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 “城市病”

论我国 “城市病”
论我国 “城市病”

论我国“城市病”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城市病”的概念内涵,对“城市病”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说明。通过对“城市病”相关理论的阐述,为全面分析我国“城市病”情况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香港政府治理“城市病”的成功案例和伦敦等大城市在治理“城市病”方面经验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应对日益严重的“城市病”问题的对策:要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变过去传统的城市管理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理念;要大力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大大提高城市的承载力。

关键词:城市病治理新型城市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ity disease", described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 The" city disease" related theories expounded for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our country " city disease" lai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Based on analysis the case of the government of Hongkong and London successfully manage the " city disease",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our country to cope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roblem of" city disease". To speed up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promoting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city management consciousness, establish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of the new cit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greatly improve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city.

Keywords: city disease government the new city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拥挤的交通作为显著性问题,勾连出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看病难、高房价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共同构成了城市病。2月9日,中国社科院发布首部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聚焦“转型发展”、“城市病治理”等年度城市发展热点问题,指出中国大型城市步入了“城市病”集中爆发期,治理“城市病”问题迫在眉睫。“十二五”规划刚要就提出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强化规范约束力,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1、城市病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1.1“城市病”与“城市化”概念

“城市病”是指由城市化引起的一系列问题。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即虽然城市发展可以带来科技进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等诸多好处,但是也会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如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资源危机、环境恶化、吸毒、犯罪等。

所谓“城市化”是指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以及较多机会、较多收入等因素的引导下,大量分散的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逐步演化为非农业人口;众多经济要素在城市空间集聚,是城市规模扩张,空间结构呈多样化;社会经济关系重构,趋于多元、复杂;生产和生活方式更为现代化;并能主导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

可见,“城市病”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必须理性冷静的面对“城市病”问题。

1.2我国“城市病”的基本特征

第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我国作为实际第一的人口大国,受城市承载力和城市功能的限制,城市对人口总量和人口节流都有严格的限制。合理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是推动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从1987年—2007年这20年,大城市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的比重26.87%增加到43.89%。研究表明,我国20个城市群国土面积大约占全国的20%,人口规模占全国的50%,经济总量占GDP的75%,而且到2020年我国将出现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00多个,500万以上的巨型城市20多个,伴随着中国快速的城市化,我国城市人口正以每年1800万的速度增长,预计从2005年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预计将从5.6亿增加到9.1亿。中国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呈现出内地流向沿海,农村流向城市、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基本特征。然而我国的资源总量却是固定不变的。我国虽然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不足。此外,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和4.5%,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区、城市和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低水平扩张,能源紧缺状况进一步加剧。同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逐步改变,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城镇人口平均消耗能源是农村的3.5倍;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进入新的阶段,住房面积增大,家电和轿车的拥有水平提高,使得人均能源消费增长;此外,在新一轮的产业布局中,一些加工制造业特别是高耗能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所有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增加了能源的需求,能源紧张已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第二、城镇布局与规划混乱,交通拥堵。第一,许多小城镇大办工业小区、商贸街,大肆蚕食农田,环境污染严重。内部功能区混乱,工厂、住宅混乱。第二,规划的整体协调性差。基础设施共享率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区域内的城镇没有体系化,缺乏分工协调机制。第三,不同规划之间相互脱节。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是一个综合规划,他包括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地方建设规划等,这些规划之间不但协调性差,而且互不衔接,因而导致规划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无法发挥;有些地方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预计不足,规划缺乏超前性,给后续建设带来很大的难度;有些规划脱离实际,不考虑实际的财力,导致盲目的外延式发展。产生的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交通拥堵,我国堵车现象已经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堵车已成为举国关注的社会问题。这是典型的“大城市病”这种城市病的主要特征是:潜伏期长,一般是20-30年;二是一旦爆发,就迅速转移并形成“城市管理综合症”。交通拥堵的病因源于城市功能紊乱。城市功能紊乱5必然引发城市管理混乱,导致城市决策的随意性和随机性。这种决策的随意性和随机性必然导致城市规划的现实利益和短期行为。这种现实利益和短期的城市行为必然造成城市结构的不合理和城市功能的紊乱。人口的过快增长、交通超负荷运行、城市的急速扩张,消弱了城市的的生态功能,污染控制难度加大。

第三、城镇建设资金短缺,城市贫困。第一,全国小城镇每年700亿到1000亿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于土地收益和社会投资。目前,除中国的农业银行对小城镇建设每年发放8个月至一年的短期房地产项目贷款10多亿元外,能够支持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资金几乎得不到银行的支持。第二,资金短缺导致乡镇政府的急功近利行为。由于大量小城镇财政都是“吃放财政”,个别乡镇甚至连工资都是按日发放,这种情况下多采取有由政府包办,依靠手中的资源扩大资金的来源方式。在实践中全然不顾正常的征地秩序,盲目圈地搞开发区,这种混乱状况,助长了“摊大饼式”发展小城镇之风,很少有小城镇注重内涵式发展,或者注重旧城区改造。中国城镇化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大量人口向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城镇住房需求持续增加,高房价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城市高房价

日益蔓延。2009年,全国住宅平均价格涨幅达25.1%,特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和一线城市更为明显。高房价将降低城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城市生活功能逐渐被弱化,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埋下潜在危机,抑制社会中间阶层扩大,加剧城市社会矛盾。

第四、片面强调土地买卖的房地产开发,把经营取得的效益发在首位,以牺牲居民的环境质量为代价。目前,经营城市已被严重地片面化、单一化、甚至歪曲化,有观点认为经营城市就是买卖城市土地,就是抓好房地产开发。这种单一化的倾向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房地产的虚热,商品房空置率高,照成项目于项目、项目于环境、项目与城市的整体协调大大下降,也使大量的国有资金沉淀在城市的水泥森林中。这种依靠有限的土地买卖来解决政府财政问题捉襟见肘的做法不会长久,也使很危险的。另外,在小城镇土地利用方面,片面强调以低生财,建设用地盲目扩张现象严重,占用耕地过多;小城市建设用地粗放利用,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低。中国城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城市规模和发展速度,走得是能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土地高扩张的发展之路,加剧了水土矛盾和环境恶化,使生态环境受到恶化。日前,国内城市在生态环境方面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远超出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二是主要流域和水系污染严重,城市河段污染突出,淡水湖泊呈富营养化,经济发达地区已经面临着严重的水质型缺水。有关数据显示全国90%以上城市水域严重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流普遍受到污染,三是城市空气质量处于较重的污染水平;四是城市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巨大,符合城市环保要求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较低,二次污染严重。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8%—10%快速增长,在50%的垃圾处理率中只有10%达到无害化处理,大多数垃圾只能简易填埋,使一些城市陷于“垃圾围城”的境地;五是有毒有害的有机物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危险废物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污染物已经由城市蔓延至小城镇和乡村。

目前,中国的特大城市从1997年的34个增长到2007年的63左右。而且随着集聚规律推动城市群和大城市的快速发展,未来中国的大城市会越来越多。根据我们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大约是56%,到2030年会是64%,中国城市化的峰值大约将是80%中国社科院2月9日发布的《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中明确提出,未来一段时期,将是我国各大城市“城市病”的集中爆发期。

2、治理我国“城市病”的建议

据两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工业化经验表明,经济和人口的聚集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普遍规律。在城市化不可逆转、大城市必然增多的发展阶段,特大城市如何进行有效治理?这是我们当前急需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纵观世界,可以看到两方面的案例,既有像巴黎、东京、纽约成功的经验,也有拉美、南亚等地区一些大城市的失败教训。

城市病既然是个社会问题,因而其治理更多得依靠政府的努力。事实上城市病的轻重可以因政府重视程度和管理方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所以对其的治理实际上体现了城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为治理“城市病”,不少城市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往往效果不佳,原因就在于官员们往往更多地将其作为一种规划问题,而不是从社会层面来寻求解决途径。对于城市病的治理,至少有这样一些思路可以考虑:

2.1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创新城市治理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受到威胁。这种观念强调“代际公正”,又强调“代内公正”。要求社会关注合理开发资源、讲究生态效益、注重社会平等、转变增长方式,加强民众的监督权力。创新城市治理理念,就是要改变过去城市治理的传统管理意识,也就是治理者和被治理者意识,尊重民意,让民意成为能够和权力平等博弈的重要力量,每个公共决策都有民意广泛参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2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体系。城市并不是越大越好,一个功能协调、层次合理的城市群将可以较为有效地减少城市病的危害,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群是多中心的结构,多中心的结构有利于防止把城市功能过于集中于一个超大城市而带来的城市病。城市群是在一定地域空间相对集中布局,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有效地避免城市分散化而带来的土地浪费。从这一点来讲,城市群成为全球城市体系中的重要角色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因此,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积极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体系。美国的“大洛杉矶市”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这里市中心只有300多万人口,而周边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有80多个中小城市,构成“大洛杉矶”城市群,总人口近1000万。原本可以连在一起的一个大城市,分散成一个个中小城市,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和集中居住的作用没有下降,而城市病却得到较好的治理。

2.3根据道路网的总体规划确定道路的功能划分,制定合理的道路使用方案,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通过交通政策和收费政策,提高私人自用车的的出行费用。同时大力发展便捷、经济、舒适的公共交通以满足人口的出行需要,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的标志标线,包括建立城市停车诱导系统。从国家层面讲确实需要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来建立城市空间的发展布局规划,鼓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方多发展,鼓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差的地方要优化发展;注重城市规划,运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注意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并进行多方案的论证比较。

2.4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立。要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只有不同地区的居民都能够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福利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流动人口往大城市扎堆,树立使用有偿和经营管理的理念,鼓励任何经济部门、任何经济成分进行投资。大力推行和完善城市公共设施的有偿使用制度,在满足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是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投资或得合理的回报。足于提高劳动力的资源配置效率,积极促进劳动力流动,建立基本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政府对劳动就业的管理手段和相应的法律规章,进一步深化改革劳动力认识和户籍管理制度,调整和协调有关的就业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的资源配置导向作用。

2.5规范房地产市场,土地是房地产开发的基础,把土地供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提高土地市场的“门槛”对土地实施总量控制措施,保持土地供应与经济增长、房地产市场的协调。同时,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发展趋势,发挥土地的区位优势,发挥城市土地的极差效益,重视城市土地在内涵上的集约利用,考虑对城市地下和地上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开发,使城市土地利用达到最佳空间结构和高效化,适当提高商品房的预售条件,加强对开发商和居民抵押贷款的审查,避免过多的金融资金融入房地产开发市场。

3、外国及我国香港地区治理“城市病”的教训与经验

3.1墨西哥交通越治越堵的教训

有着2000万人口的墨西哥城,一直面临着交通拥堵的难题。多年来政府采取了车辆限行、大力发展公交等措施,但并没有解决拥堵问题。在墨西哥城,每天有700至800万辆机动车在路上行驶,每年新增机动车数达到25万辆。严重的路况拥堵,使居民每天花费数小时上下班不是新鲜事。其实,墨西哥城的过分拥堵和不当的道路规划密不可分。墨西哥城拥有改革大街和起义者大道两条贯穿南北、东西的主干道。但从整体来看,墨西哥城内的道路十分有限,一些小型街道根本没有承担运输能力,这就使车辆全部涌向主道,造成拥堵。此外,缺乏便于自行车行驶的交通设施,也是治理交通拥堵的一大障碍。虽然墨西哥城大力推行“公交自行车”租车计划,市民每年缴纳24美元年费,就可以随意租赁自行车,但墨西哥城路面上很少设有自行车道,仅有的几条自行车道还经常被汽车占据。

3.2香港治理“城市病”的措施

香港在解决公共资源匮乏与民众需求之间的矛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破解“城市病”方面堪称典范,值得借鉴。香港政府始终认为治理“城市病”需要政府提高

服务意识,不能盲目追求GDP,而是要以增强民众的舒适度和生活满意度为目标,切实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我国在“城市病”治理过程中必然遇到诸多困难与挑战,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成功经验让我们学习:

第一、香港的交通“治堵”举措。香港是世界上道路交通最繁忙的地区之一,常住人口近700万,土地面积只有1104平方公里。香港只有北京十分之一大小,却有轿车34万辆、机动车50万辆,每一公里就有260辆车,每2个人就拥有1辆车。因此,仅从相关的比较数据上看,香港不堵车是不太可能的。可香港的交通拥堵却治理的很好。一是港特区政府优先发展占地少、载客量大且快捷、准时的城市铁路(比如,地铁和轻轨等),以此为重点发展公共交通。在城市道路设计及交通管理方面,尽可能保证公交优先。其次,香港公交拥有较好的盈利水平,除了庞大稳定的客流量和市场化运营模式做保障外,另一招是完全掌握市民出行的现状和趋势。到目前为止售出了1000多万张“八达通”卡,有收集乘车信息的功能,汇总这些信息,能精确统计出每条线路不同时段的客流量。它对于及时调整行车路线和时间表,提高运行效率十分有用。同时,香港的公交车都是按时按分准时到站,绝不可以误点,并且香港严格控制轿车总数,基本处于绝不再增加一辆的状态。

第二、香港制定公屋制度稳定房价。曾有一项调查显示,亚洲八大国际城市的房价年涨幅排名中,香港、深圳、北京包揽前三名。近几年来,香港楼价飙升迅猛。香港特区政府坚持把扩大土地供应视为治本良策。港业界人士指出,政府增加土地储备是正确,可以为市场提供稳定供应,从而保持楼价健康发展。香港在为楼市降温的同时,也推出居屋政策,即为“居者有其屋计划”,它是香港特区政府的公共房屋计划之一,由港府兴建公营房屋并廉价售予低收入市民。该计划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为收入不足以购买私人楼宇的市民,提供出租公屋以外的自置居所选择。尽管现在香港各界对“复建居屋”依然争议很大,但时间还是在证明,在贫富差距问题明显的香港社会,居屋确实解决了一部分香港人的住房难问题,也为中低收入群体向提升提供了一个新的支点。

第三、香港有效的医保制度。香港人素来生活紧张,食无定时,假期少,为何攀上全球最长命的宝座?其实这和香港的医保制度有很大关系。在香港,医院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香港有31837张病床,超过90%集中在公立医院。在香港,只要拥有香港身份证,不论贫富,都可以通过公立医院解决日常病患。公立医疗机构92%以上的经费由政府以财政预算拨款的形式支付,全体香港市民都能一律平等地享受公立医院的服务。因此,香港的医疗制度不仅让本地人满意,也吸引了不少内地。此外,在香港没有所谓的“红包”,更没有“药品回扣”,香港医生的收入是固定年薪——为了评估医生的薪酬级别,港府为此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医疗信息系统,医疗管理层可以通过这个系统看到任何一个医生的诊疗行为,并据此对医生的级别进行评价,之后,由香港特区政府全额支付工资。

结语

“城市病”本质是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是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城市化发展规模的匹配度失衡,是我国过渡时期的必然产物,我们应该理性对待。本文通过对香港成功治理“城市病”和墨西哥的失败教训的典型案例分析,对我国“城市病”的治理提出了:根据源环境承载能力来建立城市空间的发展布局规划,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要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范房地产市场,稳定房价;创新城市治理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学出版社,2004 .1

[2] 张转铃.论近代中国城市的城市化[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2(3)

[3] 张山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物品投资主体的异化[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6)

[4] 师郡.关于21世纪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思考[J].淄博学院学报,2000 (3)

[5] 刘竹.对城市基础实施本质特征的探讨[J]. 城市发展研究,2003(1)

[6] 张方.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融资的几个问题[J].经济纵横,2001(8)

[7] 陶志红.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 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

[8] 汪波,郑家响. 我国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

[9] 丁建.现代城市经济[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10] 胡忠明.现代城市街道管理[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11] 纪晓岚.论城市本质[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谢辞:

回首大学四年,求学期间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时光匆匆飞逝,四年多的努力与付出,随着论文的完成,终于让学生在大学的生活得以划下完美的句点。

感谢这片美丽的校园,是她给了我成长的空间;感谢那些辛勤的园丁,是他们的不辞劳苦教诲着我成长;感谢身边的学长学姐学弟学妹,是他们陪我度过段段快乐时光;感谢我的同班同学,是他们让我不再孤单,是他们给我留下了丝丝幸福回忆……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胡林龙,由于他的指导,我的论文才得以更完善,由于他的教诲,在离校的这一刻我又学到了许多许多….然依依不舍,但..

现在即将挥别我的学校、老师、同学,还有我四年的大学生活,虽是对于未来的路,我充满信心。希望我的幸福和快乐能送给关心和支持过我的人,祝愿所有人健康如意。

《如何缓解“大城市病”》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130平方米、125平方米、118平方米、113平方米、99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在创造相同GDP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镇。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城市发展论坛》 2019年1期)材料二: 图表1: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

图表2: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 (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财经》2017年2 月)材料三: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

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人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中国社会 科学网2019年3月19日)材料四: “大城市病”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东京“城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为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这一方面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东京的人口总量。另外,为减轻办公和商业活动对市中心的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让副中

城市与城市化精品练习题

城市与城市化精品练习题 一、选择题 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如道路、建筑物、绿地等)与人文城市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 。下图所示为某地城市局部区域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读图回答下题。 1.下列有关乙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目前景观发育程度较高,城市规划合理? B. 今后需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C. 进行合理规划,加强人文城市化的建设? D. 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倡导转变生活方式 下列四幅城市形态图是在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下形成的。据图回答2~3题。 2.关于下列城市空间形态所处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火车、电车时期B.③是汽车时期 C.②是高速公路时期 D.④是步行、马车时期 3.图中所示城市形态出现最晚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读下列两幅图,完成4~5题。 4.两图所显示的含义是( ) A.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B.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C.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小于公交站点 D.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大于公交站点 5.据图可知,影响零售商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市场 B.行人、营业面积C.营业面积、人口密度 D.人口密度、交通(2014·吉林二模)右图为“某城市不同主要功能区占用土地面积空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6-8题。 6. 丙功能区是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化区 7. 该城市 A.地域结构接近同心圆模式 B.最适宜在6-8km处设置绿化防护带

-6km处为工业集聚中心 D.商业用地面积由市中心向郊区逐渐递减 8. 甲所代表土地利用类型的人口数量变化是 (2014·吉林九校联合体二模)右图示意某区域高等级公路分布。读图完成9-10题。 9.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是 A.E市 B.F市 C.x市 D.Y市 10.两地之间汽车客运往返班次最少的是 A. X M B.X F C.X H D.X N (2014·安徽合肥第二次质检)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为防止城市“摊大饼”式向外扩张带来的问题,在1947年提出“手指规划”方案,该规划方案至今仍然对哥本哈根的城市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读“‘手指规划’示意图”,完成11 -12题。 11.哥本哈根城市规划方案中的“手指”延伸的影响因素是 A.交通 B.地形 C.市场 D.水源 12.“手指规划”示意图中“手指”之间的区域应该规划为 A.工业区,因为地价低廉 B.别墅区,因为环境优美 C.商业区,方面居民购物 D.绿化区,优化城市环境 (2014·湖南六校4月联考)城市市民出行时间首先受到往返行程目的的影响;其次,途中的驻停,如下车购物等活动也对出行时间有很大的影响。读我国某大城市市民出行时间分布比例变化图,完成13~14题。 13.市民出行与图中曲线最相符的城市功能区是() A.住宅区B.商业区C.旅游区D.工业区 14.与2000年相比,2012年甲时段出行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人口增加 B.道路系统落后C.出行距离增加 D.出行方式改变 (2014·山东日照二模)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的变化读图完成15~16 15.该图显示 A.人口密度越大,地租水平越高 B.地租水平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完整word版)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

“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 一、城市病的含义 城市病是指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它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了烦恼和不便,也对城市的运行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病”。 二、城市病危害的表现 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城市病”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特别是城市的出行时间较长,因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城市会损失大量的财富,无形中浪费了能源和资源,不利于”城市的畅通发展。” 三、城市病的治疗方法 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以避免或缓解大城市病的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采取空间调整的策略。过去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单中心,摊大饼”,城市是发展中心, 周边是居住区,大家早晨往中间走,晚上往外走,使得交通拥堵,并产生热岛效应。 如果改变城市发展方式,如采取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在城市之外构建一个中心,建 设城市新区,成为另外一个组团,这就和单中心分开并形成互补,热岛效应也能够 解决。所以,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 2、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一般情况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病”也都 会缓解。比如原来伦敦的大雾、纽约的案件频发、东京的环境事件等,都是“大城市病” 的表现,但现在的这些城市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已经得到不断的改善。 3、大城市的发展要和周边城市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把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小城 镇。 四、联系实际 部分城市围绕单一中心城区往外“摊大饼”,最终导致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例如上海,用百度搜索“上海堵车”,立刻就会出来上百万条相关网页,有抱怨有无奈更有建议,在上海市民的认知中,现如今上海堵车是必然的,不堵车才是偶然的。上海市作为我国特大型城市的代表,面临着城市交通供给能力有限和城市交通需求快速增长的矛盾,交通拥堵问题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影响了城市的社会与经济发展。 大虹桥项目和迪士尼项目都临近于增长边界(外环线),将会建成为新的城市中心 由于区域之间在收入、就业机会以及基础教育、医疗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人口还会向上海中心城区继续集聚;而且,客观上城市发展需要各种阶层劳动力匹配,上海增强创新能力和建设科创中心需要宽容、多样化的氛围,这也需要外来人口流入和融合。但同时上海中心城区的承载力日益饱和,如何应对需要未雨绸缪。

2014中考英语阅读理解及答案:大城市病

2014中考英语阅读理解及答案:大城市病 A New York, London, Paris and other big cities are exciting places to live in. there are many interesting things to see and to do, you can go to different kinds of museums, plays and films. You can also buy things all over the world. But there are serious problems in big cities, too. It’s expensive to live there, and 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some places of big cities. Every year many people move to the cities to find jobs, to study at good schools and receive good medical care. But sometimes these people cannot find work or good places to live in. Also it is hard to keep the cities safe and clean. Some people enjoy living in big cities; others do not. Before they move to a big city, they should think about the problems of living there. ( ) 1. In big cities people can ____. A. go to different kinds of museums B. see all kinds of plays and films C. buy things all over the world D. A, B and C ( )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湖北省襄阳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湖北省襄阳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地 理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下图为上海某地区工作日与周末手机进出的数据统计情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工作日周末 1. 对该地区手机进出数量统计,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RS、GIS B. GPS、GIS C. RS、GPS D. 数字地球、GPS 2. 关于该地区人口流动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流动量周末大于工作日________ B. 工作日8点前后人口流动量最大 C. 14-16点该地区人口数量稳定________ D. 工作日18点后人口流动量持续减少 3. 该地区最可能是 A. 中小学集中区________ B. 大型购物中心________ C. 迪斯尼景区________ D. 中心商务区 2.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在南澳大利亚州沿海地区出现了一种“阳光+海水”的新颖农业生产方式。落日农场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第一座利用聚光太阳能发电、海水淡化和温控温室来运营的农场,夏季,农场温室的地面铺满了饱吸海水的硬纸板。下图为落日农场位置及其温室室内景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落日农场选址于A处的最有利自然因素是 A. 气温________ B. 降水________ C. 光照________ D. 土壤 2. 夏季,农场温室地面上铺满了饱吸海水的硬纸板的主要作用是 ①抑制过高气温②增加湿度③提高肥力④增强光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 “阳光+海水”的新颖农业生产方式相对传统农场模式的优势是 ①利用海水淡化,农场布局更灵活②温控温室,全年都可种植,成本低 ③受自然灾害影响小,产量稳定④利用清洁的太阳能,对环境污染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 石羊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内陆河流域,南靠祁连山山脉,北邻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据近55年统计发现:石羊河流域年平均结冰期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结冰期是指当年下半年第一次结冰出现(结冰初日)到翌年上半年最后一次结冰结束(结冰终日)所持续的日数。右图为石羊河流域年平均结冰日数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病”及其治理(城市管理学作业一)

“城市病”及其治理(城市管理学作业一)

————————————————————————————————作者:————————————————————————————————日期: 2

“城市病”及其治理 一、个人讨论提纲 1、“城市病”的概念: 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 社会问题。 2、“城市病”的形成: 城市通常对人口具有强大的集聚作用,而人口的快速集聚也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在人口快速集聚的过程中,一旦城市建设和管理跟不上迅速增长的需求,导致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滞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出现环境污染、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等城市病。而这些问题和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加剧了城市政府的负担,使城市政府陷入了两难困境。就南京城市污染为例,自2003年至今,地铁建设、雨污分流、楼盘开发,整整十年,南京各种工地常年累月,遍地开花,加上每天新车上牌500辆的速度,南京道路交通拥堵和城市空气污染在多头因素的叠加下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南京市民生活质量的一个严峻问题。 3、“城市病”的类型: 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城市贫困、居 民生活亚健康等 4、“城市病”的治理: 城市病是几乎所有国家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但城市病的

轻重可以因政府重视程度和管理方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1)树立“健康城市”理念,以科学思想指导城市建设。 2)城市建设规划法制化,切实保障规划的严肃性、持续性。 3)立足本地实际,实施增绿扩绿工程。 4)加强污染治理,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二、案例: 龙虎网讯 刚刚过去的周末(2012年10月29),南京被笼罩在雾霾中。不少市民给报纸热线来电反映“脏死了,车窗玻璃全是灰”。昨天PM2.5浓度值依旧居高不下,而机动车特征污染物二氧化氮等各项指标也在同步上升。从上周五开始,南京已经连续脏了三天。 江苏省环保厅AQI(新空气质量标准,增加PM2.5、一氧化碳、臭氧数据)监测平台显示,截止到昨天下午5时,南京仍旧处于重度污染状态,与此同时徐州、宿迁、连云港、盐城、南通、镇江、扬州、常州、无锡也都是重度污染,淮安更是达到了最高 级别的严重污染等级。 现代快报记者安莹 数据 10月污染天数达9天! 污染程度也不断“升级” 今年10月份可以说是南京空气质量的“污染月”,据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监测资料显示,今年截至10月28日,南京空气质

中国城市病的原因与治理思路

中国城市病的原因与治理思路 交通堵塞是城市病的表现,但并不等于城市病。记得大年三十和春节,我乘的公车在平日拥堵不堪的大街上竟风驰电击般地行驶。这岂不是就没有了城市病?而根治城市病也岂不是容易多多? 其实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主要的病症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以及由上述问题引起的恶城市人群易患的身心疾病,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这些问题和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增加了生活成本,降低了生活质量。对这点,相信我们每个居住在大城市的人身同感受。 城市病是几乎所有国家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 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的迅速发展超出了社会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但具体原因复杂。归纳起来,在中国这样一些原因不可忽略: 中国尽管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国内仍有着巨大的发展差异,尤其是城乡与区域差异,对收入与机会的追求,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论所描述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仍在发挥作用。而大量的农民工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各方面,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部分地区对城市化率的片面追求。在此过程中强化了城市化的剪刀差(低价拆迁,高价卖地,服务房地产),导致城市的盲目扩张,并使城市化成为财富转移的一条利益链,财富从农村城镇的富人到县城移动,县城向省城和中心城市移动,而这种单向而非对流的财富流动,实际上削弱了城市化的可持续性。 已经落伍的规划思想。绝大多数城市奉行的仍然是1933年雅典宪章所确立的功能主义城市规划思路,就是将城市解构成工作、居住、休闲、交通,前三个区域通过最后的交通加以连接,从而形成了城市的单中心结构。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摊大饼”。包括重庆这样的多中心组团城市近年来这一趋势都日益明显,何况北京这样的单中心城市。而这样的单中心结构非常要命,中心区域承担就业功能,弱势的工作人口,被迫到城市中心工作,在公共交通不畅的情况下,被迫依据小汽车进行“潮汐”运动,城市病自然应运而生。 城市病既然是个社会问题,因而其治理更多得依靠政府的努力。事实上城市病的轻重可以因政府重视程度和管理方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所以对其的治理实际上体现了城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为治理“城市病”,不少城市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往往效果不佳,原因就在于官员们往往更多地将其作为一种规划问题,而不是从社会层面来寻求解决途径。 对于城市病的治理,至少有这样一些思路可以考虑。 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从国家层面讲确实需要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来建立城市空间的发展布局规划,鼓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方多发展,鼓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差的地方要优化发展。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这一点不用过多解释。国外很多大城市治理城市病也很重视公用设施、公共交通系统的作用。树立以人为本、城市治理的理念,规范和监督权力。要改变过去城市治理的传统管理意识,也就是治理者和被治理者意识,尊重民意,让民意成为能够和权力平等博弈的重要力量,每个公共决策都有民意广泛参与。 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体系。城市并不是越大越好,一个功能协调、层次合理的城市群将可以较为有效地减少城市病的危害,美国的“大洛杉矶市”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这里市中心只有300多万人口,而周边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有80多个中小城市,构成“大洛杉矶”城市群,总人口近1000万。原本可以连在一起的一个大城市,分散成一个个中小城市,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和集中居住的作用没有下降,而城市病却得到较好的治理。

2018年全国普通高考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1)文综地理试题

2018年全国普通高考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1)文综地理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地热能是来自于地球内部,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发电、采暖和供热是地热能利用的主要方式。冰岛是位于欧洲西北部的島国,水能、地热和风能资源丰富,发电主要以水电和地热为主,风电仅占约0.1%。目前,冰岛招商引资发展电解铝工业具有很强竞争力。下图示意冰岛活火山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冰岛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 ) A. 由南向北延伸的断裂带 B. 从西南到东北的火山带 C. 中南部城市密集分布区 D. 环岛屿的沿海平原地区 2.冰岛风能资源丰富但没有大规模发展风电,其主要原因是( ) A. 水电和地热发电技术要求较低 B. 风电设备制造技术落后 C. 水电和地热发电量大且价格低 D. 风向和风力季节变化大 3.冰岛招商引资发展电解铝工业具有很强竞争力,主要是由于冰岛( ) A. 电价低廉 B. 科技先进 C. 政策支持 D. 资金雄厚 “中国农业公园”是利用农村广阔的田野,以绿色村庄为基础,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将农作物种植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一种生态休闲和乡土文化旅游模式。那大“中国农业公园”位于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19°31′N,109°34′E),平均海拔1687米,是海南省首个“中国农业公园”创建项目,其核心区总面积约0.92万公顷,有83个自然村,总人口约2.75万人。右图示意詹州市那大“中国农业公园”局部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那大镇创建“中国农业公园”的基础条件有( ) ①美丽的乡村风景②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③浓郁的农耕文化④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5.那大“中国农业公园”适宜布局的园区有() A. 小麦种植园 B. 苹果采摘园 C. 傣族风情园 D. 古村文化园 6.创建那大“中国农业公园”可以推动当地农民( ) A. 就地创业,增加收入 B. 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粮食的产量 C. 积极外迁,改善生活 D. 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城市化水平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口迁移日益活跃,中西部地区人口长期主要向东部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京津地区集聚。但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出现了新的变化。下图示意2001~2010年、2011~2015年两个时期我国部分主要城市人口增长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讲:我国大城市病的成因_课程考试(10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共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就是要打破这种城市对土地的垄断,使得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直接能进入一级市场。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八大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不确定 2.本讲提到,中国的石油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A.11% B.50% C.80% D.120% 3.以下哪项属于大城市病表现中的安全形势严峻() A.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人均储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B.尾气、废水、废渣、废气排放处在较高水平 C.交通拥堵 D.上访、农村土地征用不合理补偿造成的不稳定的因素

4.根据本讲,我国大城市病发生背景之一是土地城镇化速度()人口城镇化速度。 A.慢于 B.快于 C.等于 D.不确定 二、多选( 共2 小题,总分: 20 分 1.我国大城市病的发展趋势包括()。 A.人口向发达地区的大城市集聚将继续但分布更合理 B.交通拥堵可能加剧 C.环境状况有望逐步好转 D.住房困难逐步得到改善但农民工群体仍然比较困难 2.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包括()。 A.我国城市化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近年来发展迅速 B.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明显,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C.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成为城市化率快速提高的主要贡献者 D.土地城市化速度快于人口城市化,但居住用地比重较低 三、判断( 共4 小题,总分: 40 分) 1.根据本讲,在未来,我国的人口集聚速度要慢于经济的集聚速度。 正确

城市病”及其治理

浅谈“城市病”及其治理一、“城市病”的专业名词解释 “城市病”是指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它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了烦恼和不便,也对城市的运行产生了一些影响,因而被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病”。 二、北京“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通过官方通报通告和个人切身感受,发现北京“城市病”的主要表现有:(1)交通拥堵 北京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节假日交通拥堵已成为常态。 (2)资源短缺 北京存在严重资源短缺现象。如:水资源紧缺,一度面临用水荒;土地供应紧张导致购房需求上升、地价房价上涨。 (3)环境恶化 北京经常出现雾霾天,还偶发沙尘暴。北京市的生态环境虽然较之以往有很大改观,但整体状况仍然值得担忧。 (4)收入悬殊 北京常住人口享受到的改革红利并不多,好处并不明显。比如北京公务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较之其他特大城市有明显差距,而承担的各项费用开销却相当高,直接造成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三、北京“城市病”的应对措施

针对北京由于“城市病”带来的种种危害弊端,建议强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强城市科学规划、加快经济高速发展。 (1)明确北京城市定位,转移非核心功能和产业 明晰首都城市战略地位,加快推进通州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建设,带动人口和产业的分流疏解,从而优化空间格局、拓展发展新空间,有效治理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城市病。 (2)科学北京城市规划,加快全市道路交通建设 根据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深入做到?“三规合一”(经济发展规则、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相统一);断续控制房地产投资和用地扩张,把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员纳入集资建房、统建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保障范畴;多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网络系统,倡导广大市民绿色低碳出行。 (3)利有资源发展经济,缩小城乡行业收入差距 充分利用北京的资源优势,强化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适当提高工资待遇,使北京居民靠劳动获得更高的收入,从而缩小与其他特大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论述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城市规划重要性

论述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摘要: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也是城市政府指导调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手段。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保证我国城市发展沿着健康的道路快速推进,这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城市政府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城市化发展;城市规划;重要性 abstract: city planning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city, management city construction programme of the foundation, also is the city government guidance control cit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is the basic means of. city is the result that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s,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ow to ensure that our city development along the road of health to advance quickly, this is a hotspot concerned by the society, also is the city government must earnestly study and answer the major subject. key words: city development; city planning; 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从城市化的客观角度分析,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 当前,城市形象成为热门话题,城市发展呈现出由共性突出到突出个性的转变,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我

城市管理学历年题集及答案(整理)

()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D. 增长型 ()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A伦敦 ()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C 第三次 ()实行强调控模式。 A法国 B 荷兰 C 日本 D希腊 ()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D. 信息化 ()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C 工业化 ()是城市环境的根本宗旨。答:以人为本 ()是当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市场运作方式,即在排污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允许企业买卖排污指标,以经济杠杆促使企业主动削减排污量。答:排污权交易 ()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A 英国 ()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 D. 市建制体制 ()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A. 市人民政府 ()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C 保障系统 ()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C 预防 ()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A 撤市(县)设区 B 撤村设街 C 人口农转非 ()是最早面临“城市病”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探索市政管理理论的国家,同时,也是首创多种城市市政体制的国家。 A 美国 ()是20世纪90年代在原有建制市的行政等级中新增加的一个层次,虽然在宪法第30条规定的中国行政区划中并没有这一层次,但在我国市级行政区划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副省级市 ()细微颗粒物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杀手”。答:煤烟型 ()行政合理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不仅应事实清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做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符合立法目的。B 行政合理原则 ()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B. 需求型C. 供给型D. 资源型 ()尤其是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两级辖区。法定社区 ()在城市国家机构中处于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A. 市人大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初步形成了营销导向的地方发展战略观。 21世纪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城市化水平要达到( D )左右。D 60% Citistate(城市联盟)是指由相同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商业和通讯区域。 Citistate不是一个(行政边界),而是一个组织边界、市场边界、信息边界、社会边界,乃至生态与环境的边界。 A 按政府机构的权力大小,可以将大都市政府分为超城市的和城际的两种类型。 B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答:(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 相和谐的原则;(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B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答:(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充分开发土地的经济价值,严格受市场调节。规划很大程度上应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由市场引导,规划结果是适应这种引导的结果。同时,土地利用涉及各方面利益,除经济目标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与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须由国家立法、政府方针、政策来控制完成。(3)动态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4)协调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 C 城市(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素,也是市政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 C 城市边缘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成因中,(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 C 城市财政管理的具有公共性和(地方性)的性质。 C 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包括( ABC D ) A预算管理 B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 C 税收管理 D预算外资金 管理 C 城市财政管理是指以城市政府为管理主体,以市政工作为主要目标的预算管理、税收管理、城市维护与建设资 金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C 城市成长管理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C 城市出现在()。D. 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C 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C 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

关于城市病及其治理

关于城市病及其治理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关于“城市病”及其治理 个人讨论提纲: 一、“城市病”的定义及其表现 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在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下面对于交通拥堵问题的形成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对策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二、“城市病-交通拥堵”形成的原因:交通问题一直是大城市的首要问题。美国《外交政策》8月24日盘点了世界五大交通最拥堵城市,我们生活的北京位居榜首位置。随着经济、科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私家车辆成倍增长,现行的城市道路已经满足不了日越增长的机动车辆的需求,交通拥堵这个“城市病”日趋严重。究其原因如下:(一)如果政府提供的公交系统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势必增强人们出行对小轿车的依赖,从而加重交通拥堵。 (二)城市规划建设、道路规划建设、商业网点、学校、医院、宾馆等规划建设,布局不合理也是造成交通拥堵原因之一。 (三)人为因素也是加重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 (1)行人随意横穿马路,不走人行道及人行横道,不遵守交通信号灯。 (2)机动车驾驶员交通道德修养差,一味从众心理,遇有道路事故或故障车辆影响通行,争、抢、占,见缝插针一味“加塞”,造成拥堵。 三、“城市病-交通拥堵”的治理 (1)政府部门要立足长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运输。 (2)城市建设,政府部门要将城建、规划、城管、交管、消防、市政、工商、税务等召集起来,联合执法,完善交通管理与配套设施,适应出行需求。 (3)加强交通参与人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交通参与人的交通道德修养,提倡“慎独”,杜绝一味从众的心理和行为。 (4)实行错时上下班。 (5)城区部分路段实行禁行或实行单双号限制通行。 小组讨论提纲: 一、“城市病”的定义: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有人将这些问题统称为城市病.现代化的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增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能源短缺,“城市病”日趋严重,因此建设健康城市对未来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二、“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1)人口膨胀特大型城市通常对人口具有强大的集聚作用,而人口的快速集聚也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 (2)交通拥堵交通问题一直是大城市的首要问题之一。迅速推进的城市化以及大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交通拥挤以及由此带来的污染、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交通拥挤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另外,交通拥挤也导致了事故的增多,事故增多又加剧了拥挤。第三,交通拥挤还破坏了城市环境。在机动车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交通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增加,并且逐步成为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污染源。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据国家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城市化,因为它对中国今天城市化的发展不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不予涉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 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 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譬如上海外滩一条街的高楼大厦,青岛的洋楼区。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 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文化畸形发展。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 文化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例如:这一阶段的上海已经与传统的中国城市距离很远,西方的文化随处可见,并且占主流地位,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顽强地在这个城市中生存着。如沪剧、越剧这些地方剧种也拥有大量的观众,这种文化畸形发展的现象令人十分费解,不过,人们认为这个现象与上海日后形成的海派文化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

我国大城市病成因

大城市病的成因及对策(二) ——我国大城市病的成因 杨晓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二O一三年十二月 一、我国大城市病产生的背景 我国大城市病发生的背景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近年来发展迅速,那么也是从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一五”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文革的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促进了农村土地承包到城市改革、经济发展第三个阶段,还有第四个阶段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所以就是我国城市化经历了四个阶段,这是第一个特点。 二是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明显,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北上广就是一个特写,外来人口大规模的聚集,外来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三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成为城市化率快速提高的主要贡献者,我们3000多亿的农民工进入了城市,那么他们对城镇化的贡献率是非常高的。 四是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但居住用地比重较低,跟我们城市“摊大饼式”“跑马圈地”的一个城镇化。真实的人口增长慢于土地的增长,这个跟我们国家搞大量的工业开发区、超规模的城市新区有关,这是四个特点。 最近30年是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在2012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了52.57%,首次超过50%,这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上海社会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发布的《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这个蓝皮书上面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5%,期间1.5亿中国人将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空间、身份、职业的转换,这是这么一个发展。 那么“新型+转轨+转型+快速城市化”这四个要素使得我国城市病更具复杂性、综合性,中国城市的急症、慢症、并发症存在共发的可能,这主要是有三个特点来体现。 第一是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处于攻坚阶段,正同其相关经济问题的解决难度相当大,经济转型、经济结构调整这一块的难度非常大。 第二是我国处于产业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以往粗放型、低层次、高耗能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亟待面临转型。那么在此过程中必然出现产业淘汰及转移的现象,并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用型管理等产生重大影响,这个里面就是怎么绿色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这种生态、绿色、环保、低碳来转,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第三是我国仍处于开放成长化的阶段,我国在城镇化率52.75%,还属于快速成长阶段内,所以城市化的速度在全球还处于前列,这在短期内对城市资源承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产

最新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

“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 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扩张、违背自然规律搞建设而表现出来的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失衡和无序现象,它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城市竞争力丧失,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治理城市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做到: 1、树立规划权威,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2、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 3、立足本地实际,实施增绿扩绿工程。 4、加强污染治理,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5、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国有土地市场机制,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从源头上治理规划管理失控问题。 (二)联系实际例子 在城市中,“马路拉链”的现象随处可见,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我国城市地下管网有给水、污水、雨水、弱电、供电、供热、供气等七种管线,这些管线所在单位的经济状况、时间要求和管线技术标准各不相同,受城市发展条件限制,能同时规划、同步施工,而且管线所属单位按各自所需,分阶段、分路段挖路施工,使得城市道路经常“开膛破肚”,既影响城市整体形象,给市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又浪费大量资金。 (三)小组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许多城市火柴盒般的高大建筑密集,宛若“混凝土森林”。城市不断变大、变新、变洋,一批批低矮破旧的房屋被拆除,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大广场、宽马路、豪华办公楼、欧化建筑席卷全国,但一些中小城市不结合本地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制定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结合自己经济实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因素搞规划,小城市模仿大城市,内陆城市模仿沿海城市,重在外在建设,而功能设施却往往配套不全。形成现有“城市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规划滞后于建设。 2、城市建设标准低,城市生态环境差。 3、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恶劣。 4、城市规模盲目扩张,缺乏特色。 由此可见“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扩张造成的,其后果是阻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治理城市病必须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A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 1、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 2、对其负责的事务管理控制程度高; 3、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 4、独立性的职权较少; 5、职权与职责相脱节。 B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弊端: 从市政职能的主体来看,体制上过度集权。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长期以来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管得过多、过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城市政府自然也不例外;从纵向关系来看,中央集权过多,上级政府集权过多,城市政府缺少独立自主权。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这种状况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