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算月食日期及时刻

推算月食日期及时刻
推算月食日期及时刻

推算月食日期及时刻

图1。已知太阳半径R日=696295公里,地球极点半径R地=6357公里,日地距离H=1.496×10^8公里

设日地极点附近顺切面与黄道面夹角为θ

有sinθ= (R日-R地)/H = (696295-6357)/ 1.496×10^8 =0.004612

得θ= 0.004612弧度

设日地极点附近反切面与黄道面夹角为μ

有sinμ= (R日+R地)/H = (696295+6357)/ 1.496×10^8 =0.004670

得μ= 0.004670弧度

图A。又已知地月距离h = 384400公里,月球极点半径R月=1737公里

设赤道面与顺切面夹角为α

有sinα=(R地-R月)/ h =(6357-1737)/ 384400 = 0.012019

得α=0.012019弧度

此时黄赤夹角A=α-θ=0.012019-0.004612 = 0.007407弧度

已知最大黄赤夹角(夏至或冬至点)W=23°26′21″

=23.43917°= 0.40909弧度

黄赤夹角从0到最大历时1/4年,一年T=365.24天

图A。月全食与月偏食临界点与黄赤夹角0点(春分或秋分)的时间差为Ta,有Ta/(T/4)=A/W

得Ta=T A/(4W)= 365.24×0.007407/(4×0.40909) = 1.6533天= 39.679小时

图B。设赤道面与顺切面夹角为β

有sinβ=(R地+R月)/ h =(6357+1737)/ 384400 = 0.021056

得β= 0.021058弧度

此时黄赤夹角B = β-θ=0.021058-0.004612 = 0.016446弧度

图B。有月偏食与有半影月食临界点与黄赤夹角0点(春分或秋分)的时间差为Tb,

有Tb/(T/4)=B/W

得Tb=T B/(4W) = 365.24×0.016446/(4×0.40909)=3.6708天=88.099小时

图C。通过与图A。比较,得赤道面与反切面夹角为α

此时黄赤夹角C=α+μ=0.012019+0.004670= 0.016689弧度

图C。半影月食与偏半影月食临界点与黄赤夹角0点(春分或秋分)的时间差为Tc,

有Tc = TC /(4W) = 365.24×0.016689 /(4×0.40909)=3.7250天= 89.401小时

图D。通过与图B。比较,得赤道面与反切面夹角为β

此时黄赤夹角D=β+μ=0.021058+0.004670= 0.025728弧度

图D。偏半影月食与全影临界点与黄赤夹角0点(春分或秋分)的时间差为Td,

有Td = TD /(4W) = 365.24×0.025728 /(4×0.40909)=5.7426天= 137.82小时

以上计算没有考虑地球大气折射。

归纳

记春分、秋分为0点,满月(望时)与0点|差值| 及现象

0~1.653天;0~39.68小时.→→看到月全食

1.653~3.671天;39.68~88.01小时.→→看到月偏食

3.671~3.725天;88.01~89.40小时→→看到满月,有半影月全食

3.725~5.743天;89.40~137.82小时→→看到满月,有半影月偏食

5.743天~ ;137.82小时~→→看到满月,满月无遮挡

估算月全食最长时间

由图1。得sinθ=0.004612,θ=0.004612弧度

在四位有效数字内,sinθ=θ= tgθ

如上图,太阳大,地球小,顺切使地球本影比地球赤道半径小P,

则P/(R日-R地)=h/H

P=(R日-R地)h/H=(696295-6378)×384400/1.496×10^8=1773公里

阴影区长度q =2(R地赤-p)=2(6378-1773)=9210公里

月全食最长时间t=Tq/(2πh)=29.53×9210/(2×3.1416×384400)

=0.1126天=2.703小时

月全食的形成过程

月全食是怎样形成的? 月食的时候,对地球来说,太阳和月球的方向相差180°,所以月食必定发生在“望”(即农历十五前后)。要注意的是,由于太阳和月球在天空的轨道(分别称为黄道和白道)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约有5°的交角,因此只有太阳和月球分别位于黄道和白道的两个交点附近,才有机会形成一条直线,产生月食。 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而当整个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之时,就会出现月全食。至于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是掠过地球的半影区,造成月面亮度极轻微的减弱,很难用肉眼看出差别,因此不为人们所注意。 月全食是月食的一种,当整个月球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之时,就会出现月全食。月食的时候,对地球来说,太阳和月球的方向相差180°,由于太阳和月球在天空的轨道(分别称为黄道和白道)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约有5°的交角,因此只有太阳和月球分别位于黄道和白道的两个交点附近,才有机会形成一条直线,产生月食。[1] 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而当整个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之时,就会出现月全食。至于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掠过地球的半影区,造成月面亮度极轻微的减弱,很难用肉眼看出差别,因此不为人们所注意。

月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初亏:月球刚接触地球本影,标志月食开始。食既: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的西边缘内切,月球刚好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内。食甚:月球的中心与地球本影的中心最近。生光:月球东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内切,这时全食阶段结束。复圆: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外切,这时月食全过程结束。月球被食的程度叫“食分”月全食,它等于食甚时月轮边缘深入地球本影最远距离与月球视经之比。 在农历十五、十六,月亮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这时如果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亮就会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如果只有部分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就产生月偏食。当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时,应该是半影食,但由于它的亮度减弱得很少,不易察觉,故不称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3]月全食成因图 月食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运行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太阳到月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盖,产生月食。月食的时候,对地球来说,太阳和月球的方向相差180°,所以月食必定发生在“望”(即农历十五前后)。要注意的是,由于太阳和月球在天空的轨道(分别称为黄道和白道)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约有5°的交角,因此只有太阳和月球分别位于黄道和白道的两个交点附近,才有机会形成一条直线,产生月食。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当月球只

月食图片

月食图片 篇一:日食与月食的形成原因图解 日食 日食,又作日蚀,在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发生。这时对地球上的部分地区来说,月球位于太阳前方,因此来自太阳的部分或全部光线被挡住,因此看起来好像是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消失了。日食只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观测日食时不能直视太阳,否则会造成失明。 日全食 太阳比月球宽400倍,但离地球也是400倍远。由于对称的缘故,月球的暗影,也就是落在地球表面的阴影,宽度正好可以遮住整个太阳。太阳光球完全被月亮遮住,原本明亮的太阳圆盘被黑色的月球阴影遮盖。然而,也只有在日全食发生时才可能用肉眼观测到模糊的日冕。日全食只在月球位于近地点时发生,此时月球的本影锥长度较月地之间距离长,本影锥才能扫到地球表面。由于太阳的实际体积比月球大很多,所以日全食通常只能在地球上一块非常小的区域见到,因为月亮的本影对太阳来说只是一个小点。(在全食区之外,所见的食相是偏食)。最近一次日全食发生于2012年11月13日,下一次的日全食将发生于2015年3月20日 日偏食

中国史书上称“日有食之,不尽如勾”,造成日偏食的原因是因为观测者落在月球的半影区中,观测者会看见一部分的太阳被月球的阴影遮盖,但另一部分仍继续发光。太阳和月球只有部分重合,依据两者中心的视距离远近(太阳被月球遮盖的最大直径)来衡量食的大小。通常日偏食是伴随着其他食相发生,如日全食或日环食或日全环食。但发生在极区的某些日食会是单纯的日偏食(不伴随其他食相),这是因为月球与黄道面的距离稍远,只有半影碰到地球表面,最近一次不伴随其他食相的日偏食发生于2011年11月25日,下一次的不伴随其他食相的日偏食将发生于2014年10月23日。 日环食 当月球处于远地点时,月球的本影锥不能到达地球;到达地球的是由本影锥延长出的伪本影锥。此时月球的视直径略 小于太阳。因此,这时太阳边缘的光球仍可见,形成一环绕在月球阴影周围的亮环。(在环食区之外,所见的食相是偏食)。最近一次日环食发生于2012年5月20日,下一次的日环食将发生于2013年5月10日。 全环食 全环食只发生在地球表面与月球本影尖端非常接近,或月球与地球表面的距离和月本影的长度很接近的情形下。由于地球为球体之关系,而本影影锥接触地球时为日全食(常为在食带中间),在食带两端由于影锥未能接触地球,致只能有伪本影到达地球之下,所看到的是日环食。所以,当全环食发生时,随着地月之间的相对运动,会

2000年 -- 2020年 月食表

年月日食类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食分2000.1.21 全11:01 12:04 12:43 13:22 14:25 1:33 2000.7.16 全* 19:57 21:02 21:55 22:49 23:53 1.77 2001.1.10 全* 02:42 03:49 04:20 04:51 05:59 1.19 2001.7.5-6 偏* 21:35 - - 22:56 - - 00:16 0.50 2003.5.16 全10:02 11:13 11:39 12:06 13:17 1.13 2003.11.9 全* 07:32 09:06 09:18 09:30 11:04 1.02 2004.5.5 全* 02:49 03:52 04:30 05:08 06:12 1.31 2004.10.28 全09:14 10:23 11:03 11:44 12:52 1.31 2005.10.17 偏* 19:34 - - 20:03 - - 20:32 0.07 2006.9.8 偏* 02:05 - - 02:51 - - 03:37 0.19 2007.3.4 全* 05:29 06:43 07:20 07:57 09:11 1.24 2007.8.28 全* 16:50 17:51 18:37 19:22 20:23 1.48 2008.2.21 全09:42 10:59 11:25 11:50 13:08 1.11 2008.8.17 偏* 03:35 - - 05:10 - - 06:44 0.18 2010.1.1 偏* 02:51 - - 03:23 - - 03:54 0.08 2010.6.26 偏* 18:16 - - 19:38 - - 21:00 0.54 2010.12.21 全* 14:32 15:40 16:16 16:53 18:01 1.26 2011.6.16 全* 02:21 03:21 04:11 05:02 06:01 1.71 2011.12.10-11 全* 20:45 22:05 22:31 22:57 00:18 1.11 2012.6.4 偏* 17:59 - - 19:03 - - 20:06 0.38 2013.4.26 偏* 03:51 - - 04:08 - - 04:25 0.02

古人月食观念演进过程分析.doc

古人月食观念演进过程分析 2020年4月

古人月食观念演进过程分析本文关键词:月食,演进,古人,观念,过程 古人月食观念演进过程分析本文简介:近代中国社会曾经历巨痛,中国人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月食的科学化解释也是其中的内容之一。但是在此之外,中国人对月食的成因其认识亦经历了从蛤蟆吞月到天狗食月的转变。对于这一问题,并非没有学者注意到,张家国先生就直接指出这一现象,刘泰廷先生在近期发表《御凶、飞天与吞月:中国古代的 古人月食观念演进过程分析本文内容: 近代中国社会曾经历巨痛, 中国人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月食的科学化解释也是其中的内容之一。但是在此之外, 中国人对月食的成因其认识亦经历了从蛤蟆吞月到天狗食月的转变。对于这一问题, 并非没有学者注意到, 张家国先生就直接指出这一现象, 刘泰廷先生在近期发表《御凶、飞天与吞月:中国古代的天狗异兽》一文, 其中也涉及到这一问题1。不过二人并未着

力于此, 对其转变的时间、原因、意涵等也没有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即以中国人月食观念的转变为主要关注点, 对这些前人较少关注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一、中国古人的月食观念叙说 古人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 伏羲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2) 而这未尝不是古人的生活状态。对于月食, 古人亦有自己的观察。或许月食的发生引发了古人的恐惧, 故而古人很早就有救月行为, 《礼记》云:庭氏掌射国中之夭鸟。若不见其鸟兽, 则以救日之弓, 与救月之矢, 射之。(3) 文本中虽未明言先秦时代的人如何救月, 但既有救月之矢, 则救月之事在先秦即已存在。自此往后, 救月之事不绝, 如唐代长安城中每月蚀时, 即士女取鉴向月击之, 满郭如是, 盖云救月蚀也。(4) 又如民国时期, 昨中历八月十六夜九旬钟时候, 为月食之期, 厦地各庙宇及人家, 仍放爆鸣锣救护, 震人耳皷, 喧扰不已。(5) 古代救月不仅涉及民间百姓, 亦为朝廷所重, 在古代礼仪中即有专门的护月礼仪, 声势浩大, 在京文武各官均赴礼部救护(1) 。官员在地方做官, 遇到月食, 同样需救护,

2011年流星雨时间表

1月1日0时金星合月,金星在月亮之北7.0° 1月2日23时水星合月,水星在月亮之北3.8° 1月4日日偏食,西北地区可见 1月4日21时木星合天王星,木星在天王星之南0.5° 1月5日象限仪流星雨极大 1月9日0时金星西大距,47.0° 1月9日22时水星西大距,23.3° 1月11日1时木星合月,木星在月亮之南7.0° 1月25日18时土星合月,土星在月亮之北8.1° 1月27日16时12分土星留,由顺行变为逆行 1月30日12时金星合月,金星在月亮之北3.5° 2月5日1时火星合日 2月7日18时木星合月,木星在月亮之南6.8° 2月22日1时土星合月,土星在月亮之北8.0° 2月25日7时26分下弦 2月25日17时水星上合日 3月1日12时金星合月,金星在月亮之南1.6° 3月4日20时火星合月,火星在月亮之南6.2° 3月21日7时21分春分 3月21日8时土星合月,土星在月亮之北8.0° 3月23日9时水星东大距,18.6° 3月31日1时水星留,由顺行变为逆行 3月31日21时金星合月,金星在月亮之南6.0° 4月4日6时53分土星最近地球,8.61AU;7时56分土星冲日,4月6日23时木星合日 4月10日4时水星下合日 4月17日16时土星合月,土星在月亮之北8.1° 4月19日23时水星合火星,火星在水星之南0.6° 4月22日天琴座流星雨极大 4月22日13时水星留,由逆行变为顺行 5月初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四星聚会 5月1日7时金星合月,金星在月亮之南7.0° 5月1日15时水星合月,水星在月亮之南7.8° 5月1日12时火星合木星,火星在木星之北0.4° 5月2日3时20分木星合月,木星在月亮之南5.9° 5月2日3时42分火星合月,火星在月亮之南5.5° 5月6日宝瓶座流星雨极大 5月8日3时水星西大距,26.6° 5月9日—13日金星,水星,木星聚会 5月9日24时水星合金星,水星在金星之南1.5°

最新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的形成》教学设计

《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 (1)认知储备:学生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学生现场或通过电视直播观察过09年的日全食,又接受过学校组织的日全食活动的培训。因此有部分学生能够作一个初步的解释。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还在五年级时学习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存在不足: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虽有了解,但对其成因的解释应该不会很完整和严密。相对来说,因有09日全食的观测基础,对月食的观测印象可能会更弱一些。学生在操作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模拟实验时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实验操作过程的分工合作及正确操作的方法等。

三、设计思路 我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先让学生回忆09年舟山日食的观察经历、观看学生所拍的完整日食照片激起兴趣,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日食发生时的一些特点,推测日食形成的过程,再通过模拟实验体验来探究日食形成的过程,最后通过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补充讲解来解答学生的疑惑,科学解释日食成因,形成内化。在日食研究的基础上,再来研究月食的成因研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制定实验方案,在提高对天体运动认识的基础上渗透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能利用原知上的认识冲突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来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让学生的科学探究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能充分展开对科学问题的科学分析。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而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2.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天文学大事记年表(二)

天文学大事记年表(二) 一世纪东汉时期,创制黄道铜仪,并发现月球运行有快慢,测定了近点月。 一至二世纪东汉时期,创制成水运浑天仪,测出太阳和月球的角直径都是半度,黄赤交角为24度。提出月光是日光反照的看法。在《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中,总结了当时的“浑天说”。 二世纪,编制成当时较完备的星表,并首先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现象。 二世纪,《伟大论》中用本轮和均轮的复杂系统,详细阐述“地球中心说”。 230年前后,三国魏时发现日、月食发生的食限,并推算月食分数和初亏的方位角。 330年前后,晋朝发现岁差,测定冬至点西移为每五十年一度,比西方准确。并作《安天论》,认为天之高不可量,但仍有其极限,诸天体自由运动于此极限之下。 四世纪,后秦时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的现象,并给予正确解释。 五世纪南齐时,编制了《大明历》,首次把岁差计算在内,并精确测定了交点月和木星一周天的时间,是中国历法的第二次大改革。

六世纪,北齐时发现冬夏太阳运行有快慢。 中国民间流传隋朝丹元子著《步天歌》七卷,对当时普及天文知识起了很大作用。七世纪,唐初王希明纂汉晋志以释之。 619年,唐朝编造了《戊寅元历》,改平朔为定朔,是中国历法的第三次大改革。 725年,进行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八世纪初唐代,用梁令瓒造的黄铜浑仪测量星宿位置,发现星的黄道坐标和古代不同。 81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哈利发阿尔·马蒙组织下,在美索不达米亚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十世纪,精确测量了黄赤交角,改进了岁差常数,编制成更为精确的日月运行表。 十世纪,编制哈卡米特天文表。 1054年,中国《宋史》中,有超新星爆发的第一次记载,该超新星的残骸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蟹状星云。 据《梦溪笔谈》,1067-1077年,宋朝卫朴等制订一种完全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历法“奉元历”。 1088年,宋朝制造水运仪象台,是现代钟表的先驱。 1092年,宋朝的《新仪象法要》,是天文仪器制造方法的专著。 1247年,宋朝石刻天文图是中国现存最古的星图。

21世纪北京地区日食时间表new

2017-21世纪末北京地区日月食概况 第一章日食Array 2019年12月26日,日环食,中国全国可见日偏食。日偏食2020年6月21日,日环食,西藏中部、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福建部分地区可见日环食,全国其他地区可见日偏食。日偏食2021年6月10日,日环食,中国北部可见日偏食。日偏食2030年6月1日,日环食,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北部可见日环食,全国其他地区(除南沙等岛屿外)都可见日偏食。日偏食 2032年11月3日,日偏食,全国(除南海部分岛屿外)都可见。日偏食2035年9月2日,日全食,新疆中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中南部、河北中部、北京大部、天津北部、辽宁南部可见全食,全国其他地区(除南海部分岛屿)可见偏食。日全食 2041年10月25日,日环食,内蒙古中东部、辽宁东北部、吉林东南部可见环食,全国其他地区(除新疆、西藏西部外)可见偏食。日偏食2042年4月20日,日全食,除新疆西部外全国可见日偏食。日偏食2047年1月26日,日偏食,除新疆、西藏西部外全国可见。日偏食2051年4月11日,日偏食,除海南、台湾、南海诸岛外全国可见。日偏食2053年9月12日,日全食,除东南海岸线、台湾、内蒙古东部、东北外全国可见日偏食。日偏食2058年11月16日,日偏食,华北、东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可见。日偏食2061年4月20日,日全食,全国除东南沿海、海南南部、台湾、南海诸岛外都可见偏食。日偏食2062年9月3日,日偏食,全国可见。日偏食2061年8月24日,日全食,新疆中东部、内蒙古东部、吉林北部、黑龙江南部可见全食,全国其他地区(除南海部分岛屿外)都可见偏食。日偏食2064年2月17日,日环食,西藏、青海东部、甘肃中部、宁夏北部、内蒙古南部、河北北部、吉林西部、黑龙江西南部可见环食,全国其他地区可见偏食。 日偏食2073年2月7日,日偏食,除新疆、西藏西部、海南南部、南海诸岛外全国可见。日偏食2074年1月27日,日环食,广西东南部、广东中部、福建中部可见环食,全国其他地区可见偏食。日偏食2075年7月13日,日环食,除云南、广西南部、海南、南海诸岛外全国可见 偏食。日偏食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的形成教学设计

《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 (1)认知储备:学生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学生现场或通过电视直播观察过09年的日全食,又接受过学校组织的日全食活动的培训。因此有部分学生能够作一个初步的解释。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还在五年级时学习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存在不足: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虽有了解,但对其成因的解释应该不会很完整和严密。相对来说,因有09日全食的观测基础,对月食的观测印象可能会更弱一些。学生在操作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模拟实验时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实验操作过程的分工合作及正确操作的方法等。

三、设计思路 我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先让学生回忆09年舟山日食的观察经历、观看学生所拍的完整日食照片激起兴趣,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日食发生时的一些特点,推测日食形成的过程,再通过模拟实验体验来探究日食形成的过程,最后通过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补充讲解来解答学生的疑惑,科学解释日食成因,形成内化。在日食研究的基础上,再来研究月食的成因研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制定实验方案,在提高对天体运动认识的基础上渗透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能利用原知上的认识冲突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来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让学生的科学探究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能充分展开对科学问题的科学分析。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而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2.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1世纪日食时间表

21世纪中国能看到的日食及能看见的地区如下: 2002年6月11日,日环食,中国只能看见日偏食。除新疆全境以及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西部外,全国都可看见日偏食。 2003年3月31日,日环食,中国西部、东北局部能看见日偏食。 2005年10月3日,日环食,中国西藏大部、青海西南部可见日偏食。 2006年3月29日,日全食,中国西部能看见日偏食。 2008年8月1日,日全食,新疆东部、甘肃东北部、宁夏南部、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部可见日全食,除南海部分岛屿外全国其他地区可见偏食。2009年1月26日,日环食,中国南方可见日偏食。 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南部、重庆大部、湖北大部、湖南北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上海大部可见全食,全国其他地区可见偏食。 2010年1月15日,日环食,云南中北部、四川东南部、重庆大部、湖北西北部、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东南部可见日环食,除黑龙江省最东端外全国其他地区都可见日偏食。 2012年5月21日,日环食,广西东南部、广东大部、福建东南部、台湾北部可见环食,除新疆、西藏最西部外全国其他地区可见偏食。 2013年5月10日,日环食,南沙可见日偏食。 2015年3月20日,日全食,新疆北部可见日偏食。 2016年3月9日,日全食,中国除了新疆、青海北部、甘肃西北部、宁夏北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内蒙古、东北三省西部大部外都可见日偏食。 2019年12月26日,日环食,中国全国可见日偏食。 2020年6月21日,日环食,西藏中部、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福建部分地区可见日环食,全国其他地区可见日偏食。 2021年6月10日,日环食,中国北部可见日偏食。 2027年8月2日,日全食,新疆西南角、西藏西部、云南南部可见日偏食。2028年7月22日,日全食,广西南部、广东南部、海南、南海诸岛可见日偏食。 2030年6月1日,日环食,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北部可见日环食,全国其他地区(除南沙等岛屿外)都可见日偏食。 2031年5月21日,日环食,全国(除新疆北部、华北、山东东部、东北外)都可见日偏食。 2032年11月3日,日偏食,全国(除南海部分岛屿外)都可见。 2034年3月20日,日全食,西藏北部、青海西部可见全食,中国西部可见偏食。 2035年9月2日,日全食,新疆中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中南部、河北中部、北京大部、天津北部、辽宁南部可见全食,全国其他地区(除南海部分岛屿)可见偏食。 2038年12月26日,日全食,南海诸岛可见日偏食。 2041年10月25日,日环食,内蒙古中东部、辽宁东北部、吉林东南部可见环食,全国其他地区(除新疆、西藏西部外)可见偏食。 2042年4月20日,日全食,除新疆西部外全国可见日偏食。 2042年10月14日,日环食,中国南部大部可见日偏食。

2012年藏历汉历修行日历表

2012年受戒行善的汉藏殊胜日 (一)四大节日和每年的日食、月食的时候行持念咒、行善、顶礼、供养、为僧众供斋、持戒、修持慈悲心与菩提心等任一善法,其功德都会呈十亿倍地增上。 2012年日食、月食殊胜日(请留意以天文台最新信息为准): 藏历四月初一 5月21日日环食 藏历四月十五 6月04日月偏食 藏历十月初一 11月14日日全食 藏历十月十五 11月28日半影月食 藏历正月初一至十五→2012年2月22日至3月8日神变节 藏历四月初七 2012年 5月28日佛诞辰日(萨噶月) 藏历四月十五 2012年 6月 4日佛成道日、涅盘日,黎明证正等觉,中夜入于 涅盘 藏历六月初四 2012年 7月23日转法-轮日(转法-轮节) 藏历六月初十 2012年 7月28日莲华生大师在“达那郭夏”海中诞生日 藏历六月十五 2012年 8月 2日佛入胎日 藏历九月十五 2012年10月29日佛陀答应从兜率天返回人间纪念日 藏历九月二十二 2012年11月 6日天降日,佛陀实际从兜率天返回人间纪念日 (二)藏历一月称为十万倍月、神变月,邪教导师六部被世尊降除之月而又为神 变月,作何善恶增加亿倍 藏历二月为佛陀降世月,作何善恶增加千倍; 藏历三月在巴登哲蚌授传时轮大法之月,作何善恶万倍; 藏历四月称氏宿月、藏历四月萨噶月,佛祖先投胎、中成佛、后涅盘都在此月具 足而作何善恶千亿倍; 藏历六月转法-轮节,莲师圣诞,佛入胎,向五比丘初转四谛法-轮之月作何善恶 千万倍 藏历九月天降月佛陀上天为母说法毕,重返娑婆世界之“降凡日”,亦同殊胜。 (三)藏历每月均有的殊胜日,正文为通行说法,加括号为补充更完整版本: 初一禅定胜王佛节日,作何善恶成百倍; 初八药师佛节日,作何善恶成千倍; 初十千劫佛节日,作何善恶成十万倍; (十四贤劫千零二佛)

日月食时间表

二.2011年: 1.1月4日:日偏食,日落前,新疆地区可见。 2.6月2日:日偏食,黎明时分。东北部分地区可见,沈阳.长春.哈尔滨带食日出。因为极昼现象,哈尔滨4:01分可见食甚。 3.6月16日:月全食(初亏2:22,食甚4:12,复圆6:02)12月10日-11日日月全食(初亏20:46,食甚22:32,复圆11日0:19)。三.2012年: 1.5月21日:日环食。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台湾等省部分地区可见环食,其他地区可见偏食。主要城市广州.福州.台北.香港.澳门可见环食。广州可观赏到日环食,食甚时间为6:09分24秒,广州下一次日环食将出现在62年后的2074年1月27日(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下午,食甚时间为16时10分,最大食分为0.97。 2.6月4日:月偏食(初亏18:01,食甚19:03,复圆20:07)四.其他: 1.2013年4月26日:月偏食(初亏3:52,食甚4:08,复圆4:25)2.2014年10月8日:月全食(初亏17:14,食甚18:54,复圆20:34) 3.2015年: (1).3月20日:日全食。新疆部分地区可见偏食。乌鲁木齐:初亏18:52,食甚19:13,复圆19:34。 (2).4月4日月全食。(初亏18:16,食甚20:01,复圆21:46)4.2016年:3月9日:日全食。我国南部地区早上见偏食。 5.2017年:8月8日:月偏食(初亏1:23,食甚2:21,复圆3:19)6.2018年: (1).1月31日:月全食(初亏19:48,食甚21:30,复圆23:11)(2).7月28日:月全食(初亏2:25,食甚4:22,复圆6:20) (3).8月11日:日偏食。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南昌只见初亏,大部分地区带食日落,西部可见偏食全过程,西南可见复圆。 7.2019年: (1).1月6日:日偏食。北京.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西安.兰州.西宁. 银川等地带食日出,不见初亏,其他地点早上可见偏食全过程。 (2).7月17日:月偏食(初亏4:02,食甚5:31,复圆7:01) (3).12月26日:日环食。我国大部分地区中午可见偏食。 8.2020年:6月21日:日环食。四川.西藏.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台湾等地部分地区可见环食,其他地区可见偏食。 下次日全食:2034年4月20日西藏、青海西部可见,2035年9月2日北京地区可见。

天文学大事记年表

公元前~公元元年的大事记 中国《书经》有世界最早(公元前2137年)的日食记录,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测定木星绕天一周的周期为12年。 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国殷朝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以及世界上最古的日珥记事。 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国殷末周初采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 公元前十一世纪,传说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 中国《诗经·小雅》上有世界最早(公元前776年)的可靠的日食记事。 自公元前722年起,直至清末,中国用干支记日,从未间断。这是世界上最长久的记日法。 公元前约700年,中国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上已有彗星观察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中国用土圭测定冬至和夏至,划分四季。 公元前687年,中国有天琴座流星群的最早记录。 公元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这个彗星即后来得名的哈雷彗星。 公元前七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六世纪,中国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公元前585年,发生第一次被预测的日全食(古希腊泰勒斯)。 公元前440年,发现月球的位相以19年为周期重复出现在阳历的同一日期(古希腊默冬)。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日月星辰绕地球作同心圆运动的主张(古希腊欧多克斯)。 公元前五世纪,论证大地是球形的,认为晨星和昏星是同一颗金星。并提出银河是由许多恒星密集而成的(古希腊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月食的成因,并认为月球因反射太阳光而明亮(古希腊阿那萨古腊)。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代,编制了第一个星表,后称“甘石星表”(中国甘德、石申)。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已认识到日月食是天体之间的相互遮掩现象(中国石申)。

一个月月亮的变化图和名称

一个月月亮的变化图和名称一个月月亮的变化图和名称 随着月亮每天在xxxx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变化,叫做。“人有悲欢离合,月有xx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xx光照射下,向着xx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xx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xx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每当月球运行到xx与地球之间,被xx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也叫“”,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xx,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xx,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 一个月月亮的变化图和名称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xx),这一月相叫做“”。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xx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xx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 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间隔约29.53天,的一个月xx,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一个月月亮的变化图和名称

2014年流星雨时间表大全

2014年流星雨时间表大全 精彩天象轮番上演,今年的天空依旧会有一场“星空大戏”。记者昨日了解到,包括月全食、三大流星雨、最亮土星、年度最大月亮将陆续登场,其中10月的月全食堪称是这场“大戏”的高潮,而1月4的流星雨则将正式拉开“序幕”。我们一起了解2014年全年流星雨时间表在传统的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中,从极大当天的月相来看,今年象限仪座流星雨拥有最好的条件,农历初三的月亮很早就会落下。 双子座流星雨则遇上下弦月,下半夜的观测会受到月光的影响。而英仙座流星雨更加悲剧,月相靠近满月,整晚观测都存在大月光。 于此相反,南半天球的几个较强的流星雨——半人马座α流星雨、宝瓶座η流星雨、南宝瓶座δ流星雨——观测条件都不错。 而今年5月下旬还有个潜在的事件:由彗星209P/LINEAR带来的一个新流星雨,其峰值有可能达到流星暴雨的级别。十月份的天龙座流星雨也有可能出现一些新级别的活动,虽然也有严重的月光影响……

2014年1月份流星雨时间表 2014年1月,三大天象将轮番上演:1月4日凌晨3时30分,2014第一场流星雨将迎来极大流量,每小时可超100颗,观测条件好;1月6日日落后,木星会从东北地平线上升起,整夜可见;1月31日,大年初一,可在黄昏后西方低空观测到水星。 1月4日象限仪流星雨极大 象限仪流星雨的活跃期是从年终的12月28日开始,一般情况下可以持续到次年1月12日左右。该流星雨的辐射点其实是位于牧夫座的范围之内,紧邻天龙座和武仙座。2014年的象限仪流星雨的极大雨季出现在北京时间1月4日凌晨3点30分,预报中,理论上的极大值可以达到120颗每小时。 推荐指数:★★★☆☆ 观测指南: 一直以来,象限仪流星雨和英仙座流星雨、双子座流星雨并称为“北半球三大流星雨”,而实际上,象限仪流星雨有点名不副实。相比齐名的两个流星雨,它的表现并不是很好。 由于该流星雨发生在1月,后半夜的天气是非常冷的,所以目视的观测资料并不多。观测它最让人痛苦的不仅是寒冷的天气,还有就是它的极大值持续时间非常短,仅有1个小时左右,若是预报不准确,那么很可能冻了一夜,却没什么收获,但若是碰上了,那还是颇值得一看的。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为什么它叫象限仪流星雨,而不是象限仪座流星雨?在以前,象限仪座也称四分仪座,最初由法国天文学家拉郎德于1795年创立,在1922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取消了,分割归入了牧夫座、武仙座和天龙座,所以目前严格说应称它为“象限仪流星雨”。 对于市民来说,想观测象限仪流星雨首先是要做好防寒准备,观测可以从1月4日凌晨1点开始,观测方位为东北方天空。当日的月相为蛾眉月,所以后半夜是没有月光干扰的,如果天气晴朗可在郊区尝试,市区可放弃。 2014年1月6日木星冲日 木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太阳的第二大天体,其质量为其他7颗行星之和的2倍多。在它的表面有着迷人的“大红斑”,是表面风暴产生的。木星的公转周期大约是12个地球年,

2020全年天文现象时间表(日食月食流星雨)

2020年全年星象2020年天文现象时间表 1月份: 02日09时30分:月球过远地点:404580km 03日12时45分:上弦 04日17时:象限仪座流星雨 05日16时:地球过近日点:0.98324AU 08日05时09分:毕宿五合月,毕宿五在月球以南3.0° 10日07时29分:月球过升交点 10日23时:水星上合日,水星在太阳背后,不可见 11日03时10分:半影月食:食分=0.896(北半球亚洲大部、非洲等地都在见食范围,我国全境可见) 11日03时21分:望 11日10时26分:北河三合月,北河三在月球以北5.3° 12日07时54分:蜂巢星团合月,蜂巢星团在月球以南1.0° 13日19时37分:轩辕十四合月,轩辕十四在月球以南3.8° 13日22时:土星合日,土星在太阳背后,不可见 14日04时20分:月球过近地点:365964km 17日20时58分:下弦 18日07时03分:火星合心宿二,火星在心宿二以北4.7° 21日03时13分:火星合月,火星在月球以南2.3° 23日04时31分:月球过降交点 23日10时42分:木星合月,木星在月球以北0.4°(南半球马达加斯加岛可见月掩木星现象) 25日05时42分:朔 28日15时29分:金星合月,金星在月球以北4.1° 30日05时28分:月球过远地点:405390km 2月份: 02日09时42分:上弦 04日14时53分:毕宿五合月,毕宿五在月球以南3.1° 06日16时59分:月球过升交点 07日20时58分:北河三合月,北河三在月球以北5.3° 08日18时16分:蜂巢星团合月,蜂巢星团在月球以南1.0° 09日15时33分:望 10日05时15分:轩辕十四合月,轩辕十四在月球以南3.8° 10日22时:水星东大距:18.2° 10日04时31分:月球过近地点:360464km 12日13时:水星过近日点 16日06时17分:下弦 18日21时18分:火星合月,火星在月球以南0.8°(北半球北美地区可见月掩火星现象) 19日08时12分:月球过降交点 20日03时36分:木星合月,木星在月球以北0.9°(南半球南极地区可见月掩木星现象) 20日21时47分:土星合月,土星在月球以北1.7° 23日23时32分:朔 26日10时:水星下合日,水星在地球与太阳之间,暗面朝向地球,因而不可见

日食和月食(教案)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了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2.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的成因。 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的特点,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意识到模拟实验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二、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日食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科学操作 三、教学准备 给每组学生准备: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等; 给全班学生准备:课件、录像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XX班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姓周,今天有幸给我们XX班的同学上课,也许这就像天文现象中的日食和月食一样,很难得。但我相信这将是一次愉快的旅程,希望我们合作愉快。来考考大家:你知道太阳、地球、月球是怎么运动的吗?地球、月球的运动方向。 (二)故事导入 先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现在的土耳其境内曾有一个米底王国和一个吕底亚王国,两国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连续5年也没有决出胜

负。公元前585年5月28日这一天,当两国的将士们短兵相接时,太阳忽然失去了光辉,白昼顿时变成黑夜,交战的双方惊恐万分,以为这是上天的惩罚,于是马上停战和好了。 你知道当时天空中到底发生了什么现象吗? 日食——板书 (二)日食 你们看到过日食吗? 生说一说,09年7月22日看到的日食现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播放录像。 你觉得可能是什么挡住了太阳光呢? 那我们能否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模拟日食的发生呢? 模拟时需要哪些材料? 你觉得用什么模拟太阳合适呢?地球呢?月球呢? 如何操作呢? 请其中的一组同学来说一说操作过程 开始模拟实验前,老师给同学们一些提示、注意点:(点课件) 1、分工合作,明确观察员、记录员、操作员 2、调整好三球的距离和运动速度 3、仔细观察,何时“地球”上有“月球”的影子 4、画出日食成因示意图 问:准备好了吗? 请每个组派一个人到前面来领取材料。 学生取出实验材料模拟实验,师巡视指导 师收回材料 汇报: XX组已经完成实验了 请X个小组到讲台上把你们模拟实验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 老师也画了一张(贴)

1历史必备大事记表

“世界史”概念和研究的演变 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一书,虽然实际只记述部份欧洲、地中海沿岸、西亚等地中心的地区,但其目标即在写一部世界的历史,是目前所知较早具有世界史观念的著作,在东方中国历史著作如司马迁的《史记》,以中国为中心,旁及四夷,但也可大致代表当时中国人所知的世界。 中世纪以后,西方史学受到基督教影响,开始出现把全世界视为统一的,将世界历史作为走向天国历程的观念。最明显受此影响的是艾克哈德的《世界编年史》,可以说是最早的一本“世界史”著作。 但早期的“世界史”不可能记述本身文明之外的历史,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则必须要待近世的地理大发现以后才可能逐渐出现,但早期受文艺复兴的人文思潮影响,是先开始对各地区而不是整体的世界历史产生兴趣,而启蒙运动则促使西方真正对于全世界的历史发展产生兴趣,到十九世纪史学更进一步发展,并形成许多解释世界历史的理论,虽然当时对于世界史的了解,常是西方中心及进化史观式的,但是已近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这种世界史的概念也在西方向外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到世界各地,如日本在十九世纪末开始研究世界史,中国知识分子也开始探求世界历史,但在欧洲,一直到二十世纪中后期,欧洲史仍然是学术主流,直到1980年代以来,打破以西方为中心的观念后,欧洲以及美国的历史课程主流,才开始由西洋史转向世界史。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广东省游乐设备事务所专业设计开发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过程 (1)开始: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等的签订 (2)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条约的签订 (3)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4)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2、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年) 3、近代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清朝晚期:《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俄美英法《天津条约》、中英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订条约》(《伊犁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北洋政府时期:《二十一条》(1915年)、《俄蒙协议》(1912年)、《中俄声明》(1912年)(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46年) 《荷马史诗》,盲诗人荷马整理而成 赛》两部分。《俄底浦斯王》,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天方夜谭》,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游乐设备游乐设备|游乐场--广东省游乐设备事务所-游乐设备设计及研发|游乐设施|游乐设备厂|游乐场|游乐场项目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朱映晖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 (1)认知储备:学生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学生现场或通过电视直播观察过20XX年的日全食,又接受过学校组织的日全食活动的培训。因此有部分学生能够作一个初步的解释。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还在五年级时学习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存在不足: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虽有了解,但对其成因的解释应该不会很完整和严密。相对来说,因有2009日全食的观测基础,对月食的观测印象可能会更弱一些。学生在操作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模拟实验时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实验操作过程的分工合作及正确操作的方法等。 三、设计思路 我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中一反常态,把以往更多关注逻辑推理的验证性试验转化为建立在探索性发现实验基础上的演绎推理。从运用以往光与影的学习基础出发,引领学生自主构建对光源、挡光物体、受光物体三者因位置关系变化而产生投影变化的认识,并依据此认识描绘出日食、月食产生的原因或呈现的现象。在学生自主建构出物体之间挡光、受光与投影之间的关系后,呈现了一组教师组织学生观测天文活动拍摄的图片。这一活动既引出学生借课堂前半段活动认识成果解释或重新建构出对日食成因的认识,又引发学生对自然届神奇现象的好奇。 本课的设计思想可以用“自主”和“人文”两个词概括。 尽管早在20XX年课程改革就明确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但十几年来,一线教师出于对学科“术”的追求,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屡见不鲜。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格局充斥着“巷子里赶猪”的课堂文化。“自主”被狭隘地定义为学生自己做老师提出的验证性实验项目,自主选择、主动发现成为课程改革以来的“奢求”。缺少了自主和自立的课堂文化,更何谈培养真正自信的学生。 如果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呈现的是重“术”的文化,那么,这也必然是轻“人”的课堂文化的重要表现。可怕的是,我们我们的课堂不仅仅轻“人”,同时也还轻“物”。教学更多地被局限在教室这个空间里,学生除了和文字打交道以外,更多的是和冷冰冰的实验器材打交道。如果教师教学设计得好,倒还能够让冰冷的器材发挥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如果没有设计好,那这些器材只是成为学生理解“术”的手段而已。长此以往,学生也许会对科学漠然,离我们“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初衷越来越远。即使是对科学“术”掌握谙熟的学生,很难说他将来不会成为科学官僚,甚至是科技杀手。因为他们的科学学习中缺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