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consumerism)是当今美国文化研究里经常出现的语词。这里所谓“消费”并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范畴里所指的对物品的需求与满足,而是指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消费社会》的作者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美国学者詹明信所谓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也含盖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消费品的普遍存在证明资本主义的合理,“消费社会首先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神话。

”[1]在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英国学者卢瑞(Celia Lury)认为“消费文化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欧美社会的物质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2] 物质文化领域里的消费不限于商业系统。商品由文化环境确定用途,日用品也有文化含义。卢瑞援引另两位学者的话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论点:“商品都具有价值,其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价值观……每个人既是价值的评判者也是被评判的对象……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商品,是因为它们有相应的等级……

”[3]消费体现个人身份。消费在20世纪显得格外重要“表明了资本主义一种重大的变迁……资本主义开始需要确保人们积极地和以各种特殊的方式参与到消费社会中去。”

[4]消费文化的前提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扩张,生产扩张的结果是闲暇和消费活动的增长。“当人们消费商品的时候,社会关系也就显露出来。”

[5] 上面引文里出现的消费社会、消费文化实际上与消费主义的说法是一回事;所涉及的消费的文化社会含义即构成消费主义问题。我们研究美国文化里的消费主义问题,就是研究美国人已然成为生活方式的消费价值取向。“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

[6]美国文化里的消费主义恰呈现这一特征。美国就是由消费者构成的国度。美利坚式的消费主义灌输给美国人的是个人成功只有通过金钱上的成功来实现,财富是通过购买商品体现的。在当今的美国社会文化语境里,消费是再正宗地道不过的行为了。美国人无处不与消费打交道。美国人有时也担心失去更有意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他们对消费主义的不适和抨击从来不很强烈。

[7]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美国学界倒是讨论过消费文化并且影响深远,论者是受法兰克福学派影响的“新左派”。他们的主要观点是美国人被人为地拖进虚伪的消费文化,这种文化不可能真正满足人文的需要。然而,这种论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力,连批评美国文化的人也不太赞同他们的看法。不过,有一点不容否认:“构成了价值的等级秩序的制度保证”(鲍德里亚语)的炫耀式消费是与新教伦理相悖的。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都崇尚节俭。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一语道破:“事实上,正是资产阶级经济体系——更确切地说是自由市场——酿成了传统资产

阶级价值体系的崩溃。这是美国生活中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根源。”[8]当今美国文化研究里的消费主义问题讨论侧重收入的不平等以及消费主义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本文认为侧重这方面的研究更贴近批评的理性。有学者将消费主义称为新资本主义(R.Cronk).不可否认,消费主义的确将资本主义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但是,笔者更倾向美国上中产阶级引导的消费主义属于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问题的看法。因此,本文避免使用肖尔(Juliet Schor)“消费的新政治学”之类的字眼。美国当今的文化精神面貌是经济生产与社会结构的产物,本文仍然遵循这个常识来理解消费主义问题。本文遵循的研究方法是朴素的实证方法,以期描述美国消费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高速发展。1870-1900年世界工业生产比1850-1870年间增加了两倍。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犹为引人注目。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一百年后的19世纪80年代,工业总产值占到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居世界第一位。1859-1899年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从18·8亿美圆增长到114·07亿美圆。[9]这一时期美国的铁路发展也十分迅速,1850年铁路线达9021英里,居世界第一位。到1890年,美国的铁

路线已达20·82英里。“美国的经济已经作好了飞跃的准备。”[10] 19世纪40年代开始,商业化的农业生产在美国出现,电气工业同时兴起,大公司大企业随着产生。这是现代消费主义在美国产生的经济基础。美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的社会因素按照《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作者丹尼尔·贝尔的分析是“幻觉剂哄动”取代了新教伦理。新生活方式的出现是因为美国人的感觉方式发生了变化,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美国社会高消费经济状态下新的购物习惯的发展,及其对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这两项准则支持着美国资产阶级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的侵蚀中”,我们可以看出变化。[11] “经济冲动”代替了“宗教冲动”,换句通俗的话说: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勤俭持家被炫耀式消费所取代。上中产阶级美国人的大多数于是耽于攫取更多的财富从而更奢侈地消费。

“家庭主妇”的消费就是一个例子。在19世纪的美国家庭里,男子挣钱养家,女子自然管起家事。大家都期望如此,富裕的家庭也的确是这么安排的。一部分人越来越富,阶级差别于是形成。区分阶级的方式之一是看妇女的衣着。对富裕的家庭来说,要保持上中产阶级的身份特征非常要紧。劳动阶级妇女怎么也买不起紧身花边衣裙;一则太昂贵,一则干活不方便。保持皮肤双手的白皙完美是富裕的标志,能看出属于哪个阶级。皮肤完美白皙表明她不用干活。这是上流社会奢侈消费的起因之一。另一个起因

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妇女杂志。这1890-1910年间,美国白领的薪水上涨了1/3。成衣的大量生产使人们对时装产生兴趣。消费主义在19世纪美国兴起的另一个因素是百货公司的发展。SEARS等大百货公司的邮购目录成为新兴的中产阶级家庭的“愿望清单”。那时侯这种小册子已经开始做衣柜、省力用具和罐头冷冻加工食品的广告了。梅西(MACY’S)等大百货公司把现成的时尚货物带到许多大城市。这就为美国妇女提供逛商店的机会,逛的结果难免消费。百货公司促进了消费。消费风的兴起尤其对美国妇女产生了大影响。她们在购物、做饭、工作休闲等方面都受消费之风的影响。美国妇女还加入了百货公司售货员和餐厅招待的行列。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休闲方式的特点是休闲的场所都在公园、舞厅、沙龙、电影院、赛马场、体育馆等公共场地。这一点是20世纪末的美国人抱怨失去了的东西。美国妇女这一时期越来越积极参加高尔夫、网球、自行车、槌球等户外运动了。这些项目的一部分仍然是今天消费主义文化的内容。此外,城市剧场把音乐喜剧这一最有美国特色的娱乐形式带给了观众。有一个叫欧文·伯林(IRVING BERLIN)的人为音乐剧写了1000多首歌,现今的大众文化生产者也鲜能望其项背。托马斯·爱迪森根据音乐喜剧制作了电影短片。城市中产阶级私人休闲领地也有新变化:室内照明开始有了电灯汽灯,如此,阅读廉价通俗小说之类的消费读物就容易了。《小妇人》等畅销名著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另外,妇女教育因女子学校的推广而得

到改善。私人休闲包括音乐演奏之类的活动。美国中产阶级女子当时用几年的时间去学钢琴、竖琴之类的乐器演奏以便在家里为亲友演奏。乐谱因此成为热销产品。广告在这一时期也对消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870-1910年间美国日报类报纸的发行量增长了9倍。全国性的新闻机构和大报连锁机构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比如“普利策”的名字就是这时出现在媒体的。《女子居家杂志》(LADIES HOME JOURNAL)之类大众消费杂志也出现于这一时期,并且发行量不小。这些杂志包含各种追踪时尚趋势的文章和美容指南之类的东西。这就促进了消费。人们开始通过占有物品来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妇女杂志从一个方面讲给美国妇女灌输了这种理想追求。妇女杂志还刊登文章教你如何带孩子管家务,强调杂志的读者应该是在成为一个好的家庭主妇的同时保持美丽和青春。杂志上的广告给妇女带来新时尚理念,最后把读者变成了消费者。19世纪末消费主义在美国出现的因素很多,上述只是几个方面。总之,世纪末美国处于一个转折时期,一个消费社会正在逐渐形成。

社会学家凡布伦(THORSTEIN VEBLEN)在《有闲阶级论》里把美国这一时期的消费风用“炫耀式消费”的字眼来概括广为当下的消费文化研究者所知。假如说19世纪末美国的消费主义还是

以上流社会“炫耀式消费”为特征的话,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美国消费主义则是“大众消费”。“它的出现归功于技术革命”和“三项社会发明”。[12]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福特主义”(FORDISM)的装配流水线生产。有学者认为美国消费主义始于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在密歇根生产流水线上驶下第一辆汽车之时。[13] 20世纪美国消费主义大众文化的兴起按这位学者的说法“与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规模工业生产方式有着密切联系。”[14]福特主义创造了工薪阶层消费模式。标准化规模化的大批量生产使工人消费得起住宅和汽车。“一天工作8小时,挣5美圆”,福特主义是用这样的口号吸引工人加入消费主义行列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是这样分析福特主义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用提高生活水平的策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大量消费避免了生产过剩,同时社会因消费充裕而稳定。工人因此放弃对“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抗争。“在葛兰西看来,现代消费主义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再生产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体系再生产的一种新形式。”[15]无论怎样,发端于福特主义的美国大众消费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核心”。[16]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人因为二战结束对经济前景抱着乐观主义情绪。家庭主妇们认为现在终于可以集中精力经营自己的舒适安乐窝了。电炉子、吸尘器、电冰箱等用具把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这一下有时间参加鸡尾酒会之类的社交活动了。

参加社交活动就得穿着打扮。“迪奥”和“香奈尔”之类的品牌引领着化妆品的时尚。CHARLES JOURDAN把高跟鞋的样式推到极致。类似《读者文摘》的杂志有近50家发行量突破100万份。这些杂志和报纸等媒体把广告灌输给消费的人群,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人人都以为消费机会是平等的,并没有意识到实际上是广告商们通过分析人们的消费动机在推行营销策略。1957年在美国出版的《隐藏的诱因》(THE HIDDEN PUESUADERS)一书的作者认为战后的消费主义盛行是广告商们鼓动的结果。这本书提到百老汇一幕剧的场景:主人公的儿子呼喊着“我要的东西很多,简直要疯了……金钱就是生命”。[17] 电视机走入众多的美国家庭也是战后消费主义盛行的原因。《我爱露西》和《度蜜月的人》之类的电视节目播放着美国人理想中的生活方式。马尔库塞说这时候的美国人普遍具有“幸福意识”:人们“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18]所有的人在汽车、房屋的消费中寻找自己的灵魂。“商品及其流通方式的发展与商品的巨大丰富是形成消费主义文化的重要经济基础。”[19]商品广告和信用消费给美国人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价值观。分期付款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电视等大众传媒“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美国消费热潮的到来提供了充分的舆论宣传和引导”[20] 。经济发展刺激了消费,消费欲望使“资本主义新教伦理”瓦解:人们不再认为勤俭持家是美德了。新的文化意识形态是消费而不是节俭。劳动与积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费的手

段,享乐才是根本。“人们在休闲、消费和感官满足中接受了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现代消费主义文化悄然形成。”[21]

美国消费主义的高潮是近20年出现的。这当然与技术的进步和媒体的宣传有直接关系。媒体广告给美国人编织着五彩绚烂的美国梦。美国人在做美国梦时似乎也未多考虑梦有多少现实成分。1996年一本题为《隔壁的百万富翁》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因为书里面写的百万富翁与人们想象的不太一样:他们大都过着节俭的生活,买二手车,买便宜东西。这些富翁感觉没有必要让世人知道他们能过更富有的日子。而成千上万的非富翁美国人则对消费另有态度,因为他们买什么用什么与“身份”密切相关。开什么牌子的车,穿什么牌子的衣服,住什么房子甚至喝什么酒都与自己的形象有关。美国所谓中产阶级的大多数消费时的参照对象往往是自己尊敬的人,也就是说收入比自己高得多的人。这种攀比在美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20世纪初,美国只有富翁才会炫耀式消费。二战结束后,美国人主要是向邻居看齐,不甘居人后。近几十年,美国人的消费则愈演愈烈。在过去,邻居是榜样,多多少少在一个消费水准上。如今,美国人不再以邻居为消费参照系,他们选择收入比自己高数倍的人来比较,所“参照”的生活方式往往是媒体宣扬的那一类。这样问题就来了。一个人收入50,

000美圆,跟收入65,000美圆的比还说得过去;如果跟收入6位数以上的人比就麻烦了。媒体广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二十来岁连单身公寓都租不起的人却认为自己应该住纽约高级公寓,因为广告是这样诱惑他的。年轻人为自己设定实现不了的消费目标,其不如意是可想而知的。美国目前有27%年收入在10万美圆以上的家庭认为自己在消费方面不能随心所欲。近20%的声称全部收入悉在生活必需上花掉了。在年收入5万到10美圆的家庭里,39%认为不够,1/3认为悉在必需。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居然有一半人说不能什么都要。这还不都是穷的那一半。[22]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物质上不满足?为什么永远有东西要买?六位数的收入为什么也不够?为什么美国人的储蓄比别国人少?因为美国人奉行“我花故我在”(spending becomes me)消费哲学。

20世纪80、90年代是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疯狂消费的年代。90年代末,“美国梦”(郊区一所小房子、两辆车、一年一度假)大为拓展。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美国中产阶级的住宅扩大了一倍,越来越多的人有了第二处房产,汽车也越来越讲究。1980年以来娱乐休闲消费支出增加了一倍多。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新内容也增加许多:个人电脑、孩子在私立学校受教育、订制服装、在餐馆吃饭、空调、微波炉、名牌运动鞋等等。在1979年-1995年间,平均每人支出增加了30%。然而,90年代中期的美国人

并不感到幸福。许多人对消费前途感到悲观。为什么?因为攀比之风越吹越烈。有人称之为“贪婪的年代”。美国富人把炫耀式消费推向新的高潮。他们购买凌志车、劳力士表、名牌笔,收藏艺术品。上中产阶级纷纷效仿,结果年收入10万美圆的人也开始叫穷。肖尔给“上中产阶级”(upper-middle-class)下的定义是:最富裕的20%美国家庭,其中不包括最最富裕的那百分之几。1994年,这个标准的底限为年收入72,000美圆的家庭,中点为91,000。最富裕的5%家庭平均年入为254,000。人们攀比的就是这一群人的生活水准。这一群美国人确立了成功人士的物质生活标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方式。到1991年,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开始盯着“金字塔”顶。根据肖尔的文章,哈佛商学院教授苏珊·福尼尔(Susan Fournier)曾和一位同仁做过消费者抽样调查:35%的美国消费者有当“成功人士”的意愿,而所谓“成功人士”只占美国人口的6%,其平均年收入在25,000美圆。抽样调查中希望“较成功”的占49%,次之的占12%。也就是说,有85%的美国人想成为18%的顶尖美国人。只有15%的美国人觉得过“小康”生活就可以了,当“中产阶级”就可以了。“而往上赶并不容易,因为他们(你攀比的对象)越来越富——比4/5眼盯着他们的美国人要富得多。”从1979年到1994年,那20%美国最富裕的家庭收入从占美国家庭整体收入的42%上升到46%。即便不算最富裕的5%,上升幅度也是从26%到了27%。而这个人群之外的美国人的收入根据肖尔说实际上在下降。“4/5

落入收入越来越少的美国人却在向收入支出越来越高的人看齐。”[23]

期望值与现实的反差使美国人颇感悲观。到1996年,每四个美国人里只有一个相信在今后五年里生活水平会提高。美国人几乎有半数感觉自己的子女那一代人将来生活水平不会比自己高。“中产阶级队伍在萎缩,公司规模急剧缩小,就业焦虑和经济悲观论弥漫。人均消费在上升,而消费者的期望上升得更快。”1986年,有一家叫ROPER的民意调查机构以“多少收入能实现梦想”为题向美国人作调查。当时的答案是50,000。到1994年,同样问题的答案是102,000。攀比消费导致家庭财政状况不佳是不足为奇的。63%年收入50,000-100,000美圆的美国家庭存在信用卡透支现象。美国家庭平均只将3.5%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储蓄。[24]

小结

罗钢为“知识分子图书馆”丛书编选的《文化研究读本》给国内从事文化研究的人开了个窗口,让大家知道“文化研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一个情形。《消费文化读本》(罗钢、王中忱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则是《文化研究读本》中一个子题目的拓展,俨然一本资本主义消费文化大观。消费文化

研究在当今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研究中是主流,是“显学”。编者的用意除了“绍介”,显然是考虑到我们自己的社会也越发被物的消费包围,无从置身事外,或者根本就有切身体会了。《探索消费的斯芬克斯之谜》是罗钢为这本论文选集中文版写的前言,一篇非常好的导读。罗钢文章的开篇援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开篇说:“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富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接下来是他自己的话:商品消费改变了日常生活,改变了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态度”。“20世纪大众消费社会的整体兴起与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规模工业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福特主义的法国理论家阿吉列塔的说法也在罗文引用范围:资本主义“不仅改造了劳动过程,也改造了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它产生了“工薪阶层的消费模式”。19世纪末工人出身的美国工程师泰勒发明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使工人“哪怕在最小的细节上也被迫从属于生产过程”,工人成了装配线上的一个零件。社会思想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物化”。还是阿吉列塔的话:“在历史上,福特主义第一次创造了一种工人阶级的消费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个人对商品的占有支配了消费的具体实践。”新型的工人有能力支付汽车等商品的费用。在葛兰西看来,劳动力再生产和资本主义体系再生产就是“现代消费主义”构成的。哈维等人认为非物质形态的商品在消

费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也同服装一样成为时尚。消费从商品转向服务。鲍德里亚的话又在文中出现:“在当代西方社会,人们消费的已不是物品,而是符号。”罗钢的结论是:“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的过渡,反映了西方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传统是以生产为中心,现在是以消费为中心。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消费才能成为一种具有某种价值取向的文化选择”。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导源于一种以城市享乐生活为特征的高度世俗化”,换句话说就是奢侈消费促进了生产。亚当·斯密所谓“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归宿和目的”,罗文以为就是人们把消费当作社会发展的条件。德国学者W.F.豪以为“商品美学”为“商品拜物教”推波助澜,商品包装和商品广告刺激了人的消费欲望。卢卡奇认为商品交换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使人们的“生活囿于十分狭窄的范围……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人们对物的追求窒息了他们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罗钢的意思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文化已经演化为消费文化,这种文化“提供给异化现实中的人们一种自由和快乐的假象,用来掩盖这些事物在现实中的真正缺失”。[25]美国文化里的消费主义风尚正是美国人追寻异化现实里的“自由和快乐”(美国梦)的表现;美国人日常生活里的焦虑和失落正表明“美国梦”在“现实中的真正缺失”。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它是当今西方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开始出现并逐渐盛行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工业革命以来,物质产品实现了极大的富足,人们在扩大的市场面前实现了消费者意义上的平等。尤其是二战以后,随着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被铺天盖地的关于广告和物质的话题所笼罩,人们消费的欲望也随之膨胀,以致于获取财物和消费成了美国文化普遍接受的标志着成功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对于消费主义的认可和接受蔓延到了世界各个国家,不仅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没有幸免。 1.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 对财富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动力,它具体表现在对资本利润的获取。而利润的获取不能不依赖于商品交换的实现,即产品有消费者购买。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产品的过剩,消费者的欲望对商品交换价值的实现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情况在战后西方更是突出。 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早就看到,鼓励和扩大国民的消费需求,成了资本主义良性运行的条件之一。为达此目的,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便成为资本作用、控制和操纵的对象,并变成一项欲望工程或营销工程。 因此,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而同时是消费欲望的生产和消费激情的生产,是消费者的生产。只有“生产”出一批有消费欲望和激情的消费者,产品才能卖得出去,商品生产的目的才能实现。 这里所谓“消费”并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范畴里所指的对物品的需求与满足,而是指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消费社会》的作者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这些逻辑包括:第一,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 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无物不可以消费。”消费品的普遍存在证明资本主义的合理,“消费社会首先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神话。” 第二,消费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更体现在文化含义上,消费体现个人身份。 物质文化领域里的消费不限于商业系统。商品由文化环境确定用途,日用品也有文化含义。卢瑞援引另两位学者的话阐明自己的论点:“商品都具有价值,其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价值观……每个人既是价值的评判者也是被评判的对象……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商品,是因为它们有相应的等级……” 第三,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 “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美利坚式的消费主义灌输给美国人的是个人成功只有通过金钱上的成功来实现,财富是通过购买商品体现的。在当今的美国社会文化语境里,消费是再正宗地道不过的行为了。美国人无处不与消费打交道。 2. 消费主义的特征 刘晓君对于消费主义的特征总结的比较全面,他认为: (1)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以大规模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特点的一种工业文化,它以鲜明的重视物质消费的物质主义为特征,并通过物质的占有来达到心理的满足。 (2)消费主义的大规模消费需求是被制造出来的,并于无形中将所有人都卷入其中,使人们永无止境的追求高消费。 (3)消费主义是对商品象征意义的消费,并将其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4)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的消费主义日益在全球获得其正当性和合法性,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统治方式,体现着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组织。 在这种消费方式中,人们失去了作为消费者的自由性。在大众传播媒介的鼓吹下,人们看似自主的选择已经被预先设定了方向。这种被制造出来的消费需要,就是马尔库塞所说的“最流行的需要”,它们是“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或恨得东西”,也就是“虚假的需要”。他认为,“这种需要使辛劳、

消费主义文化

广告史论文 姓名:王蓉 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一班学号:14120900618

广告大发展大繁荣的助推器 ——消费主义文化 1.西方近现代消费主义文化兴起对广告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方面来说,消费文化的演变不仅仅是品味、审美改变的结果,更源于社会、家庭和个人在需要上和认识上的革命性的转变。消费主义文化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得以蔓延,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对物品的绝对占有和追求享乐主义为特征。它是一种有关消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把消费当作唯一目的,为了消费而去消费。消费主义背离了消费是满足人需要、促进人发展的手段,是一种极端的文化现象。但消费主义文化也是资本主义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影响深远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现象。 消费源于需求,而需求和欲望是可以被创造的。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不断调整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行为。19世纪与20世纪相交之际,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1900年至190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这次危机严重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的集中和垄断的形成。这时,商业企业所关注的已不再是生产的问题,而是销售的问题。伴随着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人们对消费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作为企业借助广告等大众传媒手段而传播的意识形态,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消费生活中的主流价值观。随着信用或信贷消费的出现,花未来的钱,及时行乐和享受,成为二战后西方大众消费者时髦的消费生活方式。而卢卡奇曾指出:消费文化是一种肯定文化,它为社会提供一种补偿性的功能,它提供给异化现实中的人们一种自由和快乐的假象,用来掩盖现实中的真正缺憾。幸福被等同于消费,幸福的“大小”取决于物品的“大小”。人们开始追求消费的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消遣与享乐主义,以此求得个人的满足,并将它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终极价值。企业的经营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家把目标集中于市场和对消费者的研究上,越来越注重广告带来的效益。这促使广告公司开始组织市场调查机构,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查,广泛收集市场资料,为客户制定广告计划和广告实施方案,开展统一的、系统的广告经营活动,广告业为适推销的需求又呈现蓬勃兴旺的景象。19世纪末期,许多广告公司雇用专业广告作家撰写广告文稿,在广告的技巧方面下足了功夫。并且,随着人们欲望的不满足感增强,需求增多,又促使许多企业花重金委托广告公司去美化他们的产品,如把浪漫、奇异、欲望、美丽、满足、归属感、科学进步和好生活等因素“粘贴”到他们的商品上,来满足人们对新鲜感的需求。所以,正是由于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推动了广告公司的广告经营活动向着全职能型、能向广告客户提供全面服务的现代化广告代理业过渡,由此也推动了许多大型的广告公司不断得以创建、发展、壮大。 比如说可口可乐的广告活动。众所周知的是,可口可乐的广告成本是非常的高的。1886年可口可乐营业额仅为50美元,广告费却为46美元;1901年营业额12万美元,广告费为10万美元,如今可口可乐每年的广告费竟超过6亿美元。如果算一笔帐,1886年可口可乐投入的广告费为92%,1901年为83.3%,可正是这个92%和83.3%的惊人之举使可口可乐这样一种99.61%都是碳酸、糖浆和水的饮料,卖了个世界第一。广告,无疑是使一个产品成功并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法宝,一个99.61%都是碳酸、糖浆和水的产品,居然能远销全世界,靠的就是大规模广告宣传。可口可乐公司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与他们遵循“成功在于广告”的信条是分不开的。可口可乐的广告有它明确的诉求主题,在不同时期推出适应不同形势的灵活多变的广告策略,力求在广告诉求中深深打动消费者的心。如20世纪20年代的“喝可口可乐,只需5美分”;20世纪30年代的“令你精神爽朗”;20世纪40年

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

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陈昕黄平 本文试图提出的问题是:目前中国城社会中正在出现消费主义文化,这种文化-生活方式的出现和扩散是以思想-观念为主导的,是发生在日常生活层面和价值领域里的一场深刻变革。 本文所关注的并不是对物质产品的消费总量这一经济学意义上的变化,而是要从人们要消费什么、怎样消费以及为什么要如此消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系统中,去试图理解消费文化现象所涉及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和由此体现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显著变化。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本文认为,随着中国社会日益加快的商业化步伐和与跨国市场“接轨”的速度,消费主义正在逐步确立其在日常生活领域里的意识形态影响力。 这一命题所采取的社会—文化观点,把消费文化领域里发生的变化不仅仅视为经济因素变化的结果。在拒绝简单的经济还原论的同时,本文从文化支配权的理论视角出发,强调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变化的文化主导作用和文化建构意义。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消费主义问题的讨论,试图建立这样一种视角: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可以成为一个自主领域,从而对其它社会生活领域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建构作用。本文认为:人们对消费符号象征系统为他们提供的意义的“积极认同”不是文化支配权的消失或意识形态的终结,相反,符号的建构作用是对文化支配权机制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补充,或一种新的社会生活与社会观念的组织与控制形式。

导言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开始快速迈入大规模消费(或“大众消费”)时代,这种前所未有的划时代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历了二十个年头。无疑这二十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同样毫无疑问地,这也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巨变的时期。在国门打开之前,中国的经济(生产-交换-流通-分配和消费)基本上没有摆脱短缺时代,绝大多数中国城乡的家庭仍处于温饱的边缘,几亿人还在贫困中挣扎,而那时即使是较为富裕的小部分人也还在节衣缩食地追求“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而就在这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电视、洗衣机、电冰箱这“新三件”,已经在我国城市家庭中基本普及。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城市家庭对耐用消费品的追求已经变成了高档音响、大屏幕彩电、分体空调等,“新富”家庭开始以名牌服装和私人洋房、私家汽车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档次”和“品位”。 上述变化有理由使我们假定,中国社会正逐步进入消费社会。1随着其日益成为世界体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当然,首先是所谓的“成功人士”,从沿海地区的“大款”、大城市的“新贵”,到演艺界的“名流”、高等院校的“专家”;其次是城市中年轻的“追星族”、“时髦族”)开始学会“与国际潮流接轨”,学会欣赏消费时尚,领导消费潮流。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这种对“新潮”“洋货”的追求更显示了全新的面貌:在各个大中城市,可以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着手刻意改变自己的外部形象:从装束打扮化装上模仿欧美和港台的歌星舞星明星,到把自己的头发染黄、皮肤染白、鼻子做高。 与典型的消费社会相比,中国的经济能力依然应当使相应的消费方式适应于生产社会,但是由于受到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又在追随消费社会而出现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因此目前中国居民的生活既有生产社会的特点又有消费社会的特点。2前者主要是社会的经济能力和居民的购买能力的限定,如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所谓“内需不足”(“生产过剩”的代名词);而后者则主要是受到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所期望和追求的一套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这在逻辑上可以是和“生产过剩”与否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在现实中更可以与“生产过剩”同时并存:一方面是购买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对商品符号和意义的消费欲望和狂热追求。 另外一个吊诡是,虽然中国社会整体无疑还仍然属于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如果我们仍然使用“发展中社会”、“第三世界”这样的词汇的话),其GDP和人均收入,无论是按外汇兑换率还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尤其重要的是,人均的可利用资源和出产效率就更低;但是这种按照 1“消费社会”概念所指的现象与“大规模消费”概念差不多;在鲍德里亚(Baudrillarrd)那里,“消费社会”概念主要不是从单纯经济发展阶段的意义上来使用的,他更多的是在对消费现象或对“消费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谈论“消费社会”的。在鲍德里亚的后期著作中有主要阐发了“消费社会”的符号分析观点。参见Jean Baudrillard,Selected Writings, Edited by Mark Poster.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第50页。 2应该说明,所谓消费社会是与生产社会相对而言的。生产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商品稀缺,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增加生产满足社会需求;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能力相对于适度与节俭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过剩,为了生产方式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就要不断地刺激消费,使大规模消费成为这种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

浅谈消费主义价值观.

浅谈消费主义价值观 一、什么是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异化消费的一种, 是指人们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的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 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究其本质, 是劳动者在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创造性工作的途径, 因而使人们逐渐变得无法认知自我价值, 越来越依附于消费行为。个人认为,具体而言,人们在规则(包括潜规则众多或长期单一、乏味的劳动中,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因而不是自主、自由的,于是人们便把注意力转向了消费领域,试图通过消费行为来补偿应在劳动中获取的存在感。在消费领域里,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想要的东西,人们可以作为一个积极的主体参与其中,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因而仿佛是自由的。消费主义导致对物质产品毫无必要的更新换代、大量占有和消耗各种能源和资源, 随意抛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 采用难以承受的生活方式, 等等, 幸福被等同于消费, 幸福的大小则取决于消费物品的价值和数量。 二、消费主义产生的原因 消费主义产生的本质原因是资本主义的逐利本性, 在资本主义初期,需要节省资源、积累资本,所以这一时期提倡节俭,但随着资本主义发展, 产出的加大, 需要增加生产和消费以维持更快更多的资本流通,因此,消费变成了新的生产力。消费成为生产和 销售的唯一目的, 生产者的利益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地将奢侈品转化为“必需品” 。此时的生产不但为利润而制造消费品,而且还必须同时为利润而创造需要。在政治上, 各国政府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稳定运行并适度增长, 对消费主义通常采取默认、纵容和鼓励的态度,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消费主义逐渐成为人们消费行为的一种观念。消费者心理上, 人们以追求奢侈、虚荣的消费行为来炫耀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获得社会认同感。在文化上, 消费主义否定了人类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互助互利关系,而是看作一种征服与被征服、剥夺与被剥夺的对立关系, 它主张人类有权无限地占有和挥霍物质财富, 以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感

消费主义下的文学现象论

消费主义下的文学现象论 系:中文系班级:07级2班姓名:常王茹学号:200720101206 摘要: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现象,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三个群体:文学作者——传播媒体——读者,其中的作者和读者已有以往的直接关联的关系渐变成两个似乎彼此远离的群体,因为其中插入了一个介体——传播媒体,其强烈的参与意识,强调话语权和表现欲深刻地影响到了作者和读者。 曹丕于《典论·论文》中最早阐明文学的社会功能:“文章乃经国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学曾经要求作家肩负起教育人们认识生活,引导人们共同前进的历史使命,要求作家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去介入生活,对生活做道德﹑政治的评判。 关键词:消费主义语境文学现象 “消费主义”源于西方,“产生”于美国,指的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即“消费”满足的不仅是“需要”,更强调满足“欲望”,反映了现代化思潮中人们不断膨胀以及空虚的生活状态。我国消费主义文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 年代中期出现的“高消费”﹑“超前消费”﹑“消费早熟”现象。罗钢在《探索消费的斯芬克斯之谜》中谈到了文化消费主义对人们日常生活、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人生观的影响。还有陶东冈在《文学理论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评》阐述了文化消费主义促进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明星化、类型化、鄙俗化影响中的作用以及通俗文学终极关怀缺乏的思考等。在2004年召开的全国“消费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国内专家学者就语境变迁与学术取向、现实关怀与问题研究、传统转换与文化重建等进行了研究和讨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促进了社会商业化的进程和消费主义时尚的兴盛,进而促使当代文学开始从传统经典文学向时尚文学、从审美性的精神文学向娱乐性的消费文学转型。文学的这种转型是建立在创作主体对文学与现实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上

论消费主义文化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论消费主义文化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增强,西方消费主义文化逐渐侵入和渗透,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本文主要从消费主义文化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中环境、资源、人口以及社会经济这四个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 关键字:消费主义文化;社会经济;环境;资源;人口 消费主义文化是与消费主义相呼应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也是一种价值观念,以消费至上为观念核心。消费的前提是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这种发展是不健康的,如果长此以往,必然会祸害到我们的后代子孙。因此,必须把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包括环境、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它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要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消费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促进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整体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又作用于消费。因此,作为消费主义所衍生的一种文化形态的消费主义文化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消费主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莱斯特.斯克莱尔认为消费主义文化是根据人潜在的精神需要,将消费之上作为核心观念,制造出品牌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通过消费就能够达到的美好生活欲望。这种消费欲望促进了生产与再生产,促进消费增长,拉动了内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实现内需和外需有效互补;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马克思说过,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机。消费为生产创造出动

美国文化研究报告里消费主义问题

美国文化研究里的消费主义问题 消费主义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美国学者詹明信所谓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也含盖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消费品的普遍存在证明资本主义的合理,“消费社会首先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神话。”[1]在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英国学者卢瑞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中国传媒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中国传媒 [摘要]本文以西方社会文化思潮对中国传媒实践产生的影响为宏观的外部场域;将西方消费社会消费主义的发展演变以及全球性扩张作为研究中国传媒消费语境形成以及消费特征研究的参照,探究中国消费社会相同的形成和发展特征以及新闻传播实践所受到的影响。 [关键词]消费主义;大众传媒 一、西方社会消费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起源与19世纪末的美国社会有密切的关系。19世纪40年代开始,商业化的农业生产在美国出现,电气工业同时兴起,大公司大企业也随着产生。这是现代消费主义在美国产生的经济基础。美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的社会因素按照《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作者丹尼尔·贝尔的分析是“幻觉剂哄动”取代了新教伦理。新生活方式的出现是因为美国人的感觉方式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美国社会高消费经济状态下新的购物习惯的发展,及其对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的侵蚀中”,我们可以看出变化,[1]“经济冲动”代替了“宗教冲动”,换句通俗的话说: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勤俭持家被炫耀式消费所取代。 有研究表明,“家庭主妇”的消费、百货公司的发展,推动了美国妇女在购物、做饭、工作休闲等方面的消费风气。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休闲方式的特点是休闲的场所都在公园、

舞厅、沙龙、电影院、赛马场、体育馆等公共场地。一直到今天,这些项目仍然是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内容。在消费方面,广告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资料显示,从1870年到1910年间美国日报类报纸的发行量增长了9倍。全国性的新闻机构和大报连锁机构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比如“普利策”的名字就是这时出现在媒体的。杂志上的广告给妇女带来新时尚理念,最后把读者变成了消费者。[2] 社会学家凡布伦(Thorstein Veblen)在《有闲阶级论》里把美国19世纪的消费风气用“炫耀式消费”的字眼来概括,这表明了早期美国消费的“贵族化”特征;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的美国消费主义的显著特征是“大众消费”。有学者分析认为福特主义创造了工薪阶层消费模式。标准化规模化的大批量生产使工人消费得起住宅和汽车。“一天工作8小时,挣5美元”,就是福特主义用以吸引工人加入消费主义行列的重要手段。所以消费社会的大众性崛起“与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规模工业生产方式有着密切联系,”[3](P 3)“在葛兰西看来,现代消费主义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再生产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体系再生产的一种新形式。”[3](P 7)无论怎样,发端于福特主义的美国大众消费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核心”。[3](P 97) 美国消费主义的高潮出现在近20年,这与技术的进步和媒体的宣传有直接的关系。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方国家纷

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

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消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其消费在社会的总消费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多,客观分析大学生当前的消费情况,存在着一系列不合理之处,引导大学生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风气,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次调查我们选取了宁夏大学北校区200名大学生对其消费行为进行了调查,经过问卷统计,采用列联表的分析影响学生的消费结构的因素,采用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一步验证。最终得出一系列宁夏大学学生的消费特点,让学生消费行为限定在一个校园能够承受的、适合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限度之内,这样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会全然解决,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列联表分析、数学模型、因子分析. 正文近年来经济总量快速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出现了巨大的收入差距,不同的消费群体消费需求具有不同特点。作为大学生群体,那他们的消费特点又是什么呢?带着这一问题,为了深入研究目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构建关于大学生消费的数学模型,我们选取以宁夏大学的消费情况为例,利用目前我们的社会学知识做的一个题目为《宁夏大学学生消费结构调查问卷》的课题,围绕宁夏大学学生的消费行为展开的一系列调查和分析。我们尝试设立较为合理的模型来解释宁夏大学学生的消费行为,并对其进行精细化建模,分析其消费结构和消费倾向,并为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提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一、问题描述1、调查背景:据《中国青年研究》2001 年的调查,大学生年支出为8383.96 元,可见,我国大学生消费市场商机无限,潜力巨大。这不仅使之成为商家必争之地,而且吸引不少学者的关注。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 他们的消费不仅是全体人口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有着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 并对未来消费文化的构成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反映出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 并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反映学校的教育管理。由于大学生年纪较轻,群体较特别,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由于大学生们大多年纪轻,社会阅历浅薄,受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经济背景的影响,他们在自主消费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合理之处;另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行为和结构,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能力,引导在校大学生最终走向健康消费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那么我们西南地区的高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消费理念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宁夏大学北校区的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关注宁夏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行为和结构,引导在校大学生最终走向健康消费。 2、调查目的:大学生消费问题正逐年为高校及国人所重视,作为收入很少的学生群体其购买力却在逐年增加,奢靡攀比之风日益增长,其消费结构和消费能

大学生中消费主义现象的成因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3277486.html, 大学生中消费主义现象的成因探析 作者:钟文苑杨大冬 来源:《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年第10期 【摘要】消费是人类的古老行为。而消费主义的出现则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西方,消费主义的盛行与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密不可分。西方学者对消费主义的研究较早,成果也较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扩大,中国社会也出现了消费主义现象。消费主义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对消费主义的研究不仅是一个具有学术价值的命题,也具有实践意义。文章把分析的视角转向大学生群体,解构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产生的动因,为高校消费教育的有效性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消费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9-0004-02 消费主义是指导人们消费行为的一种消费理念。广义上的消费主义还包括具有消费主义特征的各种消费行为。消费主义崇尚消费至上,将消费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把对商品的占有和享用视为人生价值的终极体现。消费主义起源于西方,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加之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使消费主义逐渐向世界其他地方蔓延。中国也出现了消费主义现象。这一现象更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扩散到了中国的大学校园。 一、大学生中的消费主义现象 1.过度消费。所谓过度消费是指超出个人实际需求和支付能力的消费活动。这里的“度”指的是需求的限度和支付的力度。过度消费的典型特征是在消费时不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本着量入为出的原则,而是倡导提前消费、盲目攀比和追求高档产品,将拥有昂贵商品作为向他人炫耀的资本。而现代信贷制度的出现又无疑为过度消费提供了条件。据调查,信用卡消费和网购逐渐成为大学生的重要消费形式。信用卡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为36.7%。在这36.7%的信用卡使用者中,人均拥有信用卡数量达到1.9张。除了信用卡,贷款也是许多经济实力有限的大学生获得消费资金的重要渠道。专门办理小额消费贷款服务的武汉捷信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这一年期间,该公司为2万多名武汉大学生办理担保服务,这些学生的贷款主要用于购买苹果牌手机、电脑以及其他电子产品。而贷款的年利率最高可达贷款金额的40%。然而,高利率并未阻断大学生“提前消费”的热情。在攀比和炫耀心理的驱使下,他们深陷消费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最终债台高筑。 2.奢侈品消费。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的特点决定了它高昂的价格。在某些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支出中,购买奢侈品所占的比例很大。长江日报民调工作室联手腾讯·大楚网进行的一次网上问卷调查结果表明,36.97%受访学生称拥有奢侈品。很多大学生认

浅析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

《美国文化》期中作业 浅析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 提起美国,我想很多中国人对它是又爱又恨——恨的是虽然美国以讲究人权和公正著称,但却喜欢指手画脚,总是欺负和压迫我们国家;爱的是美国的自由、民主、富裕。《毛邓“三”概论》的老师曾说过,以前人们只知道美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等着中国人民去解救。然而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只看到,今天的美国人民生活很富裕,美国在短短的几百年中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引起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极大兴趣和追捧。 在今天,不管人们如何看待美国,把它看成是天堂或者是地狱,有一个事实却阻挡不住,那就是世界各地不同种族的人都羡慕美国的富裕和崇尚那里自由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多数一直对美国的历史和文化抱有鄙夷的眼光,而面对它的财富却又感到自惭形秽。 然而,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其实早已流淌于世界各地。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喜欢Hip-pop、动漫、电子游戏、街舞、时装、赛车、麦当劳、KFC。这里所说的“消费主义”与我们通常意义的“消费”概念上其实有着较大差别。我个人认为这里的“消费主义”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就说我们消费的目的不是纯粹为了满足自身合理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被有意识地刺激起来的欲望所形成的需求。 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讲,他总是一个有潜在欲望的动物。比如,驾驶德国的BMW,那是一种高贵、显赫的象征。又比如,享用麦当劳和KFC,让人有中产阶级的归属感,等等。消费主义激发了这种强烈的欲望,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于是,纽约的第五大道、麦迪逊大街等都成了人们流连忘返的购物天堂。 通过翻阅资料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时间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美国国内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北方工业主义取得了胜利,工商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产品非常丰富,甚至有大量剩余。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工业化加速推进,从而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1919年至1929年是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年,它使美国人民的收入和财富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1919 年,根据生活费用调整后的国民总收入为650 亿9300 万美元,或者说每人平均620 美元。10 年以后,国民总收入增为828 亿1000 万美元,或者说每人平均681 美元。”①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工业革命的发生为美国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而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工业化、现代化突飞猛进,一举成为头号世界经济强国,并通过“一战”这个历史机遇在世界经济中达到巅峰,经济实力大幅增长,社会财富极大丰富,这些为美国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大众消费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工业革命以前,经济的发展一般是以生产为手段,把消费作为目的。但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美国,生活产品极大丰富,这就为如何促进经济

什么是消费主义呢

浅谈我对消费主义的认识 什么是消费主义呢?斯蒂恩斯认为,消费主义描述了这样一种社会,其中许多人在一定的程度上把获取物品当作生活的目标,而这些物品的获取不是出于人们生活的必需,也不是为了传统的展示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取他们的某种身份认同。霍尔克认为,现代消费主义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欲望的形成超越了“必需”的水平;第二,欲望具有无限性;第三,人们产生了对新产品的无尽渴望。贝尔克认为,消费文化(或消费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文化,其中大部分消费者强烈地渴望(相当一部分人则追求、获取和展示)物品和服务,这些物品和服务则是因其非功用性理由而被看重的,如:地位获取、挑起妒忌和寻求新奇。格罗瑙则认为,现代消费是由对快乐的欲望所引起的;现代消费者本质上是一个享乐主义者。 综上所述,消费主义(或消费文化)至少涉及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消费欲望的形成不再单纯地由生物因素或经济因素所决定,而是涉及社会、文化等复杂因素(如:身份认同、地位、炫耀等);第二,欲望具有不断增长与膨胀的特点;第三,消费涉及对快乐体验和享乐价值的追求,这种快乐具有短暂性和易变性,并因此而表现为人们对新奇产品和时尚体验的无尽追求。 可见,不论从哪一个角度看,欲望的不断更新和无节制膨胀是消费主义的一个根本特点。正如黄平所指出的:“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导致欲望膨胀的主要原因,不再是生物学因素,也不再仅仅是经济学因素。一方面,欲望的形成完全超越了生物学和传统意义上的“必需”的水平。另一方面,欲望的形成也常常超越消费者所持有的资源(如:支付能力)的约束。由此可见,消费主义其实就是一种现代消费欲望形态。如果说,传统的欲望形态表现为欲望的相对稳定和固定,并体现为“量入为出”的预算策略,那么,在现代欲望形态(即消费主义)中,人们的欲望处于动态的、不断的膨胀之中,并常常借助现代借贷消费制度而采取“寅吃卯粮”的预算策略。 那么我们怎么看待消费主义呢?

全球化消费主义中的当代传媒问题

全球化消费主义中的当代传媒问题 作者:王岳川 传媒观察(https://www.360docs.net/doc/a413277486.html,) 2002-11-11 0:40:27 在"公共性"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点的今天,在思想界文化界的当代转型中,全球化消费主义日益与当代文化中世俗化的东西互渗而成为特有的文化景观。如果说,在现代社会出现了生产拜物教和消费拜物教,那么,后现代社会却出现了"传媒拜物教"。当代传媒以跨国资本的方式形成全球性的消费意识,其文化霸权话语渐渐进入国家民族的神经之中。于是,在倡导多元价值、多元社会的文化语境中,大众在多元主体之间,将个体感性差异性推到极端,甚至以个人的绝对差异性为由,割裂个人与他人的同一性,在广告传媒和文化经纪人的操纵下日益以产品的市场需求取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对这种世界性的世俗化消费时尚,本世纪的思想家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值得关注。1 一、现代公共传媒空间中的身体资本 20世纪思想史上的思想家,大都注重对现代人的"精神"和"身体"的内在关系加以研究,因为这有可能深入到对大众媒体所产生的心理文化根源的分析。如何综合性反思身/心关系、个人/社会关系、文化/自然的关系,如何通过对"身体"视域的分析展示身体资本与当代传媒的关系,如何从身体性入手审视"自我"问题,成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切入角度。但是仅仅研究"自我"还不行,因为"自我"和"他者"之间有着非此不可的关系,只有从二者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弄清"自我"和"他者"不仅有古典哲学的自我和他者,而且有心理科学的自我和他者(弗洛伊德、荣格、拉康等)、还有解构的自我和他者(德里达、福柯、巴特等),甚至还有社会理论的自我和他者(布迪厄、吉登斯等),才能看到真正的问题之所在。 1.身体感与现代城市处境 在对"价值理性"的关注日渐让位于对"感性肉身"的关注中,"生命"变成了一个感性本体论的范畴。从世纪之初的尼采、狄尔泰、西美尔、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到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福柯和拉康哲学,大都将生命作为理性化本质飘散以后的意义空白的填充物,于是,现代性标明这样一个事实:感性肉体取代了理性逻各斯,肉体的解放成为"现代性运动"中的重大母题。 在西美尔(Georg Simmel)看来,现代人深深陷入一个飞速发展而不可知的世界中,处在多种文化元素交错的语境中。文化元素挤压着人,因为人不可能完全清理和吸收文化,同时人又不可能完全对抗文化,因为文化是人类发展所无法摆脱的境遇,也是人自己处身的周遭环境。在文化的现代性中,人的本质不再是一些抽象的形式原则,而是充满肉体欲望和现代感觉的"生命"。人体中的面部是内部统一最表面的尺度,同时也是在精神上获得整体美的关键。从面部最丰富的精神性表现中,可以看出人的心灵变化。人的形象是心灵和生理冲动合力所造成,那种忽略面部的精神性而只是注重肉体的表现性,将是心灵和肉体的双重衰退。面部很容易表现出柔情、胆怯、微笑、憎恨诸感情谱系,它是"观察内心世界的几何图",是心性所能臻达的最高表现域。而身体相对于面部,尤其相对于眼睛而言,则居于较次要的地位,因而面部与躯体就犹如心灵和现象、隐秘和暴露那样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但是,今天的现代或后现代艺术已经从"面容之美"表现走向了"躯体之力"的表现,从精神意象的呈现走向

消费主义的文化语境

消费主义的文化语境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程序化的流水线成了商业电影的制作模式。以“话语”为特征的电影理性内涵正在发生嬗变,像电影《家有僵尸少爷》一样,不再是传统中的僵尸为恶人为善,其内在价值正在背离电影作为艺术本体的独特使命。具体表现为文化深度趋于消解,同时普遍存在着人文关怀缺失和娱乐过度的倾向。黑色幽默电影的出现以其独特的文化思考与定位呈现出了一种新的电影形态,突出了对人的思考。身份的焦虑、价值的迷失以及人物在社会环境中集体无意识和荒谬的生存状态等主题构成了黑色幽默电影的内涵体系。 黑色幽默电影以丰富的“黑色”意蕴展示了时代的诟病和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对当代人的精神关照。以黑色幽默作为其艺术视点,黑色幽默电影将当下市场上文化消费的快乐逻辑与品质追求一并纳入考虑范畴。创作者能够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倾向,同时能获得电影创作更大的表现空间;受众在观影过程中完成了个人对生活的哲学批判。黑色幽默电影的审美特征主要呈现为两点:矛盾的悖论性和叙事策略的游戏性。矛盾的悖论性使电影形成了一种互耗互惠的深层结构,以佯谬的形式更大限度地逼近生活本质,因此受众能获得审美理解的文化权利,并能从心理阻滞的表层理解通过对比性心理程序上升为一种内层理解的审美愉悦。叙事策略的游戏性主要表现为对“元话语”的解构、多线立体叙事和电影类型的杂糅,可见游戏性是基于受众的社会心理和审美趣味的选择,是一种自由的审美活动,同时能够激发受众积极地对电影文本进行深层意义的构建。 从文化权利考虑,创作者在黑色幽默电影中充分地把握了电影创作的主导权。实现了将个性风格、社会现实以及具备生命力的永恒性艺术命题融于一体的电影故事创作,并通过对电影主题的选择实现了电影的议程设置功能,搭建了个人与主流权力对话的公共平台;黑色幽默电影是极其富有创作者个人文化想象、意义内涵等艺术品质的个性化的电影。受众观影存在着合目的性的潜在需求,黑色幽默电影通过陌生化与审丑方法的引入实现了对受众期待视野的突破。审丑也是一种对艺术表达多元话语构成的追求。 文章通过对黑色幽默电影的文化内涵、审美表达以及创作思考的梳理,探讨了其艺术价值与社会功能,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黑色幽默电影的文化形态能为我国的电影创作提供借鉴。

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最新)

摘要: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分追求和崇拜物质占有,并将其视为人生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虽然消费主义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其影响日益加深。正常的消费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并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消费主义却加剧了享乐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助长了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使环境危机和生态失衡进一步恶化。因此,我们对消费主义的影响进行辩证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消费主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分追求和崇拜物质占有,并将其视为人生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虽然消费主义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其影响日益加深。 一、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 客观地说,消费主义所带来的高消费提高了社会生产水平,并最终推动了物质文明建设,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1)消费主义推动了物质文明建设。所谓物质文明,是指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状况,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消费的增加自然会加快社会再生产的速度,从而推动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消费主义所激发出来的强大购买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生产技术因此不断创新,生产效率日益提高。而使用机器大生产和雇工经营的结果,也使得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整个社会经济呈显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特点,社会成员普遍养成了分工协作的习惯和理念,这也是社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客观上普及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水平。 (2)消费主义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消费主义让人们执着于物质占有,使人们追求物质享乐的生活方式,那么物质需求和享乐需求的不断满足必然会提高我们的消费水平。我国在八十年代,尚未具备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所要求的条件。但是自1979年开始,我国逐步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到1994年底,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3%,居同期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首,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也逐步提高。我国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的变化情况。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都逐渐趋于合理,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的支出却在不断增加。这些消费领域的变化表明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我国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 二、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