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哲学常识易错知识归纳

高中哲学常识易错知识归纳1.人类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5.具体科学是对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6.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体现方法论。×

7.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 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9.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0.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11.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故只要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12.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

13.从性质上分,意识可以分为感觉和思维。×

14.物质离不开意识,意识也离不开物质。×

15.物质和意识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16.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

17.从本质上看,宗教是鬼神观念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18.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反映,故宗教观念中有什么,客观世界中就有原型。×

19.正确思想意识的科学预见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反映形式。√

20.人的意识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相对独立性。×

2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以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为前提的。√

22.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3.意识的能动作用集中表现在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4.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25.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故总有那么一天,人类会穷绝对世界的认识。×

26.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27.人的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2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

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29.“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说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

30. 产生意识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因素的制约。×(主观原因)31.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32.有的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33.意识对物质(认识对实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阻碍)作用。×

34.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事物,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35.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所以物质始终不能变精神,精神也不能变物质。×

36.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还是相统一,是错误路线与正确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

37.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38.我们要把马列主义、毛**思想、邓**理论及“三个代表”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39.我们在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客观符合主观。×

40.机会主义和主观主义都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

41.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共同毛病是从狭隘的局部经验出发,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实际。×

42.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的前进道路。√

43.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4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4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47.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291、必须以承认自然与社会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4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49.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50.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1.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5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53.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不仅表现为空间上的左邻右舍的联系,也表现为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联系。√

54.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是该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条件。√

55.“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指纹、手相,决定人的命运”是用虚构的主观联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属于唯心主义观点。√56.“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既是唯心主义观点,又是形而上学观点。√

57.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58.人们可以把孤立的事物联系起来。×

59.凡先行后续的关系都构成因果联系。×

60.世界上的事物总是互为因果,彼此制约的,都处于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

6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启示我们要正确地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62.整体和部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63.“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告诉我们政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64.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必须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65.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在一定条件下)

66.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67.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68.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69.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70.正是无数具体事物的有限的变化和发展,才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无限发展。√

71.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72.发展的实质是一种运动和变化。

73.新事物都是后来出现的,后来出现的东西都是新事物。×

74.从事物的最终发展来看,新事物要比旧事物力量更强大,发展速度更快,更加成熟和完善。√

75.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这是真理的发展规律。×

76.“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77.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78.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规律,使人类免受其害或少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79.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修改、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80.人们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范围,为人类谋福利。√

81.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82.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如实反映。√

83.规律决定规则,规则反映规律,规律和规则都是客观的。×

84.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也不会发生变化。×

85.认识客观规律是前提和基础,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才是目的。√

86.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

87.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88.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89.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90.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无条件的。×

91.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

92.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两点,即优点和缺点。×(两点指对立和统一,不能说优点和缺点)

93.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都是相对的。×

94.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不包括事物之间的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95.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96.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体现了物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97.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

法。×

98.矛盾的普遍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存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99.“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人云亦云”等成语都体现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100.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特殊性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101.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是矛盾普遍性原理。×

102.“举一反三”说明了共性和个性(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0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04.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105.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106.我们既要从普遍性中概括出特殊性,又要在特殊性的指导下去研究普遍性。×

107.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进程和方向。√

108.“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都是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表现。√

109.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规定的。×

110.主次矛盾的转化决定着事物性质的变化。×

11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符合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11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11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11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115.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11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源泉应该是内部矛盾)

117.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作用。×

118.外因有时会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11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重、自省、自警、自

励”体现了内因的决定作用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120.“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启示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21.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质变。×

122.事物数量上的增减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唯一形式。×

123.量变引起质变的情形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还有排列次序的变化)

124.量变是由次要矛盾引起的,质变是由主要矛盾引起的。×

125.只要有量变,就会有质变,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126.“过犹不及”启示我们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127.“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防微杜渐”启示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忽视支流、发挥主观能动性,趋利避害。√ 128.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全盘否定。×

129.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130.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曲折的。×

13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132.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33.坚持辩证法与坚持形而上学是统一的。√

134.有限与无限的联结是必然的。√

135.“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讽刺的是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没有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136.“女娲补天”、“制天命而用之”、“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说明了具有主观能动性。√137.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138.只有正确的认识(意识、社会意识、理论)才会对客观事物起作用。×

139.人们能够利用条件、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140.人们按规律办事,不仅要区分不同的规律,而且还要区分同一规律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

141.按规律办事,还要注意当事物由一种存在状态转化为另一种存在状态时,其中的规律也随之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事物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了的的客观情况,按变化了的客观规律

办事。√

142.人们按规律办事还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而利用和创造条件,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143.“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说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以规律为指导,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以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144.主观能动性即意识的能动性。×

145.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互相制约关系。

×(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规律)

146.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本质和规律属于理性认识。×

147.感性认识是现象,理性认识是本质。×(应分别说“对现象的认识、对规律的认识”)

148.有的现象不一定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149.现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150.凡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

151.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前提是正确的理性认识)

15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153.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54.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

155.真理是理论化的科学理论。×

156.科学理论是真理,真理也是科学理论。×

157.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也是整个认识的起点和基础。√

158.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159.任何感性认识都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160.现象是入门的向导。√

161.理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162.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163.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164.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165.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量变,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质变。×

166.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167.认识推动着实践的发展。×

168.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唯物论)

169.马克思主义、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170.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了认识事物要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17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分析指导下的深入综合,又要注意在综合基础上的分析。×172.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核心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

173.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一切常规,敢想敢做。×

174.伴随着合理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人们的认识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认识成果甚至是惊人的。√

175.创造性思维要求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176.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表现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177.培养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需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超越;务必积累知识;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还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178.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很多,贯穿其中的核心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9.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180.社会存在主要是指自然地理环境。×

181.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也随之立即发生变化。×

18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只要社会存在发生变化,社会意识也随之变化。×

183.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84.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85.诚信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黄金规则,信用机制是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诚实守信。√186.诚信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存在和发展的通行证。√

187.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这一原理的阐发和运用。√188.所谓价值是指人对事物的积极意义。×

189.价值观人皆有之,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190.价值观(理想)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191.从人的需求方面来说,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最高标准,就是同事物发展规律相一致、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人类的根本利益。√

19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

19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有利于”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现阶段检验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194.在我国,坚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是完全一致的。√

195.集体主义的产生是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状况相适应的。√

196.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相比,更具有根本性的特点,占首要的地位。×

197.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的同时,也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利益。×

198.只要为大家的利益,不是为个人的利益,就是集体主义。×19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都只能运用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200.人们的价值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201.个人主义是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

202.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

203.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04.人的自然性制约着人的社会性。×

205.个人的活动既是一个生命的自然过程,又是社会的实践过程。√

206.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

207.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08.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必须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为基础。×

209.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

210.索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贡献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11.衡量一个的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212.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看他的物质贡献,因为物质贡献

比精神贡献更重要。×

213.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214.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总是一致的。×

215.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充分,人生也就具有更大的价值。√

216.知识越多,贡献越大,价值越大。×(判断标准不对/创造知识有价值/占有知识是否有价值要具体看——作贡献则有反之则无/阶级社会里,知识是为阶级服务的,同样的知识可造福亦可带来灾难/标准应为:对社会贡献的多少)

217.拜金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人们普遍奉行的道德准则和人生信条。√

2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等启示我们,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反对享乐主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19.道德理想贯穿于其他各种理想之中,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归宿和基础。√

220.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221.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实现最高理想,必须以共同理想为根本方向。×

222.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23.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统一的。√

224.从认识论上讲,我们在经济领域实行对外开放,正是基于现代生产实践的历史性。×

225.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26.人类的历史首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27.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28.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229.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230.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23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习他人经验亦是认识的来源。×

232.马列主义、毛**思想、邓**理论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33.矛盾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

234.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人们。×

235.体力劳动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脑力劳动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236.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

237.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社会制度的新旧更替,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来引起的。×

238.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239.人民群众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主体。√

240.人民群众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以及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都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241.只有人民群众的活动才创造了社会财富,决定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242.我们每个人都应把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作为自己一切言论和行动的最高准则(或出发点和最高标准)。√

243.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参加实践。×

244.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245.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246.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是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47.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会自发形成,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自觉学习才能形成。√

248.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249.实践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都起决定作用。√

250.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251.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也是个人在社会中进行的活动,因而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252.自觉投身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是当代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253.实践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起决定作用。√

254.实践决定于认识。×

255.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自发地改造主观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