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专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职业中专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职业中专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福建省周宁职业中专学校

申报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自评报告

福建省周宁职业中专学校近年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县直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争创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为方向,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积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年来,学校按照省级重点中专学校评估标准的3个A级指标,15个B级指标,40个C级指标的内容要求,不断加强和完善软硬件设施。现将创建情况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汇报如下:

一、学校概况

周宁职业中专学校是我县职教中心牵头学校,肩负全县职业中专学历教育和各类各部门职业培训的重任,同时,学校还承担“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宁德市三电技能培训基地”、“周宁县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等功用。学校前身为周宁职业高级中学,创办于1983年,2000年初整体搬迁至现址,同年底升格为职业中专。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校园占地面积76亩,校舍建筑面积23848多平方米,教学设施设备基本完备。学校以应用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及电脑财务会计为骨干专业,设置了计算机、财会、应用电子、旅游、农村经济等专业,其中计算机、财会、应用电子为市级重点专业。学校现有教学班29个,在校生达2023人,教职工109人,是一所规模较大、影响颇广的学校。

二、硕果累累的办学成效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承担学历教育和非学历中短期培训的双重教育任务,推行毕业证书和职业技术(或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度。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经常性地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并选派优秀学生参加各级中职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近几年,我校的学生在财会专业、计算机专业、电子专业在省市职业技能竞赛中均获得良好成绩;超过91%的学生在毕业前通过了专业技能鉴定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单招考试中,连续多年升学率超过80%,许多学生升入了高一级职业教育院校学习深造,圆了自己的高校梦。

建校以来,共培养了一万多名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分别推荐到北京、厦门、上海和福州等城市及本地区就业,平均就业率超过95%,为社会输送了“知识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实用,职业道德良好”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毕业生中,已有一大批人凭良好的开拓精神、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突出的工作业绩脱颖而出,有的进入企业管理层,有的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有的自主创业,毕业生以质量高、能力强、后劲足,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如86届毕业生吴国全已成为县人事局主任科员兼副局长;90届、91届毕业生李文光、陈明瑭分别成为周宁狮城中学副校长和周宁六中校长;98届毕业生许传授已成为飞毛腿(福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98届毕业生凌志辉成为冠捷公司驻巴西办事处负责人;01届毕业生郑柳青被冠捷公司公派至马耳他深造;我校名誉校长、89届毕业生杨仙林自主创业,资产过亿……还有数以百计的成功企业家、数以千计的业务骨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获得市文明学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单位、市职教招生先进单位、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县平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基层工会组织等荣誉称号,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职业教育事业备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学校前身为周宁职业高级中学,原校址位于狮子山脚下,创建之初,学校面积15亩,教职工18人,学生80多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进取,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原校址的规模已完全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周宁县委县政府认为,只有做大做强,才能适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周宁的职业教育事业才能有出路。经过多方的研究和论证,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学校校址进行整体搬迁,并提出了力争在短期内实现职业高中到中专学校升格的要求。经过多方努力,学校于2000年初实现了整体搬迁,同年底升格为职业中专学校。

搬迁和升格后,县委县政府及县直有关部门仍然关注周宁职专的发展,县主要领导经常到校调研并指导工作,以各种方式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协助学校解决了土地转让、不良资产化解、危房改造及拆迁等难题,县政府先后成立了职专综合楼建设领导小组、申报省级重点专业中专学校领导小组,成立了周宁县职教中心并确定我校为职教中心牵头校。县发改局协助我校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贷款和建设项目立项,几年来,为我校争取到了开发行800万元贷款、国家发改委项目资金支持190万、省长基金会资金支持210万元,目前仍在为我校争取教育中央投资计划项目资金600万元,同时为我校学生宿舍、实训大楼等重点项目争取到了项目立项……使我校的基础建设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县教育局、人事局、编办等部门在全县教师数总体超编的情况下,全力支持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三年来,为我校增加了11个编制,分配了27位(其中4位为外省市籍教师)应届非师资类本科毕业生,使我校专业教师紧缺的困境得以缓解……;财政局、建设局等相关单位也为我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不遗余力的帮助。

职专在周宁的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回报,以我校名誉校长杨仙林为代表的众多周宁在沪企业家,为我校的发展慷慨解囊:捐赠图书为我校建立了校友图书馆、捐赠电脑建立了教师电子备课室,目前,他们正为成立周宁职专教育基金会积极筹备着。甚至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也为我校捐赠印刷设备……。

在县委县政府、社会各界及职专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周宁职专得以在宽松的环境中大踏步的前进,如今学校校园校舍面积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队伍逐步加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专业设置日趋合理,毕业生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与建校之初有了天壤之别。周宁职专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凝聚了全县人民的心血、厚爱和期望,经过三年的认真筹备,我们正式向省教育厅申报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

四、常抓不懈,开创我校总体工作新局面

学校全体师生以“求实创新、开拓进取”为校训,以建设高山一流职业学校为目标,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抢抓机遇,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基础设施建设已具规模,办学条件日臻完善

几经建设,我校现拥有一幢教学主楼、一座办公楼、一幢多功能楼、两幢教师宿舍楼,正在筹备兴建两座学生宿舍楼和一座实训楼;文体设施不断完善,能满足学生参加各项文体活动的需要,有标准的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及单双杆区、室内乒乓球场、健身室、舞蹈室、室内舞台等,400米环形跑道的标准田径场已经整平,预计于年底前开工建设。

学校有较充足的教学设施和场所,拥有计算机房5间(计算机408台),财会模拟实验室2间,阅览室及图书室各1间(藏书达6万册),电子电工实验设备8套,家用电器综合实验设备8套,制冷实验设备1台。近年来,为了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学校还下大力气,建设了校园音响系统,开通校园宽带网,建起了办公网络和教师电子备课阅览室,并开设了全县最先进的多媒体电教室(5间)和学校教学监控系统。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添置和使用,为我校教学手段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专业骨干培养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学校的生力军,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高度重视对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拥有一支爱岗敬业、学历达标、结构合理、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高级讲师15人,讲师36人,专任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占100%。近年来,我校健全完善了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和条例,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拟定了学习培训计划,千方百计为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创造条件。至今,专任教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有80人,占理论课教师总数的80.6%,还有部分教师正在参加专升本函授或自学考试。

在抓好学历提高的同时,学校还实施“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鼓励教师参加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教育教研交流、在岗自学、课题研讨、课件制作等各种类型的中短期培训学习,已有2人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5人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8多人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为了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学校还加强了教师对素质教育理论学习和现代教学手段培训工作,每年寒暑假都充分利用学校设备先进的有利条件,分批组织教师培训计算机知识,现有32位教师通过计算机初中级考试并获得证书,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学会并掌握了课件制作和运用多媒体上课的技能。

为适应教学需求,学校还向社会招聘叶建西、魏日奎等2名经济师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不仅丰富了教师结构类型,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早更快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

(三)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德育体系、突出和谐校园建设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是我校教育的出发点。学校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积极探索德育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实效性。建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以政教处、团委、年段长、班主任、保卫科等部门为骨干的强有力的德育队伍。学校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中心,进行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狠抓日常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两项教育,注重对学生遵纪守法、文明诚实、助人为乐以及自律自强等行为的养成教育;开展以每年元旦汇演为中心内容的文化艺术节和以校运动会为中心内容的体育节系列活动;开展一系列的主题征文或演讲活动。根据专业特色,电器专业每年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计算机专业设计制作各类有班级特色的班报与网页;创办学生文学社,成立校运动队、舞蹈队,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会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省市级先进集体、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同时,学校还十分重视社会、家庭的德育资源,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聘请校外辅导员,完善家长学校制度,积极与部队社区共建,拓展德育基地,并经常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法制教育。从而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的育人新格局。

(四)抓常规、促教改,素质教育成效显著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关键。我校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素质,提高自主学习”这个主题开展教学教改工作。首先,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对教师备课、授课、公开课教学、听课、评课、批改作业、出卷、辅导竞赛等制定出相应的较为完整细致的评价标准,由各学科教研组具体实施,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近年来,上级主管部门对我校的教学常规规范化管理予以高度评价。其次,为树立现代教学新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依据上级部署,学校严格要求教师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并组织开展新教师技能培训和创优评优活动,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激励并创设条件让教师参与省市级立项课题实验,组织教师参加新一轮课改理论培训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培训,并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获取最新教学教改信息,特别要求教师要适应现代化教育,学会设计制作课件和运用多媒体技术上课。近年来,我校教研教改蔚然成风,学术研究氛围浓厚,共有六十多篇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交流。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个性,我校实施了人本管理,施行弹性学分制,充分照顾学生的具体情况,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先实践、后补修学分,可以在5年内修完全部学业。实行了学生评价改革,推行素质教育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学校还按照“全面发展,培养特长”的目标,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县级以上学科竞赛和文体比赛,获得喜人的成绩:我校参加2006年首届宁德市职业学校财会技能级赛获得团体第一名,电子专业技能竞赛获得团体第三名,其中05级电子专业魏谢华获得电子元器件识别比赛第一名;08级计算机学生杨陈良、彭华俊、07级计算机专业林清华参加2009年宁德市中职学校技能大赛“计算机”项目分别获得二、三等奖;校学生篮球队在参加县高中男子篮球比赛中屡获佳绩;校舞蹈队、艺术队多次参加周宁县各类文艺演出及县委宣传部组织的文艺下乡活动,学生李陈生还参加了省体育局组织的男子排球集训……。素质教育结出累累硕果,学校各项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赞誉。

(五)加强招生宣传和就业推荐工作

近年来,随着初中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减少及周宁在沪企业规模的逐年壮大,加上社会重普高轻职教的思想仍普遍存在,许多学生初中毕业后赴上海就业,导致了中职学校生源的逐年萎缩,给我校招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为此,我校每年的招生工作都尽力做到早启动、早宣传,通过印制精美传单、招生简章、录制播放职业教育专题片等,组织人员到各中学和村镇进行宣讲,向学生和家长面对面宣传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优惠政策及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报纸专刊、有线电视、校园网站等媒介宣传我校的发展成就,扩大学校社会影响;通过邀请有成就的职专毕业生回到初中母校现身说法,让学生感受到接受职业教育的美好前景……,经过有的放矢的不懈努力,我校每年均能完成上级布置的招生任务,近两年的招生数还呈现可喜的上升趋势。

我校十分注重学生就业工作,首先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每年初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生就业推荐工作领导小组,校领导班子经常带领有关人员深入调查,走访用人单位,倾听企业的意见。学校通过早年向企业输送大量优秀毕业生,与福州冠捷公司、华映光电公司、东南汽车公司、厦门友达公司、北京南国苑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飞毛腿(福建)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中等技术人员的供需关系;通过周宁在沪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与上海私营企业建立了新的人才供需关系,近几年,我校大量合格毕业生涌向上海就业或创业,学校就业工作逐渐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自主就业的模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由学校推荐就业的模式。

学校认真做好毕业班学生就业前的指导工作,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强化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化;加强我校就业推荐网络的完善,进一步了解就业市场动态;认真做好各就业点的跟踪和反馈工作。关心和解决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力求做到让每一个毕业生都有一个满意的就业岗位,从而形成了一个“招得进、学得好、送得出”的良好发展态势。

(六)突出专业特长,开展技能鉴定,努力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新时期,职业学校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本位,实行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造就生产、服务和管理为一体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近年来,我校依据这样的办学理念,为了办学能更加贴近市场,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及时对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进行了调整。为适应“闽东亲水游”及周宁建设生态旅游强县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还设置了旅游专业;针对在沪企业对财会人员的大量需求,学校连续三年招收财会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外聘财政局经济师担任兼职教师,逐年增加财会专业的招生数。

学校还承担了大量的校外短训任务。学校先后与县农办、旅游局、移民办、民政局等单位联合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导游班培训、库区移民子女实用技术培训及科技拥军实用技能培训等。

根据国家对技术工种人员实行“双证制”的有关要求,历年来我校一贯鼓励、支持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对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考核,让学生取得“双证书”,为就业创造优越的条件。为了落实“双证制”,我校努力创造条件,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2008年12月12日成立了“周宁职业中专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同时配套引进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培训了一批考评员,学校可以对维修电工、计算机操作员等工种进行鉴定并发证,2009年5月进行首次为93人进行了职业技能技术鉴定。

为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我校几年来十分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先后与周宁县移动公司等单位达成协议,做为我校学生实训基地。学校正计划兴建一座占地面积1125平方米、建筑面积5625平方米、预算投资800万元的实训大楼,并添置相应的器材,届时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我校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

(七)创建科学的管理机制,促进学校的规范管理

近年来,学校进行了教学体制和内部激励机制改革,按规定配备了党、政、工、团及相关职能管理机制,培养并提拨了部分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教学骨干担任校级领导,中层管理队伍结构合理,人员精干,均来自教学第一线。班子成员同心同德、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教学管理之中。

我校加快制度建设步伐,通过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完善制度,坚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民主监督,相继修订、健全并实施各项规章制度,先后出台了《教师考勤制度》、《教师年度考核量化细则》、《教职工年度考核评优条件》、《教学督导制度》、《职称评聘量化评分标准》、《班主任工作评价方案(试行)》、《学分制管理方案(试行)》、《校务公开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条例。学校还实行了“年段负责制”和“教研组负责制”双轨运行的管理机制,强化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率,使学校管理日趋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

学校财务制度健全,各项财务管理措施得以落实,经费收支严格按要求实行收支两条线,能严格按有关文件规定合理收费,不存在向学生乱收费现象。

学校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及时将学校的评优评先、年度考核、学期综合考评、职称晋级、财务收支等重大事项进行公示。通过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极大鼓舞了教职工的工作热情。

(八)建立助学金、奖学金制度

学校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两年来,准确地为1000多名学生发放了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并逐步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帮助所有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还特别关注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坚持开展扶贫助学工程,制定并实施了《周宁职专中职贫困生资助方案》,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减免或缓交学杂费,并积极争取政府补助和社会热心人士的资助资金;开展勤工俭学,优先推荐贫困生就业等有效措施。每年有几百名学生获得200-800元不等的资助,使许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的贫困生顺利就学并实现就业。

学校还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实施奖学金制度,对获得一、二、三等奖奖学金的学生每年予以500、300、200元的奖励。

回顾过去,我们为我们付出而得到的回报感到欣慰;展望未来,我们为学校美好的前景而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周宁职专必将能把握申报省级重点中专学校这一新的发展机遇,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并继续沿着“学校建设科学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教育质量优质化”的道路奋勇前进,务实创新,励志图强,努力将我校建设成山区县一流职业学校。

总之,对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创新、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二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理念新颖、形式灵活、具有自己的特色。办学成绩显著,发展前景好。三是有一支团结向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专业技能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四是专业设置能适应社会需要、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五是毕业生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就业质量逐年提高。

五、存在的不足之处

对照标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学校基础设施还较为薄弱,教学设备急需添置和更新。二是专业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课程体系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开展。三是骨干专业的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四是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应加紧建设实训大楼和图书馆,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针对存在的问题,学校通过认真、全面的分析,广泛征求意见,已着手进行整改:一是借助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校园建设和设备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二是继续加强内部教育教学的管理和改革,鼓励和支持教师的业务进修,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进一步加大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灵活的办学模式,彰显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当地经济的功能。四是努力探索后勤社会化的路子,解决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给学校带来的后勤压力。五是要以参评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契机、为新的起点,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为早日参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而努力。

六、学校近中远期发展规划

创建省级重点中专学校是我校前进的动力,也是我校美好前景中的一个重要亮点。我们将以创建为契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先进的办学思想为先导,以优秀的教育教学质量为保证,以一流的服务为宗旨,创建一流的校园环境、人文环境、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使学校的教育科研、培养模式与管理水平进入全省职校先进行列,力争在3—5年内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创建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为将来争取升格为职业大专院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近期规划(2007年——2010)

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学生宿舍楼、实训楼、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充实计算机专业、财会专业、电子电工专业的实训设备;力争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达90%以上,其中高级讲师比例超过20%;在校生人数增加到2200人以上,年职业培训人数力争达到2500名;新增一个国家紧缺人才培养专业——汽车维修服务专业,并力争招生数达50人以上;创建一个省级重点专业(财会专业)及一个重点实训室。

(二)中期规划(2011年—2013年)

用三年时间完成体育馆、新办公楼等基础设施;建成标准的篮球场6个和排球场1个,室内羽毛球场2个及室内乒乓球室等,添置各类图书6万册,使学校藏书量超过12万册;力求75%以上的专业课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新增设电器工程自动化专业;创建一个国家级重点专业,一个省级重点专业,力争迈入国家级重点中专行列。

(三)远期规划(2014年—2016年)

扩大校园面积,征用校园东侧30多亩地建成百亩校园;建成独立的图书馆,藏书量达20万册以上;建设2号实训大楼,添置实训设备;力争早日升格为职业教育大专院校。

春风化雨二十载,桃李芬芳香满园。2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一万名毕业生,他们活跃在祖国各条战线上,他们用青春抒写人生最美丽的诗篇,用业绩谱写学校灿烂的历史。如今我们要紧抓职业教育大好形势,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进取精神,把继承和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继续深化改革,走创新之路,树立品牌意识,团结一心,锐意进取,为创办一流职校而努力奋斗!

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学院评建工作从2006年1月开始,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方针,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特别能打硬仗”的评估精神,扎扎实实地开展评建整改工作。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学院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要求进行逐项自评,并邀请省内外专家到校指导,自评达到较为满意的结果,现形成下述自评报告,请专家组考察审定。

第一部分学院概况

一、历史沿革

学院有四十余年的办学历史,前身是创办于1965年的辽宁仪器仪表中等技术学校,隶属辽宁省仪器仪表工业公司,校址位于丹东市福春街。由于受“文革”影响,学校于1970年停办。1979年恢复办学,更名为辽宁仪器仪表工业学校,隶属辽宁省机械工业厅,校址位于丹东市桃源街,1992年学校被评为省部级重点中专,1999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同年,经辽宁省政府批准,学校开始高职教育办学试点,1999年学校划转辽宁省教育厅所属。2000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002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在原辽宁仪器仪表工业学校基础上,独立升格为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9月在保留原校区(现北校区)基础上,正式组建学院南校区(浪头校区),地址位于丹东市北环路。2004年,学院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数控技术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在四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三变体制、三迁校址、三易其名,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具有一定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二、学院现状

学院坚持服务于机电设备制造行业,根据制造业的核心产业、关联产业和附加产业这一产业结构对应设置主体专业,形成以机电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体系。同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大制造业服务类专业建设。现设有4系2部共六个教学单位,有10个专业群,30个专业方向。学院拥有国家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级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113名,专任教师201人,兼职教师67人,生师比17:1;具有副高级以上职务教师77人,其中教授20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3%;专任教师中有硕士学位教师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0.4%;“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76.2%;现有占地面积354468.4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94169.8平方米,生均22.9平方米;学生宿舍总面积30001.6平方米,生均7.3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276.3万元,生均5534.4元,百名学生配备教学用计算机台数36台,百名学生配备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37个,馆藏图书251090册,生均61册。

第二部分评建工作

一、落实组织、建立网络

遵照教育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暂行)》和《辽宁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与操作规程》的精神,建立了评建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把评建工作分解为十大专项工作,每个专项工作由一名班子成员总负责,分项工作由中层干部负责组织落实。建立了评建办公室,负责相关工作的组织、落实、指导和督办整体工作进程。建立了自评负责人制,由院领导、中层干部组成校内评建专家组,实行主要指标和关键要素负责制,每人负责一个关键要素,指导各自指标的自评自查自建工作。同时,各系部也参照学院评建工作组织形式,建立相应组织机构,进一步分解任务,落实到人,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了完善的评估工作组织网络。完整的评建系统网络和明确的职责范围,保证了评建工作层层有人负责,条条有人落实。

二、思想动员、全员参与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要求,学院本着“文章做在促上、精力用在改上、力量花在建上”的原则,明确了“人人都是评估对象,事事都是评估内容”的思想,先后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突出准确理解有关评估文件精神和学院发展建设理念两个着力点,开展了多形式、全方位的思想动员。实施了“走出去、请进来”策略,先后组织百余人次到省内外5所已经评上优秀和按照新的评估方案已通过评估的高职院校学习取经,邀请了2名教育部评估专家进校通过模拟评估、实地讲评、举办讲座等形式,现场指导评建工作。按照教职工和学生两种类别印发了评估工作宣传手册,并组织了应知应会知识测验。学院多次召开党委会、院长办公会、院务会、教务系统大会等,统一思想,研究布置和检查评建工作。从而使教职工明确了评估的根本目的和对学院发展建设的重要意义,形成了“评估牵系你我他,誓与学院共荣辱”的氛围,全体教职工人人关心评估,人人参与评估,以主人翁的态度为评估出力。这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为迎评促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周密部署、按步实施

评估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既要以历史的眼光回顾总结过去,又要以发展的观点进行整改,所以我们在开展评建工作中严格按照有关评估文件精神对照检查工作,评严、改实、促建,力戒虚浮。具体工作共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确任务,总体部署。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建立了组织网络,分解了指标任务,明确了职责责任,理清了工作思路。

第二阶段摸清家底,找出差距。各部门对照评估指标自评自查,摸清家底,找出差距,准备原始材料。

第三阶段组织自评,整改建设。在自评基础上,学院确定重点整改项目,提出整改措施,限定整改时间,进行规范管理。涉及到综合性比较强的项目由院领导协调,涉及到的具体项目由归口管理部门落实整改。

第四阶段全面优化,迎接评估。由评建办协调,各部门配合,组织材料内审、数据统计、进行预评。对预评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整改,最后由学院评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审核,迎接专家进校评估。

第三部分办学成效

学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倾力打造学院精神,其灵魂是“艰苦创业,真抓实干”的校魂精神,以党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切入点,常抓不懈。提出了“平常时期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出来,危难时期豁得出来,利益面前让得出来”的党员作风;提出了“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提出了“敬业、爱生、博学、专精”的教风;提出了“勤学善思、诚实求真”的学风。在打造学院精神过程中,将“厚德笃行”的校训贯穿于办学指导思想、质量方针、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素质培

养等各个方面,集中民智、凝聚民心、调动民力,始终没有安于现状,始终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始终在抢抓机遇,始终在推动大发展。

一、领导作用

(一)实施了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

学院领导班子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面向”和党的教育方针,突出高等、职业、现代的特点,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两大基地、形成三大支柱产业”和“五点一线”的发展思路,树立“学校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紧贴地区发展需求,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求做大,但求做精”、“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原则,实施了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

在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指导下,作为有机电设备制造业的行业背景和地处辽宁“五点一线”战略规划区域内的一所高职院校,学院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融入行业,引领行业”的办学方向,紧紧围绕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逐步形成了以工科类专业为主体、机电类专业为特色的专业结构,建立了机械加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工程、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电子信息、软件技术、艺术设计、制造类服务业、应用语言十大专业群,形成了全日制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相互渗透、并重发展的格局。

(二)明确了办学目标与定位

2002年学院独立升格后,面对高职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冷静思考,大胆创新,脚踏实地,志存高远,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学院特色、符合高职教育办学方向的办学思路,明确提出了“扎根丹东,服务辽宁,依托行业,面向一线”的服务面向定位;坚持紧紧围绕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创建工科类专业为主体,机电类专业为特色,规模适度、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社会欢迎的辽宁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目标定位;坚持以高职专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形成高职教育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效衔接、全日制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并重发展的层次类型定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模式定位。牢固确立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牢固确立教师在办好学校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四定位四牢固”办学思路指导下,学院深化改革,加强建设,打造特色,培育品牌,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学院始终保持着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

在办学目标与定位的引领下,学院在校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近三年来,“三校生”单招、“五年一贯制”生源逐年减少,高中生源逐年增加,2005年招收初中生263人,“三校生”618人,高中生614人;2006年招收初中生173人,“三校生”537人,高中生730人;2007年招收初中生117人,“三校生”253人,高中生1217人。不仅实现了初中、“三校”生源逐步减少,高中生源逐步增加的转变,而且实现了录取总量和生源质量的双提高。2006年学院第一志愿上线率达到64.29%,报到率达到92.31%;2007年第一志愿上线率达到67.82%,报到率达到95.43%。

在“不求做大,但求做精”原则的指导下,几年来学院按照“稳定数量,提高质量”的招生原则,适当控制了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在校生总数一直稳定在4000余人,使办学资源基本满足办学规模变化的需要,切实处理好了规模与质量的关系。

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短期培训种类、规模也在逐步增加,2005年职业培训达到1800人次;2006年职业培训达到2100人次,2007年9月又与辽宁曙光汽车集团签定了20余个职种,年培训规模达2000余人的订单培训计划。

(三)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

重视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近三年,省财政拨款4300余万元,学院学费收入5700余万元,教育部、财政部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奖励资金和辽宁省配套资金达1000余万元,用于教学基础设施和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状况的改善,根据测算,“十五”期间学院在编教职工人年均收入增长了52.2%。2006—2007学年按时、足额地向学生发放奖助学金115万元。

关注教学及学生情况。学院建立了院级领导及院长助理走访教学及学生工作制度,经常研究教学和学生工作,院领导担任班导师,坚持听课、走访学生寝室、校内外实习点。2006—2007学年度院领导听课81次、走访学生寝室41次、走访校内外实习点44次。对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处理的立即处理,不能马上处理的,在七日内给予答复。做到了心里装着师生,凡事想着师生,工作依靠师生,为师生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重视与区域社会及产业的合作育人。学院原来隶属辽宁省机械工业厅,有丰富的行业办学背景,有30余年的行业办学历史,有较成熟的职业教育经验。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学院坚持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在互惠双赢基础上,建立了与区域社会及产业合作育人的有效运行机制。特别是由辽宁曙光汽车集团投资建设,学院管理运行的“黄海汽车工程学院”项目正式启动,掀开了学院校企深层次合作新的一页。

学院先后成立了产学结合教育工作委员会、科研产业处、高职教育研究所和具有法人资格的丹东新实机电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组织,各个专业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了5个研究室,形成了学院与各系部、各教研室组成的产学结合教育工作网络,建立了研究、管理、指导、评价、推广的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

建立了教师参与产学结合教育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产学结合教育活动并取得成果的教师,要在年终考核和评职过程中予以加分,对优秀成果要给予奖励,把教育教学研究真正地纳入到教学运行的整体工作中。学院每年都制定产学研工作计划和项目计划,并由各系(部)具体组织实施。

学院还定期召开产学研工作会议,检查落实产学结合教育工作,使产学结合教育工作常抓不懈。学院制定了相关政策对产学研项目研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和保证。建立了产学研项目奖励和运行经费保障制度,项目成果推广经费制度。设立了专项科研基金,用于资助校内重点项目研究和对纵向、横向项目的经费配套,用于支持纵向项目的前期和基础研究。

二、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打造学院品牌的首要条件。学院站在“人才兴校”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个提升,三个引进,五个工程”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一个提升”的目标是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升现有师资队伍的水平;“三个引进”的目标是引进一批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带头人,引进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合同制教师,引进一批由企业技术骨干与能手组成的兼职教师;“五个工程”的目标是实施“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和师德教育工程。

截止目前,学院先后选送54名教师攻读硕士以上学位,与苏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办硕士研究生班;分期分批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加生产实践,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或主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先后选派20人次到国外进行短期的培训考察等。目前,学院有1个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的76.2%;教师中有国家教育部高职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辽宁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丹东市首届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3人;19名教师被丹东市聘为科技评审专家,22名教师成为行业协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骨干成员;教师取得职务专利2项,正在申请中的职务专利6项。此外,学院还聘请了2名高校的知名教育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聘用了4名来自韩国的外教来校担任教学工作。

三、课程建设

学院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工作,自1999年举办高职教育试点以来,就着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学院升格后,我们以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为抓手,着力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院坚持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依托国家职业标准、行业职业标准、企业认证标准,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建立了职业标准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

学院从1993年开始在无损检测专业试行职业技能鉴定,从1999年开始在全院各专业推行。学院在“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应具备该专业所涵盖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水平,专业教师应具备指导学生掌握这种水平的必备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原则下,形成了职业标准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教学理念。除选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外,还选用了行业标准和企业认证标准,使全部专业都选定了与本专业贴近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专业覆盖率达到100%。学院在这方面的工作成绩多次受到上级表扬,2004年学院在辽宁省高职教学工作会议上做了题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行职业技能鉴定,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经验介绍。2004年12月,“国家职业标准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有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构建职业标准与高职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过程中,对高职课程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进行了系统改革,在打破传统课程模式,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等方面取得了进展,构建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实现了课程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创新与突破,从而变以“理论教学为主线”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计划中有详细的专业能力分解图、培养方案分解图;在课程安排上以能力为主线,根据教学模块进行分解和整体优化,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相结合,基本技能模块与专业技能模块相结合。教学地点也根据课程性质,灵活的安排在不同地点进行:以理论教学为主,穿插进行部分课内实践的课程,主要在教室内进行教学;以实践环节为主,边传授知识边培养技能的课程,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设计和综合实训,则采用专用周方式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把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做”有效地融为一体。

在文化课改革方面,我们根据生源特点,通过摸底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对《高等数学》和《英语》采取了分层教学、分模块教学等措施,教学效果显著。在“两课”教学改革中,我们在聘请丹东市委讲师团、市委宣传部理论处的专家授课方面取得较好效果。在理论教学中,推行启发式、引导发现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专业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设施和实训条件,推广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实现了理论、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上述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截止到2007年7月,学院已经建成院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

四、实践教学

学院秉承崇尚实践的传统,千方百计加快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已开设的专业都建立了仿真性强、设备较先进、软硬件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在校内实训室建设中,学院提出了“强调二次开发,淡化整体外购,立足校内资源,注重校外基地,着重软件建设,适度硬件投入”的建设理念,按照“教室专业化,实验室实训化,实训室仿真化,实习基地企业化”的总体目标,构建了集证书考核、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实训、专业实训等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实训教学平台,充分体现了真实的职业氛围。

各专业都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总结并实施了任务到班、责任到人、共同管理、分类指导、阶段考核的管理方法,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全院现有校外签约实习基地61家,涵盖了学院全部专业,合作机制完善,校外指导教师队伍稳定,运行情况良好。

学院依托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工作,近二年学院学生参加各类技能鉴定超过14000人次,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现有国家、省、市职业技能鉴定站、培训基地10个,开设了32个职种的中、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有技能鉴定考评员55人。2007届毕业生获取“双证书”人数达到毕业生总数的84.67%。

学院在各专业都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由来自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各行业的专家组成,定期开展专业研究活动,研究企业需求与学院专业的衔接,讨论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指导学院的教学活动。学院坚持每年进行教研立项研究,组织专业教师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对各专业对应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规范规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要求,进行详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学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滚动修订调整,确保教学培养目标能始终符合国家职业标准和适应行业、社会发展变化。

五、特色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行业工作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学院教学建设的核心。学院依据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将现有30个专业按照服务领域划分为10大专业群。其中将机械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软件技术、制造类服务业、汽车工程6大专业群确定为学院特色专业群;将机械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汽车工程4大专业群确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群。每个专业群都确定了核心专业和专业建设目标,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检测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特色专业。

专业群建设采用“公共基础平台+公共专业技术平台+专业方向”的基本框架,课程体系按照“321模式”构建。其中,“3”代表用前三个学期完成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和公共专业技术平台课程;“2”代表第四、五学期完成专业方向课程;“1”代表第六学期完成顶岗实践,形成了以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六大特色专业群建设,学院着力打造了自动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工程、信息技术工程、国际商务管理四大中心。建立了优质核心课程研发团队,吸纳企业技术骨干广泛参与,着力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实施了单元课程开发,共开发单元课程20余门,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互融通、“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块,为实施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创造条件。

目前学院建成国家级试点专业1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试点专业1个,院级示范专业8个。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特色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国家级高职教育试点专业、辽宁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该专业始终坚持教学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并服务于生产实践的专业建设理念,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对众多企业典型生产自动化系统和成套设备的研究分析,在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基础上,以建设真实性或仿真性实训环境为抓手,促进专业教师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先后完成了《常规仪表串级控制系统》、《系列传感器与显示仪表开发》、《现场总线实训室改造》、《PLC控制实训用教学电梯的研制》、《钟罩式气体计量器微机控制检定系统》、《电子技术技能综合训练实训室的建设》等生产性自动控制系统,为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提供了生产性环境。以项目为导向,在校内努力打造生产性教学环境,实现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同工作结合,初步形成了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开设的《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电子技术基本技能训练》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2005年电工电子及自动化实训基地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实训基地”。2004年该专业被批准为辽宁省职业资格证书免试试点专业。2005年教研项目《国家级试点专业自动控制专业教学改革》获辽宁省第五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特色

学院是丹东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辽宁省高职教育试点专业、辽宁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该专业紧紧围绕辽宁装备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着力开展人才模式的改革工作,先后同丹东机床责任有限公司、辽宁曙光汽车集团、沈阳机床集团等企业,开展了深层次合作,在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2006年与沈阳机床集团签订了23人的订单,2007年又签订了147人的订单,这些学生都提前半年离开学院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后全部留在实习企业,经跟踪调查,企业对这些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8%。辽仪机械厂是该专业在校内建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厂内提供有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铣等先进的机械加工设备,为教师进行生产实践和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提供了生产环境。同时,辽仪机械厂还为专业提供了5名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该专业注重课程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该专业开设的《机械CAD/CAM技术与应用》和《机械工程材料》两门课程被确定为辽宁省精品课,教师共主编、副主编和参编高职教材20余部,其中主编、副主编教材10部。教师中有多人担任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评审专家、全国数控协作会常务理事、《现代制造工程》杂志编委、辽宁省高职数控专业委员会委员、丹东市机械工程协会秘书长;丹东市首届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丹东市科技评审专家。2004年该专业师生代表丹东市参加首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辽宁赛区选拔赛,1名教师取得第二名、2名学生取得第三名,有3人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比赛,1名教师成为省数控大赛集训队指导教师。该专业教学改革成果获辽宁省第五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三)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特色

我院是全国第一家开设检测技术专业的职业院校,从1993年开始进行“双证制”教学改革,多年来,专业课程始终采用模块化结构,选用项目中心范型、训练中心范型和培训中心范型,以职业标准为主要培养目标,将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有效衔接。以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性,教学过程彰显实践性为特色,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该专业的显著特色是“三个100%”,2002年以来,该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了100%;毕业生100%实现对口就业,而且稳定于就业岗位均按国家干部(特殊行业)待遇定岗;毕业生获职业技能证书率达到100%,每个毕业生至少取得两个以上职业技能证书。学院是辽宁省无损检测学会理事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理事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教育科普委员会理事单位,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高级证书丹东考核基地(全国仅上海和丹东两家),是辽宁省职业资格证书免试试点单位。2005年教研项目《国家职业标准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有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获辽宁省第五届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电子商务专业特色

学院是辽宁省第一家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院校,该专业是辽宁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专业开设之初,就成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省级课题组,进行专业改革方案研究,提出了“以应用为主旨,以综合课开发为突破口,着力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旨,以实训课改革为重点,全力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建设思路。通过自主开发真实电子商务平台、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践综合课程、组建电子商务应用研究室等途径,构建起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该专业的教研项目《高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成果》获辽宁省第五届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该专业开设的《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两门课程被确定为辽宁省精品课;在首届全国电子商务师大赛辽宁赛区选拔赛中,学院作为丹东市代表队参赛,有5人进入全省前15名,1名教师荣获丹东市技术能手称号,5名参赛学生获得了优秀选手称号。《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两部教材被评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电子商务与物流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

(五)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特色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坚持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分析为出发点,将工作岗位技能划分为若干项目,以项目为驱动,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按照职业技能培养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着力进行课程整合,开发出网页制作、局域网技术、网络数据库开发等若干门综合课程,同时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聘用丹东泰鑫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人员承担部分实践性单元的教学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研究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此,该专业以丹东新实机电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为依托,成立了由专业教师牵头的专业研究室和若干教师工作室,以开发实际应用项目为载体,吸收学生参与,由专业教师指导项目开发,为学生提供生产实践机会,营造了工学结合的环境。结合专业建设特点,同丹东天龙电脑公司签订了工学结合基地合作协议,利用节假日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聘用学生参与实训室管理是该专业培养学生的又一途径,几年来,从实训室中培养出大批实践能力强、深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条主线,四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做到教学与实践结合,学习同工作结合,课上同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同时,该专业还同国内著名企业合作,实现了“设备技术合作、师资培养合作、认证考试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双证融通”的专业特色,该专业先后与神州数码网络公司和华为3COM网络公司合作,建立了神州数码网络大学丹东教育中心和华为3COM网络大学丹东教育中心,并同这两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具有真实性、先进性、适用性、多层次性和灵活扩展性为特点的网络技术实训室;选派了骨干教师参加了神州数码和华为3COM两家企业的师资培训,2名教师取得华为3COM网络工程师资格,其中1名教师同时取得华为3COM认证培训讲师资格;2名教师具有神州数码网络工程师资格;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的培训体系纳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之中,综合高职教学与企业培训优势,进行课程置换与整合,使教学内容同企业的岗位需求密切结合,有76.9%的毕业生取得神州数码网络工程师认证,83.7%的毕业生取得华为3COM认证。

六、教学管理

学院树立了“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的思想,坚持以质量求生存,走内涵发展之路,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近年来,在管理规范、学生管理、质量监控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科学、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院牢固树立“全员重视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意识,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学院采取的措施有:出台了一系列包括领导干部与基层联系、院长特别津贴、培训提高、教学科研、听课评课、教学检查等方面政策,从制度上确保了学院重视教学工作、确保教学优先、向教师倾斜机制的有效运行;学院党委(扩大)会议、院长办公会经常专题研究部署教学工作,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听取教学工作汇报,院长长期担任专业教学任务;设立了教学仪器设备、重点建设专业与课程、科研工作、图书资料等专项经费,学院非教学部门在工作中不断强化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不断创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工作思路和方法,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这些都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2007年5月,学院引进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组织了系统的学习和内审员培训,借鉴其“客户中心,持续改进”的理念和PDCA的管理方法,对学院各项工作进行认真梳理,编制了《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部门工作手册》等,进一步完善了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经过近半年的试运行,不仅促进了学院管理的规范化,而且提高了管理效率,从而实现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

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相辅相成,学院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全员育人观,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认真贯

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院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大学生社团管理中心五个中心,启动党团组织进公寓、辅导员进公寓、自管组织进公寓、安全工作进公寓的“四进公寓”工程,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四育人”工作,以校园文化为核心,以主题活动为主导,以学生协会、社团组织为载体,突出人文思想和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院各部门及其教职工的各项工作、整个校园环境、所有教学生活设施都能较好地围绕学生学习成长成才服务,育人工作已经成为教职工的神圣职责。

学院树立了“教学质量第一”的思想,建立健全了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2004

年采用教学实施部门和教学督导部门分离的“两条线管理”模式,坚持“寓导于督,督导结合,以督促导,以导为主”的原则,做到“督要严格,评要中肯,导要得法,帮要诚恳”,形成了教学信息反馈、教学督导、专项教学检查、专题教学调研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等五大质量监控制度体系,通过学生评教、教学督导、教学检查、考教分离、教师评学等措施,从更广、更深的层面上对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评估与指导,实现了管理-反馈-改进-再管理的良性循环。

七、社会评价

几年来,学院始终把“满意就业率”作为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关键指标,实施了就业“一把手”工程,在毕业生中持续打造了“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在强化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过程控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落实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畅通就业渠道。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建立起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领导协调机制,推进各项政策深入落实;把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中,在就业指导教师中推行了持职业指导师证书上岗制;实行了就业后服务制,每年都面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展开调研回访,征询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院的建议和意见;在辽宁及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与100多家企业长期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就业基地,基本实现了专业对口就业,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长、长有所为。通过这些措施,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位居省内高职院校前列。近年来年终就业率都超过了90%,学院荣获“辽宁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学院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学院开展社会技术服务项目10项,到款额47.066万元,2007年学院荣获丹东市公众科学奖。

2004年以来,利用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设在学院的优势,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培训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780余人。从2006年起,通过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为丹东地区培训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800余人。2007年9月又与辽宁曙光汽车集团签定了20余个职种,年培训规模达2000余人的订单培训计划。

学院先后荣获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职业教育先进学校、辽宁省学雷锋先进集体、丹东市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5年取得辽宁省第五届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4年,在全国首届数控技能大赛辽宁赛区选拔赛上,我院学生组取得了1项第二名、2项第三名的好成绩,学院荣获优胜学院奖,学院参赛队还代表辽宁省参加了全国比赛,丹东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学院专门召开了庆功大会,授予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突出贡献奖。2004年,在全国电子商务师大赛辽宁赛区选拔赛上,学院有5人进入前15名,是全省高职高专唯一获奖学校。2005年,学院师生参加辽宁省计算机技能大赛,获团体第一名,并囊括程序设计项目前三名。2005-2007年学院学生在第六、七、八届全国高等学校机器人足球锦标赛上分别荣获优胜奖和三等奖,是辽宁省唯一参赛的高职院校。2005年11月份,学院132名大学生自发向中华骨髓库提供

造血干细胞血样,自愿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省内主流媒体给予了充分报道,其中1名学生组织者被丹东市评为十佳文明市民。2007年,学院学生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辽宁省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是此次大赛惟一获得国家级一等奖的辽宁高校。2007年,学院学生在第二届全国三维数字建模大赛辽宁赛区比赛中,取得团体平均分第二名,参赛8名学生全部获奖,其中有3名学生获得特等奖,4名学生获得一等奖,1名学生获得二等奖;3名学生将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比赛。

第四部分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一、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升格以来,学院组织了各种形式的高职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学习和讨论,教职工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促进了学院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但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在近两年新进的青年教师特别是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身上落实得还不够深入和扎实。今后,学院要继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教理念,不断总结学院改革和发展中的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探索,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二、专业领域建设水平与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学院按照“集约办学、专业集群、资源集成”的理念,机电类专业领域的建设已基本成型,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了资源,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但其它专业领域的建设上有待加强。要着重建设专业集群平台,加快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步伐,拓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覆盖面,加大从企业一线直接引进适合高职教育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能手的力度,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要克服资金、科研能力与水平等的限制,发挥新实中心及各研究室的平台作用,提高科技服务、社会服务的能力。

三、校园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

近几年来,学院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诸多艰辛,2004年全面启用了占地283亩的浪头校区,2007年又与辽东学院达成了协议,新开辟了五龙背校区。我们将继续弘扬“艰苦创业,真抓实干”的校魂精神,确保占地面积400余亩的学院主校区—五龙背校区于2008年12月底投入使用。由辽宁曙光汽车集团投资建设、学院管理运行的黄海汽车工程学院(二级学院)将在今年年底开工建设,2009年8月投入使用。两个校区建设项目竣工后,将使学院的校园基础设施与校园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今年11月底学院将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结合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学院今后的目标和思路是:坚持“紧贴市场,就业导向,机电为重,技能为长,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精细管理,持续改进,执行为本,服务为上,争创辽宁省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质量方针,实施“内涵提升”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质量立院、特色强院的理念,实施“品牌”战略;坚持“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原则,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为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深受社会欢迎的辽宁省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而努力奋斗。

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总结表彰暨整改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总结表彰暨整改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院长麻士琦 (2018年11月28日) 一、迎评促建工作的简要回顾 1.近几年学院自身发展情况 按照评估工作要求,在2018年首轮评估基础上,学院深入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方针,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加强内涵建设,彰显办学特色,形成了“人人了解评估、人人重视评估、人人参与评估”的氛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强化了高职教育理念。全院教职工对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建设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准确的把握,高职教育理念在办学中得到显著提升。二是厘清了办学思路。学院办学指导思想、总体发展思路、具体建设举措都突出了高职特征和学院特色,学院发展规划与学院基础、市场需求、区域经济状况结合更为紧密。三是改善了办学条件。近三年学院获批中央财政支持项目3项,实际获得专项资金610万元,自筹配套资金资金502万元购置实验、实训设备,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大为改善。同时,自筹资金800余万元整修校园道路、照明、绿化、篮球场等基础设施。四是推动了内涵建设。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2018年遴选机电一体化、会计电算化、装潢艺术设计3个院级教改试点专业;2018年确定园林技术、市场营销2个院级重点专业;2018年至今先后评定3个院级专业教学团队、7名院级专业带头人和52名院级骨干教师;近三年,教师科研立项201项,其中省级以上44项,主编或参编教材教参74部,公开发表论文446篇;近五年,先后有91名教师实现了专业技术职称晋升。五是提升了知名度和影响力。我院创新办学的成就和我院2018届优秀毕业生、“河北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常玛丽同学的先进事迹多次在省、市主流媒体报道。近三年,学院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达120余项。学院还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河北省“园林式单位”、衡水市“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以上这些工作和成绩都为我院迎接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专家组现场考察情况 2018年10月18日至20日,专家组一行八人,在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志国教授带领下,对我院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评估考察期间,专家组认真审阅了我院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自评报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相关资料;有针对性地考察了院内实训基地;剖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会计电算化两个专业;分别与院领导、

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

目录 第一部分学院概况 (1) 一、历史沿革 (1) 二、基本现状 (2) 第二部分评建工作成效 (3) 一、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更加明确 (3) 二、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4) 三、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4) 四、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取得突破 (5) 五、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科学、规范 (5) 六、教学研究取得新成果 (5) 七、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新进展 (6) 八、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6) 第三部分人才培养工作自我评价 (7) 一、学院领导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 (7) 二、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9) 三、以增强职业技能为重点,不断推进课程建设 (10) 四、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加强实践教学 (12) 五、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的,切实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15) 六、以规范化、科学化为目标,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16) 七、以学生就业为宗旨,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18) 第四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19) 一、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20) 二、遵循职教理念对外语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22) 三、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省教育厅: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 案>的通知》和《*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要求,我院认真贯彻落实“以评促建、以评 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建方针,上下一致,同心同德,扎实开展评建工作。在对照评估指标进行严格自评的基础上,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有关信息,形成本报告,请省教育厅领导及专家组各位专家审阅指导。 ***** 二〇年月日 *****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第一部分学院概况 *****地处*省**市,是一所全日制民办高等职业学院。 一、历史沿革 年月,经省教育厅批准,由**市**高等教育服务中心与

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自评报告

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自评报告 学校概况及工作落实情况 创办于1984年,是区教育局直属小学。我校占地面积16443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4343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14101平方米。校园绿化率达50.3%。全校教职工109人,其中,行政领导3人。学校现有6个年级,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09人。 1996年3月,被宝安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为“区一级学校”;2001年5月被深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为“市一级学校”;同年获得深圳市效益评估奖;2003年4月,我校以总得分466高分,占总分值93%,39个参评项目全部达到A级标准,顺利地通过了广东省一级学校评估;2003年6月被深圳市教育局、住宅局评为深圳市绿色学校;2003年7月被宝安区人民政府督导室评为宝安区信息化示范学校。 在此基础上,我校全校总动员,决心申报广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成立宝城小学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做了前瞻性的规划: 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黎加厚教授曾精辟地阐述:“教育信息化,关键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教师教的方式或学生学的方式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这个变化的平台就是教育信息化。只有从这个角度来研究教育信息化的问题,才是真正的教育信息化。”为了实现这个根本性的转变,潘刚忠校长上任伊始就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教育信息化的有关文章,使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以其独特的传输方式,改变教与学的模式,逐步形成学生互动、合作的教学观,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教育观。通过学习,不仅使广大教师提高了认识,更新了观念,而且使教师们逐渐消除了对信息化教学的疑虑和畏难情绪,积极投入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之中。 信息化建设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得到我校几任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我校第一个五年规划中,学校领导就将“电化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突破口,积极把“网络环境下小学养成教育”等四个课题引进学校,把“上等级、创特色、树名牌”作为办学目标,以“一年上一台阶、三年迈一大步、五年出高效”的发展速度,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办学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学校领导班子集思广益,统一认识,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研究制定了学校第一、二个五年发展规划中学校将建成由主干网、局域网和校园网相连的教育信息网;初步建成具有新中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建立、培养一批适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师资队伍,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常规管理系统。 二、教学环境建设与三个覆盖率取得长足发展 以潘刚忠校长为首的宝城小学领导班子认为,“学校要建成学园、花园、乐园。”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校的“四化建设”(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一年一个台阶;“上省级”、“市绿色学校”“区信息化化示范学校”一年三块“品牌”,宝城小学可谓喜事连连。“宝城腾飞

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豫政〔2008〕10号)和《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的通知》(豫教学〔2008〕212号)文件精神要求,并按照《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试行)中列出的各项指标,我院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同志经过认真学习讨论,依据指标体系进行了自评自查,现将有关情况简述如下: 一、迎评准备工作 为迎接省教育厅对我院进行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院党委高度重视,多次通过党委会和院办公会议讨论、研究、部署评估工作,成立了@@@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领导小组,下设迎评促建办公室,各系依据学院要求成立系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领导小组,并委派一人专职从事评估工作,相关处室也抽调专人从事此项工作。从院长到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都认真深入学习了评估指导思想和指标体系。评估领导小组对指标体系做了详细分解,责任到人。经过一年的认真准备、两次自评自查,最终形成了自评报告。在一年的准备,一年的软、硬件建设中,全院上下对就业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推动了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真学习了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的通知》,部署了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自查内容。二是把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结合,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软件建设,尤其是在培养毕业生创新、创业意识等方面下功夫。三是建立了“一把手”工作机制,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系“一把手”工作之中。四是各部门、各系大力支持、密切配合、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借助就业工作评估春风,推动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 二、学院就业工作开展情况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 1.多年来,学院一直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院整体发展规划中,并在学院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就业工作指导思想、措施和工作目标。院党委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并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学院重要议事日程。在院党委工作会和院务办公会上多次就就业问题提出具体实施意见;在全院教职工大会上,多次向全体教职工介绍全国的就业形势和通报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情况;发动全体教职工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分管学生就业工作的副院长经常召集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讨论、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 2.学院遵循高职院校“就业导向”的办学理念,从“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就业工作基本原则出发,确立了“心系学生就业、

人才培养方案自评报告

人才培养方案自评报告 人才培养方案自评报告 (一)学院概况:云南工商学院坐落于四季如春、风景秀丽的春城昆明,是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较高的应用型大学。学院主校区位于嵩明职教基地,占地1103亩,图书馆藏书150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教学行政用房等资产总值近10亿元。学院下设11个二级学院,开设有50多个本、专科专业。目前已形成了以工学(建筑工程、计算机工程、机械工程等)和商学(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管理学等)为优势特色,文理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格局。学院坚持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方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着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高度重视内涵建设,获得批准立项的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达到44项,名列省内同类院校前列,被评为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被推选为教育部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学院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内培、外引,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到目前为止,现有教职工千余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教师251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355名。并拥有著名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顾幼瑾教授,两岸著名学者高宏华教授,著名信息专家李国彬教授等一批学者享誉国内外。学院注重毕业生就业工作。连续五年毕业生就业率高于97%,2015 年就业率高达98.7%,连续五年获得云南省教育厅颁发的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2015年,学院先后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暨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云南省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机构。同时,教育部直属项目滇西青年创业学院也顺利落户我院。学院注重对外合作与交流。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的6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在面向周边国家的人才联合培养、知识产权转让,面向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合作研究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影响力。学院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被云南授予学习型d组织建设示范点、创先争优先进基层d组织,被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级文明学校、省级平安校园、被昆明市命名为园

2013年度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工作自评报告.docx

2013年度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工作自评报告(总结) 2013年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我校继续是严格按照无锡市、宜兴市人社局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积极开拓创新培训项目,继续推行逐级培养工作,夯实基础,逐级推进,稳步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后续更高级别的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宜兴市职业培训定点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考核评估工作的要求,现对2013年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力度 2013年我们着重从四个方面加大了新时期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力度: 1、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建立健全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逐步提高技能型人才在企业职工中的比重,提高知识技术在产品或服务价值中的比重。 2、切实加强培养工作 为了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学校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把电焊、化工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设成为与企业技能岗位对接的示范专业和品牌特色专业。通过培训和考核,使培训学员成为企业欢迎、市场认可的高技能人才。 3、不断创新培养模式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推动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结合培养制度,切实增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营造人才生长环境 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工作协调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环境。 二、具体工作 1、认真制订培训计划 化工、环保、机械等是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这些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特别是有一些工种的高技能人才十分紧缺,企业迫切需要我们为他们培养一批化工、环保、机械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根据这一情况,我校在去年底就到企业特别是到机械企业调查摸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今年需新开拓培训工种冷作钣金工等。在确定培训工种的基础上,年初就制订了切实可行的高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并把整个的培训任务分解到每一个月,分解到每个有关教师。学校由培训处负责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的落实,并指定丁国强、潘介强、王洪泽、侯正飞等老师负责具体的培训安排工作。 2、积极组织培训学员 在积极组织培训学员上,我们主要是做好了宣传发动工作: (1)教师分头亲自到有关企业对企业的领导、职工进行宣传发动; (2)利用多种宣传媒体发放培训广告; (3)在岗位培训班上有目的进行动员,并通过在我校培训已经取得技师、高级薪水格的学员进行幅射宣传。 通过以上卓有成效的深入宣传和发动,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今年共招收了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学员750人左右,成功举

学校办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

XX市XX区XX乡初级中学校 2015年初中办学水平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一年来,我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全校教职员工团结协作共同奋斗下,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建设现代教育名城,按照“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以人为本,强化管理,全面推进”的基本思路,围绕《XX市初中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方案》指标,坚持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提升教学质量为龙头,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以教育科研为抓手,以促进信息化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为重点,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素质为突破口,以贯彻实施绩效工资为动力,以各类争先创优为契机,进一步强化率先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创优意识,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在规办学行为、队伍建设、教学教研、师资培养和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等方面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突破。现自评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分析 学校占地面积16478.8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2390平方米,其中校办工厂用房平方米,教职工家属宿舍用房866 平方米,学生宿舍1312平方米,行政用房60 平方米,教学用房1354平方米,生均 2.6 平方米(不含校办工厂、教职工家属宿舍)。

现有教职工30 人,其中专任教师31 人,工人1 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7 人,正在进行本科及以上学历函授,进修的14 人,合计占专任教师数的72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29 人,占100 %;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5 人,占15 %;具有中级职称10 人,占33.3 %。 现有教学班10 个,在校生524 人。其中一年级4 个班201 人;二年级166 个班3 人;三年级3 个班157 人。 二、主要工作回顾 1.加强学习,重塑观念 面对去年年底困扰学校的“绩效工资”分配风波,开学初学校进一步组织学习“绩效工资”出台的意义、分配方式等一系列政策,尤其强调了“绩效工资”与学校原来的各类分配方案的契合性,均是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学校通过举行会议和谈心交流,使广大教师从思想上放下包袱,积极投入到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一年来,学校各项工作开展顺利,广大教师积极配合,从思想和行动上,尤其是取得的成效上,充分证明了“绩效工资”分配没有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全体教师敬业奉献,踏实工作,成绩显著。有一名教师被评为XX区教育系统优秀教师;4名教师被评为XX乡优秀教师或教育工作者。 2、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学习型干部教师队伍。

老厂小学现代教育示范学校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云南省现代教育学校督导评估复核认定 申请 富源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为贯彻落实~《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义务教育发展步伐~推动义务教育现代化进程~全面提高我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根据《云南省现代教育学校评估方案》,云政教督[2012]5号,和《富源县现代教育学校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富教发[2013]18号,的要求~我校认真对照《云南省现代教育完全小学督导评估指标标准》40个C级指标自评~有7个指标为优秀~33个指标为合格。已达“云南省现代教育学校督导评估县级合格学校”条件。特申请富源县人民政府督导室对我校创建云南省教育学校督导评估县级合格学校进行复核认定。 特此申请 富源县老厂镇老厂小学 2013年10月28日 - 1 - 富源县老厂小学现代教育督导评估 自评报告 富源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稳步发展~为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云南省普通初级中学教育督导评估方案》及相关要求~我校于2013年8月21日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职工代表、学生家长共15人组成的“督导评估自评领导小组”。按照《方案》提出的3 个A级指标~10个B级指标~27个C级指标对我校的办学目标、办学过程、办学效益进行了全面的自检自查。现将评估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老厂镇老厂小学是老厂社区唯一的一所完全小学~位于镇政府所在地。学校招生范围覆盖全社区九个村民小组和镇属各机关单位~覆盖人口达39600人~学校新校址占地面积52.36亩。现有学生1177人~共有19个教学班。根据形势的发展~到2015年~我校将发展到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达到1420人左右。原老厂小学校址被规划为农贸市场~现在老厂小学整体搬迁到新规划的教学区~现有可以使用的教学楼一栋~建筑面积2152.21平方米。24个教室~19个教 - 2 - 学班。有教职工46人~男教师25人~女教师21人~从学历层次看:本科学历7人~专科学历35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从职称看:小学高级教师26人、一级教师18人、二级教师2人。 从学科来看:语文教师19人、数学教师17人、英语教师1人~领导班子8 人。教师专业分布合理~平均年龄30.3岁~年龄集中在30至40岁之间~是一个富有战斗力的群体。 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教研教改为动力~紧紧围绕抓好思想促教学~围绕教学抓思想这个中心~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强化班级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着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治学方针~为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始终坚持“环境优美、校风优良、教学优质”的办学方向~以“坚持育人为本~提高质量~全面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示范学校”为目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各项工作均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自评工作及达标具体情况

学校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学校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大八浪乡中心小学占地面积15642平方米,建筑面积1667平方米,在校生414名,教职工35名,专任教师23名。 几年来,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建设规范加特色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人才”为办学宗旨,以“爱党爱国爱八浪、爱校爱生爱自己”为德育目标、以:“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办学理念。以“打造优雅的育人环境为办学特色”,以“办农村一流教育,创省级示范小学为奋斗目标”。学校管理不断加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现将大八浪中心小学督导自评报告如下: 一、办学方向 (一)办学思想 大八浪中心小学,多年来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导,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打造优雅育人环境,培养创新加特长人才”为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德为本、明理诚信;全面发展、博学严谨;勤奋学习、精益求精;志向高远、务实创新。”为学风,以“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爱生如子、慈善和谐;遵纪守法、精诚团结;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教风,一个校风正、学风浓的学校已初步形成。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抓好每一个班级,提高每一名学生。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组织教师到外地学习、听课,认真搞好本校课改教研活动,学习新理念,改革旧教法,校长亲自抓好教学,每学期听课80节以上,中心校认真制定推进课程改革方案、措施,目标明确,我校在2003年按县教委要求,将小学课程全面使用课改教材。 (二)计划制定与实施 学校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每年度制定学校工作计划,并有学校发展规划图。规划和计划,内容真实,有实效性,可行性,符合乡情,校情,各方面计划能有机整合,形成具体的日工作计划和周工作安排,各部门围绕学校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计划实行中组织领导到位,实施到位,效率高,质量好,并能认真做好总结。 学校认真组织师生学习教育法规、教师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全校师生知法、懂法、守法。聘请派出所所长任法制副校长,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多年来,学校教职工和学生无严重违法,违纪现象,从未出现重大恶性事故。 我校以“打造优雅育人环境”为办学特色,在特色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形成明确的、有特色的办学思想,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并制定了创建方案和实施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学校特色得到社会和主管部门认可,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二、学校组织管理 (一)班子建设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1)

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 第一部分前言 一、调研背景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持续健康、高速增长。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关系到技能型人才的质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及其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相关政策,引导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都需要会计人员,所以总体上来看,整个社会每年对会计类人才的需求总量是非常大的。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职业类学校开设非常普遍的专业之一,近些年我国各类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逐步提高,整个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和提供的会计岗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中职学生的生源情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职学生对原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要求越来越不适应,原有学科体系下的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目前的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育和社会需要之间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 二、调研目的意义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枣庄市及周边辐射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明确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定位和内涵,为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能力为本位、实践为主线、典型工作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新型课程体系奠定基础。通过调研,进一步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统一思想认识,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第二部分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研组织方法 枣庄经济学校财经系全体专业教师共同开展了本次调研活动,本次调研对全市中小企业进行了分类,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分别采用了文献检索、问卷调查、会议研讨、走访座谈、现场交流、参观考察、电话访问等方法,获得了大量的调研资料。

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自评报告

晨光明德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自评报告 一、学校概况 晨光明德小学位于甘州区甘浚镇晨光村,创建于1949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占地面积25600平方米。该校先后3名改名:原名八庙小学,后改名为晨光小学,1996年由台湾“塑胶大王”“经营之神”王永庆先生投资人民币40万元,修建明德教学楼,学校易名为“晨光明德小学”。学校形成了“厚德载物,止于至善”的明德精神。目前学校开设9个教学班,共有在校学生213人,教师10人。近年来,学校在各级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积极筹资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把“给学校最鲜活的生命,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的办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把构建“学习的校园,快乐的校园,创造的校园,和谐的校园”落实到每一个教育教学行为之中。学校注重常规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良好的育人环境,优质的教育质量”的办学宗旨,整体办学水平得到提升。教学水平一直居同类学校领先水平。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优良校风营造精神美、人际和谐营造人文美”的思路,把学校建设成为校园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内部管理民主高效、教学质量一流、文化底蕴丰富、人民满意的学校。 二、主要成绩 1、学校具有正确的办学理念:晨光明德小学全面贯彻推行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注重新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全矶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他创建和谐校园。 2、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在明确项目理念的择时导,学校建设必须公园化,因此,二年的绿化中工作初风成效,绿化从空间理念中立体化,从时间变化中互补化,加之老师具有较高的卫生意识,整个校园整洁、干净、平坦、舒适。

教育现代化学校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教育现代化学校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小刘寨小学是一所公办农村学校,坐落在苟堂镇小刘寨村,学校占地面积22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3033 平方米,服务区域辖3个行政村,分别为小刘寨、靳寨、大磨岭,系2010 年由周边三所小学合并而成。学校有标准教室14个,办公室3个,以及仪器室、实验室、体育器材室、图书室、卫生室各一个。全校共有13个教学班,在校生520多名,学生入学率、巩固率都达到了100﹪。有教职员工43名,其中专任教师20 名,教师学历全部达标,所有教师的计算机、普通话等都达到了相应的等级。我校自合并以来,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及当地各村委的大力支持,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现已成为一所环境优美质量稳定管理规范的镇重点扶植学校,历年来各项综合评比位于全镇前列。曾先后获“河南省标准化、、学校”“郑州市文明学校”“手拉手优秀联谊学校”等殊荣。学校自评工作,始终以标准化学校评估细则为依据,建立自评工作领导小组,层层分解任务和职责,细化各项措施,经过逐项对照,评估打分为846 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严格按照标准化学校的评估细则,强化管理,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加强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注重学生发展,突出办学特色,用标准化学校的细则统领学校的各项工作。近年来,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镇中心校精心指导下,学校以“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学校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不断迈上新的台阶。现将学校的发展情况向领导汇报如下:确定目标,明确方向。为了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过深入地了解、慎重的思虑,结合学校的实际,学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走“开放式办学,参与式教学,精细化管理,亲情化服务”的办学之路,以“质量为本,特色为重,服务至上”的办学宗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为核心,占领素质教育主阵地。首先抓好备课,其次抓好课堂教学改革,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和谐教育、情境教育、创造教育、愉快教育,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将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力争把学校办成一所“环境优美、管理规范、质量提升、整体高效、师生满意、家长放心”的学校。强化管理,提高成效。学校工作的成败,管理是关键;管理质量高低,制度是保障。为了使学校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学校实施了“科学感情”的管理方式。经过多次的论证,大胆的探索,制定了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教育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考核评估和奖惩制度。这一系列制度的出台,不仅有效地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而且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在硬性管理上力求科学公正,在软性管理上增强感情投资。队伍建设,常抓不懈。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管理水平、协作精神决定着学校的荣辱兴衰。为此,学校加强了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以公立身,以公兴校,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使领导班子成为团结进取、勇于创新、乐于为大家服务的集体。强化班子成员的学习和研究意识,有效地指导教学和教研。加强政策、法规学习,坚持以法治校、以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科学管理。加强作风建设,形成团结务实、开拓创新、清正廉洁、勤奋高效的领导集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为此,学校开展了“铸师魂、修师德、树师表、练师能”的师德和师能工程。师德工程。以“正行风、修师德、树师表”为宗旨,大力弘扬二中精神,以考核量化评比为驱动机制,结合师德师风整顿,大力推动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道德素质,建立了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在近年开展的师德师风整顿中,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开展了学文件、谈体会、找问题、严剖析、立承诺等活动,确立了“树师表形象,做文明教师”的理念。师能工程。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学校强化了教师基本功训练,针对学校年轻教师多的特点,学校建立了,对新教师提出了“一年合格、《年轻教师长期培养计划》两年胜任、三年成为学校骨干”的要求。为了加快年轻教师的发展,学校为年轻教师:引路子(聘请名师指导,定期开,搭台子(按学科分类,开展系列技能比赛)展研究),压担,提供机遇。以“走出去子(担任公开课,安排研究课

人才培养评估工作总结

人才培养评估工作总结 在学院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我院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和《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为工作指南,全面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的二十字方针,加强组织领导,合理规划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圆满完成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考察阶段的工作,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现对学院评建工作总结如下: 评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 和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作为一所组建仅仅5年的高职院校,要达到评估标准,任务十分艰巨。只有举全院之力,集中全院教职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实现评建工作目标。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领导重视,精心部署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 干意见》(教高〔XX! 16号)文件精神和评估新方案精神,XX 年2月24日,学院出台了《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管理实施办法》,积极组织开展数据平台填报工作。XX年5月22日,院党委下发《中共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关于成立人才培养工作评建工作组织领导机构的通知》(咸职院党发〔XX〕15号),成立了评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统一领导组织实施全院评建工作。同日,又下发《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建工作实施方案》(咸职院党发〔XX〕16号),详细部署了学院今后评建各项工作。 随着评建工作的进一步深入,XX年4月13日学院党办和院办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明确评建工作组及其职责的通知》,重申了学院评建领导小组和评建办公室指责,调正了评建工作机构,成立了“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专业、教学管理”、“社会评价”、“学生工作”、“宣传舆论”、“后勤、安全工作”、“综合协调”、“校内评建专家”和“材料数据”等十个工作小组。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评建工作,亲自督查评建工作,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评建工作汇报,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使学院评估工作整体高效推进,为学院顺利通过国家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广泛发动,提高认识 XX年10月15日,召开了全院评建工作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学院评建工作。各部门分别召开了动员会。为加强宣传工作,评建办克服人员不足的困难,加班加点,按期连续编印《评建简报》、《评建工作手册》,建设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评建网,组织全院教职员工开展听课、评课、说课、专业剖析等一系列活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情况总结

艺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情况总结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艺术学院积极开展2017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修订的情况总结如下: 1、指导思想:全面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全面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我校的办学定位。 2、指导原则 ①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需要。 ②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结合。 ③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④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角度出发,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3、前期调研 根据学院的安排,各专业负责人组织本专业专家组,前往相关高校、企业进行调研,共走访河北师范大学、河北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传媒学院等院校考察调研,充分听取各高校专家意见,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参考意见,并且各专业还组织专家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如河北演艺集团、河北画报社等企业了解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情况,另外各专业对已有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工作之后觉得哪些地方欠缺等,作为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 4、完成初稿 各专业在学校统一要求以及指导原则和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完成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初稿,并在专业内部广泛征求意见进行调整。 5、专家论证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调整完成后,学院组织校内为专家进行新版培养方案论证,通过专家论证进一步完善新版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专家包括,本专业高级职称教师、本专业相关行业人员、校内教务管理人员、以及学生代表等,最后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自评报告(1)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自评报告 根据市委人才工作领导组有关通知要求,我委组织开展国资委监管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自评工作,现将我市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在维护企业经营发展、保持国有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2009年底,我市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数为891人。2015年6月,我市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数为1508人。2009年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大学本科学历为人占人才总量的53.1%;2015年6月止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大学本科学历为人占人才总量的69.6%。 二、做法和经验 (一)抓关键,选好配强企业领导班子。明确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基本原则、职位设置、管理程序,并就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提出了具体标准和要求。在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和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市国资委始终坚持加强指导,分步实施,适时调整,整体推进,力争选好领导干部,配强领导班子,把大多数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成为结构合理,具有强烈开拓意识和现代经营理念,善于合作,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团队,以此来确保企业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和完成。

(二)抓培训,全面提高企业领导人员素质。明确企业领导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培训内容和工作要求。进行分级培训,促进人才快速成长,对新任领导干部进行了岗位任职资格培训,促使企业领导干部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抓考核,切实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一是坚持年度考核。坚持对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一个年度的履职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考查和评价。二是严格任职考核。依据产权关系和管理权限,对企业拟提任、委派、聘任的领导人员人选和推荐人选,按照党管干部原则和《公司法》的规定进行全面考察、评价。三是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坚持把实绩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实行经营者年薪的重要依据,每次考核后,根据考核结果,对好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对自律不严、团结不好、工作不实的进行重点帮助和教育;对连续两年完不成年度考核任务的,果断进行调整。 (四)抓监督,严格约束企业领导人员的行为。一是严格审计制度。坚持企业领导人员逢离必审的原则。进一步强化了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遵纪守法意识,增强企业领导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了国有资产的安全。二是加强党内监督,深入抓好企业领导人员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和有关廉洁自律、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的落实。 (五)抓基础,不断加强企业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是关系企业发展的长远大计。为此,国资

学院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自评报告

xx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是经xx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创办的一所专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2006年与xx广播电视大学合作办学,实行省政府主办,xx广播电视大学代管的管理体制。学校于2011年通过xx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6年被授予“xx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称号,2018年被列入“省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和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2016年,学校以第八轮全员聘任为契机,进行了机构设置改革,推动xx广播电视大学和xx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深度融合,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统一领导、一体运作”的运行模式。 一、学校基本情况 xx信息科技职业学院占地总面积xx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xx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16.02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2.89万平方米。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9759人。设有8个教学院部,37个专业,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1个,xx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xx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试点专业2个,xx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项目骨干专业6个。与xx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1个,与加拿大荷兰学院合作培养人才专业2个。 目前,学校依托省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项目不断加大对办学基础和教学环境的建设力度。2017年度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xx万元,同比2015年度增加35.75%;学杂费等事业收入xx万元,同比2015年度增加xxx%。2017年度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xx万元,同比上年度增加1xx。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发展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xx个,校内实践基地xx个,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xx个,基本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基于我校现阶段运行机制的特殊性,xx信息科技职业学院能够充分借助xx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教育平台优势,在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显著突破。一是建设了教育资源库,我校与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汇总)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1.1 学校事业发展规划 关键评估要素:学校事业发展规划自评结论:合格 依据: 1.安徽省“十一五”、“十二五”国民经济与事业发展规划 2.合肥市“十一五”、“十二五”国民经济与事业发展规划以及与学校开设专业相对应的各行业发展规划 3.安徽省、“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及与学校开设专业相对应的各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4.安徽省教育事业“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 5.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十一五”、“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包括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校园硬件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 6.学院发展规划执行落实的相关材料(如学期工作要点与总结、各单位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 7.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一览表(数据平台表3.1-3.4) 8.教师队伍基本情况一览表(数据平台汇总表10.2) 9.评估当学期在校生名册(分专业分班级在校生名单) 说明: 学院自2007 年以来,在安徽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紧密围绕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狠抓基础建设、内涵建设。在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制订了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理清学院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 办学以来,学院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塑校、特色兴校”的发展理念;确立了以质量为核心的特色品牌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的抢占制高点的发展战略和双师素质为培养目标的教学能力发展战略。 在发展目标上,按照稳步、健康和可持续的基本精神,推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2006年到2010年,主要是打基础,上规模,这个目标已经实现;第二步,从2011年到2015年,主要是抓内涵、上水平,这个目标正在实施;

教学示范学校自评报告简易版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教学示范学校自评报告简 易版

教学示范学校自评报告简易版 温馨提示:本报告文件应用在个人或机构组织在定时或不定时情况下进行的近期成果汇报,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内容包含分析,综合,新意,重点等,最终实现对未来的良好规划。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泰安市泰前办事处冯玉祥小学位于风景秀 丽的泰山脚下,她的前身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 祥将军1932—1935年在泰山隐居期间创建的, 现有1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50人,有教职工 33人。 教学管理 一、办学指导思想 办学理念:学校始终以“以科研为先导, 以创新求发展”为办学理念,秉承“以人为 本,张扬个性,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 办学思想。 管理理念: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发展理念:紧抓机遇抢抓机遇 校长寄语: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育人理念:以美育人育美的人 校训:善思笃行志存高远 校风:文明健美求真创新 教风:端庄严慈爱岗敬业 学风:尊师守纪善思好学 校魂:冯玉祥将军爱国精神 学校曾被评为泰安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泰山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绿色学校”、泰安市“规范化学校”、泰安市教学示范学校、泰安市校园文化建设aaa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