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的君子文化及其启示

《礼记》中的君子文化及其启示
《礼记》中的君子文化及其启示

学记读后感5篇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下面是学记读后感,欢迎阅读。 学记读后感(一)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自己真正选取站在三尺讲台上,才明白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这天。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教学方法。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理解潜力和状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明白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处。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能够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能够学习更多知识,个性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此刻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务必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中的第二段开头就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明白。”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它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用心地去探索和理解知识。 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文言现象、选择题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 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 《虽有佳肴》习题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虽.有至道古义: ②不能知其旨.也古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 ④教学相长.也古义: ⑤不知其善.也: ⑥学.学半:前一个“学”: 2、一词多义 学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知.其旨也人不知.而不愠 B. 虽有至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 然后能自反.也其反.激之力 D. 其此之谓.乎太守自谓.也 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有嘉肴故余虽.愚 B. 不知其.善也欲穷其.林 C.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公问其故. D.然.后能自强也满目萧然. 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B. 作者通过列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C. 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 D. 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C.“学学半”运用引用论证,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本文为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白主学习,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参考答案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虽.有至道古义:古今异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不能知其旨.也古义:古今异义,甘美。今义: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古今异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义:古今异义,促进。今义:增长 ⑤不知其善.也: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⑥学.学半:前一个“学”:通假字,同“敩”,教导。 2、一词多义 学

中国经典《礼记》优秀观后感心得

中国经典《礼记》优秀观后感心得 中国经典《礼记》优秀观后感心得1 这部书可谓是包罗万象,它以礼乐为核心,所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礼记》在唐代就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则 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由此可见《礼记》这部书的重要价值。《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反复吟 读着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蕴含的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大道实 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 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 儿女当做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 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 到供养,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为了老百姓,建立一个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会。这段文字, 并不会因年长日久而失去光泽,至今读来,它仍发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们每个人 的内心,表达了我们每个人对对美满、公正的大同社会的强烈向往。 翻开我的笔记本,本子上摘录的第一句话便是《礼记》这部书中的一段文字: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句话的原意是:“要广博地 学习,对学问要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 地力行。”我经常将《礼记》中的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并时常用这句话教导 与勉励我的孩子和我身边的年青朋友。“博学之”即讲学习首先要广泛的猎取, 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也将随之而消亡,博学遂 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 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 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 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透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 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 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

最新部编版八下22课礼记二则

礼记二则 知识点: 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撰的。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主要内容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礼仪,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2、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即对《礼》的解释。 3、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虽有佳肴 一、重点字词解释: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即使。【佳肴】美味的食物。【食】名词做动词,品尝。【旨】味美。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学】学习。【善】好处。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因此。【困】困惑。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自我反思。【然后】这样以后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 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所以。【长】增加、促进。教学:教导别人和自我学习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学(xiào)学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其】大概、恐怕,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吧,固定句式。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通假字 1、《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学通“敩”,教导 三、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C、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D、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四、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B、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五、一词多义 学学半音xiào,通“敩”教导 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它的

品读《礼记·学记》有感

品读《礼记·学记》有感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自小耳濡目染,谁都能说几句论语中的名言,如“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些话历经2500多年,至今依然能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为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令我受益匪浅的话语却又很多很多,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第二十四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

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在教学中我也常常用这句话教育学生,如果在课堂上乱说话就会影响其他人,这样你就是把你不喜欢做的事情强加在了别人身上,在教育中我也秉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不把自己都讨厌的事情强加在学生或者是家长身上,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再三,真正做到“教育”学生,在

读《学记》的心得体会

读《学记》的心得体会 中华可考历史三千多年,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可追溯到春秋孔子身上。而后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近代西方才产生了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而随着西方教育学的传入和影响,中国教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师道、师心与师德早已植根,在吸取外来优秀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回顾自身。且在义务教育的普及下,当今教育显出越来越多的弊病,虽不乏优秀教师与刻苦学生,但总体而言无论是老师或是学生,其在教学态度和学习态度上的认真程度都有下降。《学记》作为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收入《礼记》中,谈及古人学校教人、传道、授业的顺序以及教育得失与兴废的原由,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虽论述的时代背景距今久远,但仍具有相当高的价值。以下我将谈谈我读《学记》的几点体会。 一、七条校规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校不应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还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让孩子懂得一些日常行为规范,基本的道德准则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是十分重要的。简言之就是知礼二字。在《学记》中就明确地提出了七条校规,对象包括政府、老师、学生。 针对政府的一条: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大意是没有占卜和举行完夏祭,官员们就不能随意地进入学校重地来视察考核学生,表现出政府对学校与学生的尊重。学校本就是一个学习交流,思想激荡的场所,过多的政治干预必定影响学习的纯粹性,虽然古代一直都是学而优则仕,统治者特别是从明朝开始,在思想方面禁锢得特别厉害,但没有视察并不代表没有约束,所以这条校规总有点空谈的味道。不过教育部官员少出来走动,学校也能少点花费,学生学习不至于经常受到骚扰也是好的。 对老师的要求有三条: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这三条校规可以说是古今一脉相承的,鼓箧就是击鼓,相当于现在的上课铃声,不过古代是老师亲自敲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回到课室坐好,而夏楚指惩戒犯错学生的戒尺和荆条,通过严厉的惩罚树立老师的威严,当然现在不提倡体罚,更多的是谈话式的言语教导。而对教师要求最高的一条,也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用启发式教学,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空间。我想即使到现在,这仍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在中国每个班50、60人的情况下,为提高效率,让学生最快地获得知识,教师通常采用讲授法,但这就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创造性,有利有弊。 而规范学生行为的则有以下三条: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为了表示对文化知识的敬重和对师道的尊重,大学开学的时候,官员及师生们都必须身穿礼服,置备芹藻肴馔,祭拜先圣先师。现在早已没有的这样的礼节了,虽然每个学年都有开学典礼,内容和目的却不同。学生用歌唱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做官的理想,类似于现在的誓师会,振奋自身。比较有意思的是幼者听而弗问这一点,年纪小的学生不懂问学长,学长不懂再集中向老师请教,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学长作为沟通人,也可以更好地向年纪小的学生解释答案,学习循序渐进,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谦虚的态度。

《学记》5000字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 其实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学过一些《学记》里的经典句子的,只是我们并不知道那些经典句子是出自于《学记》。就比如这些句子吧,想必我们大家都是很熟知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也。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学记》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

面发展。 《学记》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只有千余字,却能以微言写大义,言简意赅,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字里行间,如行云流水,简约精炼,字字珠玑,深深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中国教育。特别是《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包括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令人深思,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政策。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学记》中有这么一句话:"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有效教学的关键,即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它包含了这样三种思想:一要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比较容易;三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能提供现成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发展智能。"和易以思",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明确了作为一个教师真正的角色,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识。 《学记》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教育经验。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各个方面,都作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阐述。《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专著。下面就《学记》中阐述的几个教学原则谈谈我的理解:

心得体会-礼记学记读后感 精品

礼记学记读后感 礼记学记读后感一 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 《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禁于未发,意思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 结合我们自身而言,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最需要老师引导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格就将定型,我们小学老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摆脱可能会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 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因为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原则当其可,意思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掌握教育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比平时更加深刻。 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了,之前吴院长也和我们说过,很多小学女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才来考研,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即使学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学的进去呢? 第三原则是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孩,也要顾及到一些学习知识比较慢的学生,当然最好的就是知识

礼记学记学习心得

《礼记学记》学习心得 《学记》是《礼记》中的第十八篇,是我国古代最早探索教育规律的理论专着。全文只有1200多字,内容却十分广泛而深刻。句句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我们今天教育所倡导的理念,在《学记》中比比皆是,因此重新学习它、认识它,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是有巨大帮助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敬业乐群”“博习亲师”“学不躐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善歌继声,善教继志”“师严然后道尊,道尊而后民知敬学。”“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等等,这些理念经常被我们应用,成了我们教学实践中的指导思想。其中,有几段虽然已是自己早就知道的,但从2000多年前的古书上读到,却又有更深的感受。 一、培养目标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

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其大意为: 学生每年入学,每隔一年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经义和章句的能力,辨别他们的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专业思想是否坚定,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和睦相处。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对教师是否尊敬。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术上的水平和选择朋友的能力。如果能达到上述的标准,这就叫做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在学业上已能触类旁通,并且在见解行动上能够坚定不移,不再出现反复现象,这就叫做大成。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化群众、转移社会风俗的效果,并且使远近的人都能悦服而怀念。这就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古书上说:“小蚂蚁不断地学着衔土,也能垒积成大蚁巢”。就是这个道理。 从这里不难看出,这是把知识目标与德育目标结合在了一起,在学生完成七年的学业之后,专业基础知识打好了,政治方向明确了,不仅热爱自己的专业,而且能重视“博习亲师”与“论学取友”。这样的“小成”目标,难道不是我们现代教育一直追求,但一直有所欠缺的吗 在之后第九年完成“大成”目标时,学习达到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境界,对自己专业知识产生了坚定的信念,最终达到“强立而不反”。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之: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 ,推举。 修:培养。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 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 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

“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 ,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课文详解 预习须知 文学常识及背诵提示: 课文选自《礼记正义》。二则都需背诵。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全书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知识重点 一、全文展示 虽有佳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二、主题概述 《虽有佳肴》:本文通过论述“佳肴”与“食”、“至道”与“学”的辩证关系,引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并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掺杂虚假或者骄傲浮躁。 《大道之行也》:本文通过对理想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①学学半(“学”同“敩(xiào)”,教导) ②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

③矜、寡、孤、独(“矜”同“鳏(guān)”,老而无妻) (二)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2.虽有至.道 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 3.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 古义:推动,促进;今义:增长。 5.大道 ..之行也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 6.讲信修.睦 古义:培养;今义:修理。 (三)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名词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作名次,老年人;中年人;幼童)(四)重要虚词 1.之 ①其此之谓乎(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 ②大道之行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2.其 ①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 ②其此之谓乎(副词,表推测,大概)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代词,自己的)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代词,财货)

礼记学记学习心得

礼记学记学习心得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礼记学记》学习心得《学记》是《礼记》中的第十八篇,是我国古代最早探索教育规律的理论专着。全文只有1200多字,内容却十分广泛而深刻。句句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我们今天教育所倡导的理念,在《学记》中比比皆是,因此重新学习它、认识它,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是有巨大帮助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敬业乐群”“博习亲师”“学不躐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善歌继声,善教继志”“师严然后道尊,道尊而后民知敬学。”“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等等,这些理念经常被我们应用,成了我们教学实践中的指导思想。其中,有几段虽然已是自己早就知道的,但从2000多年前的古书上读到,却又有更深的感受。 一、培养目标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其大意为:

学生每年入学,每隔一年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经义和章句的能力,辨别他们的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专业思想是否坚定,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和睦相处。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对教师是否尊敬。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术上的水平和选择朋友的能力。如果能达到上述的标准,这就叫做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在学业上已能触类旁通,并且在见解行动上能够坚定不移,不再出现反复现象,这就叫做大成。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化群众、转移社会风俗的效果,并且使远近的人都能悦服而怀念。这就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古书上说:“小蚂蚁不断地学着衔土,也能垒积成大蚁巢”。就是这个道理。 从这里不难看出,这是把知识目标与德育目标结合在了一起,在学生完成七年的学业之后,专业基础知识打好了,政治方向明确了,不仅热爱自己的专业,而且能重视“博习亲师”与“论学取友”。这样的“小成”目标,难道不是我们现代教育一直追求,但一直有所欠缺的吗? 在之后第九年完成“大成”目标时,学习达到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境界,对自己专业知识产生了坚定的信念,最终达到“强立而不反”。 这种学习的规定,很值得我们重视。它的特点是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严格的要求,由浅入深,合乎求知的规律。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就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了可靠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学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记》读后感1 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语言艰涩难懂,但仔细读来,平时教学中的疑惑顿觉释然。《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精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学记》中随处可见。它如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谆谆教导我们教学就应如此来教,学习就应如此来学。 一、以学生为本,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状况去引导、督促、提高。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一、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行教学;三要打开思路,但又不带给现成答案,学生才能独立思考,智能得到发展。这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领而不能压

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到“道”“强”“开”,才能到达“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要依据学生掌握的实际状况而定。 二、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提问题,学习不逾越进度。这与人本主义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有必须的次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下面的需要。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发展顺序,设计教学资料。学习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性,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前面的知识如果掌握不够好,后面的知识就更不会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学不能逾越进度。 三、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不是诚心的教育学生,不思考学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学生求学也不能顺利。人本化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格,能创造性地做任何事,并能总处于创造的`过程中。主张课程资料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就应和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与《学记》所提倡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么相似,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归。中西文化的碰撞实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礼记二则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②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诫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③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宋·康与之《昨梦录》)【注】①陶冶:开心的样子。②枲(xǐ):麻。③迫:到了,临近。 【考点必练】 1.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倒装句的翻译必须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2.穴中人所说的哪一句话与《大道之行也》中的“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表达的大意相同? 答案: 1.地是按照各家的人口来分的,用来耕地养蚕,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 2.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 参考译文: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这里)鸡和狗都很高兴的样子,人们都在一起住。到了一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来这里住,能够容留他吗?”(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有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真的要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地是按照各家的人口来分,用来耕地养蚕,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了。”将近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君子学必好问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注释】①奚:怎么。 【且读且思】 1.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2.从本文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阅读下面这篇小短文,想一想古人所说的“大同”与“小康”有什么区别? 小康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①,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②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③,以功为己④。故谋用是⑤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

读了礼记学记的体会

读了礼记学记的体会 篇一:礼记学记学后感 礼记学记读后感《礼记.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第一禁于未发,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在还没有发出来时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在小时,教会他们摆脱可能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第二当其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更加深刻。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 第三不陵节而施,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也要顾及到一些接受慢的学生。太过急功近利的教学,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这样是毫无成效的。 第四相观而善,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

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且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 虽然《礼记.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 篇二:《礼记。学记》读后感 XX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 读《礼记.学记》有感 龙口一中A区 当我还不是教师,但正在努力变成教师的路上奋斗时,我最先接触到的有关教育的书籍就是《学记》。当时,只是对照着翻译去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但不能真切的体会到其中的内涵。现在成了一位真正的老师,接触到了学生,再看《学记》,才真正领悟到原来这短短的一千二百字与教育的密切关系。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专著。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教育经验,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各个方面,都作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阐述。下面就《学记》中阐述的几个教学原则谈谈我的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 知识点及教案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 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 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 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翻译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 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 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所以人们不但仅敬爱自己的父母,不但仅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 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 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 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 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大同。 注释

礼记读后感,《礼记》读后感

礼记读后感,《礼记》读后感 礼记读后感(一) 一提到四书五经之类,条件发射地想到愚昧、封建、老古董。近来,看得多了,发觉孔家店被我们莫名地打到,因为提到国学,人人都可以说三道四,但是真正耐心读下去,试图去认真了解流传千古的文章背后的人就少得多啦,姑且算是无知者无畏。 当下流行的西式学习和教育,和我国古代大相径庭,东西教育差异之大只能慢慢体味啦。西方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学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所有的学科在一套完善的理论世界内蓬勃发展,并且通过对数学工具的使用,让知识的学习一切都井井有条。我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更多地强调个人修行,强调对悟的理解,对于如何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似乎没有一条明确的道路遵循,没有一个可以重复训练、可操作的育人大-法。给我的感觉,古人的学习方式,有些灵童似可瞬间得道升-天,而愚钝之辈则无醍醐灌顶的机会。

一提到《礼记》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不过一般的同学都是对它皱眉头,鄙夷之。因为一想到礼,就会联系到三纲五常,君君臣臣之类的腐朽思想啦。观后才知,我冤枉古人啦,古之礼包罗万象,即不是送礼的礼也不是非礼的礼,而是和道一样,有着丰富的内涵。一般同学都知道,四书五经的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可能不知道《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这里要说的《学记》也是《礼记》的一篇,非常有名,但今人不太熟悉罢了。 《学记》讲述了古人对学习的理解,是高度概括的,没有实际操作的教条,可以看作是古人对教育学习的纲领,如《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告诉无产阶级怎样从资本家手中夺取权力。前途是美好的,道路嘛,自己去摸索吧。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解释为什么去学,去接受教育:化民成俗,可以理解为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俗习惯,这应该是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不同时代自有不同解释,我想一般应该是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吧。 虽有至道(道这个东西,内涵丰富,太玄,非三言两语说清楚),不去学习,也不能知其善。古人对学无止境认识很透彻,知道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22 《礼记》二则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 ..(jiā yáo)自强.(q iǎng)兑.命(yua)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 ..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