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史问答题精选(二)

共和国史问答题精选(二)
共和国史问答题精选(二)

共和国史问答题精选(二)

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

15.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毛泽东这句话的理解。

⑴.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

①.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参与势力负隅顽抗,反革命分子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帝国主义孤立封锁、禁运包围;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尚未完成;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物价暴涨,人民生活困苦;这些严重的问题,一个没解决好,新中国政权便无法巩固;

②.党和国家干部,面临着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面临着腐化变质的危险,党的自身建设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

③.党必须领导人民把我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必须领导人民走向社会主义,但党又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⑵.所以,夺取全国胜利,只是完成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党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

16. 19世纪4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基本情

况。

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⑵.20世纪20、30年代,随着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建立,形成了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产阶

级,他们把持国家政权,垄断全国经济命脉,是中国反动势力的代表,这样,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⑶.“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社会主要

矛盾,抗战胜利后,社会主要矛盾又恢复到“九一八”事变前的状态;

⑷.新中国成立时,随着三座大山的被推翻,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两种基本矛盾,一

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二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⑸.20世纪50年代中期,三大改造完成,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基本解决,代替他的

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7.从中华民国成立到五四运动前,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共八大前,中共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出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说明导致上述两种结果的根本原因。

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和复辟帝制,

反对张勋复辟和段祺瑞的独裁统治;孙中山的努力屡遭失败,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⒉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人民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恢复经济,实施一五计划,

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召开了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完成了三大改造;这些工作,巩固了政权,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⑶根本原因:

孙中山屡遭挫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局限性,不能找到一条拯救中国

的正确的道路;中共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制定了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路线,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

18. 1956年中共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开始探索的标志是什么?探索中面临哪两大问题?中共八大对这两个问题的决策是什么?中共八大决策的依据有那些?中

共八大决策是正确的,但为什么未能贯彻执行?

开始探索的标志:《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借鉴苏联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建设中要处理好各种关系;

探索中面临的两大问题:

一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二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规模和速度问题);

中共八大对这两个问题的决策:

⑴.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

主义建设的总任务;

⑵.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中共八大决策的依据:

⑴.对敌斗争的任务基本完成:

建国初期,经过追歼残敌、剿匪作战,消灭了国民党残余势力;土地改革、镇反运动,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社会秩序稳定;抗美援朝,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⑵.社会经济领域发生重大变化: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一五计划进展顺利;

⑶.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新中国初期的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政权;一届人大,制定了宪法;外交政策成熟;国际威望提高;

⑷.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基本解决:

三大改造完成,阶级消灭,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巩固;

中共八大决策是正确的,但未能贯彻执行,原因:

党和国家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迫切心情,忽视了客观规律和当时的国情;国外反华和反共势力的猖獗;对建设社会主义形势估计错误;社会主义建设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

19.中共七大、七届二中全会、八大,是中共领导革命和建设中的三次重要会议。试从会议召开的时机、中心内容方面概括相同之处,并予以说明。这三次会议在指导中国革命或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历史作用有何异同?并予以说明。

⑴.都召开于历史重大转折到来之前。七大在抗战胜利前夕;七届二中全会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八大在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前夕;

⑵.都正确地分析、预见了新的历史时期将出现的新情况。七大指出中国将面临两个前途的斗争;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到城市;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将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⑶.都为新的历史阶段及时制定了正确的任务。七大提出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八大提出集中力量解决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国家;

⑷.都具有从理论上探索在新的历史阶段指导革命或建设实践的历史作用,但八大的探索对

实践的实际指导作用几乎未能发挥。七大指导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七届二中全会指导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但反右斗争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八大的探索难以付诸实践。

20. 1956~1966年探索中指导思想有哪两种倾向?有何表现?十年探索留下那些经

验教训?

两种倾向:

⑴.正确的探索:

①.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提出借鉴苏联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探索适合

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建设中处理好各种关系;

②.中共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论断,提出经济建设的总任务和总方针;

③.1957年毛泽东发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④.1957年,开展整风运动,加强党的建设,听取党外人士的批评和建议;

⑤.1960年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⑥. 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⑦. 科学文化方面,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编制了12年科技发展规划;

⑵.出现的失误:

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的论断,这成为后来但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

②.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超越当时生产力发展水

平: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个人

专断和个人崇拜的不良倾向在党内发展;

1956~1966年十年探索留下的经验教训:

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

⑵.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⑶.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

⑷.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⑸.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21. 试比较中共两次整风的异同。

异:

①.前者中共是在野党,后者中共是执政党;

②.前者是为了彻底肃清左右倾错误,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后者是为了使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③.前者主要是反对主观主义,因为左右倾错误的思想根源都是主观主义;后者侧重于反对官僚主义,因为中共已成为执政党;

④.前者基本成功;后者前期成功,后期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使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严重偏离;

同:

①.内容上都有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反对宗派主义是实现思想统一的组织上的保证;

②.都解决了重大问题,在历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22.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各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制定的?两

者在内容上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对我国经济建设各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中得到什么认

识?

历史条件:

⑴.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的历史条件:

①.民主革命遗留问题基本解决,党和人民政府赢得了人民的拥护,政权巩固;

②.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初步形成;

③.抗美援朝胜局已定,为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⑵.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制定的历史条件:

①.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②.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③.中共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全国人民热情高涨,迫切要求尽快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忽视客观规律、背离八大方针、经济建设中左倾思想滋长)

侧重点: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造”,优先发展重工业,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侧重于多快好省的“快”字,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

影响: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由于工作过粗过急,遗留了一些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忽视了客观规律,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导致三年经济困难;

认识:

经济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23.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左倾错误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它的思想理论根源是什么?

发展:

⑴.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左倾错误发展,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并逐渐占了上风;

⑵.1958年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轻率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泛滥开来

⑶.1959年反右倾斗争,使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

⑷.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左倾错误发展到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是中共历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

思想理论根源:

⑵.党中央对当时国内外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⑶.理论上修改了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

⑷.忽视客观规律,夸大主观能动作用;

⑸.个人崇拜、个人专断的发展

24. 结合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派、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文革中的四人帮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分析其目的,并据此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态度和目的:

⑴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其目的是借维护孔子的名义,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思想,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根据;

⑵激进民主主义者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进行批判,对儒家文化持否定态

度,其目的是要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统治,反对复辟帝制;

⑶文革中四人帮对儒家思想持批判态度,其目的是阻止周恩来批判极左思潮,反对解放干部和对经济调整;

认识:

⑴.历史上不同阶级、不同派别,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对儒家思想采取不同态度;

⑵.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儒家思想对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封建经济,缓和阶级矛盾产生过积极影响;在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产生消极影响;在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对儒家思想应采取科学态度;在现实社会中,对儒家思想要加强研究,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展

25. 1956~1976年是建国以来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从政治、经济、外交三方面归纳前后两个十年我国历史的不同特点。

⑴.政治上:前十年受左的干扰,但正确思想占主导地位;后十年左倾错误占主导地位;

⑵.经济上:前十年虽有挫折但成就巨大;后十年虽有成就但遭受的破坏巨大;

⑶.外交上:前十年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对抗;后十年中美建交,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6. 文化大革命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请回答有关问题:

历史条件:

⑴.长期的左倾错误,使中国陷入严重的困境,必须尽快改变;

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⑶.中共正确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

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解决的问题:

⑴.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

⑵.不断改革完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⑶.对外开放,采取各种方式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加速中国经济发展;

⑷.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规律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探索历程:

⑴.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阶级斗争为纲”,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在全国展开,十一届六中全会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迈开步伐,逐步深入;还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

⑷.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⑸.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⑹.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⑺.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纲;

探索过程中实现的转变:(五个根本性的转变):

一、指导思想上: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经济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外交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从重视社会形态到和平发展,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四、政治上:从维护僵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从强化集权、个人崇拜转向建设民主政

治;

五、文化上:从轻视知识、践踏人才,转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这一时期解决了三个关键问题:

一、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

二、不断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引进外

资和外国先进技术;

三、经济建设计划、指标量力而行,从经济发展水平和总体规模出发;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27. 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请扼要指出这两次决策实践结果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⑴.实践结果的差异:

①.中共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取得重大成就。但是反右斗争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社会矛盾的论断,以阶级斗争为纲,背离了经济建设的中心,急于求成,左倾错误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三年经济困难;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成为新时期的突出特点,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加强;

⑵.不同结果的原因:

①.中共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处于初期,经验不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了几十年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人民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②.中共八大后,个人崇拜、教条主义严重,民主法制不健全,使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能够推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冲破了左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了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

③.中共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逐步深入,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经济建设遵循客观规律,稳步前进;

⑶.结论:

①.必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坚持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的理论基础;

②.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才能取得重大成就

28.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据统计先后召开会议八百余次。这些会议整体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来艰辛而又光辉的历程。其中七届二中全会、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上述三次会议在经济建设方面具有延续性的决策。

(2)七届二中全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建设方面分别提出了哪些方针?

(3)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1)①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规定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②八大提出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

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七届二中全会:告诫共产党人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3)①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③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9. 20世纪的最初20年和最后20年,中国在近代化及现代化的过程中均出现了重大的进步。请回答以下问题:

⑴.请以史实说明,这两个时期中国近代化或现代化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各有哪些表现?

⑵.20世纪最后20年中,中国的现代化与最初20年相比,起点和目标有何不同?

⑶.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20世纪最后20年中,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在管理体制、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原则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⑴.20世纪最初20年:

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出现了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一战期间有较大的发展;

③.思想方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基础,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20世纪最后20年:

①.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进一步完善;

②.经济方面:中国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③.思想方面:全党和全国人民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思想空前解放,实行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⑵.起点、目标不同:

①.前者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近代化,后者是在中国已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化;

②.前者的目标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后者的目标是建设富强的中国;

⑶.变化:

①.管理体制:由强调国家的直接管理,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为强调国家的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所有制:由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

③.由单一的按劳分配到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和政策共存的体制

30.从新中国建立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党和政府对城市经济体制进行了怎样的调整和变革?成效如何?存在什么弊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又是怎样针对城市经济体制出现的弊端进一步调整和改革的?据此你得到哪些认识?

⑴.调整和变革:

①.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②.合理调整工商业,使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得以恢复和发展;

③.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破除旧制度的残余;

④.1953年开始三大改造,把私人资本主义纳入各种形式国家资本主义轨道,通过赎买政策,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⑵.成效和弊端:

建国初期的调整和改革,巩固了新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存在工作过急、过粗、简单化的问题;

⑶.进一步调整和改革: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间接管理,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城市经济出现空前活跃局面;

②.十四大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城市经济体制提出新的要求;

⑷.认识:

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练习(含答案)

动点专题 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例1(2000年2上海)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 (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 (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 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 例2(2006年2山东)如图2,在△ABC 中,AB=AC=1,点D,E 在直线BC 上运动.设BD=,x CE=y . (1)如果∠BAC=30°,∠DAE=1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如果∠BAC 的度数为α,∠DAE 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 A E D C B 图2 H M N G P O A B 图1 x y

C 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 例4(2004年2上海)如图,在△ABC 中,∠BAC=90°,AB=AC=22,⊙A 的半径为1.若点O 在BC 边上运动(与点B 、C 不重合),设BO=x ,△AOC 的面积为y .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2)以点O 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 与⊙A 相切时, △AOC 的面积. 一、以动态几何为主线的压轴题 (一)点动问题. 1.(09年徐汇区)如图,ABC ?中,10==AC AB ,12=BC ,点D 在边BC 上,且4=BD ,以点D 为顶点作B EDF ∠=∠,分别交边AB 于点E ,交射线CA 于点F . (1)当6=AE 时,求AF 的长; (2)当以点C 为圆心CF 长为半径的⊙C 和以点A 为圆心AE 长为半径的⊙A 相切时, 求BE 的长; (3)当以边AC 为直径的⊙O 与线段DE 相切时,求BE 的长. A B C O 图8 H

端午节文化知识问答试题及答案

端午节文化知识问答试题及答案 端午节知识问答 1.屈原生活在哪个朝代? 答:春秋。 2. 屈原是春秋时期哪国人? 答:楚国。 3. 屈原的姓是什么? 答:芈。 4. 屈原的名、字分别是什么 答:名平,字原;或名正则,字灵均。 5. 屈原的属相是?

答:虎(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6. 屈原投哪个江而死? 答:汨罗江。 7.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说出3个) 答:《离骚》《九歌》《九章》《天问》。 8. 屈原创作的新诗体是: 答:楚辞。 9.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是 答:《楚辞》。 10. 《九歌》中十一篇祭祀十位神,其中天神是:答: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 11. 《九歌》中十一篇祭祀十位神,其中地祇是:答: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 12. 屈原投汨罗江前的绝笔之作是?

答:《怀沙》。 13. 楚辞《渔夫》一文中,屈原陈述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 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14. “独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分别指: 答:《国风》《离骚》。 15. 唐代文秀《端午》一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的后两句是: 答: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知识问答【16-30】 16.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维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出自哪首诗? 答:《端午日》(殷尧藩)。 17. 宋代大诗人路由曾在《重五》一诗中写道“粽包分两髻”,下一句是什么? 答:艾束著危冠。

18. 什么被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答:史记。 19. 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是? 答: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20. 端午节是农历的哪天? 答:五月初五。 21. 端午节的别称?(说出3个) 答:端午节的别称:夏节、五月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

(完整版)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

动点及动图形的专题复习教案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生理学考研问答题精选(98个)

生理学考研98 个问答题精选 1、试述O2 和CO2 在血液运输中的形式和过程 [参考答案] 02和C02在血液中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的方式运输。02和C02化学结合方式分别占各自总运输的98.5%和95%,物理溶解的量仅占 1.5%和5%。物理溶解的量虽然少,但是一重要环节,因为气体必须首先物理溶解后才能发生化学结合。 1)02 的运输:主要以Hb02 的方式运输,扩散入血的02 能与红细胞中Hb 发生可逆性结合:Hb+02 TH b02。在肺由于O 2分压高,促进02与Hb结合,将02由肺运输到组织;在组织处02 分压低,则Hb02 解离,释放出02。 2)C02 的运输:C02 也主要以化学结合方式运输。化学结合运输的C02 分为两种形 式: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和HC03-的方式。①HC03-方式:HC03-的方式占C02运输总 量的88%。由于红细胞内含有较高浓度的碳酸酐酶,从组织扩散入血的大部分C02在红细 胞内生成碳酸,HC03-又解离成HC03-和H+。 HC03-在红细胞内与K+结合成KHC03-。随着红细胞内HC03-生成的增加,可不断向血浆扩散,与血浆中的Na+结合成NaHC03-, 同时血浆中Cl-向红细胞内扩散以交换HC03-。在肺部,由于肺泡气Pco2低于静脉血,上述反应向相反的方向进行,以HC03-形式运输的C02逸出,扩散到肺泡被呼出体外。②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方式,大约7%的C02 与Hb 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这一反应无需酶的催化,,反应迅速,可逆,主要调节因素是氧和作用。由于氧和血红蛋白与C02 的结合能力小于还原血红蛋白,所以在组织外,还原血红蛋白的增多促进了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生成,一部分C02 就以HHbNHC00H 形式运输到肺部。在肺部,氧和血红蛋白的生成增加,促使HHbNHC00H 释放出C02。 2、何谓心输出量?影响因素有哪些?并简述其机制。 [参考答案] (1)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约5L/min 。 (2)影响因素;心输出量取决于搏出量和心率。 1)搏出量的调节。 a. 异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变化。在心室 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凡是影响心室充盈量的因素,都能引起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从而通过异长自身调节使搏出量发生变化。心室充盈量是静脉回心血量和心室射血后余血量的总和,因此凡是影响两者的因素都能影响心室充盈量。异长自身调节也称starling 机制,其主要作用是对搏出量进行精细调节。 能影响心室充盈量。异长自身调节也称starling 机制,其主要作用是对搏出量进行精细调节。 b. 等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肌收缩能力的改变而影响心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使心脏搏出量和搏功发生改变而言。横桥连接数和肌凝蛋白的ATP 酶活性是控制收缩能力的主要因素。 c. 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心室肌后负荷是指动脉血压而言。在心率,心肌初长度和收缩力不变的情况下,如动脉血压增高,则等容收缩相延长而射血相缩短,同时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均减少,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另一方面,搏出量减少造成心室内余血量增加,通过异长自身调节,使搏出量恢复正常。随着搏出量的恢复,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加强心肌收缩能力,使心室舒

圆的动点问题--经典模拟题及答案

圆的动点问题 25.(本题满分14分,第(1)小题4分,第(2)小题5分,第(3)小题5分) 已知:在Rt ABC △中,∠ACB =90°,BC =6,AC =8,过点A 作直线MN ⊥AC ,点E 是直线 MN 上的一个动点, (1)如图1,如果点E 是射线AM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 重合),联结CE 交AB 于点P .若 AE 为x ,AP 为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2) 在射线AM 上是否存在一点E ,使以点E 、A 、P 组成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若存在求 AE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2,过点B 作BD ⊥MN ,垂足为D ,以点C 为圆心,若以AC 为半径的⊙C 与以ED 为半径的⊙E 相切,求⊙E 的半径. 25.(本题满分14分,第(1)小题6分,第(2)小题2分,第(3)小题6分) 在半径为4的⊙O 中,点C 是以AB 为直径的半圆的中点,OD ⊥AC ,垂足为D ,点E 是射线AB 上的任意一点,DF //AB ,DF 与CE 相交于点F ,设EF =x ,DF =y . (1) 如图1,当点E 在射线OB 上时,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定义域; (2) 如图2,当点F 在⊙O 上时,求线段DF 的长; (3) 如果以点E 为圆心、EF 为半径的圆与⊙O 相切,求线段DF 的长. 25.如图,在 半径为5的⊙O 中,点 A 、 B 在⊙O 上,∠AOB=90°,点 C 是弧AB 上的一个动点,AC 与OB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 D ,设AC=x ,BD=y .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2)如果⊙O 1与⊙O 相交于点A 、C ,且⊙O 1与⊙O 的圆心距为2,当BD=OB 时,求⊙O 1的半径; (3)是否存在点C ,使得△DCB ∽△DOC ?如果存在,请证明;如果不存在,请简要说明理由. A B E F C D O A B E F C D O A B C P E M 第25题图1 D A B C M 第25题图2 N

精选端午节趣味文化知识问答题(附答案)

1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哪国人? A.秦国 B.楚国 C.魏国 D.赵国2端午节有为小孩佩香囊的习惯,大人在香囊内放朱砂、雄黄、香药等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A.吉祥 B.治病防身 C.一种装饰 D.驱邪避瘟 3古人端午节涂饮雄黄酒的意义是? A.解毒 B.驱邪避瘟 C.纪念白蛇 D.吉祥幸福

4最早的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特产,那粽子是什么时期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的? A.南北朝时期 C.晋代 B.春秋时期 D.商周时期 5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相传起源于古代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其实,“龙舟竞渡”早在( )时期就有了 A.南北朝时期 B.战国时期 C.商周时期 D.春秋时期

6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A.吃粽子 B.登高采菊 C.赛龙舟 D.饮雄黄酒 7粽子最早叫什么? A.米角 B.角黍 C.米包 D.米黍8端午节是哪一天? A.农历六月初五 B.阳历五月初五 C.阳历六月初五 D.农历五月初五

9端午节在我国有不同的称呼,以下哪个不是端午节的称呼? A.五月节 B.六月节 C.菖蒲节 D.沐兰节 10宋代描述端午节有“角黍包金,菖蒲泛玉”的诗句,请问“角黍”指的是什么? A.玉米 B.粽子 C.豆角 D.树叶 11端午节要防的五毒除蝎子、蛇、蜈蚣、壁虎以外,还有什么? A.蜥蜴 B.蟾蜍 C.青蛙 D.毛毛虫

12传统的端午节五彩线,青、红、黑、黄、白五色,是依据历史上什么学说? A.黄帝内经学 B.天地日月学 C.阴阳五行学 D.人体经络学 13屈原投江是哪条江? A.金沙江 B.珠江 C.长江 D.汨罗江 14在我国一些地区,端午节要在门上插什么东西来祛毒? A. 薰衣草 B.苇叶 C.菖蒲 D.荷叶

生理学重点简答题

46.胃液的分泌及其作用? 答:(1)盐酸: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发挥作用提供酸性环境;②使蛋白质变性;③可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④促进Ca2+和Fe2+的吸收;⑤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的分泌。 (2)胃蛋白酶原: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 (3)黏液和碳酸氢盐:润滑和保护黏膜,并和HCO3-一起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防止H+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 (4)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它在回肠的吸收。 65.何谓脊休克?其表现和产生机理怎样? 答:脊休克是指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表现:主要表现为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躯体与内脏反射均减退以至消失。 产生机理: 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易化调节所致,不是由于手术损伤的刺激性影响引起,因为反射恢复后进行第二次脊髓切断损伤并不能使脊休克重现。 69.两种凝血途径的异同点,及促凝与抑凝因素? 答:相同点:两种途径最终都是为了因子Ⅹ的激活。 不同点:两种凝血系统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启动因子不同。 内源性凝血系统由因子ⅩⅡα触发,逐步使因子Ⅹ激活,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外源性凝血途径依靠组织释放的因子Ⅲ来参与因子Ⅹ的激活。 因素:①凝血酶可激活FⅤ、FⅧ、FXI,成为凝血过程中正反馈机制,加速凝血过程; ②抗凝血酶Ⅲ,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等都可抑制凝血过程。 70.试述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及输血原则? 答:分型依据: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可将血液分为四种ABO血型:A型、B型、AB型、O型。 输血原则:输血最好采用同型输血。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输血前也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78.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运用其作用后应立即停药还是逐渐减量? 答:生理作用:①调节物质代谢;②影响水盐代谢;③影响器官系统功能;④参与应激运用其作用后应逐渐减量 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很高,可抑制腺垂体分泌ACTH,结果使血中ACTH水平显著降低。由于ACTH能促进糖皮质激素分泌。因此,血中ACTH水平降低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减少。 如果患者突然停药,失去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支持,产生一系列皮质激素缺乏的症状,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只能逐渐减量。 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 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 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稳态的维持

圆中动点问题2

圆中动点问题 一、选择题 【题1】如图,点P是等边三角形ABC外接圆⊙O上的点,在以下判断中,不正确 ...的是( C ) A、当弦PB最长时,ΔAPC是等腰三角形。 B、当ΔAPC是等腰三角形时,PO⊥AC。 C、当PO⊥AC时,∠ACP=300. D、当∠ACP=300,ΔPBC是直角三角形 【答案】 【题2】如图,以M(-5,0)为圆心、4为半径的圆与x轴交于A、B两点,P是⊙M上异于A、B的一动点,直线PA、PB分别交y轴于C、D,以CD为直径的⊙N与x轴交于E、F两点,则EF的长( C )

A.等于42 B.等于43 C.等于6 D.随P点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分析:连接NE,设圆N半径为r,ON=x,则OD=r﹣x,OC=r+x,证△OBD∽△OCA,推出OC:OB=OD:OA,即(r+x):1=9:(r﹣x),求出r2﹣x2=9,根据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可求出答案. 解答:解:连接NE,设圆N半径为r,ON=x,则OD=r﹣x,OC=r+x, ∵以M(﹣5,0)为圆心、4为半径的圆与x轴交于A.B两点,∴OA=4+5=9,0B=5﹣4=1, ∵AB是直径,∴∠APB=90°,∵∠BOD=90°,∴∠PAB+∠PBA=90°,∠ODB+∠OBD=90°, ∵∠PBA=∠OBD,∴∠PAB=∠ODB,∵∠APB=∠BOD=90°,∴△OBD∽△OCA, ∴OC OD OB OA =,即 9 1 r x r x + = - 解得:r2﹣x2=9, 由垂径定理得:OE=OF,OE2=EN2﹣ON2=r2﹣x2=9, 即OE=OF=3,∴EF=2OE=6,故选C. 【题3】如图,已知⊙O1的半径为1cm,⊙O2的半径为2cm,将⊙O1,⊙O2放置在直线l上,如果⊙O1在直线l上任意滚动,那么圆心距O1O2的长不可能是0.5cm 【答案】解:∵⊙O1的半径为1cm,⊙O2的半径为2cm,∴当两圆内切时,圆心距为1,∵⊙O1在直线l上任意滚动,∴两圆不可能内含,∴圆心距不能小于1,故选D. 【题4】如图,⊙O的半径为4cm,直线l与⊙O相交于A、B两点,AB=4cm,P为直线l上一动点,以1cm为半径的⊙P与⊙O没有公共点.设PO=dcm,则d的范围是d>5cm或2cm≤d<3cm.

端午问答题精选含答案

1、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哪国人? A国B国C楚国D国 2、端午节有为小孩佩香囊的习惯,大人在香囊放朱砂、雄黄、香药等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A吉祥 B、一种装饰C治病防身 D 驱邪避瘟 3、南方的粽子一般是什么口味? A甜味 B咸味 C都不是 4、古人端午节涂饮雄黄酒的意义是? A解毒 B纪念白蛇 C驱邪避瘟 D吉祥幸福 5、最早的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特产,那粽子是什么时期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的? A南北朝时期 B春秋时期 C晋代 D周商时期 6、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相传起源于古代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时期就有了 A南北朝时期 B、商周时期C、战国时期 D、春秋时期 7、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A 吃粽子 B 赛龙舟 C 登高采菊 D 饮雄黄酒 8、粽子最早叫什么 A米角 B米包C角黍 D米黍

9、端午节是哪一天 A 农历六月初五 B 阳历六月初五 C 阳历五月初五 D农历五月初五 10、端午节在我国有不同的称呼,以下哪个不是端午节的称呼? A 五月节 B 菖蒲节 C 六月节 D 沐兰节 11、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请问这个“端”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A 端正 B 开端 C 末端 D 端着、托着 12、宋代描述端午节有“角黍包金,菖蒲泛玉”的诗句,请问“角黍”指的是什么? A 玉米 B 豆角 C 粽子 D 树叶 13、端午节要防的五毒除蝎子、蛇、蜈蚣、壁虎以外,还有什么? A 蜥蜴 B 青蛙 C 蟾蜍 D 毛毛虫 14、请问端午节系的五彩线,除了青、红、黑、白之外,还有哪个颜色? A 紫色 B 蓝色 C粉色 D黄色 15、传统的端午节五彩线,青、红、黑、黄、白五色,是依据历史上什么学说? A 黄帝经学 B 阴阳五行学 C 天地日月学 D 人体经络学

中考数学最新经典动点问题-十大题型

1、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厘米,8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 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 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 (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

2、直线与坐标轴分别交于两点,动点同时从点出发, 同时到达点,运动停止.点沿线段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沿路线→→运动. (1)直接写出两点的坐标; (2)设点的运动时间为秒,的面积为,求出 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时,求出点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的坐标. 3 64 y x =-+A B 、P Q 、O A Q OA P O B A A B 、Q t OPQ △S S t 48 5 S = P O P Q 、、 M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y=-2x-8分别与x轴,y轴相交于A,B 两点,点P(0,k)是y轴的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以P为圆心,3为半径作⊙P. (1)连结P A,若P A=PB,试判断⊙P与x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当k为何值时,以⊙P与直线l的两个交点和圆心P为顶点的三角形是 正三角形? 4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是坐标原点,四边形ABCO是菱形,点A

生理学简答题汇总

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 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 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 意义: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 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3.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答:本质: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Na+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平衡离子分布。 生理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 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 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 ④由钠泵活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4.物质通过哪些形式进出细胞举例说明。 答:(1)单纯扩散:O2、CO2、N2、水、乙醇、尿素、甘油等; (2)易化扩散:①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 ②经通道易化扩散:如溶液中的Na+、K+、Ca2+、Cl-等带电离子。 (3)主动转运:①原发性主动转运:如Na+-K+泵、钙泵;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如Na+-Ca2+交换。 (4)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 5.易化扩散和单纯扩散有哪些异同点 答:相同点:都是将较小的分子和离子顺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跨膜转运。 不同点:①单纯扩散的物质是脂溶性的,易化扩散的物质的非脂溶性的; ②单纯扩散遵循物理学规律,而易化扩散是需要载体和通道蛋白分子帮助才能进行的。 6.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和特征是什么 答:(1)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这类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快速开放和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电位的改变,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快速跨膜传导。 (2)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是通过与脂质双层中以及膜内侧存在的包括G蛋白等一系列信号蛋白分子之间级联式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信号跨膜

端午问答题精选含答案

1、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哪国人? A秦国B魏国C楚国D赵国 2、端午节有为小孩佩香囊的习惯,大人在香囊内放朱砂、雄黄、香药等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A吉祥 B、一种装饰C治病防身 D 驱邪避瘟 3、南方的粽子一般是什么口味? A甜味 B咸味 C都不是 4、古人端午节涂饮雄黄酒的意义是? A解毒 B纪念白蛇 C驱邪避瘟 D吉祥幸福 5、最早的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特产,那粽子是什么时期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的? A南北朝时期 B春秋时期 C晋代 D周商时期 6、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相传起源于古代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时期就有了 A南北朝时期 B、商周时期C、战国时期 D、春秋时期 7、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A 吃粽子 B 赛龙舟 C 登高采菊 D 饮雄黄酒 8、粽子最早叫什么 A米角 B米包C角黍 D米黍

9、端午节是哪一天 A 农历六月初五 B 阳历六月初五 C 阳历五月初五 D农历五月初五 10、端午节在我国有不同的称呼,以下哪个不是端午节的称呼? A 五月节 B 菖蒲节 C 六月节 D 沐兰节 11、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请问这个“端”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A 端正 B 开端 C 末端 D 端着、托着 12、宋代描述端午节有“角黍包金,菖蒲泛玉”的诗句,请问“角黍”指的是什么? A 玉米 B 豆角 C 粽子 D 树叶 13、端午节要防的五毒除蝎子、蛇、蜈蚣、壁虎以外,还有什么? A 蜥蜴 B 青蛙 C 蟾蜍 D 毛毛虫 14、请问端午节系的五彩线,除了青、红、黑、白之外,还有哪个颜色? A 紫色 B 蓝色 C粉色 D黄色 15、传统的端午节五彩线,青、红、黑、黄、白五色,是依据历史上什么学说? A 黄帝内经学 B 阴阳五行学 C 天地日月学 D 人体经络学

2018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复习(含答案)

2018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复习 1.如图1,在Rt △ABC 中,∠A =90°,AB =6,AC =8,点D 为边BC 的中点,DE ⊥BC 交边AC 于点E ,点P 为射线AB 上的一动点,点Q 为边AC 上的一动点,且∠PDQ =90°. (1)求ED 、EC 的长; (2)若BP =2,求CQ 的长; (3)记线段PQ 与线段DE 的交点为F ,若△PDF 为等腰三角形,求BP 的长. 图1 备用图 解:(1)在Rt △ABC 中, AB =6,AC =8,所以BC =10. 在Rt △CDE 中,CD =5,所以 315tan 544ED CD C =?∠=? =,25 4EC =. (2)如图2,过点D 作DM ⊥AB ,DN ⊥AC ,垂足分别为M 、N ,那么DM 、DN 是 △ABC 的两条中位线,DM =4,DN =3. 由∠PDQ =90°,∠MDN =90°,可得∠PDM =∠QDN . 因此△PDM ∽△QDN . 所以43PM DM QN DN ==.所以34QN PM =,43PM QN =. 图2 图3 图4 ①如图3,当BP =2,P 在BM 上时,PM =1. 此时 3344QN PM = =.所以319444CQ CN QN =+=+=. ②如图4,当BP =2,P 在MB 的延长线上时,PM =5. 此时 31544QN PM = =.所以1531444CQ CN QN =+=+=. (3)如图5,如图2,在Rt △PDQ 中, 3 tan 4QD DN QPD PD DM ∠= == . 在Rt △ABC 中, 3tan 4BA C CA ∠= = .所以∠QPD =∠C . 由∠PDQ =90°,∠CDE =90°,可得∠PDF =∠CDQ . 因此△PDF ∽△CDQ . 当△PDF 是等腰三角形时,△CDQ 也是等腰三角形. ①如图5,当CQ =CD =5时,QN =CQ -CN =5-4=1(如图3所示). 此时 4433PM QN ==.所以45 333BP BM PM =-=-= . ②如图6,当QC =QD 时,由 cos CH C CQ = ,可得5425 258CQ =÷= . 所以QN =CN -CQ = 257488- = (如图2所示). 此时 4736PM QN ==.所以725 366BP BM PM =+=+= . ③不存在DP =DF 的情况.这是因为∠DFP ≥∠DQP >∠DPQ (如图5,图6所示). 图5 图6 2.如图1,抛物线y =ax2+bx +c 经过A(-1,0)、B(3, 0)、C(0 ,3)三点,直线l 是抛物线的对称轴. (1)求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2)设点P 是直线l 上的一个动点,当△PAC 的周长最小时,求点P 的坐标; (3)在直线l 上是否存在点M ,使△MAC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医学生理学问答题及答案

1.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何?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 (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为反射。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由内分泌细胞或某些组织细胞生成并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或局部的组织细胞,调节其活动。有时体液调节受神经系统控制,故可称之为神经-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自身调节是生理功能调节的最基本调控方式,在神经调节的主导作用下和体液调节的密切配合下,共同为实现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控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神经调节的作用快速而且比较精确;体液调节的作用较为缓慢,但能持久而广泛一些;自身调节的作用则比较局限,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与或并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用。 由此可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者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调控过中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 1.什么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其形成原理是什么?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其的形成原理主要是:(1)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胞内为高K+,胞外为高Na+、Cl-。(2)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大,形成K+电-化学平衡,静息电位接近K+平衡电位。(3)Na+的扩散:由于细胞在静息状态时存在K+- Na+渗漏通道。(4)Na+- K+泵的活动也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原因之一。

动点问题--圆(含答案)

2.如图7,梯形中,,,, ,,点 为线段上一动点(不与点重合),关于的轴对称图 形为,连接,设,的面积为, 的面积为. 1)当点落在梯形的中位线上时,求的值;(全等) 2)试用表示,并写出的取值范围;(相似) 3)当的外接圆与相切时,求的值.(垂径定理+中线+等面积+ 相似) 答案】解:(1)如图1,为梯形的中位线,则,过点作 于点,则有: 在中,有 在中, 解得: 2)如图2,交于点,与关于对称, 则有:, 又与关于对称, 3)如图3,当的外接圆与相切时,则为切点. 的圆心落在的中点,设为

则有,过点作, 连接,得 解得:(舍去) 3.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O是坐标原点,以P(1,1)为圆心的⊙P与x轴,y轴分别相切于点M和点N,点F从点M出发,沿x轴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连接PF,过点PE⊥PF交y轴于点E,设点F运动的时间是t秒(t>0) (1)若点E在y轴的负半轴上(如图所示),求证:PE=PF;(全等) (2)在点F运动过程中,设OE=a,OF=b,试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b;(全等+分类讨论)(3)作点F关于点M的对称点F′,经过M、E和F′三点的抛物线的对称轴交x轴于点Q,连接QE.在点F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得以点Q、O、E为顶点的三角形与

【分析】:(1)连接PM,PN,运用△PMF≌△PNE证明, (2)分两种情况①当t>1 时,点E在y轴的负半轴上,02 时,三角形相似时还各有两种情况,根据比例式求出时间t. 【解答】: 证明:(1)如图,连接PM,PN, ∵⊙P与x轴,y轴分别相切于点M和点N, ∴PM⊥MF,PN⊥ON且PM=PN, ∴∠PMF=∠PNE=90°且∠NPM=90°,∵PE⊥PF, ∠NPE=∠MPF=90°﹣∠MPE, 在△PMF和△PNE中,,∴△PMF≌△PNE(ASA), ∴PE=PF, (2)解:①当t>1时,点E在y轴的负半轴上,如图, 由(1)得△PMF≌△PNE,∴NE=MF=t,PM=PN=1, ∴b=OF=OM+MF=1+t,a=NE﹣ON=t﹣1, ∴b﹣a=1+t﹣(t﹣1)=2,∴b=2+a,②0

最新中考动点问题专题(教师讲义带答案)

中考动点型问题专题 一、中考专题诠释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动点型问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是近几年中考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 解决动点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三、中考考点精讲 考点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图像)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例1 (2015?兰州)如图,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运动至点B后,立即按原路返回,点P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变,则以点B为圆心,线段BP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S与点P的运动时间t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A.B.C.D. 思路分析:分析动点P的运动过程,采用定量分析手段,求出S与t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关系式可以得出结论. 解:不妨设线段AB长度为1个单位,点P的运动速度为1个单位,则: (1)当点P在A→B段运动时,PB=1-t,S=π(1-t)2(0≤t<1); (2)当点P在B→A段运动时,PB=t-1,S=π(t-1)2(1≤t≤2). 综上,整个运动过程中,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S=π(t-1)2(0≤t≤2), 这是一个二次函数,其图象为开口向上的一段抛物线.结合题中各选项,只有B符合要求.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动点问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图象.解题过程中求出了函数关系式,这是定量的分析方法,适用于本题,如果仅仅用定性分析方法则难以作出正确选择. 对应训练 1.(2015?白银)如图,⊙O的圆心在定角∠α(0°<α<180°)的角平分线上运动,且⊙O与∠α的两边相切,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关于⊙O的半径r(r>0)变化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B.C.D. 1.C 考点二:动态几何型题目

中考数学难点之动点问题

动点问题 题型方法归纳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 角 或 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 介 绍 ,解题方 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 、 三 角 形边上动点 1、(2009年齐齐哈尔市)直线3 64 y x =-+与坐标轴 分别交于 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 出发,同时到达 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 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 (2)设点 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 求出S 与t 之间 的函数关系式; (3)当48 5 S =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 以 点 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 M 的坐标. 解:1、A (8,0) B (0,6) 2、当0<t <3时,S =t 2 当3<t <8时,S =3/8(8-t )t 提示:第(2)问按点 P 到拐点 B 所有时间分 段分类; 第(3)问是分类讨论:已知三定点O 、P 、Q , 探 究 第 四 点 构 成 平行四边形 时

图B 图 B 图 按已知线段身份不同分类-----①O P为 边、O Q为边,②O P为边、O Q为对角 线,③O P为对角线、O Q为边。然后画 出各类的图形,根据图形性质求顶点坐 标。 2、(2009年衡阳市) 如图,A B是⊙O的直径,弦B C=2c m, ∠A B C=60o. (1)求⊙O的直径; (2)若D是A B延长线上一点,连结C D,当B D长为多少时,C D与⊙O相切; (3)若动点E以2c m/s的速度从A点出发沿着A B方向运动,同时动点F以1c m/s的速度从B点出发沿B C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 )2 )( (<

生理学问答题

第一章绪论 1. 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征? 2. 何谓内环境和稳态,有何重要生理意义? 3. 反应、反射和反馈的概念有何区别?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比较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 2.试述钠泵的作用及生理意义。 3.什么是静息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 4.什么是动作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 5.什么是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 6.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不同。 7.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第三章血液 1.临床上给病人大量输液时,为什么不能用蒸馏水? 2.血浆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各有何生理意义? 3.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4.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是什么? 5.测定血沉的意义是什么? 6.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7.血凝过程分为哪两条途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8.输血的原则是什么?重复输同型血液时,为什么还要作交叉配血试验? 第四章血液循环 1.何谓血液循环?其主要功能是什么? 2.试述评价心脏功能的指标及它们的生理意义。 3.心脏本身是如何控制心输出量的? 4.试述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机制。 5.试述心肌细胞中的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的区别。 6.试述浦肯野细胞(快反应自律细胞)及窦房结细胞(慢反应自律细胞)4期自动除极的形成机制。 7.决定和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有哪些? 8.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兴奋性将发生什么变化? 9.什么是期前收缩?为什么期前收缩后会出现代偿间歇? 10.什么是正常起搏点、潜在起搏点和异位起搏点? 11.窦房结是如何控制潜在起搏点的? 12.试述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及特点,及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

2014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与圆有关的动点问题(精品含答案)(最新整理)

2014 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与圆有关的动点问题 1、如图,⊙O 的直径 AB=4,C 为圆周上一点,AC=2,过点 C 作⊙O 的切线 DC ,P 点为优弧 CBA 上一动点(不与 A .C 重合). (1) 求∠APC 与∠ACD 的度数; (2) 当点 P 移动到 CB 弧的中点时,求证:四边形 OBPC 是菱形. (3)P 点移动到什么位置时,△APC 与△ABC 全等,请说明理由. 2、如图,在⊙O 上位于直径 AB 的异侧有定点 C 和动点 P , AC= 1 2 AB ,点 P 在半圆弧 AB 上运动(不与 A 、B 两点重合),过点 C 作直线 PB 的垂线 CD 交 PB 于 D 点. (1) 如图 1,求证:△PCD ∽△ABC ; (2) 当点 P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PCD ≌△ABC ?请在图 2 中画出△PCD 并说明理由; (3) 如图 3,当点 P 运动到 CP ⊥AB 时,求∠BCD 的度数.

3、如图,在半径为 2 的扇形 AOB 中,∠AOB=90°,点 C 是弧 AB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 A、B 重合)OD⊥BC,OE⊥AC,垂足分别为 D、E. (1)当BC=1 时,求线段 OD 的长; (2)在△DOE中是否存在长度保持不变的边?如果存在,请指出并求其长度,如果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3)设BD=x,△DOE的面积为 y,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4、如图,菱形ABCD 的边长为2cm,∠DAB=60°.点P 从A 点出发,以cm/s 的速度,沿AC 向C 作匀速运动;与此同时,点 Q 也从A 点出发,以 1cm/s 的速度,沿射线 AB 作匀速运 动.当 P 运动到 C 点时,P、Q 都停止运动.设点 P 运动的时间为 ts. (1)当P 异于A.C 时,请说明PQ∥BC; (2)以P 为圆心、PQ 长为半径作圆,请问:在整个运动过程中,t 为怎样的值时,⊙P与 边BC 分别有 1 个公共点和 2 个公共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