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英译2(1)

中国文化英译2(1)
中国文化英译2(1)

11. Chinese Kites 中国的风筝

中国最早的风筝木制而成,古称“木鸢”,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纸被发明后,改为由纸绢画扎制而成,成为“纸鸢”。中国风筝主要分为两大类:飞翼可拆开类和飞翼固定类。根据设计和用途等分类,中国风筝可以分为300多种,例如:人物、鱼、昆虫、鸟、动物,等等。在尺寸上,直径为30厘米至304米不等。大约从唐代以后,中国风筝流传到朝鲜日本马来西亚等地,然后又流传到欧美等地。著名的“潍坊风筝节”已经成为中国每年一次的大型活动,每年4月吸引着国内外的大批风筝爱好者参加。

The earliest Chinese kites were made of wood and called muyuan (wooden kites); they date as far back as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221 BC) at least two millennia ago. After the invention of paper, kites began to be made of this new material一paper, and this paper kite is called zhiyuan (paper kites).

Chinese kites fall into two major categories: those with detachable wings and those with fixed wings.

Classified by designs and other specifications, there are no less than300 varieties, including human figures, fish, insects, birds, animals and so on.

In size, they range from 304 metres to only 30 centimetres across.

In about Tang Dynasty, Chinese kites were introduced to Korea, Japan, Malaysia and then to Europe and America.

The well-known Weifang(Shandong Province) Kite Festival has become an annual feature in the country, draw ing hundreds of participants each April from home and many foreign countries.

The kites in the "World Kite Capital" of Weifang in Shandong Province are well known for their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materials, painting, sculpture and flexible flying movement. Every year, the World Kite Festival will be held there and is expected to draw many fans with a passion for flying kites.

12. Chinese Paper Cutting 中国的剪纸

剪纸是中国民间最为流行的手工艺术之一。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术中一个极为与众不同的视觉艺术。考古发现剪纸可以追溯到6世纪。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农村中人们极为流行的装饰手段,在妇女中尤为流行。剪纸通常用于宗教、装饰、图案等。现在主要用于装饰。经常可以在中国的婚礼或节日看到剪纸,而且人们喜欢用彩色的剪纸将自己的窗户和门装饰起来。人们通过剪纸表达出自己的愿望,并以此寻求希望和慰藉。剪纸在节日里具有特殊意义。例如在春节,入口处贴上剪纸以求福避祸。剪纸都是用手工制成,分为两类:用剪刀或刻刀。

One of China's most popular folkarts is papercutting. It is a very distinctive visual 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 Archaeological finds trace the tradition back to the 6th century. (It originated from the 6th century after the invention of paper in the Han Dynasty. ) After more than one thousand years' development, now it has become a very popular means of decoration among country folk, especially women. Papercuttings are used for religious purposes, for decoration and as patterns. Today, papercuttings are chiefly used as decoration. They are often found in wedding ceremonies or festivals in China. And people like to decorate their windows and doors using colorful paper cutting. People find hope and comfort in

expressing wishes with paper cuttings. They have special significance at festivals. At the New Year's Festival for example, entrances are decorated with papercuttings which are supposed to bring good luck. Papercuttings are not produced by machine, but by hand. There are two methods of manufacture: scissor cuttings and knife cuttings.

13. Dragon Dance 舞龙

舞龙是中国文化中一种传统的舞蹈与表演形式。舞龙最多地出现于节日庆祝中,这与舞狮相似。舞龙是全球华人在中国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中的一大亮点。东方和西方都存在着龙文化。龙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文化之中,因此中国人经常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并将其作为民族身份的象征。在西方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龙,而且这些龙与中国龙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Dragon dance is a form of traditional dance and performance in Chinese culture. Like the lion dance it is most often seen in festive celebrations. The dragon dance is a highlight of Chinese Lunar New Year celebrations held across the world.

Dragons exist in both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Dragons are deeply rooted in Chinese culture, so Chinese often consider themselves “the 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as a sign of ethnic identity. In the West, dragons can be found in many literary works and they look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Chinese dragon.

龙在中国的节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舞龙拥有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汉朝并且由信仰并尊敬龙的中国人所开创的。人们认为舞龙一开始是农耕文化的组成部分,起初也是治病和防病的一种方法。舞龙在宋朝就已经成为一项流行的活动。端午节也是和龙有关的节日。

舞龙是中国文化和传统中重要的要素,已经传遍了中国乃至全世界,而且已经成为中国体育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表演。它象征着在来年为世界上所有人带来好运和兴旺。

The dragon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Chinese Festivals. The dragon dance has a long history. It originated during the Han Dynasty and was started by the Chinese who had shown great belief and respect towards the dragon. It is believed to have begun as part of the farming and harvest culture, also with origins as a method of healing and preventing sickness. The dragon dance was already a popular event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also a dragon-related festival.

Dragon d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radition. It has spread throughout China and to the whole world and become a special performance of arts in the Chinese physical activities. It symbolises good luck and prosperity in the year to come for all the human beings on earth.

从目的论角度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可译性_郭旭明

第28卷第1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28 No.11 2007年11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v.2007 从目的论角度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可译性 郭旭明 (湖南科技学院 外语系,湖南 永州 425100) 摘 要: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由于其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其可译性若用传统译论的标准来评价则非常之低。但若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探讨则其可译性大大提高。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其翻译标准是“充分”。根据该标准,只要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译文在译语语境中能充分达到翻译目的的要求,从而充分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不管译者采取何种翻译手段,管它是直译、意译,还是二者之中和,都可以认为该译文很“充分”,该源语文化负载词具有“充分”的可译性。 关键词:汉语文化负载词;目的论;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7)11-0184-03 为了更快、更好地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强国,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一方面要向他国,尤其是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把我们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给其它国家。而汉语文化负载词正是中华民族语言中的精华,它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讨论它们的可译性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也曾有人讨论过文化负载词的可译性,但多是运用传统译论的观点来评价其可译性,故多认为其可译性极低,有人甚至认为它们不可互译。本文作者认为这不利于指导翻译实践,因为这容易使译者对译好这类词丧失信心。我们必须寻找新的翻译标准来评价这类词的可译性从而更好地传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一汉语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标志着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它们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0:232)。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国度,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沉淀,使得汉语中积累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王德春教授称之为国俗词语)。根据王德春教授主编的《汉语国俗词典》,中国的国俗词语(本文作者取廖七一教授的称谓,称之为文化负载词)可分为七种: 收稿日期:2007-06-2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科技学院重点资助课题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湘科院字2005(79)。 作者简介:郭旭明(1973-),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科技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1.反映我国特有事物,外语中没有对应词的词语(如:太极拳,四化、知青); 2.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如“竹子”表示高风亮节); 3.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如“红豆”被作为夫妇、情侣相思的象征); 4.国俗俗语或成语(如:守株待兔、亡羊补牢); 5.习惯性寒喧用语(如:哪里哪里); 6.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如“红娘”表示媒人、介绍人); 7.兼具两种以上国俗词义的词语(如“棕子”既表示一种特殊食物,又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与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有关)。 从上面的列举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词语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它们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与其形式和内容都完全一致的表达。因此,若按照传统译论的观点,这类词的可译性几乎为零。 因为所谓传统译论,不管是玄奘所提出的“既须求真,又须喻俗”,还是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或者鲁迅所倡导的“宁信而不顺”,以及奈达的“等值”,等等,它们都离不开“忠实”这个大前提,都是强调原文至上,主张译作要忠实于原作,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述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阉割或任意增删的现象。由于传统译论把“忠实”作为翻译的评价标准,要求内容和形式都要全方位地忠实于原文,而对于译文来说,“唯一的忠实就是精确地重复原文”,而这种对于原文百分百的忠实事实上是永远不可能的。因此,不管传统译论中的直译派还是意译派,尽管都声称自己是忠实的,但都被对方以不忠实为由而否定:直译派攻击意译派,只忠实内容不忠实形式,丢掉了蕴含于形式之中的诗学价值;意译派攻击直译派,只 184

常见中国传统文化名词英语翻译

常见中国传统文化名词英语翻译 风水:Fengshui; geomantic omen 阳历:solar calendar 阴历:lunar calendar 闰年:leap year 十二生肖:zodiac 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 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 清明节:the Tomb-sweeping Day 端午节:the Dragon-boat Festival 中秋节:the Mid-autumn Day 重阳节:the Double-ninth Day 七夕节:the Double-seventh Day 春联:spring couplets 春运:the Spring Festival travel 把中国的汉字“福”字倒贴在门上(听起来像是福到)预示新年有好运:turn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luck (fu) upside down to make “dao”(which sounds like arrival) and put it on your door to bring in good fortune for the new year 庙会:temple fair 爆竹:firecracker 年画:(traditional) New Year pictures 压岁钱:New Year gift-money 舞龙:dragon dance 舞狮:lion dance 元宵:sweet sticky rice dumplings 花灯:festival lantern 灯谜:lantern riddle 食物对于中国佳节来说至关重要,但甜食对于农历新年特别重要,因为他们能让新的一年更加甜蜜。Food is central to all Chines festivals, but sugary snacks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Lunar New Year, since they sweetne up prospects for the coming year. 传统的佳节食物包括年糕、八宝饭、饺子、果脯和瓜子。Traditional holiday treats include nian gao (rice pudding), ba bao fan (eight treasure rice), jiao zi (crispy dumplings), candied fruits and seeds. 四合院:Siheyuan/ Quadrangle 亭/阁:pavilion/attic 刺绣:Embroidery 剪纸:Paper Cutting 书法:Calligraphy 针灸:Acupuncture 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偏旁:radical 战国:Warring States 人才流动:Brain Drain/Flow 铁饭碗:Iron Bowl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仅供参考

国内古诗文化负载词汇英译原则研究

国内古诗文化负载词汇英译原则研究 通过分析国内古诗中典故、名称等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文,发现在进行相关翻译时,有原则可循。译者应当将意义再现置于形式再现之上,原文中出现的隐喻在译文中需要或者显化,或者以目的语系统中具有相同内涵的词汇代替。 标签:文化负载词典故名称翻译 一、概说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语言属于文化的范畴,又是“文化传承与获得的必由之路”[1],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相互渗透、彼此相属的关系。词汇是语言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反映和传递的基本单位。文化负载词汇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2]。尽管这类词汇广泛地分布于各种文体作品中,但是本文仅仅撷取国内古诗以事分析。 翻译是一种在不同语言之间传递信息的活动,翻译人员在面对两种不同语言的同时不得不面临这两种语言隶属的不同文化系统。因此,把译者定位成“文化中介者”毫不夸张。面对文化间差异之时,译者要么在译文中保留原语文化,即异化;要么由译语文化取代原语文化,这叫归化。异化与归化之争由来已久,到现在实际也未能分清孰轻孰重。西方译学认为,持异化策略翻译观的译者目的在于保护和保存原语文化;而倡导归化策略的译者目的则在于便于增进自己所处社会的读者对原文思想和意义的理解。对于什么时候采用这两种翻译策略中的一种,也许森古普塔的观点有一定启发性。他认为,如果原文“接近所谓的元叙述或中心文本”[3]即体现某一文化的根本信仰,则文化就要求“最大限度的直译”[4]。反之,译者便有较大翻译自由。即:在翻译与民族核心价值观有关的著作时,译者应当着力保留原文承载的文化,而如果翻译其它作品,译者则有较大自由度,可以在目的语文化和原语文化之间自由裁量。森古普塔的翻译思想是否对国内古诗中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活动同样有效?笔者试图从国内古诗中有关典故和名称的英译以寻求答案。 二、考证 (一)有关典故的英译 文学作品免不了使用典故。典故的翻译难在寥寥数语便蕴涵深刻的文化玄机。让我们看一看李白《长干行》相关诗句的翻译。这首诗连用了两个典故:抱柱信和望夫台。现将含有这两个典故的诗句摘录如下: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从文化翻译视角谈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从文化翻译视角谈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潘帅英 (喀什师范学院外国语系讲师新疆喀什844007) 摘要: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与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语言与文化的个性给翻译带来重重障碍。本文试以汉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切入点,从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翻译及文化与翻译三个方面来阐述翻译实际上是文化翻译这一概念。 关键词:翻译;语言;文化;文化负载词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Vocabul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Pan Shuaiy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Kashgar Teachers’ College, lecturer, Kashgar, Xinjiang, 844007)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a cross-linguistic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activity during which the meaning carried by one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convert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universalit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has made the translation possible, but the individualit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has brought obstacles to translation. This paper tries out to mak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vocabularie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illustrates the concept that translation is translating culture from the three interrelationship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而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部分载体。在转换一个文本中的语言信息时,也在传达其蕴涵的文化意义。汉译英是译者将作者为汉语读者所写的汉语文本转换成功能相似、意义相符、供英文读者阅读的英语文本的活动。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积淀,各民族的文化观、价值观等文化的各个层面均反映于各自的词汇系统中,并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文化内涵的文化词汇。由于负载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词汇往往构成了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翻译的难点和重点,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国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什么?各国学者定义不一。八十年代,我国学者对语言作了这样的界定: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符号系统(刘伶,1984)。后又有学者指出:语言是一种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刑福义,1993)。西方语言学家一般把语言视为“人类特有的、具有任意性的符号系统”。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较为全面的界定:“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许国璋,1987)。 1.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特殊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体系。陈宏薇和李亚丹主编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根据《文化语言学》的文化分类法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由于语言是人类最杰出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可说就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一个不摸门径得人可能会有无所适从之感。我们以下开列得这个书目,可以说基本上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得基本书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得兴趣进行选读。 中国古典文献在传统上分为“子史经集”四大部分,它们记录了中国古代在文化上取得得伟大成就。通过对这些书得阅读,使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得概貌获得一个大致了解,对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打下一个较为坚实得基础。 1、“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就是中国得"圣经"。“四书五经”就是《大学》、《中庸》、《论语》与《孟子》(四书)及《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得总称。这就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得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得政治理想与治国之道,就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得一把钥匙。书里许多语言,如“当仁不让”、“名正言顺”、“巧言令色”等等,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2、《老子》 《老子》五千言,震古烁今,研究它得著作汗牛充栋。老子就是中国第一个纯粹得哲学家,老子得思想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得一种思想倾向。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得思想,几乎对每一个有文化得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老子》文字简约,说理透彻,含义深邃,富有辩证精神,特别能启发人得思考。《老子》文字不就是特别艰深,历代注

家又多,选一种较好得版本当能有助于阅读理解。 3、《庄子》 《庄子》继承发扬了《老子》得思想,与《老子》一起合称“老庄”,成为道家得经典。庄子对生死得态度十分达观,“鼓盆而歌”成为庄子得典型画像。《庄子》文字上汪洋恣肆、丰瞻华美,代表了先秦散文得最高成就,对中国古代散文得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运用了大量得寓言来说理,比如《庖丁解牛》就就是著名得一篇。 4、《韩非子》 《韩非子》一书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思想就是在中国第一个统一得封建王朝占统治地位得思想。法家思想就是中国古代政治以力服人得“霸道”得代表,与“四书五经”代表得以德服人得“王道”一起,互为表里,历代王朝得统治者或多或少都受它影响。 5、《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不就是中国第一部兵书,却就是最好得一部兵书,它诞生于春秋几百年战乱得背景之下,涵盖了军事中一切重要问题,被我国历代军事家奉为圭泉。它还被译成多种外文,具有世界影响。《孙子兵法》简洁得语句中蕴藏着丰富得内容,对当代商业社会中人得行为处事亦颇多启发。 6、《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就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相传就是黄帝所作,代表了祖国医学最早得光辉成就。它对于病理学与治疗学得辩证思想,成为祖国医学发展得指导思想,为中医得发展奠定了坚实得基础。《黄帝

中国典籍外译(DOC)

摘要 本文以《红楼梦》的影响最大的两部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为例讨论了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文化信息的重要性。相比之下杨译本多采用异化的译法,霍译本更倾向于归化的译法。虽然译者在翻译中遵循了不同的指导原则,但他们传递原文中所承载着的文化的使命却是相同的。译者只有深刻理解并有效表达深层文化信息,才能完成文化传递的任务。这也是衡量文学名著译文质量的重要标准。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wo part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n contrast to Yang's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Huo’s are more inclined to domestication. Although the translators follow different guiding principles in translation, they convey the same mission of the original culture. Only by deeply understanding and effectively expressing the deep cultural information, can the task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be accomplished. This is also an important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literary works. 关键词:《红楼梦》直译音译 Keywords: A story of the stone Literal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ng 一、前言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典范之作,凝聚了中国文化,描述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和习俗,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与社会的重要窗口,因此,《红楼梦》的翻译至关重要。中外许多著名的翻译家都做了不同的尝试。到现在为止反响最大、最能得到学术界认同的《红楼梦》译本是霍克斯翻译的A Story of the Stone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两个版本的翻译都十分精彩,成为研究英译翻译策略的最佳案例。不过两个版本的翻译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而翻译的不同代表着某种深层文化的不同,本文试图浅析这种不同的文化因素。 霍克斯和杨宪益在翻译这些中国的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时候,采用的翻译策略也有所不同。霍克斯更多的考虑译入语读者的需要,多采用的意译的方法,也就是翻译理论界的归化的方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化入英语语言文化中,将不同的历史文化高明的融合在一起。这样能够使得《红楼梦》更好的被英语读者所接受。使得它在世界范围内更好的传播。但是霍克斯的翻译方法,毕竟是一个将源语言中特有的文化现象归化进入译入语中,有时候就会出

中国传统文化英语翻译.

1.香囊(scented sachet),古代也称“香袋”,通常是用布缝制或彩色丝线编织的袋子,里面塞满香草(aromatic herbs)。香囊最初用来吸汗、驱虫和避邪。香囊不仅有用,而且可作装饰品。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各异,有圆形、椭圆形和其他形状。它们通常配有精致的图案,每个图案都象征着特别的含义。例如,双鱼或成对蝴蝶图案象征男女之爱;莲花或牡丹花(peony flower)等图案象征女性;松树和仙鹤图案象征长寿;石榴(guava)图案象征很多孩子。漂亮的香囊不仅是装饰品,而且含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翻译:Scented sachets, also called “fragrant bags” in ancient times, are bags usually sewed with cloth or weaved with multicolor silk threads and stuffed with aromatic herbs. The fragrant bags were originally used for absorbing sweat, repelling insects and warding off evils. Scented sachets are not only useful, but also ornamental. They come in different shapes and sizes, such as round, oval and many others. And they are normally decorated with elaborate patterns, with each pattern symbolizing a special meaning.For instance,a double-fish or double-butterfly pattern smybolizes the love between a man and a woman;patterns like lotus or peony flowers symbolize women;pine and crane patterns symbolize longevity and a guava pattern is the symbol of lots of children.A nice scented sachet is not just an ornament,but more of something that contain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richness. 2.中国民间艺术与中国哲学统一于“阴阳(yin-yang)生万物”这一理念。这一理念源于中国原始社会,是对人类的人生感悟的哲学注解。中国人祖先的哲学论断是“近看自己,远观他人”。要理解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原始艺术,这一结论必不可少。人类的本能欲望是生存并通过繁衍(propagation)继续存在。人生来的首要本能是求生,然后是长寿。从原始社会到今天,阴阳和永生的观念始终贯穿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中国民间艺术反映了社会的所有基本哲学理念。 翻译:Chinese folk art and Chinese philosophy are unified in the belief that yin-yang produces all living things in the world. Originated in Chinese primitive society, this was the 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 of human's perception of life. Chinese ancestors philosophical conclusion was to “look at oneself up close and other creatures from afar”,which is essentia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imitive art to the folk art of the nation. To live and to continue life through propagation are the two instinctive desires of human. From birth, a person's first instinct is to survive, and then to live a long life. From primitive society to the present day, the view of yin-yang and perpetual life has permeated in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society.Chinese folk art reflects all of the basic philosophical concepts. 3.象棋(Chinese chess)两人玩的棋盘游戏,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战略。早期的象棋由三部分组成:棋子、骰(dice)和棋盘。现代象棋没有骰子,它在棋子和棋盘方面与古代不同。棋盘有9行宽、10行长,共90个交叉点,构成方形网格(grid)。棋子在交叉点上落子或移动。对弈者在棋盘进行象征性的军很战争,部署马匹、战车,根据自己对棋局和游戏规则的理解组织军队。目前,中国象棋已传至全世界,进一步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负载词和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4489458.html, 文化负载词和翻译 作者:孟娜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4期 摘要:本文对文化负载词进行了讨论,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入手,说明文化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语言中含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它们的形成原因。本文通过对《浮生六记》中部分文化负载词的分析说明文化负载词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原因;《浮生六记》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4-0127-01 1、文化与语言 文化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两个名词,特别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语言和文化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有人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有人说,文化是语言的一种展现。不管怎么说,大家都认为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的显示在语言身上,而且对于一门外语的理解,不仅包括表面的意思,还有背后的深层含义。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对于文化的定义,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英国人类学家Edward Tylor 曾指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文化在泰勒的定义中包括了许多方面,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位人类学家对于文化的概念概括。奈达将语言文化特性分为五类: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各国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民族思想的不同都会对语言的使用产生巨大影响。这些词尤其是在习语、俗语和日常用语中表现明显。 因为受到文化的影响,语言就会表现出来。于是就出现了“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指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 2、文化负载词的成因 这些具有文化负载的词,都是带有典型的国家特色的。这与英美国家和中国不同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有很大关系。英国曾是海上霸主,渔业十分发达,所以词语中有许多与渔业有关的词。比如sea 和fish这两个词在英语中文化内涵十分丰富。sea同“许多”、“大量”联在一起,如a sea of fish(大量的鱼),a sea of troubles(许多麻烦)。“fish”一词同许多形容词搭配,喻指形形色色的“人”,如a big fish(大人物),a dull fish(迟钝的人),a queer fish(古怪的人)。而中国大部分是农耕产业,所以词语中有许多是与农业有关的,所以词语与农耕联系密切。

中国典籍英译

孝当竭力, 非徒养身。 鸦有反哺之孝, 羊知跪乳之恩。 岂无远道思亲泪, 不及高堂念子心。 爱日以承欢, 莫待丁兰刻木祀; 椎牛而祭墓, 不如鸡豚逮亲存。 Mere support of your parents is not enough, You should do your utmost to be dutiful. A crow feeds its parents when they are old, A lamb kneels down When sucking milk from its mother, Because it has gratitude to show. Do people travelling far away Not miss their parents? Yet parents at home Worry more about their absent children. Cherish your parents' remaining years And make them happy, Ding Lan's carving of wood portraits For his parents after their death Is not a good example. Killing a bull to offer at your parents' graves Is not as good as serving them chicken and pork Before they are decrepit and old. 兄弟相害, 不如友生; 外御其侮, 莫如弟兄。 有酒有肉多兄弟, 急难何曾见一人。 一回相见一回老, 能得几时为弟兄。 父子和而家不败, 兄弟和而家不分, 乡党和而争讼息, 夫妇和而家道兴。 只缘花底莺声巧, 遂使天边雁影分。

中国传统文化英语翻译教学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英语翻 译

1.香囊(scented sachet),古代也称“香袋”,通常是用布缝制或彩色丝线编织的袋子,里面塞满香草(aromatic herbs)。香囊最初用来吸汗、驱虫和避邪。香囊不仅有用,而且可 作装饰品。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各异,有圆形、椭圆形和其他形状。它们通常配有精致的图案,每个图案都象征着特别的含义。例如,双鱼或成对蝴蝶图案象征男女之爱;莲花或牡 丹花(peony flower)等图案象征女性;松树和仙鹤图案象征长寿;石榴(guava)图案象征很多 孩子。漂亮的香囊不仅是装饰品,而且含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翻译:Scented sachets, also called “fragrant bags” in ancient times, are bags usually sewed with cloth or weaved with multicolor silk threads and stuffed with aromatic herbs. The fragrant bags were originally used for absorbing sweat, repelling insects and warding off evils. Scented sachets are not only useful, but also ornamental. They come in different shapes and sizes, such as round, oval and many others. And they are normally decorated with elaborate patterns, with each pattern symbolizing a special meaning.For instance,a double-fish or double-butterfly pattern smybolizes the love between a man and a woman;patterns like lotus or peony flowers symbolize women;pine and crane patterns symbolize longevity and a guava pattern is the symbol of lots of children.A nice scented sachet is not just an ornament,but more of something that contain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richness. 2.中国民间艺术与中国哲学统一于“阴阳(yin-yang)生万物”这一理念。这一理念源于中国原始社会,是对人类的人生感悟的哲学注解。中国人祖先的哲学论断是“近看自己,远观他人”。要理解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原始艺术,这一结论必不可少。人类的本能欲望是生 存并通过繁衍(propagation)继续存在。人生来的首要本能是求生,然后是长寿。从原始社会到今天,阴阳和永生的观念始终贯穿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中国民间艺术反映了社会的所有基本哲学理念。 翻译:Chinese folk art and Chinese philosophy are unified in the belief that yin-yang produces all living things in the world. Originated in Chinese primitive society, this was the 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 of human's perception of life. Chinese ancestors philosophical conclusion was to “look at oneself up close and other creatures from afar”,which is essentia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imitive art to the folk art of the nation. To live and to continue life through propagation are the two instinctive desires of human. From birth, a person's first instinct is to survive, and then to live a long life. From primitive society to the present day, the view of yin-yang and perpetual life has permeated in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society.Chinese folk art reflects all of the basic philosophical concepts. 3.象棋(Chinese chess)两人玩的棋盘游戏,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战略。早期的象棋由三部分组成:棋子、骰(dice)和棋盘。现代象棋没有骰子,它在棋子和棋盘方面与古代不同。棋盘有9行宽、10行长,共90个交叉点,构成方形网格 (grid)。棋子在交叉点上落 子或移动。对弈者在棋盘进行象征性的军很战争,部署马匹、战车,根据自己对棋局和游戏规则的理解组织军队。目前,中国象棋已传至全世界,进一步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典籍英译中的文化传递

中华典籍英译中的文化传递 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中华典籍被译成英语和其他语言。这一对外传播和翻译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尽可能保持原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又要满足译文受众的理解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重视文化的传递和呈现。《道德经》是中国文学和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在各个领域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以《道德经》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词和句两个层面分析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传递。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所指的范畴极为宽泛,有人认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也有人则认为,文化指的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型整体。 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准确进行文化传递成为信息传递之外的重要环节,甚至足以衡量译本质量。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曾指出,翻译的本质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如果我们真正想要将一部作品成功由源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对译者而言,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将中西方文化相结合,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体会作品语言的含义,不然翻译就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对等转换。然而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是不容小觑的,往往会引起翻译时一些文化意象的遗失或者歪曲。 在对外传播中华典籍文化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西化思想和西方中心论,导致翻译过程中存在以西方概念解释中华文化典籍中的类似概念的情况,造成了文化传递中的扭曲和误解,影响了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发展。我们只有对典籍英译过程中的文化传递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典籍翻译。 二、《道德经》英译本简介 《道德经》的作者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约5000字,分为《道篇》(前37章)和《德经》(后44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涵盖了哲学、自然、社会等各方面;是除《圣经》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作品之一。 《道德经》的英译不仅仅是将中文译成英语,更是将中华文明传播到西方,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巨大跨度,再加上其艰涩的上古汉语和不易理解的哲学思

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

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 摘要: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讨论了文化负载词,并指出其翻译策略。作者呼吁 翻译工作者应该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积极的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1 文化负载词 语言与文化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而词汇在语言诸要素中是最能反映文化的 物质层面,所以受文化的影象也最大。通过研究一个民族文化内涵词可以了解到 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及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徐珺:2001)。 孙致礼(2000)曾经指出,翻译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 承载的文化意蕴。王佐良先生也曾经说过:“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刘守华也认为:“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因而也就使得自己的语言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风貌和民族特性”(刘守华:1992,p.150)。文化负载词就是这一特定文化现象的具体体现。文化词汇有多种不同的名称,例如,文化负载词,文化空缺词,词汇空缺等。如:朱哲2004年3 月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文章:从文学角度论“文化负载词”的汉译英;文化内涵词,如徐珺2001年3月发表在《解放军外国语学报》第24卷上的文章:文化内涵词——翻译中信息传递的障碍及其对策。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本质都 是相同的。正如包惠南指出:“词汇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换言之,不管是文化词汇、文化内涵词、文化负载词还是文化空缺词等,他们指的都是那些只为某一个民族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 化信息内涵,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没有包含这样的文化信息。他们既可以是在漫 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也可以是这个民族独创的词。 2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包惠南,包昂(2004:10,11)指出,词汇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 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如karaoke,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无与之相 对等的词汇,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只得采用音译的办法,同时借用英文字母译为“卡拉OK” ;他们还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等术语在译成英语时,由于西方文化中也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在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采用音 译或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 他们的话给怎样翻译文化词汇提供了借鉴。如今翻译界对于文化词汇的翻译 已经达成基本上的共识,那就是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时候应采用音译加解释性译 文的翻译方法。对于把外文翻译成中文当然用的是汉字读音注音的音译方法,如 前面的卡拉OK。再如cool翻译成“酷”等。对于汉语中的文化词汇翻译成外文的 时候,当然就是用汉语拼音,然后加注,或解释性译语的方法。也正如金惠康(2003,152)所说的:在介绍传统中国文化的汉英翻译中应遵循物从主人,名 从主人,以我为主的翻译策略,凡具有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食物大多宜采用汉 语拼音拼写,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 当然上面主要是讲的音译,事实上对于文化负载词,除了用音译之外还可以 用直译的方法。例如毛泽东首创的“纸老虎”翻译成英语就直接用了“paper tiger”这 个词现在很多英语词典都已经收录进去了,用来指那些外强中干的人或物,肯定 比英语里面本来就有的“吓走乌鸦”的“稻草人”(scarecrow)要好的多。再如,丢 脸(lose face),火上加油(to pour oil on the flame),了如指掌(to have

中国典籍英译的几点认识

第14卷第3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l.14No.3 2013年9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Sep.2013 20年前要出版一本中国典籍英译的书籍不那么容易,因为中国典籍英译向来是个冷门的学科方向,却在近年来成为翻译界灼手可热的课题,从事翻译者有之、从事评论者有之、从事理论研究者有之、从事教学实践者有之、从事文化交流者有之、显示国家软实力者有之。我本人也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转向致力于中国典籍英译的。不过,现在仍有必要对中国典籍英译的目的、做法、现状、规划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才能在“放眼世界,立足本土”(Be global,act local)精神指导下,把中国典籍英译的工作做得更好。 一、为什么要进行中国典籍英译? 浩瀚的中国典籍是中国古老文明的结晶,是世界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让世界各国人民都能够共同分享的一笔财富。但是,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长期以来西方对于中国古老的文化知之甚少,有计划地把中国典籍翻译成为英语是一项基础的工作,需要很多人付出不懈的努力,进行长时间的文化积累。这种文化积累既需要国家层面的规划和扶植,例如《大中华文库》就是成功运行的一个项目,又需要有志者默默无闻的长期耕耘,经过世代的沉淀,建起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某些优秀的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出现多次重译,这是完全正常的,一部道家经典《老子》已经有了100多种英译本,得到不同的解读,不仅说明了这部作品在西方国家深受重视,而且说明翻译在思想传播中的作用。 典籍英译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象高铁建设那样短期之内一哄而上。近年来中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内出现了一股“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声音,出现了一阵汉译英的热潮,甚至出现了我国在世界各国举办“孔子学院”的浪头,其中不乏民族主义的情绪和输出中国观念的期望,往 编者按:汪榕培教授多年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陈香梅教育奖励基金一等奖、辽宁省优秀专家、大连市优秀专家等奖励。现任大连大学特聘教授,兼任苏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校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典籍英译研究会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辽宁省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辽宁省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在中国古典文学英译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等方面,汪榕培教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硕果累累,先后完成了《英译老子》、《英译易经》、《英译诗经》、《英译庄子》、《英译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英译孔雀东南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