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拉多面体公式

欧拉多面体公式
欧拉多面体公式

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历史、建立过程和方法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学派,他们发现了五种正多面体: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曾试图证明只有这五种正多面体,但没有成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依靠角度、长度、面积等几何量的测量或计算,这个问题难以解决,而从多面体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的关系入手,有可能获得成功。

1639年,笛卡儿考察了五种正多面体顶点数(V)、棱数(E)和面数(F)的关系,采用不完全归纳法,猜测到:顶点数与面数之和减去棱数,是一个不变量2,也就是:V+F-E=2。后来,他又用一些简单的多面体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但是没有给出严格的证明,也没有发表。

1751年,欧拉给出了这一性质的一个证明。后人称它为多面体欧拉公式。欧拉之所以对这一性质感兴趣,是要用它来做多面体的分类。[1]但欧拉没有考虑到连续变换下的不变性。 欧拉问题的提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与三角形的形状无关,进而得到任一个凸n 边形的内角和为π)2(-n ,表明凸多边形的内角和由边数完全决定,而与形状无关。那么,推广到空间,对于由若干个多边形围成的凸多面体,是否也有某种类似的简单性质呢?欧拉就这样由类比提出了问题。 欧拉证明如下:

一个多面体有几种角呢?每条棱处有一个由两个面组成的二面角;每个顶点处,有一个由相交于这个顶点的各个面所围成的角,叫立体角(它的大小等于以立体角顶点为球心的单位球面被这个立体角的各个面所截出的球面多边形的面积的大小);每个面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叫多面体的一个面角。欧拉首先考察多面体的所有二面角之和(记为

∑δ)及所有立体角之和(记为∑ω),看它们是否有某种简单的性质。

欧拉从最简单的多面体—四面体开始考察。四面体由四个三角形围成(图1),为了便于计算,欧拉考察了两种退化的情形。

(1)四面体退化成一个三角形和它内部一点与三个顶点所连成的线段(图2)。

(2)四面体退化成一个平面凸四边形和它的两条对角线(图3)。

对于情形(1)(图2),三角形三边处的二面角皆为0,内部三条线段处的二面角皆为π,所以∑=πδ3.三角形三个顶点处立体角皆为π,内部顶点处的立体角等于2π(即半个单

位球面的面积,球面面积为24r π),所以∑=πω2。

对于情形(2)(图3),四边形四条边处的二面角皆为O,两条对角线处的二面角皆为π,所以∑=πδ2.四个顶点处的立体角皆为0,所以∑=0ω.

可见四面体的二面角之和与立体角之和都与四面体的形状有关,没有类似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样简单的性质.多么令人失望啊,然而欧拉并没有就此止步,因为还有面角和尚未考察呢.

记多面体的面角和为

∑α,欧拉先考察四面体.四面体由四个三角形围成,所有面角之 和πα4=∑,与四面体的形状无关.这个结果对欧拉是一个鼓舞.继续考察五面体.

五面体(一)(图4)由两个三角形和三个四边形围成,所有面角之和

πππα8)24(32=-?+?=∑

五面体(二)(图5)由一个四边形和四个三角形围成,所有面角之和

πππα64)24(=?+-=∑

这两个∑α不等,说明面角和不能简单地由面的个数来决定.

欧拉接着又考察了几个多面体,看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立方体(图6)由六个正方形围成,所有面角之和ππα12)24(6=-?=∑

正八面体(图7)由八个三角形围成,所有面角之和

ππα88=?=∑ 五棱柱(图8)由两个凸五边形和五个平行四边形围成,所有面角之和

πππα16)24(5)25(2=-?+-?=∑

尖顶塔形(图9)是在立方体上加一个四棱锥,由五个正方形和四个三角形围成,所有面角之和πππα144)24(5=?+-?=∑

从上述数据能发现什么规律吗?欧拉发现虽然它们都不相等,但都小于πV 2(此处V 是 多面体的顶点数),且与πV 2的差是一个常数∑=-

παπ42V 。将观察所得材料进行归纳,寻找和发现规律,决不是一种简单的一眼就能看出的事情,在这里,如何进行归纳是能否发现规律的关键.欧拉把观察所得面角和与ZV 二进行比较,表现了非凡的创造性,导致了发现.

欧拉认为上述结果不像是偶然的巧合,因为在考察的多面体中,既有规则的(例如立方 体、正四面体和正八面体)也有不规则的(例如五面体(一)和(二))以及五棱柱和尖顶塔形.于是欧猜想:对于任意凸多面体有

∑-=ππα42V (1)

即多面体的面角和由它的顶点数完全决定.注意,这只是一个猜想.

欧拉接着又考察了一些多面体,结果可以列成下表.

所得结果均支持上述猜想,这些虽然增加了猜想成立的可能性,但欧拉明白这还不是对一般情形的证明。

接下来,欧拉从另一角度计算多面体的面角和∑α.

设多面体各个面多边形的边数分别为F S S S S ,,,,321 此处F 是多面体的面的个数.于是乏ππππα)2()2()2()2(2121F S S S S S S F F -+++=-++-+-=∑ 其中E S S S F 221=+++ 。是多面体所有F 个面多边形的边数的总和.在这个总和中,多面体的每一条棱恰好被计算了两次(因为每一条棱都是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设多面体的棱数为E,于是有E S S S F 221=+++ 。

因此得到∑-=πα)(2F E (2)

即多面体的面角和由它的棱数和面数完全决定.注意,关系式(2)是经过证明得到的结论,而不是猜想.

欧拉综合了猜想(1)和事实(2)(从这两个式子中消去

∑α)得到V-E+F=2 (3)

因此(3)仍然是一个猜想,尚需要证明.

上述发现公式(3)的过程,基本上是按照欧拉关于这个问题的一篇论文叙述的.欧拉在 这篇论文中没有给出公式的证明.在另一篇论文中,欧拉试图给出证明,但证明中有一个很 大的漏洞.

下面介绍波利亚的书中给出的与前面的讨论很接近的一个证明.

注意到,将一个多面体连续地变形(例如使多面体变得更倾斜)时,多面体各面的交线(即棱)和各面的交点(即顶点)的位置也会连续地变化,但多面体的总体结构,即多面体的面、棱

和顶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会改变,于是面数F,棱数E 及顶点数F 也不会改变.虽然各个面角可能会改变,但前面已经证明∑-=)(2F E πα,即面角和∑α是不会改变的.下面将多面

体连续地变形到一个非常极端的情形来计算

∑α(我们对一般情形的多面体来证明,但我们心中可以具体想着一个立方体).

以多面体的一个面为底,将其适当扩大,扩大到使其余F 一1个面向底面的正投影全都落在该底面内,然后将该多面体垂直压向底面.于是多面体被“压平”为两个重叠在一起的多边形.上下两块的外轮廓线互相重合.下面一块是整块(即底面),上面一块分成F-1个多边形,每个小多边形都是原来多面体的一个面.例如以立方体的一个面ABCD 为底面,压平后的图形如图10.

现在来计算压平后的多面体的面角和∑α.设上下两块共同的轮廓线的边数为m.于是下面一块(底面多边形)的直角和为π)2(-m .上面一块的面角和分为两部分,在边上m 个顶点处的面角和为π)2(-m ,在内部(V 一m)个顶点处的面角和为π2)(m V -.于是

πππππα422)()2()2(-=-+-+-=∑V m V m m

这就证明了前面的猜想(1).再由前面已经得到的

∑-=)(2F E πα,也就证明了猜想(3)

V-E+F=2.

1811年,法国数学家柯西利用不变量的思想,重新给出了这个公式的证明。

第一个欧拉公式的严格证明,由20岁的法国科学家柯西给出,大致如下: 从多面体去掉一面,通过把去掉的面的边互相拉远,把所有剩下的面变成点和曲线的平面网络。不失一般性,可以假设变形的边继续保持为直线段。正常的面不再是正常的多边形即使开始的时候它们是正常的。但是,点,边和面的个数保持不变,和给定多面体的一样(移去的面对应网络的外部。)

重复一系列可以简化网络却不改变其欧拉数(也是欧拉示性数) F ? E + V 的额外变换。 1.若有一个多边形面有3条边以上,我们划一个对角线。这增加一条边和一个面。继续增加边直到所有面都是三角型。

2. (逐个)除去所有和网络外部共享两条边的三角形。这会减少一个顶点、两条边和一个面。

3. 除掉只有一条边和外部相邻的三角形。这把边和面的个数各减一而保持定点数不变。重复使用第2步和第3步直到只剩一个三角形。对于一个三角形F = 2 (把外部数在内), E = 3, V = 3。所以F ? E + V = 2。证毕。

1813年,瑞士数学家吕利埃发现欧拉公式并非对任何多面体都成立。例如,一个正立方体中挖去一个小立方体,则:V+F-E=4

如果把小立方体上下都挖通,则:V+F-E=0

吕利埃发现了欧拉公式成立的条件,那就是多面体必须是凸多面体。一个多面体,如果上面没有洞”,使得它的表面能连续地变形为一个球面,就是凸多面体。

1847年,德国数学家施陶特简化了多面体欧拉公式的证明,现在一般拓扑学课本上都是用施陶特的证明。

后来,法国数学家彭加莱(1854-1912)又用拓扑思想重新考察了多面体的欧拉公式,认识到这一公式是一个典型的拓扑性质定理。

发现多面体欧拉公式的方法主要是归纳法,还有类比法。拉普拉斯说:“甚至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也是归纳和类比。”

归纳法是从观察和实验得来的许多个别的事实材料中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法又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的步骤是:观察——归纳——猜想。发现多面体的面数(F)顶点数(V)和棱数(E)之间的关系,就先从观察入手,拿几个多面体来,数一数它们的面数、顶点数和棱数,列成一个表,例如

在观察这些特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得出猜想:对于任何多面体来说,面数加顶点数减棱数等于2,即:F+V-E=2

但是,由于数据太少,靠少量数据得出的公式难以令人信服。可能欧拉还会通过多面体的“生成法”进一步去考虑这个问题。例如,在四面体或六面体之外,加一个顶点,使它和靠近那一面的各个顶点联起来,作成一个新的多面体。然后,再考虑F、V、E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F+V)和E的增加数相同,所以公式中F+V-E的数值保持不变。

一般说来,设想多面体外增加一点A和靠近它的那一面(例如有n个顶点的面)的各顶点联起来,这就增加了n个边,也就是E增加了数目n;另一方面,又增加了(n-1)个面,外加顶点A、(F+V)的数值也增加了(n-1)+1=n,因此, (F+V)-E总保持不变。可以相信,欧拉正是通过观察——归纳——猜想才得出多面体欧拉公式的。

类比法是在两类不同的事物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之点后,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思维方法。多面体可以和多边形类比,正如一个多边形是平面的一部分一样,一个多面体是空间的一部分。一个多边形有确定的顶点数V和确定的棱数(边数)E,很显然。

V=E

这个关系式对凸多边形成立。而关系式V+F-E=2适用于一切凸多面体。

多面体是三维的,它的面(多边形)是二维的,它的棱是一维的,它的顶点是0维的。将多边形顶点和棱的关系式改写成:

V-E+1=1 (1)

将多体顶点、棱和面的关系式改写成:

V-E+F-1=1 (2)

等式(1)对于多边形来说,显然是正确的。将它与多面体对应的等式(2)类比,增加了人们对于这一猜想的信心。

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一)

●教学时间 第九课时 ●课题 §9.9.1 研究性课题: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简单多面体的V、E、F关系的发现. 2.欧拉公式的猜想. 3.欧拉公式的证明.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使学生能通过观察具体简单多面体的V、E、F从中寻找规律. 2.使学生能通过进一步观察验证所得的规律. 3.使学生能从拓扑的角度认识简单多面体的本质. 4.使学生能通过归纳得出关于欧拉公式的猜想. 5.使学生了解欧拉公式的一种证明思路. (三)德育渗透目标 1.通过介绍数学家的业绩,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大师的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培养学生寻求规律、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欧拉公式的发现. ●教学难点 使学生从中体会和学习数学大师研究数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自学法 首先通过问题1利用具体实物,从观察入手,培养学生对简单多面体V、E、F关系的感性认识从中寻找规律,问题2让学生作进一步观察、验证得出规律,问题3让学生在认识简单多面体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关于欧拉公式的猜想,再通过问题4让学生了解欧拉公式的证明思路,即从理论上探索对发现规律的证明. 以上4个问题逐步深入地展开,旨在不仅使学生在知识上有新的收获,同时应体会和学习研究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课本P56的问题1及表1(记作§9.9.1 A) 第二张:课本P57的问题2及表2(记作§9.9.1 B) 第三张:课本P57的问题3及P58的问题4(记作§9.9.1 C)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瑞士著名的数学家,是数学史上的最多产的数学家,他毕生从事数学研究,他的论著几乎涉及18世纪所有的数学分支.比如,在初等数学中,欧拉首先将符号正规化,如f(x)表示函数,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b、c表示△ABC的三边等;数学中的欧拉公式、欧拉方 程、欧拉常数、欧拉方法、欧拉猜想等.其中欧拉公式的一个特殊公式e iπ+1=0,将数学上的5个常数0、1、i、e、π联在一起;再如就是多面体的欧拉定理V-E+F=2,V、E、F分别

高二数学欧拉公式-word文档

高二数学欧拉公式 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多面体的概念,掌握多面体的欧拉公式。 2、会用欧拉公式解题,了解欧拉公式的证明方法。 3、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他们观察发现规律并证明所得猜想的能力 教学重点:简单多面体的欧拉公式 教学难点:简单多面体概念,欧拉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⑴什么是多面体?多面体的面?多面体的棱?多面体的顶点? 问题1:课本P52有5个多面体,试分别写出它们的顶点数V,面数F和棱数E ⑶观察上述数据,写出你发现的规律 二.新课讲解 欧拉公式 问题2:从上看出有V+E-F=2,再看课本P57表格上方的几个多面体,分别写出它们的顶点数V,面数F和棱数E,并回答它们是否满足上面的规律。 问题3:若上面的多面体的表面都是用橡皮簿膜制作的,并且可以向它们的内部充气那么那些多面体能够连续变形,最后其表面可变为一个球面?那些变为环面?那些变为对接的

球面? 简单多面体:在连续的变形中,表面可变为一个球面的多面体,叫做简单多面体 思考:前面的多面体中那些是简单多面体?棱锥,棱柱,正多面体,凸多面体是不是简单多面体? 将问题1、2、3联系起来,能得出什么猜想?用式子表示你的猜想? V+F﹣E=2此公式叫做欧拉公式 二、欧拉公式的证明 ⑴将多面体转化为由多边形组成的平面图形 ⑵变形中的不变量 ⑶计算多边形的内角和 ①设多面体的F个面分别是n1,n2,nF边形,各个面的内角总和是多少? ②n1+n2++nF和多面体的棱数E有什么关系? ③设图中的最大的多边形为m边形,则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它的内部包含的其他多边形的顶点数是多少?所有其他多边形内角总和是多少? ④图中所有多边形的内角总和是多少?它是否等于 (V-2)360? 从上有(E-F)360=(V-2)360 所以V+F-E=2

研究性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一)

9.10研究性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一) 教学目的: 1.了解多面体与简单多面体的概念、发现欧拉公式.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欧拉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欧拉定义及其证明.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本节为研究性课题.通过研究欧拉定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了解欧拉公式及其简单应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欧拉生平事迹简说:欧拉(Euler),瑞士数学家及自然科学家.1707年4月15日出生于瑞士巴塞尔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受父亲的教育,13岁入读巴塞尔大学15岁大学毕业,16岁获硕士学位,1783年9月18日于俄国彼得堡去逝.(详细资料附后) 2.多面体的概念:由若干个多边形围成的空间图形叫多面体;每个多边形叫多面体的面,两个面的公共边叫多面体的棱,棱和棱的公共点叫多面体的顶点,连结不在同一面上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多面体的对角线.3.凸多面体:把多面体的任一个面展成平面,如果其余的面都位于这个平面的同一侧,这样的多面体叫凸多面体.如图的多面体则不是凸多面体. 4.凸多面体的分类:多面体至少有四个面,按照它的面数分别叫四面体、五面体、六面体等. 二、讲解新课: 1.简单多面体:考虑一个多面体,例如正六面体,假定它的面是用橡胶薄膜做成的,如果充以气体,那么它就会连续(不破裂)变形,最后可变为一个球面.如图:象这样,表面经过连续变形可变为球面的多面体,叫做简单多面体. 说明:棱柱、棱锥、正多面体等一切凸多面体都是简单多面体.

⑹ 发现:它们的顶点数V 、面数F 及棱数E 有共同的关 系式:2V F E +-=. 上述关系式对简单多面体都成立. 3.欧拉公式的探究 1.请查出图⑹的顶点数V 、面数F 、和棱数E ,并计算V +F -E =6+6-10=2 2.查出图⑺中的顶点数V 、面数F 、和棱数E ,并验证上面公式是否还成立? 3.假如图⑸→图⑻的多面体表面是像皮膜,向内充气则⑸⑹将变成一个球面,图⑺将变成两个紧贴的球面,图⑻将变成一个环面. 可以验证:只有像⑸⑹这样,经过连续变形,表面能变为一个球面的多面体才满足公式V +F -E =2.这个公式称为欧拉公式,这样的多面体称为简单多面体. 4.欧拉定理(欧拉公式):简单多面体的顶点数V 、面数F 及棱数E 有关系式: 2V F E +-=. 证明:(方法一 ) (10) D D ⑴如图⑽:将多面体的底面ABC DE 剪掉,抻成平面图形,其顶点、棱数,面数(剪掉面用右图中ABC DE 表示)均没有变,故所有面的内角总和不变. ⑵设左图中共有F 个面,分别是12,,,F n n n 边形,顶点数为V ,棱数为E,则122F n n n E +++=. 左图中,所有面的内角总和为 ?-++?-+?-180)2(180)2(180)2(21F n n n =?-+++180)2(21F n n n F =?-180)22(F E ()360E F =-? ⑶右图中,所有面的内角总和为 V 360V 2180V 2180()????下下上+(-)+(-)剪掉的底面内角和 =0V V 2360(2)360V ?=-上上(+-)

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二)共9页

●教学时间 第十课时 ●课题 §9.9.2 研究性课题: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二)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欧拉公式的证明. 2.欧拉公式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使学生能理解多面体欧拉公式的证明过程并能叙述其证明思路. 2.使学生掌握多面体欧拉公式并灵活地将其应用于解题中. (三)德育渗透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寻求规律、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欧拉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欧拉公式的证明思路. ●教学方法 学导式 本节课继续上节课对欧拉公式的研究活动,遵循寻求规律——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应用规律的学习过程,对上节课已猜想出的欧拉公式

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它的证明思路,让学生了解这种证明思想,进而达到熟练掌握欧拉公式的目标,以便于学生得心应手地将欧拉公式应用到各种问题的解决中.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问题5(1)(2)(记作§9.9.2 A) 第一张:课本P 59 第二张:本课时教案例1(记作§9.9.2 B) 第三张:本课时教案例2(记作§9.9.2 C)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猜想出了欧拉公式并且同学们也已自学了它的证明过程,这节课我们继续对它的证明方法及其重要应用进行学习和探讨. Ⅱ.讲授新课 的欧拉公式的证明进行了自学,那么,[师]上节课我们已对课本P 58 谁能说一下课本中的证明思路和关键是什么? [生]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 [师]好,前面,我们经常使用把不在同一平面中的几何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同一平面中图形的问题,所以此处如果能把求一个简单多面体的V、F、E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转化为平面中的问题就会前进一大步了. 那么课本中是怎样实现转化的呢? [生]把多面体想成是用橡皮膜做成的,即课本P 图9—85的多面体, 58

《假如我是欧拉……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教案及说明

假如我是欧拉…… ——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欧拉公式,并体现公式的发现过程。 2、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多面体的三种基本量:点、线、面是立体几何的主要研究对象; 3、通过体验欧拉公式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让学生再次体验几何体的美; 5、在情感上培养学生换位思考方式及理解伟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体验欧拉公式的发现过程及再次认识组成多面体的基本量:点、线、面; 2、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学生在发现过程中体验到数学思想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

t

教案设计说明 本节课设计为“研究性学习课题”。以介绍伟人欧拉的生平作为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欧拉公式的兴趣;利用换位思考的形式,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欧拉,通过一系列问题设计:怎样产生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完善结论——应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亲身体验欧拉公式的发现过程;最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让知识在反思中得到升华。 本节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知识上,让学生了解欧拉公式,体会欧拉公式给出的是等量关系,这个等量关系刻划的是多面体的拓扑不变性,初步了解拓扑学;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体会到欧拉公式给出的是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棱数这三者的数量关系,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多面体的三个基本量:点、线、面。 在情感上,本节课以介绍伟人欧拉的生平作为引入,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欧拉,体会欧拉坚韧不拔的精神。并且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欧拉,重走欧拉公式的发现历程,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方式。 在能力上,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欧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每一个问题的探究中获取更多的思想和方法。其中问题一:怎样产生这一想法的解决,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等形式,领悟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要问——好问——善问的良好习惯,并从中体会到数学中类比和归纳的思想。通过前面三大问题的设置:怎样产生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完善结论,让学生体会得出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提出问题——归纳——猜想——论证,并且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最后问题四的解决,使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一个回顾,进行反思和总结,老师对学生的反思总结进行整理和升华,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中反思和总结的重要性,并最终体会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1

【课题】研究性课题: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1)【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具体简单多面体的V、E、F从中寻找规律. 2、能通过进一步观察验证所得的规律. 3、能从拓扑的角度认识简单多面体的本质. 4、能通过归纳得出关于欧拉公式的猜想. 【教学重点】欧拉公式的发现. 【教学难点】从中体会和学习数学大师研究数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欧拉是瑞士著名的数学家,是数学史上的最多产的数学家,他毕生从事数学研究,他的论著几乎涉及18世纪所有的数学分支。比如,在初等数学中,欧拉首先将符号正规化,如f(x)表示函数,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b、c表示△ABC的三边等;数学中的欧拉公式、欧拉方程、欧拉常数、欧拉方法、欧拉猜想等。其中欧拉公式的一个特殊公式e iπ+1=0,将数学上的5个常数0、1、i、e、π联在一起;再如就是多面体的欧拉定理V-E+F=2,V、E、F分别代表一简单多面体的顶点、棱和面的数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欧拉定理。 二、讲解新课 (一)简单多面体 1.简单多面体:考虑一个多面体,例如正六面体,假定它的面是用橡胶薄膜做成的,如果充以气体,那么它就会连续(不破裂)变形,最后可变为一个球面如图:象这样,表面经过连续变形可变为球面的多面体,叫做简单多面体 说明:棱柱、棱锥、正多面体等一切凸多面体都是简单多面体。

(二)五种正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及棱数: 发现:它们的顶点数V 、面数F 及棱数E 有共同的关系式:2V F E +-=. 上述关系式对简单多面体都成立 欧拉定理:简单多面体的顶点数V 、面数F 及棱数E 有关系式: 2V F E +-= 证明1:以四面体ABCD 为例来说明: 将它的一个面BCD 去掉,并使其变为平面图形,四面体的顶点数V 、棱数E 与剩下的面数()111F F F =-变形后都没有变。因此,要研究V 、E 和F 的关系,只要去掉一个面,将它变形为平面图形即可。 对平面图形,我们来研究: (1)去掉一条棱,就减少一个面。例如去掉BC ,就减少一个面ABC 。同理,去掉棱CD 、 BD ,也就各减少一个面ACD 、ABD 。 所以1F E -、V 的值都不变,因此1V F E +-的值也不变 (2)再从剩下的树枝形中,去掉一条棱,就减少一个顶点。例如去掉CA ,就减少一个顶点C .同理,去掉DA 就减少一个顶点D ,最后剩下AB (如图)。

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

研究性课题: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 第一课时欧拉定理(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简单多面体的V、E、F关系的发现. 2.欧拉公式的猜想. 3.欧拉公式的证明.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使学生能通过观察具体简单多面体的V、E、F从中寻找规律. 2.使学生能通过进一步观察验证所得的规律. 3.使学生能从拓扑的角度认识简单多面体的本质. 4.使学生能通过归纳得出关于欧拉公式的猜想. 5.使学生了解欧拉公式的一种证明思路. (三)德育渗透目标 1.通过介绍数学家的业绩,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大师的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培养学生寻求规律、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欧拉公式的发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从中体会和学习数学大师研究数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学法 首先通过问题1利用具体实物,从观察入手,培养学生对简单多面体V、E、F关系的感性认识从中寻找规律,问题2让学生作进一步观察、验证得出规律,问题3让学生在认识简单多面体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关于欧拉公式的猜想,再通过问题4让学生了解欧拉公式的证明思路,即从理论上探索对发现规律的证明. 以上4个问题逐步深入地展开,旨在不仅使学生在知识上有新的收获,同时应体会和学习研究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过程 情境设置 欧拉瑞士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巨人,师从数学家约翰·伯努利,有惊人的记忆力,是数学史上的最多产的数学家,他所写的著作达865部(篇),28岁右眼失明,1766年,左眼又失明了,1771年,圣彼得堡一场大火,秧及欧拉的住宅,欧拉虽然幸免于难,可他的藏书及大量的研究成果都化为灰烬。种种磨难,并没有把欧拉搞垮。大火以后他立即投入到新的创作之中。资料被焚,他又双目失明,在这种情况下,他完全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回忆所作过的研究。他总是把推理过程想得很细,然后口授,由他的长子记录。他用这种方法又发表了论文400多篇以及多部专著,这几乎占他全部著作的半数以上,欧拉从19岁开始写作,直到逝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论文、著作,甚至在他死后,他留

简单多面体的欧拉公式优秀教学设计

简单多面体的欧拉公式 新课程倡导教师对学生最重要的价值引导就是“会做数学”比“会说数学”更重要,课堂始终以“做数学”为主旋律,教师不断地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教学活动,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与传统数学相比,现代数学的巨大变化还表现在,通过观察作出猜想、建立模型、然后进行修改调整,成为现代数学家以及应用数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思维。 “研究性课题: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是一个探究式、自主学习的课题,在这节课中,我利用网络资源,不断地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愿与大家探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歌尼斯堡问题是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的时候找到的一个相关问题,由于它是平面的问题,比较简单易懂。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地向其他同学介绍这个有意思的问题。不仅扩充了课程资源,也渗透了与图形大小、长短无关的一类几何问题,为接下去的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情境。 二、问题驱动自主探究 接下来,以网页课件为媒体,开展以下活动: 活动一:问题驱动引出定理 通过一系列问题,引领学生体验从二维到三维的类比推广,把问题引向未研究过的的领域,并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数正多面体的棱数、面数、顶点数)总结出、有价值的规律。学生相互交流思考问题。师生交流后教师给出密码,提供比较完整的问题解答,实现了师生互动与交流。 活动二:实例验证加深理解 学生在知道了欧拉定理后,以正四面体为例,通过课件的提示帮助,体会“平面法”验证欧拉定理的思想。 教师布置任务:以同样的思想方法,以正六面体为例,验证欧拉定理。汇总各小组的研究方案,选代表在黑板上演示,并宜从一些不成立的步骤着手,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在逐步矫正中,加深学生对“平面法”的理解。 随后由教师提供密码,给出比较完善的方案。 活动三:知识应用解决问题 用欧拉定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正多面体为什么只有五种?由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加以点拨即可。 随后以一些实际应用的例题体会欧拉定理在各学科中的应用。 三、总结提炼拓展延伸 四、反思总结 活动课中让学生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猜想,进一步验证猜想。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发现规律的过程,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实验性、探索性,实现了

多面体的欧拉公式

多面体的欧拉公式 在数学历史上有很多公式都是欧拉(Leonhard Euler)发现的,它们都叫做欧拉公式,分散在各个数学分支之中。 欧拉13岁进入瑞士巴塞尔大学读书,15岁获得学士学位,16岁又获得巴塞尔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轰动了当时的科学界。但是,他的父亲却希望他去学神学。直到小欧拉19岁时获得了巴黎科学院的奖学金之后,父亲才不再反对他读数学。欧拉是一位创作性超群的数学家,后来从瑞士转赴俄国和德国工作,因此三个国家都声称他是本国的科学家。 有许多关于欧拉的传说。比如,欧拉心算微积分就像呼吸一样简单。有一次他的两个学生把一个复杂的收敛级数的17项加起来,算到第50位数字,两人相差一个单位,欧拉为了确定究竟谁对,用心算进行全部运算,最后把错误找了出来。欧拉创作文章的速度极快,通常上一本书还没有印刷完,新的手稿就写好了,导致他的写作顺序与出版顺序常常相反,让读者们很郁闷。而且,收集这些数量庞大的手稿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瑞士自然科学会计划出一部欧拉全集,这本全集编了将近100年,终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基本完成,没想到圣彼得堡突然又发掘出一批他的手稿,使得这本全集至今仍未完成。欧拉28岁时一只眼睛失明了,后来另一只眼睛也看不见了,据说是因为操劳过度,也有一说是因为观察太阳所致。尽管如此,他仍然靠心算完成了大量论文。 下面来看看欧拉公式中最著名和优美的一个。 拓扑学的欧拉公式描述了多面体顶点(Vertex),边(Edge)和面(Face)之间的关系: V - E + F = X 其中,V是多面体的顶点个数,E是多面体的棱的条数,F是多面体的面数, X是多面体的欧拉示性数(Euler characteristic)。 X是拓扑不变量,就是无论再怎么经过拓扑变形也不会改变的量,是拓扑学研究的范围。X 的值依赖于几何物体的形态和曲面的取向。 可定向性——大部分我们在物理世界中遇到的曲面是可定向的。例如平面,球面与环面是可定向的。但是莫比乌斯带(M?bius strip)不可定向,它在三维空间中看起来都只有一“侧”。假设一只蚂蚁在莫比乌斯带上爬行,它可以在不穿过边界的情况下爬到曲面的另一侧。 亏格(Genus)——可定向曲面的亏格是一个整数。如果沿一个几何曲面的任意一条简单闭合曲线切开,都能把曲面切断,那么这个曲线的亏格就是0。如果存在一条简单闭合曲线在切开后,曲面没有分成两个部分,那么亏格就是1。进一步的在亏格为1的曲面上切开一条曲线后,还能再找到一条这样的曲线,那么亏格为2。依次类推。

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

研究性课题: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简单多面体有关概念,探索多面体的欧拉公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体会学习和研究数学的方法。 4、创新素质:激发学生对体验式学习的兴趣,增强创新意识。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1、重点: 探索公式,体验数学公式的发现过程。 2、难点: 欧拉公式的发现过程。 3、德育点: 实践出真知,激发学生对数学、对科学的热爱。 4、空白点: 课前让学生做模型,寻找有关欧拉事迹资料,课后反思小结,让学生回忆公式的探索过程。 5、创新点: 课前让学生做模型,课堂上让学生体验公式的发现过程。 三、教学内容 9.9 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 简单多面体欧拉公式 教学具选择:多媒体课件、自制多面体实物模型 四、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做多面体模型,寻找资料。三人一组(创新点,合作学习)。 1、创设情境,提出目标,提供信息和条件 (1)多媒体演示多面体实物,如金字塔、三棱镜,最后定格在图形C60上。(创新点,学习背景化)

(2)提供信息条件。 师:每个多面体由若干个顶点、棱和面构成,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是什么样的规律?板书课题(创新点,利用设疑导课技术切入课题) (3)一名同学介绍欧拉的有关资料,其它同学进行补充(实施德育点,略停几秒钟,让学生回味,采用留白技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史的了解)。 以下环节通过教师引导—提示—设疑;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再观察,借以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2、学生研究探索 师:数学家的探索过程是什么样的? (1)各组展示模型,初步观察、研究,填表见板书(一人记录、一人观察、一人检查)。教师巡视,提示把结果记准确。 (2)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实验结果。 (3)小组分析讨论,写出发现的规律。 (4)引导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有的图形不符合规律。 (5)把不符合规律的图形集中展示,观察讨论它们的共同点,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渗透拓扑变换思想。 师:大家想知道欧拉是怎样研究多面体的吗? 观念上创新,把多面体的表面看成用橡皮薄膜制的,方法上创新,向它的内部充气,那么它就会连续(不破裂)变形,把平面变成曲面。 (6)想象或讨论:不符合规律的图形和符合规律的图形内部充气后各有什么不同,(7)多媒体分别演示图9-83内部充气的图形(加深体验技术)。 问题:上述多面体表面经过连续变形能变为一个球面的是哪些?哪些变为环面?哪些变为两个对接球面? (8)符合规律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变成球)得出简单多面体的概念。 (9)每组再观察多面体模型,哪些是简单多面体?哪些不是?哪些符合规律?哪些不符合? 3、交流信息,合作成功 问题:根据我们对多面体的分类,结合上面的研究你能得出什么猜想?(创新点,如果学生的猜想与答案不完全一致,引导学生回忆实验过程,不要急于给出结论)(1)用式子表示: (2)用语言叙述:

2019-2020年高中数学第一册(上)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1)

2019-2020年高中数学第一册(上)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1) 一、课题: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 二、教学目标:1.了解简单多面体的概念; 2.掌握欧拉定理. 三、教学重、难点:欧拉定义及其证明. 四、教学过程: (一)欧拉生平事迹简说:欧拉(Euler),瑞士数学家及自然科学家。1707年4月15日出生于瑞士巴塞尔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受父亲的教育,13岁入读巴塞尔大学15岁大学毕业,16岁获硕士学位,1783年9月18日于俄国彼得堡去逝. (二)新课讲解: 1.简单多面体: 考虑一个多面体,例如正六面体,假定它的面是用橡胶薄膜做成的,如果充以气体,那么 它就会连续(不破裂)变形,最后可变为一个球面.如图: 象这样,表面经过连续变形可变为球面的多面 体,叫做简单多面体. 说明:棱柱、棱锥、正多面体等一切凸多面体都 是简单多面体. 2.填表: 将五种正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及棱数分别填表: 发现:它们的顶点数、面数及棱数有共同的关系式:. 上述关系式对简单多面体都成立. 3.欧拉定理: 简单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及棱数有关系式:.(欧拉公式) 4.定理的证明: (方法一)以四面体为例来说明: 将它的一个面去掉,并使其变为平面图形, 四面体的顶点数、棱数与剩下的面数变形 后都没有变。因此,要研究、和的关系, 只要去掉一个面,将它变形为平面图形即可. 对平面图形,我们来研究: (1)去掉一条棱,就减少一个面。例如去掉,就减少一个面. 同理,去掉棱、,也就各减少一个面 、. 由于、的值都不变,因此 的值也不变. (2)再从剩下的树枝形中,去掉一条棱,就减少

一个顶点。例如去掉,就减少一个顶点. 同理,去掉就减少一个顶点,最后剩下 (如图). 在此过程中的值不变,但这时面数是,所以的值也不变。 由于最后只剩下,所以, 最后加上去掉的一个面,就得到. (方法二) 把“立体图”的面煎掉后,其余各面铺开。 展开后,各面的棱数和顶点数没有变,而多边形内角和 只与边数有关,所以多面体各个面内角总和不变。 设多面体个面,各面边数分别为,,…,, 则内角总和为12()1802180 F n n n F ++ ?-?+, 设多面体有个顶点,底面是边形,则“展开图”有个顶点在中间, 则内角总和为()180(2)180(2)180(2)360V m m m V -?+-?+-?=-?, ∴12()1802180(2)360 F n n n F V ++?-?=-?+, 又∵, ∴. 5.欧拉示性数: 在欧拉公式中令,叫欧拉示性数。 说明:(1)简单多面体的欧拉示性数. (2)带一个洞的多面体的欧拉示性数.例如:长方体挖去一个洞连结底面相应顶点得到的多面体. 6.例题分析: 例1.一个面体共有8条棱,5个顶点,求? 解:∵,∴,∴. 例2.一个正面体共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处共有三条棱,求? 解:∵,, ∴, ∴. 五、课堂练习:课本第69页 习题 第4题. 六、小结:欧拉定理及其证明. 七、作业:课本第69页 习题9.10第1题.

研究性课题 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

研究性课题 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 【教材分析】 教材结合9.8节关于多面体的分类而编,目的在于以学生主动参与的发现式学习活动,培养他们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并证明所得猜想的能力。 【学情分析】 该公式的证明较抽象,前后知识的联系较少,学生理解上有较大难度。但在前面立 几教学中学生已有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研究的降维思想和转化策略的基础,所以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降低空间想象的难度,突破降维过程中的变与不变的难点,从而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大胆猜想的能力,了解欧拉公式的发现及其 法。 2、能力目标 掌握公式证明体现的思想方法。使学生领悟转化、化归思想,从空 间到平面的降维策略,学会从一般到特殊和特殊到一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意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感知欧拉公式发现的历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勤奋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欧拉公式和它的证明,证明的思想方法是重点。 【教学难点】 证明过程是难点。 【教学过程】 问题1:下面6个多面体,分别数出它们的顶点数V 、面数F 和棱数E ,并填出表1。 (1) (2) (3) (4) (5) (6) D 1 C 1 B 1A 1 A B C D B 1D 1 C 1E 1 A 1A B C D E

观察表1中各组数据,猜想V 、F 、E 之间的规律:___________。 是否任意一个多面体都有上述规律吗?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观察、猜想、探索;让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问题2:下面3个多面体,分别数出它们的顶点数V 、面数F 和棱数E ,并填出表2。 (7) (8) (9) 简单直观的问题情景能一下子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学生进入问题情景,发现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进入探究性活动。 问题3:比较前面问题1和问题2中的图形,如果这些多面体的表面都是用橡皮膜制成的,并且可以向它们的内部充气,那么其中哪些多面体能够连续(不破裂、不粘连)变形,最后其表面可变为一个球面?哪些能变为一个环面?哪些可变为两个对接球面? 教师向学生提供材料,学生收集证据。观察、实验、调查、分析处理,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提出各种猜想和假设。 引入“简单多面体”的概念: 假设多面体的表面是橡皮膜制成的,可以向它们的内部充气,那么能够连续(不破裂、不粘连)变形,表面能变为一个球面的多面体,叫做简单多面体。

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1

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1) 【教学目的】 1.理解简单多面体的定义 2.理解并熟记欧拉公式 3.会运用欧拉公式及相关知识进行计算及推理 【教学思路】 正多面体5种→认识欧拉 →拓扑变形→简单多面体概念 →研究正多面体V、F、E的关系 →欧拉定理→证明 →欧拉定理的意义 【教学过程】 1.(1) 什么叫正多面体?特征? 正多面体是一种特殊的凸多面体,它包括两个特征: ①每个面都是有相同边数的正多边形;②每个顶点都有相同数目的棱数。 (2) 正多面体有哪几种?展示5种正多面体的模型。为什么只有5种正多面体? 著名数学家欧拉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棱数间的关系。 2. 介绍数学家欧拉 欧拉(1707~1783)瑞士数学家,大部分时间在俄国和法国度过。他16岁获硕士学位,早年在数学天才贝努里赏识下开始学习数学,并毕生研究数学,是数学史上最“高产”的数学家,在世发表700多篇论文。他的研究论著几涉及到所有数学分支,有许多公式、定理、解法、函数、方程、常数等是以欧拉名字命名的。欧拉还是数学符号发明者,如用f (x)表示函数、∑表示连加、i表示虚数单位、π、e等。在多面体研究中首先发现并证明了欧拉公式,今天我们沿着他的足迹探索这个公式。 3. 发现关系:V+F-E=2。是不是所有多面体都有这样的关系呢?如何去研究呢?需要观念和方法上的创新。 4.多面体拓扑变形与简单多面体的概念 考虑一个多面体,例如正六面体,假定它的面是用橡胶薄膜做成的,如果充以气体,那么它会连续(不破裂)变形,最后可变成一个球面。 像这样,表面经过连续变形可变为球面的多面体,叫做简单多面体。

5. 欧拉定理 定理 简单多面体的顶点数V 、棱数E 及面数F 间有关系 V+F-E=2 公式描述了简单多面体中顶点数、面数、棱数之间特有的规律 6. 定理的证明 分析:以四面体ABCD 为例。 将它的一个面BCD 去掉,再使它变为平面图 形,四面体的顶点数V 、棱数V 与剩下的面数F 1变形后都没有变(这里F 1=F-1)。因此,要研究V 、E 和F 的关系,只要去掉一个面,将它变形为平面图形即可。 只需平面图形证明:V+F 1-E=1 (1)去掉一条棱,就减少一个面,V+F 1-E 的值不变。例如去掉BC ,就减少一个面ABC 。同理,去掉棱CD 、BD ,也就各减少一个面ACD 、ABD ,由于V 、F 1-E 的值都不变,因此V+F 1-E 的值不变 (2)再从剩下的树枝形中,去掉一条棱,就减少一个顶点,V+F 1-E 的值不变。例如去掉CA ,就减少一个顶点C 。同理去AD 就减少一个顶点D ,最后剩下AB 。 在以上变化过程中,V+F 1-E 的值不变, V+F 1-E=2-0-1=1, 所以 V+F-E= V+F 1-E+1=2。 对任意的简单多面体,运用这样的方法,都是只剩下一条线段。公式对任意简单多面体都是正确的。 7. 定理的意义(几点说明) (1)数学规律:公式描述了简单多面体中顶点数、面数、棱数之间特有的规律; (2)思想方法创新训练:在定理的发现及证明过程中,在观念上,假设它的表面是橡皮薄 A B D A D B C C B B A D A D C C B B A D A D C B A

多面体欧拉公式与球

第 48 讲 多面体、欧拉公式与球 (第课时) 多面体、欧拉公式与球 ????? ????? ? ? ?? ? ? ????? ????? ???????多面体的内切球 体积面积计算球面距离截面球的性质球的概念球正多面体的概念欧拉公式多面体的概念 多面体 2.欧拉公式;3.球的概念和性质。 2.了解多面体的欧拉公式;3.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 2.有关球的考查一般以小题出现。 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叫做面,两个面的公共边叫棱,棱的端点叫顶点,不在同一个面内的两个顶点间的线段叫对角线。有n 个面的多面体叫n 面体(4≥n )。 凸多面体:若把一个多面体的任意一个面沿展成平面,其余各面都在这个平面的同侧时,则称这个多面体为凸多面体。 简单多面体:表面能通过连续变形变为球面的多面体,叫做简单多面体。 2.欧拉公式 对于简单多面体,有: 顶点数(V )+面数(F)-棱数(E )= 2 。 例.一个正n 面体共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处共有3条棱,则n 等于 ( ) A . 4 ; B . 5 ; C . 6 ; D . 7 。 分析: 先计算正n 面体的棱数,然后应用欧拉公式来解。

解:由题意有 8=V ,122 8 3=?= E ,则 682122=-+=-+=V E F ,故选C 。 例.已知铜的单晶的外形是简单几何体,单晶铜有三角形和八边形两种晶面,如果铜的单晶有24个顶点,每个顶点处都有3条棱,计算单晶铜的两种晶面的数目。 解 设:三角形晶面有x 个,八边形晶面有y 个。 3.正多面体 ⑴ 定义:每个面都是有相同边数的正多边形,且以每个顶点为其一端都有相同数目的棱的凸多面体,叫做正多面体。 ⑵ 名称 面的形状 每个顶点的棱 顶点数(V ) 面数(F) 棱数(E) 正四面体 正三角形 3 4 4 6 正六面体 正方形 3 8 6 12 正八面体 正三角形 4 6 8 12 正十二面体 正五边形 3 20 12 30 正二十面体 正三角形 5 12 20 30 4.球 ⑴ 定义 ① 球面: 半圆绕它的直径旋转一周所生成的曲面叫做球面。 ② 球: 球面围成的几何体叫球。 ③球面距离:经过球面两点的大圆在这两点间的劣弧的长叫做这两点的球面距离。 ⑵ 性质 ① 球的任意截面都是圆。其中过球心的截面叫大圆,不过球心的截面叫小圆。 ② 球心和截面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并且球心到截面的距离 2 2 r R d -= ,其中R 是球半径,r 是截面半径。 ⑶ 面积公式 球面的面积:等于球的大圆面积的4倍,即 24R S π=球面 ,其中R 是球半径。 ⑷ 体积公式 球的体积:等于三分之四乘以3R π,即 33 4 R V π=球 ,其中R 是球半径。 ⑸ 球的直观图的画法 ① 如图,画三条坐标轴x 、y 、z ;

多面体欧拉定理发现教案

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1) 齐鲁石化五中翟慎佳 2003.3 【目的与要求】 1.理解简单多面体的定义 2.理解并熟记欧拉公式 3.会运用欧拉公式及相关知识进行计算及推理 【教学思路】 正多面体5种→认识欧拉 →拓扑变形→简单多面体概念 →研究正多面体V、F、E的关系 →欧拉定理→证明 →欧拉定理的意义 【教学过程】

1.(1) 什么叫正多面体?特征? 正多面体是一种特殊的凸多面体,它包括两个特征: ①每个面都是有相同边数的正多边形;②每个顶点都有相同数目的棱数。 (2) 正多面体有哪几种?展示5种正多面体的模型。为什么只有5种正多面体? 着名数学家欧拉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棱数间的关系。 2. 介绍数学家欧拉 欧拉(1707~1783)瑞士数学家,大部分时间在俄国和法国度过。他16岁获硕士学位,早年在数学天才贝努里赏识下开始学习数学,并毕生研究数学,是数学史上最“高产”的数学家,在世发表700多篇论文。 他的研究论着几涉及到所有数学分支,有许多公式、定理、解法、函数、方程、常数等是以欧拉名字命名的。欧拉还是数学符号发明者,如用f (x)表示函数、∑表示连加、i表示虚数单位、π、e等。在多面体研究中首先发现并证明了欧拉公式,今天我们沿着他的足迹探索这个公式。

3.通过模型研究正多面体V、F、E的关系 发现关系:V+F-E=2。是不是所有多面体都有这样的关系呢?如何去研究呢?需要观念和方法上的创新。 4.多面体拓扑变形与简单多面体的概念 考虑一个多面体,例如正六面体,假定它的面是用橡胶薄膜做成的,如

果充以气体,那么它会连续(不破裂)变形,最后可变成一个球面。 像这样,表面经过连续变形可变为球面的多面体,叫做简单多面体。 5.欧拉定理 定理简单多面体的顶点数V、棱数E及面数F间有关系 V+F-E=2 公式描述了简单多面体中顶点数、面数、棱数之间特有的规律

高二数学下9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教案

课题:9.10研究性课题: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一) 教学目的: 1. 了解多面体与简单多面体的概念、发现欧拉公式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欧拉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欧拉定义及其证明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本节为研究性课题通过研究欧拉定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了解欧拉公式及其简单应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欧拉生平事迹简说:欧拉(Euler),瑞士数学家及自然科学家1707年4月15日出生于瑞士巴塞尔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受父亲的教育,13岁入读巴塞尔大学15岁大学毕业,16岁获硕士学位,1783年9月18日于俄国彼得堡去逝(详细资料附后) 2多面体的概念:由若干个多边形围成的空间图形叫多面体;每个多边形叫多面体的面,两个面的公共边叫多面体的棱,棱和棱的公共点叫多面体的顶点,连结不在同一面上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多面体的对角线. 3.凸多面体:把多面体的任一个面展成平面,如果其余的面都位于这个平面的同一侧,这样的多面体叫凸多面体.如图的多面体则不是凸多面体. 4.凸多面体的分类:多面体至少有四个面,按照它的面数分别叫四面体、五面体、六面体等 二、讲解新课: 1.简单多面体:考虑一个多面体,例如正六面体,假定它的面是用橡胶薄膜做成的,如果充以气体,那么它就会连续(不破裂)变形,最后可变为一个球面如图:象这样,表面经过连续变形可变为球面的多面体,叫做简单多面体

⑹ ⑸说明:棱柱、棱锥、正多面体等一切凸多面体都是简单多面体 2.五种正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及棱数: 正多面体 顶点数V 面数F 棱数E 正四面体 4 4 6 正六面体 8 6 12 正八面体 6 8 12 正十二面体 20 12 30 正二十面体 12 20 30 发现:它们的顶点数V 、面数F 及棱数E 有共同的关系 式:2V F E +-=. 上述关系式对简单多面体都成立 3.欧拉公式的探究 1.请查出图⑹的顶点数V 、面数F 、和棱数E ,并计算V +F -E =6+6-10=2 2.查出图⑺中的顶点数V 、面数F 、和棱数E ,并验证上面公式是否还成立? 3. 假如图⑸→图⑻的多面体表面是像皮膜,向内充气则⑸⑹将变成一个球面,图⑺将变成两个紧贴的球面,图⑻将变成一个环面。

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 (1)2

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 我们知道,平面多边形由它的边围成,它的顶点数与边数相等,按边数可以对多边形进行分类,同类的多边形具有某些相同的性质。 多面体是由它的面围成立体图形,这些面的交线形成棱,棱与棱相交形成顶点。在研究多面体的分类等问题中,人们逐步发现它的顶点数,面数和棱数之间有特定的关系。以下我们将体验这种关系的发现及证明过程。 探索研究 问题1:下列共有五个正多面体,分别数出它们的顶点数V、面数F和棱数E,并填表1

观察表中填出的数据,请找出顶点数V、面数F及棱数E之间的规律。 教师巡视指导,如正十二面体,先定面数E=12;再定棱数,每个面有5条棱,共有12×5=60条,由于每条棱都是两个面的公共边,所以上面的计算每条棱被算过两次,于是棱数E=60/2=30;最后算顶点数,每个顶点处连有三条棱,所以它共有3V条棱,又因为每条棱连着两个顶点,所以上面的计算每条棱被算过两次,因此实际上只有3V/2条棱,即E=3V/2,所以V=20。 表1中多面体的面数F都随顶点数目V的增大而增大吗?(不一定). 请举例说明.(如八面体和立方体的顶点数由6增大到8,而面数由8减小到6). 此时棱的数目呢?(棱数都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得到:棱的数目也并不随顶点数目的增大而增大. 大家从表中还发现了其他的什么规律,请积极观察,勇于发言.

(当多面体的棱数增加时,它的顶点与面数的变化也有一定规律). 上面的归纳引导去猜想,棱数与顶点数+面数即E与V+F是否有某种关系,请大家按这个方向考察表中的数据,发现并归纳出它们都满足的关系. (积极验证,得出) V+F-E=2 以上同学们得到的V+F-E=2这个关系式是由表1中的五种多面体得到,那么这个关系式对于其他的多面体是否也成立吗?请大家尽可能的画出多个其他多面体去验证. (许多同学可能举出前面学过的图形)四棱锥、五棱锥、六棱柱等. (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举出更多的例子) 一个三棱锥截去含3条棱的一个顶得到的图形、一个立方体截去一个角所得的图形等. 好,同学们现在想象,例如:n棱锥在它的n边形面上增加一个“屋顶”或截去含n条棱的一个顶后,刚才的猜想是否成立?能证明吗? 所得的多面体的棱数E为3n条,顶点数V为2n个,面数V为

最新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精编版

2020年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精编版

研究性课题: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 第一课时欧拉定理(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简单多面体的V、E、F关系的发现. 2.欧拉公式的猜想. 3.欧拉公式的证明.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使学生能通过观察具体简单多面体的V、E、F从中寻找规律. 2.使学生能通过进一步观察验证所得的规律. 3.使学生能从拓扑的角度认识简单多面体的本质. 4.使学生能通过归纳得出关于欧拉公式的猜想. 5.使学生了解欧拉公式的一种证明思路. (三)德育渗透目标 1.通过介绍数学家的业绩,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大师的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培养学生寻求规律、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欧拉公式的发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从中体会和学习数学大师研究数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学法 首先通过问题1利用具体实物,从观察入手,培养学生对简单多面体V、E、F关系的感性认识从中寻找规律,问题2让学生作进一步观察、验证得出规律,问题3让学生在认识简单多面体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关于欧拉公式的猜想,再通过问题4让学生了解欧拉公式的证明思路,即从理论上探索对发现规律的证明. 以上4个问题逐步深入地展开,旨在不仅使学生在知识上有新的收获,同时应体会和学习研究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过程 情境设置 欧拉瑞士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巨人,师从数学家约翰·伯努利,有惊人的记忆力,是数学史上的最多产的数学家,他所写的著作达865部(篇),28岁右眼失明,1766年,左眼又失明了,1771年,圣彼得堡一场大火,秧及欧拉的住宅,欧拉虽然幸免于难,可他的藏书及大量的研究成果都化为灰烬。种种磨难,并没有把欧拉搞垮。大火以后他立即投入到新的创作之中。资料被焚,他又双目失明,在这种情况下,他完全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回忆所作过的研究。他总是把推理过程想得很细,然后口授,由他的长子记录。他用这种方法又发表了论文400多篇以及多部专著,这几乎占他全部著作的半数以上,欧拉从19岁开始写作,直到逝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论文、著作,甚至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