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由暴雨引发的灾害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针对暴雨灾害风险所开展的评估与区划研究及试验工作日益受到相关科技工作者和政府部门的重视。暴雨灾害风险区划中的有关成果,既可以为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也是政府部门制定防灾减灾规划的依据。其目的是对暴雨灾害的易发性、危险性和易损性等方面做出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暴雨灾害的风险进行相应的分区。暴雨灾害风险区划的具体步骤,一是选取评价因子及其因子量化,二是确定权重,三是建立数学评价模型,四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暴雨灾害风险进行分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自然灾害评估工作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我国比较系统的自然灾害评估仍是以地震为代表的地质灾害评估,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方面是灾害危险评估和灾害损失评估。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包括暴风雪等在内的气象灾害评估才开始受到应有的重视。

近10多年来,国内不少学者或专业人员在暴雨灾害风险评估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大量的成果。黄朝迎[1]通过分析暴雨洪水对公路交通的影响特点及类型,建立了公路路基水毁长度与农田受涝、成灾面积的统计模型;李凤琴[2]通过对宁夏历年暴雨、洪涝资料的研究,从其发生次数、出现时段等方面,研究了50

年来暴雨洪涝灾害的发生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田心如,姜爱军[3,4]等根据江苏省50年来梅雨资料,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江苏省梅雨及其灾害影响进行了分析评估;解以扬,韩素芹等[5]在分析天津市暴雨频次分布的基础上,根据天津市暴雨特点和汛期排水运作规则,利用天津市内涝灾害仿真模型,对不同类型的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暴雨引起内涝灾害的风险进行了初步的量化评估。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6]开始应用于气象灾害评估(包括暴雨灾害),徐向阳等[7]在探讨水旱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的构建时,不仅建立了水旱灾害损失评估数据库,还建立了相应的系统结构与功能及评估模块。由于暴雨灾害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地学多源信息综合分析过程,地学信息处理和综合分析模型十分复杂,采取传统手段模拟这一过程很难实现,运用GIS技术则可以较真实地再现空间地质实体,这也是GIS技术优于其它同类技术之处[8,9]。

本文综合近20年国内外学者在灾害风险评估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资料,介绍了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路线、基本步骤、评估方法的新进展,旨在为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提供参考。

暴雨灾害风险区划是建立在暴雨灾害风险评估

文章编号:1004-9045(2007)03-0281-06

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博1,2,崔春光2,1,彭

涛2,康志强1,赵晓玲1

(1.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武汉430074;2.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武汉430074)

要:为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需要,综合20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在灾害风险评估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相

关文献资料,简要介绍了暴雨灾害风险区划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路线;概述了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的基本步骤;着重对暴雨灾害风险评价具有借鉴意义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灰色系统理论、信息量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等四种数学评价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未来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工作的重点,一是优化暴雨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二是合理选择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的支持系统,三是完善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的方法。关键词:暴雨灾害;风险评估;影响因子;权重;评价模型中图分类号:P426.616∶X820.4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07-07-02;定稿日期:2007-07-24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所开放基金项目“基于GIS技术的区域暴雨灾害风险评估”(0615)、科技部公益研究专项“基于GIS的暴雨诱发地质灾害分析预警系统”(2004DIB3J117)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王博,男,1982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评价和灾害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E-mail:leishenwb@163.com

1引言

2暴雨灾害风险区划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路线

第26卷第3期2007年9月

暴雨灾害

TORRENTIALRAINANDDISASTERS

Vol.26No.3Sep.2007

基础上的工作,暴雨灾害评估技术决定暴雨灾害风险区划的质量和效果。目前,在暴雨灾害风险区划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GIS技术[10-12]。其基本原理是,首先,依照传统理论与方法确定评价因子体系;其次,采用数学方法,对评价因子加以量化并赋以权值,同时,利用GIS中的GRID模块对参评因子进行栅格化,形成可用于叠加分析的专题图层(如坡度图、降雨量图等),根据各因子在暴雨灾害发生发育中所起作用大小,构造初始GIS评价模型;第三,利用GIS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将各评价因子的专题图层进行综合空间叠加分析,形成新的综合评价图以及新图层中每个评价单元的综合评价权值;最后,依据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或信息量法等,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实现暴雨灾害的易发性、危险性和易损性等方面的评价并对其进行相应分区。其技术路线如图

1所示。

3.1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的基本步骤3.1.1评价因子的选取及其量化分级

分析暴雨灾害的影响因素、选择评价因子并对其分级量化是开展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的第一步。在对某一具体地区的暴雨灾害风险进行分析评价时,参与评价的因子必须经过合理筛选。其筛选原则,一是因地制宜,了解研究区域暴雨灾害的发生规律与特点;二是选择引起暴雨灾害的主要控制因子;三是尽

量选择易于量化分级的因子。其筛选方法是,利用

GIS技术平台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将致灾因素与暴

雨灾害分布进行相关分析,例如可挑选影响滑坡灾害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下水、降雨作为评价因子。在评价因子确定之后,还需要结合灾害危险性分类标准(其危险性分类包括无危险、低危险、中危险和高危险四个等级),并根据有关规范、标准、条例和经验,对影响灾害危险性的因子进行分级量化和划分等级,并给这些因子赋予权重[13]。

3.1.2权重的确定

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涉及很多因子,各因子贡献大小有所不同,因此为了反映不同因子的重要性,就要对各因子的轻重、作用程度进行权衡,以确定其权重。由于在重要与非重要之间无明确分界,两者差异中间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连续变化过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量化问题。评价因子的权重是反映相对某个评价标准等级而言的重要程度的数值,因此求权重值的过程就是对不同因子间重要性程度分析的过程。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必须综合多方面的指标进行分析。在评价中不能出现由于对研究对象分析不够,而过分地相信定权的数学模型,反而使权重不尽合理。所以,一个切实可行的定权数学模型只有建立在深刻认识地质环境与暴雨灾害系统构成、占有大量实际资料数据、掌握实际问题变化规律等的基础上,才能从实际系统中抽象出反映实际变化过程的概念模型。换句话说,定权模型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定性分析;二是定量取值,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决定权重,以定性分析结果作为约束形成定权模型框架。

在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中,评价因子权重的合理性无疑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权重的确定方法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种。目前,暴雨灾害风险评价中用来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专家评分、AHP层次分析、因子分析、特尔菲咨询、灰色关联分析、证据权重、统计调查法、序列综合法、隶属函数法等[14,15]。专家评分法需要进行主观赋权,因专家受专业知识领域限制及对于某一具体问题认识上存在局限,往往导致赋权结果出现一定偏差。尽管如此,专家评分法仍是目前应用较多的赋权方法,它实际上是经验估计法与意义推求法的综合,即由少数专家直接根据经验并考虑评价观点后确定权重。虽然这种直接由人给出权重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由于地质环境与暴雨灾害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因素边界的模糊性、不确定性,这种经验判断得出的结论有时也

3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的方法

图1暴雨灾害评估与区划的技术路线

282暴雨灾害第26卷

较可靠。正是因为主观赋权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才出现了模糊综合评判、AHP层次分析法等客观赋权方法和技术,而在客观赋权的数理统计法中所需数据较多且数据处理复杂、运算量大,一般较少应用。某一单纯确定权重的方法要么主观性太强,要么过于依赖数学模型,得出的权重值不免片面。将两类赋权法结合,可弥补单一赋权法的不足,使主观与客观、定性与定量趋于合理。

3.2数学评价模型的建立

暴雨灾害风险区划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展开的,对于如何评价暴雨灾害风险,尽管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和研究机构提出过一些方法,但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统一的单灾种或区域暴雨灾害的综合评价方法。为此,对目前常用的地质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的数学评价模型进行了介绍,以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今后的暴雨灾害风险评价中加以借鉴。

3.2.1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现象或事物进行总的评价,即根据所给条件对所有评判对象都赋予一个评判指标,然后择优选择。在灾害评估中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其优点是可以将本来模糊的、主观性很大的定性评估转变为定量评判,其思路清晰、评判结果直观,且能满足灾害评估的精度要求。该方法在山地灾害多发区段路线方案、水文地质灾害危险性等评估中应用较多。如包惠明[16]等根据山区灾害多发区段线路方案优选问题具有多因素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在建立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因子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合理确定路线方案中各影响因素及其各子因素的权重,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山区灾害多发区段路线方案的二级模糊综合评选的数学模型,提高了山区灾害多发区段路线方案评选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并以山地灾害多发的迫隆藏布流域段为实例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邱向荣[17]等根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特点,由影响公路边坡危险性的主要因素组建成两层次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边坡危险性预测模型,并通过实例说明其评估结果可以满足地质灾害评估精度要求。

应用好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关键,一是确保评判因素选取具有代表性;二是确保评判因素的权重、单因素评判及模糊合成模型的选择科学合理。3.3.2灰色系统理论

灰色系统理论主要用于系统外部信息明确但内部规律不确定或数据信息不全等信息不完备的系统,该理论方法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其它方法不能解决的贫信息问题。唐红梅等[18]对重庆市万州区基础条件和外界条件进行分析,遴选出灾害体、地表坡度、森林植被、水文地质、岩性、地表高程和库水位7个滑坡、危岩地质灾害的影响因子,应用灰色聚类法,分析计算了各影响因素与各灾害危险等级的白化函数,并最终确定了各评价单元的聚类向量,揭示了地质灾害危险性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刘伟东等[19]针对20年北京地区发生的19次大风和暴雨灾害个例,应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该地区同期的大风和暴雨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不同气象灾害和同一级别气象灾害灾情差异尺度做出比较。由此可知,灰色系统理论及其有关方法的适用领域还是较宽的,无疑也可应用到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之中。

3.3.3信息量模型

信息量模型用于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主要表现在对暴雨灾害的空间区划上。其主要思路是通过对已知的变形或破坏区域的现实情况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把各种影响区域稳定性因素的实测值转化为反映区域稳定性的信息量值。但信息量模型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中的应用更为常见,邢秋菊[20]等以万州滑坡地质灾害为例,将滑坡风险评价中的各种因子作归一化处理后转换成相同分辨率的定量数据,根据特定模型进行运算,得到风险评价图,利用逻辑回归分析法,进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陈亮[21]等以浙江省仙居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为例,在信息论原理的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区划信息分析系统,进而提出基于信息量模型的多因素分析的地质灾害预测区划方法。阮沈勇[22]等探讨了信息量模型与GIS结合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的方法及基本程序,并开发出相应的GIS空间扩展分析模块。可见,采用信息量模型,可较好地解决影响因素众多且难以量化的灾害自然条件定量评价问题。尽管信息量模型在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方面的应用尚未见诸文献报道,但该模型对处理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中的定量评价问题无疑有着参考借鉴价值。

3.3.4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相对于其他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价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能够在完全不知道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确切函数关系式的情况下较好地实现各参数之间的非线性映射,从实例样本中提取特征、获得知识,并通过使用残缺不全的或模糊随机的信息进行不确定性推理和预测。如李长江等[23]根据基本覆盖浙江全省雨量观测站日降雨量数据和同期有明确日期、位置记录的滑坡(泥石流)灾害数据,通过对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

王博等: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的研究现状与进展283第3期

形、地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分布、降雨量分布、已知滑坡灾害点分布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利用神经网络的自学习功能,建立区域地质灾害危险度等级与各影响因素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从而实现了对区域群发性滑坡灾害概率的预测。吕远强等[24]尝试运用改进的神经网络BP模型对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相对常用方法更准确、更可靠。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对于不同的灾害(当然包括暴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级标准及更多的评判指标可很方便地建立相应的BP预测模型。所以,人工神经网络法在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和较大推广价值。

3.3.5其他一些新兴评价模型

近一二十年来,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中出现了一些应用前景较好的新兴的数学评价模型,可供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参考借鉴的数学评价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证据权重法(WeightsofEvidence)。此法由Agterberg等[25,26]和BonhamCarter等[27,28]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它具有易于编程、对证据因子权重解释通俗易懂、证据因子处理简单、计算结果直观明了等优点,早期主要应用于基于GIS的矿产资源评价,后来其使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是一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基于GIS的暴雨灾害评价数据驱动型方法。

(2)可拓学方法。可拓学是以蔡文研究员为首的我国学者创立的一门新的横断学科,该学科启动于1976年,以1983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可拓集合与不相容问题》为标志,其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初步建立[29]。可拓学解决实际矛盾问题的方法就是物元理论模型,它是描述事物基本元的物元概念与性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一种数学模型,其主要用来研究物元关系和可拓性及物元变换规律,提供描述事物变化与矛盾转化的形式化语言。物元的提出,使解决矛盾问题的着眼点从只研究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数学模型转向事物、特征和量值相结合的物元构成模型。在物元模型中,当不考虑事物和特征的变化时,其模型便是数学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物元模型是解决矛盾问题的基本模型[30]。

应当看到,暴雨灾害风险评估问题实际上也是科研实践活动中的一个矛盾问题。至于如何将可拓学与物元理论应用于暴雨灾害风险评估领域,构建可拓物元综合评判模型,开展暴雨灾害风险评估,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吴益平、唐辉明等[31]应用物元理论,提出了滑坡灾害风险预测物元综合评判基本流程,以危险性预测为例讨论了物元集合建立、等级关联度确定等关键技术问题,还建立了滑坡灾害风险综合评判物元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三峡水库蓄水条件下巴东新县城滑坡灾害风险评价,以此证明物元模型在区域灾害风险预测中具有应用可行性。

此外,相关的新兴数学评价模型还有多层栅格数据复合叠置分析法、遗传算法等。多层栅格数据复合叠置分析法是近些年伴随GIS技术兴起而产生的,自其产生后发展迅速、应用越来越广。该分析法因其利用了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综合研究影响暴雨灾害的各种信息从而实现对暴雨灾害风险的评估特别实用。遗传算法由Holland教授于1962年首次提出,是一种基于概率的全局优化算法,早期多用于优化、搜索、机器学习等方面,现在已有人将其成功地应用于灾害预测和灾情评估领域[32]。

从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的研究现状来看,要真正发挥其在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作用,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业务应用方面,还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研究、一些具体工作需要跟进。根据瞄准前沿、科学规划、抓住关键、逐一突破的原则,其研究和工作的重点主要应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优化暴雨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国内的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应用工作起步较晚,其相关的应用理论和技术还很不成熟。尽管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些成果,但可操作性强的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系统较少。从开展这项工作的实际来看,提高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水平,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证据权重法依赖于某一区域暴雨灾害资料积累,该区域的资料积累越丰富,应用此方法开展区划的效果就越好,但关键问题在于不断优化暴雨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暴雨灾害形成机理及其研究趋势研究,另一方面要不断总结、提炼、完善区域地质条件评价与分析方法,才能保证评估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建立统一的、操作性强、适用面广的暴雨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2)合理选择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的支持系统。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涉及的层次多、因素多、问题多,既包含有空间信息,也包括时间动态变化信息。做好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不可忽视对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支持系统的合理选择。专家4展望

284暴雨灾害第26卷

系统、GIS、决策支持系统等都可用来作为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的支持系统,但GIS以其支持空间信息数字化获取、管理,体现区域定量与空间分析有机结合,提供高效、高精度、定量化空间分析和过程模拟预测的优势,应成为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支持系统的首选。

(3)完善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的方法。常用的灾害评价与区划方法有两种:一是基于专家经验的知识驱动型方法;二是基于数理统计学的数据驱动型方法。前者对于影响灾害发生的评价因子的分级以及权重的确定多依赖于专家的经验,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后者根据已发生灾害的历史调查数据以及影响灾害发生的孕灾环境因子资料,对评价因子进行分级并确定权重,但这种方法太过繁琐,还存在实用性较差、应用范围较窄的缺陷。如何通过整合这两种方法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其优点又尽量摒弃其不足,是一个有待长期研究的课题。

为了在上述重点研究和工作方面取得预期成效,当务之急是精心组织、积极行动,可采取的措施有三:一是实施典型暴雨灾害灾种和重灾地区的调查研究,收集山洪和滑坡、泥石流的大气环流背景与地质环境和灾害特征信息,建立和完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数据库;二是建立包括暴雨灾害监测、预警、管理、救灾等多层面的综合评估系统;三是促进灾害评价的定性与定量紧密结合,并以定性分析作为约束来形成定量分析的框架。

[1]黄朝迎,张清.暴雨洪水灾害对公路交通的影响[J].气象,2000,26(9):12-15.

[2]李凤琴.宁夏暴雨洪涝的调查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2004(5):54-56.[3]田心如,姜爱军,高苹,等.江苏省典型年梅雨洪涝灾害对比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5,14(5):8-13.

[4]田心如,姜爱军,高苹,等.江苏省梅雨及其灾害影响评估分析[J].灾害学,2004,19(1):40-45.

[5]解以扬,韩素芹,由立宏,等.天津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分析[J].气象科学,2004,24(3):342-349.

[6]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与发展动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23(4):229-333.

[7]徐向阳,刘俊.水旱灾害损失评估系统[J].灾害学,1999,14(1):1-5.[8]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4.

[9]吴信才.MAPGIS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6.[10]罗晓梅.GIS技术在暴雨泥石流减灾预报中的运用[J].山地学报,1998,16(1):73-76.

[11]陈百炼,杨胜元,杨森林,等.基于GIS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方法初探[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16(4):93-96.

[12]唐川,朱静.基于GIS的山洪灾害风险区划[J].地理学报,2005,60(1):87-94.

[13]李端有,王志旺.滑坡危险度区划研究初探[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5,22(4):41-44.

[14]樊运晓,罗云,陈庆寿.区域承灾体脆弱性评价因子体系研究[J].现代地质,2001,15(1):113-116.

[15]李景宜,周旗,严瑞.国民灾害感知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2,11(4):129-134.

[16]包惠明.岩溶塌陷两级模糊综合评判[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3):49-52.

[17]邱向荣,袁仁茂,许伟文.公路边坡灾害危险性预测模糊综合评判法[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3):26-28,36.

[18]唐红梅,林孝松,陈洪凯,等.重庆万州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及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3):1-5.

[19]刘伟东,扈海波,程丛兰,等.灰色关联度方法在大风和暴雨灾害损失评估中的应用[C]//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成都:气象出版社,2006:1894-1898.

[20]邢秋菊,赵纯勇,高克昌,等.基于GIS的滑坡危险性逻辑回归评价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3):49-51.

[21]陈亮,曹恺.信息量模型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3(12):170-172.

[22]阮沈勇,黄润秋.基于GIS的信息量法模型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1):89-92.

[23]李长江,麻土华,朱兴盛.基于GIS和人工神经网络的滑坡灾害概率预报系统[C]//2006年浙江省地质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杭州:地质出版社,2006:60-68.

[24]吕远强,林杜军,罗伟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95-98,114.

[25]AgterbergFP.Computerprogramsformineralexploration[J].Science,1989,245:76-81.

[26]AgterbergFP,Bonham-CarterGF,WrightDF.Statisticalpatternintegrationformineralexploration[M]//GaalG,MerriamDF,etal.ComputerApplicationsinResourceExplorationandAssessmentforMineralsandPetroleum.Pergamon,Oxford,1990.

[27]Bonham-CarterGF,AgterbergFP,WrightDF.IntegrationofgeologicaldatasetsforgoldexplorationinNovaScotia[J].PhotogrammetryandRemoteSensing,1988,54:1585-1592.

[28]Bonham-CarterGF,AgterbergFP,WrightDF.Weightsofevidencemodeling:anewapp-roachtomappingmineralpotential[C]//Bonham-CarterGF,AgterbergFP.StatisticalApplicationsintheEarthSciences.GeologicalSurveyofCanada,1989:171-183.[29]蔡文.可拓集合和不相容问题[J].科学探索学报,1983(1):83-97.[30]蔡文,杨春燕,何斌.可拓逻辑初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0-48.

参考文献:王博等: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的研究现状与进展285

第3期

AdvanceandtheStatusoftheResearchonRainstormDisaster

AssessmentandRegionalization

WANGBo1,2,CUIChun-guang2,1,PENGTao2,KANGZhi-qiang1,ZHAOXiao-ling1

(1.SchoolofEnvironmentalStudie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430074;

2.InstituteofWuhanHeavyRain,CMA,Wuhan430074)

Abstract:Fortheresearchofrainstormdisasterriskassessmentandzoning,basedontherelatedproductionsbythescientistsintheworldduringthepast20years,thefundamentalandtechniqueofrainstormdisasterriskzoningarepresentatedaswellasitsprocess.Asthegoodreferencemodels,Fourmethods,whichareVagueComprehensiveJudgingMethod,GreySystemsTheory,InformationContentModelandArtificialNeuralNetworkMethod,weredescribedandanalysedintheirapplicability.Thefurtherworkwassuggestedonoptimizingtherainstormdisasterriskevaluationindexsystem,chosingthereasonablesupportsystemforrainstormdisasterriskassessmentanddivision,andimprovingthetechniqueoftherainstormdisasterriskassessmentandzoning.

Keywords:Rainstormdisaster;Riskassessment;Impactfactors;Weights;Assessmentmodel

[31]吴益平,唐辉明,殷坤龙.物元模型在滑坡灾害风险预测中的应用[J].

地质科技情报,2003,22(4):96-100.

[32]李新运,郑新奇,杨志恒.基于遗传算法的自然灾害预测方法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5(1):89-94.

286暴雨灾害第26卷

企业风险评估研究报告

企业年度风险评估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风险经管,增加公司的风险控制水平,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要求,董事会办公室与审计部共同组建企业风险评估小组,对0000年度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一、企业基本情况 1、公司名称:XXXX 2、公司地址:XXXX 3、企业经营范围:XXXX。 4、公司股权架构: 5、风险经管组织架构: 0000年度,公司由各部门负责人共同组建了解风险经管小组,由董事会办公室与审计部共同负责日常工作,组长XXX,副组长XXX,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展开工作,具体负责集团公司内外部风险识别、分析并制订应对措施,不断推动公司风险经管水平。风险经管组织架构如下图:

二、企业风险评估情况 1、组织架构 公司建立了公司治理架构与组织架构,明确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人力资源部对各机构人员编制、职责权限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对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通过业务流程与规章制度进行了规范。 公司决策流程运行良好,组织架构职能分工明确。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通过股东大会与经理办公会集体决策,特别是对子公司的发展规划与人事任免全部通过经理办公会进行讨论决定,组织架构不存在重大风险。 2、发展战略 公司通过第3届董事会第21次会议决议,通过表决成立了战略委员会,并审议通过了战备委员会工作细则,主要负责对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和重大投资决策进行研究。 3、人力资源 公司制订了详细的人力资源经管流程与内控制度,从人才招进、员工培训、员工离职、薪酬与考核、劳动保险等各方面,建立了详细的内部控制流程与制度,及时与关键岗位人员、重要岗位离职人员签订了商业保密协议。 随着国内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企业也存在人力资源不足的风

灾害风险评估

题型:填空、选择、概念、简答(不需展开,完整句子)、论述(写满2/3)、计算 第一章 1、灾害: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自然与人为综合的原因,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产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不利后果的现象。 2、灾害分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3、灾害系统的组成:孕灾环境(孕育产生灾害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致灾因子(又称 为灾源,即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 异变因子)、承载体(各种致灾因子作用的对象,是人类及其活动所在的社会与各种资源的 集合)和灾情(在一定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条件下,由致灾因子导致的灾害所产生的生命和 财产损失的情况)。 4、风险定义(国际标准化组织):灾害发生概率及其后果严重性的组合。更具体地讲,风 险定义为由自然或人为诱发危险因素相互作用而造成的有害后果或预期损失发生的概率。 5、表达式:R=H×V R—风险 H—致灾因子 V—脆弱性 R=P×C P—灾害的可能性 C—灾害的后果 6、风险的两大要素:概率和后果 7、概率风险:可以用概率模型和大量数据进行统计预测的与不利事件有关的未来情景(如:交通事故) 模糊风险:可以用模糊逻辑和不完备信息近似推断的与特定不利事件有关的未来情景(如: 地震灾害) 不确定风险:用现有方法不可能预测和推断的与某种不利事件有关的未来情景(如:纳米技 术风险) 8、灾害风险理念的形成包括:灾变研究、灾度研究、灾害风险研究 9、灾害风险评估:衡量灾害风险程度的方法,即通过风险分析的手段,对尚未发生的灾害 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10、灾害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孕灾环境是导致致灾因子形成的因素,致灾因子、孕灾环境 共同对承灾体构成威胁,从而使承灾体具有承受侵害和损失的危险,进而出现灾情。灾害系 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共同组成的,灾情是这个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 11、消防部队主要承担的工作: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 建筑倒塌事故、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事故、爆炸及恐怖事件、群众遇险事件 第二章 1、灾害风险评估包括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承灾体的脆弱性评估、灾害的损失评估(和孕 灾环境的稳定性评估) 2、致灾因子的危险性主要包括致灾因子的强度和发生概率 3、灾害损失包括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损失的量化方法有:绝对量化法、相对量化法和专家评定法 4、灾害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灾害风险分析是可操作的,手段有随 机不确定性、模糊不确定性、复杂性 5、随机不确定性与模糊不确定性的区别:(1)前者是因为自然的原因并不是总能被知道, 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测仅仅是近似正确;后者是由于尺度的模糊性或人们掌握信息的不完备(2)前者用概率测度,抽象为随机事件;后者把经典集合中的决定隶属关系灵活化,从而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初论

收稿日期:2009-05-20;修订日期:2009-06-02 地调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编号:2006BAC04B0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08CB425803)和中国地质调 查局项目(编号:1212010640401)资助 作者简介:吴树仁(1956-),男,博士,研究员,从事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研究。E-mail:shrwu@https://www.360docs.net/doc/a418521421.html, 地质通报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第28卷第8期2009年8月Vol.28,No.8Aug.,2009 地质灾害(这里主要指崩塌、滑坡、泥石流,相当于国际上广义的滑坡)风险评估与管理在国际上越来越流行、越来越普及,已经成为国际减灾防灾战略的重要成分[1-2],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滑坡风险管理的推广应用成为热点,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相关的国际专题讨论会和推广培训会议,积极宣传讨论滑坡风险评估与管理的成熟经验、技术方法和热点问题[3-6]。尽管在实施地质灾害风险 评估与管理过程中还有很多难点问题和困惑,但是世界上许多学者都在努力研究探索,不断改进完善这个过程[2,7-14],其中不断改进完善滑坡风险评估指南是主要途径之一。目前,国际上滑坡风险评估指南已经出版了3~4版(代)[11,14-15],国内相关研究也早有开展,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方法的系统研究方面也有大量探索研究[16-21],但是至今国内没有正式出版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因此,本文在分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初论 吴树仁,石菊松,张春山,王 涛 WU Shu-ren,SHI Ju-song,ZHANG Chun-shan,WANG Tao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Key Laboratory of Neotectonic Movement &Geohazard,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Institute of Geo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 摘要:为了分析阐明突发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在概要地分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编写的目的、基本原则和结构层次、核心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探索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危险性和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初步提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应该遵循的6条基本原则、结构层次及核心内容;初步提出定性分析-定量化评价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提倡实用性技术方法和GIS 技术的推广应用;初步提出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和风险评估区划的基本工作流程。最后,简要地讨论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一些主要难点和易于混淆的问题,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的编制和修改完善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风险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552(2009)08-0995-11 Wu S R,Shi J S,Zhang C S,Wang T.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geohazard risk assessment.Geologi -cal Bulletin of China,2009,28(8):995-1005 Abstract:In order to analyze and clarify some key issues in the field of sudden geo-hazard risk assessment,on the basis of general analysis of purposes,basic principles,structure and core contents of the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geo-hazard risk assessment,this paper has focu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of risk,probability and possible consequence assessment.Six basic principles,structure and core contents which should be followed are put forward;qualitative analysis with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tech -niques are achieved with emphasis on practical techniques and GIS application;basic working process of risk,probability and possible consequence geo-hazard assessment are put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8521421.html,stly,there are some brief discussions on some of the major difficulties which are easy to be confused in terms of geo-hazard risk assessment,which can be referred to for the technical guideline revision and improvement.Key words:geo-hazard;probability;fatalness;risk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方法·

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中国农业气象(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2012,33(4):623-629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2.04.022 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张洪玲,宋丽华,刘赫男,徐永清 (黑龙江省气候中心,哈尔滨150030) 摘要:以黑龙江省81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数据、社会经济资料、地理信息数据以及灾情数据为基础,运用GIS技术,对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等评价因子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加权综合分析法以及GIS中自然断点分级法,构建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将黑龙江省划分为高、次高、中等、次低和低5个等级风险区。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呈“东西高-南北低”的分布,松嫩平原大部、三江平原北部和南部地区处于高-次高风险区,哈尔滨西北部、大庆东南部、绥化北部和西部以及鹤岗中部地区,属于高风险区;而大兴安岭地区和东南半山区处于低-次低风险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几率较低。灾情验证结果表明,实际灾情的高值-次高值分布与风险区划结果基本符合,风险区划模型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关键词:暴雨洪涝;GIS;风险区划;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 中图分类号:S166文献标识码:A Risk Zoning of Flood and Waterlog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ZHANG Hong-ling,SONG Li-hua,LIU He-nan,XU Yong-qing (Climate Center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Haerbin150030,China) Abstract:Based on daily precipitation date,socio-economic data,GIS data and historical disaster data,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fatalness of disaster-inducing factors,sensitivity of disaster-forming environments and vulnerability of disaster-bearing bodies by using GIS method.Then the model of risking valuation was built with the method of weighted synthesis evaluation and natural breakpoint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GIS.Risk zoning charts of flood and waterlog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s painted and was divided into five hierarchies:high,less high,medium,less low and low.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isk of flood and waterlog presented high in the east and west areas but low in the north and south.Most area of Songnen plain,north and south of Sanjiang plain and the central of Hegang belonged to high risking zone,especially north-west of Haerbin,south-east of Daqing,north and west of Suihua,the central of Hegang.Daxinganling area and southeast semi mountainous belonged to low-less low risking zone and where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also low.Actual disaster results were matched with risking zone,especially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 low high areas. Key words:Flood and waterlog;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Risk zoning;Fatalness of disaster-inducing factors;Sensitivity of disaster-forming environments;Vulnerability of disaster-bearing bodies 暴雨洪涝灾害是黑龙江省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给当地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易灾暴雨也频繁发生,1998年松嫩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受灾农田483万hm2,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600亿 800亿元;2004年5月,东部和北部地区发生大暴雨,土壤偏涝面积达近10a 来的最大值;2005年6月,暴雨致沙兰镇发生特大洪灾,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2006年7月,黑河发生大暴雨,导致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61亿元;2008年7 *收稿日期:2012-02-29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2009年业务建设项目“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作者简介:张洪玲(1979-),女,黑龙江人,硕士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及GIS技术应用。 E-mail:zhanghongling0469@163.com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 尹博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尹博 发表时间:2019-09-03T10:35:52.82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2期作者:尹博侯赤金[导读]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除了会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还会对人们的财产、环境及各项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云南省昆明市 6502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工工程活动不断增加,地质灾害风险的发生几率也在不断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为了更好的地质灾害进行预防,需要加强地质灾害发生分析,然后制定相对应的治理措施,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本文主要对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区划;防治措施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rtificial engineering activities are increasing, and the risk of geological hazards is also increasing. The occurrenc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will have a great impact on people's lives. In order to prevent geological disasters better,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analysis of the occurrenc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n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to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This paper mainly elaborates the risk zoning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hazard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geological hazards; risk zon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除了会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还会对人们的财产、环境及各项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且因地质灾害无法提前准确预测,且发生规模较大,所以一旦发生,将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甚至达到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分析区划,并制定有效综合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1.我国地质灾害现状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时间突发性以及空间规律性的特点,已经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调查统计,在近20 年的时间内,我国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死亡百人以上的重大地质灾害。仅在1998 年,我国共计有18 万起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发生,包括了滑坡、泥石流以及崩塌,其中447 处规模较大,共造成270 亿人民币的经济损失。从我国最近十多年发生的地质灾害来看,总体的特点如下:在我国受到滑坡、泥石流以及崩塌等地质灾害威胁的村庄有1 万多个,县级城镇有400 多个,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受到地质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些年来,尽管我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质灾害的理论研究以及防治水平,但是地质灾害依然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为了有效的防治我国的地质灾害,需要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以及风险性进行区划,并对此进行预防性的研究,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以及高风险区域进行圈定划分,以便于国土规划、灾害管理以及减灾防灾工作的展开,从而达到综合的防灾减灾的目的。从今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区域来看,西部地区将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区。但是我国西部地区恰恰是我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域,地质环境十分脆弱,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能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势必会加重该地区的地质灾害,因此,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依然面临严峻的考验。 2.地质灾害风险区划2.1易发性分区:所谓的易发生区就是依照相关的规定,对容易出现灾害的地区进行区分。通常来说,地质灾害易发生性主要是依据其特征以及分布情况进行的,其中包括:地形地貌、底层岩性以及降雨量等。这些规则及影响,可将易发生分区划为:高发区、中级易发区、低发区、非易发区。 2.2危险性分区: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分区主要是依据当地的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从危险性方面对地质灾害进行分区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地质灾害的规模、密度及频次、自然条件、地质条件、降雨量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根据以上方法及影响因素从危险性方面分区可将地质灾害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及无危险区四个区域。 3.我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3.1切实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在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监测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加强相关的预警设备,保证每个监测预警环节的正常运行。从总体上来看,在各种危险或者隐患还存在的时候,所有存在安全隐患的地区都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在进行相关的监测和预警的时候,要注意这三个方面:1) 做好相关的衔接工作。我国现在基本已经建设起了全面的气象和水利方面的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所以每个地区要根据自己的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出相应的防止措施,从而做好相关的衔接工作。特别是在滑坡和泥石流频发的地区,以及容易出现山洪的地方,如果这里的人口有非常的密集,其城镇高多建立在峡谷地带。这时候一定要做好相应的监测工作,通过要加强其设备监测的专业性,从而做到全面的监测和预防。2) 在进行监测和预警的时候,要把传统和现代科技进行有效的结合合。比如随着现代信息网路技术的不但发展,可以采用电视、网络和手机信息等方式进行预警,并且要做到全面的覆盖。而对于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则可以采用一些传统的方式比如采用广播、鸣锣和有线电话等传统方式进行灾害预警,从而保证人们可以及时接受到预警消息。3) 在进行灾难检测和预警的时候,要加强群众和人民的联动工作。在现代我国所采用的地质灾害防治主要的方法就是群防群策,在很多落后的地区,他们的监测预警任务主要就是靠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来完成的。因此,在现代的许多地区,特别是县乡两级的人民政府部门在对灾难进行防御和预警不太重视,要利用好群防群测的这样的方法。所以政府要百姓进行群防群测技能的培训,对于那些自发参与到这样活动中的老百姓,进行适当的经费补贴,而且在这样的发展中,可以发放给他们一些简便有效的设备。 3.2加强应急救援工作1) 加强我国地质灾害的应急能力,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中,要将公安消防、武警官兵以及解放军的力量充分运用到地质灾害的救援中去,同时要加强对交通、通信以及专业设备的配备,定期组织进行应急演练,以便加强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2) 加强基层防范地质灾害的能力,将乡村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不断建设提高,在汛期的时候,要加强监察检查,同时安排专人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察巡视。除此之外,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至少每年在汛期之前组织一次应急避险的演练。 4.总结

全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技术规范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规范 2009 年 2 月

目录 总则 (1) 一、定义 (1) 二、数据资料 (2) 三、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概念框架和技术流程 (3) 四、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5) 附录1 规范化方法 (13) 附录2 加权综合评价法 (13) 附录3 百分位数法 (13) 附录4 自然断点分级法 (13) 附录5 区划等级命名 (14) 附录6 山洪灾害孕灾环境指标及防灾减灾能力指标说明 (15) 附录7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说明 (15) 附录8 流域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与评估 (17)

总则 气象灾害是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天气气候的特殊性、复杂性,属气象灾害多发区,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经济总损失的 70%以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可能会增加,各种气象灾害出现频率也将会增加。因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是各级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气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工作是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及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制,通过对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多因子综合分析,构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的框架、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对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借助 GIS 绘制相应的风险区划图系,并加以评述,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本项工作是防灾减灾的一项基础工作,在减灾规划与预案制定、国土规划利用、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灾害管理、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科学决策、管理、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定义 气象灾害风险:指各种气象灾害发生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孕灾环境:指气象危险性因子、承灾体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如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分布等。 致灾因子:指导致气象灾害发生的直接因子,如暴雨、干旱、台风等。 承灾体:气象灾害作用的对象,是人类活动及其所在社会中各种资源的集合孕灾环境敏感性:指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在地区外部环境对灾害或损害的敏感程度。在同等强度的灾害情况下,敏感程度越高,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研究技术报告】 、引言 人类生存在这个地球上,安全是第一的需要,安全即指防潜在的危险。但在社会活动中发生一些危险是难免的,所谓的危险就是可能造成伤害或破坏的根源,或者是可能导致伤害或破坏的某种状态。一般来说,如果遭遇某种危险的概率低于十万分之一,属于低风险,稍加提防就能坦然处之;但如果概率较高,就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措施。食品中含有来自植物和动物自身的天然化学物,在生产、加工和制备过程中也会接触多种天 然和人工合成物质。食物中所有可能危害健康的物质叫做危险物。如微生物、天然生成的化学物质、烹饪产生的化学物质、环境带来的污染物,还有添加物和杀虫剂等。我们把食品中的危险物对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可能性称为风险。食物之中任何一种危险物都可能对健康产生不良作用,其风险有高低之分。在确定食品是否安全时,必须衡量食品给我们健康带来的益处与受到食品危害的风险大小。 运用风险分析原理,根据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可以控制或者降低风险。风险分析可以运用在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比如金融业,商业银行非系统性风险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风险、竞争风险等7 个方面的风险;在新药研制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项目来源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政策风险等4 个方面。对食品安全性进行风险分析是风险分析领域的一个具体应用。 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信息交流三部分,其中风险评估是整个风险分析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也是工作的重点。进行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过程中要进行风险评价,由于食品 情况多样,各自的生产、加工过程不同,要分别评价能够引起风险存在的不同风险因素,并确定 这些因素属于哪一类的危害物。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在各种情况下是确定食品中化学物安全与 否的必不可少的办法。如果没有风险评估,将有更多的食品危险物不能被发现[1] 。 长期以来, 我国的食品科技体系主要是围绕解决食物供给数量建立起来的,对于食品安全问 题的关注相对较少,目前还没有广泛地应用与国际接轨的危险性评估技术。 与发达国家相比 食源性危害关键检测技术和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还比较落后。 为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我国在“十一五” 初期开始重点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等五个方面的科技攻关,旨在为保护我国食品行业核心竞争力和国民健康的膳食水平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保障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利益,基本形成食品危害物检测技术体系、溯源和预警体系,提高食品安全应急处理能力,最终全面实现食品安全保障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的战略转变。 食品安全问题 近年来,世界上食品安全恶性事件不断发生,如英国的“疯牛病” 、“口蹄疫” ,日本的大肠杆菌 O157:H7 食物中毒爆发流行等等,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还引发国际贸易纠纷,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1、食源性危害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对自身的健康予以更多的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食品安全性问题有更多的了解,人们都希望食品安全性有切实的保障,所消费的食品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这里所说的危害是指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后果的因素或状态,食品中具有的危害通常称为食源性危害。 目前,食源性危害大致可以分为物理性、化学性以及生物性危害。对于这三类危害特征的划分,我国卫生主管部门在有关卫生标准中有所规定,美国国家食品微生物标准顾问委员会(NACMCF )和其他国际组织也有比较详细的解释。危害特征的划分是风险分析中风险评估的主要容,是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如HACCP )的主要依据。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价研究综述

第18卷第4期灾 害 学V o l.18N o.4 2003年12月JOU RNAL O F CA TA STRO PHOLO GY D ec.2003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价)研究综述 卢全中,彭建兵,赵法锁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 摘 要:回顾了国内外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总结并讨论了地质灾害风险的概念、评价 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分析并提出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价);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P64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11X(2003)0420059205 地质灾害是在地质作用下,地质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毁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破坏的过程或现象,是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损毁的地质事件[1]。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非工程性重要措施,其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为区域发展及中长远规划提供基础背景资料;为评价建设工程用地的适宜性及基础设施布设提供依据;为受灾害威胁的地区制定应急措施以及为保障生命及财产安全提供工作基础;直接为科学而经济地组织实施防灾减灾工程服务;为灾害保险及发生次生灾害的可能性及损失提供参考依据[2]。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也是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认识地质灾害灾情、制定防灾政策、规划防治区域、实施防治措施以及优选防灾项目、进行项目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在一些领域进行的灾害评估,已经在减灾、防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我国一些区域或城市完成的洪水灾害评估、地震灾害评估等,不但为国家经济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直接指导了减灾工作[1]。 我国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价)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富成果,然而还未形成系统完善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很薄弱。各专业灾害评估(价)仍处于日益深入的探讨和总结过程。 1 风险及地质灾害风险的概念 关于风险的定义,不同部门的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至今尚未统一,它的定量表达仍在探索之中。韦伯字典将风险定义为“面临的伤害或损失的可能性”。在保险业中则定义为“灾害或可能的损失”。在金融投资风险的概念中,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认为风险就是实现预 收稿日期:2002_05_20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 作者简介:卢全中(1971-),男,湖北鄂州人,讲师,博士生,现从事地质工程和岩石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1

全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技术规范标准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规范 2009年2月

目录 总则 (1) 一、定义 (1) 二、数据资料 (2) 三、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概念框架和技术流程 (2) 四、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4) 附录 1 规范化方法 (11) 附录2 加权综合评价法 (11) 附录3 百分位数法 (11) 附录4 自然断点分级法 (11) 附录5 区划等级命名 (12) 附录6 山洪灾害孕灾环境指标及防灾减灾能力指标说明 (12) 附录7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说明 (13) 附录8 流域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与评估 (15)

总则 气象灾害是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天气气候的特殊性、复杂性,属气象灾害多发区,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经济总损失的70%以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可能会增加,各种气象灾害出现频率也将会增加。因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是各级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气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工作是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及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制,通过对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多因子综合分析,构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的框架、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对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借助GIS绘制相应的风险区划图系,并加以评述,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本项工作是防灾减灾的一项基础工作,在减灾规划与预案制定、国土规划利用、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灾害管理、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科学决策、管理、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定义 气象灾害风险:指各种气象灾害发生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孕灾环境:指气象危险性因子、承灾体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如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分布等。 致灾因子:指导致气象灾害发生的直接因子,如暴雨、干旱、台风等。 承灾体:气象灾害作用的对象,是人类活动及其所在社会中各种资源的集合。孕灾环境敏感性:指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在地区外部环境对灾害或损害的敏感程度。在同等强度的灾害情况下,敏感程度越高,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 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气象灾害异常程度,主要是由气象致灾因子活动规模(强度)和活动频次(概率)决定的。一般致灾因子强度越大,频次越高,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 承灾体易损性:指可能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有人员和财产的伤害或损失程度,

风险评估理论方法研究现状综述

风险评估理论方法研究现状综述 【摘要】统计分析近15年来风险评估研究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的风险评估研究位于世界前列。另外,总结比较常用的风险评估理论方法主要是模糊理论、层次分析法、灰色理论等。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目前风险评估理论方法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新动态,列举多种风险评估理论方法的结合使用情况。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举出风险评估理论方法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风险评估理论方法今后的发展提出四点看法。 【关键词】风险评估;评估理论;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0引言 对于风险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16年的共同海损(General Average)制度和公园前400年的货船抵押制度,这些原本是保险思想的雏形,但是保险思想也是风险思想的一种[1]。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一个步骤,也是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步骤,风险管理国际标准ISO31000对其的定义是:风险评估是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定的全过程[2]。目前风险评估的基本思想是对风险进行分析测量,确定风险值的大小或风险等级,为之后的风险控制提供参考的依据。近些年来,逐渐对各种投资、项目、灾害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等越来越重视,所以风险评估的研究一直是个研究热点。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研究成果众多,因此,分析总结风险评估理论方法的研究现状对该研究及其今后的发展十分有必要。 为了解和掌握近些年中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作者采用文献统计的方法对2000—2014年美国工程索引EI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风险评估的论文进行检索,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风险评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新动态进行了归类、汇总和相关分析。 1风险评估研究成果与分析 学术论文是衡量某一学术研究领域发展动态的重要根据之一,且目前国内外关于风险评估学术论文已非常多,但还没有统计过学术论文的数量。为了更加直观形象地反映近15年来风险评估研究的现状,作者在EI Compendex数据库中以“Risk Assessment”为关键字检索了2000—2014年的文献共计90102篇,按照论文发表的年份和作者所属的国家或地区(取前15名)进行了统计分析,如图1、图2所示。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范例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范例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专业: 学号: 班级: 姓名:

第一章雷击风险评估概述 雷击风险评估的概念 雷击风险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考虑当地的气象环境、地质、地理环境,建筑物的重要性,结构特点和其内部结构、外部邻近区域的状况等。雷击风险评估就是将所有考虑到的诸多因素如雷击点的地理环境,天气气候状况、建筑物的状况、入户设施状况、电气电子系统状况,实体活体状况等罗列出来,分级分类赋值,然后用和或积的算法将其集合,最后按其总的指数来确定风险总量,将总风险值与可承受的风险最大值进行比较,并进行经济损失估算,来确定是否需要和需要什么等级的防护工程的一套系统的、严密的、复杂的技术工作。 雷击风险评估主要分为项目预评估、方案评估、现状评估三种。 1、项目预评估是根据建设项目初步规划的建筑物参数、选址、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分布,结合当地的雷电资料、现场的勘察情况,对雷电灾害的风险量进行计算分析,给出选址、功能布局、重要设备的布设、防雷类别及措施、风险管理、应急方案等建议,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立项、核准、总平规划等提供防雷科学依据。 2、方案评估是对建设项目设计方案的雷电防护措施进行雷电灾害风险量的计算分析,给出设计方案的雷电防护措施是否能将雷电灾害风险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内,给出科学、经济和安全的雷电防护建议措施,提供风险管理、雷灾事故应急方案、指导施工图设计。

3、现状评估是对一个评估区域、评估单体现有的雷电防护措施进行雷电灾害风险量的计算分析,给出现有雷电防护措施是否能将雷电灾害的风险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内,给出科学、经济和安全的整改措施,提供风险管理、雷灾事故应急方案。 雷击风险评估所依据的原则 1)保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所依据历史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2)保证评估现场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应认真调查被评估对象雷击史(如果有的话),并加以认真分析,根据以往雷击史分析的结果最容易判断出雷电灾害危险源、雷电引入通道以及防雷环节的薄弱处。 4)针对不同的评估对象,选择符合其适用范围的评估标准。 5)重视风险承担者的参与。风险对于不同的评估主体具有不确定性,风险评估应该考虑主体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但涉及人身伤害和环境危害的除外。6)评估报告中风险控制对策应考虑雷电防护的必要性和经济合理性,大多数情况下应进行费用分析,使防雷工程设计方案和设计参数的选择剧本高效、合理和可操作性。 雷击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 1)工作流程 第一,接受委托,确定评估对象,明确评估范围;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进展分析》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进展分析》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城镇化背景下,极端气候水文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都有所增加,洪涝灾害经济财产损失呈显著上升趋势,成为影响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大风险之一[1-3]。近几年,极端气象事件增多,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频发,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城镇化地区暴雨洪涝防治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因此,洪涝灾害研究成为热点。采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才可能对变化环境下暴雨洪涝灾害的防治做出明智的决策,及时、有效、持续加大洪涝灾害的综合治理力度[4]。梳理国内外典型洪涝灾害事件,了解国内外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把握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可为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5]。 1国内外典型洪涝灾害 根据1970-xx年全球洪水灾害频次统计,全球范围内洪涝灾害发生的频次有增长的趋势[6]。《天气、气候和与水相关的极端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图集》显示1970-xx年间暴雨和洪水引发的灾害占自然灾害总数的79%,造成的死亡占55%,经济损失达到86%[7]。xx年8月欧洲大洪水,捷克全国约有22万人紧急避难,水灾经济损失约达30亿欧元。奥地利经济损失达25~30亿欧元。德国约34万人受灾,水灾经济损失达到92亿欧元[8]。xx年卡特里娜飓风引发的洪灾造成了840亿美元经济损失以及1836人死亡,路易斯安娜州的新奥尔良市是重灾之首,飓风引发的风暴潮使新奥尔良市的防洪堤多处溃决,导致80%的城区被淹没,城市生命线系统全面瘫

痪,危化品泄漏导致水源污染,疾病蔓延,继而社会动乱[9]。xx 年7-9月,中南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降雨量骤然增多,是往年的1.2~1.8倍。洪灾造成泰国900万人受灾,708人死亡。曼谷60%~70%的街道被淹没,交通全面中断。巨灾严重影响了泰国的经济增长,xx 年泰国全年gdp增长率仅为0.1%[10]。xx年11月8日超强台风“海燕”在菲律宾登陆,“海燕”造成6057人死亡,失踪近1800人,近千万人口受灾,其中,因灾被迫转移的灾民数量超过440万。受损房屋64.8万间,造成基础设施和农作物经济损失约2.75亿美元[11]。我国地处东亚大陆,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暴雨洪涝灾害突出,大约2/3的国土面积受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洪涝灾害的影响[12]。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与降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夏季多,冬季少。根据《xx年中国水旱灾害公报》[13],我国自xx年以来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总体呈上升趋势[14]。xx年、xx年与xx 年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分别达3745.43亿元、2675.32亿元与3155.74亿元[15]。xx年7月16-18日,重庆市主城区最大24h降雨达267mm,大暴雨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200khm2,成灾面积117khm2,倒塌房屋3万间,受灾人口643万,因灾死亡56人,直接经济损失31亿元。xx年7月18-19日,济南市区最大1h降雨量151mm,市区道路损坏1.4万m2,近1万m2的地下商城在不到20min 内积水1.5m,全市33.3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7人,直接经济损失13.2亿元。xx年广州“5.7”特大暴雨期间,全市平均降雨107.7mm,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进展分析-最新范文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进展分析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城镇化背景下,极端气候水文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都有所增加,洪涝灾害经济财产损失呈显著上升趋势,成为影响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大风险之一[1-3]。近几年,极端气象事件增多,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频发,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城镇化地区暴雨洪涝防治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因此,洪涝灾害研究成为热点。采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才可能对变化环境下暴雨洪涝灾害的防治做出明智的决策,及时、有效、持续加大洪涝灾害的综合治理力度[4]。梳理国内外典型洪涝灾害事件,了解国内外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把握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可为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5]。 1国内外典型洪涝灾害 根据1970-2018年全球洪水灾害频次统计,全球范围内洪涝灾害发生的频次有增长的趋势[6]。《天气、气候和与水相关的极端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图集》显示1970-2012年间暴雨和洪水引发的灾害占自然灾害总数的79%,造成的死亡占55%,经济损失达

到86%[7]。2002年8月欧洲大洪水,捷克全国约有22万人紧急避难,水灾经济损失约达30亿欧元。奥地利经济损失达25~30亿欧元。德国约34万人受灾,水灾经济损失达到92亿欧元[8]。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引发的洪灾造成了840亿美元经济损失以及1836人死亡,路易斯安娜州的新奥尔良市是重灾之首,飓风引发的风暴潮使新奥尔良市的防洪堤多处溃决,导致80%的城区被淹没,城市生命线系统全面瘫痪,危化品泄漏导致水源污染,疾病蔓延,继而社会动乱[9]。2011年7-9月,中南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降雨量骤然增多,是往年的 1.2~1.8倍。洪灾造成泰国900万人受灾,708人死亡。曼谷60%~70%的街道被淹没,交通全面中断。巨灾严重影响了泰国的经济增长,2011年泰国全年GDP增长率仅为0.1%[10]。2013年11月8日超强台风“海燕”在菲律宾登陆,“海燕”造成6057人死亡,失踪近1800人,近千万人口受灾,其中,因灾被迫转移的灾民数量超过440万。受损房屋64.8万间,造成基础设施和农作物经济损失约2.75亿美元[11]。我国地处东亚大陆,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暴雨洪涝灾害突出,大约2/3的国土面积受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洪涝灾害的影响[12]。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与降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夏季多,冬季少。根据《2018年中国水旱灾害公报》[13],我国自1990年以来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总体呈上升趋势[14]。2010年、2012年与2013年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分别达3745.43亿元、2675.32亿元与3155.74亿元[15]。2007年7月16-18日,重庆市主城区最大24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