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洞序翻译]《三游洞序》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三游洞序翻译]《三游洞序》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三游洞序翻译]《三游洞序》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三游洞序翻译]《三游洞序》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三游洞序》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三游洞序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①,微之②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祗命③之郡,与知退④偕行。三月十日,三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⑤,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莹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俯通津,绵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⑥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⑦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注】①“予自”句:白居易在元和九年,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上疏请求捕杀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四年后,即元和十三年,从江州司马任上改授忠州(四川忠县)刺史。“刺史”是唐代州的行政长官,“司马”则是州刺史的属吏。②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诗交好友,时称元白。③祗(zhī)命:奉命。之:往。④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⑤梯危缒(zhuì)滑: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缒:用绳子拴住人、物传送。⑥矧(shěn):况且。⑦廞:通“嵌”。两崖相廞间:指两个山崖相衔接的地方。

【小题1】文章第二段,作者从□□和□□的角度详细描绘了三游洞的洞石、泉水。﹙2

分﹚

【小题2】以下语句中,全都表现“斯境胜绝”的一组是()﹙2分﹚

①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②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

③寂寥委置,罕有到者④跳珠溅玉,惊动耳目

⑤怜奇惜别,且叹且言⑥晶莹玲珑,象生其中A.①②④B.②③⑥C.②④⑥D.④⑤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章第一段写三人相会的情形,交代了相会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内容。B.文章第二段写三人发现并游览三游洞的经过,洞内景致可用险、惊、幻来概括。C.本文因事起意,因景伤情,景致与人的感情达到了契合无间的地步。D.这是一篇诗序,也是一篇游记,叙事简洁,写景生动逼真,写情直抒胸臆。【小题4】简析第二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答:

【小题5】本文“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岂独是哉?”,作者借游“三游洞”抒发了怎样的感慨?﹙4分﹚

答案:

【小题1】(2分)视觉、听觉﹙2分,各1分,前后顺序不得颠倒;如果答“形状、声音”得1分。)

【小题2】﹙2分﹚C

【小题3】(2分)D

【小题4】﹙3分﹚第二段对石头和泉水的描写采用了比喻手法。比如描写奇怪的石头像张开的双臂,像下垂的旗帜;奇特的水流像悬挂的白绢,像绵延不断的线。作者用一连串贴切的比喻描写怪石奇水,使各种景观生动逼真,充满趣味。﹙3分;手法1分;作用1分;结合文章内容1分。意对即可﹚

【小题5】﹙4分﹚三游洞胜境景色绮丽,世间罕有,但罕有游者、无人赏识的遭遇,让作者联想到人才往往被埋没,寄托了自已的身世之感,感慨三人空有才华(或虽有报国之志,治国之才)却屡遭坎坷,不得重用,与此洞的遭际又有何区别呢?

(“此”三游洞的遭遇1分,“彼”自身遭遇2分〈可参见注解①〉,语言1分。意对即可)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从视觉角度描写。“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

玉,惊动耳目”从听觉角度描写。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景物描写”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诗歌中的景物描写的角度有以下几种:(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小题2】试题分析:①不是写景。⑤这是感叹,不是直接写景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做本题首先要理解“斯境胜绝”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小题3】试题分析:D项“直抒胸臆”错。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章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选择题相对比较简单一些,可以将选项中的内容和原文中相关的内容一一比对,找出不相符的。

【小题4】试题分析:有了手法,才有表达效果。所以第一步先找出划线句子的表现手法,然后再根据表现手法来具体说表达效果。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

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小题5】试题分析: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岂独是哉?意思是“借这件事可以说明另外的事,可以为此深深叹息的,难道只有这件事吗?”,所以,才有了另外的感慨。由三洞的遭遇,想到作者自己的遭遇。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附译文:﹙仅供参考﹚

平定淮西节度使叛乱后的第二年冬天,我从江州司马的官任上被授予忠州刺史的官职,微之从通州司马的官任上被授予虢州长史的官职。第二年春天,我们各自遵命前往任职的地方,和白行简一同前去。三月十日,我们三人在夷陵相会。第二天,微之调转船头送我,到了牢关。

第二天,我们将要离别但是不忍心分别,彼此牵引着船在江上来回航行了很久。酒兴正浓,听到石缝间有泉水的声音,于是下船上岸,徒步走入崖岸缺口。开始见到的是石头,有的好像多层重叠在一起,有的像被刀削过一样陡峭,那些奇怪的石头像张开的双臂,像下垂的旗帜。接着看到了泉水,奔泻喷涌而出,那奇特的水流像悬挂的白绢,像绵延不断的线。于是我们彼此都赞成把船拴在岩石下面,带着仆人、船夫割倒杂草,清除障碍,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休息一会再向上攀登一共四五次。上下察看,不见有人的踪迹,只有水和石头相互碰击,水流清澈,石头鲜明,像珍珠一样的水珠洒在像玉石一样的石头上,水花四溅,赏心悦目,悦耳动听。从未时到戌时,因为喜爱这美丽的景色不愿离开。一会儿,石峡之中光线昏暗了,月亮破云而出,月光忽而被掩盖,忽而露出,明暗交替。透明精巧,云气在月光中出现种种美妙的形象。即使有敏捷(或出色)的口才,也不能描绘(或说出)这美丽的景色(或情形)。

然后,一夜没有睡觉,等到早晨即将离开,喜爱这奇异的景色(我们)依依惜别,一边感叹一边交谈。知退说:“这样的景色美妙极了,世间还能有几个呢?为什么此洞下面和渡口相通,多年来却寂寞无闻,被人抛弃,极少有人到这里来呢?”我说:“借这件事可以说明另外的事,可以为此深深叹息的,难道只有这件事吗?”微之说:“这句话确实对啊。况且,人和人之间相逢是很难的,这样美丽的景色也不容易得到。现在我们游人相逢和奇美的景色在这里都遇到了,怎么能没有文章加以记述呢?让我们各自写二十韵古体诗,在石壁上书写下来。”于是让我作序记叙这件事。又因为是我们三个人开始游览这里,所以题

目为“三游洞”。三游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处的北峰下面,在两个山崖相衔接的地方。想要让将来喜欢游玩的人知道,所以详细地记载这件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