画《北大钟声》) 教师:我们今天的新课学习是从沈嘉蔚1988年创作的一副油画开始,这幅油画的名称是《北

圆周运动教案

《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两个物理量——线速度、角速度,会推导二者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传动模型的应用,对线速度、角速度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思考中体会物理学科严谨的逻辑关系,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过渡句)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要上好一堂课,还要明确分析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难点】 1.二者关系的推导过程; 2. 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 (过渡句)说完了教学重难点,下面我将着重谈谈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展示生活中的一些运动,如摩天轮、脱水桶等,引导学生找相似点:运动轨迹是一些圆,从而引出,这种轨迹为圆周的运动叫做圆周运动——引出课题。 接下来,我会顺势让学生再例举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然后提出问题,直线运动我们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那么对于圆周运动又如何描述它们的运动快慢呢? 【意图:这个问题我采用类比的方式去提问,一方面让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直线运动,另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二者的不同,有效的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很顺利的过渡到了接下来要讲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学习线速度的概念时,我会用flash配合实物电风扇的页片,让学生观察当用手缓慢拨动页片转动时,页片上分别标记的红、蓝两种与圆心距离不等的点的运动情况,哪个快那个慢。学生可以讨论发现相同的时间里,通过的弧长长的点运动得快。于是我们就可以用二者的比值来表示线速度的大小,而且我会引导学生去发现,当时间t足够小的时候,所对于的弧长也非常短,接近于圆弧上的一个点,因此线速度是瞬时速度,它的方向也就是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另外还需让学生讨论交流“匀速圆周运动”中“匀速”的含义。【意图:这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很容于将这里的匀速理解为速度不变。所以在这里我会再次强调速度的矢量性,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这里的

高中物理教案:匀速圆周运动

高中物理教案:匀速圆周运动 高一物理教案:匀速圆周运动 一、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 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 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 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理解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 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理解到需要引 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 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 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实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 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理解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有的,学习和研究圆 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 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理解类 比方法的使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理解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 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 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 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 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 2、课件:flash课件——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 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5.6-1 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教案

5.6-1 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向心力是做匀速圆周物体的合外力,对变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向心力是沿半径方向(法向)的合外力;(2)知道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3)会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推理能力,明确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德育目标通过对几个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1)掌握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相关公式;(2)能用上述公式解决有关圆周运动的实例。 2.难点:理解向心力是由法向合力提供的,而不是一种特殊的力。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公式中各量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归纳法、推理法。 四、教具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复习提问:向心加速度a的公式怎样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 可得,对应的向心力公式有哪几个? 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圆周运动问题,而且大多是变速圆周运动,本节课我们应用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公式来分析几个实际问题,并从匀速圆周运动的分析推广到变速圆周运动的分析。 (二)进行新课 1、分析圆周运动问题的解题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的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 (2)定圆心找半径: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找到圆心和半径。 (3)搞清向心力的来源:向心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力,任何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只要它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向心加速度,它就是物体所受的向心力;不能认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除了受到另外物体的作用外,还要受到向心力的作用。 根据研究对象在某个位置所处的状态,进行具体的受力分析,分析哪些力提供了向心力。对于变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是沿半径方向的合力提供的。 (4)列方程:建立以向心加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的坐标,根据向心力公式列方程。对于变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公式仍然适用,但要注意公式中各量的瞬时对应关系。 (5)解方程:解方程,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讨论。 2、实例分析 【实例1】车辆转弯 (1)自行车(或摩托车)转弯 我们在骑自行车转弯时,有向外滑出的趋势,地面对自行车有指向内侧的静摩擦力F1,这个静摩擦力提供自行车转弯时所需的向心力。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案

第七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活中常见圆周运动,会分析常见圆周运动向心力来源. (2)知道离心运动及其产生的原因,知道离心现象的一些应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 (3)进一步理解向心力的概念,明确匀速圆周运动的产生条件,掌握向心力公式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二、设计思路 对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理论分析是《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重点。当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理论去合理解释,从而加深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是:圆周运动实例→学生解释→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师生总结、加深理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圆周运动实例的向心力来源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离心运动产生的条件。 四、教学资源 火车车轮、铁轨模型,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实例录像片断,离心运动课件,离心机转台等. 五、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点评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向心力?向心力表达式怎样? (2)根据向心力公式,请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思考如何分析和处理匀速圆周运动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火车转弯 播放火车转弯的录像 问题1: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所受的合力为零,那火车在转弯时呢?是什么力提供向心力? 从内外铁轨相平的情况分析,得出结论:两铁轨相平时,必须有铁轨对火车提供水平的作用力的结论。(如图) 问题2:内外铁轨相平时,铁轨怎么会对火车提供水平方向的作用力呢? 学生根据教师的问 题独立回忆、分组讨论、 归纳。 学生回答:分析和处 理匀速圆周运动的问题, 重要的是分析向心力的 来源。 学生讨论,得出结 论:是铁轨对火车的作用 力提供向心力。 学生思考问题,提出 各种猜想。 唤起学生的记忆, 为新课知识应用做 准备。 重视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方法教育,培养 学生的迁移能力。 将总结得到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 法应用于解决具体的 问题,让学生知道掌握 方法的重要性。 在不断思辨过程

《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圆周运动”为物理必修2曲线运动中的内容,是直线运动知识的拓展,也是曲线运动知识 的深入研究。本节课中,根据圆周运动的自身的特点,引入了线速度、角速度、转速和周期的 概念,这些概念的学习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后面几节向心加速度、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学习的 基础,同时为学习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打下基础。此外,匀速圆周运动与我们日常生活、 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掌握了有关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实际生活中有许多鲜活的素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同时初步掌握了微元法和比值定义法,再加上在 数学上对圆的认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研究圆周运动问题基本能力,就知识本身而言,本节 课的知识对学生来讲不是困难。由于本节课的概念比较多,内容相对其它节而言比较单调,应 通过举一些实例引起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总结,认识现象从而理解概念。此外,高一 学生已具备一定观察能力和经验抽象思维能力,并对未知新事物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圆周运动的概念; 2、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例子,掌握线速度、角速度、转速和周期概念; 3、学生通过学习圆周运动的模型,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以及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在变; 4、掌握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学生会计算圆周运动的一些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线速度、角速度概念由来的理论探究过程,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2、掌握发现、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合理猜想、实验法、归纳法,极限法等; 3、通过演示实验及多媒体课件展示获取感性认识,经过理论探究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获得理性的升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多动手、勤思考、善于归纳总结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以及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与描述直线运动快慢的方法的比较。 难点: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充分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周运动教案1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目标: 1.掌握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问题的分析方法 2.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物理情景 教学难点: 物理情(图)景与几何知识有机结合,将物理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 思想方法: 数理结合,建模和化归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1、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基本规律是:洛仑兹力提供向心力 所以 由此得到 圆周运动的周期 2、带电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分析方法 (1)圆心的确定 方法一:已知入射方向和出射方向时,可通过入射点和出射点分别作垂直于入射方向和出射方向的直线,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圆弧轨道的圆心(如图所示,图中P 为入射点,M 为出射点)。 方法二:已知入射方向和出射点的位置时,可以通过入射点作入射方向的垂线,连接入射点和出射点,作其中垂线,这两条垂线的交点就是圆弧轨道的圆心(如图示, P 为入射点,M 为出射点). r mv qvB 2 =qB mv r =qB m v r T ππ22= =P M v v O -q P M v O -q

(2)半径的确定和计算 利用平面几何关系(圆的相关知识),求出该圆的可能半径 (3)运动时间的确定 粒子在磁场中运动一周的时间为T ,当粒子运动的圆弧所对应的圆心角为α时,其运动时间可由下式表示: 3、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基本类型 (1)进入半无边界磁场 如图所示,一带正电粒子质量为m ,带电量为q ,从隔板ab 上一个小孔P 处与隔板成45°角垂直于磁感线射入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区,粒子初速度大小为v ,则 (1)粒子经过多长时间再次到达隔板? (2)到达点与P 点相距多远?(不计粒子的重力) 变式训练:如图直线MN 上方有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正、负电子同时从同一点O 以与MN 成30°角的同样速度v 射入磁场(电子质量为m ,电荷为e ),它们从磁场中射出时相距多远?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差是多少? (2)进入平行边界磁场 如图,一束电子(电荷量e)以速度v 垂直射入磁感应强度为B ,宽度为d 的匀强磁场中,穿出磁场时速度方向与入射方向间的夹角为30O 。求电子的质量和穿过磁场的时间。 b P v 45° O M N B O v

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新文化运动·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新文化运动·学法指导 .整合教材。教师可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驶知识的能力。 .以“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教法建议 (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本课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要指导学生观看本课页中的《青年杂志》封面,有条件的还可加以放大,让学生对《新青年》杂志有一直观印象,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讲清三点: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这里,教师要说明孔子个人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儒教有区别,并指出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等说教。教师可以小字课文及插图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说明当时的思想界,由袁世凯为首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③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

完整版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六盘水市第二实验中学卢毅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新人教版第五章第四节《圆周运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曲线运 动的规律和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以及平抛运动后接触到的又一类曲线运动实例。本节作为该章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几个物理量,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讨论这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为后续学习圆周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平抛运动的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了,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物,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使学生对圆周运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得出相关概念和规律。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很多圆周运动实例,对其并不陌生,但学生对如何描述圆周运动快慢却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学生在对概念的表述不够准确,对问题的猜想不够合理,对规律的认识存在疑惑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学资源,启发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合理推导、细心总结、敢于表达,这就能对圆周运动的认识有深度和广度。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材进行挖掘和思考,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中对描述圆周运动快慢形成初步的系统认识,让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形成共鸣。 本节课结合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及解决方法,利用生活中曲线运动实例(如钟表、转动的飞轮等)使学生建立起圆周运动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相关物理量。总体设计思路如下:

提出问题:除了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快慢,能否用其它物理量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学生 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分析,利用物体做圆周运动转过一圈所需要时间多少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 慢,即周期。 一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会用线速度角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即v *r r。 3、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4、能利用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分析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知道并理解运用比值定义法得出线速度概念,运用极限思想理解线速度的矢量性和瞬时性。 2、体会在利用线速度描述圆周运动快慢后,为什么还要学习角速度。能利用类比定义线速度概念的方法得出角速度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极限思想的运用,体会物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世界观。 2、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轻松融洽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快乐学习。 五、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一)、教学重点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2、掌握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二)、教学难点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物理意义及引入这些概念的必要性。2、理解线速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圆周运动教案

第16讲 圆周运动 【教学目标】 1.掌握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及其之间的关系. 2.理解向心力公式并能应用;了解物体做离心运动的条件. 【教学过程】 ★重难点一、圆周运动的运动学问题★ 1.圆周运动各物理量间的关系 2.对公式v =ωr 的理解 当r 一定时,v 与ω成正比; 当ω一定时,v 与r 成正比; 当v 一定时,ω与r 成反比。 3.对a =v 2r =ω2r 的理解 当v 一定时,a 与r 成反比; 当ω一定时,a 与r 成正比。 4.常见的三种传动方式及特点 (1)皮带传动:如图甲、乙所示,皮带与两轮之间无相对滑动时,两轮边缘线速度大小相等,即v A =v B 。 (2)摩擦传动:如图甲所示,两轮边缘接触,接触点无打滑现象时,两轮边缘线速度大小相等,即v A =v B 。

(3)同轴传动:如图乙所示,两轮固定在一起绕同一转轴转动,两轮转动的角速度大小相等,即ωA =ωB 。 【典型例题】(多选)在汽车无级变速器中,存在如图所示的装置,A 是与B 同轴相连的齿轮,C 是与D 同轴相连的齿轮,A 、C 、M 为相互咬合的齿轮。已知齿轮A 、C 规格相同,半径为R ,齿轮B 、D 规格也相同,半径为1.5R ,齿轮M 的半径为0.9R 。当齿轮M 按如图方向转动时( ) A .齿轮D 和齿轮 B 的转动方向相同 B .齿轮D 和齿轮A 的转动周期之比为1∶1 C .齿轮M 和齿轮C 的角速度大小之比为9∶10 D .齿轮M 和齿轮B 边缘某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为2∶3 【答案】ABD 【解析】A 、M 、C 三个紧密咬合的齿轮是同缘传动,因为M 顺时针转动,故A 逆时针转动,C 逆时针转动,又A 、B 同轴转动,C 、D 同轴转动,所以齿轮D 和齿轮B 的转动方向相同,故A 正确;A 、M 、C 三个紧密咬合的齿轮是同缘传动,边缘线速度大小相同,齿轮A 、C 规格相同,半径为R ,根据v =ωr 得,A 、C 转动的角速度相同,A 、B 同轴转动,角速度相同,C 、D 同轴转动,角速度也相同,且齿轮B 、D 规格也相同,所以齿轮D 和齿轮A 的转动角速度相同,故B 正确;A 、M 、C 三个紧 密咬合的齿轮是同缘传动,边缘线速度大小相同,根据v =ωr 得 ωM ωC =r C r M =R 0.9R =109 ,故C 错误;A 、M 、C 三个紧密咬合的齿轮是同缘传动,边缘线速度大小相同,根据v =ωr 得 ωA ωM =r M r A =0.9R R =910,又A 是与B 同轴相连的齿轮,所以ωA =ωB ,所以 ωM ωB =ωM ωA =109 ,根据v =ωr 得 v M v B =ωM r M ωA r B =109×0.9R 1.5R =23 ,故D 正确。 ★重难点二、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分析★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精品文档 3-3-2 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学习目标】 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⑵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 不开的。⑶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⑷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 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教师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难点】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自主预习】 一、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根本原因)。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主阵地:《新青年》 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匀速圆周运动教学设计教案

§4.1 匀速圆周运动 学案 本章要求:1、会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知道向心加速度。 2、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离心现象。 3、关注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4.1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 【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己个物理量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知道圆周运动在生活中的普遍性;能用圆周运动的几个物理量之间的 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理解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学习重点】: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己他们之间的联系。 【学习难点】: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知识要点】: 1、圆周运动的概念: 运动轨迹为 是圆周运动。它是一种变速运动,其速度的 始终发生变化。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 叫匀速圆周运动 2、圆周运动的描述: 1)、线速度: 与 的比值叫做线速度,也可以这样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 ,它不只有大小,还有方向,实际上是矢量。 2)、角速度: 与 的比值叫做角速度,计算公式 ;也可以这样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 ,它只有大小。 3)、向心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运动的速度发生改变,就会有加速度的产生,而圆周运动无论是匀速还是变速的,其速度方向总是发生改变,所以,速度是发生变化的,则必然有加速度的存在;若是变速率圆周运动,加速度不仅会改变方向,还会改变大小;若是匀速度(率)圆周运动,加速度则仅仅改变方向;改变方向的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其运动学计算公式为:; ππ?ωππ2f T 2;2fr T 2r t s ======t v 222222r 4f T 4r r v r ππω====心a 4)、周期与频率: 匀速圆周运动一周素用的时间叫 ,它的倒数叫做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数。 5)、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以及向心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典型题型】 1、 同轴转动问题: 如图所示:半径分别为R 和r 的两个圆周运动具有相同的角速度,线速度之间的关系R :r 。学生自己推出: 2、 异轴转动问题: a b 如图a 所示:当两圆相切时Q 与P 点具有相同的线速度 如图b 所示:当实线连接时Q 与P 点的线速度相同,当虚线连接时Q 点与 P` 点相同。 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5圆周运动

5.5 圆周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能够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 【教学重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2、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3、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 引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1)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周,这样的运动是很常见的,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吗?(例:转动的电风扇上各点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等)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圆周运动 新课讲解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能够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匀速圆周运动

(1)用多媒体投影一个质点做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相等的弧长。 (2)并出示定义: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这种运动就叫匀速圆周运动。 (3)举例:通过放录像让学生感知:一个电风扇转动时,其上各点所做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都认为是匀速圆周运动。 (4)通过电脑模拟:两个物体都做圆周运动,但快慢不同,过渡引入下一问题。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 a :分析: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运动的时间t 增大几倍,通过的弧长也增大几倍,所以对于某一匀速圆周运动而言,s 与t 的比值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b :线速度 1)线速度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 2)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3)线速度的大小t s v = s m v /??→???→?单位表示线速度 s t m s ?→??→??→??→?时间弧长 4)线速度的方向?→? 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 5)讨论: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 6)得到: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2)角速度 a :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 :出示阅读思考题 1)角速度是表示 的物理量 2)角速度等于 和 的比值 3)角速度的单位是 c :说明:对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ω是恒定的 d :强调角速度单位的写法rad/s (3)周期、频率和转速 a :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 :出示阅读思考题: 1) 叫周期, 叫频率; 叫转速

高中物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物理必修2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 的来源。 (2))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 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3))了解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分析圆周运动方法,会分析拱形桥、弯道等实际的例子,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对几个圆周运动的事例分析,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分 析向心力的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圆周运动有关的知识,并能用所学 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 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2))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看书第六节内容,完成同步学案预习“课前自主梳理”;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是多种多样的,大家都知道圆周运动需要向心

R mv 2 力,你能谈谈对向心力的认识吗? 课堂学习 【小组学习】 一、问题 1——汽车拐弯(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1. 汽车做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是什么力来提供的? 2. 如果要让汽车安全拐弯需要满足怎样的关系? ( 即动力学方程) 3. 汽车没能安全拐弯的原因是什么? 4. 那在怎样的情况下汽车恰好能安全拐弯呢? 5. umg 0 , 并指明 v 0 为临界速度。那么, 在不改变汽车行驶速度的情况下,要让汽车安全拐弯,我们可以怎么办? 6. 刚才我们根据摩擦力提供向心力分析了汽车拐弯的安全问题, 有没有办法让其他力来提供向心力呢? 实例 1——火车拐弯(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你 可有仔细观察过火车车轮与铁轨的构造吗? 如果铁路弯道是水平的,那么火车拐弯时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火车质量大,速度也大,因此所需的向心力大。外轨长期受到强烈挤压就会损坏。你能想办法改进一下吗? 4.现实中, 铁路建造完工后, 倾斜角 θ 和转弯半径 R 就已确定, 因此要使外轨不受轮缘的挤压,应该调整火车的行驶速度。请求出这个速度?那么,火车如果不是按此速度行驶,会怎么样呢? 实例 2——拱形桥( 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

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新文化运动》。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新青年》的创办 (二)民主与科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二、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新文化运动》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新文化运动》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原因: ①政治上,北洋军阀实行独裁专制统治;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2)发展过程: 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文学革命,代表作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3)产生的结果: 由于当时尊孔复古的思想很严重,反对借孔孟之道恢复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成为新文化运

动的突出问题,而反对迷信只能借助科学,同时,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制度来批判在当时还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不但新鲜,而且科学对中国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的广大青年和知识分子追求民主献身科学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民主”和“科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两大口号和主要内容,成为了新文化运动“新”的特点,从而为启发国民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起了重大作用。 (4)意义: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不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总之,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 1.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 2.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作业布置】 1.新文化运动拉开序幕的标志是什么? 2.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新文化运动以儒家传统道德作为矛头所向,主要是因为什么? 4.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功绩在于什么? 5.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