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拱隧道

连拱隧道
连拱隧道

连拱隧道结构选型与设计

公路连拱隧道从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我国公路隧道的建设而开始采用,由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逐步扩大和连拱隧道设计经验的积累,连拱隧道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特别是在200 0年以后,连拱隧道更是普遍采用。

由于在公路建设中对环保要求的提高,中短隧道在一条线中的数量增多,因为连拱隧道在布线、洞口接线等的优点,所以中短隧道常采用连拱隧道。如福建、浙江、湖南、河南、云南、贵州等省目前正在建设或在2000年以后建设的高速公路中;连拱隧道数量所占隧道总数量的比例很高。元磨高速公路全线23座隧道中,连拱隧道数量有16座,占70%;思小高速公路全线15座隧道中,连拱隧道有13座,占87%;贵州玉凯高速公路全线25座隧道有12座为连拱隧道,河南宛坪高速公路几乎所有的隧道均为连拱隧道。今后连拱隧道仍是牛短隧道所采用的一种主要结构型式。本文主要根据贵州在连拱隧道建设过程中的现状,介绍对连拱隧道一些设计总结。

2 连拱隧道的适用性及结构选型

2.1 连拱隧道的适用性

通过国内对连拱隧道的研究总结,目前连拱隧道建设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毕竟连拱隧道结构和分离式隧道差异较大,所以分析连拱隧道的优缺点对于是否采用连拱隧道具有重要的意义。连拱隧道的主要优点为:在短隧道中避免洞口分幅;线路布线方便;洞口占地面积较少;可保持路线线型流畅;城市中连拱隧道可以大大减少拆迁,降低工程造价;便于和隧道外的桥梁或特殊工程的相连。缺点为:隧道结构复杂;施工工序多、进度慢;洞口的边仰坡处理较困难,特别是偏压陡坡地段;浅埋偏压地形段处理较复杂;就隧道而言造价相对较高。根据连拱隧道的优缺点,认为连拱隧道适用于以下条件:隧道长度较短;工程地质条件较好;隧道洞口地形条件较好;采用分离式隧道时布线困难;结合隧道洞外工程综合分析,采用连拱隧道造价较低。

2.2 连拱隧道结构选型

目前国内常采用的连拱隧道结构型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中墙上。按中墙形状的不同,可分为直中墙和曲中墙连拱隧道,从中墙结构型式可分为整浇中墙和三层中墙连拱隧道。目前国内在建的隧道大部分都采用三层曲(直)中墙结构型式。最近几年来,全国已经建成了很多三层曲中墙和一些三层直中墙的连拱隧道,从修建过程中和建成后的效果看,彻底解决了原来连拱隧道的渗漏水情况,并且在施工过程中未发现结构存在稳定的问题,从实际建设效果来看,采用三层中墙的连拱隧道是一种理想的结构型式。图1为三层直中墙和整浇直中墙连拱隧道的中墙构造对比图,三层曲中墙连拱隧道与其类似。

2楼

2.2.1 三层中墙和整浇中墙结构型式相比的主要优缺点

优点为:

a.三层中墙结构使得连拱隧道的防排水设计更加完善,并且从结构本身的施工工序方面较好地保证了连拱隧道防排水的施工质量,从而彻底解决了以往连拱隧道普遍渗漏水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防水板是在二次衬砌中墙处延伸至隧道边墙底,且在二次衬砌施工前一次铺设完毕,二次衬砌在中墙顶处无施工缝。

b. 三层中墙结构的中墙顶.回填密实度更易保证。由于中间墙只相当于分离式隧道的初期支护,不需要和二次衬砌相连,中墙顶也没有其他的防排水等措施,所以三层中墙顶的回填密室度更易保证。 c.三层中墙结构更利于结构受力。从图1可看出,三层中墙的顶部支撑范围远大于单层直墙的连拱隧道,三层中墙结构的中隔墙可形成对隧道围岩的有效支撑,可有效控制中导坑洞顶围岩的变形,改善了隧道的受力状态;有效地控制了隧道中墙顶围岩变形及松动区的发展。

d.三层直中墙结构在隧道的整个建设过程中所反映的结构稳定性更好,解决了隧道在建设过程中由于中墙位移所引起的结构开裂等病害问题;由于单层中墙的连拱隧道中墙在力学体系转换的过程中,中墙承受了支护和二衬所带来的压力和不平衡推力,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引发中墙位移和开裂;同时中墙顶部施工时对围岩的支撑宽度较窄,回填不容易密实,所以中墙自身抗稳定的能力也较弱。而三层中墙结构的中隔墙稳定性较好,首先在施工力学体系转换中,中隔墙只承受初期支护的不平衡压力;二次衬砌所传递的力有限,同时中墙顶部的支撑和回填有利于中墙稳定,中隔墙所受的力同单层直中墙的中墙相比,其所受的压力更有利于稳定(三层中墙的中间墙所受的支护和二衬压力的力臂较单层中墙的有利)。

e.对三层直中墙结构的中隔墙的侧向约束可减弱,贵州的三层直中墙和三层曲中墙连拱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只设横向钢支撑或未进行横向支撑,隧道也没有出现较大位移,降低了隧道造价。

缺点为:

a.三层中墙连拱隧道的缺点主要为,三层中墙的总厚度要大于单层直中墙的结构型式,这是因为中墙的三层哪一层都不能太薄,每一层在施工过程中和建成后都存在力学体系的转化,具有着不同的作用;而单层直中墙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和建成后其作用基本未发生变化。

b.同样厚度的单层直中墙的抗弯刚度一般大于三层直中墙的刚度,就中墙的承载能力而言,单层直中墙的墙体承载力更好。

2.2.2 三层直中墙和三层曲中墙的结构型式对比,

目前国内连拱隧道的设计以三层中墙结构为主,三层中墙结构中又以三层曲墙的连拱隧道为主。三层直中墙结构和三层曲中墙结构的设计、施工和防排水等方面基本类似,但由于三层直中墙结构中间路面边缘间的距离墙较三层曲中墙连拱隧道窄2m左右,所以三层直中墙结构较曲墙结构体现连拱隧道结构的优点更加充分,而缺点主要为美观性较差。具体为采用三层直中墙结构时,洞口段的路基宽度一般都能满足最小要求,可不进行加宽,而只需对中央分隔带的宽度按有关要求过渡即可;而对于三层曲中墙结构,由于左右路面中间边缘间的距离为4.5m左右,一般情况下洞外路基必须加宽,才能满足最小的路基宽度要求,同时洞外的中央分隔带过渡长度也远大于三层直中墙结构。

2.2.3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目前连拱隧道在建设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隧道的施工工艺仍没有较大的突破,所以建议在高速公路中的一些中短隧道,特别是短隧道采用连拱隧道结构型式是可行的,但要处理好隧道洞口的接线问题。隧道的结构型式首选三层曲中墙和三层直中墙;当洞外路基宽度和接线不受连拱隧道影响时,宜采用三层曲中墙的连拱隧道;若隧道对洞外路基宽度和接线影响较大时,应采用三层直中墙的连拱隧道。

3 连拱隧道设计要点

连拱隧道设计的重点为隧道断面型式、中导坑及中墙、施工工序的设计。下面根据自己的一些体会,谈谈三层中墙的连拱隧道在设计时的考虑。

?

3楼

3.1 连拱隧道合理的结构断面设计

总体上隧道断面型式按三种地质情况进行确定,为土质、软岩或断层破碎带(围岩级别为Ⅴ、Ⅵ级);较软岩、硬岩(围岩级别为Ⅳ、Ⅴ级);硬岩(围岩级别为Ⅱ、Ⅲ、Ⅳ级)。下面就以上

情况进行分别说明:

a.土质、软岩或断层破碎带(围岩级别为Ⅴ、Ⅵ级)衬砌断面结构型式

这种地层的特点为:隧道所受的竖向及水平压力大,基底承载力及围岩的弹性抗力较小,

围岩软弱遇水易软化,因此要求结构要有足够的承载力,支护体系应有足够的稳定性,在

施工过程中不应产生大的变形及位移。因此在这种地质情况下;隧道开挖后支护应及时封

闭,同时隧道开挖轮廓应尽量圆顺,避免一些直线的开挖,初期支护在底部应封闭。

b.较软岩、硬岩(围岩级别为Ⅳ、Ⅴ级)的衬砌断面结构型式

这种地层的特点为:隧道所受的竖向及水平压力较小,基底承载力及围岩的弹性抗力较大,因此就断面型式而言,针对土质、软岩或断层破碎带衬砌断面结构型式的一些要求,在这

种围岩情况下可以弱化。在这种地质情况下,底部的初期支护可不封闭,但设计时要求隧

道的仰拱能及时跟进,以达到隧道支护及时封闭的要求,同时也自然地提高了仰拱的作用。

c.硬岩(围岩级别为Ⅱ、Ⅲ、Ⅳ级)的衬砌断面结构型式

这种地层的特点为:隧道所受的竖向及水平压力均相对很小,特别是水平压力显著减小,基底承载力及围岩的弹性抗力都很大,因此隧道基本不会发生稳定和破坏的情况,承载力也没有问题。所以应采用不带仰拱的衬砌型式。在这种情况下,最需考虑的是隧道后续开挖对已经做好的支护或二次衬砌的震动影响。通过中导坑的开挖,其自然地起到了隔断左右洞爆破震动的传递,所以在设计时要求开挖时注意一点就可以了。

3.2 连拱隧道中导坑及中隔墙的设计

隧道中导坑设计断面比较小,结构稳定,是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最安全的施工阶段。把它单独进行讨论,是因为中导坑和中隔墙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以后连拱隧道施工质量、施工过程中隧道稳定等问题。

3.2.1 中导坑设计

(1)中导坑应偏向于主洞先开挖的一侧

a.这样可使得在同样宽度的情况下,在一侧可获得较大的施工空间,可进行施工人员的走动及布设施工设施。

b,如果需要在中导坑一侧回填土石或混凝土、加设横向钢支撑时,由于在中导坑开挖宽度一样时,该侧宽度较窄,可节约工程数量,降低造价。

c.隧道主洞开挖并施工了支护和二次衬砌后,会对中隔墙产生较大的水平推力,将中导坑向该侧偏移,中隔墙顶围岩对中墙的抗力是有利于中墙稳定的。

d.中隔墙顶为一侧高一侧低,中隔墙施工时一般采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显然从较宽一侧进行输送,靠混凝土的自重和流动,容易保证中隔墙顶的密实性。

e.连拱隧道在中导坑开挖后一侧主洞开挖时,隧道可形成的松动区较大,所以中导坑偏向一侧时隧道形成坍落拱的宽度较小,有利于降低围岩对隧道的压力。

f.当一侧洞室已建成,另一洞室开挖时,中墙承受先建成洞室的初期支护的侧向压力,中导坑偏向先开挖一侧时可减小倾覆力的力臂,有利于中隔墙的稳定性。

(2)中导坑开挖底面应较中隔墙底面略高

因为在中导坑开挖后,随着施工设备的碾压和水的浸泡,中隔墙底容易软化,表层破碎,而中隔墙在施工过程中需承受很大的竖向压力,所以必须保证基底围岩的承载力。若在开挖时先预留一定的厚度作为保护层;则在中隔墙施工时可边清除扩挖基底边浇注中隔墙,这样可保证基底围岩的完整性。通常围岩越差的隧道,预留的厚度也越大。

?

4楼

(3)中导坑(侧导坑)的宽度不能太窄

由于中导坑必须先开挖施工,一般要求中导坑需先贯通;从施工进度和安全的角度出发,导坑开挖和支护的施工均应采用挖掘机等设备进行,所以要求其必须具备一定的开挖宽度。通过对现场实际施工设备及具体施工操作的调查,中导坑支护后的净宽不宜小于4.5m。

3.2.2 中隔墙设计

在三层中墙连拱隧道的中隔墙和单层中墙连拱隧道的作用有些差异,但究其在各施工阶段情况来看,其所受的外力大小等情况和单层直中墙的连拱隧道中墙差异不大,所以中隔墙的设计应和原连拱隧道设计的要求一样。但由于在二次衬砌施工后,其作用不大,也容许其有一定的裂缝,所以设计安全系数可减小。具体的建议为:

a.中隔墙的厚度应根据不同围岩类别来定,但最小厚度不应小于70cm。

b.设计时应注意中隔墙基底的宽度,以增强中隔墙的稳定性。

c.最好能在中隔墙顶部增加一些锚杆,且锚杆伸人中隔墙不小于50cm的长度,以增强中隔墙抗倾覆的能力。

d.中隔墙设计应支撑到导坑的顶部,即要求施工时一次施工至顶部。

3.2.3 中隔墙侧向支撑

由于三层中墙连拱隧道在施工时的结构稳定性较传统连拱隧道结构型式更好,通过贵州10多座三层中墙连拱隧道建设积累的经验,认为对中隔墙的横向支撑只需设一些钢支撑或不设支撑;而按传统对中墙一侧回填土石或片石混凝土,一方面投资较大,延长施工工期,并且隧道开挖时对已完成的工程振动较大,如果不回填,则可对冲击波起到隔离的作用。综上所述,采用三层中墙的连拱隧道一般可不对中墙采取横向约束措施,但在存在较大偏压时需采取一些横向支撑,同时必须保证中墙顶回填密实。

3.3 隧道防排水设计

对于三层中墙连拱隧道而言,其结构本身防排水设计的施工和分幅隧道相比基本一致,所以防排水设计只需参照分幅隧道进行设计即可,而分幅隧道的防排水设计已经积累了很丰富的设计和施工经验。

根据分幅隧道的防排水设计思路,需要在防水板和初期支护之间铺设环向和纵向盲沟。对于三层中墙连拱隧道而言,在中墙处需要在二衬和中隔墙间安装环向盲沟和纵向盲沟;由于中隔墙采用模筑混凝土,并且在二次衬砌和中隔墙间无任何预留变形量,所以在该处防排水的设计和施工与分幅隧道有一些差异。通过在依托工程的施工和课题组研究基础上,建议解决该问题采取的措施为:

a.隧道的环向盲沟和中墙间的纵向盲沟应选取扁状的塑料盲沟,以减小对中隔墙或二次衬砌空间的侵入。

b.由于二次衬砌是连拱隧道的主要承载结构,在高围岩级别中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所以盲沟不能侵入二次衬砌。建议中隔墙的钢筋布置时适当增加一定的保护层厚度,同时在中隔墙施工时预留盲沟所需的槽。

3.4 连拱隧道合理的施工工序

对三层中墙连拱隧道而言,其施工工序对隧道的稳定和结构安全影响很大,施工工序不仅仅是平面的施工顺序,尚应注意在隧道纵向方面的开挖和施工控制,如各工序之间的纵向距离控制。

3.4.1 软岩低围岩类别的三层中墙连拱隧道施工工序

截至目前贵州已建成连拱隧道8座,正在建设的连拱隧道有,12座。通过现场对这些隧道的支护、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等实地工程调查,栽们认为合理的软岩低围岩类别的三层中墙施工顺序设计要点为:

a.隧道的施工工序首先应选取三导坑法进行施工。

b.地质条件略好时,可采用中导坑开挖+主洞微台阶法开挖,上半断面超前的距离不大于10m。

c. 后开挖主洞的开挖,需在先开挖主洞的二次衬砌施工后进行。

3.4.2 硬岩及高围岩类别的三层直中墙连拱隧道施工工序

硬岩及高围岩类别相对于软岩低围岩类别而言具有:隧道基底承载力高,围岩侧压力小,总的隧道压力小等特点。所以隧道的施工工序也应不同于软岩低围岩连拱隧道,建议采用的施工工序为中导坑法开挖;主洞开挖可采用台阶法或全断面开挖;后开挖主洞的开挖,最好在先开挖主洞的二次衬砌施工后进行。当受施工制约时,可根据实际施工时视围岩和中墙结构和厚度等情况,左右洞可同时开挖。

3.4.3 洞口浅埋偏压段的施工工序

一般情况下连拱隧道属浅埋的短隧道。由于连拱隧道宽度较宽,所以在洞口段常会出现偏压地形偏压或地质构造偏压,而对于这种情况下的施工主要应注意确定内、外侧那一个主洞先开挖。国内目前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或争议较大,通过实地处理的一些浅埋偏压连拱隧道的经验和一些计算分析结果,认为应先开挖外侧的隧道。当外侧隧道的二次衬砌完成后,才能进行内侧隧道的开挖和施工。主要理由为:

a.如果先施工内侧的隧道,则在外侧主洞开挖时,由于隧道所受向外的偏压很大,容易引起内侧已建隧道的变形和开裂。同时外侧主洞埋深更小,如施工时发生坍塌,则会使得内侧已完成的隧道处于非常不利的偏压情况,一般情况下隧道的失稳也是在所难免。

b. 在浅埋偏压条件下,通常外侧主洞的围岩条件相对较差,成洞困难。如果能够将成洞困难的外侧主洞先施工完毕,则对于条件相对较好的内侧主洞施工进度更能够保证。内侧隧道开挖时,外侧已完成的隧道所受偏压有限,隧道的稳定易于保证。

c.根据数值模拟分析,先开挖外侧主洞,其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如果先施工内侧主洞,其影响范围要大,围岩的松弛给后续的外侧主洞施工造成不利影响。主要反映在先开挖内侧较先开挖外侧隧道时隧道围岩的内部位移和塑性区明显偏大。

4 总结

经过最近几年国内对连拱隧道设计和施工的不断研究、总结,连拱隧道的设计已比较成熟。所以可以根据实际选线时采用一些连拱隧道,特别是在围岩地质条件较好、隧道洞口地形有利的中短隧道更宜选用连拱隧道。写本文的目的是希望同行能对连拱隧道形成正确的认识,在实际应用时有条件地通过综合比较分析而选用连拱隧道结构型式。

3、连拱隧道施工工艺工法

连拱隧道施工工艺工法 QB/ZTYJGYGF-SD-0503-2011 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刘建萍 1 前言 1.1工艺工法概况 中导洞-主洞施工方法是双连拱隧道施工的一种高效施工方法。它根据新奥法原理,采用光面爆破大断面开挖,使用锚、喷、网、钢拱架和超前导管及超前管棚等支护手段,先开挖贯通中导洞,浇筑中隔墙混凝土,然后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左、右主洞,最后进行全断面二次衬砌。 早期的双连拱隧道多采用三导洞法施工,对围岩扰动的次数多,施工周期长,工效慢、工期长、成本高,不利于隧道防水。通过连拱隧道工程实践采用中导洞-主洞台阶法施工,效果良好。 1.2工艺原理 1.2.1 本工法的基本理论基础是新奥法。开挖后允许围岩有一定的变形,从而释放部分地应力;通过监控量测和适时支护来控制围岩变形,使围岩不会失稳;围岩与锚喷等支护共同作用形成复合承载结构。 1.2.2中导洞-主洞法根据新奥法的基本原理,简化施工工序,在三个工作面平行施工的情况下缩短了工期。 2 工艺工法特点 2.1 采用新奥法施工,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充分保护和利用围岩的自承载能力,提高隧道结构的整体安全度。 2.2 与三导洞法相比,减少了两个侧壁导洞,施工干扰少、临时支护量小,有效地降低了对围岩的扰动,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成本,减少工程投资。 2.3中导洞首先贯通,可揭示隧道围岩情况,为左右两洞大断面开挖施工提供依据。 3适用范围 本工法适用于双连拱山岭隧道的各种围岩情况,隧道主洞的开挖方式则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

正台阶二步开挖法是全断面一次开挖法的改进方法,多用于围岩能短期内处于稳定的地层中。台阶法根据台阶长度的不同,可划分为长台阶、短台阶和超短台阶三种,在Ⅲ级以下的围岩中一般采用长台阶或全断面开挖法,对于III、IV级围岩多采用短台阶开挖法,对于Ⅴ级以上的软弱围岩则常采用超短台阶开挖法,对于土质围岩及软弱围岩则采用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或三台阶七步开挖法。 本工艺工法主要介绍中导洞-主洞法施工双连拱隧道。 4主要引用标准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TTJ0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026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 5施工方法 采用中导洞-主洞法施工,其步骤为先开挖中导坑,并做导坑临时支护直到中导洞贯通,然后由内向外浇筑中隔墙混凝土。 中隔墙施工完成后,将其顶部与临时支护之间间隙采用与设计同标号的喷射砼喷(回)填密实,待喷填砼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后,即可开挖两侧主洞。 根据主洞的地质情况,首先做好洞口的防护、排水和洞身的超前预加固,然后开挖左(右)洞上台阶及初期支护,同时做好围岩的变形观测;待开挖掌子面上台阶推进适当距离(约50m)后,方可开挖右(左)洞上台阶并做好初期支护,同时做好围岩的变形观测。 根据洞身实际地质情况,上下台阶距离控制在3~15m,下台阶采用跳槽的方法进行侧墙的开挖与初期支护,开挖宽度控制在2~3m。初期支护完成后铺设防水层,采用整体式模板台车浇筑二次衬砌混凝土。 6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6.1施工顺序 具体的施工顺序图如图1所示(以上下台阶开挖法为例)。针对不同级别的围岩,亦可选择采用台阶分部开挖预留核心土法(增加超前预支护的工序)及全断面开挖法。

连拱隧道施工方案模板

连拱隧道施工方案 1

隧道施工组织方案 一、工程概况 1、工程概述 **隧道所在地位于***。隧道附近有**县道和乡村道路通往,交通条件便利。采用连拱隧道, 左线起讫ZK70+875~ZK71+035, 长约160m; 最大埋深40m; 右线起讫YK70+850~YK71+025, 长约175m; 最大埋深40m。采用灯光照明, 自然通风, 无横通道设置, 属短隧道。隧道平面位于A-570缓和曲线接R R-∞直线上, 纵坡为0.6%/1200, K71+150, H-631.210。尺寸( 长×高×宽) 为11.3×2.6m ×2.0( m) 。砼均采用C30、C40。 2、编制依据 1、《****************》文件 2、《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JTG/T F50— ) 3、《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JTJ076—95) 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 5、当地自然、地理特征、气象、水文、交通、通讯及资源情况 3、地形地貌 隧道区属低山地貌, 海拔高程一般约为620-675米, 拟建隧道穿越一座长约330m的山体, 路线近似垂直穿越其山脊, 地形整体起伏较大。隧道进洞口所在斜坡坡角约为37°, 下方发育一狭长U型山谷; 出洞口所在斜坡坡角约为33°, 出洞口下方为冲沟, 进出洞口植被茂密。 4、围岩级别划分和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4.1 隧道围岩级别划分

本隧道围岩分级采用现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D70- ) , 结合地质调绘、岩土体试验、震探提供的围岩弹性纵波速等对围岩进行分级并综合评价。以BQ/[BQ]值为标准进行分级。 4.1.1 K70+850~K70+905段: 该段Ⅴ级围岩, 地层为强风化石英片岩, 岩体极破碎, 为极软岩, 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由于浅埋对围岩影响, 围岩自稳能力较差, 开挖时易发生冒顶。雨季地下水出水状态以点滴状为主。 4.1.2 K70+905~K71+000段: 该段Ⅳ级围岩, 地层主要为中风化石英片岩, 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较发育, 岩体较破碎, 为较硬岩, 工程地质性质及围岩自稳能力一般, 地下水出水状态为点滴状, 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局部局部小坍塌。 4.1.3 K71+000~K71+035段: 该段为Ⅴ级围岩, 围岩为强风化石英片岩; 岩体极破碎, 结构面极发育, 结合差, 碎裂状结构; 拱部及侧壁自稳性差, 开挖时易发生中~小塌方; 雨季地下水出水状态以点滴状为主。仰坡以强风化层为主, 自然坡清表后采取喷锚挂网防护。

双连拱隧道施工方案

双连拱隧道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一)隧道概况 南安Ⅰ号隧道位于安徽省东至县马坑乡南安村,起讫桩号为K71+760.00~K71+956.00,全长196m,为整体式连拱隧道,曲线短隧道。单洞建筑限界净宽10.25m,净高5m,进出口设计标高分别为94.878m和98.404m,隧道最大埋深50.4m。 隧道平面线型为直线接圆曲线,曲线半径为R=2700m(左偏),曲线处不设超高,路面横坡为2%。隧道线路纵坡为+1.78%,由安庆端向景德镇端上坡。隧道洞内结构概况详见表3-1《南安Ⅰ号隧道工程概况表》。 南安Ⅰ号隧道工程概况表 表3-1 隧道形式里程桩号长度(m)围岩级别及长度(m)明洞 ⅤIV III 整体式连 拱隧道 K71+760~ K71+956 196 20 29 121 26 所占比例(%) 10.2 14.8 61.7 13.3 衬砌内轮廓设计衬砌结构类型Ⅴ级加强Ⅳ级加强Ⅲ级明洞一般 内轮廓形式:单心圆 内轮廓半径:5.45m 净高:7.14m 净宽:10.61m 初期支护主洞:Ф50超前注浆小导管;Ф25中空注浆锚杆;Ф8钢筋网;I20工字钢拱架;喷C25早强砼25cm 中导坑:Ф50超前注浆小导管;Ф22早强砂浆锚杆;Ф8钢筋网;I16工字钢拱架;喷C25早强砼20cm 侧导坑:Ф22早强砂浆锚杆;Ф8钢筋网;I16工字钢拱架;喷C25早强砼20cm 主洞:Ф42超前注浆小导管;Ф25中空注浆锚杆;Ф8钢筋网;I16工字钢拱架;喷C25早强砼22cm 中导坑:Ф22超前砂浆锚杆;Ф22早强砂浆锚杆;Ф8钢筋网;I14工字钢拱架;喷C25早强砼16cm 主洞:Ф22早强砂浆锚杆;Ф6钢筋网;喷C25早强砼15cm 中导坑:Ф22早强砂浆锚杆;Ф6钢筋网;I喷C25早强砼10cm 二次衬砌 C25钢筋砼50cm厚 (设仰拱) C25钢筋砼50cm厚(设仰拱)

双连拱隧道施工方案

厦门机场路一期(仙岳路~演武大桥段)工程第JC3合同段浅埋暗挖隧道 双连拱隧道施工方案(YK7+685~YK7+824.789、ZK7+670~ZK7+810) 编制: 审核: 批准: XXXXXX厦门机场路一期(仙岳路~演武大桥段)工程 第JC3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二00八年三月十五日

目录 1前言 (1) 1.1编制依据 (1) 1.2编制原则 (1) 2 工程概况 (1) 2.1设计概况 (1) 2.2地质情况 (2) 3总体施工筹划 (4) 3.1总体施工方案 (4) 3.1.3总体施工顺序 (6) 3.2施工组织管理 (7) 3.2.1现场管理组织机构 (7) 3.2.2现场技术决策领导小组 (7) 3.3资源组织 (7) 3.5工期安排 (10) 3.5.1工期计划 (10) 3.5.2主要进度指标 (10) 4隧道施工方案及主要措施 (11) 4.1全断面及帷幕注浆施工方案及主要措施 (11) 4.2超前支护施工方案及主要措施 (15) 4.3隧道开挖方案及主要措施 (17) 4.4隧道止水注浆施工方法及措施 (20) 5 超前地质预报及施工监控量测 (21) 5.1超前地质预报 (22) 5.2地表沉降监测 (23) 5.3地下水位监测 (23)

5.4隧道洞内净空收敛监测 (23) 5.5房屋沉降监测 (23) 5.6房屋裂缝监测 (23) 5.7控制标准 (23) 6 管线保护 (24) 7 环境保护措施 (24) 7.1施工废水及污染物处理 (24) 7.2抑制施工粉尘 (25) 7.3降低施工噪音 (25) 8应急抢险及救援措施 (25) 8.1危险源辨识 (25) 8.2隧道坍塌、涌水应急措施 (26) 8.2.2应急抢险措施 (26) 8.3建筑物控沉措施 (27) 8.4管线损坏应急措施 (28) 8.5建筑物遭到损坏的应急救援措施 (29)

连拱隧道施工方案

桐子湾隧道施工组织方案 第一章编制依据 一、工程询价文件 二、设计施工图及设计文件 三、施工承包方合同范本 第二章工程概述第一节工程概况叙古高速起于泸州市叙永县震东乡,止于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本项目全长4.435 km,桐子湾隧道入口位于古蔺县古蔺镇联合村7社,出口位于 联合村5社,隧道穿过低缓丘陵,地形起伏大,海拔800-1100m,隧道最大埋深约 62m。隧道起讫桩号为K21+396-K21+719,全长323米,为一座4 车道连拱短隧道。 隧道采用普通钻爆法施工,V、IV 级围岩地段采用三导洞开挖法开挖。施工支护采用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钢架和锚杆联合支护,并辅以管棚、小导管等超前支护。 第二节工程技术标准 一、公路等级: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 二、设计速度:80km/h; 三、隧道纵坡3%。 四、设计荷载:公路-I级; 五、隧道防水:二次衬砌砼抗渗等级不小于S6;

六、隧道建筑限界: 净宽:2X(3.75*2+0.5+0.75+0.75*2)(中隔墙)=24.32m 净高:5.0m 第三节工程地质 本隧道围岩分为IV、V级,各级围岩地质及分布情况见表2-1 表2-1隧道围岩地质及分布情况表 第四节气候条件 该隧道处于内陆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春早、夏热、秋冬多绵雨,日照少、 湿度大,云雾多、无霜期长为本区气候的基本特征,区内最冷月份为元月,平均气温1.07C,最热月为7-8月份,平均气温39.5C,每年平均气温17.9C。年均降水量1174.4毫米,单月降雨量超过100毫米的月份集中在5-10月份, 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5.4%,全年各月降水天数差异不大。 第五节工程重难点 一、隧道进出口段地处斜坡平均坡度约30~35°,基岩出露,局部表层有坡残积角砾土,厚度0~2.0m,岩层产状倾向坡内,边坡地表植被发育,未见堆积土、崩塌

连拱隧道开挖与衬砌施工方法

浅谈双连拱隧道开挖施工 一公司赵喜坤 关峡隧道全长150米,其中进出口明洞各5m,暗洞140m,隧道位于半径为840m的曲线上,结构为双连拱。单孔净宽8m+2m,净高5m。初期支护采用喷射砼,系统锚杆,双层钢筋网,钢拱,超前小导管注浆,二次衬砌为模筑砼,根据围岩类别喷射砼厚25cm,二次衬砌厚度为50-60cm,开挖最大尺寸高9.47m,宽厚23.76m,Ⅱ类围岩长40m,Ⅲ类围岩长110m,隧道最大埋深80m。以此隧道为例,介绍一下双连拱隧道的开挖、支护主要施工方法和一些施工工艺。 一、施工方案 1.1、根据该隧道的围岩类别,围岩软弱、破碎,连拱施工工序多,工艺要求高的特点,选定“弱爆破、少扰动、早喷锚、紧封闭、勤测量”的施工方法,先进行导洞开挖,其后采取先右洞后左洞逐步推进的方式开挖,左洞比右洞掌子面滞后30m以上,时间相隔20天以上,从进口独头掘进,最终完成连拱开挖与衬砌。 1.2、导洞开挖,三导洞均采用台阶法半断面开挖,即双侧壁导洞,中导洞。导洞开挖步骤是:⑴中导洞上半断面开挖支护;⑵中导洞下半断面开挖支护;⑶中墙模注;⑷右侧导洞上半断面开挖支护;⑸右侧导洞下半断面开挖支护;⑹左侧导洞上半断面开挖支护;⑺左侧导洞下半断面开挖支护。

通过这7个步骤可以使三个导洞完成开挖与支护。工程转到下道工序右、左洞开挖。 1.3、右洞开挖步聚:⑴上弧导开挖;⑵初期支护;⑶拆除导洞临时支护;⑷开挖核心土;⑸仰拱砼浇筑;⑹二次衬砌。左洞开挖步聚:⑺上弧导开挖;⑻初期支护;⑼拆除临时支护;⑽开挖核心土;⑾仰拱砼浇筑;⑿二次衬砌。 1.4、因围岩破碎在开挖之前,施作超前小导管并注浆,开挖均采用上下半断面短台阶法,台阶长度3-5m,随挖随喷射砼,采用钢拱格构及锚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护。 二、主要施工方法 2.1、中导洞开挖断面选择 中导洞开挖断面选择:满足模筑中墙砼及予埋件的最小空间要求,中导洞偏离中墙中线0.7m,考虑到出碴等因素,中洞宽为5m,高

连拱隧道施工方案

连拱隧

双连拱隧道施工 1、施工方案采用双口施工,先施工明洞及洞门,然后进行正洞施工。正洞施工方案为中导先行,并浇注中墙防水砼,中导贯通后先进左洞施工,后施工右洞,或左、右洞同时施工。 1.1 开挖及支护步骤 I类围岩:采用中导坑加侧壁导坑法开挖,先墙后拱法衬砌。隧道开挖以中导坑超前并浇注中墙砼,然后侧壁导坑推进,衬砌边墙砼,上半断面开挖采用环形留核心土的方法,最后施作拱部二次衬砌。具体步骤见“I 类围岩开挖及支护步骤图”。 II类围岩:采用中导坑加上导坑分部法开挖,先墙后拱法衬砌。隧道开挖以中导坑超前并浇注中墙砼;然后上导坑推进,进行拱部初期支护,接着进行墙部开挖,衬砌边墙砼;拱部二次衬砌完成后,开挖预留核心土,最后施作仰拱及填充。具体步骤见“ II 类围岩开挖及支护步骤图”。 III类围岩:中导坑开挖并浇注中墙砼,正洞上下台阶法 开挖,上下台阶相距不小于10m,先墙后拱法衬砌。最后施 作仰拱及填充。具体步骤见“ III 类围岩开挖及支护步骤图” 。 IV类围岩:中导坑先行并浇注中墙砼,正洞全断面法开挖,全断面初期支护,先墙后拱法衬砌。具体步骤见“ IV 类围岩开挖及支护步骤图” 1.2、开挖及运输方法 I、II 类围岩主要以风镐为主,人工装碴,1t 机动翻斗车出

碴,辅以挖掘机开挖,8t自卸汽车出碴。川、W类围岩采 用钻爆法开挖,YT28 凿岩机钻眼,人工装药;ZLC40B 侧卸式装载机配合8t 自卸汽车出碴。 1.3、控制爆破及中墙防护 双连拱隧道正洞开挖过程中,因中墙砼已浇注,在正洞开挖时必须考虑爆破振动冲击波和飞石对中墙砼的影响。中墙砼厚度不厚,且初期支护的工字钢已作用于中墙顶面上,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有严格的保护措施,不得有任何影响和扰动。 川类围岩上下断面开挖采用火雷管分段分区爆破,以减 少爆破振动的叠加,把振动降低到最小程度。具体爆破设计见“川类围岩分段爆破设计图”。 W类围岩采用全断面光面爆破,但在靠中墙一侧预留 1.0m保护层进行二次切割预裂爆破,具体见“W类围岩二次切割预裂爆破图”。 同时在爆破的另一侧对中墙以I16 公字钢横撑,工字钢纵向间距2m,支点距中墙顶2m。为防止飞石破坏中墙砼表面,影响砼外光质量,对中墙不小于60m 范围内表面用厚2cm 泡沫塑料覆盖防护。 1.4、明洞及正洞进洞方法 明洞采用明挖法施工,边仰坡自上而下开挖,边挖边进行必要的喷锚挂网防护,确保边仰坡稳定。 隧道正洞进洞前,除对仰坡进行喷锚挂网加固外,隧道拱部开挖轮廓线外布置一排70mm 超前导管,对围岩进行注浆加固。 2、施工过程中的受力体系转换为保证中导洞的安全而施作的临时

双连拱隧道正洞台阶开挖施工工法

连拱隧道正洞上下台阶开挖施工工法 工法编号:GGG(鄂)D1 —2011 王慧胡勇马佛领 中天路桥有限公司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连拱隧道作为公路隧道的一种结构形式,由于其平面线型顺畅、占地面积小、便于运营管理等优点,尤其是在山区高速修建短隧道(隧道长≤500m)中,具有较大优势而常被采用,但由于受结构形式所限,连拱隧道施工工序较复杂,导致施工工期较长,且质量难以控制,因此根据不同的工程情况选择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开挖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连拱隧道的主要施工方法分为导坑施工法和正洞施工法两大类,早期的连拱隧道多采用导坑法施工,施工工序多,对围岩扰动频繁,施工周期长,工效慢、工期长、成本高,不利于隧道防水。宜巴高速第三合同段的毡帽山隧道设计的施工方案为导坑法,考虑到隧道围岩情况较好,工期短等实际情况,后采用正洞上下台阶法施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此总结完成连拱隧道正洞上下台阶开挖施工工法。 2 工法特点 1、先组织进行中导洞开挖、支护,直至贯通,可以改善后期隧道内的通风环境,也起到地质超前预报的作用。 2、正洞上下台阶法是连拱隧道的一种高效施工方法,采用新奥法施工,减少了对围岩的扰动,并充分保护和利用围岩的自承载能力,提高隧道结构的整体安全;

3、施工工艺及条件相对简单,质量容易控制; 4、与导坑法相比,减少了两个侧壁导洞的开挖及临时支护,且工序简单,有效地降低了对围岩的扰动,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成本。 3 适用范围 本工法可适用于公路、市政、铁路连拱隧道的IV类围岩,II、III类围岩也可参照本工法。 4 工艺原理 本工法的基本理论基础为新奥法。根据新奥法原理,采用光面爆破大断面开挖,使用锚、喷、网、钢拱架和超前导管及超前管棚等支护手段,先开挖贯通中导洞,浇筑中隔墙混凝土,然后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左右正洞,左右洞围岩经多次扰动,应力重新分布均衡后进行主洞二次衬砌。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围岩和支护监控量测,以量测信息反馈来指导施工。 5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结合宜巴高速公路三合同段内毡帽山隧道的施工过程叙述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5.1 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主体流程如下:中导洞开挖支护→中隔墙浇筑→开挖主洞上台阶及初期支护→开挖主洞下台阶及初期支护→二次衬砌。 施工顺序图及具体工序如下:

双连拱隧道施工工艺介绍

一、设计概况及特点 双连拱隧道是在通过山势不高,纵向长度较短,横坡较陡,下行线,公路上,下行线在此分不开的情况下,设置双跨连拱隧道,其单跨断面为单心圆结构,边墙为曲墙,中隔墙也为曲墙,单跨净宽10.8—11.0M,净高7.8M—8.0M,开挖断面为9.9 M—10.0M,上下行线通过厚3M的钢筋砼中隔墙相连,初支采用工字钢(正洞和钢花拱锚杆,挂网锚,喷砼与单跨隧道基本相同,二衬采用钢筋砼结构,联拱隧道由于通过地段的地质条件特殊性,决定了其设计和施工具有以下特点: 1、埋深浅长度短: 因连拱隧道通过的地段一般山势较低,其最大埋深在50—80M左右,纵向长度在500M以下,在长度较大,山势较高一般不采用连拱隧道,而采用上下行线分开的单拱隧道。 2、偏压: 连拱隧道通过地段地势较陡,上下行线两侧埋深不同。整条隧道也就不同程度的存在偏压,特别是洞口偏压严重,这给隧道口施工带来很大困难。 3、由于埋深浅,双拱隧道一般地质条件复杂,围岩软弱破碎,节理发育差。隧道内的水,受地表水影响较大。雨季施工困难,给隧道施工的安全增加了难度。 4、跨度大: 与铁路隧道相比,单跨公路隧道本身跨度就较大(12.8M,两个单拱隧道连在一起,其跨度是单供隧道的2倍达26.4M。相当铁路隧道车站的跨度,而且结构复杂,施工非常困难。 5、施工工序复杂,工序间相互影响大 双拱隧道的设计特点:偏压、跨度大。决定其施工必须分多个步骤进行。各个工序相互影响很大,就要求双连拱隧道的施工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

要理清各个工序的先后顺序及相联关系,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小各施工工序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根据施工中的实际情况灵活的调整,工序安排保证安全、优质建好双连拱隧道。 二、施工工艺 1、开挖施工 因连拱隧道具有埋深浅,跨度大,地质条件复杂、围岩风化破碎,受雨季地表水影响大的特点,开挖必须遵守“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早闭合”的原则。按设计要求严格进行监控量测。并把量测结果反溃到施工中,每天的水平收敛值0.1— 0.2mm/d,拱顶下沉值0.1 mm/d 以下一般基本稳定,如果大于此值加强每天的找顶工作。目前,双连拱的施工,主要有中导洞和三导洞两种施工方法。 根据隧道进出口地形条件及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中导洞开挖可以从隧道两端同时施工,在隧道中间贯通,也可以从隧道一端开挖,在另一端贯通,根据地质条件中导开挖分全断面和短台阶两种施工方法,在围岩较好的Ⅳ类围岩可采用全断面开挖中导,加快施工进度在围岩破碎,节理发育及在洞口地段采用短台阶也可保证安全。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皆采用光面爆破技术尽量减少中导洞对两侧正洞围岩的扰动,每一循环进尺要控制在1M以下,围岩好的情况下也不能超过1.5M。支护要紧跟开挖面,不允许围岩暴露时间太长,杜绝坍方,中导洞即使有小面积坍方,也会给正洞开挖带来很大影响。 中隔墙砼的施工顺序刚好和中导开挖顺序相反,根据现场情况,可采用从隧道中间向两端施工的顺序。如一座隧道只设一个拌和站。一般采用远离拌和站的一端向靠近拌和站的一端的施工顺序,但在工期紧的情况下可采用从隧道中间到两端同时施工。 为减轻相互影响,上下线正洞开挖一般错开40M左右,单跨正洞采用先拱后墙法分台阶施工。拱部开挖高度3.5M—4M比较合适,爆破技术要尽量减少对中隔墙的影响,决不允许将中导洞作为临空面进行爆破设计,下部开挖要先在边墙处开槽,将拱

云雾山隧道燕尾段连拱隧道施工方案11

云雾山隧道燕尾段连拱隧道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 云雾山隧道进口DK242+680~895设计为燕尾式隧道地段,其中 DK242+680~763为燕尾大跨地段,83m;DK242+763~853为双跨连拱隧道地段,90m,其中DK242+803揭示一溶腔。进口燕尾段隧道位于由双线并行变为单线绕行的过渡段,同时又位于进口R=3500的左偏曲线地段。此段设计围岩为II级、地下溶腔发育。 二、施工方案 云雾山隧道进口受横洞HDK0+070溶洞影响,为保证掘进工作面,由横洞HDK0+235处提前进入正洞燕尾段DK242+710,然后按I线隧道断面掘进,一直通过DK242+763~853连拱隧道段。故现已不能按普通中导洞方案进行施工。 开挖由Ⅱ线1#洞反向作为工作面,也可根据施工情况由I线按30米为一段间隔开挖中隔墙,预留Ⅱ线开挖宽度结合中隔墙墙脚及立模要求按中墙面向内1米考虑。 中隔墙按开挖顺序施工,开挖按每段30米,开挖完成后依隧道轴向挂纵向排水管,在中隔墙上设置竖向排水管与纵向排水管进行连接,下午接入隧道水沟,与水沟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在中隔墙顶面上铺设防水板,与拱墙防水板进行焊接成为整体。在中隔墙开挖顶部凿向下的“U”槽,把纵向排水管安设在向下的“U”槽内用砼封好后防止在竖向排水管穿透防水板的地方要加强密封措施,再挂防水板, 水由间隙流入隧道内部。中隔墙先施作墙脚,凿毛或预留接茬钢筋再

施工中墙,采用定型模板,型钢支撑固定,输送泵入模;中墙施工预埋设计的拱圈接茬筋及橡胶止水带,然后中墙顶再立模灌注中墙顶加填砼。中隔墙分段施工考虑到后步预留线爆破震动影响,可在施工缝外埋设接茬钢筋以加强中隔墙的整体性。 待中隔墙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预留线开挖,开挖利用人工手风钻打眼,预留光面层减弱震动爆破,装载机配合自卸汽车出碴。预留线开挖采用上、下台阶开挖,上台阶高度以3.5m为宜,开挖采用“短进尺、弱爆破、少扰动、紧封闭”的施工原则,为减小对中隔墙的震动和飞石的直接冲击,为控制飞石方向,调整最小抵抗线方向,开挖时靠近中隔墙一侧预留薄保护层,用挖掘机进行挖除,最后再对残留的挖除不了的保护层进行松动爆破。爆破时对中隔墙实施墙面保护,对中隔墙墙脚采用回填,防止落石砸坏墙脚,对中隔墙墙面采用挂草帘,上覆木板,或钢板防护。 拱墙衬砌采用模板台车衬砌,罐车运送砼,输送泵入模,插入式震动器振捣的施工方法。衬砌施工前应先将排水系统完善,为抵抗单侧衬砌对中隔墙产生弯、剪、矩等不良受力形式,应对中隔墙另一侧进行支撑,视情况可采用型钢、圆木或土石回填法,以防止中隔墙因单侧衬砌偏压而发生的侧移、倾覆、下沉等。 燕尾段小间距隧道开挖采用台阶法开挖,且左右线中间岩柱需按低预应力锚杆加固。在主洞环形开挖爆破时将对25设计要求布设φ. 已成中隔墙衬砌带来影响,施工中除采取“短进尺,弱爆破”及调整最小抵抗线方向外,同时对已衬砌中隔墙砼表面采取防护措施,防止

连拱隧道施工方案

社仔山隧道施工组织方案 第一章编制依据 一、工程询价文件 二、设计施工图及设计文件 三、施工承包方合同范本 第二章工程概述 第一节工程概况 广明高速公路延长线工程项目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路线总体走向呈西南,起点位于高明区更合镇白石附近,与广明高速公路西樵至更楼段顺接,路线往西展线,经白石、龙珠村、罗丹、小洞、万屋、螺洞、水井、船田、高村等村,终于鸦冀村附近,与规划的江罗高速公路T形相接,路线全长约20.84km(桩号K75+768.311~K96+324.442)。 社仔山隧道入口位于广东省佛山市更楼镇瑶村,出口位于更楼镇塘花村,隧道穿过低缓丘陵,地形起伏大,地面标高约55~130m,隧道最大埋深约62m。隧道起讫桩号为K83+045~K83+337,全长292米,为一座六车道连拱短隧道。 隧道采用普通钻爆法施工,V、IV级围岩地段采用三导洞开挖法开挖,III级围岩地段采用中导洞+主洞台阶法开挖。施工支护采用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钢架和锚杆联合支护,并辅以管棚、小导管等超前支护。

第二节工程技术标准 一、公路等级: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 二、设计速度:100km/h; 三、隧道纵坡2.3%(155m)、-1.5%(137m); 四、设计荷载:公路-I级; 五、隧道防水:二次衬砌砼抗渗等级不小于S8;满足《公路隧道设计规范》10.1.2条; 六、隧道建筑限界: 净宽:2×(0.75+0.5+3×3.75+1.0+1.0)+3.0(中隔墙)=32m 净高:5.0m 第三节工程地质 本隧道围岩分为III、IV、V级,各级围岩地质及分布情况见表2-1。 表2-1 隧道围岩地质及分布情况表 第四节气候条件 该隧道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最高气温37.8℃,最低气温5.6℃,平均气温22.6℃。年均降水量1960.34mm。

连拱隧道施工方案

连拱隧道施工方案 1总体施工方案 ⑴根据合同工期、合同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制定隧道施工计划及合理施工方法;确立施工组织机构,合理安排施工队伍。 ⑵选择掘进的隧道洞口及合适的施工场地。修筑好施工便道。完成水、电的准备工作;完善洞口排水;在其上合理布置施工驻地、机械设备停放位置、及材料加工场地等。 ⑶完成控制网的复测;完善量测计划。施工中重要桩位要设好护桩,测量放线要有复核。确保中线、水平及结构物尺寸位置正确。 ⑷施工所用的各种计量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检查和标定,保证计量、检测设备的精度和准确度。 ⑸制定材料进场计划。严格把好原材料进场关,不合格材料不准进场,保证使用的材料全部符合工程质量的要求。所有工程材料应事先进行检查,每项材料到工地应有出厂检验单,同时在现场进行抽查,来历不明的材料不用,过期变质的材料不用。做好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工作。 ⑹制定机械进场计划。按照新奥法原理组织大型机械施工,出渣宜采用无轨运输方案。混凝土衬砌应采用液压整体式模板台车,泵送混凝土入模施工。隧道通风应采用长管路压入式通风。 ⑺由工区加工的半成品,如拱架、锚杆、排管等应有专人执行半

成品出厂检查,杜绝不合格或未达到标准的半成品用于工程。 ⑻做好施工记录,施工记录与质量活动同步进行,内容要客观、具体、完整、真实、有效,字迹清晰,具有可追溯性,签署齐全。由施工技术、质检、测试人员或施工负责人按时收集记录整理保存。确保本工程全过程记录齐全。 2 进洞前准备工作 2.1边仰坡及截水沟施工 在进行洞口段开挖施工前必须施作好洞顶截水沟,防止地表水渗入开挖面影响明洞边坡或成洞面的稳定。在进行开挖过程中,边坡防护必须与边坡开挖同步进行,开挖到成洞面附近时要求预留核心土,待洞口长管棚施工完成后再开挖进洞。洞口地质较差,应尽量避开雨季施工。 连拱隧道由于中导洞拱顶相对正洞拱顶较低,可适当延长中导洞的长度,早进晚出,以避免因仰坡开挖量较大形成坍塌事故。同时刻对中导洞范围外采用纵、横向台阶结合的方式,开挖出中导洞的工作面,同时保证两侧的稳定。 仰坡土石方开挖采用挖掘机自上而下进行土石方开挖,尽量减小对山体的扰动,山坡危石应及时处理,不留后患。开挖到位后进行锚杆、钢筋网和喷射混凝土进行洞口边仰坡防护等工程施工。 洞口段主要施工工序如下: ①施作洞顶截水沟;

【精编】连拱隧道施工方案

连拱隧道施工方案

隧道施工组织方案 一、工程概况 1、工程概述 **隧道所在地位于***。隧道附近有**县道和乡村道路通往,交通条件便利。采用连拱隧道,左线起讫ZK70+875~ZK71+035,长约160m;最大埋深40m;右线起讫YK70+850~YK71+025,长约175m;最大埋深40m。采用灯光照明,自然通风,无横通道设置,属短隧道。隧道平面位于A-570缓和曲线接R R-∞直线上,纵坡为0.6%/1200,K71+150,H-631.210。尺寸(长×高×宽)为11.3×2.6m×2.0(m)。砼均采用C30、C40。 2、编制依据 1、《****************》文件 2、《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 3、《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076—95) 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5、当地自然、地理特征、气象、水文、交通、通讯及资源情况 3、地形地貌 隧道区属低山地貌,海拔高程一般约为620-675米,拟建隧道穿越一座长约330m的山体,路线近似垂直穿越其山脊,地形整体起伏较大。隧道进洞口所在斜坡坡角约为37°,下方发育一狭长U型山谷;

出洞口所在斜坡坡角约为33°,出洞口下方为冲沟,进出洞口植被茂密。 4、围岩级别划分和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4.1隧道围岩级别划分 本隧道围岩分级采用现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结合地质调绘、岩土体试验、震探提供的围岩弹性纵波速等对围岩进行分级并综合评价。以BQ/[BQ]值为标准进行分级。 4.1.1K70+850~K70+905段:该段Ⅴ级围岩,地层为强风化石英片岩,岩体极破碎,为极软岩,工程地质性质较差,由于浅埋对围岩影响,围岩自稳能力较差,开挖时易发生冒顶。雨季地下水出水状态以点滴状为主。 4.1.2K70+905~K71+000段:该段Ⅳ级围岩,地层主要为中风化石英片岩,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为较硬岩,工程地质性质及围岩自稳能力一般,地下水出水状态为点滴状,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局部局部小坍塌。 4.1.3K71+000~K71+035段:该段为Ⅴ级围岩,围岩为强风化石英片岩;岩体极破碎,结构面极发育,结合差,碎裂状结构;拱部及侧壁自稳性差,开挖时易发生中~小塌方;雨季地下水出水状态以点滴状为主。仰坡以强风化层为主,自然坡清表后采取喷锚挂网防护。

连拱隧道施工工艺

连拱隧道施工工艺 双连拱隧道是在通过山势不高,纵向长度较短,横坡较陡,下行线,公路上,下行线在此分不开的情况下,设置双跨连拱隧道,其单跨断面为单心圆结构,边墙为曲墙,中隔墙也为曲墙,初支采用工字钢(正洞)和钢花拱锚杆,挂网锚,喷混凝土与单跨隧道基本相同,二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施工工艺 因连拱隧道具有埋深浅,跨度大,地质条件复杂,围岩风化破碎,受雨季地表水影响大的特点,开挖必须遵守“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早闭合”的原则。按设计要求严格进行监控量测。并把量测结果反溃到施工中。目前,双连拱的施工,主要有中导洞和三导洞2种施工方法。 1、中导洞施工方法 根据隧道进出口地形条件及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中导洞开挖可以从隧道两端同时施工,在隧道中间贯通,也可以从隧道一端开挖,在另一端贯通,根据地质条件中导开挖分全断面和短台阶两种施工方法,在围岩较好的

Ⅳ类围岩可采用全断面开挖中导,加快施工进度在围岩破碎,节理发育及在洞口地段采用短台阶也可保证安全。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皆采用光面爆破技术尽量减少中导洞对两侧正洞围岩的扰动,每一循环进尺要控制在1m以下,围岩好的情况下也不能超过1.5m。支护要紧跟开挖面,不允许围岩暴露时间太长,杜绝塌方,中导洞即使有小面积塌方,也会给正洞开挖带来很大影响。 中隔墙混凝土的施工顺序刚好和中导开挖顺序相反,根据现场情况,可采用从隧道中间向两端施工的顺序。为减轻相互影响,上下线正洞开挖一般错开40m左右,单跨正洞采用先拱后墙法分台阶施工。拱部开挖高度3.5~4m比较合适,爆破技术要尽量减少对中隔墙的影响,决不允许将中导洞作为临空面进行爆破设计,下部开挖要先在边墙处开槽,将拱部初期支护接下来后,在开挖中间部分注意不能进尺太长,最多开挖出两榀拱架距离的长度并尽快施工初期支护;封闭围岩,防止因拱部支护长时间悬空而造成塌方。 2、三导洞施工方法 三导洞施工方法除在中隔墙处开挖一导洞外,在上下行线两侧分别开挖一条侧导洞在中墙混凝土与边墙混凝土施工完后再开挖上,下行线正洞施工步骤如下。 侧导洞的开挖方法与中导洞相似,三导洞施工完后,再开挖上、下行线的正洞。正洞开挖Ⅱ类围岩用台阶法施工,顺序与中导洞法不同,属与先墙后拱,不是先拱后墙,因在侧导洞开挖过程中,正洞边墙初期支护已施工爆

双连拱道施工工艺

双连拱道施工工艺 作者:孔繁龙 一、设计概况及特点 双连拱隧道是在通过山势不高,纵向长度较短,横坡较陡,下行线,公路上,下行线在此分不开的情况下,设置双跨连拱隧道,其单跨断面为单心圆结构,边墙为曲墙,中隔墙也为曲墙,单跨净宽10.8—11.0M,净高7.8M—8.0M,开挖断面为9.9 M—10.0M,上下行线通过厚3M的钢筋砼中隔墙相连,初支采用工字钢(正洞)和钢花拱锚杆,挂网锚,喷砼与单跨隧道基本相同,二衬采用钢筋砼结构,联拱隧道由于通过地段的地质条件特殊性,决定了其设计和施工具有以下特点: 1、埋深浅长度短: 因连拱隧道通过的地段一般山势较低,其最大埋深在50—80M左右,纵向长度在500M以下,在长度较大,山势较高一般不采用连拱隧道,而采用上下行线分开的单拱隧道。 2、偏压: 连拱隧道通过地段地势较陡,上下行线两侧埋深不同。整条隧道也就不同程度的存在偏压,特别是洞口偏 压严重,这给隧道口施工带来很大困难。 3、由于埋深浅,双拱隧道一般地质条件复杂,围岩软弱破碎,节理发育差。隧道内的水,受地表水影响较 大。雨季施工困难,给隧道施工的安全增加了难度。 4、跨度大: 与铁路隧道相比,单跨公路隧道本身跨度就较大(12.8M),两个单拱隧道连在一起,其跨度是单供隧道的2倍达26.4M。相当铁路隧道车站的跨度,而且结构复杂,施工非常困难。 5、施工工序复杂,工序间相互影响大 双拱隧道的设计特点:偏压、跨度大。决定其施工必须分多个步骤进行。各个工序相互影响很大,就要求双连拱隧道的施工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要理清各个工序的先后顺序及相联关系,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小各施工工序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根据施工中的实际情况灵活的调整,工序安排保证安全、优质 建好双连拱隧道。 二、施工工艺 1、开挖施工 因连拱隧道具有埋深浅,跨度大,地质条件复杂、围岩风化破碎,受雨季地表水影响大的特点,开挖必须遵守“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早闭合”的原则。按设计要求严格进行监控量测。并把量测结果反溃到施工中,每天的水平收敛值0.1—0.2mm/d,拱顶下沉值0.1 mm/d以下一般基本稳定,如果大于此值加强每天的找顶工作。目前,双连拱的施工,主要有中导洞和三导洞两种施工方法。 根据隧道进出口地形条件及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中导洞开挖可以从隧道两端同时施工,在隧道中间贯通,也可以从隧道一端开挖,在另一端贯通,根据地质条件中导开挖分全断面和短台阶两种施工方法,在围岩较好的Ⅳ类围岩可采用全断面开挖中导,加快施工进度在围岩破碎,节理发育及在洞口地段采用短台阶也可保证安全。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皆采用光面爆破技术尽量减少中导洞对两侧正洞围岩的扰动,每一循环进尺要控制在1M以下,围岩好的情况下也不能超过1.5M。支护要紧跟开挖面,不允许围岩暴露时间太长,杜绝坍方,中导洞即使有小面积坍方,也会给正洞开挖带来很大影响。 中隔墙砼的施工顺序刚好和中导开挖顺序相反,根据现场情况,可采用从隧道中间向两端施工的顺序。如一座隧道只设一个拌和站。一般采用远离拌和站的一端向靠近拌和站的一端的施工顺序,但在工期紧的情 况下可采用从隧道中间到两端同时施工。 为减轻相互影响,上下线正洞开挖一般错开40M左右,单跨正洞采用先拱后墙法分台阶施工。拱部开挖高度3.5M—4M比较合适,爆破技术要尽量减少对中隔墙的影响,决不允许将中导洞作为临空面进行爆破设计,下部开挖要先在边墙处开槽,将拱部初期支护接下来后,在开挖中间部分注意不能进尺太长,最多开挖出两榀拱架距离的长度并尽快施工初期支护;封闭围岩,防止因拱部支护长时间悬空而造成塌方。

双连拱隧道

本标段共计隧道两座,均为联拱隧道,根据本标段工程的特点,工程只按一个施工工区进行施工。 隧道进口工区由于施工场地狭窄,各种临时设施布置困难。开工后,立即进行施工期间的排水设施施工,埋置管涵,开挖临时排水沟,填土整平场地,在其上修建临时设施(砼拌和站、料场、钢筋加工场等)。隧道完工后,拆除临时设施,继续施工路基,做好永久性排水设施。 工区设置一座砼拌和站,集中供应工区内施工用砼。安排1个施工队伍1套施工设备2班作业人员施工。施工用电、用风、用水等的布置见“洞内管线布置图”。 隧道Ⅱ、Ⅲ类围岩采用超前支护上部弧形导坑法非钻爆开挖,破碎器或风镐开挖上部弧形导坑;初期支护紧随开挖施工,并和超前支护及时连成整体。出碴采用装载机或挖掘装载机装碴,自卸汽车运输。超前注浆小导管和中空注浆锚杆采用凿岩机钻眼,ZUB-5注浆机压注水泥浆;喷射砼(钢纤维)采用湿喷机湿喷。 防水设施在二次衬砌前施工,防水板采用防水板吊挂铺设台车吊挂铺设法铺设。仰拱和铺底超前二次衬砌施工,二次衬砌采用移动式整体钢模台车和砼输送泵泵送施工。隧道洞内通风采用压入式通风方式。 1、施工方案 先施工明洞及洞门,然后进行正洞施工。正洞施工方案为中导先行,并浇注中墙C25防水砼,中导贯通后先进左洞施工,后施工右洞。 明洞采用明挖法施工,边仰坡自上而下开挖,边挖边进行必要的喷锚挂网防护,确保边仰坡稳定。 隧道正洞进洞前,除对仰坡进行喷锚挂网加固外,隧道拱部开挖轮廓线外布置一排70mm超前导管,对围岩进行注浆加固。 1.1开挖及支护步骤 II类围岩:采用中导坑加上导坑分部法开挖,先墙后拱法衬砌。隧道开挖以中导坑超前并浇注中墙砼;然后上导坑推进,进行拱部初期支护,接着进行墙部开挖,衬砌边墙砼;拱部二次衬砌完成后,开挖预留核心土,最后施作仰拱及填充。具体步骤见“II类围岩开挖及支护步骤图”。

双连拱隧道中隔墙设计与施工工艺

双连拱隧道中隔墙设计与施工工艺 摘要:连拱隧道跨度大,空间利用率高,线形顺畅,引线占地面积少,在平面线路和洞口位置的选择上均较分修隧道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成为在特定条件下修建隧道时采用较多的大跨度结构形式。文章结合工程实例,重点介绍了连拱隧道中隔墙的设计与施工方案,并总结了双连拱隧道的施工技术要点,供类似工程参考。 关键词: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中隔墙;设计;施工 引言: 连拱隧道由于跨度较大,结构复杂,开挖与支护交错进行,使得围岩应力变化和支护荷载转换变得尤为复杂。双连拱隧道的设计施工和研究己经有30多年的历史,虽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是在以下几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施工方法单一,施工工序复杂,工期长且造价高;围岩应力变化和衬砌荷载转化十分复杂,在施工全过程以及施工结束后作用在隧道结构上的荷载很难确定;设计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总体支护体系普遍过强,但是局部位置又相对较弱,并且施作时机也不尽合理;有必要制订针对连拱隧道浅埋暗挖法施工的现场监控量测管理体系和监控基准,以及提出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不良情况时的各种应急措施;确定二次衬砌的厚度具有较大的主观性,现有施工技术水平和客观条件较难保证初期支护体系与二次衬砌同步维护及同寿命周期工作;有必要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从构造设计、防排水材料和施工工艺三个方面做系统、全面地研究,解决好连拱隧道的渗漏问题。本文主要结合双井隧道的特点及现场施工情况,重点通过对隧道的中隔墙设计、施工方案优化及中隔墙施工过程控制,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中隔墙施工质量,加快隧道施工进度的中隔墙施工。 1双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湖南吉茶高速公路德夯隧道为双向四车道双连拱隧道,全长606m,位于半径为3550m圆曲线上。隧道中隔墙采用三层夹心式曲墙结构,二次衬砌独立成环。 该隧道位于湖南境内,属于微丘地貌,地形起伏较大,最大相对高差63m,尤其是隧道进口段,隧道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小角度相交,地形上左薄右厚,存在一定偏压。全隧道设计50mⅣ级围岩,其余均为Ⅴ级围岩。隧道所处地层,上覆第四系更新统坡积粉质黏土、碎石,颗粒级配差,角砾充填。下伏基岩为元古界板溪群板岩,褐黄色,全风化岩体组织结构已全部破坏,呈土状;强风化,变余泥质结构,板状结构,岩体组织结构部分已破坏。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碎屑状,岩质软,岩体破碎。地下水主要为覆盖层碎石中的孔隙水及基岩中的裂隙水。且经调查洞身山坡上发育数处浅层小型土质滑坡。

黄土连拱隧道开挖的模型试验与压力拱分析

第52卷第6期2018年6月浙 江 大 学 学 报(工学版)Journal of Zhe j ian g Universit y (En g ineerin g Science )Vol.52No.6Jun.2018收稿日期:20170211.网址:www.z j u j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3669753.html, /en g /fileu p /HTML /201806013.htm 基金项目:黄土地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项目(KLTLR -Y13-2) ;重庆市社会民生科技创新专项重点资助项目(cstc2017shms -zd y f0412);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资助项目(2011DA105287 MS201208).作者简介:刘新荣(1969 ),男,教授,从事岩石力学二边坡二隧道与地下空间工程研究.orcid.or g /0000-0003-2532-4709.E -mail :liuxron g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3669753.html, 通信联系人:刘俊,男,工程师.orcid.or g /0000-0002-4289-479X.E -mail :517694008@qq .com DOI :10.3785/j . issn.1008-973X.2018.06.013黄土连拱隧道开挖的模型试验与压力拱分析 刘新荣1,刘俊1,2,黄伦海3,王子娟4,陈红军1,冯艳5(1.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重庆400045;2.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重庆400037;3.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重庆400067;4.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重庆400067;5.中建隧道建设有限公司,重庆401320)摘 要:针对黄土连拱隧道复杂的施工力学特性,研究黄土连拱隧道动态开挖全过程中隧道轮廓位移二围岩的应力及压力拱分布规律.通过大型室内模型试验模拟黄土连拱隧道中的导洞开挖,利用相关监测元件对隧道轮廓位移二 围岩的径向及环向应力进行采集和分析;采用有限差分软件对开挖过程的位移及压力拱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随着黄土连拱隧道不同导洞的开挖,各监测点位移时程曲线总体形状呈台阶形增长,且各台阶的增长对应各导洞初期开挖的位移突变;黄土连拱隧道的压力拱范围比同等级围岩的连拱隧道更大,先行导洞开挖完时,其拱顶压力拱 大约为1D (D 为隧道洞高),单洞开挖完时,其拱顶压力拱范围大约1.5D ;从第一先行导洞开挖到双洞完成,中隔墙上部围岩压力拱范围经历了0.5D ?1D ?0.5D ?1D 的变化, 形成了多次应力重分布,对此范围的围岩应及时注浆或打入锚杆,加强支护. 关键词:黄土连拱隧道;压力拱;松动圈;应力分布 中图分类号:U 4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73X (2018)06114010Model test and p ressure arch anal y sis for excavation of loess double arch tunnel LIU Xin -ron g 1,LIU Jun 1,2,HUANG Lun -hai 3,WANG Zi -j uan 4,CHEN Hon g -j un 1,FENG Yan 5(1.Colle g e o f Civil En g ineerin g ,Chon gq in g Universit y ,Chon gq in g 400045,China ;2.The Fi f th En g ineerin g Co .Ltd o f China Railwa y 11Bureau Grou p Co .Ltd ,Chon gq in g 400037,China ;3.China Merchants Chon gq in g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and Desi g n Institute Co .Ltd ,Chon gq in g 400067,China ;4.School o f Mana g ement ,Chon gq in g T echnolo 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 y ,Chon gq in g 400067;5.China Construction T unnel En g ineerin g Co .Ltd ,Chon gq in g 401320,China )Abstract :The dis p lacement of tunnel contour ,the stress of the surroundin g rock and p ressure arch distribution durin g the whole p rocess of excavation were studied ,accordin g to the com p lex mechanical p ro p erties of construction of the loess double -arch tunnel.A lar g e -scale indoor model test was carried out to simulate the excavation of middle p ilot tunnel method in the loess double -arch tunnel.The data of the dis p lacement of tunnel contour and radial and circumferential stress were collected b y relative monitorin g instruments.Moreover ,the finite difference software was used to further anal y ze the dis p lacement and p ressure arch of the excavation p rocess.Results indicate that with the different drifts of loess arch tunnel excavation ,the dis p lacement -time curve of each monitorin g p oint develo p s in the form of ste p sha p e.And each ste p g rowth corres p onds to the dis p lacement mutation of each drift initial excavation.The p ress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