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 教案 评课反思

将进酒 教案  评课反思
将进酒 教案  评课反思

《将进酒》教案+评课研讨+自我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二)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三)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二、教学重点

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

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设想

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章理解的难度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导,结合赏析,抓住词义要旨,领会意境及艺术特点。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时数

2课时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语:

李白被誉为“诗仙”,其实他还有一个雅称——“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怀李白》就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酒仙”李白的写酒名篇《将进酒》。

(一)介绍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二)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意即“劝酒歌” ,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将,读qiāng。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单元要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学习本诗便是读,在此,我先提出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1、①听范读,读准字音:

将进酒(qiāng)金樽(zūn)馔玉(zhuàn)

恣欢谑(zì)(xuè)沽酒(gū)将出(jiāng)

②听范读,读准句读和重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学生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学生质疑,师生一起疏通疑难诗句。

课本注释补充:

古今异义词:人生得意须尽欢

得意:此处是指有兴致的时候,与今义不同。

词类活用: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悲:为动用法,为……而悲

文言句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即“于天上来”。

陈王昔时宴平乐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即“宴于平乐”。

3、学生自读课文,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激荡的思想情感。

三种主要情感:①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②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③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①感伤之情:如“君不见”

两句。②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③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 ④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四)具体鉴赏,解决问题、难点。

1、诗歌开头两句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兴、反衬

第一句写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势不可当,一去不回;第二句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是“朝”“暮”间的事。作者以河水的一去不返喻时光易逝,人生短促;用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渺小脆弱。

作者用排比性的长句开头,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虽然悲感之极,但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

2、诗歌从哪一句开始点酒入题?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句中虽没有用一“酒”字,但诗人用“金樽”“对月”这样的形象语言,更把饮酒行乐诗意化了。诗中的李白“悲感”但并不“悲观”,他认为人生只要能开怀畅饮,便无所遗憾,情绪由“悲伤”转为“乐观”。

3、如何评价李白在失意的暮年还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高度自信的豪迈诗句?

明确:说“必有用”,可见“此材”未被用。但李白从没有真正悲观消沉过,心中始终燃烧着建功立业的希望和热情。在《行路难》的最后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才是真正的李白,从貌似消沉中透露出的是坚定向上的信念,渴望用世的乐观精神。“有用”且“必”,何等自信,何等乐观,肯定人生,肯定自我,这既是李白愈挫愈奋的性格写照,更是其人生价值的宣言与呐喊,成为全诗中最精彩夺目的诗句,传诵千古,影响深远,已化为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4、如何理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明确:这两句诗用的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是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黑暗现象在诗人心灵中的折光反应。当时唐玄宗沉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欢作乐,不以国事以重,社会腐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所以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方式进行反抗,因而又写了“但愿长醉不愿醒”。

5、如何理解“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明确:“圣贤”不单指孔子、孟子,也包括所有怀才不遇的贤能之士;“饮者”不是一般的酒徒,而是“圣贤” 中逃避于酒乡的人。这些人有抱负却不能实现,用经天纬地的才能却不被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并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这两句诗也是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揭露。

6、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时,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明确:曹植很有才干,但遭到兄、侄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钦佩他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故用为例。

7、李白本是在元丹丘家作客,而他却高踞一席,反客为主,颐指气使,怪责主人少钱缺酒,缺乏“千金散尽”的豪气,提议“典裘当马”换取美酒,一醉方休;而且“呼儿”“与尔”口气甚大,狂放无礼,让人简直搞不清谁是“主人”,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李白本性狂放洒脱,加之“他乡遇故知”的兴奋和已酩酊大醉,以至“忘形至尔汝”。最主要的是诗人与朋友的关系非同一般,非“尔汝相称”的豪迈知交不能如此。

8、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感情上的大起大落

怀才不遇的愤懑傲岸不屈的豪气

人生易逝的悲叹及时行乐的狂放

(2)夸张的写法

①凭借数字夸张: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

②感觉的夸张:用“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

源头之高;用“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

(五)、课外引伸、拓展

1.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在诗文中哪些内容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正如他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来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也,两壶也?”

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在夸张的语言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2.你能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吗?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九、小结

“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李白生活在盛唐,但就在“开元之治”如日中天之际,唐玄宗就已开始失去励精图治之心,封建统治阶级渐渐脱下开明的外衣,朝廷广开才路的诏令也越来越变成一纸空文。不过在“安史之乱”前,阴影还潜伏在光明下面。因此,他一方面对唐王朝产生了怀疑和失望;一方面又对它还抱有很大幻想。一方面感到青春易逝,功业未成,而自悲自叹。

十、布置作业

1.背诵李白《将进酒》

2.就《将进酒》的艺术手法写一篇赏析性小作,题目自定。

十一、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感知思想内容:矛盾苦闷

解读艺术手法:比兴夸张

领悟创作风格:浪漫主义

【评课研讨】

教师通过范读建设了一种积极的诗歌诵读氛围。老师具备较好的诵读能力,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诵读普通话标准、感情充沛、表现力强,读出了李白诗歌的那种豪迈、飘逸的感觉,将学生带入一个美好的审美境界中。教师采用启发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态老练、奔放,自然,有感染力,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独特的教学风格,讲解清朗,层次分明,富有感情。基本功扎实,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收放自如,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

指导朗读非常到位,由诵读指导引出对内容的分析,很有层次感,由浅入深,由内容理解到主题,诵读贯穿始终。

在学生启发式教学上,有一定的讲究,寓学法指导于教学之中,形成开放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双边活动较好。能在学生原有基础上,强调提高。

教学设计巧妙,从饮酒场面展开,貌似论“酒”,实则抒“愁”。水到渠成,主旨自如得到体现。

板书过于简单没能起到提纲挈领的功能,应该逐步出现核心,重点。讨论过程中有些放的过开,收拢时有所欠缺,整体朗读还可以加强,个别提问的人应更多一些,时间把握欠精准。

《将进酒》自我反思

李白的《将进酒》写于天宝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时期,李白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蓄积已久,却又无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倾吐胸中的不平之气。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潇洒飘逸。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得有失,其中一些重要的思路必然会深刻地影响之后的教学。

一、整体思路

新的课程标准也要求对诗歌与散文的教学:要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朗诵教学,是诗歌教学

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漫长的语文教学的历史中,朗诵教学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诵读是诗歌教学的灵魂。

在观摩了很多诗歌教学之后,我认为,在初专阶段的学生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的朗读只是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次。尤其是朗读不但是技法,更是受限于个人音质等条件。一个学生可能在心里已经理解到了应该怎样来朗读,但是他无法读出。所以我选择以读为基本线索,重在对诗歌的理性思考。

要注意班级风气也影响着学生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去。如果班级里有几个喜欢诵读的学生,我要鼓励他们,将他们树立为榜样让其他同学来学习。如果整个班级都不习惯于诵读这种教学方式,则会给诵读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在有同学发出笑声的时候,我要以更加投入、认真的状态去感染学生,将全班带入一个严肃活泼的状态中。

二、具体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李白被誉为“诗仙”,其实他还有一个雅称——“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怀李白》就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酒仙”李白的写酒名篇《将进酒》。

介绍作者和解题。

说明:《将进酒》是鲜明表现诗人个性的劝酒诗,导入时将诗和酒联系起来,既关照了全诗内容,又感受了诗人饮酒悲歌的形象,更主要的是突出李白的悲而不伤,忧而不愁的开阔、旷达,对李白的个性风格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单元要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学习本诗便是读,在此,我先提出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说明:朗读诗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新教材也非常重视诵读和背诵,朗读录音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又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和感情中。

《将进酒》中的“将”是什么意思,从内容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

说明:学生根据注解和预习提示首先明确这是一首劝酒诗,这样才能照应导入,也让学生有整体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从注解、预习提示、课后习题、补充知识等筛选有用的符合要求的信息。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激荡的思想情感。(四)具体鉴赏,解决问题、难点。

1、诗歌开头两句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诗歌从哪一句开始点酒入题?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3、如何评价李白在失意的暮年还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高度自信的豪迈诗句?

4、如何理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5、如何理解“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6、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时,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7、李白本是在元丹丘家作客,而他却高踞一席,反客为主,颐指气使,怪责主人少钱缺酒,缺乏“千金散尽”的豪气,提议“典裘当马”换取美酒,一醉方休;而且“呼儿”“与尔”口气甚大,狂放无礼,让人简直搞不清谁是“主人”,这说明了什么??

8、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感情上的大起大落

怀才不遇的愤懑傲岸不屈的豪气

人生易逝的悲叹及时行乐的狂放

(2)夸张的写法

①凭借数字夸张: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

②感觉的夸张:用“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

源头之高;用“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

(五)课外引伸、拓展

1.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在诗文中哪些内容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

2.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教学进度的推进上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仅仅是大小讨论所能体现的。在教学重点的设置,教学进度的推进这几方面也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之前,我让学生通过预习,每人都提出自己的疑难。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贪图教学进度的快速,而是依靠学生的讨论来推进,并没有严格地划分各个部分的时间,从而使讨论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东西。

今后要更加注重板书的设计。这节的板书设计不是很好,没有做到清晰、直观。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在这方面注重设计。

注重课堂氛围的渲染。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是下一步学习改进的重点。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有效地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是努力的方向,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支点。

《将进酒》优秀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学设计 山东省沾化县第二中学吴春娥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通过品读探究,理解诗歌中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了解诗人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余光中的诗中有这么几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课件),这是写谁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穿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狂言,因酒而成传世佳作。 唐代天才诗人李白在这个方面尤为突出,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的诗为证: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课件) 你读到的是怎样的李白? 一个嗜酒如命,狂放不羁的李白跃然笔下。不过李白不仅能喝,而且也善劝酒。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的一首劝酒歌——《将进酒》,感受他与酒的不解之缘。 二、释题与背景: 1、“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2、背景简介 跟谁喝酒呢? 注意课本注释,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浅读诗歌,整体感知 1、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 讨论朗读中的问题,达到所有学生都能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节奏,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字音:朝(zhāo) 樽(zūn) 还(huán) 岑(cén) 烹(pēng) 馔(zhuàn) 恣欢谑(zì) (xuè) 径(jìng) 裘(qiú) 情感: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须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 2、学生放声朗读,并自习三分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四、品读诗歌,把握情感 (整体情感感知) 1、李白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找出文中表达是人情感的字眼。 悲、欢、愁(板书) (前半部分品读) 2、从哪你读出诗人的“悲”?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暮成雪”。 李白悲的是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 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引出李白被排挤的史实)李白于公元744年,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本诗写于公元752年,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写作这首诗歌时,诗人已经47岁了,在政治上的抱负得不到施展,甚至发现昔日的梦想离自己愈来愈远了,这是他感叹悲伤的深层原因。 ②那么开篇的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它并举又有什么作用?这不是多余的吗? 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了,作者却说“黄河之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 教学目标:1、促进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能进行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 2、领悟诗人“狂歌痛饮” 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 教学时数:两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讲课之前,我们先来背诵几句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发现,写的都跟酒有关。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喝酒想起吟诗,吟诗想起喝酒,所以由酒产生了很多好诗。喝酒作诗最杰出的要首推李白。他号称“诗仙”,自称“酒中仙”,当时人也称他为“酒圣”。有人评价说,李白诗中有浓浓的酒味,若抽掉他诗中酒的成分,色香味都大大减少。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 二、解题和作者 《将进酒》原来是汉乐府的曲调,是“劝酒歌”,将,(qiang),请、愿的意思。 李白的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先世因罪徙居西域,武后时才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他的父亲可能是个富商,家境很富裕。他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四十二岁以前是他的读书与漫游时期。这段生活对他爱好个人自由的性格和豪放诗风的形成都有深远影响。他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希望通过拜谒诸侯和以隐求仕的办法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从四十二岁到四十四岁,是他在长安过了两年宫廷生活的时期。但当时玄宗只是把他当作点缀升平的宫廷御用文人,任命他为供奉翰林。因无权过问朝政,他的政治抱负无从施展;因蔑视宦官高力士等权贵,遭到谗毁;再加上他地统治集团的腐朽生活极为厌恶,于是上书请求离开朝廷,玄宗即“赐金放还”这一段生活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四十四岁到五十五岁这十一年是他再度漫游的时期。他以游山水、饮美酒、寻神仙来发泄他对现实的不满,写了不少愤世嫉俗的政治抒情诗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高适和杜甫,曾一同畅游梁园、济南等地。与杜甫更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从五十五岁到六十二岁可以说是他身经战乱的时期。这一时期他的许多诗篇反映了国家、人民和个人的不幸遭遇,表现了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思想。 李白的思想: 李白的思想是复杂的,他既抱负满怀,渴望建功立业,又傲岸不驯,主张功成身退;既关心人民疾苦,希望海内清一,又纵情欢乐,蔑视封建秩序;既纵酒豪饮,又求仙访道。这一切都说明他集儒家道家和任侠思想于一身,是一个欣欣向荣的盛唐社会走上坡路的时期,庶族地主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掌握诗歌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反复吟咏,明确作者的抒情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批判的看待李白“及时行乐”的观点,学习李白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 同学们一定能朗诵李白与酒难舍难分的传世佳作吧?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二、题解背景 1、作者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 2、《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沉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这种反抗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三、自学检查: 1、指出下面加线字的读音有错的一项:C A、馔玉(zhuàn) B、恣意(zì) C、将进酒(jiāng) D、欢谑(xuè) 2、下面通假字中有错的一项:C A、径须沽取(沽:酤) B、所守或匪亲(匪:非) C、与尔同消万古愁(尔:你) D、卒廷见相如(廷:庭) 3、解释下面“将”的意义: ①将进酒()②呼儿将出换美酒()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①请;②拿;③扶持;④带兵的人;⑤带领;⑥助,在动词后,没实在意义 四、听朗读,正音 五、作品基调 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围。 本诗的基调: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

《将进酒》组内公开课教学设计 张建勋 【文本】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内容,找出作者在抒发情感时用到的修辞手法,进一步体会修辞手法用典、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在情感抒发方面的独特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探究并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作者借助酒气,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的情感,体验作者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其愤懑而又极其豪放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赏析文章内容,体验用典、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诗歌情感表达方面的独特魅力,进而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赏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其愤懑而又极其豪放的不平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五粮液》广告视频,以其酒香酒美引出课题。 五粮美酒夜光杯,诗仙长醉却不归。 他日豪气凌云志,愤愤寂寞壮壮悲。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将进酒》,体验诗仙李白的酒仙风范。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齐读诗歌,解决字音问题。并请同学找出不懂得字词句,疏通文意。 2、李白是诗歌豪放大气,请一位男生齐读诗歌,尽量读出豪放大气。 3、请全体男生齐读诗歌,读出豪放大气之感。 4、默读全诗,理清作者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文本中找出能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悲、欢、乐、寂寞、销愁。

国家一等奖《将进酒》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五个模块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还是浅层次的。本堂课旨在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本班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积极主动,部分学生表达能力较强。 重点难点 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客人,他带着酒气从遥远的盛唐飘然而至。他有着“千古诗才,无人媲美;一身傲骨,气压群雄;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巅峰代表诗人——李白。 活动2【导入】二、回顾作者诗歌特点 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及其诗歌的特点。 活动3【活动】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1.下面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请大家把这首诗先读一遍,一边读诗歌一边看注释,圈点勾画你认为重要的内容。 2.请一位学生读诗歌,师生共同正音。 3.课件展示重要字词的读音,提醒学生做笔记。 将(qiāng)进酒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 朝(zhāo) 樽(zūn) 还(huán) 岑(cé n) 烹(pēng) 馔(zhuàn) 恣欢谑(zì) (xuè) 径(jìng) 裘(qiú)

4.请学生放开声音再自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活动4【活动】四、指导诵读吟诵诗歌 1.全班放声齐读一遍这首诗。 2.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诗歌的方法。 3.小结诵读方法。 教师从节奏、感情、停顿、强弱、快慢等方面进行点拨总结。 活动5【活动】五、各抒己见体会情感 过渡:刚刚我们在诵读的时候,有些句子我们读的高亢,有些读的低沉,这是依据什么而定的?的确,这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关,下面前后四个同学为一小组:挑选你们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写出了作者什么样情感? (以下讲解依据学生回答情况做适当的调整) 名句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提问:抒发了什么情感?为何而悲? 时光的流逝,人生苦短。我们知道,自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我们中国人只要看到流水一去不复返很自然就会想到——时光的流逝 课件展示:还有: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戒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 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以及《三国演义》卷首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 2.小结:开篇李白就悲叹人生苦短,人生就如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想我李白啊,满腹经纶,谁料竟落得如此下场:年过半百,青丝成雪,浪迹江湖,一事无成。 课件展示:作者的《秋浦歌》也有这样的感叹。“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3.过渡:诗人是不是一悲到底了呢?接下来诗人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李白 将进酒 教案

李白将进酒教案 【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嗜酒)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2.作品背景 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这种反抗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将进酒》教案(二)

《将进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深入文本,引导学生体悟作者思想感情。 2、分析内容,品鉴特色,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独特韵味。 教学重点及难点: 品鉴特色,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独特韵味。 教学方法:诵读与鉴赏相结合 教学方式: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必修五》中刚刚学过李白的《蜀道难》,《蜀道难》是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所作,诗人用变幻莫测的笔法,表面上写蜀道艰险,实则写社会的不安和自己仕途的坎坷,那么在他被迫离开长安八年之后,会有怎样的心态呢?余光中有这样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选修文本第一课《将进酒》一起去欣赏“酒仙”的姿态,“诗仙”的风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品鉴特色,体悟作者思想感情。 2、拓展延伸,分析比较,领略诗歌独特韵味。 三、出示“学习环节” 独特的韵味,需要我们慢慢品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先浅尝滋味,然后细细品味,最后深入体味。(一)浅味——认知文本 三个要求:1、读准字音2、读通文义3、初步把握感情基调 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一遍,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课上交流。 教师出示“字音检查”和“词义检查”。 找一位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和感情三方面做好点评准备。 试问学生,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读了这首诗最初的感觉是什么? 康震教授在“百家讲坛”《品李白》中说,李白是古代诗人中性格最多样化的一位,尤其是酒后的李白内心更显得丰富。 (二)品味——品鉴文本 提问:读《将进酒》,你读到了一位什么样的李白?请找出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内容+手法+情感)小组讨论、发言,教师引导总结归纳李白的性格特点,例如,悲伤、乐观、愤激、痴狂等。 (出示李白主要经历) 历史也验证了李白的说法,前有孔子“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后有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悲叹,陶渊明: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苏轼: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嵇康“劳谦寡悔,忠信可久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可见李白之愁不是一己之悲,而是每一个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的共同的心结。一生大起大落,怀才不遇,人生苦短,纠结在李白的血液里,深入骨髓,直抵心灵。他举杯痛饮,是珍惜,是热爱,是为挽留时光所作的一种自然且高贵的人生姿态,在貌似消沉的表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颗积极入世的火热的心,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道出了他的人生宣言,所以,我们读《将进酒》不仅读到了一位苦闷、愤激的李白,更读到了一位乐观、自信的李白,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哀而不伤,悲而能壮。

将进酒两课时教案

将进酒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诗歌写作背景; 2、解读诗歌前半部分,把握白“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解读诗歌前半部分,把握白“悲”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白生平简介: 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省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

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当涂县。其父客,夫人有许氏、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当涂,江油、安陆有纪念馆。 2、将进酒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初年,白由道士吴人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年(744年),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黄锡珪《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是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此时距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8年之久。这一时期,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丹丘生)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二、疏通字词 注释: ⑴将进酒:属乐府旧题。将(qiāng):请。 ⑵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将进酒》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情感目标: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教学重点: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5、教学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6、教学方法:师生探讨法 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

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朗诵全诗) 一、整体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给学生五分钟朗诵全文,要求其注意作者的感情变化。) 二、鉴赏要点 1、三种主要情感:

《将进酒》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学设计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一中韩英振【设计说明】诗缘情发,诗歌教学一般情况下,应该抓住情感这样一个关键点。尤其是李白的诗歌,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更是感情饱满激越。《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所写,诗中主要表达出了作者李白人生失意之感,及诗人自信的胸怀。 对这首诗教学,其指导思想是,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诗,在读中展开对该诗的探讨﹑分析﹑理解;教学理念是教师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大胆想象,积极发言,参与到课堂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从而达到对《将进酒》这首诗的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内涵的把握。 设计特点,这篇教学设计,主要展示的是师生双边活动内容过程,对这首诗的问题设计,及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分析,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体现出师生对《将进酒》这首诗的领会掌握情况。 【教学目标】:1﹑体会领悟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人李白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2﹑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结构特色。 【教学重点】: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从有了《诗经》和《离骚》,中国文学便截然分为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支流,到了唐代,李白则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唐诗的最强音。作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李白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的华美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他的《将进酒》,进一步熟悉理解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初步探讨分析一下李白的内心世界。(老师板书“将进酒”) (二)﹑师生明确教学目标: 1﹑体会领悟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人李白复杂的内心世界。 2﹑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结构特色。(老师板书教学目标)(三)﹑解题:“将进酒”,本为汉乐府旧题,内容多为饮酒放歌,但这里表现的是什么内涵,有待于我们分析诗歌后,结合全诗具体内容,才可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现在,我们暂且来分析一下,“将”这里读为“qiāng”,它的意思是“劝”。 (四)﹑简介写作背景:杜甫曾经有诗说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正是由于他这种狂放的行为,傲岸不事权贵的性格品质,得罪了朝中的权贵,在长安生活了不久,李白就被玄宗皇帝“赐金放还”,从此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便开始了一生的漂泊流离﹑浪迹江湖的生活。写这首诗时,李白已离开长安八年,正是仕途失意,人生困苦之时。 (五)﹑读全诗,掌握诗中字音﹑情感节拍。老师范读,并对字音﹑情感节拍做出指导。 字音:朝(zhāo)如青丝将(qiāng)进酒,杯莫停与(yǚ)君歌一曲呼儿将(jiāng)出 在老师指导下,师生初步体会诗的内容情感:诗的前六句“君不见,……朝如青丝暮成雪”读时应从容亲切并带有悲意,“人生得意……千金散尽还复来”

(完整版)《将进酒》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将进酒 李白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把握作者形象,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教学方法:师生探讨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余光中的诗中有这么几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课件),这是写谁的?杜甫《饮中八仙歌》有对他的精彩描述: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课件) 你读到的是怎样的李白? 如此一个好酒、狂放的李白喝起酒来是怎样的情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释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以此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背景简介 那么诗人跟谁喝酒呢?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四、知人论世 李白(701 年—762 年),祖籍陇西成纪,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 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上元三年(762 年),李白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知人:李白从小就有不凡的抱负,出众的才华,想直取卿相之位,实现济世安 邦的理想。曾经被唐玄宗召为翰林学士(翰林,为皇帝储才之地,相当于现在的国务 院政策研究处,可成为皇帝的秘书。),但唐玄宗仅仅把他当作文学弄臣,权贵又因 不满李白的傲岸的个性,嫉妒他出众的才华,遭到谗毁排挤,被迫离开长安,飘零江湖,落魄失意。写这首诗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功业未就而两鬓斑白。 论世: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叛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 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 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 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消愁。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 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 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 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 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 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 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 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 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 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 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 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 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 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李白不顾61 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 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

教案将进酒优秀公开课一等奖

将进酒李白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时候人们读诗叫“吟诵”,“吟诵”也就是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吟咏诗文 1、早自习大家都预习了一遍的,我来给大家范读一遍,注意字音和断句。 2、大家尝试来自由读一读。我找同学来吟咏一下。 三、情感分析 1、刚才大家在吟咏的时候大多注意了感情,那么,在这篇诗文中,你是如何把握诗人的情感的?(找出文中表达是人情感的字眼) 明确:悲、欢、愁 2、从哪你读出诗人的“悲”? 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暮成雪”。 李白悲的是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

除此之外,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写作这首诗歌时,诗人已经47岁了,在政治上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胸中郁结很深,这是他感叹悲伤的深层原因。 ②那么开篇的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它并举又有什么作用?这不是多余的吗?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了,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这句话和白发有什么关联?(朝、暮,速度之快,都是极尽夸张的手法),先言黄河再说白发,这种艺术方式我们在《诗经》里面接触过。(比兴) ③这两句都运用到了夸张的手法,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的典型表现之一,看看这篇诗文中还有哪里有夸张? “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 3、言归正传。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一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用白话文来说就是——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将进酒,乘大白”那就是必须的了. ③因为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信,和不为金钱所驱使“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豪迈,于是有了“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举动了。 4、好,让我们把诗的前半部分连起来读一遍。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教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15《将进酒》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 教学难点 学生对诗中作者激愤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 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与探究讨论来鉴赏作品。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研究李白的一篇作品——《将进酒》。(板书课题)这个字“将”读什么什么意思劝你喝酒。《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与友相会,借古题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人不同人喝酒的方式也不一样。即使是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与不同的场合下也有不同。李白也是如此。例如(《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浅斟慢酌。(《同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这是快意痛饮。那么,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将进酒》中,作者又是如何喝酒的呢 二.简介背景。 《将进酒》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具体点说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着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李白当时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 三.诵读指导。 1.教师范读。

将进酒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诗缘情发,诗歌教学一般情况下,应该抓住情感这样一个关键点。尤其是李白的诗歌,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更是感情饱满激越。《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所写,诗中主要表达出了作者李白人生失意之感,及诗人自信的胸怀。对这首诗教学,其指导思想是,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诗,在读中展开对该诗的探讨﹑分析﹑理解;教学理念是教师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大胆想象,积极发言,参与到课堂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从而达到对《将进酒》这首诗的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内涵的把握。 设计特点,这篇教学设计,主要展示的是师生双边活动内容过程,对这首诗的问题设计,及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分析,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体现出师生对《将进酒》这首诗的领会掌握情况。 【教学目标】: 1.体会领悟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人李白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2.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结构特色。 【教学重点】: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从有了《诗经》和《离骚》,中国文学便截然分为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支流,到了唐代,李白则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唐诗的最强音。作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李白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的华美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他的《将进酒》,进一步熟悉理解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初步探讨分析一下李白的内心世界。 (二)师生明确教学目标: 1.体会领悟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人李白复杂的内心世界。 2.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结构特色。 (三)解题:“将进酒”,本为汉乐府旧题,内容多为饮酒放歌,但这里表现的是什么内涵,有待于我们分析诗歌后,结合全诗具体内容,才可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现在,我们暂且来分析一下,“将”这里读为“qiāng”,它的意思是“劝”。 (四)简介写作背景:杜甫曾经有诗说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正是由于他这种狂放的行为,傲岸不事权贵的性格品质,得罪了朝中的权贵,在长安生活了不久,李白就被玄宗皇帝“赐金放还”,从此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便开始了一生的漂泊流离﹑浪迹江湖的生活。写这首诗时,李白已离开长安八年,正是仕途失意,人生困苦之时。 (五)读全诗,掌握诗中字音﹑情感节拍。老师范读,并对字音﹑情感节拍做出指导。 字音:朝(zhāo)如青丝将(qiāng)进酒,杯莫停与(yǚ)君歌一曲呼儿将(jiāng)出 在老师指导下,师生初步体会诗的内容情感:诗的前六句“君不见,……朝如青丝暮成雪”读时应从容亲切并带有悲意,“人生得意……千金散尽还复来”节奏欢快,“烹羊宰牛……为我倾耳听”亲切欢快,“钟鼓馔玉……与而同销万古愁”淋漓酣畅。 (六)读全诗,看注释,师生讨论分析诗中字词﹑典故﹑句子。 〈1〉词语:①得意,本意是高兴,这里指的是朋友相伴,美酒盛宴相对,当为人生快事。 ②寂寞,本意是孤单冷清,这里指怀才不遇,理想抱负不能实现。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周游列国,却无人理睬,只能是惶惶然如同丧家之犬;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到楚王放逐,最后头汨罗江而死,这两位先贤都可以说是寂寞的。 〈2〉分析典故:①“烹羊宰牛且为乐”典出曹植《箜篌引》“中橱办丰宴,烹羊宰肥牛”,用此典一位表达宴席的丰盛。②“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典出曹植《明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用此典意为表达肆意畅饮之意。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诵读指导教案 一.教材分析 《将进酒》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所以在《将进酒》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诵读为主线,通过诵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变化,进而体会诗人的性格。另外李白的性格特点本来就很突出,他的作品中蕴含丰富的感情,可读性非常强,所以朗读法恰恰适合学习李白的这篇劝酒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李白豪迈率真、自信洒脱的精神,树立符合时代潮流的 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 2.教学难点:诵读中体现诗人的情感变化。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 变化,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时时洋溢着诗情,处处弥漫着酒香,而论诗酒之道首推李白,李白爱诗若痴,嗜酒成狂,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中有他涌动的生命,奔腾的激情,还有那无尽的愁绪,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的就是他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 (二)诵读指导 1.下面我们一起走入李白的世界,你从《将进酒》中读出了一位怎样的李白? (1)生:我读到了一位豪迈的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师:谁能说一下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不够豪迈,“天上来”应该读出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一泻千里、惊涛动魄的气势,后句低沉,暗含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意思。我能读得更豪迈。 师:很好,他在语调和节奏的变化上处理得很好,读出了黄河之水气势磅礴,势不可挡,下面请我们全体男生齐读第一句,注意读出黄河之水来得汹涌,去得悲凉。 其他同学还读到一位怎样李白呢? (2)生:我读到了一位悲壮的李白。——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师: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面对明镜悲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充分流露出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叹,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语调和节奏应该是怎样的? 生:语调低沉,节奏比较缓慢。 师:请一位同学用悲壮的感情朗读一下。(生读) 师:她把“悲”字重读了,句调低沉,让我们很受感染。请全体女生齐读第二句,注意读出慷慨生悲的情感。(女生齐读) 好,同学们都渐渐入情了,老师感受到了,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意见? (3)生:我读到了一位自信的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师:很不错,读得慷慨激昂,诗人的这种乐观自信使后人也深深体会到自我的人生价值。

将进酒优秀教案

将进酒 李白 教学目的:1、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人气质 教学重点难点:(同上)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嗜酒)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狂放不羁) 1、插入李白与酒的小故事: A、李白供奉翰林时,经常醉卧在酒店里,天子爱其才,找他进宫做诗,李白醉醺醺的来到宫中,叫杨国中磨墨,高力士脱靴,大胆的将权贵玩于鼓掌之间。

B、李白因酒而豪放、狂傲,因酒而成就了他的传世诗篇,就连他的死,也有人给它带上了传奇的色彩,传说她死的时候,坐在川上饮酒,看到天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便伸手去捞水中的月亮,不幸落水身亡。 这些都展现了李白特殊的气质,那是一种豪放、洒脱、狂傲的诗人气质。它们都与李白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2、李白的生平、经历: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称他为“诗仙”,又自称“酒中仙”。 少年时,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崇尚自然、清净无忧,企慕达到不受约束的人生境界。早年多在隐居、漫游中度过,养成了他狂放不羁、豪放洒脱的气度、狂傲的人格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他希冀凭借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推荐,受到重用。 天宝元年,他被招入长安,供奉翰林,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再励精图治,他宠爱杨贵妃,整日荒淫享乐,不理朝政。他只需李白歌功颂德,装点太平。这并不是李白的初衷,他没有半点奴颜媚态,受到排挤,最终提出离开长安。 之后的他,仍保持着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大力宣扬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这首诗歌就是一个很好地体现。 二、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李太白全集》,作于天宝十一年(725年),李白和友人岑夫子在蒿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为“劝酒歌”,朵颐因酒放歌为内容,将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整体理解诗歌的含义以 及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及艺术特点。 2.情感目标:从诵读中体会诗人政治上怀才不遇的悲伤和乐观自信 的精神交织在一起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李白的一篇作品——《将进酒》。这个字“将”读什么什么意思劝你喝酒。《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与友相会,借古题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人不同,喝酒的方式也不一样。即使是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与不同的场合下也有不同。李白也是如此。例如(《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浅斟慢酌。(《同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这是快意痛饮。那么,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将进酒》中,作者又是如何喝酒的呢? 二.背景简介 《将进酒》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具体点说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李白当时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 三.诵读指导 1.听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