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现象的本质.

随机现象的本质.
随机现象的本质.

随机现象的本质

陈新宇

摘要:本文从典型随机事件掷硬币的统计进行讨论。以每次掷硬币使用多枚硬币统计时,其中所使用硬币枚数与只使用一枚硬币进行统计时,每组所掷硬币的次数,完全等效为切入点。提出,每一次掷硬币时,作用于硬币的各种影响因素,其于统计结果中的作用,等效于前边所说的硬币枚数或每组次数。于是,得出随机现象的本质是世界的无限性的结果。其数学表达式为P=?×δ,即无限性,产生随机性。

关键字:统计学,概率论,随机现象,随机事件,本质,无限性

在哲学上一直有两个重要的争论:世界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争论,以及世界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争论。我们知道,尽管爱因斯坦认为“上帝不掷骰子”,但他同时又认为“宇宙有限无界”。而很多物理学家研究量子力学,在讨论微观粒子性质时使用概率论的数学工具,承认随机现象和偶然性,但同时又否定物质无限可分!

在我看来,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大家似乎没有注意到,必然性与偶然性争论,以及世界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争论,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

我们从典型的随机事件-----掷硬币说起。我们知道,一枚硬币有两面,其中任何一面朝上的概率就是1/2。当然,我们假设用的是没有厚度的理想硬币。

现在,我们做掷硬币统计,一直不停地投硬币,但却可以用做不同的方法记录。比如,我们把每抛2次硬币看做一组,那么每一组可能出现的情况有3种:第一种可能的情况是,2次正面。

第二种情况是2次反面。

第三种情况是其中1次正面,另1次反面。

当然,在第三种情况时,我们把出现1正1反的和1反1正这两种情况看作一种,换句话说,就是只考虑出现概率,不考虑出现顺序。

这样,第三种情况的概率有1/2,而另外两种情况的概率则是1/4。

如此推之,如果我们把掷3次看做一组,则是3次都是正面有1/8的概率,3次反面1/8概率,2正1反有3/8的概率,或者2反1正有3/8的概率。

如果掷4次硬币看做一组,那概率为:4次正面1/16,4次反面1/16,3正1反4/16,3反1正4/16,2反2正6/16,如此下去,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图形:掷2次硬币为一组:

掷3次硬币为一组:

掷4次硬币为一组:

……

如果我们把100次掷硬币看做一组,在大量统计中,虽说,硬币正反面朝上的概率是1/2,但每一组的统计结果,恰好为50次正面50次反面的概率虽然是最大的,却不是100%,而是仅仅约有1/10[注1] 。而每组统计结果100次都是正面出现的概率虽然最小,但却不是0,而是有1/2100的概率会出现。

注意,下面我们换一种方式进行统计。和前边不同,我们这次用多枚硬币来进行。首先,我们掷一次用两枚硬币。则理论上会出现3种情况:第一种可能的情况是,2次正面;

第二种情况是2次反面;

第三种情况是其中1次正面,另1次反面。

当然,第三种情况是认为这两枚硬币完全一样,不考虑谁正谁反。

这样,第三种情况的概率有1/2,而另外两种情况的概率则是1/4。

如此推之,掷3枚硬币,则是3个正面有1/8的概率,3个反面1/8概率,2正1反有3/8的概率,或者2反1正有3/8的概率。

掷4枚硬币则概率为:4个正面1/16,4个反面1/16,3正1反4/16,3反1正4/16,2反2正6/16。

……

等等,这样的话,和第一次统计是一样的啊!换句话说,第二种统计时,所使用硬币的枚数与第一种统计时掷硬币的次数,是等效的。第一种统计每一次掷硬币和第二次统计使用的每一枚硬币,它们在统计中的作用是一样的:要么是让正面朝上增加1次,要么让反面朝上增加1次。

我们知道,对于每掷一次硬币的实验,其结果是由很多因素影响而决定的,比如出手角度、速度、和空气分子的碰撞等等。每一个因素的作用或有不同,但最终意义却相似,要么使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增加,要么使反面朝上的概率增加。这样,在很多因素共同作用下,落下时硬币最终正面朝上,或者反面朝上。

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在掷硬币的活动中,对这枚硬币产生作用的各种影响因素,与掷硬币的次数,或所使用的硬币枚数,对于统计结果而言,有着同样的意义。

如果我们把连续掷硬币的次数或者枚数不断增加,延至无穷,将得到一个眼熟的图形:

这就是“正态分布”曲线,又名“钟形”曲线。

随着每组次数或每次使用硬币枚数的增加,全部正面,或者全部反面的概率越来越小,而中间状态的概率越来越多,出现最大概率的则是,正面和反面差不多的情况。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如果某一事件,其影响因素很多,而且统计结果有两极[注2],都将出现正态分布。比如,基因、饮食、生活习惯等等诸多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体重,有的因素使人胖,有的因素使人瘦,所以一个人是很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如果我们做某一年龄人群的体重统计,其最终宏观统计表现则必定是:正态分布。

当然,统计人群的智商、身高、腰围等等,都将同样获得近似正态分布的结果。大部分人处于中间状态,两极状态的人群越来越少。因为就像掷硬币一样,有的因素使样本朝一极发展,而另一些因素,则使其朝另一极发展。可以看出,随着影响因素的增多,某一统计样本,全部获得其中一极影响因素的概率越来越小,而均衡获得两个方向因素的概率则始终是最大。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随机事件不是别的,而是很多因素对事物的产生影响的综合结果。影响因素越多,则事件的最终表现的结果就越复杂,当影响因素的数量达到无限多时,则结果变成绝对随机。所以,世界上的随机行为,不过是由于

世界中无限多的影响因素造成的。所以,随机现象的本质是世界的无限性。

我们知道,任何实数都可以无穷多分解,成为无穷多个无限小份。用数学式表示为:

任何实数=无穷大×无穷小,即a=?×δ

如果将a限定为事件的概率P,即P=?×δ,也就是说,P的取值在无穷因素的作用下,任意获得[注3]。即无限性,产生随机性。

因此,我认为,世界是无限的。量子力学中的基本粒子并不是不可分的最小单位。至少,能量是无限可分的。

[注1]根据通式得出计算结果大约为1/10。

[注2]所谓结果是两极,指统计样本的数值是诸如胖瘦、高矮、快慢等可以连续度量的量。

[注3]理解该结论时,可以把无穷大看做外部因素,无穷小看做内部因素。因为世界无穷大,所以任何一个存在都受到无穷可能的外因。而任何一存在可以无穷分解,所以也有无穷内因。

一 如何科学地理解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

.一如何科学地理解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 答案:1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一切心理活动的产生都依赖于大脑这个机构 2心理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脑的反映形式,有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关系的复杂变化和刺激量的不断增长,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出现了动物的反映形式——心理 3客观现实是人心理产生的源泉。心理是脑的机能,并不是说脑本身及可以产生心理。人的心理是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就没有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就没有人的心理。 4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印象。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一个个具体的人的身上实现的。人的心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不是像镜子一样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的反映 5人的心理是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个体的心理随着实践轰动领域的不断扩大也越来越发展。人的心理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加以检验。 二能否一心二用? 1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叫做注意的分配。事实证明注意的分配是可行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可以做到一心二用的。 2但是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

应该是高度熟练的;为了能够很好的分配注意,必须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有联系的活动才能便于注意分配。 三作为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防止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多样化的复习。 四谈谈你对情商的理解? 1情商即人的情感和社会机能,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内容。 情商包含三种能力区分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调节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运用情绪信息去引导思维的能力。 2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绪特征和理智感,在教学中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3情感在自我教育中的作用:情感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良好的情绪情感有助于身心健康,良好的情绪是防治疾病的重要因素,不良的情绪可以造成疾病,损害人的健康。 4所以要对情绪情感进行管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中注意情绪锻炼,培养和塑造自己良好的个性,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消极情绪情感的调节和控制,变化生活环境,表情训练法,改变对事物答对认识,学会运用自我心里调试机制。 五意志的品质有哪些? 1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的行动有明确的目的,尤其是能充分的意识到行动效果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社会集体利益

【精品文献】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精品文献】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 “正常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有背于他们本性的蠢事,以哪种方式,为什么会这样,我一直对此极其感兴趣。为什么本性善良的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邪恶的事情来,为什么聪敏的人有时候又会做出一些愚蠢,荒谬的傻事,” -- Philip Zimbardo 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教授一样,我也对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做蠢事这一点很痴迷。通常我们会听到的答案是:是由于外人造成的 (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笼统的这样解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一直在详述这10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每一个都讲述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独一无二且意义深刻的故事。 1、光环效应 当你自己的头脑是一个谜的时候,十大社会心理学研究不但论证了“光环效应”,还证明了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思考过程。 “光环效应”是社会心理学里的一个经典的发现。其理念是对于个人的总体评价(例如,她是否令人喜爱)渐渐成为了狭隘的对于某些特定的特征的评判(例如,她是聪明的)。好莱坞明星完美地证明了光环效应。因为他们总是很有魅力而且令人喜爱,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假设他们同时也是聪明的、友善的、明辨是非的等等。直到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与此相反的证据,我们才幡然醒悟。同样的道理,政治家利用“光环效应”使其成为自己的优势。他们表现得和蔼而友好,却不怎么谈到主旨。人们倾向于相信这些政治家的政策是好的,因为他们看上去是好人。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你可能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反省,或者用一种说法来说,追溯我们的思考过程以回到最初的错误,从而找到这种判断的错误。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

我们身边的心理学现象

我们身边的心理学现象 内容摘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活丰富性和生动性的重要内容。大 学阶段是情绪与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嫉妒就是一种典 型的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常见问题,本文将结合生活实例, 分析嫉妒这一心理现象的含义,产生原因及影响。 关键词:嫉妒心理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这几种现象:某人故意在穿着新衣的小姐身上涂上黑墨;对豪华美观的轿车用硬币或硬物刮擦;在同学想偷看自己的试卷时,故意遮住让他看不到;故意忽视后辈的成就或刻意举出微不足道的缺点,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但在当时,旁观者甚至当事人,能立刻警觉到这含有嫉妒成分的,却是少之又少。有的人可能是真得没感觉到,但我想大多数人,是感觉到了却绝对不愿承认。 《嫉妒心理学》中说,嫉妒是一种难于发觉,又不愿发觉的感情。那么,究竟什么是嫉妒呢?我们的教学用书上的解释是:嫉妒是看到他人在成绩、才能、相貌等方面超过自己时而产生的恼怒和怨恨的心理;或者说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嫉妒就内心感受来讲前期依次表现为由攀比到失望的压力感;中期则表现为由羞愧到屈辱的心理挫折感;后期则表现由不服不满到怨恨憎恨的发泄行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眼病、吃醋、吃不到葡萄说葡

萄酸”等等。值得一说的是,羡慕与嫉妒是有区别的,“羡慕是一种爱慕、钦慕,因喜爱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优越条件等而希望自己也有的心理,那是对幸福概念的一种认知,对他人幸福的一种祝福;而嫉妒,是内潜着对他人幸福的破坏倾向,并对自己所谓的不幸深感无奈的一种心态。”①这也就是羡慕与嫉妒的最大区别吧。 究其产生原因,就拿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来说吧,在幼、少年时期,嫉妒首先因母爱而产生,我们会比较自己的母亲与身边同龄人的母亲对各自的关怀方式和关爱程度。还有兄妹间的嫉妒,特别是家中有亲生兄妹时,父母亲友对幼子的过多呵护或时而表现出的重男轻女的行为都会引起我们的嫉妒。但在少年时成绩好的孩子似乎不一定受到嫉妒。在青春期,由入学考试产生的嫉妒就比较普遍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现象会越加普遍,在升学的各个阶段,青少年们已经被区分为优秀或低能的,学历的壁垒几乎是绝对性的。再者,“有恋爱就有嫉妒,没有自信才有恋爱的嫉妒,且嫉妒的深度与爱情的深度成正比。”②在团体中,公司,学校是嫉妒的温床。在家庭里,邻居间不同层次的物质条件也是嫉妒的来源。 一提到嫉妒,很多人都会想到女人,而女性确实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这或许也是“嫉妒”二字都有女字旁的原因。在生活中,大部分女人的生活会受到男人的保护,特别是有些女人在经济上无法自理,没有固定的职业,只能依靠丈夫为生。抓住丈夫行动范围,也就成了她们的工作之一。她们时时想着要排除威胁自己地位的障碍,嫉妒就 ①摘自《百度百科羡慕与嫉妒的区别》 ②引自《嫉妒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作者:————————————————————————————————日期: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生活中常见心理现象及心理分析论文

生活中常见心理现象及心理分析 --------浅谈“首映效应”“破窗理论”“颜色效应” 摘要: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东西标价99而超过100元时就感到贵了不想买了,实际相差不过一块钱,心理作用让我们做出了不一样的决定。有时候我们看到有人对低于自己一点的人会十分鄙视而高于自己很多的人就会点头哈腰,我们会称他们是小人,其实这一切的一切,“生活中的心理学”都可以问我们解答。心理学研究生活中的遇到的现象,通过这样的现象我们来更好的学习运用心理学。 关键词:首映效应破窗理论颜色 正文: 在现在生活中,心理学越来越被人所认识、所重视,一提起心理学,所有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这是那些心里有困惑的、甚至是在精神方面有问题的人才会和心理学有关。一个健康的人或者说,在生活中我们是不会与心理学有太多关系的。其实,这是一个大多数人都有的误解。只要细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心理学的知识。 在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第一次见到一个人时,我们会根据我们的经验对这个人做出一个判断,而在以后的交往中,这种第一次对他所形成的映像会影响我们长时间对他的判断,而且,无论对方有什么样的表示时,我们都会把他所做的事情用我们第一次对他所形成的观点来进行判断。这就是我问对他形成的第一映像,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首映效应。有一部精彩的电影首映时我们不得不在电影院看,虽然我们花了很贵的门票去看,我们也会认为这是值得的,就是为了抢先一睹为快,这就是首映效应在引领着我们。 在课堂上,起初同学门十分安静地听老师讲解,突然有手机的短信铃声响起。因为是非常搞笑的铃声,所以大家都笑了。老师没说什么,接下来的五分钟里又有两三次其他同学的手机铃声响起。我身旁的一位同学竟然故意调出铃声。 其他同学是因为觉得自己的铃声也很有趣要让大家听一听,笑一笑,还是因为老师没有责备提醒第一名同学,其他同学认为无所谓,而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是一种有趣的生活现象,有人称之为”破窗理论”,当一排完好的玻璃窗墙,如果有一扇窗受到破坏而没有及时修补时,那么其它完整的玻璃窗口也会陆续遭受到破坏,最后这一排完好的玻璃窗墙就会变成一睹破窗墙。当您第一位同学无意中发出手机铃声,而没有受到老师责备或制止时,其他同学默认老师对该行为不会责备或制止,同时由于该行为能引起其他人的笑声而带来某种满足感,于是便会效仿。对这样的现象应当第一次出现时就把它禁止,才不会出现连锁反应,心理学真的是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不同的颜色,构成了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而不同的颜色,也会对人长生不同的影响。例如,黄色,会引起人的食欲。所以,很多餐馆会选择黄色作为餐馆的主体颜色,这样一来,就会就会引起客人的食欲,增加餐馆的收入。而在医院的病房里,人们会选择白色作为主体颜色,因为,在医院的人都是身体不舒服的,那么,他们的心情就难免会烦躁。焦虑,这时,如果采用较为鲜艳的颜色,就会使病人的心情更加暴躁,不

生活中的心理学

生活中的心理学 心理学源自于生活,又能很好地指导生活中的人们,不管是在爱情、婚姻中还是职场、商场中,处处都存着心理学的影子,在这些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较为有趣的心理学问题,比如虚荣,自杀,恋母(父),追星等等。 1.虚荣——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 虚荣,即指一味追求外表光彩的心理。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爱慕虚荣,男人大多追求自己的名誉、地位、款子等,女人更多的追求自己的衣着、容貌、老公等。 尤其在如今这个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社会,人们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解决温饱,已经不能像老子在《取舍》中所言:“难得之货使人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因为每个人都不喜欢自己在任何方面比别人落后一等,一定限度的在道德与法律之内的虚荣心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追求轻则道德沦丧,重则有可能踏入罪恶深渊 如果想要挽救自己,只能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1.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永远不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炫耀自己,也不会沉迷于那种徒有虚名的假象里。 2.丢掉攀比心。盲目地去跟他人比较,心理永远都无法平衡,并且还会促使虚荣心越发强烈。如果实在想要比较,就跟自己的过去比,看看自身是否有进步或倒退。 3.尊重自己的人格。崇尚高尚的人格,懂得尊重自己的人,永远不会让虚荣心站在自己的头顶 2.自杀者的内心挣扎 自杀,是腐蚀心灵的毒蛇。处在常态生活作息中的人们,对自杀问题的重要性一向认识和估计不足。人们从来没有想到全世界每天至少要有一千人死于自杀。美国现实在各种死亡原因中,自杀致死占第8位。美国每年死于自杀的有30多万人之多,而自杀未遂者更是多不胜数。 据权威性的统计显示:全世界自杀发生率最高的国家,竟达到每年10万人口中有25名(如:挪威、瑞典、丹麦等);低发生率国家每10万人口中有10名(如: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等)。就性别而言,各国男性普遍高于女性3倍。就我国而言,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3.6% 如何摆脱不良心理的侵蚀: 每一例自杀案件的当事人,都有不同的动机,但是,他们不想活下去的最终目的却是相同的。那些厌生弃世者,绝大多数性格内向,心中有解不开的结也不愿与人交流向人诉说,他们感情脆弱,心理上不能承受不幸的考验,当他们的某种愿望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时,便选择了“自杀”这条“自我解脱”的不归路。 据20世纪末的一次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数十万人死于自杀。据行家评说:社会越是发展,科技越是发达,社会竞争越是激烈,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也将越大,因此,自杀的隐患也越明显。像欧美发达国家,自杀的问题更严重。为此,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自杀问题亦不可忽视。如在一些城市中,都设立了由心理医生担纲的“心理热线电话”,这些专线电话的开通,的确为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提供了便利,为他们排了忧、解了难,间接地挽救了很多宝贵的生命。 因此,专家提醒那些性格内向、孤僻的人,应学会心胸开阔,遇事不惊、处世泰然、多学他人长处。比如,冰心老人就是我们的榜样:她性格爽朗,心境愉悦,不论遇到什么挫折,

常用的心理学现象解释

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 “正常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有背于他们本性的蠢事,以哪种方式?为什么会这样?我一直对此极其感兴趣。为什么本性善良的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邪恶的事情来?为什么聪敏的人有时候又会做出一些愚蠢,荒谬的傻事?” -- Philip Zimbardo 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教授一样,我也对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做蠢事这一点很痴迷。通常我们会听到的答案是:是由于外人造成的(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笼统的这样解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一直在详述这10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每一个都讲述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独一无二且意义深刻的故事。 1、光环效应 当你自己的头脑是一个谜的时候,十大社会心理学研究不但论证了“光环效应”,还证明了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思考过程。 “光环效应”是社会心理学里的一个经典的发现。其理念是对于个人的总体评价(例如,她是否令人喜爱)渐渐成为了狭隘的对于某些特定的特征的评判(例如,她是聪明的)。好莱坞明星完美地证明了光环效应。因为他们总是很有魅力而且令人喜爱,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假设他们同时也是聪明的、友善的、明辨是非的等等。直到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与此相反的证据,我们才幡然醒悟。同样的道理,政治家利用“光环效应”使其成为自己的优势。他们表现得和蔼而友好,却不怎么谈到主旨。人们倾向于相信这些政治家的政策是好的,因为他们看上去是好人。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你可能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反省,或者用一种说法来说,追溯我们的思考过程以回到最初的错误,从而找到这种判断的错误。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Richard Nisbett开始论证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总体思考过程以及光晕效应这个特例。 讲师的令人喜爱度 Nisbett和Wilson希望调查听课的学生是如何评判讲师的(Nisbett和Wilson, 1977)。学生们被告知这是一项对于评价老师的研究。他们还特别被告知,实验对于不同的评价是否依赖于学生和某一讲师接触的多少感兴趣。这纯粹是一个谎言。 实际上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他们会分别看两段关于同一位讲师的不同视频。而这位讲师正好有很重的比利时口音(这和实验室是很有关的)。其中一组学生看了这位讲师和蔼而友好地回答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二组学生看了同一位讲师用冷酷而疏远的语气回答了同样的问题。实验让我们明确,到底哪一种人格更讨人喜欢是十分明显的。在其中一种人格中讲师显得热爱教学和学生,而在另一种人格中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完全不喜爱教学的权威人物。 在每组学生看完视频之后,他们被要求给这位教师的外表、特殊语言习惯,甚至还有他的口音(特殊语言习惯在两段视频中是一样的)打分。与光环效应相一致,看到讲师“和蔼”形象的学生认为他更有吸引力,他的语言习惯更令人喜爱,甚至他的口音也更加有魅力。这并不奇怪,因为它支持了之前关于光环效应的研究。 无意识判断 令人意外的是,虽然给了他们很多机会,学生们还是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给讲师打高分。研究结束后,学生们被暗示自己对讲师的喜爱程度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评价。尽管如此,

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

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 专题简介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蝴蝶效应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 蝴蝶效应说的就是“一件事”对结果的影响,就象只改动了一点数据计算的结果都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详细阅读 ?什么是"蝴蝶效应"? ?为什么会有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与环境污染有什么关系呢? ?请问“蝴蝶效应”中的蝴蝶到底在哪扇的翅膀? 木桶效应 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是什么?还有哪些效应? ?何谓木桶效应? ?在实际的生活中,短木桶效应和扬长避短

到底哪个更具有优势一些? 羊群效应 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详细阅读 ?什么叫羊群效应? ?什么是扎堆效应谁能告诉我谢谢 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里有一只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详细阅读 ?什么叫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与培哥效应的联系 ?鲶鱼的生活习性?“鲶鱼效应”说法的由来? 晕轮效应 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详细阅读 ?什么是“晕轮效应” ?恋爱中出现严重晕轮效应的名家还有哪些? 第一印象效应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一、不定向选择题 1、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的主要学习定律有()。 A、准备律 B、因果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2、学习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获得 B、转化 C、评价 D、实践 3、属于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逐渐分化原则 B、整合协调原则 C、接受学习 D、现行组织者策略 4、在学生掌握了“蔬菜”后,再学习萝卜、白菜等概念,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E、转移学习 5、以有意义学习和认知同化的观点为基础,奥苏贝尔提出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程序原则 B、逐渐分化原则 C、整合协调原则 D、先行组织者原则 E、强化原则 6、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理解 B、巩固 C、获得 D、转化 E、评价 7、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8、加涅提出了三类态度,下面属于这三类态度的是()。A.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

B.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 C.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 D.关切社会需要和社会目标的愿望 E.进公民义务的愿望 9、奥苏贝尔提倡的一种学习类型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B.有意义-接受学习C.机械-接收学习D.机械-发现学习 10、()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布鲁纳B.班杜拉C.桑代克D.巴甫洛夫 11、()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A.建构主义B.认知结构C.信息加工D.有意义言语12、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B.苛勒C.斯金纳D.巴甫洛夫 13、布鲁纳的学习论是()。 A.完形-顿悟说B.有意义接受学习论C.认知-结构学习论D.建构主义 14、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回避条件作用15、过马路时听到汽车喇叭声后迅速躲避,这种行为是()。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回避条件作用

社会心理学-社会冷漠现象分析资料

社会冷漠现象分析 姓名:学号:班级:专业: 2017年6月7日,法制日报报道河南驻马店一名年轻女子在夜间走斑马线过马路,一辆小车将其撞倒并径直离开现场。让人寒心的是,从被撞倒后直至遭到第二辆车碾轧的1分钟内,10余辆途经车辆和约20名经过的行人,无一人上前施救。这让我想到了好几年前震惊全国的小岳岳事件,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新闻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相同的情形多次上演,是什么让这个社会变得如此冷漠? 在当今社会,由于社会压力,城市化加速,人们观念、信仰的转变等各种因素,导致人们越发的漠然,社会成员对社会问题及周围的人或事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利益均持观望和听之任之的态度,该问题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我们不时总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冷漠现象。比如社会冷漠现象每出现一次,我们的心痛就加剧一次,因为他们的冷漠,让一个个正义与善良的火种,黯然地熄灭。 社会冷漠心理也属于病态社会心理,其危害主要有:第一: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彼此关系冷漠,会造成传统美德的丧失,社会上再难看见人们互帮互助、和谐一致的情景,社会退化成一个个单个体的原子个体;第二,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破坏社会治安,扰乱社会秩序:第三,有害民众身心健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第四,降低了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会造成社会解体的隐患,社会联系缺少了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纽带,社会稳定无法维系。因此,冷漠已成为社会的“癌症”。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何这一片片的冷漠、一个个的围观、一幕幕的惨剧仍在如此匪夷所思、让人心痛地不断上演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前社会以及人们的越发冷漠呢? 从法制日报报道的新闻来看,肇事司机和车祸发生时现场周边的路人之残忍、冷漠,的确令人发指,也令人感到彻骨的寒意。但是,冷静下来再看,对于这种群体性冷漠,也不宜过于放大解读。实际上,群体性冷漠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心理学因素。比如,1964年,美国纽约曾发生一起命案:一名女子在自家门口被人刺死,周围邻居至少有38人目睹了命案发生,却没有一个人见义勇为。当时的媒体也慨叹世风日下。但是,有些心理学家不相信这点,通过一系列实验揭示,施助行为与

心理学中各种常用的效应定律

各种效应、定律 【月曜(yào)效应】(也称为月曜病) 有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学生在星期一上课时往往精神疲惫、注意力分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双休日中,学生在心理上开始自我放松,原来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被悠闲随意的玩乐所取代,于是,晚睡晚起,精神不振。到了星期一,,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物钟还没有及时调整过来,结果出现了不少学生在星期一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差、纪律散漫等现象。因为我国古代把星期一又叫做“月曜”,所以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月曜效应”。 “月曜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双休日(包括其他假日),家长要精心安排孩子的生活,既不能施加太大的压力,又不能放任自流。如果学习负担过重,孩子疲于奔命,身心无法得到充分休息;完全不管,孩子过分放松,便很难适应星期一的紧张学习生活。另外,家长最好在星期一上学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提醒,引导他们调整生物钟,从而更好地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 【酝酿效应】:所谓酝酿效应,又称为直觉思维,是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了出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件事情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但我们茅塞顿开的时候突然会有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放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里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

1-2 关于心理现象的本质

教案周次 2 课时 2 课题1-2 关于心理现象的本质 课次3、4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点 重 点 难 点 教学目标 识 记 理 解 应 用 分 析 综 合 知识与 技能 心理实质√√√√√ 脑的结构√√ 脑的机能√√√√ 反射、条件反射、无条件发 射 √√√√√ 过程与 方法 理解心理的实质,掌握反射、条件反射、无条件发射 情感、 态度与 价值观 初步树立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 方法 设计 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作 业内容1、名词解释:心理、反射、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 2、简答题:脑的机能有哪些? 教学 后记与反思学生对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有点难区别,通过举例讲解,帮助理解,讲解巴甫洛 夫的狗的实验,帮助理解条件反射。

教学过程: 复习: 提问:1、心理学研究什么? 2、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是什么? 3、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什么?心理过程包括什么? 4、什么是个性心理?它包括什么? 5、谈谈作为未来的幼教工作者,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学生回答 导入: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心理学?那么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研究幼儿心理,首先必须弄清人的心理是什么,它又是如何产生的? 新授: 一、心理实质是什么?(讲授法)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换句话说,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活动是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的,脑是心理的器官。许多研究证明:如果大脑受到损伤,心理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1、脑的结构 教师结合图示讲解:脑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器官,它由延髓、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组成,其中最发达的部分是大脑。 人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构成,表面覆盖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的脑细胞和皮层下的神经纤维有着复杂的联系,相互传递信息,构成了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2、脑的机能 (1)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收、分析、综合、贮藏和发布各种信息 【举例】“小偷偷包” “花香引人嗅” 大脑皮层分成四个部分:枕叶、颞叶、顶叶和额叶。这四个叶在机能上分工不同(图1-2)枕叶:与视觉有关 颞叶:与听觉有关 顶叶:与肤觉、运动觉有关 额叶:控制着人的有目的、有意识行为 皮层各部位既分工又合作,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协调一致。 (2)大脑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机体对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行动。 反射按起源分为两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先天固有的反射如:新生儿的吮吸行为看到或闻到好吃的会分泌唾液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

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从众现象 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夜场被称为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这都会干扰对信息的评价,要克服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不掺杂主观成分。 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 罗森塔尔效应 有一位名叫罗森塔尔( RobertRosenthal )的人 , 在 1966 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 研究变态心理学的人 , 可能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 把研究结果“污染”了。他设计了一些实验 , 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其中有一项实验是这样按排的 : 他让大学生用两组大白鼠做实验 , 主持实验的人告诉大学生们说 , 这两种大白鼠品种不一样 , 一组是十分聪明的 , 另一组特别笨。事实上这两组大白鼠没有什麽差别 , 而大学生们都相信 , 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学生们让这两组大白鼠学习走迷宫 , 看看哪一组学得快。结果他们发现 , “聪明”的那一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组学得快。 罗森塔尔对这种果怎样解释呢 ? 他推测说 , 这有能是由于实验者对“聪明”的动物和蔼友好 , 对待“笨”的动物粗暴而造成的。 在另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中 , 罗森塔尔及其同事 , 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 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他们告诉教师们说 , 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 ( lateblooming )者 , 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罗森塔尔认为 , 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自从罗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 , 罗森塔尔就再也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 , 老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 , 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 , 他们与 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可是当学期之末 , 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 , 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呢 ? 罗森塔尔认为 , 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晚器大成的学生 , 开始崭露头角 ,

1-2 关于心理现象的本质2-1

教案周次 3 课时 2 课题1-2 关于心理现象的本质 课次5、6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点 重 点 难 点 教学目标 识 记 理 解 应 用 分 析 综 合 知识与 技能 心理实质√√√√√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过程与 方法 理解客观现实是心理的的内容和源泉,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 能动性。 情感、 态度与 价值观 初步树立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 方法 设计 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 作 业 内 容 有人认为:人的心理很神秘,是不可捉摸的。你对此有何看法? 教 学 后 记 与 反 思 通过案例分析和举例,能加深学生对心理实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复习: 提问:脑的机能有哪些? 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 心理实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 导入:指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继续学习心理的实质 新授: 接着上节课的内容: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闭门造车”的联想 “莱特兄弟飞上蓝天的典故” 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和人的各种活动。其中,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活动是心理的主要源泉。 2、【案例分析】 1920年在印度发现两个狼孩,小的约2岁,取名阿玛拉很快就死去了,大的约8岁,取名巴玛拉,当时她的智力水平仅仅相当于6个月的婴儿的智力水平,她不会说人话,只能做狼嚎,不能直立行走,只能四肢爬行,害怕强光,害怕水火,不让洗澡,不让穿衣,不吃人手里的食物,而只吃扔在地板上的肉,经过精心的照料和教育,她两年学会了站立,四年学会了6个单词,六年学会了走路,七年学会了45个单词,同时学会了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到17岁临死时,还仅仅相当于4岁儿童的心理水平。 思考与讨论:印度狼孩的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3、故事讨论:《金口难开的女孩》 4、总结:缺少了客观现实,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也将因此而丧失。 因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和谐、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环境,以保证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1、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有目的的、主动加以选择的。 2、人的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带有主观色彩的。

社会心理学-社会冷漠现象分析

社会心理学-社会冷漠现象分析

社会冷漠现象分析 姓名:学号:班级:专业: 2017年6月7日,法制日报报道河南驻马店一名年轻女子在夜间走斑马线过马路,一辆小车将其撞倒并径直离开现场。让人寒心的是,从被撞倒后直至遭到第二辆车碾轧的1分钟内,10余辆途经车辆和约20名经过的行人,无一人上前施救。这让我想到了好几年前震惊全国的小岳岳事件,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新闻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相同的情形多次上演,是什么让这个社会变得如此冷漠? 在当今社会,由于社会压力,城市化加速,人们观念、信仰的转变等各种因素,导致人们越发的漠然,社会成员对社会问题及周围的人或事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利益均持观望和听之任之的态度,该问题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我们不时总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冷漠现象。比如社会冷漠现象每出现一次,我们的心痛就加剧一次,因为他们的冷漠,让一个个正义与善良的火种,黯然地熄灭。 社会冷漠心理也属于病态社会心理,其危害主要有:第一: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彼此关系冷漠,会造成传统美德的丧失,社会上再难看见人们互帮互助、和谐一致的情景,社会退化成一个个单个体的原子个体;第二,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破坏社会治安,扰乱社会秩序:第三,有害民众身心健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第四,降低了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会造成社会解体的隐患,社会联系缺少了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纽带,社会稳定无法维系。因此,冷漠已成为社会的“癌症”。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何这一片片的冷漠、一个个的围观、一幕幕的惨剧仍在如此匪夷所思、让人心痛地不断上演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前社会以及人们的越发冷漠呢? 从法制日报报道的新闻来看,肇事司机和车祸发生时现场周边的路人之残忍、冷漠,的确令人发指,也令人感到彻骨的寒意。但是,冷静下来再看,对于这种群体性冷漠,也不宜过于放大解读。实际上,群体性冷漠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心理学因素。比如,1964年,美国纽约曾发生一起命案:一名女子在自家门口被人刺死,周围邻居至少有38人目睹了命案发生,却没有一个人见义勇为。当时的媒体也慨叹世风日下。但是,有些心理学家不相信这点,通过一系列实验揭示,施助行

2017年自考《心理学》模拟练习:心理的实质

2017年自考《心理学》模拟练习: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实质 (一)填空 1.心理学是研究___及其___的一门科学。 (心理现象、规律) 2.心理现象也叫___,它包括___和___。 (活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___,是人脑对客观现实 的反映过程,它包括___、___、___。 (动态过程、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德国心理学家___在___年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1879年) 5.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___、___两个方面。 (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 6.人的心理的实质是_________。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7.必须具备___和___才能产生人的心理。 (人脑、客观现实) 8.人的神经系统是由___和___组成的。其中周围神经系统由___、___、___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脊神经、内脏神经) 9.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叫___,它由___和___组成。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分叫___。 (神经元、细胞体、突起)(突触) 10.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叶,额叶是___中枢;颞叶是___中枢;枕叶是___中枢;顶叶是___中枢。 (语言运动智慧、听觉、视觉、躯体感觉) 11.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___。反射是指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___产生的规律性的 ___。 (反射、内外刺激、反应) 12.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叫___,它由___、___、___、___、___五部分组成。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3.第___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人所特有的是___的活动。(一、第二信号系统) 14.反映是物质间___,彼此留下痕迹的过程。植物和单细胞出现了___反映形式;多细胞和环节动物有了___;脊椎动物出现了------------反映形式;高级哺乳动物出现了---------;人的心理的最高形式是产生了___。人的心理反映具有___性和___性。 (相互作用、感应性、感受性、知觉、具体思维、意识、主观性、能动性) (二)问答 1. 为什么说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2. 什么叫反映,它是怎样演化的? 3.人的意识有哪些特征?

社会心理学--经典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答:是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是以怎样的方式受到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影响 一、定义 指的是他人的言辞、行动或仅仅是其在场对我们思想、情感、态度或行为所 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二、方式有:(1)劝说(2)广告(3)从众(4)群体行为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内容有哪些? 答:(1)社会思维(感知自己与他人、信念、决策、态度) (2)社会影响(文化、生物压力、从众、群体) (3)社会关系(偏见、攻击、吸引、亲密关系、助人) 第四节、了解社会影响的其他方法有? 答:(1)询问 (2)记者、时事专家、社会评论家 (3)民间智慧 (4)哲学 第五节、社会性解读的力量 社会心理学主要关心的不是客观的社会情境,而是人们如何受他们对社会环境的诠释或解读的影响。了解人们如何知觉、理解或解释社会环境比了解客观社会环境本身更为重要。 解读(Construal):是指人们认知、理解、解释社会世界的方式 第六节、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一、与人格心理学的区别 答、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之间的共性,而人格心理学在解释社会行为时, 重视个体差异-致使一个人异于其他人的人格层面。 二、与社会学的区别 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是微观方面的内容,也就说个体的心理,而社会学研究的范围是宏观方面的内容,比如政策、经济、历史等。 第七节、社会影响的威力有哪些? 答、(1)人们会低估社会影响的力量(当人们低估社会影响力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误性的安全感) (2)社会情境的主观性 第八节、人性的基本动机有? 答、(1)自尊取向(保持良好自我感觉的需要) (2)社会认知取向(对准确性的需求) (3)其他动机(饥饿、口渴、生物驱力、恐惧、爱等) 第九节、名词解释 1、解读(Construal):是指人们认知、理解、解释社会世界的方式 2、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是指高估内在性情因素对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