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综合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感染性休克综合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感染性休克综合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5, 5, 1-6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8266665.html,/journal/acm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8266665.html,/10.12677/acm.2015.51001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Septic Shock

Jing Yang1, Xiaoying Cui2*

1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2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Email: *1557645081@https://www.360docs.net/doc/a418266665.html,

Received: Feb. 15th, 2015; accepted: Feb. 27th, 2015; published: Mar. 3rd,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826666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Septic shock is a common syndrome. 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septic shock increases year by year, and the mortality rate of septic shock is high. More and more medical workers and scho-lars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septic shock’s occurrence, developmen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xpecting the standardized treatment to reduce the mortality. The current review is to update the management of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Keywords

Septic Shock, Treat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感染性休克综合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杨晶1,崔晓迎2*

1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2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Email: *1557645081@https://www.360docs.net/doc/a418266665.html,

收稿日期:2015年2月15日;录用日期:2015年2月27日;发布日期:2015年3月3日

*通讯作者。

感染性休克综合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摘要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综合征,近年来其发生几率逐年增高,病死率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及学者开始关注其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情况,期望其规范化的治疗以降低其病死率。本文就近年来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治疗,中医药治疗

1. 引言

从1914年Schottmueller将“微生物从人体的门户侵入血液引起疾病征象的状态”称之为脓毒症,至2013年1月,2012年国际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管理指南[1]的发布,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及学者努力致力于感染性休克的研究。而感染性休克和脓毒性休克貌似概念不同,但实际上叙述同一临床问题,随着认识的深化,感染性休克这一传统概念正越来越广泛地被脓毒性休克取代[2]。脓毒症按严重程度可分为全身炎症反应(SIRS)、脓毒症(sepsis)、严重脓毒症(severe sepsis)、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严重脓毒症是指脓毒症伴有器官功能障碍、组织灌注不良或低血压;脓毒性休克是指严重脓毒症给予足量的液体复苏后仍然伴有无法纠正的持续性低血压,包括:收缩压<90 mmHg 或收缩压较原基础下降>40 mmHg至少1小时,或依赖输液及药物维持血压,平均动脉压<70 mmHg;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2 s;四肢厥冷或皮肤花斑;高乳酸血症(乳酸> 3 mmol/L);尿量减少[3]。脓毒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研究表明,出现早期衰竭、休克、多重感染、严重的潜在疾病的患者预后较差[4]。

近年来随着临床手术数量的增加以及抗生素的滥用,脓毒性休克的发生几率也在逐年增高。脓毒症的发病率大约是0.3%,病死率大约是25%,如并发脓毒性休克则病死率可高达80%[5]。国外调查显示脓毒症的死亡人数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当,并超过了乳腺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脑卒中的死亡人数[6]。

休克是各种病因所致的急性血液循环障碍,是一个以低血压和微循环灌注锐减为特点,导致重要器官灌注不足、组织氧供和氧需失衡以及细胞功能紊乱和代谢障碍的危重病理过程[7]。临床上将其分为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凡符合下述①及②③④中的两项和⑤⑥⑦中的一项者即可诊断为休克:①有诱发原因,②意识障碍,③脉搏细速,④四肢湿冷,皮肤花纹,粘膜苍白或发绀,少尿或无尿,⑤收缩压低于80 mmHg,⑥脉压差小于20 mmHg,⑦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原水平下降30%以上。

本文就新指南和近来发表的有关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2. 尽早发现

临床上脓毒症常并发脓毒性休克,尽早发现脓毒症是正确处理治疗脓毒症的第一步。

至今尚无一个生物指标可用来早期确诊脓毒症。体温(T)、白细胞计数(WBC)、乳酸、中心静脉压(CVP)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尚不能精确反映脓毒性休克的病情及治疗效果[8] [9]。2001年国际脓毒症会议已将降钙素原(PCT)作为脓毒症的诊断指标之一。1993年首次由Assicot等报道的PCT为降钙素蛋白质的前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清PCT水平增高有助于早期鉴别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脓毒症与非脓毒症,尽可能早的提示脓毒症、严重脓毒症等严重感染性疾病状态,若能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其

感染性休克综合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价值意义更大[10]。一项对脓毒症患者的研究表明,PCT可提示脓毒症患者的预后,PCT ≤0.12 μg/L时脓毒症患者病死率为8%,PCT > 0.12 μg/L时脓毒症患者病死率可高达19.9% [11]。Azevedo等研究发现:如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病人其血清PCT水平持续升高不降或者入院24小时内机体对PCT的清除减少,病人的死亡率将会显著增加[12]。

3. 控制感染

控制感染是救治脓毒性休克的主要环节。脓毒性休克常来势凶猛,病情危急,应按“猛拳出击全面覆盖”原则实行“降阶梯治疗”,即确认脓毒性休克后1小时内尽早静脉使用一种或多种强力、广谱抗生素对抗所有可能的病原微生物,保证要有足够的药物浓度渗透到感染灶中去,可选用碳青霉烯类(美平、泰能等),在使用抗生素前留取合适的标本[2],随后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针对性的窄谱抗生素,以达到迅速控制病情进展,有效缩短病程,减少细菌耐药。Kumar [13]等报道,确诊低血压后1小时内应用抗生素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在获得细菌学检查结果前,应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经验性选择抗感染治疗方案。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用于有经静脉吸毒史或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抗厌氧菌药物用于腹腔或会阴感染;抗假单胞菌药物用于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烧伤患者[14]。

4. 容量治疗

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EGDT)指一旦临床诊断严重脓毒症合并组织灌注不足,应尽快进行积极的液体复苏,并在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态的最初6 h内达到治疗目标:中心静脉压8~12 mmHg;中心静脉氧饱和度≥ 70%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65%;平均动脉压(MAP) ≥ 65 mmHg;尿量> 0.5 ml/kg?h。2001年Rivers [15]等首次提出EGDT,目前已成为脓毒症集束化治疗(sepsis bundle)的基石。

所谓集束化治疗是按照循证医学的证据和指南,结合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将一组严重感染与脓毒性休克的治疗方法捆绑在一起的治疗套餐,包括早期血清乳酸水平测定;在应用抗生素前获取病原学标本;急诊在3 h内、ICU在1 h内开始广谱抗生素治疗;执行EGDT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在1~2 h内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监测CVP和ScvO2;控制过高血糖;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应用;机械通气平台压< 30 mmHg及小潮气量通气等肺保护策略;有条件可使用rhAPC。有研究发现,提高医护人员对集束化治疗的依从性可降低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16]。

5. 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脓毒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综合征,休克可引起全身多脏器功能障碍。

5.1. 肺保护措施

休克患者均应经鼻导管(4~6 L/min)或面罩间歇加压输入给氧,吸氧浓度以40%左右为宜。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以保证组织氧饱和度达到93%以上。在容量补足后,如患者神志欠清、痰液不易清除、气道有阻塞现象时应及早考虑作气管插管或切开并行辅助呼吸,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注意防治继发感染。机械通气应设定6 ml/kg的潮气量,平台压< 30 mmHg及小潮气量通气等肺保护策略[2]。

5.2. 抗休克治疗

即使在低血容量还没有得到纠正时,就应该使用血管加压类药物,使MAP达到65 mmHg以上,以保证低血压时能维持组织灌注。推荐将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作为纠正脓毒性休克时低血压的首选血管加压药物。多巴胺的缺点是大剂量增高肺毛细血管楔压,甚至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及心绞痛,并可增加肺内分流[14]。如果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效果不明显时可以选肾上腺素,但不作为一线用药。在出现心

感染性休克综合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脏充盈压升高心输出量降低,出现心肌功能障碍时应静脉滴注多巴酚丁胺。纳洛酮可阻断β内啡肽等物质的降压作用,使血压回升,稳定溶酶体膜,降低心肌抑制因子的作用,增加心排量,治疗脓毒性休克已获得成功[1]。莨菪类药物在脓毒性休克救治上为我国首创[2]。山莨菪碱能扩张周围和内脏血管,解除小血管痉挛,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排血量及改善微循环。起效标志是面色转红、皮肤转温、眼底血管痉挛消失或缓解及血压回升[14]。

重症休克和休克后期常并发心功能不全,出现心功能不全征象时应严格控制静脉输液量和滴速。除予快速强心药外,可予血管舒张剂并合用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同时给氧、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并给能量合剂以纠正细胞代谢失衡状态[2]。纠正酸中毒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恢复血管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性,改善组织低灌注状态,防止DIC的发生。检测血乳酸浓度可了解人体组织的低灌注程度和休克患者的预后情况。动态监测血乳酸变化或计算乳酸清除率对疾病状态的评估更有价值。2012年指南已建议把血乳酸超过实验室正常值上限作为严重脓毒症的诊断标准,并以乳酸水平降至正常作为复苏目标[17]。

可早期短程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建议单独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剂量为200 mg/天,不再需要升压药治疗的患者逐渐减量氢化可的松。脑钠肽(BN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心功能情况,有报道证实BNP 水平与脓毒症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有关[18]。

5.3. 肾脏功能替代治疗

在有效心搏血量和血压回复后,患者仍持续少尿,可行液体负荷与利尿试验:快速静滴甘露醇100~300 ml或静注速尿40 mg,如排尿无明显增加,而心脏功能良好,则可重复一次,若仍无尿,提示可能已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应给予肾脏替代治疗。若循环稳定可予血液透析治疗,对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患者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更适宜、方便、安全[2]。

5.4. 脑水肿的防治

脑缺氧时考虑到胃内pH升高可能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易并发脑水肿,出现神志不清、一过性抽搐和颅内压增高征,甚至发生脑疝,应及早予血管解痉剂、抗胆碱类药物、渗透性脱水剂(如甘露醇)、速尿、头部降温与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20 mg)静注以及高能合剂等[2]。

5.5. DIC的治疗

诊断一经确立应采用肝素(UFH)或低分子肝素(LMWH),并适当输注新鲜血浆、全血及血小板[2]。也有学者提出脓毒症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加用肝素能够改善患者预后,肝素与低分子肝素效果相当,且临床应用安全,严重出血发生率较低,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有创操作时出血略多或穿刺点等局部渗血,降低剂量均可控制[19]。近年来有关肝素治疗脓毒症的基础研究证实,肝素可减轻脂多糖所致的内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20],减轻急性肺损伤[21],降低脓毒症凝血活化[22]及炎症反应,减低病死率[23]在DIC 后期、继发性纤溶成为出血的主要原因时可加用抗纤溶药物。D-二聚体其水平与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有关[24],监测D-二聚体有助于提高对脓毒症和重度脓毒症的诊断能力[25]。

5.6. 应激性溃疡、高血糖

脓毒性休克患者可以使用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来预防应激性溃疡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但也要考虑到胃内pH升高可能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2]。多项研究显示,强化静脉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可减少器官功能障碍、住ICU的时间及ICU死亡率。对已经初步稳定的重症脓毒症合并高血糖患者应使用强化静脉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8.33 mmol/L以下。所有接受静脉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都可以

感染性休克综合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用葡萄糖作为热量来源,每1~2小时监测一次血糖,血糖和胰岛素用量稳定后可每4小时监测一次,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警惕低血糖的发生[2]。

5.7. 营养支持

脓毒症患者机体处于高分解、高代谢状态,能量代谢异常,表现为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营养支持是基本的治疗手段,恰当的目标能量供应可减少并发症,提高长期生存率[26]。间接测热法是测量静息能量消耗的“金标准”,人体能量代谢包括基础代谢、食物的热效应、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等,在ICU 中机械通气患者大多处于镇静及镇痛状态,以静息能量作为能量目标值可能更接近患者的能量需求[27]。

6. 传统医治疗

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的《伤寒论》是治疗脓毒症的经典著作。而近年来中医学界深入探讨脓毒症的致病机理,开拓出许多新的治疗理念和思路,千余篇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法在临床和科研上展现出一定的应用前景[28]。中药丹参、川芎等具有使微血管淤滞或缓慢流动的血细胞加快流速,降低血液粘度,开放毛细血管网,扩张微血管,疏通微循环,此外尚有抗凝、调整纤溶和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达到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防治DIC的作用[1]。在中医传统组方基础上研发的中药复方制剂血必净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证实疗效确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29]。有报道蒙药斯日西散应用于脓毒症患者的治疗[30]。

7.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仍居高不下,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我们应当遵循《脓毒症生存运动国际指南》建议,要及早开始诊断,把握治疗的最佳时机,予以正确的抗感染及器官功能支持技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及时、有效、全面的综合性治疗,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未来的临床研究将会对现有循证医学建议进行优化,对新干预措施加以证实,对已明确的干预措施进行改良,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最佳治疗将会不断发展。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辅助中药治疗也必将会是治疗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新思路,将会有更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Dellinger, R.P., Levy, M.M., Rhodes, A., et al. (2013) The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guidelines committee including

the pediatric subgroup.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Critical Care Medicine, 41, 580-637.

[2]刘宇, 周荣斌(2013) 感染性休克. 急诊内科学. 第3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京, 133-140.

[3]Batzofin, B.M., Sprung, C.L. and Weiss, Y.G. (2011) The use of steroids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25, 735-743.

[4]Robingon, K., Kruger, P., Prins, J., et al. (2011)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Best Practice & Re-

search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25, 835-845.

[5]Galley, H.F. (2011) Oxidative stress and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sepsis.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07,

57-64.

[6]Martin, G.S. (2012) Sepsis,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Changes in incidence, pathogens and outcomes. Expert Re-

view of Anti-Infective Therapy, 10, 701-706.

[7]刘宇, 周荣斌(2013) 感染性休克. 急诊内科学. 第3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京, 123-129.

[8]伊明, 沈洪(2012) 抗感染性休克治疗的认识还在争议中. 中国危重症急救医学, 24, 10-12.

[9]徐静媛, 刘玲, 邱海波(2011) 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继发肺水肿的影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32, 198-

200.

[10]Hang, W.P., Jiang, W.Q., Hu, B., et al. (2012) Significance of serum procalcitonin levels in the evaluation of severity

感染性休克综合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Zhongguo Wei Zhong Bing Ji Jiu Yi Xue, 24,

294-297.

[11]Giamarellos-Bourboulis, E.J., Tsangaris, I., Kanni, T., Mouktaroudi, M., Pantelidou, I., Adamis, G., et al. (2011) Pro-

calcitonin as an early indicator of outcome in sepsi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77, 58-63.

[12]Azevedo, J.R., Torres, O.J., Czeczko, N.G., Tuon, F.F., Nassif, P.A. and Souza, G.D. (2012) Procalcitonin as a prog-

nostic biomarker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Revista do Colégio Brasileiro de Cirurgi?es, 39, 456-461.

[13]Kumar, A., Roberts, D., Wood, K.E., Light, B., Parrillo, J.E., Sharma, S., et al. (2006) Duration of hypotension before

initiation of effective antimicrobial therapy is the critical determinant of survival in human septic shock. Critical Care

Medicine, 34, 1589-1596.

[14]徐腾达(2010) 休克. In: 于学忠, Ed., 协和急诊医学, 科学出版社, 北京, 88-94.

[15]Rivers, E., Nguyen, B., Havstad, S., Ressler, J., Muzzin, A., Knoblich, B., et al. (2001) 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5, 1368-1377.

[16]吴先龙(2013) 严重脓毒症早期应用集束化治疗的依从性及对病死率的影响.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1, 92-

93.

[17]Dellinger, R.P., Levy, M.M., Rhodes, A., Annane, D., Gerlach, H., Opal, S.M., et al. (2013)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2012.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39, 165-

228.

[18]张志忠, 张伟珏, 周荣斌(2010) B型脑钠肽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 中国全科医学, 13, 1320.

[19]刘志永, 朱红, 马晓春(2014) 肝素治疗脓毒症的系统评价.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3, 135-141.

[20]Li, X., Zheng, Z., Mao, Y. and Ma, X. (2012) Unfractionated heparin promotes LPS-induced endothelial barrier dys-

function: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oles of angiopoietin/Tie2 axis. Thrombosis Research, 129, e223-e228.

[21]Mu, E., Ding, R., An, X., Li, X., Chen, S. and Ma, X. (2012) Heparin attenuates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 by inhibiting nitric oxide synthase and TGF-β/Smad signaling pathway. Thrombosis Research, 129, 479-485.

[22]Ding, R., Zhao, D., Guo, R., Zhang, Z. and Ma, X. (2011) Treatment with unfractionated heparin attenuates coagula-

tion and inflammation in endotoxemic mice. Thrombosis Research, 128, e160-e165.

[23]Zhao, D., Ding, R., Mao, Y., Wang, L., Zhang, Z. and Ma, X. (2012) Heparin rescues sepsis-associated acute lung in-

jury and lethality through the suppression of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flammation, 35, 1825-1832.

[24]占志刚, 李春盛(2012) D-二聚体对急诊脓毒症患者预后价值的前瞻性研究.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3, 135-139.

[25]赵永祯, 李春盛(2014) 生物标志物组合对急诊脓毒症和重度脓毒症患者的诊断价值.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3,

153-158.

[26]刘朝晖, 苏磊, 廖银光, 刘志锋, 刘俊灵(2014) 尿毒症患者营养目标摄入对临床预后影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

究.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3, 131-134.

[27]肖桂珍, 苏磊, 段鹏凯, 王钦先, 黄英(2011) 间接测热法与传统能量估算法测定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能量消耗的

比较.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7, 392-395.

[28]奚肇庆, 张劲松, 芮庆林, 谢康民, 王一镗(2010) 严重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中西医结合治疗指南解读. 公共卫

生与临床医学, 2, 87-96.

[29]郑喜胜, 秦根生, 董照刚, 冯永利(2013) 血必净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PCT、CRP的影响. 中国实用医药, 17,

135-136.

[30]巴特金, 苏和, 张松波, 莫日根图, 张瑞芬, 李娟(2010) 蒙药斯日西散预防脓毒症患者肠内营养胃肠道并发症

的疗效观察. 中国药物与临床, 3, 358.

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简述抗休克治疗有效的指标。 答:1.最初6小时达复苏指标: 中心静脉压8-12mmHg; 平均动脉压≥65mmHg; 尿量>0.5ml/kg.h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分别>70%或>65%。 2.扩容治疗指标: 组织灌注良好,神情、口唇红润、指端温暖、发绀消失 收缩压>90mmHg,脉压>30mmHg 脉率<100次/min 尿量>300ml/h 血红蛋白恢复至基础水平,血液浓缩现象消失 病案分析 女性,66岁,右上腹疼痛伴发热4天,面色苍白,烦躁1小时。4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伴持续发热,最高体温达39.8℃,伴畏寒、寒战,伴乏力及全身酸痛,无头痛及呕吐,无腹泻,无尿黄;饮食下降,精神变差;曾在当地医院诊治,给予头孢类药物 (具体用药不详),无效,1小时前出现面色苍白,伴烦躁,过去史无特殊。入院时查体:T 39.9℃、P130次/分、R22次/分、BP85/30mmHg,神志清楚,较烦躁,皮肤巩膜无黄疸,无瘀斑及瘀点,全身浅表淋巴

结未扪及。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无扩大,心率130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未扪及,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全身肌肉压痛,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肢端冷。血常规WBC 13.0×109/L、 N91%。 请简述以下问题: 1)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及诊断依据? 答:诊断:感染性休克 诊断依据: 1.右上腹疼痛伴发热4天.右上腹压痛.血常规WBC 13.0×109/L、N91%提示很可能有感染 2.提示休克可能: 1)持续发热4天,最高体温达39.8℃,伴畏寒、寒战,伴乏力及全身酸痛。2)1小时前出现面色苍白,伴烦躁,四肢肢端冷。 3)T 39.9℃、P130次/分、R22次/分、BP85/30mmHg,体温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血压下降,系休克征象 2)鉴别诊断? 答:1.低容量性休克,病人无明显大量出血,失水,失血浆等是血容量减少的病史。 2.心源性休克,病人心界无扩大,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提示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压塞,严重心率失常,各种心肌炎心肌病,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可能较小。 3.过敏性休克,病人无明显药物,生物制品等过敏史,体征也无明显得过敏表现。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严选参考)

1《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提出的必要性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是以全身性感染导致器官功能损害为特征的复杂临床综合征, 其发病率和病死 率均很高。全世界每年大约1 000 人中就有3 人发生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 同时这一数字还呈现不断增长 的趋势, 在过去10 年中, 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增加了9113% , 以每年115%~810% 的速度上升。近年来, 抗感 染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严重感染的病死率仍高达30%~70%。在美国, 严重感染 是第10 位的致死原因, 每小时有25 人死于严重感染或感染性休克, 其死亡人数超过乳腺癌、直肠癌、结肠 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致死人数的总和。心肌梗死是公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但实际上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 克与心肌梗死具有同样的发生率, 不同的是,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降低, 而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居高不下。因此, 高度重视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严峻形势, 探索规范的诊断手段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建立规范的治疗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2拯救运动的阶段和目的 为了面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挑战, 2002 年10 月欧洲危重病医学会(ES ICM )、美国危重病医学会 (SCCM ) 和国际感染论坛( ISF) 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共同发起了拯救全身性感染的全球性行动倡议——拯救 全身性感染运动( su rviving sep sis campaign, SSC) , 同时发表了著名的巴塞罗那宣言。巴塞罗那宣言作为 SSC 第一阶段的标志, 呼吁全球的医务人员、卫生机构和政府组织高度重视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 提出了 5 年内将全身性感染患者的病死率降低25% 的行动目标。 为了实现巴塞罗那宣言所提出的目标, 代表11 个国际组织的各国危重病、呼吸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专家 组成委员会, 就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达成共识, 制订了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指南。治疗指南的 提出是SSC 就严重感染进行的第二阶段工作, 旨在提高全球对严重感染的认识并努力改善预后。这11 个国 际组织包括SCCM、ES ICM、ISF、澳大利亚新西兰危重病医学会(AN ZICS)、美国危重病护理学会 (AACCN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美国急诊医师学会(ACEP)、美国胸腔学会(A TS)、欧洲呼吸学会 (ERS)、欧洲微生物与感染学会和外科感染学会(S IS)。危重病、呼吸、感染、外科和护理专家的共同参与, 充 分反映了指南的权威性和普遍性, 该指南将成为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的国际纲领性文件。指南的制订是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首先从M edline 检索过去10 年的临床研究文献。检索范围包

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精选干货)

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 推荐意见1:感染性休克以血流分布异常为主要血流动力学特点,应注 意在整体氧输送不减少情况下的组织缺氧。(E级)推荐意见2:应重视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是一个进行性发展的临床过程,对这个过程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E级)...文档交流仅供 参考...推荐意见3: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应尽早收入ICU并进行严密 的血流动力学监测。(E级)推荐意见4:早期合理地选择监测指标并正确解读有助于指导严重感 染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E级)推荐意见5:对于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病人,应密切观察组织器官低 灌注的临床表现。(E级)推荐意见6: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病人应尽早放置动脉导管。(E级)推荐意见7: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病人应尽早放置中心静脉导管。(E 级)推荐意见8:CVP8-12mmHg、PAWP12-15mmHg可作为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目标,但应连续、动态观察。(E级)...文档交流 仅供参考...推荐意见9:SvO2的变化趋势可反映组织灌注状态,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C级)...文档交流 仅供参考...推荐意见10: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时应该监测动态血乳酸及乳酸

清除率的变化.(C级)推荐意见11:对于严重感染或感染性休克病人,需动态观察与分析容量与心脏、血管的功能状态是否适应机体氧代谢的需要。(E级)...文 档交流仅供参考... 推荐意见12:对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病人应积极实施早期液体复 苏。(B级)推荐意见13: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早期复苏应达到:中心静脉压8-12mmHg,平均动脉压≥65mmHg,尿量≥0.5ml/kg/h,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70%。(B级)...文档交流仅供参 考...推荐意见14:在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早期复苏过程中,当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达标,而中心静脉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仍低于70%,可考虑输入红细胞悬液使红细胞压积≥30%和/或多巴酚丁胺。(B 级)...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推荐意见15:复苏液体包括天然胶体、人造胶体和晶体,没有证据支持 哪一种液体复苏效果更好.(C级)推荐意见16:对于感染性休克病人,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必须建立在液体复苏治疗的基础上,并通过深静脉通路输注.(E级)...文档交流 仅供参考...推荐意见17: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均可作为感染性休克治疗首选的 血管活性药物。(B级)推荐意见18:小剂量多巴胺未被证明具有肾脏保护及改善内脏灌注 的作用。(B级)推荐意见19:对于儿茶酚胺类药物无效的感染性休克病人,可考虑应

(Word版)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18)

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18)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是急危重症医学面临的重要临床问题,全球每年脓毒症患病人数超过1900万,其中有600万患者死亡,病死率超过1/4,存活的患者中约有300万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早期识别与恰当处理可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国内外对脓毒症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临床实践及证据不断增加,2016年美国重症医学会(SCCM)与欧洲重症医学会(ESICM联合发布脓毒症3.定义及诊断标准,新定义的出现及临床证据的积累都会对临床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急诊与危重症医学工作者对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休克与脓毒症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基于循证医学的方法制定了《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18)》(以下简称为“本指南”)。 1检索策略(略) 2推荐等级(略) 3投票过程(略) 4定义 脓毒症是指因感染引起的宿主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脓毒性休克定义为脓毒症合并严重的循环、细胞和代谢紊乱,其死亡风险较单纯脓毒症更高。 本指南虽然更新了脓毒症的定义,但是在制定时选用的临床证据还是沿用了之前定义的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 5诊断标准 对于感染或疑似感染的患者,当脓毒症相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较基线(t)上升≥2分可诊断为脓毒症,见表6。由于SOFA 评分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临床上也可以使用床旁快速SOFA (quick SOFA)标准识别重症患者,见表7,如果符合qSOFA标准中的至少2项时,应进一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脏器功能障碍。脓毒性休克为在脓毒症的基础上,出现持续性低血压,在充分容量复苏后仍需血管活性药来维持平均动脉压(MAPP)≥65mmHg(1mmHg=0.133 kPa)以及血乳酸浓度>2mmol/L。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临床诊断流程见图1。

创伤休克治疗原则

创伤休克治疗原则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创伤性休克处理原则 创伤性休克在平、战时均常见,其发生率与致伤物性质、损伤部位、失血程度、生理状况和伤后早期处理的好坏均有关。平时外伤中,由于严重多发伤的发生率日益增多,创伤性休克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多发伤中休克的发生率可高达50%以上。因此,不论平时或战时,创伤性休克都是创伤救治中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创伤休克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也是创伤性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几年意外伤害致多发伤及复合伤等严重创伤的病例增加,而且患者病情复杂、危重,并发症多、致残率、死亡率高。其中部分病例因内出血发生休克,早期病情阳性体征不明显,容易被误诊或忽视,失去最佳救治时机。因此,必须掌握创伤性休克患者处理原则,早期正确判断与科学救治是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 创伤性休克最重要的原因是活动性的大出血和重要脏器伤所致的生理功能紊乱,有时只有紧急手术才能使休克向好的方向转化。手术对伤员固然是沉重的打击和负担,甚至可使休克加重,但如不除去病因,休克将继续恶化,故应果断采取手术治疗。如活动性大出血,只有迅速止血,休克才能得到救治,内出血一经确诊,应在输血补液的同时,选择有利的手术时机。如果内出血不严重,原则上应在血容量基本补足、血压上升到10.7~12.0kPa(80~90mmHg)、休克初步纠正后进行手术;如出血速度快,伤情波动明显,估计不除去病因休克无法纠正时,则应在积极补充血容量的同时,紧急手术。紧急情况下的手术治疗,常只能根据有限体征和检查数据做出决定。绝不能因为缺少某些诊断依据而延误抢救时机。 创伤性休克的早期判断是最关键的环节:①询问病史:了解病人或家属,创伤的性质、时间、损伤部位,严重程度、判断是否有内出血存在。②密切观察临床症状变化:休克病人的诊断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部分病人在临床表现达到休克诊断标准时,其休克过程已经进行了一半或到了不可逆转救治的程度,因此,对创伤入院病人重点强调测血压,并在血压明显变化之前,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心率快慢、神志改变是欣快还是淡漠,精神紧张,皮肤温度、潮湿度、尿量是否减少,收缩压是否轻度升高,对病情及病人的状态给予正确评估,尤其对平卧病人颈部收缩、萎缩、紧张应有科学正确分析,尽早对创伤性休克有早期认识,以便更早地采取救治措施,阻止休克进展到下一阶段。③查体及辅助检查提供休克早期发生的依据:注意体征上的变化,颜面血色是否存在渐苍白,皮温是否存在上腹部压痛、腹肌紧张等内出血的体征,四肢是否有畸形、肿胀等骨折,可及时行腹部超声或X线检查或行腹腔穿刺是否抽出不凝血液。 对创伤性休克病人的及时恰当护理,也是成功救治的手段之一。对疑有休克者应采取仰卧位,下肢抬高20~30°,给予鼻管或面罩吸氧,若严重低血氧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或用呼气未正压通气与高浓度吸氧,由最初吸入纯氧开始,根据血气分析监测结果调整吸入氧气的浓度,维持在80mmHg以上或血氧饱和度>95%。 迅速开通静脉通道:创伤性休克由于失血造成低血容量,组织灌注不足,故患者末梢浅者静脉循环血量不足,血管不充盈,管腔扁窄,内径变小,静脉穿刺困难,延误抢救时机,因此要快速选择足内踝,大隐静脉及前臂责要静脉穿刺,最好应用留置针。 及时补充血容量,早期抗休克的关键,一般常用液体3种,晶体液、胶体及血液。①首先估计晶体液输入量,可在1~4小时内快速输入2000~4000ml,平衡盐溶液生理盐水,对严重创伤或失血性休克可在半小时左右输入1000~1500ml平衡盐溶液生理盐水,7.5%的生理盐水迅速补充血容量,扩张毛细血管前,改善血管的微循环10分钟后血压逐渐回升,并能维持30分钟,每次50ml静脉注射,间隔15~20分钟,总量不超过400ml,高渗氯化钠刺激组织坏死过量使用易引起细胞脱水,但优点是复苏时,所需液体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旦尚有正性肌力和扩张血管的作用。②胶体含有大量血浆蛋白或淀粉,是治疗低血容量休克的理想液体。a.右

最新感染性休克治疗进展-提纲

感染性休克治疗进展- 提纲

感染性休克治疗进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东信 一、概念 ?全身性感染(sepsis):可疑/确认的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白细胞增多等) ?严重感染(severe sepsis):全身性感染+器官功能障碍(低血压、低氧血症、少尿、代谢性酸中毒、血小板减少、神志迟钝等)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严重感染+低血压(充分容量复苏后) 二、初始复苏 ?全身性感染/严重感染致低灌注:立即开始复苏 ?血乳酸→↑无低血压但有组织低灌注危险的病人 ?前6小时的初始复苏目标: ?中心静脉压 8-12 mmHg ?平均动脉压≥65 mmHg ?尿量≥0.5 mL/kg/h ?中心静脉/混合静脉氧饱和度(SvO2)≥70% ?液体复苏→ CVP 8-12 mmHg,仍 SvO2<70% ?输注红细胞→ Hct≥30% ?输注多巴酚丁胺 (→20μg/kg/min) ?早期目标治疗明显减少严重感染/感染性休克病人的死亡率 三、病原学诊断

?抗微生物治疗开始前应进行细菌培养 ?至少2次血培养:经皮取血+经血管通路取血(>48h) ?其他体液培养:痰、尿、脑脊液、伤口分泌物等 ?迅速进行诊断性检查(如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感染源和致病微生物 ?推荐进行2次或2次以上的血培养 ?血管通路培养与外周培养同一微生物→可能性大 ?血管通路培养阳性结果早于外周培养(>2h) →导管相关感染 ?取血容量大→培养阳性率高 ?病情不稳定不宜转运→床旁检查(如超声检查) 四、抗微生物治疗 ?确认严重感染并进行适当培养后,应在第1小时内开始静脉抗生素治疗 ?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应包括一种或多种药物,作用覆盖可能的病原体(细菌或真菌) ?药物应能穿透至导致全身性感染的可疑病灶部位 ?经验性抗生素选择:病史、基础疾病、临床表现、社区和医院的微生物药敏情况 ?初始经验性抗生素应足够广谱,覆盖所有可能病原体 ?明确致病微生物及其药敏情况后,减少抗生素数量、缩窄抗菌谱有助于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和降低治疗费用 ?对于所有病人,每种抗生素都应给予全负荷剂量 ?48-72h后根据微生物和临床资料进行再评价 ?致病病原体确认后改用窄谱抗生素→防止耐药、减少毒性、降低费用

感染性休克治疗总结

感染性休克治疗总结 首先,感染性休克顾名思义是由于严重的感染导致的,但是当体内广泛非损伤性组织破坏和体内毒性产物吸收时也易发生感染性休克。除了要积极控制感染,治疗原发病以外,感染性休克还有哪些抢救措施呢?与其他休克类型相比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复苏标准 严重感染的患者一旦确定组织灌注不足即应开始复苏。在进行复苏的最初6 h 内早期复苏目标为: 中心静脉压(CVP)8~12 mm Hg; 平均动脉压(MAP)≥65 mm Hg; 尿量≥0.5 mL·kg-1·h-1; 中心静脉(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分别为70% 或65% ,并将此目标作为治疗方案的一部分。需要注意的是高水平血压(MAP = 80~85 mmHg)并没有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容量复苏治疗目标血压仅需维持微循环有效灌注即可。补充血容量 感染性休克时由于缺氧及毒素的影响,致使病人血管床容量加大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容量不足。所以,补充血容量是治疗抢救休克最基本而重要的手段之一。晶体液在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它可提高功能性细胞外液量,保证一定容量的循环量。2012 年国际指南中更是指出早期复苏应首选晶体液。 不推荐使用胶体溶液- 羟乙基淀粉。当患者需要大量晶体液进行液体复苏时,可应用白蛋白维持有效的胶体渗透压。要做到尽可能快地在短时间内输注大量液体。 对于疑有低容量状态的严重感染患者,应行快速补液试验,即在30 min 内输入500~1000 mL 晶体液,同时根据患者反应性和耐受性来决定是否再次给予快速补液试验。初始液体冲击疗法应达到以最小30 mL/kg 的剂量输注晶体液。 血容量已补足的依据 组织灌注良好,神志清楚,口唇红润,肢端瘟暖,紫绀消失; 收缩压<11.97 kpa(90 mmHg),脉压>3.99 kpa(30 mmHg);脉率<100 次/min; 尿量>30 mL/h;血红蛋白回降,血液浓缩现象消失。 纠正酸中毒感染性休克常伴有酸中毒,合并高热时更严重。纠正酸中毒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微循环。但在纠酸的同时必须改善微循环的灌注,否则代谢产物不能被运走,无法改善酸中毒。对于灌注不足诱导乳酸血症且pH ≥7.15 的患者,反对应用碳酸氢钠来改善血流动力学或减少血管升压药使用。 用法:4~5% 碳酸氢钠,轻度休克400 mL/d,重症休克600~900 mL/d,需动脉血气分析来加以调整用量。 血管活性药物 感染性休克容量复苏治疗另外一个重要环节是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休克后期微循环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并可能伴有心肌抑制、心功能不全,适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可以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心脏收缩功能,维持有效微循环灌注压,有利于恢复微循环稳态。2012 年指南推荐给予足够液体复苏治疗仍然存在组织低灌注的患者使用血管收缩药物使血压达到65 mmHg 以上。 1. 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为首选药物。其主要作用于外周血管,而对心脏的作用轻微,能够有效改善组织灌注而引起心率增快和心律失常风险较低。

休克的治疗原则

无论哪种休克,都有循环血量不足,微循环障碍和不同程度的体液代谢紊乱,因此治疗休克时应按如下原则处理。一、扩容这是抗休克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措施之一,必须及时、快速、足量地补充血容量。 1.扩充血容量一般采用两条静脉通道,一条通道保证扩容的需要,予以快速输液;另一路则保证各种药物按时输入,但要注意药物的配伍,详细记录给药种类、浓度、时间、反应等。 2.常用扩容液体电解质溶液:平衡盐溶液或等渗盐水,一般先输入晶体液增加回心血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输全血、血浆等。右旋糖酐:能提高渗透压,常用中、低分子两种。其中低分子右旋糖酐不仅能扩容,也可降低血液黏滞度及疏通微循环。二、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外科治疗休克的重要措施是积极地、适时地处理原发疾病,这是抗休克治疗的根本措施。但处理原发疾病应在有效扩容的同时积极准备和治疗。如由于腹膜炎引起的休克,应在扩容的基础上迅速引流腹腔,减少细菌及毒素;肠坏死、中毒性休克时在抢救休克同时迅速开腹切除坏死肠管,解除原发疾病。切忌因长时间抗休克治疗以至延误原发病的抢救和治疗。三、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休克时由于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产生大量酸性产物,在休克早期积极扩容改善微循环障碍情况下,一般酸中毒较易纠正。但重度休克时酸性产物堆积结果机体发生严重酸中毒,应立即输入5%碳酸氢钠,具体剂量应视酸中毒程度和血气分析结果来确定。四、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血管活性物质的应用有两大类。其中一类为升压药物。这类药物为血管收缩剂,常用的有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该类药除过敏性休克、神经性休克外,休克早期不用。另一类为血管扩张药,常用的为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酊胺、酚妥拉明等,该类药要在扩容完成之后应用。具体何时应用血管收缩药,何时应用血管扩张药应视病情发展而定。一般扩容后,血压仍低于8.0kPa(60mmHg),可应用血管收缩药,但扩容后血压能维持在12kPa(90mmHg)以上时可适应用一些血管扩张药物。有心衰时可应用一些强心药物,以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增加心搏出量。常用中剂量多巴胺、西地兰等。

第五章感染性休克

第五章细菌感染性疾病 第十七节感染性休克 一、学习要点 (一)掌握感染性休克的定义感染性休克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直接或间接地激活宿主的各种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 产生细胞因子或内源性介质,作用于机体各种器官、系统, 引起急性微循环灌注不足, 导致组织缺氧、细胞损害、代谢和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危重综合征。 (二)掌握感染性休克常见的病原体感染性休克的常见致病菌有革兰阴性细菌;如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脑膜炎球菌和类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肺炎链球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等也可引起休克。某些病毒如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汉坦病毒等也易引起休克发生。 (三)掌握容易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感染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肺炎、化脓性胆管炎、腹腔感染和幼儿细菌性痢疾等。(四)掌握感染性休克的病因治疗原则在病原菌未明前,可根据原发病灶、临床表现,推测 最可能的致病菌,选用强力的、抗菌谱广的杀菌剂进行治疗,待病原菌确定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方案。剂量宜较大,首次可用加倍量,应于静脉内给药,以联合应用两种药为 宜。 (五)掌握感染性休克抗休克治疗的五大治疗要点 1.补充血容量。 2.纠正酸中毒。 3.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4?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5?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六)掌握预示感染性休克发生的可能征象 体温过高(>40.5 C )或过低(<36 C);非神经系统感染而出现神志改变,如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呼吸加快伴低氧血症,和(或)代谢性酸中毒,而胸部X线摄片无异常发现;血压偏低或体位性低血压;心率明显增快与体温升高不平行,或出现心律失常;尿量减少;实验室检查发现血小板和白细胞(主要为中粒白细胞)减少、血清乳酸值增高、不明原因的肝肾功能损害等。

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

危通社中文翻译版《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2016》 A. 早期复苏 1.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是医疗急症,建议立即开始治疗与复苏(BPS*)。 2.对脓毒症诱导的低灌注状态,建议在开始的3h内给予至少30ml/Kg的晶体液(强推 荐,低证据质量)。 3.完成初始液体复苏后,建议通过频繁地血流动力学评估以指导是否还需要输液 (BPS)。注:评估应包括彻底的体格检查、生理指标的评价(心率、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体温、尿量和其他)及可获得的有创或无创监测参数 4.如果临床检查无法确诊,建议对血流动力学进一步评估(例如心功能评价)以判断 休克的类型(BPS)。 5.若预测液体反应性方面建议应用可获得的动态指标,其优于静态指标(弱推荐,低 证据质量)。 6.对于感染性休克需血管加压药物的患者,推荐初始平均动脉压(MAP)目标为65mmHg (强推荐,中等证据质量)。 7.作为组织低灌注的标志,乳酸升高的患者建议利用乳酸指导复苏,使之正常化(弱 推荐,低证据质量)。 B. 脓毒症筛查以及质量提高 1.建议医院和卫生系统制定脓毒症的质量提高计划,包括在急重症患者、高危患者中 进行脓毒症筛查(BPS)。 C. 诊断 1.在不显著延迟抗菌药物启动的前提下,对疑似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患者建议使用抗 菌药物之前常规进行合理的微生物培养(包括血培养BPS)。注:合理的常规微生物培养应至少包括两种类型的血培养(需氧和厌氧)

D. 抗微生物治疗 1.在确认脓毒症或者感染性休克后建议1h内尽快启动静脉抗菌药物治疗(强推荐,中 等证据质量)。 2.对于表现为脓毒症或者感染性休克的患者,推荐经验性使用一种或者几种抗菌药物 进行广谱治疗,以期覆盖所有可能的病原体(包括细菌以及潜在的真菌或者病毒强 推荐,中等证据质量)。 3.一旦微生物学确认,药敏结果明确和/或临床症状体征充分改善,建议经验性抗菌药 物治疗转为窄谱药物(BPS)。 4.对于无感染源的严重炎症状态,不推荐持续全身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例如严 重胰腺炎,烧伤BPS)。 5.脓毒症或者感染性休克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应该基于目前公认的药效学/药代 动力学原则以及每种药物的特性进行优化(BPS)。 6.感染性休克的初始治疗建议经验性联合用药(至少两种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以针 对最可能的细菌病原体(弱推荐,低证据质量)。注:指南中对经验性、靶向\限定、广谱、联合、多药治疗均有明确定义(因篇幅原因,未做翻译)。 7.多数其他类型的严重感染,包括菌血症及未合并休克的脓毒症不建议常规联合用药 (弱推荐,低证据质量)。注:此处不排除多药治疗以增加抗微生物活性。 8.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脓毒症/菌血症,不推荐常规进行联合治疗(强推荐,中等证 据质量)。注:此处不排除多药治疗以增加抗微生物活性。 9.对于初始启动了联合治疗的感染性休克,建议在临床症状好转/感染缓解的数天内停 止联合治疗,进行降阶梯。这一条对靶向(培养阳性的感染)以及经验性(培养阴 性的感染)联合治疗均适用(BPS)。 10.对于大多数严重感染相关脓毒症以及感染性休克,7-10天的抗菌药物治疗疗程是足 够的(弱推荐,低证据质量)。 11.以下情况建议长时程治疗:临床改善缓慢,无法引流的感染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相 关菌血症,部分真菌及病毒感染,或者免疫缺陷,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弱推荐,低证据质量)。 12.以下情况建议短时程治疗:有效感染源控制后,腹腔或者尿路感染相关脓毒症以及 非解剖复杂性肾盂肾炎的临床快速缓解(弱推荐,低证据质量)。 13.对于脓毒症以及感染性休克患者,建议每日评估抗菌药物的降阶梯可能(BPS)。 14.建议监测PCT水平以缩短脓毒症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弱推荐,低证据质量)。 15.对最初疑似脓毒症,但随后感染证据不足的患者,PCT有助于支持停用经验性抗菌

休克分类与处理原则

休克分类与处理原则 导致休克发生的重要环节是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主要受三个因素调节,即血容量、心脏排血量和血管张力。影响以上三个因素任何一个,均可导致休克发生。休克分类目前也倾向于依据对以上三因素的初始影响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血液分布性休克和阻塞性休克。事实上各类型休克对循环动力学影响决不是单一的,尤其到休克后期常常是各影响因素交叉存在,对休克处理也应依据对病情的综合分析,按照以上因素对机体影响的轻重缓急分别处理。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外科休克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低血容量是指血管内有效血容量的减少。可由于全血的丢失,血浆量的减少或者自由水的丢失。 出血是静脉回流减少导致休克的最常见原因。动脉压降低通过压力感受器介导增加交感神经系统活性,表现为动静脉收缩和直接心肌兴奋。静脉收缩对于维持静脉血液回心从而维持心排量尤其重要。动脉收缩起初是为在心排量降低时维持正常动脉血压,由于脑和冠状动脉收缩不明显,对维持心脑灌注有益。但对其他器官,如肾脏,

交感神经介导的血管收缩将严重减少血流灌注。交感神经兴奋的心脏表现是心率加快和心肌收缩力增强。 在无出血情况下循环血浆丢失也会引起与失血症状相似的休克。如严重烧伤可引起足以导致休克的血浆丢失。由于血浆丢失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与失血性休克临床表现相同,只是选择性血浆丢失增加了血液粘滞性,加重了血流淤滞。体液或电解质丢失也可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如呕吐腹泻时体液大量丢失,肠梗阻导致大量分泌或渗出液体被隔离在肠管内,或腹膜炎时大量液体渗出到腹腔内也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低血容量性休克早期处理以迅速恢复有效血容量为主,后期因引发全身应激反应及合并心功能抑制,处理也趋于复杂化。 二、心源性休克 由各种严重心脏疾病引起的急性心泵功能衰竭,导致左心室不能泵出足够的血量。起初,外周循环通过血管收缩来尝试代偿,但如果左心功能损伤足够严重,不能维持正常循环,就会发生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的常见原因是急性心肌梗塞,当左心室心肌坏死超过40%时心脏即难以维持正常循环功能。其他可引起心源性休克的少见原因还包括心肌病、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和败血症。

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诊断标准 1.继发于严重感染的脓毒症或败血症逐渐加重引起组织低灌流和器官功能障碍时即成为感染性休克;常见的病因有腹腔内感染(如胆道感染,弥漫性腹膜炎)、大面积烧伤创面感染、多发性创伤后感染或继发于手术的感染。 2.感染性休克除具有休克的一般临床特点以外,还常伴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表现。 3.感染性休克可以分为两种临床类型,即冷休克(或称低动力型休克、低排高阻型休克)和暖休克(或称高动力型休克、高排低阻型休克),其临床特点有所不同。 4.冷休克的临床特点神志淡漠或嗜睡,皮肤苍白发绀,可伴有花斑,四肢湿冷,脉搏细速或触不清,脉压小于30mmHg,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尿量小于30ml/h。 5.暖休克的临床特点神志基本清楚,肤色粉红,脉无力,脉压大于30mmHg,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小于2秒,平均每小时尿量超过30ml,右心导管检查示心排出量增多而周围血管阻力降低。 6.应用B超、CT、X线摄片等方法有利于体内感染灶的定位。 治疗原则 1.扩充血容量 (1)输入平衡盐溶液为主,配合以适量的胶体液、血浆或全血。 (2)根据病因和休克程度决定扩容总量。 (3)应根据具体情况以及血压、中心静脉压和尿量等监测结果调整失液的量和速度。 2.积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争取尽早控制感染。 (1)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而后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 (2)及早处理原发感染病灶,彻底清除病变坏死的组织,充分引流。 (3)必要时可以应用免疫制剂以帮助恢复和维持免疫功能。 3.维持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吸氧。 4.纠正电解质和酸碱代谢失衡。 5.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调节外周血管阻力;冷休克常选用扩血管药物,暖休克常选用缩血管药物;但应努力将收缩压维持在90mmHg以上。 6.保持冠状血管的灌流,维护心功能。 7.早期、大剂量、短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 8.全身治疗和营养支持。 9.预防和治疗可能并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五章感染性休克

精品文档 第五章细菌感染性疾病 第十七节感染性休克 一、学习要点 (一)掌握感染性休克的定义感染性休克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直接或间接地激活宿主的各种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 产生细胞因子或内源性介质,作用于机体各种器官、系统, 引起急性微循环灌注不足, 导致组织缺氧、细胞损害、代谢和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危重综合征。 (二)掌握感染性休克常见的病原体感染性休克的常见致病菌有革兰阴性细菌;如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脑膜炎球菌和类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肺炎链球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等也可引起休克。某些病毒如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汉坦病毒等也易引起休克发生。 (三)掌握容易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感染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肺炎、化脓性胆管炎、腹腔感染和幼儿细菌性痢疾等。(四)掌握感染性休克的病因治疗原则在病原菌未明前,可根据原发病灶、临床表现,推测 最可能的致病菌,选用强力的、抗菌谱广的杀菌剂进行治疗,待病原菌确定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方案。剂量宜较大,首次可用加倍量,应于静脉内给药,以联合应用两种药为 宜。 (五)掌握感染性休克抗休克治疗的五大治疗要点 1.补充血容量。 2.纠正酸中毒。 3.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4?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5?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六)掌握预示感染性休克发生的可能征象 体温过高(>40.5 C )或过低(<36 C);非神经系统感染而出现神志改变,如表情淡漠 或烦躁不安;呼吸加快伴低氧血症,和(或)代谢性酸中毒,而胸部X线摄片无异常发 现;血压偏低或体位性低血压;心率明显增快与体温升高不平行,或出现心律失常;尿量减少;实验室检查发现血小板和白细胞(主要为中粒白细胞)减少、血清乳酸值增高、不明原因的肝肾功能损害等。

休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休克的临床表现 根据休克的发病过程可分为休克早期与休克期,也可以称为休克代偿期与休克抑制期。 1、休克早期:休克刚开始时,人体对血容量减少有一定的代偿能力,这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就是兴奋性提高,患者表现为精神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血容量减少的症状还不就是很明显,患者开始出现皮肤苍白、四肢发冷、心跳呼吸加快、尿量减少等症状。如果在休克早期能够及时诊断、治疗,休克很快就会好转,但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治疗,休克会进一步发展,进入休克期。 2、休克期:休克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就会进一步发展并超过人体的代偿能力而进入休克期。这时病人出现出冷汗、四肢冰凉、皮肤很明显的苍白、尿少或根本无尿、口唇肢端发青,严重时全身皮肤粘膜都明显发青等症状。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严重时出现意识模糊、昏迷。这时医生检查会发现病人的血压不断下降,甚至测不出血压,脉搏也摸不清。如果出现消化道出血或皮肤、粘膜出现瘀斑,则提示病情已经发展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阶段。如果病人呼吸困难、烦躁、皮肤青紫越来越厉害,而且通过吸氧也不能改善症状,就应考虑病人出现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休克时器官出现的损害 病人发生休克后,全身各器官、各系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受损较明显的器官有以下几项: 1、肺:休克时的缺血、缺氧,可使得肺部的毛细血管、肺泡细胞受到损伤。而且在治疗休克时还可引起肺部小血管栓塞,使部分肺泡萎陷、不张、水肿,部分血管闭塞、不通畅,结果就就是流入肺部的血液不能很好的从肺得到氧气,各器官也就供氧不足。严重时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肾:病人处于休克状态时,肾脏就不能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严重时可导致肾脏缺血坏死,甚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原则(2006)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原则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刘怀琼陈力勇 重创伤伴有失血性休克,特别是难以控制出血时,治疗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就近年来治疗上一些进展综述如下: 一、休克严重性的分级 一个70公斤体重的人,红细胞量约2L,血浆量约3L,总血量为5L。组织间质液约11L,细胞内液约26L。将失血程度分为IV级: ★Ⅰ级失去10%~15%的血容量(750ml),有心动过速,而血压和呼吸无变化。快速输入2L平衡溶液就能有效恢复循环血量和心排血量。肾血液灌注,末梢血管阻力和肾血管阻力接近正常。 ★Ⅱ级失去20%~25%血容量(1000~1250ml),伴有心动过速,收缩压降低,脉压差减少,肾血管阻力增加,同时有滤过率,尿量,尿钠和渗透克分子的降低。肾血流量减少时,自身调节使肾小球前、后血管都收缩,因此肾小球滤过率减少不明显。早期复苏时快速输入3~4L平衡溶液,扩充血浆容量和补充间质容量的缺乏。只要控制了出血,病人尿量可恢复正常,24h内肾血液灌注和肾小球滤过率都可恢复正常。 ★Ⅲ级为严重出血,病人快速丧失30%~35%的血容量。除心动过速外,末梢血液灌注减少和出现酸血症,呼吸急促,脉压变小,低血压和尿少。全身和肾血管阻力明显增加,肾血流量显著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也随之减少。此时需快速输入4~6L平衡溶液,并准备输血。输平衡溶液不起反应,可以开始输血或者血浆代用品。虽然肾小球滤过率和尿排钠常在24h内恢复,但增加的肾血管阻力将持续48~96h。 ★Ⅳ级为致命性急剧失血可达到40%~45%的血容量(约2~3L),不抢救会立即心跳停止。此时末梢血管和肾血管阻力明显增加。皮肤表现冷而湿和无尿,说明肾无血液灌注和滤过。在急诊科就应该快速输液和急送手术室。肾小球滤过率需48~72h才恢复,肾血管阻力增加要持续4~7天才恢复正常。 二、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过程 所有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恢复过程,要经过三个不同的阶段。第Ⅰ阶段是活动性出血的阶段,从受伤开始经手术而完成止血。第Ⅱ阶段是强制性血管外液体贮留。从出血停止开始至病人体重增加到最大时为止,反映液体在血管外间隙的大量堆积。第Ⅲ阶段是血管内再充盈和利尿期。从病人获得最大的体重时开始,直到随之而来的最大的体重丧失时为止。反映肾脏排出大量从间质重新回到血管内来的液体。

感染性休克

近期,《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发表「中国急诊感染性休克临床实践指南」一文,现整理如下,供各位医生朋友参考。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是指严重感染导致的低血压持续存在,经充分的液体复苏难以纠正的急性循环衰竭,可迅速导致严重组织器官功能损伤,主要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病死率高,早期正确诊断和处理与临床结果密切相关。为了进 一步提高我国急诊医师对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特组织专家编写本指南。专家组参考了国内外感染性休克相 关指南的建议,并依托最新循证医学证据,以病理生理学发生发展为基础,制定规范化诊治方案的指导意见,为急诊科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临床指导。在指南内容编写过程中,当专家们意见不一致时,指南内容将优先 参考目前可获得的病理生理学相关证据。此外,由于不同地域和层级医院医疗技术和设备的差异,需根据实际情况参考指南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1. 概述国外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急诊患者中,% 在入住?4 h 内发生严重感染(severe ?sepsis),12% 的严重感染患者在入住 48 h 内发展为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平均高达 42. 9%,早期识别并启动 治疗可降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感染性休克是微生物与机 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变化的过程,从病原微生物感染、到早期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 response syndrome,SIRS)、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ompensatory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CARS),具有高度的异质性,需要在不同阶段个体化、同一个体阶段化调整和干预。因此,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干预应该是一个「边诊

感染性休克的现状及护理进展

感染性休克的研究现状及护理进展 陆柳营,闫秋佚 摘要:阐述感染性休克(SS)的发病机制、治疗现状,综述感染性休克的护理研究进展。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炎症反应;血管活性药物;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1.056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1A-0077-02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SS)又称脓毒性休克或内毒素性休克,是全身性感染(sepsis)导致以器官功能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每年有数百万人罹患此病,病死率大于25%,并且发病率逐年上升[1-3]。由于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复杂,且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病死率仍然很高,迫切需要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近年来,在SS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上有了新进展,现综述如下。 1 SS的发病机制 目前,S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过去长时间是从组织水平(微循环学说)来解释休克的发病机制,认识到休克是以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是由于循环血容量减少,引起器官血液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紊乱。在微循环学说的指导思想下,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性、创伤性)的治疗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对SS的疗效并未显著提高。直到休克发生发展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各种体液因子(细胞因子)和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激活是微循环发生上述改变的根本原因[4]。从此,关于SS的发病机制,达成了炎症控制学说的共识。 炎症失控学说认为,SS主要是因机体炎症反应失控所导致的器官损伤,其中,炎症介质起着重要作用。参与炎症反应的介质包括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s)、血小板激活因子(PAT)、白三烯(LTs)、内皮衍生松弛因子(EDRF)、血管通透因子(VPF)等]、多种炎症介质[补体3a(C3a)、补体5a(C5a)等]以及氧自由基和一氧化氮(NO)等,它们的释放和相互作用可以形成相互重叠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内皮细胞炎症反应、血液高凝及微血栓形成、异常的血液循环状态、心肌抑制和高代谢反应,从而构成了炎症反应和感染性休克的病理基础[5]。因此,SS并非细菌感染直接作用,而是机体对感染性因素的反应。 机体在启动炎症反应的同时,代偿性抗炎症反应也伴随发生,如处于动态平衡,则病情稳定,如稳态失衡将导致内环境紊乱,炎症反应占优势时,即表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反之,如抗炎反应占优势时,免疫功能障碍,增加机体感染易感性,产生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compensatory antiinflamnatory response syn-drome,CARS),无论SIRS还是CARS最后均可导致SS[6]。 此外,近年来肠道屏障功能已引起临床关注。肠道作为机体最大的细菌和内毒素储存体,正常情况下,生理功能完整的肠黏膜对肠道中的细菌和内毒素构成屏障作用[6],但在严重感染应激情况下,肠道严重缺血、缺氧,屏障和免疫功能降低,内毒素入血及肠道细菌转位入血,引起SIRS,表现为播散性炎症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泛滥到血中并在远隔部位引起全身性炎症。 2 SS的治疗 SS的治疗应从损伤出现的即刻开始,治疗原则是在纠正感染性休克的同时必须控制感染源,给予合适和有效的抗生素。抗休克有初步成效后再立即着手进行控制感染源手术处理。有研究表明,对SS病人,不失时机的外科手术干预,如引流脓肿或局部感染灶、感染后坏死组织清创、摘除可能引起的医疗器具等及其他合理的综合治疗对感染源的控制非常重要[7]。对一些急需处理的特定感染,如弥漫性腹膜炎、肠梗阻等,应尽快寻找病因并确定或排除诊断,并在症状出现6h内完成。此外,支持疗法包括早期容量复苏、纠正缺氧、调节机体炎症反应和营养支持在SS的治疗中也很重要。 3 SS的护理 3.1 严密观察病情,及早预防和发现休克 休克早期认识交感神经活动兴奋的症状与体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制订相应治疗方案是抢救成败的关键。如出现下列症状,要警惕SS的发生。 ①体温骤升或骤降,突然高热、寒战或体温达38℃~40℃;②意识的改变,如表情淡漠、烦躁不安、嗜睡等;③皮肤的改变:皮肤潮红或湿冷发绀;④血压<80/50mmHg(1mmHg=0.133kPa),原有高血压者血压下降20%或下降20mmHg,脉压<30mmHg,心率快;⑤少尿。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和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不明原因的肝、肾功能损害等[8]。SS一旦发生,应立即转入重症监护室,专人24h特别护理,严密观察休克病情转归情况。发生休克时,应立即给病人安置休克体位,即病人头部和躯干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以利于增加回心血量,改善脑血流量,利于呼吸,减轻组织缺氧。 3.2 积极配合进行早期液体复苏 大量的人体和动物试验证明,积极进行血容量复苏是SS治疗的焦点,其目的是快速扩容、增加心输出量及运氧能力。容量复苏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直接影响病人的最终生存。 3.2.1 早期容量复苏目标 有研究表明,在SS早期治疗中,若能6h内实现血流动力学稳定和组织氧代谢正常,病死率可明显下降。根据某些指标指导早期临床治疗的方法称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9,10]。据2008年SS治疗指南,在早期容量复苏目标中,为保证充足氧供,早期达标治疗不但包括了传统治疗的内容,而且要保持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70%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65%及红细胞压积>30%,且在6h内达标。故SS的病人除了要监测精神状态、皮肤温度及色泽、血压、脉率、尿量等一般指标,还要监测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排出量(CO)、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乳酸盐测定等特殊指标。3.2.2 早期容量复苏血管通路 影响最初液体复苏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血管通路的快速而有效建立。SS时,由于血管痉挛或血容量不足,静脉穿刺常困难。国外主张,如果在90s内或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