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第二章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

效果理论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又被称免费义务教育或强迫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对适龄人口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与义务教育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基础教育。相对于其他阶段的教育来说,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向适龄儿童传授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行为规范、基本生活习惯、基本价值观等。义务教育或者基础教育都是要为适龄青少年儿童提供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其形成基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但同时二者也相互区别。义务教育强调的是其教育的提供方式,即是政府出于这一阶段教育的强外部性、公益性以及市场的缺陷,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而对其统一安排,并通过法律保证实施。因此,义务教育是一种教育制度,而基础教育本身没有这一含义。根据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及当地政府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同,义务教育的年限在世界范围内有所不用。根据我国国情,目前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二)关于“城乡”的划分

“城乡”一词随处可见,但对于什么样的地方可以被称为“城市”,什么样的地方被称为“农村”,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有以常住人口为标准的,有以行政区域来划分的,有按照经济指标来划分的,等等。不同的学科对“城乡”的界定差异很大,如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往往会根据本学科的研究领域而采取各自的划分标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的划分标准不断被修改和完善。自2011年起,教育部对教育事业统计报表进行了全面改革,贯彻实施了国家统计局首次颁布的《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新的城乡划分标准将原来的城市、县镇、农村的三个分类调整为三大类七小类,即城区(含主城区、城乡结合部)、镇区(含镇中心区、镇乡结合区、特殊区域)、乡村(含乡中心区、村庄)。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最初是针对经济发展而言的,最早出现在经济学家描述经济发

展模式的研究中。根据义务教育的内涵,从价值上看,均衡发展是追求教育公平的一种理想状态;从教育政策实践看,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志。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因而,义务教育必须要实现均衡发展,其实质是在正常的受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资源。此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为了追求均衡而去要求义务教育平均发展,而是在考虑各地区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存在差异的前提下,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合理地分配教育经费,支持薄弱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将区域间、城乡间的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四)政策效果评估

1、政策效果评估的含义

能否实现预定的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对政策效果的评估是政策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通过政策效果评估,可以判断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政策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等,为今后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参考和借鉴。评价一项政策的好坏,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对政策效果进行衡量和评判。德国学者韦唐(Evert Vedung)在《公共政策和项目评估》一书中将效果模式概括为目标达成评估、附带效果模式、无目标评估、综合评估、顾客导向评估和利益相关者模式。

本文主要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评估的依据是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高低。就本文而言,通过客观描述安徽省实施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以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状况,根据现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效果做出基本判断。

2、义务教育的基本政策目标

本研究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尽管重点是效果评估,但更多关注的是政策的目标。在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中,有学者将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当分为三个阶段,“当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很低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实现义务教育的全覆盖,保证义务教育的机会均等;当义务教育实现基本普及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上实现基本均等化,保证学生享受基本均等的义务教育服务;当基本义务教育服务均等化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实现在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的基础上,结

合本地实际需求,提供更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提升的个性化、多样化教育服务。当前我国正处于第二个阶段。”根据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本文认为,政府在制定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时,应该致力于达到以下目标:均衡城乡之间的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资源配置。

3、主要评估指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差距主要通过相关指标的数量差距来衡量。通过数据差距可以反映出均衡效果,差距越大,均衡效果越差,反之亦然。衡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指标有很多,本文采用的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含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师比,教师学历结构。其中,前两个指标是从投入角度反应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状况,后四个指标是从产出角度反应均衡状况。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公平:义务教育的基本信念

从教育公平的视角来讨论义务教育问题,这为众多学者所接受。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即处于不同自然、文化和经济环境中城乡适龄孩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不公平。

在讨论教育公平时,很多人往往会将“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这两个词混淆,实际上,两者是不同但又联系紧密的两个概念。“公平”是不偏袒,是一种价值判断;“平等”是“均一”,是一种事实判断;而平等是教育公平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此外,与教育平等相联系的另一个概念是“教育机会均等”。是指受教育者在入学、接受教育过程中以及取得学业成功等方面的机会均等。当前,国内外的学者在谈论教育平等时多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出发点。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为调查教育机会均等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证研究,其中胡森的平等阶段论和科尔曼的《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比较著名。

胡森(Torsten Husen)将“平等”的含义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起点均等论、过程均等论以及结果均等论。在他看来,所谓的“平等”,首先是指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启学习生涯,至少可以在政府开办的学校中接受教育。其次,“平等”

是指无论接受教育者的人种及出身情况,都能够被平等的对待;最后,应制定和实施促使学业成就的机会更加平等的教育政策。胡森在说明了“平等”的含义后,进而对“机会”的内涵进行了延伸。他认为“机会”这一范畴的变量主要包含两类:第一类是包括受教育者经济条件,学校地理位置、物质设施在内的物质因素;第二类是心理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学校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等。胡森的研究肯定了改善学校物质条件的意义,使“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变得具体而现实,为政府制定消除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政策指明了方向。这一点对于我国目前实现城乡义务教育机会的均等来说尤其重要。

如果说胡森对教育公平的研究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研究,那么美国的科尔曼(Coleman)教授则从实证的角度对教育公平的状况进行了考察。科尔曼提出了教育公平的四条标准,分别为进入学习系统的机会均等、参与机会的均等、结果均等以及教育对生活前景机会的影响均等。鉴于城乡、校际间差距的存在,科尔曼还认为应该从“投入”方面来寻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即所有的学生能够在学校公平的享有政府所投入的教育资源。科尔曼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界说,而是逐渐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政策。

公平是教育均衡发展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公平的必经之路。对教育公平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问题,有助于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

1、统筹城乡发展的涵义

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背景下提出的。2003年,我国首次提出了“五个统筹”的理念,其中处于首位的即“统筹城乡发展”。目前,关于其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其基本含义是“打破城乡分割,缩小城乡差距,推进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转变,通过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集中表现在市场统一、公共政策统一的条件下的要素(尤其是劳动力)、经济金融、财政税制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同质化。

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有以下三点:

第一,要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与城镇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

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

第二,要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与城镇居民一样,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第三,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与城镇居民一样,享有同质化的生活条件,主要是便捷、价格合理的基础设施,包括供水、供电、通信、交通、环保等。

2、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

第一,“刘易斯”模式。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提出了城市工业带动农村发展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刘易斯主张大力发展城市工业,使之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接着通过对各类资源要素的引导,实现资源要素从城市向农村自由的流动,进而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发展不断扩大的规模中被逐渐吸收。

第二,小城镇发展模式。关于“小城镇”的含义,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将其定义为“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小城镇既与农村有不同的特点,又与农村保持着必要的联系。自1986年起,费孝通先生通过广泛的实地调查提出了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概念,并经过比较总结出三种类型。依次为“珠江三角洲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小城镇发展模式强调在农村地区发展小城镇,将小城镇作为联系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由政府主导其发展,农村既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又完全能够以自身的能动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动力,并通过向城镇渗透、延展,为城市发展提供资源、市场、劳动力,以实现城乡互补、互助,直到城乡一体化”。具体的做法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将农村地区的资源要素聚集在乡镇企业所在区域,进而形成小城镇,小城镇的发展壮大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强,进而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局面,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第三章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

策效果实证分析

——基于安徽省数据

一、指标体系设计及数据说明

(一)指标设计

义务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主要包括财力、物力和人力等方面,财力资源配置体现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物力资源配置体现在学校办学条件方面,人力资源的配置体现在师资力量的配置方面。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构建了如下评价指标体系。

表3-1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是2005至2011年,共七年时间。本文中使用的义务教育中小学概念包括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涵盖了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另外说明一点:城市与乡村的划分标准在前文的第二章已做阐述,即县和镇划归乡村范畴,与城市相并列。第一,本文将运用泰尔指数这一测度工具,以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测度指标,对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进行定量分析;第二,本文将使用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含教学仪器设备值)等物质指标来衡量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条件的差距;第三,本文将测算2005-2011年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生师比及教师学历结构的情况,对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力量配置状况进行定量分析。本文所使用的原始数据来源于2005-2012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二、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均衡状况的实证分析

近年来,安徽省针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总量持续增加。2011年,安徽省对普通中小学义务教育投入总额达436亿元,比2006年146亿元增加290亿元,

年均增长率达31.4%。其中,对农村普通中小学义务教育投入302亿元,比2006年增加196亿元,年均增长率达30.6%。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逐年增长,就一定能够保证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吗? 政府财政支出对教育的投入程度可以由各项教育经费指标反映出来,同时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程度也可以由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均衡程度体现出来。因而,通过比较城市和乡村的相关教育经费指标可以反映出政府财政政策是否公平。本文将运用泰尔指数作为分析工具,使用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和城乡普通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两项指标来测算城乡间义务教育财力均等化程度。

(一)泰尔指数的概念

泰尔指数(Theil index),又称戴尔指数,是在1967年由荷兰著名的计量经济学家亨利泰尔(H.Theil )提出的一个衡量非均等性的统计量。计算泰尔指数的常用公式为:

11(ln )N i i i x x T N x x ==?∑

(1)

其中i x 为第i 个人的收入,x 为平均收入,N 为人口数量。

泰尔指数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可以判断总体的差距水平,也可以将总体差距拆分成两个部分以便做进一步的分析。统计学上将总体之间的差距分为两类,一类用来描述同一组数据之间的差异,称为组内差距;另一类用来描述不同组别数据之间的差异,称为组间差距。泰尔指数值在O 到1之间,越接近于O 表示资源分配的均衡程度越高,越接近于1表示资源分配的均衡程度越低。本文采用的泰尔指数公式是以在校学生数作为权重,公式如下:

1()log()n i i i i n n n I x n x x

==?∑ (2)

其中i=2。表示学生的分组数为2组,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读于城市还是乡村为标准进行分类。上述公式中的n 为安徽义务教育学生在校学生数,i n 表示第i 组中的义务教育学生在校人数。i x 则代表生均教育费用支出和生均预算内教育费

用支出等教育费用指标。

(二)实证结果

应用泰尔指数概念,使用前文所列的统计指标可以计算出的2005—2011年安徽省城乡普通初中、普通小学相关教育经费指标的泰尔指数。计算结果见表3-2,其变化趋势见图3-1。

分析上图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从泰尔指数的总体变化趋势上看,在2005-2011年间,安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和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泰尔指数总体呈下

降趋势,仅在2007-2008年出现了小幅增长,其他年份均在下降。

第二、从泰尔指数的数值上看,无论是对普通初中还是普通小学来说,生均预算内教育支出均低于生均教育经费支出;除少数年份外,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都高于普通初中的相应指标;泰尔指数的变化范围始终维持在0-0.25之间。

(三)实证结论

首先,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实施而不断缩小。其次,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的预算外经费支出是不均衡的。无论是普通初中还是普通小学,安徽省2005—2011年间的城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泰尔指数值要明显小于城乡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泰尔指数值。这说明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城市和农村在预算外教育经费支出方面的非均衡化造成的。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即财政预算内拨款。而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城市地区的学校相对于农村学校可以获得大量的预算外经费,例如教育费附加、学杂费、以及来自私人企业捐赠或投资。相对于城市的学校而言,农村地区的普通中小学所能获得的来自社会团体、其他个人及企业的捐助较少,最终拉大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因此,政府部门应积极开发农村中小学资金的多渠道投资方式,鼓励社会团体、私人企业以及公民个人参与到农村的义务教育建设中来。

三、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均衡状况的实证分析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是促进义务教育公平的前提条件。本文选取了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和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含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来衡量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状况。

(一)实证结果

表3-3反映了2005一2011年安徽省城乡普通中小学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情况,表中数据安徽省城乡普通初中、普通小学的校舍建筑面积与当年在校学生数量之比。

通过对表3-3的分析可看出:首先,无论普通初中还是普通小学,自2005年起农村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呈递增趋势。其次,就普通小学来看,农村学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自2008年起就一直大于城市小学。第三,就普通初中来看,农村学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从2005年以来都一直高于城市学校。

表3-4是2005一2011年安徽省城乡普通初中和普通小学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含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情况的对比。其中,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固定资产总值(教学仪器设备值)/在校学生数。通过对表3-4的分析可看出:首先,从2005-2011年,无论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及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其次,就普通初中的生均固定资产总值来看,2005-2009年,城乡差距较为稳定,在103元至130元中上下浮动;而2009-2010年,此差距上升幅度较大,从103.6元上升至595.8元;2011年词差距为370.6元;总体来说,城乡普通初中的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差距呈扩大的趋势。第三,就普通小学的生均固定资产总值来看,2005-2007年,城乡差距扩大,从146.7元增加至369.2元;2007-2011年,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但总体来说,2005-2011年,城乡差距扩大。第四,无论普通初中还是普通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差距都较为稳定,总体上缩小的趋势较弱。

(二)实证结论

近年来安徽省投入了大量资金,改造中小学校危房,扩建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但安徽省城乡中小学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差距却呈现扩大的趋势。这表明,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

四、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力量均衡状况的实证分析

教师资源配置的失衡必然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是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提升的根本。因此,解决城乡教师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实证结果

首先,本文选取了2005-2011年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师比进行对比。本文中生师比=在校学生数/专任教师数。

表3-5 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生师比情况

普通初中普通小学年份

合计城市农村合计城市农村2005 23.58:1 18.98:1 24.52:1 22.51:1 19.96:1 22.94:1 2006 22.35:1 21.21:1 23.17:1 21.78:1 20.88:1 22.13:1 2007 20.76:1 20.67:1 20.86:1 21.57:1 20.96:1 21.85:1 2008 19.81:1 20.22:1 19.39:1 20.73:1 20.83:1 20.68:1 2009 18.50:1 19.36:1 17.59:1 19.59:1 20.68:1 19.05:1 2010 17.09:1 17.96:1 16.03:1 18.74:1 20.38:1 17.84:1 2011 13.42:1 15.46:1 15.52:1 18.23:1 19.44:1 17.82:1 数据来源:根据《2005-2011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从表3-5中可以看出,不论城市还是农村,也无论普通初中还是普通小学,生师比均呈递减趋势。有力的保障了义务教育教师数量上的需求,使得每位专任教师所负担的学生数变少。其中,城市地区的普通中学和普通小学的生师比变化幅度较小,特别是城市地区普通小学的生师比基本保持不变。相对而言,农村中小学的生师比下降幅度较大,反映了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力量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优化配置。

其次,本文选取了2005-2011年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学历结构进行对比。本文中教师学历=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数/专任教师数。从表3-6中可以看出:第一,自2005年起,无论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人数比不断增长,这说明高学历的义务教育教师人数逐渐增加;第二,无论普通初中还是普通小学,农村学校的这一比例一直低于城市学

校;第三,普通初中城乡差距较为稳定,2005-2008年,差距基本稳定在21%左右,下降幅度微小,而2008-2009年下降幅度较大,差距由20.74%下降至15.64%,此后基本处于稳定状态;第四,2005-2011年,普通小学这一比例的差距呈扩大趋势,由9.03%增长至19.83%。

表3-6 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学历结构情况

普通初中普通小学年份

合计城市农村合计城市农村2005 0.3310 0.5093 0.2947 0.0418 0.1192 0.0289 2006 0.3662 0.5437 0.3321 0.0551 0.1617 0.0396 2007 0.4122 0.5943 0.3774 0.0725 0.1920 0.0533 2008 0.4679 0.6423 0.4349 0.0948 0.2322 0.0727 2009 0.5494 0.6812 0.5248 0.1313 0.2979 0.1051 2010 0.6059 0.7291 0.5817 0.1694 0.3393 0.1410 2011 0.6554 0.7378 0.5962 0.2166 0.3624 0.1661

数据来源:根据《2005-2011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二)实证结论

通过对以上两个指标的分析,首先我们可以发现:在2005-2011这7年间,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师比不断下降,特别是农村普通中小学生师比下降幅度较大。同时,安徽省还非常重视提高教师资源的整体素质。在这7年间,安徽省城乡普通初中、普通小学的教师学历水平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城乡中小学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人数不断增加。这与安徽省实施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特岗计划”等政策密切相关。可见,安徽省改善师资条件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其次,表3-6表现出了城乡中小学在教师学历指标上存在的明显的差距,从客观上反映了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布的不均衡。今后,安徽省应更加重视鼓励和吸引高学历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努力优化农村学校教师学历结构。

五、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效果评估

自2005年以来,安徽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尤其是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地区倾斜以及一些专项投入工

程,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状况。从相关研究和以上分析中,可以对2005-2011年安徽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效果做出基本判断。

(一)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均衡化的政策实施效果

近年来,安徽省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落实新增经费向农村倾斜的措施,基本解决了学生因贫失学的困境,有效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有研究表明,“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安徽省政府从政策上和财政上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措施对于改善城乡义务教育非均等化程度产生了积极并且显著的效果”。(引用)从前文的分析中可知,无论是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还是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城乡之间缩小的差距较为明显,进一步证明了该结果的正确性。鉴于此效应, 为进一步减小农村义务教育服务水平与城市的差异,安徽省应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事业。针对实际情况,加强对农村的倾斜力度,进一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前文的实证分析,我们也发现目前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仅依靠公共财政投入仍不足以弥补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因此,政府应适量的引入社会资金,通过社会团体、个人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合理分担义务教育投入,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运转资金更为充裕。

目前,尽管还有很多人对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存在着质疑和不满,但总的来说,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断趋向均衡是不可否认的。同时,现实状况也提醒我们,在关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断增长的基础上,更值得关注的是不断投入的义务教育经费对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效用。

(二)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均衡化的政策实施效果

近年来,为改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安徽省加大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校舍安全工程等措施,农村学校在校舍面貌、硬件设施条件等方面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事实上除了校舍需要改造、扩建外,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以及校舍建筑质量也急需改善。很多农村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低,教学用具、专业实验设备、专业实习设备等配置不足,而城市的很多中小学校教学设施比较现代化。

综上所述,安徽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均衡化的各项政策的实施

效果不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各项政策中,除了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的政策作用发挥较强,预期目标的达成度较高外,其他几项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强。今后,安徽省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化方面还需要采取有力措施,不仅要关注义务教育物质资源投入总量,还要关注义务教育学校物质资源配置的质量,同时也要注意在制定政策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为了追求统一而抛弃效率问题,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力量均衡化的政策实施效果

由前文可知,当前义务教育师资力量整体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生师比不断下降,教师学历结构也不断优化,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较为明显,农村地区学校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远远低于城市学校,尤其是城乡普通小学高学历教师资源配置的差距一直在扩大。由此可见,安徽省现行的政策虽能起到稳定农村师资队伍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优秀师资向城市学校流动的问题。优质教师资源向城市普通小学单向流动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非均衡现象的加剧。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安徽省促进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各项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强。第一,通过增加农村学校教师补贴等措施来稳定农村师资队伍的政策,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与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由于政策倾斜的幅度不够大,城乡教师待遇差距仍然存在,优秀教师向城市学校流动的现象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因此,在制定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力量均衡的政策时,应该加强政策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政策实效性。第二,实施“特岗计划”虽然对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素质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教师的积极性调动离推进城乡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其实施的效果是低效的。第三,实施区域内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等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所到学校相关学科的教研层次,但这种流动其实忽视了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而且存在个别教师只是为了评职称等目的参与定期交流项目,也就不能完全投入到支教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流动措施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章的分析,本文得出安徽省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中,在经费投入倾斜,硬件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实施效果较好,但在合理配置城乡义务教育

教师资源进而推进义务教育质量的政策效果不明显。如何提高相关政策的执行效果,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相关政策措施,本文将在下一章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四章促进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均

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安徽省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虽然还没有实现均衡的目标,但在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针对当前安徽省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可供参考的对策,从而实现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目前,安徽省针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总量不断增加,但是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仍然存在。因此为改变当前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首先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着力改善农村地区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教学资源均衡配置。其次,为尽可能消除由预算外收入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还应该鼓励私人、社会团体投资办学,积极拓宽教育经费的筹集渠道,尤其要引导社会团体和私人企业更加关注农村的义务教育事业,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获得更多的捐赠与投资。此外,应实施“全口径教育预算,强化学校预算参与全口径教育预算,要求各级政府把所有教育投入全部纳入预算,以此作为均衡配置财政资源的基础。”以政府预算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保障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推行落后地区优先配置教育资源的政策

以均衡发展为目标,对与实现目标“差距较大的地区进行经费、师资等各方面的倾斜性投入,按照分级倾斜的思路,差距越大、条件越差的区获得的倾斜投入也越多,对那些条件和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则相应减少国家的投入”。相对于城市地区来说,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较为薄弱,应对其实行倾斜性政策,扩大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转移付规模,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发展。具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关于此政策的具体执行方案。1999年,南非政府出台《国家学校经费规范和标准》(NNSSF),目的是使各省在学校非人员经费支出方面能够进行“贫困纠正”(pov erty re-dress),使经费优先运用到人口中最贫穷也是最需要投入的

群体身上,从而实现机会均等。根据该方案,各地方政府要根据学校的相关物质条件,如硬件设施、生均学校面积、生师比等指标,判断义务教育服务的有效性,并且将学校所处地区的相关贫困程度纳入考核内容,根据各项指标制定一个“资源目标清单” ( resource targeting list) ,以此目标清单为决定学校生均经费分配比例的依据。

三、创新城乡教师资源的配置制度

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关键在于城乡师资投入的均衡化。近些年来,为提高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的师资投入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城乡义务教育师资不均衡分布的状况依然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农村地区缺乏优秀的教师以及教师流动的失衡。2011 年,农村小学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为16.61%,农村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为59.62%,分别比城市低19.63和14.16个百分点。

近年来,安徽省政府针对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开展定期交流活动,教师培训项目等等,但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随着办学标准的提高,不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对优秀教师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优秀教师是一种稀缺资源。由此可见,教师资源失衡问题的本质其实是优质教师资源总量不足。因此,增加优秀教师供给总量是解决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失衡问题的根本出路。

(一)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教师资格认证机构和资格认证程序的管理,既要确保教师数量充足,也要保证教师质量合格。义务教育教师质量是否合格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否规范有着极大的相关性,教育部门除了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教师资格认定以外,还应该不断加强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完善,从源头控制义务教育师资力量的整体素质,使其成为保障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制度。

(二)公开信息引导教师流向

政府要做好教师人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发布,通过公布这些信息对教师流向进行有效地引导;此外,政府通过对教师资源相关信息的统计和处理,能够及时发现当前教师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和补充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福利待遇

相对于城市学校来说,农村中小学农村教学条件仍然比较艰苦,因此,要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或者说让农村中小学能留住优秀人才,关键要重视中小学教师的价值。尽管当前政策许多方面都体现出对农村教师的重视,但城乡教师待遇差距仍然很大。为改变现状,首先要大幅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加强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建立健全如教师教龄津贴、骨干教师津贴等制度,从整体上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缩小城乡教师福利待遇差距。其次,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在农村工作的教师与城市教师享受基本相同或略高于城市教师的待遇和条件以及发展机会。

四、适当扩大义务教育的免费领域

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尤其是针对弱势群体,政府部门应当继续加大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制约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些隐性教育成本,如校服问题、交通问题、餐费问题、农村中小学取暖问题、贫困学生资助制度等等,消除农村地区中小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存在的各种障碍,并且努力将这些具体措施形成一个完善的补偿机制。

五、强化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监督

建立和不断完善政府义务教育相关数据披露制度、鼓励公众参与义务教育发展事业,是提高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为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首先,应及时、完整的披露义务教育财政收支数据。省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财政信息应披露省、县(区)两级主要财政数据(比如县(区)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生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生均专用教学设备值等)(引用);县级政府教育部门应公开县、学校两级主要财政收支数据。其次,应定期披露区域内(县际间、城乡间、学校间)教育财政均衡相关数据,实时监测均衡状况的变化,并据此调整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政策。

护士礼仪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护士礼仪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一)礼仪的基本概念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步形成的,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形式固定下来的。由于礼仪是社会、道德、习俗、宗教等方面人们行为的规范,所以它是人们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这种行为规范包含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也体现出人们的品行修养。礼仪是“礼”与“仪”的合称,“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即尊重;孔子说过:“礼者,敬人也。”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别人,也要尊重自己。“仪”是恰到好处地向别人表达尊重的具体形式。简而言之,礼就是尊重;仪就是表达。如打电话时谁先挂?交际礼仪有其规则,地位高者先挂,这就是在礼仪表达细微之处见“敬人”之真情。总之,真正的礼仪行为应该是个人内在的礼貌修养在特定场合下以特定的形式表达的持续的、规范化的行为,是内在修养和外在形式的统一。 礼仪主要表现形式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 礼貌:礼貌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如遵守秩序,言而有信,尊老敬贤,待人和气,仪表端庄,讲究卫生等,它是礼仪的内在原则规范。莎士比亚曾说:“礼貌像气垫,里面什么都没有,但能奇妙地减少颠簸。” 礼节:礼节是社交场合表示尊敬和友好的惯用形式,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态上的具体规定。如鞠躬、点头致意、握手等。 仪表:“仪”指一个人的面容、服饰等,“表”指这个人的举止、风度等;外表之美与优雅动作之美构成了仪表之美。

仪式:仪式是指在一定的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规范化活动。如升旗仪式、颁奖仪式、结婚仪式等。在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时,需注重三个基本的理念:①尊重为本。礼仪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尊重,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客人是一种常识,尊重对手是一种风度,尊重所有人是一种教养。②善于表达。在与人交际时要善于表达自己的律己与敬人之心,否则会影响到有效沟通。③形式规范。讲不讲规范,是一个人素质问题;懂不懂得规范,是一个人的教养和修养问题。 (二)礼仪的分类 根据礼仪适用对象、场合及应用范围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日常生活礼仪、职业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四大类。 1 日常生活礼仪包括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出行礼仪等。在日常生活中讲求礼貌、礼节,如在家中待客,要为客人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让客人体会到主人的热情与细心,与朋友交往中注重必要的礼仪形式,可使友谊地久天长。 2 职业礼仪主要指人们在各种工作岗位上应当遵从的职业行为准则。通常按其行业可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等。护士礼仪则属于服务礼仪范畴。 3 社交礼仪社交礼仪又称交际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应用的礼仪。 4 涉外礼仪涉外礼仪是指在长期的国际交往中,逐步形成的外事礼仪规范,也就是人们参与国际交往所要遵守的惯例,是约定俗成的做法。它强调交往中的规范性、对象性、技巧性。既要体现国家一贯奉行的对外政策,又要表现出本民族特有的礼仪风貌;既要热情友好,又要不卑不亢,尊重他国的礼仪习俗。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精编WORD版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关键问题和拟创新点。 (限3000字内) 1.1核心概念的界定 "优化合作教研,促进青年教师主动发展"。合作教研是指教师为完成共同的教研任务,达到共同的教研目标而分工协作展开专业性的教研活动,"优化合作教研"是在合作教研的基础上,以目标共同性、智慧共享性、过程协同性、个体独创性为基本特征,运用小组合作、资源积累等组织形式,通过研讨式教研、案例式教研、沙龙式教研、课题式教研和网络教研等具体操作方式,提高合作教研的有效性,从而促进青年教师的主动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的合作大多是指本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学习合作",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者劳蒂(Lortie)曾经对教师文化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教师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个人主义,即是指教师羞于与同事合作共事和不愿意接受同事的批评,教师之间并没有合作共事的要求与习惯(劳蒂,1975),并从教师工作与环境、教师的心理品质两方面对导致的原因作了分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对教师文化进行了颇有价值的研究,提出了具有开放的、相互合作和支持的"流动的马赛克"(the moving mosaic)教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文化的一种发展。这为合作教研提供了理论依据。

礼仪礼貌的基本知识

礼仪礼貌的基本知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礼仪礼貌的基本知识定义: 礼貌----在交际过程中应具有的相互敬意、友善和得体的气度与风范。 礼节----人们在交际中表现出的尊敬、祝颂、迎送、问候、致意、慰问等所惯用的规则和形式。 礼仪----在大型或隆重的场合,为表示重视、尊重、敬意所举行的合乎礼貌、礼节要求的仪式。 礼仪的原则 遵守、自律、敬人、宽容、平等、从俗、真诚、适度 礼貌修养的基本准则 1、良好的服务态度 什么是服务服务是一种关系。服务是一个过程。服务是一种意识。服务是一种态度。服务是一种习惯。 a、认真负责、 b、积极主动、 c、热情耐心、 d、细致周到 2、备受重视的个人形象 1、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真实地体现着他的个人教养和品味。

2、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客观地反映了他个人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态度。 3、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如实地展现了他对待交往对象所重视的程度。 4、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是其所在单位的整体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5、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在国际交往中还往往代表着其所属国家、所属民族的形象。镜铭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阔,背容直; 颜色忌傲、忌燥、忌怠, 气象宜静、宜庄、宜和。 着装的“TPO”原则 Time(时间)、Place(地点)、Occasion(仪式); 六合(合身、合意、合时、合礼、合俗、合规) 正确的使用礼貌用语 礼貌用语范例 1.基本礼貌用语十一字及其运用要点 十一字: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

课题研究中核心概念界定

课题研究中“核心概念及界定”的写法 令狐采学 课题核心概念的写作 一、什么是核心概念 一般来说,我们经常把以下三种情况作为课题的核心概念。㈠课题名称中的特定概念 比如《“我能行”教育评价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其中的“我能行”就是一个教育中的特定概念。 ㈡课题名称中的关键词 比如《小学童话教学中提高阅读效率的策略研究》,其中的“提高阅读效率”就是关键词组。再如《以“规范草稿”促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探究》课题中的“规范草稿”。 ㈢课题名称中公众表述不清的词组 比如《小学科学以探查促进学生交流的实践研究》探查是从外国引进的一个词组,也是没能成为公众理解的,他就是一个核心概念。 只有把握了核心概念,课题研究才能确保课题研究的方向更加准确科学。 三、怎样给核心概念下操作定义?

㈠着眼过程 例如在《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研究》中对核心概念“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是从生成的过程角度来下操作定义的。 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是把学习的本质定位在立足个体资源,确保课堂整体交往的层面,学习中,教师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指导学生在小活动中展开自主探索行为,以获得生命潜能的不断开发与生长。 要能准确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认为必须分析清楚以下几点:⑴生长点是什么? 学生的“原知识、经验(包含体验)与优势”是自探性学习小事件得以有效生成的生长点。 ⑵生成的动力是什么?“课堂矛盾与个体需求”是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的动力。 ⑶生成的过程是什么?“整体交往”是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过程的本质特征。 ⑷生成的终点是什么?“提升生命质量”是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的最终目的。 ㈡着眼内容 例如在《基于统整理念的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中,给统整概念下操作定义是从统整所包含的范围(内容)出发的。 统整

(完整版)关于课题概念的界定

关于课题概念的界定 课题概念界定就是对课题的关键词做一个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概念或词语我们看起来很熟悉,但要说出确切的意思又说不清楚。概念界定就是要把这些看起来熟悉又说不清楚的词语说清楚,讲明白。课题中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词,不仅对于课题的清晰表述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课题的实践操作具有重要作用。如果研究者对所研究课题基本概念的理解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话,那这个课题就无法研究,因为,科学性是选题与研究的基本前提。因而,做研究要实实在在地把课题研究涉及到概念、术语弄懂弄透。 (1)界定的内容 ①研究范围的界定 对研究总体范围的界定既关系到研究对象(研究样本)如何选取,也关系到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如果研究对象的总体不同,那么,同一个研究课题所得到的结论就很可能不同。课题名称如果没有对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行限制的话,在研究计划里就要做一个界定。例如:“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研究”。这里的“学生”就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学段上分,学生有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从区域上分,学生有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等;从性别上分,有男生和女生,等等。到底研究哪一类型的学生,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②模糊概念的界定 在课题研究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模糊的概念,内涵不清楚,外延不确定,如“厌学生”“差生”“青年教师”“品德不良学生”等等。作为研究的对象,这些概念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切的定义。例如“学困生”这个概念,由于有多种解释,就必须加以界定。在课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的研究计划中,主持人对“学困生”作了如下的界定:“所谓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正常而又长期达不到教学目标的学生”。一般来说,给这些模糊概念下定义,应尽可能使用有参考依据的、比较权威的、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说法。对概念的界定不能望文生义,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自圆其说。 ③关键词的界定 一般情况下,关键词的涵义都很明确,无须解释。例如“高一学生”。但有些关键词的涵义不是很明晰或有多种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根据研究的需要加以界定。把关键词界定清楚,可以使课题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使课题研究思路明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使研究内容成为一个有确切涵义的问题,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研究结果和评价该

《服务礼仪》课程标准

《服务礼仪》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服务礼仪》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学时:64 适用专业:轨道交通运输(客运)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达到: 1、了解礼仪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了解东西方礼仪的差异。 2、在个人礼仪方面,掌握日常行为、服饰、仪容、仪态等礼仪标准。 3、了解商务、学校、家庭、餐饮、涉外礼仪的标准。 4、掌握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规范和礼仪;要求既掌握服务礼仪的基本理论,又要达到规范要求。 5、培养礼仪意识的修养;陶冶尊敬他人的情感;锻炼履行礼仪的意志;养成遵从礼仪的行为。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课题一礼仪概述 基本要求: 1、了解礼仪的基本内容及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认识礼仪的特征和原则,理解礼仪的深刻内涵和作用。 2、建立礼仪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提高自身修养,自觉遵守公共场合的礼仪规范。 3、能运用礼仪自身协调人际关系,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 4、掌握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的特点及服务礼仪的重要性。 重点: 1、礼仪的含义、起源及发展,礼仪的功能和作用。 2、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的特点及服务礼仪的重要性。 难点:礼仪的内涵与作用。 课题二个人礼仪 基本要求: 1、掌握站姿、坐姿、蹲姿、行姿、手姿、表情等基本礼仪。 2、掌握仪容清洁、修饰的方法。 3、掌握着装原则和配色技巧等知识;注重服饰的规范性。 4、具有讲究个人礼仪的能力,在各种场合下都能做到言谈举止非常得体,穿衣打扮非常合适。 重点: 1、面部仪容、静态仪容。 2、着装原则、姿态禁忌。

难点:个人礼仪能力的锻炼。 课题三日常交往礼仪 基本要求: 1、了解并掌握在日常交往中称呼、会面、介绍、拜访和接待、接打电话的礼仪知识。 2、了解并掌握沟通用语与礼节。 重点:沟通用语与礼节。 难点:规避礼貌禁语。 课题四商务礼仪 基本要求: 1、了解商务拜访和接待的基本礼仪,熟悉展览会、赞助会、发布会的基本程序。 2、了解商务礼仪的概念和基本原则、会议和仪式的概念、乘坐轿车的座次礼仪。 3、能熟练得体的接打商务电话,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商务信函和请柬,能够布置各种会议会场及合理安排座次,能够辅助策划各种庆典仪式。 重点: 1、商务拜访和接待的基本礼仪。 2、布置各种会议会场及合理安排座次。 难点:庆典仪式的辅助策划。 课题五学校礼仪 基本要求: 1、掌握学生礼仪、校园礼仪、求职礼仪的具体内容、行为规范和注意事项。 2、掌握修饰打扮、待人接物、撰写自荐信等方面的技能。 重点:1、校园礼仪、求职礼仪的具体内容、行为规范和注意事项。。 难点:撰写自荐信。 课题六家庭礼仪 基本要求: 1、掌握家庭礼仪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掌握家庭称谓礼仪。 重点:熟练运用家庭中的称谓礼仪。 难点:改善和优化家庭关系与亲友和邻里的关系。 课题七餐饮礼仪 基本要求: 掌握宴请礼仪、中餐礼仪、西餐礼仪的具体内容。 重点:宴请礼仪。 难点:西餐礼仪。 课题八涉外礼仪 基本要求: 1、了解国际交往中礼仪中的礼则、鸣炮、国旗悬挂等基本常识。 2、了解涉外活动中迎送、会见、会谈、签字等礼仪规范的仪式和程序。 重点:涉外活动中的礼仪规范。 课题九车站服务礼仪 基本要求: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关键问题和拟创新点。 (限3000字内) 核心概念的界定 "优化合作教研,促进青年教师主动发展"。合作教研是指教师为完成共同的教研任务,达到共同的教研目标而分工协作展开专业性的教研活动,"优化合作教研"是在合作教研的基础上,以目标共同性、智慧共享性、过程协同性、个体独创性为基本特征,运用小组合作、资源积累等组织形式,通过研讨式教研、案例式教研、沙龙式教研、课题式教研和网络教研等具体操作方式,提高合作教研的有效性,从而促进青年教师的主动发展。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的合作大多是指本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学习合作",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者劳蒂(Lortie)曾经对教师文化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教师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个人主义,即是指教师羞于与同事合作共事和不愿意接受同事的批评,教师之间并没有合作共事的要求与习惯(劳蒂,1975),并从教师工作与环境、教师的心理品质两方面对导致的原因作了分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对教师文化进行了颇有价值的研究,提出了具有开放的、相互合作和支持的"流动的马赛克"(the moving mosaic)

教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文化的一种发展。这为合作教研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内从"合作教学"概念出发进行的教研不少,有山东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协同教学试验",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的互动教学模式,但是在合作教研方面,严格地依据"教研"概念进行的合作教研的系统教研尚不多,多数教学合作的探究主要是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并且着眼点主要是课堂,而对教研本身,如教研活动、拟定教学计划、教材教法研究、备课等是否可以打破教师各自为战的局面采取合作的形式,以期形成学校合作教研体系和合作教研的操作系统缺少系统的研究。基于国内外对合作教研的现状,我们认为系统地开展优化合作教研具有教育价值。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合作教研的优化模式为校本研究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实现教师个人素质发展与群体智慧提升间的平衡,让教师在合作中学习、实践,在共同分享、提高中实现专业发展,是体现和增长教师生命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对改变青年教师的工作氛围、幼儿园的文化结构,真正形成"学习化组织",从而提高教学活动效果,促进孩子的发展,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年教师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成为教学骨干,是深化教改,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头戏"。关照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活状态,培育群体合作精神,有利于青年教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助于良好学校文化的建设。 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及目的

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及目的、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1、预习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提前进行接触与熟悉,是学生在学习之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教材所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自我学习活动。它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 2、对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很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课堂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我认为:小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应包括:主动预习课文的习惯、主动质疑的习惯、主动阅读的习惯、主动查找资料的习惯、主动练习的习惯等一系列好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使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步骤、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1、通过预习,学生自主解决一般问题。 2、培养小学生高年级学生主动预习的兴趣,提高质疑能力。 3、课外查找资料,并能进行有效筛选。 4、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 二、拟定的研究步骤: 1、学习、查阅有关资料,拟定可行性实施方案、措施(2008.12——2009.3) 2、根据课题研究目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形成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预设出预习能力的培养方案(2009.4 ——2009.5) 3、教学效果调查与分析(研究案例分析)(2009.6——2009.9) 4、研究总结(撰写研究结果报告)(2009.11)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中、高年级学生的行为指标:中年级进行预习能力与行为习惯关系的研究;高年级提高学生预习能力与效果的实践与思考。 中年级:1、能按老师的要求主动完成好预习作业; 2、上课能专心听讲,自觉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3、通过预习对学习产生兴趣,觉得学习不难; 4、每天能将自己的学习资料进行整理,以便查找; 5、针对预习时的疑难能主动和同学探讨、交流。 高年级:1、通过预习,自主解决一般问题; 2、提高质疑能力;

最新课题研究中核心概念界定资料

课题研究中“核心概念及界定”的写法 课题核心概念的写作 一、什么是核心概念 一般来说,我们经常把以下三种情况作为课题的核心概念。 ㈠课题名称中的特定概念 比如《“我能行”教育评价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其中的“我能行”就是一个教育中的特定概念。 ㈡课题名称中的关键词 比如《小学童话教学中提高阅读效率的策略研究》,其中的“提高阅读效率”就是关键词组。再如《以“规范草稿”促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探究》课题中的“规范草稿”。 ㈢课题名称中公众表述不清的词组 比如《小学科学以探查促进学生交流的实践研究》探查是从外国引进的一个词组,也是没能成为公众理解的,他就是一个核心概念。 只有把握了核心概念,课题研究才能确保课题研究的方向更加准确科学。 三、怎样给核心概念下操作定义? ㈠着眼过程 例如在《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研究》中对核心概念“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是从生成的过程角度来下操作定义的。 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是把学习的本质定位在立足个体资源,确保课堂整体交往的层面,学习中,教师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指导学生在小活动中展开自主探索行为,以获得生命潜能的不断开发与生长。 要能准确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认为必须分析清楚以下几点: ⑴生长点是什么? 学生的“原知识、经验(包含体验)与优势”是自探性学习小事件得以有效生成的生长点。 ⑵生成的动力是什么?“课堂矛盾与个体需求”是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的动力。 ⑶生成的过程是什么?“整体交往”是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过程的本质特征。 ⑷生成的终点是什么?“提升生命质量”是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的最终目的。 ㈡着眼内容

例如在《基于统整理念的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中,给统整概念下操作定义是从统整所包含的范围(内容)出发的。 统整 本课题的统整指的是教学资源的“整理”与“统筹”,核心是立足教材,确立目标,合理运用,有序呈现。具体包括教材内容的结构调整,学生经验与教材融合,课堂内容与课外资源衔接。 调整教材内容的结构,就是把一二年级“100以内加减法”组成一个大整体,重新编排,层层梯进。 学生经验与教材融合,是指教材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系统来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课堂内容与课外资源衔接,是指将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及时充实、整合、生成学习素材,使之具有互动性,将数学知识或生活情境、活动有机统整,引领孩子们与大脑中原有的“图式”联结起来,并在探索中循着自己的思维“舞步”,让情感、思维与技能同构共生。 ㈢着眼问题 例如在《以“规范草稿”促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中,对核心概念“规范草稿”的定义是从草稿本身的属性出发设计的。 规范草稿 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发现学生不注意正确使用草稿,随意性大,书写习惯差,使用效率低,直接影响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规范草稿显得非常重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规范好草稿书写格式,规范好草稿的书写内容,规范好草稿的使用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有利于学业成绩提高的学习习惯。 ㈣着眼指标 比如在《小学童话教学中提高阅读效率的策略研究》课题中,核心概念是“提高阅读效率”,这个概念的定义是从阅读效益的指标中生发出来的。 提高阅读效益 提高童话教学的阅读效率就是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学习童话时创设教学情境,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恰当的指导、督促、评价、激励等手段,激发学生多读、多讲、多写、多演童话故事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得以全面发展。 ㈤着眼文献

仪容仪表基本概念及要求

仪容仪表基本概念及要求 1.什么是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包括人的容貌、服饰、体态和举止等方面,是一个人精神面 貌的外观体现,我们应做到仪表端庄,整洁大方。 2.什么是仪容? 仪容主要指人的容貌,我们应做到仪容整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 3.什么是仪态? 仪态是指人在行为中的姿态和风度,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站立姿态、行走步态、面部表情等,都应力求优雅规范。 4.着装要求: 男学员女学员 头发1、头发应保持清洁并且梳理整齐,发式 不可过于时髦 2、头发不得长过衣领 3、不可有刘海和大鬓角(不得过耳部上 方) 4、不允许留光头 5、头发不要有潮湿的外观或使用过多的 发胶 6、不可漂染除黑色以外的颜色 1、整齐,干净、典雅及职业化的外观 2、短发不要遮住脸,将头发时刻整理好 3、长发用黑色发结在颈后盘成发髻 4、刘海应在眉毛以上 5、头发饰品不可过于新潮时髦 6、不可漂染除黑色以外的颜色 面部1、清洁 2、没有胡子 1、清洁 2、自然的淡妆,包括腮红,眼影,口红机 及接近肤色的粉底。 嘴部1、清新的口气1、清新的口气 2、使用合适的口红颜色 牙齿1、干净,没有食物粘在上面 2、没有明显可见的缺露牙齿 1、干净,没有食物粘在上面 2、没有明显可见的缺露牙齿 耳部1、不可佩带任何耳饰1、可佩戴式样简洁保守的贴耳式小耳钉。 2、不可佩带任何尺寸的圆耳环或掉链式耳 环 3、每只耳朵只可佩戴一只 指甲1、指甲剪短并修剪整齐 2、保持干净的指甲 1、指甲剪短并修剪整齐 2、不要涂带颜色的指甲油 3、保持干净的指甲

鞋子1、不可穿拖鞋。1、不可穿拖鞋。 2、不可穿特级高跟鞋 服装1、干净并熨烫整齐 2、所有扣子都在并钉在合适的位置 3、不能有破损和污迹 4、领结、飘带要端正 1、干净并熨烫整齐 2、所有扣子都在并钉在合适的位置 3、不能有破损和污迹 4、领结、飘带要端正。 袜子1、完好无损 2、干净 3、黑色 1、完好无损 2、干净 3、长筒袜不可有图案 身体1、每天洗澡 2、使用淡雅的香水 3、在适当的时候使用除臭剂 4、不可有外露的纹身 1、每天洗澡 2、使用淡雅的香水 3、在适当的时候使用除臭剂 4、不可有外露的纹身 手臂1、经常保持手部洁净 2、手上戒指不得超过一只 3、不得戴手链等装饰品 4 .不得戴款式夸张或奢华的手表(特殊 岗位除外) 1、经常保持手部洁净 2、手上戒指不得超过一只 3、不得戴手链、脚链等装饰品 4 .不得戴款式夸张或奢华的手表。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限4000字内)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互动”,也叫交互(Interaction),是指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和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缺乏互动,各种学习环境要素的力量或“给养”就难以发挥。 2、“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3、“互动交往”教学方式:以集体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学习者通过与教师、同伴、文本课程等之间的对话,在互动中分享经验、融通视界、建构知识的意义,沟通彼此的理解,提升生命的境界,形成富有人情味的教与学活动。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本课题从对作文教学互动策略的研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的研究、数学课堂师生如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的研究三个方面入手,强调学校里互动教学的构建,努力从各方面实施三个子课题的设计,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本课题,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提高。 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主要通过对有关理论书籍的学习及对国内外有关互动教学研究的资料进行收集和研究,使我们所立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方向更明确,方法更科学,以保证课题的研究质量。 2、问卷调查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继而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3、座谈研究法 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让学生结合学习的体会,谈谈他们的认识,指出互动交往教学方式中还存在的问题,并讨论有效的教学方法。 4、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施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反思、评价分析,寻找得失原因,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补充。 5、个案研究法通过课堂中某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小组学习中的某个具体环节,深入研究影响小组学习中

基于核心素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的界定

基于核心素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研究 (一)课题的概念与界定: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 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的 18 个基本要点。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否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发展自身的主体性的过程。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 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 ,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 合作学习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与 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 与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等彼此间的互动,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合作学 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使教学过程远远不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 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 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 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 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坚持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本课题的研究仅限于盘锦市盘山县吴家学校小学部全体学生。本课题以盘锦市 “分组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为载体,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发展 小学生核心素养。采用观察法、文献调查法、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等进行研 究。

第一章礼仪的概念

第一章礼仪的概念、历史起源、重要性1、礼仪的概念 广义上:礼节+仪式+礼貌 狭义上:是建立在对他人的尊重、体贴和关爱之上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常见的礼仪规则:信守时约、入乡随俗、不卑不亢、互利互惠、以 右为尊、女士优先) 2、礼仪的起源 原始社会的礼仪→奴隶社会的礼仪→封建社会的礼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礼仪→近现代礼仪:商务形象礼仪、办公室礼仪、社交礼仪、餐饮礼仪等 3、为什么要学习礼仪? a 有助于培养积极的心态,养成高度的自制力和高超的领导能力。 b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自信,塑造迷人的个性。 c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保持身心健康。 礼仪的作用: a、塑造高尚人格的途径 b、追求事业成功的手段 c、打开交际大门的钥匙 d、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 e、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石 f、社会发展的助力器 第二章办公室礼仪 融洽的办公室人际关系可以使我们忘记工作的单调和疲倦,缓解

我们的工作压力,使我们对生活有一个美好的心态。 一、人际关系礼仪 A与领导相处:关注形象、爱岗敬业服从为先、多多请示、工作独立、避免冲突: B与同事相处:准确定位、谨言慎行、善于取经、乐于助人、乐观幽默透明竞争 二、办公区域礼仪 A办公室桌面环境:办公室的桌椅及其他办公设施,都需要保持干净、整洁、井井有条。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几案精严见性情”。 B办公室心理环境:“硬件”环境的改善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方面,而更为重要的是“软件”条件,即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三、电话礼仪 1、接电话礼仪 A原则:铃响不过三、自报家门、礼貌结束、热情友好、及时转述 B注意事项:a 电话听不清楚时要立即告诉对方; b 叫对方等待,应该说明原因及等待的时间; c 不能接电话、或不得不终止电话应该礼貌地告诉对 d 讲电话的时候一定要确认对方的姓名、身份, e 同事家里电话、手机、呼机,未经允许不要告诉别人, 尤其是你的上司; f 打错电话态度要良好,别让对方对公司产生不良印

群文阅读核心概念界定教案资料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群文阅读 1.群文:所谓“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群文”一词最早由台湾小语会理事长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主题演讲中提出。在此之前,日本的“群书阅读”、港台的“多文本阅读”、江浙的多篇课文的教学、多本书的阅读可作为“群文阅读”的源流。树人教育研究院通过缜密论证,开行业先河,在国内首次系统深入的建构起“群文阅读”的理论体系。 2.群文阅读:由树人教育研究院专家论证后明确提出“群文阅读”的概念界定:广义的群文阅读是一种阅读形态,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阅读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从不同平台载体上,在复杂资源中进行信息的自由提取和有效聚合,从而实现阅读者个体自我或社会意义的构建。狭义的群文阅读是指一种教学方式。指在一节课里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阅读。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某个议题选择若干篇符合教学需要的一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阅读学习,学生通过对多个文本的体验、思考、讨论来构建意义,实现学生阅读力的提高。 本研究所指的群文阅读,是一种狭义的阅读。那么从单篇到“群文”,对阅读教学而言,意义究竟何在?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谈了三点:意义一:让师生回归到“阅读”的本原。意义二:对真实阅读情状的模拟。意义三:努力改变阅读教学的痼疾。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充分相信儿童学习的能力,打破以单篇独进、深探细究的精读教学的模式,让群文阅读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赵镜中教授概述了“群文阅读”的特征:同一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教学。“群文阅读”是新时代背景下一种新的阅读理念, 3.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

个人礼仪的概念

个人礼仪的概念 篇一:礼仪的概念 礼仪的概念 基本信息 词目:礼仪 拼音:lǐyí 定义:1.礼节和仪式。2.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解释:1.礼节和仪式。这是传统的解释,“礼”字和“仪”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礼”,多指个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礼节;“仪”,则多指集体性的,像开幕式,阅兵式等,就是仪式。 2.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这是现代通俗而简洁的解释,这里的方式分行动型和非行动性,像鞠躬,给老人让座等,就是行动型的,也就是尊重的形式,这需要行动才有效果,;而像庄严场合不嘻笑,别人睡觉不吵闹等,就是非行动型的,也就是行为规范,它不需要行动就有效果。 葛静礼仪小姐 《诗·小雅·楚茨》:“献醻交错,礼仪卒度。”《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史记·礼书》:“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北齐书·皇甫和传》:“及长,深沉有雅量,尤明礼仪。”基本含义

致福曰礼,成义曰仪。 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由来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法庭的规定。在西方,“礼仪”一词源于

省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教材与课程开发研究

附件4: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Array课题 申请书 课题名称 课题类别 学科分类 课题负责人 责任单位 填表日期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6年11月修订

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一、本人自愿申报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认可所填写的《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审批书》(以下简称为《课题申请·审批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课题申请·评审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同意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使用《投标申请·评审书》所有数据和资料。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其委托部门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 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着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 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3.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均如实说明。 4.恪守学术道德。研究过程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对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各自贡献均要在成果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5.维护学术尊严。保持学者尊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声誉,不以课题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6.遵守课题管理规定。遵守《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 7.明确课题研究的资助和立项部门。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发表时须在醒目位置独家标明“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年度××××课题(课题批准号:××××)成果”字样,课题名称和类别与课题立项通知书相一致。凡涉及政治、宗教、军事、民族等问题的研究成果须经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后方可公开发表。 8.标明课题研究的支持者。要以明确方式标明为课题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非课题组个人和集体。 9.正确表达科研成果。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10.遵守财务规章制度。合理有效使用课题经费,不得滥用和挪用。课题结题时如实报告经费使用情况,不报假帐。 11.按照预期完成研究任务。课题立项获得批准的资助经费低于申请的资助经费时,同意承担课题并按预期完成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研究目标。 12.成果达到约定要求。课题成果专着、论文、研究报告等公开发表,并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作为课题研究者,本人完全了解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管理规定,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特授权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保留并向我省有关部门或机构报送课题成果的原件、复印件、摘要和电子版;有权公布课题研究成果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同意以影印、缩印、扫描、出版等形式复制、保存、汇编课题研究成果;允许课题研究成果被他人查阅和借阅;有权推广科研成果,允许将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内部报告、学术会议、专业报刊、大众媒体、专门网站、评奖等形式进行宣传、试验和培训。

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幸福每一个”的小班化教学区域推进研究 1.小班化教学 “小班化教学”是学生数控制在30人左右的教学单位中,以个别教学、合作学习以及全纳性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班额缩减带来的师生互动频次、时间空间等方面优势,面向每一个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 2.幸福每一个 “幸福每一个”是本市基于10年小班化研究和发展所提出的小班化教学主张,其核心是“幸福”,关键是“每一个”,包含两层含义:让每一个学生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幸福的体验、感受应当伴随教育的全过程。我们认为儿童阶段的幸福,其特征是健康、快乐、自主、适性发展,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儿童创造幸福的学习生活。小班化教学更有条件以“幸福每一个”的策略、方法、手段,满足每一个儿童“幸福成长”的需要。因此“幸福每一个”应当成为小班化教学恪守的核心价值观,并由此规定小班化教学发展的实践取向。 3.区域推进 “区域推进”是本市小班化教学研究和发展的整体策略,即全市教育各层面主体(各部门)在明确本市基础教育以推进小班化教学加快实现“增长教育优质资源,实现教育高位均衡”的战略目标基础上,相互间协调互促: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政策支持,业务指导部门提供必要的专业引领,实验学校力行教学实践创新,共同推动区域小班化教学实践不断深入发展,最终实现“幸福每一个”的目标。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研究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有两个:问题解决,教师发展共同体。 关于“问题解决”,一般认为这是一个数学概念,主要是指从20世纪80年代起日益兴盛的国际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理念与实践,提倡在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具体情境,启发和鼓励学生独立提出探索性及求证性问题,形成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探索可能出现的多种答案,培养学生在不同条件下多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题中的“问题解决”,引自上述数学概念,

礼仪的含义和特征

第二节礼仪的含义和特征 教学目标:理解礼仪的含义和特征 教学重点:礼仪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功能 教学难点:礼仪的基本原则.并能够将其运用到社交活动中。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最重要的礼貌,它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 ——赫尔岑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爱默生 二、新授: (一)、礼仪的含义 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本意是“敬神”。礼经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浸润和熏染,其含义在不断地演变,时至今日,礼已经深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之中,引申为表示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或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和敬意。因此,礼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一般而言,与“礼”相关,的词常见的有在不念旧恶,即礼貌、礼节、礼仪。礼的核心是礼貌,礼的形式的礼节,礼的规范是礼仪。 礼貌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谦虚、恭敬、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体现丰一个人的基本品质。礼貌的外部表现主要是仪表仪容适度修饰、姿态举止端庄得体、态度亲切和蔼、说话文明谦虚恭敬、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如尊老爱幼、热情待客等。 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际过程中表示问候、致意、致谢、慰问、哀悼等惯用形式或具体规定,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如熟人路遇相互打招呼、宾主见面相互握手、逢年过节互相拜访、亲朋好友遇喜事送礼物、宴会中相互敬酒、对遇病痛灾难的人们进行慰问等。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在礼学体系中,与礼貌和礼节相

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从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社会的标志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革命,这场革命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计算机的介入,使得数学科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有效教学是近年来在新课改下出现的名词,是教育领域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意指教学的科学性,即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真正理解的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在我国,对课堂有效性的研究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或个人进行着这方面的研究。而对高效课堂的研究于近期才兴起,由长春出版社出版的熊梅所著的《高效课堂》一书对高效课堂进行了理论上的一些探索。山东省安丘市进行了快乐高效课堂的研究,江苏省盱眙县明祖陵实验小学在课堂教学方面实施“快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浙江省建德市启动“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系列研究活动。山东省瑞发学校研究后总结出了《高效课堂六大特征》。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目标:我们拟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为突破口,通过调查研讨、专家咨询等方式,对教学进行科学性优化,并进行实践性检验,最终探究出一套凸显实效性的科学教学方案. 2、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①对我校进行现状调查, ②对调查材料进行研讨分析, 以数学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探究出一套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