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

江苏省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
江苏省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

江苏大联考

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请将试卷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4.交卷时,可根据需要在加注“”标志的夹缝处进行裁剪。

5.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语文Ⅰ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俗话说,大丈夫,说是怎样就是怎样,更何况是公众人物?赚足了注意力,却不兑现当初的承诺,最终得罪的就是关注你的人,害人害己。

②销售不景气,工人们人心浮动。厂长很忧心,找来生产主管,对他说:“你在工人中向来威望高,说话有分量, ,还望你能做好稳定工作。”

③金铁霖老师从教半个世纪,培育的各类声乐表演人才有上千名。学生说起他时,都说他要求严格, ,所以能够培育出那么多的著名歌唱家。

A.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说一不二

B.一诺千金说一不二一言九鼎

C.一诺千金一言九鼎说一不二

D.说一不二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2.下列诗句与“小楼一夜听春雨”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多少楼台烟雨中

B.残花落尽见流莺

C.吹面不寒杨柳风

D.深巷明朝卖杏花

3.根据场合,下列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人人讲究卫生,爱护环境,争当文明市民。(街道旁标语)

B.为了您以及家人的幸福,请注意交通安全。(道路旁标语)

C.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风景区标语)

D.我医院设备一流,技术精湛,欢迎大家光临本院。(医院门口标语)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读书有两种方

法。。。, 。, 。读《论语》,会感受到在你的心中流过的是一条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长河。

①中国人都该读《论语》

②没有哪一位思想家、文学家不受《论语》的影响

③一种是浏览,一种是精读

④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

⑤不把这本书读懂、读通、读透,就不能深刻理解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⑥一个人要提高文化修养,打下做人、做学问的根底,必须精读几本书

A.①②⑤③④⑥

B.②④⑥⑤①③

C.③⑥④②①⑤

D.④①③⑥⑤②

5.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注]漫画中的文字为“是他摔的”。

A.说明了对自己不负责任,必然会受到道德的谴责。

B.指出失去别人的信任就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

C.讽刺了那些相互推卸责任、不肯承担责任的现象。

D.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何稠,国子祭酒妥之兄子也。父通,善斫玉。稠性绝巧,有智思,用意精微。年十余岁,遇江陵陷,随妥入长安。仕周御饰下士。及高祖为丞相,召补参军,兼掌细作署。开

皇初,授都督,累迁御府监,历太府丞。稠博览古图,多识旧物。波斯尝献金绵锦袍,组织殊.丽。上命稠为之。稠锦既成,逾所献者,上甚悦。时中国久绝琉璃之作,匠人无敢厝意,稠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寻加员外散骑侍郎。

开皇末,桂州俚李光仕聚众为乱,诏稠召募讨之。师次.衡岭,遣使者谕其.渠帅洞主莫崇解兵降款。桂州长史王文同锁崇以诣稠所。稠诈宣言曰:“州县不能绥养,致边民扰叛,非崇之罪也。”乃命释之,引崇共坐,并从者四人,为设酒食而遣之。崇大悦,归洞不设备.。稠至五更,掩入其.洞,悉发俚兵,以临余贼。

象州逆帅杜条辽、罗州逆帅庞靖等相继降款。分遣建州开府梁昵讨叛夷罗寿,罗州刺史冯暄讨贼帅李大檀,并平之,传首军门。承制署首领为州县官而还,众皆悦服。有钦州刺史宁猛力,帅众迎军。初,猛力倔强山洞,欲图为逆,至是惶惧,请身入朝。稠以其疾笃,因示无猜贰,遂放还州,与之约曰:“八九月间,可诣京师相见。”稠还奏状,上意不怿。其.年十月,猛力卒,上谓稠曰:“汝不前将猛力来,今竟死矣。”稠曰:“猛力共臣为约,假令身死,当遣子入侍。越人性直,其子必来。”初,猛力临终,诫其.子长真曰:“我

与大使为约,不可失信于国士。汝葬我讫,即宜上路。”长真如言入朝,上大悦曰:“何

稠著信蛮夷,乃至于此。”以勋授开府。

稠少言,善候上旨,由是渐见亲昵。及上疾笃.,谓稠曰:“汝既曾葬皇后,今我方死,

宜好安置。属此何益,但不能忘怀耳。魂其有知,当相见于地下。”上因揽太子颈谓

曰:“何稠用心,我付以后事,动静当共平章。”

(节选自《隋书·何稠列传》)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组织殊.丽殊:美好

B.师次.衡岭次:驻扎

C.归洞不设备.备:防备

D.及上疾笃.笃:病重

7.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遣使者谕其.渠帅洞主莫崇解兵降款

B.稠至五更,掩入其.洞

C.其.年十月,猛力卒

D.猛力临终,诫其.子长真曰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稠性绝巧,有智思,用意精微。(4分)

(2)稠少言,善候上旨,由是渐见亲昵。(4分)

9.何稠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入秦川界

卢照邻

陇阪长无极,苍山望不穷。石径萦疑断,回流映似空。

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春芳勿遽尽,留赏故人同。

(1)首联用“长无极”“望不穷”两个词,有什么作用?(3分)

(2)从写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两句。(4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趣?(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知不及大知, ▲。(《庄子·逍遥游》)

(2) ▲ ,肇锡余以嘉名。(屈原《离骚》)

(3)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4)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诗经·蒹葭》)

(6)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7)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8)塞翁失马, ▲。(《淮南子》)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门铃

贾大山

夏局长家安着个门铃,轻轻一按,叮咚作响,奏一曲电子音乐,十分好听。可是,那悦耳的声音一响,老夏就要把脸一沉,小声说一句:

“麻烦!”

总是老伴去开门。

他做梦也没想到,机构改革那年,一定要让他当局长。组织部门和他谈话,他总是说干不了,最后惊动了县委书记。县委书记有文才,也有口才,先讲改革的意义,又讲人生的价值,最后引用了古人一句话:天地生才有数,若有济世之才,竟自遁世,岂不辜负了天地生才之心吗?老夏被感动了,但是仍不明白,自己除了画画儿,究竟有什么才能?后来才知道,那时配备领导班子,大学生要占一定比例——他有浙江美术学院的文凭。

老夏领导的局没有经济任务,压力并不大。上班谈工作,他不怕,吹拉弹唱,画画儿照相,指导民间艺术,保护文物古迹,他都不外行。他最怕下班回家,最怕门铃响。

老伴刚刚做好饭,门铃响了,是下属单位的一个女会计:“夏局长,你说吧,我和老崔谁的贡献大!”他知道,评工资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自己虽然上过大学,但不知道怎样回答这样的问题,只好说都大都大。刚刚送走女会计,门铃又响了,是老崔。老崔是

老同志,怠慢不得,赶忙拿烟、沏茶。老崔不吸烟,不喝茶,黑着脸摆贡献,从抗美援朝一直摆到改革开放……

评工资不结束,门铃天天响。后来不评工资了,门铃响的更频繁——评职称开始了。星期天,刚刚铺下一张宣纸,想画一幅画,门铃响了,是老杜、小胡和小吴。小吴要求评“初职”,小胡要求评“中职”,老杜要求评“高职”,人人都有充足的理由。老夏说,评“初职”没问题,评“中职”要争取,评“高职”得会一门外语。老杜便急了,他说他会外语——八格牙鲁米西米西不是外语?老夏便笑了,耐心告诉他,那不算会外语。老杜也笑了,原来他知道,那不算会外语。

评过职称,门铃声仍然不断,白天响,晚上也响。有要求调动工作的,有要求安排子女的,也有嘴上说什么事情也没有,其实是想要个一官半职的。这其中,也有人想要给老夏送点什么东西的,但总是被老夏婉言拒绝了。老夏明知不能有求必应,但是答复一定得圆满。有时需要金蝉脱壳,有时需要顺水推舟,有时需要大智若愚……他把“三十六计”至少发展到了四十八计,仍然有的满意,有的不满意。满意了的千恩万谢,不满意的指桑骂槐……

老夏好静,早就厌烦了这种生活。客人一走,他便收了笑容,又对老伴说一句:

“麻烦!”

“麻烦什么?”

“天天有人!”

“人世界,能没人吗?”老伴总是这么说。——她是站柜台的,天天和人打交道,习惯了。

老夏的门铃响了七八年,终于不响了。领导根据他的请求,免去了他的局长职务,让他当了调研员。领导一再声明,不是老同志犯了错误,而是为了给他腾出时间,让他集中精力为人民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财富。

老夏当了调研员,老伴也很高兴。老夏每天到局里晃一下(不晃也行),就可以回家了,除了看书、画画儿,还能做做家务。老伴每天上班时,总要给老夏交代一些任务: “该添火了记着添火。”

“水开了倒在暖瓶里。”

“中午喝粥也行吃面也行。”

老夏欣然答应着。除了完成老伴交代的任务,他还种了两盆花草,养了一缸金鱼,每天把屋里收拾得几净窗明。然后坐在窗前,看书,画画儿,有时还读几句诗。他爱读这样一首诗: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可是,这样过了不到半月,他便坐不住了。他爱画画儿,哪能天天画画儿?他爱读书,也不能总是读书。楼道里一有脚步声,他便凝神细听,等候着那个悦耳的声音。脚步声消失了,门铃终于没有响。

一天,他望着门铃,对老伴说:

“拆了它吧?”

“为什么拆了它?”

“又不响。”

“拆了更不响,安着吧。”

门铃没有拆去,但是总也不响。小吴和小胡,怎么也不来玩一会呢?他卸任的时候,小吴、小胡曾经充满感情地说:“夏局长,你在职的时候,我们不便多去看你,现在好了,你不在职了,我们可就去得勤了,你可别嫌麻烦……”

他呆呆地坐着,想着,门铃忽然响起来了,叮叮咚咚,清音绕梁,无比新鲜十分美好!开门一看,不由大失所望,是老伴回来了。他问:“没带钥匙?”

“带着呢。”

“带着钥匙还按门铃?”

“你不是嫌它不响吗?”老伴笑着说,“我给你闹个动静儿。”

(选自《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有删改)

12.“门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13.小说中的老夏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

14.小说写老夏爱读“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这首诗有何

意味?请简要分析。(4分)

15.小说中的老夏先是厌烦“门铃”响,后又盼望“门铃”声,这是为什么?请简要探究

老夏的这一心理。(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无知的乐趣

[英]罗伯特·林德

一个人到乡下散步,不为自己对事事无知吃惊也是不可能的。成千上万的人浑浑噩噩地过了一生,分不出哪是橘树哪是榆树,也听不出画眉和山鸟的鸣声有什么不同。我

们同各种小鸟比邻而居,但我们的观察力却极其迟钝;很少人能说出苍头燕雀是否鸣啭,杜鹃是什么颜色。有时候我们会像小孩儿似的争论不休:杜鹃是不是总是在飞翔的时候,还是有时也栖在树枝上唱歌;查浦曼是凭借对大自然的观察,还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写出

下面两行诗句:

布谷在橡树的嫩枝上歌唱,

带给人们第一束明媚春光。

但我们的这种无知也决不完全是坏事。从无知中我们就会不断获得发现的喜悦。

如果我们活了半辈子还从未看见过杜鹃,那么当我们第一次看见它由于自己干了坏事,

急匆匆地从一个树丛逃到另一个树丛,我们一定会产生一种又惊又喜的感觉。不要认为生物学家在观察鸟类时就没有这种喜悦心情。

讲到喜悦之情如何产生,就连生物学家在某种程度上也有赖于无知,使他得以不断

发现新大陆。他要亲眼看一下雌杜鹃——罕见的景象——如何在地面上生蛋,然后再把蛋衔到巢中,哺育出一个杀婴犯。生物学家会手执一副望远镜日复一日地进行观察,为

了证实或否定杜鹃确实是把蛋生在地面上而不是窝里。而且即使他的运气好,碰巧看到了这种行踪极其诡秘的小鸟在下蛋,也还有许许多多其他有争议的问题有待他去克服。

譬如说,杜鹃的蛋同它投放在某个巢内的其他鸟儿的蛋颜色是否相同呢?科学家们

显然不必为他们失去的无知悲叹。如果说他们似乎已经无所不知,那也只是因为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在他们揭露出的每个现象后面,永远都有一个神秘的无知的宝库等待着他们去挖掘。

宇宙万物,从太阳、月亮直到各种花卉的名字,我们都不甚了了。有一次我听到一

个聪明的女人问别人,新月是不是总在每周的同一天出现。后来她又添了一句:不知道

也好,因为如果弄不清月亮什么时候出现在天空的某个方位,抬头望到,就会给人一种惊喜的感觉。但是我却认为,就是对那些熟悉月亮升落时间表的人来说,新月也总令人感

到惊异。春天的来临,百花争艳,情况也与此相同。我们都知道,苹果树开花总在结果之前,但如果我们在五月里一天晴朗的假日到一个果园去走一遭,还是会惊奇不已。

我们每一个人好像只是调查了一个小圈子里面的事实并把这些事实变成了自己

的。日常工作以外的知识被大多数人看做是华而不实的东西。然而我们还是经常对我

们的无知作出反应,加以反对的。我们不时地唤起自己并思考。我们喜欢对什么事情都思考——思考死后的生活或思考那些像据说曾经使阿里斯多德感到困惑的问题——

“为什么从中午到子夜打喷嚏是好的,但从半夜到中午打喷嚏则是不吉利的”——人类感受过的最大欢乐之一是:迅速逃到无知中去追求知识。已经失去了这种乐趣的人或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