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三单元要点整理

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三单元要点整理
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三单元要点整理

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3、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

4、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各项职能,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义务: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

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2、我国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

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5、民主集中制的体现:(答题时注意结合材料)★

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关系上,人大代表民主选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决策少数服从多数。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国家行政、司法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

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特点。

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内容:★

①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在普选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③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能。

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必要性: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它直接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2)重要性: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3)优越性: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4)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2)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为什么: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法执政时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

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

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化法制化规范化。

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

2、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

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三个代表”

①内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

②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a、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b、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创造性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③地位: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④关键:坚持与时俱进。

⑤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试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6、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什么?)★

(1)我国的国体

(2)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党的性质和宗旨

(4)试金石

7、中国共产党怎样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怎么做?)★

始终把------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发挥-----,保障------,走----道路,促进-------,做到发展为了----,发展依靠----、发展成果由-------共享。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民主党派的性质: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

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它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 形成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①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代表广大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共产党执政,这是我国

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是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从根本上说,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 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反对党,是积极的政治力量,具有法律赋予参政权的参政党。

③ 民主党派参政的目的,是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中国更产党与各民主党来已成

为亲密友党。这种新型正当关系是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几个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4、 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政权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5、 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6、 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7、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政协不是国家机关)

8、 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9、 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优越性)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 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2、 民族平等

首要原则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障。

民族团结 重要原则 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

力的照耀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民族共同

繁荣 根本原则 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

然要求。

3、 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

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 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大方国家机关治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 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利。

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4、 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

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2)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然性)+(优越性)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内容: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宗教

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意义: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意义: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既是社会主义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与民族的集体利益

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支持他们与各民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6、如何对待宗教问题?★

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我们要遵循唯物辩证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作为中学生,应该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基石 全国人大:性质 职权 地位 常设机关

地方各级人大

人民代表大会

性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职权:立法、决定、任免、监督权

体系 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地位 产生 职责 职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组织的活动特点:民主集中制 ①在人大与人民的关系上 ②在人大与其它国家机关的关系上

③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 含义

表现 地位: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内容

含义

优越性

我国的政党制度 关系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以党为领导核心 各民主党派概况和性质

地位: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 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执政方式 指导思想

基本内容(特点) 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

政党制度 邓小平理论:主题 内容 精髓 “在个代表”主题 内容 本质

科学发展观:依据 内容 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 政党关系

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基本方针

根本活动准则 重要机构:政协:性质 主题 职能

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政策) 我国的宗教政策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平等 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及三者关系 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 团结 互助 和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内涵:前提 范围 自治地方 自治机关 核心内容

依据: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优越性:四个有利于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弘扬科学精神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湛江师范学院思政张森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高二政治必修三人教版第二单元知识点.doc

高二政治必修三人教版第二单元知识点高二政治必修三人教版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 文化的多样性: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 (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 3.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5.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6. 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7. 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答:尊重文化多样性。(第4、5、6点组合) 8. 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9. 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

2020人教版政治必修二 第6课 第1框

第三单元第六课第1框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年来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工作进行了评价:敢于动真碰硬,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涉及22家企业的38个问题点名曝光,使执法检查的监督实效得到有效增强。这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A) A.有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B.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C.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之一 D.依法管理和领导政府的工作 [解析]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具有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一委两院”的工作,开展执法检查就是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A符合题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不是执行机关,B说法错误。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C说法错误。人大及其常委会能监督政府工作,但不能管理和领导政府工作,D说法错误。故选A。 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作为人大代表,在推动全民健康方面应(B) ①行使提案权,向人大提交推进全民健康的议案②行使任免权,依据促进全民健康的成效大小对领导干部进行任免③行使立法权,制定相关法律保障推进全民健康④行使质询权,对政府推进全民健康工作提出质询 A.①③B.①④ C.②④D.③④ [解析]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作为人大代表,在推动全民健康方面应行使提案权,向人大提交推进全民健康的议案,行使质询权,对政府推进全民健康工作提出质询,①④符合题意。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②③错误。故选B。 3.人大要议事,议事就得发声。是不是好声音,就要看那些议案里有没有改革新声,有没有发展强音,有没有温暖情怀。这就要求人大代表(A) ①积极参加行使国家权力②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③充分行使监督权④切实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和表达权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比较鲁迅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确创新的意义,使学生更加认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 2、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 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重点】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学难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教学方法】 采用学案教学和课堂活动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课就专门讲述有关文化创新的内容,什么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文化创新有什么作用?文化创新的主体是谁?这些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填空《第二教材》P291)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就文化自身的发展而言,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但说到底,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处理:P48探究1,体会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⑴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思维提升:怎样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⑵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 活动一:处理P50探究3 归纳:书法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与特点,无疑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为我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 活动二:举例徽班进京→京剧产生;杂技《天鹅湖》 归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重证。 情感教育:要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过渡): 今天,我们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个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谁是真正的创新主体呢? 4、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上的原料和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对此再进行加工、整理,才形成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总之,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发挥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过渡): 这里要特别注意,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呢? 5、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⑴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⑵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⑶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⑷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⑸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⑹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处理:P51探究4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时学习,我们明白了四个道理,那就是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因此,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特别是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历史的重

政治必修二第六课

第6课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自近代以来,中国产生了许多政党,有的主张革命,有的主张改良,但在实际斗争中都一一失败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继续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告诉我们() ①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②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 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政党④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04年9月16日至19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国共产党重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并把它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因为 A.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 B.中共中央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处于最高地位 C.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 D.解决了党的执政能力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切问题 3.“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这充分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④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胡锦涛指出:“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的惟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 C.共产党员不应追求个人利益 D.每个党员都是大公无私的 5.在我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党中央提出方针政策,国务院拟订实施方案,全国人大审议,加以修改完善,最后由全国人大作出决定。这说明() A.中共中央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国务院是中央的执行机关 B.全国人大、国务院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C.中共中央提出的方针政策是通过全国人大、国务院变为国家意志的 D.中共中央领导国家政权,全国人大、国务院、地方党组织是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 6.下面对依法执政理解正确的是() A.依法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 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B.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 C.依法执政就是依法也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 D.依法执政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据此回答7—8题。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 A.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任务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新时期党的阶级基础和党员标准问题 8.要保持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

(完整版)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我国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考点一:宪法度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1、国家的含义: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二: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特点: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考点三: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考点四: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原因) 1、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①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②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考点五: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考点七: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1、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表现在三个方面: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权利是义务的前提,义务是权利的基础) 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要求: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2、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考点一: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访方式 1、民主选举的方式 ①直接选举: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优点:一是它更能直接地反映民意,实现选民的意志;二是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三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 局限性:在选民人数众多的情况下,直接选举的组织工作和技术工作都有相当大的难度,选举的成本也比较高。 ②间接选举: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 优点:选举的成本比较低,便于组织。 局限性:影响了选民意愿的表达。 ③等额选举:正式后选人名额与应选人名额相等 优点: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选民的积极性。 ④差额选举:正式后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 优点: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也形成了相应的竞争。 局限性:如果竞争不加以规范,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发生。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课内容总结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一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3.国家性质(国体):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 5.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6.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和真实性。 7.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1)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2)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8.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1)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保障; (2)法律保障; (3)物质保障。 9.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10.民主: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11.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12.世界上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民主。 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新的要求: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框政治权利与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政治自由; (3)监督权 2.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3.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4.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 5.政治性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课第二框教案

1.2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教学重点 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 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涉及的概念、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课 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哪些内容? (1)、含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二课知识点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二课知识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二课知识点》的内容,具体内容: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政治必修三第二课主要内容,高二政治学习时要重点关注知识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政治必修三第二课主要内容,高二政治学习时要重点关注知识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重点) (1) 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 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重点)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5、优秀文化塑造人生(重点)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 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6、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六课知识点梳理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六课知识点梳理 高一政治知识点1 1、历史事实表明:没有*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们今天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2、新*成立后,中国*建设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改革,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3、结论:中国*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 历长期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4、中国*领导和执政地位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①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党的性质: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③党领导的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为领导核心。 只有坚持中国*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 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中国*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7、中国*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这是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我国国情决定的; (2)中国*是执政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治政,才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才能发挥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才能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已成为一个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长期性的重大课题。 高一政治知识点2 1、开展保持*员先进行教育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党员素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 (2)有利于我们党更好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治政,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人教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思维导图

人大——国家权力机关 1.为什么: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 我国权力机关的地位和要求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2.怎么做: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⑴立法权。⑵决定权。⑶任免权。⑷监督权 人大代表的职权 ⑴议各项议案。⑵表决各项决定。⑶提案权。⑷质询权。 2.怎么做(坚持什么样的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民主基础上集中,集中指导下民主。 3.怎么样: 党——国家的执政党,领导力量 1.为什么: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党的性质宗旨的体现 党的执政理念,指导思想的体现 党的领导力量和地位的要求 2.怎么做: 领导: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3.怎么样: 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体现人民的主人公地位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威信,推进党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

和纯洁性 国家: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党派,政协——国家的参政党 1.为什么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民主党派和政协的性质决定的(参政党,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要求的 2.怎么做 一个参加、三个参与 参加国家政权 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订和执行。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 3.怎么样 充分发挥政协与民主党派的作用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次月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什么是国家?它的根本属性是什么? (1)含义:从产生上看,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2)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什么是国家性质?它由什么决定? (1)国家性质又称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不同地位。 (强调谁是统治者,谁掌握国家政权) (2)国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 4.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和本质分别是什么?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人民民主的特点是什么?每个特点的表现又有哪些? (1)广泛性:①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②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真实性: ①不仅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 ②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③还表现在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 提示: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A、人权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中最根本的是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还有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少数民族的权利等。 B、促进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主权是全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C、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必要性: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D、特点: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即一个国家的人权及其实现,是受该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制约的,不可能超越该国的具体国情。所以说,人权不能超越国家主权。7.我国专政职能的对象、措施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1)对象: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2)措施:①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 ②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3)目的:①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②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③保障人民民主;④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高一必修二政治第三课.doc

高一必修二政治第三课 高中政治必修2第三课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消费及其类型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新课标基本要求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新课程学习3.1 消费及其类型 ★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的三种分类及其含义;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2、理解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收入分配状况与消费水平的关系;物价变动对人们消费的影响;几种消费类型的区别;恩格尔系数变化的含义 3、组织学生收集资料,看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动,并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2、在学习消费结构时,可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从而增强学生们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与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重点影响消费的因素贷款消费

★教学难点收入与消费的关系贷款消费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建议本框与大家经济生活紧密相关,涉及的概念、原理较多,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把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现实生活结合,引导学生更好的去理解与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第二课所学内容,总结影响价格的因素及价格变动的影响。让学生知道价格对消费的影响又是价格机制调节作用的结果。而本课所讲内容就是第二课内容的延伸,本课则侧重于对消费现象的理解和解释。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回忆,感知价格与消费的关系,从而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消费及其类型1、影响消费的因素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中秋节不同地方居民的消费方式以及与以前消费方式的不同。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居民的生活消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生活消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水平与结构、居民收入、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物价水平等。其中主要的是: (1) 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前提与基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居民收入对消费是怎样影响的?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积极思考与讨论,得出结论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2课同步习题

必修三第二课习题 变式1.走到天涯海角,一见到牌楼汉字、舞龙耍狮,就会想到中华文化,就有归属感。身在异国他乡,一声乡音的问候,一副耳熟能详的对联,都是一杯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佳酿,令人心醉。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 ) 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②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③潜移默化、无影无踪④深远持久、难以抹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变式2.古人云:“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说的是一旦没有道德约束和精神依托,人的欲望就会恶性膨胀和肆意泛滥,造成祸害与灾难。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发挥优秀文化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②优秀文化是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③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④加强文化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变式3.2018年4月9日,记者从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获悉,为推进“净网2018”“护苗2018”“秋风2018”等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取得更大成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作出专门部署,要求各地各部门从即日起至2018年11月,围绕打击非法有害出版活动、淫秽色情低俗信息、新闻“三假”和侵权盗版等重点任务,抓住人民群众高度关心的问题,紧盯网上网下重要传播渠道,精准发力,重拳出击,持续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结合材料,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推进“净网2018”“护苗2018”“秋风2018”等专项行动的依据。 1.某校通过举办“青春风采”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著名的传媒文化研究者、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提出了“童年消逝”的预警:他担心“18世纪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始终是童年的劲敌”,认为“童年的消逝”和“成人化的儿童”是电子信息环境惹的祸。电子文化使得孩子的童年正在消逝。这表明( ) A.文化是人创造的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D.人们的观念有不同层次 3.“文化是沟通人与人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文化交流比政治交流更久远,比经济交流更深刻。”之所以“更久远”“更深刻”,是因为( ) A.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B.文化的交流和渗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D.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课人民民主专政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最大特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人民民主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体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现阶段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指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①人民民主的真实性既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权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②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5、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政治自由(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监督权。 (2)我国公民的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7、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高中政治必修三人民当家做主 5-7课复习提纲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核心知识点 第二单元人民当家做主 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1 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在我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意志,根据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 注意:在我国,人民是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由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最高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3)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特别行政区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4)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5)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①产生: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②职权:行使宪法规定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注意: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的主体只能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二、肩负人民重托的人大代表 1、人大代表的产生 (1)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2)基于我国的国情,人大代表的产生采取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办法。县级、乡级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全国、省级、设区的市级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间接选举)产生。 2.人大代表的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3.人大代表的职权 (1)审议权(2)表决权(3)提案权(4)质询权 4.人大代表的义务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六课第一框

第六课第一、二框中国共产党执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明确目标】 1、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重点) 2、理解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重难点) 3、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4、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重点) 5、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如何做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重难点) 【学生展示】------------【教师精讲】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的 正确选择。 2、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1)地位:是我国的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2)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①才能,。 ②才能,。 ③才能,。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方式 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也具 有。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1)主要方式: (2)基本方式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包括、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①主题: ②核心 ③精髓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主题: ②内容: ③本质: (3)科学发展观:①内涵: ②主题: 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2、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1)除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 (2)党始终把好、好、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和 坚持,发挥,保障,走道路,促进 ,做到。 【学生质疑】一、判断改错: 1、中共中央是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 2、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通过全国人大、国务院变为国家意志的。 3、依法行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4、中国共产党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 观。 二、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W市党委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了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等决策,在决策过程中注重通过专家座谈、网上民意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人民意见;在引进企业过程中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并依据《村民自治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培养了一批具有战斗堡垒作用的基层组织,一支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说明该市党委是如何执政的。 【当堂小结】 【训练达标】 1

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政治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题: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国家的含义: 从起源上讲,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从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3、国家的性质,是由占统治阶级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和本质?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5、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及表现? 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表现在民主权利的广泛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制度、物质、法律的保障;也表现在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6、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7、民主和专政的辨证关系(理解即可) (1)民主:“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这是国体意义上的民主)“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政体意义上的民主)“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2)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我国的民主和专政是辨证统一的。 一方面,民主和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 另一方面,民主和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证。 8、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得到保障。 注:我国政府观点主权高于人权。 9、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已被写入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10、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要求? 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政府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框题: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1、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有哪些?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指选举人大代表和被选为人大代表的权利。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有此权利,但是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政治自由,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是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重要方式,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注:自由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自由和法律是对立统一的。公民享有政治自由,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注:公民的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2、我国公民应履行的政治性义务是什么?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把握哪些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表现在:①公民在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方面一律平等(守法平等) 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司法平等) ③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司法平等) 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但不能说权利和义务都是相同的。(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注:在我国,有些权利可以放弃,但是义务一定要履行; 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又相对应存在的,无先后顺序; (3)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